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医生

登录 注册

恶性组织细胞病

恶性组织细胞病简称恶组,是组织细胞及其前身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疾病,主要累及淋巴和造血器官。临床有高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全血细胞减少及进行性衰竭。

多见于青壮年,以20~40岁者居多,男女发病为2~3:1

无传染性

根据恶组细胞浸润部位的不同,临床上可有不同的表现,从上述病理累及部位来看可累及造血组织(最常见),又可累及非造血组织,因此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国内作者曾提出不少分型意见,如按israels分为5型,实则多数恶组病理,临床表现具有2型以上的特点,虽然cazal将其简化为内脏型,皮肤型,儿童型,但认为儿童与成人临床差异不大,有提出病变主要累及造血组织称普通型,主要累及非造血组织则称特殊型,有关特殊型提法更多,如,皮肤型,胃肠型,肺型,肾型,神经型,多发性浆膜炎型,肠穿孔型,巨脾及脾自发破裂型,慢性复发型,等等,也有作者认为临床表现多样,难以某型概括,临床与病理对照也不尽一致,认为分型对预后意义不大,对待分型国内目前尚无统一意见,此外,有提出根据病程分急性和慢性(1年以上为慢性),由于慢性很少见,大多数病例发病急,病程短,故临床上未强调急,慢之分,1975年在福建三明市召开的恶组座谈会上对慢性型未作定论,现将国内文献报道(包括特殊类型)的862例综合分析如下,以了解临床表现的多样性。
1.首发症状
不论是何种类型的恶组,发热常是首发表现,热型以不规则高热居多(38.7%),其次为稽留热(26.3%),弛张热(21.2%),间歇热(10.8%)及低热(3%)少见,苍白,乏力是因贫血所致,出血倾向在首发表现中亦不少见,尤其到病程晚期愈来愈重是致死原因之一,黄疸一般在早期常不明显多在较晚期出现,但也有部分患者以黄疸首发而住入传染病医院,此外,国内报道不少例以发热,腹痛及反复血便首发,因常伴有肠穿孔而误为急腹症入外科手术探查,再有恶组侵犯肺部而误为肺炎肺部肿瘤肺结核的报道亦不断涌现,另有以截瘫,脑神经麻痹颅内压增高为首发表现者有不少个案报道,值得提出的有的患者骨,关节痛常很显著,止痛药物常无效。
本病按病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型。
(1)发热是最为突出的表现,90%以上病人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可高达40°c以上,热型以不规则热为多,也有间歇热,弛张热和稽留热,少数病例用抗生素能暂时使体温下降,但更多病例发热与疾病本身有关,对抗生素治疗无反应,皮质激素虽有降温作用,但不持久,只有化疗有效时体温才能恢复正常。
(2)贫血也是较常见症状之一,急性型早期即出现贫血,呈进行性加重,晚期病例,面色苍白和全身衰竭非常显著,少数起病缓慢的病例,其最早出现的突出症状可为贫血和乏力。
(3)出血以皮肤瘀点或瘀斑为多见,其次为鼻衄,齿龈出血,粘膜血疱尿血,呕血或便血也可发生。
(4)此外,乏力,食欲减退,消瘦,衰弱也随病情进展而显著。
2.体征
肝大脾大是常见的体征,常呈轻度或中度肿大,1例肝最大在右肋下10cm;1例脾最大入盆腔,但在胃肠型恶组约1/3病例肝,脾未触及,2/3肿大者为轻度肿大,表浅淋巴结一般似黄豆大,花生米大,最大如鸡蛋大,从尸检情况看,恶组主要侵犯深部淋巴结,浅表淋巴结不大并不能排除恶组,皮肤损害以结节和肿块最为常见(可形成肉芽肿或导致纤维化,肉眼上形成结节,但镜下细胞彼此并不黏聚),并可伴有溃疡,尚可伴有非特异性损害,如斑丘疹紫癜红皮病等,皮肤损害在儿童恶组中较为多见,并被认为是其特征,肺部可有啰音伴有咳嗽,气短,腹部触及肿块者多为肠型恶组之体征,有人统计53例以肠道症状首发者(除发热,腹痛,腹泻外),腹部触及肿块占41.5%,而发生肠穿孔者高达52.8%.

