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医生

登录 注册

胆囊穿孔

胆囊穿孔是胆道疾病的严重并发症,指因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胆囊炎症,或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胆囊壁充血、水肿,使胆囊壁血循环障碍,出现广泛坏死,同时胆汁淤积、胆囊内压升高,使胆囊膨大致使胆囊穿孔,从而引起不同程度的腹膜炎表现。

临床表现1.症状患者突然出现右上腹部剧烈的疼痛,疼痛较局限,并伴有恶心、呕吐等。存在胆道梗阻时,患者还可出现梗阻性黄疸,后出现发热,这是由于胆汁漏出对腹膜的刺激引起的,当合并感染出现化脓性腹膜炎累及全腹时,可出现寒战、高热、全腹剧烈疼痛,甚至出现感染性休克。2.体征体检可发现明确的局部腹膜炎体征,右上腹有压痛伴肌紧张、反跳痛、墨菲征阳性,部分患者可触及肿大的胆囊。当出现化脓性腹膜炎时,会出现全腹的压痛及反跳痛,板状腹。

急性胆囊炎穿孔的发生率虽然不如急性阑尾炎,但当穿破至游离腹膜腔引起胆汁性腹膜炎时,则死亡率较高,特别是在年老的病患者。结石性胆囊炎穿孔可能同时合并有胆囊癌。急性胆囊炎穿孔可有以下的几种形式:
(1)急性穿孔至游离腹膜腔,引起弥漫性胆汁性腹膜炎。
(2)胆囊已与邻近组织形成粘连,穿孔后为周围组织所包裹,形成胆囊周围脓肿。
(3)胆囊结石的压迫,逐渐破溃、穿透至邻近空腔脏器,常见的是形成胆囊十二指肠、结肠或胆管瘘。
(4)向肝脏胆囊床穿破,可发生肝脓肿。
(5)胆囊周围脓肿向腹壁穿破,若经手术切开,可形成胆汁漏或分泌黏液的慢性窦道。其中以穿孔后形成胆囊周围脓肿最为多见,其次为穿破至游离腹膜腔,穿孔部位以胆囊底部最多见,因该处壁较薄,血液循环亦较差。急性胆囊炎患者若发生胆囊穿孔,病死率高,应注意避免。

胆囊急性穿孔一经诊断,在积极的术前准备后立即手术治疗。1.治疗原则:①尽可能彻底引流外渗的胆汁和脓液;②防治胆道系统原发病变,如结石、狭窄、肿瘤等;③治疗全身及局部感染;④纠正休克、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紊乱。2.手术方式应根据患者全身情况,肝胆系统病理改变类型及病变范围而定。(1)胆囊穿孔,局部炎症不重,全身情况良好者,应切除病变胆囊,并彻底清除腹腔脓液,保证引流通畅,特别对肝下间隙及小网膜孔等处,尤应注意。(2)病情危重或局部炎症显著者,在尽可能清除腹腔脓液后,宜行胆囊造瘘术,忌强行切除胆囊,待全身及局部病情改善后,查明病因,再实行择期手术。(3)术中胆囊不能明确病因时,应切开胆总管探查,并行T形管充分引流。不能强行寻找穿孔原因,以免造成术后不良后果。(4)慢性穿孔有内瘘者,应在解除胆道梗阻的基础上,切除瘘道,修补胃肠瘘孔。胆囊胆管内瘘,手术时易误诊为胆囊癌,应剖露并切开胆囊探查。3.术后应尽早采取各种措施,包括抗感染及局部和全身疗法,促进胆汁流出通畅及肠道功能尽快恢复,避免形成腹腔内脓肿。此外,还需追查病理,注意意外胆囊癌的可能性。

暂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