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国内一所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也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医院。
中国医大一院诞生在二十世纪初,医院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均创建于1908年10月的福建长汀福音医院(原亚盛顿医馆)和沈阳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奉天医院。1933年福音医院被改编为中央红色医院,继而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附属医院,后在延安改名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1948年沈阳解放,医院又接收了也始建于1908年10月的原国立沈阳医学院,即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奉天医院至今。
在革命战争年代,医院为毛泽东、任弼时、陈云、贺龙、邓子恢、陆定一、罗荣桓等领导治病。在长征路上,曾成功救治生命垂危的周恩来。
建院百年来,特别是近90年来,中国医大一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为中国人民的健康、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医大一院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努力,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医院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区域性疑难急重症诊治中心,在国内外卫生界享有着很高的声誉。
1995年初,时任院长、现任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高举医院改革的旗帜,首创提出“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其改革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卫生界的瞩目,得到了中央领导和同行的肯定,把中国医大一院改革经验推向了全国,成为全国卫生战线的一面旗帜,对我国的医疗改革和医院管理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
医院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编制床位2249张,2012年全年门急诊量242.23万人次,年入出院10万人次。现有职工4000余人,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副教授和教授级专家480余人,有193人次专家在中华医学会内任职,其中主任委员、候任主任委员6人,副主任委员10人,在辽宁省医学会任主任委员34人。国家重点学科4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7个,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拥有包括PET-CT、高能电子直线加速器、256排CT、双源多层CT、高档核磁共振等当今世界最为先进的设备。
2012年共获各级各类课题200项,总经费约2.28亿元,获国家自然基金54项。在权威公布的全国医疗机构科技论文统计排名中, 2011年SCIE收录论文206篇,在全国医疗机构排名第14位;2005-2011年连续7年发表国内论文总数在全国医疗机构中排名前20位。2012年11月,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公布了《2011年度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中国医大一院排名第16位,位居东北之首。
2007年在卫生部管理年检查和全国护士岗位技能培训与竞赛中,我院获东北地区两个第一名。在全国有41个代表队参加的护士大比武中,我院获第五名的好成绩,为此,医院获得2005年度至2007年度“全国医院管理年活动先进单位”和“全国卫生系统护士岗位技能竞赛金奖”。
医院作为辽宁省疑难急重症诊治中心,同时也是卫生部指定的东北三省唯一的国家级应急医疗救援中心之一和全国4个全国初级创伤救治中心之一,在抗击“非典”、抗击手足口病、防治流感、抗震救灾等重大突发事件面前,医院始终冲在救死扶伤的第一线,发挥着公立大医院的骨干先锋作用。为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的肯定和表彰,特别在2008年的抗震救灾中,医院赴四川三支医疗队,为祖国和人民立了新功,医疗队长罗钢和医疗队员在灾区受到胡锦涛主席的亲切接见。
经努力,构建人民满意医院工作迈上新的台阶,社会效益不断提升,省卫生厅问卷调查,患者满意率由原来的84%提高到99%,医院2006年参加了“全国健康卫士楷模先进事迹报告团”,其经验在全国反响很大。医院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2007年以来,职工中有8人分别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
多年来医院一直倡导“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重视技术创新,强化科学管理,实行优质服务;医院先后三次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并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文明示范医院、全国百佳医院、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全国医院有突出贡献先进集体、辽宁省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沈阳公共服务单位百姓口碑榜金榜单位等荣誉称号。
1941年,毛泽东在延安为中国医大14期学员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它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医大一院人为之不懈奋斗的座右铭。目前,中国医大一院承载着昨天的辉煌,沿着既定的航向,朝着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国家级医学中心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电话 :
024-961200(总机),024-83283888/2888(综合服务台),024-83283333
心功能科具有国内著名专家和优秀的专业诊断人员17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博士6人及硕士7人;同时具备Philips iE33型、GE Vivid 7型、Philips CX50型和Siemens Antares型等彩色超声诊断仪共8台,EMS-9经颅多普勒超声仪2台等国际先进诊断仪器。本着“上善若水,关怀无限”的服务理念,在辽宁省地区率先开展经食管二维及三维超声心动图、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组织多普勒显像、应变及应变率成像及斑点追踪成像等技术,完成全院的心脏血管检查和诊断,院内、省内和外省市各种疑难心血管疾病的会诊及心脏介入治疗和心脏手术的监测和疗效评估等工作;承担国家级和省级课题共8项,近5年发表在国家级文章150余篇、著作12部,获各级奖励15项;完成了十届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全国心血管超声诊断提高班”;指导近90名硕士及博士研究生毕业;建立超声培训基地,为提高心血管疾病诊断水平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成为国内心血管诊断技术专业一流的团队。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创建于上世纪40年代末,是辽宁省重点学科,现有医护人员42名,其中教授、副教授15名,编制床位67张。
