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医生

登录 注册

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较为常见的疾患之一,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以腰4-5、腰5-骶1发病率最高,约占95%。

多见于男性

无传染性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
根据髓核突(脱)出的部位、大小以及椎管矢状径大小、病理特点、机体状态和个体敏感性等不同,其临床症状可以相差悬殊。因此,对本病症状的认识与判定,必须全面了解,并从其病理生理与病理解剖的角度加以推断。现就本病常见的症状阐述如下:
1、腰痛:95%以上的腰椎间盘突(脱)出症患者有此症状,包括椎体型者在内。
机制:主要是由于变性髓核进入椎体内或后纵韧带处,对邻近组织(主为神经根及窦-椎神经)造成机械性刺激与压迫,或是由于髓核内糖蛋白、β-蛋白溢出和组胺(h物质)释放而使相邻近的脊神经根或窦-椎神经等遭受刺激引起化学性和(或)机械性神经根炎之故。
表现:临床上以持续性腰背部钝痛为多见,平卧位减轻,站立则加剧,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忍受,并容许腰部适度活动及慢步行走,主要是机械压迫所致。持续时间少则2周,长者可达数月,甚至数年之久。另一类疼痛为腰部痉挛样剧痛,不仅发病急骤突然,且多难以忍受,非卧床休息不可。此主要是由于缺血性神经根炎所致,即髓核突然突出压迫神经根,致使根部血管同时受压而呈现缺血、淤血、乏氧及水肿等一系列改变,并可持续数天至数周(而椎管狭窄者亦可出现此征,但持续时间甚短,仅数分钟)。卧木板床、封闭疗法及各种脱水剂可起到早日缓解之效。
2、下肢放射痛:80%以上病例出现此症,其中后型者可达95%以上。
机制:与前者同一机制,主要是由于对脊神经根造成机械性和(或)化学性刺激之故。此外,通过患节的窦椎神经亦可出现反射性坐骨神经痛(或称之为“假性坐骨神经痛”)。
表现:轻者表现为由腰部至大腿及小腿后外侧的放射性刺痛或麻木感,直达足底部;一般可以忍受。重者则表现为由腰至足部的电击样剧痛,且多伴有麻木感。疼痛轻者虽仍可步行,但步态不稳,呈跛行;腰部多取前倾状或以手扶腰以缓解对坐骨神经的张应力。重者则卧床休息,并喜采取屈髋、屈膝、侧卧位。凡增加腹压的因素均使放射痛加剧。由于屈颈可通过对硬膜囊的牵拉使对脊神经的刺激加重(即屈颈试验),因此患者头颈多取仰伸位。
放射痛的肢体多为一侧性,仅极少数中央型或中央旁型髓核突出者表现为双下肢症状。
3、肢体麻木:多与前者伴发,单纯表现为麻木而无疼痛者仅占5%左右。此主要是脊神经根内的本体感觉和触觉纤维受刺激之故。其范围与部位取决于受累神经根序列数。
4、肢体冷感:有少数病例(约5%~10%)自觉肢体发冷、发凉,主要是由于椎管内的交感神经纤维受刺激之故。临床上常可发现手术后当天患者主诉肢体发热的病例,与此为同一机制。
5、间歇性跛行:其产生机制及临床表现与腰椎椎管狭窄者相似,主要原因是在髓核突出的情况下,可出现继发性腰椎椎管狭窄症的病理和生理学基础;对于伴有先天性发育性椎管矢状径狭小者,脱出的髓核更加重了椎管的狭窄程度,以致易诱发本症状。
6、肌肉麻痹:因腰椎间盘突(脱)出症造成瘫痪者十分罕见,而多系因根性受损致使所支配肌肉出现程度不同的麻痹征。轻者肌力减弱,重者该肌失去功能。临床上以腰5脊神经所支配的胫前肌、腓骨长短肌、趾长伸肌及姆长伸肌等受累引起的足下垂症为多见,其次为股四头肌(腰3~4脊神经支配)和腓肠肌(骶1脊神经支配)等。
7、马尾神经症状:主要见于后中央型及中央旁型的髓核突(脱)出症者,因此临床上少见。其主要表现为会阴部麻木、刺痛,排便及排尿障碍,阳痿(男性),以及双下肢坐骨神经受累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大小便失控及双下肢不完全性瘫痪等症状。
8、下腹部痛或大腿前侧痛:在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当腰2、3、4神经根受累时,则出现神经根支配区的下腹部腹股沟区或大腿前内侧疼痛。另外,尚有部分低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也可出现腹股沟区或大腿前内侧疼痛。有腰3~4椎间盘突出者,有1/3的有腹股沟区或大腿前内侧疼痛。其在腰4~5与腰5~骶1间隙椎间盘突出者的出现率基本相等。此种疼痛多为牵涉痛。
9、患肢皮温较低:与肢体冷感相似,亦因患肢疼痛,反射性地引起交感神经性血管收缩。或是由于激惹了椎旁的交感神经纤维,引发坐骨神经痛并小腿及足趾皮温降低,尤以足趾为著。此种皮温减低的现象,在骶1神经根受压者较腰5神经根受压者更为明显。反之,髓核摘除术后,肢体即出现发热感。
10、其他:视受压脊神经根的部位与受压程度、邻近组织的受累范围及其他因素不同,尚可能出现某些少见的症状,如肢体多汗、肿胀、骶尾部痛及膝部放射痛等多种症状。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体征
1、一般体征:主要指腰部与脊柱体征,属本病共性表现,包括:
步态:在急性期或神经根受压明显时,患者可出现跛行、一手扶腰或患足怕负重及呈跳跃式步态等。而轻型者可与常人无异。
腰椎曲度改变:一般病例均显示腰椎生理曲线消失、平腰或前凸减小。少数病例甚至出现后凸畸形(多系合并腰椎椎管狭窄症者).
脊柱侧凸:一般均有此征。视髓核突出的部位与神经根之间的关系不同而表现为脊柱弯向健侧或弯向患侧。如髓核突出的部位位于脊神经根内侧,因脊柱向患侧弯曲可使脊神经根的张力减低,所以腰椎弯向患侧;反之,如突出物位于脊神经根外侧,则腰椎多向健侧弯曲。实际上,此仅为一般规律,尚有许多因素,包括脊神经的长度、椎管内创伤性炎性反应程度、突出物距脊神经根的距离以及其他各种原因均可改变脊柱侧凸的方向。
压痛及叩痛:压痛及叩痛的部位基本上与病变的椎节相一致,约80%~90%的病例呈阳性。叩痛以棘突处为明显,系叩击振动病变部所致。压痛点主要位于椎旁相当于骶棘肌处。部分病例伴有下肢放射痛,主要是由于脊神经根的背侧支受刺激之故。此外,叩击双侧足跟亦可引起传导性疼痛。合并腰椎椎管狭窄症时,棘间隙部亦可有明显压痛。
