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
北京协和医院是综合实力非常出众的三级甲等医院,在百姓心目中可谓是中国医院第一家。北京协和医院与原北京邮电医院合并后分为东西二院:北京协和医院东院、北京协和医院西院。
目前开放住院床位2000余张,最高单日门诊量突破15000人次,年出院病人8万人次,住院手术3.2万例,平均住院日9.5天以下,年接诊外宾6万人次。共有临床、医技科室5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0个、北京市重点学科5个,在职正式职工4000余人,两院院士6人、正副教授682人,中华医学会、北京医学会及其它学会前任主委、现任主任、副主任委员及侯任主任60名,中文核心杂志正副总编及名誉主编60余人。
现有临床和医技科室5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0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9个、博士点16个、硕士点29个、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6个、二级学科住院医师培养基地18个、三级学科专科医师培养基地15个,现有博士生导师104人、硕士生导师214人,每年严格遴选、接收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医师700余名、护士及专科培训学员600余名。普通外科专科医师培训中心通过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与香港外科医学院认证。目前,正在积极筹建国家级住院医师培训基地。
北京协和医院在内科、外科、妇产、骨科、皮肤科等方面均很强大并且很有专长,各专业方向均很强,没有弱的科室,综合实力强大,各专业方向通力协作使协和在解决疑难重症方面尤其突出。
北京协和医院是培养精粹医疗人才、进行高水平医学研究的神圣殿堂。扩大后的协和医院,在门诊及住院能力上确实有了一些提升,但是相比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来讲,实在还是显得很是紧张。所以一般明智的做法是小病、常见病千万不要去协和,到协和来很不合适,因为相比众多疑难重症的病人,你可能并不会引起大夫的足够关注,在其他一些医院里,应该会得到更好的诊治。
北京协和医院是不少疑难杂症诊治的最大希望,一年四季来求医的人络绎不决,门诊人满为患,住院难上加难,在这儿我们先介绍一下北京协和医院挂号看病的基本情况。让大家有个准备: 先说挂号:需要提前一天排队才能挂上的科室:消化内科、免疫内科、妇科、产科、变态反应科。会因季节,节假日等有一些变化,内分泌科,神经科,血管科,乳腺外科,血液科。这些科室都是热门科室,基本上都需要很早去排队,不用相信票贩子没号的谣言,直接去排队挂号就行了,尽量早去排队。还要特别说一下,现在有了北京市统一挂号平台,可以通过网上和电话提前预约3个月内的号,相对连夜排队来说还是挺方便的。
开始挂号的时间:
北京协和医院东院:星期一到星期五上午6:30-下午4:30,星期六只有上午半天。
北京协和医院西院:星期一到星期五上午6:30-下午4:30,周六、周日 上午7:30~11:30。
就诊时间:上午8:00~12:00;下午1:30~5:30,周一~周五全天门诊,周六上午半天门诊。
北京协和医院周围号贩和医托很多,前来就诊的外地患者请提高警惕!
北京协和医院其他门诊类型:开设有特需门诊与国际医疗部,挂号费很贵。特需门诊挂号费在100-300元不等(根据出诊专家的级别),但特需门诊的检查、药费都与普通门诊一样。国际门诊部的挂号费也是100-300元不等,此外各项检查费用、治疗费用都是要比普通门诊高很多的,但是有优先权,结果出来的会很快,会安排提前检查,不用等候。还有为了解决上班族看病的问题,协和医院也开放了部分科室的夜间门诊,开诊时间是周二至周四17:00—20:00。挂号费在60-150元不等。
再说说就诊准备:去协和之前,一定要带好在本地三甲或正规大医院的检查报告,在协和很多检查需要预约,当天做不上,很多检查即使做上了,当天也出不了结果,如果协和能接受你在当地的检查结果,将会节省你不少的费用及时间。总之,来协和看病要做好长时间的准备,应该不是一两天能解决的。
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情况:床位一向比较紧张,一般很少能够立即收住,大夫会根据病人的情况尽力安排,但一般需要等候通知。一般医院的病床都在分管专家的手上,专家看病人的情况来安排,在等的过程中间,需要多与主治大夫交流,申明你的情况(比如是外地患者,来京就医,很不容易)。很多时候,专家的病人的入院是由手下的主治或住院医师来管理的。 最后提醒:北京协和医院的“医托”和“号贩子”一直以来活动猖獗,从东单地铁站口到医院门诊沿线,当有陌生人与你搭话时,要提高警惕,以防上当受骗,尤其是要谨慎医托,当有人说XXX专家今天在某地出诊时,一定不要相信,相关信息可到医院门诊大厅咨询台询问。
北京协和医院很强,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强在哪里呢,哪方面的疾病适合选择北京协和医院呢?哪些大夫在哪些方面的疾病的冶疗上最擅长呢?我们来根据上患友经验来分析一下。
内分泌科:
1、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学术水平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史轶蘩教授为中国内分泌领域唯一的工程院院士。目前内分泌科现有工作人员79人,其中工程院院士1名,教授7名、副教授7名,主治医师18名,住院医师2名;研究员1名、副研究员4名,研究实习员1名,副主任技师1名,主管技师8名、技士1名,中级职称管理人员1名,主管护师9名、护士18名。目前病房有床位66张。在医疗方面内分泌科每年门诊诊治来自国内外的患者10万人次左右,每年收住院1300人次左右。是全国内分泌学科中最完整、最全面的科室。
2、内分泌方面的疑难杂症的诊断及治疗上很有经验,在脑垂体瘤、遗传代谢类疾病、肾上腺疾病的诊疗水平相当高,对甲状旁腺疾病等少见病,疑难病的诊断水平非常高超,如果当地医院无法确诊,怀疑可能是内分泌方面疾病的,来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看病应该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风湿免疫科:
1、是国内风湿免疫专业的发源地,科内设有常规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至今是国内风湿免疫专业的领导者。
2、风湿免疫科长期以来门诊病人很多, 而且85%以上的患者来自外地且多为疑难重症。科室为了使患者早日得到诊治,率先主动开设晚间门诊,增加医生出诊次数、鼓励大家多看门诊。风湿免疫科已经成立了风湿免疫疾病诊治中心,首席专家为董怡教授,中心主任为唐福林教授,另外有张奉春、史群、赵岩、王迁等深受患者好评的中青年医师。
3、免疫的号仍旧非常难挂,一年四季都能在挂号大厅外看到站在烈日下,寒冬里的各地来京求医的人,挂号之难可称一绝。
消化内科:
1、是我国著名的医学家张孝骞教授亲自领导和培育起来的学科,如今在胰腺疾病及消化方面的疑难重症的诊断、治疗上很突出。
2、消化内科的号也非常难挂,也开设了夜间门诊来缓解患者就医难的问题。如今的科主任是钱家鸣教授,擅长胃肠疾病,消化性溃疡的治疗。
变态反应科:
1、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是中国临床变态反应学的发源地和摇篮。
2、是中国唯一的抗过敏药物临床药理试验基地。对尘螨、花粉及霉菌过敏的治疗很有经验。
3、自制生产的过敏原粗提取液安全、有效,深受使用单位和病人的信赖,也支撑着全国变态反应学科的发展,受益者达数百万。
4、科室实力最强的是尹佳教授,她对疑难,重症过敏的治疗水平应该在顶尖之列了,患友对尹佳大夫的医术推荐度达到95%。
感染内科:
实力很强,临床科研能力强,擅长不明原因的发热待诊、败血症、医院内重症和疑难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疾病。有艾滋病诊治中心、传染病实验室、P3实验室及免疫功能检测实验室。王爱霞教授是科室带头人,医术高超,擅长抗生素临床应用,重症感染,是我国少数艾滋病专家之一。现任科主任李太生教授,对艾滋病的治疗也很擅长。
基本外科:
1、协和医院基本外科实力非常强大,目前学术领头人赵玉沛教授是现任北京协和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胰腺学组组长、英格兰皇家外科学院院士、美国外科医师协会国际资深会员、亚洲外科学会主席、国际胃肠肝胆胰外科协会副主席。中华外科杂志主编,中华普外、中华肝胆外科等杂志副主编。
2、协和医院基本外科在胰腺疾病、甲状腺疾病、胆结石、肝癌等疾病的诊治上患者好评度很高,尤其突出的是郑朝纪、李秉璐大夫,患友好评如潮,在胆结石、胆系疾病方面医术高超。
3、协和医院普外科另有特色的地方在肠内,肠外营养组,现在单独成立了肠外肠内营养科,由马恩陵教授任科主任,擅长胃肠道肿瘤扩大淋巴清扫、腹腔镜胃肠道手术、甲状腺癌根治术、外科感染诊断、肠屏障损伤诊治、临床营养(尤其是围手术期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泌尿外科:
在肾上腺疾病,泌尿系肿瘤的诊治上很有经验,在腹腔镜微创治疗上水平高超。
神经外科:
北京协和医院的神外的发展与内分泌的强大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在脑垂体瘤的外科治疗上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目前已累计完成垂体瘤手术5000余例,治疗效果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水平,所有副教授以上的医生均能独立完成经单鼻蝶窦入路鞍区病变切除术。的用户推荐数据上也说明了这一点,协和神外在脑垂体瘤的诊治方面排在了天坛医院前面,这可是很多求医的人所不知道的吧。
骨科:
1、学科带头人是我国著名骨科学专家、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及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骨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2007年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邱贵兴教授。单从这一点上来看,协和骨科就非常出众。
2、近年来在邱贵兴教授的领导下,全科各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在脊柱外科及人工关节的研究等方面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尤其是在脊柱侧弯方面更为突出。骨科分脊柱外科、关节外科、骨科创伤、脊柱畸形四个专业组。
3、从数据统计上看,脊柱侧弯方面北京协和医院获得的推荐度名列国内其他医院之首。
肝脏外科:
依托于北京协和医院的综合实力,肝胆外科也非常强,现在的学术领头人仍为钟守先教授,毛一雷大夫患友推荐度很高,在肝胆疾病上擅长。桑新亭大夫在肝癌方面比较擅长,患友在疗效和态度上的推荐都是100%。
血管外科:
1、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中心是国内闻名、医疗水平很高的专业学科。现任学术带头人为刘昌伟教授。
2、擅长疾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缺血)、颈动脉狭窄、腹主动脉瘤、急性主动脉夹层和糖尿病足等疾病为主要特色,这些疾病的患者如去北京协和医院就医,会得到优先的照顾,在门诊时可试着直接找大夫,可能获得加号,住院方面院方也会优先安排。
3、患友推荐:刘昌伟大夫在介入与传统手术结合治疗疑难血管疾病方面很强,一般病症不建议找刘昌伟大夫,患友经验中刘教授的推荐度94%。管珩大夫在复杂的主动脉瘤手术,胸腹主动脉瘤血管全置换术、布加氏综合征根治术、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等疾病诊治水平居国内领先水平,对下肢慢性缺血治疗有独到之处,另外还很擅长甲状旁腺肿瘤的外科手术。患友对管珩大夫的医术推荐度100%. 血管外科有很多年青大夫,医术水平很好,对待患友热情,耐心,广大患友好评如潮。推荐郑月宏主任医师,李拥军教授,叶炜副主任医师,刘暴副主任医师,吴继东主治医生。
4、提醒就医患者,首诊没必要挂专家号,从上患友的经验分享上可以看出协和血管外科是一个团结协作的团队,如果您的病情需要上级医师的诊治,你一定能方便的看到专家,不必非要辛苦彻夜排队。
乳腺外科:
1、北京协和医院乳腺外科原为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乳腺专业组,于2006年初正式成立北京协和医院乳腺外科。中心目前拥有35张住院病床,年诊治病人超过30,000人次,手术1500余台,其中乳腺癌手术600余台,门诊量之大,手术之多,可见其实力之强。
2、现任学术带头人为孙强教授,手下两位年青医生周易冬和茅枫在上获患友强烈推荐
妇产科:
1、在国家妇产科学领域居突出地位和起重要作用,是国内最强的妇产科。科内20名专家分别担任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主任委员、常委、秘书,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及多名常务委员。现任学术领导人为郎景和教授,现在我们收录医生就有137位,其中正、副主任医师(教授)90位、主治医师36位、住院医师9位;住院医师基本具有博士学位。也是目前国内妇产专业上最强的医师队伍。
2、协和妇产科专业齐全,各具特色,有产科、普通妇科、妇科肿瘤、计划生育和生殖内分泌五个专业组,均以知名教授任组长。妇产手术量很大,腹腔镜手术比例很高。
3、上患友推荐诊治的疾病有绒癌、卵巢癌、产前诊断、性发育异常、骨质疏松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
4、与儿科,基础医学联手,在遗传疾病的诊断及产前诊断上据领先地位。
儿科:
1、北京协和医院儿科比较低调,不象其他专业方向那么知名,但其依托于协和整体综合实力及强大的基础医学,在小儿遗传病上的实力实在没人能比,可开展染色体检测等细胞遗传学、15种溶酶体酶活性分析等生化遗传学、血友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10多种遗传性疾病的分子遗传学诊断。病种覆盖多学科,不仅能为常见的遗传病(如糖原累积症,肝豆状核变性等)提供系统性的治疗,而且还可为多种遗传病做产前基因诊断(如脊肌萎缩、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血友病、肝豆状核变性和肝糖原累积症等)及进行遗传咨询服务。在糖原累积症的诊断方面在全国领先,并在国内率先应用生玉米淀粉进行治疗取得良好效果,吸引全国各地的患儿前来就诊。
2、与国外医疗机构合作对戈谢氏病进行酶替代治疗,为戈谢病患者带来福音。最近又与国际接轨,开展了有关Prader-Willi综合征分子学诊断以及生长激素等治疗,有望改善患病儿童的生活质量。
3、北京协和医院儿科普儿组在小儿肾病的方面实力不菲,在肾病综合征、各类血尿、蛋白尿及急慢性肾炎、过敏性紫癜及紫癜性肾炎、各类肾小管疾患上非常擅长。
4、北京协和医院儿科普儿组依托于协和免疫整体实力的强大,在小儿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肌炎、血管炎等疾病的诊治上居国内领先地位。
5、北京协和医院儿科新生儿组在危重新生儿抢救上实力强大,在北方地区率先建立区域性新生儿转运网,接收来自北京市区、各远郊县及河北、山西等省份的危重新生儿,成功率为90以上%。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收治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
病理科:
1、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是非常著名了,许多著名的病理学家,如胡正详、白希清、刘永、杨简、李铭新、王蘅文等,都出自北京协和医院。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主任医师7名,副主任医师4名。刘彤华院士是全国著名病理学家,陈杰教授为前任中华医学会病理分会主任委员。
2、病理科于2003年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
3、目前协和病理科建立了全国病理诊断中心(在门诊楼四楼),每年有很多疑难病理会诊。会诊总数已超过35000例/年,对于难以诊断的各类肿瘤的诊断起到了关键作用,为进一步的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了可能。
整形美容外科中心:
历经五十余年的发展,几度风雨,2003年第二次恢复整形外科,戚可明教授为首席专家.
皮肤科:
1、协和医院皮肤科为国家重点学科,是全国皮肤疑难病症会诊中心。在硬皮病,性病的诊断、治疗方面尤其突出。另外在白癜风,皮炎,湿疹,脱发,银屑病等疾病的治疗效果上都不错,在上患友推荐度都很高。
2、患友推荐:
苑勰大夫:是患者关注度非常高的医生,是治疗硬皮病的权威,患者来自全国各地,挂苑勰大夫的号很难,基本需要排一整天的队才能挂上。苑大夫年龄比较大了,有时脾气不是很好(门诊量太大,很劳累)但是她很关心患者,不少苑勰大夫的老病人呼吁来找苑大夫的病友更理解一些,不要太心急了。由于硬皮病是很疑难的病症,治疗的效果不能说每个人都很好,病情也会有反复,但是整体上看苑大夫的医术还是目前国内最好的,相信苑大夫,坚持治疗,一定能很好的控制病情。
闫言大夫:患友推荐度97%,患者反映问诊非常详细,解释清楚,有耐心,疗效很好,解决了长时间治不好的病症。 患友推荐前往诊治的疾病为痤疮、皮炎 银屑病。
孙秋宁大夫:患友医术推荐度为86%,硬皮病、灰指甲、尖锐湿疣、湿疹、皮炎的治疗上患友反应效果很不错。孙大夫对患友很好,很有耐心,在问诊过程中会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使患友焦虑的心情得到放松。
马东来大夫:要特别向白癜风的患友推荐一下马大夫,在白癜风上的疗效的推荐度是89%,在这方面的医术很高。
放射介入科:
1、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包括正教授5名、副教授10名,中级人员29名,初级人员54名。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5名。拥有博士学位者15名,硕士学位者10名。现有在读博士后1名、博士研究生8名、硕士研究生4名。担任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副会长1人、中华放射学会青年委员3人。
2、专业组齐全,有X线平片、胃肠造影、CT、磁共振、介入诊疗和骨密度等技术专业。
3、有神经影像、肌肉骨关节、胸部影像、腹盆部影像和介入诊疗5个专业组,全面负责医院门急诊及住院患者的放射影像诊疗工作。
4、开设有介入治疗门诊。对肝癌,胰腺肿瘤,胆系疾病,动脉瘤的治疗很有经验,效果很好。对科室大夫患友好评度都很好,特别推荐杨宁大夫,医术特别棒,复杂介入治疗水平相当高。另外,潘杰大夫,刘魏大夫都非常不错。
超声诊断科:
1、中华医学会超声分会的主任委员姜玉新为科室负责人,科室在国内超声领域占据领导地位,对比较疑难的甲状旁腺的诊断水平高超,另外在早期乳腺癌诊断上水平高超。北京协和医院超声诊断科在术中超生定位上水平很高。
2、擅长消化系统疾病、妇产科、甲状腺、乳腺、血管疾病与介入治疗。
地址 :
东城区东单帅府园1号(东院);西城区大木仓胡同41号(西院)
行车路线 :
东院行车路线(外地患者):从北京站出发:乘坐103路、104路在新东安市场下车,步行至医院;从北京西站出发:乘52路在东单路口西下车,或者去1号线军事博物馆站乘地铁到东单站下车,步行至医院;(本地患者):乘坐公交106路、108路、111路、110路在东单下车,步行至医院,或者乘坐地铁1号线、5号线东单站下车;
西院行车路线(外地患者):从北京站出发,乘地铁2号线在宣武门下车,换乘15路在民族文化宫下车,步行至西院;从北京西站出发,乘54路在长椿街路口东换乘10路,在民族文化宫下车,步行至西院;
(本地患者):乘坐7路、10路、15路、37路、88路、90路、205路在民族文化宫下车,步行至西院。
电话 :
010-114(预约挂号),010-69156114(总机),010-69155564(东院咨询台),010-69158010(西院咨询台),010-69156699(国际部门诊)
一、普通内科科室概述
北京协和医院普通内科的建立起始于美国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项目“面向21世纪建设高质量、低成本的中国学术性城市医疗卫生体系的计划”。2001年4月北京协和医院在院领导支持下,在内科学系管理下成立了普通内科病房,并于2004年3月成立内科学系独立三级学科--普通内科(Division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 DGIM),成为中国医学高等院校内科学系中首个集医教研于一体的学术性普通内科。
二、学科人员梯队
自建科以来,有计划地进行人员梯队建设,由建科初始的3名医生,现发展成为拥有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1 名、主治医师6名的医生团队。所有医生均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生毕业,并在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完成住院医生培训,担任过内科总住院医师,具有扎实的内科基础。2011年,现任内科总住院医师孟婵、徐娜即将加入普通内科团队。除科室正副主任建科前曾赴美学习普通内科的建设以外,2名主治医师在住院医师培训期间曾被“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与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内科住院医生交换项目”选派至UCSF学习3个月,黄晓明和沙悦主治医师由北京协和医院学科发展基金资助在UCSF进行短期培训。
除病房2名主治医生以及每年三个月脱产带教学的1名医生外,其余医生为患者提供连续性门诊服务,包括普通门诊、特需门诊以及痛风特色门诊。病房主治医生坚持每周一个单元门诊,对出院患者进行随访。
三、诊疗技术水平
在医院、内科学系和兄弟科室的大力支持下,普通内科实行以病人为中心的内科疾病综合医疗模式。从建科初始既强调病房和门诊医疗的连续性发展,通过在病房和门诊的工作,为病人提供综合性、连续性的医疗服务,对病人的整体医疗进行综合协调诊治。
1、 病房工作
目前科室病房拥有34张病床,由两名主治医师率领的住院医生团队和15名护士为住院病人提供整体的医疗服务,并坚持每周一次的教授三级查房。一方面,关注病人的整体情况和生活质量,全面考虑病人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器官、系统;另一方面也同时尽力为常见病病人的提高基本医疗与专科医疗相结合的高质量的医疗服务;通过几年的摸索,逐步形成了该学科医疗工作的特色:
急诊-普内-重症绿色通道:普通内科病房收治的病人中,急诊来源约占半数,同时接受部分重症监护病房转出的病人,门诊收治的又多为诊断不明、多系统损害病人,病情突变时有发生,病人病情复杂危重。几年来。该科与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ICU,MICU,CCU等)密切合作,使急诊病人能够及时收住普通内科,普通内科重症病人能够及时转入重症监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病情好转的病人能够转入普通内科继续内科疾病的诊治,为部分危重病人的诊治开辟了绿色通道。
联合查房制度:这一制度始建于内科综合病房成立之初,并延续至今成为普通内科医疗服务的特色,即重点针对涉及多系统损害、诊断不明的病例,实行每周三上午多专科(呼吸、心内、消化、肾内、血液、感染、免疫各一名,副主任医师以上资质)联合查房制度,为内科各三级学科提供共同讨论的平台,使病人能够得到全面评估、得到高质量的整体医疗,同时也使参与查房的每一位医生从中获益。普通内科的多科联合查房制度为疑难病诊治平台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多科合作模式:由于疑难病人多,除内科各专科联合查房外,普通内科还经常在医务处的协调下组织临床科室和辅助科室共同参与的大会诊,涉及手术科室、神经科、内分泌科、心理科、放射科、检验科、病理科、药剂科等全院各个领域,以及医科院基础所遗传室等研究室,充分发挥了该院综合实力强大的优势,同时也不断锻炼、提高了科内医护人员的诊疗技术水平,使众多疑难病例获得了满意的诊治效果。
2、门诊工作
虽然普通内科医生相对少,但普通内科从建科初始既强调病房和门诊医疗的连续性发展,坚持为住院患者提供连续性门诊服务,部分解决这些病人求治困难的问题。随着普通内科医生队伍的壮大,普通内科的门诊工作内容也在不断充实,除尽力承担内科疾病“看门人”工作外,普通内科还开设每周一次的痛风门诊,并正在相关科研资助下联合内科其他专科同仁共同开展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间的合作等。
病房出院患者的随访:使患者出院后能够继续获得连续性医疗服务,并通过随访进一步提高对疾病包括疑难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
普通内科门诊:关注病人的整体情况和生活质量,全面考虑病人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注重健康教育,为常见病病人提供基本医疗与专科医疗相互协调的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识别、发现疑难重症病人,收入病房诊治。同时,普通内科还开设了主治医生督导下的教学门诊,在病人志愿的情况下为病人提供耐心细致的医疗服务,深得病人的好评。并在诊疗中提高了医学未来人才的实践能力。
特色门诊:自2006年6月开设痛风门诊,除进行痛风的诊断和药物治疗外,更注重长期随诊和非药物干预(医学教育)。目前已吸引全国各地痛风患者前来诊治。
社区门诊: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社区门诊服务, 并承担首都研究发展基金——《大型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作模式的研究》课题。
3、诊疗水平提高的初步成果
几年来,普通内科与各兄弟科室合作,诊治了诸如垂体结核、Good综合征、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坏疽性脓皮病、Ehlers-Danlos综合征、高IgM综合征等一系列罕见病例,对一些少见病如POEMS综合征、急性间歇性血卟啉病等的诊治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对一些近年来处在逐步认识之中的疾病如噬血细胞综合征、无肌病性皮肌炎的肺损害、难以分类的系统性血管炎等进行了初步探索。2006年普通内科以“发挥北京协和医院综合优势,合力打造协和普通内科新品牌”获得北京协和医院医疗成果三等奖。医院坚持及时对疑难病例展开讨论、随诊和总结,将自己的经验教训结合循证医学证据总结编写成临床医生实用的《协和疑难病诊断(第2集)》,并已于2007年5月出版发行,书中半数以上病例来源于普通内科的临床实践。
目前科室已逐步被院内同仁认可为北京协和医院有效的内科疑难病诊治平台,该科将积极致力于对内科疑难重症进行规范化处理的探讨。近几年的临床实践表明,普通内科的建设和发展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北京协和医院的综合资源(人力、空间等),充分发挥医院临床和辅助科室的整体优势,将优秀的临床思维与先进的诊疗技术相结合,为来自全国各地的疑难病患者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同时可以在极大程度上体现该院国内领先的整体医疗水平。
四、科研情况
除了向专科学习开展临床和基础相关研究外,普通内科未来的科研发展方向更要关注医学和公共卫生、医疗质量、社区服务、医学教育等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近三年来,普通内科在科研方面有了喜人的起步。
1、医疗与公共卫生:承担科技部社会公益研究专项“中老年人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流行病学研究”(80万,2005-2007),初步成果在APLAR、SGIM、ACR等国际会议上发言,文章发表于国内外核心期刊,并继续在前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富嘌呤食物、肥胖、饮酒及药物对高尿酸血症的影响。
加盟国际风湿病痛风研究小组,参加ACR/EULAR主持的多中心研究“关于痛风发作评定标准的临床验证研究”(2007-),并对痛风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与研究,对现行痛风治疗方案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行研究。
2、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由普通内科来自美国宾州大学的留学生Laura Sander和医院感染办公室共同开展医护人员洗手情况的相关调查,引起医院对院内感染防控的高度关注,并促进了相关问题的改进。
3、社区服务:参加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社区重大疾病适宜技术规范”(10万,2005-2008),负责社区中老年健康管理规范编写及培训工作,承担卫生部社区卫生服务技术规范丛书的编写。
2006年普通内科和呼吸科加盟国家十一五支撑项目“社区COPD健康课题组(200万,2008-2010)。
2007年普通内科获得首都研究发展基金联合攻关课题资助(50万,2008-2010),开展“大型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合作模式的研究”。
参与《社区卫生服务技术规范丛书》的编写,普通内科主编的《社区中老年人健康管理(试用)》及普通内科与呼吸科合作主编的《社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例管理(试用)》已于2008年3月出版。
