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医生

登录 注册

囊痈

囊痈是发于睾丸以外阴囊部位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阴囊红肿疼痛,寒热交作,继则皮紧光亮,形如瓢状,痛剧。《外科大成》云:“夫囊痈者,阴囊红肿热痛也。”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阴囊脓肿、阴囊蜂窝织炎

男性

无传染性

初起阴囊部出现红肿、灼热,压痛明显,腹股沟导核肿大。阴囊肿胀进展较快,并伴坠胀疼痛。属阴囊蜂窝织炎者,阴囊弥漫性红肿,以红肿为显著,不一定化脓。属阴囊脓肿者,阴囊红肿较局限、隆起,可伴有发热畏寒或轻度寒战,口干,喜冷饮,小便赤热,大便干结等全身症状。治疗后热退痛止,肿胀能较快消退;若身热不退,肿痛不减,便欲成脓。

1.子痈
睾丸或附睾肿硬,疼痛剧烈,早期阴囊肿胀不明显,当病变穿破睾丸白膜后,炎症才向阴囊扩散。囊痈初期即出现阴囊红肿灼热,炎症一般不波及睾丸。
2.脱囊
多有阴囊皮肤外伤史。阴囊由红肿而迅速变为紫黑腐烂,甚至睾丸暴露,病程进展快,易发生内陷,病情危重,是一种发于阴囊的特发性坏疽性疾病,临床少见。
3.水疝
阴囊肿大,但肤色不红,肤温不热,柔软,有囊性感,透光试验阳性。水疝较大时有坠胀感,但疼痛不明显,无全身恶寒发热证候。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湿热下注阴囊红肿掀热,坠胀疼痛,拒按,腹股沟暑核肿痛,酿脓时局部胀痛、跳痛,阴囊有局灶隆起,指压有波动感;可伴有发热,口干喜冷饮,小便赤热;舌红,苔黄腻或黄燥,脉弦数或紧数。
辨证分析:肝经湿热下注阴囊,蕴阻经络,气血不畅,故阴囊红肿掀热,坠胀疼痛,拒按;肝经循股阴,故腹股沟饕核肿痛;热盛肉腐,故局部酿脓,而见阴囊局灶隆起,指压有波动感;热为阳邪,易伤津液,故见全身发热,口干喜冷饮;湿热扰及膀胱,气化失常,故小便赤热;舌红、苔黄腻或黄燥、脉弦数或紧数为湿热下注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方药:龙胆泻肝汤或泻热汤加减。已成脓者,加天花粉、皂角刺、穿山甲托毒排脓。

二、外治法
未成脓者,用玉露散、金黄散或双柏散凉水凋糊冷敷。若红肿范围较大者,用三黄汤(大黄、黄柏、黄芩)煎汤作冷湿敷,频换敷料,保持冷湿,有利于消炎退肿止痛。已成脓者,及时切开排脓引流,切口选择以最接近脓肿灶并有利于引流为原则。宜卧刀直切,注意避免损伤鞘膜与睾丸,引流一般以乳胶片或半边胶管为常用。

日常护理
鼓励患者保持心情舒畅,有乐观、豁达的精神、坚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注意休息,合理饮食,饮食宜清淡,忌食鱼腥、辛辣炙博等食物。及时正确处理阴囊部外伤,注意保持阴囊部的清洁及干燥。将阴囊用阴囊带托起,适当提高,减轻疼痛。对已切开排脓者,要注意引流通畅。

专业指导
1、及时正确处理阴囊部外伤,注意保持阴囊部位的清洁卫生及干燥。局部有真菌感染或皮损时,请注意积极治疗,避免搔抓导致并发细菌感染。
2、避免穿紧身的衣服、以免影响局部的血液循环,导致抵抗力下降。
3、将阴囊用阴囊带托起,适当提高,减轻疼痛。对已切开排脓者,要注意引流通畅。

好评医生-囊痈
更多
可咨询
服务人次 14543 好评率(100.0%)

擅长:射精功能障碍、不射精症、男性早泄、勃起功能障碍、阳痿、生殖系统感染、睾丸炎、龟头包皮炎、急性慢性前列腺炎、不育症、无精症、少精症、畸形精子症、弱精、淋病、尿道炎、肾虚、前列腺炎、泌尿系结石、弱精症、精索静脉曲张、肾阳虚、包皮过长、性腺功能减退、梅毒、性欲低下障碍、附睾囊肿、性病、睾丸胀痛、睾丸鞘膜积液、睾丸囊肿、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睾丸结石、龟头炎

可咨询
服务人次 6798 好评率(99.0%)

擅长:呼吸系统病变、感冒、过敏性鼻炎、慢性咳嗽、肺癌、骨关节病、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慢性劳损性腰背痛、骨质疏松、神经系统病变、中风、特发性面神经瘫痪、神经衰弱、顽固性失眠、周围神经病、神经痛、乳房疾病、乳腺增生、乳腺癌、乳腺疾病、乳腺结节、脾胃病证、便秘、功能性消化不良、肥胖症、胃肠炎、胃食管反流、久泄、内分泌、营养和代谢性疾病、甲状腺结节样病变、肝胆病证、肝癌、皮肤病、脱发、胆系疾病、气虚、肾虚

可咨询
服务人次 12503 好评率(99.4%)

擅长:生殖内分泌疾病、痛经、妇科肿瘤、子宫肌瘤、宫颈上皮内瘤变、子宫疾病、宫颈息肉、宫颈糜烂、宫腔粘连、妇科炎症、慢性盆腔炎、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慢性宫颈炎、宫颈炎、附件炎、盆腔炎症、卵巢病、卵巢囊肿、子宫内膜病变、子宫内膜息肉、巧克力囊肿、妇科病、流产、排卵期出血、宫颈疾病、贫血、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先兆流产、便秘、带下病、输卵管妊娠、卵巢妊娠、妊娠恶阻、早孕反应、胎停育

可咨询
服务人次 41233 好评率(100.0%)

擅长:男性早泄、原发性早泄、阳痿、肾阳虚、肾阴虚、男科病、肾虚、少精子症、阳虚、胆汁反流性食管炎、脾胃病证、胃肠功能紊乱、久泄、多汗症、不孕不育、湿热体质、白发、气虚、月经不调、多囊卵巢综合征、痛经、更年期综合症、乳腺增生、带下病、腹泻病、湿疹、小儿感冒、小儿食积、脾胃湿热证、肝胆湿热证

相关文章-囊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