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医生

登录 注册

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 (hemifacial spasm) 也叫面肌抽搐,是指一侧面部肌肉间断的不自主的抽搐。国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其发病率为 0.78/10 万,多数患者在中年以后发病,但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女性略多于男性。

面肌痉挛是由于受神经支配的面部肌肉发生不自主的抽搐。最常见的原因是血管压迫面神经,罕见的原因包括基底动脉瘤听神经瘤脑干梗死(脑干血栓)或多发性硬化等。
早期表现为眼周的肌肉间歇性的抽搐,之后逐渐扩展到一侧面部的其他肌肉,以口角抽搐最为明显,严重时可以影响到同侧颈部的肌肉(颈阔肌)。
严重时可以出现睁眼困难、口角歪斜、耳内抽搐样的杂音。
面肌痉挛进展缓慢,逐渐发展。虽然不常危及患者的生命,但是往往造成生活质量下降,严重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
如果对面肌痉挛不进行治疗的话,通常不能自发完全缓解。
目前治疗面肌痉挛的首选方法是肉毒素A局部注射。90% 以上的患者对初次注射肉毒素有效,一次注射后疗效可以维持 3~6 个月,复发的患者可以再次注射。
肉毒素 A 注射之后疗效不佳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面肌痉挛也可以考虑选用镇静药、抗癫痫药物治疗。例如卡马西平对疾病开始阶段多治疗有效。其他药物如氯硝西泮、加巴喷丁、苯妥英钠、托吡酯、氟哌啶醇等。

日常应当注意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按医嘱服药。

无特殊人群

无传染性

面肌痉挛的主要表现是一侧面部肌肉间断的不自主的抽搐。
面肌痉挛有哪些症状?

早期是眼周肌肉间歇性的抽搐,之后逐渐扩展到一侧面部的其他肌肉,以口角抽搐最为明显,严重时可以影响到同侧颈部的肌肉(颈阔肌)。
抽搐是无痛性、间歇性、不自主、无规律的。
严重时可出现睁眼困难、口角歪斜、耳内抽搐样的杂音。
分为典型面肌痉挛和非典型面肌痉挛两种。典型面肌痉挛是指痉挛从眼睑开始,逐渐向下发展到面颊部等下部面肌痉挛。非典型面肌是指痉挛从下部面肌开始,并逐渐向上发展,最后出现眼睑和额肌抽搐。
紧张、疲劳、用力闭眼、鼓腮等面肌抽搐加重,入睡后抽搐停止。
一般是单侧面肌抽搐,两侧面肌抽搐非常少见。
少数患者在疾病晚期可以出现患病侧的面肌轻度瘫痪。

面肌痉挛有哪些危害?
面肌痉挛进展缓慢,逐渐发展。面肌痉挛虽然不常危及患者的生命,但是往往造成生活质量下降,严重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

应常规进行脑电图,肌电图检查,必要时还应进行乳突,颅骨X线摄片,头颅ct及MRI检查,以排除乳突及颅骨疾患。

诊断面肌痉挛需要做哪些检查?

面肌痉挛的诊断主要依赖于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因此有经验的医生常常从临床观察上就能确诊。

对于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的患者,则需要借助辅助检查予以明确,包括电生理检查、影像学检查、卡马西平治疗试验等。

哪些电生理检查可帮助诊断面肌痉挛?
可用于帮助诊断面肌痉挛电生理检查包括肌电图和异常肌反应(或称为侧方扩散反应)检测。

在面肌痉挛患者中,肌电图可记录到一种高频率的自发电位(最高每秒可达 150 次)。

异常肌反应是面肌痉挛特有的异常肌电反应,如异常肌反应阳性,则支持面肌痉挛诊断。

哪些影像学检查可帮助诊断面肌痉挛?
常用于帮助诊断面肌痉变的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 CT 和头颅 MRI,用以明确可能导致面肌痉挛的颅内病变,另外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还有助于了解面神经周围的血管分布以及对面神经的压迫情况。
为什么进行卡马西平试验可帮助诊断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患者在疾病的开始阶段大部分都对卡马西平治疗有效。因此,卡马西平治疗试验有助于诊断,诊断不明的患者可试用卡马西平进行诊断性治疗。
面肌痉挛需要与哪些疾病进行鉴别?
面肌痉挛需要与眼睑痉挛、梅杰综合征、咬肌痉挛等面部肌张力障碍性疾病进行鉴别,这需要专科医生进行判断。

面肌痉挛的主要表现是一侧面部肌肉间断的不自主的抽搐。
面肌痉挛有哪些症状?

