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
一、历史悠久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属(管)医院,创建于1835年,是我国第一家西医医院,至今已有183年历史。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曾以“逸仙”之名在此学医并从事革命运动。医院屡创祖国西医史上无数个第一,如:第一例眼疾手术、卵巢切除术、膀胱取石术、乙醚麻醉术、病理解剖术,第一张X光片,第一本中国医学杂志,第一间西医学堂,第一位中国医学留学生,第一位“南丁格尔”等。解放后,一批全国著名的医学家、医学教育家如林树模、陈耀真、谢志光、钟世藩、秦光煜、陈心陶、周寿恺、毛文书、陈国桢等投身这里,培养了大批医学人才,使其成为祖国西医学的人才摇篮,是中山大学医科的发源地,为广东乃至全国的医学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蓬勃发展
百年传承,医院现已发展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目前,医院共有三个院区,一个门诊部,包括:院本部、南院区、增城院区及南校区门诊部。
医院现有职工逾6000人,其中:长江学者3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杰青”2人,国家“优青”3人;中组部 “长期千人”2人,“青年千人”3人。正高级职称203人,副高级职称394人。在职博士生导师135人,硕士生导师301人;现有国家级学会/协会主委6名,副主委21名,省级学会/协会主任委员、会长29人。
(一)医疗工作稳步发展
近年来,医院各项医疗业务量持续增长,医疗工作效率稳步提升。医院实际开放床位逾3200张,年门诊总诊疗量逾450万人次,住院手术例数逾8.4万,年出院病人逾13.1万人次。我院肿瘤科、内分泌科、泌尿外科、普通外科、骨科、妇科、地方病科(儿科血液专科)、口腔颌面外科、急诊科共9个专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肿瘤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内分泌科、消化内科、肾内科、泌尿外科、普通外科、骨科、胸外科、妇科、产科、儿科、口腔科、耳鼻喉科、神经内科、康复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皮肤科、医学影像科、临床护理等23个专科为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同时医院还入选了国家疑难疾病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承担单位,充分彰显了我院临床多个专科的强大实力。医院汇合全院各科室肿瘤综合诊治特色,成立了精准肿瘤治疗中心;同时以多学科协作诊疗(MDT)为抓手,成立了会诊中心(含MDT会诊中心、疑难病会诊中心、远程会诊中心)。
(二)科研及学科建设不断突破
医院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为抓手,近年来学科实力显著攀升,是中山大学“临床医学”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拥有“长非编码RNA与重大疾病”国家级示范型国际合作基地,并被纳入国家疑难疾病诊治能力提升工程、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分级协同诊疗创新体系建设,同时拥有广东省恶性肿瘤表观遗传与基因调控重点实验室等省部、厅局级平台14个。医院瞄准临床科学问题,围绕疾病发生发展机制及防诊治技术规范突破,开展基础、应用基础、转化医学的全链条研究,在肿瘤微环境、RNA医学方面的研究处于国际领跑地位,在干细胞、免疫细胞方面的临床研究位居国内前列。医院承担各级研究任务的能力突出,年度科研经费近1.5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年立项数保持在全国医院前20名,已获批的标志性项目有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创新研究群体、国家自然重大项目等。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如《Cell》、《J Clin Immunol》、《Nat Commun》、《Adv Funct Mater》、《Cell Res》、《Cancer Res》、《 Hepatology》,年SCI收录文章300余篇,成果曾入选“2003年度世界十大科技突破”、入选国家教育部“2008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一批科技成果奖。
(三)教学工作扎实推进
我院创立的博济医学堂为我国最早的西医学校,为医院的教学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百年传承的教学传统的基础上,我院树立并发展了“名人情怀、名师传授、名家督导”的“岭南教学特色”,坚持将深厚的医院历史文化沉淀、孙中山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前辈高尚的医德医风传承融入教学活动之中,教育学生、激励学生,使学生不仅掌握先进的医疗知识技术,更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牢牢坚持周寿恺教授所创立的“三基三严”临床医学教学理念;不断弘扬“名师带教”品牌,以老前辈们的风范来影响学生。医院每年承担着1000余名全日制本科生、650余名全日制研究生和500余名进修生的管理及培养任务,是全国首批较大规模(100人/年)开办八年制临床医学博士教育的五所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2011年一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同时,医院还是卫生部首批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广东省仅有的6家卫生部临床药师培训基地之一、在中山大学医科系统最早开展师资队伍规范化教学培训。我院每年均获得多项各级各类教学竞赛奖项,近年我院多次选派教师任中山大学代表队教官,连续多年带队获得全国临床技能大赛特等奖。
三、屡获殊荣
近年来,医院各项工作获得社会肯定,先后荣获“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医保管理先进单位”“广东省百家文明医院”“广东省白求恩式先进集体”“广州市最受欢迎三甲医院”等称号。同时,在抗击非典、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南方冰雪灾害和广州亚运等突发事件和政府指令性医疗保障工作任务中均有出色表现,分别被广东省、广州市授予“抗击非典模范集体”称号,被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授予“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称号。
地址 :
北院:广州市沿江西路107号 | 南院:广州市海珠区盈丰路33号
中山二院心血管内科创建于1958年,是广东省知名的心血管病重点专科。自成立以来,心内科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已经发展成为设备先进,技术优良,管理先进,服务一流,医、教、研共同发展,互相促进的先进学科。同时也是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及心血管内科博士后流动站。
心血管内科现有在职职工95人,其中医生33人(正高级职称人员7人、副高级职称人员10人、中级职称人员12人、初级职称6人,其中获博士学位17人),技术人员12人,护士50人。
心血管内科主要的部门设置包括:心血管普通病区,CCU病区,心导管室,心电生理室,心电图室,超声心动图室,运动心电图室,无创动脉硬化检测室,心律失常与心脏起搏研究室,心血管基础研究实验室,诊疗设备研究中心等。病床总数109张,其中普通病床90张,CCU病床19张。
心血管内科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已形成以冠心病、高血压血管、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四个特色鲜明的亚专科。在临床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人工心脏起搏、复杂冠脉病变的介入治疗、大动脉介入治疗、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及心力衰竭的器械治疗这几个方向。
1.人工心脏起搏:上世纪70年代初,著名心电生理专家朱纯石、张旭明教授等即与有关科研单位合作研制人工心脏起搏器,1972年,在华南地区安置了第一台埋藏式单腔心脏起搏器(VVI);1982年在华南地区率先开展经食道心房调搏心脏电生理研究。1983年朱纯石教授主编了国内最早的人工心脏起搏专著《人工心脏起搏和电复律》,并于1983年在省内率先安置了第一台双腔起搏器(DDD),于2000年安置了第一台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CRT)。迄今为止,已植入包括单/双腔常规起搏器,单/双腔ICD、CRT及CRT-D在内的各种心脏永久性起搏器2300余台,其中ICD及CRT(D)共200余台。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仅0.9%。在该方向上,专科主要集中在对不同患者才去个体化的起搏器植入策略,病对起搏器植入术后的起搏参数才去个体化的调整策略,评价不同起搏方式对心脏及全身多系统的影响和预后。通过研究,可望建立一套起搏参数优化和生理性起搏的患者管理方案,以指导临床实践。
2.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90年初开展了冠状动脉造影术,1996年正式启用大型C臂数字减影X线心血管造影设备,1997年配备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装置,2006年启用数字化平板探测器心血管造影系统(Philips FD10), 2009年引进IVUS系统。
专科每年完成冠脉介入数量逐年快速增长,介入手术总成功率达98%,择期手术死亡率低于0.2%。在多年冠脉介入基础上,由早期的经股动脉介入逐渐发展到近5年来开展的常规经桡动脉治疗各种冠脉病变。近年来,包括未来数年,科室将在复杂冠脉病变的介入治疗方向上进行一系列临床研究,主要包括无保护左主干、分叉病变、多支病变、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以及桥血管病变等复杂冠脉病变的PCI。比较同种术式对各种复杂病变以及各种术式对同类复杂病变的干预效果。探索合适的冠脉介入方案,病为复杂病变的介入治疗效果建立合理的评估系统。
3. 大动脉介入治疗:科室自2000年开展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治疗,迄今累计完成102例,其中B型主动脉夹层96例,胸主动脉瘤4例,腹主动脉瘤2例。手术成功率100%,无手术及围手术期死亡,无截瘫,仅1例术后髂总动脉栓塞。近3年来,开展“烟囱” 技术,处理必须封闭左锁骨下动脉的B型主动脉夹层,以及必须封闭肾动脉的主动脉夹层或腹主动脉瘤,并与血管外科合作开展多项主动脉腔内治疗新技术,包括:马方综合征并B型主动脉夹层,行胸主动脉腔内治疗+腹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A型主动脉夹层行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 +胸主动脉腔内治疗;累及主动脉弓的主动脉夹层,外科颈-颈转流后行腔内隔绝治疗等杂交技术。未来几年,科室将在大动脉介入治疗的方法雪上进行探索。目前科室主要采用血管切开方式进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正在对穿刺法进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进行探索。只在减小手术创伤,减轻患者病痛,缩短住院时间和费用。
