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创建于1957年。医院前身始建于1919年的山西医学传习所及川至医专,1957年9月山西医学院附属医院奉命抽调部分工作人员,在解放南路新址组建成立山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1996年9月5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山西医学院更名为山西医科大学。同年12月,山西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系更名为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山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名为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隶属于山西医科大学和山西省卫生厅,现任院长肖传实。医院座落于太原市解放南路85号,毗邻美丽的迎泽湖畔,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医院占地面积70176.63平方米、建筑面积118240平方米,共设有86个科室, 其中职能科室26个,临床科室35个,医技科室13个,其它科室12个。国家重点临床专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培育项目1个,医院目前床位编制数1500张,固定资产总值14.60亿元。
医院拥有多种现代化大型医疗设备630余台(件),医疗器械总价值5亿余元。高精尖医疗设备PET/CT、回旋加速器和直线加速器,核磁共振(3.0)MRI成像系统等设备的配置和运用为实施高质量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及保证。
医院拥有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在全院1351名职工中,高级职称518人,博士生导师22人, 硕士生导师21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46人,国家333人才工程入选人员20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全国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现有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授权点,担任全国各专业学术委员50余人,在全省54个临床专业委员会(学组)中,主任委员19人、副主任委员有33人。2010年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授予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单位。
随着社会的改革进步和发展,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教学、科研等方面均有着较大的进展。该院近几年准入的新技术(项目)共201项,其中182项应用于临床,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教学医院,平均每年培养本科生1003名、硕士生1500余名、博士生20余名,有6所教学医院,22个教研室。
2000年以来,该院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175项,科研经费4463.37余万元,其中863子课题4项,国家自然基金22项,国家十五、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合作课题13项,十二五重大项目子课题3项。973科研项目一项。在科研创新上,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奖200项,其中一等奖24项、二等奖123项、三等奖54项,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科研技术成果鉴定250项,其中国际领先水平15项、国际先进水平105项。山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6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科研鉴定成果9项,省级重点学科9个,学科带头人30人。派出留学人员109人,其中公派留学人员63人,赴国外短期研修学习人员50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70人次,通过学习开展了跨国界交流与合作研究。在临床教学和科学技术研究中发挥着积极重要的推动作用。
1993年被评为“爱婴医院”, 1994年被卫生部评为“三等甲级医院”,1995年获省卫生系统医德医风建设先进单位。1997年被省卫生厅授予“医德医风建设标兵单位”1998年被卫生部、商务部、外交部授予“援外先进单位”(全国四家医院之一),1998年被中华医学会授予“全国三甲医院感染工作进步奖”,被省纠风办评为“医德医风建设先进单位”,被省教育工会评为第四届“育人杯”先进集体。1999年被卫生部认定为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2000年成为全省及全国执行“一日清单”制的典范;连续三年被省卫生厅评为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2001年被评为全国医疗卫生系统企业信誉AAA级(最高级别)单位,2003年获得“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全国卫生系统抗击非典先进集体”称号。2004年成为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表彰的首批全国“百姓放心医院、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称号,2004年被山西省卫生厅评为“信息工作先进集体”、“档案管理先进集体”; 2005年被卫生部评为“全国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先进单位”,2006年被评为“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先进集体”,2008年被评为“全省卫生系统抗震救灾先进集体”,2009年被评为中国十大百姓放心医院、卫生系统先进集体荣誉,2010年荣获卫生系统“内涵建设工程”先进集体。2011年,该院荣获由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改革创新奖”荣誉称号;获“中国卫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先进工会集体”、 卫生厅“五五普法”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2012年荣获“山西省文明和谐单位标兵”, “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百姓放心百佳示范医院”荣誉称号。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全体人员,坚持以文化为引领,以医疗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先导,推进医、教、研、防、管五位一体的办院理念,提出“回归人文、回归临床、回归基本功”的医学氛围,确立“建设临床研究型医院”的战略思想,本着“为百姓保健康、为职工谋福利”的办院宗旨,在院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努力进取,开拓创新,为人民的健康服务,争创国内一流品牌医院,谱写山医大一院辉煌的篇章。
行车路线 :
太原市内乘坐3路、4路、610路、822路、831路、838路公共汽车在山医大一院下车。
电话 :
0351-4639114(总机),0351-2582025
心血管内科创建于1979年。建科20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及全科同志的共努力下,目前在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全科在编人员有50人,包括病房、导管室、医技、实验室四大部分。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5人、主治医师3人、博士后2人、博士10人、硕士学历12人。是78年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硕士生导师6人,已培养研究生30余人。每年受卫生厅委托举办一届心血管学习班,二届心电图学习班,已为我首培养心血管内科及心电图专业人员300余人,多次受到院领导的表扬。93年被省卫生厅命名为省级先进集体;96年被省教委评为重点建设学科。
近两年来,先后购进先进的美国太空监护仪、菲力浦心血管造影仪等先进设备。目前已开展冠脉造影、PCTA、二尖瓣球囊扩张、升频消融,实验室已开展各项生化、放免、膜片嵌技术等多项工作。年毛收入达860万元。
自97年以来,在保证医疗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大力开展科研工作。3年来在中华级杂志上发表论文28篇,科研鉴定12项,目前又承担各项省部级课题,全科已形成团结进取,医教研全面发展的集体,为2000年争创博士学位点而努力奋斗。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呼吸科始建于1957年,是全省呼吸专业创建最早、专家最多、学术水平最高的科室。我省呼吸专业的历届学术带头人均由我科人员担任,1998年被评为山西省呼吸重点学科,国内呼吸界知名专家刘瑶华教授、李国顺教授、赵忠忱教授及我省省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杜永成教授等,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在广大患者中享有盛誉。
呼吸科共有医务人员70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13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4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6人,医学博士9人,硕士10人。呼吸科开设床位60张,年门诊量2.5万人次,下设肺功能室、气管镜室、血气分析室、呼吸实验室、呼吸重症监护室、呼吸治疗室等部门,固定资产500余万元,属国内先进水平。曾多次在全省举办呼吸病学习班,培训大批基层进修医师,为省地市级医院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多年来在呼吸系统常见病以及疑难重症的诊断治疗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科研方面,呼吸科已承担并正在进行的部省级科研课题14项,可支配经费约40万元。在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研究方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或三等奖(3项),近5年发表论文著100余篇(部),其中中华级论文20余篇。目前呼吸科全体医务人员正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周到的服务来为我省的广大患者奉献我们的医疗技术。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不孕症治疗综合性医学中心。该中心于1993年就开始了不孕症与辅助生殖技术的研究,并于1993年人工授精和精液冷冻获得成功,1998年宫腔配子移植双胎婴儿诞生,1999年试管婴儿诞生,这几项辅助生殖技术成功所诞生的婴儿均为山西省首例。2010年山医大一院对生殖中心的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严格按照卫生部的准入标准重新创建了生殖中心,购置了最先进的医疗设备,使辅助生殖技术的成功率有了大幅度提高。同时生殖中心有一支优秀的医疗团队,包括临床经验非常丰富的医学专家和实验室经验丰富的胚胎学家;有充满温馨和爱心的服务态度和服务理念;有一流的胚胎学实验室,完善和配套的各种检查手段,能对各种不孕症病人进行系统的检查和有效的治疗,为无数个家庭带来新生命的快乐。目前该中心不孕症治疗的医疗费用在省内最低,而成功率可达到70%以上,特别是对各种疑难不孕症的治疗已有一套独特的方法,每年来一院生殖中心就诊的患者多达十万余人,对于这些患者的治疗都取得了良好疗效。现生殖中心能开展的项目有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试管婴儿)、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囊胚培养、宫腔内人工授精、胚胎冻融、羊水穿刺以及各种月份的多胎妊娠减胎术等。多年来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受到广大不孕症患者的好评和肯定,他们的服务理念是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以最低的医疗费用取得最高的成功率。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成立于1959年,是山西省神经病学建科最早的科室,也是第一个神经病学硕士授予点。自1979年来,共培养硕士研究生400余名,担负着山西医科大学及该省大多数市、县级医院进修医师的教学工作。1999、2012年被山西省卫生厅确定为山西省医学重点学科。
经过五十五年的发展,科室形成脑血管病、癫痫等多个研究方向。其中,脑血管病、癫痫、神经肌肉病、脱髓鞘病、神经重症、神经变性病的学术带头人分别担任相关专业的全国学组委员及中国医师协会专委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山西省神经内科专业学组委员山西仅有4人,全在该科室。科室有硕士研究生导师10名,博士研究生10名,硕士生导师人数及博士学位人数均位居全省之首。因此,他们有省内同专业最杰出的人才团队。
科室门诊、急诊人数居全省之首。2014年搬入新住院楼增加至142张床位,分为神经重症组、神经肌肉病、神经免疫组、脑血管病组、神经变性病、癫痫与睡眠、中枢感染与循证医学等七个专业方向,每个专业方向设20-22张床位。科室有视频脑电图仪、肌电图仪、诱发电位仪、颈部血管超声仪、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等先进设备,有独立的康复室。2001年设立了山西省首家、至今也是全省唯一的脑血管病、癫痫动物实验室,2007年成立了神经病学研究室,含神经病理、神经电生理、神经免疫、神经遗传室。实验室的规模、设备及相关临床研究工作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
重症医学学组:在科主任牛小媛的领导下,由重症医学学组组长、副主任医师1名,医师2名组成医师团队。重症监护病房床位10张,每张床位均配备有先进的监护仪器及抢救设备;护理组包括肠内营养组、静脉输液组、皮肤护理组、管道护理组,以“神经重症医学组”为支撑的治疗团队,建立溶栓包,规范溶栓流程,与化验、CT、急诊科等协作,建立绿色通道,为脑梗死超早期溶栓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神经肌肉病学组:由郭军红学组组长、主治医师2名、医师2名、肌电图医师1名、肌电图技师1名、病理实验室技师1名组成医师团队。2009年在山西省内首次开展肌肉活检,填补了在临床神经肌肉病理方面的空白,现神经肌肉活检,组织染色、切片、阅片等已是学组的日常工作之一。平均每月完成5-8例。目前开展各种肌肉病变、周围神经病变等疾病的诊断。
神经免疫学组:由张美妮学组组长、主治医师1名、医师2名、肌电图医师1名、肌电图技师1名、神经免疫实验室技师1名组成医师团队。目前该学组主持承担山西省归国留学人员科研项目《临床孤立综合征转归的早期预测与干预》和山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项目《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与Tau蛋白的相关性研究》两项。参与主持国际多中心复发缓解型和继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临床药物试验研究项目(Towrer/EFC10531、108MS301和BAF12)三项。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在2012年9月多发性硬化亚太会议、2012年10月多发性硬化欧洲年会。
脑血管病组:科室脑血管病专业组成立于八十年代中期,目前该组有教授四名,副教授三名,博士五名。近十年主要致力于脑血管病的预防、康复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中华级),获省科技厅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脑血管病占科室住院病人的56%(旧病房80%)。脑血管病学组收治疑难及相对重症新发脑血管病,引领全科脑血管病新技术、新工作,如危重症脑血管病救治,小卒中、TIA再发卒中预防及规范化管理;与神经外科合作完成缺血性血管病支架治疗300例,完成颅内外血管搭桥术50例,CEA10例,开展了脊髓血管造影技术。目前承担“国家十二五”子课题两项。脑血管病专业组设置血管超声室,可床旁行颈动脉、颅内动脉超声检查,颈部血管超声联合TCD综合评估血管,在该省属首家开展,对颅内、外血管狭窄、闭塞的分级、动脉夹层及其他病因诊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血管超声开展的工作有:微栓子监测、生理盐水发泡试验、卧立位血流监测、脑死亡评估、颈动脉支架及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术前术后评估、卒中溶栓脑血管评估。设立脑血管专病门诊,每天上、下午均有出诊医生,由脑血管病亚专业、血管超声、神经介入共同完成,并兼负脑血管病患者二级预防及长期随访。
神经变性病组:由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2名、测评师1名、住院医师1名、脑电图技师1名、肌电图医师1名组成。科室开展帕金森长程睡眠监测、帕金森肛门肌电图、AD和帕金森的PET-CT检查、AD和帕金森静息功能MRI、AD和帕金森规范化诊断及治疗、AD和帕金森康复及看护者训练、AD和帕金森的心理疏导、帕金森的中后期的治疗等工作,拟开展帕金森超声黑质检查。2010年科室创办了山西省首家老年失智症家属联谊会,从2011年开始每单月第二个星期四下午定期举行“帕友会”指导患者训练日常生活能力、残存认知能力、培训照料者看护技能、心理状态支持等。2013年3月12日,“黄手环”公益行动山西地区启动仪式,该院和山西电视台合作举办了“《放开我的手》首映礼暨《黄手环》山西地区发放启动式”主题晚会。从2013年开始,每月在山西健康之声广播开展一次“专家门诊”,介绍AD及相关疾病,把“黄手环??智友会”办到空中,服务人群更为广泛。截止到2014年3月,共发放黄手环823只,患者遍及全省11个地市,促进了山西省认知障碍疾病的社会关注。周一至周五均有帕金森、认知障碍及神经心理专病门诊,进行认知功能、UPDRS量表筛查等。、
