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医生

登录 注册

猩红热的流行病学及症状

6月22日

None

猩红热为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中医称之为“烂喉痧”。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冬春之季发病为多。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经由空气飞沫传播,也可经由皮肤伤口或产道感染。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多见于小儿,尤以5~15岁居多。
猩红热潜伏期2~5天,也可少至1日,多至7日。临床病程经历前驱期、出疹期、恢复期四个阶段。前驱期大多骤起畏寒、发热,重者体温可升到39℃~40℃,伴头痛、咽痛、食欲减退,全身不适,恶心呕吐。自起病第1~2天后进入出疹期。皮疹为猩红热最重要的症候之一。从耳后,颈底及上胸部开始,1日内即蔓延及胸、背、上肢,最后及于下肢,少数需经数天才蔓延及全身。恢复期退疹后开始脱皮,脱皮部位的先后顺序与出疹的顺序一致。躯干多为糠状脱皮,手掌足底皮厚处多见大片膜状脱皮,甲端皲裂样脱皮是典型表现。脱皮持续2~4周,不留色素沉着。
青霉素是治疗猩红热的首选药物,早期应用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
春雨医生公众号

微信关注春雨医生,查看更多健康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