4. 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1985年建立广东省第一个心电生理室,1990年省内最早开展了侵入性心脏电生理检查,1991年在国内较早开展了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并在次基础上逐渐开展了二维电生理标测下的房速、心房扑动、特发性室速及室早等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2005年启用三维心脏电生理标测技术(CARTO及Ensite 3000)开展复杂心律失常包括房扑、房颤、室性心动过速等的射频消融治疗,技术水平达国内先进水平。参与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产电生理导管的研制”,作为合作单位参与2007年中山大学临床研究院5010计划“多种消融方法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未来几年科室将继续在复杂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上进行研究,为提高复杂心律失常如房颤、房速、房扑、室速、室早等的射频消融治疗奠定基础。同时科室将与小儿心内科联合开展儿童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为儿童心律失常的治疗提供有效的方法。
5.心力衰竭的器械治疗: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率先在国内开展慢性心力衰竭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2000年安置了第一台CRT-P起搏器用于治疗符合指南适应症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003年开始将ICD应用于心衰患者心脏性猝死的一级预防;2005年在国内较早开展在房颤节律下,满足其他CRT植入指征的心力衰竭患者在药物或射频消融改良房室结控制心室率下植入CRT装置用于治疗心衰,并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自2005年以来,对每例拟行CRT植入患者术前均行冠脉造影+顺行冠状窦显影的方法了解冠状静脉窦解剖结构,以指导后继CRT植入术中经冠状窦左室电极植入,大大提高了左室电极植入的成功率。同时,于2008年开始采用锚定技术行CRT左室电极植入,提高了左室电极植入困难患者的电极植入成功率。至今已成功植入包括CRT(D)、ICD共 200余台,并发症发生率仅约0.9%,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植入技术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科室在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山大学5010项目基金的资助下,继续执行“提高CRT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项目,为提高CRT在心衰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
心力衰竭的心室再同步化治疗(双心室同步起搏,CRT),安置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安置双心室同步起搏+心脏复律除颤器(CRTD)等技术已达国内先进水平。王景峰教授主持的“提高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效果的研究”被列入卫生部直属医疗机构临床学科重点项目。科室的研究将大大改善终末期心力衰竭的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是我国消化病学创始人陈国桢教授等创建于1954年,是国内最早建立的消化内科专科之一,并率先在国内开展多项临床诊断和治疗技术。消化内科是我国首批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八年长学制医学生(直接授予临床医学博士)的授予点单位之一,培养了我国第一个消化内科博士研究生。并接受来自国内外的临床医师来科室研修。科室是广东省卫生厅“五个一科教兴医工程”重点学科,并获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基金资助。多项研究成果获得教育部、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研究课题多次获得国家科委、卫生部、广东省科委资助,并出版学术专著多本,在国内外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拥有强大的医疗、学术团队,现有教授、主任医师5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8人,主治医师5人;学科带头人陈其奎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该专科每个工作单元(半天)保证2~4名具有教授、主任医师、副教授、副主任医师资力的消化专家在门诊为广大的病友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为您解决食管、胃、肠道、肝胆胰等各种疑难疾苦。消化内科下设消化病区(岭南楼14楼)、内镜检查室和消化检查室(博济楼后座4楼),为您解决住院及检查的各种问题。
科室是国内较早开展食道疾病、消化性溃疡、炎症性肠病、胰腺癌和胃癌临床与科研研究的单位,在消化性溃疡、结肠炎、胰腺炎、肝炎肝硬化、胃炎、功能性胃肠病、胰腺癌、肝癌、胃癌和结肠癌等疾病的临床诊治方面处于国内或省内先进水平,胰腺癌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科室开展的先进诊疗技术包括:1.消化内镜无痛检查、治疗技术,为您减少胃、肠镜检查中的痛苦。2.胶囊内镜诊断技术,吞服一颗胶囊可以了解您的肠道疾病。3.超声内镜诊疗技术,让胃肠、胰胆病变更加清晰。4.13碳(13C)呼气试验,让您了解您是否感染了与胃癌和溃疡等有关的幽门螺杆菌(HP),避免了14碳(14C)呼气试验的同位素污染。5.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注射硬化剂和套扎疗法,以及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内镜下止血术,内镜下止血效果好而快。6.贲门狭窄气囊扩张术,食管狭窄支架放置术,轻松解决良恶性疾病造成的食管狭窄。7.内镜下胃造瘘术,解决不能进食病人的烦恼。8.十二指肠乳头肌切开胆道结石取出术、内镜胰胆管内置管引流术(ERBD),避免了病人开腹的大手术。
中山二院乳腺肿瘤专科是省内最大的以西医学为主要治疗手段的乳腺癌单病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心主任苏逢锡教授为中国百万妇女乳腺普查工程广东省首席专家、广州市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现有开放床位近50张(分院本部和南院),拥有最先进的乳腺疾病诊断设备,每年乳腺手术近1000台。中心开展了几乎所有的乳腺手术如各类型乳腺癌根治术、各种乳房重建手术等。保乳保腋窝手术和乳腺癌辅助化疗国内领先、达国际水平。每年化疗病例2000余人次。擅长通过个体化治疗即手术、放疗、化疗和内分泌手段治疗乳腺癌肝、肺、骨转移等晚期病变,疗效显著。
中心是“中国百万妇女乳腺普查工程”在广东省内的首家定点单位,拥有世界上最先进(价值300万)的“中国妇女乳腺普查车”。该车的装备能发现最早期乳腺癌。中心先后获国家级科研基金10余项,省级科研基金多项。在国际级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从美国哈佛大学回国的博士生导师宋尔卫教授在国际顶级《Nature》系列杂志发表了两篇文章。中心正在将宋尔卫博士世界级科研成果应用到乳腺癌的治疗和研究方面。
中山二院神经内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组成部分,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9人,主治10人,其中博士导师5人,硕士导师5人。运行床位近150张,分三个病区。下设脑血管病专科、老年神经变性疾病专科、精神心理科三个亚专科。
科室擅长诊治以下疾病:头痛、头晕、血管疾病、癫痫、颈腰椎病、面神经炎、帕金森氏病、多发性硬化、重症肌无力、周期性麻痹、放射性脑脊髓病、中毒性脑病、周围神经疾病、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神经痛、失眠症以及焦虑抑郁症、各种神经遗传变性疾病、各种类型的痴呆症等。
科室还拥有先进检查仪器,在华南地区较早开展了各种神经电生理检查(包括脑电图、脑电地形图、脑血流图、单纤维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以及各种诱发电位检查等),脑血管介入支架成形术,颈动脉狭窄内支架成形术,颈动脉狭窄内支架成形术,脑脊液细胞形态学与病原学检查以及床边穿颅血肿抽吸术等高、新、尖技术。设有专门的神经科实验室,目前,主要开展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中毒及放射性脑病、脑损伤及神经再生修复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近5年,科室就获得国家级17项、省部级25项、市级基金资助4项,发表SCI收录文章80余篇。尤其在中毒性及放射性脑损伤、老年神经疾病、脑血管介入支架成形术以及脑出血的床边穿刺抽吸术等方面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临床经验十分丰富,享誉国内外。
中山二院妇科肿瘤专科现有在职教授2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4名,医师1名。
专科在宫颈病变诊治和宫颈癌综合治疗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及雄厚的实力。提倡对宫颈癌患者综合治疗、个体化治疗,重视治疗方式及病人的生活质量,开展了保留生育能力的宫颈癌治疗手术、保留卵巢功能的宫颈癌根治术、保存性功能的宫颈癌根治及阴道延长术,以及辅助放射治疗、新辅助化疗等治疗方式,可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每年宫颈癌手术超过120例,中晚期宫颈癌的综合治疗水平居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专科是国内最早开展宫腔镜、腹腔镜技术单位之一。专设宫腔镜室是华南地区宫腔镜培训中心,宫腔镜诊治数量及技术水平居国内前茅,能开展子宫粘膜下肌瘤切除术、子宫内膜切除术、子宫息肉切除术、子宫纵隔切开术以及高难度的子宫腔粘连切开术等,每月接受来自全国的进修学习学员4~5名。
专科注重医教研全面发展,多方面开展教学工作,积极为基层医院、兄弟医院培养医生、示范手术,开发制作手术教学影象材料供基层和兄弟医院医师学习。由林教授主刀的妇科手术技巧的系列教学片,已经制作完毕,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包括:《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广泛子宫切除术》、《广泛宫颈切除术》、《乙状结肠人工阴道成形术》和《输卵管吻合术》5张DVD教学光盘。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呼吸内科于1950年代由国内著名呼吸病专家张森泉教授组建。是国内最早开展支气管哮喘系列研究的单位之一,为国内高等医学院校统编教材《内科学》第一第二版支气管哮喘章节的编写单位,为卫生部首批指定接收培养海外留学生的部属院校呼吸内科。最早确立华南地区常见的48种变应原并开展支气管哮喘的免疫脱敏治疗。是华南地区最先开展肺功能检测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单位之一,是华南地区最先组建呼吸ICU的单位之一。
