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于1956年由上海医学院儿科系迁渝创建,是集医教研为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儿童医院,最早被国家授予儿科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博士后流动站,是首批儿科学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拥有重庆市两个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干细胞治疗工程中心;是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三八”红旗单位、全国优秀卫生计生机构、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和全国医德建设先进单位。在全国最佳医院排行榜中位居儿童医院前列,在2014年首次发布的中国医科院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中,重庆儿童医院儿科学排名第三位。
医院宗旨:提供儿童医疗服务,开展医学研究,培养儿科医学人才;医院院训:严谨、求实、创新、奉献;医院发展定位:立足重庆,面向西部,辐射全国,走向世界,建设国内前列、达国际先进水平的儿童医学中心,以领先的科研、教学和创新技术水平促进医学事业进步,推动儿童健康事业不断发展。
医院现有员工2714名,博士生导师26名、高级职称专家250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5名。是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外科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中华儿科杂志》、《中华小儿外科杂志》副总编及国内10余家杂志副总编和编委单位;全国统编教材《儿科学》第六、七、八版教材主编、副主编单位。全国高等学校普通高等教育儿科专业“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儿童保健学》第三版、《小儿外科学》第五版和《儿科人文与医患沟通》主编单位;《小儿传染病学》第四版、《儿科双语教材》、《儿科医生实习手册》副主编单位。是重庆医学会儿科分会、儿外科分会、康复学会、妇幼营养专委会主任委员单位。
医院本部编制床位1400张,礼嘉分院先期开放床位250张。2014年门急诊量218万,年住院病人6.5万,外埠病人比例近40%。医院专业设置齐全,是全国联网的儿童急救中心、重庆市哮喘防治中心、重庆市危重新生儿及早产儿急救中心、重庆市儿童营养研究中心、重庆市新生儿筛查机构、重庆市儿童创伤诊治中心、重庆市儿童五官诊治中心、重庆市儿童发育行为与心理健康中心、重庆市儿童康复中心。共有43个临床和医技科室,重症医学(ICU)、呼吸、新生儿、儿外科、临床护理获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儿童肝移植、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异基因骨髓移植、HIFU治疗实体瘤、临床分子诊断等居全国领先。
儿科学院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儿科医师培养基地和儿科学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承担着临床医学(儿科方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教育及临床进修、医护人员规范化培训等培训任务。年招收本科、七年制、硕士、博士研究生400-500名,进修生及规范化培训人员200-300名。拥有先进、齐备的教学设备和临床技能训练室供学员学习和模拟训练。
儿科研究所是医院科研的重要基地,为发育与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发育与疾病”为主线形成 “免疫与感染”、“神经精神疾病”、“先天畸形与组织工程”、“肿瘤发病机制与个体化治疗”四大方向,初步形成基础与临床相互合作与渗透的构架。小儿临床免疫、儿童保健、儿童呼吸病学、泌尿外科和新生儿病学是重庆市医学重点学科,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儿童肿瘤科是医院重点学科。团队引进多名加拿大UBC(包括皇家科学院院士和健康科学院院士各1名)和其他海外大学高端科研人才,荣获重庆市首届“两江学者”、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近五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加合作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居儿科界前列,获卫生行业科研专项1项,承担科技部“863” 、“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卫生行业科研专项”合作项目15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宋庆龄儿科医学奖及成果奖”、中华医学奖等23项。近三年发表SCI论文238篇、CSCD论文490篇。主办《儿科药学杂志》。
医院高度重视对外交流,坚持开放合作,先后与美、英、加、日、澳、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学术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学中心建立长期全面合作关系,与英国伦敦大学医学院儿童健康研究所签定合作协议。近三年成功举办国际学术会议7次。
医院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参与公益活动,申请到“明天计划”、“微笑列车”、“重生行动”、“肢残儿童矫治计划”、 神化集团捐赠“白血病基金”等各种基金项目,并牵头建立“重庆市希望工程--小天使基金”,减免贫困疾病儿童诊治费用,为缓解贫困疾病儿童看病难做出了积极贡献。