癫痫与睡眠组:癫痫专业组于80年代中期开设专病门诊,30余年来为全国各地上万名癫痫患者进行诊治。目前分为内科治疗及外科治疗,内科治疗组由孙美珍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1名组成医师团队,外科治疗组由2名副主任医师组成。内科开展工作:1)脑电视频长程及睡眠监测;2)危重症床旁脑电监测,指导癫痫持续状态治疗;3)开展对难治性癫痫患者癫痫灶定位,以及癫痫放电起源与病灶监测;4)难治性癫痫药物治疗:从免疫、血管、离子通道等方面对癫痫进行全方位的治疗,使大部分癫痫患者的发作得以控制。手术治疗:完成局灶性癫痫的外科治疗30余例,病变性质包括:海马硬化、皮层发育不良、灰质异位症、巨脑回畸形、外伤性癫痫、海绵状血管瘤、先天性脑萎缩、低恶度胶质瘤等,以及一些不明原因的癫痫。癫痫与睡眠学组对癫痫患者进行正规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及生活行为方式的干预,长期管理着上千名癫痫患者。先后承担7项省级课题研究,参加6项国际多中心新药临床研究,获山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山西省科委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发明实用新型专利1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80余篇专业论文,其中4篇被SCI收录。
中枢感染与循证学组:由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1名、住院医师2名、流行病学研究室管理员1名、遗传病实验室技师1名组成医师团队。该学组主要疾病范围包括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即病毒、细菌、隐球菌、神经梅毒、朊蛋白病、免疫相关性如抗NMDA抗体相关脑炎、脑干脑炎、小柳原田等,疑难杂病,如脑白质病变、副肿瘤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如遗传性共济失调、遗传性痉挛性截、CADASIL等。目前开展的工作遗传病CADASIL、线粒体脑肌病、肯尼迪病、强直性肌营养不良、DMD等的基因检测,并诊断线粒体病多例,拟开展脑脊液细胞学检查。
近五年科室有国家“十一五”课题1项,国家科技部课题2项,国际合作课题4项,主持省级科研课题近30项,科研经费达250余万元;参编全国十一五规划教材3部;中华系列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在国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20篇,有8篇被SCI收录,SCI文章数量位居全省同专业之首。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普外科创建于1957年,是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医疗、教学、科研工作量最大的科室之一。全年共收治住院病人数约1800余人,手术约1500余台,抢救危重病人150余例,成功率达94%。在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中均取得良好成绩。
普外科63名医护人员人中,具有博士学位8人,硕士学位13人,教授6人,副教授8人。在读博士6人,在读硕士22人。在护理人员中,本科毕业7人,专科毕业14人。普外科每年培养本科生250名,进修医师20名,现有硕士生导师6人,已培养硕士研究生23名,考取博士生12名。200年6月我科成功地举办了卫生部门脉高压症继续教育学习班和山西省第六届普通外科学术研讨会。近年来,在全科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科多次被评为先进科室和先进党支部、团支部。被团省委、省劳动厅授予“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岗”称号。
全科除了承担工作量非常大的日常工作外,还不断探索新技术,改进手术方法,不断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在自己的医学领域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胃肠组一例小肠全切除完全胃肠外营养患者目前已经存活11年,是我国长期存活的第2例。全结肠切除回肠储袋解决了许多结肠疾患病人的痛苦。胆道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成为治疗胆囊炎和胆囊结石的常规手术,对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对于门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经过长时间的临床探索和实验研究,确立了远端脾肾静脉锐角吻合加区域断流治疗门脉高压症的地位。对于治疗终末期肝病的肝移植手术,我们已独立成功地进行了首例临床肝移植。对巨大肝癌、肝门胆管癌的治疗也取得了重大进步。特别是我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效果非常显著,死亡率由20年前40%、10年前的20%降至目前的7~8%,死亡率明显下降。由于预防措施得当、治疗及时合理,既减少了合并症的发生,又缩短了住院日,解决了急性胰腺炎治疗棘手这一难题。在培养大量人才同时我科还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科室年毛收入达到1300万元。
近年来普外科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科研成果鉴定6项获省技术成果进步二等奖四项,发表学术论文118篇,其中42篇在国家一级学术杂志刊登。
兢兢业业的老一辈与朝气蓬勃努力工作的年青人组成普外科这个先进的集体,我们对自己的业务精益求精,视患者如亲人,廉洁自律,实现着白衣战士神圣的诺言。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开拓进取,在新世纪再创辉煌。
山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科在山西省消化界历年来在医教研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多年来在国内知名专家徐大毅教授的带领下,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医疗、教学和科研方面均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队伍,在日常工作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骨干带头作用。消化科目前有省内著名专家徐大毅、闫柱、耿引凤、李亮成、计素菁教授。此外有副教授2名,讲师(主治医师)4人,住院医师2人。其中硕士生导师4人,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7人,在读研究生2人。科室设备有内镜室、中心实验室及病理实验室。内镜室可以开展胃镜、肠镜、腹腔镜检查以及内镜下的一些治疗工作;中心实验室可以开展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及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标记物的检查工作;病理室可以开展胃肠粘膜的普通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1999年消化科又被省卫生厅评为重点科室,卫生厅投资20万元装备消化科实验室。目前又可开展一些新工作,如24小时食道PH监测诊断反流性食管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及治疗、直肠测压诊断便秘等。上述新项目的开展为消化科在2000年再上新台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消化科在一些专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也具有自己的特色。如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的内科治疗、早期胃癌的诊断以及便秘的治疗。尤其是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不仅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而且还创造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创建于1958年,1959年开始设置病床,后设教研室,经过近半个多世纪来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科室不断发展壮大,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山西省皮肤病专业医疗、科研及教学工作的中心,属国家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为山西省首家皮肤专业药物临床试验机构。
山医大一院皮肤科人立足于“以医疗为基础 以教学为中心 以科研为先导”的理念,诚挚地为广大患者朋友服务。以雄厚的技术力量、合理的人才梯队、先进的设备以及精湛的医术,在社会上享有较高声誉。
目前科室医护人员共32人,其中主任医师、教授8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2人,住院医师5人,副主任技师1人,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6人,护士7人。科主任白莉教授,担任中华医学会皮肤科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常委,山西省医学会皮肤科分会主任委员、山西省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会长。科副主任郭书萍教授担任中华医学会皮肤科分会青年委员,山西省医学会皮肤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山西省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副会长、山西省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
医疗上,他们把严格的质量管理视为发展的生命线,从提高人员职业素质入手,不断加强业务训练,在建立和实施严格的质量保证的基础上不断更新诊断技术和治疗手段,该科门诊设置有皮肤病理室、真菌检查室、性病实验室、光疗室、激光室、处置室、过敏原检测室,配备有彩色病理图文报告系统、红蓝光治疗仪、窄谱UVB光疗仪、CO2激光治疗仪、调Q开关755nm激光治疗仪、艾拉光动力治疗仪等。该科全年平均门诊量居全省前列,病房为独立病区,定编床位20张,主要收治各种危重和疑难的皮肤病患者。该科长期致力于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医疗服务,认真履行“关怀、服务”的宗旨,视服务质量为生命,诊疗准确率和治愈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深受患者好评。
教学上,该教研室承担医学系本硕班、医疗系、卫生系、法医系、高职班及继续教育学院的皮肤性病学专业的临床教学工作。该教研室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目前有硕士生导师四位,已累计培养硕士研究生70余人,参编多部皮肤性病学教材;近年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山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山西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骨科专业创建1958于年,1985年正式成立骨科,建科40余年,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全科同志的共同努力下,骨科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骨科是山西医科大学重点学科,共有教授、主任医师9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7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3名。医师中已取得博士学位3名,在读博士2名,硕士学位8人,我科设有两个病区68张床位,治疗范围涵盖骨科领域的各种疾病。70年代末开始,在韩西城教授的带领下率先开展显微外科技术,包括吻合血管足趾再造拇指技术、吻合血管腓骨移植技术、神经缺损修复技术等,在显微外科方敏共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理论二等奖1项,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其中“吻合血管足趾再造拇指、吻合血管腓骨移植的临床应用”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基础研究的“自体静脉移植桥接周围神经失损的实验研究”、“自体横纹肌移植桥接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非生物桥接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受卫生厅委托每年举办一届骨科学习班,已为我省培养骨科专业人员450余人。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1999年骨科进行了专业分组,包括创伤康复专业、脊柱骨病专业、关节疾病专业和显微手外科专业。九十年代以来,骨科引进美国史赛克公司的关节镜大型仪器和人工关节置换器械,美国科以人公司的钬激光治疗等设备。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在继承原有业绩的基础上,新开展的项目有轻皮穿刺钬激光椎间盘摘除术、人工膝、髋关节置换术、TFC椎间融合术、髋部骨折DHS、带锁髓内钉、Gammar钉内固定术、脊柱骨折AF、Steffee、Dick钉内固定术,椎体前路Denada内固定术、颈椎病前路盘摘除术、颈椎病后路单、双开门减压术、复杂骨盆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肿瘤区段切除同各异体骨移植术、臂丛神经损伤修复重建术、关节镜检查用于诊断治疗关节疾病等。
在保证医疗教学的基础上,大力开展科研工作,自95年以来,骨科在中华级杂志上发表论文42篇、外文杂志上发表论文14篇、省级杂志上发表论文16篇,编写专著和参与编写专著5部,其中2部已出版,另3部已定稿。科研鉴定9项、科技进步奖11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9项。目前仍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7项。
骨科技术力量雄厚,并有一大批有理想、有抱负的优秀专家学者,曾多人、多次获得各种荣誉。韩西城教授被我院聘终身教授,刘强院工2000年被评为“全国百多先进医务工作者”,韩树蜂副教授荣获省卫生厅“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全体骨科员工团结进取,为争创博士点而努力奋斗。
近二十年来,我科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篇及参编专著30部,获省科研奖励18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目前仍承担各种科研项目21项。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血液科是一个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较强科室,拥有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较强科室,拥有医疗,护理,技术人员31人。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4人,住院医师1人,其中已毕业博士1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6人。
血液科自60年代建立内科临床实验室,85年建立血液研究室,94年建立无菌层流病房,95年建立血栓免疫实验室。现有床位26张,无菌层流病房3间。
擅长解决血液病诊疗中的疑难问题,如各种类型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与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各种类型贫血的诊治。开展了自体骨髓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淋巴瘤及多发性骨髓瘤。目前开展的实验项目有贫血系列、溶血系列、骨髓象分析、组化染色、细胞遗传学、融合基因检测等。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创建于1957年,开创了山西省神经外科先河,不仅在省内填补了专业空白,而且为其他兄弟单位神经外科的创建提供了发展模式和人才支持。1978年我科率先成为全省神经外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99年被评为山西省医学特色专科,2006获得神经外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再次被评为山西省医学重点学科。我院神经外科已经发展成为学科特色显著、专业人才荟萃、诊疗设备先进、整体实力雄厚,医疗水平领先的专科中心。作为山西省神经外科的发祥地,我院神经外科为山西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我科将开放床位72张,神经外科监护室9张,年收治患者1500余例,年门诊量10000人次。全科拥有专业医生23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山西省名医2名。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8人,博士8人,归国留学人员8人,近5年已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正在主持国家十二五支撑计划2项,卫生部课题2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参加国家级863计划1项,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发明专利3项,发表SCI期刊收录论文1篇,中华级论文19篇,国家级期刊论文63篇,平均每年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共20余名。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始建于1958年,在上世纪就取得了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学科、山西省医学重点学科,近年来又相继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卫生部内镜和微创医学培训基地、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吴阶平泌尿外科医学奖获奖科室,标志着学科迈入国家先进行列。
