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
山东省立医院始建于1897年,迄今已有117年的悠久历史,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和指导基层等任务于一体的山东省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也是山东大学附属医院、山东大学临床医学院、山东省临床医学研究院、山东省红十字会医院。
山东省立医院现有正式编制员工3188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840名,具有博士学位人员664名,博士后人员51名,博士生导师90名,硕士生导师242名,终身教授6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40余名,拥有泰山学者岗位特聘专家12名,卫生部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名,省突出贡献专家15名,省医学领军人才5名;担任国家级学术组织的常委以上职务的20名,省级学术组织主任委员23名,副主任委员155名。引进聘任4名院士、国家杰青、长江学者担任名誉教授,9名国内外著名教授担任客座教授。
省立医院现拥有开放床位4000余张,年门诊量280万余人次,出院病人10万余人次,年手术台次2.8万台次。医院学科齐全,特色专科突出,设有146个临床和医技科室,其中,国家临床重点专科7个,省医药卫生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12个,省级医学中心1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成立了13个专业的临床医学研究所,建有省内规模最大、条件最好的SPF级动物实验室。
山东省立医院陆续引进了PET-CT、核磁共振、宝石能谱CT、动态容积640层CT、机器人导航手术显微系统等大型医疗设备800余台,为医院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医院先后开展了新技术、新业务540余项,其中微创手术、介入治疗、脏器移植、人工假体及危重病治疗、分子生物学与基因诊疗技术均获得较大的发展,并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近5年来,医院共获各级各类奖项16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6项、二等奖26项、三等奖55项;承担国家级课题90项,省部级课题324项,其中获国家自然基金科研立项70项,独立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各一项,平均每年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立项课题经费1500万元以上,2011年突破4000万元;论文连续三年统计源期刊发表数量居全国同类医院首位,SCI收录论文已增加到2011年的110篇。
山东省立医院先后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十佳文明服务示范医院”、“全国百佳医院”、“全国创建文明行业先进单位”、“全国首批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首批管理创新单位”等荣誉称号。在上,山东省立医院的口碑也很不错,很多医生获得网友很好的评价。排名靠前的有:小儿骨科王延宙主任医师、心外科李红昕教授、耳鼻喉科于刚副教授、小儿呼吸科冯益真教授、妇科穆玉兰主任医师、眼科王利华教授、神经外科徐广明教授、内分泌科陈凌教授、中医科李克勤教授等。
2004年,以山东省立医院为主体组建了山东省立医院集团,包括山东省妇产医院、山东省立医院集团眼耳鼻喉医院、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山东省儿童医院、山东省骨科医院。2010年12月,位于济南新城区、省奥体中心对面的山东省立医院东院正式开业,为山东省立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医院地址:济南市经五纬七路324号 邮政编码:250021
联系电话:0531-87938911
行车路线 :
中心院区乘车路线:
13路,29路,k58路,k59路,101路,k101路,104路,到省立医院(经四纬七)站下车;
76路,129路,74路,125路,k100路,127路到省立医院(经六纬六)站下车;
6路,k92路,k96路,102路,104路,到经七纬八站下车;
其中到火车站29路;
长途汽车站k58路,k92路,125路;
长途汽车西站:k96。
东院:40路,115路,119路,brt6路,k160路,k301路到省立医院东院区站下车; 40路, 63路, 150路, brt6路到市交通运输局站下车;
40路, 63路, 150路, brt6路到燕山新居站下车。
电话 :
0531-58675120(预约),0531-68777114/0531-87938911(总机)
山东省立医院心血管内科成立于1978年,是山东省心血管疾病的诊疗、科研及教学中心,在省内心血管内科界稳居领先和龙头地位。几十年来,在全省心血管病专业的发展和学科建设方面发挥着带头和指导的作用。目前拥有医师42人,护理人员60人,技术人员11人;正高级职称16名,副高级职称9名;博士学位者23名,硕士学位者9名;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4名。担任国家级学会专业委员会常委1人,国家级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2人,省级学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2人,省级学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8人。
学科拥有国内外一流的诊疗设备。他们现有6个导管室,装备了GE INNOVA2000等6台大型DSA造影机,波士顿GALAXY2血管内超声仪1台、主动脉内气囊反搏仪2台、多导生理记录仪2台、射频仪2台、CARTO消融仪1台、OCT 1台、FFR血流检测设备1台。病房和相关科室拥有超声心动图仪6台,双源冠脉CT 2台,心电监护仪4套等医疗设备。
山东省立医院心血管内科目前是山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包括冠心病、心电生理与心律失常、高血压、心力衰竭等专业组,有冠心病科、心电生理科、冠心病监护病房(CCU)、东院心内科等四个病区,开放床位117张,年出院病人4000余人次,科室年门诊量30万余人次。在复杂冠脉病变、各种快速性心律失常、缓慢性心律失常、难治性心力衰竭、难治性高血压、瓣膜病均有深入研究,治疗水平均居于全国先进、省内领先的地位。
山东省立医院心内科是卫生部首批冠脉介入治疗及电生理介入治疗培训基地;在省内首先开展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和支架术、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旋切和旋磨术、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心房颤动的射频消融等新技术,冠心病介入及电生理介入治疗水平无论在数量还是操作水平上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年完成冠脉介入及电生理手术2000余例,治疗1300余例,其中冠心病介入治疗年800余例、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手术300余例、房颤射频消融术30余例,永久起搏器安装200余台。近年来又相继开展心肌干细胞移植、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心力衰竭的再同步治疗(CRT)、冠脉内超声、FFR、OCT等新技术。无论手术的数量还是难度,均居于全国先进、省内领先的地位。
近年来学科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20项,国际合作课题10余项,获省部级奖项10余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中华系列及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数百篇,主编著作20余部,培养博士研究生30余名,硕士研究生100余名。每年培养进修医师20余人。每年主办国际性专业学术会议1次,省级学术会议2次。
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内科建科四十多年来,经过几代人的传承与努力,目前该学科点已形成了以老年痴呆、脑血管病、运动障碍疾病、癫痫、神经免疫、神经遗传等为主要研究方向和优势特色,实力雄厚,名医荟萃,学术水平较高的学术团队。
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内科系山东省泰山学者设置岗位和山东大学神经病学博士及硕士授予点和神经病学博士后流动站,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山东省阿尔茨海默病科技创新联盟,全省护理服务先进病房,山东省巾帼文明岗。现拥有山东省海外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名,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3人。近5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项,省部级科研课题30余项。发表论著被SCI收录5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16部。拥有国家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省级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省级专委会副主任委员5人。
科室总人数126人,其中医生56人,护士70人,总床位161张,分为中心院区、东院区和西院区,年门诊量17.6万人次;年急诊2.6万人次,年出院人数3800人次。
经过多年发展 科室形成了临床 科研 教学齐头并进 分学科专科化突破 以特色专科带动全学科发展 以规范化诊疗为论文基础提高杂志医疗工作文章质量等特色优势。在临床、科研、教学等方面走在全省前列。
科室努力提高科学研究水平,积极开展与国内、外相关专业的横向合作和交流。加强与国内外实验室的研究协作,设置相关研究技术平台。科室现拥有神经变性病学研究室,并附设有神经心理室、神经电生理室、TCD室、基因诊断室和神经病理室等;另外,研究室还设有神经系统疾病临床资料库和神经系统遗传疾病DNA库。并且于近年分别与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美国麻省总医院和瑞典卡洛林斯卡大学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协作关系。科室还努力拓宽学术交流渠道,定期举办由国内外知名专家授课的各种讲座和大型专业学术会议。 科室重视临床疑难病的诊疗研究,在山东省临床医疗远程会诊中心的协助下,现已成功构成了山东省神经内科疑难病会诊(网络)体系,逐渐形成了山东省神经系统疑难疾病诊疗公共服务平台。
另外,为了给广大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诊疗服务,减轻患者的诊疗负担,使疑难危重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内科特设立专病门诊,包括脑血管狭窄介入诊疗(脑卒中筛查)专病门诊、神经变性病和神经遗传病专病门诊、癫痫、偏头痛与发作性疾病专病门诊、颅内感染与神经免疫相关疾病专病门诊等,实行专病专治,并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方针,立足山东,服务全国。
路漫漫其修远兮,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内科团队期许在各位前辈和老师的指导下,与全省神经内科广大同仁携手共进,为山东省神经内科事业的蓬勃发展而不懈努力。
山东省立医院的消化内科成立于1962年,在国内综合性医院中较早的独立设科,目前为山东省重点学科。科室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加强人才培养,形成自己的医疗特色和一支技术过硬的人才队伍,良好的医德是他们的学科灵魂,坚持以人为本,为广大患者服务。塑造了“实干和开拓”的良好形象,形成了“团结、严谨、优质、创新”的文化氛围。
该科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展了内镜检查技术,八十年代开始应用纤维内镜,九十年代开展电子内镜,在国内同行中一直处于龙头地位,为山东消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目前累计检查和治疗患者十几万人次,具有丰富的诊疗经验和精湛的诊疗技术。该科目前拥有多台日本Olympus电子胃镜、结肠镜、十二指肠镜。即将引进气囊推进式小肠镜。另外拥有C13质谱仪、TPC-12肿瘤蛋白芯片、酶标仪、全胃肠外营养(TPN)营养液配制超净台、沙式食道扩张器、球囊扩张器、曲张静脉套扎器等设备。
该科技术力量雄厚,有德高望重的山东省立医院终身教授冯宏教授,学科带头人朱菊人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副院长孙洪军、秦成勇和科主任付丽娜、刘吉勇教授的带领下,形成了在国内首屈一指的技术力量队伍。21名医生中有教授、主任医师7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2名。山东省立医院重点培养对象2人,出国学习归来者5人,具有博士学位者5人、硕士学位者4人。为山东省首批医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点和博士研究生培养点。目前有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8名,已经培养博士生15人,硕士生40人。再读博士生5人,硕士生12人。
特色诊疗项目
治疗技术
介入治疗已成为发展最快的临床重要领域。由于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显著、治疗费用低,以及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特点,是反映治疗技术水平的标准之一。该科已开展多种介入治疗,还要加快介入治疗的建设步伐。
(1)、内镜下早癌的治疗:目前该科随着早癌的诊断率的提高,ESD/EMR已经得到广泛的开展,包括食管、胃、结肠的早癌的治疗,均在山东省首家开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患者的随访结果也令人满意。
(2)内镜下门脉高压的治疗:注药及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内镜下套扎、血管硬化、组织粘合剂注射等治疗因门脉高压引起的食道胃底静脉曲张,预防或治疗出血。
(3)X线下介入治疗:食管狭窄的内镜下治疗,胆总管结石内镜下壶腹切开胆道取石、食道狭窄扩张及支架置入术等
(4)内镜的其它治疗:内镜是消化科重要的检查治疗手段。该科目前已能开展胃镜、结肠镜、胰十二结肠息肉切除;指肠镜的检查及治疗。如贲门失迟缓的扩张+肉毒毒素注射治疗;
检查技术
(1)该院的常规内镜检查采用传统的色素内镜检查和NBI等先进技术,大大提高了该院的早癌的诊断率,为ESD/EMR的开展提供了技术保障,为广大患者造福,并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2)、小肠镜:该科于2003年顺利开展了双气囊小肠镜,并于次年开展了胶囊内镜和单气囊小肠镜,目前为广大小肠疾病患者解决了困扰医生和患者多年的小肠是盲区的问题,进一步认识了小肠疾病。提高了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慢性腹痛、不全肠梗阻等疾病确诊率。目前许多有消化道出血、慢性腹痛、慢性腹泻、消瘦等症状的患者,虽经胃镜、结肠镜、气钡双重造影等检查,仍无法得到确诊。据统计,IBS是仅次于流行性感冒,影响出勤率的疾病,这些患者多是有消化道症状而胃、结肠镜检查阴性的患者,其中不少患者因无法检查小肠而被误诊。该院开展的双气囊推进式小肠镜检查给这部分患者带来了福音,结束医生“隔皮猜瓜”的历史,相当多的所谓IBS,会因为此项技术的开展,可因有了病理诊断而得到确诊,从而得到有效的治疗。
(3)超声内镜:该院开展的超声内镜检查在山东省享有盛誉,为食管、胃、十二指肠、结肠的粘膜下占位及早癌患者及胆胰病变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4)无痛内镜检查技术:胃镜、结肠镜检查较为痛苦,有不少患者具有畏惧心理,逃避检查或过度紧张导致检查无法顺利进行。有的患者因为耐受性差,中途终止检查。n调查显示,31%要做胃镜或肠镜检查的患者感到紧张或极度紧张,其程度强烈到可使74%的患者要求尽可能延长预约做检查的时间。而且由于患者的对抗,可导致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在一些年老体弱者,更可诱发心肺功能的损害。有人认为:非生理状态对内镜操作及检查结果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对这类患者给予适当的镇静,镇痛,能有效的降低患者的应激反应,稳定血流动力学,从而接近生理状态,这对患者,操作者及疾病的诊治均有益。
无痛内镜(即患者在无痛的情况下,进行内镜检查),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检查率,为患者带来了福音。
科研成果
目前承担的立项课题10项。其中省科委课题6项,卫生厅课题3项,横向课题1项。卫生部三等奖一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山东省立医院小儿外科专业创立于1956年, 是国内最早成立儿外科专业的单位之一,是山东省泰山学者岗位学科、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学科、山东大学硕士、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是国家小儿外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经过50余年的,目前已发展成为包含小儿泌尿外科、小儿普外科、新生儿外科、小儿骨外科、小儿心胸外科、小儿肿瘤外科等多个亚专业,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小儿外科综合诊疗中心,已成为山东省及周边各省规模较大的专业学科。目前开放床位59张,年手术量3000余台。科室拥有一只医德高尚、技术一流的专业技术队伍,医生17人,护士28人,53%医生具有博士学位,正高级职称人员10人,副高级职称2人,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5名。
目前,科室的小儿复杂先天性畸形疾病的临床诊治水平已达到国内先进、省内领先水平。科室拥有小儿腹腔镜、膀胱镜、电子结肠镜、骨科微动力器械、尿动力及胃肠动力检查系统等先进设备。近年来,科室开展了一系列新技术,在国内产生了很大影响,并带动了周边地区的技术进步,如腹腔镜肾盂成形术、腹腔镜巨结肠根治术、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经背部小切口微创肾盂输尿管成形术、保留部分尿道板的Duckett术式治疗重度尿道下裂、Bernese骨盆三联截骨治疗大龄髋关节脱位等。
科室的医学科研水平居全省龙头地位,涉及临床医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干细胞移植等领域,形成了自身的专业特色和学术风格。科室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厅级科研课题,总科研经费累计达400多万元,完成科研课题鉴定10余项,主编或参编医学专著10 余部。近年来,在国内外专科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拥有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3项,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科室还承担着山东大学医学院的本科、研究生教学任务,共培养硕士研究生30余名,博士研究生10余名,博士后1名。
山东省立医院小儿外科专业创立于1956年, 是国内最早成立儿外科专业的单位之一,是山东省泰山学者岗位学科、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学科、山东大学硕士、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是国家小儿外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经过50余年的,目前已发展成为包含小儿泌尿外科、小儿普外科、新生儿外科、小儿骨外科、小儿心胸外科、小儿肿瘤外科等多个亚专业,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小儿外科综合诊疗中心,已成为山东省及周边各省规模较大的专业学科。目前开放床位59张,年手术量3000余台。科室拥有一只医德高尚、技术一流的专业技术队伍,医生17人,护士28人,53%医生具有博士学位,正高级职称人员10人,副高级职称2人,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5名。
目前,科室的小儿复杂先天性畸形疾病的临床诊治水平已达到国内先进、省内领先水平。科室拥有小儿腹腔镜、膀胱镜、电子结肠镜、骨科微动力器械、尿动力及胃肠动力检查系统等先进设备。近年来,科室开展了一系列新技术,在国内产生了很大影响,并带动了周边地区的技术进步,如腹腔镜肾盂成形术、腹腔镜巨结肠根治术、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经背部小切口微创肾盂输尿管成形术、保留部分尿道板的Duckett术式治疗重度尿道下裂、Bernese骨盆三联截骨治疗大龄髋关节脱位等。
科室的医学科研水平居全省龙头地位,涉及临床医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干细胞移植等领域,形成了自身的专业特色和学术风格。科室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厅级科研课题,总科研经费累计达400多万元,完成科研课题鉴定10余项,主编或参编医学专著10 余部。近年来,在国内外专科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拥有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3项,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科室还承担着山东大学医学院的本科、研究生教学任务,共培养硕士研究生30余名,博士研究生10余名,博士后1名。
泌尿外科由我国著名泌尿外科专家刘士怡教授创建于1950年,许纯孝、马庆铮等老一辈泌尿外科专家为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科室现有主任医师(教授)7名,副主任医师5名,主治医师5名。其中,博士9人,硕士3人, 有硕士导师3人、博士导师3人。
