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医生

登录 注册

脑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缺血性脑卒中(又名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全部缺血性脑卒中的 60%[1]。脑血栓形成,是在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壁病变基础上,脑动脉的管腔狭窄、闭塞,进而发生血栓形成,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中断,脑组织由于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1]。本病死亡率大约为 10%,一半以上患者留有残疾。存活患者超过 40% 出现复发,且复发次数越多,死亡率和致残率越高[1]。

血栓形成的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和其他少见的发病原因[1]。
脑血栓患者临床可出现肢体无力/麻木、口眼歪斜、言语不清、意识障碍等表现,甚至危及生命[2]。
如果发现有任何脑血栓形成的表现时,都应该立刻就诊。脑血栓形成属于急症,尽早治疗有助于减少脑损伤和并发症[5]。
尽早接受溶栓治疗,是恢复血流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主要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2]。
其他治疗包括介入手术、抗血小板治疗、脑保护治疗、对症治疗、康复治疗等[1]。
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应该尽早开始康复锻炼,以便尽快恢复功能,恢复自理能力。
应当积极控制可预防的危险因素,减少脑血栓形成的复发。

中老年人。

无传染性

脑血栓形成有哪些症状?
脑血栓形成常在安静状态或睡眠中发病[1],如果突然出现以下任何一种症状时,应考虑脑血栓形成的可能性[2]:

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或麻木
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
说话不清楚或理解语言困难
双眼向一侧凝视
一侧或双侧视力丧失或模糊
眩晕伴呕吐
过去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
意识不清或抽搐

脑血栓形成有哪些危害?
除了死亡和致残之外,脑血栓形成可能引起一系列并发症[5]:

偏瘫或丧失运动能力:一侧肢体可能出现偏瘫,或者无法控制一些肌肉的运动,比如一侧面部的肌肉或一侧手臂的肌肉。物理治疗有助于恢复之前可以完成的活动,包括走路、吃饭和穿衣。
言语障碍或吞咽困难:可能无法控制口腔和咽喉肌肉的活动,导致出现言语不清、无法正常吞咽。可能会出现说话、理解语言、阅读或书写困难。语言治疗师的帮助有助于改善语言问题。
记忆力或思考能力下降:很多患者出现记忆力下降。有些患者出现思考困难、判断困难,还有推理能力和理解概念能力的下降。
情绪问题:可能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或者出现抑郁表现。
疼痛:身体的一部分出现疼痛、麻木或其他奇怪的感觉。一些人可能对温度变化变得更加敏感,尤其是对低温,又叫中枢性疼痛综合征。通常出现在卒中发病之后的几个星期内,随着时间推移,可能会有所改善。
行为改变和自理能力下降:可能变得更加退缩或更加冲动。日常梳洗和其他活动可能需要别人来照料。

1.实验室检查
(1)腰椎穿刺检查  脑脊液:脑脊液是流通于大脑和脊髓表面的一种清亮液体。只是在不能做CT检查临床又难以区别脑梗死与脑出血时进行,通常脑压及脑脊液常规正常。
(2)生化检查  主要是查找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脂代谢紊乱、高血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
2.辅助检查
(1)神经影像学检查  ①头部CT  多数病例发病24h后头部CT逐渐显示低密度梗死灶。发病后2~15天可见均匀片状或楔形的明显低密度灶,大面积脑梗死伴脑水肿和占位效应出血性梗死呈混杂密度。但有时CT不能显示脑干、小脑较小梗死灶。②头部MRI  MRI可清晰显示早期缺血性梗死脑干及小脑梗死静脉窦血栓形成等。梗死后数小时即出现T1低信号T2高信号病灶,出血性梗死显示其中混杂T1高信号。功能性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可早期诊断缺血性卒中,发病2h内即显示缺血病变为早期治疗提供重要信息。③脑血管造影(DSA)  可发现血管狭窄及闭塞部位,显示动脉炎、烟雾病(也称Moyamoya病)、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等。
(2)经颅多普勒(TCD)  可发现颈动脉及颈内动脉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或血栓形成。超声心动图检查可发现心脏附壁血栓、心房黏液瘤和二尖瓣脱垂。
(3)颈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彩超  可发现局部的斑块及狭窄。强回声及等回声斑块为不稳定斑块,低回声及混合回声斑块为不稳定斑块。不稳定斑块容易导致脑梗死。斑块的性质比斑块的大小及管腔狭窄程度更重要。斑块的厚度比斑块的长度更重要。斑块越厚对血流的影响越大。