医院坚持开放合作,共同发展,积极支持各兄弟单位儿科事业发展,先后与重庆周边地区66家兄弟医院建立帮扶指导关系,与省外12家医院建立密切合作关系,为促进中国儿科事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电话 :
023-63632756(总机),63622984(门诊预约),63635145(特需预约),023-61966227(礼嘉分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成立于1978年,是国内较早发展的儿童保健科之一,并于2012年成立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和心理健康行为中心。是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常委秘书长及发育行为学组副组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科分会儿童保健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也是重庆市医学会儿科学会、儿保学会主任委员、重庆市营养学会副理事长及妇幼营养主任委员单位全国五年制规划教材《儿童保健学》、《儿科学》教材主编及副主编单位;重庆市医学重点学科;全国儿科学重点学科。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3项及重点项目1项,国际营养合作研究基金资助项目4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著200余篇(包括SCI收录论文30余篇)。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宋庆龄儿科医学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二项,重庆市卫生局科技成果二等奖,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全科现有医护人员20余名,其中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5名,博士学位人员6名,先后有多名医护人员赴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访问学习;承担了研究生、留学生、本科生、专科生等各层次教学任务及培养工作;同时,承担国内儿童保健医生的培训任务,每年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3~4次;多次主办国际及国内大型学术会议,对全国儿童保健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中心开展了入托入学体检、儿童健康检查;体格生长评价、儿童行为、气质、情绪及智力等评估指导;儿童喂养指导、营养评估、进食困难评估及诊治、食物过敏检测及处理;以及与生长发育相关的遗传代谢性疾病诊疗及咨询;同时开展多种干预训练项目。对生长障碍、营养不良、食物过敏、佝偻病相关症状及体征、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语言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智力低下、行为发育问题的早期诊断及干预等具有较高的诊疗水平。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始建于1980年,2000年科室建立新生儿转运系统(NETS),被重庆市卫生局正式批准为“重庆地区危重新生儿及早产儿急救监护中心”。2008年成立“新生儿诊治中心”。中心是由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早产儿室、新生儿普通病房、新生儿急救转运及新生儿专科门诊组成的特色专科;2010年获“重庆市重点学科”;2011年获“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
新生儿诊治中心是重庆医科大学最早的博士学位授予点之一,有新生儿专科医生30名,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5名;正高职称5名,副高职称3名,主治医师5名;博士后1名,博士9名,在读博士3名;其中留学归国人员5名;专科护士129名,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12名,硕士1名,2名护士长及2名护士长助理都曾赴香港培训。数年来获省市级科技成果二等奖2次,三等奖5次,厅局级科技成果二等奖3次,先后承担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课题14项,省级科研项目15项,厅局级项目8项。获外向型科研经费500余万元。发表论文45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20余篇。参编著作及教材40余部。获国家专利7项,培养博士后1名、博士研究生10余名、硕士研究生近120余名。
中心学术带头人余加林教授现任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副组长、中华医学会重庆市医学分会围产医学专业委员会首任及现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重庆市医学分会儿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及新生儿学组组长、中华医学科技奖第三届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专业委员会第一届感染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顾问、中国妇幼保健协会新生儿保健专业专家委员会顾问委员会委员。重庆市首批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重庆市首批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对象,新生儿窒息复苏国家级教员。《中华儿科杂志》、《中国当代儿科杂志》、《中国实用儿科杂志》、《实用儿科临床杂志》、《中国循证儿科杂志》、《临床儿科杂志》、《重庆医学》、《小儿急救医学》等编委、《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特约审稿人、《儿科药学杂志》常务编委。