科室作为山东省“泰山学者”岗位,山东省医药卫生A级重点学科,山东省临床重点学科,山东大学泌尿外科博士、硕士点,卫生部和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以及泌尿微创培训中心。现有床位240张,病区7个,下设保健泌尿男科中心,肾移植科,膀胱镜室,泌尿微创中心,碎石中心,尿流动力学检查中心,拥有西门子X光泌尿外科检查台、“多尼尔”体外震波碎石机、“狼”牌气压弹道碎石机、“BK”B超机、“莱博瑞”尿流动力学检查仪、“科医人”钬激光治疗仪和绿激光治疗仪、“佳乐”等离子电切镜、奥林巴斯纤维膀胱尿道经和输尿管镜等先进医疗设备。年诊疗患者50000人以上,已发展成为山东省最大的泌尿外科医疗、科研、培训基地。科室现开展泌尿系统肿瘤、肾囊肿性疾病、泌尿系结石、前列腺疾病、肾移植、男科疾病、泌尿系统感染、性传播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多囊肾内引流术治疗成人型多囊肾病,为国际、国内首创;小肾癌采用肾部分切除治疗和肾癌手术改良,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已全面开展经皮肾镜,输尿管镜,腹腔镜,经尿道电切等各种泌尿外科内窥镜技术,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目前,科室承担国家级,省级多项研究任务,在国内外高水平杂志发表SCI一百多篇,其他论文百余篇,参与编写论著20余部,获得省部级奖励20余项。
与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多家医院和大学建立合作关系,科室所有医师均有海外学习经历,科室还定期派出医护人员到北京、上海等国内知名医院进修,学习先进的诊疗经验。
该科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思路,不断提高医疗水平,使科室的医疗科研水平始终居于国内先进地位。
山东省立医院(老院)----泌尿微创中心: 一: 常见泌尿手术 1.肾上腺疾病: 肾上腺增生、肾上腺腺瘤、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皮质醇症/库欣综合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上腺皮质癌、肾上腺偶发瘤; 2.肾脏疾病: 肾囊肿/多囊肾、肾积水、肾肿瘤/肾盂肿瘤、肾结石、肾外伤等; 3.输尿管疾病: 输尿管狭窄、输尿管结石、输尿管息肉、输尿管肿瘤、输尿管损伤等; 4.膀胱疾病: 膀胱肿瘤/息肉、膀胱结石等。 5.前列腺疾病: 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 6.阴囊疾病: 睾丸癌、鞘膜积液、精索静脉曲张等; 7.尿道疾病: 尿道外伤、狭窄。 8.包皮过长、包茎。 二:肾移植手术 省立医院肾移植科自1993年开展首例同种异体肾移植以来,累积肾移植总数逾数百例,为全省最大的移植中心之一。本中心经历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在肾移植的术前准备、手术治疗、术后管理、随访复查等方面形成了整体化管理模式,保证了肾移植患者各个治疗阶段的相互衔接。
山东省立医院口腔种植研究中心,是我国创办较早的高水平种植中心。中心工作人员经历长时间艰苦的努力,接受了多次国际水平的培训。使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Banemark系统种植体,使中心的水平始终保持在与国际先进的机构同步发展的水平。
最好的材料和培训及中心工作人员忘我的努力,创造出领导潮流的新理论、新概念,同时中心在人体多方面的种植发展,将使其成为亚洲最有实力的综合种植中心。
山东省立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成立于1979年,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和指导基层于一体的内分泌代谢病专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在山东省内分泌界居领先和龙头地位,对全省内分泌专业的发展和学科建设发挥着带头和指导作用。2010年成立省立医院东院内分泌病房,使全科床位总数达到76张,医疗人员总数72人,进一步提高了科室的服务能力。学科目前是国家重点专科(卫生部),山东省首批“泰山学者”建设工程岗位设岗单位;山东省临床医学中心;山东省唯一的双重点学科: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学科,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内分泌、糖尿病重点专科;是山东省重点项目发展专项基金资助单位;山东省临床医学研究院内分泌代谢研究所,山东省内分泌代谢质量控制中心;山东大学“985工程”重点学科;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山东大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双博士点,即内分泌与代谢病博士点、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与代谢病博士点;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专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国家级内分泌代谢病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全科共有医疗人员72人,其中医生28人,护理人员44人。高级职称24人,中级职称14人。研究生学历27人,其中博士18人,硕士9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8人。担任国家级学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省级学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省级学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5人。
特色诊疗技术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山东省立医院内分泌代谢科率先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免疫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保护胰岛功能,能有效减缓糖尿病的进程。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胰岛素泵治疗技术和动态血糖检测系统相结合疗法,对顽固性高血糖和血糖不稳定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安全、有效的治疗。建立了糖尿病网络化管理系统,对糖尿病患者进行长期检测、随访;对疑难危重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诊治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2005年,山东省立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成立了全省首家(全国第二家)糖尿病足诊治中心,建立糖尿病足工作室,配备了转换封闭负压引流系统、糖尿病足足底压力分析系统、超声清创刀、血管多普勒检查仪、神经病变诊断仪、专业换药椅等先进设备。能独立完成国内一流的下肢血管介入治疗术和国际先进的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学科率先开展介入治疗糖尿病足的工作,并在省内首次成功实施了膝下长段血管病变一次成形术,为糖尿病足治疗开拓了一条新的道路,受到省内外多家媒体的广泛报道与赞誉,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2007年,山东省立医院内分泌代谢科率先在省内开设糖尿病专科护理诊,专职为门诊糖尿病患者提供健康教育与技能指导,并建立患者就诊档案,对其进行长期指导。成立糖尿病俱乐部,每月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讲座,连续七年举办糖尿病大型义诊活动,受益人群达14000多人,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甲状腺疾病
山东省立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利用甲状腺吸碘率测定、甲亢131I治疗、甲状腺穿刺活检,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肿,甲亢突眼的激素冲击治疗等多种技术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性心脏病、单纯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低下、甲状腺炎、亚急性甲状腺炎、桥本氏甲状腺炎、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肿瘤等进行诊治。近年来,完成甲亢131I治疗累计近两千余例,有效率95%以上,治愈率90%以上;甲状腺穿刺活检945例;甲亢突眼的激素冲击治疗193例,有效率90%。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
山东省立医院内分泌代谢科能够熟练运用常规药物治疗下肢动脉病变缺血,对相关病种如缺血性糖尿病足,糖尿病间歇性跛行、糖尿病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糖尿病缺血性下肢静息痛等进行诊治。近3年完成共1213例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治,其中急重病例310例,完成介入手术173例,手术成功率85%,有效率95%,临床综合治疗有效率95%。有效缓解疼痛、跛行等缺血症状,促进缺血性糖尿病足伤口愈合,起到保肢或降低截至平面的作用,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山东省立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带头成立了山东省骨质疏松和骨矿盐学会,在省内最早开展了骨质疏松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对原发及各种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均有深入的研究。学科采用的双能X线骨密度仪和敏感的骨代谢指标联合测定对骨质疏松症进行早期诊断;同时采用规范的药物治疗结合低频脉冲磁场等物理疗法对骨质疏松患者进行科学治疗,能够有效缓解疾病进程,防止骨折等并发症发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近3年完成共907例钙磷代谢病的诊治,其中急重病例55例,临床综合治疗有效率91%。有效纠正患者钙磷代谢紊乱,缓解患者疼痛、乏力症状,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特色医疗技术推介
预防2型糖尿病——国际领先
当前高脂饮食和过量饮酒,是导致2型糖尿病高发的重要危险因素。山东省立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在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游离脂肪酸、乙醇在2型糖尿病发生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干预”研究基础上,针对门诊及健康查体人群中,高甘油三酯患者、脂肪肝患者(酒精性及非酒精性)、空腹血糖受损及糖耐量异常病人等糖尿病前期人群实施干预治疗。对上述人群实施生活方式或药物干预,预防或延缓糖尿病的发生。近3年共干预399例相关病例,纠正血脂异常、逆转减轻病人脂肪肝,减少或延缓2型糖尿病的发病,在干预游离脂肪酸、乙醇致2型糖尿病发生方面,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提高了糖尿病防治水平。
磁共振水脂分离技术——国际最早
胰腺脂肪沉积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B细胞损伤的交汇点,但鉴于胰腺的位置和组织特点,其脂肪含量难以准确评估,随着磁共振技术的发展,水脂分离技术目前被认为可有效反映内脏器官脂肪含量。山东省立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据此从临床上对人内脏(胰腺和肝脏)脂肪含量进行评估。对正常超重及肥胖的非糖尿病人群进行胰腺脂肪含量评估。已成功实施65例病例胰腺脂肪评估,成功建立磁共振水脂分离技术下胰腺及肝脏脂肪沉积评估模型及技术指标,初步探讨水脂分离技术下,脂肪肝和脂肪胰的评价标准。
膝下动脉腔内成形术——国内领先
肢端血运障碍是缺血性糖尿病足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恢复肢端供血是治疗糖尿病足的重要环节,但糖尿病膝下动脉病变多为长段多阶段病变。而在超长微球囊技术成熟后,使得膝下动脉病变前内成形术成为可能。学科率先在省内利用介入治疗糖尿病严重下肢动脉病变所致缺血性糖尿病足,间歇性跛行,静息痛、长期不愈的足与下肢溃疡。2006年,与国外专家联合完成省内首例膝下动脉成形术手术后,并成熟建立手术规范和流程,2008年-2010年实施133例膝下动脉病变腔内成形术治疗缺血性糖尿病足,手术成功率80%,有效率90%,促进了伤口愈合,疼痛的解除和保肢、降低截肢平面的作用。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治疗糖尿病“3C”——国内领先
山东省立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在国内率先采用“3C”疗法对住院血糖控制不佳、波动较大或伴酮症酸中毒病人进行治疗。实时动态血糖监测可以将任何病人日常生活中三天的血糖值连续地记录下来,并下载到计算机中,作出血糖图,由专家进行分析和诊断。胰岛素泵治疗,通过持续输注胰岛素,同时,在进餐前再释放一个大剂量的胰岛素,最大程度地模仿人体胰腺的工作方式,是目前注射方法无法比拟的。结合先进的Carelink软件系统将两者联合起来应用有稳定降糖、低血糖发生率低、血糖波动小的特点。近年来山东省立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共对数十例糖尿病病人实施“3C”疗法在较短的时间里,有效地延缓或阻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提高了糖尿病治疗水平。
GnRH脉冲泵治疗——国内领先
山东省立医院内分泌科在国内率先应用GnRH脉冲泵治疗特发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下丘脑或垂体病变导致GnRH或FSH/LH 生成和分泌减少,生殖系统始终停留在青春期前的状态。GnRH脉冲输注符合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生理调节机能,是该病最理想的治疗方法。脉冲式GnRH治疗能定时定量地将外源性GnRH类似物脉冲式输入人体内,被成为“人工下丘脑”。该科近来使用该项技术治疗IHH 8人(男性),按人体需要设置脉冲式注射, 6名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均明显改善,预测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睾丸体积增大,患者有可能改善生育功能。GnRH泵治疗为低促性性腺功能减退的治疗提供了更为便捷及有效的方法。
负压封闭引流系统——国内领先
糖尿病足是由于糖尿病异常代谢,从而导致足部变形、皮肤营养障碍、溃疡形成和肢端坏疽。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具有充分引流、控制感染及促进肉芽组织生成等特点,由于其相对于传统换药,减少了换药次数,加快了愈合速度,缩短患者住院时间等优势,应用于糖尿病足的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VSD是目前治疗严重糖尿病足的有效方法。近年来,该科应用封闭负压引流系统治疗严重糖尿病足110余例,有效促进糖尿病足创面的愈合,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近几年来科室每年诊治专科主要病种100余种,日均专业门诊数量330余人,平均每年出院人数约1800人。内分泌代谢科不但在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肥胖症、骨质疏松症等内分泌常见病方面,已形成先进、科学的诊疗体系,居国内先进水平。对Kallmann综合征、假性甲旁减、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发鼻指综合征、17-α羟化酶缺乏症、11-β羟化酶缺乏症、MEN-1、高钙危象、垂体危象疑难危重内分泌代谢疾病能够进行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山东省立医院内分泌代谢科被评为山东省卫生系统“两好一满意”示范集体,多次获山东省立医院综合目标管理一等奖、二等奖、医保住院管理先进奖、医院年度重大抢救奖及医院优秀病历奖。
学术交流
学科十分重视与国内、外医疗和科研机构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多个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近五年来,共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名专家学者来该科访问交流.与多个国家的著名研究机构如美国哈佛大学Joslin糖尿病中心、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儿童医院糖尿病研究中心、美国CWRU大学糖尿病中心、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等建立和保持了良好的合作渠道.聘请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儿童医院糖尿病研究中心主任Jonathan David Katz教授和Bo Wang教授、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Hsia—Mei wiedmeyer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内分泌科主任KO Lee教授为该科客座教授.该科也不断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出国进行考察、讲学、攻读学位、合作科研与专业培训.历年来出国交流或参加各种国际专业会议100余人次,遍及美、英、法、德、丹麦、加拿大、荷兰、希腊、澳大利亚等世界各地.在国内与上海瑞金医院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医学中心、内分泌代谢科、上海内分泌研究所保持长期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定期派研究生前去进行科学研究.
教学工作:山东大学 “985”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山东大学附属教学医院,圆满完成山东大学研究生培养,本科教学及实习见习等教学任务。每年举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一次,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一次。近年来多次获山东省立医院教学管理先进集体奖和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立项奖,指导的研究生多次获山东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和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多次被评为山东省及山东大学优秀研究生论文、优秀研究生。
科研工作:承担各级各类重点项目、重点课题119项,其中主持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支撑项目1项,主持国家自然基金课题39项,参与国家“863”、 “973”计划4项.获各类科研成果奖58项,其中作为首位研究人员,其科研成果 “游离脂肪酸、乙醇在2型糖尿病发生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干预”获得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山东省医学科技奖6项.共在国家级和国外专业杂志发表论文374篇,有79篇被SCI收录.每年有多篇论文参与美国ADA与欧洲EASD交流.出版医学专著45部,主编11部,副主编15部,编委16部,指南3部。
山东省立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原属于胸外科,由国内外著名的心胸外科专家苏应衡教授于上世纪50年代初创建,1988年成为独立的心脏大血管外科,在苏应衡、郭兰敏等老一辈专家学者的辛勤努力和悉心的指导下,不断发展壮大,是国务院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国家首批专科医师培训基地。1997年与心血管内科、小儿心血管科联合成立心血管病防治中心,被确定为山东省卫生系统首批重点学科。2011年心脏大血管外科成为省内第一个心脏大血管外科领域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心脏大血管外科实验室被评为山东省重点实验室。
山东省立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是省内最大的心脏大血管外科中心,年门诊量超过10000人次,患者诊断符合率超过99.7%,病人满意度超过96%。目前山东省立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年手术量2000余台,省内第一,全国十五强。其中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近500例,瓣膜性心脏病450余例,大血管手术50余例,先天性心脏病1000余例,手术量及手术难度均据山东省首位,2013年死亡率仅1.2%。
心脏大血管外科是省内的传统优势学科,无论是理论、技术还是创新水平均处于省内领先水平。1950年代在省内率先开展心脏闭式手术(心包剥脱术、闭式二尖瓣交界分离术等);1960年成功施行该省首例先天性肺动脉瓣切开术;1962年成功施行省内首例体外循环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1963年成功施行首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心脏瓣膜置换术、冠状动脉搭桥术、应用Bentall手术治疗马凡氏综合征、应用血管覆膜支架介入治疗主动脉瘤及夹层分离、迷宫手术治疗房颤等都是在这里率先开展。2005年,山东省立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学术带头人邹承伟教授还成功为同一病人连续两次心脏移植,为国内第一例,世界罕见。
山东省立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拥有一支人才梯队合理、技术力量雄厚、医疗设备先进的专业团队。学科共有医生26名,护理人员87名。其中教授及主任医师6人,副教授及副主任医师5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5人,60%以上的医师具有博士研究生学位。
科室配备普通床位87张,监护床位22张,拥有一流的层流净化手术室和监护室,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仪器设备,如: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泵、超声多普勒冠脉血流测量仪、美国宝石牌血气及电解质分析仪、三维心脏B超、多功能呼吸机、监护仪(Philips)、防褥疮床垫和多功能湿雾化器等除颤器(Philips双相)、心电图机、升降温机等,为提高医疗和护理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科室拥有先进的体外循环装置,包括德国Stokert人工心肺机、Jostra离心泵、体外膜肺氧合装置,为心脏大血管外科开展复杂的先进手术提供了安全可靠的保障。
