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医生

登录 注册

短肠综合征

短肠综合征(short-bowel syndrome,SBS)是由于各种病因行广泛小肠切除后,小肠消化、吸收面积骤然显著减少,残余肠道无法吸收足够的营养物质以维持患者生理代谢的需要,而导致整个机体处于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的状况,继而出现器官功能减退、代谢功能障碍、免疫功能下降,由此而产生的系列综合征。

有文献报道短肠综合征发病率约为百万分之一。绝大多数 SBS 是后天获得的,仅有少数儿童是先天性的短肠。
短肠综合征是营养物质消化、吸收不良的综合病征。常见病因是肠扭转、肠系膜血管病变栓塞血栓形成)或克罗恩病作大段小肠切除手术后。
短肠综合征的症状一般可分为失代偿期、代偿期、代偿后期三个阶段。临床以严重腹泻、体重减轻、进行性营养不良和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为特征,影响机体发育,致死率较高。
短肠综合征患者的首选治疗是营养支持。急性期以肠外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为主;适应期为肠外营养与逐步增加肠内营养相结合的治疗;维持期使逐步过渡到肠内营养为主;部分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无特殊人群

无传染性

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体重下降、水电解质紊乱,以及中至重度进行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在疾病的不同时期,其症状存在差异。
短肠综合征有哪些症状?

急性期:术后 1~3 个月,因大量腹泻导致水和电解质丢失酸碱平衡紊乱,严重者危及患者生命,2~3 周达高峰,每天从大便中丢失液体 2.5~5 升,重者每日量可高达 5~10 升,导致进行性血容量降低,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如不及时纠正,可危及生命。也有乏力,少尿及低钙、低镁、抽搐等表现。
适应期:为初步经口摄取并逐步增加摄入量的适应阶段,常延续数月至 1 年,该期腹泻明显减轻,水及电解质失衡有所缓解,最突出的临床表现为营养不良,如体重下降、肌萎缩贫血低蛋白血症、各种维生素与电解质缺乏等。
稳定期:一般经过术后 1 年左右时间才呈现稳定状态,由于残留的肠管已能最大限度地代偿,病情逐渐稳定,可维持相对正常的家庭生活,但仍可能有脂溶性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的表现。

短肠综合征并发症有哪些?
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下列并发症:

体重减轻。
营养不良
骨质疏松。
胆石症肾结石
代谢性酸中毒

1.实验室检查
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和电解质,血气分析。2.影像学检查
全消化道钡餐,肝、胆、肾和骨骼的影像学检查等,了解患者一般状况、剩余肠管长度、有无肝肾功能损害、胆系和泌尿系结石以及骨骼脱钙等短肠并发症。
3.D-木糖吸收试验
进行D-木糖吸收试验,了解肠道吸收功能。

短肠综合征应该怎么诊断?
主要是根据术中切除大量小肠,残留小肠小于 75~100 cm,术后出现严重腹泻、脱水、电解质紊乱等症状即可诊断。

根据临床分期的不同,通常采用不同的治疗策略:急性期以肠外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为主;适应期采取肠外营养与逐步增加肠内营养相结合的治疗方法;维持期逐步过渡到肠内营养。部分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急性期

维持机体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及营养。此期应禁食并给予全肠外营养(TPN),TPN 能量供给一般按照 30~40 千卡/(千克·天),提供机体基本的能量需求,维持正氮平衡;注意监测生化指标,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控制腹泻。禁食及胃肠外营养可抑制胃肠道蠕动和分泌,延缓胃肠道的排空,减轻腹泻的程度。腹泻难以控制者,可应用生长抑素和合成类似物皮下注射。

适应期
残存肠管开始出现代偿变化,腹泻次数趋于减少。在保证足够营养摄入的前提下,逐步用肠内营养代替肠外营养。早日恢复经口进食,对于不能耐受经口进食,或经口摄食不能满足机体所需能量及营养素时,可辅以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作为补充,短肽型或低脂要素型食品容易消化吸收,更适合于此类患者。此外,还应注意补充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 B12、钙、镁、铁、矿物质药物制剂。
维持期
此期残存小肠功能已得到最大代偿,通常能耐受口服饮食,但仍有 30% 的患者在该期出现吸收不良现象,需定期测定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浓度,并予相应补充治疗。
外科治疗
如经过非手术治疗仍不能奏效的短肠综合征,则需考虑手术治疗。外科治疗目的是,通过增加肠黏膜吸收面积或减慢肠运输时间,以增加小肠的吸收能力。目前外科手术治疗均不够安全和有效,尚不能被常规使用,仅对某些可能获得特殊效果的患者考虑选用。
减慢肠运输的有关手术方式

小肠肠段倒置术:将一段小肠倒置吻合使倒置的肠管呈逆蠕动,能减慢肠运输和改变肌电活动,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结肠间置术:利用结肠蠕动缓慢且肠段蠕动冲击少见的特点,将结肠间置于空肠或回肠间,延长肠运输时间。
小肠瓣或括约肌再造术:广泛切除小肠同时又切除了回盲部的患者预后极差,本术式主要为此类患者所设计。