中心其他骨干人员分别担任中华医学会重庆市医学分会围产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秘书;中华医学会重庆市医学分会儿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秘书;中华医学会重庆市医学分会儿科学专业委员会新生儿学组副组长、秘书及成员;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专业委员会第一届营养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专业委员会神经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专业委员会兼感染专家委员会委员;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三届儿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常务委员;重庆市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调查诊断专家组成员;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重庆市渝中区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重庆市营养学会(妇幼营养专业委员会)会员;重庆市沙坪坝区儿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指导专家;《儿科药学杂志》特约审稿人。
中心以新生儿细菌感染为主要研究方向,早产儿综合治疗与监护、新生儿脑损伤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等研究齐头并进。主要诊治新生儿肺炎、黄疸、脑损伤等常见疾病。对早产儿及其常见并发症,如呼吸衰竭、低体温、硬肿症、早产儿喂养及静脉营养、肺透明膜病、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脓毒血症等危重疾病,均已建立一整套较完善可行的诊治方案。还参加了有关疾病治疗的全国协作科研。1999年加入国家“九五”攻关项目协作组,正式启用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规范化治疗方案,并开展对HIE患儿的新生儿行为测定(NBNA)、发育商(DQ)测定,其作用在于了解患儿智能、运动发育情况以利于早期干预。现已形成一整套与国内外专科水平相当的新生儿现场急救措施;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配有吊塔、中心供氧、中心吸引,高级暖箱、新生儿高频振荡通气机和常频呼吸机、床旁血气分析仪、T-组合复苏器、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等设备。中心在西部地区率先开展了双管同步换血、高频振荡通气、早产儿的脐动静脉置管以及新生儿JGB2基因临床筛查等临床新技术,并拥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脑损伤数据库,对脑损伤早期发现和随访病人在西部有相当的影响,年收治新生儿数达8000例,年转运重庆及周边地区危重新生儿达1800人次。在重庆市围产医学领域更好的产儿合作提供了全国一流的技术支撑。
中心每年定期举办“新生儿骨干医师学习班”2期,已举办53期,共培训进修医生1200余名,学员遍及全国各地20多个省、市、自治区。已举办“NICU专科护士培训班”5期,培养NICU专科护士300余名。举办6次国家级继续医学基地项目,全国各地共500余人次参加。
中心拥有专业的新生儿疾病实验室,拥有临床分子生物实验室、细胞培养室、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P2)等科研平台,长期有30名研究生及研究人员在此平台上工作,已培养约100名新生儿专业研究人员。
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与来自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新生儿专家组成的国际医疗服务队(MSI)已经有十多年的合作,以国际著名的新生儿专家余宇熙教授为领队的团队每年定期到中心进行学术交流,并组织了针对重庆市基层医院同行的学术讲座。中心也派一名教授去澳大利亚高级访问。从去年开始,又与德国、日本、法国及美国的同行建立了联系并来医院进行学术交流。近三年已举办2次新生儿国际学术会议,邀请来自德国、英国、加拿大、日本、香港等新生儿专家进行讲座。已经成为重庆市新生儿学国际交流的平台和窗口。
骨科(矫形外科)是全国儿童医院中最早成立的专科之一。由我国小儿骨科创始人之一的梁猷惠教授、刘正全教授创立于1963年。先后有教授7名,副教授4名,讲师4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5名;博士6名,博士后3名,硕士4名。先后6名学术带头人是全国小儿骨科专委会委员,现1人担任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骨科组委员,同时也在其它各级学术团体任职。建院50多年以来,在医疗方面对小儿骨关节及肌肉系统疾病、运动系统创伤、先天性畸形的诊治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近年先后派遣多名骨干到欧美国家著名大学及港澳地区研修学习,并长期保持交流互访,学术水平和医疗技术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如脊柱侧弯畸形、先天性髋关节脱位、马蹄内翻足畸形、斜颈、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大脑性瘫痪、小儿麻痹后遗症、肢体不等长、矮身材等疾病的手术和非手术治疗、康复治疗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先天性马蹄足畸形、先天性肌性斜颈、股骨头坏死的病因研究及早期诊断及治疗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在小儿脊柱外科方面,率先在SSEP监测下开展脊柱侧凸矫形术,手术安全性得到明显的增加,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近年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三维脊柱矫形的CD技术,并在脊柱矫形手术中采用较SSEP更为先进的脊髓神经监护仪进行MSEP动态监护,使脊柱畸形矫正手术安全性极大限度地提高,获得更佳的矫正治疗效果。