特色医疗技术推介
大血管外科手术——国内领先
大血管外科手术为该科的手术强项。该科于1986年在省内率先开展了应用Bentall手术治疗马凡氏综合征。1990年又创造了体外循环下下腔静脉成形术治疗布-加综合征。近年来为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的患者施行主动脉置换、半弓置换以及支架象鼻手术,成功率在95%以上,由于采取了顺行、逆行灌注以及深低温停循环等脑保护技术,使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大大降低。心脏大血管外科还在省内率先开展了应用血管覆膜支架介入治疗主动脉瘤及夹层分离,成功率达100%。
冠心病的外科治疗——国内领先
该科1984年施行了我国首例乳内动脉-冠状动脉搭桥术。现每年独立施行冠状动脉搭桥术近500例,能常规开展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全动脉化搭桥术以及冠心病合并瓣膜病或冠心病并发症(室间隔穿孔、室壁瘤)的外科治疗。冠脉搭桥术手术死亡率降至1%以下,居国内领先水平。
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国内领先
微创手术的范围涉及到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瓣狭窄、二尖瓣置换术后瓣周漏、冠状动脉瘘、肺动脉闭锁等。手术患者涵盖北京、广州、河南、甘肃、河北等地,扩大了该院微创心外科领域在全国的学术地位。该技术不进入胸膜腔,勿需体外循环。与纯手术相比,这种治疗切口小,美观,创伤小,恢复快。与介入法相比,这种不接触X线和造影剂;不受年龄限制;可塑探条输送系统可控性强,手感、位置感好,超声显影清楚,更能彰显外科医生对室缺解剖位置熟悉的优势,通过缺损过程更容易;不使用导引钢丝,不用建立动、静脉轨道,不易损伤心室壁和瓣膜,不易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安全性更高;医疗费用较低。
房颤射频消融手术——国内领先
对于合并房颤且符合射频消融指征的患者,在体外循环手术中同期行射频消融手术,安全,能够取得与传统外科切割——缝合手术相同的效果 ,但是不需要心房切口 ,并可在心脏跳动下进行,是手术的有益补充。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更好的维持心功能。
外科射频消融术相对于传统迷宫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阻断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短,烧灼的部位、深浅及路线较好控制不容易引起心脏破裂和出血,减少手术的并发症和死亡率。相对于导管射频消融术适应证广泛,手术价格相对低廉,同时患者不需要暴露于X线,消融径线确切,因此手术成功率高,不易复发,单次消融即可达到满意疗效。
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国内领先
婴幼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畸形多变,血流动力学各异,因此手术较为复杂,对于手术者技术要求较高,此类手术技术已日趋成熟。近几年心脏大血管外科治疗重点从法洛氏四联症转向更为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一些较为复杂的术式如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Switch、Double Switch、NiKaidoh等手术也已经较多的开展。在手术治疗方式选择方面,他们在保证血流动力学平稳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年龄、畸形特点等,个性化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强调手术的适用证及畸形的满意矫治,提高了手术治疗效果,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该科设有独立的监护室,医护人员对于婴幼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监护、管理具有独到之处。
瓣膜病外科治疗——国内领先
心脏大血管外科于1950年代在省内率先开展闭式二尖瓣交界分离术,1970年代在省内率先开展心脏瓣膜置换术,2009年应用改良的双孔二尖瓣成形术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取得成功。现每年完成瓣膜手术450余例,能常规开展二尖瓣、主动脉瓣及三尖瓣瓣膜置换手术,在瓣膜成形手术、微创瓣膜外科手术、瓣膜病合并冠心病手术以及重症瓣膜病治疗等方面有自己的特色。瓣膜病手术死亡率1%左右,居国内领先水平。
山东省立医院皮肤科建科于1925年的日本“同仁会济南医院”,当时称为“皮肤泌尿器科”。1948年建立病房。
皮肤科历经90年,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发展成拥有在职医师19人,其中博士10人,硕士5人,学士4人;技师4人;护士11人。病床22张。集医、教、研、预、保、康于一体的全能科室。门诊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3-4万人次/年增至13-14万人次/年。组织病理由400余份/年增至近2000份/年。真菌镜检及培养由4000余人次/年增至12000人次/年。住院病人由200余人次/年增至700多人次/年。
悠久的科室历史和丰富的病房管理经验,确定了该科对危重疑难皮肤病具有丰富的、成功有效的治疗经验。在该省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2013年被评为省临床重点专科。
教学:自20世纪50年代初期,皮肤科一直承担着山东医学院、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大学医学院授课、见习、实习等一系列教学工作。1979年,被授予山东医学院皮肤科学唯一的硕士生培养站,并延续至今。2012年被授予山东大学博士生培养站。至今已培养硕士研究生30余人、博士3人。培养进修医师近千人,辐射全省各地及广西、新疆。目前是山东大学博士、硕士授予点;国家皮肤科专科医生培养基地。
已取得的成果:
1978年,郭子英教授“皮肤着色霉菌病流行病学与临床分析”,获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
1982年,戴文丽教授“皮肤着色霉菌病的综合研究工作”,获卫生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及山东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6年,戴文丽教授“皮肤着色霉菌病系统的治疗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1年,万俊增教授“着色真菌的实验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6年,万俊增教授“外源性着色真菌的调查及其致病性的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7年,张莉教授 “播散性浅表汗孔角化症的基因定位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山东省医学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
目前该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
1.遗传性皮肤病的致病基因定位、功能研究及产前筛查;
2.着色芽生菌病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的研究;
3.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治;
4.恶性黑素瘤的生物学行为及治疗;
5.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的探讨。
近五年内科室承担的课题共1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 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3项;山东省自然基金2项;山东省医药卫生发展计划3项 。近年来,共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的论文12篇。共主编著作12部,参编数十部。
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外科成立于1960年,是山东省最早成立的神经外科之一,在王学庆、任文德、宋玉暄、曲元明等老前辈的带领下,经过50余年的发展,逐步确立了在山东省神经外科界的龙头地位。当前学科设有五个完整建制的病区和山东省神经科学研究所,下设六个亚专业,开放床位162 张,年住院病人4000 余人次,手术3000余台,在学科带头人庞琦教授的带领下,已经形成一支医德医风优良、梯队结构合理、专业组成全面、业务水平高超、团结协作、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医疗团队,科室目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山东省“泰山学者”建设岗位、山东省重点学科、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学科、山东大学神经外科学硕士与博士授予单位、博士后流动站。
技术队伍
科室在职医师38名,是一支既有经验丰富的耄耋耆宿、又有年富力强的中年学者和勇于开拓的青年才俊的年龄构成合理的专业团队。38名医师中,主任医师12人、副主任医师12人、主治医师11人,住院医师3人;学历构成有博士后4人、博士27人、硕士8人、本科学历3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2人;学会任职方面,担任国家级学会常务委员1人、委员2人,省级医师协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省级医学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4人、委员12人。
临床工作
该科作为省内最早开设亚专业的神经外科中心之一,全面建设颅脑肿瘤组、脑血管病组、脊柱脊髓疾病组、立体定向放疗与功能神经外科组、颅脑外伤组等 5个专业治疗组,各组间分工明确,密切配合,使临床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各专业组之间人员和床位相对独立,组长为科内的学术骨干,通过每天的手术预案报告、每周的手术回顾,进行亚专业之间的学术探讨,科内成立医疗质量管理小组,监控医疗质量、引导专业发展方向,促进优势专业,提携弱势专业。2013年获得国家重点临床专科资助500万元,医院也给予专项资金支持,为该科室临床水平进一步提高创造了机遇。
科研及国际交流合作
该科室近年来承担了一大批国家重点课题,其中包括863计划、国家211工程、国家973项目子课题、国家985规划二期项目、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高层次科研立项。科室成员以第一完成人获得:教育部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1 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二等奖4项,山东省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 1项。近五年发表SCI论文80余篇。科室目前与美国 Johns Hopkins 大学医学院、Beckman 研究中心、Kentucky 大学 Udall 帕金森研究中心、瑞典卡罗林斯卡大学医学院、丹麦 Arhus 大学医学院均与该学科有合作课题或长期的合作计划。
人才培养
该科室作为山东大学的博士、硕士授予单位,现已培养博士后2名,博士生30余名,硕士生100余名,每年招收博士3-5名,硕士5-7名。神经外科承担山东大学医学院五年制本科生、七年制研究生和八年制本硕博连读学生的授课及带教工作。共开设临床中枢神经解剖学、颅脑应用解剖学、临床中枢神经断层解剖学、神经外科学、21世纪神经外科学发展、神经外科前沿讲座等多门相关学科,共开设160课时,年带教学生200名。
设备保障
科室技术力量雄厚,医疗设施先进,设备齐全,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长程视频脑电监护仪、手术显微镜、脑室内窥镜系统、全脑血管造影系统、神经导航系统、超声吸引器、激光刀、γ刀系统、手术室移动CT、气动和电动开颅动力系统等,并利用省立医院拥有的3台3.0T MRI、10台CT、3台开
山东省立医院呼吸内科(现更名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成立于1962年,在国内综合性医院中较早独立设科,是山东省首批医药卫生重点学科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山东省呼吸领域唯一的重点学科。1996年成为山东省首批医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2000年成为山东省首批呼吸系统疾病博士研究生培养点;2003年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中西医结合临床博士研究生培养点。
辉煌历史
山东省立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是拥有悠久历史的专业学科,我国呼吸专业的知名老前辈陶仲为教授、李襄五教授、薛立福教授、雷茂禄教授、辛洪涛教授等都曾经甚至有的仍在这里执教和工作。他们经过几十年艰苦卓绝的创业和努力,为科室树立了良好的声誉,使科室成为山东省呼吸系统疾病诊治的龙头单位,开创了省内、乃至全国业界的多项第一。山东省立医院呼吸科于1965年开展硬支气管镜检查术,1970年购置血气分析仪,1985年开展内科胸腔镜术,1989年申请建立博士点,1990年购置900E呼吸机,始终走在全国呼吸专业的前沿。1980年,陶仲为教授编纂了国内第一部呼吸系统疾病的系统著作—《呼吸系统疾病》(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因在呼吸专业的突出成绩、贡献,该院终身教授陶仲为教授再获殊荣,于2013年7月获“中国呼吸医师终身成就奖”。经过老前辈们多年的辛勤劳动和精心传承与培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目前已经茁壮成长壮大起来。
学科团队
目前已形成一支医德医风优良,人才梯队和专业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勇于拼搏、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学科团队,共有医护人员67人。其中医疗20人,技师2人,护理45人;博士12人,硕士10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6人。担任国家级学会专业委员会常委1人、委员2人,省级学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2人,省级学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3人。
医生团队中主任医师/教授4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7人,主治医师4人,住院医师5人;研究生学历19人,其中博士12人,硕士7人。
护理团队中副主任护师2人,主管护师7人,护师及护士36人。其中硕士3人。
临床工作
科室紧抓临床工作,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能够对绝大多数疑难危重病做出正确的诊断和处理,各级医师全面掌握相应的技术。
目前科室开放床位83张,年床位使用率一直超过100%,平均住院天数哮喘门诊、COPD防治门诊、间质性疾病门诊、戒烟门诊等。科室下设10个临床亚方向:肺部感染、肺部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镜和介入治疗、肺间质疾病、肺血管疾病、睡眠监测与治疗、呼吸重症疾病、胸膜疾病,全面覆盖呼吸系统疾病的各项领域。科室在肺部感染、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呼吸重症、胸膜疾病等方面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接诊全国各地区疑难、危重患者,获得广泛赞誉。
科室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全国率先开展内科胸腔镜术,并毫无保留的对年轻医生传、帮、带。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他们已完成2000余例胸腔镜检查和治疗。在该领域,他们的全国领先地位得到国内同行的广泛认可。内科胸腔镜术临床应用及推广的相关课题曾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个奖项,发表SCI、中华系列相关论文20余篇。
自2001年开始,该科开始将经支气管镜肺门纵隔淋巴结针吸活检术(TBNA)应用于临床。2004年现任科主任姜淑娟教授赴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师从TBNA创始人Ko-pen Wang教授学习一年,回国后迅速将此项技术推广并应用于临床,为常规气管镜检查不能确诊的患者带来福音,也为科室发展带来新的“支点”。随后科室进一步开展了经气道超声引导下TBNA技术(EBUS-TBNA)。目前,该科在该领域的技术水平处于省内第一、国内先进水平。姜淑娟主任每年在全国呼吸年会及其他省市的年会上多次就EBUS-TBNA等方面做专题报告,受到来自全国同行的广泛好评,并吸引了众多医院的专家前来参观、进修等。
针对大气道狭窄的支架置入术、冷冻术、氩气刀电切术、球囊扩张术等也是他们率先在省内开展并迅速扩大了影响和知名度。其中,记忆镍钛合金支架置入术治疗大气道狭窄曾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该科是山东省唯一掌握上述技术的单位。
教学工作
作为山东大学附属教学医院的重点科室,科室承担留学生、研究生、本科生、进修医生及实习医生等多个层面的教学任务,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工作,重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培训,注重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室自上世纪80年代起,科室承担培养山东大学医学院(原山东医科大学)内科学、临床药学等专业的研究生培养工作,科室上下对研究生严格要求、言传身教,注重临床教学与科研指导双管齐下,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所培养的研究生多次获山东大学优秀研究生班干部、国家奖学金、优秀研究生等荣誉。
与此同时,科室作为呼吸系统疾病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基地,每年承担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每年培训学员200-300人,为更新专业知识、了解医学前沿动态提供平台。
科研工作
科室注重科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近年该科在支气管哮喘、COPD、肺癌、支气管介入等方面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的成就在国内上处于领先地位,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并取得多项科研成果奖励、课题资助。科室的“胸腔镜清创术治疗脓胸可行性研究”等研究先后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现承担包括“人抗原R在哮喘状态下气道平滑肌中的作用及干预策略”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级项目11项。科室共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中华系列杂志20余篇,著作6部。
山东省立医院眼科中心前身为同仁会济南医院眼科,成立于1915年。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和近百年的发展,现已成为集眼科医疗、教学、科研和防盲治盲为一体的现代化眼科中心。山东省立医院眼科中心目前涵盖白内障、青光眼、角膜病、斜视与小儿眼病、眼底病、眼肿瘤、眼外伤、眼眶病、眼视光等专业,学科建设在全省居一流水平。山东省立医院眼科中心在省立医院中心院区及东院区分别设有眼科门诊及病房,收治来自全省各地及周边省份的眼病患者。病房床位96张,年门诊量8万余人次,住院病人3000余人次,手术4000余台次,现有主任医师18人,副主任医师8人,主治医师10人,住院医师2人,专职特检医师5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2人,硕士学位者8人;担任山东大学临床医学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8人;先后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学习和深造18人次。目前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21项,近五年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19篇,中华系列杂志27篇,获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省医学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1项。山东省立医院眼科中心是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副组长单位,山东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肌学组、青光眼学组、眼外伤学组、视光学学组组长单位。山东省防盲治盲办公室、山东省白内障复明技术指导中心、山东省低视力康复技术指导中心、中华健康快车眼科显微手术培训中心设在眼科中心,负责该省防盲治盲规划、防盲人力资源培养、白内障显微手术及低视力康复培训、指导等项工作。
山东省立医院眼科中心综合实力强大,名医荟萃,以山东省立医院大型公立综合性医院为依托,致力于眼科常见病及疑难危重眼病的诊治、眼科技术人才培养、眼科学研究和防盲治盲工作。山东省立医院眼科中心以一流的技术、一流的设备、一流的服务为省内外广大眼病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山东省立医院产科为省内该专业规模最大的学科之一,是卫生部批准的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是目前省内唯一产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省内唯一产科学博士点。山东省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妇女保健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师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单位。
