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医生

登录 注册

特发性震颤

特发性震颤又称家族性或良性特发性震颤,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为最常见的锥体外系疾病,也是最常见的震颤病症,约60%病人有家族史。姿势性震颤是本病的惟一临床表现。本病的震颤常见于手,其次为头部震颤,极少的病人出现下肢震颤。震颤在注意力集中、精神紧张、疲劳、饥饿时加重,多数病例在饮酒后暂时消失,次日加重。

无特定人群

无传染性

1.典型的特发性震颤在儿童,青少年,中老年中均可发现,对起病的高峰年龄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起病年龄的分布为双峰特征,即在20~30岁和50~60岁这两个年龄段;另一种观点认为特发性震颤很少在少年发病,随着年龄增长发病人数增加,平均起病年龄37~47岁。
2.特发性震颤惟一的症状就是震颤,偶有报道伴有语调和轻微步态异常,患者通常首先由上肢开始,主要影响上肢,双侧上肢对称起病,也可单侧上肢起病,一旦上肢影响后,常向上发展至头,面,舌,下颌部,累及躯干和双侧下肢者少见,仅在病程的晚期出现,而且程度比上肢轻。
主要表现为姿位性震颤,可同时含有运动性,意向性或静止性震颤成分,震颤可能在指向目的的运动中加重,震颤的频率为4~8hz,起病时频率为8~12hz,随着病程和年龄的增加,频率逐渐降低,幅度逐渐增加。
典型症状是手的节律性外展,呈内收样震颤和屈伸样震颤,旋前旋后样震颤(类似于帕金森病)十分少见,书写的字可能变形,但不会表现为写字过小,另一个常影响的部位是颅颈肌肉群,头部,舌或发声肌均可累及,表现为患者手部严重的姿位性震颤和头部震颤,包括垂直的“点头”运动和水平的“摇头”运动,软腭,舌的震颤会导致发声困难。
3.震颤在发病10~20年后会影响活动,随年龄增长严重程度增加,以致完成精细活动的能力受到损害,至发病后第6个10年达到高峰,86%的患者至60~70岁可影响社会活动和生活能力,包括书写,饮水,进食,穿衣,言语和操作,震颤幅度越大,对活动能力的影响也越大,震颤对性别的影响无差异。
4.许多因素都可以影响震颤,饥饿,疲劳,情绪激动和温度(高热,热水浴)等会加重震颤,与大多数不自主运动一样,特发性震颤在睡眠时缓解,也有个别报道,震颤在浅睡中仍然持续存在。
特发性震颤患者对乙醇(酒精)的反应是特征性的,许多患者即使只摄取少量乙醇(酒精)就可减少震颤,42%~75%患者饮酒后震颤减轻,但只是暂时的,一般维持2~4h,第二天震颤反而加重,很少有报道乙醇(酒精)对其他类型的震颤有类似作用,乙醇(酒精)是通过中枢起作用的。
5.特发性震颤可以伴发其他运动障碍的疾病,特发性震颤伴发帕金森病是众所周知的,据报道,在特发性震颤患者中,帕金森病的发病率比正常对照人群高得多,即使在大于60岁的特发性震颤患者中,帕金森病的危险度是同年龄组的随机人群的24倍,lou和jankovic曾报道过350例特发性震颤,其中20%同时伴有帕金森病,故认为特发性震颤可能是帕金森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姿位性震颤在包括帕金森病在内的许多运动障碍疾病中很常见,甚至是早期惟一的症状,一些患者出现的姿位性震颤数年后发展为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中帕金森病的发病率更高,这其中可能有特殊亚群。

1.ct、MRI检查、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或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
对鉴别诊断有意义
2.肌电图(emg)
可记录到4~8hz的促动肌-拮抗肌同步化连续发放活动,另有约10%患者表现为促动肌-拮抗肌交替收缩。单运动单元分析显示电冲动是集合性或同步化的。震颤发作期间募集相中新募集的运动单元有异常高的瞬间20~50hz放电频率。
3.基因分析
对确诊某些遗传性肌张力障碍疾病有重要意义。

