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医生

登录 注册

脑干梗塞

脑干梗塞又称脑干梗死(brain stem infarction),是脑梗死的一种,也是最严重的一种。脑干梗塞是指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因动脉硬化栓塞、痉挛,炎症,导致上述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引起的中脑、脑桥、延髓缺血,从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本病严重者常可危及生命。脑干梗塞最常见于脑桥,主要病理改变是脑软化,多见于中老年人,常常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史。脑干梗塞发病较急,主要表现为偏瘫四肢瘫,吞咽及发音困难,高热,意识障碍昏迷、缄默症等)。由于受累血管不同引起不同部位的梗死,表现各种交叉性瘫痪。治疗重在维持生命体征和预防并发症,包括溶栓治疗、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药物治疗、神经病保护剂应用、血管内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中医治疗等。

大多数为45岁以上的中老年

无传染性

脑梗塞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在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血管内形成血栓,阻塞了血流,造成脑组织的缺血、缺氧和坏死,使病人出现偏瘫、失语、偏侧肢体麻木、走路不稳、大小便失禁、精神错乱痴呆、甚至成为植物人,部分脑干梗塞和大面积脑梗塞可致命。

一、一般检查
血小板聚集率、凝血功能、血糖、血脂水平、肝肾功能等;心电图,胸片。这些检查有助于明确患者的基本病情,部分检查结果还有助于病因的判断。
二、特殊检查
主要包括脑结构影像评估、脑血管影像评估、脑灌注及功能检查等。
1、脑结构影像检查
(1)头颅ct:头颅ct是最方便和常用的脑结构影像检查。在超早期阶段(发病6小时内),ct可以发下一些细微的早期缺血改变:如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皮层边缘(尤其是岛叶)以及豆状核区灰白质分界不清楚和脑沟消失等。但是ct对超早期缺血性病变和皮质或皮质下小的梗死灶不敏感,尤其后颅窝的脑干和小脑梗死更难检出。大多数病例在发病24小时后ct可显示均匀片状的低密度梗死灶,但在发病2-3周内由于病灶水肿消失导致病灶与周围正常组织密度相当的‘模糊效应’,ct难以分辨梗死病灶。
(2)头颅MRI:标准的MRI序列(t1、t2和flair相)可清晰显示缺血性梗死、脑干和小脑梗死、静脉窦血栓形成等,但对发病几小时内的脑梗死不敏感。弥散加权成像(dwi)可以早期(发病2小时内)显示缺血组织的大小、部位,甚至可显示皮质下、脑干和小脑的小梗死灶。结合表观弥散系数(adc),dwi对早期梗死的诊断敏感性达到88%~100%,特异性达到95%~100%.
2、脑血管影像学
(1)颈部血管超声和经颅多普勒(tcd):目前脑血管超声检查最常用的检测颅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无创手段,亦可用于手术中微栓子的检测。目前颈动脉超声对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敏感度可达80%以上特异度可超过90%,而tcd对颅内动脉狭窄的敏感度也可达70%以上,特异度可超过90%.但由于血管超声技术操作者主观性影响较大,且其准确性在总体上仍不及mra/cta及dsa等有创检查方法,因而目前的推荐意见认为脑血管超声检查(颈部血管超声和tcd)可作为首选的脑血管病变筛查手段,但不宜将其结果作为血管干预治疗前的脑血管病变程度的唯一判定方法。
(2)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计算机成像血管造影(cta):mra和cta是对人体创伤较小的血管成像技术,其对人体有创的主要原因系均需要使用对比剂,cta尚有一定剂量的放射线。二者对脑血管病变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均较脑血管超声更高,因而可作为脑血管评估的可靠检查手段。
(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脑动脉的dsa是评价颅内外动脉血管病变最准确的诊断手段,也是脑血管病变程度的金标准,因而其往往也是血管内干预前反映脑血管病变最可靠的依据。dsa属于有创性检查,通常其致残及致死率不超过1%.
3、脑灌注检查和脑功能评定
(1)脑灌注检查的目的在于评估脑动脉血流在不同脑区域的分布情况,发病早期的快速完成的灌注影像检查可区分核心梗死区和缺血半暗带区域,从而有助于选择再灌注治疗的合适病例,此外其还有评估神经保护剂疗效、手术干预前评估等作用。目前临床上较常用的脑灌注检查方法有多模式MRI/pwi、多模式ct/ctp、spect和pet等。
(2)脑功能评定主要包括功能磁共振、脑电图等对认知功能及情感状态等特殊脑功能的检查方法。

鉴别诊断
1. 脑出血:发病更急,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出现神经系统局灶定位症状和体征,常有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血压增高明显。但大面积脑梗死和脑出血,轻型脑出血与一般脑血栓形成症状相似。可行头颅ct以鉴别。
2. 脑栓塞:起病急骤,数秒钟或数分钟内症状达到高峰,常有心脏病史,特别是心房纤颤、细菌性心内膜炎、心肌梗死或其他栓子来源时应考虑脑栓塞。
3. 颅内占位:某些硬膜下血肿、颅内肿瘤、脑脓肿等发病也较快,出现偏瘫等症状及体征,需与本病鉴别。可行头颅ct或MRI鉴别。