临床工作承担着济南市部分孕产期保健服务、全省各级医院转入的疑难危重病人的抢救处理和对下级医院进行工作指导及医疗会诊的艰巨任务。目前开放床位107张,业务用房建筑面积4000 平方米。现有科室人员71人:医师31人,其中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9人;护理人员34人,其中中高级职称29人;医技专业人员 6人,高级职称3人。医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12人、硕士15人、本科4人。
2013年山东省立医院产科年门诊量达12万人次,分娩人数逾6000人/年,其中疑难急重症占50%,住院患者抢救成功率达99.9%,无医疗事故和重大差错发生。单病种诊疗质量居全国前列。学科注重普通产科、母体医学和胎儿医学等亚专科重点技术的发展。
现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多项,近5年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培养产科学博士和硕士研究生30余人,出版著作13部,获实用新型专利6项。学科整体实力强,在国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产科技术设备完善,具有四维彩色超声诊断仪、胎儿镜、中央胎心监护系统等先进设备及相关技术人员;附设产前诊断中心、胎儿监护室及孕妇学校。为广大孕产妇提供温馨、安全、舒适的孕产期服务。诊疗病种广泛,擅长急危重孕产妇抢救、ICU孕产妇相关生命支持技术、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的诊治、复发性流产诊治、遗产咨询及产前诊断、产前筛查、多种术式治疗宫颈机能不全、多胎妊娠综合管理和减胎术、流产和早产的保胎治疗、绒毛羊水和胎儿血取材技术;国内率先开展超声引导下胎盘植入病灶注射保守治疗,省内率先开展B-lynch缝合和cho四边形缝合止血、剖宫产同台心外科手术, 2011年7月该院开展了全国首例射频消融减胎术在复杂性多胎妊娠减胎的临床应用。产科多项技术居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
山东省立医院产科全体医护人员敬业爱岗、团结向上、勤奋工作,不断健全规章制度,科学管理,注重创新,在建设现代化高质量医疗专科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山东省立医院产科曾获山东省巾帼建功先进集体、山东省三八红旗先进集体,多次被评为医院管理先进集体、护理管理先进集体;数次获医院重大抢救奖、新技术奖。王谢桐教授获山东省首届医药卫生中青年重点科技人才、山东省优秀医务工作者、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山东省“十一五”卫生系统十大杰出人物、山东省立医院两好一满意活动”十佳质量明星”:2011年度山东省“我最喜爱的健康卫士”荣誉称号;左常婷教授获山东省巾帼建功岗位明星,科室多人受到省卫生厅和医院表彰。山东省省立医院产科,以特色的诊疗技术赢得了广大患者的信赖。
山东省立医院推拿科是目前山东省省级大型综合性医院中惟一集临床、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中医推拿专业科室,也是山东省立医院特色专科之一。推拿科始建于1976年,创建之初只有两名医师、一间诊室和简单的设备。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科内现有专业医务人员13人,护理人员9人,颈腰椎牵引设备15台,配有专业推拿病房,设有18张床位。年门诊量达7000余人次,并配有腰椎间盘突出症专病病房,业务范围涵盖内外妇儿多个学科,尤以各类软组织损伤、脊柱及骨关节病变的手法整复治疗为主,并积极开展儿科、妇科推拿的临床研究,在小儿推拿、妇科如急性乳腺炎等多类疾病的治疗方面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由张安主任主持的“动态瞬间拉压整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一题,2001年9月经鉴定达国内领先水平,2002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全科成员专著、主编或参编专业书籍20余部,先后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个人发明专利9项,在研课题1项。
近年来,他们还承担各地进修人员的培训工作,以及山东省中医药大学针推学术、泰安卫校等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的实习带教工作,为社会输注了一大批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
山东省立医院肿瘤研究治疗中心是山东省综合治疗肿瘤的专业科室,集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于一体,既是山东大学临床肿瘤学的教学点,和山东大学硕士和博士点。下设肿瘤放疗、肿瘤化疗、肿瘤热疗及肿瘤微创等分病区。现有职工近200名,开设床位300余张,年收入达1.7亿元,其中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6名;教授、主任医师16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28名,另有60余名临床专业技术人员分别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并学有专长。他们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丰富的治疗经验,较强的科研实力,多年来一直分别担任着国内和省内各种专业学术团体的不同职务。先后开展了多项位居国内领先地位的治疗新技术和新方法,并依托山东省立医院先进的医疗诊断和治疗设备、综合技术实力和科学的管理体制,通过网络信息、文献、会议等交流方式,及时掌握国内外常见肿瘤的研究动态,并不断将国内外最先进的科研成果和治疗技术应用于临床医疗工作中,为广大肿瘤患者提供了良好的治疗条件,在取得显著临床治疗效果的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常见肿瘤的综合治疗方面处于省内领先水平。
山东省立医院肿瘤研究治疗中心安装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美国Varian Trilogy医用直线加速器和德国西门子的Primus-H医用直线加速器、荷兰Nucletron生产的全数字化医用模拟定位机以及治疗剂量验证系统,飞利浦Pinnacle治疗计划系统和大孔径CT模拟定位机。并与该院PET-CT室、MRI室、CT室、B超室和检验科、病理科及核医学科等通力合作,对常见肿瘤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以及在常见肿瘤临床规范化综合治疗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主导作用。该治疗中心主要研究各种常见肿瘤包括某些良性疾病的放射治疗和药物治疗等综合治疗,以及与此相关的放射物理学、放射生物学、放射治疗技术学、细胞增殖动力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等。近年来又先后开展了肿瘤介入治疗、肝癌动静脉双路化疗、射频治疗和生物及免疫治疗等临床治疗新技术,其中立体定向放射外科(X-刀)、三维适形照射(CRT)以及调强放射治疗(IMRT)等治疗新技术是近年来该中心开展的肿瘤医学领域内世界性前沿课题,上述工作的开展标志着山东省立医院在肿瘤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方面接近或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临床科研情况
山东省立医院肿瘤研究治疗中心成立17年来,在该省一直积极推动γ-刀、X-刀、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图像引导三维适形照射和调强放射治疗、头颈部肿瘤半束照射、偏中心旋转照射、CT和MRI模拟定位等多项现代肿瘤靶向治疗新技术工作的开展,并已使得数千例病灶位于手术禁区的肿瘤病人得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特别是通过对中段食管癌放疗中照射位置准确性的初步研究,改变了国内外放射治疗界对食管癌放射治疗一次方案定终身的传统观念。通过鼻咽癌颈部转移淋巴结切取活检对其预后影响的研究,改变了肿瘤临床医学界以往多年来对鼻咽癌患者从其颈部转移淋巴结切取活检的不合理做法。通过对男性乳腺癌发病因素的分析,提出了男性乳腺癌发病的Mabuchi模式,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对Sinclair提出的放射生物效应线性二次模式的临床演变及其生物学意义的系统归纳,得到了Thames和Flower等国际知名教授的高度赞赏。
肿瘤研究治疗中心对何杰金氏病放疗技术进行了大胆合理的简化和改进,为广大基层医疗单位在条件简陋的情况下开展此项治疗技术奠定了基础。在条形野照射技术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血府逐瘀汤治疗原发性肝癌,使其五年生存率提高16.6%。选用马蔺子素对食管癌在常规放疗条件下进行增敏研究,获得了73.3%的近期疗效。通过对复春片合并放射治疗鼻咽癌的临床研究,发现个别种类的活血化瘀类中药有增加肿瘤细胞发生远处转移的可能性,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对中耳鳞癌和食管小细胞未分化癌的临床研究结果,为此类病人采用非手术治疗方法提供了临床理论依据。采用中药提取物鹤草酚对肺腺癌放射增敏的临床研究,为从中药领域寻找肿瘤放射增敏剂独辟新径。单纯肿块切除合并放射治疗乳腺癌技术工作的开展,对肿瘤病人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微创治疗。通过对食管放射性损伤大宗文献的综合分析,在国内外首次对放射性食管损伤的分类和分级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一致认可。
学术交流情况
近年来,该中心专家以访问学者身份数次应邀到欧美等国家进行考察和讲学。在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科研论文200余篇,其中在SCI中华系列杂志刊出约60余篇,有100余篇已被美国医学权威杂志Medline所收录并被其CD-ROM所珍藏,90余篇已被国内外出版的十余部大型医学权威专著和数十种专业学术期刊所引用。承担和参与省级科研课题9项,其中有4项获省科委二等奖。主编《新编放射肿瘤学》、《常见肿瘤放射治疗》、《放射肿瘤临床手册》和《肿瘤诊疗思路点拨》等医学专著5部,参与《气管外科学》、《实用临床男科学》、《临床肿瘤治疗方案》、《PET/CT肿瘤学》、《临床肿瘤学》和《常见肿瘤诊疗手册》以及《肿瘤精确放射治疗学》等医学专著编写8部。带教全国各地进修学员50余名,指导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6名。在常见肿瘤放化疗结合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方面具有较深的造诣,擅长解决胸部恶性肿瘤的疑难诊疗问题,在肺癌、食管癌、乳腺癌、鼻咽癌和恶性淋巴瘤等治疗方面具有他们自己的独特见解。近年来,在国内积极倡导对常见肿瘤施行小手术大放疗的综合治疗方法,为使肿瘤临床诊治微创规范化、提高患者生存率、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病人生存质量做出了他们自己的贡献。
设备配置情况
肿瘤研究治疗中心现拥有两台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一台为美国瓦里安公司生产的Trilogy,另一台为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Primus-H,两台医用加速器均为全数字化控制,其中Primus-H带有内置式电动MLC,并具有适形、调强和虚拟动态楔形板之功能,另外该机还配有射野验证系统。模拟定位机为荷兰核通公司生产的Simulix全数字化机;TPS系统为Nucletron公司生产的Polato设备和Pinnacle治疗计划系统。以上设备均由Lantis局域网络系统与该院影像中心连接,形成了各种影像全数字化传输,并实现了1:1的信息传递,有效的保证了影像传递质量和医疗资源的共享。物理室配置了荷兰核通和飞利浦公司生产的一整套计划系统,包括TPS、数字化仪、图片扫描仪、彩色打印机、MapeCheck剂量仪、仿真体模等,为放射治疗QA和QC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障。近两年开展了在CT模拟机下引导的肿瘤穿刺活检技术和肿瘤射频消融技术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山东省立医院妇科为国家临床重点学科及山东省重点学科,是由我国著名妇产科专家苏应宽教授等在建国初期创立的。1983年被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4月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获得政府拨款500万元配套资助。
目前妇科规模包括妇科肿瘤、普通妇科、妇科内分泌和计划生育。科内拥有老中青人才梯队,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7人。全科共有医师33人,其中主任医师(教授)13人,副主任医师5人,主治医师9人,住院医师6人。获得博士学位19人,硕士学位10人,学士学位4人。
该科在中心院区和东院区共设置4个病房,常规床位148张,年门诊量平均20万人次,完成年手术量超过3700台次,年出院患者超过5000人次。科内配有各种诊疗专用设备及相关科室配套设施包括:腹腔镜、宫腔镜、阴道镜、Leep术治疗仪、TCT、HPV病毒及PCR检测仪等。
特色医疗技术简介
乙状结肠代阴道手术——国内最早/国内领先
山东省立医院妇科开展乙状结肠代阴道手术30多年,完成手术上千例。可针对先天性无阴道患者,取一段乙状结肠,植入会阴人造穴内,形成人工阴道。该手术操作规范,成功率高,术后移位的乙状结肠更类似于先天性阴道的生理反应、分泌情况及湿润度,术后性生活满意度高,酷似真正的阴道。目前,乙状结肠代阴道术已成为先天性无阴道患者首选的经典手术方式。
腹主动脉下段暂时性阻断术——国内最早/国内领先
绒癌,腹膜后肿瘤,宫颈高危妊娠,胎盘植入等可能出现盆腔不可控制的大出血,从而导致手术失败甚至危及病人生命。将腹主动脉下段暂时性阻断术应用于妇科手术大出血的抢救或预防,是一项安全有效并在关键时刻可起决定性作用的特色技术。山东省立医院妇科70年代在苏应宽教授带领下,在国内率先应用此技术,成功控制妇科手术大出血,共达40余例,均获成功。
复杂生殖道瘘修补术——国内领先
生殖道瘘是指女性生殖道与泌尿系统或肠道之间形成的异常通道,包括尿瘘及粪瘘。生殖道瘘是妇科领域内的一种复杂疾病,由多种原因造成,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及心理负担。
山东省立医院妇科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全国最早开展复杂泌尿道生殖瘘修补术,五十多年来收治省内外患者三百余例,包括直肠阴道瘘、膀胱阴道瘘、膀胱宫颈瘘、尿道阴道瘘、尿道膀胱阴道瘘、输尿管阴道瘘、膀胱宫颈阴道瘘、子宫阴道瘘等。
对生殖道瘘的修补可经阴道、腹部、腹阴道联合等途径进行,有些病例还同时施行多种术式,手术方式包括单纯经阴道修补术、经阴道辅助球海绵体肌瓣修补术、辅助大、小阴唇移植术、尿道吻合术、人工尿道或尿道成型术、经阴腹联合修补术、输尿管膀胱移植术、膀胱造瘘、尿道延长等辅助手术,成功率高达100%。
低位小切口开腹手术——国内最早/国内领先
腹部小切口入路应用于妇科良性疾病手术治疗。近10年来,学科温泽清主任医师等首创的小切口入路广泛应用于来该院就诊的妇科良性疾病患者的手术治疗。此种方法具有微创、直观、易掌握、术后并发症少、恢复时间短等优点,深受广大患者欢迎。
子宫颈浸润癌、鳞癌、腺癌、透明细胞癌治疗——国内领先
对临床分期ⅠA1患者,经腹或经阴道行筋膜外子宫切除,宫动脉隧道部单独处理,显露主韧带,确保宫颈筋膜外切除子宫;对临床分期ⅠA2患者,经腹子宫次广泛切除+盆腔淋巴清扫。通过解剖直肠侧窝、子宫-直肠间隙、膀胱侧窝、膀胱-子宫间隙,确保切除各韧带及阴道切除2-3cm。淋巴清扫自髂总动脉以下各级淋巴结系统切除,血管裸露;对临床分期ⅠB—ⅡA患者,可经腹行子宫广泛切除+盆腔淋巴清扫。通过解剖直肠侧窝、子宫-直肠间隙、膀胱侧窝、膀胱-子宫间隙,确保切除各韧带及阴道切除>3cm。淋巴清扫自髂总动脉以下各级淋巴结系统切除,血管裸露。术后视情况进行化疗、放疗。
显微镜下输卵管吻合术——国内领先
妇科计划生育组自80年代末期率先将显微技术应用于输卵管复通,开展了结扎以及粘堵术后的输卵管显微吻合术,获得了省科委三等奖,经过20年的临床实践,技术日臻成熟,经随访所有经诊治的患者,输卵管复通率达100%,受孕率达90-95%,使广大绝育后妇女获得了再次生育的能力,同时大大降低了受孕的花费,受到全国各地妇女的好评。
开展新技术新业务
①年轻恶性肿瘤患者保留生育功能的保守性治疗。
②年轻早期宫颈癌患者,施行经腹宫颈广泛性切除术,保留生育和生理功能。
③TVT、TVTO及前盆腔补片修复术的应用研究。
④开展诺舒阻抗法子宫内膜切除术的临床应用研究,获得满意效果。
山东省立医院手足外科成立于2002年,是山东省第一个手、足外伤与疾病专科治疗康复中心。建科十余年,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现已发展成集医疗、康复、保健、科研、教学为一体的显微外科,拥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医疗设备和掌握世界先进技术的医学专家。下设手外科与足外科四个病区、教研室、手足功能康复站、临床解剖研究室、肢体血循环检测室、低温放医学研究室、显微技术培训室、手足临床解剖标本陈列室、中华手外科网编辑部等。目前编制床位140张,实际展开床位160张。
一流人才
全科有工作人员共85人,医生26人,护士53人,康复治疗师6名。博士生导师1人,博士后1人,博士12人,硕士12人;主任医师4名,副主任医师6名;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3人,护师33人,全部为大专以上学历。在科主任的带领下,全科人员不断开拓创新,先后承担省部级课题7项;获国家专利20余项,主编及参编医学专著20余部;主编的《显微外科临床解剖学图谱》、总主编的《钟世镇显微外科临床解剖学图谱》、《WISTAR大鼠解剖图谱》在国际上获得较高评价;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该科主编的《手足外科临床护理学》、《手足外科护理与康复》等书填补了手足外科临床护理方面的空白。
自建科以来先后制定三次“五年规划”,为科室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制定严格的医护人员培训计划,曾去美国、英国、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地区)参与交流学习,多次参加国际和地区会议,包括亚太地区手外科大会、美国手外科学年会、美国手外科协会年会,主持召开海峡两岸显微外科会议、山东手外科年会等会议,主讲每年一届的全国显微外科临床解剖高级研讨班进行交流学习,为科室人才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先进技术
“做一台手术,出一个精品”。在科主任的带领下,手足外科在显微外科解剖与临床、手指全形再造、深低温器官保存,数字化手功能评定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际首创拇手指全形再造术,成功完成世界第1例及第2例深低温保存断指再植、世界最小婴儿(5个月)断指再植、世界最小婴儿(10个月)双断腕再植、世界第17例及第23例十指离断再植、世界第5例肩胛带离断再植,并在特殊部位再植如全头皮撕脱、口唇、鼻部、阴茎等器官再植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年手术量近7000余台,约占全院总手术量的1/6。
自2005年至今,每年举办一届“全国显微外科临床解剖研修班”,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如中日友好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山医科大学等。2012年举办了“山东省首届移植再植组织血循环观察学习班”,参会过百人。
优质服务
秉着“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采取多渠道、多模式的服务措施,对患者实施院前、院中、院后全程连续的优质服务。在全国率先开展“医患通”服务,通过短信沟通平台真正为患者做到院前预约咨询、院中交流宣教、院后提醒随访;根据患者疾病种类、需求等不同等,开通6个QQ群,便于医患交流、护患沟通,加入QQ群可直接交流的患者多达1500余人;创办全国最大的手足外科门户网站“中华手外科网”,为医生交流、患者寻医问药提供了平台;在医疗行业率先开展“远程多点视频交班系统”,监管手术情况,保证手术质量,并将济南市中医院,菏泽博爱医院纳入视频交班系统,通过此系统开展学术交流与学术推广,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为患者提供整洁舒适的就医环境,细致入微的护理服务。建立“患者档案”,准确记录每名患者出生日期、习俗等,为患者购买蛋糕、礼物,庆祝生日;“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中秋节”等为患者赠送礼品,并与他们一起欢度春节;在科室放置爱心雨伞、针线收纳盒、许愿树,张贴天气预报、济南市地图、乘车路线图等,设置阅览角,满足患者需求促进康复。为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提供舒适护理,进行了多项创新:制作敞口式病员服,便于手足患者使用;设计移植再植组织血循环观察记录单,可直观、连续、动态反映血循环状况,及时发现血管危象;发明腹部带蒂皮瓣上肢固定带,防止皮瓣撕脱,患肢无下坠感,增加舒适度,佩戴方便;设计多角度照射旁照灯,做到多角度、多方向、安全有效照射;制作头皮撕脱再植术后头部支撑架,减轻术后体位不适。
高尚医德
科室每天均有“免费门诊”,便于需要多次复查而家庭条件较差的患者就医。在手足外科医护人员带头感召下,部分患者共同参与,成立“手足情深,爱心基金”,帮助贫困但积极上进的手足患者。爱心基金资助广西男孩雷路平再造手指,“爱心手术之旅”被人民网、中国青年网、中国共青团网等多家媒体报道。“折翼的小天使”苏子轩的事迹被美国ABC等国外媒体报道,积极联系成立专项爱心基金帮助其健康成长。
他们带头倡导鞭炮分级制度,联合相关科室签下联名倡议书,希望将鞭炮造成的外伤降低到最低。
该科集体加入“青年文明号志愿者”“泉城义工”,深入社区、养老院进行义诊活动,为残疾人送温暖,到小区灭虫防害,参加植树造林活动等,受到社会一致好评。多次选派医生下基层支医,2012年9月外派主任医师随“青海医疗队”前往青海地区进行医疗援助。
群众满意
在科主任的带领下,他们的工作得到业内及社会各界的广泛高度评价。中央电视台《科技之光》栏目《造手记》对他们科全形再造术进行了专题报道;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共中央机关工委网站、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人民日报以:“要医术,更要医德”为题对他们进行报道。
科室全体人员共同努力,积极进取。2005年获“省直机关青年文明号”,2007年获“省级青年文明号”,2010年获得“巾帼文明岗”称号,2010年获“全国优质护理服务考核优秀病房”,2011年获“全省护理服务示范病房”,2012年获“全国青年文明号”。王增涛主任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医德标兵”、“全国优秀医务工作者”、“山东省十佳医生”、“感动山东十大健康卫士”等称号;2005年护士赵静获“山东省首届卫生系统护理技能大赛”一等奖,2012年获得“全国女职工岗位创新技能大赛山东省一等奖”,并多次被评为院级优秀带教老师、优秀共青团员等。