恶性组织细胞病的诊断检查:
一、恶性组织细胞病的实验室检查1.恶性组织细胞病的血象 全血细胞减少是本病突出表现之一,就诊时绝大多数(75%)有贫血,多呈正细胞正色素性,hb<80 110g= l=>50×10^9/l,中性分叶粒细胞0.90,或出现幼红幼粒细胞或异常组织细胞(可高达0.9)及(或)不典型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后期白细胞减少。1/3患儿血小板减少(<50×10^9/l).以外周血离心浓缩白细胞层作涂片可增加异常组织细胞检出的阳性率。
2.恶性组织细胞病的骨髓象 骨髓穿刺检查或活检是确诊恶组的主要途径,骨髓受累常为局限性或早期不受累,表现为增生活跃或三系减低。故对可疑病例需多次多部位穿刺才能找到典型的恶组细胞。骨髓中可能找到如下几种组织细胞,前三类有特异性诊断价值。
(1)恶性组织细胞病的异常幼组织细胞:在涂片中的边缘或尾部聚集,形态奇特,胞体直径12~35μm.外形不规则;胞核多为不规则圆形,偏位明显,染色质粗网状,可呈条状排列,核仁明显,多少不一,有时可见双核或核膜呈芽状突起;胞质丰富,呈嗜碱性(蓝色或深蓝色)以周边区尤为明显,可有少量细颗粒或无颗粒,有空泡;胞膜厚而清晰,可吞噬血细胞。主要见于恶组。
(2)恶性组织细胞病的吞噬型异常巨噬细胞:胞体直径不一(~40μm),多呈不规则圆形,胞膜可呈裙边状;胞质丰富,染色反应不一,可同时或单独吞噬多量红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或幼红细胞等。若吞噬大量完整红细胞,则酷似石榴,故又称为石榴状巨噬细胞,除见于恶组外,还可见于噬血细胞增多综合征。但有人认为此是已分化的组织细胞,仅提示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
(3)恶性组织细胞病的多核巨细胞:胞体巨大,直径20~70μm,胞核多个(2~6个),分散或似分叶状,核染色质疏松粗糙,核仁大而深蓝,常多个隐显不一;胞质呈嗜碱性,多无颗粒,于恶组骨髓中不易找到,但在组织切片中易见。
(4)恶性组织细胞病的淋巴样组织细胞:外形似淋巴细胞,胞体较淋巴为大;胞核为圆形或不规则圆形,染色质粗糙而疏松,常有核仁;胞质嗜碱性常位于一边呈拖尾状、蝌蚪状,偶见于恶组及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等。
(5)恶性组织细胞病的单核样组织细胞:形态似单核细胞,但胞体、胞核均较单核细胞为大,染色质疏松粗糙,并可见核仁,胞质呈碱性有少许颗粒,也见于反应性组织增多症。
3.恶性组织细胞病的组织活检 组织活检最常采用淋巴结活检,也可作肝、脾穿刺活检,受累组织的病理切片中可见各种异常组织细胞浸润,这些细胞呈多样性,混杂存在,成灶性或片状,松散分布,极少形成团块。在淋巴结窦中、脾脏的红髓和肝窦中原有的组织细胞异常增殖使器官结构被破坏,但不会形成粘合细胞块。皮肤及骨髓也可受累及。被浸润组织中除恶组细胞外,还有分化完全的组织细胞和前组织细胞(prohistiocyte),有时可见处于有丝分裂状态的恶组细胞。常可见类似结核样大片坏死灶。恶性组织细胞病的病理诊断标准是:
①病变累及两个以上器官;
②组织细胞增生并有细胞吞噬活性;
③没有明显肿瘤块形成。进行细胞组织化学检查可鉴别不同分化程度的恶组细胞;电镜的检查显示恶组细胞质内无birbeck颗粒,而有别于朗格罕组织细胞。结构具有单核-巨噬细胞特征即有初级溶酶体和吞噬溶酶体。s100蛋白-.但有报道儿童病例中有s100蛋白者,有人认为可能有两种不同类型的恶组细胞群,一为s100蛋白+,另一为s100蛋白-者。
4.恶性组织细胞病的染色体检查 部分恶组病例有特异染色体核型异常,如1p11易位(lqler→1p11)、t(2;
5)(p23;q35)、尤其17p13异常有助于对恶组细胞的确认或对克隆异常性的确定。
5.恶性组织细胞病的细胞免疫表型检查 真性恶组细胞的免疫表现型为除表达hla~dr和髓系相关抗原cd11b、cd13、cd15和(或)cd33外,有巨噬细胞相关抗原标记cdllc、cd14、cd68,还可与mac387、leums、rfd7等mcab呈特异性反应;无t、b淋巴系特异性标记(除cd4为t细胞和巨噬细胞共有外).细胞表面fc受体(ear玫瑰花结)+和c3b受体(eac玫瑰花结)+.综合以上确定恶组细胞来源的各种生物学标记中,以cd681+及lys+及非特异性酯酶阳性最有实用价值。
6.恶性组织细胞病的其他检查 血清铁蛋白升高。血清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升高,与巨噬细胞中大量α1-抗胰蛋白酶可作为恶组的筛选试验。
7.恶性组织细胞病的X线检查 胸部X线可显示纵隔或肺门块状阴影,气管或气管旁淋巴结肿大;肺部浸润多呈肺泡间质性(占42%).少数可呈肿块阴影。半数病人钡餐检查见消化道外肿块伴胃或十二指肠受压迫征,淋巴管造影可见主动脉旁或髂部淋巴结轻度肿大,骨骼改变为骨质疏松,皮质被侵蚀,骨质多处溶解和硬化,有骨移位及骨膜反应。
二、恶性组织细胞病的诊断恶性组织细胞病诊断应以临床表现为基础,细胞形态为依据,动态观察血象及骨髓象,并排除反应网。可借助血液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阳性率和积分均明显低于正常值与反应网鉴别;联合应用多种细胞染色和免疫组化有助于确定细胞性质(如前实验室检查所述);超微结构观察可确定细胞形态特征。无细胞形态学支持者不能排除恶组,反之,有恶组细胞形态学特征,但临床上不支持者,不能诊断为恶组,而应考虑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恶性组织细胞病的鉴别诊断:恶性组织细胞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易误诊,入院初误诊率可达60%以上。主要应与几类疾病鉴别:
1.噬血细胞综合征 噬血细胞综合征(hs)是从骨髓细胞学角度提出的综合病征,其骨髓涂片中出现体积较大的噬-血组织细胞,被吞噬物为形态结构完整的白细胞,有核红细胞或成熟红细胞及血小板等,其临床表现与恶性组织细胞病很相似(只是皮肤不受侵犯,淋巴结结构未被破坏),其中包括病毒相关噬m细胞综合征(vahs)、细菌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家族性噬血淋巴细胞增生症等一组疾病。过去诊断的一些mh可能有的就是vahs.除根据临床和病理学特征外,还需寻找感染的证据,根据酶标记、免疫组化、染色体异常等方面的不同作出鉴定。
2.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reactionary histio-cytosis) 是机体受某种原发病刺激,引起网状内皮系统细胞的反应性增生,去除病因后增生的组织细胞亦随之消失,临床症状好转。常见的原发病有三大类:感染,包括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常见如严重的肺结核、伤寒、败血症及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如类风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血液病及恶性肿瘤。一般根据临床某种原发病的表现以及骨髓或外周血细胞形态可作鉴别,如有困难可作淋巴结活检从病理特征上区分,更进一步作组织细胞来源的鉴别。
3.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lch)其中与过去称为勒-雪病(letter-siwe discase)的临床表现相似,但其预后不同,应注意区分。
4.淋巴瘤 过去诊断为恶性组织细胞病的病例,大部分实为大细胞淋巴瘤。包括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中的大细胞亚型、间变性ki-1+大细胞淋巴瘤以及一些伴有组织细胞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瘤。如只按细胞形态学标准很易误诊为mh,现以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已证实其分属t、b或无标记淋巴细胞来源。另一类为直性组织细胞性淋巴瘤(thl),与mh临床表现相近。有学者认为单核-巨噬细胞系统(mps)肿瘤组成一个不同疾病类型的连续谱系,其一端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另一端为典型的thl,而tmh则居其间。因此要根据mps各种标记对不同成熟阶段细胞的敏感性不同而作hj鉴别。
5.其他血液疾病 包括急性单粒细胞白血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有时在疾病初起阶段临床上较易混淆,但在骨髓细胞形态上均有各自的特点,不难区分。

