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简称兰大二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是“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百姓放心百佳示范医院”,拥有甘肃省儿童医院。近年来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以院本部为核心,按照“集团化发展、集约化管理、集成化运营”的医院集团发展思路,与甘肃省监狱管理局兰州医院合作成立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康泰分院,定西市人民医院也加入兰大二院医疗集团成立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定西分院。
医院前身为1928年建立的兰州中山医院,1932年成为甘肃学院医学专修科的教学医院,是甘肃省最早建立的公立医院。1946年更名为“国立兰州大学附设医院”,1948年更名为“兰州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1954年从兰州大学分出独立建院,更名为“兰州医学院附设医院”,1959年成立“兰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04年随兰州医学院整体并入兰州大学,更名为“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医院本部占地155亩,总建筑面积约28.1万平方米。现有职工4000余人。开放床位2200张,2014年门诊量达128万人次、年急诊量7万人次、年住院人数8.6万人次、年手术4.1万台次。医院设有24个行政职能处室,内设近80个行政科室,设有12个临床医学中心、90余个临床医技科室、133个亚学科、68个护理单元。
康泰分院占地面积167.7 亩,核准床位256张,实际开放243张,现有职工242人,住院部设有16个临床医技科室,8个护理单元。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定西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医院病床编制1600张,实际开放床位1250张。内设42个临床医技科室。老院区占地面积55亩,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新院区占地面积155.22亩,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2014年门诊量54.5万人次,出院病人25700人次,手术病人5300多人次,医院现有职工98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甘肃省优秀专家2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1人,甘肃省卫生系统领军人才1人,甘肃省医疗卫生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定西市优秀知识分子拔尖人才13人。
医院人才济济,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3人;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3人;省级优秀专家7人;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主编1人;甘肃省领军人才27人(一层次13人);省“555科技人才工程”人选17人(一层次5人、二层次12人);省“333科技人才工程”人选9人;省教育厅学术带头人2人;省卫生系统领军人才21人;省卫生厅学术带头人43人;院级亚专业学科带头人125人;中华医学会、中华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等学会常委、委员以上85人;各种专业杂志编委100余人;甘肃省医学会各专业委员会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68人。
医院拥有5个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骨科、神经外科、普通外科、泌尿外科、急诊医学科);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消化系肿瘤重点实验室、甘肃省骨关节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泌尿系统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血液病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2个甘肃省临床医学中心(甘肃省眼科临床医学中心、甘肃省泌尿系疾病临床医学中心);11个省级医疗卫生重点学科(肝胆胰外科、骨科、院后急救医学专业、神经内科、消化内镜治疗中心、肾病内科、神经外科、耳鼻喉科、小儿重症医学、麻醉科、皮肤科);1个甘肃高校省级重点学科(外科学);1个甘肃省心脏外科院士专家工作站;15个国家级培训基地(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基地、卫生部腹膜透析中心、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卫生部普外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卫生部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卫生部耳鼻咽喉科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卫生部初级创伤培训基地、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卫生部专科医师外科学培训基地、卫生部专科医师急诊医学培训基地、“走进西部”万名县级医院医师培训项目基地、全国健康管理示范基地、全国白内障手术培训基地);8个省级质量控制中心;是甘肃省听力障碍诊断中心、甘肃省眼科疾病干部保健中心以及中国西部首家“内镜培训基地。
在上世纪30年代医院就是甘肃学院医学专修科的教学医院,现为兰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现有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和专业博士学位授予资格和1个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具有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护理学5个本科专业。形成了博士后、博士、硕士(学术型和专业型)和学士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在院硕博研究生480余人,本科生590余人,现有博士生导师16人,硕士生导师125人,教授50人,副教授106人。
2014年全年获准立项91项,争取经费近600万元。获奖20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5项,厅局级14项。全年共发表论文416篇,其中SCI 60篇,CSCD 149篇,申请专利22个,著作42部。
医院拥有总价值达6亿余元的大型高精尖检测、诊断、治疗设备,包括伽马刀治疗系统、3.0T核磁共振、64排螺旋CT、宝石CT、直线加速器、数字胃肠机、体外震波碎石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大型自动化生化仪、ECT、流式细胞仪、准分子激光仪等国际一流医疗设备。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先进的诊疗手段,促进医院诊疗水平。
近年来,医院成功应对“汶川特大地震”、“三鹿奶粉事件”、甲流、“舟曲特大泥石流地质灾害”、“青海玉树地震”、“岷县璋县地震”、“甘南合作(玛曲)8.7重大车祸”等多起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第一时间启动突发公卫事件的医疗救援应急处置预案,安排部署对灾区伤员的救治工作,多次受到上级主管部门表彰。
医院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提供多方位服务。与民政部门协作开展“明天计划”,救治孤残儿童;2007年首家承办卫生部&拜耳公司“走进西部”(万名县级医院医师培训项目)项目;2008年,与方大集团兰州市慈善总会共同成立“方威基金会 - 兰大二院宁养院”,帮助甘肃省内贫困晚期癌症患者;是“微笑列车”(唇腭裂矫治修复行动)项目的合作医院;2009年被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情暖西部.女性阳光基金甘肃行”选定为唯一定点合作医院;是“爱在,希望在”多吉美援助项目的指定医院;2010年参与民政厅“贫困家庭先天性心脏病医疗救助活动”项目;2012年,与国际奥比斯眼科飞行医院携手,为甘肃省80多位眼疾患者免费实施手术,并培训带教百余名眼科医生;甘肃省十大惠民工程贫困听障儿童救治工程;2014年参与省委统战部2014光彩陇原行暨智惠陇原行活动。
80多年来,二院人坚持“自强不息,追求卓越”之精神,秉承“厚德精医,博学笃行”的院训,不断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科学发展,朝着建设一所面向全国,辐射西北的研究型、创新型、综合型的现代化、数字化医院而扬帆远航。
地址 :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萃英门82号
电话 : 0931-8942262(导诊台), 0931-8942366(门诊办公室) ,0931-8942784(挂号室)
一、 科室概述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综合内科系诊治内科各系统疾病的综合性科室。科室与急诊科、门诊、危重病科密切合作,建立急诊、门诊-综合内科-重症绿色通道,优先收治原因不明的发热患者、诊断不明或多系统损害的内科疾病患者、多种疑难病患者、心血管疾病非介入治疗者、ICU转出患者,实行“以病人为中心”的个体化医疗诊治模式,致力于成为患者可信赖的精品医疗单元,将科室发展成为一个疑难病、多系统疾病诊治中心,同时搭建一个多学科讨论平台,邀请各学科专家会诊,为患者的诊治、医院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 人员梯队 科室医生8名,另特邀专家(均为教授/主任医师 硕士生导师)2名,副主任医师(博士在读)1名,主治医师(硕士)1名,住院医师6名,护士(均为大专以上学历)13名。 科主任:张正义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在读博士研究生,曾在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安贞医院抢救中心进修学习一年,擅长心血管疾病诊治,长期从事急诊内科工作,对急危重症、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具有丰富的诊治经验,曾获甘肃省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兰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篇。 三、 医疗工作 综合内科,开放床位34张,其中重症病床6张。拥有监护仪、呼吸机、进口除颤仪、微量双轨注射泵、输液泵等抢救仪器和设备,为患者提供先进的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 该科室建立了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 1.三级查房制:每周三上午由心血管主任医师 、重症医学二科主任李培杰教授带领查房,切实保证规范的临床诊疗工作。 2.联合查房制:对涉及多系统损害、诊断不明的病例,实行多科联合查房制,确保全面评估病人病情,提供高质量的整体诊疗方案,保证众多疑难病例获得满意的诊治效果。 3.多学科合作模式:该科将在医务处的协调下组织由临床科室和辅助科室各知名专家共同参与的大会诊,不断锻炼、提高该科室医护人员的诊疗技术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专业的服务。 四、 科研情况 该科在开展临床心血管疾病和相关基础研究的同时与急诊、重症学科密切协作,对复苏后心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障碍进行系统研究,不断提升科室的学术水平及综合诊治能力。承担兰州市科研项目一项。 目前取得以下科研成果: 《吗啡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效应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获2005年甘肃省医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其研究成果已用于临床;《阿片受体阻滞剂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甘肃省事业费资助课题)获2008年兰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心肺复苏方面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厅级奖5项;在高原危重病方面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共发表论文30余篇。 五、 教学及继续教育 科室积极承担兰州大学该科教学任务,同时肩负临床实习和基层内科医师进修任务,使其开阔视野,避免单病种局限,为提升实习生和基层内科医师的临床综合诊治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 六、 综合内科的服务宗旨 科室秉承院训“厚德精医,博学笃行”,以患者为中心,打造一个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精益求精、呵护生命的团结协作的医护团队。视患者及家属为朋友,时刻为患者提供全程、优质、高效、温馨的医疗服务,使科室真正成为患者信赖的精品医疗单元。
一、人员概述: 兰大二院心内科现始建于1959年,现有床位61张(另外康泰分院有20张),下设冠心病、高血压、心电生理及结构性心脏病4个亚专业学科。目前医护人员共36人,有主任医师4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6名,住院医师3人,护理人员20人。 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3名。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卫生系统第一层次学科带头人2人。 曾有第一届全国心血管学会委员,第一届中国高血压联盟理事,前两届甘肃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第一届甘肃省医学会心电生理学会主任委员,第一任甘肃省心脑血管病防治办公室常务主任。甘肃省心脑血管病防治办公室挂靠该院。 该科现有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先天性心脏病工作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医学会急诊分会主任委员,甘肃省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甘肃省医学会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急诊学会复苏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急诊学会复苏组委员,甘肃省领军人才,兰州大学隆基教学名师,兰州大学巾帼标兵,中国高血压联盟理事,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委员,甘肃省三八红旗手,甘肃省医德医风标兵,甘肃省健康教育专家,甘肃省医学会内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级杂志编委7人次。省级杂志编委1人。 二、 专业特色: (一) 高血压病的综合防治 兰大二院心内科的高血压病综合防治工作始于1961年心内科第1任主任王永铭的《高血压患者磺苯环双盲随机安慰剂临床治疗研究》项目的启动,这是国内抗高血压药物中首次运用安慰剂对照及双盲法的临床试验。研究结果在1964年兰州会议上大会交流,该研究成果被评为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也是该科心血管专业科研工作开始的标志。 1964年,心内科承办、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办的 “中国高血压病及心血管病学术大会”,即著名的“兰州会议”在兰州市召开,会上制定了中国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 该院心内科共参加了新中国的1955年第1次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第2次1979年及第3次1991年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 1975年该科进行“高血压、冠心病人群调查防治工作”。在兰州通用机车厂职工社区从事高血压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同时进行健康教育和限盐运动,这是甘肃省高血压社区防治工作的开端。此举使该院心内科受到国内高血压防治部门和权威专家的重视。课题小组自行配制的降压1号、2号等降压药物在当时的高血压治疗中与复方降压片成份类似,兰通厂基地与北京阜外医院的刘力生教授指导的首钢中心几乎同步。遗憾的是上世纪80年代随兰通厂改革,该中心工作被迫停止。 1982年心内科建立了甘肃省当时唯一的高血压、内分泌实验室,即现在的心血管研究室,引进开展了血管紧张素Ⅱ测定和LDH、CPK-MB、CA、17-OH、17CH等测定,这在当时乃至今日为继发性高血压的鉴别诊断发挥作用。 