这是一支年轻而富有经验的队伍,这是一支开拓创新的队伍,这是一支团结互助的队伍。他们必将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以实际行动践行“三好一满意”,以精湛的技术、优质的护理,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特色诊疗技术
各亚专科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说明(包括技术应用和疑难病种诊治等)
手外科临床解剖
结合临床遇到的修复重建难题,从手外科临床医生的视角进行新鲜人体标本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从中总结新经验,探寻临床工作中难题的解决答案。目前已获得40余万张新鲜人体标本解剖图片,主编出版了《手外科临床解剖学图鉴》、《钟世镇显微外科临床解剖学图谱》。以此为基础提出对传统皮瓣的新认识、新理论,不断设计开发出非常规系列皮瓣(如各种皮支皮瓣、分裂皮瓣、串联皮瓣、分叶皮瓣、不带皮神经的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等等),并通过对踇甲瓣、趾间关节移植、游离皮瓣、骨皮瓣移植等多种手术的有机组合,提出“手指全形再造”的新概念。为临床修复重建及再植再造工作开展及相关各种疑难病种的诊治(复杂组织缺损的修复、复合组织瓣再植及游离移植、周围神经损伤的显微外科修复、重度肢体缺损的再造、先天畸形的矫正、肢体肿瘤保肢及保留功能手术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低温医学
结合手外科急诊量多、患者伤情复杂(或合并其他重要系统器官损伤需首先抢救生命、或创面污染损坏严重、或因个人或其它原因拒绝行精细修复、或离断组织无条件再植)等原因造成患肢无法行一期修复,积极探索复合组织及肢体的新的保存方式。在分别将深低温(-196℃)保存81天、5天断指再植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基础与临床研究(肢指体序列冷冻及复温、灌注液配方选择及改进、复合组织块的冷冻保存方式等),低温医学的探索改变传统的-4℃低温保存的肢(指)体概念,打破肢(指)体离断必需急诊再植的现状,使急诊时限于条件不能即时再植的肢(指)体可以获得较长期保存,待条件改善允许后进行再植,化急诊手术为择期,使病人与医生均在更佳状态下进行手术,作为手外伤急诊救治不足后期修复重建的有益补充,最大限度挽救患者的离断肢(指)体,减少后期修复重建时再度自身体其它部位取材对患者造成的进一步损伤。自2010年进一步配备、更新深低温实验室软硬件,开展大量皮肤、组织瓣等低温保存后二期回植修复创面的临床研究,为临床患者带来福音。
手指全形再造
游离足趾移植再造手指是我国杨东岳教授世界首创,历经半个世纪造福了千千万万的广大病友,但随着社会进步,时代发展,人们交流与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于长在手上的足趾外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足趾限于长度难于再造出长手指,使外形也难以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修复要求。有鉴于此提出手指全形再造包括长手指及多指再造的新概念、新方法;在临床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踇甲瓣、趾间关节移植、游离皮瓣、骨皮瓣移植等多种手术的有机组合,在外观上使再造手指脱离了足趾的外形,更接近于正常的手指;在再造手指长度及数量上,通过再造,可保证IV度、V度长手指缺损再造成功及3-4指多指缺损全部再造出跟正常手指外观相近的长手指;在手功能上,一期重建中强调对肌腱、骨关节及血管神经的严格选择与结合生物力学参数进行个性化处理,术后辅以早期全程个性化功能锻炼,力求再造后的手指不仅外形美观,且功能上达到与健康手指的最大程度接近;在足部供区的修复上,首创一系列全新供区修复方式,注重足部供区外观与功能的保存,力求保留更多的足趾数及达到更良好的外观,可做到3-4指长手指缺损全形再造而每个足部至少保留四个足趾,达到手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近三年开展全形再造手术150例,再造后手指的外形及功能均居国内外领先水平,给各种先天及后天因素造成复杂性肢体缺失的患者带来光明的前景。
周围神经伤病
周围神经伤病为重点亚专科方向,拥有自己的电生理室及神经损伤康复治疗室。专科医生中有华山医院手外科培养博士2名、硕士一名,其中一人担任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学会周围神经外科学组委员,在手麻及肌萎缩、臂丛神经损伤、周围神经肿瘤及创伤等周围神经伤病的诊治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能熟练开展臂丛神经多组神经移位、椎体前路健侧颈7移位、各种神经卡压松解、正中神经返支的精确修复及周围神经损伤晚期各种功能重建等治疗。
手部创伤显微修复
以手外科临床解剖研究及低温医学研究为基础,在对骨关节、血管神经及复合组织瓣切取及转移的全新理念指导下,不断改良传统显微修复方式,设计开发出一系列非常规系列皮瓣(如各种皮支皮瓣、分裂皮瓣、串联皮瓣、分叶皮瓣、不带皮神经的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等等),用于修复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复杂创面,并通过对踇甲瓣、趾间关节移植、游离皮瓣、骨皮瓣移植等多种手术的有机组合,开发出“手指全形再造”的新概念。结合扎实雄厚的显微外科技术实力,每年开展上千例再植及游离组织移植手术,包括多平面多节段的复杂离断再植、大肢体(上肢、肩胛带)以及大面积脱套伤及旋转撕脱伤的游离组织移植修复。在断耳、断鼻、断唇、头皮撕脱及阴茎睾丸离断再植方面有着独到的经验。近两年来显微修复经验总结在国际整形修复重建领域杂志及国际手外科会议上相继报道,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
先天畸形
在大量手外科临床解剖工作的基础上,以全新的显微外科和临床解剖学理念为指导,开展各种上肢常见先天畸形及疑难性复杂性畸形的特色矫治。采用各种新型游离小皮瓣、组织瓣、特色性手指全形再造术等进行畸形矫正后创面覆盖和功能重建,力求矫形彻底,外形与功能并重。
骨关节
针对手指关节毁损病例,重点关注于关节血供的显微外科解剖,在此基础上设计、开展各种形式的关节游离移植;同时借助新鲜尸体标本进行拇指第一腕掌关节的功能解剖,进行给关节的生物力学研究,并进一步扩展到对全手的功能评定研究。
学术会议、对外交流、公益活动
王增涛主任自建科以来先后制定了三次“五年规划”,为科室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制定严格的医护人员培训计划,曾去美国、英国、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地区)参与交流学习,多次参加国际和地区会议,包括亚太地区手外科大会、美国手外科学年会、美国手外科协会年会、主持召开海峡两岸显微外科会议、山东手外科年会等会议,主讲全国显微外科临床解剖高级研讨班进行交流学习,为科室人才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科室每天均有“免费门诊”,便于需要多次复查而家庭条件较差的患者就医。在手足外科医护人员带头感召下,部分患者共同参与,成立“手足情深,爱心基金”,帮助贫困但积极上进的手足患者。爱心基金资助广西男孩雷路平再造手指,“爱心手术之旅”被人民网、中国青年网、中国共青团网等多家媒体报道。“折翼的小天使”苏子轩的事迹被美国ABC等国外媒体报道,成立专项爱心基金帮助其健康成长。
他们带头倡导鞭炮分级制度,联合相关科室签下联名倡议书,希望将鞭炮造成的外伤降低到最低。
该科集体加入“青年文明号志愿者”“泉城义工”,深入社区、养老院进行义诊活动,为残疾人送温暖,到小区灭虫防害,参加植树造林活动等,受到社会一致好评。多次选派医生下基层支医,2012年9月外派刘志波主任医师随“青海医疗队”前往青海地区进行医疗援助。
山东省立医院肾脏内科创建于1986年,老一辈肾脏科专家的不断努力耕耘,为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山东省立医院肾内科为中华医学会常委单位、山东省医学会主委单位、卫计委腹膜透析培训中心、山东省血液透析质控中心和山东省重点医药卫生实验室,现已成为山东省肾脏疾病临床、血液净化、科研、教学、培训中心,医疗科研水平在山东省肾病学领域居领先地位,为全省肾脏病专业的发展和学科建设发挥着带头和指导作用。
科室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加强人才培养,形成自己的医疗特色和一支技术过硬的人才梯队、专业结构合理、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学科团队。科室现有医师20名,其中主任医师/教授5名,副主任医师5名,具有博士学位者10人。博士导师1人,硕士导师4 人。担任国家级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 1人,省级学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1 人。
多年来科室紧抓临床医疗工作,不断进取,紧跟医学前沿,不断更新知识,对于各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系统性疾病导致的肾小球和肾小管损伤 尿路感染性疾病,各种原因导致的急 慢性肾小管和间质损伤,各种原因导致的急 慢性肾衰竭等已形成先进科学的诊断治疗体系,居国内领先水平,并且承担全省疑难危重病例的会诊工作,收治的病人中50%以上是来自全省各地的疑难危重病例。科室每年肾穿刺活检400余例次,使肾脏病诊断正确率和治疗水平大大提高,为个体化综合治疗奠定了基础。被评为全省卫生系统“两好一满意”示范集体,近三年获山东省立院综合目标管理一等奖2 次,山东省立医院优秀病历奖 2次,学科带头人王荣教授多次被评为山东省卫生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立医院十佳职工和先进个人,2007年被山东省卫生厅评为山东省优秀医务工作者,并记三等功,2008年被评为山东省十佳医师。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医学领军人才、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省立医院先进个人及先进工作者。
作为山东大学附属教学医院,承担山东大学研究生培养、本科教学及实习见习等教学任务,并先后培养了40余名研究生。多次组织承办国家及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面向临床应用及其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介绍肾脏病与血液净化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促进学术交流,提高肾脏病血液净化专业理论及技术水平,规范血液净化从业人员医疗行为,提高专业人员技术水平及质量管理意识,促进山东省肾脏病、血液净化工作水平的提高,并逐步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已为全省各地肾脏病专业培养了专业医生数百人,定期举办国家级及省级继续教育项目。科研工作稳步推进,学科核心竞争力显著提高。
近年来团队致力于慢性肾脏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相关研究已获得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资助,并在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编著作5部。《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科研成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及成果推广应用奖,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科室与国际同行广泛的学术联系,掌握国际最新学术动态,多次参加国际会议并进行学术交流。
山东省立医院中医科创建于1958年,是国内较早设立中医专业的综合性医院之一。在医院党委、行政部门领导下,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医科得到了迅速发展,现已成为诊治特色突出,学术梯队合理,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科室。
全科共有医护人员36名,医师20名,护士16名,其中正高级人员9名,副高级人员7名,中级人员5名,初级人员15名,有博士学位人员10名,有硕士学位人员5名,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3名,全国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5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6名,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名。
中医科为山东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学培养基地,现有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6名。近5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三等奖8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 10余篇,出版专著2部。
中医科年门诊量11万余人次,年出院人次达1000余人次,共有床位29张,床位使用率达118%。2003年、2008年先后荣获“山东省中医工作先进集体”奖,2007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命名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2011年中医科肾病专业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012年获批山东省第四批中医药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013年获批山东省首批“中西医结合临床”重点学科。
中医肾病:综合利用中医药内服外敷、结肠高位中药水疗、中药保留灌肠、饮食疗法等疗法,治疗慢性肾衰、糖尿病肾病、肾病综合征、肾炎等常见及疑难肾病。病房、门诊各配备一台全自动洗肠机,开展结肠中药水疗,对尿毒症、肠炎、便秘、高脂血症等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中医儿科:特别对抽动—秽语综合症、多动症、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哮喘、、肾病、心肌炎等疾病的诊治已居国内先进水平。
妇科专业:中医妇科各种疾病,尤其对月经不调、不孕症、妇科肿瘤、妇科内分泌疾病、围绝经期疾病、多囊卵巢综合症、高泌乳素血症、乳腺炎、乳汁不足,产后身痛等疾病均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尤其对产后病,如药流及人流后出血、宫内残留、胎盘植入等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行深入的研究。
痔瘘专业:中西医结合治疗肛肠科各种疾病,如:内痔、外痔、混合痔、肛周脓肿、直肠脱垂、肛瘘等疾病,将手术、中药及各种治疗仪有机的结合起来,疗程短、疗效高,具有明显的特色与优势,深受广大病员好评。
山东省立医院康复医学科是由原山东省立医院针灸科与康复理疗科共同组建而成,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室。科室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团结协作的康复医疗团队”为基础,充分发挥康复医疗和临床医疗一体化的优势,为患者提供科学、系统、规范的康复治疗。
康复医学科设有门诊与病房两部分;现拥有医务人员49人,其中医师18人,具有医学博士学位8人、医学硕士学位2人;康复治疗师21人;护士10人。目前学科建有神经康复、脊髓损伤康复、脑瘫康复、骨关节康复、老年病康复、痛症康复、心肺康复七个亚专业;主要收治以脑梗死、脑出血、颅脑外伤等引起的偏瘫;脊柱骨折、脊髓损伤等造成的截瘫;脑瘫,周围神经损伤,肌肉骨关节疾病,老年疾病,以及各种原因导致的痛症,心肺疾病等病人。科室采用国际先进的康复治疗模式(团队合作工作模式),在康复医师的主持下,中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心理治疗师、假肢和矫形器制作工程师、社会工作者等专业人员和患者本人共同组成康复治疗组,对每位患者施行全面的康复治疗。
康复医学科不仅在临床医疗工作中不断发展,在学术交流也积极推进。已组织或参与多次康复医学与针灸医学学术会议以及康复治疗相关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学习班。此外,科室积极参与各项艰难险重任务。刘继明、赵文民、王杰等多名医师曾参加卫生部组织的中国医疗救援队前往塞舌尔、坦桑尼亚等非洲国家实施医疗救助工作,期间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拥护与尊重。
康复医学科长期承担山东大学本科、七年制及留学生的《康复医学》及《针灸学》的基础教学工作,并长期承担山东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的临床带教工作。目前已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山东省博士基金1项,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4项,山东省科技攻关课题1项,发表论著100余篇,SCI收录1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8部。
康复医学科医疗设施设备
(1)运动治疗:配备电动起立床、减重步态训练仪、神经肌肉激活训练设备(SET)、功能性电刺激设备、Mega表面肌电评测训练设备、生物反馈训练设备、运动控制能力训练设备、关节主被动训练器、平衡评估训练设备等。
(2)物理因子治疗:配备直流电疗设备、低频电疗设备、中频电疗设备、高频电疗设备、光疗设备(激光针刺等治疗仪)、磁治疗设备(经颅磁刺激等治疗仪)、蜡疗、气压循环治疗设备等。
(3)作业治疗:配备日常生活活动作业设备、手功能作业训练设备等。
(4)言语、吞咽、认知治疗:配备言语治疗设备、吞咽治疗设备、认知训练设备、非言语交流治疗设备等。
(5)传统康复治疗:配备针灸、推拿、中药洗等中医康复设备。
(6)康复工程:配备临床常用矫形器、辅助具制作设备。
山东省立医院骨关节外科是国内较早、山东省最早成立并进行骨关节疾病疾病诊治的专科,系山东大学关节外科方向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培养点,现已发展成为山东省骨关节疾病临床、科研、教学、培训中心,对全省关节外科专业的发展和学科建设发挥着重要指导作用。通过二十余年来不懈的努力,已形成在全国具有较高影响的学科专业,是该省关节外科的“龙头”, 技术先进,实力雄厚,开展项目为全省最先进、最齐全,年均手术量居全省第一。
山东省立医院骨关节外科专业队伍实力雄厚、人才梯队合理,现共有医生14人,康复师及护理人员12人,其中主任医师、教授4名、副主任医师、副教授1名、医学博士13人,医学博士后2人,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4名。
山东省立医院关节外科开放各种档次病床50张(中心院区30张,东院20张),环境优雅、舒适,服务一流。其中每年人工关节置换手术1000余台次,关节镜下手术500余台次。在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半月板损伤、交叉韧带重建等关节外科多个领域常见病,已形成了先进、科学的诊疗体系,对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翻修,成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等疑难病的诊治等均达到了省内、国内领先水平,并做到了与国际同步。
设备: 进口关节镜4台(Stryker3台, Smith&Nephew1台)及枢法模导航系统等,配套设施齐全,可开展各个关节(膝、髋、肩、肘、踝等)的各种微创手术。
目标:开创与掌握关节外科专业新技术,高质量、高起点、高速度领跑在关节外科专业的前沿。以一流的人才,一流的设备,一流的环境,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一流的理念、一流的技术水平竭诚为广大患者服务。
山东省立医院手足外科成立于2002年,是山东省第一个手、足外伤与疾病专科治疗康复中心。建科十余年,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现已发展成集医疗、康复、保健、科研、教学为一体的显微外科,拥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医疗设备和掌握世界先进技术的医学专家。下设手外科与足外科四个病区、教研室、手足功能康复站、临床解剖研究室、肢体血循环检测室、低温放医学研究室、显微技术培训室、手足临床解剖标本陈列室、中华手外科网编辑部等。目前编制床位140张,实际展开床位160张。
一流人才
全科有工作人员共85人,医生26人,护士53人,康复治疗师6名。博士生导师1人,博士后1人,博士12人,硕士12人;主任医师4名,副主任医师6名;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3人,护师33人,全部为大专以上学历。在科主任的带领下,全科人员不断开拓创新,先后承担省部级课题7项;获国家专利20余项,主编及参编医学专著20余部;主编的《显微外科临床解剖学图谱》、总主编的《钟世镇显微外科临床解剖学图谱》、《WISTAR大鼠解剖图谱》在国际上获得较高评价;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该科主编的《手足外科临床护理学》、《手足外科护理与康复》等书填补了手足外科临床护理方面的空白。
自建科以来先后制定三次“五年规划”,为科室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制定严格的医护人员培训计划,曾去美国、英国、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地区)参与交流学习,多次参加国际和地区会议,包括亚太地区手外科大会、美国手外科学年会、美国手外科协会年会,主持召开海峡两岸显微外科会议、山东手外科年会等会议,主讲每年一届的全国显微外科临床解剖高级研讨班进行交流学习,为科室人才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先进技术
“做一台手术,出一个精品”。在科主任的带领下,手足外科在显微外科解剖与临床、手指全形再造、深低温器官保存,数字化手功能评定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际首创拇手指全形再造术,成功完成世界第1例及第2例深低温保存断指再植、世界最小婴儿(5个月)断指再植、世界最小婴儿(10个月)双断腕再植、世界第17例及第23例十指离断再植、世界第5例肩胛带离断再植,并在特殊部位再植如全头皮撕脱、口唇、鼻部、阴茎等器官再植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年手术量近7000余台,约占全院总手术量的1/6。
自2005年至今,每年举办一届“全国显微外科临床解剖研修班”,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如中日友好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山医科大学等。2012年举办了“山东省首届移植再植组织血循环观察学习班”,参会过百人。