消化内科年门诊量10万余人次,出入院3000余人次。拥有13C红外线质谱仪、胃肠动力检查仪、结肠途径治疗系统及腹水浓缩回输治疗系统等先进设备;在疑难重症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成为东北地区的诊治中心之一;在消化道肿瘤基础与临床研究、功能性胃肠病发病机制、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酒精性肝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及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的临床研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消化内科先后承担省部级课题20余项;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病学教研室始建于1939年3月,是国内最早建立的神经专科之一,已有近70年的历史。
现有固定住院床位200张,分别设代谢性疾病、炎症性疾病、脑血管病、肌肉及周围神经病、神经科急重症抢救(NICU)5个病区。目前规模处于国内高等院校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前列。
该科目前规模处于国内高等院校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前列,医疗及科研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现有医生53名,其中在职教授、副教授17名,编制床位167张,实际开放床位数197张。医疗及科研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科室在脑血管发病机制和治疗,痴呆与认知障碍的诊断和治疗,癫痫发病机制和治疗,基因诊断和神经千细胞临床前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科室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攻关课题,国家神经药品基地等各项工作。
神经内科共设脑血管病、代谢性疾病、炎症性疾病、肌肉及周围神经病和神经科急重症抢救(NICU)5个病区。门诊设立7个诊室,已开设癫痫及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痴呆及记忆障碍、炎症与免疫性疾病、帕金森及运动障碍、头痛5个专病门诊;拥有普通脑电图、动态脑电图、视频脑电图、肌电图及诱发电位检查仪器。
科室在读博士31名,在读硕士92名,出版专著,译著和编写高等院校教材共16部,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共有5人在国家,省,市,医学会中担任重要职务。 累计承担国家、省市等各类课题45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577篇。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先后有数十位专家担任了中华医学会及省级学会的常委,委员。眼底病诊治多年来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特别是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流行病学与临床治疗上取得重大突破,承担“十一五”等多项攻关课题,国内率先开展了立体定位放射(X刀)治疗眼内恶性肿瘤及光动力疗法、温热疗法、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等。目前已形成眼底病、白内障、青光眼、视光学、小儿眼科、眼表及角膜、眼眶眼外伤、神经眼科八大专业方向。科室现拥有准分子激光治疗仪、视觉生理检测仪、共焦激光眼底扫描仪、多波长眼底激光仪、眼底断层扫描仪、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切割机等仪器设备总值1600多万。年门诊量达 5.8万余人次,平均年住院数1500多人次,年手术量数千例。已成为东北乃至全国疑难眼病的会诊和治疗中心。
中国医大一院神经外科始建于1958年,手术最早由张查理等外科教授从1918年开始兼做,为东北神经外科手术先驱,与北京协和医院的关颂韬和赵以成教授同期。第一任主任翟允昌教授参加了1953年第一届神经外科专科培训班,为新中国最早一批神经外科专科医生。历经翟允昌、杨国瑞、王运杰主任,科室得到蓬勃发展。
现任主任王运杰教授为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神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在他的领导下,科室成为硕士和博士授予专业、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基地、省重点学科。现有正高级职称9人,副高13人,博导5人,硕导17人。病床210张,专用术间10个,神经外科研究所1个,年均手术近4000台。课题51项,其中国家级26项,省部级15项,经费800余万元,发表SCI 150余篇,核心期刊300余篇。获省部级奖项多项及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年度奖等各种荣誉称号。
王运杰主任在省内率先开展显微手术,包括颅内巨大动脉瘤塑形夹闭术、脑干肿瘤切除术、POPPEN入路、远外侧入路、乙状窦前入路肿瘤切除等复杂手术。扶持中青年骨干率先在东北地区开展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等介入手术、帕金森病和癫痫手术治疗、内膜剥脱和架桥手术、脊髓脊柱微创手术。已形成神经肿瘤、颅脑创伤、脑血管病、功能神经外科、脊髓脊柱、神经重症监护等亚专业,未来将加速技术创新,扩大区域辐射,带动区域神经外科快速发展。
传染科为辽宁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拥有床位40张,设有传染病重症监护病房。临床上专注各种肝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诊断治疗。主要包括终末期肝病预后评价与处理、肝衰竭诊断与抢救、慢性乙、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及免疫治疗、各种肝病护肝与调节、其他疑难传染病诊断等,尤其对重型肝炎的抢救治疗和危重传染病,特别是多器官衰竭的治疗有较深入研究。
科研上形成了以肝衰竭及肝昏迷、肝肾综合征和自发性腹膜炎等并发症发生机制及防治为主的研究方向。学科带头人先后承担包括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卫生部临床重点项目等15项科研基金。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是国家重点学科暨卫生部免疫皮肤病学重点实验室。现有医护人员48名,其中教授、副教授各7名,编制床位34张,门诊开放诊室八间。设有皮肤病理、医学真菌、性病、激光与理疗、免疫和变态反应、皮肤外科、皮肤美容等亚专业。学科还设有卫生部化妆品不良反应诊断机构。
学科在免疫相关性皮肤病的诊治与研究方面走在前列,曾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开展病理、免疫病理、细胞培养及分子生物学的前沿诊断技术,综合了国内外先进科学的治疗方法,包括皮肤内科、皮肤外科、激光(多种美容性治疗激光)、紫外光等。
