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医生

登录 注册

抽血时,针眼处特容易出血,是血管变脆了吗?丨郑堃

12月27日

我们平时科普所谈及的血管硬化、变脆,多半指的是动脉硬化,包括长期高血压导致的小动脉硬化,四肢中型动脉中层的钙化,以及动脉粥样硬化。但我们一般体检抽血,抽的都是静脉血。虽然静脉血管也有“变脆”的可能,但临床意义不大,当我们说静脉血管或毛细血管“脆”的时候,往往可能指向的是另外一个问题:凝血功能障碍。

作者:郑堃(急诊科副主任医师)

抽血的时候,有少数年轻人针眼处特别容易出血,护士说,这是血管太脆了。

血管脆是什么情况?血管脆的危害大吗?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为啥有的人的针眼处更容易出血。

伤口的正常止血需要3个要素

生理性的止血需要以下几个基本过程:

1、血管收缩

损伤的刺激会引起受损血管局部以及附近的小血管收缩,使局部血流减慢。如果血管破损不大,可使血管破口封闭,从而止血。

2、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

血管损伤后,由于血管内皮下组织暴露,血小板被激活,黏附在受损伤部位,同时释放出化学物质,召唤血流中的血小板不断地过来支援,聚集在一起,形成血小板止血栓,从而将伤口堵住,达到初步止血。

3、血液凝固

受损血管同时启动凝血系统,在局部迅速发生血液凝固,使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可溶解的纤维蛋白,并交织成网,以加固止血栓,称二期止血。最后,纤维组织增生,并长入血凝块,达到永久性止血。

以上三个要素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春雨医生

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过程中居于中心地位,当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降低时,出血时间就会延长。

血液凝固是血液中一系列复杂的酶促生化反应的过程,已知的参与血液凝固的凝血因子就多达十几种,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同样也可能导致凝血时间延长。

血管的收缩也很重要,只有血管收缩使血流减慢,血小板的黏附聚集才容易实现,血栓不容易被冲走。动脉血管壁平滑肌和弹性纤维丰富,血管收缩较容易实现,但血管内血液流速快,压力也大。静脉内虽然血流速度较慢,但是血管管壁薄,平滑肌和弹性纤维均较少,收缩性和弹性较差。无论是什么类型的血管,压迫都能有效地实现类似血管收缩的作用,达到快速帮助止血的目的。

针眼处容易出血就是“血管变脆了” ?

根据生理性止血的过程来看,我们在开头提到的“血管变脆了”,只是针对凝血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并不全面。并且,这其中的概念混乱还不止于此。

我们平时各类科普所谈及的血管硬化、变脆,多半指的是动脉硬化,包括长期高血压导致的小动脉硬化,四肢中型动脉中层的钙化(临床意义不大),以及大家最熟悉的动脉粥样硬化。

春雨医生

我们一般体检抽血,抽的都是静脉血。虽然静脉血管也可能有“变脆”的问题,但临床意义不大,不是我们重点关注的对象,目前也暂时没有特别的手段去评估静脉血管的“脆性”如何。所以,当我们说静脉血管或毛细血管“脆”的时候,往往可能指向的是另外一个问题:凝血功能障碍。

凝血功能障碍都是因为啥?

造成凝血功能障碍的原因有很多,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一、血管壁异常

  1. 先天性或遗传性:比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家族性单纯性紫癜、先天性结缔组织病。

  2. 获得性:比如感染(败血症),过敏(过敏性紫癜),药物性紫癜,营养不良(维生素C及PP缺乏),代谢及内分泌障碍(糖尿病、Cushing综合征),结缔组织病,动脉硬化等。

二、血小板异常

  1. 血小板数量异常:比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骨髓抑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等。

  2. 血小板质量异常:遗传因素导致的血小板功能异常,或者感染、抗血小板药物、尿毒症、异常球蛋白血症等因素造成的血小板功能障碍。

三、凝血异常

  1. 先天性:比如血友病,某些凝血因子缺乏。

  2. 获得性:比如肝病性凝血功能障碍,维生素K缺乏等

四、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异常

比如肝素使用过量、香豆素类药物过量、蛇咬伤、溶栓药物过量等。

五、复合型止血机制异常

比如血管性血友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针眼处易出血,需要去医院检查治疗吗?

大多数人做一般健康体检,抽血时偶尔针眼出血多,或者按压不容易止血,只是偶然现象。如果确实出血很明显,或者止血特别困难,那就要警惕是不是真的有凝血功能障碍的问题了。

春雨医生

如果平时有刷牙爱出血、爱流鼻血、外伤不易止血、轻轻碰撞以后皮下就容易青一块紫一块等现象,也要警惕凝血功能是不是有问题,建议及时做相应的检查。

如果确诊是获得性的出血性疾病,一定要找对病因,针对病因治疗。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

  1. 积极防治基础疾病,比如控制感染、治疗肝、胆疾病、肾病、营养不良、维生素C缺乏、抑制异常免疫反应等。

  2. 避免接触、使用可加重出血的物质及药物。比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消炎痛)、噻氯匹定、华法林、肝素等。

春雨医生

题图来源:123RF图库

春雨医生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本文为春雨医生原创稿件,版权归属春雨医生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授权与合作事宜请联系reading@chunyu.me

春雨医生公众号

微信关注春雨医生,查看更多健康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