优质服务
秉着“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采取多渠道、多模式的服务措施,对患者实施院前、院中、院后全程连续的优质服务。在全国率先开展“医患通”服务,通过短信沟通平台真正为患者做到院前预约咨询、院中交流宣教、院后提醒随访;根据患者疾病种类、需求等不同等,开通6个QQ群,便于医患交流、护患沟通,加入QQ群可直接交流的患者多达1500余人;创办全国最大的手足外科门户网站“中华手外科网”,为医生交流、患者寻医问药提供了平台;在医疗行业率先开展“远程多点视频交班系统”,监管手术情况,保证手术质量,并将济南市中医院,菏泽博爱医院纳入视频交班系统,通过此系统开展学术交流与学术推广,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为患者提供整洁舒适的就医环境,细致入微的护理服务。建立“患者档案”,准确记录每名患者出生日期、习俗等,为患者购买蛋糕、礼物,庆祝生日;“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中秋节”等为患者赠送礼品,并与他们一起欢度春节;在科室放置爱心雨伞、针线收纳盒、许愿树,张贴天气预报、济南市地图、乘车路线图等,设置阅览角,满足患者需求促进康复。为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提供舒适护理,进行了多项创新:制作敞口式病员服,便于手足患者使用;设计移植再植组织血循环观察记录单,可直观、连续、动态反映血循环状况,及时发现血管危象;发明腹部带蒂皮瓣上肢固定带,防止皮瓣撕脱,患肢无下坠感,增加舒适度,佩戴方便;设计多角度照射旁照灯,做到多角度、多方向、安全有效照射;制作头皮撕脱再植术后头部支撑架,减轻术后体位不适。
高尚医德
科室每天均有“免费门诊”,便于需要多次复查而家庭条件较差的患者就医。在手足外科医护人员带头感召下,部分患者共同参与,成立“手足情深,爱心基金”,帮助贫困但积极上进的手足患者。爱心基金资助广西男孩雷路平再造手指,“爱心手术之旅”被人民网、中国青年网、中国共青团网等多家媒体报道。“折翼的小天使”苏子轩的事迹被美国ABC等国外媒体报道,积极联系成立专项爱心基金帮助其健康成长。
他们带头倡导鞭炮分级制度,联合相关科室签下联名倡议书,希望将鞭炮造成的外伤降低到最低。
该科集体加入“青年文明号志愿者”“泉城义工”,深入社区、养老院进行义诊活动,为残疾人送温暖,到小区灭虫防害,参加植树造林活动等,受到社会一致好评。多次选派医生下基层支医,2012年9月外派主任医师随“青海医疗队”前往青海地区进行医疗援助。
群众满意
在科主任的带领下,他们的工作得到业内及社会各界的广泛高度评价。中央电视台《科技之光》栏目《造手记》对他们科全形再造术进行了专题报道;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共中央机关工委网站、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人民日报以:“要医术,更要医德”为题对他们进行报道。
科室全体人员共同努力,积极进取。2005年获“省直机关青年文明号”,2007年获“省级青年文明号”,2010年获得“巾帼文明岗”称号,2010年获“全国优质护理服务考核优秀病房”,2011年获“全省护理服务示范病房”,2012年获“全国青年文明号”。王增涛主任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医德标兵”、“全国优秀医务工作者”、“山东省十佳医生”、“感动山东十大健康卫士”等称号;2005年护士赵静获“山东省首届卫生系统护理技能大赛”一等奖,2012年获得“全国女职工岗位创新技能大赛山东省一等奖”,并多次被评为院级优秀带教老师、优秀共青团员等。
这是一支年轻而富有经验的队伍,这是一支开拓创新的队伍,这是一支团结互助的队伍。他们必将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以实际行动践行“三好一满意”,以精湛的技术、优质的护理,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特色诊疗技术
各亚专科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说明(包括技术应用和疑难病种诊治等)
手外科临床解剖
结合临床遇到的修复重建难题,从手外科临床医生的视角进行新鲜人体标本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从中总结新经验,探寻临床工作中难题的解决答案。目前已获得40余万张新鲜人体标本解剖图片,主编出版了《手外科临床解剖学图鉴》、《钟世镇显微外科临床解剖学图谱》。以此为基础提出对传统皮瓣的新认识、新理论,不断设计开发出非常规系列皮瓣(如各种皮支皮瓣、分裂皮瓣、串联皮瓣、分叶皮瓣、不带皮神经的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等等),并通过对踇甲瓣、趾间关节移植、游离皮瓣、骨皮瓣移植等多种手术的有机组合,提出“手指全形再造”的新概念。为临床修复重建及再植再造工作开展及相关各种疑难病种的诊治(复杂组织缺损的修复、复合组织瓣再植及游离移植、周围神经损伤的显微外科修复、重度肢体缺损的再造、先天畸形的矫正、肢体肿瘤保肢及保留功能手术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低温医学
结合手外科急诊量多、患者伤情复杂(或合并其他重要系统器官损伤需首先抢救生命、或创面污染损坏严重、或因个人或其它原因拒绝行精细修复、或离断组织无条件再植)等原因造成患肢无法行一期修复,积极探索复合组织及肢体的新的保存方式。在分别将深低温(-196℃)保存81天、5天断指再植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基础与临床研究(肢指体序列冷冻及复温、灌注液配方选择及改进、复合组织块的冷冻保存方式等),低温医学的探索改变传统的-4℃低温保存的肢(指)体概念,打破肢(指)体离断必需急诊再植的现状,使急诊时限于条件不能即时再植的肢(指)体可以获得较长期保存,待条件改善允许后进行再植,化急诊手术为择期,使病人与医生均在更佳状态下进行手术,作为手外伤急诊救治不足后期修复重建的有益补充,最大限度挽救患者的离断肢(指)体,减少后期修复重建时再度自身体其它部位取材对患者造成的进一步损伤。自2010年进一步配备、更新深低温实验室软硬件,开展大量皮肤、组织瓣等低温保存后二期回植修复创面的临床研究,为临床患者带来福音。
手指全形再造
游离足趾移植再造手指是我国杨东岳教授世界首创,历经半个世纪造福了千千万万的广大病友,但随着社会进步,时代发展,人们交流与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于长在手上的足趾外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足趾限于长度难于再造出长手指,使外形也难以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修复要求。有鉴于此提出手指全形再造包括长手指及多指再造的新概念、新方法;在临床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踇甲瓣、趾间关节移植、游离皮瓣、骨皮瓣移植等多种手术的有机组合,在外观上使再造手指脱离了足趾的外形,更接近于正常的手指;在再造手指长度及数量上,通过再造,可保证IV度、V度长手指缺损再造成功及3-4指多指缺损全部再造出跟正常手指外观相近的长手指;在手功能上,一期重建中强调对肌腱、骨关节及血管神经的严格选择与结合生物力学参数进行个性化处理,术后辅以早期全程个性化功能锻炼,力求再造后的手指不仅外形美观,且功能上达到与健康手指的最大程度接近;在足部供区的修复上,首创一系列全新供区修复方式,注重足部供区外观与功能的保存,力求保留更多的足趾数及达到更良好的外观,可做到3-4指长手指缺损全形再造而每个足部至少保留四个足趾,达到手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近三年开展全形再造手术150例,再造后手指的外形及功能均居国内外领先水平,给各种先天及后天因素造成复杂性肢体缺失的患者带来光明的前景。
周围神经伤病
周围神经伤病为重点亚专科方向,拥有自己的电生理室及神经损伤康复治疗室。专科医生中有华山医院手外科培养博士2名、硕士一名,其中一人担任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学会周围神经外科学组委员,在手麻及肌萎缩、臂丛神经损伤、周围神经肿瘤及创伤等周围神经伤病的诊治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能熟练开展臂丛神经多组神经移位、椎体前路健侧颈7移位、各种神经卡压松解、正中神经返支的精确修复及周围神经损伤晚期各种功能重建等治疗。
手部创伤显微修复
以手外科临床解剖研究及低温医学研究为基础,在对骨关节、血管神经及复合组织瓣切取及转移的全新理念指导下,不断改良传统显微修复方式,设计开发出一系列非常规系列皮瓣(如各种皮支皮瓣、分裂皮瓣、串联皮瓣、分叶皮瓣、不带皮神经的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等等),用于修复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复杂创面,并通过对踇甲瓣、趾间关节移植、游离皮瓣、骨皮瓣移植等多种手术的有机组合,开发出“手指全形再造”的新概念。结合扎实雄厚的显微外科技术实力,每年开展上千例再植及游离组织移植手术,包括多平面多节段的复杂离断再植、大肢体(上肢、肩胛带)以及大面积脱套伤及旋转撕脱伤的游离组织移植修复。在断耳、断鼻、断唇、头皮撕脱及阴茎睾丸离断再植方面有着独到的经验。近两年来显微修复经验总结在国际整形修复重建领域杂志及国际手外科会议上相继报道,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
先天畸形
在大量手外科临床解剖工作的基础上,以全新的显微外科和临床解剖学理念为指导,开展各种上肢常见先天畸形及疑难性复杂性畸形的特色矫治。采用各种新型游离小皮瓣、组织瓣、特色性手指全形再造术等进行畸形矫正后创面覆盖和功能重建,力求矫形彻底,外形与功能并重。
骨关节
针对手指关节毁损病例,重点关注于关节血供的显微外科解剖,在此基础上设计、开展各种形式的关节游离移植;同时借助新鲜尸体标本进行拇指第一腕掌关节的功能解剖,进行给关节的生物力学研究,并进一步扩展到对全手的功能评定研究。
学术会议、对外交流、公益活动
王增涛主任自建科以来先后制定了三次“五年规划”,为科室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制定严格的医护人员培训计划,曾去美国、英国、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地区)参与交流学习,多次参加国际和地区会议,包括亚太地区手外科大会、美国手外科学年会、美国手外科协会年会、主持召开海峡两岸显微外科会议、山东手外科年会等会议,主讲全国显微外科临床解剖高级研讨班进行交流学习,为科室人才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科室每天均有“免费门诊”,便于需要多次复查而家庭条件较差的患者就医。在手足外科医护人员带头感召下,部分患者共同参与,成立“手足情深,爱心基金”,帮助贫困但积极上进的手足患者。爱心基金资助广西男孩雷路平再造手指,“爱心手术之旅”被人民网、中国青年网、中国共青团网等多家媒体报道。“折翼的小天使”苏子轩的事迹被美国ABC等国外媒体报道,成立专项爱心基金帮助其健康成长。
他们带头倡导鞭炮分级制度,联合相关科室签下联名倡议书,希望将鞭炮造成的外伤降低到最低。
该科集体加入“青年文明号志愿者”“泉城义工”,深入社区、养老院进行义诊活动,为残疾人送温暖,到小区灭虫防害,参加植树造林活动等,受到社会一致好评。多次选派医生下基层支医,2012年9月外派刘志波主任医师随“青海医疗队”前往青海地区进行医疗援助。
山东省立医院胸外科成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第一任科主任是我国著名的胸心外科专家苏应衡教授,经过胸外科几代医生的共同努力,胸外科现已逐渐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和指导基层于一体的临床专业科室,学术地位省内领先,在全国胸外科界亦有较大的影响力。胸外科是山东大学胸外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设点单位;是卫生部胸外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胸腔镜医师培训基地、山东省唯一肺移植资格认证科室、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实验室。
目前胸外科下设3个病区:胸外科病房、胸外微创肺移植科病房,东院胸外科病房。共开放床位96张,年门诊量20000余人次,年手术量1700余台。经过多年的发展,胸外科逐渐组建成了结构合理、专业特色突出的专家团队。现任科主任、胸外科学术带头人王洲教授,山东大学胸外科学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擅长胸部肿瘤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胸外科副主任孟龙,主任医师,擅长胸部肿瘤的微创治疗。科室共有主任医师7名,副主任医师6名,主治医师8名,住院医师9名;山东大学胸外科博士研究生导师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人。医生大多数具有博士学位,并有五位医生经历了博士后研究阶段。多人在全国和省级胸外科学术团体中担任职务:包括中华胸心血管外科学会、中国胸外科医师分会、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和中国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等。多位专家担任国家级及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或特约审稿人。
胸外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传承和发展,在胸外科各种疾病的诊治中凸显出了非常强的综合实力及显著特色。胸外科病房专业特色为胸部肿瘤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胸外微创肺移植科专业特色为胸部疾病的微创手术治疗和肺移植,东院胸外科专业特色为肺癌扩大切除治疗局部晚期肺癌。其中在局部晚期肺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食管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和纵隔肿瘤的扩大切除方面居国内先进水平。在省内率先开展了纵隔镜检查,使许多纵隔疑难疾病得到了正确、有效的治疗。在全胸腔镜下肺癌、食管癌及纵隔肿瘤切除领域的探索、发展、研究走在了山东省的前列;并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同种异体肺移植手术最早,数量最多。
除临床医疗工作外,科室重视教书育人和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近年来,胸外科共培养博士后2人、博士20余名、硕士30余名。每年接收10余名下级医院医生进修学习。学科还十分重视与国内外医疗及科研机构的学术交流合作,每年承担1-2次国家级或省级学术会议,多位医生经过了境内外学习、交流。
科室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科学研究,倡导医技、科教两条腿走路。近年来,科室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卫生厅课题5项,内容涉及了胸外科领域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曾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出版专著10余部;在国内核心期刊和国外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50余篇。
科室认真贯彻“三好一满意”服务宗旨,在医疗和护理各环节中提倡“换位思考”,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在保证医疗和护理工作质量的同时,体现人文关怀。优质的医疗护理质量和良好的服务态度,赢得了患者和家属广泛的赞誉和极高的满意度。
山东省立医院肿瘤研究治疗中心是山东省综合治疗肿瘤的专业科室,集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于一体,既是山东大学临床肿瘤学的教学点,和山东大学硕士和博士点。下设肿瘤放疗、肿瘤化疗、肿瘤热疗及肿瘤微创等分病区。现有职工近200名,开设床位300余张,年收入达1.7亿元,其中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6名;教授、主任医师16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28名,另有60余名临床专业技术人员分别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并学有专长。他们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丰富的治疗经验,较强的科研实力,多年来一直分别担任着国内和省内各种专业学术团体的不同职务。先后开展了多项位居国内领先地位的治疗新技术和新方法,并依托山东省立医院先进的医疗诊断和治疗设备、综合技术实力和科学的管理体制,通过网络信息、文献、会议等交流方式,及时掌握国内外常见肿瘤的研究动态,并不断将国内外最先进的科研成果和治疗技术应用于临床医疗工作中,为广大肿瘤患者提供了良好的治疗条件,在取得显著临床治疗效果的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常见肿瘤的综合治疗方面处于省内领先水平。
山东省立医院肿瘤研究治疗中心安装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美国Varian Trilogy医用直线加速器和德国西门子的Primus-H医用直线加速器、荷兰Nucletron生产的全数字化医用模拟定位机以及治疗剂量验证系统,飞利浦Pinnacle治疗计划系统和大孔径CT模拟定位机。并与该院PET-CT室、MRI室、CT室、B超室和检验科、病理科及核医学科等通力合作,对常见肿瘤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以及在常见肿瘤临床规范化综合治疗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主导作用。该治疗中心主要研究各种常见肿瘤包括某些良性疾病的放射治疗和药物治疗等综合治疗,以及与此相关的放射物理学、放射生物学、放射治疗技术学、细胞增殖动力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等。近年来又先后开展了肿瘤介入治疗、肝癌动静脉双路化疗、射频治疗和生物及免疫治疗等临床治疗新技术,其中立体定向放射外科(X-刀)、三维适形照射(CRT)以及调强放射治疗(IMRT)等治疗新技术是近年来该中心开展的肿瘤医学领域内世界性前沿课题,上述工作的开展标志着山东省立医院在肿瘤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方面接近或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临床科研情况
山东省立医院肿瘤研究治疗中心成立17年来,在该省一直积极推动γ-刀、X-刀、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图像引导三维适形照射和调强放射治疗、头颈部肿瘤半束照射、偏中心旋转照射、CT和MRI模拟定位等多项现代肿瘤靶向治疗新技术工作的开展,并已使得数千例病灶位于手术禁区的肿瘤病人得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特别是通过对中段食管癌放疗中照射位置准确性的初步研究,改变了国内外放射治疗界对食管癌放射治疗一次方案定终身的传统观念。通过鼻咽癌颈部转移淋巴结切取活检对其预后影响的研究,改变了肿瘤临床医学界以往多年来对鼻咽癌患者从其颈部转移淋巴结切取活检的不合理做法。通过对男性乳腺癌发病因素的分析,提出了男性乳腺癌发病的Mabuchi模式,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对Sinclair提出的放射生物效应线性二次模式的临床演变及其生物学意义的系统归纳,得到了Thames和Flower等国际知名教授的高度赞赏。
肿瘤研究治疗中心对何杰金氏病放疗技术进行了大胆合理的简化和改进,为广大基层医疗单位在条件简陋的情况下开展此项治疗技术奠定了基础。在条形野照射技术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血府逐瘀汤治疗原发性肝癌,使其五年生存率提高16.6%。选用马蔺子素对食管癌在常规放疗条件下进行增敏研究,获得了73.3%的近期疗效。通过对复春片合并放射治疗鼻咽癌的临床研究,发现个别种类的活血化瘀类中药有增加肿瘤细胞发生远处转移的可能性,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对中耳鳞癌和食管小细胞未分化癌的临床研究结果,为此类病人采用非手术治疗方法提供了临床理论依据。采用中药提取物鹤草酚对肺腺癌放射增敏的临床研究,为从中药领域寻找肿瘤放射增敏剂独辟新径。单纯肿块切除合并放射治疗乳腺癌技术工作的开展,对肿瘤病人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微创治疗。通过对食管放射性损伤大宗文献的综合分析,在国内外首次对放射性食管损伤的分类和分级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一致认可。
学术交流情况
近年来,该中心专家以访问学者身份数次应邀到欧美等国家进行考察和讲学。在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科研论文200余篇,其中在SCI中华系列杂志刊出约60余篇,有100余篇已被美国医学权威杂志Medline所收录并被其CD-ROM所珍藏,90余篇已被国内外出版的十余部大型医学权威专著和数十种专业学术期刊所引用。承担和参与省级科研课题9项,其中有4项获省科委二等奖。主编《新编放射肿瘤学》、《常见肿瘤放射治疗》、《放射肿瘤临床手册》和《肿瘤诊疗思路点拨》等医学专著5部,参与《气管外科学》、《实用临床男科学》、《临床肿瘤治疗方案》、《PET/CT肿瘤学》、《临床肿瘤学》和《常见肿瘤诊疗手册》以及《肿瘤精确放射治疗学》等医学专著编写8部。带教全国各地进修学员50余名,指导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6名。在常见肿瘤放化疗结合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方面具有较深的造诣,擅长解决胸部恶性肿瘤的疑难诊疗问题,在肺癌、食管癌、乳腺癌、鼻咽癌和恶性淋巴瘤等治疗方面具有他们自己的独特见解。近年来,在国内积极倡导对常见肿瘤施行小手术大放疗的综合治疗方法,为使肿瘤临床诊治微创规范化、提高患者生存率、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病人生存质量做出了他们自己的贡献。
设备配置情况
