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医生

登录 注册

老年糖尿病

对于老年糖尿病的年龄概念目前尚不统一,国内多采用1980年联合国提出的6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称为老年糖尿病;而有些国家则以65岁为分界线。老年糖尿病按其发病时间可分为老年期起病的糖尿病和青壮年起病而延续至老年期者。前者几乎均为2型糖尿病;而后者多数为2型糖尿病,但也包括极少数1型糖尿病患者。因此必须了解老年糖尿病的诸多特点以便合理地进行防治。

所有人群

临床表现起病隐匿,易漏诊,但超重及肥胖者占多数。虽然餐后血糖已有升高,仅有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如乏力、视力模糊、外阴瘙痒阳痿等,也常常以并发症为首发症状,如高血压脑血管病视网膜病变和肾脏病等的表现。易出现低血糖症状,可能与热量控制过低有关,病重卧床、活动量不足、优降糖或胰岛素用量过大时出现。常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以心血管及神经病变、泌尿系统感染肾病眼病为常见,而高渗性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为严重急性并发症,多发生于原来轻症糖尿病或无糖尿病史者,病死率常高达50%左右。主要诱因为感染胃肠功能紊乱、停用胰岛素,或在对症治疗时补充过多葡萄糖、应用皮质激素等药物所致。

1.葡萄糖测定
1999年WHO与国际糖尿病联盟公布标准:空腹血浆血糖(FPG)≥7.0mmol/L(126mg/dl);餐后2小时血浆血糖(2hPG)≥11.1mmol/L(200mg/dl)。具备以上两项者,即可诊断为糖尿病。老年人生理状态下糖耐量降低,2小时PG增高明显多余空腹血糖增高,因此,对老年人必须重视餐后2小时血糖的测定。
2.尿糖测定
尿糖可作为诊断和评价糖尿病的参考,老年人肾动脉硬化,使肾小球滤过率低,尿糖的阳性率低,血糖和尿糖阳性负程度不符合。老年人应以血糖作为诊断和评价糖尿病的标准。
3.胰岛素和胰岛素释放试验
了解老年胰岛素水平和胰岛素释放功能,以鉴别有无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释放功能受损的程度,对评价糖尿病程度、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4.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可反映较长一段时间血糖的变化情况,对指导糖尿病治疗有重要意义。糖化血红蛋白特异性高,但敏感性差,可作为诊治糖尿病的参考指标。

不分年龄,均用统一的血糖标准,目前仍采用1999年WHO 糖尿病诊断标准。

1.非药物治疗(1)重视糖尿病防治知识宣教 患糖尿病的老年人往往存在焦虑心理,对本病认识不足,过分担忧。对糖尿患者及家属进行康复宣教,使其掌握糖尿病的知识,最终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2)饮食治疗 糖尿病的饮食治疗是老年糖尿病的基本治疗,适当控制饮食可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要做到严格控制主食,定时定量进食,同时也要做到均衡营养,保持体重稳定在标准体重的±5%以内。(3)运动 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体育锻炼非常有益,运动可以减轻体重,改善血脂和血糖水平,更重要的是运动可以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压,减低高凝血症的危险等。三餐后散步20~30分钟是老年患者改善餐后血糖的有效措施之一。2.药物治疗(1)磺脲类 磺脲类药物主要通过直接刺激胰腺β细胞促进胰岛素的释放,但对胰岛素合成无影响,适用于具有一定胰岛功能,无急性并发症的轻、中度糖尿病患者。(2)双胍类 双胍类药作用机制:一是增进外周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有与胰岛素相同的作用;二是抑制肠壁细胞葡萄糖的摄取,并有抑制肝及肾脏糖异生作用,双胍类药物有赖于胰岛素的存在才能有降血糖的作用。双胍类药物适用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与磺脲类药物合用有协同作用,与胰岛素合用可以减少胰岛素的用量。(3)噻唑烷二酮类 是新型的降血糖药物,可以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同时该类药也能降低血脂、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减少胰岛素分泌,并有保护β细胞,改善胰岛素应答的作用。(4)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当患者进食时,同时服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酶与糖类结合位点减少,这样就减少上段小肠糖吸收高峰,延缓糖的吸收,从而抑制餐后高血糖。该药主要降低餐后血糖,可以单用、与胰岛素或双胍类或磺脲类药物联合应用。适宜于老年糖尿病患者。(5)胰岛素 ①胰岛素治疗适应证: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在发病时就需要胰岛素治疗,而且需终生胰岛素替代治疗以维持生命和生活。2型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的基础上,如果血糖仍然未达到控制目标,即可开始口服药物和胰岛素的联合治疗。新发病并与1型糖尿病鉴别困难的消瘦糖尿病患者。在糖尿病病程中(包括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无明显诱因的体重下降时,应该尽早使用胰岛素治疗。对于血糖较高的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口服药物很难使血糖得到满意的控制,而高血糖毒性的迅速缓解可以部分减轻胰岛素抵抗和逆转β细胞功能,故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伴有明显高血糖时可以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②常用胰岛素制剂:胰岛素按照来源和化学结构可分为: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按作用时间特点可分为:速效胰岛素类似物、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和预混胰岛素。临床试验证明,胰岛素类似物在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和减少低血糖发生的危险性方面优于人胰岛素。