腰部活动范围:根据是否为急性期、病程长短等因素不同,腰部活动范围的受限程度差别亦较大。轻者可近于正常人,急性发作期则腰部活动可完全受限,甚至拒绝测试腰部活动度。一般病例主要是腰椎前屈、旋转及侧向活动受限;合并腰椎椎管狭窄症者,后伸亦受影响。
下肢肌力及肌萎缩:视受损的神经根部位不同,其所支配的肌肉可出现肌力减弱及肌萎缩征。临床上对此组病例均应常规行大腿及小腿周径测量和各组肌肉肌力测试,并与健侧对比观察并记录之,再于治疗后再加以对比。
感觉障碍:其机制与前者一致,视受累脊神经根的部位不同而出现该神经支配区感觉异常。阳性率达80%以上,其中后型者达95%.早期多表现为皮肤过敏,渐而出现麻木、刺痛及感觉减退。感觉完全消失者并不多见,因受累神经根以单节单侧为多,故感觉障碍范围较小;但如果马尾神经受累(中央型及中央旁型者),则感觉障碍范围较广泛。
反射改变:亦为本病易发生的典型体征之一。腰4脊神经受累时,可出现膝跳反射障碍,早期表现为活跃,之后迅速变为反射减退,临床上以后者多见。腰5脊神经受损时对反射多无影响。第1骶神经受累时则跟腱反射障碍。反射改变对受累神经的定位意义较大。
2、特殊体征:指通过各种特殊检查所获得的征象。临床上意义较大的主要有:
屈颈试验(lindner征):又名lindner征。嘱患者站立、仰卧或端坐,检查者将手置于头顶,并使其前屈。如患侧下肢出现放射痛,则为阳性,反之为阴性。椎管型者阳性率高达95%以上。其机制主要是由于屈颈的同时,硬脊膜随之向上移位,以致使与突出物相接触的脊神经根遭受牵拉之故。本试验既简单、方便,又较为可靠,特别适用于门诊及急诊。
直腿抬高试验:患者仰卧,使患膝在伸直状态下被向上抬举,测量被动抬高的角度并与健侧对比,此称为直腿抬高试验。本试验自1881年forst首次提出以来已为大家所公认。本试验对愈是下方的神经根作用愈大,阳性检出率也愈高(抬举角度也愈小).此外,突出物愈大,根袖处水肿及粘连愈广泛,则抬举角度愈小。
在正常情况,下肢抬举可达90°以上,年龄大者,角度略下降。因此,抬举角度愈小其临床意义愈大,但必须与健侧对比;双侧者,一般以60°为正常和异常的分界线。
健肢抬高试验(又称fajcrsztajn征、bechterew征、radzikowski征):健侧肢体直腿抬高时,健侧的神经根袖可牵拉硬膜囊向远端移位,从而使患侧的神经根也随之向下移动。当患侧椎间盘突出在神经根的腋部时,神经根向远端移动则受到限制,引起疼痛。如突出的椎间盘在肩部时,则为阴性。检查时患者仰卧,当健侧直腿抬高时,患侧出现坐骨神经痛为阳性。
laseque征:有人将此征与前者合为一类,也有人主张分述之。即将髋关节与膝关节均置于屈曲90°状态下,再将膝关节伸直到180°,在此过程中如患者出现下肢后方放射性疼痛,则为阳性。其发生机制主要是由于伸膝时使敏感的坐骨神经遭受刺激、牵拉之故。
直腿抬高加强试验:又称bragard征,即在操作直腿抬高试验达阳性角度时(以患者诉说肢体放射痛为准),再将患肢足部向背侧屈曲以加重对坐骨神经的牵拉。阳性者主诉坐骨神经放射痛加剧。本试验的目的主要是除外肌源性因素对直腿抬高试验的影响。
仰卧挺腹试验:患者取仰卧位,做挺腹抬臀的动作,使臀部和背部离开床面。此时,如果主诉患肢坐骨神经出现放射性疼痛,则为阳性。
股神经牵拉试验:患者取俯卧位,患肢膝关节完全伸直。检查者将伸直的下肢高抬,使髋关节处于过伸位,当过伸到一定程度出现大腿前方股神经分布区域疼痛时,则为阳性。此项试验主要用于检查腰2~3和腰3~4椎间盘突出的患者。但近年来亦有人用于检测腰4~5椎间盘突出的病例,其阳性率可高达85%以上。
其他试验:诸如神经或腓总神经压迫试验、下肢旋转(内旋或外旋)试验等,主要用于其他原因所引起的坐骨神经痛疾患。
3、腰椎间盘突(脱)出症的分型 根据髓核突(脱)出的部位与方向不同,可将其分为以下两大型。
(1)椎体型:即指变性的髓核穿过下方(多见)或上方(少见)纤维环,再穿过软骨板呈垂直状或斜向进入椎体中部或椎体边缘的髓核突出。既往认为此型少见,实际上,如能对腰痛患者进行全面检查,此型患者不低于10%;尸体解剖材料表明此型所占比例可高达35%.此型又可分为:
①前缘型:指髓核穿入椎体边缘(以下一椎体的前上缘为多见),使该边缘出现一个三角形骨块样外观(故临床上误诊为椎体边缘骨折者时有发生).本型临床上较多见,曲绵域(1982)在102位体操运动员中发现有32例,占31.3%,较一般3%~9%的发生率为高,可能与此组运动员的训练方式及活动量等有关。其发生机制主要是腰背部后伸,椎间隙内压力增高,髓核向前移位并突入椎体。
视脱出后的病程不同而呈现不同形态,后期可构成椎体边缘骨赘的一部分。
②正中型:指髓核垂直或近垂直状向上或向下穿过软骨板进入椎体中,并形成schmorl结节样改变。因临床上症状轻微或无症状,因此不易诊断,尸检发现者约在15%~38%之间。
突出物可大可小,大者易被X线或ct、磁共振检查所发现,小者则常被遗漏。在正常情况下,变性的髓核不易穿过软骨板上的小渗透孔,但如遇后天损害、软骨板变薄或恰巧穿至血管通道遗迹处,则可引起此型。
(2)椎管型:或称后型,指髓核穿过纤维环向椎管方向突出者。脱出的髓核停于后纵韧带前方者,称为“椎间盘突出”;穿过后纵韧带抵达椎管内者,则称“椎间盘脱出”。
根据突(脱)出物所处解剖位置不同而又可分为以下5型:
①中央型:指突(脱)出物位于椎管前方正中央处者,主要引起对马尾神经的刺激或压迫。个别病例髓核可穿过硬膜囊壁进入蛛网膜下隙。本型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双侧下肢及膀胱、直肠症状。其发生率约为2%~4%。
②中央旁型:指突(脱)出物位于中央,但略偏向一侧者。临床上以马尾神经症状为主,同时可伴有根性刺激症状。其发生率略高于前者。
③侧型:指突出物位于脊神经根前方中部者,可略有偏移。主要引起根性刺激或压迫症状为临床上最为多见者,约占80%左右。故提及本病的症状、诊断及治疗等时,大多按此型进行阐述。
④外侧型:突出物位于脊神经根的外侧,多以“脱出”形式出现,因此不仅有可能压迫同节(内下方)脊神经根,髓核亦有机会沿椎管前壁上移而压迫上节脊神经根。因此,如行手术探查,应注意检查。临床上较少见,约占2%~5%左右。
⑤极外侧型:即脱出的髓核移行至椎管前侧方,甚至进入根管或椎管侧壁。一旦形成粘连,甚易漏诊,甚至于术中检查时仍有可能被忽略,因此临床上需注意,所幸其发生率仅为1%左右。