临床综合实力国内先进。对嗜酸性粒细胞相关性疾病有深入研究:成功救治国内首例嗜酸性粒细胞性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患者,并发现罕见情况下CEA升高有可能是嗜酸性粒细胞活化的生物标记;成功救治被外院长期误诊为重症哮喘的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成功救治以急性心肌梗塞为首发表现的Churg-Strauss综合征患者;在国内率先开展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相关研究,发现抑制酸反流可以降低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气道高反应性并改善其小气道功能。在国内首次报道单纯抑制哮喘患者的气道收缩可以一定程度的抑制其气道重塑;首次报道以等渗硫酸镁溶液为溶媒吸入沙丁胺醇有助于缓解重症哮喘;对雷公藤甲素及环孢素防治难治性哮喘有系列研究;在国内外率先开展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胰腺外分泌功能的研究,发现急性加重期肺心病患者胰腺外分泌功能减退,这可能是部分AECOPD患者营养不良的原因之一;在国内率先报道IGT的AECOPD患者预后不良;成功救治华南地区首例急性纤维素性机化性肺炎呼吸衰竭患者;成功救治肺静脉堵塞病患者;在国内率先开展糖尿病患者的肺弥散功能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DLCO/VA与患者的年龄、病程、微血管病变积分呈负相关,其中微血管病变积分是DLCO/VA受损的唯一显著独立预测因子;在国内率先开展细胞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检测对良恶性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价值探讨;在国内率先总结皮肌炎、多发性肌炎合并恶性肿瘤的诊断线素,强调广东地区皮肌炎、多发性肌炎患者应常规筛查有无合并鼻咽癌;治疗各类结缔组织病合并的间质性肺病肺动脉高压有丰富经验;对各种难治、少见、危重感染的诊断与治疗有丰富经验,在国内首次提出感染性疾病预后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疾病的严重性而非细菌的耐药性,相关论著发表于美国权威感染病杂志(Diagnostic Microbiology & Infectious Disease,DOI: 10.1016/j.diagmicrobio.2014.06.015)。对腹部手术、心脏手术患者的呼吸系统并发症防治有系列研究;可开展呼吸内镜所有常用介入手术。可开展所有肺功能检测技术。收治病人遍布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海南、云南、贵州、四川、河南、安徽、福建、甘肃、青海、新疆等省份及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
获省部、厅级科研成果各一项,校级医疗成果3项。2010年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项、省部级课题六项,培养毕业硕士生15名、博士生5名,发表SCI论著12篇。目前为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
呼吸内科现有教授、主任医师3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4人;讲师、主治医师5人;住院医师2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5人。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肝胆脾外科(华南肝胆医院)是卫生部重点专科中山大学普外科的骨干科室,也是卫生部普外住院医师培训基地之一。 肝胆外科在老一辈肝胆外科专家区庆嘉教授、陈积圣教授等带领下取得骄人成绩。近年来,经过战略性转移和调整,在学科带头人王捷教授,科主任陈亚进教授的领导下,特别是海珠区南院“华南肝胆医院”的创立,临床与学科建设有了新的发展,整体实力已跻身全国先进行列,为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肝胆外科之一。科室是广东省最大的肝胆胰专科,共设五个病区150张病床,年手术量3000余台。共有正式医师28人,博士硕士研究生30人。其中具有教授职称9人、副教授职称8人、讲师主治医师职称12人;硕士生导师8人,博士(硕士)生导师8人。
科室对肝胆胰良、恶性疾病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水平稳居广东省肝胆胰专科前列、国内先进水平。在肝胆胰疑难疾病的诊治方面,包括复杂肝切除、肝门部胆管癌、胰腺癌、复杂胆道损伤的处理具有丰富的诊疗经验。在世界上首次提出“肝静脉在肝外科切除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论,为非规则性肝切除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有关肝癌的二期切除和肝癌复发的再次手术及肝癌的综合治疗居省内、国内领先地位;率先在国内开展门脉高压症的病理脾保留、脾切除后脾移植手术等。从2001年开始肝胆胰外科开展同种异体原位肝脏移植手术,迄今已完成35例次肝脏移植,手术成功率达95%,2005年完成全国最小的受体亲体肝移植手术,达国内领先水平。科室还是国内最早开展腹腔镜手术的单位之一,于1993年开展腹腔镜手术,2000年率先在广东省开展腹腔镜肝切除术,无论是完成肝胆胰微创手术的数量,还是完成的手术种类及难度均达到广东省领先,国内先进水平。先后开展了三孔法胆囊切除,单孔法胆囊切除,腹腔镜下肝部分切除、脾切除,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腹腔镜下胃部分切除术,胆石病内镜治疗等手术,目前科室的腹腔镜技术水平已处于国内先进地位。在肝胆胰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方面,获得10余项包括“973”计划、“863”计划、“十一五”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并获得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
产科专业技术雄厚,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承担着孕产妇医疗保健服务,疑难危重病人的抢救等任务。
作为大型综合性医院的产科,具有多学科协作的优势。精于优生优育、产前诊断、高危妊娠监护、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的处理等。产科附设优生与遗传研究室,配备多台B超、脐动脉血流监测仪、胎儿监护仪、染色体分析仪、酶标仪等先进设备。并开设家庭化温馨产房陪伴分娩。
孕妇学校授课内容丰富,从早孕期母体生理变化、胎儿生长发育开始,指导准妈妈调整心态,合理营养,督促建立孕期保健手册。随孕期发展讲授各个孕期的生理状况以及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配合医生做好家庭自我监护,保障胎儿安全健康生长发育。
近年科室对生殖免疫学有深入的研究,尤其对习惯性流产、顽固性不孕、“试管婴儿”多次失败等生殖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很深的造诣。针对习惯性流产患者的治疗,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习惯性流产、顽固性不孕等患者就诊,现已大量积累临床经验。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肾内科创建于1986年,是国家重点学科,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广东省高校重点学科,广东省血液透析培训基地,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肾内科专业)和卫生部肾内科专业临床药师培训基地,中山大学肾病专业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及博士后流动站。肾内科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拥有精湛的医疗技术和高素质的人才梯队,为广东省肾脏病学界具有重要影响的医学专科。肾内科目前包括院本部以及南院区和增城院区二个分部,设专科门诊、住院病房、血液净化室、腹膜透析单元和肾病实验室五个功能单位,共有医、护、技人员60余人,其中医师18人,高级职称5人(正高2人、副高3人,博士生导师1人),中级职称8人;医师中5/6以上人员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承担了大量的医、教、研工作。
临床方面 肾内科对各种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肾小管间质疾病、急慢性肾衰竭、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囊肿性肾病、遗传性肾病以及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过敏性紫癜肾炎、乙肝病毒相关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痛风肾病等继发性肾小球肾炎等肾脏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诊疗水平达国内和省内先进水平,特别是对IgA肾病、狼疮性肾炎和急性肾损伤有深入研究,同时对各种疑难危重肾脏病例也具有丰富的诊治经验,取得良好的医疗声誉。同时建立了一系列的医疗规范,针对不同疾病和操作总结了相应的诊断、检查、治疗方案,以不断提高各级医生的诊疗水平。肾活检穿刺病理检查作为本科肾脏疾病的常规检查方法,极大地提高了肾小球疾病的确诊率。该科常规独立开展经皮肾活检术、中心静脉临时及长期导管置管术、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腹膜透析置管术及各项血液净化技术等。目前肾内科临床诊疗水平处于国内和省内先进水平。
血液净化室和腹膜透析室早已开展了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液透析滤过、血液灌流、血浆置换、免疫吸附、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和腹膜透析等多种血液净化治疗,抢救成功率高,为各种急、慢性肾衰竭和危重症病人的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医疗基础。腹膜透析经验丰富,建立了完整而系统的家庭腹膜透析模式,为慢性肾衰竭患者提供了方便和舒适的治疗方法。血液净化室拥有国际一流的血液净化设备:先进的劳尔二级反渗水处理系统和费森尤斯血液净化机器,年血液净化治疗患者超过25000例次。该科在国内较早开展腹膜透析,目前有长期随诊腹膜透析病人近200人。
教学与人才培养方面 该科长期承担中山大学医科本科生、见习生、实习生、进修生、研究生和留学生的临床教学工作,也长期承担中山大学医科五年制、七年制和八年制学生内科学和诊断学的理论大课教学,专人脱产带教,参加出题、考试、改卷和招生录取工作,按时保质完成各层次的教学任务。
研究生教学工作:该科直接招录培养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50余人,目前已毕业并获得博士和硕士学位者40余人,已在全国和广东省多个地方工作。
在职人员的培训及对外交流:已派出多名医生赴美国、德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学习,与美国南加州大学和宾州州立大学医学院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进行长期学术合作和交流。
科研工作:该科多年来进行了一系列的临床与基础科研研究,特别是在狼疮性肾炎、急性肾损伤、IgA肾病和血液净化治疗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已发表相关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SCI论文11篇;主编、参编专著4部;此外,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基金40余项。
1957年由内分泌前辈严棠教授创建,是我国医学院校中最早建立的内分泌专科之一。在老一辈内分泌专家严棠、傅祖植、程桦教授等的带领下,经五十年的建设,几代医务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已发展为综合实力国内一流,省内领先,在内分泌学界具有重要影响的医学专科。
设有五个亚专科:糖尿病、甲状腺、垂体-肾上腺、代谢性骨病和性腺。包括病房、门诊、内分泌研究室三个部门。共有住院病床66张,年收治病人超过1000例,年门诊量近10万人次。医师24名,其中正教授8名、副教授5名、主治医生8名。高级职称60 %具有博士学位,90 %以上有硕士学位,30 %以上有国外学习经历。有博导4名,硕导7名。 正高技术人员中7人均为50岁以下的中青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富有活力和创新精神,是科室的中坚核心力量;更有一批40岁以下的副高人员、主治医师和住院医生,是科室持续发展的保证。