增加肠表面面积的手术方式

小肠缩窄延长术:将一段小肠,沿长轴切开一分为二,并注意将肠系膜血管分开,以保持各自的血供,分别缝合成为两个细的肠管,其直径为原肠管的一半长度。该手术方式适合肠段扩张的患者特别是儿童,但有潜在的并发症,如吻合处多发粘连及狭窄。

小肠移植

是治疗短肠综合征最理想和最有效的方法,其适应于需要永久依赖 TPN 的患者。但由于较高的死亡率以及排斥反应等并发症,使其尚不能在临床广泛开展。

疾病发展及转归
短肠综合征患者的预后,除与剩余小肠的长度、部位,结肠保留的情况,是否存在回盲瓣及术后处理是否得当有直接关系外,还和病因及患者手术时的全身情况有关。
据文献报道,短肠综合征的死亡率高达 20%~40%,新生儿短肠综合征患者的死亡率高达 37.5%。但随着治疗措施的改进,患者的预后有了显著的改善,完全或接近完全的小肠切除后的患者,仍能依靠长期肠外营养存活数年。
今后随着小肠移植技术的日趋完善,移植的并发症包括移植免疫反应、多源性感染和供肠功能的恢复等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无疑将给严重的短肠综合征患者带来长期存活的希望。

保持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保持心情舒畅,有乐观、豁达的精神、坚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不要恐惧,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短肠综合征是营养物质消化、吸收不良的综合病征。常见病因有肠扭转、肠系膜血管病变(栓塞或血栓形成)或克罗恩病行大段小肠切除手术后。目前该病并无有效的预防方法。一旦发生,应积极营养支持及肠康复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好评医生-短肠综合征
更多
可咨询
服务人次 13055 好评率(100.0%)

擅长:结肠息肉和息肉病、胃息肉、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慢性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肠功能紊乱、功能性消化不良、便秘、肠易激综合征、胃肠炎、食管疾病、反流性食管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消化道出血、胆囊息肉、胆总管结石、梗阻性黄疸、肝硬化、慢性胰腺炎、早期胃癌、胃肠道间质瘤、胃肠道肿瘤、食管癌、贲门癌、胆管癌、胰腺癌、溃疡性结肠炎

可咨询
服务人次 2784 好评率(99.4%)

擅长:消化性溃疡、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溃疡、胃出血、上消化道出血、药物性肝硬化、肝硬化、脂肪肝、乙型肝炎、乙肝、酒精性肝病、慢性肝病、慢性乙肝、自身免疫性肝病、慢性肝炎、急慢性肝炎、肝腹水、肝功能衰竭、肝炎肝硬化、胰腺炎、反流性食管炎、感染性胃肠炎、幽门螺杆菌感染

可咨询
服务人次 23207 好评率(99.4%)

擅长:胃病、胃食管反流、胃炎、肠疾病、便秘、感染性胃肠炎、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性溃疡、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溃疡、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胃出血、肝病、药物性肝硬化、肝硬化、脂肪肝、乙肝、酒精性肝病、慢性乙肝、自身免疫性肝病、慢性肝炎、急慢性肝炎、肝腹水、肝炎肝硬化、药物性肝炎、药物性肝病、酒精性肝炎、脂肪性肝病、小肠腺瘤、胃肠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腹泻病、呃逆症

可咨询
服务人次 47213 好评率(100.0%)

擅长:胰腺疾病、胆囊结石、急性胆囊炎、梗阻性黄疸、慢性胃炎、消化功能紊乱、肠易激综合征、乙肝、脂肪肝、幽门螺杆菌感染、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消化道出血、胃出血、反流性食管炎、腹泻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黑粪、呃逆症、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肝腹水、胃十二指肠溃疡、肝病、急慢性肝炎、胰腺炎、肠炎、早期胃癌、消瘦

可咨询
服务人次 15875 好评率(96.4%)

擅长:胃病、慢性胃炎、胃炎、萎缩性胃炎、消化功能紊乱、胃肠功能紊乱、功能性消化不良、肠疾病、放射性肠炎、肠炎、便秘、感染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性溃疡、胃溃疡、胃十二指肠溃疡、食管疾病、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炎、消化道肿瘤、肠功能紊乱、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溃疡形成、消化系统肿瘤、消化系统疾病、恶心与呕吐、感染性腹泻、慢性糜烂性胃炎、胃溃疡恶变、呃逆症、痔、慢性病、腹泻病、结肠息肉、肠痉挛

相关问答-短肠综合征

更多
你好!请问你这种情况持续有多久了?有做过相应检查吗现在还晕有吐吗你好!请问你这种情况持续有多久了?
金鹏程 温州市人民医院
2018-01-11
你好,很高兴为你服务能具体描述一下吗恢复怎么样?有没有营养不良?有的会小孩营养吸收不足现在有了吗?这样肯定是不允许的,但是如果想要的话,应该也行可以进一步咨询妇产科医生胎儿可能会发育不好还有其他问题吗打扰一下,您如果有胃病,这边有需要,推荐一下安翰胶囊胃镜
林伟鹏 武警8710部队医院
2018-05-05

相关文章-短肠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