4、临床和基础研究:在临床工作中,医院不断针对新发现问题进行临床科研工作,正在开展的项目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血液学异常的研究”,“贫血与急性心肌梗塞预后的关系研究”,以及POEMS综合征、巨细胞动脉炎、坏死性淋巴结炎的相关研究等;并自筹资金开展临床与基础的相关研究,如高尿酸血症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POEMS综合征中的作用研究,Fcγ受体III多态性与狼疮肾炎关联性研究等。
目前科室部分青年医师获得科技部科技新星培养计划、北京协和医院青年基金的资助,为普通内科科研工作的开展和医生的科研技能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2008年,普通内科又得到医院提供的50万元科室发展基金支持,更有力地推进了普通内科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
五、教学情况
自建科伊始,注重教学即为普通内科的一大特色,该科尝试了针对见习医生、实习医生、住院医生和进修医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该科的宗旨是将医学教育的意识渗透在每天的日常工作之中,使人人求知,求新,求精,人人都成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从而更高效率地提高不同层次医生乃至医学生的整体水平。
1、 医学生教育:2005年,普通内科承担了北京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建立医学生普通内科见习/实习教学基地”,2008年,又承担中国医学科学院教改项目“开展医学生普通内科门诊教学实习的研究”,从病房教学和门诊教学两方面积极探索医学生教育的发展方向。医院的目标是建设医学综合教育的平台,建立医学教育和毕业后教育基地。
经过几年摸索,医院初步形成了有管理的医学生临床教育模式,采用多种形式(小讲课,文献汇报,学生主持的以病例为中心循序渐进式的讨论,隆福医院及和睦家医院见习等),不仅注意临床基本功的培训,而且使学生初步接受临床思维能力训练、循证医学与科研方法启蒙、医患沟通能力锻炼、社区医学新概念以及医德医风教育,为未来培养高综合素质的优秀医生打下基础。
2、 住院医生培养:
科室以培养高综合素质的优秀医生为己任,在病房里实施TEAM制,发挥不同年资住院医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高年住院医生(住院医生组长)树立医疗管理和医学教育的观念并付诸实践。同时,医院正在积极酝酿开设主治医师指导下的内科住院医生门诊,以促进住院医生临床技能的全面提高。
3、研究生培养:
科室现有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2名,已有1名硕士生转博,2名硕士生毕业,4名中国协和医科大学8年制学生在普通内科完成科研训练获得博士学位,目前仍有2名临床硕士生和2名科研硕士生在读。
4、国际交流:
科室目前负责该院与UCSF内科住院医生交换项目,参与选拔内科优秀住院医生前往UCSF学习(每年4名),同时接纳国外院校住院医生和医学生来普通内科学习,包括每年4-5名UCSF第3-4年的住院医生以及宾大医学生等,利用这一国际交流项目为住院医生和医学生提供英语交流机会,促进双语教学。
5、进修医生培养及继续教育:
目前已有9名进修医生在普通内科完成进修。尽管直接接收的进修医生尚属少数,但普通内科的联合查房以及专门为进修医生准备的课程吸引了其它众多专科进修医生参加,包括几届风湿免疫科高研班学员,集体参加普通内科周三的联合查房成为培训班的重要课程部分。
2006年普通内科承担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举办的首届《临床思维和疑难病诊治研讨会》的病例讨论2例,应用Step by step 方式深入浅出的讨论,获得学员的好评。2007年、2008年、2009年普通内科参加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举办的继续教育项目“内科常见疾病诊治规范及进展”,担任部分授课并主持病例讨论多次,再次获得学员的好评。
2010年普通内科独立举办的国家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内科常见疾病诊治思维训练研讨班”(编号[2010-03-10-142(国)])2010年6月25日~2010年6月29日在京成功举办,获得学员一致好评。
6、教师队伍的建设及成果:
除病房和门诊的带教工作外,普通内科每一名医生均承担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部分教学工作,科主任曾学军教授担任医院内科学系副主任主管教学;陈嘉林副教授一直担任医大兼职教师职务,成功探索了学生主持讨论的主动学习模式;方卫纲副教授、黄晓明主治医师担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硕士研究生临床流行病学授课任务,及八年制医学生临床流行病学及循证医学授课任务。8名医生中有6名担任过医大诊断学带教老师;有4名曾经或正在担任医大学生导师。
巨大的教学工作投入带来了年轻的师资队伍的迅速成长,2006年度普通内科获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师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称号。2007年普通内科2名主治医生参加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分别获三等奖和优秀奖,其中1名代表协和医科大学参加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获三等奖。
六、科室管理:
1、加强科室制度和文化建设
在贯彻落实医院和内科相关规章制度的同时,医院注重在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形成制度并落实到人,在医疗工作中有科室工作自查制度和月报制度(病房高年主治医生负责),多科会诊记录制度和死亡讨论制度(住院医生组长负责)、病房病人押金核查制度(护士主管负责)、安全检查记录制度(安全员负责)等来保障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在临床教学工作中实行对教师和学生的双重严格管理,坚持主治医生和住院医生组长出科汇报制度、住院医生和实习医生定期文献汇报制度、实习及见习医生出科考试制度等等,来保障并检验临床和教学工作的成果。经过努力,逐步在科室内形成了团结向上、认真求实的文化氛围。
2、促进医院系统建设和完善
除注重该科室的制度建设和完善外,普通内科还注重发现和提出问题、促进医院系统建设。在医院医嘱系统的建设完善过程中,及东西两院搬迁过程中为医院提出了诸多意见和合理化建议,受到信息中心、综合办公室、医务处和院感办等行政科室的好评。
3、加强国际交流,学习先进经验
每年均接待国外学者来访,包括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内科学教授及普通内科高级管理人员,通过交流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同时也促进了国外医学院校对医院的了解。
七、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未来发展设想
尽管建科以来已经在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目前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有待改进,该科将不断完善多科合作绿色通道以及会诊机制;深入探索教学工作的系统化、制度化建设;进一步加强科室人员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梯队建设。
总之,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断完善科室的自身建设,同时积极谋求学科发展,希望通过科室全体同仁的努力,使得普通内科成为北京协和医院的新品牌,争取走出去与兄弟医学院校联手共进,促进中国在连续性医疗服务、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等普通内科领域的全面进步。
协和医院心内科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黄宛教授和方圻教授组建了协和医院内科心组,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心血管专科的临床和研究工作。50年代初期,黄宛教授等从修复三导联的弦线心电图机开始到制造出十二导联心电图机,为心电图在中国的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50年代末期,在黄宛和方圻教授的领导下,心组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右心导管和血液动力学监测。在1958年北京阜外医院成立初期,黄宛、方圻、陈在嘉、吴宁教授等由协和医院心组调往阜外医院,为中国第一家心血管专科医院的创立做出了贡献。此后,方圻和吴宁教授返回协和。方圻、金兰、吴宁和朱文玲教授曾先后担任心内科行政主任,建立了心内科的电生理专业、心导管室和心内科实验室,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冠状动脉内超声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等项目,对国内心血管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目前协和医院心内科为教育部重点学科,在国内心血管学界仍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科室现状与人才梯队
心内科共有主任医师6人,副主任医师11人,副研究员1人,主治医师23人。主管技师及技师10人。导管室专科护师5人。病房主管护师、护师及护士43人,护理员3人,助理护士1人。共有在职职工101人。
方圻教授是中国心血管界德高望重、最有影响的老教授,得到整个心血管界的尊重和敬仰。吴宁教授是前任中华心血管病学会主任委员,目前是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的副主编。金兰、游凯、戴玉华、朱文玲教授也是国内心血管界的知名教授。方全、严晓伟、张抒扬、沈珠军、范中杰等教授在国内的知名度也在不断上升,年轻一代的业务能力,尤其是疑难心血管疾病的综合处理能力、严谨的治学态度,已经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认可。他们已经在本领域的很多核心杂志包括《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国循环杂志》、《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基础医学与临床》、《中国起搏电生理杂志》、《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等的编委会中担任编委,并且已成为长城国际心血管病大会、阜外国际心血管病大会、CIT.国际介入心脏病学研讨会、高血压及相关疾病国际研讨会、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等国内大型心血管年会的主席团或学术委员会的成员,并应邀在国际、国内的大型研讨会上作主要发言,已经逐渐成为一批目前在国内心血管界有一定影响的年轻专家。
在学科建设和专业组成方面,心内科目前已经初步建立完整的冠脉介入梯队,由3名主任或副主任医师分3组,每组带领2~3名主治医师组成,每年完成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数量和质量(包括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冠状动脉成型术),均位于北京市各级综合性医院心内科的前列;已逐步建立完善电生理、心脏起搏梯队,由2名主任医师带领3名主治医师组成,每年完成的射频消融数量也在北京市各级综合性医院心内科中名列前茅;超声心动图梯队正在逐步形成,目前由一名主任医师、一名高年主治医师、4名主治医师和3名技术员组成,不仅承担着大量日常检查工作,还积极开展超声心动图方面的研究,如对干细胞心肌移植后心脏功能的评价、心室同步化起搏治疗后心功能评价、心肌声学显影等;正在组建脂质代谢异常和高血压及其相关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梯队,目前主要由2名主任医师带领研究生从事这两方面的研究工作。
心内科的业务工作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冠心病和冠心病介入治疗、心电生理和心律失常(包括心律失常研究中心)、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疾病的临床和研究以及心血管临床药理的研究工作。近3年来开放病床63张,门诊量约45000~46000人次/年,收治病人总数约2000人次/年,平均住院日13~15天,全科完成冠状动脉造影约1500例次/年,冠状动脉支架置入约800例/年。年完成超声心动图总量约20000例次,年完成平板运动试验和HOLTER总量分别为3000例和2000例以上。众所周知,冠心病是慢性疾病,需要患者定期门诊随诊,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为了方便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的就诊和随访,协和心内科设立了专门的“冠心病门诊”,每天上午配备高年资心内科专科医师出诊,为冠心病支架置入术后病人提供优质、规范的随诊,以减少支架置入后再狭窄和血栓事件,从根本上保证患者治疗的长期获益。
心内科心脏电生理室为国内最早开展导管射频消融术的单位之一,现有教授、主任医师2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4人,可开展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设立了每周一次的起搏器随访门诊。科室具有专门的心脏电生理导管室,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三维标测系统(CARTO XP)和美国GE 64导电生理仪,现常规开展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特发性室早或室速,以及各种复杂、疑难心律失常的导管射频消融术。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为国内一级预防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数量最多的单位之一。现每年永久性起搏器/ICD和射频消融术超过400台,为卫生部指定的心律失常培训基地。
近年来协和心内科开展的新项目包括:冠状动脉内超声检查(IVUS)、光学干涉成像(OCT)、脑钠肽的测定应用于心力衰竭的诊断、心力衰竭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预后判断等。
心内科的教学工作一直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在新教学模式的探索方面,一直进行着积极的努力。现在得到学生们好评的临床药理讨论会最初即在心内科首先开展,并推广到其它学科。积极参加协和医大的双语教学工作,目前承担着医大诊断学和临床药理讨论会的全英文授课工作,并且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举办的两届全国医学院校双语教学学习班上担任授课工作。心内科每年举办一届心血管病新进展学习班,已经举办到第五届。近5年共毕业硕士生3名,博士生18名,完成博士后出站2名。目前心内科有硕士研究生8名,博士研究生4名,博士后人员1名。
妇科肿瘤专业组是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传统重点学科,培养出像宋鸿钊院士,吴葆贞教授,连利娟教授和郎景和教授等一代又一代的妇科肿瘤专家,在中国妇科肿瘤学界有很大地影响。近年来,在继承传统,再创辉煌的精神感召下,以建设国家重点学科为目标,以培养人才为主导,以开拓创新为突破作为整体的工作思路,从临床、教学和科研等方面都做出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妇科肿瘤专业组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5人,主治医师和主管技师5人,硕士及博士研究生15人,博士后研究人员3人。设有专门妇科肿瘤病房(70张床)及妇科肿瘤中心实验室。形成了一个集医、教、研为一体,结构合理,梯队完善的整齐团队,在全国妇科肿瘤学界占有重要地位。主要特点如下:
1. 病房的规模和管理
北京协和医院妇科肿瘤专业组有两个病房,分别在东西两院,总共病床70张。北京协和医院妇科肿瘤专业组用循证医学和价值医学的理念来指导妇科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建立和完善了妇科肿瘤临床诊治指南(Clinical Pathway for Gynecologic Oncology)。坚持每周专业组查房,讨论手术指征和化疗方案的制定,建立并完善了妇科肿瘤病房的质量控制和评估系统。以规范化,微创化,人性化,治未病为目标,为每个患者提供高质量的个体化服务.
2. 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
(1)妇科肿瘤手术的改进与发展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转变,医院及时调整原有的诊治策略和手术方式,更加注重治疗的人性化。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全方位的妇科恶性肿瘤微创手术治疗的探索,先后进行了卵巢癌腹腔镜再分期手术、腹腔镜盆腔淋巴结切除术、腹腔镜子宫内膜癌手术、腹腔镜根治性宫颈切除术(Radical Trechelectomy)和腹腔镜辅助阴式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等。这些工作使得该科及时占据了妇科肿瘤手术发展的制高点,根据其临床实践和研究结果,提出了这些手术适用的指征,手术的局限性和今后临床的研究方向,对推动中国妇科恶性肿瘤微创手术的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
对传统的宫颈癌广泛性子宫切除和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的手术步骤和程序进行规范,并结合新辅助化疗的应用,腹膜后入经和改良的淋巴切除技术,使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出血减少,手术彻底性提高,手术并发症减少,妇科瘤手术的技术和质量在国内和国际上属领先水平。将人性化的理念应用于外阴和阴道癌的手术治疗中。对外阴癌的手术施行个体化,并将整形手术与肿瘤切除有机结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2)开展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
作为首席研究者(PI)牵头组织了多个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1,如泰素周疗和泰素三周疗法作为卵巢癌一线化疗的多中心对照研究,2,楷莱联合卡铂治疗复发性卵巢癌的研究;3,和美新(Topoticean)治疗复发性卵巢癌的研究;4,Doxil and Yondelis and Doxil alone in subjects with advanced relapsed ovarian cancer(国际多中心研究)。这些工作促进了中国妇科肿瘤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的开展,也受到国外同行的高度关注,泰素周疗和泰素三周疗法作为卵巢癌一线化疗的多中心对照研究被第12届国际妇科肿瘤大会推荐为大会发言进行报告。
(3)妇科肿瘤患者保留生育和生理功能治疗
随着医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成为可能,而且治疗的指征亦随之拓宽,治疗的方法也不断更新。在治疗年轻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同时,要考虑到患者的生育情况,若有可能应采取保留生育功的治疗。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早在70年代就对妇科恶性肿瘤保留生育功能的的研究给予了重视,特别是近5年来,将其列为重点研究课题,从临床到基础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对于卵巢生殖细胞肿瘤其已成功进行了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和术后化疗;术后已有部分患者妊娠分娩。对于卵巢上皮性肿瘤也进行了保留生育机能的尝试;对于早期宫颈癌该科2002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根治性宫颈切除和术后辅助治疗的综合治疗;对于高分化的早期子宫内膜癌采用药物治疗也取得了成功;滋养细胞肿瘤采用化疗为主、手术为辅的治疗原则。同时还进行了GnRHa对化疗中的卵巢进行防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初步取得了成效。妇科肿瘤患者保留生育功能的研究将不断深入,化疗中卵巢功能的监测、GnRH-a防止化疗药物对卵巢的损害、化疗对子代生长发育和遗传的影响、卵巢的冻存和卵巢移植及卵巢的组织工程学将是其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保留卵巢、保留神经、延长阴道,器官重建,减少放疗和化疗对重要脏器的损伤越来越引起临床的重视。以创伤少,恢复快为特征的微创治疗技术逐步深入人心。微创是一种理念,并不局限于采用哪种方法和技术手段。正确的微创理念强调的是合理应用不同的技术达到对病人治疗效果最好,创伤最小的结果。
(4). 妇科肿瘤放射治疗研究
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以下方面的研究。
(1) 宫颈癌术前和术后放疗、化疗或放化疗的前瞻性研究
(2) 宫内膜癌腔内放疗容器的改进
(3) 妇科肿瘤的组织间插植放疗的进一步探讨
(4) 适形、调强适形放射治疗在妇科肿瘤中的应用研究
(5) 卵巢癌的辅助性放射治疗
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建立了妇科肿瘤规范化治疗模式和体系,并及时将新的放疗技术不断的在临床开展应用,取得很好的效果。
(5)滋养细胞肿瘤诊治
详见下。
3.妇科肿瘤治疗的基础研究
免疫治疗研究:
(1) 研究IL-12基因转导DC后与卵巢癌细胞融合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及作为卵巢癌肿瘤疫苗的可能性。
(2) 探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IL12+环磷酰胺对卵巢癌免疫治
疗的效果。
(3) 光动力学治疗卵巢癌的免役学机制及相关肿瘤疫苗的研究。
卵巢癌分子生物学及靶向治疗研究:
(1) 高效靶向调控Fas基因表达治疗人卵巢癌的实验研究
(2) 重组的rev-caspase-3基因体外诱导卵巢癌细胞系SKOV3细胞凋亡的研究
(3) 卵巢癌抗体芯片表达及其与患者免疫状态、内分泌改变和CA125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4) 靶向调控的活性caspase-3联合flavopridol治疗人卵巢癌的实验研究。
(5) 小分子细胞周期素依赖蛋白激酶抑制剂flavopridol联合紫杉醇治疗卵巢癌的实验研究。
(6) 人端粒酶逆转录启动子二步转录增强系统hTERTp-TSTA的够建及其在卵巢癌中靶向转录活性的研究。
(7) 卵巢癌肿瘤干细胞研究
妇科肿瘤的耐药机制研究:
1.绒癌耐药细胞系的构建及耐药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绒癌耐药细胞系耐药性的产生与耐药基因GST-??、LRP、MRP、DHFR的表达关系不密切,而与多药耐药基因MDR1的表达有关。这样,就为寻求逆转耐药的研究提供了靶标变量。
2.细胞因子转导对绒癌耐药逆转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耐药细胞系转导IL-2和TNF-??基因后,其耐药基因MDR1的表达完全或部分被逆转,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明显增加,耐药肿瘤细胞的凋亡也增加。为临床上治疗耐药性GTN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为临床上应用细胞因子逆转耐药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3.MDR1-mRNA提高人造血细胞对化疗药物耐药性的体外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脂质体介导,无血清环境下,将人类mdr1基因野生型全长mRNA转导入脐血单个核血细胞,增加了细胞内mdr1基因mRNA的含量,增加了mdr1基因编码的P-gp蛋白的表达,提高了细胞的耐药性。对基因转导后脐血输注,缓解和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带来的骨髓抑制,进行了应用于临床前的基础研究,并证实其可行性。而且人工合成的MDR1-mRNA不需整合进细胞基因组即可表达,其今后的临床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对于提高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具有非常重要意义。以上有关滋养细胞肿瘤耐药及相关基础研究在该领域均为开创性研究。
滋养细胞肿瘤的治疗
滋养细胞肿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的妇科肿瘤,在中国比较多见,绝大多数发生在葡萄胎、流产和正常产后,来源于胚胎的滋养细胞。该肿瘤破坏性极强,原发于子宫,很早就可以通过血运转移到全身,成为一种全身性疾病,病人一旦发病,如得不到有效治疗,多数在半年之内死亡。国外曾有位病理学家说“凡是绒癌,病人都没有存活的,存活的都不是绒癌”。北京协和医院宋鸿钊院士自50年代开始,领导研究小组对该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诊断与治疗进行了潜心研究,并取得了巨大成功。首创大剂量5-FU等化学药物治疗绒癌,取得了突破性治疗效果,初治病人死亡率由过去的90%以上下降至15%以下。自1959年开始研究单纯药物治疗的同时,不按常规切除原发灶存在的子宫,以保留病人的生育机能,获得成功。病愈后所生子女及子女再生育都均正常,遗传学研究亦未发现异常。提出了绒癌临床分期方法,已被WHO定为统一临床分期法。近年虽然FIGO对该分期有修改,但框架仍是原来的。以上研究成果不仅为绒癌这一高度恶性癌症提供了一个有效治疗的方法,挽救了大量病人的生命,更重要的是在药物治疗癌症史上树立了第一个成功的先例,促进了药物治疗癌症的发展。为此,该阶段性成果曾获得1978年国家科学大会集体成果奖、1981年卫生部科研成果一等奖以及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然而,滋养细胞肿瘤耐药病例及极晚期多脏器转移的危重患者的治疗效果尚不满意,死亡率可达40%。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对滋养细胞肿瘤尤其是高危患者的诊治规范还不健全,从而导致了大量患者并未能接受正规治疗而发展为耐药或晚期多脏器转移的危重患者,这一部分患者也就构成了滋养细胞肿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故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重点转入这两方面的研究,进行大量的临床探索及实验研究,成立了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滋养细胞肿瘤诊断与治疗中心。有关“耐药及危重绒癌病例治疗的研究”又获得2000年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关于“滋养细胞肿瘤耐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获得2007年中华医学奖。