2005年在全国及西南西北地区首家引进先进微创技术——弹性钢针治疗儿童四肢长骨干骨折,并采用Orthofix外固定架治疗儿童肢体不等长、骨不连接、四肢及骨盆复合创伤病儿,取得了优良的治疗效果;在足畸形治疗方面引进Mckay及Carroll手术,使马蹄足的治疗效果显著提高,治疗结果更加人性化,受到央视专题采访和报道,深受病儿及家属的好评。
教学方面:承担小儿外科国家级继续教育的讲学,承担儿科系五年制、七年制及研究生的讲学任务。
科研方面:承担国家“863”子项目一项;重庆卫生局重点项目一项以及重庆市科委、卫生局、人事局等科研项目十余项;发表论文140余篇,EI、4篇,专利三项,著作四部。
设专科门诊每周1~7上午,周一、二、三下午。每年诊治专科患儿近2万人次(其中包括来自广东、广西、新疆、福建、西藏、贵州、云南、湖北、四川、河南、山东、浙江等全国20多个省市的患儿)。目前,病房开放床位五十四余张,每年完成大中型专科手术1000余台,同时还有大量专科疑难病例得到诊治。我院是重庆市残疾儿童唯一定点治疗单位。
本专科培养博士、硕士二十多名,每年为全国各地培养不少的儿童骨科专业人才及进修人员。本专业富于活力,团结协作,勇于开拓进取,不断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提高医疗质量,更好地为广大儿童的健康服务。
二、专科特色
1. MSEP动态脊髓神经监护下,采用三维CD技术矫正脊柱侧弯畸形以及各种脊柱畸形,技术先进,安全性极高。
2.采用Mckay及Carroll手术,使儿童马蹄足的治疗效果达国内一流水平。
3.先天性髋脱位的治疗是骨科的传统强项,其治愈率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4.微创手术(包括弹性钢针治疗长骨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骨端骨折)治疗各种骨折,创伤小,骨折愈合快,皮肤外观好,功能恢复快,疗效好。
5.各种骨折后畸形的矫治,尤其是骨骺损伤,疗效独特。
6.先天性肌性斜颈的病因研究及早期诊断及治疗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享有极高的知名度。
7.儿童股骨头坏死的病因研究及诊治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8.Orthofix外固定架治疗儿童肢体不等长、复合创伤及骨不连。
9.儿童骨关节系统疑难及少见病骨囊肿、骨纤维结构不良、高肩胛的治疗有丰富的经验。
10.对儿童大脑性瘫痪治疗有一整套成功的经验和方法。
11.运用关节镜技术治疗儿童各类关节内疾病,手术微创,治疗效果好。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口腔科于上世纪80年代成立,经过近三十年不断的探索、努力,科室已发展成为西南地区具有独特专科特色的儿童口腔疾病诊治中心。目前科室共有医护人员30名,副高级医师2名(硕士生导师1名),中级医师6名,初级医师5名;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2名,护士14名;在读博士2人,硕士9人。现设有唇腭裂专科专家门诊、口腔内科门诊、正畸门诊、语音门诊、口腔VIP门诊与口腔颌面外科专科病房。科室技术力量雄厚、设置完善,拥有先进的进口数字化口腔CT机(CBCT)、数字化全景X光机、高温压力消毒锅、全进口综合牙科治疗椅及唇腭裂手术器械,系重庆市口腔医学会及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口腔专委会常委单位与重庆市牙病防治指导小组成员单位。
诊治疾病的范围
科室以0~18岁的儿童为诊疗对象,诊治发生于口腔器官(牙、牙槽骨、唇部、颊部、舌部、腭部等)、面部软组织、颌面诸骨(上颌骨、下颌骨、颧骨等)、颞下颌关节、唾液腺及颈部等部位的疾病。以唇腭裂序列治疗及儿童、青少年牙颌畸形矫治为特色。
口腔内科门诊:以无痛、微创的先进技术为特色,包括:乳恒牙龋病、牙髓、根尖周等牙体及牙周组织疾病,以及口腔溃疡、地图舌、鹅口疮等口腔粘膜疾病;先天缺牙、多生牙、畸形牙、釉质发育不全、早萌、迟萌与异位萌出等牙齿发育异常;牙外伤与遗传性口腔疾病。依托综合性医院的优势,在患有全身疾病、弱智残疾儿童与不配合患者的诊疗行为诱导方面具有独到的经验。积极开展口腔健康知识宣教、口腔卫生指导、药物防龋、窝沟封闭、乳牙残冠残根修复及早失乳牙的综合处理等工作,是儿童口腔疾病就医保健的理想之地。
口腔正畸:以功能性矫治方法诱导儿童及青少年患者牙齿及颌骨的正常发育避免成年后畸形形成为特色,包括乳牙期与替牙期的早期非固定矫治及恒牙期常见牙合畸形的治疗。前者主要涉及:不良口腔习惯的阻断(简单矫治器)、间隙保持与阻萌、牙弓不调(如乳牙前后牙列反合、上牙弓前突、深覆合与开合等)、序列拔牙、消除异常肌张力及错位牙与引导颌骨或牙弓趋于正常发育的功能性矫治、替牙期固定矫治、促进或抑制上下颌骨发育的口外矫治力装置治疗、唇肌张力不足的训练、正常下颌位置训练及正常吞咽训练。而后者则包括:牙列拥挤(扩大牙弓与拔牙矫治等)、前后牙反合(“地包天”)(合垫式矫治器,肌激动期,功能调节器,头帽颏兜,口外上颌前方牵引器,固定矫治器等)、前牙深覆盖(使用功能矫治器,口外弓,固定矫治器等)、后牙锁合、深覆合(活动,固定矫治器)与开合等。同时配合颌面外科完成唇腭裂患者唇腭裂患者的术前矫治、反颌矫治及牙槽突植骨手术与正颌外科手术前后的正畸治疗。