学科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数十项;国内外发表论文800余篇。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病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创建于1962年。现有医护技人员60名,其中教授、副教授20名,编制床位62张,设有糖尿病教育诊室,年门诊量近8万人次。
甲状腺疾病的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甲亢、甲减、甲状腺炎、妊娠甲状腺疾病的诊治方面具有特色,开展了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糖尿病及其大、微血管并发症规范化诊断和治疗、垂体、肾上腺、性腺、甲状旁腺、痛风、骨质疏松症、高血压等疾病的诊治方面达国内先进水平。开展30余项激素和抗体的测定。
科室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90余项,获资助金额2800余万元。在国内外杂志发表文章800余篇。
2001-2007年间,内分泌科获得国家和省部市级科研课题38项,其中牵头承担国家"十五"科技公关一级课题一项,其他国家科研项目四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1项,累计资助科研经费1458万元,在国内外各类期刊发表学术文章231篇,其中SCI收录21篇。荣获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主编或副主编出版专著7部,参加第五版和第六版《内科学》的编写。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外科创建于1958年,是国内一流重点学科,现有医护人员47名,其中教授、副教授7名,编制床位69张。
肿瘤外科是全国最早建立的胃癌专题研究机构,胃癌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达63.7%,为国际先进水平。该研究成果分别于2000年、2006年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肿瘤外科在国内较早开展了直肠癌全系膜切除(TME)、腹腔镜微创手术等新术式;采用辅助化疗、介入等治疗方法,治愈率达60%以上。乳腺癌综合治疗亦为该学科的重要特色,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达80%,居国内先进水平。肿瘤外科先后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40余项;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800余篇。肿瘤外科先后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40余项;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800余篇。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呼吸疾病研究所是国家重点学科。病房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拥有病床75张,其中内科ICU(MICU)床位9张、睡眠呼吸障碍诊治床位4张。实验室建筑面积700余平方米,下设6个研究室,专职科研人员8名。
科室在①疑难和重症呼吸疾病诊治、②间质性肺病和肺损伤、③慢阻肺-肺动脉高压及哮喘、 ④肺部感染和睡眠呼吸障碍等临床和科研领域居国内领先或先进地位,部分领域在亚洲及国际上有一定影响。近十年,承担国际性合作课题(牵头)2项、国家攻关课题(牵头)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3项;
发表国外SCI论文50余篇、国家级核心杂志论文500余篇;主编专著13余部;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17项。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是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卫生部病理医师培训基地和远程会诊中心辽宁中心,省病理质控中心,同时也是省提升计划学科和重点学科、省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基地、省形态学教学中心和优秀教学团队。年均完成外检2.8万例、细胞学诊断2.7万例,分子病理诊断8000余例,省内外疑难会诊5000例。现有人员48人,教授10人、副教授8人、博导10人,获政府特殊津贴2人,中华病理学会和中国病理工作者委员会副主委各1人。2000年以来,获科研课题73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22项,培养博士85人,硕士178人,发表SCI论文100篇,获省优秀博士论文3篇,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二、三等奖11项。主编国家十五、十一五及十二五规划教材,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和省精品教材各1项,获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和省教学名师奖各1人次。
病理科理念为:开拓、进取和求实,力争成为具有一流人才、一流管理、一流设备、一流效益并在国内外具有影响的病理科。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始建于1991年,现有医生16人,具有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8人,博士生导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者9人,硕士学位者6人。现担任全国专业委员会委员1人,省学会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1人。每年住院收治2000余人,年门诊病人达5万余人,担负着辽宁乃至东北三省的疑难、重症风湿病患者的诊治工作。目前有床位52张,每月出院患者数180人以上。平均住院日9天。风湿免疫科有独立的实验室,目前开展的专科检查项目20多项。
科室不断开展先进医疗技术,血浆交换疗法治疗SLE、硬皮病、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等,关节腔穿刺注射药物治疗骨关节炎,介入疗法+药物疗法治疗危重症大动脉炎,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环磷酰胺冲击疗法治疗狼疮危象,生物制剂靶向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等收到令人鼓舞的效果,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近5年来,科室成员作为负责人申请到国家自然基金2项,省级课题10项。作为分中心负责人参加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研究项目及国家重大科研项目3项, 近5年在国内本专业核心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发表SCI论文10余篇,其中以中国医科大学作为通讯地址发表SCI论文4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7.1)。5年来,科室培养风湿病学术专业博士共计12人,硕士65人,是辽宁省风湿病的专业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科研小组成员中有5位分别在日本和英国留学。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是以普胸外科疾病为主要治疗范围的科室,是国内较早建立起来的胸部专业外科,累积了四十年的临床经验,逐渐发展成具有自身特色,治疗病种全面的科室,在国际及国内胸外科领域均颇有影响。曾先后承担国家七·五、八·五科技攻关课题“肺癌早期诊断”的研究。