科室现有医护人员83人,其中医师37人,平均年龄34.5岁,高级职称13人,博士6人,博士后1人;拥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尿控学最高奖“大禹奖”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7人次;山西省名医和优秀青年科学家各1人次。“山西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Chin-lee Wu教授加盟学科,使其成为一支活跃在全国泌尿外科领域富有朝气、勇于创新的优势团队。2005年学科即开始进行亚专科建设,现有5个稳定的亚专科发展方向:微创泌尿外科、尿控和盆底功能重建、泌尿男性生殖系统肿瘤、男科学和泌尿系统结石。
泌尿外科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在现有基础上可以开展规定的所有疾病诊疗项目,不仅要扩大规模,更要注重内涵及特色建设,使科室整体水平迈入国内先进行列,在某些领域达到国内领先并向国际水平迈进。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创建于1957年,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经该省几代儿科专家教授和所有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目前已发展成为目前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儿内、儿外科室,全科在编医师16人,聘用医师2人,其中主任医师(教授)4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3人、主治医师1人,住院医师7人,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15人,医师队伍老、中、青相结合,高、中、初级职称相匹配,是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相结合,团结协作的团队。
该科是1978年首批的硕士学位授予点,目前有硕士生导师5人,近5年已经培养硕士研究生40余人,在读研究生20余人。
该科设有小儿内科及小儿外科。儿内科设有门诊和住院病房。门诊实行24小时值班,方便急诊就医,重症患儿及时抢救,急诊患儿随到随看。儿科门诊均为专家门诊,全部由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应诊,同时还开设了有特色的专家门诊,如新生儿、小儿哮喘、小儿肾脏病、小儿遗传性疾病、小儿营养性疾病等方面的专家门诊,努力满足不同病人的就诊需求,受到一致好评。住院病房共有36张床位开设,分新生儿循环内分泌组、神经血液组和肾脏风湿免疫组3个专业组,每个专业组都由专业的主任医师业务把关,实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同时还设一位“病区大组长”,遇有疑难诊治问题及时请病区大组长会诊,科室及时组织疑难病例大讨论,并每周组织1次业务学习。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开设了儿童抢救室,配置了高频吸氧仪、多功能监护仪,新生儿暖箱、经皮测胆仪、光疗箱,大大提高了危重病儿的抢救成功率,抢救了不计其数的危重病儿和危重新生儿。
小儿外科也设有门诊及住院病房,开设床位8张,主要收治小儿外科常见病及多发病(侧重小儿普外科疾病)。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创建于1957年,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经该省几代儿科专家教授和所有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目前已发展成为目前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儿内、儿外科室,全科在编医师16人,聘用医师2人,其中主任医师(教授)4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3人、主治医师1人,住院医师7人,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15人,医师队伍老、中、青相结合,高、中、初级职称相匹配,是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相结合,团结协作的团队。
该科是1978年首批的硕士学位授予点,目前有硕士生导师5人,近5年已经培养硕士研究生40余人,在读研究生20余人。
该科设有小儿内科及小儿外科。儿内科设有门诊和住院病房。门诊实行24小时值班,方便急诊就医,重症患儿及时抢救,急诊患儿随到随看。儿科门诊均为专家门诊,全部由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应诊,同时还开设了有特色的专家门诊,如新生儿、小儿哮喘、小儿肾脏病、小儿遗传性疾病、小儿营养性疾病等方面的专家门诊,努力满足不同病人的就诊需求,受到一致好评。住院病房共有36张床位开设,分新生儿循环内分泌组、神经血液组和肾脏风湿免疫组3个专业组,每个专业组都由专业的主任医师业务把关,实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同时还设一位“病区大组长”,遇有疑难诊治问题及时请病区大组长会诊,科室及时组织疑难病例大讨论,并每周组织1次业务学习。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开设了儿童抢救室,配置了高频吸氧仪、多功能监护仪,新生儿暖箱、经皮测胆仪、光疗箱,大大提高了危重病儿的抢救成功率,抢救了不计其数的危重病儿和危重新生儿。
小儿外科也设有门诊及住院病房,开设床位8张,主要收治小儿外科常见病及多发病(侧重小儿普外科疾病)。
1957年建院成立妇产科,产科1993年获山西省首批爱婴医院称号,并有数名同志成为国家级、省级爱婴医院评估成员,推动了该省爱婴医院的创建活动,推出人性化特色服务,多次荣获“十佳爱婴医院”、“十佳孕妇学校”的荣誉。2000年产科成为独立科室。2000年至今在各级领导和前辈的努力下,产科不断发展壮大。现有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2名,医师3名,助产士12人,护士16人,包括全国知名教授李翘竹,1名博士及多名硕士研究生导师。分为产科组及计划生育组。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提供系统产前保健、高危妊娠监测、优生优育咨询、无痛分娩、母婴同室、家庭化病房及整体护理、母乳喂养咨询等多项服务。与新生儿病房常年密切合作,为高危新生儿监护提供了便利条件。有内、外科及其他科室作为坚强的后盾,产科具有抢救危重孕产妇、疑难病症诊治、产前诊断等综合能力。并承担着全省医疗机构的人才培养,为他们培养了无数名业务骨干。对疑难危重孕产妇如DIC、子宫破裂、难治性产后出血、MOSF等病人救治水平及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的诊治水平省内领先。对切口妊娠、宫颈妊娠、宫角妊娠的诊疗水平省内领先。近三年共诊治疑难危重及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患者1828人次,平均每年600余例。开展宫腔镜、腹腔镜微创手术。主持并承担省科技厅、省教育厅、卫生厅、博士启动基金、人事厅留学人员择优资助重点项目等多项科研基金项目课题的研究。在完成各级各类重大科研课题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科带头人及学科骨干的学术水平。
他们产科所有成员将用精湛的技术,热诚的态度,一流的服务为广大患者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本着“一切为了母婴,服务于母婴”的宗旨,产科全体医护人员会努力把产科建设成为最佳的科室,使母婴享受最好、最放心、最安全的服务,使每位孕产妇满意永远是他们的最终目标。
产科荣誉:
1、1993年被国家评为首批“爱婴医院”;
2、1995年年优秀青年文明号;
3、1999年被评为省级青年文明号;
4、1999年作为山西省第一个“一日清单”试点单元,继而在山西省推广应用,曾被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报道,同时省内各大媒体均有报道;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创建于1958年,1959年开始设置病床,后设教研室,经过近半个多世纪来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科室不断发展壮大,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山西省皮肤病专业医疗、科研及教学工作的中心,属国家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为山西省首家皮肤专业药物临床试验机构。
山医大一院皮肤科人立足于“以医疗为基础 以教学为中心 以科研为先导”的理念,诚挚地为广大患者朋友服务。以雄厚的技术力量、合理的人才梯队、先进的设备以及精湛的医术,在社会上享有较高声誉。
目前科室医护人员共32人,其中主任医师、教授8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2人,住院医师5人,副主任技师1人,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6人,护士7人。科主任白莉教授,担任中华医学会皮肤科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常委,山西省医学会皮肤科分会主任委员、山西省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会长。科副主任郭书萍教授担任中华医学会皮肤科分会青年委员,山西省医学会皮肤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山西省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副会长、山西省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
医疗上,他们把严格的质量管理视为发展的生命线,从提高人员职业素质入手,不断加强业务训练,在建立和实施严格的质量保证的基础上不断更新诊断技术和治疗手段,该科门诊设置有皮肤病理室、真菌检查室、性病实验室、光疗室、激光室、处置室、过敏原检测室,配备有彩色病理图文报告系统、红蓝光治疗仪、窄谱UVB光疗仪、CO2激光治疗仪、调Q开关755nm激光治疗仪、艾拉光动力治疗仪等。该科全年平均门诊量居全省前列,病房为独立病区,定编床位20张,主要收治各种危重和疑难的皮肤病患者。该科长期致力于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医疗服务,认真履行“关怀、服务”的宗旨,视服务质量为生命,诊疗准确率和治愈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深受患者好评。
教学上,该教研室承担医学系本硕班、医疗系、卫生系、法医系、高职班及继续教育学院的皮肤性病学专业的临床教学工作。该教研室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目前有硕士生导师四位,已累计培养硕士研究生70余人,参编多部皮肤性病学教材;近年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山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山西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肿瘤科全面承担肿瘤疾病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具有国内一流诊疗条件,能满足不同层次的治疗需求,科室现有医师14人,硕士以上学历者占85%,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病房位于2号住院楼3层,开设床位70张。
肿瘤科除开设独立的病房和门诊外,还建立了肿瘤随访室、肿瘤射频热疗室,且正在筹建微波消融室及超声聚焦刀治疗室。开创了以肿瘤化疗及微创治疗为主体的综合内科治疗体系。
肿瘤科主要负责各种恶性肿瘤的诊断和内科治疗,包括:肺癌、胃癌、肝癌、大肠癌、乳腺癌、食管癌、卵巢癌、宫颈癌、胰腺癌、膀胱癌、肾癌、前列腺癌等的术前新辅助及术后化疗,以及各种晚期恶性肿瘤病人的对症、支持、姑息治疗以及中医中药治疗。
肿瘤科先后选派多名医师,护士到北京多家知名肿瘤医院或者科室进修学习,病建立了良好的技术合作关系。且不断引进新技术,先后开展了化疗泵、连续输注化疗、持续胸腹腔引流及腔内化疗,达到减毒增效目的;开展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如易瑞沙、赫赛汀、爱必妥、索坦等药物的临床应用,收到良好效果;使用国内先进设备--射频肿瘤深部热疗机针对肿瘤实施热疗的技术,是继手术、放疗、化疗和免疫疗法之后的第五大疗法,为肿瘤的质量增添了崭新的有效治疗手段。并率先在我院开展了外周静脉置管术(PICC),已完成数百例病人的治疗,技术成熟可靠,大大减少了以往病人静脉给药需要发福穿刺的痛苦,也确保了化疗药物使用安全。
肿瘤科担负着山西医科大学本科及本硕医学生肿瘤内科的教学任务,并于2006年积聚全科医师的临床及教学经验,撰写了肿瘤专科论著《肿瘤学概论》,被山西医科大学等国内知名医学高等院校指定为本科,本硕教材。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影像医学专业是由X线、CT、MRI、介入放射、超声医学组成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综合学科。该学科是我省医教研工和的主要基地,是国家首批硕士授予点,1995年被山西医科大学评为校重点学科。近年来,学科在各个方面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取得了较好成绩。该学科的主要特色有:1、设备先进。拥有国内先进的螺旋CT、超导型MRI、数字化X光机、HP5500型彩色超声设备;最先进的V500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为临床影像综合诊断和介入治疗提供了可靠保证。学科在提高临床综合诊断和介入治疗的同时,加强基础研究,重视实验室建设,目前负荷超声心动图实验室设备与研究水平已达国内领先地位,介入放射学实验室正在不断完善。2、技术力量雄厚。具有合理、较高水平的人才梯队。在现有的32名医师、教师中,具备正高职称者5名,副高职称者11名;博士生5名,硕士生16名。科室现有博士生导师范名,硕士生导师5名。在高级职称人员中,中青年技术骨干占90%以上,有两名中青年技术骨干被评为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3、科研方向稳定,成果显著。负荷超声心动图临床应用研究,消化道、肝胆肿瘤综合影像学诊断,介入放射治疗为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近三年来,科研开题17项,其中:卫生课题2项,参与协作国家自然基金课题1项,省级课题14项。已鉴定获奖3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两、三等奖一项),99年度已鉴定的课题四项,其中三项达国内领先水平。目前结合临床和科学研究已发表较高水平论文10篇。参与卫生部规划教材“影像诊断迷”“影像技术学”等四部教科书的编写,均承担主编、副主编重要职责。专业范围内各诊断组开展新技术、新项目20项。4、提高管理水平,发挥综合影像诊断优势。科室始终坚持每周全科性综合影像诊断读片,坚持青年医师专业范围内培训轮转,坚持各种影像检查手段相互配合,优势互补,互相协作不分隔的原则,促进了影像专业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促进了科室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
山医大一院内分泌科于1980年成立,是山西省建立最早的内分泌专业,拥有床位60张,下设内分泌实验室、细胞室、分子生物实验室、健康咨询室、代谢性骨病研究室、肥胖及其相关疾病研究室的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系统等。经过30年的发展和完善,内分泌科目前已发展为集医、教、研、防于一体,以糖尿病和肥胖、甲状腺疾病、骨代谢疾病为稳定研究方向的三级学科,是山西省医学会内分泌分会主任委员单位、甲状腺学组组长单位、山西省糖尿病防治办公室依托单位,糖尿病教育管理认证单位,山西省卫生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内分泌科医疗质量控制部依托单位,承担全省社区卫生服务技术培训,是山西省业内唯一能承担国家药物临床研究项目的科室、唯一的卫生部“医疗质量万里行骨质疏松症诊疗技术协作基地”挂牌单位。
【人才梯队】
内分泌科拥有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人才梯队。现科室医务人员55人,其中高级职称15人(包括护理和实验室技术人员),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7人,博士后1人,博士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省级优秀专家1人,7人先后赴美国、加拿大等地研修,在国家和省级各相关专业学术委员会中专家数量于省内领先。
【医疗】
内分泌科目前病床60张,年住院约1100人次,年门诊量约60000人次;临床开展的多项医疗技术在全省唯一或领先。多年来,科室致力于糖尿病、甲状腺疾病、代谢性骨病、肥胖及相关疾病等亚专业的建设,在国内同行中具有一定的影响。
科室在完成自身医疗任务的同时,响应卫生部“全国健康新长征——基层医师糖尿病教育”项目及中华医学会“中国糖尿病诊疗基层行”项目,引导全省内分泌学科专业的医疗行为更加规范有序,提高内分泌疾病的整体防治水平。
【护理及健康教育】
内分泌科全体护理人员21人,其中主管护师5人,护师7人,护士8人,护理员1人,护理人员中有国家级糖尿病健康教育资质及营养师资质1人,拥有心理师资质1人,拥有健康管理师资质2人,多人曾赴北京、上海等医院进行深造学习。
