春雨医生

登录 注册

猩红热

猩红热(scarlet fever)是由链球菌性咽喉炎进展而来。猩红热患儿的临床特点是全身出现弥漫性的红色,伴咽喉肿痛和高烧。猩红热可发生于任何人,尤其常见于 5岁 ~15 岁年龄段的儿童和青少年。猩红热一度被认为是重症儿科疾病,不过随着临床应用有效的抗菌药物,其危害性减小。未经及时治疗的猩红热仍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少数患者恢复期可出现变态反应引起肾炎风湿热等非化脓性并发症。


猩红热的病原菌是 A 组溶血性链球菌,可通过飞沫或接触传播。
猩红热发病的主要风险包括年龄处于 5 岁~15 岁、与患者密切接触。
猩红热的特征性症状包括全身弥漫性红色、皮肤皱褶处线状、脸部潮红、草莓舌,以及高烧、咽喉肿痛。
若未经及时治疗,病原菌可向身体其他组织器官散播,造成各处感染。少部分猩红热患儿更有可能进展至风湿热,对患儿的心脏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如果发生链球菌性咽喉炎以及猩红热相关症状,患儿应该尽早前往医院接受诊治。
临床医生根据患儿的病史、体征,以及咽拭子的检测和培养,就能得出确诊结果。
猩红热患儿应尽快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且必须按照医生处方足量用药,以确保清除所有病原菌。同时可选用非处方解热镇痛药以缓解发烧和咽喉肿痛的症状。
患儿需要居家治疗,补充水分,保持咽喉湿润,避免呼吸道刺激;待完全退烧后方可返校上课。
预防猩红热的重点在于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

儿童

有传染性飞沫传播,接触传播

常见症状:猩红热样、恶心、呕吐、发热、咽痛、头痛。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2~12天,多数为2~5天。起病多急骤,以发热、咽峡炎为主要临床表现。

1.发热 85%~97%患者有发热,多为持续性,可高可低,近年来发热轻而短者增多。伴有头痛、食欲缺乏和全身不适等。脉搏增速,常超过体温增高的比例,小儿尤甚。热度的高低与持续时间与的轻重和变化一致,一般发热持续1周。

2.咽峡炎 98%患者有咽峡炎,咽部初感干燥,继而疼痛,吞咽时加重。80%左右的患者有扁桃体肿大,可有灰白色或黄白色点片状脓性渗出物,易于抹去。

3. 一般在出现前,先可见有黏膜内,表现在软腭黏膜充血,轻度肿胀的基础上,有小米粒状或出血点。为猩红热最重要的症状之一。100%患者有,多数在第2病日出现,始于耳后、颈底及上胸部,数小时内延及胸、背、上肢,24h左右到达下肢。
典型表现为在全身皮肤充血发红的基础上散布着帽针头大小,密集而均匀的点状充血性,压之退色,去压后红色小点即出现,随之融合成一片红色,绝大多数患者呈全身分布。多为斑,但也可见到隆起突出的“鸡皮样”,偶有带小脓头的“粟粒”,此与皮肤营养及卫生情况有关。
严重者可见出血性。皮肤常有瘙痒感。30%~60%,患者在皮肤皱褶处如腋窝、肘窝、腹股沟处,密集并常伴有皮下出血形成紫红色线状,称为“线状”或“巴氏线”。颈部、躯干、皮肤皱褶处及两大腿内侧最显著,四肢远端稀少。面部充血潮红,可有少量点,口鼻周围相形之下显得苍白,形成所谓“口周苍白圈”。
多于48h后达到高峰,然后依先后的顺序消退,2~4天可完全消失。重症者可持续1周,甚至更久。轻症者很少,仅见于面、颈、胸部,数小时即消退。消退后开始脱皮。脱皮部位的先后顺序与的顺序一致,先颈胸而后四肢。脱皮的程度与的轻重呈正比。轻者为糠屑样,重者可成片状。颈、躯干部位常为糠屑样,四肢特别是手掌、脚底常为大片状,有时甚至呈手套、袜套状。面部少,但也可出现细屑样脱皮。重症者脱皮可历时3~5周,头发也可暂时脱落。发同时,可出现舌被白苔,乳头红肿,突出于白苔之外,以舌尖及边缘处为显著,称为“草莓舌”,第三天白苔开始脱落,舌面光滑呈肉红色,可有浅表破裂,乳头仍然隆起,称为“杨梅舌”。部分患者颈及颌下淋巴结肿大,有压痛,但多为非化脓性。临床表现差别较大,预后也不相同,一般分为下列5个类型。

(1)普通型:在流行期间95%以上的患者属于此型。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和典型的,有全身中毒症状,颌下及颈淋巴结呈非化脓性炎症,病程1周左右。

(2)轻型:近年轻型患者所占比例增加,表现为低热、轻度咽痛,稀少,仅见于躯干部,消退很快,脱屑不明显,病程短,但仍可发生变态反应性并发症。

(3)脓毒型:罕见,表现为咽部严重的化脓性炎症,渗出物多,形成脓性假膜,局部黏膜可坏死而形成溃疡。细菌扩散到附近组织,形成化脓性中耳炎鼻窦炎乳突炎颈淋巴结炎,甚至颈部软组织炎。还可引起败血症和迁徙性化脓性病灶。