几十年的底蕴成就了一大批具有专业及科研能力的胸外科专家,绝大多数医生都具有医学博士学位。科室有教授、主任医师9人,副主任医师4名,研究员1名。
胸外科在东北地区有很大影响,科室每月手术例数达到80例左右,每年开胸手术例数超过800例。手术成功率、治愈率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较早开展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治疗多种胸外科疾病,肺癌的淋巴结系统廓清及规范化治疗,有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及生存期。
胸外科治疗的较常见病种包括肺良恶性肿瘤,食管良恶性肿瘤,纵隔肿瘤,胸部外伤,胸部畸形,胸壁疾病,气管肿物等。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创建于1949年,是辽宁省重点学科,国内一流重点学科。现有医、护人员74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8人,主治医师7人,住院医师11人。正式编制床位122张。
科室形成了泌尿系肿瘤学科、泌尿系结石学科、肾上腺外科、前列腺外科及尿道外科、泌尿系畸形及肾积水学科、尿控及女性泌尿外科、男科学及普通泌尿外科七个亚专科,2009年成立了中国医科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2011年申报中国医科大学泌尿医院,学校已通过,目前等待辽宁省卫生厅批文。
科室重点以腔镜手术微创治疗为主要特色,对泌尿系肿瘤、结石及肾上腺疾病、前列腺疾病等治疗水平居于全国一流行列,同时承担全国住院医师培训基地、东北地区微创手术培训中心等培训任务。
目前该学科承担“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子课题3项,国家级课题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5项,省部级课题40余项,总经费近500万元。获中华医学科技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发表论文600余篇,SCI收录22篇。主编、参编《吴阶平泌尿外科学》等专著与教材8部。
2009年获辽宁省卫生厅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一项:肾癌微创手术方法的临床研究。
2010年获辽宁省卫生厅高峰建设项目一项:单通道腹腔镜技术在泌尿外科应用的研究。
2012年获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外科现有医护人员45名,其中教授、副教授8名,博士生导师4名,编制床位63张。
科室特色为乳腺癌围手术期个体化规范化综合治疗,年完成乳腺癌综合治疗1000余例,乳腺癌保乳率达15%,乳腺癌术后5年生存率达到80%以上,居国内先进水平。开展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和保乳保腋窝根治手术,麦默通微创手术,早期乳腺癌及癌前期病变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乳房单纯腺体切除单囊假体置入术和乳腺癌术后Ⅰ、Ⅱ期乳房再造手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东北地区率先开展了FISH技术,实现了真正的乳腺癌个体化靶向综合治疗。
乳腺外科先后承担国家“863”课题,国家自然基金及省部级课题20余项,在研经费800余万元;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百余篇。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是教育部批准的国家普通外科重点学科的组成部分、教育部医学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学位研究生联合招生单位、辽宁省教育厅优秀创新团队、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医科大学普通外科博士后流动站。科室拥有独立的门诊、病房和普通外科实验室。现有编制床位32张,医护人员24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2名;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3人。
胰腺外科是以治疗胰腺外科疾病为主,兼治普通外科疑难杂症的专业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普通外科的重要科室之一。现有医护人员34名,其中教授、副教授6名,编制床位47张。
20余年来,胰腺外科一直为中华医学会胰腺外科学组的组长、副组长单位。年收治胰腺疾病200余例,开展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胰腺中段切除术、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胰腺巨大肿瘤摘除术等所有胰腺手术。在胰腺癌、急慢性胰腺炎、胰腺内分泌肿瘤的诊治方面达国内先进水平。
胰腺外科目前承担国家及省级课题多项,曾获卫生部、辽宁省、沈阳市科技进步奖。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具有近百年的历史。现有病房床位101张,年麻醉手术4500例,是该院手术量最大的科室,是同专业手术量最大的单位之一,耳科和喉癌的年诊治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均处于国内前列,已发展成具有耳,鼻,咽喉,头颈,颅底,听力学及嗓音学等专业齐全,人才梯队合理的技术团队。医师38人,副高级以上职称10人,中国医科大学最早的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喉癌外科治疗秉承“量体裁衣”的治疗理念,开创了多种喉部分切除术式,并于2003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耳科学技术全面,涉及颅底、面神经、耳神经科学、畸形和肿瘤等领域,是辽宁省唯一的婴幼儿听力障碍诊断和治疗中心及人工耳蜗植入单位。在辽宁省率先开展鼻内镜手术并涉及内镜下鼻眼相关、颅底、鼻咽纤维血管瘤等领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科室获国家及省市级奖12项。目前承担包括两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自然基金在内的十余项科研课题。主编或参编医学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5部。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始建于1978年,是全国肾脏病学科四大创始单位之一,历届全国肾脏病学会常委单位。在历届主任李德裕、周慧英、王丽琛、周希静、王力宁教授的带领下,肾内科已发展成为本地区最大、国内领先的肾脏病诊治研究中心。现有教授6名,副教授5名,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1人,获博士学位12人,留学1年以上归国人员9人。每年收治患者2500余人次,门诊量7万余人次。肾内科还拥有独立的肾病研究室和血液净化中心, 面向全国进行各种肾脏病相关的特殊检测,国内率先开展的肾活检技术使各种肾脏疾病得到确诊和个体化治疗;开展了多项高水平的血液净化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目前与美国NIH、英国剑桥大学及日本顺天堂大学保持长期学术交流及合作研究, 先后承担国家重大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部、省级课题三十余项,获国家、部、省级科技进步奖二十余项。