早期是眼周肌肉间歇性的抽搐,之后逐渐扩展到一侧面部的其他肌肉,以口角抽搐最为明显,严重时可以影响到同侧颈部的肌肉(颈阔肌)。如果对面肌痉挛不进行治疗的话,通常不能自发完全缓解。面肌痉挛的治疗原则是去除导致痉挛的原因和对症治疗。面肌痉挛的治疗主要包括肉毒素 A 局部注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面肌痉挛是如何治疗的?
肉毒素 A 局部注射

肉毒素 A 局部注射属于对症治疗,是目前治疗面肌痉挛的首选方法,原理是使面肌暂时性的麻痹,这种治疗方法安全有效、简便易行
在注射时,医生会选择患者面肌痉挛明显的几个部位,注射肉毒素 A,一般注射 4 或 5 个点。通常 3~4 个月痉挛症状完全缓解及明显改善,如果注射一周后如果还有面肌痉挛,需要追加注射。
90% 以上的患者对初次注射肉毒素有效,一次注射后疗效可以维持 3~6 个月。
复发的患者可以再次注射,可以采用原来的剂量或把剂量加倍,两次注射的间隔不应该少于 3 个月。
一般来说,随着病程延长和注射次数增多,通常疗效逐渐减退。如果治疗失败或重复注射后疗效逐渐降低,应该考虑其他治疗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肉毒素 A 注射可以引起不良反应。少数患者注射后出现短暂的不良反应,比如眼睑下垂、视物模糊、眼睑不能完全闭合、口角歪斜、面部僵硬、流泪、畏光、干眼、流口水等。多在 8 周内消失。
一些患者局部注射肉毒素 A 要谨慎,比如发热、急性传染病者、孕妇和 12 岁以下儿童慎用肉毒素A局部注射。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的目的是减轻面肌痉挛的症状,常用于发病初期、无法耐受手术或者拒绝手术的患者,也可以作为术后症状不能缓解患者的辅助治疗。
药物治疗一般选用多种镇静药、抗癫痫药,部分患者通过用药可以减轻症状。
卡马西平对三分之二的患者有效。医生也可能选择氯硝西泮、加巴喷丁、苯妥英钠、托吡酯、氟哌啶醇等。
药物治疗常用于发病初期、无法耐受手术或者拒绝手术的病人,也可以作为术后症状不能缓解病人的辅助治疗。
对于临床症状轻、药物疗效显著,并且无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可长期应用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包括肝肾功能损害、头晕、嗜睡、白细胞减少、共济失调(平衡障碍)、震颤等不良反应,必要时医生会要求患者在服药期间定期去医院复查,如如果对面肌痉挛不进行治疗的话,通常不能自发完全缓解[2]。面肌痉挛的治疗原则是去除导致痉挛的原因和对症治疗。面肌痉挛的治疗主要包括肉毒素 A 局部注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面肌痉挛是如何治疗的?
肉毒素 A 局部注射