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经常出现姿势性和(或)动作性震颤,饮酒后减轻,有家族史,不伴神经系统其他症状体征,应考虑特发性震颤可能。
1.震颤的临床分级 1996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特发性震颤研究组提出的震颤临床分级为5个等级。
0级:无震颤。
Ⅰ级:很轻微震颤(不易发现).
Ⅱ级:易发现的幅度不到2cm无致残性震颤。
Ⅲ级:明显的幅度2~4cm部分致残性震颤。
Ⅳ级:严重的幅度超过4cm致残性震颤。
2.特发性震颤诊断标准 美国运动障碍学会及世界震颤研究组织提出的特发性震颤诊断标准。
(1)核心诊断标准:
①双手及前臂动作性震颤。
②除齿轮现象,不伴其他神经系统体征。
③或仅有头部震颤,不伴肌张力障碍。
(2)次要诊断标准:
①病程超过3年。
②有家族史。
③饮酒后震颤减轻。
(3)排除标准:
①伴其他神经系统体征,或震颤发生前不久有外伤史。
②由药物,焦虑,抑郁,甲亢等引起的生理亢进性震颤。
③有精神性(心因性)震颤病史。
④突然起病或分段进展。
⑤原发性直立性震颤。
⑥仅有位置特异性或目标特异性震颤,包括职业性震颤及原发性书写震颤。
⑦仅有言语,舌,颏或腿部震颤。
鉴别诊断
特发性震颤鉴别诊断十分重要,主要与以下疾病鉴别。
1.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多在老年发病,此时期也是特发性震颤的多发年龄,因此许多特发性震颤被误诊为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患者合并pd几率高于普通人群,研究发现,pd患者亲属发生震颤至少是正常对照组2.5倍,pd合并特发性震颤患者的亲属发生震颤几率高达10倍,说明特发性震颤与pd虽是两个独立的疾病,但两者之间可能存在一定联系,pd震颤以静止性为主,可合并动作性震颤,常伴动作迟缓,强直,步态异常和表情少等。
2.甲亢和肾上腺功能亢进 引起生理亢进性震颤,对肢体施加较大惯性负荷时,震颤频率可减少1次/s以上,特发性震颤无此表现,可伴食欲亢进,多汗,心率加快,体重减轻,神经兴奋性增高和甲状腺肿大等甲亢表现,伴满月脸,向心性肥胖,高血压和多血质等肾上腺功能亢进表现。
3.直立性震颤 表现站立时躯干和下肢姿势性震颤,可累及上肢,伴体态不稳和小腿痉挛(肌肉高频强直收缩所致),坐下或仰卧后缓解,行走时减轻,家族性姿势性震颤患者合并直立性震颤几率较高,pet检查两者都有双侧小脑,对侧豆状核和丘脑功能异常,提示二者可能存在一定联系,与特发性震颤相比,直立性震颤频率(14~18次/s)更快,用氯硝西泮(氯硝安定,clonazepam),加巴喷丁(gabapentin)可显著缓解。
4.小脑传出通路病变 主要是小脑底核及结合臂病变,表现上肢和下肢意向性震颤,常伴其他小脑体征如共济失调等。
5.中毒或药物引起震颤 通常为姿势性震颤合并运动性震颤,也可出现静止性震颤和意向性震颤,取决于药物种类和中毒严重程度,多数震颤累及全身,节律不规则,可出现扑翼样震颤,伴肌阵挛。
6.皮质震颤 为不规则高频(>7次/s)姿势性和运动性震颤,常伴运动性肌阵挛,电生理检查可发现巨大体感诱发电位及体感反射增强。
7.红核及中脑性震颤 是静止性,姿势性及意向性震颤的混合体,震颤频率2~5次/s,通常由红核附近病变(脑卒中或外伤)引起,影响一侧黑质纹状体及结合臂通路,导致对侧肢体震颤,本病常伴脑干和小脑病变其他体征。