对内分泌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临床诊疗水平达国内先进、省内领先水平,在少见﹑罕见病或疑难内分泌疾病的诊治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是省内唯一可开展全套内分泌实验室检测项目的单位;在国内最早建立了完善的胰岛B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抵抗的系统检查方法;在省内首先开展葡萄糖钳夹技术并将其用于临床常规检查项目;在国内最早开展系列的糖尿病足的综合防治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继发性高血压的诊治是该科的特色之一,也是目前华南地区在该领域最具影响的科室。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综合诊治方面达国内先进水平,在国内首先提出根据患者临床特征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这一新的治疗理念,建立了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诊疗常规,目前可提供全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检查和治疗方法。糖尿病足的综合防治是该科特色,已组建了以该科为核心的多学科糖尿病足防治团队,建立了国内至今装备最先进﹑功能最齐全的糖尿病足工作室,综合实力达国内领先水平。近年还自行开展了下肢血管的介入检查和腔内治疗。对甲状腺疾病的诊治水平一直处于全国先进、华南地区领先地位,具有完善的对各种甲状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规范化规程。在垂体肾上腺疑难病种诊治方面达国内先水平,目前开展了省内最完善的垂体肾上腺疾病的相关实验室检查项目和相关的功能试验,与泌尿外科联合建立了华南地区样本最大﹑资料最齐全、最完整的肾上腺疾病的四库(临床资料库、组织库、DNA库、血尿标本库)。开设了代谢性骨病专科和性腺疾病专科门诊,开展并完善了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和功能试验。
近年来共获专业立项36项,包括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基金等。发表科研论文多篇。研究课题“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易感性与HLA-DQ、DR位点关系的研究”曾获广东省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课题“瘦素基因、瘦素和瘦素受体的系列研究”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胰岛β细胞功能和2型糖尿病关系的实验和临床系列研究” 获2007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胰岛B细胞功能影响因素的基础和临床系列研究”研究获2008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研究内容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交流,并在国际会议上被选为专题讲座。
骨外科成立于1951年,创始人是我国骨科第二代代表人物何天琪教授和邝公道教授,骨外科是广东省科技兴医“五个一”工程重点专科,广东省重点专科,院重点学科,文革后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博士点及硕士点,在省内和国内都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在职正教授、主任医师8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8名,主治医师 4名,住院医师3名,技师2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6名、硕士学位6名,在职博士生 2名。12人曾赴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瑞士、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研修培训。8名教授获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各学组全国委员。
骨外科下设四个亚专科:脊柱外科、关节外科、运动医学和创伤骨科,脊柱畸形的三维矫正;脊柱及骨盆肿瘤的整块切除重建技术;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退变性腰椎间盘疾病;脊柱外科微创手术: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腹腔镜下结核病灶清除内固定术等;关节镜下前后叉韧带的重建技术,肩关节镜检查及治疗;人工髋膝关节置换和翻修手术;干细胞移植治疗骨关节疾患,国内最早开展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基础研究的单位;足踝外科疾患诊治等特色诊治技术居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骨外科科研实力雄厚,承担1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5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如:转BDNF基因修饰OEC对大鼠脊髓Nogo表达的影响;汉族人椎间盘退变易感基因的相关研究;MSC与OEC联合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研究;巨噬细胞在人工关节松动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股骨头坏死的机制研究;组织工程化软骨治疗软骨缺损等。拥有多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如人工腰椎间盘的设计;嗅鞘细胞移植技术;新型脊髓打击器;髋臼杯植入定位装置。已有多项研究获国家教委及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如颈椎弓根内固定定位系统的设计。近5年以来共发表医学论文逾500篇,其中SCI杂志22篇,国内核心杂志200多篇。主编及参编专著18本。
该科与世界各地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国际交流频繁,技术信息资源丰富。多次主办国际骨科研讨会,有10余位国内外著名专家被聘为该科客座教授。广东省脊柱脊髓科研中心、中山大学脊髓损伤研究所等省、校级科研机构挂靠骨外科成立。
激光科始于1974年,现有专职副主任医师1名、住院医师1名,兼职副研究员1名,技师3名。拥有CO2激光机、Nd:YAG机、Q开关YAG机,半导体激光机、He-Ne激光机等先进设备。
诊治项目
高功率激光治疗:具有方便快捷、安全有效、不出血、无痛苦、并发症少等特点。主治:黑色素性疾病如太田痣、咖啡斑、雀斑、色痣、祛纹身、祛纹眉;血管异常性疾病如鲜红斑痣、血管瘤、遗传性良性毛细血管扩张、酒渣鼻、蜘蛛痣;体表增生物如老年斑、寻常疣、扁平疣、汗管瘤、毛发上皮瘤、鸡眼、睑黄疣、神经性纤维瘤、粉瘤、男女尖锐湿疣等;小面积疤痕;痔(内痔、外痔、血栓性外痔);宫颈糜烂、宫颈肥大、宫颈息肉、宫颈纳氏囊肿、外阴白斑、巴氏腺囊(脓)肿、女性尿道口息肉、肉阜、处女膜伞;慢性咽炎、咽部乳头状瘤、慢性鼻炎、慢性甲沟炎、炎性肉芽肿。
低功率激光治疗:具有强有力的生理刺激作用,能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脂、促进细胞再生,伤口愈和,组织修复、调整神经功能和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等功能,低功率激光进行穴位照射具有针灸作用而较传统的针灸刺激程度更强,无痛苦,无疾病传染等优点。主治:急慢性疼痛性疾病如带状疱疹神经痛、各种关节痛腰腿痛、落枕、肩周炎、网球肘、痛风;急慢性炎症如急性软组织损伤、丹毒、蜂窝织炎、急性甲沟炎、慢性盆腔炎、骨髓炎、乳腺炎、单纯疱疹、湿疹、各种感染的手术伤口、褥疮等。
中山二院介入放射科是广东省最早开展介入放射技术的单位,现有两台数字化DSA设备。2001年正式成立介入放射专科,以国内知名介入专家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由介入门诊、介入病房及介入手术室组成。现有五名专职医生、七名病区护士、两名介入手术室护士。介入治疗是在现代先进影像设备的导向监视下,采用各种精细器械和导管,通过皮肤的微小切口或人体的腔道开口进入体内病变部位进行诊断及治疗,具有准确、高效、安全和微创的特点。代表了二十一世纪的医疗技术发展趋势。近五年来,专科培养硕士研究生八人、进修生十人。主持及参与各类省、市科研基金项目五项。主编及参编专著六部。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四项。专科医疗特色:在血管病变的介入治疗方面,开展了各种血管病变的造影诊断、栓塞、溶栓、球囊成形及支架置入治疗。已独立开展了胸主夹层动脉瘤、腹主动脉瘤腔内金属覆膜支架隔绝术,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高新介入治疗技术;在口腔颌面血管瘤及颅底富血管病变的介入处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综合介入治疗、门脉高压症和布-卡综合征的综合介入治疗上均具有自己的特色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肿瘤病变的介入治疗方面,开展了各种良恶性肿瘤的栓塞、栓塞灌注化疗、微波、射频等综合介入治疗和食道、胆道、肠道等非血管腔道狭窄的球囊成形术及内支架置入术,特别是在应用微波消融技术进行的肝癌、肺癌等实体肿瘤的综合微创治疗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介入治疗疾病主要包括:
1.肿瘤性疾病:恶性肿瘤包括肝癌、肺癌、胆管癌、胰腺癌、膀胱癌、妇科癌等的栓塞化疗、灌注化疗、微波射频及综合介入治疗;良性肿瘤包括肝血管瘤、子宫肌瘤等的栓塞治疗。
2.血管性疾病: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狭窄、阻塞、血管瘤、动静脉畸形等病变的血管造影诊断、栓塞、溶栓、球囊成形及支架置入治疗。包括缺血性脑病(颈动脉狭窄、椎基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狭窄)、胸腹主大动脉瘤、肾动脉狭窄、下肢深静脉血栓、肢体血管闭塞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足)等。
3.出血性疾病:动脉或静脉性消化道的出血(呕血、便血)包括门脉高压症的综合介入治疗(球囊成形术、静脉支架、第二肝门再建术、经皮肝穿冠状静脉、胃底静脉栓塞术、经颈静脉TIPSS、B-RTO、PSE);,肺部疾病引起的咯血;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脾、肾等实质性脏器的出血及顽固性鼻出血等。
4.非血管性疾病:良恶性食管、气管狭窄及食管瘘,良恶性胆道梗阻(梗阻性黄疸)以及输尿管、鼻泪管阻塞、椎间盘突出、输卵管狭窄等。
5.脏器功能亢进疾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肿瘤等。
6.开展了各种良恶性肿瘤的栓塞、栓塞灌注化疗、微波、射频、粒子等综合介入治疗
7.肿瘤性疾病:恶性肿瘤包括肝癌、肺癌、胆管癌、胰腺癌、膀胱癌、妇科癌等的栓塞化疗、灌注化疗、微波、射频、粒子等综合介入治疗
骨外科成立于1951年,创始人是我国骨科第二代代表人物何天琪教授和邝公道教授,骨外科是广东省科技兴医“五个一”工程重点专科,广东省重点专科,院重点学科,文革后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博士点及硕士点,在省内和国内都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在职正教授、主任医师8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8名,主治医师 4名,住院医师3名,技师2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6名、硕士学位6名,在职博士生 2名。12人曾赴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瑞士、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研修培训。8名教授获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各学组全国委员。