该科王永铭教授于1986年11月与金川公司职工医院合作进行了高血压病人血液中钠离子和镍离子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 随着高血压患病率的增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日趋重要,省卫生厅于1996年成立了甘肃省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办公室,挂靠兰大二院并于1997年承担卫生部在甘肃省兰州市慢性病防治点的技术指导任务,继续了王永铭教授创建的高血压病防治工作,杨成悌任常务副主任,成员有余静和王龙医生,于1997年进行了兰州市七里河区高血压的基线调查和此后至今的多次心血管疾病防治及健康教育工作。2006年卫生部对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的防治在兰州、杭州等城市对高血压病的社区防治组织全国百万高血压患者健康行动,杨成悌任兰州站站长,白锋医生任兰州副站长负责兰州市七里河地区的高血压病的防治工作。 近年来,成立了高血压病科,进行了联合药物治疗对生活质量的改善、高血压急重症和顽固性高血压的治疗,继发性高血压的鉴别诊断,黄芪对代谢综合症患者的靶器官保护等工作。相关成果在国内外专业会议上进行交流。同时心内科继承了以前的专业特色,继续进行高血压病的社区防治。白锋主任2006年被任命为全国百万高血压患者健康行动组兰州站副站长。并于2006年成为了“甘肃省高血压病防治办公室”副主任,余静教授受聘为防治专家,指导七里河区的高血压病社区防治。同时继续进行省内其他地区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及指南推广等工作。高血压病科产生了心内科的第一个博士,第一个博士生导师,高血压病近五年为科室收治病人数最多,门诊量最高的病种。 (二) 心血管疾病的规范化序列诊治模式:心内科对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结构性心脏病等疾病的诊治从病因治疗、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及急危重症的处理,从药物治疗到介入治疗始终遵从指南,并重视疾病的治疗随访。 1、该科于1996年开始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心内科目前致力于严格按照指南治疗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PCI, 规范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对于复杂冠脉的介入治疗如左主干病变、分叉病变、慢性闭塞病变的PCI策略及方法已有多位医生熟练掌握。PCI再狭窄的治疗为冠心病科的研究方向和特色治疗,该团队对中西医结合治疗PCI再狭窄,阿托伐他汀续惯治疗对冠脉事件的减少探讨等研究在国际国内会议和杂志上都有多次交流和发表,使该科的PCI治疗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地位。 2、该科于1992年开始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现各种类型起搏,ICD植入等已成为常规的手术。以步入全国的领先行列。 3、心内科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始终以指南为指导,强调心衰的病因检出,射血分数减低的患者常规行冠脉造影鉴别诊断缺血性心肌病,对于扩张型心肌病的神经内分泌治疗,ACE-I和β受体阻滞剂的剂量递增和靶剂量达标率在全省为领先水平,同时CRT、CRTD治疗在近几年也成为常规。 4、该科于2006年开始进行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现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达省全国领先水平。 5、心内科于1998年开始行介入治疗先心病,现先心病封堵术。二尖瓣球囊扩张术等也相继开展,技术成熟,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6、房颤的规范治疗:从房颤的一级预防、房颤的转复、室率控制及华发林抗凝选择和随访,形成了一整套系列的规范,特别是华法林的应用和INR监测在全省非常规范。 7、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治疗:该科重视肺栓塞的检出及治疗,抗凝、溶栓及滤器的治疗及随访。华发林治疗的监测。同时重视和擅长其他的外周血管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内科和介入诊治。 8、其他:2006年开展了下腔静脉滤器,外周动脉局部血栓溶解术,2010年开展了甘肃省第一例肥厚型心肌病室间隔化学消融术及骨髓间充质肝细胞移植治疗扩张性心肌病。 (三)无创心脏检查:1955年该科拥有了甘肃省第一台心电图机,建立了心电图室, 1976年该科开展心脏超声工作,现每月病人检查人数在1500 人次。 三、人才培养: 1984年被批准为内科心血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点,首任导师为王永铭和邝耀中。自此,研究生导师先后有杨成悌、张缤、余静和白锋。先后培养硕士研究生45名。 2010年该科为博士研究生培养点。 心内科国内排出进修近五年共12人次。 该科于2008年开始送医生海外学习,现已有长期学习2名(日本和美国访问学者),丹麦学习1人,台湾学习3人,现一人正在美国克利夫兰心脏中心学习。 该科近五年接受心血管专科进修医生40人,内科进修医生120人次。 心内科业务学习:该科自2006年开始每周非手术日举办Lunch Meeting, 专业英语学习等科室学习。进行指南学习、业务学习和病历讨论。 该科2010年开始接受国际进修医生,已接受1名美国亚特兰大医学中心住院医师的海外学习。 四、 科学研究及论著及学术交流: (一)基础研究: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国家十二五项目等重要的国家级项目和省自然科学基金10 余项。兰州大学基金4项。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甘肃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5 项。发表相关文章92篇,其中SCI 2篇、EI 2篇。CSCD40余篇。 (二)临床研究:该科于1994年成为国家级心血管药理基地,先后开展了大量Ⅱ期临床心血管药物相关药理试验。国内II、III期临床试验10余项。近五年承担国际多中心研究8项。自2008年开始设计自己的临床试验,并发表SCI,EI及CSCD文章多篇。 (三)专著5部。 (四)学术交流:心内科近5年国外学术大会交流2次,壁报10次。国内学术会议大会交流38次,省内会议大会交流40次。国际大会主持2人次,国内大会主持12人次,省内及地区会议主持36人次。 (五)对外专家交流:心内科近年来注重对外交流,教授主任级外出美国,加拿大,欧洲和日本多个国家,多次进行学术交流。同时该科医生6人次赴台湾、香港等海外地区参观学习。还邀请了美国、以色列和台湾知名大学医学中心的教授来进行讲学、手术演示。 五、文化建设和人文关怀: 心内科重视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积极参加院内组织的各项活动,互助互爱,充分体现科室凝聚力和团结和谐的科室精神,继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优良传统,体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时代气息。形成一种仁心仁术、团结向上的医学人文品格。 六、学科发展计划和支持需求: 高血压病是心脑血管病第一位的危险因素,控制血压,降低卒中和冠心病发病率,社区防治是我们的国策。因此,心内科今后的专业特色发展仍然要以高血压病的综合防治为主体,以心血管病的规范诊治为基础,全面提高心血管病的诊治水平。目前计划在5年内成为西北一流的心脏专科,通过申请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1.人才培养和引进:该科还需引进具高层次学术水平的人才,同时加强骨干医生的培养,提高医生的学位水平,增加博士医生的比例,丰富专业特色。高血压的防治还需要引进和培养具有临床流行病学技能的专业人才,我们的研究室需要引进和培养实验人才。护理队伍的水平还需加强和提高,充实硕士学位的护士。 2.完善心血管病研究室,需要建立自己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3.建立高血压病研究室。 4.建立心电生理科自己的导管室和研究室。 5.加强对外联络和交流,近两年对外交流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还须进一步发展,要将参加国际一流的各专业大会作为常规,ACC,AHA,ESC,ESH,ISH,ASH,ACCP,PCR等,争取在国内外会议上对进行大会和书面的交流和发言。同时请国际一流专家到访,并将海外学习列为中青年医生常规的培养计划内容。这需要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七、集体荣誉 2010年,被甘肃省教科文卫工会授予“劳动先锋号”的荣誉称号,充分体现了科室凝聚力和团结和谐的科室精神。
兰大二院神经内科由留美(哈佛大学)著名教授唐家琛1952年回国创建。1979年独立建科,经过半个世纪、几代医学专家的奋斗,逐步发展壮大,已成为甘肃省最大的以医疗、教学、科研及为基层医院培养神经内科专业医师的临床教学基地。2000年被授予甘肃省重点学科、硕士研究生授予点。2011年分建神经内1科和神经内2科,科室主任葛朝明教授、系硕士研究生导师,甘肃省医疗卫生领军人才,甘肃省555创新人才,甘肃省卫生厅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兰大二院神经康复和高压氧亚专业学术带头人。《中华航海与高气压杂志》编委。 神经内一科科室设置床位数61张,其中重症监护室7张。共有医护人员27人,其中主任医师(教授)3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1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5人,在读研究生3人。 该科室亚学科专业包括:脑血管病科,神经介入科,神经感染与免疫科和神经康复科。专业特色:多年来应用微创血肿引流术治疗大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疗效显著;2005年开展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DSA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极大地提高了脑血管病诊疗水平;脑卒中现代治疗模式—卒中单元渐趋于完善;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和高压氧神经康复治疗居全国先进水平。科研、教学成果丰硕,在各级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承担省、厅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省、厅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多项技术填补了省内空白。 神经内1科全体医护人员坚持奉行人文关怀的理念,不断进取,致力于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竭诚为每位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和优质的护理服务。 神经内二科主任石正洪,教授、神经病学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甘肃省医疗卫生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脑血管病亚专业学科带头人、兰州大学学报编委、甘肃省医学会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甘肃省领军人才。还参与编写了“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神经病学》。 神经内二科科室设置床位数63张,共有医生15人,该科目前有教授1人,博士2人、硕士12人、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1人、住院医师7人。 该科室亚学科专业包括:脑血管病科,神经介入科,神经重症科和神经肌肉科。 脑血管病科,设有脑血管病专科门诊,开设了脑卒中筛查门诊;开辟了急性脑血管病抢救治疗绿色通道,对于符合溶栓条件的超早期、早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急诊动静脉溶栓治疗,目前完成的动脉静脉溶栓例数居于省内前例,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对于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在重症监护室进行全面治疗抢救;患者入院后专业化卒中小组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价,给予统一规范、个体化的药物治疗,同时协同康复科对患者的语言、吞咽功能、肢体功能等进行康复治疗。依托该院国内领先水平的脑血管病诊治新仪器新设备,开展了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经颅多普勒超声(脑血流图)、动态栓子监测、颈动脉超声、磁共振血管成像等特色专科检查手段。于2002年该科开始在全省率先开展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至今该科神经介入诊疗病例近250例,其中治疗30余例,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神经重症监护科(NICU)主要救治具有紧急、危重和病情变化快等特性的神经内科各类危重病患者。包括:脑卒中(短暂脑缺血发作病情波动或嗜睡),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伴昏迷或木僵,格林-巴利综合征伴呼吸衰竭或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异常,重症肌无力伴呼吸衰竭,脑炎,脑膜炎,癫痫持续状态,大面积脑梗塞,神经性疾病的并发症(脓毒血症、吸入肺炎、肺栓塞、胃肠道出血、房颤等),急性脊髓创伤、压迫、感染或炎症,脑肿瘤临床失代偿,危重疾病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等。它运用各种先进的医疗技术,现代化的监护和抢救设备,对其实施集中的加强治疗和护理。以最大限度的确保病人的生存及随后的生命质量。对于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医疗护理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神经肌肉疾病是神经系统的一大类疾病,包括各种神经源性和肌源性以及神经肌肉接头病变引起的各种运动障碍性疾病。病变的性质可为:炎症性、血管性、中毒性、变性性、代谢障碍性等等。该院神经内科自建科以来,已收治了大量的该类疾病。依托该院先进的影像学检查(MRI)、电生理检查(肌电图、诱发电位)、生化检查及病理检查,该院神经内科在该类疾病诊断治疗及危重症抢救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该亚专业科还开展各种运动障碍性疾病的A型肉毒毒素治疗。将进一步加强神经肌肉疾病方面的科研和诊治水平,以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全科医务人员将继续弘扬救死扶伤求真务实紧密协作的精神力争将该科建设成为西北一流的集临床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神经病学医学中心,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精神科始建于1952年,由哈佛大学留学回国的唐家琛教授创建,为西北地区最早的专科之一,并培养了许多西北一流、闻名国内的专家。是当时不仅有教研室而且拥有病房的少数几个医学院之一。半个世纪以来,该科培养出过百名神经精神科专家骨干。(兰大医院)神经精神科也成为省内妇孺皆知的知名学科。 1 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硕士授予权的单位 精神科56年以来,一直是甘肃省精神病学专业医疗、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中心。是省内唯一具有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硕士授予权的单位。 2 人才优势 在职正高4人、副高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自2004年起,每年至少有8名以上硕士进入临床完成研究课题。该科医生均接受过急诊、普通内科、神经内科等科室的轮转,年轻医生毕业后轮转内科各专业3年后方固定本专业。 3 医疗优势 床位:40张,日平均门诊量80人次, 年门诊量20000余人次;年住院病人总数600余人次,平均住院日24天。就诊患者病种多,尤其对于器质性精神障碍和合并器质性疾病的内源性精神障碍的诊治有丰富的经验和相关专业的技术支持。 4 教学优势 承担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的精神病学、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任务。举办过精神医学新进展、重型精神病规范化治疗、药物依赖防治等各类学习班近20期。承担国家执业心理咨询师授课的主要任务。已培训二级、三级心理咨询师800名。省卫生学校、省中医学校学生的精神病护理课程也由该科护师担任教学。精神病学课程为兰州大学精品课程, 5 科研优势 近5年完成科研21项。并获得省、厅级科研进步奖5项。近5年发表论文43篇。发表专著2本。门诊量大,病种全,教学与科研经验多,可以为省内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科医师。 6 综合优势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为综合性三等甲级医院,拥有通科医疗所需要的各种先进的医疗设备、各种物理和化学检查设备和齐全的实验室检查,有内外妇儿等各专业医疗科室的综合技术支撑,有配套的后勤保障。具备设立省精神卫生中心的有利条件。 