主编及参编肾脏病学相关著作二十余部。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具有近百年的历史。现有病房床位101张,年麻醉手术4500例,是该院手术量最大的科室,是同专业手术量最大的单位之一,耳科和喉癌的年诊治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均处于国内前列,已发展成具有耳,鼻,咽喉,头颈,颅底,听力学及嗓音学等专业齐全,人才梯队合理的技术团队。医师38人,副高级以上职称10人,中国医科大学最早的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喉癌外科治疗秉承“量体裁衣”的治疗理念,开创了多种喉部分切除术式,并于2003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耳科学技术全面,涉及颅底、面神经、耳神经科学、畸形和肿瘤等领域,是辽宁省唯一的婴幼儿听力障碍诊断和治疗中心及人工耳蜗植入单位。在辽宁省率先开展鼻内镜手术并涉及内镜下鼻眼相关、颅底、鼻咽纤维血管瘤等领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科室获国家及省市级奖12项。目前承担包括两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自然基金在内的十余项科研课题。主编或参编医学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5部。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美容外科拥有本部和鞍山分院两个治疗单元,病床总数60张(分院20张),形成颅颌面外科、器官修复重建、肿瘤切除及再造、美容外科、烧伤继发畸形的修复、唇腭裂治疗、显微外科、泌尿生殖畸形等亚专业,开展几十项医疗特色技术,尤其在重大创伤修复重建及乳腺肿瘤切除后即刻乳房再造方面取得骄人成绩。年均手术例数超过2000例,治疗总体规模及水平达到区域之首,并跻身国内前列。
目前拥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人,由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8人,初级职称4人及20余名护士组成庞大团队。在读博士研究生6人,硕士研究生15人,承担研究生及本科生的教学任务。主持包括国家自然基金在内的1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的研究,课题总经费160余万。获得十余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参编教材1部,参编著作6部,主译著作1部,主审著作1部。参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制定。发表学术论文210余篇, SCI收录12篇。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创建于2008年12月,从2008年12月30日接收第一名孕产妇至今。现有医护人员22名,其中教授(主任医师)2名、讲师(主治医师)2名,编制床位30张。
开诊以来,产科已为近1200名孕产妇提供了分娩服务,均获得良好母婴结局;同时为近500名孕妇提供了引产、流产和子宫颈环扎术等技术服务;门诊接诊13000余人次。高危妊娠诊治与急救占入院孕产妇的33%。
产科已开展羊膜腔穿刺术、子宫颈环扎术、子宫B-Lynch及Cho氏缝合术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等疾病的急救与诊治、与相关科室合作开展产前筛查及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瘢痕处植入性胎盘等新技术。产科先后承担省级课题3项,在国内核心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
骨科创建于1949年,是辽宁省高等院校重点学科、辽宁省首批外科学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现有医护人员58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2人,博士生导师5人,编制床位113张。
骨科是国内最早开展颈椎病前、后路手术的医院之一,累计完成颈椎病手术三千余例,治疗效果达国内领先水平。骨科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髋臼旋转截骨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粗隆间旋转截骨术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此外,上颈椎疾患的治疗、脊柱侧、后凸的矫形、髋关节翻修、关节镜下十字韧带重建和类风湿性足趾畸形的矫正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先后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70项,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400余篇。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外科创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辽宁省唯一的心脏外科博士授予点,现有医护人员68名,其中教授、副教授6名,编制床位71张,其中重症监护床位15张。
心脏外科是在东北地区率先开展微创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瓣膜成形术、大血管手术、全胸腔镜心脏手术等手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4项。
心脏外科应用不停跳非体外循环技术和冠状静脉原位动脉化技术治疗急性心梗和冠状动脉弥漫病变,取得巨大成功,为国内外最大一组病例报告。在急性主动脉夹层治疗方面首次提出简化手术的理念。
心脏外科先后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30余项;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17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5篇。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是以妇科肿瘤为主要治疗对象,兼顾其他妇科疾病,集医、教、研为一体的大型临床科室。科室现有医护人员40余人,其中在职医生19人,其中教授、副教授9名,博士生导师2人。妇科门诊量每年4万余人次,住院床位53张,年住院人数1000-1500例。几十年的底蕴成就了妇科恶性肿瘤规范的诊疗体系,其中宫颈癌的综合治疗居国内领先水平。液基细胞学、 Leep刀技术、电子阴道镜、腹腔镜、宫腔镜等新诊疗技术与设备的引进与开展,均居国内领先地位,各类腔镜手术累计达1000余例。妇科科研实力雄厚,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资助20余项,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妇科全体医护人员愿为东北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作出新贡献。
妇科是全国最早建立的妇科恶性肿瘤专题研究单位,对女性五大恶性肿瘤的诊治,居国内领先水平。在国内率先提出体外6野照射代替体外4野加腔内照射治疗晚期宫颈癌;首次提出并开展宫颈癌根治术后双管经阴道盆腔负压引流。
