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医生

登录 注册

药物性肝病

药物性肝病(drug induced liver disease)简称药肝,是指由于药物或/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可以发生在以往没有肝病史的健康者或原来就有严重疾病的病人,在使用某种药物后发生程度不同的肝脏损害,均称药肝。目前至少有600多种药物可引起药肝,其表现与人类各种肝病的表现相同,可以表现为肝细胞坏死、胆汁淤积、细胞内微脂滴沉积或慢性肝炎肝硬化等。

所有人群

无传染性

常见症状:丘疹、黄疸、发烧、食欲异常、转氨酶增高、食欲减退、上腹不适、恶心、肝脏肿大、肝内淤胆、畏寒、乏力
临床表现
有接受药物史,一般大都有食欲减退、上腹不适、恶心等消化道症状。肝炎型的临床表现似病毒性肝炎,有或无黄疸。肝内淤胆型的病人除有消化道症状外,皆有黄疸、皮肤瘙痒、尿色深黄色、粪色淡或陶土色。药物引起过敏反应所造成的肝损害,黄疸多在用药后2~4周出现,但也有在1~3天即可发生。反复用药可引起即刻反应。病人除表现黄疸外,尚可伴有发烧、皮疹、关节痛、肌肉痛等。肝可肿大,轻压痛;脾可肿大。
诊断
药物性肝病的诊断可根据服药史、临床表现、血象、肝功能试验、肝活检以及停药后的效应作出综合诊断。药物性肝病的诊断标准归纳如下:

1.用药后1~4周内出现肝损害表现,但也可于服药数月后才出现,少数的潜伏期可更长。

2.初发症状可有发热、皮疹、瘙痒等。

3.末梢血嗜酸细胞>0.6.
4.具有肝内胆汁淤积或肝实质细胞损害的病理和临床表现。

5.巨嗜细胞或淋巴母细胞转化试验阳性。

6.各种病毒性肝炎的血清学标志物均为阴性。

7.偶然再次给予相同药物后又发生肝损害
具备上述第1条,再加2~7条中的任何两条,即可考虑为药物性肝病。

各种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均为阴性;血清胆红素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总胆汁酸、血清胆固醇等可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血浆白蛋白可降低,严重者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活动度降低,血氨升高,血糖降低,血白细胞总数升高,正常或减少。有过敏反应的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增多,药物诱导淋巴细胞转化试验阳性率可达50%以上。

本病需要与急性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进行鉴别。

1.急性病毒性肝炎 缺血性肝炎与病毒性肝炎鉴别的依据为:

(1)各型肝炎病毒的血清标记物均为阴性,然而对于肝炎病毒携带者发生缺血性肝炎的鉴别诊断则存在一定的困难。

(2)缺血性肝炎所具有血清酶学指标的动态变化特点,病毒性肝炎引起的alt和ast异常不会在短期内迅速下降。

(3)缺血性肝炎血清ldh明显升高,而病毒性肝炎仅轻度升高或不升高。

2.药物性肝损伤 缺血性肝炎与药物性肝损伤鉴别主要依据其血清酶学指标的动态变化特点,缺乏其他特异性指标。对于缺血性肝炎与对乙酰氨基酚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鉴别,可以通过计算alt/ldh比值,后者的alt/ldh比值常超过11.25.

(一)治疗
1.立即停药 一旦确诊或怀疑与药有关,应立即停用一切可疑的损肝药物,多数病例在停药后能迅速恢复。

2.支持治疗
(1)注意休息、对重症病人应绝对卧床,这有助于肝细胞修复和再生。

(2)补充足量热量、足量的蛋白质、维生素以利肝细胞修复和再生。

(3)补充肝用氨基酸输液(支链氨基酸):药物性肝病可伴有氨基酸代谢障碍,表现为血浆芳香族氨基酸浓度增加,支链氨基酸浓度减少或正常。故补充肝用氨基酸输液(支链氨基酸)是必要的,其用药可参见酒精性肝病的治疗。

(4)补充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C、e、b等。

(5)解毒治疗:

①水飞蓟宾(silymarin):又称益肝灵。其对部分肝毒性物质,如药物、酒精及毒素等所致的肝损害有保护作用。口服每次70mg,3次/d.
②谷胱甘肽(glulathiol):为谷氨酸、胱氨酸和甘氨酸三者构成的三肽化合物,可与有机物自由基结合,故可保护肝细胞膜,消除脂质过氧化,改善中毒性肝损害,防止脂肪肝形成。口服每次50~100mg,3次/d.可肌注或静脉注射,每次50~100mg,1~2次/d.
谷胱甘肽(还原型谷胱甘肽)对细胞具有多种生化作用。临床证明tad是一种细胞内的重要调节代谢物质,当外源性(病毒、药物)和内源性毒物在体内产生有毒代谢产物时,其还原型谷胱甘肽(tad) 能通过其结合毒性基团作用以保护肝细胞的完整性。常用剂量为tad 600mg,肌注,1次/d;或tad 600mg加二磷酸果糖(fdp)5.0g溶于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1次/d.
(6)降酶治疗:

①联苯双酯(biphenyldicarboxylate)口服每次25mg,3次/d.
②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口服每次30mg,3次/d.
(7)利胆治疗:

①门冬氨酸钾镁(potassium magnesium aspatarte):注射液每毫升含钾10.6~12.2mg,镁3.9~4.5mg.剂量成人20ml/d,溶于5%或10%葡萄糖液250~500ml中缓慢静滴,1次/d.重度黄疸及低血钾者可适当增加剂量。

②糖皮质激素(glucocoticoid):泼尼松(强的松)剂量为20~45mg/d,分次口服用药5~7天后,如效果明显,即血清胆红素比用药前下降约50%,则将剂量减半,然后逐渐减量,直至停药,疗程半个月左右。

(8)其他治疗:如三磷腺苷(atp) 20mg、辅酶a 50u、细胞色素c 30mg溶于5%葡萄糖液,静脉滴注,1次/d,必要时可酌情加用氯化钾、胰岛素。

(二)预后
一般来说,急性药物性肝损害如能及时诊断、及时停药,预后多数良好。经适当治疗后,大多数于1~3个月内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如延误诊治,病死率可高达10%左右。在急性肝损害中,肝细胞型预后较差,重症者可导致肝功能衰竭和死亡。若同时合并肾损害,较肝损害更为严重。发生急性重型肝炎、急性脂肪肝者,病死率很高,有报道达50%以上。慢性药物性肝损害,由于临床表现隐匿,未能及时诊断和停药时,则预后不乐观。慢性肝内胆汁淤积,黄疸迁延而发展到胆汁淤积性肝硬化后,预后一般不良。

药物性肝病的预防至关重要,在临床中主要的预防措施有以下方面:
1、掌握用药指征临床医师应熟悉所用药物的性能及肝脏毒性,尽量少用或不用对肝脏有毒性作用的药物,禁忌在指征不明确时滥用药物及长期大量用药。
2、用药前还应注意患者的个体状况考虑到全身情况、年龄、性别、生理及病理状态、营养情况、药物的耐受性、精神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对肝、肾病患者、新生儿、妊娠等患者,药物的选择使用和剂量应慎重考虑。
3、对以往有药物过敏史或过敏体质的患者,用药时应特别注意。
4、一旦出现肝功能异常或黄疸,立即终止药物治疗。
5、对有药物性肝损害病史的患者,应避免再度给予相同或化学结构相类似的药物。

好评医生-药物性肝病
更多
可咨询
服务人次 36093 好评率(100.0%)

擅长:急性传染病、狂犬病、肝病、乙肝、慢性丙型肝炎、药物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结核病、艾滋病、丙肝、恐艾症、肝硬化、肝损伤、破伤风、妊娠合并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水痘、感染性疾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病毒感染、细菌感染、流行性感冒、药物性肝损害、肝炎、疱疹、全身破伤风、结脑、局灶性破伤风、肝硬化失代偿期、不明原因的发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可咨询
服务人次 22394 好评率(100.0%)

擅长:胃病、胃食管反流、胃炎、肠疾病、便秘、感染性胃肠炎、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性溃疡、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溃疡、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胃出血、肝病、药物性肝硬化、肝硬化、脂肪肝、乙肝、酒精性肝病、慢性乙肝、自身免疫性肝病、慢性肝炎、急慢性肝炎、肝腹水、肝炎肝硬化、药物性肝炎、药物性肝病、酒精性肝炎、脂肪性肝病、小肠腺瘤、胃肠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腹泻病、呃逆症

可咨询
服务人次 712 好评率(100.0%)

擅长:艾滋病、狂犬病、病毒性肝炎、慢性乙肝、肝炎肝硬化、肝病、丙肝、结核病、肺结核、水痘、感染性疾病、戊肝、手足口病、肝功能衰竭、脂肪肝、药物性肝病、肺部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呼吸道感染、细菌性肠道传染病、结核性胸膜炎、伤寒、恙虫病、出血热、急性传染病

可咨询
服务人次 18765 好评率(97.5%)

擅长:急性传染病、狂犬病、痢疾、肝病、戊肝、乙肝、脂肪肝、甲型肝炎、慢性乙肝、乙型肝炎、慢性肝病、肝炎肝硬化、药物性肝病、慢性丙型肝炎、结核病、肺部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丙肝、肝硬化、细菌感染、梅毒、水痘、病毒感染、肝炎、破伤风、胃病、出血热、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恙虫病

可咨询
服务人次 8428 好评率(98.8%)

擅长:胃十二指肠溃疡、消化道出血、肝病、肝硬化、乙肝、肝腹水、药物性肝炎、药物性肝病、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结肠炎、早期胃癌、贲门癌、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梗阻性黄疸、反流性食管炎、胃肠功能紊乱、维生素缺乏、肝癌、胰腺癌、幽门螺杆菌感染、胃肠炎、直肠炎、黑粪

相关问答-药物性肝病

更多
你好,请问确诊药物性肝炎了吗?用的什么药物哦哦,不行就换双环醇看看双环醇是所有类型的肝损害指南都推荐的药物
战东旺 泰安市中医医院
2018-05-06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请把您的病情简单说下,如果有化验结果请拍照上传我看看如果确定是药物引起肝损伤的话,肝功能指标会出现一些异常的,您在服药期间应定期查一下肝功能,并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服药先不要急着服药,如果肝功能正常是不需要吃药的,药吃多了更会加重身体负担是的,查了再决定吧不客气
余海滨 南昌市第九医院
2019-12-26

相关文章-药物性肝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