1.病史有腰部创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
(3)凝血功能;
(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5)胸片、心电图;
(6)腰椎正侧位及伸屈侧位片、ct和MRI。
(7)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肺功能、超声心动图(老年人或既往有相关病史者);对于部分诊断不明确的患者,术前可能需要肌电图、诱发电位检查、椎间盘造影、小关节封闭、神经根封闭或硬膜外封闭以确诊;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应科室会诊。
3.诊断因系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故兼有二者的症状与体征,神经体征则取决于神经根和马尾神经受压情况。诊断主要根据详细病史、查体和常规X线平片。除椎间盘突出病史外,患椎管狭窄症者多为中老年,病史较长。多数有明显间歇性跛行,在站立、行走及腰部过伸时加重,弯腰、下蹲或卧床后缓解,疼痛消失,骑自行车可无任何不适。在椎管狭窄症患者,腰部压痛可能不明显,活动和直腿抬高多为正常,下肢感觉肌力和反射无改变或仅有轻度政变。如腰椎间盘突出显著,神经根或少数马尾神经受严重压迫,则腰部棘突旁出现压痛和放射痛,直腿抬高受限,并出现明显的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受损的体征。X线片可显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骨赘形成、后纵韧带骨化、关节突增生、退变性滑脱或峡部不连性脊椎滑脱等变化。由于个体发育的差异和多种因素的影响,椎管测量数据仅有参考价值而不是确诊依据。脊髓造影对中央椎管秧窄诊断有帮助,但可引起不良反应,且不能显示侧隐窝狭窄。高分辨率的ct图像可显示中央椎管和侧隐窝狭窄,黄韧带肥厚和椎间盘突出,但有侧隐窝狭窄时神经根未必受压,必须紧密结合临床才能确诊。腰椎管狭窄大部分发生在腰4、5及腰5骶1,有的可达腰3,个别可至腰2,术中可以判断并作相应处理。