近十多年来在多项国家自然基金的资助下,在前期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滋养细胞肿瘤耐药机制、耐药标志物筛查和耐药逆转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分别成功建立了针对临床滋养细胞肿瘤化疗常用药物耐药的绒癌细胞株,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细胞因子基因导入绒毛膜癌耐药细胞系进行了耐药性逆转的体内外研究。发现IL-2基因转导对于MDR1基因的表达具有完全的抑制作用且显著增加耐药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而TNF-α的导入在增加耐药细胞敏感性的同时也能部分逆转细胞MDR1的表达。在裸鼠移植瘤模型中发现,细胞因子TNF-a基因转导能在体内明显逆转绒毛膜癌耐药的耐药性,增加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并根据免疫组化等相关方面的研究结果提出TNF-α基因的治疗可能是通过抑制Bcl-2介导的凋亡信号传导通路相关。进而又对敏感和耐药细胞的差异表达蛋白质进行了高通量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提出内质网蛋白质折叠相关通路激活以及化疗药物介导的肿瘤细胞免疫源性死亡通路异常可能参与绒癌耐药的发生。从而为深入探讨滋养细胞肿瘤的耐药机制、寻找早期耐药标志物以及耐药逆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临床研究方面,针对滋养细胞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研究小组在总结了10多年来大量的临床病例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的临床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对绒癌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流程与临床注意事项,避免了许多病例的误诊误治。在葡萄胎的处理方面,提出了在葡萄胎清除前即发生肺内转移(或称葡萄胎肺内游走)的患者,如果清宫后血hCG下降满意者,可密切观察而无需化疗的观点。另外,通过近20年来临床病例的随诊研究,结合滋养细胞肿瘤容易发生肺转移的特点,在治疗过程中有一部分病例血hCG正常后肺内转移瘤并不能消失,经过大量的临床病例随访与手术病理分析,提出了对传统滋养细胞肿瘤治愈标准修正的观点,即对于经过规范治疗后血??-hCG降至正常,而再经过巩固化疗后肺内转移灶不再继续缩小的滋养细胞肿瘤患者可以认为临床完全缓解,尤其是对于非耐药的初治患者并不需要肺叶切除也无需进一步化疗。从而避免了患者因过度化疗或不必要的手术所导致的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以及给患者带来的身心伤害和经济损失。在滋养细胞肿瘤耐药患者治疗的临床研究方面,采用超选择性动脉插管灌注化疗治疗绒癌耐药病例取得重要进展,为耐药病人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探讨设计新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绒癌耐药病例,如大剂量多药联合化疗方案氟尿核苷(FUDR)联合更生霉素、足叶乙甙和长春新碱(FAEV方案)对耐药病例的治疗效果。同时根据中国人种的特点,其还借鉴并改良了国外大剂量EMA/EP化疗方案,对绒癌耐药患者进行了系统的治疗并辅以手术,完全缓解率达到70%以上。强调了手术联合化疗治疗耐药性滋养细胞肿瘤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并提出了耐药患者手术治疗适应症与手术时机的选择,以及手术联合化疗治疗成功率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指导性建议。通过以上的研究并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使耐药及危重绒癌病人的治疗效果得到明显提高,耐药患者综合治疗后完全缓解率达70%以上。治疗效果为国际领先水平,也使医院成为了全国耐药与高危滋养细胞肿瘤患者的诊治中心。
北京协和医院骨科的前身是北平协和医学院骨科,创立于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一流的骨科学临床和研究中心,许多中国外科学界骨科专业的老前辈,如孟继懋教授、王桂生教授、吴之康教授、王福权教授、宋献文教授等都曾在这里执教和工作过。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当时的科主任吴之康教授(已故)带领全科医师率先在国内开展脊柱侧弯手术治疗,在前北美脊柱外科协会主席Dr. Amstrong的帮助下,先后使用Harrigton、Luque、Zielke、CD、Galveston等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治疗各类脊柱侧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及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来在邱贵兴教授的领导下,全科各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在脊柱外科及人工关节的研究等方面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2005年。
注重年轻骨干力量的培养,让他们在老专家的指导下,主管病房工作,并先后派了多位年轻大夫去澳大利亚、日本、美国、香港等地进修、深造,目前科内主治医师以上的大夫都曾出国深造过。
注重学术交流,博采众长,经常与国际上的著名院校和专家进行交流,曾先后邀请美国、法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国的骨科专家来院进行手术演示、作学术报告、研讨问题,以提高骨科的诊治和科研水平。
注重科研和医疗的结合,科内成立了计算机组,在资料的储存方面采用了较先进的管理方法;创立了生物力学实验室,添置了国内最先进的CYBEX TMC脊椎功能评定训练仪、ZEBRIS脊椎功能评定装置、以及CYBEX NORM等速功能评定仪,大大提高了脊柱外科以及关节外科的临床水平和科学研究的水平; 科内每个年轻大夫基本都有一个临床或基础研究课题,专家教授们也大都有自己专长的研究课题,形成了科研促医疗的局面,从而大大促进了骨科的全面快速发展。全科现拥有的科研费用约有500万元人民币左右。
北京协和医院骨科现共有3个病区112张病床,设置有普通病房和特需病房,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骨科分有脊柱外科、关节外科、骨科创伤等专业组;东院区骨科门诊地处繁华的北京东单北大街,西院区骨科门诊毗邻繁华的西单商业街,患者可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骨科专家门诊、骨科特需专家门诊及骨科普通门诊的服务,而骨科急诊则全年365天、全天24小时对患者开放,随时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科室内拥有教授8名,副教授10名,主治医师11名,住院医师8名,博士后1人,在读博士生及硕士生21人,并建有生物力学实验室及基础实验室,专/兼职研究人员4人。
中国临床变态反应学起源于北京协和医院。1938年,该院张庆松教授赴美深造,于学习耳鼻喉的同时学习变态反应。张教授1939年归国后,拟在当时的北京协和医院筹建一个变态反应门诊,但因抗日战争而中断。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张庆松教授率领叶世泰等再次筹建变态反应科。1956年5月1日,中国第一个变态反应科在北京协和医院正式创建。
北京协和医院变态(过敏)反应科是中国临床变态反应学的发源地和摇篮。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逐渐成为中国变态反应学科的医、教、研中心,在过敏反应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及基础研究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在国际也有一定影响。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在中国老百姓心中享有较高的声誉,看过敏性疾病去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已成为全国过敏性疾病患者的共识。2009年该科的门诊量接近7万人次 高峰季节日门诊量近350人次,患者大部分来自全国各地。
北京协和医院变态(过敏)反应科在历届主任张庆松、叶世泰,张宏誉和尹佳教授的领导下,几十年来在医疗、科研、教学和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的创建等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对中国变态反应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十年代末,刚刚建立的变态(过敏)反应科迎来了一大批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的病人,经过连续多年的北京地区空气中的花粉调查和深入细致的临床研究,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的专家在世界首次发现并证实蒿属花粉是中国北方地区夏秋季的重要致敏花粉,从而奠定了中国花粉变态反应研究的基础。
七十年代 通过长期家庭及粮店的现场调查,在从病人家庭和粮店收集的尘土中第一次发现尘螨,为中国尘螨过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奠定了基础。
八十年代 北京协和医院变态(过敏)反应科牵头完成了全国气传致敏花粉调查,初步摸清了中国各省及地区致敏花粉的分布情况。为中国花粉症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工作奠定了基础。紧随其后,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再次牵头完成了全国空气中霉菌的调查,为中国霉菌过敏性疾病的诊治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九十年代,变态(过敏)反应科在世界上首次报道葎草花粉也是中国北方地区夏秋季最重要的致敏花粉之一,其地位与蒿属花粉同样重要,并首次建立了体外检测葎草花粉特异性IgE的方法。
北京协和医院是卫生部指定的疑难重症诊疗中心,变态(过敏)反应科的医生着眼于临床,完成了许多在中国前所未有的工作。包括在中国最早开始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的研究,迄今已收集来自40多个家系的200多例病人,对其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此领域的研究已达国际领先水平;在国内首次诊断出占一般哮喘病1%-2%的变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并先后建立了ELISA和免疫印迹技术检测特异性IgE和IgG的方法;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婴幼儿变态反应工作,编著了有关婴幼儿变态反应的第一部专著。
近年来,变态(过敏)反应科正牵头全国其他18家三甲医院进行中国主要过敏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涉及18个省市18万普通城市和乡村人口。
北京协和医院变态(过敏)反应科是中国唯一的抗过敏药物临床药理试验基地,迄今为止已完成40余项I-IV期临床药理试验。
北京协和医院变态(过敏)反应科现有在职职工17人,其中正教授1人,副教授5人,主治医师3人,助理研究员1人,实习研究员1人,主管技师1人,主管护师5人,变态反应科40岁以下的医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北京协和医院变态(过敏)反应科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北京协和医院变态(过敏)反应科是国家继续教育基地,目前承担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的临床变态反应学教学任务。变态反应科的医生极其重视在全国推广和发展中国的变态反应事业,曾先后主编和出版了数十部变态反应学专著、教科书和科普读物;从1982年起,已先后举办了34期全国临床变态反应学习班,培养变态反应专科医师2000余人,推动了中国储备变态反应学人才的工程。这些人已成为全国各医院变态反应学领域中的骨干。目前,变态反应科共培养硕士研究生15名,博士生8名,现有在读博士生2名,硕士生5名。
北京协和医院变态(过敏)反应科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部社会公益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卫生行业专项基金、北京市首都科技发展联合攻关重点科研基金项目、卫生部科研基金和院重点科研基金项目等共计1400余万。变态(过敏)反应科医生目前已在国内外核心杂志发表论文章200余篇,并多次获奖。北京协和医院变态(过敏)反应科对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的创建做出了重要贡献。1986年,在协和变态反应科的倡议下,成立了全国性的学术组织----中华微生物和免疫学会变态反应学组,并于1989年、1992年、1995年和1998年举办了四届全国变态学术讨论会,叶世泰教授任历届学组组长。2000年8月,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会讨论通过成立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2001年,在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第一届会议上,叶世泰教授当选为名誉主委,张宏誉教授当选为主任委员。变态(过敏)反应科教授还分别当选为学会秘书长,常委及工作秘书。2009年十月,该科尹佳教授在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分会全国大会上当选为新一届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分会主任委员,变态反应科王良录教授当选为候任主委。
2007年,在变态反应科专家的努力下,创办了中国第一份变态反应学杂志——《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经过2年的努力,2010年该期刊将申报国家核心期刊。
在尹佳主任的领导下,变态反应科近年广泛开展了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先后遴选多位医生出国培训进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国外著名学者和医生来该科学术交流,聘请著名专家为该科的外籍客座教授。和多家国外著名医学院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近3年和美国ACAAI、世界变态反应组织合作,联合举办了3届“协和过敏性疾病国际高峰论坛”。 在协和几代人和全国同道们的共同努力下,一个欣欣向荣,具有中国特色的变态反应学科已出现在东方。中国的变态反应学发源于北京协和医院,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它生机勃勃的种子正播向全国。协和变态反应科的新一代医护人员,将以老一代人为榜样,体恤他们创业的艰辛,珍惜荣誉,奋发自勉,团结合作,再创辉煌,为尽早把协和变态反应科的水平推向世界变态反应学的前列而奋发向上。
北京协和医院普通外科在中国医学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辉煌和业绩,涌现出很多全国甚至国际闻名的医学专家,比如曾宪九、朱预、钟守先、赵玉沛教授等。自八十年代以来,在历任主任及学科带头人领导下,根据普外科特点,在国内最早细化建立专业组:包括胰腺、胆道、胃肠、血管、乳腺、肝脏、外科营养、重症及相关临床专业实验室。经过几十年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拥有158张病床及2个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该科已成为普外领域全国疑难重症疾病的诊治中心,拥有结构合理、素质优秀的人材梯队,多名专家在中华医学会和国内外杂志担任各种领导职务。
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在胰腺疾病、胃肠疾病、胆道疾病、肠外肠内营养等临床与科研领域独具特色,部分研究处于国内、国际领先水平。
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一贯重视学术梯队建设,充分发挥上级医师传帮带的作用,形成了健康的良性循环,年龄结构十分合理。目前拥有教授8人,副教授12人,主治医师25人;其中有博士学位者21人,硕士学位者13人;90%人员处于35-55这个外科医师的黄金年龄段。在各专业组,教授、副教授、主治的比例也均呈完美的正三角形分布。
普外科疾病多为常见病,发病率高,病人数量、手术数量在任何医院外科均占最大比重,与人民健康密切相关,其水平高低是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医学事业的迅猛发展,中国普外科学科建设亟待更多的支持关注、更大的投入,以达到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协和普外丰富的病例资源、严谨的医疗态度正契合这些因素,从而得到了全面稳定的发展。在胰腺癌的早期诊断、综合治疗,胰腺内外分泌肿瘤的诊治,胰腺疾病微创技术应用,胰腺疾病基因研究;胃肠道良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综合治疗,胃癌、大肠癌微创技术应用;胆道疾病的诊治及微创技术应用;外科肠内外营养;甲状腺疾病诊治、微创技术应用;肿瘤化疗等方面独据特色,某些方面居国内外领先地位。具体如下:
1.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
(1)高危人群的定义及推广
在结合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基础上,于国内首次提出胰腺癌高危人群的概念,为胰腺癌人群建立了预警指标。目前“胰腺癌高危人群”的定义已经写入即将发行的专业权威书籍《胰腺病学》中,向全国普及和推广。
(2)胰腺癌诊治绿色通道的建立及应用
针对胰腺癌临床诊断现状,在国内首次提出“胰腺癌诊治绿色通道”的概念,使胰腺癌手术切除率由29%提高到35.5%,而国际同期平均水平约20%。此诊治流程已获国内同行认可,对提高中国胰腺癌诊治水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3)北京协和医院胰腺癌诊治流程图的制定
结合中国卫生经济状况,优化现有诊断方法,对各检查方法权重进行排序,率先在国内制订了胰腺癌诊治流程,有效避免医疗资源的过度浪费,在胰腺癌诊断方面对北京市及广大基层单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胰腺癌术前可切除性评估系统
在国内外首次建立了胰腺癌术前可切除性评估系统,并提出建立胰腺癌可切除性评分标准概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此项成果正在推广中。
(5)胰腺癌围手术期治疗方案
a术前减黄:实施经ERCP或PTCD方法术前减黄,并首先制订了减黄标准,这一标准简单、易操作,已经被许多基层单位采纳。
b肠内营养支持的应用:自2002年起开展胰腺癌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研究工作,在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c改良式胃造瘘方法的建立及推广:突破传统胃造瘘方法的不足,在国内外首次创立了改良式胃造瘘术,操作简单、安全,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d胰头癌根治术适应症和合理切除范围的建立及应用:在国内首先提出了胰头癌根治术适应症和合理手术切除范围。经临床验证,手术死亡率胰瘘发生率2.5%,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规范了中国胰腺癌手术治疗方案,使胰头癌患者获得合理治疗,取得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6)胰腺癌患者个体化、动态化化疗方案
化疗是胰腺癌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 1996年在国内最早提出了胰腺癌联合化疗方案,确定了中国胰腺癌一线化疗方案,完成2200多例胰腺癌病人的介入化疗,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达12.78个月,1年生存率达到48.66%,标志中国胰腺癌治疗效果达国际先进水平。2002年提出了胰腺癌辅助化疗新方案,即5-FU联合健择治疗胰腺癌,经过1000余例次验证,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方案。此项研究内容获得了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2项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的资助,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0余篇。
2.胃肠道肿瘤的综合治疗
年均手术治疗结直肠癌250-300余例。在国内首先开展了经肛门括约肌径路的直肠外科手术(Mason手术)、直肠癌术中应用双吻合技术、直肠癌术中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经腹直肠癌切除经肛门结肠-肛管吻合术(Parks术)、经升结肠回肠置管造口预防术后吻合口漏、腹腔镜技术在结直肠癌术中应用、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TEM)治疗直肠疾病、中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的多中心临床研究等。年收治胃癌100-150余例。为进一步提高中晚期胃癌病人疗效,开展了手术前CT三维重建可切除性评估、新辅助化疗的多中心、单中心临床研究,并加入国家”十一.五”攻关课题计划,多数病人获得降期或缓解,提高了根治手术切除率。开展手术中内窥镜定位,对胃肠道多发病变(肿瘤、息肉、溃疡、出血等)进行手术中定位,明显提高了手术疗效。
3.肠外和肠内营养的改进和并发症的预防
对胰腺癌、胃癌病人、炎性肠病等大中型手术及营养不良病人,围手术期进行肠外营养支持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提出序贯疗法,明显提高了病人的肠内营养支持的耐受度。在热卡氮量补充方面,应用允许性低热卡,进一步预防和减少了肠外和肠内营养的并发症。开展经皮内窥镜下胃造口及经皮内窥镜下胃造口-空肠喂养系统,为手术病人提供了长期肠内营养支持的途径,明显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
4.微创外科的临床研究与应用。
自2002年起,在普及腹腔镜技术培训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基础上,相继开展经腹腔镜各腹腔脏器手术。
(1)微创技术在胰腺外科中的应用
经腹腔镜胰腺手术操作困难,目前国际上只有极少数中心掌握此技术。2000年始在国内率先开展腹腔镜胰腺切除技术,目前完成腹腔镜胰体尾切除22例,病例数量居全国之首。2004年,实施胰腺癌患者术中探查、分期,同时获取组织学证据,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将术前可切除性评估准确率提高到90%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
(2)开展了腹腔镜技术在结直肠癌术中应用的研究,2006年在国内率先开展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TEM)治疗直肠疾病。
(3)开展术中内窥镜定位、腹腔镜下胃间质肿瘤切除术。
(4)开展腹腔镜下结肠造口旁疝修补术。
(5)开展腹腔镜Nissen手术。
(6)开展腹腔镜脾切除、阑尾、甲状腺切除。
5.目前,临床进一步的深化、细化建设正在进行或筹备进行中。包括:建立普外科研究中心,继续在胰腺肿瘤、胃肠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肠内外营养方法改进、并发症预防、外科手术与肿瘤营养免疫,器官移植(胰腺、小肠),微创外科,基因治疗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逐步制定胰腺疾病、胃肠道疾病、肝胆疾病、甲状腺疾病等的协和治疗指南。这必将带动和提高中国普外科研究和治疗的整体水平,提高病人生存质量和治疗效果,减低医疗费用。
科研是临床工作的基础,正是认识到这一点,从曾宪九教授开始的每一任科领导都十分注重科研,投入也很大。2005-2007年间,该科共计申请国家级科研项目12项,项目资金1094万。2006年,赵玉沛教授及胰腺专业组牵头、成功申请到国家十五重点攻关项目、临床多中心研究项目,项目资金达1000万。该科两个专业实验室拥有大批较先进设备,能满足从动物实验到分子生物学等各层次需要。院及科室领导的大力支持、充裕的经费,使科研工作取得大量成果。包括:
1. 建立胰腺癌细胞起源及发生的新学说
在国际上首次建立实时、动态演示胰腺癌发生演进过程的动物模型,首次发现胰腺癌细胞起源主要是通过腺泡细胞转分化形成,导管细胞和胰岛细胞在某种程度上参与细胞起源(如图1、2)。此发现为研究胰腺癌发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提供了分子靶点(Lab Invest. 2003; 83(6):853-9.影响因子: 5)。
2.新的胰腺癌诊断标记物的筛选与鉴定
采用免疫蛋白质组学技术对多株胰腺癌细胞的膜蛋白进行了深入研究,利用鉴定出的抗膜抗原抗体进行人胰腺癌组织芯片染色,以确定这些从体外培养的胰腺癌细胞中筛查出来的膜抗原在体内肿瘤细胞膜上的表达情况。发现SLP-2、VDAC-1、VDAC-2、CHCHD3和TOM40是新发现的、与人胰腺癌相关且具有免疫原性的膜抗原,利用这些膜抗原的免疫原性检测胰腺癌高危人群外周血中的特异性抗体将有助于实现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如图3)。
3.胰腺癌化疗与耐药
化疗是胰腺癌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之一,但多药耐药现象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化疗药物的应用。应用含人类全基因组的表达谱芯片,首次筛查了多种耐化疗药物的胰腺癌细胞的基因表达谱,研究胰腺癌多药耐药的总体基因表达情况。筛选出了胰腺癌多药耐药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建立了与胰腺癌多药耐药发生相关的总体基因表达改变图谱。首次报道一些参与胰腺癌耐药的新基因,如:aPHCA、TNKS2、GPX3等,同时还发现一些可能与耐药相关的EST。对这些基因的进一步研究将可能为胰腺癌多药耐药发生的分子机理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及策略。
4.胰腺癌细胞耐放射机制
检测6株不同胰腺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差异,在此基础上进行多株胰腺癌细胞耐放射性的诱导,获得了较为稳定的耐放射胰腺癌细胞株,通过基因芯片筛选了亲本株和耐放射株细胞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其中的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验证,其中新发现S100A2与胰腺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明显相关,并通过基因转染和基因沉默对此进行了验证。
5.胰腺癌的基因靶向治疗
分子靶向治疗和基因治疗是近年来胰腺癌研究的热点之一。成功构建了ScFv基因的rAAV重组表达载体,并从抑制增值和诱导凋亡两方面筛选对抗EGFR单克隆抗体C225敏感的胰腺癌细胞株,发现胰腺癌细胞株AsPC-1对CA225表现出高于其它5株细胞的敏感性。
6.光动力治疗胰腺癌的实验研究
以新型光敏剂2-丁胺-2-去甲氧基竹红菌乙素(BAHB)为研究对象,进行胰腺癌细胞光动力学治疗的体外实验,发现细胞凋亡是BAHB 光动力作用介导胰腺癌细胞死亡的主要途径,新型光敏剂竹红菌素衍生物在光疗窗口有强吸收、暗毒性低、光毒性强,是较理想的新型光敏剂,这些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均为首次报道。
7.胰腺癌的免疫治疗
γδT细胞具有先天肿瘤免疫监视和后天特异性识别肿瘤抗原的能力,对肿瘤抗原的识别不受MHC分子的限制,具有直接识别肿瘤抗原,不需抗原加工和递呈。这些特征大大增加了γδT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有望成为新的、更有效的效应细胞。外周血γδT细胞可以弥补传统效应细胞的不足,表现出较强的肿瘤免疫杀伤作用。
8.其它:
(1)猪同种异体节段小肠移植的研究
(2)乙酰肝素化酶在结直肠癌及其转移中的作用
(3)直肠癌术前新辅助放化疗敏感性预测因子的研究
(4)K-ras对结肠癌转移相关蛋白的调节机制和组织芯片的研究
(5)K-ras对结肠癌E-钙粘蛋白(E-cadherin)的调节机制及与肿瘤转移相关性的研究”
(6)围手术期肠内营养与血糖控制
(7)围手术期果糖应用与血糖控制
(8)手术后胃肠动力恢复研究
(9)营养素(谷氨酰胺、鱼油)与化疗药物(5-FU, 表阿霉素,丝裂霉素,奥沙利博)分别干预对胃癌细胞株生长的影响”。