语音训练:系西南地区最早开展、时间最长的专业语训机构,是唇腭裂序列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最大限度改善患者的语音功能、恢复语言交流能力为宗旨。包括腭裂术后语音异常、语言发育迟缓、功能性语音异常、脑性瘫痪等原因所致的语音不清患者的评估与治疗。语音治疗越早介入越好,但因小孩的理解能力与语音接受能力及语音发育特点多建议4.5岁-6岁左右进行为佳。常采取小班强化训练,需提前预约训练。
口腔颌面外科:以小儿唇腭裂及其他相关畸形的序列治疗为特色,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完善的治疗方法。拥有重庆地区唯一的语音康复治疗室、进口唇腭裂修复器械、微型动力系统、语音评估与康复设备等。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序列治疗,系统、全面、规范地诊断与治疗唇腭裂及面部的其他畸形,提供相关的“一条龙服务”。能为新生婴儿到18周岁的患者提供喂养指导、手术前后的所有正畸治疗、唇腭裂手术及术后畸形的二期整复、牙槽突裂植骨、语音康复训练及相关口腔疾病的治疗等。率先开展唇腭裂术前正畸治疗、新生儿期(30天以内)唇裂整复、婴儿期(1岁以内)腭裂整复、咽瓣手术及腭裂术后语音的评估与治疗,其中唇腭裂手术低龄化及相关的治疗水平也达到国内领先,与国际同步。另外,对腭裂伴发小下颌畸形(Pierre-Robin序列征)的低龄患者治疗也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治疗口腔颌面颈部的各种感染,软、硬组织外伤、各种良恶性肿瘤与瘤样病变,唇、舌系带矫正、局部瘢痕、面部左右不对称,颌骨骨折、包块及与畸形,腮腺、颌下腺与舌下腺炎症、导管结石、囊肿与肿瘤,张口受限、关节脱位等颞颌关节疾患等;开展面颈部血管瘤药物注射术、脓肿切开引流术、软组织外伤清创缝合术、颌骨骨折口内切口复位内固定术、面颈部及唾液腺肿瘤切除术、颞颌关节成形术、大小口畸形及面部其他畸形整复术等。
特色技术
唇腭裂序列治疗程序如下:
出生前遗传咨询及产前检查
出生后初诊即行卫生宣教,解决患者喂养等问题。
复杂唇腭裂出生后4周内需行正畸治疗,以缩小裂隙、辅助进食及重塑鼻唇形态。
唇裂修补:体重≥5Kg、Hb≥100g/dl、WBC≤10*109/L及无感冒、腹泻等症状的单侧唇裂患者10周后即可手术;双侧唇裂手术时间需适当推迟。
腭裂修补:年龄在8~18月、体重>8Kg、不贫血不感冒时即可进行。
腭裂术后半年行中耳功能评估,必要时行鼓膜植管术。
3岁左右评估上下牙齿排列情况,如存在反颌(地包天)则需行早期的矫治,防止颌骨的发育畸形。
4岁左右行语音评估与治疗;同时行腭咽闭合功能评价,必要时于4-6岁行腭咽成形术。
7~9岁行初期正畸治疗,引导颌骨向前生长;9~11岁行牙槽突裂植骨术;13岁后行恒牙期正畸及矫形修复治疗。
16~18岁行唇腭裂残余畸形的二期整复术。
18岁后行正颌外科手术。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整形烧伤外科创建于1978年,是全国儿童医院中最早成立的从事儿童整形与烧伤治疗的专科。居全国儿童烧伤整形外科临床和学术地位前列。是第四届中华整形外科学分会委员、第七届中华烧伤外科学分会委员、第八届中华烧伤外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小儿整形外科学组副组长及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美容整形医师分会和烧伤外科医师分会委员单位,重庆市烧伤整形外科专委会。小儿外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和重庆市医学美学美容专委会委员,西南地区烧伤整形外科学术委员会常委、委员单位。其团队组成成员有8位:两名主任医师、教授,一名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两名主治医师、讲师,三名住院医师。
收治疾病:
⒈各种先天性畸形,如唇腭裂、大口(小口)等口唇畸形;耳缺(附耳、小儿、卷曲耳等)各种耳廓畸形;眼鼻畸形;色素斑、痣;多指(趾)、并指(趾);巨肢(指、趾);裂手(足);肢体环状束带。
⒉各种头面部及皮肤软组织包块:如皮样囊肿、钙化上皮瘤、脂肪(纤维)瘤、药物治疗无效的血管瘤、淋巴管瘤等。
⒊烧(创)伤后期各部位、各种瘢痕畸形。
⒋头面部、四肢及皮肤软组织有碍美容或功能的创伤,如口腔唇腭裂挫裂伤、手足(指、趾)压榨、撕裂、切割伤、离断伤等。
⒌各种先天性、后天性(外伤或感染)、难治性皮肤软组织缺损,伤口、创面长期不愈合等。
⒍各类烧伤及皮肤、软组织撕脱伤。
临床特色(领先)技术:
1.先天性唇腭裂的序列治疗,三个月以内(包括新生儿阶段的)低龄儿的唇裂修复、鼻部一期整复、唇裂术后唇、鼻后遗畸形修复,特别是婴幼儿至青春期唇裂伴鼻部畸形的综合、序列治疗,以及一岁以内腭裂的修补与腭裂术后腭瘘的再修复,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在成批治疗唇腭裂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2.多指(趾)和并指(趾),及各种手足畸形的整形与显微外科修复;
3.全耳再造术及其新型耳支架的临床应用;
4.烧、创伤等各种创面的整形与显微外科修复,及组织工程皮肤的应用和临床研究;
5.儿童各种烧伤与软组织创伤的救治,及严重软组织感染的处理;
6.“组织扩张术”的应用和临床研究;
7.“生长因子”的应用与临床研究;
8.眉、眼、口、鼻等面、颌部器官畸形的修复与再造手术;
9.皮肤及软组织创口的精细、美容缝合;
10.直径1mm以内的血管吻合。
儿童医院眼科是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视觉生理学全国委员单位,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经过不断的临床探索,吸取国内外先进的技术经验,逐步形成一套全面、系统、规范的儿童眼病防治体系,目前医、护、技人员共22名,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8人,初级职称10人,其中博士2人(含在读博士1人),硕士6人,本科5人。疾病诊治范围包括屈光不正、斜弱视、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青光眼、眼外伤、眼肿瘤、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儿童泪道疾病及各种小儿先天性眼疾。尤其擅长屈光不正、斜弱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及儿童全身疾病在眼部表现的诊治。