7 指导扶持下级医院的优势 精神科为天水市三院、兰州市三院、白银精神卫生中心、平凉精神病院、拢南精神病院、兰州市精神康复医院、武威红什字精神病院培训过医务人员,一手扶持起定西县二院精神科。这将为构建无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地区提供经验。 8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优势 早在1983年东乡县洒勒山滑坡时,精神科医师就到达灾区,对灾区人民做了广泛的精神卫生灾后心理干预和治疗。2008年四川汶川“5.12”地震后,该科在第一时间编制了灾后心理干预手册,培训心理干预人员300余人。甘肃省首批心理干预医疗队队长由该科主任医师担任并圆满完成卫生厅安排的工作,并被评为甘肃省抗震救灾先进个人,这些将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提供经验。 9 药物滥用防治工作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挂靠在精神科的省药物滥用监测站和药物依赖治疗中心就曾为当时全省药物滥用的监测、检测、防治、康复、戒毒药物临床验证和骨干人员培训作出贡献。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普通外科创建于1958年,有普外一科、普外二科、普外三科、普外四科、普外六科、普外七科。 其中普外一科设有肝胆外科和肝移植科两个亚专业,是卫生部国家重点专科,甘肃省高校重点学科、甘肃省卫生厅重点学科、兰州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兰州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后培养单位、甘肃省消化系肿瘤重点实验室依靠单位,中华慈善总会肝癌分子靶向治疗定点医院,卫生部普外内镜和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腹腔镜技术培训基地,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COE全国教学基地,甘肃省医学会外科学专业委员会腹腔镜技术培训基地。 拥有床位71张,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4名、博士研究生导师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3名、博士5名、博士后2名、硕士8名、甘肃省第一层次领军人才1名。科室多名成员曾在英国剑桥大学、日本三重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台湾长庚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医院研修。 普外临床医学中心主任李玉民教授现任兰大二院院长、国家重点临床专科(普外)学术带头人、肝胆外科主任、内镜中心主任、生物治疗临床医学中心主任、甘肃省消化系肿瘤重点实验室主任、卫生部普外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主任、《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主编。兼任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肝移植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胰腺癌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外科危重病与感染学组委员、甘肃省医学会外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肝衰竭与人工肝学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等职务。并担任《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委等国内外20余种著名医学期刊编委,卫生部规划教材《外科学》编委。 科室配备有肝储备功能检测仪、肝脏手术三维规划系统、射频消融治疗仪、高清电子腹腔镜、高清电子胆道镜、CUSA(超声解剖吸引器)、氩气刀、多导联心电检测仪、微波治疗仪等国内一流的专科设备。在李玉民教授带领下,普外一科率先在甘肃省开展DCD肝移植术、精准肝切除术、复杂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扩大肝门胆管癌根治术、三镜联合治疗复杂胆管结石等疑难复杂和高精尖手术。熟练开展扩大半肝切除术、肝尾状叶切除术、前入路肝切除术、肝门部胆管癌切除术、肝癌射频消融术、门脉高压断流分流术、肝门胆管狭窄修复肝肠吻合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扩大胰体尾癌切除术、人造血管移植术、自体血管搭桥术、巨大胸骨后甲状腺肿切除术、复杂腹壁疝修补术、肿瘤联合脏器切除术、腹腔镜下肝切除术、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等本专业高难度手术,以及腹腔镜胆囊切除、胆管切开取石、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等各项普外专业常规手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和社会效益,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 科室获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211工程重点专项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资助。在肝胆胰疾病的外科手术、内镜、腔镜治疗,肝移植临床与基础研究,以及消化系统肿瘤发病机制、天然药物开发和肿瘤基因治疗等研究方面,取得了国内先进、部分国内领先的多项科研成果。科室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甘肃省医学科技进步奖多项,在SCI杂志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30余篇,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50余名。 兰大二院普外二科位于新综合大楼十楼西区,包括微创外科和胆胰外科两个亚专业组。是卫生部国家重点专科,甘肃省高校重点学科、甘肃省卫生厅重点学科。病区开放床位70张,设有监护病房和VIP病房,可为急危重症患者及需要专业照顾的特殊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医疗人员梯队: 科室现共有医师17人,其中正高职称5人,副高职称3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5人。全科有3人次担任中华医学会专业分会或省医学会、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师协会分支学术机构负责人;4人次担任《中华医学杂志》、《中华普通外科杂志》、《Chinese Medical Journal》等期刊的编委、审稿人。张有成教授担任胆胰外科主任及学科带头人,微创外科由王琛教授担任科主任及学科带头人。 医疗业务项目: 该科室诊疗范围广泛,包括肝脏、胆囊、胰腺、脾脏、胃、结肠、直肠、乳腺、甲状腺、阑尾、疝、痔等多系统、多器官疾病。全面开展多种类型的肝脏手术、门静脉取栓、肝门部胆管癌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等手术,对急性重症胰腺炎通过应用各种先进诊疗技术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诊治体系。拥有省内最先进的微创治疗技术,可在腹腔镜下行肝脏良恶性肿瘤、肝囊肿开窗引流、胆囊切除、胆管切开取石、胃癌根治、结肠癌及直肠癌根治、脾切除、阑尾切除、甲状腺等疾病的手术治疗。 先进医疗设备: 科室拥有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电视腹腔镜器械、高功率多功能超声刀、PK刀以及配合治疗胆道疾病的纤维胆道镜、十二指肠镜及电子直肠镜、电化学肿瘤治疗仪等现代化的仪器设备。 科研教学基地: 该科室为省级重点教学基地,承担着省内各大院校医学生的临床教学任务,同时作为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普外内镜培训基地,每年为省内外培养相当数量的致力于微创外科专业的优秀人才。科研实力雄厚,现已获省、厅级科技进步奖7项,发表SCI文章16篇,核心期刊文章100余篇,参编《实用外科操作技术》等专著2部,在研课题4项。 护理人员梯队: 科室目前拥有专业护理人员24人,其中主管护师3人、护师4人,护士17人,均为大专以上学历。 护理业务项目: 针对本科室的医疗亚专业组的不同特点,全面开展了肝脏、胆囊、胰腺、脾脏、胃、阑尾、乳腺、结肠、直肠、痔、疝气等疾病的相关护理业务,以及上述疾病微创手术的护理配合。科室设有监护病房和VIP病房,对急危重症患者及需要专业照顾的特殊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护理特色: 2009年,该院积极响应卫生部关于开展“优质护理示范工程”的号召,率先在院内开展了三个“优质护理示范病房”,该科室为其中之一,全科护士在护士长的带领下,在保证住院患者医疗护理安全、到位的前提下,加强业务学习,树立“整体化护理”、“人性化护理”“细节化护理”的现代护理理念,注重从细微处着手,关注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直到院外康复功能指导的一整条就医过程,为其提供全程、整体、人性化的一系列优质服务。科室全科护理人员在“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的指引下,竭尽所能地为每一位住院患者提供一个温馨、满意的治疗修养场所。 兰大二院普外三科是普外临床医学中心下属的科室之一。为普外硕士学位授予点,是卫生部国家重点专科,甘肃省高校重点学科、甘肃省卫生厅重点学科。 一、科室建设 1.亚专业:胃肠外科、甲状腺乳腺外科。 2.病床数:开放病床63张。 3.医师团队:医师9名,其中教授/主任医师1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1名,住院医师3名。 4.医师教育背景:博士学位1名,在读博士1名,硕士学位6名,学士学位1名。1名医师有在欧美发达国家做访问学者和研修经历。 5.护理团队:护士18名,其中主管护师3名,护师7名,护士8名。普外三科护理单元为全院优秀护理示范单元。 二、.业务开展: 1.诊疗范围: 普外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2.特长优势: 胃肠外科疾病(包括胃肠道肿瘤)的诊断与治疗。甲状腺、乳腺外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3.开展的手术:除开展普外科的常规手术,还开展肝癌切除术、肝血管瘤切除术;胆管癌根治术、胆道再次手术、复杂胆道成形术;门静脉高压症的分流和断流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根治性全胃切除术、胃癌扩大根治术;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TME)、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术等高难度手术。甲状腺外科方面开展全麻下显露喉返神经的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改良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术、颈部淋巴结清除术、胸骨后甲状腺切除术、甲状旁腺腺瘤切除术。此外还开展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等乳腺手术。 三、对外交流 1.国内交流:与国内知名大学(如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第四军医大学等)均建立了长期交流和合作关系。 2.国外交流:与国外知名大学(如英国剑桥大学、英国国王大学、美国奥赫拉荷马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法国亚眠大学、日本三重大学等)建立了长期交流和合作关系。 四、人才培养 1.培养研究生:硕士生导师1人。每年培养硕士研究生近1—2名。 2.培训基地:外科基本技术培训基地。 兰大二院普外四科是国内成立最早、功能齐全的微创外科中心之一。其前身是2000年从普外科分离组建的兰大二院腹腔镜中心,几经发展与完善,现成为甘肃省微创外科的领头军。为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内镜外科学组培训基地。 科室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技术精湛、医德高尚、勇于创新的医疗队伍,至今已行各类腹腔镜微创手术万余台,而且手术治疗的疾病谱业已拓展到普通外科绝大多数疾病,对胆道系统结石性疾病、肝脏良恶性肿瘤、结直肠疾病、胃小肠疾病以及甲状腺疾病等的微创治疗均具有很深的造诣;尤其是在胆道外科、结直肠外科、疝外科等领域更显示出其极大的优越性;科室应用腹腔镜技术根治结直肠癌、胃癌等疾病及肝叶切除技术在西北地区处于领先水平。另外,本科室作为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普外内镜培训基地,每年为省内外培养一定数量的致力于微创外科专业的人才。现共有医师12人,正高职称4人,副高职称3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3人。护士15人,其中主管护师3人,护师5人。固定床位38张,其中监护病床6张。 VIP外科是兰大二院外科特色科室,属于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学科,亚专业为乳腺外科 目前有病床47张,医生10人,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1名,住院医师5名,其中博士生2名,硕士生7名。护理人员21人, VIP外科前身为干部病房,本着提供一流服务,关爱患者,不断进取的理念,在历届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下,不断成长壮大。 科室的主要诊疗范围为:消化系统外科疾病,诸如肝、胆、胰、脾外科疾病,胃、结直肠肿瘤的手术治疗、甲状腺和乳腺的良恶性肿瘤的治疗 研究方向: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乳腺疾病 科室特色:乳腺包块麦默通微创治疗,消化系统外科疾病腔镜治疗 护理特色:遵循医院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热情礼貌,服务周到,多年来以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治疗效果得到病人的广泛认可和医院同仁的一致好评,是该院的”优质护理示范科室”及”微笑病房” 将一如继往以一流的服务、一流的质量、一流的态度为您带来最优质的医疗服务,亦给予您VIP的感觉。 普外七科(创伤普外科)前身为急救中心创伤外科普外专业组,为中国初级创伤救治甘肃培训基地(PTC)。根据医院专业分化发展的需要,于2013年6月1日起独立建科。 一、科室建设 1. 亚专业:创伤普外。 2.病床数:开放14张。 3.医师团队:医师7名,其中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3名,住院医师2名。 4.医师教育背景:博士学位1名,硕士学位4名,学士学位2名。 5.护理团队(心-创外):护士30名,其中主管护师4名,护师4名,护士23名。其中本科7名,大专11名,中专12名,心-创外护理单元为全院优秀护理示范单元。 二、业务开展 1. 诊疗范围: 普外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2.特长优势: 腹部创伤为主干,其它腹部疾病为辅,集医、教、研为一体的学科体系,成为甘肃省重要的医疗人才培训基地。 3.开展的手术:开展普外科的常规手术,特别是腹部创伤及其它急腹症的手术治疗,还开展门静脉高压症的分流和断流术;根治性全胃切除术、胃癌扩大根治术;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等高难度手术。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肝病科是甘肃省三级甲等医院中唯一拥有独立诊治肝脏疾病的科室。是以科研为龙头、临床为基础、教学为根基的医、教、研一体化功能齐全的综合性学科。科室专业技术队伍由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及由护士长带领的护理人员组成。所有临床医师均拥有硕士学位,所有护理人员均为大学学历,因而具备坚实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实力。 科室目前床位数22张,肝病重症监护室二间,VIP病房一间;周一至周五专科门诊安排全天工作日,日平均门诊患者就诊量70余人次,年门诊量超过10000余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达1000余人次。 肝病科临床诊疗疾病主要为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脂肪性肝病、代谢性肝病、急慢性病毒性肝炎、黄疸、门静脉高压症、消化道出血、肝硬化、肝脏肿瘤、肝性腹水的诊治以及超声引导下肝脏穿刺活检术。 2011年引进世界一流无创肝纤维化诊断仪器从而领先开展甘肃省肝纤维化无创诊断的新技术;同期广泛开展慢性肝脏疾病肝功能储备检测,为慢性肝脏疾病患者的临床诊治及预后判断提供可靠的依据;加快引进并开展体外人工肝支持系统,为救治慢性重型肝病患者搭建高尖技术平台。 科室同时承担者甘肃省重点实验室消化肿瘤实验室、兰大二院消化系疾病中心及兰州大学肝病研究室科研工作。近年获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兰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提高慢性重症肝病救治率、加强非病毒性和病毒性肝病诱导的的肝纤维化及肝脏肿瘤相关机制及临床中药治疗的研究是我们的科研方向。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是我们永恒的职责!