自1994年至今,科室始终坚持每周一次免费的糖尿病患者教育活动。近年,科室又开展了“生命网——糖尿病健康快车”及“一日营”活动,为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管理能力,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010年,内分泌科率先成立山西省首家健康咨询门诊,一名护士作为山西省首位护士取得CDS健康教育资格认证;2013年成为全国首批CDS教育认证单位。
目前,内分泌科坚持进行健康教育工作在病房、门诊、社区同时展开,形成糖尿病健康教育一体化、全程化;糖尿病教育管理工作不仅限于健康教育,也逐步开展慢性并发症的筛查及建立糖尿病患者管理系统,形成“全人全程化糖尿病教育”模式。
【实验室】
内分泌实验室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30余年几代人的努力,已发展成为正规化、标准化、科学化、现代化的国内先进实验室。
内分泌实验室现有检验士6名,检验师5名,主管技师3名,副主任技师1名。2001年始率先参加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的室间质评,2005年至今室间质评达标率均达到100%
目前,内分泌实验室有全自动电化学发光检测仪罗氏6000、全自动电化学发光检测仪2010、全自动酶标仪、双臂骨密度仪、双探头γ-计数仪GC1200型、糖化血红蛋白仪DS5等国内先进的仪器设备,已开展的检测项目达50多项,涉及糖尿病、甲状腺疾病、骨代谢疾病以及垂体、肾上腺疾病等相关检测内容。实验室检测手段先进,使激素测定的灵敏度、准确度更高,不仅能方便快捷、保质保量地服务于临床,而且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现在已经成为山西省先进的专科实验室。
【科研】
在积极完成医疗、教学工作的前提下,科室不断强化“科研为先导”的意识。近五年来,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拥有科研经费200余万元。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杂志5篇,国家一级杂志30余篇,有4项科研成果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奖。
【教学】
科室承担山西医科大学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成教的理论及实习教学,与临床医疗工作相得益彰。自1985年始培养硕士研究生,现已毕业硕士研究生100余人,分赴全国各地。内分泌科培养的两名研究生分别于2011年及2013年参加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均获得团体一等奖的好成绩。
内分泌科全体人员团结一致、意气奋发,为医、教、研、防工作再上新台阶努力拼搏。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创建于原神经精神科,1990年独立建科,2011年被评为山西医科大学重点建设学科,2012年被评为山西省医学重点学科,2016年被评为山西省临床医学重点专科。经过多年发展,该学科在精神病学网络排名中连续两年位列华北五省市第四,连续三年全国排名提名。
目前,该科是国家药物临床研究基地、山西省精神卫生专业住院医师/专科医师/专科护士培训基地。此外,也是山西省心理卫生协会、山西省医学会精神病学专业委员会、山西省卫生厅精神卫生医疗质量控制部、山西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山西省护理学会精神卫生专业委员会和山西省预防医学会精神卫生专业委员会等学术团体的挂靠单位。
该科现有工作人员81人,包括医师22人、心理治疗师25人,其中高级职称26人,博导2人、硕导11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5人。
该科设置五个亚专科:心境障碍、心身疾病、老年精神心理(认知障碍-睡眠障碍中心)、儿童精神心理和临床心理。收治患者来自山西、河北、河南、内蒙等临近省市,年平均门诊量近40000人次,住院患者1500人次。临床设置:(1)门诊:开设专家门诊5个、专病门诊3个、以及疑难、普通、方便和随访等门诊。(2)住院:可利用床位100张,分为心境障碍、心身疾病、儿童、老年和成瘾5个病区。(3)神经生物学检查治疗中心:设置脑电图室、脑诱发电位室、多导睡眠监测室、重复经颅磁刺激室以及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室。(4)心理测量和评估中心:设置自评室、他评室及神经心理测量室。(5)心理咨询治疗中心:设置个体治疗室、家庭治疗室、集体治疗室、催眠治疗室及沙盘治疗室。
该科三个研究方向在国内具有影响力:心境障碍基础和临床、精神障碍的规范化诊治与临床路径、精神分裂症早期识别和诊疗相关生物标记物筛选。近十年,先后承担60余项课题,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及973项目等国家级项目20余项;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4项;发表国家级以上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收录近70篇。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创建于原神经精神科,1990年独立建科,2011年被评为山西医科大学重点建设学科,2012年被评为山西省医学重点学科,2016年被评为山西省临床医学重点专科。经过多年发展,该学科在精神病学网络排名中连续两年位列华北五省市第四,连续三年全国排名提名。
目前,该科是国家药物临床研究基地、山西省精神卫生专业住院医师/专科医师/专科护士培训基地。此外,也是山西省心理卫生协会、山西省医学会精神病学专业委员会、山西省卫生厅精神卫生医疗质量控制部、山西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山西省护理学会精神卫生专业委员会和山西省预防医学会精神卫生专业委员会等学术团体的挂靠单位。
该科现有工作人员81人,包括医师22人、心理治疗师25人,其中高级职称26人,博导2人、硕导11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5人。
该科设置五个亚专科:心境障碍、心身疾病、老年精神心理(认知障碍-睡眠障碍中心)、儿童精神心理和临床心理。收治患者来自山西、河北、河南、内蒙等临近省市,年平均门诊量近40000人次,住院患者1500人次。临床设置:(1)门诊:开设专家门诊5个、专病门诊3个、以及疑难、普通、方便和随访等门诊。(2)住院:可利用床位100张,分为心境障碍、心身疾病、儿童、老年和成瘾5个病区。(3)神经生物学检查治疗中心:设置脑电图室、脑诱发电位室、多导睡眠监测室、重复经颅磁刺激室以及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室。(4)心理测量和评估中心:设置自评室、他评室及神经心理测量室。(5)心理咨询治疗中心:设置个体治疗室、家庭治疗室、集体治疗室、催眠治疗室及沙盘治疗室。
该科三个研究方向在国内具有影响力:心境障碍基础和临床、精神障碍的规范化诊治与临床路径、精神分裂症早期识别和诊疗相关生物标记物筛选。近十年,先后承担60余项课题,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及973项目等国家级项目20余项;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4项;发表国家级以上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收录近70篇。
骨科专业创建1958于年,1985年正式成立骨科,建科40余年,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全科同志的共同努力下,骨科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骨科是山西医科大学重点学科,共有教授、主任医师9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7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3名。医师中已取得博士学位3名,在读博士2名,硕士学位8人,我科设有两个病区68张床位,治疗范围涵盖骨科领域的各种疾病。70年代末开始,在韩西城教授的带领下率先开展显微外科技术,包括吻合血管足趾再造拇指技术、吻合血管腓骨移植技术、神经缺损修复技术等,在显微外科方敏共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理论二等奖1项,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其中“吻合血管足趾再造拇指、吻合血管腓骨移植的临床应用”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基础研究的“自体静脉移植桥接周围神经失损的实验研究”、“自体横纹肌移植桥接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非生物桥接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受卫生厅委托每年举办一届骨科学习班,已为我省培养骨科专业人员450余人。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1999年骨科进行了专业分组,包括创伤康复专业、脊柱骨病专业、关节疾病专业和显微手外科专业。九十年代以来,骨科引进美国史赛克公司的关节镜大型仪器和人工关节置换器械,美国科以人公司的钬激光治疗等设备。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在继承原有业绩的基础上,新开展的项目有轻皮穿刺钬激光椎间盘摘除术、人工膝、髋关节置换术、TFC椎间融合术、髋部骨折DHS、带锁髓内钉、Gammar钉内固定术、脊柱骨折AF、Steffee、Dick钉内固定术,椎体前路Denada内固定术、颈椎病前路盘摘除术、颈椎病后路单、双开门减压术、复杂骨盆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肿瘤区段切除同各异体骨移植术、臂丛神经损伤修复重建术、关节镜检查用于诊断治疗关节疾病等。
在保证医疗教学的基础上,大力开展科研工作,自95年以来,骨科在中华级杂志上发表论文42篇、外文杂志上发表论文14篇、省级杂志上发表论文16篇,编写专著和参与编写专著5部,其中2部已出版,另3部已定稿。科研鉴定9项、科技进步奖11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9项。目前仍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7项。
骨科技术力量雄厚,并有一大批有理想、有抱负的优秀专家学者,曾多人、多次获得各种荣誉。韩西城教授被我院聘终身教授,刘强院工2000年被评为“全国百多先进医务工作者”,韩树蜂副教授荣获省卫生厅“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全体骨科员工团结进取,为争创博士点而努力奋斗。
近二十年来,我科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篇及参编专著30部,获省科研奖励18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目前仍承担各种科研项目21项。
肿瘤科全面承担肿瘤疾病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具有国内一流诊疗条件,能满足不同层次的治疗需求,科室现有医师14人,硕士以上学历者占85%,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病房位于2号住院楼3层,开设床位70张。
肿瘤科除开设独立的病房和门诊外,还建立了肿瘤随访室、肿瘤射频热疗室,且正在筹建微波消融室及超声聚焦刀治疗室。开创了以肿瘤化疗及微创治疗为主体的综合内科治疗体系。
肿瘤科主要负责各种恶性肿瘤的诊断和内科治疗,包括:肺癌、胃癌、肝癌、大肠癌、乳腺癌、食管癌、卵巢癌、宫颈癌、胰腺癌、膀胱癌、肾癌、前列腺癌等的术前新辅助及术后化疗,以及各种晚期恶性肿瘤病人的对症、支持、姑息治疗以及中医中药治疗。
肿瘤科先后选派多名医师,护士到北京多家知名肿瘤医院或者科室进修学习,病建立了良好的技术合作关系。且不断引进新技术,先后开展了化疗泵、连续输注化疗、持续胸腹腔引流及腔内化疗,达到减毒增效目的;开展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如易瑞沙、赫赛汀、爱必妥、索坦等药物的临床应用,收到良好效果;使用国内先进设备--射频肿瘤深部热疗机针对肿瘤实施热疗的技术,是继手术、放疗、化疗和免疫疗法之后的第五大疗法,为肿瘤的质量增添了崭新的有效治疗手段。并率先在我院开展了外周静脉置管术(PICC),已完成数百例病人的治疗,技术成熟可靠,大大减少了以往病人静脉给药需要发福穿刺的痛苦,也确保了化疗药物使用安全。
肿瘤科担负着山西医科大学本科及本硕医学生肿瘤内科的教学任务,并于2006年积聚全科医师的临床及教学经验,撰写了肿瘤专科论著《肿瘤学概论》,被山西医科大学等国内知名医学高等院校指定为本科,本硕教材。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于1994年组建,在现任科主任方敬爱教授的带领和全科室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下,目前由门诊、病房、血液净化中心、CBP室、实验室及药理基地等部门组成,同时还承担山西省卫生厅疾控办下设的肾脏病慢病防治办公室工作。
肾内科主要致力于各种肾脏病、血液净化领域的临床治疗以及以临床为基础的实验研究工作。科室除常规药物治疗外,诊疗手段还包括肾穿刺活检术、中西医结合、结肠透析、腹膜透析及多种先进的血液净化治疗,如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液透析滤过、血液灌流、免疫吸附、人工肝及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现床旁血滤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已达国内领先水平,并率先在省内开展了多项血液净化的高端技术;实验室开展的许多临床肾病专科检查,均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肾内科已成长为国内专业水平成熟、综合实力强、技术力量雄厚的一支医疗队伍,为山西及周边省市的肾病患者提供了优质医疗服务。科室成立至今共拥有硕士生导师7人,博士后2人、博士学位7人、硕士学位13人。现有医生17名,护士34名,医生均为硕士以上学历15人,学士2人。其中博士后1人,博士3人。高级职称4人,副高职称3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5人。科室人员知识及年龄结构合理,同时,还承担着培养山西医科大学本科生、研究生的临床教学工作。截至目前该科共培养研究生30余人,研究生毕业后均成为各大医院科研和临床的业务骨干。肾内科科室人员分别在中华医学会、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医师协会、山西医学会、山西省医师协会、山西中西医结合学会等学会任职,并在多家杂志担任常务副主编、编委、审稿人等职务。在山医大一院肾内科实力的感召下,使得许多业内相关高端会议如 “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会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编辑工作会议”、“青年科学家论坛”、国家继续教育项目“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疾病新进展”等在山西首次召开。
近年来肾内科科研工作硕果累累,该科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基金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十五攻关、山西省科技厅、山西省教委等各类科研项目,鉴定科研成果九项,其中六项科研成果分别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一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一项,山西省科技厅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及三等奖两项。获国家发明专利两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三项。主编、副主编专著七部,发表论文近200篇。这些成绩的取得同时也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肯定,如科室人员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山西省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山西省卫生厅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山西省卫生厅青年岗位能手、山西医科大学优秀中青年教师,并荣获山西省三八红旗手标兵、山西省三八红旗手等称号,与此同时他们还收到了很多患者的表扬信和锦旗。
肾内科全体医护人员本着“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宗旨,秉承老一辈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着力将优质服务贯穿于医疗服务全过程,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和精湛的医疗技术,赢得业内人士及广大患者的认可和赞誉。她们将付出百分百的努力与心血,贯彻他们的宗旨——对患者的生命负责,使肾脏病患者重新燃起对生命的渴望与希望,她们将一如既往、医护患携手共创美好的明天。
山西医学大学第一医院传染科成立于1958年,2002年更名为感染病科。建科57年来,在历届科主任的领导及全体医护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学科建设有了长足发展。
科室现开放床位50张,拥有医生、护士及技术人员共计49人,其中医生22人,具有正高职称者(教授、主任医师)6人、副高职称者(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和副主任技师)7人,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者7人、硕士学位者8人,有1人曾赴英国留学深造,1人正在美国进修学习。护士23人,其中副主任护师2人,主管护师4人,护师13人,护士4人。
