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医生

登录 注册

输液扎针不能一次成功,是护士技术不行吗?丨郑堃

8月3日

输液扎针能不能一次成功,是受护士技术水平、患者身体条件、周围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的。即使是经验老道的老护士,也做不到次次扎针成功。所以我们要理性看待,对护士多一点理解和宽容。

不久前有条新闻,南京市儿童医院4号楼输液室内年轻护士在给一名3岁的患儿进行静脉穿刺时,由于没能一次成功,在护士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其母亲用iPad直接砸向面部,造成额头长达1.5公分的伤口。

春雨医生

儿科护士因为扎针没能“一针见血”而被家长责骂的事,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在其它科室,类似情况也不少见。许多网友的评论,也会指责护士技术不过关,不该拿病人当“试验品”。但是输液扎针不能“一针见血”,真的仅仅是护士技术不行吗?

春雨医生

常见的静脉输液方法有哪些?

静脉输液,是通过静脉血管,将无菌液体,药物等直接输入体内。其优点是起效快,作用浓度易控制,药物可直达患处,不需要考虑消化系统的吸收效率和被肝脏分解破坏的问题,剂量可以精确计算。

四肢外周静脉输液

我们常见的静脉输液方法,是通过四肢的外周静脉。理论上所有的血管都是可以选择的。采用前臂手背最多,是因为这个部位的血管较浅,容易寻找,而且好固定,也不太影响活动。

春雨医生

头部静脉输液

婴幼儿由于皮下脂肪相对较厚,所以手背血管不易看清。加上肢体短小,穿刺部位多靠近关节,不易固定,小孩又好动,所以非常容易扎漏。一般2岁以下小儿输液首选头皮静脉,不仅比较表浅,血管丰富,而且好扎好固定。双手可自由活动,也有助于分散注意力,让其配合输液。

中心静脉留置导管输液

有一些极危重病人,或者周围静脉穿刺困难,又需要长期大量输液的病人,也有采用中心静脉留置导管输液的。这种方法输液速度可以更快,也避免了反复穿刺和药物对周围血管的刺激。

静脉留置针

外周浅静脉也可以采用静脉留置针。这种针采用的软管,易于固定,不宜脱落。一般在体内可保留3-5天。也避免了反复穿刺的痛苦。

影响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因素有哪些?

1 护士的技术水平。

许多老护士在长期的护理工作中,手指的触觉变得特别灵敏,可以准确估计血管的充盈度、深浅、位置及走向,而年轻护士则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训练才能培养出较好的静脉穿刺技术。但一般来说工作3-5年的护士已经足以达到非常娴熟的水平了。

春雨医生

2 患者的因素。

如果面对的患者有以下这些情况,穿刺都会变得比较困难,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老护士也不能保证一次成功:

  • 皮下脂肪较厚或水肿的患者,血管不易看清;

  • 患者因失血失液、不能进食等疾病因素导致血容量减少,静脉压力下降,血管充盈度差;

  • 血管变得弹性小或者长期输液血管破坏严重等等。

3 心理因素。

工作量大,环境嘈杂,病人和家属的催促,都容易使护士疲劳或产生急躁的情绪而影响穿刺成功率。一旦首次穿刺失败,护士的心理压力会骤然变大,家属的埋怨、牢骚和指责也更容易造成护士紧张。

4 环境因素。

环境光线如果不好,判断容易出现偏差。气温较低的情况下,病人四肢发凉,使血管受冷收缩变细,也增加了穿刺难度。

5 运气。

如同运动员在赛场比赛一样,技术、经验、心理抗压能力都有了,临场发挥水平也可能有时高,有时低。老护士也有频频失误的时候。

有时病人会称赞某护士穿刺水平高,因为她打针不疼,这其实是种误解。打针是否疼痛明显,也主要靠运气。因为皮肤表面的痛觉感受器呈点状分布,肉眼是无法判断的。如果穿刺点恰好在痛觉感受器附近,疼痛会特别明显,而如果距离比较远,就不会那么疼。

如何看待输液扎针不能一次成功的问题呢?

既然,输液扎针并不是次次都能成功,技术水平只是一部分原因,那么用理性态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就很有必要。 

1.每一位经验丰富的护士的成长,都离不开在病人身上的大量实践。这背后必然有许多的失败,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指望护士在学校里不接触病人就能把技术练得非常纯熟,这是不可能的事。我们对此要充分理解和宽容。

2.“一针见血”不仅仅是病人和家属的愿望,也是护士的希望。但即使是技术娴熟的护士,也不能保证百分之百成功。我们的心态要放平和,指责和埋怨只会加大护士的压力,并无助于事情的解决。

3.大家可能都看过李冰冰在国外生病输液,被扎得“血流成河”的照片。

春雨医生

其实跟外国同行相比,我们的护士扎针水平是相当高了。这一方面说明我们的病源多,护士有机会进行大量的实践;另外一方面也反映出国外输液病人少,如果能吃药是轻易不会给病人打针输液的。大家如果能够充分意识到输液是一种有创伤的、有风险的治疗方法,尽量减少输液,也能够减少许多无谓的疼痛。

头图来源:123RF.com.cn图库

春雨医生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本文为春雨医生原创稿件,版权归属春雨医生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授权与合作事宜请联系reading@chunyu.me

春雨医生公众号

微信关注春雨医生,查看更多健康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