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骨骨折的临床表现
1、骨折段移位影响下颌骨骨折后骨折段移位的因素有:骨折的部位、外力的大小和方向、骨折线的方向和倾斜度、骨折段是否有牙以及附着肌肉的牵拉作用等,其中各咀嚼肌的牵拉扮演了重要作用。常因不同部位的骨折、不同方向的肌肉牵拉而出现不同情况的骨折移位。
2、咬合错乱咬合错乱是颌骨骨折最常见的体征,对颌骨骨折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即使骨折段仅有轻度移位,也可出现咬合错乱而影响功能。可能有早接触、开合、反合及跨合等多种情况。
3、骨折段异常动度正常情况下下颌骨运动时时整体运动,只有在发生骨折时才会出现异常活动。
4、下唇麻木下颌骨骨折时,突然的撕裂或牵拉常会损伤下牙槽神经,出现下唇麻木。
5、张口受限由于疼痛和升颌肌群痉挛,多数下颌骨骨折伤员存在张口受限症状。
6、牙龈撕裂骨折处常可见牙龈撕裂,变色及水肿。
上颌骨骨折临床表现
1、骨折线上颌骨骨折的骨折线如分类部分中所述,易发生在骨缝和薄弱的骨壁处,临床上最常见的是横断性骨折和分离性骨折,le fort分类法即使按骨折线的高低位置进行分类。
2、骨折端移位上颌骨未附着强大的咀嚼肌,受肌牵拉移位的影响较小,故骨折块多随撞击力的方向而发生移位,或因其重力而下垂,一般常出现向后下方向移位。
3、咬合关系错乱上颌骨骨折段的移位必然引起咬合关系错乱。如一侧骨折段向下移位,该侧就会出现咬合早接触。上颌骨与翼突同时骨折时,由于翼内肌向下牵拉,常使后牙早接触,前牙呈开合状。
4、眶及眶周淤血上颌骨骨折时眶内及眶周常伴有组织内出血、水肿,形成特有的“眼镜症状”,表现为眶周瘀斑,上、下睑及球结膜下出血,或有眼球移位而出现复视。
5、颅脑损伤上颌骨骨折时常伴发颅脑损伤或颅底骨折,出现脑脊液漏等。
1.X线检查
常规X线平片操作简单,成像时间短,是颌面部骨折快速筛查的首选方法,尤其是下颌骨体部无周围骨质的干扰,可即刻明确诊断。针对上颌骨骨骨折,由于解剖结构复杂、相邻骨块和牙齿的重叠影像干扰,平片对骨折线的走形显示较差。平片对上颌骨矢状骨折和上颌窦后壁的骨折显示不清;对多发性骨折和粉碎性骨折显示也不清楚。单纯使用平片很容易出现漏诊,对于常规X线平片检查显示可疑骨折者,应进行ct进一步检查。
2.CT检查
ct可以准确地得到立体的影像,能在任意方向生成横断面影像,准确地显示骨折情况;尤其是颞颌关节等较为复杂的结构,利用锥形束ct(cbct)的高分辨率,两侧对比研究,能直观地显示很细小的骨折线的走行及骨折片的大小与空间位置。
下颌骨骨折的诊断
颌骨骨折在首诊时,应了解伤员受伤的原因、部位及伤后的临床表现,重点了解创伤力的方向和作用部位,详细的病史将有助于明确骨折的部位和类型,通过手法检查伤区局部以及X线辅助检查后,诊断一般不难做出。具体到下颌骨骨折,结合病史以及上述临床表现,辅以影像学检查即可明确诊断。诊断下颌骨骨折以往常拍摄下颌骨侧位片或曲面断层片,但对骨折的细节及三维状态显示并不清晰,对于之后的治疗辅助作用有限。现在采用CT扫描,可以全面了解骨折信息。尤其是三维ct重建,可以直观地从多角度观察和分析骨折发生的部位和移位情况,有助于指导接下来的骨折复位。
上颌骨骨折的诊断
1 临床表现(详见上颌骨骨折的临床表现部分)
2 影像学检查华氏位和头颅侧位是以往诊断上颌骨骨折的影像学方法,由于影像干扰严重,骨折的详细部位很难看到。CT扫描是目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轴位和冠状位ct,特别是三维骨重建可以直观地从多角度观察和分析骨折发生的部位和移位情况,以及是否累及眶底等,避免了手术探查的盲目性。
1.复位
颌骨骨折复位的重要标志是恢复上下颌牙齿的正常咬合关系,即牙齿的广泛接触关系。否则将影响骨折愈合后咀嚼功能的恢复。常用的复位方法有三种:
(1)手法复位 在颌骨骨折早期,骨折段比较活动,可用手将移位的骨折段回复到正常位置。
(2)牵引复位 颌骨骨折后,经过较长时间(上颌骨三周以上,下颌骨四周以上),骨折处已有部分纤维组织愈合,手法复位不成功,可采用牵引复位法。
(3)切开复位 切开复位的适应证较宽。骨折段移位较久,已有纤维性愈合或骨性错位愈合,手法和牵引都不能复位时,则应施行手术切开复位。
2.固定
常用的固定方法有单颌牙弓夹板固定法、颌间固定法、颌间结扎固定法、小钢板或微型钢板固定法、颅颌固定法,其他方法还有颌周固定法、加压钢板固定法等。
Copyright © 2011-2025 北京春雨天下软件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120150号 京ICP备12050281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3)第 00530 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4000018855转9 feedback@chunyu.me
春雨互联网医院电话:4000018855-3 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热线:0951-12320 银川市政府热线:0951-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