多年来,协和普外科总是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基本原则,对医疗质量常抓不懈,赵玉沛教授在担任普外科主任期间首创的医疗质量控制成为目前在全院乃至全国广受好评及推广的制度。近几年,普外科更是分别从医、教、研三方面制订了发展方案,并相继出台了关于普通外科医疗规章制度、科研计划、病案质量管理、住院医师培养等制度。为提高医疗质量和促进学科进展,科室制定了医疗质量管理监控制度,对于强化科室管理水平,提高医疗质量有着重大意义。在日常工作中,科室严格按照“三基、三严”的标准要求各级医师,坚持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和住院医师24小时值班制度,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科室重视对医师科研能力的培养,业务学习已成为常规化,科室每周三下午举行大查房和讲课为医师提供强化临床知识的平台,定期举办“青年医师学术沙龙”提高年轻医师对专业的兴趣,而且拓宽其思路。每年举办的北京协和医院普通外科论文报告会及普外科新技术研讨班则将人才的培训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这些,均是当前形势下人性化、多元化管理的成功体现。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是由中国已故著名呼吸病学专家 - 朱贵卿教授创建的、具有悠久历史的学科专业,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呼吸科专业科室之一,是中国一流的呼吸科学临床和研究中心及呼吸疑难病诊治中心,拥有众多的中国呼吸专业的老前辈或知名教授。朱贵卿教授、罗慰慈教授、朱元珏教授、黄席珍教授、林耀广教授、李龙芸教授、蔡柏薔和陆慰萱教授等都曾或正在这里执教和工作。目前是国家教委批准的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有博士研究生导师 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1人;此外,当前还承担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生的临床教学任务。 每年接收来自全国各医院的进修医师。
目前在编人员37人,正教授(包括正研究员)10人,副教授5人,主治医师13人,技术人员11人。病房包括东西两院各一个病区,开放病床82张。科内设有肺癌诊疗中心、哮喘和COPD诊疗中心、睡眠呼吸疾患诊疗中心等。呼吸内科现有 10个实验室和中心:肺功能实验室2个、血气分析实验室、支气管镜室2个、细胞学实验室、基础研究实验室、睡眠呼吸诊疗中心和两个呼吸治疗中心。
呼吸内科学科分组(10个),肺间质病学组、气道疾病(哮喘和COPD)学组、睡眠呼吸疾病学组、肺癌学组、呼吸重症监护学组、呼吸生理心理学组、支气管镜和介入治疗学组、肺功能和血气学组、肺血管疾病学组和肺部感染学组。科内有浓厚的学术气氛,目前每周一下午为胸部疑难疾病讨论会,每周二下午全科查房和读书汇报会,不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每年举办呼吸内科进展高级学习班。主持或参加国内、国际学术活动,每年在国际学术刊物、国内核心期刊或国内重大学术会议上发表和宣读的学术论文约50~80篇。
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在中国是最早的皮肤性病学科之一,成立于1924年,首任主任是Dr. Chester N. Frazier。解放后一直由中国皮肤性病学奠基人之一、著名的皮肤性病学家、一级教授李洪迥任科主任。经过近一个世纪来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皮肤性科学科队伍不断壮大,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中国的皮肤病、性病学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皮肤性病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生及硕士生培养点。现有专家、教授16人,其中10名离退休教授仍然参加门诊、会诊与保健等医疗工作。在职职工47名,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6名,主治医师10名,住院医师3名,技术员5名,护士16名。经过90年几代人的努力,该科已经成为设有普通门诊、性病门诊、激光中心、皮肤美容治疗中心、保健与特需门诊、急诊、病房、研究室等的大型皮肤性病科室。拥有一支勤奋好学、朝气蓬勃、年富力强的医护队伍。科内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为临床诊断、治疗、教学和科研等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深受广大患者信赖,每天500余名来自国内外的患者在皮肤科就诊,高峰时日综合门诊量接近1000人次。皮肤科病房设15张病床,接受来自全国各地的严重及疑难皮肤病患者。2000年成立的“性病门诊”日接诊患者近百名,患者们在这里得到了规范、准确的诊断与治疗,已经成为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集教学、医疗、科研、宣教为一体的性病专科,吸引了国际相关机构关注。皮肤科激光中心建成13年以来,每年接诊患者近2万名,该中心引进了国际上先进设备,治疗太田痣、鲜红斑痣、多毛症疗效显著。西院门诊成立皮肤美容治疗中心,为患者提供优质专业医疗服务。
皮肤科多年来坚持三级医师查房及门诊疑难病例会诊等制度,使老协和的优良传统与现代医疗技术相结合,提高了医疗质量,培养出一批高水平临床医生,使广大患者获益。特别是在疑难病例会诊会上,来自皮肤科的老专家老教授、年轻医生和学生,以及兄弟科室、兄弟医院的临床医生、进修生、研究生聚集一堂,带来了他们的疑难病例和临床经验,共同讨论病例、交流临床经验,为解除患者疾苦出谋献策。提高了医疗水平,培养了新人,使皮肤科真正成为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疑难病例会诊中心。同时,皮肤科还开展多种新项目、新疗法,如表皮移植治疗白癜风,PUVA治疗银屑病,308nm准分子激光治疗白癜风,药浴治疗大疱病、药疹和皮肤溃疡,开设包括银屑病、大疱病、硬皮病、中西医结合皮肤科、皮肤肿瘤、面部皮肤病、皮肤美容以及皮肤真菌病等专病门诊,提高了疗效,受到了患者的欢迎。
北京协和医院整形外科始建于1952年,由中国整形外科创始人之一的宋儒耀教授担任主任。1957年整形外科脱离协和医院,历经扩建、迁移及解散。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北京协和医院恢复整形外科,仍由宋儒耀教授领衔。1979年,再次脱离协和医院,扩建为整形外科医院。为与国际接轨,提高综合实力,创建世界级水平的综合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于2003年再次恢复整形外科。戚可名教授、乔群教授为首席专家,乔群教授担任整形外科主任.
北京协和医院整形外科历经五十余年的发展,已形成技术领先、学科齐全、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整形中心,拥有雄厚的人才、设备及多学科合作优势,与国内外整形美容外科学界有广泛密切的联系及合作,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整形外科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现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5名,医学博士6人,硕士2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0余名。两位首席专家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副教授、主治医师等亦各有所长;先后编纂了《整形外科学》、《整形外科手术学》、《整形外科手术图谱》、《整形外科学手册》、《整形外科临床诊疗规范》、《名院丛书整形外科分册》、《女性整形美容外科学》、《乳房整形美容外科学》、《乳房美容外科学》、《乳房美学外科》、《乳房整形手术学》、《面颈部整形美容外科学》、《临床脂肪抽吸技术》、《局部麻醉学》等众多专著,并出版《整形美容外科指南》、《整形美容系列丛书》、《牵手美容》等科普书籍。拥有多功能B超、内窥镜、激光、多普勒、正电子治疗仪以及微晶磨削、毛发移植等先进的专用器械。
北京协和医院整形外科的治疗范围涵盖了整形再造外科(Reconstructive Plastic Surgery)及整形美容外科(Aesthetic Plastic Surgery)的所有领域,所采用的治疗手段均是获得国内外整形外科界公认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北京协和医院整形外科以患者为中心,实行24小时优质服务。东西两院均设有门诊及门诊手术室,就诊条件舒适方便,医疗环境典雅幽静;病房位于西院,设有各种规格的房间及三十余张病床,以满足各阶层人士的需要。医院整形外科的全体医护人员愿意用优良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帮助来该科就诊的患者重塑理想的形象,重建生活的信心,重回精彩的世界!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正式成立于1961年,在著名内分泌学家刘士豪教授的亲自主持下。1978年内分泌科成为独立科室。1981年被国家教委评定为博士点。1988年被批准为卫生部内分泌重点实验室。内分泌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内分泌科继承和发展了刘士豪教授开创的内分泌事业,重视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始终保持全方位的研究方向,是全国内分泌学科中最完整、最全面的科室。
研究方向包括垂体疾病、甲状腺疾病、糖尿病、甲状旁腺疾病及骨质病、肾上腺疾病和性腺疾病等。研究涉及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各个层面。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学术水平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史轶蘩教授为中国内分泌领域的工程院院士。2002年,东西两院合并重组以来,内分泌科进一步充实和扩大。目前现有在职工作人员81人,其中工程院院士1名,教授7名、副教授7名,主治医师18名,住院医师5名;研究员1名、副研究员4名,主管技师8名、技师2名,中级职称管理人员1名,主管护师9名、护士18名。通过临床和科研培养了大批内分泌专业人才。现已毕业的硕士研究生60余名,博士研究生30余名,他们都成为内分泌研究的骨干。
内分泌科十分重视临床及临床研究工作,在此领域始终处于全国领先的地位。现在东西两院各设内分泌门诊1个,病房2个,病床总数66张。门诊分为上午的普通内分泌门诊和下午的专病门诊,每天约收治病人300多人次。专科门诊包括糖尿病、甲状腺、肾上腺、代谢性骨病、垂体和性腺疾病等6个,直接为临床科研服务。内分泌病房主要收治病情危重和诊断难度较大的病种,功能检查室则开展各种内分泌功能试验,如刺激或抑制试验。2002年成立了北京协和医院垂体疾病诊疗中心、糖尿病中心、肥胖疾病诊治中心,骨代谢疾病诊疗中心等4个医学中心,这些中心在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也发挥了一定作用。
内分泌科每年在国家及其他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八六三计划、国家九五及十五攻关课题,北京市以及部院校课题多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还多次荣获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奖,对于推动中国内分泌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一直参与中华内分泌学分会和糖尿病学分会,北京内分泌学会和糖尿病学会的领导工作。
北京协和医院骨科的前身是北平协和医学院骨科,创立于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一流的骨科学临床和研究中心,许多中国外科学界骨科专业的老前辈,如孟继懋教授、王桂生教授、吴之康教授、王福权教授、宋献文教授等都曾在这里执教和工作过。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当时的科主任吴之康教授(已故)带领全科医师率先在国内开展脊柱侧弯手术治疗,在前北美脊柱外科协会主席Dr. Amstrong的帮助下,先后使用Harrigton、Luque、Zielke、CD、Galveston等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治疗各类脊柱侧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及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来在邱贵兴教授的领导下,全科各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在脊柱外科及人工关节的研究等方面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2005年。
注重年轻骨干力量的培养,让他们在老专家的指导下,主管病房工作,并先后派了多位年轻大夫去澳大利亚、日本、美国、香港等地进修、深造,目前科内主治医师以上的大夫都曾出国深造过。
注重学术交流,博采众长,经常与国际上的著名院校和专家进行交流,曾先后邀请美国、法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国的骨科专家来院进行手术演示、作学术报告、研讨问题,以提高骨科的诊治和科研水平。
注重科研和医疗的结合,科内成立了计算机组,在资料的储存方面采用了较先进的管理方法;创立了生物力学实验室,添置了国内最先进的CYBEX TMC脊椎功能评定训练仪、ZEBRIS脊椎功能评定装置、以及CYBEX NORM等速功能评定仪,大大提高了脊柱外科以及关节外科的临床水平和科学研究的水平; 科内每个年轻大夫基本都有一个临床或基础研究课题,专家教授们也大都有自己专长的研究课题,形成了科研促医疗的局面,从而大大促进了骨科的全面快速发展。全科现拥有的科研费用约有500万元人民币左右。
北京协和医院骨科现共有3个病区112张病床,设置有普通病房和特需病房,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骨科分有脊柱外科、关节外科、骨科创伤等专业组;东院区骨科门诊地处繁华的北京东单北大街,西院区骨科门诊毗邻繁华的西单商业街,患者可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骨科专家门诊、骨科特需专家门诊及骨科普通门诊的服务,而骨科急诊则全年365天、全天24小时对患者开放,随时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科室内拥有教授8名,副教授10名,主治医师11名,住院医师8名,博士后1人,在读博士生及硕士生21人,并建有生物力学实验室及基础实验室,专/兼职研究人员4人。
北京协和医院骨科的前身是北平协和医学院骨科,创立于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一流的骨科学临床和研究中心,许多中国外科学界骨科专业的老前辈,如孟继懋教授、王桂生教授、吴之康教授、王福权教授、宋献文教授等都曾在这里执教和工作过。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当时的科主任吴之康教授(已故)带领全科医师率先在国内开展脊柱侧弯手术治疗,在前北美脊柱外科协会主席Dr. Amstrong的帮助下,先后使用Harrigton、Luque、Zielke、CD、Galveston等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治疗各类脊柱侧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及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来在邱贵兴教授的领导下,全科各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在脊柱外科及人工关节的研究等方面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2005年。
注重年轻骨干力量的培养,让他们在老专家的指导下,主管病房工作,并先后派了多位年轻大夫去澳大利亚、日本、美国、香港等地进修、深造,目前科内主治医师以上的大夫都曾出国深造过。
注重学术交流,博采众长,经常与国际上的著名院校和专家进行交流,曾先后邀请美国、法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国的骨科专家来院进行手术演示、作学术报告、研讨问题,以提高骨科的诊治和科研水平。
注重科研和医疗的结合,科内成立了计算机组,在资料的储存方面采用了较先进的管理方法;创立了生物力学实验室,添置了国内最先进的CYBEX TMC脊椎功能评定训练仪、ZEBRIS脊椎功能评定装置、以及CYBEX NORM等速功能评定仪,大大提高了脊柱外科以及关节外科的临床水平和科学研究的水平; 科内每个年轻大夫基本都有一个临床或基础研究课题,专家教授们也大都有自己专长的研究课题,形成了科研促医疗的局面,从而大大促进了骨科的全面快速发展。全科现拥有的科研费用约有500万元人民币左右。
北京协和医院骨科现共有3个病区112张病床,设置有普通病房和特需病房,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骨科分有脊柱外科、关节外科、骨科创伤等专业组;东院区骨科门诊地处繁华的北京东单北大街,西院区骨科门诊毗邻繁华的西单商业街,患者可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骨科专家门诊、骨科特需专家门诊及骨科普通门诊的服务,而骨科急诊则全年365天、全天24小时对患者开放,随时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科室内拥有教授8名,副教授10名,主治医师11名,住院医师8名,博士后1人,在读博士生及硕士生21人,并建有生物力学实验室及基础实验室,专/兼职研究人员4人。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成立于1921年,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历经90余载风雨,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已经成为全国久负盛名的神经专科,科室专业设置齐全,技术力量雄厚,是国内最早的神经病学专业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及博士后工作站之一。在处理和解决疑难杂症和重症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现拥有11个专业组(临床神经生理、脑电图与癫痫、痴呆与认知障碍、脑血管病、帕金森及运动障碍、神经病理、神经肌肉病、感染与脑脊液细胞学、神经免疫、神经遗传和睡眠),开设9个特色门诊(神经肌肉病门诊、肌张力障碍和肉毒毒素治疗门诊、帕金森病和老年痴呆门诊、癫痫门诊、脑血管病门诊、运动神经元病、重症肌无力门诊、多发性硬化门诊和头痛门诊等),为广大患者提供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科室以诊治疑难重症病人为主,在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如运动神经元病、脑血管病、癫痫、神经肌肉病、重症肌无力、帕金森和老年痴呆、多发性硬化、边缘性脑炎、头痛和神经症等方面具有极丰富的临床经验。临床方面基本功扎实,总体实力强,特别在处理和解决疑难杂症和重症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每年门诊接治患者近10万人,住院患者1500余人。
科室实设有肌电图、脑电图、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室,神经病理实验室和神经免疫生化实验室。医生和技术人员有着多年的临床经验。
科室承担大量教学任务。承担北京协和医学院八年制医大本科生、研究生、进修医师的教学工作,是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培训基地。每年举办5个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有神经系统疾病高级进展学习班;经颅多普勒超声学习班;肌电图和脑诱发电位学习班;脑电图和癫痫诊疗进展学习班;肌张力障碍诊断治疗学习班等。
在完成繁重临床工作任务的同时,科室重视开展科研工作,研究内容覆盖了神经系统疾病的主要领域,开展以临床为导向的科学研究,临床与基础研究相辅相成,促进学科水平的提高。如科室连续15年承担国家支撑计划脑血管病课题,在推广脑梗死急性期和二级预防标准化治疗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包括神经科、介入科、血管外科、放射、超声及其他影像科医生及康复师的脑血管病综合诊治团队。在TCD、高分辨核磁、CTA、PET及SPECT、DSA等脑血管病影像评估方面有突出的临床研究成果,对脑血管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了重要的探索,并进行了广泛的临床应用,使该科对脑血管病患者针对病因的个体化治疗达国内领先水平。针对运动神经元病的研究,建立了大样本的临床及生物标本数据库,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深入开展发病机制的研究,连续发表多篇高水平的学术文章。近5年,共承担科研课题29项,其中国家级科研课题13项,省部级课题6项,北京市课题4项,院校级课题5项,共拥有科研经费2072万元。曾获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及多项省部级在内的科研成果奖。
科室现有床位80余张,医生 47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6人、主治医生18人、住院医生7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6人。现有各级护理人员40人。科室重视人才培养,老一辈知名专家老当益壮,中青年专家年富力强,年轻医师迅速成长。90%的高级教师有在国外学习和进修的经历。现任科室主任崔丽英教授曾担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和前主任委员,现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候补主任委员及《中华神经科杂志》主编,科室15人次在中华医学会各专业学组任职,10余人担任多家国内核心期刊杂志副主编及编委。
北京协和医院产科擅长处理妊娠合并急危重症以及疑难内外科合并症,建立了高危孕产妇重症监护病房(ICU)和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ICU),降低了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产前诊断实验室 ,研究并发展出一整套胎儿取材方法:羊膜腔穿刺、经腹早孕绒毛活检、脐静脉穿刺、胎儿镜检查等。开发和应用新技术:外周血染色体制备、羊水染色体制备、绒毛染色体制备、产前筛查、某些遗传病的基因诊断、某些代谢病的生化指标检查、外周血、羊水和绒毛细胞分析等。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历史悠久,是国内最早开展神经外科工作的科室之一。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神经外科的先驱关颂韬、赵以成教授首先在北京协和医院开展了国内最早的脑肿瘤手术治疗。其后,中国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冯传宜教授、王维钧教授、尹昭炎教授等为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的发展和壮大做了大量工作,并为中国神经外科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目前已累计完成垂体瘤手术5000余例,治疗效果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水平,所有副教授以上的医生均能独立完成经单鼻蝶窦入路鞍区病变切除术。基于科室的整体优势及良好的诊治效果,2002年成立了北京协和医院垂体瘤神经外科治疗中心。
近期,在王任直教授的领导下,在任祖渊、苏长保教授的关怀下,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在立足垂体瘤诊治这一传统特色的同时,努力在其他亚专业取得突破:尤其是脑胶质瘤综合治疗、脑血管病、脊柱脊髓疾病、功能神经外科等亚专业组发展势头迅猛,达到了国内的先进乃至领先水平。该科现开展多项神经系统疾病的手术治疗:包括大脑、小脑、脑干、颅底和椎管内的原发和继发性肿瘤;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如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动脉粥样硬化所致颈动脉狭窄等;先天性神经系统畸形如枕大孔区畸形、脊髓空洞症等;颈椎病和腰骶椎退行性病变;功能性神经外科,如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疼、癫痫、帕金森氏病和运动性疾病;以及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目前,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在东、西两院区各有一个病房,共有病床60张。现有主任医师(教授)4名、副主任医师(副教授)7名、主治医师(讲师)6名、住院医师2名、护理人员35名。另外有硕士研究生4名,博士研究生8名。全天候设立专科门诊,并有专家出诊。
北京协和医院及神经外科拥有国际一流的神经影像学检查设备:MRI 4台,CT 5台,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仪(DSA)3台,拥有国内最早的脑功能检查设备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并有SPECT、TCD、24小时脑电监测系统、脑干诱发电位仪等,为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在手术设备方面拥有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手术设备和器械,如手术显微镜、神经内镜、立体定向设备、各种术中X线监视设备、术中超声仪、超声吸引器、激光刀等,为高质量地进行各种神经外科手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协和神经外科拥有独立的神经外科实验室,每年招收多名研究生及协和医大八年制医学生进行科研工作,壮大了科室的科研力量。以神经外科为主要科室完成的"分泌性垂体腺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1991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承担了“七五”至“十一五”等五届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高血压脑出血CT导向立体定位脑内血肿排空实验和临床研究”获1997年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近年来 在王任直教授的主持下,承担国家863课题三项、国家重大基础专项研究一项、国家自然基金多项、卫生部、北京市、国家教委等课题多项。开展的脑血管病基因及神经干细胞治疗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部分成果达世界先进水平,获得2008年度中华医学一等奖、2009年度国家发明二等奖。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积极推广先进的神经外科理念和诊疗经验,举办了多期“垂体论坛”、“神经内镜学习班”,赢得了国内同行的尊重;同时,加强与国际同仁的学术交流,不仅与克里夫兰医学中心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还多次派遣医生前往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哈佛大学、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进行临床学习、科研训练。
神经外科科室特色及优势
北京协和医院及神经外科拥有国际一流的神经影像学检查设备,拥有国内最早的脑功能检查设备PET,并有SPECT、TCD、24小时录像脑电图、脑干诱发电位仪等,为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在手术设备方面,拥有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手术设备和器械,如手术显微镜、内窥镜、立体定向设备、各种术中X线监视设备、超声吸引器、激光刀等,为高质量地进行各种神经外科手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目前已累计完成垂体腺瘤手术5000余例,治疗效果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水平,所有副教授以上的医生均能独立完成经单鼻蝶窦入路鞍区病变切除术。基于科室的整体优势及良好的诊治效果,2002年成立了北京协和医院垂体腺瘤神经外科治疗中心。
近期,在王任直教授的领导下,在任祖渊、苏长保教授的关怀下,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在立足垂体腺瘤诊治这一传统特色的同时,努力在其他亚专业取得突破:尤其是脑胶质瘤综合治疗、脑血管病、脊柱脊髓疾病、功能神经外科等亚专业组发展势头迅猛,达到了国内的先进乃至领先水平。
脑胶质瘤综合治疗专业组:神经外科充分利用协和医院的综合优势,率先在国内开展脑胶质瘤的规范化治疗,核磁DTI、功能核磁、PET、术中唤醒、术中导航的技术的联合使用,极大的提高了功能区肿瘤的手术效果;和国际上同步的标准及强化化疗方案、基因检测在化疗中的应用;科学合理的随访;使得脑胶质瘤综合治疗居国内领先水平。