脑血栓一般需要看哪个科?
脑血栓一般在神经外科就诊。
诊断脑血栓做哪些检查对确诊最有帮助?
诊断脑血栓最具有帮助的实验室检查为头部 CT 和头部 MRI。
多数病例发病 24h 后头部 CT 逐渐显示低密度梗死灶。发病后 2~15 天可见均匀片状或楔形的明显低密度灶,大面积脑梗死伴脑水肿和占位效应出血性梗死呈混杂密度。但有时 CT 不能显示脑干、小脑较小梗死灶。
头部 MRI 可清晰显示早期缺血性梗死脑干及小脑梗死静脉窦血栓形成等。梗死后数小时即出现 T1 低信号 T2 高信号病灶,出血性梗死显示其中混杂 T1 高信号。可早期诊断缺血性卒中,发病 2h 内即显示缺血病变为早期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哪些检查对诊断脑血栓具有辅助作用?
头部 CT 和头颅磁共振扫描 MRI 主要用于脑血栓的确诊,此外,脑血栓常做的辅助检查有脑血管造影(DSA),其可发现血管狭窄及闭塞部位,显示动脉炎、烟雾病(也称 Moyamoya 病)、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等;经颅多普勒(TCD),可发现颈动脉及颈内动脉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或血栓形成;
超声心动图检查可发现心脏附壁血栓、心房黏液瘤和二尖瓣脱垂;以及颈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彩超可发现局部的斑块及狭窄。
脑血栓需要与哪些疾病进行鉴别?
脑血栓需要与以下几种疾病进行鉴别:


脑出血:脑梗死有时颇似小量脑出血的临床表现,但活动中起病,病情进展快,高血压史常提示脑出血,CT 检查可以确诊。


脑栓塞:起病急骤,局灶性体征在数秒至数分钟达到高峰;常有心源性栓子来源,如风心病,冠心病,心肌梗死,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以及合并心房纤颤等,常见大脑中动脉栓塞引起大面积脑梗死,导致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常伴痫性发作。


颅内占位病变:颅内肿瘤,硬膜下血肿和脑脓肿可呈卒中样发病,出现偏瘫等局灶性体征,颅内压增高征象不明显时易与脑梗死混淆,须提高警惕,CT 或 MRI 检查可以确诊。

脑血栓形成的治疗包括急性期治疗和预防复发的治疗(二级预防治疗)。尽早治疗对患者意义重大,有助于减轻脑损伤,减少并发症。[2]
脑血栓形成是如何治疗的?
急性期治疗
“时间就是大脑”,脑血栓形成急救治疗的原则是争取发病后,尽早使用最佳的治疗方案,改善脑循环,挽救缺血的脑组织。其他治疗原则包括减轻脑水肿、防止出血、缩小病变的范围等[1]。
改善脑循环的治疗包括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抗凝治疗、降纤治疗等[2]。

溶栓治疗:溶栓治疗是恢复血流最重要的措施。一般采用药物溶栓,如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

rtPA 溶栓适合年龄 18~80 岁、发病 3 小时以内的患者,有些患者可以放宽到 4.5 小时。尿激酶溶栓可以用于发病不足 6 小时的患者。
部分患者不适合 rt-PA 溶栓治疗,比如头部 CT 等影像学检查显示有出血、过去 3 个月内有重大头部外伤或发生脑卒中、过去曾有颅内出血、近期接受了颅内或椎管内手术、血压升高(收缩压 ≥180 毫米汞柱或舒张压 ≥100 毫米汞柱)。