诊断
过去诊断本病主要仍依靠临床表现和细胞形态学或活体组织病理检查结果,近年来对本病的恶性细胞来源有了新的认识,甚至提出应当更改病名,但作为同一 个疾病实体,它的临床表现和细胞,病理形态所见与过去的描述不应有差别,因而过去的诊断依据仍沿用,只是需要增加一些细胞标志,细胞和分子遗传学方面的指 标以确定恶性细胞的来源,以便准确地对疾病命名。
1.临床表现
以发病急,长期发热,伴进行性肝脾淋巴结肿大,进行性肝肾功能衰竭,进行性全血细胞减少,进行性全身衰竭为特点,常伴黄疸,出血,可有皮肤损害和浆膜腔积液。
2.骨髓涂片
确诊必须找到一定数量的上述的异常细胞,由于骨髓不一定经常受累,且病变常呈灶性分布,因此骨髓1~2次检查阴性不能除外本病,需多次重复检查,国内有人 提出胸骨穿刺阳性率高于髂骨(4例髂骨阴性改作胸骨穿刺均呈阳性,又有数例髂骨穿刺涂片异常细胞只占1%,换作胸骨穿刺则异常细胞占有核细胞的8%).
3.外周血浓缩涂片检查
统计305例外周血涂片有152例(49.8%)找到异常细胞,血液浓集后找到异常细胞的机会更高些,血液浓缩涂片可与骨髓涂片相互补充参照。