兰大二院泌尿外一科隶属于甘肃省泌尿系疾病临床医学中心,现有床位62张,年门诊量近3万人次;年手术量1200余台次。现有医护人员32人,其中正高级专家3人,副高级职称专家6人,具有博士学位者8人、硕士学位者6人。留学回国专家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吴阶平医学奖获得者1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5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1人。 科室现拥有泌尿系肿瘤、器官移植、肾上腺外科和男科学等亚专业,能够开展包括腔镜泌尿外科、小儿泌尿外科、女性泌尿外科和尿控、泌尿系结石、前列腺外科、尿道外科等各类泌尿外科手术,特别是在泌尿系肿瘤的微创治疗、肾移植和男科、尿道疾病的诊治上具有突出的优势,形成了鲜明特色。近年来在甘肃省率先开展了3D腹腔镜手术、腹腔镜活体供肾切取术、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肾移植术、显微镜下输精管附睾吻合术等技术,填补了甘肃省泌尿外科手术的空白,创造了较好的技术和社会效益。此外,科室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诊治、复杂尿道狭窄重建、尿道下裂矫治及不育症的系列诊治等技术领域也处于全省领先水平。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泌尿二科隶属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泌尿外科临床医学中心。该中心是甘肃省泌尿系疾病临床医学中心、卫生部临床医学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和国际泌尿外科(SIU)指定培训中心,具有泌尿外科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博士后流动站。 2011年,泌尿二科由原泌尿外科独立建科,设有床位65张,其中重症监护床位6张。拥有价值2500万元的先进仪器和设备,包括高清腹腔镜、钬激光、第四代碎石清石系统、专用泌尿B超、影像尿动力系统、多种前列腺汽化电切镜和经皮肾镜、输尿管软镜和硬镜等。同时还拥有2间泌尿专用手术室。该科致力于以发展 “微创泌尿外科”为特色的品牌科室,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现有腔镜泌尿外科、前列腺外科、肾上腺外科、泌尿系结石、尿道与尿控、泌尿系肿瘤、小儿泌尿、女性泌尿等亚专业学科。秉承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诚信求精的行医宗旨,以高、精、尖为标准,为患者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该科年门诊量1.5万人次,年住院人数1500人次,完成中大型手术1200余台次。 科室近年来在以岳中瑾、段建敏、王家吉教授为学科带头人,注重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培养了田俊强、包军胜、米军、李烨、吴恭瑾、杨宁强等一批中、轻年学科骨干;一支年富力强拥有精湛医疗技术、雄厚科研实力医疗团队。现有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2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3人。 科室开展业务 1.内镜手术: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经输尿管镜激光碎石取石术、软输尿管镜上尿路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尿道狭窄冷刀切开术。 2.腹腔镜手术:腹腔镜肾上腺手术、肾癌根治术、保留肾单位的手术、肾盂成形术、腔静脉后输尿管矫形术、腹腔镜下膀胱全切、尿流改道术、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 3.其他特色手术:复杂尿道下裂成形术、长段尿道狭窄修复成形术、女性泌尿外科手术、小儿泌尿外科手术、男科手术等在该科也有一定特色。 科室成立以来,培养博士1人、硕士研究生4人、在读博士2人,研究生11人,进修医生 15余人。同时,承担兰州大学临床医学本科的理论教学、见习、实习及双语教学任务。发表论文SCI收录论文3篇,CSCD 6篇,获国家级专利2项,多中心临床课题1项、省自然基金资助课题1项,兰州市自然基金资助课题1项,院内资助课题3项。 科室注重加强对外交流,已有数名医生在国外留学进修。该科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讲学、交流、手术演示等,成功举办了多项学术会议,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和科室对外形象及影响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泌尿二科将以建设国内知名“微创泌尿外科”为目标,秉承史成礼、沈绍基、刘国栋、吴大兰、白淑芳、陈一戎、秦大山、何家扬等老一辈泌尿外科教授们对事业“兢兢业业、不断追求”的兰大二院泌尿创业精神,强化开放创新意识,注重科室内涵建设,提升临床医疗质量,坚持人才强科战略,努力为发展泌尿外科事业、造福广大患者做出新的贡献!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骨科分为骨一科、骨二科两个科室。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骨一科是兰大二院骨科临床中心下属的一个科室,现为国家卫生部首批设立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现有在职医师18人,护理人员24人,其中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5人、副主任护师1人、主治医师1人、住院医师9人。其中医学博士5名,医学硕士12名,目前拥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人。骨一科有5个亚学科,床位66张,年收治患者1400余例,完成手术近1325台次。骨一科拥有较好的硬件设施和过硬的技术、临床经验丰富的人才梯队,在骨关节疾病、创伤骨折、骨肿瘤和四肢脊柱、骨感染、骨结核、微创、骨不连与骨质疏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开展的各种高难度手术,几乎涵盖了所有骨科领域。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于2010年被国家卫生部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骨一科是兰州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是外科博士后流动站,已经培养了博士生6人,硕士研究生54人。 骨2科是兰大二院骨科临床中心下属的一个科室,现为国家卫生部首批设立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甘肃省骨关节疾病重点实验室。设有床位72张,在职医生19人,其中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7人,教授1人,副教授5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6人;其中医学博士7名,医学硕士9名,现有以王拴科主任医师、康学文副主任医师为主的脊柱外科专业组,董平主任医师、刘文忠副主任医师为主的小儿骨科专业组,万麟主任医师、赵斌副主任医师为主的手外科专业组等三个亚专业组。在职护理人员23人,其中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1人,护师8人,护士13人;其中本科9人、大专11人,现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 诊疗优势: 1.脊柱外科:成熟开展胸腰段骨折前后路手术及多种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颈椎环枢融合,颈椎间盘置换,前路多节段颈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前路钢板内固定、高位颈椎前后路手术等高难度手术,以及外伤性截瘫的手术治疗,脊柱畸形矫形,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脊柱及椎管肿瘤切除等,取得非常满意的成效。 2.手外科:对各种手部及四肢神经、血管、肌腱损伤的修复,断指再植,拇、手指再造,各种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等有独特的治疗方法。 3.小儿骨科:对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先天性肌性斜颈、先天性并指多指畸形等小儿畸形有成熟的治疗方法。 4.四肢创伤方面: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四肢创伤骨折、脱位,特别是疑难复杂的骨折,如近关节和关节内的干骺端粉碎性骨折、严重污染的开放性骨折、伴有大面积软组织挫伤的骨折等都有非常成熟的治疗方法。对于骨折治疗后的并发症如陈旧性骨折骨不连或骨折畸形愈合具有一整套独特的治疗方法,让病人能获得满意的治疗结果。 5.关节外科:开展髋、膝和翻修置换手术将近20年,积累了大量病例,近年开展了关节表面置换和小切口关节置换手术。开展了多年的膝关节镜手术,在骨科微创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膝关节镜下清理病灶,半月板损伤、交叉副韧带重建、关节内骨折修复、化脓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的清理、游离体的摘除等病症的治疗。开展了大量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矫形手术,股骨头坏死导致的关节病也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 护理优势: 1.护理单元特色:2011年,该院积极响应卫生部关于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号召,在院内开展了十一个“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该科室为其中之一,全科护士在护士长的带领下,在“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指引下,树立“人性化护理”、“细节化护理”的现代护理理念,认真落实基础护理,坚持加强质量控制,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规范护理查对制度。重视学习,加强人员培训,充分发挥每一位护士的潜能和创新性思维,以提高服务质量。护理上采用整体护理,即以病人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根据病人生理、心理、精神方面的需要,提供适应不同个体情况的最佳护理。全科护理人员竭尽所能地为每一位住院患者提供一个温馨、舒适的治疗场所和全程人性化的优质护理服务。 2.护理管理特色:护理工作受到科室领导的高度重视。该科目前手术量、门诊量、床位使用率及床位周转在省内名列前茅,医生每天超负荷的工作,大量的时间在门诊及手术室,为了让医生能安心工作,做了他们的坚强后盾。为了配合医疗工作,对护理人员进行了相应的培训、考核,将护理人员进行分层使用,保证护理质量。同时配合医院进行电子病历的改革,使护士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对病人的护理上,从而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质保量的完成了临床各项工作。 3.人文服务: (1)张贴各种温馨提示、警示标语,床尾悬挂提示小标识。 (2)为患者及家属配备电冰箱、微波炉。 (3)设置便民服务柜,内有镜子、梳子、放大镜、针线包、剪刀、指甲剪等,以方便患者。 (4)制作健康教育手册,供患者及家属阅读。 (5)设置书报架,供患者及家属阅读。 (6)制作科室文化栏,在医患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7)病室内配置防滑垫、隔帘、陪护椅、轮椅、拐杖等,以方便患者及家属,保证患者安全舒适。 4.护理科研:近五年共完成护理科研4项,一项获获甘肃省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在国家级及省级各类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5.护理教育:科室承担兰州大学护理本科生的教学工作。同时每月大致承担20名护理本科、大专、中专实习学生的临床带教工作。 6.进修培训:积极参加国内大型的学术交流,选派优秀的护理人员赴国内一流医院进修参观学习,同时接受省内基层医院的护士来该科进修学习,为基层培养人才。 7.护理宗旨:护理部全体人员将一如既往地遵循“病人至上,质量第一”的宗旨,团结协作,奋发向上,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质量的护理团队,为人民大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8.护理获奖: 2006年被评为省级优秀护理服务集体 2009年被医院评为文明护理单元 2010年被医院评为优秀护理单元 服务优势: 该科凭借精湛的技术、优质的服务、合理的收费迎来了大量患者。在患者多、手术多、治疗多、液体多的情况下,各级医护人员经常加班加点超负荷的工作着。手术最多时每天达13台,医生始终坚持每日认真查房、手术、换药、治疗;护士不分白班夜班仔细准备着每一台手术,精心护理着每一位患者,为病人提供的良好的就医环境,同时在患者围手术期进行详细全面的宣教,及时与患者沟通帮助患者解决遇到的困难,患者的病情好转或是康复出院,是我们最大的安慰。 在日常工作中,各级医护人员热情接待每一位患者,认真对待每一台手术,每日坚持床头交接班,护士长坚持每日上下午查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患者的生活护理、基础护理到专科护理层层落实,责任到人。树立工作无小事的责任意识并抓好核心制度的落实,使科室工作有条不紊,在全科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全年无差错投诉及护理并发症的发生。 骨2科的全体医护人员一定会更加努力的工作,以更强的责任心、爱心、细心、同情心来为患者服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丰富服务内涵,努力为病人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服务,使科室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分为神经外一科、神经外二科。 神经外科由我国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韩哲生教授于1956年创立,是我国最早建立的神经外科单位之一,并于1985年在继北京、天津和上海之后在神经外科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第四个神经外科研究所——兰州医学院神经病学研究所。