脑血管病专业组:脑血管病专业组是一个发展迅速,充满活力的专业组。建组很短的时间内,就勇于挑战困难,熟练掌握了前后循环脑动脉瘤的常规及急诊手术治疗,具备抢救危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能力,针对症状性血管痉挛和合并脑动脉狭窄的脑动脉瘤的术前、术后3H治疗、3N治疗、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的应用具有独到的理解。近年来陆续开展了眉弓锁孔入路颈内动脉动脉瘤夹闭术、硬膜内外联合入路眼动脉动脉瘤夹闭术、神经内镜辅助下基底动脉动脉瘤夹闭术、颞下入路大脑后动脉动脉瘤夹闭术、远外侧入路椎动脉动脉瘤夹闭术,均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出血性脑动脉瘤的围手术期的死亡率已经低于5%。偶然发现的动脉瘤手术保持0死亡。近年来又陆续开展了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手术治疗和硬脊膜动静脉瘘的手术切除。常规进行术中荧光造影,确保了治疗的可靠性和疗效。同时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的个体化治疗具有独到的理解,指导部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物、介入和手术治疗。近年来开展了烟雾病的颅内外搭桥手术治疗。
脊柱脊髓疾病专业组:负责各种脊髓内外肿瘤、先天性神经系统畸形如枕大孔区畸形、脊髓空洞症、脊髓栓系等、颈椎病和腰骶椎退行性病变神经系统疾病的手术治疗。
功能神经外科组:负责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疼、癫痫、帕金森氏病等疾病的外科治疗。在癫痫的外科手术治疗方面,积极探索新的诊断和手术方法,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成功地开展了颅内电极置入术和数字视频脑电图监测,为定位困难的癫痫患者提供了新的诊断手段。开展了大脑半球切除术,成功地治愈了一例成年人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
神经外科急重症组:神经外科急重症亚专业组目前有医生2名,专科护理队伍10名组成,病床8张。目前拥有进口监护仪10台、美国CODMAN颅内压监护仪3台、进口排痰仪2台,进口下肢血栓防治泵6台、防褥疮气垫8套、脑电监护仪2套、德国产RIMED经颅多普勒1台、德国产床旁B超1台等,可根据临床需要调用呼吸中心的各种呼吸机。通过与医院重症医学科及急诊科的合作,建立完善的神经系统急重症快速救治通道。主要开展的临床工作涉及:脑血管病、脑肿瘤卒中、急性颅内压增高、颅脑创伤等急症患者的手术及非手术综合治疗和重症监测;神经外科术后重症患者的监测和综合管理。可以开展的技术及监测项目包括:气管插管、各种动脉、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多参数生命体征监护;有创颅内压监护技术;有创全身血流动力学监测;脑电视频监测技术、亚低温治疗、脑氧监测等。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将通过进一步的人才培养及技术提高,依托北京协和医院的综合实力,将该专业建成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神经系统急重症救治中心,体现国内较高水平的技术优势和专业优势 。
三、神经外科科室历史
北京协和医院建成于1921年,当时由美国洛克菲勒财团所属的中华医学基金会开办,是“私立北平协和医学院”的附属医院。建院伊始,各科室规模较小,但专业力量十分突出,汇集了许多国外教授以及协和医学院早期毕业的十几名高材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协和外科医师洛克斯、关颂韬、赵以成等已经可以开展少量脑科手术,以头颅外伤及脑肿瘤为主。这也是中国最早的神经外科手术的记录。关颂韬、赵以成两位大夫均为协和医学院博士毕业,留协和医院任职,并随后分别留学美国和加拿大研究神经解剖、生理、病理等尖端领域。两人在1930年、1940年相继回国后,于北平协和医院外科首先开始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并撰写了《颅骨骨折》、《脑部损伤》等论著。他们被公认为中国神经外科的先驱者。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以后,协和医院被日本军队接管。许多名医不愿意在日寇统治下的医院工作,相继另寻场所开业。关颂韬大夫先在北平自行开业,后转至“中和医院”继续为百姓诊治。赵以成大夫借钱借屋开业行医,以“起死济贫”为座右铭,免费为贫民看病。
关颂韬教授在“中和医院”工作期间,非常注重临床教学,培养了冯传宜等多位年轻大夫。其后,关教授远赴美国继续神经外科的研究。赵以成教授在解放后组织了全国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培训班(冯传宜、王忠诚、尹昭炎、薛庆澄等中国著名神经外科专家均师出此班),并负责筹建了天津总医院脑外科和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是新中国神经外科界的奠基人。
1947年,北京协和医院复院。1949年至1964年,冯传宜、范度、尹昭炎、王维钧、任祖渊、苏长保等大夫相继进入协和医院工作。1952年,神经外科专业组正式筹建。此时,神外专业组并未完全独立于大外科,尚需参加大外科的值班和查房。病房位于协和医院老楼的7号楼,病床数由十几张逐渐增加到25张左右。当时,神外专业组硬件条件及人手严重不足,每周三天做手术,三天做检查。血管造影、脑室造影、脊髓造影等检查均需要病房大夫亲自完成。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协和神外专业组的各位医护人员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冯传宜、尹昭炎等两位大夫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伤的医疗和研究工作,极大提高了颅脑脊髓神经战伤的诊疗水平。
1952年,冯传宜教授开展中国第一例小脑星形细胞瘤切除术成功,受到卫生部的表扬。
在人手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协和神外专业组对兄弟医院仍进行无私的支援。1956年,应涂通今教授的邀请,冯传宜教授带领尹昭炎、王茂山两位大夫远赴西安,支援第四军医大学一附院神经外科的组建,并亲自担任第四军医大学神经外科主任。1958年6月返回协和。其后,冯传宜教授还相继到甘肃、青海、新疆、广东、江西等地开展讲学,为国内神经外科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1959年,尹昭炎教授自行设计制造了脑立体定位仪,开展了脑立体定位手术治疗帕金森病、Wilson病等,极大提高了颅内手术的精确性。
60年代初,王维钧教授在国内首先提出颈椎病的诊疗问题,并在脑血管畸形和基底节疾病的外科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解放后至1966年,协和神外专业组的业务范围和业务水平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不仅能开展颅内肿瘤、椎管内肿瘤、颅脑损伤、先天性枕骨大孔区畸形、三叉神经痛、雷诺氏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而且能开展颅内动静脉畸形、帕金森病、松果体瘤、后颅窝肿瘤、脑室深部和脑室内手术、颈前入路Cloward Procedure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经咽入路切除齿状突、斜坡下端减压手术和内固定的改进等难度较大的手术,手术效果居国内领先地位、国际先进水平。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北京协和医院的临床工作受到很大的冲击和干扰,科研工作几近停滞。神经外科专业组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仍坚持“以病人为先”的方针,尽量完成基本的医疗任务。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协和神经外科专业组恢复发展,临床及科研工作均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1978年,尹昭炎、王维钧等教授总结了协和医院胶质瘤的诊疗经验及枕大孔区畸形的治疗特色。
1979年,尹昭炎、王维钧教授在中国首先采用显微外科技术经蝶窦摘除了脑垂体微腺瘤,这填补了中国医疗上的一项空白,并获得1981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乙等奖。这项技术为垂体腺瘤的早期治疗、提高疗效创造了条件,也逐渐成为协和神经外科的特色。其后,任祖渊、苏长保、王任直等教授进一步改进并完善了垂体微腺瘤、大腺瘤和巨大腺瘤的手术方法,解决了一系列难点,扩大了手术适应症,提高了手术疗效。协和神经外科还在国内首次提出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概念,以及针对侵袭性垂体腺瘤的综合诊治方法。在此期间,协和神经外科还与内分泌等科室紧密合作,进行激素分泌性垂体腺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开展对垂体腺瘤术前及术后激素水平的动力学变化研究,并以此指导临床治疗。1991年,协和神经外科参与的“激素分泌性垂体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该研究成果再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协和神经外科建立了独立的神经外科实验室,每年均招收多名研究生及协和医大八年制医学生进行科研工作,进一步壮大了科室的科研力量。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承担了“七五”至“十一五”等五届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高血压脑出血CT导向立体定位脑内血肿排空实验和临床研究”获1997年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近年来 在王任直教授的主持下,承担国家863课题两项、国家重大基础专项研究一项、国家自然基金多项、卫生部、北京市、国家教委等课题多项。开展的脑血管病基因及神经干细胞治疗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部分成果达世界先进水平,获得2008年度中华医学一等奖、2009年度国家发明二等奖。开展的脑胶质瘤及垂体腺瘤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成绩。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目前已累计完成垂体瘤手术5000余例,治疗效果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水平。基于该临床优势,2002年成立了北京协和医院垂体瘤神经外科治疗中心。近期,在王任直教授的领导下,在任祖渊、苏长保教授的关怀下,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在立足垂体瘤诊治这一传统特色的同时,努力在其他亚专业取得突破。目前,脑血管病、颅脑肿瘤、脊柱脊髓疾病、功能神经外科等多个亚专业均蓬勃发展,达到了国内的先进乃至领先水平。
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是全国第一个成立的胸外科,旧协和医院外科主任美国人娄克斯教授就施行胸外科手术。胸外科鼻祖吴英恺教授在这里完成了第一例食管癌切除胸内吻合,张纪正教授完成了全国第一例肺切除手术,著名的胸外科专家吴英恺、黄家驷、张纪正、李温仁、石美鑫、黄国俊、钱中希教授等均在协和医院胸外科工作。1961年黄家驷教授带领徐乐天、孙成孚教授重新组建协和新的胸外科,床位18张,每年完成胸外科手术近100例。以后李泽坚、吴良洪教授的加盟使胸外科力量更为强大,同时还开展了心外科手术。
自1981年恢复北京胸外科学术活动以来,活动基地一直在协和医院,胸外科主任徐乐天教授担任中华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常委、北京胸心血管外科学会主任委员以来,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在北京市乃至全国胸外科的学术地位明显增长,手术数量、手术难度和深度均有明显的提高。目前该科李泽坚教授任中华胸心血管外科学会秘书长,北京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名誉顾问, 美国lyman Bruwez III国际心胸血管外科会员。科主任张志庸教授担任中华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委员,北京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李单青副教授为北京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委员,崔玉尚大夫为北京胸心血管外科学会秘书。另外,该科室人员尚担任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副主编、食管外科杂志副主编、中国肺癌杂志常务编委、中华外科杂志特邀审稿委员等职务。
由于历史的原因从1961年至2003年胸外科床位一直为18张,客观上严重限制了胸外科的发展,2003年在院领导亲切关怀下,该科床位历史性增加到42张。
目前胸外科人员梯队构成情况如下:
正教授:2名
副教授:4名
主治医师:2名
住院医师:2名
(其中获得博士学位者3人,硕士学位者4人)
近5年来胸外科收治病人数量、门诊量和手术数量均有明现提高。2003年尽管受SARS病情影响,该科室共有13名医护人员被抽调到诊治SARS一线,科室曾一度关停,但收治病人仍达到近1000例,门诊量达到3400余人次/年,手术量的增加最为明显,每年以100例速度增加:
2000年 375例 2001年 485例 2002年 561例 2003年 584例
胸外科手术量在北京市胸外科排名第3,仅次于医科院肿瘤医院(1500例)和解放军总医院700例),但是这两院胸外科的床位分别为120张和60张。在每张床位平均手术量,协和医院胸外科为北京市的第1名。
医科院肿瘤医院 120张床 1617例手术 13.48例/床
301医院 60张床 680例手术 11.33例/床
协和医院 18张床 561例手术 31.12例/床
(2002年统计资料)
胸外科技术水平已达到北京市以及全国先进行列,普通胸外科技术在该科已经普及,主治医师以上医师均能独立完成常见肺、食管、贲门癌切除和纵隔肿瘤摘除手术,手术合并症低于10%,住院死亡率低于1%;1990年由徐乐天主任率头“食管贲门癌外科治疗”获医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1995年由李泽坚主任带领全科室参与的血管外科工作“胸腹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获医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年科室“协和医院食管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获北京协和医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8月 李泽坚主任带领全科室(和北京医院许贤豪并列)“重症肌无力泛化自身免疫的提出,易疲劳严重程度判定及临床免疫诊断新方法创立”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证书号 99202102)。此外胸外科还接受来自全国的疑难复杂病例的诊治,是国内担负处理难度大、风险高、病情复杂的胸外科之一。除了处理常见胸外科疾病以外,该科外科治疗重症肌无力、胸腺肿瘤手术居全国领先水平,治疗食管、贲门癌和支气管肺癌水平位于全国先进之列。
近年来胸外科较为广泛开展了电视胸腔镜和微创外科手术,仅4年VATS手术量累计达400余例(前5年VATS手术量为130余例)。VATS除了处理较为简单的自发性气胸、肺活检外,还开展了较为复杂的手术,如胸腺瘤摘除、纵隔肿瘤切除、小切口胸腔镜辅助肺叶切除等。
胸腺区巨大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是胸外科的难题,胸外科在近3年来进行胸腺恶性肿瘤根治、上腔静脉系统切除人工血管架桥术,初步结果优良,成为全国少数施行这一复杂手术的单位之一。
对于COPD晚期患者胸外科开展了肺减容术近30余例,取得了令人可喜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胸外科准备开展肺移植术。
胸外科因为历史性的原因以及客观条件,多年来一直未能建立胸外科实验室,以至长期以来发表的均是回顾性文章、临床经验论文,缺乏前瞻性的科学研究。尽管有些小题目或小科研项目,但是缺乏长远的、有希望发展的课题,有些科研题目是借他人实验室来完成的。尽管在1992年以后,该科室在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4篇,译著1篇;共培养博士生4名,硕士生7名,但无实验室、无课题、无资金是胸外科目前最严重、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胸外科目前研究方向:
1、着手规划胸外科实验室,并开始初步科研工作。
2、肺癌的早期诊断
3、肺癌的外科治疗和综合治疗效果
4、重症肌无力的综合治疗
5、胸腺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
6、肺移植
肾脏病科于1979年在中国作为一个崭新的学科才刚刚起步,毕增祺教授有远见的创立了北京协和医院内科肾脏病专业组,成为中国最早的肾脏内科之一。1980年起建立了肾脏病实验室和血液透析室。九十年代初期,一批年轻的学者从海外学成归来,为肾脏病临床、教学和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发展契机。1993年北京协和医院内科肾脏病专业组和其他各专业组一样,都改为学科即肾脏病科,同时成立了血液净化中心。90年代后期,多位博士、硕士研究生毕业,并相继赴美国、欧洲、澳大利亚和日本完成博士后训练或进修归来,使得肾内科更具生机和活力。经过近30余年艰苦创业,协和肾内科已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化的肾脏病诊疗中心,包括肾脏病门诊、病房、血液净化(包括腹膜透析)中心、和肾脏病实验室。
多年来,在卫生部直接领导下,在高干保健,外宾治疗,出国医疗会诊等任务上,完成大量工作。
协和医院多科严格的医师轮转培训制度及三级查房制度、以及各级医师扎实的内科基础,和合作雄厚的综合实力,使得该科在复杂病例的诊治和重症患者的抢救中独具优势,在业界得到一致肯定。
学科人才梯队及学科人员学术兼职
近三十年的学科发展中,三代学科带头人都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拥有一支学历层次高(主治医师及副教授90%为博士研究生毕业)年轻的专业梯队。现有教授3人,博士生导师2名,副教授10人,均在国外接受过严格的科研或临床Fellow的培训,回国后均能领导相关团队开展临床和科研工作,并有数位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治医师5人,均经过协和内科严格的临床训练,日常临床和教学工作中基本可以独当一面。现有在读硕士研究生5名,博士研究生12名,实验室和血透中心有主管技师4名。经协和医院进修的同仁,在当地医院作为骨干开展工作,目前已有数名医师已成为中华肾病学会常委或委员。
临床医疗工作
协和医院肾内科由门诊、病房、血透中心、腹透中心、实验室五部分组成,科室下设肾小球疾病、肾小管间质疾病、高血压水盐代谢、慢性肾衰非透析治疗、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肾移植等专业方向。门诊量近40000人次/年,病房床位52张,东院32张,西院20张。每年住院和肾穿刺活检接近1000人次/年。
肾内科作为全国疑难病研究治疗中心的协和医院的一部分,面对的许多病人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疑难杂症和重症患者,在复杂病例的诊治和重症患者的抢救中,显示出各级医师扎实的内科基础和协和多科合作雄厚的综合实力,在国内享有较高的声誉。这些都是和协和医院完善的三级查房制度,见习医师、实习医师、住院医师巡诊及讲课制度,住院医师、主治医师轮转培养制度分不开的。
肾内科黄庆元教授、苏颖副教授曾先后在美国进修学习肾脏病病理一年。该工作目前由科副主任李航副教授领导,并有一位专门进行实验室病理工作的大夫参加。肾内科坚持每周一次临床病理读片会,近年来,病理诊断质量得以不断提高,诊断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从1997年以来,建立的完善的临床疑难病例资料库、肾脏病理资料库及与此配套的血清库、尿液标本库、DNA库等,正在开始为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和临床科研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基础平台作用。
近年来该科更加注重与兄弟科室的联手协作,提高危重病的防治水平。与检验科合作,据住院病人检测的全部89778次肾功能(Scr)数据,国内率先应用国际最新RIFLE标准,得到真正意义上大型综合医院内获得性ARF发生率的流行病学资料,以减少重症ARF发生,改善AKI预后。还与放射科、细菌室、呼吸科、感染科3P实验室合作,针对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肾炎患者的PC感染、呼吸衰竭与淋巴细胞计数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功能关系,建立了预警机制,及时的发现避免和挽救了免疫低下导致的危及生命的重症感染的发生,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70年代医学初步开展血液净化及腹膜透析工作,对救治危重患者起了重要作用。血液净化中心现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20余人,腹透中心成立于1999年,近3年发展迅速,腹膜透析患者由80增至160人,存活时间最长的患者达13年。腹膜炎的发生率为1/68患者月,为国内领先地位。
目前血液净化中心由肾内科副主任孙阳副教授负责,孙阳副教授为中华医学会医院管理学会质量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北京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透析治疗组副主任委员。血液净化中心和腹透中心拥有国内外先进的血透机63台、人工肝治疗机1台,血浆置换机2台、床旁血滤机4台及腹透机4台。建立了完善的联机尿素氮监测系统,容量监测系统,卡匣调钠透析系统,血液透析电脑监控系统,开展国内所有的新型特殊的血液净化治疗项目,如CRRT、免疫吸附、胆红素吸附治疗、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人工肝MARS)。其中针对危重患者随时(24h)随地(全院所有病房)的CRRT(持续床旁肾脏替代治疗)工作是全院危重病患者抢救系统的重要环节。四川发生5.12地震,该科受卫生部和北京市卫生局任务,4位医生和护士赶赴一线参与挤压综合征和并急性肾衰危重病患者的抢救,受到各方好评。
肾内科是最早开展肾移植工作的科室之一,目前有相对固定大夫进行长期随诊。2002年肾内科联合泌尿外科、儿科成立了集临床、科研、教学、科普为一体的肾脏病中心。中心的成立便于患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到慢性肾功能不全的防治,使患者可以得到肾脏病非透析治疗及替代治疗(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肾移植)的一体化治疗和服务。近年来更是在儿童肾脏病理、成人Fabry病的筛选和亲属肾移植的开展方面展开更加密切的合作。
科研工作
肾内科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在国内肾脏病临床科研方面有较好的声誉。80年代初,首先研制出肾衰必需氨基酸制剂,探讨了中西医结合在慢性肾衰非透析治疗中的意义,率先在国内开展了狼疮性肾炎的免疫病理学及临床研究,走在全国肾脏病界的前列。90年代以来肾内科开始承担一些国家八五、九五攻关项目,卫生部及教委资助的科研项目在该科逐步开展,包括八五攻关项目“国产CAPD透析袋和透析液的研究”,“雷公藤多甙在移植免疫、外周血T细胞、肾脏系膜细胞中的免疫抑制作用的系列研究”“细胞凋亡在肾小管损伤中的作用”“脂代谢在肾脏病中的研究”等。
发展中的肾脏病实验室拥有国内先进的病理图象摄入和处理系统,能独立完成肾脏病理的普通光镜及特染、电镜(免疫电镜)、免疫荧光、免疫双染、原位杂交技术;在完成常规临床实验的同时,每年为10-20位博士生和硕士生提供包括实验动物学、病理、普通生化、细胞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放射免疫学等高质量的技术支持,使本学科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从大体病理,拓展到蛋白功能、分子水平,使得国家九五攻关项目“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的诊断与治疗”、科技部“脂代谢与肾脏病的研究”、“糖尿病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国家博士点基金“血脂康治疗肾脏病的基础研究”,卫生部基金“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在马兜林酸肾病机制中的作用”等研究得以顺利完成和开展。其中对他汀类药物非降脂的肾脏保护作用,脂代谢与肾脏病的系列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获2003年协和医院科研论文一等奖,有关药物(特别是中药马兜铃酸)促使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凋亡和间质纤维化的研究是国内最早、最系统、最深入的。
近几年,肾内科在原有优势项目的基础上加强了科研的投入和产出,其中糖尿病小管间质病变机制研究(科技部基金),COX2与nNOS在肾小球球旁器致密斑肾素调控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造影剂肾病及缺血性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卫生部基金)、氧化应激、VEGF、MCP-1在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改变中作用系列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狼疮肾炎患者肾脏小血管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协和医院院内基金)等相继完成,并顺利结题。同时,“代谢综合征肾脏损害的早期诊断和干预”以及“优化整合推广CKD早期诊断”分别获得国家卫生部行业基金(419万)和北京市科委(292万)资助,是正在开展的工作重点之一;此外一批年轻的研究者从国际著名的实验室学成归来,很好的充实了科研队伍,2006年以来,年轻学者已获得多项国家级及各级基金资助,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人事部留学回国启动基金,科技部医科院基础临床联合基金,科技部医药卫生基础平台基金(3项),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临床联合基金等,内容涉及血管紧张素、肾素的调控机制,COX2-AngII在肾小球肾炎中的相互作用,足细胞凋亡在糖尿病肾病中的分子机制研究,乙肝相关性肾炎、雷帕霉素肾脏病中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等多领域,目前该科脂代谢肾损害研究深度和广度、肾脏纤维化机制中小管细胞表型改变(转分化)的研究依然在全国领先,多次在亚太肾脏病年会上口头报告论文。此外该科是全世界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内唯一的能原代培养肾小球球旁器颗粒细胞的实验室,与NIH合作的肾素调控机制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已有多篇SCI论文发表,并在美国肾脏病年会上ASN口头报告。该科正在进行中的膜性肾病、糖尿病肾病的病理研究、腹膜透析、院内急性肾衰发病特点普查、尿毒症患者肺动脉高压、尿毒症患者获得性免疫缺陷等研究相继在EDTA、ISN(口头报告)、ASN亚洲肾病年会等国际最重要的肾脏病会议上交流。
作为国家新药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肾内科承担了国内多种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全国多中心临床验证的组织和牵头工作,领导和参与了EPO、低分子肝素、环孢酶素A、FK506和甲基强的松龙、曲氨松、静脉铁剂、复方a酮酸、依波汀、超纯水、糊精腹膜透析液等药在肾脏病应用方面的临床验证工作。其中“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研制和临床研究”获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多项验证工作正在进行中。