1.一般治疗主要包括维持生命体征和预防、治疗并发症,其中控制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启动规范化二级预防措施为重要内容。2.特殊治疗主要包括溶栓治疗、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药物治疗、神经病保护剂应用、血管内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3.中医治疗以益气和血、通络降脂、活血、化痰为主。

日常护理
鼓励患者保持心情舒畅,有乐观、豁达的精神、坚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注意生活的规律性。
合理饮食,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性食物,限制钠盐,控制体重,忌烟酒。

日常预防
限制钠盐,控制体重,忌烟酒。重视防治发烧、脱水、腹泻、大汗等易促发脑梗塞的情况。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注意生活的规律性。
脑梗塞应尽早及时地治疗,虽然不及脑出血凶险,但是病人大多年老体弱,诸多慢性病缠身,在治疗上有许多谨慎用药的情况,加之梗塞区可以在短时间内扩大,还会发生许多合并症,所以脑梗塞的死亡率也是比较高的,而且残废率高于脑出血。

好评医生-脑干梗塞
更多
可咨询
服务人次 2864 好评率(98.0%)

擅长:良性肺结节、乳腺结节病、颈椎病所致眩晕、宫颈疾病、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宫颈浸润癌、子宫黏膜下肌瘤、子宫肌腺病、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湿肺、新生儿吸入性肺炎、新生儿肠梗阻、新生儿肺不张、新生儿胎粪吸入、新生儿锁骨骨折、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新生儿头颅血肿、孤立性肺结节、脑缺氧、心脑血管疾病、皮样囊肿、胎儿脑积水、小脑梗塞、脑干梗塞、中毒性脑病、脑膨出、星形细胞瘤、脑膜脑膨出

可咨询
服务人次 4183 好评率(96.4%)

擅长:失眠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顽固性失眠、睡眠障碍、神经官能症、焦虑症、神经衰弱、紧张性头痛、血管性头痛、神经性头痛、偏头痛、头痛、脑供血不足、抑郁症、脑血栓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颈动脉斑块、短暂性脑缺血、急性脑梗死、老年痴呆症、重症肌无力、脑干梗塞、自身免疫性脑炎、细菌性脑炎、多系统萎缩、耳石症、小脑梗塞、病毒性脑膜炎、偏瘫、多汗症

可咨询
服务人次 10540 好评率(99.2%)

擅长:中风、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高血压性脑出血、脑供血不足、脑血栓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短暂性脑缺血、缺血性脑血管病、中风后遗症、栓塞、急性脑梗死、血管性痴呆、脑动脉硬化症、脑血管病后遗症、脑梗塞后遗症、脑出血后遗症、颅内动脉瘤、颈动脉狭窄、周围神经病、面神经炎、面瘫、面肌瘫痪、特发性面神经瘫痪、三叉神经痛、格林巴利综合征、面肌痉挛、视神经脊髓炎、舌咽神经痛、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

可咨询
服务人次 3325 好评率(100.0%)

擅长:中风、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高血压性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供血不足、短暂性脑缺血、脑血栓形成、缺血性脑血管病、中风后遗症、栓塞、急性脑梗死、血管性痴呆、脑动脉硬化症、脑血管病后遗症、脑梗塞后遗症、脑出血后遗症、颅内动脉瘤、颈动脉狭窄、抑郁症、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复发性胰腺炎、轻症急性胰腺炎、急性水肿型胰腺炎、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病毒性肺炎、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呼吸道合胞病毒

可咨询
服务人次 13068 好评率(96.5%)

擅长:运动障碍疾病、帕金森、脑血管病、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颅内动脉瘤、颈动脉狭窄、神经-肌肉接头疾病、肌张力障碍、重症肌无力、头痛、偏头痛、神经性头痛、丛集性头痛、睡眠障碍、顽固性失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周围神经病、面神经炎、面瘫、视神经脊髓炎、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中枢神经系统变性性疾病、老年痴呆症、萎缩侧索硬化、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脱髓鞘疾病、颅内感染、病毒性脑炎、脑炎、脑动脉瘤、脑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抑郁症、耳鸣、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心脏神经官能症、特发性震颤

相关问答-脑干梗塞

更多
这个就要使用呼吸机了前两天您刚咨询了我我没有更好的解答而且您可能对我的解答不满意,我看到了您后期的反馈我这边给您退款麻烦您再找更加有经验的老师进一步咨询
刘占国 西苑医院济宁医院
2024-07-13
...一定的风险脑干属于后循环的,医生既然建议您取栓,说明还有机会,您再犹豫,后面也许就没机会了因为如果不做,病人也许预后可以预见,死亡率很高,做了,还有一线希望不客气
黄炜 福州市中医院
2018-11-01
你好,就是常规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必要时可以融栓请问现在住院治疗了么?
孙莉 吉林市中心医院
2014-07-16

相关文章-脑干梗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