诊断
对典型病例的诊断,一般多无困难,尤其是在ct与磁共振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但对于非典型者,或是椎体型、中央型等病例,则易于误诊,应注意防止。
一、一般病例的诊断
1、详细的病史。
2、仔细而全面的体格检查,并应包括神经系统检查。
3、腰部的一般症状。
4、特殊体征。
5、腰椎X线平片及其他拍片。
6、酌情选用磁共振、ct、超声波检查及肌电图检查等。
7、非不得已,一般不宜选用脊髓造影;椎间盘造影因易将诊断引入歧途,原则上不采用。
二、特殊类型椎间盘突(脱)出症的诊断
1、中央型:临床上并非少见,但易与马尾处脊髓肿瘤相混淆。其诊断要点除前述各项外,主要依据以下特点:
具有马尾神经受累症状:包括双下肢的感觉、运动功能及膀胱、直肠功能障碍。
站立时及白天症状明显,卧床时及夜晚症状缓解(与脊髓肿瘤相反)。
腰椎穿刺:显示奎氏试验多属通畅或不完全性梗阻,脑脊液检查蛋白定量多正常(而肿瘤则多呈现完全性梗阻及蛋白含量增高等)。
MRI检查:一般多需行磁共振或CT检查,均有阳性发现。
2、椎体型(前缘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据下述特点进行确诊:
临床症状:与腰椎间盘病(盘源性腰痛)相似,以腰背酸痛为主,垂直加压有加重感;一般无根性症状。
X线片显示典型所见:前缘型于侧位X线片上见椎体前缘有一三角形骨块;正中型则显示schmorl结节样改变。
ct及磁共振检查:有助于本型的确诊,应常规检查。
3、高位腰椎间盘突(脱)出症:指腰3以上椎节,即腰1~2和腰2~3者,其发生率约占全部病例的1%~3%.对其诊断主要依据:
高位腰脊神经根受累症状:包括股四头肌无力、萎缩,大腿前方(达膝部)疼痛、麻木以及膝跳反射障碍等,在所有病例中,此组症状约占60%~80%。
腰部症状:80%以上病例出现腰部症状,并于相应椎节的棘突处有叩击痛及传导痛。半数以上病例于椎旁有压痛。
截瘫症状:少见,约10%的病例可突然发生下肢截瘫症状。因其后果严重,必须重视。
坐骨神经症状:约20%的病例出现,主要因腰3~4椎节的脊神经受波及所致。
其他:一般多按常规行磁共振或CT检查进行确诊,并应注意与脊髓肿瘤的鉴别。
4、腰椎椎间盘病(盘源性腰痛):近年来发现其并非少见,好发于腰椎椎管矢状径较宽的病例,其病理特点是椎节退变严重,具有损伤性关节炎的特征,但少有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
腰痛:又称为椎间盘源性腰痛,一般不伴有下肢坐骨神经症状,其机制系椎节退变后对局部窦椎神经的刺激与压迫所致,病理性代谢产物亦参与其中。碎裂、后突的髓核可随着腰部活动而使症状加剧,尤其是过度前屈和仰伸时;垂直加压试验可使疼痛加剧。
腰椎不稳:在动力性腰椎X线平片上可清晰地显示腰椎椎节的梯形变,并在临床上表现为腰部活动受限,但却少有下肢神经症状。
影像学检查:主要显示腰椎椎节损伤性关节炎特征,尤以ct及MRI检查更为明显。早期MRI-t2加权像显示后纤维环有高信号区(high-intensity zone,hiz)。但其椎管矢状径大多较宽,少有根性受压征。
好发椎节:以腰4~5椎节最为多见,其次为腰5~骶1,腰3~4以上甚为少见。
其他:指对多椎节椎间盘突出、最外侧型突出及青少年或高龄椎间盘突出等临床较少见者,如能注意检查,并按常规行磁共振等特殊检查,一般均可确诊。
三、定位诊断
通过病史与细致的体检不仅能作出腰椎间盘突(脱)出症的诊断,而且基本上能够作出定位诊断。这主要是根据不同神经根在受突出椎间盘组织压迫下所产生的特有的定位症状和体征。95%以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在腰4~5或腰5~骶1椎间隙,压迫腰5或骶1神经根,主要产生坐骨神经痛的各种症状;另有1%~2%腰椎间盘突出发生在腰3~4椎间隙,压迫腰4神经根,可出现股神经痛症状。
鉴别诊断
根据患者根性痛的性质、特点、部位及影响因素等与其他相似疾患进行鉴别。如此,则不至于将诊断引入歧途。当然,对个别特殊类型者,再另作辨认。有关根性痛、干性痛与丛性痛三者的鉴别:
1、屈颈试验阳性,可能是椎管内病变。
2、棘突及棘突旁压痛及叩痛,以椎管内病变多见。
3、以环跳穴压痛为主而不伴有腰部及股神经压痛者,多为坐骨神经出口狭窄症。
4、下腰部叩诊有舒适感的女性,多为妇科疾患。
5、股神经出口部压痛,以盆腔内病变居多。
以上数项可在短短数分钟内完成,加上感觉区测试、足底麻木区判定以及膝、踝反射检查等,一般均可在10min内结束,并为三者的鉴别提供依据,其可信率在90%以上。再辅以肛门指诊、妇科会诊、X线摄片、各种化验及治疗试验等,一般不难鉴别。对下腰部症状明显并伴有锥体束征阳性者,应考虑为颈腰综合征。
掌握三者的鉴别是对每位矫形外科和神经科医师的基本要求,均需重视。否则,盲目依靠高、精、尖等现代技术,势必反使诊断工作复杂化,此在临床上不乏先例。
临床常见需要与腰椎间盘突出症鉴别的病例,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
1.腰、臀及下肢软组织疾患(1)骨盆出口综合征:骨盆出口综合征是指坐骨神经经过盆腔出口时受到刺激或压迫所产生的症状群,到80年代才被命名,其全称为坐骨神经盆腔出口狭窄综合征(ischiatic nerve pelvisoutlet stenostotmatous syndrome).以往常与“梨状肌综合征”相混淆,经研究表明,梨状肌病变只是构成本病的原因之一,而且仅占很少一部分,据统计只有10%左右。坐骨神经的盆腔出口是由骨盆后壁的多层肌肉、韧带及结缔组织所构成的一个骨纤维性管道;上起盆腔口,下至闭孔内肌下缘。坐骨神经自盆腔后壁穿过其间进入臀部。梨状肌自骶骨前缘起始,横行穿过坐骨大孔止于股骨大转子上窝,将盆腔出口分为上下两段;臀上神经及动脉从上段穿出;下段即为梨状肌下孔,由梨状肌下缘与上孖肌上缘构成的宽度只有2.7+0.6cm的三角形裂隙,坐骨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及臀下动脉由此穿出。此处软组织的损伤或病变以及梨状肌的变异。均可使坐骨神经受到刺激或卡压,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盆腔出口综合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坐骨神经干刺激症状,起始于臀部的沿坐骨神经行走的放射性疼痛,并伴有其支配区的运动、感觉或反射障碍。起病可缓可急,多有创伤、劳累、着凉或受潮史。病程长时可呈间隙性起伏发作。多为单侧发病,初为臀钝痛、酸胀或沉重感,有时也可表现剧烈锐痛。疼痛向大腿后方,小腿后外侧放射,但很少达跟都及足底部,而且多无明确的根性界限。
走路可使疼痛加剧,或出现间隙性跛行。检查时,在臀部坐骨神经出口部体表投影区,即坐骨结节与大粗隆连线的中、内1/3上方约2.54cm处,有叫显压痛,且向大腿后下方放射。有时可在局部扪及痛性结节或痉挛的梨状肌。在伸髋位被动内旋下肢(feibeng征)或内收、屈曲及内旋髓关节(thiele试验)均可使症状加重;坐化屈曲并拢双膝,双手挤压分开膝部可出现力弱或疼痛加重;俯卧位伸髋屈膝,医生扶足跟强力内旋髋可诱发症状重现。直腿抬高试验、屈颈试验多不典型。腰部无阳件体征。局部封闭可鉴别腰椎间盘突出症。多次局封不愈者,考虑坐骨神经松解或梨状肌切断术。
(2)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臀上皮神经来源于l1~5脊神经后支的外侧支,下行越过髂嵴进入臀部时,经过腰背筋膜在髂嵴上缘附着处形成的骨纤维管,穿出到皮下,分布于臀部及股后外侧皮肤。臀上皮神经在经过深筋膜孔处受到刺激或卡压可产生一系列症状。临床表现为腰痛及臀部疼痛,可扩散到大腿及删窝,但极少涉及小腿;在髂后上棘外上方髂嵴缘下有明显压痛点,有时可扪及条索节结或小脂肪瘤;可伴有臀肌痉挛。局部封闭可立即消除疼痛。腰部无体征,直腿抬高及加强试验阴性,可除外腰椎间盘突出症。