当信息和互动成为这个时代使用率最高的词时,肾内科始终与海内外同行保持密切学术联系作为学科发展的催化剂,并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伦敦皇家医学院、美国国立研究院糖尿病肾病研究所、美国尤它州州立大学医学院、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医学院肾脏病专业有长期协作关系和博士后培养联系。目前该科正在进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事部、卫生部、科技部、北京市、医科院及医院资助的科研课题共10余项。该科现有科研经费数百万,近5年以来,该科在国内核心杂志及国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近200篇文章。
教学工作
作为国内最早与国际接轨的八年制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协和肾内科作为内科学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承担了八年制本科生、护理学院本科及大专生、夜大成人教育学员诊断学和内科学的教学任务,是协和医科大学的临床见习、实习基地。2006年起成为国家首批通过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及二级学科培训基地,参与修订了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大纲,每年承担30余人次的住院医师培训及5-10人次专科医师培训任务。协和特色的住院医师轮转及培养制度,为协和医院内科输送了大批具备扎实肾内科基本功的优秀人才,同时为各专科临床研究生轮转培训提供了重要的临床训练基地。在临床培训中狠抓“三基”,同时特别重视临床思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鼓励主动自觉的学习和工作作风,积极引导住院医师参与临床科研活动。在继续教育方面承担肾脏病高级讲习班的组织和教学工作,每年为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医师提供专科培训,为基层医院培养了大批骨干,有数位大夫已成为当地或全国学术委员。
一年一度的国家级肾脏病高级进修班,从2007年开始以专家授课与临床病历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将协和多年来的积淀的丰富的临床经验直接与学员分享,每年均吸引了上百人的各级医师与会学习;同时该科参与主办的5届中国血液净化高峰论坛,更是每年吸引了千余人的血液净化的同行交流和讨论,较好的体现了协和医院在医教研方面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科内每年选送1-2名硕、博士生赴英、美、澳等国际一流学术研究机构从事科研培训,密切的科研交流使得科室的学术与教学始终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一致,秉承了协和医学教育严谨求精、开门办学的一贯作风。
不足与展望
协和医院肾内科将肩负着协和辉煌的过去,秉承协和人“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优良传统,但是面对全国各兄弟单位快速发展的形势,该科在科研特别是基础研究方面仍然相对薄弱。为此已经开始并酝酿与海外多家科研机构和国内许多重要的实验室建立更多的协作关系,引进跨国度或地区的人才和学术带头人,激励科内科研人才发奋向学,为响应将北京协和医院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一流榜首”的国家级医院的目标,脚踏实地的在医教研各方面,向着更好的传承和发展的方向努力。
协和医院儿科发挥综合医院多科协作的整体优势,在疑难病诊治方面在国内儿科系统享有盛誉;肾脏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治方面有突出特点;新生儿专业实力雄厚,依托协和医院围产中心,在危重新生儿的急救与转运、早产儿尤其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管理与随访等方面居领先地位;与医科院基础所遗传室和协和医院妇产科合作组建的遗传中心,能为多种遗传病做产前基因诊断与咨询;其它如消化、呼吸、血液专业等均有迅速发展;PICU与心胸外科、神经外科、骨科等科室合作,负责手术患儿的监护与治疗;在国内较早开展高危儿的系统管理与早期干预,积累了丰富的早教经验并在不断完善,使协和医院儿科真正成为提供全方位医疗服务的综合性儿科。
所获荣誉:
1998年周华康教授获首届中国内藤国际育儿奖
2004年鲍秀兰教授获第四届中国内藤国际育儿奖
近年来获得协和医院医疗成果奖如下:
“国内首例确诊先天性代谢异常:甲基丙二酸血症”获1986年医院医疗成果三等奖。
“成功的抢救少见的急性脑病合并肝脏脂肪变性的Reye’s综合症”获1987年医院医疗成果二等奖。
“抢救1650克早产儿并发肺透明膜病、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败血症取得成功”获1988年医院医疗成果二等奖。
“诊断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效果满意”获1988年医院医疗成果三等奖。
“两例合并多种并发症的极低体重儿抢救”获1989年医院医疗成果二等奖。
“难治性婴儿腹泻治疗成功”获1989年医院医疗成果三等奖。
“儿童重症肌无力四科大协作治疗成功”获1990年医院医疗成果一等奖。
“早产儿肺透明膜病伴持续胎儿循环抢救成功” 获1990年医院医疗成果二等奖。
“重症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 获1991年医院医疗成果三等奖。
“4岁小儿胸腺瘤摘除治疗重症肌无力” 获1992年医院医疗成果二等奖。
“一例孕30周双胎早产儿抢救成功” 获1992年医院医疗成果三等奖。
“儿童异位ACTH分泌瘤2例诊治成功” 获1993年医院医疗成果二等奖。
“93年早产儿抢救成功率及预后” 获1993年医院医疗成果三等奖。
“10例少见疑难单基因遗传病的诊断” 获1994年医院医疗成果三等奖。
“危重新生儿抢救” 获1996年医院医疗成果二等奖。
“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17例” 获2000年医院医疗成果三等奖。
“11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 获2000年医院医疗成果三等奖。
“开拓创新、精益求精,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救治水平”获2001年医院医疗成果二等奖。
“发挥综合医院优势,创疑难危重症诊治一流水平”获2002年医院医疗成果三等奖。
“建立绿色通道,开展危重新生儿转运” 获2002年医院医疗成果三等奖。
“危重新生儿抢救”获1996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医疗成就奖。
科研
(一)2000年以来承担的科研项目:
1、卫生部临床科室重点项目:防治低出生体重儿呼吸衰竭,提高生存质量。1997–2000赵时敏等(77万)。
2、教委博士点科研基金:NO治疗胎粪吸入综合征所致肺动脉高压的实验研究。1998-2001徐景蓁等(4万)。
3、医科院科研基金:糖原累积症-I型的基因分析。2000-2002邱正庆等(3万)。
4、北京协和医院科研基金:新生儿血小板生成素的临床和实验室研究。2000–2003丁国芳等(3万)。
5、教委博士点科研基金:脂蛋白诱导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的影响及细胞内信号传导途径的研究。2001–2003魏珉等(4万)。
6、人事部归国人员启动基金:糖原累积症-I型的基因分析。2001 –2003邱正庆等(4万)。
7、北京市科技部科研基金:人类重要功能基因编码蛋白质研究及重大疾病遗传资源的收集—子课题: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大家系资源收集及致病基因鉴定。2002-2004魏珉等(20万)。
8、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早期喂养对高危的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动力和胃肠激素的影响。2003-2006丁国芳等(10万)。
9、北京协和医院科研基金:婴儿过敏性疾病的早期预测。2003-2006万伟琳等(4万)。
10、北京协和医院科研基金:维生素A在防治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中的作用。2003-2006沈菁等(4万)。
11、人类重大疾病检测试剂的研究分课题:小儿肾脏疾病中基质蛋白酶的研究。2003-2004宋红梅等(3万)。
12、北京协和医院院感基金:NICU院内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抗生素相关的细菌耐药变化。2004-2006王丹华等(7万)。
13、北京协和医院院感基金:早产儿院内感染的早期诊断。2004-2006丁国芳等(3万)。
(二)参加多中心临床研究:
参加全国及北京市的多中心临床研究5项
(三)发表论文和专著:
1、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篇数:86篇。
2、出版学术专著:2部。
3、发表论文被SCI、SSCI、EI收录篇数3篇。
口腔修复学是口腔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建立在现代医学和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生物医学工程范畴,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承担着牙体缺损、牙列缺损或畸形的修复治疗、牙列缺失的修复治疗、牙周疾患、颞下颌关节疾患及咬合病的预防和修复治疗工作。随着修复材料及工艺的进步,口腔修复技术也随之飞速发展。医院口腔修复技术在烤瓷修复、铸造支架义齿修复等方面已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与国际接轨。在圆满完成日常修复治疗工作的同时,积极学习国际最先进的修复新技术、新疗法,引进新的修复材料,使修复治疗水平不断提高,并开展了以下特色项目:1.利用精密附着体、磁固位、双套冠等先进技术进行复杂局部义齿和全口义齿的修复治疗。2.运用贵金属烤瓷及全瓷冠为患者进行全牙列或部分牙列美容修复,获得了极佳的临床效果。3.口腔修复专业与口腔其他学科甚至口腔科以外的学科都有着密切的协作关系。如正畸治疗后的修复治疗;利用牙周夹板等修复体治疗牙周疾病;为口腔外科及耳鼻喉科颌面部肿瘤术后患者制作腭护板及膺附体的修复治疗等。4.种植修复技术;5.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如1)纤维桩修复技术:用于大面积牙体缺损修复,恢复患牙形态和功能。2)硅橡胶印模技术:用于固定修复、固定-活动联合修复及全口义齿修复的印模技术。3)排龈膏的临床应用:新型排龈材料,用于固定修复中制取印模前牙龈的处理。
北京协和医院心脏外科的前身是心胸外科,有着十分辉煌的历史,从这里走出了吴英恺、王大同、张纪政、黄家驷等中国心胸外科先驱,著名专家刘晓程教授、朱晓东院士等也先后在此主持工作。1995年,北京协和医院心外科从心胸外科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三级学科。开放床位25张,其中重症监护床位8张。现有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2名、住院医师2名、灌注技师2名,在读硕士研究生1名。全科拥有博士学位的人员3名、硕士学位人员1名、学士学位人员2名。年门诊量约2500人次,年收治病人400例,每年心脏直视手术例数年230-280例。科室拥有先进的体外循环机、主动脉球囊反搏仪、离心辅助泵、桥血管流量测量仪、监护仪等设备。心外科非常重视与国内外著名心脏中心之间的学术交流。近年来,北京协和医院心脏外科与美国克莱夫兰医学中心、麻省总医院、加拿大McGill大学医院、日本女子医大等世界一流医院都有固定合作和定期学术交流计划,定期互访。该科多名年轻医生在上述心脏中心接受临床培训,并多次邀请国外著名心血管外科医生来该科进行手术演示、学术讲演等。
北京协和医院心脏外科开展的手术种类包括:
1.冠心病外科,包括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同期瓣膜置换/成形、升主动脉/半弓置换、室壁瘤切除等;近年来冠心病外科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势头,成为心外科的主要特色之一。每年完成100余例冠脉搭桥手术,其中50%为高危冠心病患者。由于手术技术和围术期治疗水平的提高,手术死亡率下降至0.5%,低于2008年美国胸心外科医师协会(STS)报道的2.3%,并发症发生率下降至1%左右。常规应用乳内动脉作为血管移植物,年轻病人应用全动脉化进行冠脉搭桥,大大提高远期效果和降低再次手术率。对心肌梗死并发症同期进行外科治疗,如室壁瘤切除、缺血性二尖瓣成形。对高龄及重症患者行冠脉搭桥术效果满意,年龄最大为82岁。还开展了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切口长度降低为传统方法的十分之一,大大减少了下肢的手术创伤、降低了切口并发症发生率。
2.瓣膜外科,包括各种或联合瓣膜置换/成形手术、同期房颤射频消融术等;危重瓣膜患者如反复心衰、巨大心房/心室、极低射血分数等占三分之一强,近年来瓣膜成形手术成功率进一步提高,保留了患者自体瓣膜,减少了术后心功能的损失、避免了终生抗凝。部分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患者,也成功进行了成形手术。对于合并房颤患者,积极进行术中直视消融,恢复窦性心律,进一步改善心功能、减少栓塞事件。对于巨大左心房患者,积极进行左心房减容手术,部分患者成功进行自体心脏移植以获得最佳的减容效果。
3.主动脉外科,包括主动脉瘤、动脉夹层分离的手术治疗,如Bentall、Wheat、升主动脉置换、半弓/全弓置换、象鼻手术、降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术等;
4.先心病矫治,可以手术矫治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鲁氏四联症、右心室双出口、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三尖瓣下移(艾勃斯坦畸形)、心内膜垫缺损、肺动脉闭锁等先天畸形,近年来成功开展经胸小切口/经股血管房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封堵,手术创伤极小、美观;
5.慢性肺动脉栓塞血栓内膜剥脱术;
6.缩窄性心包炎施行心包剥脱术等;
7.心衰的治疗,包括循环支持。成功为多例手术后心衰,急性呼吸循环衰竭患者进行体外膜式氧合(ECMO)支持,挽救了危重患者生命。
8.疑难罕见病例包括:心脏肿瘤、心脏嗜铬细胞瘤、延伸至右心腔甚至肺动脉的静脉内平滑肌瘤病、合并其他系统恶性肿瘤的心脏手术、透析患者心脏手术。作为综合医院的心脏外科,收治的患者病种繁多,部分患者合并全身多器官/系统病变、病情危重,依托协和医院强大的综合实力,在相关科室如心内科、麻醉科、ICU、放射介入科、感染内科、免疫内科、普内科等相关的密切配合下,疑难危重患者的救治水平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齐平水平。
教学方面,北京协和医院心脏外科承担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本科生、研究生教学,并已成为北京市心外科专科住院医师培训基地。
科研方面心外科承担多项院内外科研项目。每年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各种论文10余篇, 并有论文发表于美国心胸外科年鉴。现任主任苗齐教授担任中华心胸血管外科学会青年委员和中国医师学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心血管分会秘书、中国体外循环杂志和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编委。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即原传染科),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色,所涉及领域主要包括:不明原因的发热待诊,败血症,医院内重症和疑难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肝病及艾滋病与其它传染病的诊治等。该科中拥有李邦琦、王诗恒、王爱霞教授等著名专家,其中王爱霞教授曾担任过中华医学会感染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一、人员梯队:目前在职的医技人员中有:正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5名、高年资住院医师1名、助理研究员和实习研究员各1名及主管技师3名。
二、学会任职:近五年来有多人在国家一级学会中任职,分别有:前任中华医学会感染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一人,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常委兼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感染专业委员会一人,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常委兼艾滋病学组一人,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一人,中华医学会热带病学分会常委二人。
三、学科建设:设置包括有:感染病病房,含35张病床;感染性疾病专科门诊;肝炎门诊;艾滋病诊治中心;传染病实验室;P3实验室及免疫功能检测实验室。
四、医教研工作
医疗工作(疑难感染性疾病的诊治):病房收治的疑难病例中主要包括不明原因的发热待查住院病例(300例/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住院病例(30例/年),AIDS门诊新病例和住院病例(50例/年)及其他各种病因的感染病例。病房年收治病人数约为450人次;病床使用率为99.2%;门诊工作量(包括肝炎门诊)近20,000人次;临床实验室承担全院有关传染病血液标本(包括肝炎病毒核酸PCR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莱姆病抗体及结核特异的淋巴细胞培养+干扰素测定的检测工作。
感染内科的肝炎门诊接诊各种病因的肝病病例数约500例/年.并参加院内外感染疑难/危重病例的诊治和会诊及高干保健任务。积极参与应对突发传染病与突发公共事件:在过去的2009年中,该科一如既往积极参与应对突发传染病与突发公共事件。在做好日常医教研工作的同时,该科多数医务人员承担了医院外派任务,参与卫生部或北京市应对突发传染病或公共事件的专家组工作,包括:甲流HINI防治、禽流感病例救治指导、内蒙古赤峰市新城区自来水污染事件、新疆7.5事件重症患者救治、新疆库车重大交通事故伤员救治等。
教学工作 :在承担的医大本科生教学任务中,有两名副教授分别担任内科学系诊断学项目负责人、临床流地病学负责人。并完成:① 1名专科医生培训任务;并有2名专科住院医师已进入感染科培训;②参加中组部、人事部为西部培训感染科人才项目,培训来自西部地区的感染科医师3名;③作为卫生部艾滋病培训基地,培养来自全国各地的专科进修医师15名;④继续教育学院检验专业和护理专业的诊断学、内科学、传染病学教学任务共计90学时;⑤开展院内继续教育项目,共6期,参与人数约800余人;⑥开展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1项、东城区继续教育项目1项;⑦培养毕业研究生4名,在读研究生9名。
科研工作:李太生等经申请获得十一五等国家重点项目有关艾滋病研究课题的科研经费5000余万;刘晓清获首发基金重点支持项目。坚持每月2次(合计20余次)文献汇报,紧密追踪感染性疾病研究最新进展。发表SCI文章6篇(其中3篇待发表),发表或待发核心期刊论文近40篇。
一、历史回眸
北京协和医院眼科成立于1920年,是中国最早成立的眼科。许多国际一流的眼科学家,如Dr. Harvey Howard、Dr. Fuchs 父子曾在这里主持工作。被誉为“东方的维也纳眼科中心”。从1920年代起,举办多期眼科学习班,中国许多著名的眼科专家都曾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学习。经过八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基础扎实、工作严谨、临床和科研并进的传统,成为专业齐全,融医、教、研一体的眼科基地,整体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一些项目达国际先进水平。是国内首批硕士、博士学位培养点和博士后流动站,1984年成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眼科研究中心。
从1950年以来,科内多位教授担任中华眼科学会、中华眼科杂志等重要职务。罗宗贤教授历任中华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和中华眼科杂志副总编辑,胡铮教授历任中华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和中华眼科杂志副总编辑、总编辑等职,劳远 教授历任中华眼科学会委员和中华眼科杂志编委,张承芬教授任中华眼科杂志编委和中华眼底病杂志副总编辑。目前赵家良教授担任中华眼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眼科杂志总编辑、中华眼科学会防盲学组组长、世界卫生组织临时顾问、卫生部国际交流中心理事、中国医师协会理事、北京医学会眼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残联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今年10月,他被当选为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董方田教授担任中华眼科学会眼底病学组成员、中华眼科杂志和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编委。陈有信副教授担任中华眼科学会秘书、中华眼底病杂志编委、基础及临床杂志编委。赖宗白教主任医师为中华眼科学会视觉生理学组成员。
二、现在科室规模及人员梯队
眼科目前共有床位56张,其中东院44张,西院12张。专业学组有眼底病、青光眼、角膜病、眼科流行病与防盲、神经眼科葡萄膜炎、屈光、斜视和弱视及临床药理等。此外还设有眼科实验室。2004年又建立了眼视光学医疗中心。
经过近几年的调整,人员梯队更趋合理。目前全科有72人,其中主任医师(教授)8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5人,主治医师20人,住院医师15人。其中有博士学位的32人,硕士学会的10人。共有技术人员10人,其中主管技师7人,技师1人,技术员2人。
现任科主任为董方田教授,科副主任为叶俊杰教授、钟勇副教授和陈有信副教授。
三、临床医疗
作为大型综合医院的一个科室,眼科能承担各种眼病,包括疑难眼病的诊治工作。在眼科的各个专业领域内都有经验丰富的专家为患者服务。每年不但完成大量的普通门诊、专科门诊、特需门诊和病房工作,还多次圆满地完成了特殊的医疗任务,经常承担下乡、支援其他单位等医疗任务。近年来承担的援外任务有:健康快车的任务已承担了2年,支援新疆塔城的任务已承担了3年,支援澳门的任务已承担了3年。短期的任务有西藏、甘肃和宁夏的防盲治盲任务。近几年来,保持有2名主治医师以上的人员援外,最多时达5人。眼科病房工作在全科医护人员共同努力下,顺利地开展病房的各项工作,手术量约3000例/年、病床使用率99%左右、周转率7天。
为了更好地为患者服务,眼科早在1958年就设立了专业学组,对促进学科发展,更好地为病人服务起了很大作用。眼底病、青光眼、角膜屈光手术、神经眼科、葡萄膜炎等专业学组均为国内公认的优势专业:
1、眼底病学组:由张承芬教授、董方田教授等主持。眼底病在国内最早开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诊治研究;最早开展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眼底病的激光治疗;最早开展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玻璃体手术、视网膜黄斑前膜手术、黄斑下膜及光感受器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移植的手术、最早开展了脉络膜血管造影的临床工作。正在进行的视网膜移植等研究也促进了临床工作的开展。
2、青光眼学组:青光眼是眼科最早成立的专科之一,现由赵家良教授、李静贞教授等主持。青光眼学组在青光眼的早期诊断、治疗方面进行了开创性工作。其临床诊治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中,通过发病机制的研究,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早期诊断方法,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中,最早建立了青光眼的诊断筛查负荷试验。率先在国内开展激光扫描眼底镜在青光眼诊断治疗和预后中的应用,激光虹膜切除、激光小梁成形术,房水引流装置置入手术。
3、角膜病及屈光手术组:在中国最先开展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多年来为上万名近视患者提供了良好的治疗手段和效果,并为国内15个屈光角膜中心进行了培训。开展角膜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查,使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真菌性角膜炎,棘阿米巴角膜炎的诊治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协和眼库是全国最早建立的眼库之一。已经成功培养了角膜基质细胞并传代,研究了细胞生长因子(bFGF)与角膜上皮生长及角膜创伤修复的关系。为临床药物治疗提供了依据。
4、神经眼科学组:由劳远 教授、钟勇副教授等主持,在疑难神经眼科疾病诊断中做出了突出的成绩,不但为许多眼科病人解除了病痛,还协助神经外科等做了大量的诊断工作。
5、葡萄膜炎:由胡天圣教授、张美芬副教授等主持,临床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为大量疑难的葡萄膜炎病人解除了病痛。开展了葡萄膜炎的合理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临床研究,促进了临床工作。
6、眼视光学医疗中心:这是今年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新建立的一个专业。目前运转状况良好,已全面地开展了验光、配镜和白内障门诊手术等服务。
四、科研工作和成果
长期以来,眼科以临床需要和防盲治盲为导向重视和开展科研工作,并且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发挥科内人员的作用,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开展了多项研究工作,如大功率氩激光对兔眼视网膜疗效的研究、兔眼视网膜前脱离形成的研究、晶状体蛋白的免疫测定、细胞半乳糖激酶测定、垂体瘤的眼部改变、视交叉的血液供应、蝶鞍部病变的视野改变、激光治疗青光眼的机制和疗效的观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脉络膜黑色素瘤的研究、视网膜移植研究、老年黄斑变性脉络膜毛细血管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相关因子相互作用和调控的研究、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肝细胞生长因子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活化模型的研究等。
开展防盲治盲和眼病流行病学研究也是眼科的重要任务。眼科在国内率先开始建立农村防盲基地。通过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及美国国家眼科研究所(NEI)的合作,防盲研究工作进入世界先进行列。1984年在北京市郊区进行眼病流行病学调查。1989年进行西藏白内障流行病学调查,获美国眼科和视觉研究学会优秀论文奖。1991年在河南林县进行白内障的干预试验,证实维生素B2可降低核性白内障的患病率。1996年进行白内障手术效果及其生活质量的研究,首次在全国进行了以人群为基础的整群随机抽样研究,对大规模的白内障手术效果进行评价。1998年及2000年与WHO及NEI合作进行了以人群为基础的儿童屈光不正及其随访研究,使该领域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该研究结果在2000年日内瓦举行的关于预防和治疗儿童屈光不正的国际会议上,成为WHO决策的重要的基础资料。
眼科是北京市唯一的眼科临床药理基地,从1996年以来,已经高质量地完成了35项眼科临床药理试验。
近5年来,承担的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5项。主要研究课题有:
赵家良、马建民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早期筛查及早期干预的临床研究-国家科技部,人民币200万元; 李维业、罗岩、钟勇等:国家973国际合作专项基金,人民币100万元; 赵家良、马建民等:特异性TGF (2 dsRNA 在青光眼滤过泡瘢痕化防治中的作用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民币20万元; 赵家良、睢瑞芳:原发性青光眼分子遗传学研究-首都医学发展基金,人民币75万元; 赵家良、睢瑞芳:高度近视眼遗传研究-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人民币15万元; 赵家良:内皮细胞白细胞黏附分子-1在小梁细胞的表达和作用的研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8万元人民币; 赵家良:眼科临床指南的研究-世界卫生组织,1万美元; 董方田:糖尿病黄斑水肿的相关因素研究-院科研基金, 人民币18万元; 董方田:视网膜移植临床和基础研究-院科研基金,人民币4万元; 陈有信:肝细胞生长因子在PVR发生机理中的作用-教育部启动基金,人民币4万元; 陈有信:中国科学出版基金,人民币4万元; 睢瑞芳:高度近视眼家系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院内基金,人民币4万元; 于伟泓:大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基础研究-院内基金,人民币6万元; 马建民:北京市科技新星基金,人民币7万元。
近五年来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被SCI收录的论文20篇。
近五年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香港国际眼科学术大会金奖1项,亚太白内障屈光手术大会奖1项,全国眼科学术大会一等奖1项,全国中青年眼科学术会议金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五、教学与人才培养
眼科历来重视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工作。每年圆满完成了协和医大本科生、七转八、护理系的教学工作。有多名医师荣获院优秀教师称号。每年举办一次的眼科住院医师和进修医师学习班,进行系统的眼科学授课。该学习班已经吸引了全市的住院医师和进修医师参加。2004年完成了二个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的任务,授课的内容得到了来自全国的学员的好评。
眼科重视研究生教学工作。从1978年以来,已经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60多人,博士后2人。他们毕业后活跃在国内外眼科临床和基础研究的领域中。现有在读博士后2名,博士生8名,硕士生7名。
近五年来出版的专著有6部,如“眼底病学”、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眼科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眼视光公共卫生学”、“视网膜色素上皮的基础及相关疾病”、“糖尿病眼部并发症”、“眼科临床问答200问”,其中“眼底病学”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参与编写的教科书或专著共17部。
由于眼科发扬了北京协和医院的优良传统,重学术、讲奉献,在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取得了优良的成绩,不但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认可和尊重,而且也得到了国际眼科界的认可和尊重。
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是中国成立最早的医院营养科,是医院1921年建院之初就存在的6个科室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临床营养人员的培训基地和成长摇篮,几十年来为中国培养了大量临床营养专业人才。
临床营养是一门新兴的学科,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疾病的深入研究,发现很多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与人类的营养状况不良或错误的饮食行为密切相关。很多种疾病的死亡因素不单是疾病的本身,而与患者营养状况差导致抵抗力低下有关。因此人们越来越重视临床营养的治疗和支持作用,现代循证医学也证实合理运用营养手段能够减少住院时间,降低医疗成本。
协和医院营养科现有专业人员9名,其中正高职称2名;副高职称1名;中级职称5名;初级职称1名。承担了协和医院住院患者的营养会诊及营养配餐;门诊患者的咨询指导;协和医科大学护理系本、专科和继教学院营养学教学;与营养相关的科研;大众的营养健康科普宣教等工作。
消化内科作为首批5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之一,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在医院的大力支持和精心组织下集全科之力,历经评估标准的建立、医院申报、北京市初评、卫生部评估等程序,顺利完成了评估工作,成为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有以下几方面经验和优势与大家分享。
1.优良的历史传统与完善的制度建设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1933年张孝骞教授创建了消化专业,20世纪70年陈敏章教授创建了消化内镜中心,继20世纪60年代成立硕士生培养基地,先后成立博士生培养点(1982)和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以单学科(16医生)挺进/荣获教育部重点专科(其中消化领域共5家,其余4家均为联合申请)至今,2006年仍然以单学科成功卫冕教育部重点专科;2011年再次成为卫生部重点学科之一。
协和消化内科有完善的科室发展规划,在临床工作中严格执行医院ISO9001质量认证。依托医院综合平台,在大内科、免疫内科、基本外科、内分泌科、放射科、病理科、核医学科、超声科等兄弟科室的大力支持下,使得该科医疗水平、诊治能力进一步向前推动。
2.远见卓识的学科带头人与完善和谐的学科梯队
在学科带头人-消化内科主任钱家鸣教授的带领下,不断完善与丰富了胃肠病、肝胆胰和内镜三个亚专科人员以及临床、科研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相继成立了胰腺疾病诊治中心、炎症性肠病中心、消化内镜中心、胃肠动力中心、成人遗传中心、疑难疾病会诊中心、临床药理基地、临床实验室等;这些中心分别由6名学科骨干——各自引领消化科亚专业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并形成了老中青三代良好完善的学科梯队。在消化内科开放和谐的氛围内,实现资源共享、技术共享,推崇科室整体前进,杜绝技术垄断和人员垄断。
消化科共有医师28人,副教授以上职称占50%,护士和技术人员34人,中级以上职称26.5%。近5年科室人员担任中华医学会全国副主委1人,全国常委3人次,地方/省级主委1人,省级副主委1人,担任中华系列杂志副主委5人次,中华系列杂志编委7人次,其他杂志主编、副主编8人次,其他杂志编委18人次。
3.重视临床工作与医疗质量
北京协和医院是全国疑难病诊治中心,消化内科尤为重视日常临床工作和医疗服务质量。目前消化内科东西两院病区共有床位60张,年出院人数平均700人次,其中疑难危重症比例平均达92.14%,该科先后诊治并报道了多例罕见病:包括C1酯酶抑制物缺乏症、腹茧症、变应性血管性肉芽肿、免疫相关胃肠道疾病、肝淀粉样变、蛋白丢失性肠病、神经内分泌肿瘤、腹膜假黏液瘤、先天性淋巴管发育畸形等。在所谓疑难病中,协和医院消化内科诊治的患者往往更“难”、更“重”。多年来始终坚持每周四下午的专业组查房,上到退休的老教授,下到初进临床的见习学生,所有人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临床病例讨论中,有相当部分门诊患者亦可以在专业组查房中解决临床问题,使患者更方便,获益更多。该科门诊工作量也很大,除普通门诊、特需门诊、夜间门诊外,还开设了专病门诊:炎症性肠病门诊、胃早癌门诊、消化心理生理门诊、胰胆疾病综合门诊,还有坚持了30年每周四下午的ERCP讨论会,实现了“专病专治”,在“广”的基础上体现了“精”。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也很重要,病房管理始终坚持主治医负责制,护士管理也坚持责任制护理,使患者更有安全感和归属感;为方便“老”患者就诊和随诊,该科坚持这部分患者预约就诊,在细节中体现关爱。
4.强调技术创新与推广
消化科是内科中的“外科”,操作多,风险大。该科除了能开展常规技术:胃肠镜、EUS、ERCP+EST、内镜下扩张、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消化道动力检测等,近年来还不断地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包括胶囊内镜、双气囊小肠镜、ESD、EUS+FNA、EUS囊肿穿刺引流、自主神经功能检测、铬粒素检测等,均已达到国内、国际领先水平,对疾病认识和诊治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为了响应公立医院改革和加强先进技术推广,近5年来培养了117名来自全国各医院的进修医生,合格率100%,并承办了消化系统疾病及消化内镜高峰论坛5届及北京协和医院功能性胃肠病和心理障碍研讨会5届,受训人员达5000余人。
5.医疗、科研、教学齐头并进
在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的基础上,消化内科在科研和教学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该科有自己独立的临床实验室,能开展胃泌素、铬粒素、肝纤维化三项、D-木糖实验、幽门螺杆菌银染检查等项目,并在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的带领下完成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5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国家科技支撑十一五项目2项、教育部基金6项、卫生部临床重点项目1项、卫生部行业基金1项、北京自然科学基金3项、北京市科委基金1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同时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北京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次,国家教委科学技术奖1次。并撰写了论著200余篇;主编书籍7本,主译书籍4本,副主编及参编书籍16本。
消化内科历来重视教学,承担着医大八年制、研究生、进修生等教学任务,在历年的教学评比中均名列前茅;首届院级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获一等奖1人、二等奖1人及最佳科室组织奖;获第五届医科院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获一等奖1人,二等奖1人;第四届北京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二等奖1人,第五届北京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三等奖1人;获院校级优秀教师3人,北京协和医学院教学名师奖1人。5年来共培养博士后2人,博士研究生30人,硕士研究生26人,学生毕业后分布在全国各级医院,继续传承着协和的优良传统,成为各专业的医疗骨干。
6.积极投身/参与公立医院改革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科是该领域临床路径的起草与定稿的单位,按时、保质完成卫生部下达起草工作。2006年始与平谷县医院建立了对口支援,一直有一名副教授协助完成医疗工作,同时协助平谷成功举办了消化疾病国际研讨会,和以平谷县医院为中心的多学科研讨会。2007年以卫生部临床重点课题为引导,在大庆的10个社区进行消化道肿瘤的普及教育和对口支援工作。2008年、2010年派出一位副教授对西藏(3月/年)进行援建工作;2010年派出两位副教授到内蒙(5月)进行援建工作。消化科在历次各种重大事件面前,都积极承担并优质完成任务,仅2010年,无论是在云南旱灾、山西矿难以及玉树地震的医疗队/会诊均可见到消化科医生。
昨天的消化科是一支优秀和辉煌的团队,今天的消化科更是一支能肩负重担、团结、积极、向上的团队,在卫生部和医院优良政策的指导下正大踏步向前发展。
乳腺疾病是妇女中的常见病,乳腺癌在中国城市地区已占女性各类肿瘤发病率的首位,是严重危害广大妇女健康及生命的恶性肿瘤。北京协和医院乳腺专业组,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中国外科奠基人之一曾宪九教授提议,并在他的支持和帮助下成立的,黄汉源教授任专业组长。在黄汉源教授的领导下,乳腺专业组不断发展壮大,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了更好的为病人服务和学科的发展,在医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2006年2月将乳腺专业组扩大为北京协和医院乳腺外科,孙强教授任主任。
乳腺外科目前拥有35张住院病床,年诊治病人超过30,000人次,手术1500余台,其中乳腺癌手术600余台。开展的诊疗项目包括:乳腺癌的诊断和手术治疗;乳腺癌术后的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生物治疗等综合治疗;各种乳腺良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乳腺整形;乳腺癌的普查和宣传教育。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协和乳腺外科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个性化治疗规范,如自制中成药治疗乳腺增生效果明显;小切口或隐蔽切口治疗乳腺良性肿瘤美观效果良好;乳腺癌手术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乳腺癌的保乳手术切口隐蔽,部分患者可通过乳晕切口进行保乳,乳腺外形良好;在国内率先开展了X线与B超定位临床不可触及乳腺病变活检手术,大大提高了乳腺疾病的诊断治疗水平。协和乳腺外科研究并制定了协和医院乳腺疾病治疗临床路径,以此临床路径为指导临床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乳腺外科乳腺癌的单病种收费连续多年为全市最低。目前中心拥有可进行立体定位的数字化乳腺钼靶摄片机和先进的彩色超声装置,可对各类不可触及乳腺病变并进行定位和手术活检。同时乳腺外科还配备了乳腺导管内窥镜和Mammotone乳腺旋切活检系统,可对乳头溢液的患者进行精确诊断治疗,对乳腺肿瘤进行术前病理确诊和良性肿瘤的微创切除。乳腺外科还承担着多项国家级的重点科研项目,在科技部社会公益资金支持下率先在国内建立了乳腺癌遗传资源库,目前主持承担的国家“十一五”支撑项目“基于社区的乳腺癌筛查方案的比较与评价”和北京市科委科技计划重大项目“乳腺癌筛查的技术方案和诊断规范化流程的建立”正在顺利进行中。协和医院乳腺外科技术力量雄厚,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均有相当的水平,综合实力位于全国先进行列。
北京协和医院乳腺外科还非常重视乳腺癌科普和宣教等公益活动,于2009年10月29日成立了“协和粉红花园”公益组织,旨在通过心理辅导,帮助乳腺疾病患者了解病情,提高信心,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疾患;同时,把预防乳腺疾病作为重点,在社会广泛播撒“珍爱乳房,关爱健康”的理念。“协和粉红花园”定期举办活动,获得了患者的一致好评,也使更多的患者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中来。
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现代血液学的先驱者,也是中国培养血液学专业人才的最早基地。1932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内科率先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血液学专业实验室,并于1934年建立血液内科专业组。1980年成立大内科建制下的血液内科。1981年经教育部批准为博士生培养基地。1990年被国家教委认定为血液学国家重点学科点(与医科院血液学研究所联合)。1992年成为博士后流动站。2006年被卫生部及北京市批准为首批血液内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
血液科自建立专业组起即清醒地认识到血液学专业组是大内科中的一员,是综合性医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血液科的临床工作重点要面向全内科、面向全院,即要研究原发的血液病,也要重视研究其他专业患者面临的各种血液学问题,这就是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的特色和长期努力的方向。自建组以来,尤其是建科以来,借助医院“医疗与研究紧密结合、临床与基础研究相互推动”的主导方针和优越条件,在红细胞疾病、血液恶性肿瘤、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出血血栓性疾病等血液亚专业方面均衡发展。目前血液科临床综合医疗水平处于国内一流水平,尤其在红细胞疾病和出血血栓性疾病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同时,血液科还积极为其他兄弟科室诊治危重疑难病例提供血液学支持,是医院作为全国疑难重症会诊中心的中坚力量。
血液科现有三个病房,共59张床位,包括东院血液科一病房,床位29张,西院血液科二病房,床位18张,和血液科三病房即造血干细胞移植病房,床位12张,其中百级层流床位6张。血液科还在西院设有血友病治疗中心兼北京血友病管理中心。目前血液科每年收治住院人数约1600例,年门诊人数约3万人次,年院内外会诊数1500例。
血液科长期以来非常重视人才梯队建设和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历任科主任分别为邓家栋教授、张安教授、张之南教授、武永吉教授、沈悌教授,以及现任主任赵永强教授。血液科现有在职医师15名,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6名,和主治医师5名。科内下设红细胞疾病、血液肿瘤、血栓与止血性疾病、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四个专业组。在各专业组中都有经验丰富、梯队整齐的专家为患者提供服务,其中红细胞疾病方面的专家有李蓉生教授、刘尔坤教授、许莹教授,韩冰副教授和邹农副教授等。血液肿瘤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方面的专家有武永吉教授、沈悌教授、周道斌教授,段明辉副教授、和张薇副教授等。出血与血栓性疾病方面的专家有赵永强教授,王书杰副教授、和朱铁楠副教授等。
自建科起一直坚持至今的每周一次全体医师参加的“科查房”制度,集中了各位专家的特长,为诊治疑难病症(包括门诊病例)提供了保证。多年来,张之南、李蓉生、潘家绮、单渊东、武永吉、沈悌等6名专家曾任或现任中央保健局保健医师,多次受到党和政府的表扬与嘉奖。
自建科以来,血液内科有多名专家教授在各个医学专业学会有着广泛的社会兼职,为全国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中,邓家栋教授曾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一届主任委员。张安教授曾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一和第二届副主任委员;张之南教授曾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三、第四届副主任委员,和第五届主任委员。沈悌教授现担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和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主任委员。赵永强教授现担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止血血栓学组副组长和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周道斌教授现担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会北京分会副主任委员。另外,科内还有多位教授曾任或现任中华血液学杂志、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临床血液学杂志和中华内科杂志等核心期刊的主编、副主编和编委等职务。
实验诊断在血液病的诊治中至关重要。血液内科现有实验技术人员9人,下设骨髓及血细胞形态室、贫血实验室、止血与血栓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细胞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等6个专业实验室,基本涵盖了血液病的各个领域,能完成常见血液病诊治所涉及的各项常规检查,包括血液和骨髓形态学、贫血相关检查、流式细胞术、染色体检查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造血干细胞培养、融合基因检测、凝血因子检测等。另外,还能开展一些国内仅少数医院开展的遗传性易栓症和凝血因子抗体等检测。其中,血细胞形态室在国内具有较高权威性,十年来多次参加国际质控测试,达到95%以上正确率的优异水平。血栓与止血实验室每季度接受WFH的凝血因子检测国际质控,结果始终为优秀或良好。
血液科现有在职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每年培养研究生3~4人、进修生约10人。每年承担协和医科大学本科生诊断学、内科血液学教学40余学时。另外,还承担北京市血液病专业医师和内科住院医师的培训。血液内科先后有10余名医师荣获北京市、院校优秀教师称号。
血液科先后申请并完成了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30余项,获得(包括参与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目前,血液内科的科研重点集中在铁代谢机制研究、骨髓衰竭性疾病发病机制研究、骨髓瘤骨病、血友病和血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POEMS综合征的研究等等。
血液科先后主编专著50余部,近年来每年平均发表SCI文章4-6篇以及国内核心期刊文章20余篇。
北京协和医院耳科的相关介绍暂时空缺,我们正在拼命完善当中。
协和医院儿科发挥综合医院多科协作的整体优势,在疑难病诊治方面在国内儿科系统享有盛誉;肾脏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治方面有突出特点;新生儿专业实力雄厚,依托协和医院围产中心,在危重新生儿的急救与转运、早产儿尤其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管理与随访等方面居领先地位;与医科院基础所遗传室和协和医院妇产科合作组建的遗传中心,能为多种遗传病做产前基因诊断与咨询;其它如消化、呼吸、血液专业等均有迅速发展;PICU与心胸外科、神经外科、骨科等科室合作,负责手术患儿的监护与治疗;在国内较早开展高危儿的系统管理与早期干预,积累了丰富的早教经验并在不断完善,使协和医院儿科真正成为提供全方位医疗服务的综合性儿科。
所获荣誉:
1998年周华康教授获首届中国内藤国际育儿奖
2004年鲍秀兰教授获第四届中国内藤国际育儿奖
近年来获得协和医院医疗成果奖如下:
“国内首例确诊先天性代谢异常:甲基丙二酸血症”获1986年医院医疗成果三等奖。
“成功的抢救少见的急性脑病合并肝脏脂肪变性的Reye’s综合症”获1987年医院医疗成果二等奖。
“抢救1650克早产儿并发肺透明膜病、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败血症取得成功”获1988年医院医疗成果二等奖。
“诊断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效果满意”获1988年医院医疗成果三等奖。
“两例合并多种并发症的极低体重儿抢救”获1989年医院医疗成果二等奖。
“难治性婴儿腹泻治疗成功”获1989年医院医疗成果三等奖。
“儿童重症肌无力四科大协作治疗成功”获1990年医院医疗成果一等奖。
“早产儿肺透明膜病伴持续胎儿循环抢救成功” 获1990年医院医疗成果二等奖。
“重症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 获1991年医院医疗成果三等奖。
“4岁小儿胸腺瘤摘除治疗重症肌无力” 获1992年医院医疗成果二等奖。
“一例孕30周双胎早产儿抢救成功” 获1992年医院医疗成果三等奖。
“儿童异位ACTH分泌瘤2例诊治成功” 获1993年医院医疗成果二等奖。
“93年早产儿抢救成功率及预后” 获1993年医院医疗成果三等奖。
“10例少见疑难单基因遗传病的诊断” 获1994年医院医疗成果三等奖。
“危重新生儿抢救” 获1996年医院医疗成果二等奖。
“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17例” 获2000年医院医疗成果三等奖。
“11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 获2000年医院医疗成果三等奖。
“开拓创新、精益求精,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救治水平”获2001年医院医疗成果二等奖。
“发挥综合医院优势,创疑难危重症诊治一流水平”获2002年医院医疗成果三等奖。
“建立绿色通道,开展危重新生儿转运” 获2002年医院医疗成果三等奖。
“危重新生儿抢救”获1996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医疗成就奖。
科研
(一)2000年以来承担的科研项目:
1、卫生部临床科室重点项目:防治低出生体重儿呼吸衰竭,提高生存质量。1997–2000赵时敏等(77万)。
2、教委博士点科研基金:NO治疗胎粪吸入综合征所致肺动脉高压的实验研究。1998-2001徐景蓁等(4万)。
3、医科院科研基金:糖原累积症-I型的基因分析。2000-2002邱正庆等(3万)。
4、北京协和医院科研基金:新生儿血小板生成素的临床和实验室研究。2000–2003丁国芳等(3万)。
5、教委博士点科研基金:脂蛋白诱导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的影响及细胞内信号传导途径的研究。2001–2003魏珉等(4万)。
6、人事部归国人员启动基金:糖原累积症-I型的基因分析。2001 –2003邱正庆等(4万)。
7、北京市科技部科研基金:人类重要功能基因编码蛋白质研究及重大疾病遗传资源的收集—子课题: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大家系资源收集及致病基因鉴定。2002-2004魏珉等(20万)。
8、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早期喂养对高危的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动力和胃肠激素的影响。2003-2006丁国芳等(10万)。
9、北京协和医院科研基金:婴儿过敏性疾病的早期预测。2003-2006万伟琳等(4万)。
10、北京协和医院科研基金:维生素A在防治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中的作用。2003-2006沈菁等(4万)。
11、人类重大疾病检测试剂的研究分课题:小儿肾脏疾病中基质蛋白酶的研究。2003-2004宋红梅等(3万)。
12、北京协和医院院感基金:NICU院内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抗生素相关的细菌耐药变化。2004-2006王丹华等(7万)。
13、北京协和医院院感基金:早产儿院内感染的早期诊断。2004-2006丁国芳等(3万)。
(二)参加多中心临床研究:
参加全国及北京市的多中心临床研究5项
(三)发表论文和专著:
1、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篇数:86篇。
2、出版学术专著:2部。
3、发表论文被SCI、SSCI、EI收录篇数3篇。
北京协和医院肿瘤内科是国家卫计委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科室。现有教授2名、副教授5名、主治医师11名、研究员2名。18名医生中,博士13人、硕士5人,形成了均衡发展的人才梯队。科室现有3个病区:西院肿瘤内科一病房(床位37张)、肿瘤血液二病房(床位20张)、东院化疗日间病房(床位4-6张)与门诊化疗室(化疗椅20张)。
目前科室致力于各种实体肿瘤的诊断和综合治疗,包括乳腺癌、肺癌、淋巴瘤、消化系统(食管、胃、结直肠、胰腺、肝胆)肿瘤、泌尿生殖系统(肾、输尿管、膀胱、前列腺)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头颈部肿瘤、软组织肿瘤、甲状腺癌、黑色素瘤等,开展化疗、热灌注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内科疗法。在罕见肿瘤、老年肿瘤、有合并症的肿瘤等复杂疑难病例诊治上积累了独到的经验。组织并参与了协和医院胰腺、胸部肿瘤、颅内生殖细胞肿瘤、头颈部肿瘤和泌尿系统肿瘤多学科综合诊疗协作组(MDT)。年门诊量32000人次,住院病人5000人次以上。科室还承担着高干保健、援澳支边等国家和北京市医疗任务。
肿瘤内科在国内首倡“肿瘤规范化治疗”理念,临床实践中遵循“个体化治疗”、“多学科综合协作”、“精准抗癌”等先进治疗理念。科内学术氛围浓厚,每周一举行新病例和疑难病例全科讨论会,每年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和神经内分泌肿瘤学习班。每年参加ASCO、ESMO、JSMO等美欧日国际肿瘤学术会议,及时把握国际肿瘤治疗领域最新进展。科室人才济济,绝大部分医生有海外留学进修经历,科室与美国MDAnderson、NYP、UCLA、UCSF、日本癌研有明医院和日本国立癌症中心等世界一流肿瘤研究机构建立了学术联系,每年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来院交流。