医疗情况
科室有专门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室、弱视治疗中心、综合验光室、裂隙灯检查室,斜弱视特殊检查室、视野检查室、同视机检查室和配镜中心。拥有RetCamⅡ小儿视网膜成像系统、SL-8Z和SL-D7裂隙灯及眼前节照相系统、综合验光仪、同视机、KR-8100PA自动角膜曲率验光仪、眼部A/B超、非接触式眼压计、笔式眼压计、MTI瞬息摄影验光仪、视力筛查分析仪、眼科手术显微镜、超声乳化仪等多种先进的仪器设备,能够对儿童眼病进行准确的检查。尤其是MTI和视力筛查分析仪,能通过瞬间摄影图像和视力筛查数据来发现婴幼儿(最小年龄为3个月)有无屈光不正及斜视等异常。目前拥有集弱视训练、同视功能训练于一体的治疗中心,能通过激光、光刷、后像、同视机等多种方法对弱视患儿进行系统的集中的强化治疗,疗程短,疗效高。
先天性白内障采用目前最先进的超声乳化仪+前部玻璃体切除术,术后进行规范的屈光矫正和弱视治疗,最大程度的恢复患儿生活视力。
RetCamⅡ主要用于早产儿、低体重儿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早期筛查以及对新生儿、婴幼儿先天性眼病的早期诊断,从2008年展开筛查以来,科室筛查患儿约6270人次。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以下称ROP)是发生在早产儿的眼部疾病,严重时可导致失明,其发生原因与早产儿视网膜血管在出生时发育尚不完善有关。其高危因素包括:早产、低体重、吸氧史、输血等。胎龄越小、体重愈低,发生率愈高。随着我国新生儿医护水平的提高,使更多的低体重儿和早产儿存活下来,ROP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早期筛查和治疗可以阻止该病的发展,避免失明。每周二下午和周五下午眼科在住院部二楼眼底检查室开展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
眼科近五年来门诊量约36万人次,住院病人1281人次,其中2012年外埠病人比例就达到33.43%。
科研情况
眼科医务人员先后在国内医学期刊上发表临床及科研论文30余篇。在皮练鸿主任的领导下顺利进行一项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低度凸透镜附加基底向内三棱镜防治儿童近视)、一项重庆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重庆市儿童防盲治盲的对策研究)和一项重庆市科委攻关项目(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高危因素及防治技术的临床研究)的研究工作,共获得科研经费 20余万元。并先后在国外杂志上发表多篇SCI。
眼科特色技术
改良额肌瓣悬吊术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
传统的额肌瓣悬吊术操作时分离困难,创伤较大,出血多,会影响手术效果和术后恢复。眼科从2010年开始开展改良额肌瓣悬吊术治疗儿童先天性上睑下垂,术后效果良好。改良额肌瓣悬吊术优于传统的额肌瓣悬吊术:(1)单切口,只行睑缘切口,沿眼轮匝肌与眶隔间向上分离,并在眉弓处分离额肌,而未行眉弓下缘的皮肤切口来分离额肌。这样可以减少手术步骤,减少损伤,减少术后瘢痕形成。(2)未行额肌瓣的深面分离,未采用向上剪开额肌以制成一明显的舌状额肌瓣的方法,这样可大大减少对额部组织、神经核血管的损伤,同时简化了手术步骤,更主要的是此额肌瓣力量更强,术后效果更持久,优于分离出明显舌状额肌瓣的方法,有效地防止了术后远期回退现象。
据统计,从2010年到2012年,科室采用改良额肌瓣悬吊术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241例。治愈率为97.51%,好转率为1.66%。
泪道探通术治疗婴幼儿性泪囊炎
先天性鼻泪管阻塞又称婴幼儿性泪囊炎,病因为出生后鼻泪管下端鼻腔开口处Hassner瓣膜未裂开或形成一瓣形皱褶,Hasner瓣正常一般于生后4wk左右自行开通,如果没有破裂(约4% ~7%)或者鼻泪管被上皮碎屑堵塞,导致大量细菌蓄积在淤积的泪液中,刺激管道及黏膜而形成泪囊炎,同时可并发结膜炎、眼睑周围湿疹、泪囊瘘等多种慢性感染性疾病。泪道探通术就是用一根探针由泪道的上方开口——泪点进入泪道,沿着泪道的自然走行,一直探到泪道的下方开口——鼻泪管下端,打通泪道全程的阻塞点。探针不会长久地留在泪道中,探通后即取出。
据统计,2010年至2012年,科室在门诊采用泪道探通术治疗婴幼儿泪囊炎1770例。
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先天性白内障
先天性白内障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眼病,全世界患病率为0.4% ,在我国的群体患病率为0.05% ,占儿童失明原因的10.0% ~38.O%。由于先天性白内障是发生在出生后第1年的晶状体部分或全部混浊,此时正是婴幼儿视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先天性白内障是造成儿童失明和弱视的重要原因。随着显微手术技术的提高和人工晶体类型和材质的不断改进完善,儿童超乳手术成为一种治疗先天性白内障的安全可行的主要方法,其治疗的目的是改善视力,预防弱视,改善视力发育。自 Klmen1967年首次报道采用超声乳化技术经3.5mm切口行白内障吸除手术后,经过设备更新和完善,操作技术成熟和提高,加上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的应用,现代的儿童白内障手术较传统手术带来了新的希望。由于白内障抽吸和PMMA硬性晶状体有2个缺点:① 白内障抽吸易干扰虹膜和抽吸皮质不彻底,导致术后虹膜反应重,并易过早过重出现后发障。② PMMA硬性人工晶状体需要开大切口,造成术后角膜散光较高。而超声乳化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较圆满地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