抗血小板治疗:常用药物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如果患者不适合溶栓,且没有抗血小板治疗禁忌证,通常在发病后 48 小时内口服阿司匹林。急性期过后,改为预防剂量的阿司匹林。
溶栓治疗的患者,一般在溶栓 24 小时后才开始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如果对阿司匹林过敏或因为其他原因不能服用阿司匹林的话,医生一般会选择氯吡格雷。


血管内介入治疗:治疗目标是使血管再通,获得血流再次灌注。包括用器械取出血栓(机械取栓)、血管支架术等。

机械取栓适用于发病 24 小时以内的急性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闭塞性卒中,年龄 ≥18 岁的患者。
机械取栓牵拉力量过大或反复取栓操作,易造成血管损伤或破裂出血、取栓过程中栓子移位、碎裂,可能造成闭塞血管的邻近分支或次级分支血管栓塞、血管再次闭塞等[8]。


抗凝治疗:主要药物是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

对大多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包括脑血栓形成患者),不推荐不加选择地早期进行抗凝治疗。
少数特殊患者,在谨慎评估风险 / 效益比后慎重选择抗凝治疗。比如长期卧床、特别是合并高凝状态、有形成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趋势时,可以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治疗。


降纤治疗:很多研究显示,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性期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血液黏滞度增高,蛇毒酶制剂可显著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并有轻度溶栓和抑制血栓形成作用。对于不适合溶栓并经过严格筛选的患者,特别是高纤维蛋白血症者,可选用降纤治疗。降纤治疗药物包括降纤酶、巴曲酶、安克洛酶、蚓激酶等。
扩张血管治疗:目前缺乏血管扩张剂能够改善患者预后的高质量研究证据,还需要开展更多的临床试验。
脑保护治疗:包括自由基清除剂、阿片受体阻断剂、兴奋性氨基酸受体阻断剂、镁离子等,但缺乏大型临床试验的证据。
维持生命体征和处理并发症:主要处理包括维持血压、控制血糖、吸氧、降低颅内压治疗(用于脑水肿,20% 甘露醇)、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等。

预防复发的治疗
急性期卒中复发的风险很高,卒中后医生会尽早开始预防复发的治疗(二级预防),包括控制血压、血糖、抗血小板、抗凝治疗和他汀类药物等治疗。
如何进行康复治疗?

早期康复治疗多在发病后 14 天以内开始。此阶段多为卧床期,家属在医生指导下学习患者肢体正确位置的摆放,为患者进行关节被动活动,及帮助患者练习早期床边坐位保持和坐位平衡训练[6]。
鼓励患侧卧位,适当健侧卧位,尽可能少采用仰卧位,应尽量避免半卧位,保持正确的坐姿[6]。
卧床期患者应尽早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循序渐进地进行体位转移训练,并注意安全性问题[6]。
卧床期患者应坚持肢体关节活动度训练,注意保护患侧肢体,避免机械性损伤[6]。
后续如果入住康复中心和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进行的康复锻炼包括坐位平衡、站立、重心转移、跨步、进食、更衣、排泄等以及全身协调性训练、立位平衡、实用步行、手杖使用及上下楼梯等[3]。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康复医生对患者康复效果进行评价。如果效果不好,需要查找无效原因,以便决定下一步的康复措施[3]。

注意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适度的体育活动有益健康,避免不良嗜好如吸烟,酗酒,暴饮,暴食,要以低脂肪低热量,低盐饮食为主,并要有足够优质的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及微量元素,饮食过饱不利于健康,霉变的食品,咸鱼,冷食品,均不符合食品卫生的要求,要禁食。

急性期脑血栓形成复发的风险很高,发病后应尽早开始预防。应当积极控制可预防的危险因素,减少脑血栓形成的复发。
预防手段包括:

遵医嘱坚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例如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
控制高血压,遵医嘱服用降压药物。
如果有高血脂,遵医嘱服用降脂药物来调节血脂,例如他汀。
如果有糖尿病,需要控制血糖,并注意采取糖尿病饮食。
少吃盐,少吃脂肪,多吃水果和蔬菜,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自己不要吸烟,也不要吸二手烟。
保持健康的体重。
坚持锻炼。