科室现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人,年培养研究生2-3人。科室有1个肿瘤基础研究实验室,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家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合作开展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及肿瘤免疫学等研究。目前是“国家级肿瘤药物临床试验基地”,年均开展20余项I~IV期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承担或参与完成了“十一.五”、“86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和部委研究课题。承担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本科生与研究生教学,常年开展进修医师培训教育。科室病房被评为“北京市癌痛示范病房”,同时承担着全国和北京市肿瘤专业护理培训任务。
肿瘤内科将一直秉承“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协和精神,全心全意为肿瘤病人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始建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50年代由老一辈医学家虞松庭、吴阶平、施锡恩创建了一定规模的专科。60年代至80年代刘国振、吴德诚、臧美孚等专家教授将其发展成为国内著名的泌尿外科专业科室。在协和“严谨、求精、勤奋、奉献”院训的激励下,经过几代人数十年的努力,目前已发展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具有肾上腺外科、腔道微创外科、肾移植、泌尿系肿瘤、普通泌尿外科、男科学等专业领域的科室。
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现有2个病区,病房床位数80多张。具备先进完备的检查、检验及治疗设施,可以进行各种泌尿外科所需的临床检查化验和治疗。拥有国内一流的膀胱镜检查造影设备、腹腔镜手术设备、输尿管硬镜及软镜、经皮肾镜、2um激光、钬激光、Cyberwand 碎石机、EMS 碎石机、体外震波碎石机、超声波诊断仪、影像尿动力学诊断仪、前列腺癌短距离治疗仪、性功能诊断仪、生物反馈治疗仪和先进的腔道泌尿外科诊断治疗设备。每年收治住院病人约2000例以上,年手术量约2000例次,其中疑难、复杂手术约占1/3。年门诊量已超过4万人次,年门诊手术(包括膀胱镜检查)约1900人次。为方便患者就医,门诊设有男科、肾移植等专科门诊,男科年门诊量在6000人次以上。
近年来在科主任李汉忠教授的带领下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在医教研等多方面取得很大发展,科室专业设置全面,在肾上腺外科、腔道微创外科、肾移植、泌尿系肿瘤等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
一、 肾上腺外科
肾上腺外科是泌尿外科传统优势项目,不论诊治患者的数量、手术量,还是在医疗质量,一直保持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可以独立诊断各种肾上腺疾患,包括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库欣综合症、嗜铬细胞瘤、肾上腺无功能肿瘤、神经节细胞瘤、髓样脂肪瘤、肾上腺皮质癌、肾上腺囊肿、肾上腺转移瘤,已治愈来自祖国各地及海内外的近千例患者。除传统开放手术外,自上世纪90年代在国内率先开展肾上腺疾病腹腔镜切除手术,现在腹腔镜肾上腺手术已经发展成为该科成熟的技术,每年开展肾上腺手术超过200例,其中腹腔镜手术占95%以上。嗜铬细胞瘤的围手术期治疗,多年来一直是泌尿外科特色。尤其是与内分泌科、麻醉科及加强医疗科联合组成嗜铬细胞瘤治疗协作中心,使得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治疗,尤其是围手术期处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围手术期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处于国内最低水平,尤其是该科多年临床工作中形成的成熟有效的术前准备方案已经被国内众多医院的泌尿外科认定为金标准,一直被采纳和运用于临床工作中,协和特色的嗜铬细胞瘤诊治协助组经验也被国内的医院所采用。2007年美国AUA年会分会上介绍该科诊治肾上腺大结节增生的经验,受到国际泌尿外科学者的高度关注和评价。近年来先后发表有关肾上腺外科临床与基础研究论著60余篇,并在国内外专业学术会议上多次进行各种学术报告,介绍该科肾上腺外科疾病的诊治经验。
二、腔道微创外科
前列腺增生症是老年男性的多发病、常见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TURP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金标准。自上世纪80年代初该科吴德诚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展TURP治疗以来,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与总结,科内主治医师以上的医生基本熟练掌握该项技术,是国内掌握该项技术的最好单位之一。目前TURP占据BPH手术的99%以上,已累积病例5000例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表大量相关论著,该项技术曾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微创手术是当代外科治疗的方向和潮流。自上世纪90年代国内率先开展腹腔镜肾上腺手术以来,该科已掌握了该项技术,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创建了一套完整的独特的手术体系。现开展的治疗项目有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腹腔镜嗜铬细胞瘤切除术、腹腔镜肾癌根治术、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腹腔镜肾盂成形术、腹腔镜肾盂癌根治术、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腹腔镜膀胱全切术、腹腔镜盆腔淋巴结活检术、腹腔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腹腔镜隐睾切除术等。其中腹腔镜肾癌根治术、肾盂癌根治术、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腹腔镜盆腔淋巴结活检术、腹腔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已成为常规手术;每年安全开展各种腹腔镜数百次。
近年来安全、高水平开展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技术,不仅充分掌握了该项技术,而且有专业医生开展,每年完成近百例,其中包括高难度的鹿角状结石、孤立肾结石;均取得成功,无重大手术并发症。该项技术已达到国内同行业的领先水平及先进水平。
近年来随着输尿管镜、经皮肾镜、软性输尿管镜检查及治疗的广泛开展,配合激光技术,整个泌尿系统的尿路检查及治疗工作可以通过内窥镜技术完成,使原来需要开刀手术的治疗转为腔道微创手术。目前该科70%以上的手术为微创技术完成,该技术多次获得院校医疗成果奖。
三、肾移植
尿毒症不仅是严重威胁健康和生命的疾患,而且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肾移植给患者带来希望和曙光。自上世纪70年代开展肾移植工作以来,目前完成同种异体肾移植已有近千例,一年人肾存活率在90%以上,移植肾最长存活时间达20多年,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2006年卫生部规范器官移植工作,该科肾移植开展早、技术先进、疗效显著,在北京地区综合评分获第二名,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肾脏移植准入的评审。
近年来泌尿外科将活体亲属肾移植作为工作重点,大力倡导和开展亲属活体供肾的肾移植工作,挽救了大量的肾功能衰竭患者,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这一工作曾在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栏目播出,积极推动了中国亲属肾移植工作的开展。
鉴于社会老龄化的特点,根据实际情况展宽肾移植的年龄范围,使60岁以上甚至70岁以上的患者占移植病例的15%以上,在老年肾移植手术技术及移植免疫学研究上取得了宝贵的成功经验。
泌尿外科正努力筹建肾移植实验室,并将移植肾慢性失功作为临床及实验研究的重点,力求达到移植肾长期存活,造福广大肾移植患者。
四、泌尿生殖系肿瘤
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泌尿生殖系肿瘤诊治是泌尿外科的又一工作重点。该科在国内较早开展肾动脉造影检查,应用肾动脉栓塞技术减少术中的出血量,降低肿瘤播散的机会,增加晚期大肾癌根治手术的可能。传统的肾癌根治术,患者必须失去一个肾脏。为此该科积极开展肾部分切除手术,力求在去除肿瘤的同时为患者保留正常的肾脏组织。为解决肾脏阻断时间有限的难题,创造性地开展低温原位灌注下肾脏部分切除手术,术中可以从容地处理肾脏的复杂病变,最大可能地保留肾单位,为孤立肾、老年肾、对侧肾脏功能不良患者带来了希望。目前肾部分切除术已成为该科的常规手术,被大多数高年资医生熟练掌握,每年开展数十例,均获得成功,未发生严重并发症。2006年该项技术获得中国医学科学院科研成果奖。近年与中华慈善总会、美国拜耳公司合作,开展多吉美治疗肾癌转移癌,临床疗效显著,明显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且无严重并发症,极大地造福广大晚期肾癌患者。
膀胱肿瘤是泌尿外科的最常见肿瘤,容易复发。凭借娴熟的腔道手术技术,可以对位于膀胱任何部位的浅表肿瘤进行微创治疗,使患者免受开刀之苦,同时配合三维适形放疗最大可能地为患者保留膀胱,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前列腺癌发病率逐年升高,已经成为威胁老年男性健康的新疾患。在总结多年临床工作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成熟的具有协和特色的前列腺癌诊治方案。
为了避免前列腺癌根治手术后尿失禁等严重并发症,以及使高龄、高危的早期前列腺癌患者同样可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该科在国内率先引进国外先进的前列腺近距离治疗设备,并全面掌握了该项技术。目前已经成功开展前列腺癌近距离治疗数百例,疗效显著,无严重并发症。同时利用该套设备自主设计研发了具有协和特色的前列腺密集饱和穿刺活检技术,不仅定位精确、安全、高效,而且可以门诊开展,无明显的并发症,极大地提高了前列腺癌的早期筛查率。每年开展前列腺穿刺活检近500例。2007年该科总结“经会阴前列腺饱和穿刺活检技术”,并将研究成果全文刊发在国际经典专业杂志《Urology》上。对于激素非依赖性、难治性前列腺癌积极开展化疗工作,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正是通过这些综合有效的全面细致的诊治使该科前列腺癌患者的存活期达到国内领先的水平。
五、 男科学
男科学是该科的传统专业。上世纪刘国振教授创建了国内最早的男科学专业,为中国男性学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上世纪50年代中期,编写性知识的出版发行,使得性禁锢的理念受到挑战。随后开展男科疾病手术治疗和男科避孕药物(棉酚)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令人瞩目的业绩。现在该科男科学着重在前列腺炎、辅助生育技术、男性不育、性功能障碍、男性更年期综合症和男性性腺发育不良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力争在这些领域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男科李宏军副教授为《中华男科学》副主编,近年来发表已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并主编《男科病诊治学》《男性更年期综合症》等多部专著。
此外,泌尿外科具有先进的影像尿动力学检查设备,可以对各种复杂的排尿障碍疾患进行尿动力学诊断,力求从病理生理学角度清晰地阐明排尿异常的病因,充分保证了诊疗的效果。全面开展耻骨上尿道中段无张力悬吊术(SPARK、TVT、TVT-O)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与妇产科合作成立盆底功能障碍协作组,先后合作获的国家科技进步奖及院校医疗成果奖各一项。
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现有在职人员67名,其中医生37名,护士26人。目前有在职正教授9名,副教授6名,主治医师11名,博士及博士后12位。有10余人赴欧美等发达国家进修学习。现有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会常务委员一名,北京泌尿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一名,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一名,《中华泌尿外科杂志》常务编委两名,《中华外科杂志》编委一名,《中华男科学》副主编一名,并有其他一些专业杂志的编委多名。
泌尿外科承担着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泌尿外科教学任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内最早授权的泌尿外科博士授予点之一,现有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8名。近年来先后培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30多名。现在每年招收博士及硕士学位研究生6-8名,现有在职研究生12名。
泌尿外科曾先后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三项,院校科研与医疗成果奖20多项,与其他科室合作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一项。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研究课题。重视学术水平,鼓励进行科研设计和发表学术论文,每年发表专业论文三四十篇,不仅90%以上论文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去年还在国外发表3篇SCI文章。曾获国家发明专利两项。
目前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是一个年轻充满朝气、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团队,近年来出现可喜的强劲发展势头。在今后该科继续拓展优势项目,在医院整体发展的框架下,开拓创新,不断提高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推动泌尿外科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必将为中国医学事业作出协和医院泌尿外科应有的贡献。
北京协和医院骨科的前身是北平协和医学院骨科,创立于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一流的骨科学临床和研究中心,许多中国外科学界骨科专业的老前辈,如孟继懋教授、王桂生教授、吴之康教授、王福权教授、宋献文教授等都曾在这里执教和工作过。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当时的科主任吴之康教授(已故)带领全科医师率先在国内开展脊柱侧弯手术治疗,在前北美脊柱外科协会主席Dr. Amstrong的帮助下,先后使用Harrigton、Luque、Zielke、CD、Galveston等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治疗各类脊柱侧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及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来在邱贵兴教授的领导下,全科各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在脊柱外科及人工关节的研究等方面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2005年。
注重年轻骨干力量的培养,让他们在老专家的指导下,主管病房工作,并先后派了多位年轻大夫去澳大利亚、日本、美国、香港等地进修、深造,目前科内主治医师以上的大夫都曾出国深造过。
注重学术交流,博采众长,经常与国际上的著名院校和专家进行交流,曾先后邀请美国、法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国的骨科专家来院进行手术演示、作学术报告、研讨问题,以提高骨科的诊治和科研水平。
注重科研和医疗的结合,科内成立了计算机组,在资料的储存方面采用了较先进的管理方法;创立了生物力学实验室,添置了国内最先进的CYBEX TMC脊椎功能评定训练仪、ZEBRIS脊椎功能评定装置、以及CYBEX NORM等速功能评定仪,大大提高了脊柱外科以及关节外科的临床水平和科学研究的水平; 科内每个年轻大夫基本都有一个临床或基础研究课题,专家教授们也大都有自己专长的研究课题,形成了科研促医疗的局面,从而大大促进了骨科的全面快速发展。全科现拥有的科研费用约有500万元人民币左右。
北京协和医院骨科现共有3个病区112张病床,设置有普通病房和特需病房,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骨科分有脊柱外科、关节外科、骨科创伤等专业组;东院区骨科门诊地处繁华的北京东单北大街,西院区骨科门诊毗邻繁华的西单商业街,患者可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骨科专家门诊、骨科特需专家门诊及骨科普通门诊的服务,而骨科急诊则全年365天、全天24小时对患者开放,随时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科室内拥有教授8名,副教授10名,主治医师11名,住院医师8名,博士后1人,在读博士生及硕士生21人,并建有生物力学实验室及基础实验室,专/兼职研究人员4人。
北京协和医院咽喉科的相关介绍暂时空缺,我们正在拼命完善当中。
男科学是泌尿外科的传统专业。上世纪刘国振教授创建了国内最早的男科学专业,为中国男性学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上世纪50年代中期,编写性知识的出版发行,使得性禁锢的理念受到挑战。随后开展男科疾病手术治疗和男科避孕药物(棉酚)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令人瞩目的业绩。现在该科男科学着重在前列腺炎、辅助生育技术、男性不育、性功能障碍、男性更年期综合症和男性性腺发育不良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力争在这些领域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男科李宏军副教授为《中华男科学》副主编,近年来发表已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并主编《男科病诊治学》《男性更年期综合症》等多部专著。
介入工作流程
1、择期介入手术流程
介入治疗科开设介入治疗门诊,每周一至五均有医师出诊,门诊患者请挂号后就诊,根据影像检查资料和必要的血液化验检查,预约经皮穿刺活检、引流、肾造瘘等门诊介入诊疗操作。其他介入诊疗手术一般需要住院后进行,患者可到相应专业科室就诊并住院后再到介入治疗科安排检查和治疗,也可由该科帮助联系ICU、急诊观察病房等。
介入手术前术者本人或委托助手与患者家属谈话。主要内容为:患者病情、介入治疗的必要性、手术方式、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必要时应说明可能发生的费用并了解其经济承受能力。签署《介入治疗知情同意书》和《自费协议》。
2、急诊介入治疗工作流程
目前北京协和医院介入治疗的急诊病种主要包括:
A、各种急性大出血。包括鼻出血、牙槽出血、大咯血、消化道大出血、妇产科大出血、手术后大出血和外伤性大出血等。
B、急性胆囊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梗阻性肾积水。
C、急性动静脉血栓栓塞。
D、急性脑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上述病例患者,请到急诊科就诊,经紧急处理和必要的影像、化验检查后,急诊科医师与放射科介入一线值班医师联系,会诊后如符合急诊介入治疗条件,介入科医生即通知介入手术室工作人员进行术前准备并在介入室等候患者。术者本人或委托助手与患者家属谈话,主要内容为:患者病情、急诊介入治疗的必要性、手术方式、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必要时应说明可能发生的费用并了解其经济承受能力。签署《介入治疗知情同意书》。
门诊及介入操作地点
介入门诊:北京协和医院东院6层
东院血管介入操作: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楼二层放射科介入一室、二室
东院非血管介入操作:北京协和医院东院急诊CT室
西院血管介入操作:北京协和医院北楼血管造影室
西院非血管介入操作:北京协和医院西院急诊CT室
北京协和医院鼻科的相关介绍暂时空缺,我们正在拼命完善当中。
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在中国是最早的皮肤性病学科之一,成立于1924年,首任主任是Dr. Chester N. Frazier。解放后一直由中国皮肤性病学奠基人之一、著名的皮肤性病学家、一级教授李洪迥任科主任。经过近一个世纪来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皮肤性科学科队伍不断壮大,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中国的皮肤病、性病学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皮肤性病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生及硕士生培养点。现有专家、教授16人,其中10名离退休教授仍然参加门诊、会诊与保健等医疗工作。在职职工47名,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6名,主治医师10名,住院医师3名,技术员5名,护士16名。经过90年几代人的努力,该科已经成为设有普通门诊、性病门诊、激光中心、皮肤美容治疗中心、保健与特需门诊、急诊、病房、研究室等的大型皮肤性病科室。拥有一支勤奋好学、朝气蓬勃、年富力强的医护队伍。科内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为临床诊断、治疗、教学和科研等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深受广大患者信赖,每天500余名来自国内外的患者在皮肤科就诊,高峰时日综合门诊量接近1000人次。皮肤科病房设15张病床,接受来自全国各地的严重及疑难皮肤病患者。2000年成立的“性病门诊”日接诊患者近百名,患者们在这里得到了规范、准确的诊断与治疗,已经成为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集教学、医疗、科研、宣教为一体的性病专科,吸引了国际相关机构关注。皮肤科激光中心建成13年以来,每年接诊患者近2万名,该中心引进了国际上先进设备,治疗太田痣、鲜红斑痣、多毛症疗效显著。西院门诊成立皮肤美容治疗中心,为患者提供优质专业医疗服务。
皮肤科多年来坚持三级医师查房及门诊疑难病例会诊等制度,使老协和的优良传统与现代医疗技术相结合,提高了医疗质量,培养出一批高水平临床医生,使广大患者获益。特别是在疑难病例会诊会上,来自皮肤科的老专家老教授、年轻医生和学生,以及兄弟科室、兄弟医院的临床医生、进修生、研究生聚集一堂,带来了他们的疑难病例和临床经验,共同讨论病例、交流临床经验,为解除患者疾苦出谋献策。提高了医疗水平,培养了新人,使皮肤科真正成为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疑难病例会诊中心。同时,皮肤科还开展多种新项目、新疗法,如表皮移植治疗白癜风,PUVA治疗银屑病,308nm准分子激光治疗白癜风,药浴治疗大疱病、药疹和皮肤溃疡,开设包括银屑病、大疱病、硬皮病、中西医结合皮肤科、皮肤肿瘤、面部皮肤病、皮肤美容以及皮肤真菌病等专病门诊,提高了疗效,受到了患者的欢迎。
介入工作流程
1、择期介入手术流程
介入治疗科开设介入治疗门诊,每周一至五均有医师出诊,门诊患者请挂号后就诊,根据影像检查资料和必要的血液化验检查,预约经皮穿刺活检、引流、肾造瘘等门诊介入诊疗操作。其他介入诊疗手术一般需要住院后进行,患者可到相应专业科室就诊并住院后再到介入治疗科安排检查和治疗,也可由该科帮助联系ICU、急诊观察病房等。
介入手术前术者本人或委托助手与患者家属谈话。主要内容为:患者病情、介入治疗的必要性、手术方式、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必要时应说明可能发生的费用并了解其经济承受能力。签署《介入治疗知情同意书》和《自费协议》。
2、急诊介入治疗工作流程
目前北京协和医院介入治疗的急诊病种主要包括:
A、各种急性大出血。包括鼻出血、牙槽出血、大咯血、消化道大出血、妇产科大出血、手术后大出血和外伤性大出血等。
B、急性胆囊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梗阻性肾积水。
C、急性动静脉血栓栓塞。
D、急性脑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上述病例患者,请到急诊科就诊,经紧急处理和必要的影像、化验检查后,急诊科医师与放射科介入一线值班医师联系,会诊后如符合急诊介入治疗条件,介入科医生即通知介入手术室工作人员进行术前准备并在介入室等候患者。术者本人或委托助手与患者家属谈话,主要内容为:患者病情、急诊介入治疗的必要性、手术方式、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必要时应说明可能发生的费用并了解其经济承受能力。签署《介入治疗知情同意书》。
门诊及介入操作地点
介入门诊:北京协和医院东院6层
东院血管介入操作: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楼二层放射科介入一室、二室
东院非血管介入操作:北京协和医院东院急诊CT室
西院血管介入操作:北京协和医院北楼血管造影室
西院非血管介入操作:北京协和医院西院急诊CT室
可咨询
服务人次 825
好评率(97.5%)
擅长:甲状腺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graves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甲状腺炎、甲状腺肿、亚甲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糖尿病、i型糖尿病、肾上腺疾病、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内分泌疾病、慢性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高脂血症
可咨询
服务人次 1969
好评率(100.0%)
擅长:新冠病毒感染、上呼吸道感染、肺结节、慢性咳嗽、哮喘、脑出血、肺部感染、脑梗塞、大叶性肺炎、呼吸衰竭、休克型肺炎、支气管肺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气肿、变异性哮喘、休克、多发伤、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休克及低血压、神经重症、呼吸困难、老年重症感染、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脓肿
可咨询
服务人次 19234
好评率(98.8%)
擅长:肾小球疾病、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急进性肾炎、贫血、急性鼻咽炎、高血压、糖尿病、血尿、乙肝、细菌感染、痔、尿路感染、肾病、胃炎、病毒感染、肾小球肾炎、慢性单纯性咽炎、哮喘、便秘、尿毒症、慢性病、风湿、graves病、结石、高尿酸血症、消化性溃疡、肠炎、颈部淋巴结结核、缺血性心肌病
服务人次 688
好评率(90.0%)
擅长:各种原因休克、感染性疾病、休克、呼吸衰竭,未特指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服务人次 345
好评率(90.0%)
擅长:内科常见疾病。
服务人次 1354
好评率(90.0%)
擅长:肝病、乙肝
查看更多内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