骨外科下设四个亚专科:脊柱外科、关节外科、运动医学和创伤骨科,脊柱畸形的三维矫正;脊柱及骨盆肿瘤的整块切除重建技术;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退变性腰椎间盘疾病;脊柱外科微创手术: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腹腔镜下结核病灶清除内固定术等;关节镜下前后叉韧带的重建技术,肩关节镜检查及治疗;人工髋膝关节置换和翻修手术;干细胞移植治疗骨关节疾患,国内最早开展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基础研究的单位;足踝外科疾患诊治等特色诊治技术居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骨外科科研实力雄厚,承担1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5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如:转BDNF基因修饰OEC对大鼠脊髓Nogo表达的影响;汉族人椎间盘退变易感基因的相关研究;MSC与OEC联合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研究;巨噬细胞在人工关节松动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股骨头坏死的机制研究;组织工程化软骨治疗软骨缺损等。拥有多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如人工腰椎间盘的设计;嗅鞘细胞移植技术;新型脊髓打击器;髋臼杯植入定位装置。已有多项研究获国家教委及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如颈椎弓根内固定定位系统的设计。近5年以来共发表医学论文逾500篇,其中SCI杂志22篇,国内核心杂志200多篇。主编及参编专著18本。
该科与世界各地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国际交流频繁,技术信息资源丰富。多次主办国际骨科研讨会,有10余位国内外著名专家被聘为该科客座教授。广东省脊柱脊髓科研中心、中山大学脊髓损伤研究所等省、校级科研机构挂靠骨外科成立。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泌尿外科成立于1974年,经过多年努力,科室已发展为综合实力国内一流,华南领先,在国内泌尿外科学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泌尿外科诊疗及培训中心。
泌尿外科是中山大学博士学位、硕士学位培养点及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是全国泌尿外科副主委、广东省泌尿外科主委单位;是广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是卫生部泌尿外科微创技术培训基地、卫生部泌尿外科内镜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卫生部泌尿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是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华南培训中心和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术(IMCLRCP)的唯一中国参与单位。
泌尿外科医疗技术队伍整体实力强,结构合理。现有教授、主任医师7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7名,主治医师10人,住院医师10人;拥有院本部、南院、增城院区(2010增加)3个病区,院本部、南院、中山大学南校区、增城院区4个泌尿外科门诊;以及体外冲击波碎石中心、内窥镜检查治疗室、尿流动力学检查室、泌尿外科实验室及微创技术培训中心等部门。
泌尿外科专科建设布局合理,重点突出、全面发展:现设有微创泌尿外科、泌尿系肿瘤、泌尿系结石、前列腺和下尿路疾病、男科以及泌尿系整形等6个亚专科。在微创、肿瘤及结石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是华南地区泌尿外科疑难及危重疾病会诊中心,主要技术特色包括:1.腹腔镜技术居于全国领先位置,在国内率先开展泌尿外科各种类型腹腔镜手术,包括泌尿外科难度最大的腹腔镜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等,是目前国内开展泌尿外科手术种类最齐全、病例数最多、疗效最好的单位之一;在国内率先开展各种泌尿外科单孔腹腔镜技术,自主研发多通道单孔套管,获得国家专利并已被多家三甲医院运用。在国内率先开展腹腔镜阴茎癌腹股沟淋巴清扫手术,大大减少该手术严重并发症。2.率先在国内开展吡柔比星荧光剂荧光膀胱镜检查,最先用于膀胱癌的诊治,多次在国内外会议上报告,得到国际同行认可。3.率先在国内开展斜仰卧位经皮肾镜技术(PCNL)及斜仰卧截石位手术,并研制了可视经皮肾通道扩张器,为复杂性肾结石治疗提供了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方法。4.协助全国各省市60多家三甲医院开展各种类型微创手术,科室所属的华南微创培训中心已成为国内泌尿外科最有影响力的培训中心之一,经过14期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以及各种微创技术研讨会,已为全国培养1200多个泌尿外科微创技术骨干。
中山二院介入放射科是广东省最早开展介入放射技术的单位,现有两台数字化DSA设备。2001年正式成立介入放射专科,以国内知名介入专家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由介入门诊、介入病房及介入手术室组成。现有五名专职医生、七名病区护士、两名介入手术室护士。介入治疗是在现代先进影像设备的导向监视下,采用各种精细器械和导管,通过皮肤的微小切口或人体的腔道开口进入体内病变部位进行诊断及治疗,具有准确、高效、安全和微创的特点。代表了二十一世纪的医疗技术发展趋势。近五年来,专科培养硕士研究生八人、进修生十人。主持及参与各类省、市科研基金项目五项。主编及参编专著六部。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四项。专科医疗特色:在血管病变的介入治疗方面,开展了各种血管病变的造影诊断、栓塞、溶栓、球囊成形及支架置入治疗。已独立开展了胸主夹层动脉瘤、腹主动脉瘤腔内金属覆膜支架隔绝术,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高新介入治疗技术;在口腔颌面血管瘤及颅底富血管病变的介入处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综合介入治疗、门脉高压症和布-卡综合征的综合介入治疗上均具有自己的特色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肿瘤病变的介入治疗方面,开展了各种良恶性肿瘤的栓塞、栓塞灌注化疗、微波、射频等综合介入治疗和食道、胆道、肠道等非血管腔道狭窄的球囊成形术及内支架置入术,特别是在应用微波消融技术进行的肝癌、肺癌等实体肿瘤的综合微创治疗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介入治疗疾病主要包括:
1.肿瘤性疾病:恶性肿瘤包括肝癌、肺癌、胆管癌、胰腺癌、膀胱癌、妇科癌等的栓塞化疗、灌注化疗、微波射频及综合介入治疗;良性肿瘤包括肝血管瘤、子宫肌瘤等的栓塞治疗。
2.血管性疾病: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狭窄、阻塞、血管瘤、动静脉畸形等病变的血管造影诊断、栓塞、溶栓、球囊成形及支架置入治疗。包括缺血性脑病(颈动脉狭窄、椎基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狭窄)、胸腹主大动脉瘤、肾动脉狭窄、下肢深静脉血栓、肢体血管闭塞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足)等。
3.出血性疾病:动脉或静脉性消化道的出血(呕血、便血)包括门脉高压症的综合介入治疗(球囊成形术、静脉支架、第二肝门再建术、经皮肝穿冠状静脉、胃底静脉栓塞术、经颈静脉TIPSS、B-RTO、PSE);,肺部疾病引起的咯血;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脾、肾等实质性脏器的出血及顽固性鼻出血等。
4.非血管性疾病:良恶性食管、气管狭窄及食管瘘,良恶性胆道梗阻(梗阻性黄疸)以及输尿管、鼻泪管阻塞、椎间盘突出、输卵管狭窄等。
5.脏器功能亢进疾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肿瘤等。
6.开展了各种良恶性肿瘤的栓塞、栓塞灌注化疗、微波、射频、粒子等综合介入治疗
7.肿瘤性疾病:恶性肿瘤包括肝癌、肺癌、胆管癌、胰腺癌、膀胱癌、妇科癌等的栓塞化疗、灌注化疗、微波、射频、粒子等综合介入治疗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整形外科现有医师5名,教授、主任医师1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2名,住院医师1名。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1名。具有博士学位者3人,硕士学位者2人。近10多年来,整形外科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在尿道下裂、疤痕和干细胞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在短短十余年里,获得了快速的进步和发展。对于先天性尿道下裂以及各种先天畸形、器官再造的治疗已经达到了国内先进行列。在皮肤移植、皮瓣移植、体表器官的修复与再造、显微外科、美容外科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已的特色。
专科特色
1、先天性尿道下裂手术治疗:
科室在国内外率先采用了镍钛记忆合金尿道支架,显著提高了Ⅰ期尿道再造的成功率,尿瘘和尿道狭窄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每年收治尿道下裂病例数百例,治疗效果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
2、先天性小耳畸形的手术治疗:
科室在进行小耳畸形的耳廓再造手术方面,与医院耳鼻喉科紧密合作,开展了难度大、要求高的耳廓再造手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3、巨大血管瘤的治疗:
科室采用对巨大血管瘤的综合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对面积巨大、反复复发、切除难度大的血管瘤有独到的经验和体会。
中山二院儿科成立于1953年,2003年获批准为广东省重点专科,是广东省首批的儿科硕士点和博士点单位。该科为综合性儿科,下设小儿血液、小儿神经、小儿心脏、小儿呼吸、小儿泌尿、新生儿、小儿内分泌等专业。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2人,主治医师17人,其中博士导师3人,硕士导师8人。
儿科病房拥有床位72张,设综合区、血液区、新生儿区、危重病监护室、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病区。实验室部分包括儿科血液室和中山大学岭南脐血库等。
小儿血液专科是儿科的重点,对地中海贫血、小儿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的临床诊治处于国内先进水平。1989年率先在国内开展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特性的研究,1998年在国内首次采用同胞脐带血移植治疗重型β地中海贫血并获成功,2002年世界首例非血缘相关脐血移植治疗重型β地中海贫血成功。至2006年8月共完成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地中海贫血、白血病、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94例,其中治疗地中海贫血已达国际先进水平,治疗白血病达国内先进水平。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化疗5年治愈率为83.5%,达国际先进水平。新生儿专业配有先进的治疗抢救仪器设备,具有熟练的诊疗操作技术,对危重疾病的抢救成功率高,早产儿、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抢救成功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神经专业对小儿癫痫、多动症、多发性抽动、脑瘫、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小儿智能落后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心血管疾病、小儿哮喘疾病、难治性肾病、小儿内分泌疾病等的研究均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中山二院小儿呼吸科