(3)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被误诊为腰椎问盘突出症的并不少见。第3腰椎位于腰椎中部,其横突最长,向后伸曲度大,多条腰背腹部的肌肉与筋膜附着其上,形成腰椎活动枢纽及应力中心。因此。容易受到肌肉筋膜的牵拉损伤。第3腰惟横突尖端后方紧贴着第2腰神经根的后支,当腰前屈及向对侧弯时,便易受到牵拉与磨损而致其支配区产生疼痛、麻木等症状;并可牵涉到前支引发放射性疼痛,波及髋部及大腿前侧,少数放射至会阴部。第3腰椎横突前方有腰从神经的股外侧皮神经干通过,分布到大腿外测及膝部,该处病变也可产生股外侧皮神经痛的症状。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起病可缓可急,可有创伤史。临床表现除上述症状外,榆查可发现第3腰椎横突尖端压痛明显,局部肌肉痉挛或肌紧张。在瘦长型患者多可扪及第3腰椎横突过长。局部封闭时,当针尖达到病变区,可诱发原有症状再现;局部封闭可立即解除疼痛。
(4)臀肌劳损:臀大肌是身体上最大的浅层肌肉,其覆盖筋膜菲薄,其起始部易受牵拉伤。臀大肌的支配神经来自l5~s2,疼痛可牵涉到下肢而产生类似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急性臀肌损伤可引起肌肉痉挛,但其压痛点在髂后上棘外侧,局封可立即消除症状。
(5)棘间韧带劳损:是腰痛常见原因之一,一般表现为弯腰时下腰部酸疼无力,弯腰后伸直困难及局部疼痛等。
(6)脊神经后支综合征:脊神经后支由脊神经发出长0.5~1 cm,在下位椎体横突的下缘,上关节突关节的外侧向后下走行,分为内、外侧支,其间夹角约呈60°.内侧支经下位椎体的横突根部及上关节突外侧向下经骨纤维管下行3个椎体,在中线附近穿深筋膜到皮下。沿途分支到下方相隔一、二节段的小关节突、筋膜和韧带。外侧支向外下走行,分出肌支支配椎旁肌,皮支下行3个椎体穿出腰背筋膜达皮下并继续下行:l1外侧支至髂嵴下方;l2、l3外侧支经臀部到股后;l1、l5跨髂嵴经臀部到骶后。内侧支的末梢一般分布在后正中线与小关节连线之间;外侧支的末梢分布在小关节连线以外。内、外侧支之间有吻合支,同一结构的神经支配是多源性的。如l4~5小关节由l2、l3和l4脊神经后支的内侧支支配。因此,某脊神经后支主与受刺激时可引起下方远隔部位的牵涉痛,将此神经主干封闭,所有症状均消失。由于脊神经后支起始部较固定,脊柱运动时易受牵拉伤。脊椎骨折、椎间盘退变或术后等致椎体间相对位置改变,均可牵拉脊神经后支而产生症状。临床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腰痛,可伴大腿痛,但不过膝关节,无感觉、运动和反射异常;主诉痛区上方2~3节段同侧横突根部压痛。
(7)胭绳肌及腓肠肌劳损:胭绳肌及腓肠肌劳损,一般也不应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混淆。临床医生正确理解掌握直腿抬高试验及其他神经根刺激的相关体征很重要。耐心寻找局部压痛点进行封闭,既可明确诊断,又能达到治疗目的。脊髓造影显示l2~3间隙后缘轻微压迹,无其他腰椎问盘突出症的体征。误诊原凶是对该病缺乏认识。
2.骶髂关节病变
(1)骶髂关节劳损:骶髂关节由骶骨侧面与双侧髂骨构成,虽然是滑膜关节,但关节面高低交错,及强大的韧带固定,只有少量前后与旋转活动。骶髂关节扭伤足下腰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女性妊娠后期内分泌影响可使韧带松弛而易扭伤。临床表现为持续局部疼痛,不敢负重,活动时加重,翻身困难。检查呈“4”字试验(gaenslen征)阳性。治疗可行关节内封闭或臀围固定。
(2)骶髂关节结核:骶髂关节结核可为单纯滑膜结核或骨关节结核。起病缓慢,持续疼痛,局部肿胀压痛,休息减轻,活动、咳嗽加重,晚期可出现寒性脓肿。X线检查及ct可帮助确诊。
3.肿瘤及瘤样病变肿瘤及瘤样病变被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者屡有报道,发病率仅次于盆腔出口综合征。均为慢性进行性加重的病史特征,应考虑到肿瘤的可能性。椎管内肿瘤以神经根性痛为首发症状者多达57.5%,而根性痛多由神经鞘瘤所引起,胸腰以下的根性病可表现为腰痛或腰腿痛,当单一神经根受累时可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极相似,因此临床鉴别相当困难。
4.脊髓血管畸形误诊为腰椎问盘突出症的亦有报道,其中最常见的为硬脊膜动静脉瘘,由于血管的异常可使脊髓局部缺血变性或受压,因而影响脊髓各种机能,可导致运动、感觉、反射及括约肌控制的异常。临床可表现为肌肉无力、萎缩、行走障碍。而腰椎问盘突出以放射痛为主要症状,肌力一般变化小,行走障碍因疼痛而非无力,明显的肌肉萎缩极少,踝阵挛及足下垂内翻更不会见到。硬脊膜动静脉瘘尚有下腹或腹股沟以下痛觉的明显减退,并多数有位置觉的障碍。而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痛觉减退一般局限在足背及小腿,范围小,程度轻。腰椎间盘突出症除马尾受压者外,括约肌障碍少见。此类患者应重视神经系统的物理检查,作胸段MRI检查。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确定病变部位及范围,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5.脊髓型颈椎病亦有被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者。主诉病史除症状比以前加重外,基本性质和术前相同。检查发现双下肢呈痉挛性肌张力增强,很难进行直腿抬高试验,四肢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经临床及MRI检查可确诊,多是未仔细全面掌握主诉特征;误将下肢痉挛而抬腿困难当成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加之盲目相信影像学发现,而缺乏全面的体格检查与辨证分析所致。
6.非骨科疾患
(1)盆腔内脏疾病:盆腔内脏疾病可影响骶前神经丛而牵涉到骶后及大腿后疼痛,亦应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区别。盆腔疾病产生的疼痛,常为钝痛、坠痛,具体疼痛位置不明确,腰骶部及下肢检查无明显体征,盆腔检查可帮助确诊。
(2)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询问病史主要为单侧下肢间歇性跛行。检查患侧足背动脉明显弱于对侧,经超声多普勒检查证实为脉管炎后转血管外科治疗。bonney曾报道10例动脉栓塞的患者表现为骨关节病症状。发现腹主动脉、髂总动脉栓塞引起臀部或坐骨神经痛,髂外动脉栓塞引起股前方痛,而足背动脉搏动并不一定消失。一般说来,血管性间歇性破行主要为肢体末端缺血性疼痛,需蹲下或坐下休息一段时间才能缓解,直腿抬高时可见肢端发白(burger’s征),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减弱或消失。神经性间歇性破行主要为下肢麻木、无力或运动不由自主,具有一定的神经根性或节段性分布的特征。停止行走或稍坐即可缓解。神经性间歇性跛行可起因于椎管狭窄或盆腔出口综合征,临床采用骶管封闭或局封可获得良好的反应。
(3)单纯疱疹:单纯疱疹所引起的坐骨神经痛,在疱疹末出现前,诊断有一定的困难。详细的病史有参考价值,确诊后转皮肤科治疗。有文献报道腰腿痛的发病与疱疹病毒感染有关。总之,要与腰椎间盘突出症鉴别的疾病很多。lewis曾列举能引起腰腿痛的因素达l58种之多,诊断时应当全面考虑。现代ct及MRI等高新技术为诊断提供了新的手段,但正确的诊断仍然取决于详细的病史。准确的体格检查及对影像学资料的全而分析。