肿瘤研究治疗中心现拥有两台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一台为美国瓦里安公司生产的Trilogy,另一台为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Primus-H,两台医用加速器均为全数字化控制,其中Primus-H带有内置式电动MLC,并具有适形、调强和虚拟动态楔形板之功能,另外该机还配有射野验证系统。模拟定位机为荷兰核通公司生产的Simulix全数字化机;TPS系统为Nucletron公司生产的Polato设备和Pinnacle治疗计划系统。以上设备均由Lantis局域网络系统与该院影像中心连接,形成了各种影像全数字化传输,并实现了1:1的信息传递,有效的保证了影像传递质量和医疗资源的共享。物理室配置了荷兰核通和飞利浦公司生产的一整套计划系统,包括TPS、数字化仪、图片扫描仪、彩色打印机、MapeCheck剂量仪、仿真体模等,为放射治疗QA和QC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障。近两年开展了在CT模拟机下引导的肿瘤穿刺活检技术和肿瘤射频消融技术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山东省立医院血液科是该省最早获得博士学位授予点单位之一,多年来在医院大力扶持及老一代专家带领下,科室技术力量雄厚,诊疗水平居全省领先地位,在全国亦处在先进水平并拥有较好声誉。血液科设有2个病区,院本部及东院区正式床位80张,并拥有国内一流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层流病房,为中华骨髓库及红十字会定点干细胞采集中心。年均门诊量达3.5万人次以上,年均出院达2500人次。
血液科是山东大学博士授予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山东省临床医学院血液病研究所;“泰山学者岗位”;山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实验室;中华骨髓库造血干细胞移植单位;中华骨髓库造血干细胞采集单位;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山东省首批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准入单位” 和 “脐血干细胞移植手术准入单位”;山东省红十字会先进造血干细胞采集单位;多名医师分别荣获 “山东省十佳女医师”、“山东省红十字会先进造血干细胞采集个人”等荣誉。 血液科护理团队荣获“国家级巾帼文明岗”;山东省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多名护士荣获“爱心天使”等称号。
目前全科有医护人员68人,其中医师22人,护士44人,技师2人。主任医师6人,副主任医师5人,其中18人获医学博士学位,4人获医学硕士学位。有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护理队伍有主管护师5人。
血液科始终坚持以“解除患者痛苦,挽救病人生命”为目标的医护服务理念,不断完善与进取,提高综合实力,争创全国一流科室。以实验血液学为依托,采用现代免疫学、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网络信息学等最新科学技术,全面深入开展血液病发病机理、病理过程、早期诊断和合理规范治疗等项研究,目的在于改善血液病患者的疗效及生存质量。临床治疗以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和血液科疾病治疗策略优化为重点,积极开展包括生物靶向综合治疗在内的新医疗技术。以临床患者为核心,继续完善血液病实验室建设,完善骨髓活检、免疫分型、细胞及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检验,追踪国际最新进展,规范血液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更好地为临床服务、为患者服务。
山东省立医院咽喉科的相关介绍暂时空缺,我们正在拼命完善当中。
过敏反应科始建于1984年,是全国首批,全省首家过敏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中心。它成立20余年来,为大批过敏性疾病患者解除了病痛,在山东省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为了更好的开展过敏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工作,我院引进了北京协和医院过敏反应科毕业的临床型博士研究生,与2009年1月1日开始成立变态(过敏)疾病门诊,该门诊主要从事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荨麻疹及湿疹等过敏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山东省立医院中医科创建于1958年,是国内较早设立中医专业的综合性医院之一。在医院党委、行政部门领导下,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医科得到了迅速发展,现已成为诊治特色突出,学术梯队合理,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科室。
全科共有医护人员36名,医师20名,护士16名,其中正高级人员9名,副高级人员7名,中级人员5名,初级人员15名,有博士学位人员10名,有硕士学位人员5名,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3名,全国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5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6名,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名。
中医科为山东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学培养基地,现有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6名。近5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三等奖8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 10余篇,出版专著2部。
中医科年门诊量11万余人次,年出院人次达1000余人次,共有床位29张,床位使用率达118%。2003年、2008年先后荣获“山东省中医工作先进集体”奖,2007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命名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2011年中医科肾病专业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012年获批山东省第四批中医药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013年获批山东省首批“中西医结合临床”重点学科。
中医肾病:综合利用中医药内服外敷、结肠高位中药水疗、中药保留灌肠、饮食疗法等疗法,治疗慢性肾衰、糖尿病肾病、肾病综合征、肾炎等常见及疑难肾病。病房、门诊各配备一台全自动洗肠机,开展结肠中药水疗,对尿毒症、肠炎、便秘、高脂血症等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中医儿科:特别对抽动—秽语综合症、多动症、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哮喘、、肾病、心肌炎等疾病的诊治已居国内先进水平。
妇科专业:中医妇科各种疾病,尤其对月经不调、不孕症、妇科肿瘤、妇科内分泌疾病、围绝经期疾病、多囊卵巢综合症、高泌乳素血症、乳腺炎、乳汁不足,产后身痛等疾病均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尤其对产后病,如药流及人流后出血、宫内残留、胎盘植入等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行深入的研究。
痔瘘专业:中西医结合治疗肛肠科各种疾病,如:内痔、外痔、混合痔、肛周脓肿、直肠脱垂、肛瘘等疾病,将手术、中药及各种治疗仪有机的结合起来,疗程短、疗效高,具有明显的特色与优势,深受广大病员好评。
山东省立医院小儿外科专业创立于1956年, 是国内最早成立儿外科专业的单位之一,是山东省泰山学者岗位学科、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学科、山东大学硕士、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是国家小儿外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经过50余年的,目前已发展成为包含小儿泌尿外科、小儿普外科、新生儿外科、小儿骨外科、小儿心胸外科、小儿肿瘤外科等多个亚专业,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小儿外科综合诊疗中心,已成为山东省及周边各省规模较大的专业学科。目前开放床位59张,年手术量3000余台。科室拥有一只医德高尚、技术一流的专业技术队伍,医生17人,护士28人,53%医生具有博士学位,正高级职称人员10人,副高级职称2人,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5名。
目前,科室的小儿复杂先天性畸形疾病的临床诊治水平已达到国内先进、省内领先水平。科室拥有小儿腹腔镜、膀胱镜、电子结肠镜、骨科微动力器械、尿动力及胃肠动力检查系统等先进设备。近年来,科室开展了一系列新技术,在国内产生了很大影响,并带动了周边地区的技术进步,如腹腔镜肾盂成形术、腹腔镜巨结肠根治术、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经背部小切口微创肾盂输尿管成形术、保留部分尿道板的Duckett术式治疗重度尿道下裂、Bernese骨盆三联截骨治疗大龄髋关节脱位等。
科室的医学科研水平居全省龙头地位,涉及临床医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干细胞移植等领域,形成了自身的专业特色和学术风格。科室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厅级科研课题,总科研经费累计达400多万元,完成科研课题鉴定10余项,主编或参编医学专著10 余部。近年来,在国内外专科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拥有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3项,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科室还承担着山东大学医学院的本科、研究生教学任务,共培养硕士研究生30余名,博士研究生10余名,博士后1名。
山东省立医院肿瘤研究治疗中心是山东省综合治疗肿瘤的专业科室,集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于一体,既是山东大学临床肿瘤学的教学点,和山东大学硕士和博士点。下设肿瘤放疗、肿瘤化疗、肿瘤热疗及肿瘤微创等分病区。现有职工近200名,开设床位300余张,年收入达1.7亿元,其中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6名;教授、主任医师16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28名,另有60余名临床专业技术人员分别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并学有专长。他们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丰富的治疗经验,较强的科研实力,多年来一直分别担任着国内和省内各种专业学术团体的不同职务。先后开展了多项位居国内领先地位的治疗新技术和新方法,并依托山东省立医院先进的医疗诊断和治疗设备、综合技术实力和科学的管理体制,通过网络信息、文献、会议等交流方式,及时掌握国内外常见肿瘤的研究动态,并不断将国内外最先进的科研成果和治疗技术应用于临床医疗工作中,为广大肿瘤患者提供了良好的治疗条件,在取得显著临床治疗效果的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常见肿瘤的综合治疗方面处于省内领先水平。
山东省立医院肿瘤研究治疗中心安装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美国Varian Trilogy医用直线加速器和德国西门子的Primus-H医用直线加速器、荷兰Nucletron生产的全数字化医用模拟定位机以及治疗剂量验证系统,飞利浦Pinnacle治疗计划系统和大孔径CT模拟定位机。并与该院PET-CT室、MRI室、CT室、B超室和检验科、病理科及核医学科等通力合作,对常见肿瘤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以及在常见肿瘤临床规范化综合治疗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主导作用。该治疗中心主要研究各种常见肿瘤包括某些良性疾病的放射治疗和药物治疗等综合治疗,以及与此相关的放射物理学、放射生物学、放射治疗技术学、细胞增殖动力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等。近年来又先后开展了肿瘤介入治疗、肝癌动静脉双路化疗、射频治疗和生物及免疫治疗等临床治疗新技术,其中立体定向放射外科(X-刀)、三维适形照射(CRT)以及调强放射治疗(IMRT)等治疗新技术是近年来该中心开展的肿瘤医学领域内世界性前沿课题,上述工作的开展标志着山东省立医院在肿瘤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方面接近或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临床科研情况
山东省立医院肿瘤研究治疗中心成立17年来,在该省一直积极推动γ-刀、X-刀、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图像引导三维适形照射和调强放射治疗、头颈部肿瘤半束照射、偏中心旋转照射、CT和MRI模拟定位等多项现代肿瘤靶向治疗新技术工作的开展,并已使得数千例病灶位于手术禁区的肿瘤病人得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特别是通过对中段食管癌放疗中照射位置准确性的初步研究,改变了国内外放射治疗界对食管癌放射治疗一次方案定终身的传统观念。通过鼻咽癌颈部转移淋巴结切取活检对其预后影响的研究,改变了肿瘤临床医学界以往多年来对鼻咽癌患者从其颈部转移淋巴结切取活检的不合理做法。通过对男性乳腺癌发病因素的分析,提出了男性乳腺癌发病的Mabuchi模式,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对Sinclair提出的放射生物效应线性二次模式的临床演变及其生物学意义的系统归纳,得到了Thames和Flower等国际知名教授的高度赞赏。
肿瘤研究治疗中心对何杰金氏病放疗技术进行了大胆合理的简化和改进,为广大基层医疗单位在条件简陋的情况下开展此项治疗技术奠定了基础。在条形野照射技术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血府逐瘀汤治疗原发性肝癌,使其五年生存率提高16.6%。选用马蔺子素对食管癌在常规放疗条件下进行增敏研究,获得了73.3%的近期疗效。通过对复春片合并放射治疗鼻咽癌的临床研究,发现个别种类的活血化瘀类中药有增加肿瘤细胞发生远处转移的可能性,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对中耳鳞癌和食管小细胞未分化癌的临床研究结果,为此类病人采用非手术治疗方法提供了临床理论依据。采用中药提取物鹤草酚对肺腺癌放射增敏的临床研究,为从中药领域寻找肿瘤放射增敏剂独辟新径。单纯肿块切除合并放射治疗乳腺癌技术工作的开展,对肿瘤病人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微创治疗。通过对食管放射性损伤大宗文献的综合分析,在国内外首次对放射性食管损伤的分类和分级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一致认可。
学术交流情况
近年来,该中心专家以访问学者身份数次应邀到欧美等国家进行考察和讲学。在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科研论文200余篇,其中在SCI中华系列杂志刊出约60余篇,有100余篇已被美国医学权威杂志Medline所收录并被其CD-ROM所珍藏,90余篇已被国内外出版的十余部大型医学权威专著和数十种专业学术期刊所引用。承担和参与省级科研课题9项,其中有4项获省科委二等奖。主编《新编放射肿瘤学》、《常见肿瘤放射治疗》、《放射肿瘤临床手册》和《肿瘤诊疗思路点拨》等医学专著5部,参与《气管外科学》、《实用临床男科学》、《临床肿瘤治疗方案》、《PET/CT肿瘤学》、《临床肿瘤学》和《常见肿瘤诊疗手册》以及《肿瘤精确放射治疗学》等医学专著编写8部。带教全国各地进修学员50余名,指导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6名。在常见肿瘤放化疗结合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方面具有较深的造诣,擅长解决胸部恶性肿瘤的疑难诊疗问题,在肺癌、食管癌、乳腺癌、鼻咽癌和恶性淋巴瘤等治疗方面具有他们自己的独特见解。近年来,在国内积极倡导对常见肿瘤施行小手术大放疗的综合治疗方法,为使肿瘤临床诊治微创规范化、提高患者生存率、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病人生存质量做出了他们自己的贡献。
设备配置情况
肿瘤研究治疗中心现拥有两台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一台为美国瓦里安公司生产的Trilogy,另一台为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Primus-H,两台医用加速器均为全数字化控制,其中Primus-H带有内置式电动MLC,并具有适形、调强和虚拟动态楔形板之功能,另外该机还配有射野验证系统。模拟定位机为荷兰核通公司生产的Simulix全数字化机;TPS系统为Nucletron公司生产的Polato设备和Pinnacle治疗计划系统。以上设备均由Lantis局域网络系统与该院影像中心连接,形成了各种影像全数字化传输,并实现了1:1的信息传递,有效的保证了影像传递质量和医疗资源的共享。物理室配置了荷兰核通和飞利浦公司生产的一整套计划系统,包括TPS、数字化仪、图片扫描仪、彩色打印机、MapeCheck剂量仪、仿真体模等,为放射治疗QA和QC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障。近两年开展了在CT模拟机下引导的肿瘤穿刺活检技术和肿瘤射频消融技术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山东省立医院烧伤整形美容外科于1985年正式开展整形美容外科项目。
三十余年来,经过科室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开拓进取,专业逐渐发展壮大。从只能开展几项门诊手术的小医疗组,成长为目前综合医疗水平和规模均位居山东省首位,在国内也颇具影响力的综合性科室。2014年整形外科专业以山东省第一名的成绩入围国家重点建设专科评比项目,并于同年入围复旦大学专科排行榜。科室也是国家卫计委审核认证的整形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目前,科室在整形美容外科领域,开展项目广、技术水平高,已经形成了“一专多强”的雁阵式发展态势。
“一专”即为婴幼儿血管瘤的综合性治疗。科室在婴幼儿血管瘤治疗领域,能够根据具体病情灵活的选择手术或非手术方法,有层次、有步骤,确保治疗的安全有效。目前科室在婴幼儿血管瘤治疗水平上居于国内先进水平。多人承担国家和山东省婴幼儿血管瘤治疗领域的科研基金项目,并已发表多篇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文章。
“多强”是指科室在整形美容外科其他领域的非凡实力。整形美容专业拥有十余名具有博士学位的高水平医生,其中多人有出国学习经历。目前科室内已经形成了互相支持、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并涌现了多名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优秀医生,百花齐放,在不同的领域不断勇攀高峰。
目前处于省内先进水平的整形美容手术项目:
1.面部美容整形:眼、耳、鼻、唇、颏部整形,除皱术等
2.器官再造:耳、鼻、乳房等器官再造
3.乳房整形:隆乳、巨乳缩小手术、乳头内陷、男性乳房发育等
4.吸脂和体型雕塑手术:面部吸脂、腰腹部和四肢吸脂等
5.注射美容:肉毒素、玻尿酸、自体脂肪等
6.各种原因引起的瘢痕修复
7.各种先天性体表畸形的修复
8.各种体表肿瘤的治疗
9.唇腭裂和颅颌面畸形治疗
10.激光治疗浅表性瘢痕和色素性疾病
11.毛发移植
12.微创腋臭治疗手术
13.男性和女性生殖器官整形等
在新的历史时期,整形美容外科专业必将抓住机遇,排除万难,开拓进取,为建设国内一流的整形美容外科中心而不懈奋斗。
山东省立医院康复医学科是由原山东省立医院针灸科与康复理疗科共同组建而成,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室。科室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团结协作的康复医疗团队”为基础,充分发挥康复医疗和临床医疗一体化的优势,为患者提供科学、系统、规范的康复治疗。
康复医学科设有门诊与病房两部分;现拥有医务人员49人,其中医师18人,具有医学博士学位8人、医学硕士学位2人;康复治疗师21人;护士10人。目前学科建有神经康复、脊髓损伤康复、脑瘫康复、骨关节康复、老年病康复、痛症康复、心肺康复七个亚专业;主要收治以脑梗死、脑出血、颅脑外伤等引起的偏瘫;脊柱骨折、脊髓损伤等造成的截瘫;脑瘫,周围神经损伤,肌肉骨关节疾病,老年疾病,以及各种原因导致的痛症,心肺疾病等病人。科室采用国际先进的康复治疗模式(团队合作工作模式),在康复医师的主持下,中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心理治疗师、假肢和矫形器制作工程师、社会工作者等专业人员和患者本人共同组成康复治疗组,对每位患者施行全面的康复治疗。
康复医学科不仅在临床医疗工作中不断发展,在学术交流也积极推进。已组织或参与多次康复医学与针灸医学学术会议以及康复治疗相关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学习班。此外,科室积极参与各项艰难险重任务。刘继明、赵文民、王杰等多名医师曾参加卫生部组织的中国医疗救援队前往塞舌尔、坦桑尼亚等非洲国家实施医疗救助工作,期间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拥护与尊重。
康复医学科长期承担山东大学本科、七年制及留学生的《康复医学》及《针灸学》的基础教学工作,并长期承担山东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的临床带教工作。目前已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山东省博士基金1项,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4项,山东省科技攻关课题1项,发表论著100余篇,SCI收录1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8部。
康复医学科医疗设施设备
(1)运动治疗:配备电动起立床、减重步态训练仪、神经肌肉激活训练设备(SET)、功能性电刺激设备、Mega表面肌电评测训练设备、生物反馈训练设备、运动控制能力训练设备、关节主被动训练器、平衡评估训练设备等。
(2)物理因子治疗:配备直流电疗设备、低频电疗设备、中频电疗设备、高频电疗设备、光疗设备(激光针刺等治疗仪)、磁治疗设备(经颅磁刺激等治疗仪)、蜡疗、气压循环治疗设备等。
(3)作业治疗:配备日常生活活动作业设备、手功能作业训练设备等。
(4)言语、吞咽、认知治疗:配备言语治疗设备、吞咽治疗设备、认知训练设备、非言语交流治疗设备等。
(5)传统康复治疗:配备针灸、推拿、中药洗等中医康复设备。
(6)康复工程:配备临床常用矫形器、辅助具制作设备。
山东省立医院鼻科的相关介绍暂时空缺,我们正在拼命完善当中。