妇科在东三省率先引进最先进的液基细胞宫颈癌筛查技术、电子阴道镜、leep手术设备,规范诊治宫颈病变;宫颈癌综合治疗为本学科的重要特色,居国内先进水平。宫、腹腔镜是本学科的另一特色。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内科现有医生17名,其中教授、副教授6名,编制床位100张,肿瘤内科研究室为辽宁省肿瘤药物与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
肿瘤内科分为乳腺癌、肺癌、消化系统肿瘤、淋巴瘤与软组织肿瘤四个专业组,主要开展化疗联合靶向药物与DC、CIK等为主的临床治疗,同时还开展了EGFR和K-Ras基因变异及免疫相关指标的检测。作为国家新药临床试验基地,承担了多项国内外新药临床试验。
肿瘤内科主要研究方向为恶性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和肿瘤患者免疫评估与免疫治疗的临床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目前承担国家自然基金、科技部重大专项课题和省级科研课题十余项。发表中英文核心论文100余篇。
精神医学科的建立,可以追溯到南满医学堂成立后的第三年,即1911年。20世纪80年代,医院精神医学科以崭新的面目,再次成为辽宁以及东三省地区精神医学临床、教学以及科研的学术带头机构。科室现有教授、副教授10名,校留学引进人才3名,博士毕业及博士在读人员9名。近年来,精神医学科承担国家以及省市级课题多项,发表SCI文章20余篇。是辽宁省心理卫生协会、辽宁省精神卫生学会、辽宁省心理学会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精神医学科每年诊治患者1万余人次,拥有先进的精神科诊断设备。在临床上,强调从生物、心理及社会的多重纬度理解和治疗精神及躯体疾病的理念,在重性精神疾病、心身疾病以及青少年心理障碍的诊治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诊疗体系。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1978年正式成立儿科教研室,现有医护人员35名,其中教授、副教授7名,编制床位42张。
儿科现设有门诊、著名专家门诊、急诊、病房、微量元素检测室、智商测定室等。接受来自东北及华北地区的各种疑难重症、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及会诊。门诊量约200人次/天;急诊24小时开诊;住院人数约2500人次/年;平均住院日7天左右。在东北三省率先开展肾活检、腹膜活检等项目,在小儿心律失常、难治性肾病、风湿性疾病、白血病及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方面位于国内前列。
儿科先后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20余项;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创建于1960年,是辽宁省重点学科培育学科,现有医护技人员47名,教授级专家8名,编制床位62张,层流病房床位4张。
血液科是东北地区知名的血液病治疗中心,对血液病的诊断和治疗达到国内先进、东北领先水平。实验室能同时开展骨髓细胞形态学、骨髓病理、细胞免疫学、染色体分析及微小残留病等检测。特色医疗项目:1.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高危型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溶血危象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重症抢救。2.各类贫血、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生性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及少见血液病的诊断和治疗。3.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
骨科创建于1949年,是辽宁省高等院校重点学科、辽宁省首批外科学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现有医护人员58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2人,博士生导师5人,编制床位113张。
骨科是国内最早开展颈椎病前、后路手术的医院之一,累计完成颈椎病手术三千余例,治疗效果达国内领先水平。骨科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髋臼旋转截骨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粗隆间旋转截骨术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此外,上颈椎疾患的治疗、脊柱侧、后凸的矫形、髋关节翻修、关节镜下十字韧带重建和类风湿性足趾畸形的矫正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先后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70项,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400余篇。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介入放射科(简称介入科),是隶属于放射科、专门从事介入诊治工作的独立设置的临床医疗护理单元,拥有独立的病房、手术室与医护人员团队,是在放射科介入治疗小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临床诊治亚专业,经过20余年的发展,科室目前已成为国内著名的介入放射学领域临床医疗、人才培养以及学术科研基地,在全国居于领头地位。
科室目前为国内介入放射学界权威单位,拥有国内介入放射学界全国带头人等国内著名专家团队,拥有国内先进介入治疗设备,拥有国内最早设立也是目前最为规范的介入病房与介入手术室系统。中国医大一院介入科现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学科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学分会会长单位和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候任主任委员单位,是国家卫生计生委《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培训基地》,《辽宁省介入诊疗质控中心》,《辽宁省肿瘤与血管病介入诊疗中心》,《辽宁省肝癌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科室现有核定床位65张,医生15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5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人,讲师/主治医师6人,助教/医师3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护士24人,其中副主任护师1人。科室学科带头人也是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放射科主任徐克教授是目前全国介入放射学领域的领头人,为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首任会长、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的候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放射学分会介入学组的前任组长,为辽宁省介入医学会主任委员、辽宁省肿瘤医学影像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是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科室下属的介入手术室拥有8个手术间,拥有国内第一个复合介入手术室,可进行心脏、血管、神经、骨科等介入-外科杂交手术,介入科专用DSA机3台(包括用于杂交手术的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西门子公司Aristos.Zeego)、有专门用于介入科穿刺活检用16层CT机1台,还有射频消融仪、微波消融仪进行肿瘤消融治疗、彩色多普勒超声等先进手术设备。目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手术室是全国最大、功能最齐全的介入手术室。