目前主要诊断恶组的方法是依靠骨髓穿刺涂片检查,骨髓1次确诊的成功率为69%,骨髓找到“恶组”细胞占有核细胞的2%~78%(其中占2%~20%为 77.1%,占72%以上为22.9%),有人提出通过5次的骨髓穿刺,98%的病例可以诊断,实际上生前未能确诊的仍有10.2%患者,而另有 10.3%患者需依靠其他部位的活组织采取病理检查(表4),关于其他部位活组织采取确诊的成功率:皮肤活检72.7%(24/33);淋巴结活检 63.1%(70/111);骨髓活检39.7%(27/68);肝脏活检25%(5/25),此外有个别作淋巴结穿刺,脾穿刺,心包穿刺,肺穿刺,脑脊 液及胸腹水找到“恶组”细胞,浅表淋巴结活检成功率低于皮肤活检是由于“恶组”多侵犯深部淋巴结,而骨髓活检及肝活检只能做辅助诊断是由于“恶组”常呈灶性浸润,穿刺不易抓到。
总之,关于诊断必须强调临床表现的重要性,国内不少学者同意作者(1973)的观点,即临床怀疑本病又有形态学支持则可初步诊断;临床怀疑而无形态 学变化不能排除本病,应反复进行多部位骨髓穿刺(胸骨穿刺阳性率可能较高)及可能的活组织病理检查;有形态学特点但与临床表现不符者,需与反应性及其他组织细胞增生性 疾病相鉴别,为确定恶性细胞来源,应作多种细胞化学,免疫标志以及细胞和分子遗传学检查,ki-30(cd30)阳性,t(2:
5)(p23:q35)染 色体移位,有融合基因npm/alk(p80)者,有助于确定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其他标记物如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 ema)和cd25(il-2受体)也可能阳性。
鉴别诊断
恶性组织细胞病应与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急性白血病,骨髓转移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鉴别。
本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且无特异性,因此单根据临床表现极易发生误诊,综合国内报道的669例初诊误诊率高达69.4%,国内文献报道的误诊病种多达70多种,常易误诊的情况:
①因发热,出血,全血细胞减少而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等;
②因发热,黄疸,肝脾大而误诊为黄疸性肝炎,肝硬化,胆道感染等;
③因发热持续不退伴有胃肠道症状而误为伤寒,败血症,肠结核等;
④因便血,腹泻或腹部肿块而考虑为肠道肿瘤,淋巴瘤,溃疡性结肠炎等;
⑤因发热,咳嗽,气短,胸液而误为肺部感染,肺肿瘤,肺结核等;
⑥因发热,血尿,水肿而诊为肾小球肾炎,泌尿系感染,甚至尿毒症;
⑦因发热伴截瘫,脑神经麻痹或抽搐而误为脑炎,脊髓炎,颅内肿瘤;
⑧因发热伴有心包积液或胸腹腔积液而误为多发性浆膜炎;
⑨因鼻咽部溃疡而误为坏死性肉芽肿;
⑩因发热,皮肤结节溃疡或红斑而误为皮肤结核,非化脓性脂膜炎,蕈样霉菌病等,此外,有不少病例误为外科疾病而施行手术探察,故应提高对本病的警惕。
有骨髓的细胞形态学的支持,可以帮助诊断,但是许多非肿瘤性疾病也可引起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常与本病鉴别。
1.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的概念
是指有明显的原发病存在,由于原发病的某些因素的刺激而发生组织细胞增生,待原发病去除,刺激减轻后增生的组织细胞可自然消失,当原发病诊断明确而组织细胞反应性增生程度较轻时,后者易被忽视,但若重症患者,其组织细胞反应强烈,而原发病诊断不明时易误诊为“恶组”,已知某些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病,伤寒,布氏杆菌病,疟疾等可引起骨髓组织细胞增多,并有吞噬血细胞现象,过去对组织细胞增生的概念及分类比较混乱,20世纪70年代提出将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分为3类:
①感染性:继发于感染性疾病,包括上述疾病及肝炎,传染性单细胞增多症等;
②变态反应性:继发于结缔组织病,药物过敏,皮炎性淋巴结病及某些疫苗接种反应;
③恶性肿瘤性疾病:在未转移到骨髓时亦可有组织细胞增生。
20世纪70年代初张之南等通过随访工作,发现原诊断为恶组的部分病例,经过数年之后仍存活,有的发展为典型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有的以后查出为红斑狼疮;有的发现为迁延型肝炎;有的无任何疾病迹象,重新复习这些病例,过去的临床表现及骨髓细胞形态,结果:临床上发病很像“恶组”,有高热,苍白,肝脾大,全血细胞减少,个别有出血倾向,其中1例当时血压已下降至80/57mmHg,自动出院,大多病情十分凶险,但骨髓细胞形态大都是单核样和淋巴样细胞,个别有异型细胞,但为数不多(不超过1%),仅有1例数量较多(约20%),血压下降自动出院,当时并无关节症状,多年后关节明显畸形变形,实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由此可见,个别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与“恶组”在初期较难鉴别。
1979年risdal等报道19例因病毒感染引起组织细胞增生并有吞噬血细胞现象,其中14例发病前曾接受较长时间的免疫抑制剂治疗,病毒检查阳性,称之为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virus-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 syndrome,vahs),其后发现不仅病毒可引起噬血综合征,很多细菌,真菌,甚至近期输血,肿瘤播散等也可引起,有称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infection-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 syndrome),有称噬血细胞性组织细胞增生症(hematophagic histiocytosis),此外有称噬血细胞综合征(hematophagic syndrome)者,都是从骨髓细胞学角度提出的,表现为组织细胞增生并活跃地吞噬各种血细胞。