肉毒素 A 局部注射属于对症治疗,是目前治疗面肌痉挛的首选方法,原理是使面肌暂时性的麻痹,这种治疗方法安全有效、简便易行
在注射时,医生会选择患者面肌痉挛明显的几个部位,注射肉毒素 A,一般注射 4 或 5 个点。通常 3~4 个月痉挛症状完全缓解及明显改善,如果注射一周后如果还有面肌痉挛,需要追加注射。
90% 以上的患者对初次注射肉毒素有效,一次注射后疗效可以维持 3~6 个月。
复发的患者可以再次注射,可以采用原来的剂量或把剂量加倍,两次注射的间隔不应该少于 3 个月。
一般来说,随着病程延长和注射次数增多,通常疗效逐渐减退。如果治疗失败或重复注射后疗效逐渐降低,应该考虑其他治疗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肉毒素 A 注射可以引起不良反应。少数患者注射后出现短暂的不良反应,比如眼睑下垂、视物模糊、眼睑不能完全闭合、口角歪斜、面部僵硬、流泪、畏光、干眼、流口水等。多在 8 周内消失。
一些患者局部注射肉毒素 A 要谨慎,比如发热、急性传染病者、孕妇和 12 岁以下儿童慎用肉毒素A局部注射。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的目的是减轻面肌痉挛的症状,常用于发病初期、无法耐受手术或者拒绝手术的患者,也可以作为术后症状不能缓解患者的辅助治疗。
药物治疗一般选用多种镇静药、抗癫痫药,部分患者通过用药可以减轻症状。
卡马西平对三分之二的患者有效。医生也可能选择氯硝西泮、加巴喷丁、苯妥英钠、托吡酯、氟哌啶醇等。
药物治疗常用于发病初期、无法耐受手术或者拒绝手术的病人,也可以作为术后症状不能缓解病人的辅助治疗。
对于临床症状轻、药物疗效显著,并且无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可长期应用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包括肝肾功能损害、头晕、嗜睡、白细胞减少、共济失调(平衡障碍)、震颤等不良反应,必要时医生会要求患者在服药期间定期去医院复查,如果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会立刻停药。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能够帮助去除面肌痉挛的病因或减轻面肌痉挛的症状。通常适合肉毒素A注射之后疗效不佳的患者。
医生一般采用的手术方式是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也可能选择周围神经切断术。
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适合血管压迫导致的面肌痉挛。该手术的治愈率高、安全性好,又能最大程度地保留血管、神经功能,适合要求根治且能够耐受全麻手术的患者。
 研究发现,面神经减压术后即刻缓解的患者占 50%~61.5%,延迟缓解的患者占 20%~50% 不等,延迟缓解的时间可以到术后 6 个月甚至一年。5%~20% 的患者在术后 2 年内可能复发。
面神经血管减压术的并发症包括:脑神经功能障碍、小脑/脑干损伤、低颅压、脑脊液漏、眩晕等。果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会立刻停药。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能够帮助去除面肌痉挛的病因或减轻面肌痉挛的症状。通常适合肉毒素A注射之后疗效不佳的患者。
医生一般采用的手术方式是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也可能选择周围神经切断术。
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适合血管压迫导致的面肌痉挛。该手术的治愈率高、安全性好,又能最大程度地保留血管、神经功能,适合要求根治且能够耐受全麻手术的患者。
 研究发现,面神经减压术后即刻缓解的患者占 50%~61.5%,延迟缓解的患者占 20%~50% 不等,延迟缓解的时间可以到术后 6 个月甚至一年。5%~20% 的患者在术后 2 年内可能复发。
面神经血管减压术的并发症包括:脑神经功能障碍、小脑/脑干损伤、低颅压、脑脊液漏、眩晕等。
抽搐是无痛性、间歇性、不自主、无规律的。
严重时可出现睁眼困难、口角歪斜、耳内抽搐样的杂音。
分为典型面肌痉挛和非典型面肌痉挛两种。典型面肌痉挛是指痉挛从眼睑开始,逐渐向下发展到面颊部等下部面肌痉挛。非典型面肌是指痉挛从下部面肌开始,并逐渐向上发展,最后出现眼睑和额肌抽搐。
紧张、疲劳、用力闭眼、鼓腮等面肌抽搐加重,入睡后抽搐停止。
一般是单侧面肌抽搐,两侧面肌抽搐非常少见。
少数患者在疾病晚期可以出现患病侧的面肌轻度瘫痪。

面肌痉挛有哪些危害?
面肌痉挛进展缓慢,逐渐发展。面肌痉挛虽然不常危及患者的生命,但是往往造成生活质量下降,严重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

面肌痉挛患者要注意平时的生活习惯,一定要注意好好休息,不要过度的劳累。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面部的保暖,出门的时候最好戴着口罩,睡觉的时候最好不要靠着窗户,而且千万不能用凉水洗脸,不要对这空调吹风,天气变化的时候要注意增减衣服。