1985年成为甘肃省首批医学硕士授予单位,1995年成为全省首批省级重点学科,2011年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历任主任韩哲生教授、裘明德教授、康笃伦教授、张建生教授,现任主任潘亚文教授。经过56年的艰辛努力,神经外一科隶属于兰州大第二医院神经外科临床医学中心,现已经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甘肃省最大的神经外科临床医学中心和专科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神经外科临床重点专科。 1、专科规模 目前有床位124张,分2个病区,6个亚专业学科。其中一病区含颅底神经外科、功能神经外科和神经内镜及脊柱脊髓神经外科三个亚专业,其中二病区含幕上肿瘤神经外科、颅脑创伤神经外科和脑血管病神经外科三个亚专业,每年手术量达2000台次,收治了甘肃省及周围省区大部分的神经外科疑难病人。 2、梯队建设 现科室拥有医生30人,正高级职称8人,副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14人。具备博士学位者5人,硕士学位者21人。甘肃省科技领军人才2人,甘肃省医疗卫生技术学术带头人4人,硕士生导师5人。拥有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1名、各学组委员4名,中华医学会甘肃省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主委、副主委、委员各1名。拥有中国医师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1名、各专业分会委员4名,中国医师学会甘肃省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主委、副主委、委员各2名。 3、专科设备 拥有一大批高精尖的神经外科专科诊断和手术设备。包括数字减影系统(Philiphs ALLURA-12 1000mA)、64排螺旋CT(Simens SENSATION-64)、磁共振成像系统(Simens Verio 3.0T)、 神经外科手术显微镜(Zeiss 、Muller 、Leica )3台,专用手术床(Schaerer)3张,神经内镜(Zeppelin、Storz) 2台,神经外科动力系统(Medtronic)2套,超声吸引(CUSA)1台,神经外科专用手术头架(Mayfield)3台,立体定向仪、神经导航仪、术中神经功能监护仪、术中B超等设备。 4、一病区亚专业 (1) 颅底神经外科:由潘亚文教授任主任,拥有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1人、住院医师3人。 收治病人病种复杂,手术难度大。主要收治脑干肿瘤、颅底各部位肿瘤、高颈段髓内肿瘤、颅内外沟通性肿瘤,颅颈交界各类复杂占位性病变等,进行各部位肿瘤的个体化显微手术治疗及综合治疗。 (2) 功能神经外科 :由张新定教授任主任,拥有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1人,住院医师3人。主要开展癫痫的外科治疗及功能性颅神经疾病的外科治疗,如癫痫、帕金森病、功能障碍性疾病和疼痛的外科治疗,颅神经疾病的微血管减压等治疗。 (3) 神经内镜及脊柱脊髓神经外科由袁治主任医师负责,拥有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1人,住院医师2人。主要收治垂体瘤、脊索瘤、脑积水、颅内各部位囊肿、脑脊液漏、脊髓肿瘤、椎间盘脱出等疾病。开展脊髓肿瘤的显微手术切除加内固定术、内镜下经鼻蝶垂体瘤、脊索瘤切除术,脑积水三脑室底造瘘术,颅内囊肿造口术,开颅及经鼻内镜下脑脊液漏修补术等。
骨三科是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骨科临床中心下属的一个科室,前身为甘肃省急救中心创伤骨科,现承担着创伤骨科的医疗、教学和科研任务。科室现有正高2人,副高6人,共分为三个专业组,分别为脊柱脊髓损伤组、骨盆创伤组、四肢创伤组。科室在多发伤、复合伤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多次成功抢救大量交通事故伤者。圆满完成汶川5.12地震、青海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自然灾害的救治任务。科室年收治病人约1000余人,手术台次800余例,2011年被卫生部认定为中国创伤救治甘肃培训基地(PTC)。科室全体医护人员将以精湛的医术、优良设备、热情的态度为每位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自1959年兰医二院成立时由我省著名儿科学专家逯志超教授、刘筱坤教授等人创建,2004年省儿童医院成立后,我省科成为了儿童医院的儿内科。50年来,经过老一辈专家的认真传帮带和新一带医护人员的努力工作,时至今日,儿科各亚专业百花齐放,已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有特色的,全面发展的,技术精湛的综合技术科室。 2010年9月正式编制为甘肃省儿童医院儿内科,包括:小儿重症科(甘肃省重点专科)、新生儿科、小儿心血管科、小儿肾病与风湿免疫科、儿保科和儿门诊及儿童输液中心。床位扩至120张。 近年来医院为我科添置了进口高档小儿专用呼吸机,婴幼儿多功能中心监护系统,新生儿和婴儿肺功能仪,抢救台,恒温箱,注射泵、除颤仪等大批现代化的诊疗设备达560余万元。 在小儿危重症急救、新生儿疾病、小儿心血管、小儿肾脏疾病和小儿神经系统及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方面具有独到的理念和临床经验,处于我省儿科专业领先地位。
骨三科是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骨科临床中心下属的一个科室,前身为甘肃省急救中心创伤骨科,现承担着创伤骨科的医疗、教学和科研任务。科室现有正高2人,副高6人,共分为三个专业组,分别为脊柱脊髓损伤组、骨盆创伤组、四肢创伤组。科室在多发伤、复合伤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多次成功抢救大量交通事故伤者。圆满完成汶川5.12地震、青海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自然灾害的救治任务。科室年收治病人约1000余人,手术台次800余例,2011年被卫生部认定为中国创伤救治甘肃培训基地(PTC)。科室全体医护人员将以精湛的医术、优良设备、热情的态度为每位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一、科室建设 兰大二院生殖医学科(中心)成立于2013年6月,现拥有正高3人,中级2人,初级5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7人,护理人员3人。中心全部人员均到卫生部指定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培训基地接受过专业培训,并取得资格证书。 二、业务开展 1.诊疗范围:不孕不育症的诊断与治疗 2.特长优势:生殖医学科(中心)为设备、技术先进,功能齐全的治疗性科室。现拥有国内先进的丹麦K-system IVF工作站、德国Heareus三气培养箱、德国LABOTECTCO2培养箱、德国Zilos-TK激光破膜仪、日本阿罗卡超声仪2台、日本NIKON倒置显微镜等设备。运用宫腹腔镜联合技术、辅助生殖等先进技术治疗不孕不育症。 3.开展主要业务:不孕不育症的系统检查及诊断、诱发排卵治疗;人工授精;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常规“试管婴儿”技术);卵母细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技术(第二代“试管婴儿”技术);胚胎玻璃化冷冻技术;精子冷冻技术;冻融胚胎移植技术;附睾穿刺取精子术;胚胎辅助孵化技术;未成熟卵子培养技术;多胎妊娠减胎术;宫腹腔镜手术;输卵管复通术;复发性流产的治疗等。 三、对外交流 与国内知名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如北京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武汉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重庆生殖遗传研究所、北京协和医院等)均建立了长期交流与合作关系。 四、人才培养 硕士生导师2人,每年培养硕士研究生2-3名。
兰大二院皮肤性病科是省级临床重点学科,全省皮肤科医师的主要培训基地,也是省医学会皮肤科专业委员会主委所在单位。现有三个亚专业学科即医学真菌病科、性传播疾病科和变应性皮肤病科。住院部设固定病床21张。科室在职人员21名,其中医师9名、护士9名、检验人员3名,高职5名、中级4名、初级12名,博士2名、硕士5名、本科6名、专科8名。近年来,门诊和住院患者数量逐年增加,2011年门诊患者达6万人次,住院患者达600例。科室拥有先进的多功能激光治疗仪、308准分子激光治疗仪、各型紫外线治疗仪、豪华中药药浴箱、CO2激光仪及皮肤生理指标检测仪等大中型诊疗设备。 科室开展的医疗技术综合水平达到省内领先。中西医结合治疗是该科的传统特色。在银屑病、皮炎湿疹、病毒疣及皮肤血管炎等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曾获得多项科研成果奖,尤其是“银屑片”、“抗毒冲剂”已在该院临床应用多年,安全有效便捷。中药罨包疗法对炎症渗出性皮肤病更是疗效显著,深受患者的褒奖。皮肤病种类繁多,病因复杂,易于复发,往往需要长期治疗。据此,该科融合新医学模式理念的皮肤病护理,对每位住院患者都制订了一套详细的心理护理、系统护理及局部护理计划,配合药物及其他辅助治疗,大大提高了疗效,明显缩短了平均住院日。护理人员一直秉承不怕脏,不怕累,保护患者的隐私权,竭诚为广大患者服务的宗旨。护理管理体现排班合理化,管理人性化,建立一个温馨和谐的护理团队。 科室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医学真菌病、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性传播疾病和银屑病。近五年来,完成科研4项,获奖1项、鉴定3项。 多年来培训省内外进修医生100余名,培养毕业研究生43名。 科室一向重视对外交流。曾多次邀请国内外专家来该院讲学。科室人员积极参加全国性学术交流会议,并有多篇论文交流。
骨三科是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骨科临床中心下属的一个科室,前身为甘肃省急救中心创伤骨科,现承担着创伤骨科的医疗、教学和科研任务。科室现有正高2人,副高6人,共分为三个专业组,分别为脊柱脊髓损伤组、骨盆创伤组、四肢创伤组。科室在多发伤、复合伤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多次成功抢救大量交通事故伤者。圆满完成汶川5.12地震、青海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自然灾害的救治任务。科室年收治病人约1000余人,手术台次800余例,2011年被卫生部认定为中国创伤救治甘肃培训基地(PTC)。科室全体医护人员将以精湛的医术、优良设备、热情的态度为每位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心脏外科有:一科、二科。 2012年,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心脏外一科在多项技术上取得了重要突破。心外一科不仅拥有高素质、高学历、年轻化的人才团队,而且设备精良,拥有国际上最先进的呼吸机、体外循环机、ECMO等众多高精尖设备。目前,科室拥有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1名、住院医师2名;博士2人、硕士3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人。 在医院领导和同事的支持下,在医院相关科室和国内、国际同行的协作下,心外一科勇攀高峰、不懈进取,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已有多项技术填补了省内空白,多项手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率先在兰大二院独立自主开展了婴幼儿重症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手术、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同期换瓣+冠脉搭桥手术、多瓣膜置换+房颤射频消融手术、深低温停循环下主动脉瓣置换+升主动脉置换+冠状动脉移植手术+主动脉弓人工血管置换手术、全胸腔镜下房缺修补+三尖瓣成形手术;率先实施了甘肃省第1例全胸腔镜下二尖瓣成形+三尖瓣成形+房缺修补手术、第1例全胸腔镜下房颤射频消融术、第1例全胸腔镜下部分心内膜垫缺损矫治手术、第1例“烟囱”+ 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第1例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修复手术。患者年龄最小2月龄、最大86岁;体重最轻3公斤、最重90公斤,达国内先进水平。常规手术的成功率接近100%,达国内先进水平。 全胸腔镜心脏外科手术是自体外循环机诞生以来又一里程碑式的技术革命。“大动脉瘤”的系列治疗方案:开胸、介入和Hybrid(杂交)技术,代表了心血管外科领域最前沿、最具创新意义的技术;这两大类技术是心外一科的重点项目,该科开展的全胸腔镜手术、主动脉瘤的开胸、介入和Hybrid(杂交)技术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 心脏外一科主任、学科带头人柳德斌,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在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期间,师从我国著名心外科专家吴清玉教授,在心血管外科领域有了长足进展。2010年入选甘肃省卫生系统领军人才。2011年获得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专业委员会“Lillehei”奖学金“菁英奖”。他在本省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积极推广微创心脏外科技术;提高手术质量、减少并发症,改善远期生存率。他一手拿手术刀、一手拿导丝导管,全面开展了主动脉瘤的开刀、介入和“杂交”手术;稳步开展全胸腔镜心脏外科手术,他是全国少有的兼备心血管外科开刀、全胸腔镜和介入技术的心脏外科医生。他不仅业务技术精湛,而且科研素质兼备;在近3年发表学术论文18篇(SCI收录6篇,CSCD收录12篇)、参编专著3部、主持科研课题3项。 心外一科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参加民政部“明天计划”项目、国家“大病救助”项目及“华夏慈善基金”项目等重大先心病救治项目,为先心病患儿带来福音。科室承担着临床医学本科生、研究生等心脏外科学教学工作,培养了大批心脏外科专业人才。