已查明许多病原体可引起噬血细胞综合征:
①病毒,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性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腺病毒,微小病毒b19;
②细菌,如肠道革兰阴性杆菌,流感噬血杆菌,肺炎双球菌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产布氏杆菌,肺炎支原体等;
③伯纳特立克次体;
④结核分枝杆菌;
⑤真菌,如荚膜组织胞浆菌,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
⑥利什曼原虫,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表现随原发病的不同而不一,最常见的共同症状为发热,以高热居多,可伴有寒战,盗汗,纳差,体重减轻及肝,脾,淋巴结轻度肿大,部分患者可有出血,皮疹,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损害或凝血功能障碍,vahs尚可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肺部浸润或肾功能衰竭等多脏器损害症状,vahs常于病前2~6周有病毒感染症状,虽然噬血细胞综合征本质上属于一种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如无继发性感染多在l~8周内自然缓解,但在严重病例,其临床过程极似“恶组”,死亡率可高达30%~40%,病情凶险程度几乎难于与“恶组”相区别,如chen等1991年报道10例台湾儿童由eb病毒引起的爆发性vahs,临床表现有发热,黄疸,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凝血障碍和肝功能异常,骨髓检查有非典型t淋巴样细胞及少数b免疫母细胞浸润,并有成熟组织细胞增生伴吞噬血细胞现象,最初6例曾诊断为恶组,10例均迅速死亡,从发热到死亡平均生存期为16天,主要死因为凝血功能障碍伴多脏器衰竭和机会致病菌感染,应用血清学鉴定和印迹杂交实验证实为eb病毒急性感染。
2.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的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细胞有不同程度减少:国内82例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症就诊时已有贫血者占48.4%;全血细胞减少者占14.6%;其余为血小板减少或白细胞减少或三系中2系减少,少数为白细胞增高(7.3%);外周血涂片见到成熟组织细胞者占17.8%(1%~31%),国外资料中有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者分别为9l%,80%和88%.
(2)骨髓涂片可见组织细胞增多:细胞大都是成熟型或单核样及淋巴样组织细胞,可伴有血细胞被吞噬,个别病例可见少量异常组织细胞或可见到1~2个多核巨细胞,目前认为全血细胞减少不都是组织细胞吞噬血细胞过多所致,而是感染抑制骨髓的结果。
(3)其他实验室检查:常有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可有氮质血症,或血胆红素增加,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低丙种球蛋白血症,血α2球蛋白比例增高,乳酸脱氢酶升高等,vahs患者血清中病毒抗体滴度可升高,病毒培养可阳性,其他原因的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可迟早出现原发病的征象及相应的实验检查所见。
3.恶组与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的鉴别
1994年冯云等报道1986~1992年确诊的噬血细胞综合征与“恶组”病各13例的异同。
可以看出,从临床表现及细胞形态区别有时确有困难,而病原学检查及血清铁蛋白检测对二者鉴别可能有帮助,有认为血清铁蛋白在“恶组”明显高于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症,但亦有报道两病的血清铁蛋白均显著增高,二者并无显著差异,此外,中性粒细胞的碱性磷酸酶(nap)在“恶组”的阳性率和积分极低,而反应性nap大多数增高,有认为“恶组”细胞分化差有较多的核分裂象,吞噬血细胞现象较少见,而反应性组织细胞分化较成熟,很少出现分裂象,而吞噬血细胞现象极为明显,我们过去的经验表明:在没有合并明显感染的情况下,可试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反应性者用药2~3天体温可渐退并可在短期内停药,虽然有少数患者可再发热,但可有较长间隔,再用药体温仍可退,需视原发病是否已同时治疗而定,我们曾对38例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症进行分析,其中16例原发病不能确定,9例未经特殊治疗体温自然下降,7例口服泼尼松后热退,热退后肝脾及淋巴结缩小,血象及骨髓象逐渐恢复正常,而恶组对肾上腺皮质激素反应差,即使体温有下降,常不能降至正常或下降后短期又上升,且连续应用逐渐失效,有报道有些噬血细胞综合征应用环孢素a(cyclosporin a)有效,需强调的是,骨髓发现有吞噬现象的组织细胞增多应首先排除反应性者,因为多见,约有半数以上的反应性者较易找到原发病,一般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持续时间不长,多次重复骨髓穿刺检查变化较大,消失较快,而恶组一旦骨髓出现异常组织细胞后,重复骨髓穿刺异常细胞会逐渐增多。