1.药物治疗
(1)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需要不定期服用;阿尔马尔效果更好,副作用更小,在临床上更常用,服药前应行心电图检查,排除慢心律及传导阻滞等。

(2)扑痫酮扑痫酮也有效,但特发性震颤患者对此药常很敏感,不可按治疗癫痫用药,应自小剂量开始。

(3)阿普唑仑偶有患者用阿普唑仑有效。

2.其他治疗
少数症状严重、以一侧为主和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行立体定向丘脑损毁术,丘脑深部电刺激(dbs)是有效的替代疗法。dbs技术比以往的手术方法有其突出的优点。首先,dbs是可逆的和可调节的。手术不毁损神经核团,只是使其暂时处于电麻痹状态,改善神经功能,神经核团麻痹的程度、范围可通过设定脑深部电极的电流、电压、频率及电极位置等多个因素来调节。在术后漫长日子里,还可随病情变化而不断调节,可以长期控制不断发展变化的特发性震颤症状。其次,dbs是可体验的。手术植入电极后,可通过临时刺激的方法,让病人切身适应、体验和观察,再决定最终和最佳的电极植入位点。再次,dbs是可发展的。手术保留正常脑组织的神经功能,为以后可能出现的新方法创造条件,也就保留了患者获得新生的权利和希望。最后,dbs是双侧的。对双侧特发性震颤患者的症状都可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而毁损双侧苍白球或丘脑,容易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加之dbs很少出现副作用,这是病人乐于接受的重要原因。

1、体能锻炼:特发性震颤患者的护理原则应该注意尽量做一些体能锻炼,比如太极拳、广播操。平时搓搓手,转动一下颈部,都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
2、饮食方面:多吃抗动脉硬化的食物,比如蔬菜、水果,芹菜、洋葱等有降压抗血脂的作用,多吃五谷杂粮,品种越丰富对病情恢复越好。高脂肪、高热量、高糖食品要限制,特别是油炸食品应该少吃。平时生活要规律,避免劳累。
3、心理治疗:病人要注意心态平衡,多看书勤动脑,经常出去走动。有的病人思想负担比较重,怕别人笑话自己。此时家属、亲戚朋友要给他安慰鼓励。不要让病人生气紧张,特别是家里有些不好的消息,不要马上告诉他,以免引起病情加重,创造一个温馨祥和的康复环境。
4、加强肢体功能锻炼:本病早期应坚持一定的体力活动,主动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四肢各关节做最大范围的屈伸、旋转等活动,以预防肢体挛缩、关节僵直的发生。晚期病人作被动肢体活动和肌肉、关节的按摩,以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

1、多以清淡食物为主,注意饮食规律。
2、根据医生的建议合理饮食。
3、该疾病对饮食并没有太大的禁忌,合理饮食即可。

好评医生-特发性震颤
更多
可咨询
服务人次 7290 好评率(100.0%)

擅长:运动障碍疾病、帕金森、周围神经病、面神经炎、颅内感染、脑炎、脑血管病、缺血性脑血管病、高血压性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供血不足、中风、脑血栓形成、脑出血、头痛、偏头痛、中枢神经系统变性性疾病、痴呆、老年痴呆症、抑郁症、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神经病、嗜睡、糖尿病、急性鼻咽炎、贫血、枕大神经痛、焦虑症、高脂血症、神经衰弱、低血压、颤证、特发性震颤、自主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痛

可咨询
服务人次 30312 好评率(99.1%)

擅长:运动障碍疾病、帕金森、周围神经病、面神经炎、颅内感染、脑炎、脑血管病、脑供血不足、高血压性脑出血、中枢神经系统变性性疾病、老年痴呆症、头痛、偏头痛、颈椎病、失眠、神经病、焦虑症、急性鼻咽炎、抑郁症、耳鸣、脑卒中、位置性眩晕、前庭神经炎、高血压、病毒感染、低血压、贫血、嗜睡、低血糖、特发性震颤、动脉硬化闭塞症、晕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graves病、上呼吸道感染、颤证