据统计,从2010年到2012年,科室采用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先天性白内障91例。治愈率为89.02%,好转率为10.99%。
霰粒肿、肉芽肿手术治疗
霰粒肿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不仅影响美观,也对患者眼部造成不适感,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视力。霰粒肿的形成是由于睑板腺分泌旺盛,睑板腺排除受阻,分泌物潴留而产生的一种睑板腺特发性无菌慢性肉芽肿炎症。一般早期采取保守治疗,较大者采取常规切除术。霰粒肿呈肿块状,一般无明显疼痛,患者往往不注意早期处理,但较大的霰粒肿压迫眼球,产生散光而使视力下降,同时引起上睑下垂。目前霰粒肿多采取保守和手术治疗方法进行治疗[33。近年来研究表明曲安妥德注射于囊腔内对霰粒肿有较好的疗效,但手术治疗是眼科最常见和最简单的小手术之一,它仍然是霰粒肿治疗最彻底有效的方法。常用的手术方法在眼睑局部麻醉后,用睑板夹固定囊肿,翻转眼睑,使术野充分暴露,在囊肿结膜面与睑缘垂直切口,刮匙彻底刮除内容物,对于结壁较厚者,用眼科剪分离切口两侧部分囊壁并剪除,术中勿损伤周边结膜组织,避免结膜瘢痕化,同时以2.5%碘酒涂以囊腔内,注意勿使碘酒损伤其它组织。对已破溃的霰粒肿可作皮肤横切口,尽量刮除坏死组织,术后用氯霉素眼膏涂眼并包扎。嘱患者复查并进行科学宣教,注意用眼卫生,出现眼部不适及时就诊。
据统计,2010年至2012年,科室在门诊采用手术治疗儿童眼睑霰粒肿及肉芽肿共11202例。
小儿弱视治疗
弱视是儿童发育过程中常见病、多发病。它的本质是双眼视觉发育紊乱,不仅单眼或双眼矫正视力低于正常,而且没有完善的融合视觉,甚至是立体视觉。弱视的定义是:凡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以功能因素为主所引起的远视力低于0.8,且不能矫正者均列为弱视。儿童弱视的发病情况,我国儿童弱视发病率大约为3%—3.8%。弱视治疗效果与治疗年龄密切相关,年龄越小,治疗的效果越好。三四岁的学龄前儿童进行弱视训练最适宜,如果错过了这时机,到了12岁,由于视觉发育趋于成熟,治疗起来就困难了,如果进入成年,治疗弱视则基本无望。弱视治疗的关键是准确验光(儿童还需散瞳验光,配戴合适的眼镜,在此基础上进行治疗)。(1)传统遮盖法+精细目力家庭作业:遮盖视力好的眼睛,强迫弱视眼(戴眼镜)看东西,同时作精细目力家庭作业,如:用弱视插板进行训练,刺激视神经系统的发育,使弱视眼视力提高。本法简单易行,适用于斜视性弱视和屈光参差性弱视,效果可靠。(2)后像+红光刺激:首先利用后像压抑周边视网膜,其次利用红光,作为刺激源刺激弱视眼黄斑区来提高视力。此法简便易行,每次治疗时间短,见效快,尤其适用于注视性质不佳的重度弱视,其它还有压抑疗法,视刺激疗法(即CAM刺激仪)等。
据统计,2010年至2012年,科室在门诊采用弱视集中训练仪治疗儿童弱视969例。。
婴幼儿屈光检查技术
我院眼科采用屈光筛查仪等适用于3个月以上婴幼儿视力和屈光检查设备,对普通检查没有发现异常的婴幼儿,采用不接触、无痛苦的检测方法判断小孩的视功能,为婴幼儿屈光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提供了可靠地依据。现代生活方式,使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视力问题,如弱视、近视低龄化等。随着眼健康知识的普及,家长已经意识到屈光不正,弱视等眼部异常早期诊治的重要性。3岁以前是视功能发育最快的时期,这个时期如果存在任何屈光问题都会导致严重视力或双眼视缺陷。如能在3岁前发现并去除屈光异常等弱视危险因素、预测屈光变化情况,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据统计,2010年至2012年,眼科在门诊采用屈光筛查仪检查婴幼儿屈光状态7147例。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眼底筛查技术
近10余年来,随着我国围产医学和新生儿学突飞猛进的发展,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的普遍建立,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经抢救存活率明显提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在我国的发病有上升趋势。ROP是发生在早产儿的眼部疾病,严重时可导致失明,其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与早产、视网膜血管发育不成熟有密切关系,用氧是抢救的重要措施,又是致病的常见原因。胎龄、体重愈小,发生率愈高。在发达国家,ROP是小儿致盲的主要眼疾,最早出现在矫正胎龄(孕周+出生后周数)32周,阈值病变大约出现在矫正胎龄37周,早期筛查和治疗可以阻止病变的发展。为解决这一严重影响早产儿生存质量的问题,做好ROP的防治工作,尽量减少ROP的发生,中华医学会特制定《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供临床应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眼科目前是西南地区唯一能进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晒查和治疗单位。
据统计,2008年至2012年,眼科采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眼底筛查技术检查患儿达6270例。
斜视矫正术
科室擅长各种类型的斜眼矫正术,尤其是先天性斜视的矫正更为擅长,如内、外斜,先天性上斜肌不全麻痹。对复杂斜视亦能很好的矫正,如Helvenston综合征,分离性垂直偏斜(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DVD),Duane`s 综合征等。