(4)中毒型:少见。表现主要为中毒症状明显,患者高热、头痛、剧烈呕吐,甚至神志不清,可有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及感染性休克咽峡炎不重,但很明显,可为出血性。但若发生休克,则常变成隐约可见,病死率高。

(5)外科型或产科型:病原菌从伤口或产道侵入而致病,故无咽峡炎伤口或产道周围首先出现,由此向全身蔓延。中毒症状较轻,预后较好。

体格检查
1、视诊
首先会观察患者的面容、精神状态、肤色等,评估患者的一般情况。之后会对咽部及皮肤进行观察,了解皮肤、黏膜的病变情况。皮肤检查时通常会观察皮损的颜色、形状、大小、数目、分布特点及发病部位等情况,同时还会观察有无溃疡、糜烂、出血等异常表现。
2、触诊
医生消毒、温暖双手后,进行触诊检查,主要检查皮损的质地、有无触痛等情况。同时还会对淋巴结进行检查,明确有无淋巴结肿大等异常体征。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总数升高可达(10~20)×109/L,中性粒细胞在80%以上,严重患者可出现中毒颗粒。出疹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占5%~10%。
2、尿液检查
常规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如果发生肾脏变态反应并发症,则可出现尿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及管型。
3、血清学检查
常采取咽拭子标本,并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可进行快速诊断。
4、病原学检查
可用咽拭子或其他病灶的分泌物培养溶血性链球菌,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

诊断标准

1.疑似病例 发热、咽痛,皮肤出现充血红点疹或充血粟粒疹。

2.确诊病例

(1)骤起发热,咽峡炎,草莓舌或杨梅舌,口周苍白,皮肤皱褶处有皮折红线(巴氏线)。

(2)发热1—2天内出疹,皮肤弥漫性充血、潮红,其间散布针尖大小猩红色皮疹,压之退色,2~5天后消退。

(3)退疹1周内皮肤有脱屑或脱皮。

(4)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增加,中性粒细胞增多。

(5)咽拭子或脓液培养,分离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

(6)咽拭子涂片免疫荧光法查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

(7)红疹退色试验呈阳性。

(8)多价红疹毒素试验在发病早期呈阳性,恢复期成阴性。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确诊病例中的第4和第1或第2或第3项。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确诊病例中的第5或第6或第7或第8项。
鉴别诊断
1.猩红热咽峡炎与其他咽峡炎鉴别 在出皮疹前咽峡炎与一般急性咽喉炎无法区别。白喉患者的咽峡炎比猩红热患者轻,假膜较坚韧且不易抹掉,而猩红热患者咽部脓性分泌物容易被抹掉。但须注意,猩红热与白喉有合并存在的可能,应仔细进行细菌学检查。

2.猩红热皮疹与其他发疹性疾病的鉴别

(1)麻疹:有明显的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皮疹在发热第4天出现,大小不等,形状不一,为暗红色斑丘疹,皮疹之间有正常皮肤,面部皮疹多于躯干部。有科氏斑,无草莓舌、杨梅舌。

(2)风疹:起病第1天即出皮疹。开始呈麻疹样,很快增多且可融合成片,类似猩红热,但无弥漫性皮肤潮红。皮疹于发病3天后消退,无脱屑。咽部无炎症。耳后淋巴结常肿大。

(3)药疹:有用药史。皮疹有时可呈多样化表现,既有猩红热样皮疹,同时也有荨麻疹样疹。皮疹分布不均匀,出疹顺序也不像猩红热那样由上而下,由躯干到四肢。无草莓舌和杨梅舌,除因患者咽峡炎而服药引起药疹者外,一般无咽峡炎症状。病原菌培养阴性,停药后皮疹减轻。

(4)其他细菌感染:金葡菌、c群链球菌、缓症链球菌也有能产生红斑毒素的菌株,其毒素的生物特性虽与a群链球菌的红斑毒素不相同,但引起的猩红热样皮疹则无明显区别,鉴别主要依据细菌培养。缓症链球菌在20世纪90年代初在江苏发生过暴发流行,部分重症患者出现了与中毒性猩红热类似的临床表现,已研究得知此由与a群的毒素不相同的一种外毒素引起。

一般治疗
急性期卧床休息,清淡饮食,多饮温白开水,可以用淡盐水漱口,特别是饭后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对于高热可以用退烧药或物理降温方法。
药物治疗
1、抗菌药物
(1)可使用青霉素肌内注射,联用5~7天。80%左右的患者24小时内即可退热,4天左右咽炎消失,皮疹消退。
(2)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头孢氨苄等药物。
(3)也可口服复方磺胺甲噁唑进行治疗。
2、其他
出现感染中毒性休克的患者,在积极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的同时,还可适当给予血管活性药治疗。