目前感染病专业形成合理稳定的医疗、教学与科研高素质人才梯队,已成为山西省卫生厅临床重点专科、山西省传染病领域的临床医疗、教学及科研中心。1985年,感染病科首次招收硕士研究生,199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正式招收博士研究生。目前已培养博士研究生8人,硕士研究生116人。1990年~2013年共承担各项科研项目90项(包括未结题的31顶),其中国家级8项,省级50项,市级1项,院级28项,校级3项;由山西省科委鉴定为国际先进3项,国内领先6项,国内先进1项;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山西省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华西医学科技成果奖1项,引进新技术、新项目3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近400篇,其中国际学术论文6篇(3篇为SCI收录)、国家级论文300余篇。2000年以来感染病学教研室共撰写各类传染病书籍35部,其中著作16部,教材19部,主编了《肝病的现代诊断与治疗》、《结核的现代诊断与治疗》及《传染病学习指导》等著作10部,副主编的有18部,参编了《传染病学》本科、研究生、英文版教材等4部、《人禽流感预防控制指南》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护》等专著7部,共约1000多万字。
2010年以来,参加国际感染病学术会议6人次(包括奥地利、维也纳欧洲肝病年会,印尼雅加达亚太国际肝病年会,成都亚太地区国际肝病会议、新加坡亚太肝病年会及欧洲肝病学术会议等),参加国内学术会议36人次,参加省内各种学术会议160人次。协办全国肝纤维化新进展学术会议1次,举办省内各种感染病专业学术会议共5次。2010年10月成功举办了山西省第十二届感染病学术会议,参会代表达160人。
如今,科室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专业常委1名,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专业委员1名,青年委员2名,省级学科带头人3名,山西省医学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名,常委7名;山西省医师协会专业医师分会会长及副会长3名,常委4名;山西省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常委1名,山西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1名,留学归国人员2名。
目前,山医大一院感染病科是山西省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集医、教、研于一体的感染病专业科室,是山西省唯一的传染病学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学位授予点,是山西医科大学肝病研究所的临床研究基地,是山西省培养从事传染病医务工作者的摇篮,更是肝病患者康复的家园。
骨科专业创建1958于年,1985年正式成立骨科,建科40余年,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全科同志的共同努力下,骨科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骨科是山西医科大学重点学科,共有教授、主任医师9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7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3名。医师中已取得博士学位3名,在读博士2名,硕士学位8人,我科设有两个病区68张床位,治疗范围涵盖骨科领域的各种疾病。70年代末开始,在韩西城教授的带领下率先开展显微外科技术,包括吻合血管足趾再造拇指技术、吻合血管腓骨移植技术、神经缺损修复技术等,在显微外科方敏共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理论二等奖1项,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其中“吻合血管足趾再造拇指、吻合血管腓骨移植的临床应用”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基础研究的“自体静脉移植桥接周围神经失损的实验研究”、“自体横纹肌移植桥接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非生物桥接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受卫生厅委托每年举办一届骨科学习班,已为我省培养骨科专业人员450余人。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1999年骨科进行了专业分组,包括创伤康复专业、脊柱骨病专业、关节疾病专业和显微手外科专业。九十年代以来,骨科引进美国史赛克公司的关节镜大型仪器和人工关节置换器械,美国科以人公司的钬激光治疗等设备。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在继承原有业绩的基础上,新开展的项目有轻皮穿刺钬激光椎间盘摘除术、人工膝、髋关节置换术、TFC椎间融合术、髋部骨折DHS、带锁髓内钉、Gammar钉内固定术、脊柱骨折AF、Steffee、Dick钉内固定术,椎体前路Denada内固定术、颈椎病前路盘摘除术、颈椎病后路单、双开门减压术、复杂骨盆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肿瘤区段切除同各异体骨移植术、臂丛神经损伤修复重建术、关节镜检查用于诊断治疗关节疾病等。
在保证医疗教学的基础上,大力开展科研工作,自95年以来,骨科在中华级杂志上发表论文42篇、外文杂志上发表论文14篇、省级杂志上发表论文16篇,编写专著和参与编写专著5部,其中2部已出版,另3部已定稿。科研鉴定9项、科技进步奖11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9项。目前仍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7项。
骨科技术力量雄厚,并有一大批有理想、有抱负的优秀专家学者,曾多人、多次获得各种荣誉。韩西城教授被我院聘终身教授,刘强院工2000年被评为“全国百多先进医务工作者”,韩树蜂副教授荣获省卫生厅“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全体骨科员工团结进取,为争创博士点而努力奋斗。
近二十年来,我科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篇及参编专著30部,获省科研奖励18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目前仍承担各种科研项目21项。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从1957年建科以来,先后有武汉医学院、协和医学院等国内外知名耳鼻咽喉科教授与学术人才汇集于此,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我国老一辈耳鼻咽喉科知名专家李武功教授的领导下,首先在山西开展了全喉截除、鼓室成形术及鼻咽纤维血管瘤切除等手术。在国内较早开展变态反应研究工作,首家开设梅核气门诊,省内首先开展嗓音研究,是省内首批硕士研究生授予学科,始终引领着全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教研发展。
科室下设门诊、病房、肿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临床听力中心及新生儿听力筛查诊治中心、鼻内镜室、变态反应实验室、临床药物实验室。日门诊量约270人,年住院手术1000余台,科室目前共有医生24人,护理人员35人,其中主任、副主任医师12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0人,拥有医学博士学位者10人,硕士学位者14人。在全省最早开展了鼻内镜鼻腔鼻窦微创手术、耳显微外科手术、鼾症综合治疗、变应性鼻炎免疫治疗、喉显微外科手术、头颈肿瘤的手术治疗等常规项目;开展了嗓音医学分析、经鼻视神经减压、脑脊液鼻漏修补术、人工耳蜗植入、前颅底、侧颅底手术、头颈部罕见肿瘤的手术治疗等代表学科发展水平的高难度手术。近十几年来,科室围绕喉癌三维切缘开展了系列临床基础研究,提出适形喉部分切除术的理论,提高了部分喉手术的比例,使更多的喉癌患者保留了喉功能,该项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病房与实验室均具备国内外先进设备,配备高级技术人才,服务于患者,在临床疑难重症疾病的诊治中发挥着主力作用。
学科先后成为省卫生厅首批医学重点学科、省重点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教育部临床医学第二类特色专业、卫生部内镜(耳鼻咽喉科)诊疗技术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耳鼻咽喉科)、国家精品课程、国家优秀教学团队、国家青年文明号等,标志着学科整体迈入国家级先进行列。学科开拓创新,以科研、教学促发展,科室具有头颈肿瘤基础与临床、鼻内镜外科、变态反应与临床及耳科学与听力学等重点研究方向,已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50余名。目前科室承担国际合作、国家与省级科研项目40余项,科研经费500余万元。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杂志上发表论文398篇,被SCI、CA收录29篇次,出版专著32部,教材26部;先后取得中华医学科学二等奖1项,山西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6项,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学科带头人王斌全教授担任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耳鼻咽喉科学》(八年制及七年制)教材副主编,第5版卫生部规划教材《眼耳鼻喉口腔科学》教材主编。
一步一个脚印,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始终走在学科的最前沿。
中医科内设中医内科、外科、针灸、推拿等专业。科室以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加强继承创新,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学术水平为中心,朝着“科有专病,医有专长”的方向发展。科室负责人及骨干成员在全国和省级专业学会分别担任理事、副主任委员、常务理事。2008年被确定为国家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机构。2011年被评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现为国家重症重点专科协作单位。中医外科被评为山西省重点专科,中医护理专业为国家重点专科培育项目。科室发扬中医药治疗特色和优势,在多发病、常见病、疑难病症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中医外科采用中医内外结合特色疗法,在治疗附骨疽、脱疽、坏疽、环跳疽、足踝疽、压疮等顽固性疾病方面取得较好疗效,在省内享有较高知名度。按照中医传统理论创立的中药内服配合“理肌整筋、揉膑调膝、点穴通脉”推拿手法结合中药塌渍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取得满意疗效。针灸推拿专业采用针刺、灸法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穴位贴敷,理筋整筋、整脊通督,冬病夏治等中医特色疗法,治疗难治性疾病,效果明显。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开展中医特色专科护理,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显示出明显优势。科室以“怀仁、厚德、谨言、慎行”为宗旨,将不断提高医疗护理水平,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眼科始建于1956年,是山西省第一个眼科医疗单位,为山西省眼科专业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并于1976年抽出若干名骨干医生筹办了山西省眼科医院。经过50余年的发展,在三代科主任范雪定、谢斌、程霄黎的带领下眼科已经成为山西省眼科事业的中流砥柱。目前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眼科共设病床14张,层流手术室4间,拥有在职医生11人(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2人,住院医师4人),其中博士学位3人,硕士学位7人。眼科还聘请多名名老专家常年出诊,其中范雪定教授、仁佩贤教授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范雪定教授与1999年评为医院首批终身教授。
1976年,眼科在全国较早开展了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和激光治疗眼底病工作,在眼底病的治疗方面一直处于山西省内领先地位; 2000年前后又先后购买了眼科A/B超机、手术显微镜、电脑视野机、OCT、视觉电生理等先进仪器,对显微手术的进一步开展及复杂眼病的诊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目前眼科已开展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玻璃体切割手术、青光眼手术、眼科整形及斜视矫治、羊膜移植等多项手术。同时,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这所全省实力最强的综合医院的支持下,眼科对伴有全身疾病的眼病患者具有特殊的诊疗优势。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成立于1999年,在全科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科室不断发展壮大,并集医、教、研于一体,在风湿病骨代谢、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等多项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科室有教授1人、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1人,住院医师2人,其中已获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6人,有实验室技术人员1人,主管护师3人、护师7人。从2001年起,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目前已有16名已通过论文答辩并授予硕士学位。
科室现有床位30张,年收住病人近700人,年门诊人数约10000余人,科室实验室已开展涉及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硬皮病、皮肌炎/肌炎、血管炎等相关检测内容,目前已开展的检测项目达30余项。实验室检测手段先进,不仅能较好服务于临床,而且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
康复医学科具有五十余年的历史,其前身为物理治疗科(1957年~1985年),开展了以物理治疗为主的综合康复医疗工作;随着国内外医学事业的发展,1985年更名为康复医学科,2002年完全过渡到康复医学科,2007年成立康复病房,目前共有床位32张。科室具有独立的门诊和病房两大区域,共有1300平方米,其中病区功能训练厅面积400多平米,是山西省内规模最大和开展项目最齐全的综合性三甲医院康复专科之一。
康复医学科开展的工作包括传统物理治疗:蜡疗、超短波、微波、短波、直流电药物导入治疗、直流电水槽浴、电脑中频、电脑超声波、紫外线、冷光紫外线、颈椎、腰椎牵引、按摩等。新型物理治疗方法:磁疗、干扰电、大功率微波、短波、电子生物反馈、脑循环、肢体气压治疗、偏振光、中药蒸气浴、吞咽肌电、放散状体外冲击波治疗仪等。传统的针灸、按摩应用现代基于神经生理学原理而设计的运动疗法如:Bobath疗法、Brunnstrom疗法、Rood疗法和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简称PNF)及运动再学习;应用基于生物力学原理而设计的运动疗法如:关节松动术、美国thera-band渐进式训练技能、挪威Neurac S-E-T悬吊训练技术,利用重力调整整体生物力学及生理学机能的原理,通过振动、闭链运动、不稳定平面训练原则激活神经肌肉的功能,治疗颈、腰痛,肩、肘、髋、膝、踝关节疾病及脑卒中、脊髓损伤等神经系统疾患。Tecnobody动静态平衡评估训练系统:能准确、系统地评估及训练患者动、静态平衡及本体感觉功能,应用于神经系统与骨关节系统疾病的平衡及本体感觉功能障碍患者。MRS-FS下蹲肌群运动控制系统:适用于脑卒中患者早期恢复下肢功能运动训练,骨科髋、膝、踝关节术前术后、运动损伤安全地早期下肢力量训练。
还开展了面肌痉挛、脑损伤肌痉挛病人肉毒毒素注射,髋、膝、踝、肩、肘关节腔玻璃酸钠注射技术等药物注射;言语、吞咽、认知功能障碍康复训练;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控制系统训练;中枢、周围神经损伤生物反馈系统训练。其开展的神经系统疾病康复、脊髓损伤康复、骨关节疾病康复、运动创伤康复、老年病康复、心肺康复、疼痛康复等亚专业康复,是省内开展康复专业最全面的医学专科。
康复医学科人员结构合理,拥有一批高素质、技术过硬、服务热情的专业技术队伍。科室设备多为进口设备,为做到科学、高效、趣味康复提供了硬件保障。全体医务人员按照先进的现代康复治疗模式、国际治疗新概念,把康复医师、护士、治疗技师的工作密切配合起来,对每位病人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治疗,尽最大努力帮助患者减轻痛苦,恢复机体功能。
肌肉电诊断仪定位引导下痉挛肌肉A型肉毒毒素注射新技术:
长期以来,脑、脊髓损伤等疾病所导致的肌肉痉挛对患者的功能造成重要影响。目前,对痉挛肌肉的治疗常用药物是口服制剂巴氯芬、替扎尼定和苯二氮卓类,这些药物副作用大、疗效不显著,而单纯的运动疗法又难以使患者实现较理想的功能状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A型肉毒毒素是近年来国外广泛用于缓解局部肌肉痉挛的首选药物,是由厌氧的肉毒梭菌产生的一种细菌外毒素,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其药理作用是:肉毒毒素由吸收部位进入体液最后到达周围胆碱能神经末梢的突出前膜,并在此发生特异性结合,通过胞吞作用进入胞液,抑制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含有乙酰胆碱的囊泡过程,从而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使神经肌肉接头的功能受阻。随着时间延长,神经轴突的末梢部分和邻近的郎飞结开始发芽,并深入肌肉,单一肌肉纤维上运动终板数目在增加,新芽实现囊泡周转并对刺激性神经肌肉传导发生反应;此后,新芽逐渐失去胞吐作用,并逐渐被清除,突触功能恢复到原来的神经肌肉接头。