山东省立医院中医科创建于1958年,是国内较早设立中医专业的综合性医院之一。在医院党委、行政部门领导下,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医科得到了迅速发展,现已成为诊治特色突出,学术梯队合理,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科室。
全科共有医护人员36名,医师20名,护士16名,其中正高级人员9名,副高级人员7名,中级人员5名,初级人员15名,有博士学位人员10名,有硕士学位人员5名,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3名,全国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5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6名,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名。
中医科为山东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学培养基地,现有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6名。近5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三等奖8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 10余篇,出版专著2部。
中医科年门诊量11万余人次,年出院人次达1000余人次,共有床位29张,床位使用率达118%。2003年、2008年先后荣获“山东省中医工作先进集体”奖,2007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命名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2011年中医科肾病专业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012年获批山东省第四批中医药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013年获批山东省首批“中西医结合临床”重点学科。
中医肾病:综合利用中医药内服外敷、结肠高位中药水疗、中药保留灌肠、饮食疗法等疗法,治疗慢性肾衰、糖尿病肾病、肾病综合征、肾炎等常见及疑难肾病。病房、门诊各配备一台全自动洗肠机,开展结肠中药水疗,对尿毒症、肠炎、便秘、高脂血症等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中医儿科:特别对抽动—秽语综合症、多动症、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哮喘、、肾病、心肌炎等疾病的诊治已居国内先进水平。
妇科专业:中医妇科各种疾病,尤其对月经不调、不孕症、妇科肿瘤、妇科内分泌疾病、围绝经期疾病、多囊卵巢综合症、高泌乳素血症、乳腺炎、乳汁不足,产后身痛等疾病均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尤其对产后病,如药流及人流后出血、宫内残留、胎盘植入等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行深入的研究。
痔瘘专业:中西医结合治疗肛肠科各种疾病,如:内痔、外痔、混合痔、肛周脓肿、直肠脱垂、肛瘘等疾病,将手术、中药及各种治疗仪有机的结合起来,疗程短、疗效高,具有明显的特色与优势,深受广大病员好评。
山东省立医院肿瘤研究治疗中心是山东省综合治疗肿瘤的专业科室,集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于一体,既是山东大学临床肿瘤学的教学点,和山东大学硕士和博士点。下设肿瘤放疗、肿瘤化疗、肿瘤热疗及肿瘤微创等分病区。现有职工近200名,开设床位300余张,年收入达1.7亿元,其中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6名;教授、主任医师16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28名,另有60余名临床专业技术人员分别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并学有专长。他们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丰富的治疗经验,较强的科研实力,多年来一直分别担任着国内和省内各种专业学术团体的不同职务。先后开展了多项位居国内领先地位的治疗新技术和新方法,并依托山东省立医院先进的医疗诊断和治疗设备、综合技术实力和科学的管理体制,通过网络信息、文献、会议等交流方式,及时掌握国内外常见肿瘤的研究动态,并不断将国内外最先进的科研成果和治疗技术应用于临床医疗工作中,为广大肿瘤患者提供了良好的治疗条件,在取得显著临床治疗效果的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常见肿瘤的综合治疗方面处于省内领先水平。
山东省立医院肿瘤研究治疗中心安装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美国Varian Trilogy医用直线加速器和德国西门子的Primus-H医用直线加速器、荷兰Nucletron生产的全数字化医用模拟定位机以及治疗剂量验证系统,飞利浦Pinnacle治疗计划系统和大孔径CT模拟定位机。并与该院PET-CT室、MRI室、CT室、B超室和检验科、病理科及核医学科等通力合作,对常见肿瘤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以及在常见肿瘤临床规范化综合治疗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主导作用。该治疗中心主要研究各种常见肿瘤包括某些良性疾病的放射治疗和药物治疗等综合治疗,以及与此相关的放射物理学、放射生物学、放射治疗技术学、细胞增殖动力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等。近年来又先后开展了肿瘤介入治疗、肝癌动静脉双路化疗、射频治疗和生物及免疫治疗等临床治疗新技术,其中立体定向放射外科(X-刀)、三维适形照射(CRT)以及调强放射治疗(IMRT)等治疗新技术是近年来该中心开展的肿瘤医学领域内世界性前沿课题,上述工作的开展标志着山东省立医院在肿瘤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方面接近或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临床科研情况
山东省立医院肿瘤研究治疗中心成立17年来,在该省一直积极推动γ-刀、X-刀、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图像引导三维适形照射和调强放射治疗、头颈部肿瘤半束照射、偏中心旋转照射、CT和MRI模拟定位等多项现代肿瘤靶向治疗新技术工作的开展,并已使得数千例病灶位于手术禁区的肿瘤病人得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特别是通过对中段食管癌放疗中照射位置准确性的初步研究,改变了国内外放射治疗界对食管癌放射治疗一次方案定终身的传统观念。通过鼻咽癌颈部转移淋巴结切取活检对其预后影响的研究,改变了肿瘤临床医学界以往多年来对鼻咽癌患者从其颈部转移淋巴结切取活检的不合理做法。通过对男性乳腺癌发病因素的分析,提出了男性乳腺癌发病的Mabuchi模式,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对Sinclair提出的放射生物效应线性二次模式的临床演变及其生物学意义的系统归纳,得到了Thames和Flower等国际知名教授的高度赞赏。
肿瘤研究治疗中心对何杰金氏病放疗技术进行了大胆合理的简化和改进,为广大基层医疗单位在条件简陋的情况下开展此项治疗技术奠定了基础。在条形野照射技术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血府逐瘀汤治疗原发性肝癌,使其五年生存率提高16.6%。选用马蔺子素对食管癌在常规放疗条件下进行增敏研究,获得了73.3%的近期疗效。通过对复春片合并放射治疗鼻咽癌的临床研究,发现个别种类的活血化瘀类中药有增加肿瘤细胞发生远处转移的可能性,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对中耳鳞癌和食管小细胞未分化癌的临床研究结果,为此类病人采用非手术治疗方法提供了临床理论依据。采用中药提取物鹤草酚对肺腺癌放射增敏的临床研究,为从中药领域寻找肿瘤放射增敏剂独辟新径。单纯肿块切除合并放射治疗乳腺癌技术工作的开展,对肿瘤病人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微创治疗。通过对食管放射性损伤大宗文献的综合分析,在国内外首次对放射性食管损伤的分类和分级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一致认可。
学术交流情况
近年来,该中心专家以访问学者身份数次应邀到欧美等国家进行考察和讲学。在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科研论文200余篇,其中在SCI中华系列杂志刊出约60余篇,有100余篇已被美国医学权威杂志Medline所收录并被其CD-ROM所珍藏,90余篇已被国内外出版的十余部大型医学权威专著和数十种专业学术期刊所引用。承担和参与省级科研课题9项,其中有4项获省科委二等奖。主编《新编放射肿瘤学》、《常见肿瘤放射治疗》、《放射肿瘤临床手册》和《肿瘤诊疗思路点拨》等医学专著5部,参与《气管外科学》、《实用临床男科学》、《临床肿瘤治疗方案》、《PET/CT肿瘤学》、《临床肿瘤学》和《常见肿瘤诊疗手册》以及《肿瘤精确放射治疗学》等医学专著编写8部。带教全国各地进修学员50余名,指导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6名。在常见肿瘤放化疗结合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方面具有较深的造诣,擅长解决胸部恶性肿瘤的疑难诊疗问题,在肺癌、食管癌、乳腺癌、鼻咽癌和恶性淋巴瘤等治疗方面具有他们自己的独特见解。近年来,在国内积极倡导对常见肿瘤施行小手术大放疗的综合治疗方法,为使肿瘤临床诊治微创规范化、提高患者生存率、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病人生存质量做出了他们自己的贡献。
设备配置情况
肿瘤研究治疗中心现拥有两台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一台为美国瓦里安公司生产的Trilogy,另一台为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Primus-H,两台医用加速器均为全数字化控制,其中Primus-H带有内置式电动MLC,并具有适形、调强和虚拟动态楔形板之功能,另外该机还配有射野验证系统。模拟定位机为荷兰核通公司生产的Simulix全数字化机;TPS系统为Nucletron公司生产的Polato设备和Pinnacle治疗计划系统。以上设备均由Lantis局域网络系统与该院影像中心连接,形成了各种影像全数字化传输,并实现了1:1的信息传递,有效的保证了影像传递质量和医疗资源的共享。物理室配置了荷兰核通和飞利浦公司生产的一整套计划系统,包括TPS、数字化仪、图片扫描仪、彩色打印机、MapeCheck剂量仪、仿真体模等,为放射治疗QA和QC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障。近两年开展了在CT模拟机下引导的肿瘤穿刺活检技术和肿瘤射频消融技术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山东省立医院烧伤科始建于1958年,当时烧伤科病房隶属于普外科专业。1976年正式成立烧伤整形外科专业,是山东省建科最早的烧伤外科专业,是集医疗、教学、科研和指导基层于一体的学科。
团队及学术位置
学科共有医疗人员54人,其中医生22人,护士32人。博士生导师3名,主任医师9人,副主任医师6人,主治医师2人,住院医师5人。其中博士13人,硕士5人。现有病床62张,设有烧伤病房、整形病房(中心院区和东院区各一个病房)、美容门诊、激光中心、独立手术室。
1995年科室被评为山东省卫生厅首批重点学科。
1996年山东医科大学(后改为山东大学医学院)首批烧伤外科硕士点培养单位。
2000年山东大学医学院首个烧伤外科博士点培养单位。
2007年学科被评为国家烧伤外科专业专科医生培养基地。
2009年国家卫生部授予“十年百项计划VSD技术培养基地”。
2012年被评为国家烧伤临床重点专科。
学术及部分成果
1977年7月,抢救成功一例二甲苯特重烧伤病人,总面积95%,Ⅲ度面积90%合并中度吸入性损伤,属山东首例、全国第7例Ⅲ°>90%患者。
1978年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上获“全国医药卫生先进集体”。
1978年建成该省最早的“液氮储存异体皮皮库”,支援了该省各地烧伤专业单位救治大面积烧伤的临床应用。
1979年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利用足背皮瓣行足背动脉、大隐静脉与桡动脉、头静脉吻合移植左手背成功;头皮撕脱伤行颞浅动、静脉吻合成功。
1976-1980年对两批黄磷烧伤采取即刻广泛切痂、大面积植皮,阻断了机体对黄磷的吸收,明显提高了成活率,属国内先进水平,获1981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6年与皮肤科协作采用手术切除病灶,大块植皮治疗皮肤着色霉菌病268例,彻底治愈。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属自主创新项目,为国际先进水平。
1987年“抢救成功一例烧伤总面积98%,Ⅲ度94%合并吸入性损伤病人,为山东省第二例Ⅲ°>90%”。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高压电烧伤对血清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的影响及原因探讨”;“矿井下煤尘爆炸伤的临床观察”分别获1989年山东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二等奖。
1991年“薄脂肪全厚皮片的临床应用”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3年“rhGH在重度烧伤的临床应用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5年完成山东省科技厅重点攻关项目“成功救治Ⅲ度烧伤面积≥90%合并吸入性损伤病人的临床研究”,共救治成功12例。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内专家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09年“烧伤休克淋巴循环内毒素、炎性因子及超微结构的改变”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11年“人体正常皮肤和瘢痕组织神经构筑学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8年至今在国内首先开展了“休克期磨痂术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目前已治愈千余例病人,为自主创新项目。
2007年至今在国内首先开展“生物(蝇蛆)清创技术处理难愈性创面”的临床研究,为自主创新项目。
2013年,课题《三维CT重建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诊断中的价值》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三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项目6项,发表SCI文章10篇,核心期刊收录45篇。
山东省立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前身是肝病科。于2007年5月在原肝病科、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基础上整合而成,是山东省省级大型综合医院中成立最早的集临床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重点专业学科,是山东省立医院的特色专科之一。感染性疾病科是山东省肝脏疾病“泰山学者”单位,依托“山东省肝脏疾病科技创新联盟”,为全国各地培养了大批肝病专业人才,并与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地的肝病诊治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和协作关系。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壮大,先后获得多项省部级奖励,实现了学科发展的一次次飞跃,始终位于山东省内一流肝病研究中心之列。
科室现有主任医师4名,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2名,住院医师4名为主的医疗骨干力量,其中拥有博士学位人数达到12人。主要承担医院传染病诊疗和院内感染控制工作。科室在做好临床、教学工作的同时注重科研工作。主持、参与国家级、省级课题多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多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60余篇。目前感染科已发展成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为一身的综合性临床学科。
特色技术
对各种病毒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肝癌、以及由细菌、病毒等引起的传染与感染性疾病和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有着丰富的经验,科内开展多种新技术,特色技术:慢性乙型肝炎基因亚型的测定及耐药基因分析,国际标准的HBV、HCV定量检测技术,内科综合联合TACE及射频消融肝癌治疗技术、肝囊肿、肝脓肿超声引导下的介入治疗,肝癌的细胞生物治疗,人工生物肝技术治疗肝衰竭和重症肝炎等。
山东省立医院耳科的相关介绍暂时空缺,我们正在拼命完善当中。
山东省立医院男科的相关介绍暂时空缺,我们正在拼命完善当中。
山东省立医院皮肤科建科于1925年的日本“同仁会济南医院”,当时称为“皮肤泌尿器科”。1948年建立病房。
皮肤科历经90年,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发展成拥有在职医师19人,其中博士10人,硕士5人,学士4人;技师4人;护士11人。病床22张。集医、教、研、预、保、康于一体的全能科室。门诊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3-4万人次/年增至13-14万人次/年。组织病理由400余份/年增至近2000份/年。真菌镜检及培养由4000余人次/年增至12000人次/年。住院病人由200余人次/年增至700多人次/年。
悠久的科室历史和丰富的病房管理经验,确定了该科对危重疑难皮肤病具有丰富的、成功有效的治疗经验。在该省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2013年被评为省临床重点专科。
教学:自20世纪50年代初期,皮肤科一直承担着山东医学院、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大学医学院授课、见习、实习等一系列教学工作。1979年,被授予山东医学院皮肤科学唯一的硕士生培养站,并延续至今。2012年被授予山东大学博士生培养站。至今已培养硕士研究生30余人、博士3人。培养进修医师近千人,辐射全省各地及广西、新疆。目前是山东大学博士、硕士授予点;国家皮肤科专科医生培养基地。
已取得的成果:
1978年,郭子英教授“皮肤着色霉菌病流行病学与临床分析”,获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
1982年,戴文丽教授“皮肤着色霉菌病的综合研究工作”,获卫生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及山东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6年,戴文丽教授“皮肤着色霉菌病系统的治疗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1年,万俊增教授“着色真菌的实验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6年,万俊增教授“外源性着色真菌的调查及其致病性的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7年,张莉教授 “播散性浅表汗孔角化症的基因定位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山东省医学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
目前该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
1.遗传性皮肤病的致病基因定位、功能研究及产前筛查;
2.着色芽生菌病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的研究;
3.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治;
4.恶性黑素瘤的生物学行为及治疗;
5.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的探讨。
近五年内科室承担的课题共1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 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3项;山东省自然基金2项;山东省医药卫生发展计划3项 。近年来,共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的论文12篇。共主编著作12部,参编数十部。
可咨询
服务人次 21
好评率(90.0%)
擅长:结构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心功能不全、心脏瓣膜、心肌病、先心病、心肌疾病、心肌炎、心房颤动、早搏、心肌梗死、心绞痛、室性早搏、高血压、老年高血压、心脏神经官能症
可咨询
服务人次 1380
好评率(100.0%)
擅长:心律失常、早搏、心房颤动、心肌疾病、心肌炎、限制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急性心功能不全、慢性心功能不全、难治性心力衰竭、心功能不全、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心肌梗死、肺高压、心肌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低血压、晕厥
可咨询
服务人次 45
好评率(90.0%)
擅长:心律失常、心房颤动、早搏、窦性心动过速、心力衰竭、急性心功能不全、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心室内传导阻滞
可咨询
服务人次 32
好评率(90.0%)
擅长: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病、高血压病、心血管疾病
可咨询
服务人次 265
好评率(93.6%)
擅长: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心力衰竭、动脉粥样硬化、肺源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疾病
服务人次 0
好评率(--%)
擅长:骨不连、骨髓炎、关节损伤
查看更多心血管内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