由于猩红热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尤其是呼吸道飞沫途径传播,在人群中比如托幼机构、学校等,可以造成疾病的传播流行,所以患者应该加强隔离,对于患儿来说应该暂时停止到学校或托幼机构,可以在家隔离治疗,根据病情的需要,必要时可以到医院隔离治疗。避免接触到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或者是直接密切的接触。
其次要加强皮肤的护理,猩红热比较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是全身的皮疹,以大小不等的充血性红色丘疹为主,伴有瘙痒感,所以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来说,可能会出现骚抓皮肤的情况,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局部的皮肤损伤,引起继发性的感染,所以应该剪短患儿的指甲,加强皮肤的护理,保持局部皮肤的干燥卫生,必要时可以使用一些止痒的药水进行外用,比如卢甘石洗剂等。
再次要注意加强营养护理,在疾病发生期间,由于患儿大多食欲下降,并且伴有全身感染症状,应该以流质、易消化、清淡饮食为主,避免高脂高热量的饮食,适当的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多饮水。
另外还要注意保持房间的空气清洁,开窗通风,保持环境的温度适宜,对于患儿的生活物品,包括衣物等,应该加强隔离消毒。
同时注意加强疾病的治疗护理,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如果出现高热,及时的使用解热止痛的药物,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严密的监测病情的变化,如果出现相应的并发症,应该及时的处理,必要时及时的就医。

预防猩红热的重点在于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

勤洗手:尤其是儿童在玩耍之后,必须用温水和洗手液彻底把手洗净。
不要共用餐具或共享食物:应该提醒儿童,不要和朋友或同学共用餐具,也不要共享同一份食物。
打喷嚏或咳嗽时应捂住口鼻:提醒儿童要用纸巾或手帕捂住口鼻,以防细菌的扩散。如果看到别人打喷嚏或咳嗽,也要及时远离。

好评医生-猩红热
更多
可咨询
服务人次 31814 好评率(94.5%)

擅长:免疫性疾病、过敏、川畸病、消化系统疾病、腹泻病、便秘、感染性疾病、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水痘、猩红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幼儿急疹、腮腺炎、支原体感染、口腔念珠菌病、呼吸系统病变、肺炎、哮喘、支气管炎、小儿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慢性咳嗽、反复呼吸道感染、鼻窦炎、鼻炎、神经系统病变、抽动障碍、抽动症、热性惊厥、高热惊厥、内分泌失调、性早熟、泌尿系统疾病、肾病综合征、呼吸道感染、尿布疹、轮状病毒感染

可咨询
服务人次 6046 好评率(98.9%)

擅长:肝病、乙型肝炎、乙肝、性病、急性传染病、狂犬病、病毒感染、破伤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支气管结核、单纯性慢性支气管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普通感冒、感冒、水痘、布病、潜伏期狂犬病、猫抓伤、链球菌感染、败血症、术后伤口感染、腺病毒感染、乙肝病毒携带、乙型肝炎小三阳、浅表真菌病、猩红热、阑尾寄生虫病、手足口病、发作性咳嗽

可咨询
服务人次 2792 好评率(98.1%)

擅长:呼吸系统病变、小儿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小儿支气管肺炎、小儿肺炎、小儿感冒、小儿流行性感冒、鼻炎、消化系统疾病、小儿腹泻病、消化不良、小儿肠炎、肠系膜淋巴结炎、食物过敏、感染性疾病、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水痘、扁桃体炎、幼儿急疹、猩红热、口腔念珠菌病、支原体感染、神经系统病变、高热惊厥、热性惊厥、小儿癫痫、内分泌失调、性早熟、矮小症、肥胖症、血液病、贫血、发育障碍、佝偻病、湿疹、营养不良、小儿急性喉炎

可咨询
服务人次 14756 好评率(96.9%)

擅长:呼吸系统病变、肺炎、哮喘、支气管炎、小儿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新生儿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小儿支气管肺炎、支气管肺炎、小儿肺炎、慢性咳嗽、小儿哮喘、感冒、急性鼻咽炎、反复呼吸道感染、小儿感冒、鼻窦炎、鼻炎、细支气管炎、小儿流行性感冒、神经系统病变、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脑膜炎、颅脑损伤、高热惊厥、感染性疾病、猩红热、腮腺炎、痄腮、败血症、支原体感染、口腔念珠菌病、口糜

可咨询
服务人次 4211 好评率(96.0%)

擅长:肺炎、细支气管炎、便秘、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腹泻病、婴儿腹泻、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感染、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疱疹性湿疹、疱疹性咽峡炎、水痘、扁桃体炎、麻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猩红热、高热惊厥、肾小球肾炎、肾炎、肾病、营养不良、阑尾炎、小儿急性喉炎、小儿腹泻病、小儿秋季腹泻、小儿泄泻、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高危儿

相关问答-猩红热

更多
你好,孩子有什么不舒服吗?主要什么症状有照片吗发热吗诊断明确好治疗不难的是的
于晨光 哈尔滨市中医医院
2024-02-24
病毒好了会退的可以不用挂激素,你可以口服也行黄龙可以的不像嗯可以再吃一天
张婷婷 淮安市妇幼保健院
2023-03-20

相关文章-猩红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