肉毒毒素注射治疗适用于由各种原因(如:脑卒中、颅脑外伤、脑瘫、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帕金森病、缺血缺氧性脑病等)引起的肌肉(骨骼肌、平滑肌)活动过度或间歇性痉挛、肌张力增高,影响正常功能甚至出现抽搐、震颤和畸形的病人。可对这些患者选择相关肌肉进行注射,使局部肌肉松弛麻痹,达到改善功能,预防和治疗畸形的作用。
康复医学科使用肌肉电诊断仪进行引导,采用体表和体内双重刺激模式,精准定位运动神经靶点,增加了注射的精确性和准确性,减少药量的同时,进一步增加了疗效。该技术在山西省尚属空白。
体外冲击波疗法 —— 一种非侵入性的物理疗法:
体外冲击波疗法(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是利用冲击波在不同物质中传递时的声阻抗差产生强大的能量即可产生裂解硬化骨、刺激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刺激微血管再生、促进骨生成、松解粘连等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ESWT已成为治疗特定运动系统疾病的一种非侵入性的新疗法。
体外冲击波治疗作用:
1、机械效应:引起组织细胞内运动,产生按摩作用,刺激细胞的弥散过程、新陈代谢,改善组织营养,提高再生功能。
2、热效应:加强血液循环降低肌肉和结缔组织张力缓解痉挛,降低神经兴奋性,减轻疼痛。
3、空化效应:是冲击波的独有特性,该效应可以使受冲击部位组织微循环加速,疏通闭塞的血管,改善局部组织血液循环,松解软组织粘连起到治疗作用。
适应症:肩峰下滑囊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钙化性肌腱炎、肩峰撞击症、内侧/外侧肱骨外上髁炎、桡骨茎突炎、扳机指、大转子滑囊炎、弹晌髋、髌腱炎、髂胫束摩檫综合症、胫前疼痛综合征、鹅足肌腱炎、跟腱炎、膝骨性关节炎、跟痛症、肌筋膜疼痛点、足底筋膜炎、踝关节损伤、落枕、梨状肌综合征、触发点、创面不愈合、治疗痉挛及挛缩、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
优点:冲击波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物理疗法,治疗时组织损伤小,患者花费少,体积小;操作简便;副反应小、安全;无需麻醉、无需特殊定位;损伤轻微,可替代某些外科手术疗法;治疗时间短,风险小,可在门诊进行治疗;无需特殊术后处理,且术后恢复快。
肿瘤科全面承担肿瘤疾病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具有国内一流诊疗条件,能满足不同层次的治疗需求,科室现有医师14人,硕士以上学历者占85%,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病房位于2号住院楼3层,开设床位70张。
肿瘤科除开设独立的病房和门诊外,还建立了肿瘤随访室、肿瘤射频热疗室,且正在筹建微波消融室及超声聚焦刀治疗室。开创了以肿瘤化疗及微创治疗为主体的综合内科治疗体系。
肿瘤科主要负责各种恶性肿瘤的诊断和内科治疗,包括:肺癌、胃癌、肝癌、大肠癌、乳腺癌、食管癌、卵巢癌、宫颈癌、胰腺癌、膀胱癌、肾癌、前列腺癌等的术前新辅助及术后化疗,以及各种晚期恶性肿瘤病人的对症、支持、姑息治疗以及中医中药治疗。
肿瘤科先后选派多名医师,护士到北京多家知名肿瘤医院或者科室进修学习,病建立了良好的技术合作关系。且不断引进新技术,先后开展了化疗泵、连续输注化疗、持续胸腹腔引流及腔内化疗,达到减毒增效目的;开展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如易瑞沙、赫赛汀、爱必妥、索坦等药物的临床应用,收到良好效果;使用国内先进设备--射频肿瘤深部热疗机针对肿瘤实施热疗的技术,是继手术、放疗、化疗和免疫疗法之后的第五大疗法,为肿瘤的质量增添了崭新的有效治疗手段。并率先在我院开展了外周静脉置管术(PICC),已完成数百例病人的治疗,技术成熟可靠,大大减少了以往病人静脉给药需要发福穿刺的痛苦,也确保了化疗药物使用安全。
肿瘤科担负着山西医科大学本科及本硕医学生肿瘤内科的教学任务,并于2006年积聚全科医师的临床及教学经验,撰写了肿瘤专科论著《肿瘤学概论》,被山西医科大学等国内知名医学高等院校指定为本科,本硕教材。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从1957年建科以来,先后有武汉医学院、协和医学院等国内外知名耳鼻咽喉科教授与学术人才汇集于此,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我国老一辈耳鼻咽喉科知名专家李武功教授的领导下,首先在山西开展了全喉截除、鼓室成形术及鼻咽纤维血管瘤切除等手术。在国内较早开展变态反应研究工作,首家开设梅核气门诊,省内首先开展嗓音研究,是省内首批硕士研究生授予学科,始终引领着全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教研发展。
科室下设门诊、病房、肿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临床听力中心及新生儿听力筛查诊治中心、鼻内镜室、变态反应实验室、临床药物实验室。日门诊量约270人,年住院手术1000余台,科室目前共有医生24人,护理人员35人,其中主任、副主任医师12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0人,拥有医学博士学位者10人,硕士学位者14人。在全省最早开展了鼻内镜鼻腔鼻窦微创手术、耳显微外科手术、鼾症综合治疗、变应性鼻炎免疫治疗、喉显微外科手术、头颈肿瘤的手术治疗等常规项目;开展了嗓音医学分析、经鼻视神经减压、脑脊液鼻漏修补术、人工耳蜗植入、前颅底、侧颅底手术、头颈部罕见肿瘤的手术治疗等代表学科发展水平的高难度手术。近十几年来,科室围绕喉癌三维切缘开展了系列临床基础研究,提出适形喉部分切除术的理论,提高了部分喉手术的比例,使更多的喉癌患者保留了喉功能,该项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病房与实验室均具备国内外先进设备,配备高级技术人才,服务于患者,在临床疑难重症疾病的诊治中发挥着主力作用。
学科先后成为省卫生厅首批医学重点学科、省重点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教育部临床医学第二类特色专业、卫生部内镜(耳鼻咽喉科)诊疗技术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耳鼻咽喉科)、国家精品课程、国家优秀教学团队、国家青年文明号等,标志着学科整体迈入国家级先进行列。学科开拓创新,以科研、教学促发展,科室具有头颈肿瘤基础与临床、鼻内镜外科、变态反应与临床及耳科学与听力学等重点研究方向,已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50余名。目前科室承担国际合作、国家与省级科研项目40余项,科研经费500余万元。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杂志上发表论文398篇,被SCI、CA收录29篇次,出版专著32部,教材26部;先后取得中华医学科学二等奖1项,山西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6项,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学科带头人王斌全教授担任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耳鼻咽喉科学》(八年制及七年制)教材副主编,第5版卫生部规划教材《眼耳鼻喉口腔科学》教材主编。
一步一个脚印,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始终走在学科的最前沿。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从1957年建科以来,先后有武汉医学院、协和医学院等国内外知名耳鼻咽喉科教授与学术人才汇集于此,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我国老一辈耳鼻咽喉科知名专家李武功教授的领导下,首先在山西开展了全喉截除、鼓室成形术及鼻咽纤维血管瘤切除等手术。在国内较早开展变态反应研究工作,首家开设梅核气门诊,省内首先开展嗓音研究,是省内首批硕士研究生授予学科,始终引领着全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教研发展。
科室下设门诊、病房、肿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临床听力中心及新生儿听力筛查诊治中心、鼻内镜室、变态反应实验室、临床药物实验室。日门诊量约270人,年住院手术1000余台,科室目前共有医生24人,护理人员35人,其中主任、副主任医师12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0人,拥有医学博士学位者10人,硕士学位者14人。在全省最早开展了鼻内镜鼻腔鼻窦微创手术、耳显微外科手术、鼾症综合治疗、变应性鼻炎免疫治疗、喉显微外科手术、头颈肿瘤的手术治疗等常规项目;开展了嗓音医学分析、经鼻视神经减压、脑脊液鼻漏修补术、人工耳蜗植入、前颅底、侧颅底手术、头颈部罕见肿瘤的手术治疗等代表学科发展水平的高难度手术。近十几年来,科室围绕喉癌三维切缘开展了系列临床基础研究,提出适形喉部分切除术的理论,提高了部分喉手术的比例,使更多的喉癌患者保留了喉功能,该项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病房与实验室均具备国内外先进设备,配备高级技术人才,服务于患者,在临床疑难重症疾病的诊治中发挥着主力作用。
学科先后成为省卫生厅首批医学重点学科、省重点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教育部临床医学第二类特色专业、卫生部内镜(耳鼻咽喉科)诊疗技术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耳鼻咽喉科)、国家精品课程、国家优秀教学团队、国家青年文明号等,标志着学科整体迈入国家级先进行列。学科开拓创新,以科研、教学促发展,科室具有头颈肿瘤基础与临床、鼻内镜外科、变态反应与临床及耳科学与听力学等重点研究方向,已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50余名。目前科室承担国际合作、国家与省级科研项目40余项,科研经费500余万元。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杂志上发表论文398篇,被SCI、CA收录29篇次,出版专著32部,教材26部;先后取得中华医学科学二等奖1项,山西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6项,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学科带头人王斌全教授担任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耳鼻咽喉科学》(八年制及七年制)教材副主编,第5版卫生部规划教材《眼耳鼻喉口腔科学》教材主编。
一步一个脚印,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始终走在学科的最前沿。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整形美容烧伤外科是山西省整形美容与修复重建外科的创始单位,山西省教育重点学科、山西省整形烧伤专业主任委员单位,山西省整形外科领域最早的硕士学位授予点。
整形外科是1955年伴随山医大一院成立而成立,其进步与医院的发展息息相关,是山西省整形美容烧伤外科专业疑难、复杂手术的实施地和推广地,整形外科自身水平的不断提高又强有力地推动了山西省整形美容烧伤专业水平的进步和快速发展,成就了山西整形美容烧伤学科的辉煌。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和几代整形外科人的艰辛努力,目前整形外科已经发展为集医疗,教学、科研、培训为一体,拥有整形、美容、烧伤创疡救治三个方面综合治疗实力的带头学科,是山西省较早确立的省重点建设学科、全国整形外科学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山西医科大学整形外科教育的主要基地。
整形外科现有病床18张,年手术量保守统计2800余例,综合水平居山西省整形专业最前沿,部分项目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整形外科在烧伤创伤救治、烧伤疤痕整形、先天畸形如唇腭裂、血管瘤、尿道下裂整形以及重睑,眼袋、隆鼻、隆胸、吸脂、除皱美容等传统医学范畴不断发展的基础上,近年来,通过与北京整形医院、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等国内知名医院的广泛学术交流,走出去、请进来,逐渐开展了游离皮瓣移植、超精细局部皮瓣转移修复、颅颌面外科整复填充、全鼻、全耳、全乳房再造、深在褥疮及重度糖尿病足的修复等多方面的治疗工作,更引入手术联动高倍显微镜、超声多普勒探测仪、手术用摆动锯、来复锯、超声吸脂机、微晶疤痕治疗仪、高频电离子治疗仪、IPL复合彩光、QS调制激光、铒激光、像素激光以及CO2激光磨削、RF射频技术等先进整形美容大型设备,使科室始终领先时代潮流、立于不败之地。这些新技术新设备的广泛应用,标志着山医大一院整形外科和山西整形美容烧伤治疗的整体发展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整形外科非常注重人才梯队建设,经过多年淘练,逐步形成德技并重、各有所长、实力雄厚、老中青层次丰富的专业医师队伍。全科现有医师10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2人,学科创始人梁桂山教授是国内著名的整复外科专家;副教授、副主任医师5人,硕士生导师4人;住院医师3人;科室出任中华医学会全国委员4人次,山西整形烧伤学会主任委员1人;山西整形美容医师协会会长1人。护士11人,在科室浓厚的学术气氛熏陶下,多次承办及参与了国家、省内的护理学术会议,极大地增强了护理人员的科研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制度-护士长-护士”三维一体的护理体制,采用“温馨护理”的模式,提出“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树立了“以病患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全身心的投入到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服务中去。
在长期的临床、教学、科研实践中,整形外科确立了以“烧伤救治学、整复外科学、美容医学”为一体的总体科研发展方向。近三年来,整形外科承担省级科究项目5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1项,出版医学专著3部,撰写医学论文100余篇。多次主办华北地区及山西省整形美容烧伤专业学术会议,对山西的整形美容烧伤工作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研究方向:
(一)修复-整形治疗领域
在烧(创)伤后疤痕、各种皮肤外伤,皮肤软组织扩张术,耳、鼻、手指、阴茎、阴道和乳房等体表器官再造、颅颌面外科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医疗特色,已经处于国内先进水平,不仅在特色优势项目如疤痕整形、复杂皮瓣和皮片转移修复、皮肤磨削、皮肤软组织扩张、全耳全鼻再造等高精尖项目上独树一帜,而且在先天性疾病如小眼症、唇腭裂、口畸形、多并指畸形、血管瘤、尿道下裂等疾病的整形方面,也一直稳居省内最前列。
(二)美容治疗领域
美容手术是为追求美丽梦想的人们提供的优质、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整形外科是山西最早实施各项专业美容手术的正规权威机构,现不仅在传统美容项目如全颜面部除皱术、个性化重睑成形术、无痕下睑袋切除术、隆鼻术、隆颏术、隆乳术及脂肪抽吸体形雕塑等手术上精益求精,近年来更紧跟专业的发展,增加了复杂精细的手术内容如鼻亚单位的微整形、游离皮瓣纤维移植再造鼻翼、超精细局部皮瓣转移修复面部缺损、颅颌面外科整复填充、颧弓下颌角整复、全鼻、全耳、全乳房再造以及注射肉毒素和透明质酸美容等,并凭借深厚的医学功底、精湛的操作技艺进行各种美容整形失败病例的再修复。科室拥有深谙人体美学的一流专业手术、设计团队,必能为患者奉献锦上添花的效果。
(三)激光美容治疗领域
科室拥有IPL复合彩光、QS调制激光、铒激光、像素激光以及CO2激光磨削、RF射频技术等先进整形美容大型设备,并配备多名高年资激光专业医师,是省内设施齐全、技术雄厚的激光美容专科门诊。近5年来,开展了多种皮肤色素性疾病如太田痣、胎记、雀斑、咖啡牛奶斑、外伤性色素、老年斑等,血管性疾病如血管瘤、鲜红斑痣、毛细血管扩张、酒糟鼻、蜘蛛痣等的激光治疗工作;同时,还为病患有效地祛除各种纹身,各种疣痣、疤痕、皱纹、痤疮、妊娠纹等。特别是IPL光子嫩肤,为无数的爱美人士提供了嫩肤美白、除细纹、红面、缩小毛孔、祛除色素斑的医疗服务,获得极大的认可和好评;目前治疗各种皮肤疾患近万例,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国内激光治疗皮肤疾病方面居先进地位。
(四)烧伤-创疡治疗领域
以危重烧伤,复合伤救治及并发症防治和后期整复,美容整形,康复治疗为临床特色,涵盖烧伤早期救治、后期整复、美容整形、功能康复、皮肤护理、心理治疗等各个方面,在危重烧伤,复合伤及脓毒症和MODS防治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深在褥疮及重度糖尿病足的修复、毁损性组织缺损和难愈合性创面的修复,组织工程材料的应用,创面愈合及瘢痕防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烧创伤后的功能和心理康复处于省内领先水平。
康复医学科具有五十余年的历史,其前身为物理治疗科(1957年~1985年),开展了以物理治疗为主的综合康复医疗工作;随着国内外医学事业的发展,1985年更名为康复医学科,2002年完全过渡到康复医学科,2007年成立康复病房,目前共有床位32张。科室具有独立的门诊和病房两大区域,共有1300平方米,其中病区功能训练厅面积400多平米,是山西省内规模最大和开展项目最齐全的综合性三甲医院康复专科之一。