呼吸专科现有专业技术人员5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1人。专科自1985年设置以来,一直致力于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工作,尤其对儿童哮喘、慢性咳嗽、反复呼吸道感染、喘息性支气管炎、难治性肺炎,以及肺含铁血黄素沉着征等疾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获得广东省卫生厅、省科技厅、中华医学会科研基金等资助,近年来先后在国家、省级医学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专科在国内率先采用吸入皮质激素治疗肺含铁血黄素沉着征,副作用小,疗效显著。能对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快速作出病原学诊断,避免了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对儿童哮喘的防治一直走在全省的前列,设有哮喘专科出诊,采用免疫调节治疗儿童哮喘的研究获得学校科技成果奖。
中山二院小儿神经科
儿科神经专科是在广州地区开设最早、在华南地区具有一定影响的专科之一。专科现已开展神经电生理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智力测定、注意力测定、心理测定、运动评估,可为儿童神经、心理、精神患者提供药物治疗、心理咨询,为特殊儿童提供运动康复、心理康复、语言康复。专科在小儿癫痫、脑瘫、多动症、多发性抽动、多发性硬化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自1996年在国内率先开展大剂量丙球治疗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研究,现已取得肯定的经验和良好的效果;利用先进的MR技术对脑病进行病理分型,并结合流式细胞仪技术对脑病进行免疫分型,进而采取不同治疗方案,大大提高了脑炎、脑瘫等治疗疗效。依托该科血液专科雄厚的技术力量开展了骨髓移植治疗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临床研究,为治疗这一不治之症展现了希望。
中山二院新生儿专科
新生儿专科建于1985年,在病房有新生儿室。光疗室及重症监护室,在出诊有新生儿专科出诊。目前有新生儿专科医师6人,其中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4人。新生儿病房配有先进的治疗抢救仪器设备,人员具有熟练的诊疗操作技术如换血术、光疗管理、早产儿管理、呼吸机管理、胃肠道外营养等,对危重疾病的抢救成功率高,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明显提高,诊疗技术达国内先进水平。
中山二院小儿心血管科
儿科心血管专业始建于六十年代,开设心脏专科出诊、心血管病房、儿科心电图室和心脏电生理室,每年定期举办一个月的小儿心电图学习班,开展了安装小儿心脏起搏器等工作。
儿科心脏专科现有副教授1位,主治医师3位,承担着儿童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研究工作。在先天性心脏病方面,开展左、右心导管检查,实施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房间隔缺损及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在后天获得性心脏病,如心肌炎、心肌病、心包炎、心内膜炎、心律失常、风湿性心脏病、川崎病、心功能不全的诊治等方面都紧跟国外前沿发展,并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行之有效的工作规程。
中山二院小儿内分泌科
小儿内分泌专科是广东省为数不多的专出诊治儿童内分泌疾病的出诊之一。以诊治儿童矮小症,性早熟,青春发育迟缓,儿童肥胖症,甲亢,先天性甲低,儿童糖尿病,肾上腺疾病,先天性遗传及代谢性疾病为主。对上述疾病诊断准确、治疗规范化。有多年出诊经验、齐全的专科检查项目和先进的医疗设备。现开展的诊疗项目有:生长激素、性腺轴激素、甲状腺素等内分泌激素测定;诊断内分泌疾病的各种兴奋、抑制实验;测骨龄及预测身高;性早熟及性发育异常(如男孩阴茎短小、隐匿阴茎)诊断和治疗;肥胖儿童诊断、治疗;诊治其他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及肾上腺疾病等。主诊梁立阳医师,为广东省首批两名小儿内分泌专业博士之一。专攻儿童内分泌及遗传代谢性疾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诊疗方面具有独到之处。
中山二院小儿肾病专科
儿科肾病专科现有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3名。该专业组人员对小儿各种泌尿系统疾病如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泌尿系统感染、血尿、遗尿症等都有丰富的的诊治经验。可熟练进行肾活检术。
一、科室概况
风湿免疫科成立于2001年。在医院各级领导及兄弟科室的支持下,专科主任戴冽教授带领团队经过13年的艰苦努力,目前该科已发展为医教研综合实力广东省内领先、国内风湿免疫学界有重要影响的医学专科。设专科病房、专科门诊和专科实验室(开展风湿免疫病相关的实验室检查项目)。该科拥有一支富有朝气及实力的专业人才队伍,并形成了专业、高效的风湿免疫性疾病诊疗体系,收治的病人遍及全省、全国及海内外多个国家,是广东省重要的风湿免疫病诊疗单位。
二、人才梯队
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1人、住院医师4人和检验技师1人。有博士导师1名,硕士导师1名。
三、临床诊疗特色及科研实力
在医疗上,该科一贯坚持质量第一、服务至上的原则,一切以病人为中心,贴心为病人服务。本专科在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系统性血管炎、干燥综合征、硬皮病、白塞病、成人still病等各种弥漫性结缔组织病,以及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痛风、骨质疏松、银屑病关节炎等各种骨关节病的诊断和治疗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目前该科对风湿免疫病领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临床诊疗水平及疑难危重病例抢救水平处于国内先进、省内领先水平,在某些少见﹑罕见病或疑难风湿性疾病的诊治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该科在国内率先开展多项特色诊疗技术,如膝关节Parker-Pearson针滑膜活检,偏光显微镜及茜素红染色检测包括尿酸盐结晶在内的多种晶体,CT引导下骶髂关节注药、B超引导下关节腔穿刺、软组织痛点注射等。多年来,该科积极推广最新的国际国内关节病诊疗指南,积极开展临床路径,采取早期规范化治疗,应用新型免疫制剂及最新的生物制剂(如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大大地提高了临床疗效,减少了关节病的致残率。
1、类风湿关节炎(RA)的早期诊断与规范化治疗
RA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该科先后获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高等学校博士学科专项科研基金、1项教育部回国人员启动基金、5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6项广东省卫生厅及中山大学等十多项科研基金,在国际SCI杂志发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8篇,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超过40篇,出版专著《类风湿性关节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雄厚的科研实力大大地带动了临床的发展。
早期诊断:RA可导致关节破坏,引起畸形、残废,而一旦出现关节破坏,目前的药物治疗不可能逆转,因此越早诊断,甚至在病人没有出现关节破坏前诊断出来并进行早期治疗将大大改善预后。该科通过检测新的血液学指标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类风湿因子高)、双手核磁共振(MRI)检查、关节高频彩超检查及关节滑膜活检病理检测,并结合目前美国及欧洲风湿病学会最新的RA诊断标准,实现了早期诊断RA,大大地提高了病人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强化规范治疗:该科根据最新的国际国内RA诊疗指南,采取早期规范化治疗,应用新型免疫制剂(如来氟米特)及最新的生物制剂(如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大大地提高了临床疗效,减少了致残率。另外,该科还通过讲座、网站、宣传手册等进行病人教育,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
开展特色诊断新技术:关节滑膜是RA和其他许多关节病的主要靶组织,滑膜病理学检查对临床关节病的诊断、病情判断及预后预测都有重要的意义。该科于2006年在国内率先采用Parker-Pearson活检针进行细针滑膜活检术,目前已完成近500例次,并在全国多个省市推广。该技术获2012年该院医疗新技术三等奖及2013年广东省适宜推广技术重点项目。
2、痛风及其他晶体性关节炎(如假痛风、假假痛风)的确诊及规范化治疗
晶体性关节炎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组关节炎病,由结晶所致。这些结晶包括尿酸钠(MSU)、焦磷酸钙(CPPD)、羟基磷灰石(Apatite)、八钙磷酸盐、三钙磷酸盐、二钙磷酸盐、草酸钙、磷酸铝、夏科-雷登晶体、胆固醇、类固醇等,其中前三种较为常见,分别引起痛风性关节炎、假性痛风性关节炎及碱性磷酸钙结晶沉积症(也称为假假痛风,钙化性肌腱炎)。这三种疾病临床表现相似,其鉴别诊断及确诊只有依靠滑液或关节镜检查寻找结晶。晶体检测是确诊晶体性关节炎的金标准。临床上不开展晶体检测,往往无法鉴别不同类型的晶体性关节炎,容易误诊为痛风性关节炎,按照痛风性关节炎给予治疗,以致部分不是痛风性关节炎而是其它晶体性关节炎的患者长期误服别嘌醇或立加利仙等降尿酸药物。
痛风的基础研究:该科与国外单位合作引进和完善痛风动物模型(国内尚无),深入研究痛风的发病机制及诊治,并在Arthritis Res Ther杂志共同发表研究论文,为临床痛风的诊治提供理论基础。
特色诊断技术:痛风性关节炎是由于过多的尿酸盐沉积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所致。关节穿刺液或“痛风石”穿刺物在偏光显微镜下证实有双折光的针形尿酸盐结晶是诊断痛风的金标准,并有助于痛风与其他晶体性关节炎(如假痛风、假假痛风)相鉴别。该科戴冽主任曾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师从国际痛风权威H Ralph Schumacher教授,学习应用偏光显微镜检测晶体的技术。该科在国内率先开展偏光显微镜进行滑液晶体检测技术,并结合普通光镜、油镜、特殊染色(如茜素红染色)观察不同晶体的性状,以及滑液常规分析结果,有助于不同晶体性关节炎的诊断。该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该科曾先后诊断国内首例的胆固醇晶体性关节炎及羟磷灰石沉积病(假假痛风),在《中华内科杂志》发表相关文章,填补国内空白。并通过全国风湿病学年会的专题发言及每年举办的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将此技术推广至全国多个省市。
规范治疗:痛风的治疗分为急性发作期的止痛治疗(“治标”)和疼痛缓解期的降尿酸治疗(“治本”)。该科临床诊治痛风的水平全国领先。在《中华内科学杂志》率先明确提出痛风降尿酸治疗的目标,又在《中华风湿病学杂志》发表专论倡导要重视痛风降尿酸目标治疗的新策略,并在全国学术会议上推广国际最新的痛风诊治新进展。