1.非手术疗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大多数病人可以经非手术治疗缓解或治愈。其治疗原理并非将退变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回复原位,而是改变椎间盘组织与受压神经根的相对位置,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松解神经根的粘连,消除神经根的炎症,从而缓解症状。
非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
①年轻、初次发作或病程较短者;
②症状较轻,休息后症状可自行缓解者;
③影像学检查无明显椎管狭窄。

(1)绝对卧床休息
初次发作时,应严格卧床休息,强调大、小便均不应下床或坐起,这样才能有比较好的效果。卧床休息3周后可以佩戴腰围保护下起床活动,3个月内不做弯腰持物动作。此方法简单有效,但较难坚持。缓解后,应加强腰背肌锻炼,以减少复发的几率。

(2)牵引治疗
采用骨盆牵引,可以增加椎间隙宽度,减少椎间盘内压,椎间盘突出部分回纳,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需要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3)理疗和推拿、按摩
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椎间盘内压力,但注意暴力推拿按摩可以导致病情加重,应慎重。

(4)皮质激素硬膜外注射
皮质激素是一种长效抗炎剂,可以减轻神经根周围炎症和粘连。一般采用长效皮质类固醇制剂+2%利多卡因行硬膜外注射,每周一次,3次为一个疗程,2~4周后可再用一个疗程。

(5)髓核化学溶解法
利用胶原蛋白酶或木瓜蛋白酶,注入椎间盘内或硬脊膜与突出的髓核之间,选择性溶解髓核和纤维环,而不损害神经根,以降低椎间盘内压力或使突出的髓核变小从而缓解症状。但该方法有产生过敏反应的风险。