心脏外一科逐步向着集医疗、科研、教学于一体的综合重点科室迈进。科室秉承兰大二院精神“厚德精医,博学笃行”,一切以患者为中心,以优质服务为载体,全心全意为广大心血管病患者服务。 开展诊疗项目: 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小儿和成人) 冠心病(心肌梗死、心绞痛、室壁瘤形成) 心脏瓣膜病(二尖瓣、主动脉瓣、三尖瓣狭窄或者关闭不全) 大血管疾病(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大动脉疾病) 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病、心肌炎、心包炎 心脏肿瘤、胸部肿瘤 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心动过速) 胸部外伤(心前区刀刺伤、撞击伤等) 开展的手术范围: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 先心病微创封堵手术 不停跳冠脉搭桥手术和停跳冠脉搭桥手术 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的开胸、介入和“杂交”手术 心脏瓣膜置换/成形手术、房颤射频消融手术 同期瓣膜置换+冠脉搭桥手术 全胸腔镜下心脏修补、瓣膜置换/成形手术、房颤射频消融手术 微创小切口心脏修补、瓣膜置换/成形手术 兰大二院心外二科有副主任医师2人,博士1人,硕士2人。在吴向阳科主任的带领下,心脏外二科人勇于挑战、不断创新;心脏体外循环手术已涉及先心病、瓣膜病、冠心病、大血管疾病等心脏病的多个领域。成功救治了包括年龄2个月、体重4.3Kg、心内多个畸形、重度肺动脉高压合并左侧主支气管次全闭塞的患者在内的多名重症婴幼儿先心病患者,并完成了主动脉弓离断一期矫治、双侧双向Glenn手术、右室双出口矫治、法乐氏四联症矫治等复杂先心病手术,完成了婴幼儿心脏瓣膜的成型手术,完成20余例重症先心病合并气管狭窄的手术根治,2013年完成甘肃省首例新生儿大动脉调转术(Switch)。将先心病的治疗水平推向甘肃省先进水平的行列。所完成的Ⅰ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心脏瓣膜置换同期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填补了该院的多项空白,将该院成人心脏病的治疗推向了一个更高的水平;该科承担的民政先心病救助项目,在贯彻国家的惠民政策同时解决着广大贫困地区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看病难的问题。 科主任吴向阳参加心脏外科手术约4500例,其中主刀完成约2000例,最小年龄为出生后18小时,最小体重2.5kg,手术成功率在99.8%以上。有丰富的先心病、瓣膜病、冠心病及大血管疾病(主动脉夹层及动脉瘤)的外科治疗经验,可主刀完成心脏瓣膜置换及瓣膜成型、冠脉搭桥、心脏肿瘤切除、心包剥脱、升主动脉及主动弓置换并降主动脉支架象鼻术等成人心脏手术。 曾参与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等国家级科研项目,主持完成3项市级科研项目,2013年主持中央高校项目及省级科研项目2项,在本专业权威及核心期刊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参与编写专业书籍2部。 兰大二院是兰州大学的附属医院和卫生部三级甲等医院;心脏外二科作为医院的一个重要科室,在处理好繁重的临床工作的同时,还承担着兰州大学本科生的教学及科研任务。 凭借着强大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以吴向阳主任为核心的心脏外二科团队开展低龄低体重及重症先心病患儿的手术治疗。心外二科人谨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庄严誓言,怀着回报社会的赤诚之心,在兰大二院院领导和科主任吴向阳的带领下,心脏外二科正在向另一个高峰进军,等待我们的也必定是更加辉煌的明天!
自1959年兰医二院成立时由我省著名儿科学专家逯志超教授、刘筱坤教授等人创建,2004年省儿童医院成立后,我省科成为了儿童医院的儿内科。50年来,经过老一辈专家的认真传帮带和新一带医护人员的努力工作,时至今日,儿科各亚专业百花齐放,已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有特色的,全面发展的,技术精湛的综合技术科室。 2010年9月正式编制为甘肃省儿童医院儿内科,包括:小儿重症科(甘肃省重点专科)、新生儿科、小儿心血管科、小儿肾病与风湿免疫科、儿保科和儿门诊及儿童输液中心。床位扩至120张。 近年来医院为我科添置了进口高档小儿专用呼吸机,婴幼儿多功能中心监护系统,新生儿和婴儿肺功能仪,抢救台,恒温箱,注射泵、除颤仪等大批现代化的诊疗设备达560余万元。 在小儿危重症急救、新生儿疾病、小儿心血管、小儿肾脏疾病和小儿神经系统及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方面具有独到的理念和临床经验,处于我省儿科专业领先地位。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肾内科于创建于1981年,分为:肾病一科、肾病二科两个科室。 经过30年的发展,目前为甘肃省重点医学专科,甘肃省泌尿系疾病临床医学中心。科室现有医师13名、其中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5名,90%具有博、硕士学历,已初步形成了年龄、学历、层次科学和合理的学术团队。现有硕士导师2名,已培养硕士研究生26人。学科带头人王俭勤教授现任甘肃省泌尿肾病诊疗中心副主任,甘肃省肾脏疾病质量控制中心负责人,兰大二院副院长,肾脏病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肾病学会委员,甘肃省医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血液净化学组专家组成员,卫生部腹膜透析医师培训单位导师,甘肃省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担任《中华肾脏病杂志》、《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临床肾脏病杂志》等多个杂志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狼疮肾炎发病的分子机制机制、防治及中药开发研究。目前承担有牛津大学牵头的心肾保护研究1项,国内多中心合作项目2项,省级科研项目5项。主编和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和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著作2部,省级出版社出版的著作1部,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学论文50余篇。2004年获甘肃省“555”科技创新人才第二层次人选。科室近5年获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二项、国家留学回国人员基金一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一项,国内多中心合作项目三项、主持省、市级科研课题8项,课题总经费1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5篇,中华级论文62篇,出版专著5部。 科室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疑难、危重病诊治、遗传性肾脏病、肾小管间质疾病、继发性肾脏损害(自身免疫性疾病、坏死性血管炎等肾脏损害)诊治、急慢性肾衰竭防治、血液净化等方面具有特色。现有固定床位120张,门诊量约1.2万人次/年,病房收治病人数近1500人次/年,累计肾活检3000余人次。慢性血液透析患者124例,常规血液透析约1万人次/年,最长透析龄14年,CRRT约800人次/年。学科拥有单独以腹膜透析为主的病区,开展局麻下腹膜透析置管术,现有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40人。 新落成的血液净化中心拥有血液透析机40台,CRRT机2台,全自动热消毒反渗水处理机1台。中心广泛开展了各种血液净化及相关技术,包括血液透析滤过、CRRT、血液灌流、免疫吸附、血浆置换、动静脉内瘘、带Cuff的中心静脉置管等,每年行临时导管置管术600多例,Cuff导管置管术30多例,内瘘手术300余例。中心推行电脑化管理,建立了专门的透析患者数据管理系统,对病人情况进行详细登记、存档及电子化管理。实行全程监控、数字化管理,人性化服务。 根据学科发展的总体规划,科室现有肾小球病、肾间质病和血液净化三个亚专业,并已开始按分亚专业建立临床信息资料库。肾小球疾病亚学科主任王静副教授为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甘肃省医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2004年至2007年在在南京大学-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攻读肾脏内科学博士学位,师从刘志红院士,从事狼疮性肾血管病变的临床研究。目前在兰州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承担七项课题,其中国家自然科技基金一项,共发表论文15篇,SCI1篇,作为第一作者在《Lupus》、《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中华肾脏病杂志》、《国际泌尿系统杂志》等杂志发表论文。 擅长狼疮性肾炎、成人难治性肾病综合症、风湿免疫相关肾脏疾病的诊治及CRRT治疗。 肾间质病亚学科主任王文革主任医师为甘肃省肾病学会常务委员兼秘书,从事肾脏病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二十一年,具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掌握各种原发性和继发性肾脏疾病的诊治,熟练血液净化技术,在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救治方面有一定的经验,尤其擅长肾脏病理的诊断。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完成科研课题4项,其中获奖2项。 血液净化科主任王晓玲为副主任医师、甘肃省肾病学会常务委员,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精湛的业务技术,在肾小球疾病、慢性肾衰竭及血液透析方面有较深的造诣。主要从事临床血液透析及肾小球疾病的诊治工作,擅长慢性肾衰竭的诊治及血液透析,参与完成省部级科研课题2项。 肾病二科成立于2011年6月,目前拥有固定床位19张,血液透析机9台,科室集腹膜透析、血液透析和病房为一体,结构完整、功能齐全。 科室管理者王静教授,从事肾脏病专业临床实践工作近二十年,主要擅长慢性肾脏疾病的早期防治,2004年-2007年师从于刘志红院士,在南京大学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攻读博士期间,系统地进行狼疮性肾炎肾血管病变的临床研究。目前为肾小球疾病亚学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第九届肾脏病学分会全国委员,甘肃省肾脏病专业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她用心把握团队每一位成员的未来发展,在科室努力弘扬务实、学习、互助的文化,在团队成员完成肾内科常规操作流程、全面掌握肾科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其具备崇尚学习、勇于交流、互相砥砺的良好风尚。 在短短一年中,科室由大量的空置床位到病房间断的人满为患,腹膜透析患者由最初的几人增加到60余人,长期血液透析的患者增长到三十余人,科室由最初仅仅收治的轻症慢性肾脏病患者扩展到糖尿病肾病、IgA肾病、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中毒、多脏器功能衰竭等任意肾科及非肾科疾病,由于工作者扎实、不断进步的业务技能,务实、认真的工作态度,贴心、真诚的交流方式,科室目前无一例医疗事故,无一次医疗投诉,患者满意就是我们舒心工作、努力学习的根源。 目前随着病房全面对肾科及非肾科重症患者的收治,腹膜透析及血液透析治疗的不断发展,团队成员更加努力工作,在工作中主动去学习,有意提高临床实践能力的同时逐渐搭建个人今后的临床科研平台,目前初步形成了以下临床科研方向,如慢性肾脏病进展的基因靶点干预研究、糖尿病大量蛋白尿患者的防治研究、慢性肾脏疾病急性加重患者的早期防治研究、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疾病进展前的早期防治研究、狼疮性肾炎复发的早期防治研究以及改善腹膜透析患者远期生存质量的研究,更为可喜的是科室仅在组建一年中就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 崇尚学习、互助、务实、质朴、真诚境界的我们,在未来,一定会促进这个年轻、团结、奋进的科室发展,同时注定这支年轻队伍每一位成员依兴趣使然成就的个人进步。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肝病科是甘肃省三级甲等医院中唯一拥有独立诊治肝脏疾病的科室。是以科研为龙头、临床为基础、教学为根基的医、教、研一体化功能齐全的综合性学科。科室专业技术队伍由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及由护士长带领的护理人员组成。所有临床医师均拥有硕士学位,所有护理人员均为大学学历,因而具备坚实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实力。 科室目前床位数22张,肝病重症监护室二间,VIP病房一间;周一至周五专科门诊安排全天工作日,日平均门诊患者就诊量70余人次,年门诊量超过10000余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达1000余人次。 肝病科临床诊疗疾病主要为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脂肪性肝病、代谢性肝病、急慢性病毒性肝炎、黄疸、门静脉高压症、消化道出血、肝硬化、肝脏肿瘤、肝性腹水的诊治以及超声引导下肝脏穿刺活检术。 2011年引进世界一流无创肝纤维化诊断仪器从而领先开展甘肃省肝纤维化无创诊断的新技术;同期广泛开展慢性肝脏疾病肝功能储备检测,为慢性肝脏疾病患者的临床诊治及预后判断提供可靠的依据;加快引进并开展体外人工肝支持系统,为救治慢性重型肝病患者搭建高尖技术平台。 科室同时承担者甘肃省重点实验室消化肿瘤实验室、兰大二院消化系疾病中心及兰州大学肝病研究室科研工作。近年获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兰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提高慢性重症肝病救治率、加强非病毒性和病毒性肝病诱导的的肝纤维化及肝脏肿瘤相关机制及临床中药治疗的研究是我们的科研方向。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是我们永恒的职责!