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现采用的主要措施是抗癌药物的联合化疗。郁知非等报道用米托蒽醌加环磷酰胺、洛莫司汀(环己亚硝脲)、长春新碱和泼尼松联合化疗恶组数例,多数病人获得完全缓解例已无病生存分别达10年和10年以上。1990年sonneveld等报道12例恶组,4例治疗前死亡(生存期8天~2个月);6例用chop方案(环磷酰胺、柔红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2例并做了脾切除,经多个疗程后,结果4例分别存活>11个月、>30个月、>83个月、>85个月。国内谢丽蓉等(1983)对1例有巨脾者行脾切除,术后采用chop方案,病情相对稳定,提出巨脾切除可纠正脾功能亢进,除去大部分的肿瘤病灶,有利于化疗的进行。1993年姚达明报道以chop方案治疗5例恶组,3例完全缓解,其中1例已存活1年。此外,已有报道用同种异体骨髓移植治疗恶组成功的病例。这些治疗方法与近年来国外采用的治疗方案都与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化疗方案相近。

一、支持治疗
包括降温治疗,采用物理措施降温,必要时适当应用皮质激素;注意预防和治疗继发感染;患者往往有高热、大汗,注意水电介质平衡;纠正贫血,可输新鲜全血或充氧血;预防出血,血小板过低可输注血小板悬液。