3、强直性脊柱炎(AS)的早期诊断与规范化治疗
早期诊断:AS好发于青少年,可引起脊柱强直、关节破坏,导致畸形、残疾。早期诊断可大大改善患者预后。该科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骶髂关节核磁共振(MRI)及肌腱附着点高频彩超等检查,并结合目前美国及欧洲风湿病学会最新的AS诊断标准,实现AS的早期诊断。
强化规范治疗:该科根据最新的国际国内AS诊疗指南,采取早期规范化治疗。应用免疫制剂(如柳氮磺吡啶、甲氨蝶呤、反应停等)及最新的生物制剂(如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大大地提高了临床疗效,减少了致残率。
强调运动的重要性:运动体操锻炼对于延缓AS患者脊柱强直十分重要,该科一直重视病人教育,通过讲座、网站、宣传手册等推广AS的运动体操锻炼方法,大大帮助患者保持脊椎活动范围,延缓畸形发生。
开展特色新技术:该科开展CT引导下骶髂关节穿刺注药术,有效缓解了口服药不耐受或疗效欠佳的患者的难治性腰痛。
4、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早期诊断与个体规范化治疗
临床研究:该科参与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方法和综合治疗的临床研究。不断总结疑难病例及危重病例的诊疗经验,并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推广经验。
早期诊断:该科通过检测多种诊断SLE的特异性指标,包括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ENA抗体谱、抗β2-糖蛋白1、抗中性粒细胞抗体、抗核小体抗体等。结合最前沿的美国及欧洲风湿病学会制订的SLE诊断标准,有效地实现了对SLE的早期诊断。此外,该科已行肾穿刺活检操作200多例,通过肾脏病理分析准确地对狼疮性肾炎进行分型,提高了治疗的针对性。
个体化规范治疗:该科根据最新的国际国内诊疗标准,不断更新该科SLE的日常诊疗常规,并根据每位患者的实际病情,制订出兼顾规范化与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该科还通过讲座、网站、宣传手册等进行病人教育,设立长期随访机制,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
危重病例抢救:该科对疑难危重多器官受累的SLE患者有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如:
(1)强化冲击免疫干预治疗重症狼疮,结合血液超滤治疗急进性狼疮性肾炎,结合呼吸监护治疗狼疮性肺炎及出血性肺泡炎;
(2)应用新型免疫制剂(如霉酚酸酯,环孢素、FK-506)治疗SLE,减少药物副作用、提高生存率。
(3)应用最新的生物制剂(如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的狼疮性溶血及严重的狼疮性血小板减少,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4)鞘内注射免疫抑制剂治疗神经精神狼疮,大大提高治疗效果。
5、危重病例抢救
该专科危重病例抢救成功率95%以上,包括狼疮性脑病,狼疮性肺炎、肺出血、呼吸功能衰竭,狼疮性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皮肌炎合并急进性间质性肺炎、呼衰,显微下多血管炎合并急性呼衰、肾衰,硬皮病肾危象等。
6、疑难、少见病例诊治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复发性多软骨炎是一种少见的累及多部位软骨的炎性破坏性疾病,往往累及气管软骨危及生命。目前他们已收治30多例重症复发性多软骨炎患者,并在国内率先采用外周血自体干细胞移植、生物制剂及间充质干细胞等治疗,取得良好疗效。另外,他们还成功诊治许多丙硫氧嘧啶引起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小血管炎、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多发性肌炎样综合征或Hoffmann综合征、POEMS综合征、韦格纳肉芽肿特殊眼病、组织坏死性淋巴结炎、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厚皮指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获得性血友病、木村病等疑难、少见病例,并在国内外发表了相关的病例报道、综述或论著。
五、学科荣誉
2012年度该院医疗工作优秀奖一等奖
2011年度该院医疗工作优秀奖一等奖
2010年度该院医疗工作优秀奖二等奖
六、教学方面:
坚持育人为本,独立承担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进修生等教学任务。自2007年连续七年每年举办一期关节病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2012年~2013年增加广东省继续教育《疑难危重风湿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学习班。不断引进及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先后获1项广东省教学改革课题,3项中山大学教学改革课题以及1项医院教学改革课题资助。教学改革研究成果在《中华医学教育杂志》、《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等核心医学教育杂志发表论文。指导5项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1项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血液科始创于1972年,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三级学科,是广州市较早开设的血液病专业之一。近几年专科在教学、医疗、科研等方面有了飞速的发展。
学科的建立与发展
1972年 在内科系统中分设血液专科,人员廖适生、张风声等。
1972年 开设骨髓细胞形态学室。并设立血液科病房及血液专科门诊,开展专科会诊。
1992年 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2000年 成立血栓病实验室。
2002年 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工作。
2006年 首批广东省卫生厅准予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医疗机构。
2006年 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历届学科带头人
1972年 - 1985年 张风声 讲师任科主任
1986年 - 1996年 张惠宜 副教授任科主任
1997年 - 2001年 徐立卓 教授任科主任
2002年 - 至今 尹松梅 教授任科主任
医疗
血液科开设有普通病房28张床,骨髓移植病房3张床。专科实验室包括骨髓细胞形态室,血液生化室和血栓病实验室。年门诊量1万余人次,年出院病人500余人次。在繁忙的医疗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对于急慢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恶性淋巴瘤和出血性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的诊断和治疗均紧跟国内外前沿发展,并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行之有效的工作规程,成功的治愈和抢救了无数的患者。
专科在血栓与止血的科学研究方面在广东省内领先。2002年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工作,2006被广东省卫生厅首批准予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医疗机构,开展移植的病种有:急慢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恶性淋巴瘤及风湿病,尤其可喜的是2006年成功的完成了国内首例复发性多软骨炎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到目前已有4例病人进行了移植,均取得良好的效果。科室与台湾慈济骨髓库有密切合作,该库可直接为科室提供HLA配型相合的供髓者。
教学
在教学方面,坚持育人为本,除承担大量日常的医疗任务外,还承担包括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见习实习、进修生等教学任务。
人才培养及科研建树
现有医师11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4名,讲师3名,住院医师3人,博士导师1名,硕士导师4名。专家教授社会兼职广州市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1人,委员1人;广东省医学会血液分会常委1人,委员1人;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专科委员会常委1人,委员1人,广东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1人,广东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1人,美国血液学会会员2人。
血液内科曾获得国家自然基金、教育部回国人员基金、卫生部基金、广东省自然基金、广东省重点攻关项目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基金、广东省卫生厅基金等近20项基金资助。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血小板功能异常、出凝血疾病以及白血病耐药等方面。
中山二院皮肤科创办于1953年,是华南地区最早开设的皮肤专科。发展至今,以其悠久的历史、雄厚的技术力量、合理的人才梯队、较先进的设备以及精湛的医术,在社会上享有较高声誉。
目前,科内有在职医师22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9名,主治医生7名、住院医师3名,博士导师3名,硕士导师7名。具备博士学位者1名,攻读在职博士者4名,硕士学位者6名。
全年平均日门诊量近1000人次,居全市前列。除普通门诊外,还开设有红斑狼疮、真菌病、白癜风与银屑病、性病、荨麻疹、痤疮、手部皮肤病等专科门诊以及专家教授门诊、夜诊等。门诊治疗室能开展各种冷冻、电灼、激光(二氧化碳激光、氦氖激光)、微波、射频、光动力治疗及小手术、医学美容等。病房定编床位39张,患者来自省内外及东南亚、港澳地区,历年来成功抢救了一大批危重患者。
科室下设结缔组织病专科、医学真菌专科、性病专科、皮肤美容专科。
结缔组织病专科
结缔组织病专科主要诊治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等结缔组织病,至今已30余年,每年门诊患者5000余人次,病房收治病人200余人次,随诊患者数千名,成功救治了无数危重病人,十年存活率已达到国际水平(79%)。
该专科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许德清、钟幸福、曾凡钦等教授被媒体称为“擒狼的人”,慕名前来求医者络绎不绝。三位教授培养了大量的接班人,对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病的病因、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各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工作。
医学真菌专科
专科对浅部及少见皮下组织真菌感染有丰富的诊治经验,对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的系统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天疱疮、艾滋病、糖尿病等合并的深部真菌感染,更有独到的诊断、治疗经验和技术优势。拥有华南地区唯一一家集医、教、研为一体的真菌研究室。现有教授兼博士导师1名,副教授2名,副主任技师一名,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十余名。
性病专科