介入科还设有专门用于进行科学研究的实验室,2004年被辽宁省教育厅批准为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005年又被辽宁省科技厅批准为辽宁省重点实验室,更名为辽宁省介入治疗与器材开发重点实验室,2006年成立中国医科大学影像研究所,2010年实验室更名为辽宁省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具有介入与器材开发实验室、实验动物中心、无菌手术室、病理解剖实验室、细胞培养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脑功能研究中心、分子影像研究中心等机构,拥有仪器设备40余台,包括西门子公司生产的动物实验专用DSA机,并有留日归国双博士等专家专门进行科室实验研究与研究生科研指导工作。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全国较早开展介入诊疗工作的单位,于1985年9月成立放射科介入治疗小组,并于1991年10月成立了独立设置的介入病房,是国内最早独立设置的介入病房之一,也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管理最规范的介入病房。介入病房成立后,开展了多项介入治疗新技术,进行了多项科学研究,当时这些工作在国内均处于领先水平,开创多个国内或省内 “第一”。布加氏综合症的介入治疗是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开展较早、研究较为深入的内容之一。早在1988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即开展了布加氏综合征的介入治疗,当时国内也有几家单位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但均限于膜性闭塞型。1990年,介入放射科在国内完成了第一例节段性闭塞型布加综合征的介入治疗,并开始了临床应用研究,并根据介入放射科临床实践经验和科研总结,提出了布加综合征徐克分型方案及布加综合征介入治疗操作规范,创立了多项BCS介入治疗新技术(对端标识双向定位法下腔静脉开通术、经颈静脉肝静脉开通术等),并将这些成果向全国二十多省市的六十余家医疗单位推广,大大提高了我国在布加综合征的介入治疗水平。相关研究获得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课题资助,并于1999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这也是中国医科大学全校范围内和全国放射学届内获得的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奖,同时又先后获得多项省级科技奖励,之后又于200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科也是全国最早开展经上腔静脉门腔静脉分流术(TIPS)治疗门脉高压症的单位,并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胃冠状静脉硬化栓塞术(SEEV)和SEEV并用TIPS治疗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在国内最早将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PSE)用于治疗原发性肝癌并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以及PSE并用TIPS用于治疗门脉高压合并脾功能亢进,相关成果于1995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此外,该科在恶性梗阻性黄疸、主动脉瘤及动脉夹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疾病的介入治疗方面在全国或东北地区最早开展,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临床诊治技术居于全国领先地位,获得多项国家专利、首创经颈静脉血栓清除术即“血栓拖拉-抽吸术”治疗髂股静脉血栓,并先后获得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沈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三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国家科技奖励。
在科研方面,介入病房先后获得国家“九五”攻关、“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及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项目资助,获得部、省、市级课题项目30多项,2011年该科又成果获得 “十二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主题项目资助,该科徐克教授为项目首席专家。该科人员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主编专著5篇,申请国家专利6项,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国家级与部级科技奖励,尚有多项省级、市级科技奖励。科室承担着本科生医学影像学的介入放射学部分的课程,并承担博士后、博士、硕士等研究生的培养任务,目前介入科培养的已毕业的研究生有博士后3名、博士研究生51名、硕士67名,毕业的博硕士遍布全国各地,大部分成为科室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目前介入科可收治的疾病包括布加综合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动/静狭窄/闭塞性疾病、肺动静脉瘘等血管性疾病,肝癌、肝血管瘤、子宫肌瘤等良恶性肿瘤,梗阻性黄疸、消化管狭窄/梗阻/瘘,肺、肝、脾、肾等器官和腹腔、盆腔的脓肿、囊肿、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肿瘤等非血管介入系统疾病,还进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获取肺、纵膈、骨骼、腹腔及盆腔器官、腹膜后等部位病变的组织,以进行病理学诊断明确病变性质,指导治疗。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具有近百年的历史。现有病房床位101张,年麻醉手术4500例,是该院手术量最大的科室,是同专业手术量最大的单位之一,耳科和喉癌的年诊治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均处于国内前列,已发展成具有耳,鼻,咽喉,头颈,颅底,听力学及嗓音学等专业齐全,人才梯队合理的技术团队。医师38人,副高级以上职称10人,中国医科大学最早的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喉癌外科治疗秉承“量体裁衣”的治疗理念,开创了多种喉部分切除术式,并于2003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耳科学技术全面,涉及颅底、面神经、耳神经科学、畸形和肿瘤等领域,是辽宁省唯一的婴幼儿听力障碍诊断和治疗中心及人工耳蜗植入单位。在辽宁省率先开展鼻内镜手术并涉及内镜下鼻眼相关、颅底、鼻咽纤维血管瘤等领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科室获国家及省市级奖12项。目前承担包括两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自然基金在内的十余项科研课题。主编或参编医学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5部。