2.经皮髓核切吸术/髓核激光气化术

通过特殊器械在X线监视下进入椎间隙,将部分髓核绞碎吸出或激光气化,从而减轻椎间盘内压力达到缓解症状目的,适合于膨出或轻度突出的病人,不适合于合并侧隐窝狭窄或者已有明显突出的患者及髓核已脱入椎管内者。

3.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
①病史超过三个月,严格保守治疗无效或保守治疗有效,但经常复发且疼痛较重者;
②首次发作,但疼痛剧烈,尤以下肢症状明显,患者难以行动和入眠,处于强迫体位者;
③合并马尾神经受压表现;
④出现单根神经根麻痹,伴有肌肉萎缩、肌力下降;
⑤合并椎管狭窄者。

(2)手术方法
经后路腰背部切口,部分椎板和关节突切除,或经椎板间隙行椎间盘切除。中央型椎间盘突出,行椎板切除后,经硬脊膜外或硬脊膜内椎间盘切除。合并腰椎不稳、腰椎管狭窄者,需要同时行脊柱融合术。

近年来,显微椎间盘摘除、显微内镜下椎间盘摘除、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等微创外科技术使手术损伤减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对症护理
一、腰椎间盘突出急性期护理:
急性期的病人因疼痛较剧烈,常需住院治疗,急性期经过治疗疼痛缓解,病人即可回家休养,护士此刻应给病人做好全面指导,直至康复。
1、在急性期患者应绝对卧硬板床休息2~3周,减轻腰椎负担,避免久坐。护士应做好日常生活护理。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受凉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诱因,防止受凉可给予腰部热敷和频谱仪照射。
2、立刻卧硬板床休息。床铺最好为硬板床,褥子薄厚、软硬适度,床的高度要略低一些,最好能让病人刚坐起时,双脚就可着地。倘若您现在睡的是席梦思床垫,那就要看您的床垫质量如何,应该选用那种人躺上去床垫不会有塌陷的那种。3、病人疼痛缓解后,即开始腰背肌功能锻炼,加强腰背肌保护功能。功能锻炼包括五点式和三点式。五点式的方法是:把头部、双肘及双足跟作为支撑点,使劲向上挺腰抬臀,腰背肌功能加强后可改用头部及足跟三点作为支撑的三点式锻炼方法。锻炼应循序渐进,逐渐增加,避免疲劳。
4、饮食宜清淡,多饮水,宜多食含纤维丰富的蔬菜和水果,防止便秘。忌食生冷油腻食物。做好心理护理,介绍相关知识,讲解情绪对疾病的影响,使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
5、病人疼痛缓解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每次活动时,腰部—定要使用腰部保护用具,并注意避免腰部突然受力。还要掌握正确的下床方法:病人宜先滚向床的一侧,抬高床头,将腿放于床的一侧,用胳膊支撑自己起来,在站起前坐在床的一侧,把脚放在地上,按相反的顺序回到床上。
二、腰椎间盘突出缓解期护理:
1、减轻腰部负荷,避免过度劳累,尽量不要弯腰提重物,如捡拾地上的物品宜双腿下蹲腰部挺直,动作要缓。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要注意持之以恒。
2、禁烟酒,忌食肥甘厚味,苦寒生冷食品,多食滋补肝肾的食物如动物肝、肾,羊肉、大枣等,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生活要有规律,多卧床休息,注意保暖,保持心情愉快。
一般护理
1、卧床休息
卧硬板床休息是最基本的治疗措施。尤其是在发病初期和治疗期间,关节韧带比较松弛,炎症较重,如果休息不好可能加重病情。
2、腰部保暖
腰部受凉所致的腰肌纤维炎、痉挛常引起腰椎关节的僵硬,椎间盘突出复发,神经根水肿。由于腰部肌肉损伤,血液循环较差,腰部比其它部位更容易受0凉。
3、腰部活动姿势
为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不要做既弯腰又转腰的动作,如扫地和拖地、弯腰搬重物等。避免长时间腰部一个姿势工作。
4、节制性生活
肾气实则腰壮。性生活过程中腰骶部血液循环的变化可致腰肌缺血、缺氧,腰部的动作可对椎间盘产生较大的影响。
5、腰部的功能锻炼
腰肌强壮对腰椎的保护作用自然加强,可避免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从根本上治愈腰椎间盘突出症。注意生活中的各种姿势,如从地上提取重物时,应屈膝下蹲,避免弯腰加重负担;拿重物时,身体尽可能靠近物体,并使其贴近腹部,两腿微微下蹲;向高处取放东西时,够不着不宜勉强。