可咨询
服务人次 1915 好评率(99.4%)

擅长:脑血管病、脑梗塞后遗症、格林巴利综合征、面肌痉挛、睡眠障碍、帕金森、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多发性硬化、中枢神经系统变性性疾病、神经-肌肉接头疾病、头痛、不安腿综合征、癫痫综合征、脊髓疾病、老年痴呆、抽动症、晕厥、肝豆状核变性、后循环缺血、交感神经型颈椎病、肋间神经痛、梅杰综合症、多发性末梢神经炎、脑发育不良、脑积水、睡眠疾病、特发性震颤、神经衰弱、脑性瘫痪综合征、意识障碍

可咨询
服务人次 11535 好评率(94.3%)

擅长:运动障碍疾病、帕金森、脑血管病、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颅内动脉瘤、颈动脉狭窄、神经-肌肉接头疾病、肌张力障碍、重症肌无力、头痛、偏头痛、神经性头痛、丛集性头痛、睡眠障碍、顽固性失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周围神经病、面神经炎、面瘫、视神经脊髓炎、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中枢神经系统变性性疾病、老年痴呆症、萎缩侧索硬化、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脱髓鞘疾病、颅内感染、病毒性脑炎、脑炎、脑动脉瘤、脑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抑郁症、耳鸣、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心脏神经官能症、特发性震颤

可咨询
服务人次 5881 好评率(98.8%)

擅长:运动障碍疾病、帕金森、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脱髓鞘疾病、周围神经病、三叉神经痛、颅内感染、脑炎、脑血管病、缺血性脑卒中、脑供血不足、中枢神经系统变性性疾病、痴呆、萎缩侧索硬化、神经-肌肉接头疾病、肌张力障碍、特发性震颤、运动神经元病、梅杰综合症、帕金森叠加综合征、舞蹈症、失眠、多系统萎缩、小脑性共济失调、痉挛性斜颈、迟发性运动障碍、肌炎、抑郁症、自主神经系统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焦虑症、高脂血症、急性鼻咽炎、耳鸣、神经损伤、小儿抽动症

相关问答-特发性震颤

更多
你好,这种情况以前有过类似吗有啥基础疾病吗出现这种症状有啥诱因吗手一直抖还是间断抖经常容易紧张吗紧张有啥诱因吗?莫名其妙的就紧张了要减压放松调整心情你现在吃的啥药可以配合吃点疏肝解郁胶囊和乌灵胶囊吃吃看看也可以吃,主要是保持心情舒畅,平时多运动锻炼,强健体质,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也可以适当吃点 21金维他多维元素片 ,保证睡眠时间和质量。不客气祝你早日康复,记得满意好评啊脑血管病科普宣传:如果你身边有脑梗塞病人,可以对症吃点北京同仁堂再造丸效果不错!
黄志强 临颍县人民医院
2022-11-19
家族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做过颅脑磁共振吗?您好,确诊了特发性震颤吗?
刘艳琴 麻城市人民医院
2022-07-12
...那确实考虑特发性震颤,这个病预后良好,如果不影响你正常工作学习,不用治疗。如果需要治疗也只能缓解症状,无法治愈可以口服心得安或者阿普唑仑减轻症状这个就是不能紧张。你紧张的话就会加重这个大多是没治疗的,比如我自己也有点轻微的这种情况这个病一般不会加重发展注意监测心率,会降低心率的这个药那吃这个能降低还好,主要副作用就是会降低心率不是,如果你想吃药控制,就需要服药,这个药只能在吃的时候减轻、缓解你的症状,不能治愈,停药后就恢复原来的样子了要是没问题,欢迎您给我一个“满意”评价(评价按钮在页面右上角,问题关闭后页面下面也可评价)。春雨系统会自动赠送您一张复诊优惠券。
陶培洪 武警重庆市总队医院
2019-11-13

相关文章-特发性震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