糖尿病的预防可分为三级预防
1、一级预防
用药物或宣传教育及饮食运动干预减少易感人群中发生糖尿病的危险。
2、二级预防
采取各种措施减少糖尿病高危人群(特别是糖耐量低减,igt人群)中糖尿病发生。
3、三级预防
对已发生的糖尿病进行有效规范,科学的治疗防止或延缓各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相关问答-老年糖尿病

更多
你好,老人糖尿病多长时间了?平时血糖控制的怎么样?恩,眼睛浮肿和肾脏有一定的关系建议带你婆婆查一下肾功看看啊!温馨提示:糖尿病治疗包括饮食,运动,药物,监测教育。一,建议1.主食控制在每餐二两,包括米面谷类2.鸡蛋一天一个3.植物油25克每天4.食盐限制在6克以内5.进食土豆,藕,主食减量6.多食蔬菜,尤其新鲜蔬菜,绿色的一般比较好7.血糖控制理想的情况下两餐之间可以加食水果,量一定要少,比如四分之一个苹果。8.粥类尽可能不要喝,如果特想喝,熬粥时可以加蔬菜9.肉类每天可进食二两10.坚果一定要少吃,高热量.11.戒烟限酒,饮酒量以酒精含量计算,不超过10克为宜。总之饮食要多样化,营养均衡,什么都可以吃,总热量一定要控制。根据你日常工作体力消耗,可以适当加减进食量多了解糖尿病知识。温馨提示:请随身携带含糖食品,预防低血糖。糖尿病时间长的患者时间长了会出现一些慢性并发症病变,而且是不可逆的糖尿病一旦得了,是治不好的,只能是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的不客气的啊!
王园媛 临沂市兰山区人民医院
2016-11-06
...发症。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可以吃的。而且含有铁元素,可帮助糖尿病患者预防贫血。不客气。
冀海英 阳谷县第二人民医院
2016-02-05
...对本次问诊糖尿病,医生更新了总结建议:糖尿病人好多症状不典型,典型的多有三多一少。
杨月平 南京市高淳中医院
2015-05-31
好评医生-老年糖尿病
更多
可咨询
服务人次 2592 好评率(99.5%)

擅长:严重性哮喘、慢性呼吸衰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毒、中暑、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上消化道大量出血、急性冠状动脉功能不全、冠心病合并高血压、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糖尿病和高血压、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老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肺炎、肺栓塞、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心脑血管疾病、急性缺血性心脏病、急性消化性胃溃疡、过敏性荨麻疹、全身过敏反应、过敏性紫瘢、肺结节

可咨询
服务人次 1309 好评率(99.0%)

擅长:甲状腺疾病、甲亢、甲状腺功能减退、老年病、老年糖尿病、老年人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低血糖

可咨询
服务人次 5202 好评率(99.4%)

擅长: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痛风、单纯性肥胖、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内分泌性高血压、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炎、亚甲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甲状腺肿、graves病、糖尿病足、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眼、甲状腺疾病、i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继发性高血压、血脂异常、低钾血症、低血糖、缺钙、维生素缺乏、微量元素缺乏

可咨询
服务人次 13982 好评率(100.0%)

擅长:甲状腺疾病、graves病、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减退、甲亢、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甲状腺肿、亚甲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高尿酸血症、甲状腺结节样病变、高脂血症、妊娠糖尿病、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电解质紊乱、肥胖症、低血糖、单纯性肥胖、高血压、2型糖尿病、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脂肪肝、低钾血症、痛风、垂体疾病、胰岛素抵抗、继发性高血压、碘缺乏

可咨询
服务人次 20015 好评率(100.0%)

擅长:甲状腺疾病、发育障碍、糖尿病、营养缺乏症、维生素缺乏、痛风、高脂血症、单纯性肥胖、妊娠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继发性高血压、血脂异常、内分泌性高血压、低血糖、低钾血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发育停滞、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亚甲炎、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糖尿病足、i型糖尿病、糖尿病眼、缺钙、多囊卵巢综合征、甲亢、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相关文章-老年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