先天性上斜肌不全麻痹是先天性麻痹性斜视中最常见的类型发病率约占垂直斜视的50%,其中单侧先天性上斜肌不全麻痹约占70.6%,双侧约占29.4%。代偿头位是最主要的体征,多数同时伴同侧下斜肌功能亢进,表现为患眼眼位高,头歪向健侧,或合并水平型斜视。在幼年时期若不及时治疗,将会诱发颜面、颈部和脊柱的畸形。先天性上斜肌不全麻痹的手术目的是消除垂直偏斜和代偿头位,避免成年后颜面、颈部和脊柱的畸形,建立双眼单视和恢复正常的眼球运动功能。
据统计,从2010年到2012年,眼科采用下斜肌部分切除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不全麻痹73例,治愈率为100%。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胸外科成立于1974年,历经三十余载的不断发展,现有开放床位75张(其中CICU床位15张),现有教授2名,副教授4名,主治医师2名,住院医师4名。
科室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开展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着重致力于低体重、危重型、复杂型先心病的外科治疗。现每年完成心脏直视手术600余例,总死亡率3%左右。手术最小年龄为生后1天,手术最低体重2.0公斤,目前1岁以下婴儿已占心脏手术总数的50%以上,小于10公斤以下患儿占总数的70%以上。科室先后开展了大动脉转位、主动脉缩窄或主动脉弓中断合并心内畸形一期矫治、各型完全性房室通道、单心室、右室双出口合并内脏转位矫治、各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三房心、Cantral五联症等均能施行手术矫治,近年来肺动脉吊带及血管环、外科微创封堵等手术治疗均取得了良好效果。复杂先心病的手术数量及效果处于西部地区领先水平。现年收治普胸患儿900余例。先天性漏斗胸微创NUSS矫形手术、自主开发创新的胸骨悬吊矫治漏斗胸手术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新生儿先天性食管闭锁手术连续50例无死亡,气管支气管异物一次取尽率达99.5%,新生儿危重型膈疝手术死亡率低于5%,在诊治其他疾病方面也有丰富经验,如食道裂孔疝、胸腔及纵隔肿瘤、肺先天性疾病、心包炎、脓胸、颈静脉扩张、鸡胸,科室还开展了小儿先心外科封堵术。
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康复科成立于1990年,20年来已发展为集神经发育理学治疗、物理运动治疗、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心理行为矫治、高压氧、生物电、水疗、蜡疗、药疗和语音训练、支具矫形、SET(悬吊)及感觉统合训练为一体,西南地区最大的儿童残疾预防和治疗综合康复场所。拥有82张病床的康复病房,是全国小儿神经专业组副组长单位,重庆市康复医学会理事长单位,重庆市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中华物理与康复学会重庆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为全国最早的唯一由日本脑瘫治疗专家上田正教授亲自传授并颁发证书认可的上田法治疗中心。
康复科现有教授2名,住院医师6名,康复师22名,护士19名,其中7名康复师曾受日本脑瘫治疗专家-上田正教授亲自指导培训。
重庆儿童医院中医科成立于1956年。现有教授1名,副教授1名,主治医师1名。经过30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儿科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治方面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主要诊治范围如下:
1、感冒发烧、哮喘、急慢性咳嗽、久咳不愈、病毒性疾病、急慢性腹泻、口舌生疮、流涎、便秘、汗证、夜啼、食欲不振、体虚多病、免疫功能低下、贫血及出血性疾病、皮肤瘙痒性疾病等。
2、理疗:
①毫米波照射:治疗腮腺炎、颌下淋巴结炎、臀部肌注后药物吸收不良引起的包块、外伤引起的肿痛。
②激光照射:治疗颌下淋巴结炎、急慢性腹泻。
③针灸治疗小儿面瘫,脑瘫,乙脑、病脑及外伤后遗症。
④推拿治疗小儿食欲不振。
可咨询
服务人次 1738
好评率(90.7%)
擅长:呼吸系统病变、哮喘、新生儿肺炎、慢性咳嗽、肺炎、上呼吸道感染、鼻炎、消化系统疾病、腹泻病、便秘、新生儿疾病、新生儿黄疸、新生儿感染、神经系统病变、热性惊厥、脑炎、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脑膜炎、免疫性疾病、川畸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
可咨询
服务人次 10
好评率(--%)
擅长:消化系统疾病、腹泻病、便秘、功能性消化不良、食物过敏、消化道异物、黑粪
可咨询
服务人次 357
好评率(90.0%)
擅长:呼吸系统病变、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消化系统疾病、急性肠胃炎、牛乳蛋白致过敏反应、便秘、感染性疾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内分泌失调、肥胖症、小儿川崎病、营养不良
可咨询
服务人次 9842
好评率(86.7%)
擅长:消化系统疾病、食物过敏、感染性疾病、手足口病、婴儿玫瑰疹、疱疹性咽峡炎、发育障碍、自闭症、儿童多动症、营养不良、铁缺乏、早产、婴儿肠痉挛、锌缺乏、轮状病毒感染、早产儿、地中海贫血
可咨询
服务人次 10554
好评率(100.0%)
擅长:消化系统疾病、腹泻病、肠系膜淋巴结炎、便秘、泌尿系统疾病、尿道下裂、肾积水、感染性疾病、婴儿玫瑰疹、扁桃体炎、呼吸系统病变、肺炎、感冒、支气管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尿失禁、重复肾、隐睾、小儿遗尿症、创伤、小阴茎、包皮过长、结石、睾丸肿瘤、鞘膜积液、斜颈、腹股沟斜疝、包茎、阑尾炎、小儿急性喉炎、疝气、尿床、荨麻疹
查看更多儿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