好评医生-脑血栓形成
更多
可咨询
服务人次 7250 好评率(99.7%)

擅长:运动障碍疾病、帕金森、周围神经病、面神经炎、颅内感染、脑炎、脑血管病、缺血性脑血管病、高血压性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供血不足、中风、脑血栓形成、脑出血、头痛、偏头痛、中枢神经系统变性性疾病、痴呆、老年痴呆症、抑郁症、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神经病、嗜睡、糖尿病、急性鼻咽炎、贫血、枕大神经痛、焦虑症、高脂血症、神经衰弱、低血压、颤证、特发性震颤、自主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痛

可咨询
服务人次 7726 好评率(97.7%)

擅长:中风、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高血压性脑出血、脑供血不足、脑血栓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短暂性脑缺血、缺血性脑血管病、中风后遗症、栓塞、急性脑梗死、血管性痴呆、脑动脉硬化症、脑血管病后遗症、脑梗塞后遗症、脑出血后遗症、颅内动脉瘤、颈动脉狭窄、周围神经病、面神经炎、面瘫、面肌瘫痪、特发性面神经瘫痪、三叉神经痛、格林巴利综合征、面肌痉挛、视神经脊髓炎、舌咽神经痛、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

可咨询
服务人次 4028 好评率(97.6%)

擅长:失眠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顽固性失眠、睡眠障碍、神经官能症、焦虑症、神经衰弱、紧张性头痛、血管性头痛、神经性头痛、偏头痛、头痛、脑供血不足、抑郁症、脑血栓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颈动脉斑块、短暂性脑缺血、急性脑梗死、老年痴呆症、重症肌无力、脑干梗塞、自身免疫性脑炎、细菌性脑炎、多系统萎缩、耳石症、小脑梗塞、病毒性脑膜炎、偏瘫、多汗症

可咨询
服务人次 2700 好评率(99.2%)

擅长:脑血管病、中风、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高血压性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供血不足、短暂性脑缺血、脑血栓形成、缺血性脑血管病、中风后遗症、栓塞、急性脑梗死、血管性痴呆、脑动脉硬化症、脑血管病后遗症、脑梗塞后遗症、脑出血后遗症、颅内动脉瘤、颈动脉狭窄、格林巴利综合征、多发性硬化、感染性疾病、运动神经元病、腔隙性脑梗塞、抽动症、晕厥、肝豆状核变性、后循环缺血、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可咨询
服务人次 2002 好评率(99.5%)

擅长:睡眠障碍、顽固性失眠、颅内感染、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头痛、偏头痛、神经性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血管性头痛、慢性头痛、原发性头痛、继发性头痛、药物性头痛、慢性偏头痛、脑血管病、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栓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性脑出血、脑出血、缺血性脑卒中、中风、栓塞、急性脑梗死、感染性疾病、慢性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身疾病、神经衰弱、抑郁症、偏瘫

相关问答-脑血栓形成

更多
部位不一样,临床表现也不一样有的偏瘫,有的失语,有的头晕,,有的失明,有的发生癫痫,如有疑问再联系,如果满意,心意墙点一笔,祝您生活愉快。
王洪生 南京市雨花医院
2015-08-07
你好,请问这种情况多久了?能否上传检查结果那您头晕是怎么晕的,有没有晕得看东西天旋地转,或者看东西有重影,或者两眼发黑
黄丽燕 桂林市中医医院
2022-09-22
这个药起不到预防脑血栓的作用的不可以给的,不好意思脑梗死预防药物是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没有任何一种中药能起到预防脑梗的作用脑核磁做了吗?脑核磁做了吗??嗯,有时间了去做一个看看有没有问题脑梗死,脑变性病等等都可以引起,需要脑核磁提供方向不需要服用先查清楚什么病再说吃药的问题需要查…我现在看不到病人,在没有相关的检查,我真的给您提供不了其他有意义的信息的
解骏 五四一总医院
2018-02-27

相关文章-脑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