二、化疗
不管应用单药化疗或联合化疗,效果均不满意,难以得到持久的完全缓解。一般可采用治疗恶性淋巴瘤或治疗急性白血病的化疗方案治疗,少数缓解期可达6-12个月。
重症病例病程进展快。末经治疗的自然病程为三个。轻型起病缓,进展慢,未经治疗可存活1年以上。对治疗有反应者,获得缓解的病人,生存期可延长。

1.国内疗效标准
(1)完全缓解:症状及属于本病的不正常体征均消失。血红蛋白浓度≥100g/l,白细胞数≥4.0×109/l,分类正常,血小板数≥100×109/l;骨髓涂片中找不到异常组织细胞。

(2)部分缓解:自觉症状基本消失,体温下降或稳定一段时间,肿大的肝、脾、淋巴结明显缩小(肝、脾最大不超过肋缘下1.5厘米).血象接近但未达到完全缓解标准。骨髓液涂片中异常组织细胞基本消失或极少量。

2.国外疗效标准 根据zucker及tseng报道的资料综合如下。

(1)完全缓解:症状及体征消失,未在新的部位出现肿瘤性病变,骨髓涂片中未见恶性细胞。

(2)部分缓解:可供测定的病灶和肿大的组织器官的最大垂直直径减少≥50%,且不出现新的病灶。

指导病人使用全身放松术,如深呼吸,听音乐,放松全身肌肉,减轻疲劳,鼓励病人多进食,增强营养,补充能量和水分,以补充疾病的消耗。

1.协助病人日常生活,降低耗氧量,减轻心,肺负担。
2.保证病人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保持环境安静,舒适,避免不必要的操作,减少干扰因素,如噪音,探视者,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3.经常与病人一起讨论能够预防或减轻疲劳的方法,如尽量避免诱发因素,保持病情稳定,降温,止痛,及时更换汗湿衣裤,被服。

好评医生-恶性组织细胞病
更多
可咨询
服务人次 2664 好评率(99.3%)

擅长:解读血常规异常、擅长疑难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个性化给予良恶性血液病建议、贫血、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减少症、白细胞增多、白细胞减少症、红细胞增多症、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营养性贫血、过敏性紫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血液系统肿瘤、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凝血功能障碍、血友病、急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白血病前期、类白血病反应

可咨询
服务人次 1526 好评率(100.0%)

擅长: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营养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增多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多发性骨髓瘤、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恶性淋巴瘤、骨髓增生性疾病、白细胞减少症

可咨询
服务人次 10144 好评率(96.6%)

擅长:贫血、地中海贫血、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劳、溶血性贫血、营养性贫血、小儿贫血、血小板疾病、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增多症、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血液系统肿瘤、多发性骨髓瘤、慢性白血病、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生性疾病、恶性淋巴瘤、淋巴癌、铁缺乏、溶血、淋巴结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蚕豆病、新生儿溶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白细胞减少症

可咨询
服务人次 7338 好评率(96.2%)

擅长:贫血、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营养性贫血、血小板疾病、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增多症、血液系统肿瘤、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紫癜、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凝血功能障碍、血友病、淋巴癌、急性鼻咽炎、溶血、病毒感染、铁缺乏、蚕豆病、风湿、细菌感染、地贫、感冒、白细胞减少症、微量元素缺乏、维生素缺乏

可咨询
服务人次 516 好评率(99.7%)

擅长:血液系统肿瘤、慢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生性疾病、恶性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营养性贫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瘤、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相关问答-恶性组织细胞病

更多
...有?发热为恶性组织细胞病的常见症状或者首发症状。要想控制症状,必须等待化疗后控制原发疾病。你好目前只能使用一些退烧的药物,做一些对症处理。
黄锦林 高安市人民医院
2020-12-26

相关文章-恶性组织细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