一、加强锻炼,强身健体
腰突症的基本病因是腰椎间盘退变,腰部外伤和积累劳损。因此通过锻炼,骨骼和腰背肌就会坚强有力,神经系统反应就会敏捷,于是在从事各种活动中,动作才会准确、协调,腰椎才不易发生损伤;同时运动有利于减轻腰椎负荷,延缓腰椎间盘的退行性变,从而防止腰突症的发生。锻炼的方式可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如做广播操、健美操、打太极拳等各种体育活动均可。
二、保持正确的劳动姿势
正确的姿势不但可以提高劳动效率,而且能防止腰部肌肉劳损,延缓椎间盘退变,从而有效预防腰突症。
下面是几种有助于保护腰椎的常用姿势:
站立劳动者:髋、膝关节微屈,以15度左右为宜,自然收腹,双侧臀部肌肉向内收缩,使骨盆前倾,腰椎变直。
坐位工作者:调整坐椅的高度恰好使双膝关节能自由屈伸,上腰椎与靠背椅贴近,保持脊柱伸直。椅子坐板不能太窄,应能托住双侧大腿为宜。
因工作性质需要半弯腰的劳动者(如炊事员、理发师等):保持下腰部伸直,两足分开与肩平行,使重力落在双髋关节和双足上。弯腰搬重物时应先伸腰部,然后屈髋下蹲,再用力伸直髋、膝关节,挺腰将重物搬起;集体抬动重物时,要挺胸直腰,先屈髋下蹲,然后同时托起重物。
三、做好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
经常弯腰劳动者或挑重物者,可用宽腰带加强腰部的稳定性。但宽腰带只能在劳动时应用,平时要解下,否则可导致腰部力量减弱,甚至腰肌萎缩,反而产生腰背痛。
无论什么劳动,什么职业,在某个固定姿势下,劳动时间都不要太久。特别是弯腰或反复扭转身体的工作,要定期更换姿势,使疲劳的肌肉得到休息。
汽车驾驶员长期在坐椅上承受颠簸、震动,久而久之,腰椎间盘承受的压力增加,易引起椎间盘退变,导致椎间盘突出。所以驾驶员要有一个设计合理的坐椅,注意坐位的正确,避免或减少震动。驾驶期间要适当的让腰部活动和休息。
风寒湿的侵扰,可使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小血管收缩和肌肉痉挛,引起腰腿痛。腰背肌肉持续性痉挛,可导致椎间盘内压力升高,诱发腰突症。因此,无论是在生产劳动中,还是日常生活中,都要避免风寒湿的侵扰。
妇女在妊娠期和哺乳期,由于内分泌的改变,下腰部和骨盆的肌肉、关节囊及韧带松弛,下腰椎负荷增大,椎间盘内压升高,容易发生腰突症。因此,在妊娠期、哺乳期应避免重体力劳动。
四、戒烟
吸烟过多也能发生腰背痛,这是因为烟叶中某些化学物质可使血管收缩,血管壁缺血缺氧,椎间盘营养状况恶化,从而加速椎间盘退变。同时,吸烟可引起咳嗽,严重的咳嗽又会引起椎间盘内压力升高,促进椎间盘退变,导致腰椎间盘突出,故应戒烟。

好评医生-腰椎间盘突出
更多
可咨询
服务人次 21518 好评率(99.6%)

擅长:骨关节病、肩周炎、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肩袖损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膝关节损伤、软组织损伤、韧带损伤、脊柱疾病、强直性脊柱炎、脊柱侧凸、筋膜炎、肌腱病症、腰椎病、腰椎椎管狭窄症、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膝关节滑膜炎、创伤、腰背肌筋膜炎、先天性髋关节脱位、髋关节滑膜炎、肌腱炎和腱鞘炎、腰肌劳损、骨质疏松、类风湿性关节炎、椎管狭窄、腱鞘炎、痛风

可咨询
服务人次 18715 好评率(98.7%)

擅长: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急性腰扭伤、骨关节病、膝关节炎、膝关节损伤、老年人骨关节炎、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破伤风、软组织损伤、肋骨骨折、滑膜炎、网球肘、肩周炎、肩袖损伤、脊柱骨折、骨折、股骨颈骨折、腱鞘囊肿、筋膜炎、股骨头坏死、胸腰椎骨折、骨增生、骨质疏松、压缩骨折、老年人骨质疏松、脊柱疾病、脊柱侧凸、脱臼、骨盆骨折

可咨询
服务人次 38320 好评率(98.0%)

擅长:骨关节病、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软组织损伤、踝扭伤、韧带损伤、脊柱疾病、脊柱侧凸、强直性脊柱炎、腰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腰椎滑脱、肌腱病症、颈椎病、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腰肌劳损、肌腱炎和腱鞘炎、脊椎病、高尿酸血症、骨质疏松、背部肌肉劳损、足底筋膜炎、跟痛症、髌骨软骨炎、椎管狭窄、滑囊炎、膝关节滑膜炎、骨关节炎、胸椎侧弯

可咨询
服务人次 11583 好评率(100.0%)

擅长:骨关节病、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老年人骨关节炎、关节脱位、肩周炎、软组织损伤、韧带损伤、踝扭伤、急性腰扭伤、脊柱疾病、强直性脊柱炎、腰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腰椎滑脱、肌腱病症、筋膜炎、腱鞘囊肿、手指屈肌腱鞘炎、下肢骨折、创伤、肌腱炎和腱鞘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骨刺、骨关节炎、骨质疏松、高尿酸血症、椎管狭窄、股骨头坏死、挫伤、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肌腱断裂、肱骨外上髁炎

相关问答-腰椎间盘突出

更多
目前是否是腰痛,穿着双下肢的疼痛和麻木?您在走路时是否感到下肢的麻木或刺痛感?是的还有劳累后续需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坐姿,定期活动,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症状缓解之后要锻炼腰背肌。不客气祝早日康复
陈贺 迁安市中医医院
2024-10-16
你这个情况多久了 下肢有麻痛症状吗你这个情况多久了平时有久坐久站及弯腰吗口服塞来昔布胶囊和盐酸替扎尼定片外贴洛索洛芬凝胶贴膏帮忙点我主页加个关注 帮忙完成任务 谢谢有问题你随时联系我谢谢这个不了解好的
连杰 中国人民解放军970医院(威海院区)
2024-09-06
您好,请问有什么症状?有腿痛和腿麻木的症状吗?你是从事什么工作的?长期低头,弯腰或者久坐吗?有没有从事重体力劳动?腰痛和腿痛就是间盘的突出和彭出引起的你怎么治疗过呢?建议你多卧床休息,一般严格卧床3~4周,腰围保护、适当下地活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治疗;静脉输入甘露醇减轻神经根水肿治疗;理疗、针灸、按摩(专业医生指导下)、运动治疗、医疗体操等。可口服塞来昔布对症治疗稍微硬点的等症状缓解了以后再锻炼腰背肌。小燕飞可以带,下床活动时候戴就行片子看没有,从你的症状看也是不客气,有问题随时咨询。祝早日康复!希望您能给个满意的好评!
吕欣 赤峰市医院
2024-06-22

相关文章-腰椎间盘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