新生儿科设立床位20张,分为NICU病房8张床、新生儿病房6张床、早产儿病房5张床及隔离病房1张。建有省内一流的新生儿病房,配备了新生儿专用暖箱、新生儿辐射台;拥有完善的监护治疗设备,包括监护仪,西门子呼吸机及CPAP治疗仪和血气分析仪一套。能够满足对新生儿各种危重症疾病的抢救治疗。 科室拥有一支以硕士为主体的年富力强的专业队伍,现有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2人,住院医师3人,其中硕士以上学位6人,专业护理人员13人(全部具备大专以上学历)。新生儿重症监护是近十余年来临床医学的发展方向,在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救治等方面形成了专业优势。救治最低体重新生儿为880克。在国内专业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主编参编专著5部:该科室还承担着教学培训的工作,每年接受来自省内各地的进修医师、护士20余人,培养了新生儿专业的医护人才。 新生儿科是甘肃省儿童医院的主体学科之一,2011年4月独立成科。1966年甘肃省内开展第一例新生儿换血术治疗新生儿溶血病,1977年甘肃省内开展第一例新生儿光疗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995年率先开展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有创呼吸支持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08年三月开展新生儿肺功能检查,添补了西北的空白。开展猪肺磷脂提取的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2 006年起开展PICC技术,辅助肠外静脉营养技术救治早产儿。 NICU对新生儿各种危重症疾病的抢救治疗技术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开展外周血管同步快速换血治疗重度高胆红素脑病等技术,尤其对新生儿各种颅脑疾病(如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新生儿脑梗死、胆红素脑病等)、各种母源性疾病(重度窒息、胎粪吸入综合征、胎盘早剥以及红斑狼疮所致婴儿疾病,糖尿病母亲婴儿的各种严重并发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所致婴儿相关性疾病等)、多器官系统功能衰竭、足月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持续胎儿循环、各种重症感染、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等具有丰富的救治经验。 NICU实行封闭式管理,从而最大限度的避免交叉和院内感染,为患病新生儿的康复提供最佳保障。 新生儿科每年收治来自全省各地的患儿1000例左右,年危重症新生儿抢救成功率在95%以上,为甘肃省危重症患儿的救治提供了坚强后盾和保证。 经过一年来的建设和发展,新生儿科已形成集医教研为一体的儿童医学中心的重点专科,为新生儿科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面对建设省内一流儿童医院的机遇与挑战,应对我国第四次生育高峰的职责,结合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建设规划,新生儿科未来五年发展的重点:1.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的规模发展建设,扩建新生儿病区,十二五规划科室床位数将扩增至80张;2.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和提高生存质量的诊治技术开发:如极低、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和新生儿危重症的综合治疗,生命支持新技术的应用;3.建立高危新生儿信息网络系统,建立甘肃省县级医院新生儿医生及护士培训基地,加大新生儿专业人才培养;通过以上举措使新生儿科成为省内一流的新生儿医疗和培训中心。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内分泌专业始创于1967年,1989年独立建科, 1993年确定为硕士研究生培养点。2010年10月为更好促进学科更好发展,内分泌科划分为内分泌代谢科、糖尿病1科及糖尿病2科。 内分泌代谢科现开放病床29张,包括双人间、三人间及多人间,可满足不同层次患者的就医诊疗需求。 内分泌代谢科现有医师1人,教授、主任医师1名(陈慧1);副主任医师1名(张明);主治医师2名(马芙蓉、刘一帆);住院医师1名(张涛),其中硕士研究生导师1人,内分泌专业医学博士1人,硕士5,学士1人。 全年门诊量10000余人次,收治病人1000人。 内分泌代谢科疾病诊治范围:糖尿病、甲状腺疾病、下丘脑-垂体功能减退与亢进症、甲状旁腺功能减退与亢进症、肾上腺功能减退与亢进症、性腺功能减退与亢进症、各种低血糖症、肥胖症、内分泌性高血压、痛风与高尿酸血症、骨质疏松症与其它骨代谢疾病、多内分泌腺自身免疫综合征、各种内分泌腺肿瘤等。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性糖尿病昏迷、高血钙危象、严重低血糖症、垂体危象、甲亢危象、抗甲状腺药物引起的急性粒细胞缺乏、严重低钠血症等的抢救成功率高,历年统计抢救成功率均在95%以上。 内分泌代谢科现已开展多项检查项目:胰岛功能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动态血糖监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检测、尿肾功能检测、骨性碱性磷酸酶、骨钙素检测等;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周围循环治疗、糖尿病患者足部治疗。即将开展的项目:甲状腺自身抗体检测、糖尿病与甲状腺等疾病家系调查、基因筛查及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等,可满足糖尿病和甲状腺疾病的诊治要求。 科室自2010年成立以来,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一项,甘肃省医药卫生三等奖1项,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中央高校项目1项,新立项甘肃省科技厅项目2项。在CSCD等核心期刊上共发表论文40余篇。甘肃省卫生系统领军人才1名,新增《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编委1名,新增《中国骨质疏松杂志》编委一名、中国骨质疏松学会执行委员一名,院级亚学科带头人2名,共培养硕士研究生11人。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内分泌代谢专业创建于1967年,经过倪安民,宁英远等知名老专家及几代人的努力,随着医学科技水平及医院的发展,兰大二院糖尿病内分泌疾病的诊治水平以及专业技术达到了国内先进及省内领先水平,而且培养了一批专业素质高,业务精的人才队伍。内分泌代谢专业1993年被确定为硕士学位培养点,2001年被甘肃省卫生厅评为省临床医学重点学科。 糖尿病一科成立于2011年8月,科室现有临床医生9名,其中知名老专家两名。甘肃省首位医学女博士倪安民主任医师,教授进行周三查房,渊博的理论知识和深厚的临床造诣为糖尿病一科医务人员及病友永远的财富。同时崔裕祥主任医师每周门诊两次(周三上午及周五下午),始终以优质的服务为病友服务。科室主任陈爱荣,医学博士。美国Deaconnese医院研修学者,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同时担任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研究室主任,全国内分泌代谢学会中青年委员,甘肃省糖尿病学会委员,甘肃省内分泌代谢医师协会委员。兰州市疾病控制中心特聘授课专家。擅长内分泌腺体疾病,垂体、肾上腺、甲状腺、性腺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尤其是甲亢及甲减的规范化治疗。同时科学诊治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等代谢病,特别是糖尿病的早期预防,早期治疗,胰岛素抵抗,急慢性并发症(眼,肾,神经,血管,心,脑)诊治。熟悉胰岛素泵及动态血糖的管理。 陈爱荣主任始终坚持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工作宗旨,用善心,耐心和恒心坚持理论联系实践,高标准,严要求,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多年的临床积累,完成主编专著一部,《实用内分泌代谢病临床诊治指南》,荣获西部地区科技图书评比三等奖。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其中SCI论文一篇,2009年荣获全国糖尿病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参与国家863,承担省、市厅级多项内分泌、糖尿病科研课题。 多名住院医师,研究生学历,分别毕业于知名兰州大学,同济大学,青岛大学,在骨质疏松,糖尿病肾病及高尿酸血症研究方面有独到成果。 糖尿病一科住院部病房,干净整洁,位于兰大二院一号医疗楼15层西区,共有病床27张,分为单人间,双人间及多人间,可满足不同层次患者的就医需求。科室拥有全省首家美敦力722实时血糖监测系统,数十台胰岛素泵,最先进感觉阈值检测仪器,糖尿病神经病变治疗仪及糖化血红蛋白及尿微量蛋白检测仪器,科室成员工作认真,热情,有活力,紧密团结,努力学习,优质服务,规范疾病诊治流程,严格落实执行卫生部及医院的医疗核心制度,抗生素规范使用,院内感染控制及医保管理规定,一年来诊治住院病友近700余人,完成院内会诊400-600人次,配合外科安装胰岛素泵300人次,安全快速降低血糖,尽心尽力,极大的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多次在全院医疗质量考核管理评比中荣获奖励。 糖尿病一科将永远坚持“医疗、教学、科研”综合发展的工作原则,以兰大二院建设国际化先进研究型医院为目标,不仅提高医疗诊治水平,积极掌握、实践临床新技术,紧跟国内外医疗动态及新进展,始终以服务地方百姓,提高病友健康理念为先导,提供优质的服务和高超的临床技能,做群众“三好(医德好,医疗服务好,医疗质量)并满意的好医生。 随着医学科技水平及医院的发展,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糖尿病内分泌专业1989年独立建科。经过20多年的发展,科室在糖尿病内分泌疾病的诊治水平以及专业技术方面,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而且培养了一批专业素质高,业务精的人才队伍。科室在1993年被确定为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点,2001年被甘肃省卫生厅评为省临床医学重点学科。 近3年来,随着该院新综合大楼的建成,兰大二院糖尿病内分泌专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该科按亚专业分化为糖尿病2科,由甘肃省卫生厅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任建功主任医师、教授担任科室主任,任建功主任现为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青年委员、甘肃省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内分泌疾病临床医学中心副主任,兰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内科学教研室副主任。近二年来培养硕士研究生近6名;获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1项; 承担全国科研项目4项;在国家及各类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近10篇;出版专业学术著作1部。 科室现有多名具有高、中、初级专业职称的临床、教学科研专业人才队伍。既有德高望重的倪安民教授,朱秀贞教授,崔裕祥教授等老一代专家;也有目前活跃在临床一线,担任科主任的任建功教授,还有罗晖,胡雪剑等高年资主治医师及多名年轻的住院医师,结构合理,其中硕士研究生导师1人。 科室现有住院正规病床23张,分为双人间及三人间,可满足不同层次患者的就医需求。科室所有人员大多数都长期在临床第一线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糖尿病、内分泌疾病的诊治经验,从星期一到星期五全天,星期六上午均有专家门诊应诊,以满足广大患者的就医需要。 病房诊疗设备包括胰岛素泵、快速血糖仪,糖化血红蛋白微量尿白蛋白检测仪,动态血糖分析仪,神经病变检测仪,周围血管神经病变气压、激光治疗仪等。可开展胰岛素泵治疗酮症酸中毒,高渗综合症及顽固性高血糖,围手术期胰岛素泵治疗,血糖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周围血管病变,周围神经病变的检测与治疗,甲状腺穿刺治疗及诊断甲状腺疾病等。 愿以精湛的医术和周到的服务为来自全省及周边省区的患者解除病痛,战胜疾病,这也是全科人员的愿望。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胸外科建科历史悠久,其前身是成立于1963年的胸心外科,是甘肃省最早开展胸外疾病诊疗的医院之一。经过近半个世纪的不断发展,同时加强专科建设,开展微创胸科技术,医疗水平领先西部,部分已达到国内及国际先进水平。在历任科主任陈世谋、王彤、曹学文、高秉仁及全科医疗工作者的努力下,先后成功开展了食管上段癌切除颈部吻合术、食管拔脱术、袖状肺叶切除术、结肠代食管术、隆突成形术、贲门再造术、先天性食管闭锁矫治术、胸廓出口综合症矫治术、漏斗胸胸骨翻转术等手术。2010年胸外科正式独立建科,科室在张建华主任的带领下,已发展成为由肺外科和食管外科两个亚专业组成的胸外科。拥有病床56张,配备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年门诊量达4000余人次,年住院病人2000余人次,年手术量600余台次。 目前科室开展了多项新技术新业务,常规电视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肺大疱切除术、胸腺瘤切除术、食管癌根治术、食管平滑肌瘤摘除术、贲门痉挛Heller氏手术、纵隔肿物切除术、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漏斗胸NUSS手术等;开展了甘肃省首例胸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首例纵隔镜手术、首例纤维胸腔镜手术、首例体外循环下肺癌根治术、首例食管癌切除并胸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首例CDC肺移植术,填补了省内空白,医疗水平已步入国内先进行列。 