专科是广州市卫生局批准成立的性病监测点,由性病专科门诊和性病实验室组成,配有十几名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及高级技师,每天均开设性病咨询门诊和专家门诊,对各种性病如淋病、梅毒、尖锐湿疣、非淋菌性尿道炎、生殖器疱疹、软下疳及慢性前列腺炎、尿道炎综合症、性病恐怖症、真菌性阴道炎等均有良好治疗效果。性病实验室开展各种性病病原体检测,如梅毒螺旋体暗视野检查、梅毒螺旋体血清试验(RPR,TPPA)、衣原体抗原检测法(C-C快速法)、解脲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培养加药敏试验、淋球菌镜检和培养、艾滋病抗体初筛试验、各种真菌镜检和培养、前列腺常规和病原体培养等。治疗方面,除了针对病原体的抗菌治疗和抗病毒治疗外,还开展激光、射频、电离子电灼及免疫疗法。
皮肤美容专科
专科医疗技术精湛,医疗设备先进、齐全,采用多种医疗方法包括冷冻、微波、高频电针(电刀)、射频刀、新型激光、紫外光、化学剥脱、注射除皱、美容护理以及精细的手术等治疗和处理各种损容性皮肤病,主要有寻常疣、扁平疣、腋臭、痤疮(暗疮)、酒渣鼻、皮肤囊肿、色素痣、睑黄疣、老年疣(老人斑)、皮赘、疤痕、浅表皱纹、白癜风和各种皮肤肿瘤;同时能开展多种美容手术。
骨外科成立于1951年,创始人是我国骨科第二代代表人物何天琪教授和邝公道教授,骨外科是广东省科技兴医“五个一”工程重点专科,广东省重点专科,院重点学科,文革后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博士点及硕士点,在省内和国内都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在职正教授、主任医师8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8名,主治医师 4名,住院医师3名,技师2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6名、硕士学位6名,在职博士生 2名。12人曾赴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瑞士、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研修培训。8名教授获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各学组全国委员。
骨外科下设四个亚专科:脊柱外科、关节外科、运动医学和创伤骨科,脊柱畸形的三维矫正;脊柱及骨盆肿瘤的整块切除重建技术;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退变性腰椎间盘疾病;脊柱外科微创手术: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腹腔镜下结核病灶清除内固定术等;关节镜下前后叉韧带的重建技术,肩关节镜检查及治疗;人工髋膝关节置换和翻修手术;干细胞移植治疗骨关节疾患,国内最早开展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基础研究的单位;足踝外科疾患诊治等特色诊治技术居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骨外科科研实力雄厚,承担1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5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如:转BDNF基因修饰OEC对大鼠脊髓Nogo表达的影响;汉族人椎间盘退变易感基因的相关研究;MSC与OEC联合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研究;巨噬细胞在人工关节松动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股骨头坏死的机制研究;组织工程化软骨治疗软骨缺损等。拥有多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如人工腰椎间盘的设计;嗅鞘细胞移植技术;新型脊髓打击器;髋臼杯植入定位装置。已有多项研究获国家教委及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如颈椎弓根内固定定位系统的设计。近5年以来共发表医学论文逾500篇,其中SCI杂志22篇,国内核心杂志200多篇。主编及参编专著18本。
该科与世界各地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国际交流频繁,技术信息资源丰富。多次主办国际骨科研讨会,有10余位国内外著名专家被聘为该科客座教授。广东省脊柱脊髓科研中心、中山大学脊髓损伤研究所等省、校级科研机构挂靠骨外科成立。
神经内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组成部分,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4人,主治8人,其中博士导师3人,硕士导师3人。运行床位近80张,分两个病区。
科室擅长诊治以下疾病:头痛、头晕、脑中风、癫痫、颈腰椎病、面神经炎、帕金森氏病、多发性硬化、重症肌无力、周期性麻痹、放射性脑脊髓病、神经痛、失眠症以及焦虑抑郁症、各种神经遗传变性疾病、各种类型的痴呆症等。
科室还拥有先进检查仪器,在华南地区较早开展了各种神经电生理检查(包括脑电图、脑电地形图、脑血流图、单纤维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以及各种诱发电位检查等),脑血管介入支架成形术,脑脊液细胞形态学与病原学检查以及床边穿颅血肿抽吸术等高、新、尖技术。设有专门的神经科实验室,目前,主要开展神经干细胞、基因治疗各类神经疾病的实验和临床研究,仅2005年、2006年两年,科室就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基金资助20项,发表SCI收录文章8篇。尤其在放射性脑脊髓病、老年神经疾病(尤其是帕金森病、老年性痴呆)、脑血管介入支架成形术以及脑出血的床边穿刺抽吸术等方面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临床经验十分丰富,享誉国内外。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修复专科建立已有35年历史,有国际先进的牙科综合治疗台及其它各种专用设备、材料和消毒设备,并实行牙科四手操作及一病人一牙科手机。技术力量雄厚、拥有高素质、年富力强的高年资医生团队,现有医师8人,其中高级职称者4人,主治医师4人、均具有硕士学位,临床经验丰富、操作技术规范,还长期承担本科生、研究生及进修生的临床教学。专科临床修复技术亨有较高的声誉并主持省市科研项目10个,参与20多个,发表论文70多篇。
口腔修复专科开展的医疗业务主要有:
1.缺牙修复(俗称“镶牙”) 包括
固定修复:各种材料的金属烤瓷牙桥和全瓷牙桥
活动修复:各种材料的活动义齿、隐形义齿、全口义齿
固定-可摘修复:精密附着体义齿、磁性固位义齿、套筒冠义齿等
2.美容性.矫治性修复(包括残根、残冠、四环素牙、氟斑牙、死髓变色牙、锥形牙、过小牙、扭转牙、切角缺损牙、牙间缝过大、牙前突、内陷等)
主要有:烤瓷熔附金属全冠、全瓷冠、瓷贴面、金属嵌体、瓷嵌体等.
3.修复性治疗.包括有:
(1)颞颌关节病的修复治疗(如磨牙症的垫修复.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修复治疗)
(2)牙周病的修复治疗(如松动牙的牙周夹板修复)
(3)颌面缺损的修复治疗(如上颌骨缺损的中空托牙修复等)
(4)日常修复治疗(如牙漂白用托槽.运动护牙垫.间隙保持器等)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耳科的相关介绍暂时空缺,我们正在拼命完善当中。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鼻科的相关介绍暂时空缺,我们正在拼命完善当中。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咽喉科的相关介绍暂时空缺,我们正在拼命完善当中。
中山二院皮肤科创办于1953年,是华南地区最早开设的皮肤专科。发展至今,以其悠久的历史、雄厚的技术力量、合理的人才梯队、较先进的设备以及精湛的医术,在社会上享有较高声誉。
目前,科内有在职医师22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9名,主治医生7名、住院医师3名,博士导师3名,硕士导师7名。具备博士学位者1名,攻读在职博士者4名,硕士学位者6名。
全年平均日门诊量近1000人次,居全市前列。除普通门诊外,还开设有红斑狼疮、真菌病、白癜风与银屑病、性病、荨麻疹、痤疮、手部皮肤病等专科门诊以及专家教授门诊、夜诊等。门诊治疗室能开展各种冷冻、电灼、激光(二氧化碳激光、氦氖激光)、微波、射频、光动力治疗及小手术、医学美容等。病房定编床位39张,患者来自省内外及东南亚、港澳地区,历年来成功抢救了一大批危重患者。
科室下设结缔组织病专科、医学真菌专科、性病专科、皮肤美容专科。
结缔组织病专科
结缔组织病专科主要诊治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等结缔组织病,至今已30余年,每年门诊患者5000余人次,病房收治病人200余人次,随诊患者数千名,成功救治了无数危重病人,十年存活率已达到国际水平(79%)。
该专科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许德清、钟幸福、曾凡钦等教授被媒体称为“擒狼的人”,慕名前来求医者络绎不绝。三位教授培养了大量的接班人,对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病的病因、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各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工作。
医学真菌专科
专科对浅部及少见皮下组织真菌感染有丰富的诊治经验,对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的系统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天疱疮、艾滋病、糖尿病等合并的深部真菌感染,更有独到的诊断、治疗经验和技术优势。拥有华南地区唯一一家集医、教、研为一体的真菌研究室。现有教授兼博士导师1名,副教授2名,副主任技师一名,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十余名。
性病专科
专科是广州市卫生局批准成立的性病监测点,由性病专科门诊和性病实验室组成,配有十几名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及高级技师,每天均开设性病咨询门诊和专家门诊,对各种性病如淋病、梅毒、尖锐湿疣、非淋菌性尿道炎、生殖器疱疹、软下疳及慢性前列腺炎、尿道炎综合症、性病恐怖症、真菌性阴道炎等均有良好治疗效果。性病实验室开展各种性病病原体检测,如梅毒螺旋体暗视野检查、梅毒螺旋体血清试验(RPR,TPPA)、衣原体抗原检测法(C-C快速法)、解脲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培养加药敏试验、淋球菌镜检和培养、艾滋病抗体初筛试验、各种真菌镜检和培养、前列腺常规和病原体培养等。治疗方面,除了针对病原体的抗菌治疗和抗病毒治疗外,还开展激光、射频、电离子电灼及免疫疗法。
皮肤美容专科
专科医疗技术精湛,医疗设备先进、齐全,采用多种医疗方法包括冷冻、微波、高频电针(电刀)、射频刀、新型激光、紫外光、化学剥脱、注射除皱、美容护理以及精细的手术等治疗和处理各种损容性皮肤病,主要有寻常疣、扁平疣、腋臭、痤疮(暗疮)、酒渣鼻、皮肤囊肿、色素痣、睑黄疣、老年疣(老人斑)、皮赘、疤痕、浅表皱纹、白癜风和各种皮肤肿瘤;同时能开展多种美容手术。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男科的相关介绍暂时空缺,我们正在拼命完善当中。
服务人次 0
好评率(--%)
擅长:心血管内科常见病及危急重症。
服务人次 0
好评率(--%)
擅长:心力衰竭、急性心功能不全、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
服务人次 24
好评率(90.0%)
擅长: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
服务人次 0
好评率(--%)
擅长:高血压、老年高血压、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糖尿病、脑血管病
服务人次 0
好评率(--%)
擅长: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
查看更多心血管内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