康复医学科开展的工作包括传统物理治疗:蜡疗、超短波、微波、短波、直流电药物导入治疗、直流电水槽浴、电脑中频、电脑超声波、紫外线、冷光紫外线、颈椎、腰椎牵引、按摩等。新型物理治疗方法:磁疗、干扰电、大功率微波、短波、电子生物反馈、脑循环、肢体气压治疗、偏振光、中药蒸气浴、吞咽肌电、放散状体外冲击波治疗仪等。传统的针灸、按摩应用现代基于神经生理学原理而设计的运动疗法如:Bobath疗法、Brunnstrom疗法、Rood疗法和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简称PNF)及运动再学习;应用基于生物力学原理而设计的运动疗法如:关节松动术、美国thera-band渐进式训练技能、挪威Neurac S-E-T悬吊训练技术,利用重力调整整体生物力学及生理学机能的原理,通过振动、闭链运动、不稳定平面训练原则激活神经肌肉的功能,治疗颈、腰痛,肩、肘、髋、膝、踝关节疾病及脑卒中、脊髓损伤等神经系统疾患。Tecnobody动静态平衡评估训练系统:能准确、系统地评估及训练患者动、静态平衡及本体感觉功能,应用于神经系统与骨关节系统疾病的平衡及本体感觉功能障碍患者。MRS-FS下蹲肌群运动控制系统:适用于脑卒中患者早期恢复下肢功能运动训练,骨科髋、膝、踝关节术前术后、运动损伤安全地早期下肢力量训练。
还开展了面肌痉挛、脑损伤肌痉挛病人肉毒毒素注射,髋、膝、踝、肩、肘关节腔玻璃酸钠注射技术等药物注射;言语、吞咽、认知功能障碍康复训练;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控制系统训练;中枢、周围神经损伤生物反馈系统训练。其开展的神经系统疾病康复、脊髓损伤康复、骨关节疾病康复、运动创伤康复、老年病康复、心肺康复、疼痛康复等亚专业康复,是省内开展康复专业最全面的医学专科。
康复医学科人员结构合理,拥有一批高素质、技术过硬、服务热情的专业技术队伍。科室设备多为进口设备,为做到科学、高效、趣味康复提供了硬件保障。全体医务人员按照先进的现代康复治疗模式、国际治疗新概念,把康复医师、护士、治疗技师的工作密切配合起来,对每位病人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治疗,尽最大努力帮助患者减轻痛苦,恢复机体功能。
肌肉电诊断仪定位引导下痉挛肌肉A型肉毒毒素注射新技术:
长期以来,脑、脊髓损伤等疾病所导致的肌肉痉挛对患者的功能造成重要影响。目前,对痉挛肌肉的治疗常用药物是口服制剂巴氯芬、替扎尼定和苯二氮卓类,这些药物副作用大、疗效不显著,而单纯的运动疗法又难以使患者实现较理想的功能状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A型肉毒毒素是近年来国外广泛用于缓解局部肌肉痉挛的首选药物,是由厌氧的肉毒梭菌产生的一种细菌外毒素,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其药理作用是:肉毒毒素由吸收部位进入体液最后到达周围胆碱能神经末梢的突出前膜,并在此发生特异性结合,通过胞吞作用进入胞液,抑制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含有乙酰胆碱的囊泡过程,从而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使神经肌肉接头的功能受阻。随着时间延长,神经轴突的末梢部分和邻近的郎飞结开始发芽,并深入肌肉,单一肌肉纤维上运动终板数目在增加,新芽实现囊泡周转并对刺激性神经肌肉传导发生反应;此后,新芽逐渐失去胞吐作用,并逐渐被清除,突触功能恢复到原来的神经肌肉接头。
肉毒毒素注射治疗适用于由各种原因(如:脑卒中、颅脑外伤、脑瘫、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帕金森病、缺血缺氧性脑病等)引起的肌肉(骨骼肌、平滑肌)活动过度或间歇性痉挛、肌张力增高,影响正常功能甚至出现抽搐、震颤和畸形的病人。可对这些患者选择相关肌肉进行注射,使局部肌肉松弛麻痹,达到改善功能,预防和治疗畸形的作用。
康复医学科使用肌肉电诊断仪进行引导,采用体表和体内双重刺激模式,精准定位运动神经靶点,增加了注射的精确性和准确性,减少药量的同时,进一步增加了疗效。该技术在山西省尚属空白。
体外冲击波疗法 —— 一种非侵入性的物理疗法:
体外冲击波疗法(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是利用冲击波在不同物质中传递时的声阻抗差产生强大的能量即可产生裂解硬化骨、刺激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刺激微血管再生、促进骨生成、松解粘连等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ESWT已成为治疗特定运动系统疾病的一种非侵入性的新疗法。
体外冲击波治疗作用:
1、机械效应:引起组织细胞内运动,产生按摩作用,刺激细胞的弥散过程、新陈代谢,改善组织营养,提高再生功能。
2、热效应:加强血液循环降低肌肉和结缔组织张力缓解痉挛,降低神经兴奋性,减轻疼痛。
3、空化效应:是冲击波的独有特性,该效应可以使受冲击部位组织微循环加速,疏通闭塞的血管,改善局部组织血液循环,松解软组织粘连起到治疗作用。
适应症:肩峰下滑囊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钙化性肌腱炎、肩峰撞击症、内侧/外侧肱骨外上髁炎、桡骨茎突炎、扳机指、大转子滑囊炎、弹晌髋、髌腱炎、髂胫束摩檫综合症、胫前疼痛综合征、鹅足肌腱炎、跟腱炎、膝骨性关节炎、跟痛症、肌筋膜疼痛点、足底筋膜炎、踝关节损伤、落枕、梨状肌综合征、触发点、创面不愈合、治疗痉挛及挛缩、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
优点:冲击波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物理疗法,治疗时组织损伤小,患者花费少,体积小;操作简便;副反应小、安全;无需麻醉、无需特殊定位;损伤轻微,可替代某些外科手术疗法;治疗时间短,风险小,可在门诊进行治疗;无需特殊术后处理,且术后恢复快。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从1957年建科以来,先后有武汉医学院、协和医学院等国内外知名耳鼻咽喉科教授与学术人才汇集于此,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我国老一辈耳鼻咽喉科知名专家李武功教授的领导下,首先在山西开展了全喉截除、鼓室成形术及鼻咽纤维血管瘤切除等手术。在国内较早开展变态反应研究工作,首家开设梅核气门诊,省内首先开展嗓音研究,是省内首批硕士研究生授予学科,始终引领着全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教研发展。
科室下设门诊、病房、肿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临床听力中心及新生儿听力筛查诊治中心、鼻内镜室、变态反应实验室、临床药物实验室。日门诊量约270人,年住院手术1000余台,科室目前共有医生24人,护理人员35人,其中主任、副主任医师12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0人,拥有医学博士学位者10人,硕士学位者14人。在全省最早开展了鼻内镜鼻腔鼻窦微创手术、耳显微外科手术、鼾症综合治疗、变应性鼻炎免疫治疗、喉显微外科手术、头颈肿瘤的手术治疗等常规项目;开展了嗓音医学分析、经鼻视神经减压、脑脊液鼻漏修补术、人工耳蜗植入、前颅底、侧颅底手术、头颈部罕见肿瘤的手术治疗等代表学科发展水平的高难度手术。近十几年来,科室围绕喉癌三维切缘开展了系列临床基础研究,提出适形喉部分切除术的理论,提高了部分喉手术的比例,使更多的喉癌患者保留了喉功能,该项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病房与实验室均具备国内外先进设备,配备高级技术人才,服务于患者,在临床疑难重症疾病的诊治中发挥着主力作用。
学科先后成为省卫生厅首批医学重点学科、省重点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教育部临床医学第二类特色专业、卫生部内镜(耳鼻咽喉科)诊疗技术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耳鼻咽喉科)、国家精品课程、国家优秀教学团队、国家青年文明号等,标志着学科整体迈入国家级先进行列。学科开拓创新,以科研、教学促发展,科室具有头颈肿瘤基础与临床、鼻内镜外科、变态反应与临床及耳科学与听力学等重点研究方向,已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50余名。目前科室承担国际合作、国家与省级科研项目40余项,科研经费500余万元。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杂志上发表论文398篇,被SCI、CA收录29篇次,出版专著32部,教材26部;先后取得中华医学科学二等奖1项,山西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6项,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学科带头人王斌全教授担任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耳鼻咽喉科学》(八年制及七年制)教材副主编,第5版卫生部规划教材《眼耳鼻喉口腔科学》教材主编。
一步一个脚印,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始终走在学科的最前沿。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创建于1958年,1959年开始设置病床,后设教研室,经过近半个多世纪来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科室不断发展壮大,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山西省皮肤病专业医疗、科研及教学工作的中心,属国家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为山西省首家皮肤专业药物临床试验机构。
山医大一院皮肤科人立足于“以医疗为基础 以教学为中心 以科研为先导”的理念,诚挚地为广大患者朋友服务。以雄厚的技术力量、合理的人才梯队、先进的设备以及精湛的医术,在社会上享有较高声誉。
目前科室医护人员共32人,其中主任医师、教授8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2人,住院医师5人,副主任技师1人,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6人,护士7人。科主任白莉教授,担任中华医学会皮肤科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常委,山西省医学会皮肤科分会主任委员、山西省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会长。科副主任郭书萍教授担任中华医学会皮肤科分会青年委员,山西省医学会皮肤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山西省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副会长、山西省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
医疗上,他们把严格的质量管理视为发展的生命线,从提高人员职业素质入手,不断加强业务训练,在建立和实施严格的质量保证的基础上不断更新诊断技术和治疗手段,该科门诊设置有皮肤病理室、真菌检查室、性病实验室、光疗室、激光室、处置室、过敏原检测室,配备有彩色病理图文报告系统、红蓝光治疗仪、窄谱UVB光疗仪、CO2激光治疗仪、调Q开关755nm激光治疗仪、艾拉光动力治疗仪等。该科全年平均门诊量居全省前列,病房为独立病区,定编床位20张,主要收治各种危重和疑难的皮肤病患者。该科长期致力于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医疗服务,认真履行“关怀、服务”的宗旨,视服务质量为生命,诊疗准确率和治愈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深受患者好评。
教学上,该教研室承担医学系本硕班、医疗系、卫生系、法医系、高职班及继续教育学院的皮肤性病学专业的临床教学工作。该教研室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目前有硕士生导师四位,已累计培养硕士研究生70余人,参编多部皮肤性病学教材;近年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山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山西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男科的相关介绍暂时空缺,我们正在拼命完善当中。
康复医学科具有五十余年的历史,其前身为物理治疗科(1957年~1985年),开展了以物理治疗为主的综合康复医疗工作;随着国内外医学事业的发展,1985年更名为康复医学科,2002年完全过渡到康复医学科,2007年成立康复病房,目前共有床位32张。科室具有独立的门诊和病房两大区域,共有1300平方米,其中病区功能训练厅面积400多平米,是山西省内规模最大和开展项目最齐全的综合性三甲医院康复专科之一。
康复医学科开展的工作包括传统物理治疗:蜡疗、超短波、微波、短波、直流电药物导入治疗、直流电水槽浴、电脑中频、电脑超声波、紫外线、冷光紫外线、颈椎、腰椎牵引、按摩等。新型物理治疗方法:磁疗、干扰电、大功率微波、短波、电子生物反馈、脑循环、肢体气压治疗、偏振光、中药蒸气浴、吞咽肌电、放散状体外冲击波治疗仪等。传统的针灸、按摩应用现代基于神经生理学原理而设计的运动疗法如:Bobath疗法、Brunnstrom疗法、Rood疗法和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简称PNF)及运动再学习;应用基于生物力学原理而设计的运动疗法如:关节松动术、美国thera-band渐进式训练技能、挪威Neurac S-E-T悬吊训练技术,利用重力调整整体生物力学及生理学机能的原理,通过振动、闭链运动、不稳定平面训练原则激活神经肌肉的功能,治疗颈、腰痛,肩、肘、髋、膝、踝关节疾病及脑卒中、脊髓损伤等神经系统疾患。Tecnobody动静态平衡评估训练系统:能准确、系统地评估及训练患者动、静态平衡及本体感觉功能,应用于神经系统与骨关节系统疾病的平衡及本体感觉功能障碍患者。MRS-FS下蹲肌群运动控制系统:适用于脑卒中患者早期恢复下肢功能运动训练,骨科髋、膝、踝关节术前术后、运动损伤安全地早期下肢力量训练。
还开展了面肌痉挛、脑损伤肌痉挛病人肉毒毒素注射,髋、膝、踝、肩、肘关节腔玻璃酸钠注射技术等药物注射;言语、吞咽、认知功能障碍康复训练;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控制系统训练;中枢、周围神经损伤生物反馈系统训练。其开展的神经系统疾病康复、脊髓损伤康复、骨关节疾病康复、运动创伤康复、老年病康复、心肺康复、疼痛康复等亚专业康复,是省内开展康复专业最全面的医学专科。
康复医学科人员结构合理,拥有一批高素质、技术过硬、服务热情的专业技术队伍。科室设备多为进口设备,为做到科学、高效、趣味康复提供了硬件保障。全体医务人员按照先进的现代康复治疗模式、国际治疗新概念,把康复医师、护士、治疗技师的工作密切配合起来,对每位病人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治疗,尽最大努力帮助患者减轻痛苦,恢复机体功能。
肌肉电诊断仪定位引导下痉挛肌肉A型肉毒毒素注射新技术:
长期以来,脑、脊髓损伤等疾病所导致的肌肉痉挛对患者的功能造成重要影响。目前,对痉挛肌肉的治疗常用药物是口服制剂巴氯芬、替扎尼定和苯二氮卓类,这些药物副作用大、疗效不显著,而单纯的运动疗法又难以使患者实现较理想的功能状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A型肉毒毒素是近年来国外广泛用于缓解局部肌肉痉挛的首选药物,是由厌氧的肉毒梭菌产生的一种细菌外毒素,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其药理作用是:肉毒毒素由吸收部位进入体液最后到达周围胆碱能神经末梢的突出前膜,并在此发生特异性结合,通过胞吞作用进入胞液,抑制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含有乙酰胆碱的囊泡过程,从而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使神经肌肉接头的功能受阻。随着时间延长,神经轴突的末梢部分和邻近的郎飞结开始发芽,并深入肌肉,单一肌肉纤维上运动终板数目在增加,新芽实现囊泡周转并对刺激性神经肌肉传导发生反应;此后,新芽逐渐失去胞吐作用,并逐渐被清除,突触功能恢复到原来的神经肌肉接头。
肉毒毒素注射治疗适用于由各种原因(如:脑卒中、颅脑外伤、脑瘫、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帕金森病、缺血缺氧性脑病等)引起的肌肉(骨骼肌、平滑肌)活动过度或间歇性痉挛、肌张力增高,影响正常功能甚至出现抽搐、震颤和畸形的病人。可对这些患者选择相关肌肉进行注射,使局部肌肉松弛麻痹,达到改善功能,预防和治疗畸形的作用。
康复医学科使用肌肉电诊断仪进行引导,采用体表和体内双重刺激模式,精准定位运动神经靶点,增加了注射的精确性和准确性,减少药量的同时,进一步增加了疗效。该技术在山西省尚属空白。
体外冲击波疗法 —— 一种非侵入性的物理疗法:
体外冲击波疗法(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是利用冲击波在不同物质中传递时的声阻抗差产生强大的能量即可产生裂解硬化骨、刺激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刺激微血管再生、促进骨生成、松解粘连等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ESWT已成为治疗特定运动系统疾病的一种非侵入性的新疗法。
体外冲击波治疗作用:
1、机械效应:引起组织细胞内运动,产生按摩作用,刺激细胞的弥散过程、新陈代谢,改善组织营养,提高再生功能。
2、热效应:加强血液循环降低肌肉和结缔组织张力缓解痉挛,降低神经兴奋性,减轻疼痛。
3、空化效应:是冲击波的独有特性,该效应可以使受冲击部位组织微循环加速,疏通闭塞的血管,改善局部组织血液循环,松解软组织粘连起到治疗作用。
适应症:肩峰下滑囊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钙化性肌腱炎、肩峰撞击症、内侧/外侧肱骨外上髁炎、桡骨茎突炎、扳机指、大转子滑囊炎、弹晌髋、髌腱炎、髂胫束摩檫综合症、胫前疼痛综合征、鹅足肌腱炎、跟腱炎、膝骨性关节炎、跟痛症、肌筋膜疼痛点、足底筋膜炎、踝关节损伤、落枕、梨状肌综合征、触发点、创面不愈合、治疗痉挛及挛缩、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
优点:冲击波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物理疗法,治疗时组织损伤小,患者花费少,体积小;操作简便;副反应小、安全;无需麻醉、无需特殊定位;损伤轻微,可替代某些外科手术疗法;治疗时间短,风险小,可在门诊进行治疗;无需特殊术后处理,且术后恢复快。
康复医学科具有五十余年的历史,其前身为物理治疗科(1957年~1985年),开展了以物理治疗为主的综合康复医疗工作;随着国内外医学事业的发展,1985年更名为康复医学科,2002年完全过渡到康复医学科,2007年成立康复病房,目前共有床位32张。科室具有独立的门诊和病房两大区域,共有1300平方米,其中病区功能训练厅面积400多平米,是山西省内规模最大和开展项目最齐全的综合性三甲医院康复专科之一。