目前还不明确面肌痉挛的确切发病原因,还没有能够预防面肌痉挛的方法。

好评医生-面肌痉挛
更多
可咨询
服务人次 10527 好评率(99.2%)

擅长:中风、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高血压性脑出血、脑供血不足、脑血栓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短暂性脑缺血、缺血性脑血管病、中风后遗症、栓塞、急性脑梗死、血管性痴呆、脑动脉硬化症、脑血管病后遗症、脑梗塞后遗症、脑出血后遗症、颅内动脉瘤、颈动脉狭窄、周围神经病、面神经炎、面瘫、面肌瘫痪、特发性面神经瘫痪、三叉神经痛、格林巴利综合征、面肌痉挛、视神经脊髓炎、舌咽神经痛、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

可咨询
服务人次 13060 好评率(96.4%)

擅长:运动障碍疾病、帕金森、脑血管病、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颅内动脉瘤、颈动脉狭窄、神经-肌肉接头疾病、肌张力障碍、重症肌无力、头痛、偏头痛、神经性头痛、丛集性头痛、睡眠障碍、顽固性失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周围神经病、面神经炎、面瘫、视神经脊髓炎、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中枢神经系统变性性疾病、老年痴呆症、萎缩侧索硬化、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脱髓鞘疾病、颅内感染、病毒性脑炎、脑炎、脑动脉瘤、脑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抑郁症、耳鸣、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心脏神经官能症、特发性震颤

可咨询
服务人次 12808 好评率(100.0%)

擅长:颅脑损伤、高血压性脑出血、脑出血、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病、脑挫裂伤、神经系统肿瘤、脊髓肿瘤、颅咽管瘤、听神经瘤、胆脂瘤、脑血管瘤、烟雾病、脑积水、脑肿瘤、三叉神经痛、脑外伤、面肌痉挛、颅内占位性病变引起的头痛、动脉瘤、高血压脑病、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偏瘫、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颅骨缺损、脊髓空洞症

可咨询
服务人次 10382 好评率(98.8%)

擅长:头痛、脑血管病、失眠、神经衰弱、焦虑症、萎缩侧索硬化、偏头痛、紧张性头痛、周围神经病、格林巴利综合征、面瘫、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脑供血不足、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脑梗死、帕金森、运动障碍疾病、颅内感染、神经-肌肉接头疾病、重症肌无力、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脱髓鞘、高血压、糖尿病、抑郁症、神经痛、耳鸣、颈椎病有关的头痛

可咨询
服务人次 2419 好评率(96.9%)

擅长:脑血管病、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面神经炎、面瘫、三叉神经痛、睡眠障碍、脑炎、帕金森、运动障碍疾病、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多发性硬化、痴呆、老年痴呆症、重症肌无力、神经-肌肉接头疾病、肌张力障碍、头痛、偏头痛、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慢性头痛、抑郁症、神经衰弱、应激障碍、面肌瘫痪、面肌痉挛

相关问答-面肌痉挛

更多
...需要吃什么面肌痉挛的药可以再吃段时间单存眼睑跳,没有关系的,和焦虑状态神经功能失调有关只有那种明确神经和血管挨着的,才可以手术核磁是的是的,焦虑更相关
钟巍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2024-03-28
你好,这个手术是神经外科最常见手术,跟年龄没关系的唯一有关系的是,年轻人做完后有复发可能没有关系那是极端情况下出现已经很牛逼医院了如果损失严重,恢复起来就比较难因为你太年轻我们一般是四五十岁的再做嗯嗯,手术本身不难可以点击我头像就可以关注我有需要随时联系我要是没问题,欢迎您给我一个“满意”评价(评价按钮在页面右上角,问题关闭后页面下面也可评价)。春雨系统会自动赠送您一张复诊优惠券。
房建忠 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
2024-01-15
你好,你的垂体有做过磁共振吗你这个垂体可以做一下垂体激素相关检测这个你可能需要咨询一下儿科医生了这种情况我也没见过的垂体偏薄,看看垂体功能有没有问题如果没有问题,就不需要处理
孙志纯 泉州市第一医院
2023-05-14

相关文章-面肌痉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