骨科创建于1949年,是辽宁省高等院校重点学科、辽宁省首批外科学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现有医护人员58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2人,博士生导师5人,编制床位113张。
骨科是国内最早开展颈椎病前、后路手术的医院之一,累计完成颈椎病手术三千余例,治疗效果达国内领先水平。骨科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髋臼旋转截骨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粗隆间旋转截骨术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此外,上颈椎疾患的治疗、脊柱侧、后凸的矫形、髋关节翻修、关节镜下十字韧带重建和类风湿性足趾畸形的矫正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先后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70项,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400余篇。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是国家重点学科普通外科教研室的主要科系,为医学博士和医学硕士学位授予点,现有医护人员57名,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8人,编制床位67张。
在刘永锋教授带领下,引用国际先进诊疗技术,对各种肝胆疾病开展规范化治疗,术中出血极少,最大限度的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尤其在巨大肝脏肿瘤及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居国内领先水平。
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51项,相关成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卫生部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
精神医学科的建立,可以追溯到南满医学堂成立后的第三年,即1911年。20世纪80年代,医院精神医学科以崭新的面目,再次成为辽宁以及东三省地区精神医学临床、教学以及科研的学术带头机构。科室现有教授、副教授10名,校留学引进人才3名,博士毕业及博士在读人员9名。近年来,精神医学科承担国家以及省市级课题多项,发表SCI文章20余篇。是辽宁省心理卫生协会、辽宁省精神卫生学会、辽宁省心理学会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精神医学科每年诊治患者1万余人次,拥有先进的精神科诊断设备。在临床上,强调从生物、心理及社会的多重纬度理解和治疗精神及躯体疾病的理念,在重性精神疾病、心身疾病以及青少年心理障碍的诊治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诊疗体系。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是国家重点学科暨卫生部免疫皮肤病学重点实验室。现有医护人员48名,其中教授、副教授各7名,编制床位34张,门诊开放诊室八间。设有皮肤病理、医学真菌、性病、激光与理疗、免疫和变态反应、皮肤外科、皮肤美容等亚专业。学科还设有卫生部化妆品不良反应诊断机构。
学科在免疫相关性皮肤病的诊治与研究方面走在前列,曾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开展病理、免疫病理、细胞培养及分子生物学的前沿诊断技术,综合了国内外先进科学的治疗方法,包括皮肤内科、皮肤外科、激光(多种美容性治疗激光)、紫外光等。
学科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数十项;国内外发表论文800余篇。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男科的相关介绍暂时空缺,我们正在拼命完善当中。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科成立于1958年,是我国首批建立烧伤科室之一。现为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分会常委、辽宁医学会烧伤分会主任委员、沈阳医学会烧伤学会主任委员单位,国家、省、市三级突发事件应急救治单位,是辽宁省烧伤治疗领军单位,在国内烧伤界占有一席之地。至今已救治各类烧伤、瘢痕整形及组织修复病人一万余人,以成功救治烧伤面积99%,Ⅲо94%钢水烧伤病人及治愈率96%为代表,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
现医护人员16名,拥有病床38张,设层流重症监护区、普通治疗区及康复治疗部,具备国内一流的治疗环境与医疗设施。
以严谨求实、奋发进取为科室精神,复合皮移植、皮肤扩张术、创面负压治疗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应用及新型敷料等高科技产品的使用,使科室技术手段与治疗水平保持国内一流。
可咨询
服务人次 1
好评率(--%)
擅长: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病、三尖瓣狭窄、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心肌病
可咨询
服务人次 292
好评率(98.8%)
擅长: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心律失常、心房颤动、早搏、室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心动过缓、室速、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心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房室管畸形、艾森曼格综合征、心脏瓣膜病、三尖瓣狭窄、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关闭不全、二尖瓣、主动脉瓣和三尖瓣的合并疾患、血管病症、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硬化闭塞症、动脉狭窄、动脉闭塞、先天性肺动静脉瘘、动脉硬化闭塞病、动脉栓塞、高脂血症、糖尿病、慢性病、心脏病
可咨询
服务人次 478
好评率(94.4%)
擅长:先天性心脏病、心室间隔缺损、二尖瓣关闭不全、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高血压、顽固性高血压、心力衰竭、急性心功能不全、心脏病、身心疾病、心肌病、三尖瓣关闭不全、心包积液、心率不齐、心脏神经官能症、心肌炎
服务人次 47
好评率(90.0%)
擅长:慢性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
查看更多心血管内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