康复医学科开展的工作包括传统物理治疗:蜡疗、超短波、微波、短波、直流电药物导入治疗、直流电水槽浴、电脑中频、电脑超声波、紫外线、冷光紫外线、颈椎、腰椎牵引、按摩等。新型物理治疗方法:磁疗、干扰电、大功率微波、短波、电子生物反馈、脑循环、肢体气压治疗、偏振光、中药蒸气浴、吞咽肌电、放散状体外冲击波治疗仪等。传统的针灸、按摩应用现代基于神经生理学原理而设计的运动疗法如:Bobath疗法、Brunnstrom疗法、Rood疗法和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简称PNF)及运动再学习;应用基于生物力学原理而设计的运动疗法如:关节松动术、美国thera-band渐进式训练技能、挪威Neurac S-E-T悬吊训练技术,利用重力调整整体生物力学及生理学机能的原理,通过振动、闭链运动、不稳定平面训练原则激活神经肌肉的功能,治疗颈、腰痛,肩、肘、髋、膝、踝关节疾病及脑卒中、脊髓损伤等神经系统疾患。Tecnobody动静态平衡评估训练系统:能准确、系统地评估及训练患者动、静态平衡及本体感觉功能,应用于神经系统与骨关节系统疾病的平衡及本体感觉功能障碍患者。MRS-FS下蹲肌群运动控制系统:适用于脑卒中患者早期恢复下肢功能运动训练,骨科髋、膝、踝关节术前术后、运动损伤安全地早期下肢力量训练。
还开展了面肌痉挛、脑损伤肌痉挛病人肉毒毒素注射,髋、膝、踝、肩、肘关节腔玻璃酸钠注射技术等药物注射;言语、吞咽、认知功能障碍康复训练;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控制系统训练;中枢、周围神经损伤生物反馈系统训练。其开展的神经系统疾病康复、脊髓损伤康复、骨关节疾病康复、运动创伤康复、老年病康复、心肺康复、疼痛康复等亚专业康复,是省内开展康复专业最全面的医学专科。
康复医学科人员结构合理,拥有一批高素质、技术过硬、服务热情的专业技术队伍。科室设备多为进口设备,为做到科学、高效、趣味康复提供了硬件保障。全体医务人员按照先进的现代康复治疗模式、国际治疗新概念,把康复医师、护士、治疗技师的工作密切配合起来,对每位病人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治疗,尽最大努力帮助患者减轻痛苦,恢复机体功能。
肌肉电诊断仪定位引导下痉挛肌肉A型肉毒毒素注射新技术:
长期以来,脑、脊髓损伤等疾病所导致的肌肉痉挛对患者的功能造成重要影响。目前,对痉挛肌肉的治疗常用药物是口服制剂巴氯芬、替扎尼定和苯二氮卓类,这些药物副作用大、疗效不显著,而单纯的运动疗法又难以使患者实现较理想的功能状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A型肉毒毒素是近年来国外广泛用于缓解局部肌肉痉挛的首选药物,是由厌氧的肉毒梭菌产生的一种细菌外毒素,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其药理作用是:肉毒毒素由吸收部位进入体液最后到达周围胆碱能神经末梢的突出前膜,并在此发生特异性结合,通过胞吞作用进入胞液,抑制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含有乙酰胆碱的囊泡过程,从而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使神经肌肉接头的功能受阻。随着时间延长,神经轴突的末梢部分和邻近的郎飞结开始发芽,并深入肌肉,单一肌肉纤维上运动终板数目在增加,新芽实现囊泡周转并对刺激性神经肌肉传导发生反应;此后,新芽逐渐失去胞吐作用,并逐渐被清除,突触功能恢复到原来的神经肌肉接头。
肉毒毒素注射治疗适用于由各种原因(如:脑卒中、颅脑外伤、脑瘫、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帕金森病、缺血缺氧性脑病等)引起的肌肉(骨骼肌、平滑肌)活动过度或间歇性痉挛、肌张力增高,影响正常功能甚至出现抽搐、震颤和畸形的病人。可对这些患者选择相关肌肉进行注射,使局部肌肉松弛麻痹,达到改善功能,预防和治疗畸形的作用。
康复医学科使用肌肉电诊断仪进行引导,采用体表和体内双重刺激模式,精准定位运动神经靶点,增加了注射的精确性和准确性,减少药量的同时,进一步增加了疗效。该技术在山西省尚属空白。
体外冲击波疗法 —— 一种非侵入性的物理疗法:
体外冲击波疗法(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是利用冲击波在不同物质中传递时的声阻抗差产生强大的能量即可产生裂解硬化骨、刺激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刺激微血管再生、促进骨生成、松解粘连等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ESWT已成为治疗特定运动系统疾病的一种非侵入性的新疗法。
体外冲击波治疗作用:
1、机械效应:引起组织细胞内运动,产生按摩作用,刺激细胞的弥散过程、新陈代谢,改善组织营养,提高再生功能。
2、热效应:加强血液循环降低肌肉和结缔组织张力缓解痉挛,降低神经兴奋性,减轻疼痛。
3、空化效应:是冲击波的独有特性,该效应可以使受冲击部位组织微循环加速,疏通闭塞的血管,改善局部组织血液循环,松解软组织粘连起到治疗作用。
适应症:肩峰下滑囊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钙化性肌腱炎、肩峰撞击症、内侧/外侧肱骨外上髁炎、桡骨茎突炎、扳机指、大转子滑囊炎、弹晌髋、髌腱炎、髂胫束摩檫综合症、胫前疼痛综合征、鹅足肌腱炎、跟腱炎、膝骨性关节炎、跟痛症、肌筋膜疼痛点、足底筋膜炎、踝关节损伤、落枕、梨状肌综合征、触发点、创面不愈合、治疗痉挛及挛缩、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
优点:冲击波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物理疗法,治疗时组织损伤小,患者花费少,体积小;操作简便;副反应小、安全;无需麻醉、无需特殊定位;损伤轻微,可替代某些外科手术疗法;治疗时间短,风险小,可在门诊进行治疗;无需特殊术后处理,且术后恢复快。
肿瘤科全面承担肿瘤疾病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具有国内一流诊疗条件,能满足不同层次的治疗需求,科室现有医师14人,硕士以上学历者占85%,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病房位于2号住院楼3层,开设床位70张。
肿瘤科除开设独立的病房和门诊外,还建立了肿瘤随访室、肿瘤射频热疗室,且正在筹建微波消融室及超声聚焦刀治疗室。开创了以肿瘤化疗及微创治疗为主体的综合内科治疗体系。
肿瘤科主要负责各种恶性肿瘤的诊断和内科治疗,包括:肺癌、胃癌、肝癌、大肠癌、乳腺癌、食管癌、卵巢癌、宫颈癌、胰腺癌、膀胱癌、肾癌、前列腺癌等的术前新辅助及术后化疗,以及各种晚期恶性肿瘤病人的对症、支持、姑息治疗以及中医中药治疗。
肿瘤科先后选派多名医师,护士到北京多家知名肿瘤医院或者科室进修学习,病建立了良好的技术合作关系。且不断引进新技术,先后开展了化疗泵、连续输注化疗、持续胸腹腔引流及腔内化疗,达到减毒增效目的;开展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如易瑞沙、赫赛汀、爱必妥、索坦等药物的临床应用,收到良好效果;使用国内先进设备--射频肿瘤深部热疗机针对肿瘤实施热疗的技术,是继手术、放疗、化疗和免疫疗法之后的第五大疗法,为肿瘤的质量增添了崭新的有效治疗手段。并率先在我院开展了外周静脉置管术(PICC),已完成数百例病人的治疗,技术成熟可靠,大大减少了以往病人静脉给药需要发福穿刺的痛苦,也确保了化疗药物使用安全。
肿瘤科担负着山西医科大学本科及本硕医学生肿瘤内科的教学任务,并于2006年积聚全科医师的临床及教学经验,撰写了肿瘤专科论著《肿瘤学概论》,被山西医科大学等国内知名医学高等院校指定为本科,本硕教材。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口腔科始建于1962年,现为山西省口腔医学重点学科。近年来,口腔科在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焦艳军主任带领下,培育出了一支梯队结构合理、综合实力较强的口腔医学技术团队,建成了一个涵盖10个口腔二级学科和2个病区的综合口腔医疗中心。现全科有医护人员57人,医师26人,护士24人,技师7人;其中主任医师7人,副主任医师11人,硕士生导师12人;有博士学位者3人,硕士学位者2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1人,担任国家级口腔学术委员会职务6人,担任省级口腔学术团体副主任委员以上职务10人。科室开设床位31张,分两个病区,门诊开设了口腔全部二级学科。年门诊人次两万余人,出院病人达千人以上,医疗数质量均处全省领先水平。
口腔颌面外科:开展正颌外科,口腔颌面恶性肿瘤切除血管吻合游离组织瓣修复,口腔颌面部创伤、重度感染的治疗,涎腺疾病的诊治、唇腭裂的序列治疗。科室拥有一支技术实力精湛的口腔种植团队,率先开展了即刻种植即刻负重、前牙区美学种植、复杂植骨技术、All-on-4无牙颌种植即刻修复等技术,开展复杂根管治疗,引进国际瓷纳米充填材料进行前牙美学修复,GBR和膜龈等各种牙周手术。口腔修复科:开展牙种植修复及即刻冠修复技术,全瓷冠修复及CAD/CAM系统制作技术。口腔正畸科:开展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口腔矫治治疗。技工加工中心:可高质量的加工各种活动、固定义齿、种植义齿及各种赝附体。口腔科依靠人才技术优势,积极开展口腔医学研究,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基金1项,省级科研课题23项,获山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发表SCI论文10篇,EI论文一篇,国家级论文118篇,主编和参编专著6部,在科研方面始终保持山西省同级医院领先水平。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创建于原神经精神科,1990年独立建科,2011年被评为山西医科大学重点建设学科,2012年被评为山西省医学重点学科,2016年被评为山西省临床医学重点专科。经过多年发展,该学科在精神病学网络排名中连续两年位列华北五省市第四,连续三年全国排名提名。
目前,该科是国家药物临床研究基地、山西省精神卫生专业住院医师/专科医师/专科护士培训基地。此外,也是山西省心理卫生协会、山西省医学会精神病学专业委员会、山西省卫生厅精神卫生医疗质量控制部、山西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山西省护理学会精神卫生专业委员会和山西省预防医学会精神卫生专业委员会等学术团体的挂靠单位。
该科现有工作人员81人,包括医师22人、心理治疗师25人,其中高级职称26人,博导2人、硕导11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5人。
该科设置五个亚专科:心境障碍、心身疾病、老年精神心理(认知障碍-睡眠障碍中心)、儿童精神心理和临床心理。收治患者来自山西、河北、河南、内蒙等临近省市,年平均门诊量近40000人次,住院患者1500人次。临床设置:(1)门诊:开设专家门诊5个、专病门诊3个、以及疑难、普通、方便和随访等门诊。(2)住院:可利用床位100张,分为心境障碍、心身疾病、儿童、老年和成瘾5个病区。(3)神经生物学检查治疗中心:设置脑电图室、脑诱发电位室、多导睡眠监测室、重复经颅磁刺激室以及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室。(4)心理测量和评估中心:设置自评室、他评室及神经心理测量室。(5)心理咨询治疗中心:设置个体治疗室、家庭治疗室、集体治疗室、催眠治疗室及沙盘治疗室。
该科三个研究方向在国内具有影响力:心境障碍基础和临床、精神障碍的规范化诊治与临床路径、精神分裂症早期识别和诊疗相关生物标记物筛选。近十年,先后承担60余项课题,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及973项目等国家级项目20余项;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4项;发表国家级以上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收录近70篇。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创建于1957年,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经该省几代儿科专家教授和所有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目前已发展成为目前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儿内、儿外科室,全科在编医师16人,聘用医师2人,其中主任医师(教授)4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3人、主治医师1人,住院医师7人,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15人,医师队伍老、中、青相结合,高、中、初级职称相匹配,是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相结合,团结协作的团队。
该科是1978年首批的硕士学位授予点,目前有硕士生导师5人,近5年已经培养硕士研究生40余人,在读研究生20余人。
该科设有小儿内科及小儿外科。儿内科设有门诊和住院病房。门诊实行24小时值班,方便急诊就医,重症患儿及时抢救,急诊患儿随到随看。儿科门诊均为专家门诊,全部由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应诊,同时还开设了有特色的专家门诊,如新生儿、小儿哮喘、小儿肾脏病、小儿遗传性疾病、小儿营养性疾病等方面的专家门诊,努力满足不同病人的就诊需求,受到一致好评。住院病房共有36张床位开设,分新生儿循环内分泌组、神经血液组和肾脏风湿免疫组3个专业组,每个专业组都由专业的主任医师业务把关,实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同时还设一位“病区大组长”,遇有疑难诊治问题及时请病区大组长会诊,科室及时组织疑难病例大讨论,并每周组织1次业务学习。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开设了儿童抢救室,配置了高频吸氧仪、多功能监护仪,新生儿暖箱、经皮测胆仪、光疗箱,大大提高了危重病儿的抢救成功率,抢救了不计其数的危重病儿和危重新生儿。
小儿外科也设有门诊及住院病房,开设床位8张,主要收治小儿外科常见病及多发病(侧重小儿普外科疾病)。
骨科专业创建1958于年,1985年正式成立骨科,建科40余年,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全科同志的共同努力下,骨科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骨科是山西医科大学重点学科,共有教授、主任医师9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7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3名。医师中已取得博士学位3名,在读博士2名,硕士学位8人,我科设有两个病区68张床位,治疗范围涵盖骨科领域的各种疾病。70年代末开始,在韩西城教授的带领下率先开展显微外科技术,包括吻合血管足趾再造拇指技术、吻合血管腓骨移植技术、神经缺损修复技术等,在显微外科方敏共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理论二等奖1项,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其中“吻合血管足趾再造拇指、吻合血管腓骨移植的临床应用”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基础研究的“自体静脉移植桥接周围神经失损的实验研究”、“自体横纹肌移植桥接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非生物桥接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受卫生厅委托每年举办一届骨科学习班,已为我省培养骨科专业人员450余人。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1999年骨科进行了专业分组,包括创伤康复专业、脊柱骨病专业、关节疾病专业和显微手外科专业。九十年代以来,骨科引进美国史赛克公司的关节镜大型仪器和人工关节置换器械,美国科以人公司的钬激光治疗等设备。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在继承原有业绩的基础上,新开展的项目有轻皮穿刺钬激光椎间盘摘除术、人工膝、髋关节置换术、TFC椎间融合术、髋部骨折DHS、带锁髓内钉、Gammar钉内固定术、脊柱骨折AF、Steffee、Dick钉内固定术,椎体前路Denada内固定术、颈椎病前路盘摘除术、颈椎病后路单、双开门减压术、复杂骨盆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肿瘤区段切除同各异体骨移植术、臂丛神经损伤修复重建术、关节镜检查用于诊断治疗关节疾病等。
在保证医疗教学的基础上,大力开展科研工作,自95年以来,骨科在中华级杂志上发表论文42篇、外文杂志上发表论文14篇、省级杂志上发表论文16篇,编写专著和参与编写专著5部,其中2部已出版,另3部已定稿。科研鉴定9项、科技进步奖11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9项。目前仍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7项。
骨科技术力量雄厚,并有一大批有理想、有抱负的优秀专家学者,曾多人、多次获得各种荣誉。韩西城教授被我院聘终身教授,刘强院工2000年被评为“全国百多先进医务工作者”,韩树蜂副教授荣获省卫生厅“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全体骨科员工团结进取,为争创博士点而努力奋斗。
近二十年来,我科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篇及参编专著30部,获省科研奖励18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目前仍承担各种科研项目21项。
服务人次 0
好评率(--%)
擅长: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心血管疾病、高脂血症
服务人次 0
好评率(--%)
擅长: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病
服务人次 0
好评率(--%)
擅长: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
服务人次 0
好评率(--%)
擅长:心律失常、心脏骤停、冠心病、心肌梗死、猝死型冠心病
服务人次 0
好评率(--%)
擅长:心内科常见病
服务人次 0
好评率(--%)
擅长: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
查看更多心血管内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