在科研方面,承担了国家、省和厅级科研项目20余项,完成科研鉴定30余项,发表SCI论文5篇,核心期刊论文100余篇,获国家级专利4项,被聘为《中国现代医学杂志》编委1人,获恩德思医学科学技术进步奖1人。在教学方面,承担着兰州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以及基层医院医生进修培养的任务。在对外交流方面,科室十分重视对外交流,先后有多人赴英国、美国、挪威、丹麦、瑞典、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研修,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院进行学术交流。每年还承担着甘肃省胸部疾病临床诊疗新技术学习班的举办工作,为基层医院新技术、新业务的广泛开展提供了平台。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病房于2011年7月正式开业,现有15名员工:其中康复医生4名、康复治疗师5名、康复护士6名。拥有25张床位,有近200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康复治疗室一个。 康复科按现代康复治疗模式设置专业治疗模式,引进了先进的康复功能评定与治疗设备。形成了以专科为方向、专病为核心、专项技术为手段的特色康复。全科15名员工中,包含了物理治疗师(PT)、作业治疗师(OT)、心肺康复治疗师(CPT)、语言治疗师(ST)、康复医师和康复护士。他们除掌握了传统物理因子治疗技术外,还拥有娴熟的运动治疗技术、神经促通术、关节松动术、平衡检测与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心肺物理治疗技术、言语障碍治疗技术、骨质疏松综合康复治疗技术等。能够对包括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心脏内外科疾病造成的运动功能障碍、语言听力障碍、心肺功能障碍等患者提供系统且全面的康复。十分有效的扩充和延续了临床急性期的治疗。 目前能够开展的康复专业:包括神经康复、骨科康复、言语听力康复、心肺康复。 针对的疾病和症状:以神经系统、骨关节、心肺康复为重心。包括:脑卒中(脑血管意外)、颅脑、脊髓损伤及术后、脑瘫、脑肿瘤术后、周围神经损伤、运动神经元变性疾病、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帕金森氏综合症;严重骨关节疾患、骨关节置换术前后、痛风、骨质疏松症、骨折、运动器官创伤、截肢和手外伤后功能障碍、颈肩腰腿痛;慢阻肺、心脏病、糖尿病合并症;肥胖症;周围血管性疾病;失语、肌肉疾病以及疼痛、痉挛、肌无力、共济失调、平衡障碍等。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介入放射科独立成科于1996年,是甘肃省内率先开展介入治疗的科室之一,现全院每年共完成介入手术3000余例,极大的造福于广大患者。介入放射科现有副主任医师1名,住院医师3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1名,主管技师1名。导管室配有先进的DSA设备2台以及配套的3D工作站,完善的PACS网络服务器、空气净化层流系统及齐全的心电监护系统。 目前该科室已开展的项目有 一、头颈部病变:全脑血管造影术,颈部血管狭窄的扩张或支架置入术。 二、胸部:肺癌的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及栓塞,大咯血的灌注止血药及出血动脉的栓塞。 三、腹部: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肝癌术后或复发、胆管癌行动脉灌注化疗及栓塞,肝血管瘤的栓塞治疗,阻塞性黄疸的经皮肝穿胆管内、外引流(PTCD)或支架置入术。胃癌、胰腺癌的灌注化疗,脾亢、脾破裂的动脉栓塞,消化道出血的灌注止血及出血动脉的栓塞,栓塞胃底食道曲张血管治疗消化道出血等。 四、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脏或肾上腺肿瘤的动脉栓塞,肾动脉狭窄的扩张及支架置入术,肾动静脉畸形和动静脉瘘的栓塞治疗,膀胱肿瘤的灌注化疗及栓塞,妇科恶性肿瘤的动脉内灌注化疗及栓塞,子宫肌瘤的动脉栓塞治疗,输卵管再通术治疗输卵管狭窄或不通等。 五、血管病变:主动脉瘤(或夹层),包括胸主动脉、腹主动脉及髂动脉,行覆膜支架置入术治疗。四肢血管狭窄的血管扩张成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下腔静脉或肝静脉狭窄、阻塞(布加氏综合征)通过血管扩张或支架放置治疗。下腔静脉放置滤器,糖尿病足的介入治疗,肢体血管溶栓术。 同时介入放射科还承担全院急危重介入手术及辅助治疗。 科研方面,科室密切跟踪国内外最新研究趋势。目前该科研究重点为积极开展胶类材料、栓塞微球等新型栓塞材料治疗大出血、抑制肿瘤生长相关等的安全性和疗效研究;积极研发新型介入技术治疗大出血,肿瘤栓塞等。在肿瘤治疗方面,目前正开展生物微囊“包裹”、生物微球吸附分子靶向药物,超选择性动脉内介入导向治疗恶性肿瘤研究;肝细胞癌精准根治性治疗技术的探索与评价;门静脉栓塞技术对肝脏织组再生能力影响的研究等
兰大二院中医科是集临床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隶属于兰大二院传统医学临床医学中心,内设中医内科和中医康复二个亚学科专业,并拥有独立的中医研究室,以及传承和发扬刘宝厚教授学术思想和经验的“刘宝厚教授工作室”。 中医科病区采用传统中式风格设计和装修,环境整洁幽静,古朴典雅,温馨舒适,具有浓厚的回归自然、顺承传统的文化氛围。拥有病床20张,煎药室一间,多功能理疗室一间。科室拥有一支医德良好、信仰和热爱中医事业、实力雄厚、技术精湛的人才队伍,特聘该 科离退休专家、国家著名名老中医、中西医结合肾病专家刘宝厚教授指导工作。有博士2人,硕士3人,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及住院医师4人。还拥有一支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服务队伍。近年来承担和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获各级奖励4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编出版专著3部。 中医科采用中药、针灸、拔罐、耳穴、推拿按摩、穴位敷贴、药物熏蒸、中药足浴、经络导频、康复理疗,以及常规西药等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开展中西医结合诊治肾病综合症、慢性肾小球肾炎、尿毒症等肾脏系统疾病;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功能性肠病等消化系统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风湿骨关节病;颈肩腰腿痛等慢性疼痛病症;以及各种疾病的康复治疗(脑血管病)等临床和科研工作。其中,刘宝厚教授开创的中西医结合肾病是该科的传统特色,多年来,深受广大病患者的好评。 中医科积极响应国家和医院大力发展中医药的政策,广泛开展院内内外妇儿等西医科室的中医会诊业务,在应用传统中医药方法诊治难治性发热、慢支、哮喘、肺心病、顽固性呃逆、重症感染、脓毒血症、多脏器功能衰竭、急慢性胰腺炎、各种黄疸、不完全性肠梗阻、术后消化功能紊乱、肿瘤化疗支持、阑尾周围脓肿、肝脓肿、各种原因的胸腹水、慢性腹泻、神经肌肉病变、复发性口腔溃疡、小儿肺炎、新生儿黄疸、结缔组织病、干燥综合征、银屑病、慢性湿疹、荨麻疹,以及失眠、疼痛、抑郁、焦虑、中风后遗症等等方面,具有较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疗效,深受同行和患者的广泛好评。 中医科秉承天人相应的传统思想,诚邀广大患者共同探讨传统、和谐、健康、绿色的疾病诊疗和康复模式。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眼科1998年率先在全省成立白内障亚专业。大力倡导新技术、新业务、新方法的开展与应用,目前在各类型白内障、尤其是复杂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方面具备极强的优势,达到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年白内障手术量1500多例。近年来,伴随着大量功能型人工晶体面世,配合国际最先进的人工晶体度数测量仪、白内障超声乳化仪等设备,该科为白内障患者提供个性化手术治疗方案,把白内障手术从治疗性复明手术真正转变为屈光性手术,最大限度的恢复患者的视觉质量。 白内障科技术力量雄厚,具有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4人,学科带头人鲁建华主任医师是甘肃省卫生厅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兰大二院亚专业学术带头人、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该科拥有当代国际最先进的白内障手术和检查设备:包括美国ALCON公司的Infiniti等超声乳化仪6台、蔡司/莱卡/TOPCON手术显微镜12台,法国BVI公司的A/B超声检查仪,日本Topcon非接触性角膜内皮分析仪,日本Canon非接触眼压计6台、蔡司等裂隙灯5台、德国Zeiss公司的IOL Master人工晶体测量大师、德国蔡司OCT三代和四代2台、法国BVI公司的YAG激光治疗仪、前节照相设备等系列国际先进的诊疗设备。另外,医院通过招标引进国际上各知名公司的人工晶状体,除常规的折叠型人工晶状体外,还有各种蓝光滤过、非球面、矫正散光人工晶体、多焦人工晶状体、有晶体眼人工晶体等,满足不同白内障患者对提高视觉质量的需要。 白内障科开设有多个培训机构,积极参与扶贫扫盲事业。 1、1993年成立“兰州市人工晶体培训中心”,1998年与新加坡国立眼科中心、天 津世界人工晶体培训中心合作成立了“兰州世界人工晶体培训中心”。 2、2008年4月成立“健康快车-百盛眼科显微手术培训中心”,是全国首批十个培训 中心之一。专门对基层眼科医师进行白内障手术技术培训,提高甘肃省白内障的整体诊治水平。 3、2011年8月成立全国第二家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培训示范交流中心,加大该中心与国内眼科同行的交流,并帮助全国其它地区的眼科医师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水平的提高。 4、积极参加省残联组织的“视觉第一中国行动”及“蓝天行动”、卫生厅组织卫Ⅷ项白内障复明、香港彭年基金白内障复明工作,完成白内障手术10000多例,义诊患者3万多人次;并举办多期白内障防治学习班,为基层培训大批白内障手术医生。多次被省政府、省残联等单位评为全省残疾人扶贫先进集体。 甘肃省眼科临床医学中心白内障科所有同仁,将以一流技术、一流设备、一流服务,为广大白内障患者最大限度恢复视觉功能而不懈努力!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产科建科于2010年,是集产科、生殖内分泌亚学科,计划生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临床科室,现医护人员专业素质优良,拥有博士、硕士等高学历人才。科室学科带头人何荣霞主任是目前省内知名的妇产科专家,硕士生导师,擅长妇科肿瘤,不孕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功血等病的诊治,在宫腹腔镜联合诊治不孕症,妇科肿瘤等方面有独到造诣。 科室现设病床42张,平均年门诊量20000人次,年住院患者2100人次,年手术量1400台次。 现有医师12人,包括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2名,初级医师7人。其中博士1人,博士在读1人,硕士6人,学士4人。 护士19人,包括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士4人,初级职称14人。其中本科学历14人,大专3人,中专1人。 产科下设部门有:产科门诊、产科病房、生殖内分泌科、遗传研究室,计划生育室,盆底康复治疗室。现开展的专业技术包括:产前筛查、遗传咨询,各类计划生育手术,自然分娩,宫颈环扎手术,各类引产及助产手术,剖宫产手术。作为卫生部级三甲医院,目前还承担全省危重孕产妇会诊与抢救工作,救治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重度、妊娠合并血液系统疾病等危重症的诊治,大大降低了孕产妇发病率与死亡率。 产科常见诊疗科目包括:正常妊娠监督、医疗性引产、计划性剖宫产、胎膜早破诊疗、羊水过多过少治疗,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诊疗,过期妊娠诊治,早期产后出血诊疗,晚期产后出血诊疗,羊水栓塞诊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疗,HELLP综合征诊疗,产褥感染诊疗,异常分娩诊疗。 除此之外产科根据妊娠特点,还开展一系列人性化的服务。产前根据孕期孕妇特点举办双休日孕妇学校,宣传优生优育知识,介绍孕期可能并发症(糖尿病、妊高征、前置胎盘、早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努力使孕妇平稳愉快的度过整个孕期。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新生儿听力筛查等项目,同时该科还进行产前保健、产后康复方面的人员培训及设备的引进。 生殖内分泌科诊疗包括青春发育病、各种月经失调、不育以及与绝经相关的各种疾病。除了绝经之外,月经相关疾病是妇女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性早熟、青春期和围绝经期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多囊卵巢综合征、高泌乳素血症和各种性发育异常疾病困扰着众多的女性患者。在内分泌疾病的诊疗中,尚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很多观念正在更新,不少方法需要进一步探索。 生殖内分泌亚专业主要诊疗科目包括:多囊卵巢综合征,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围绝经期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闭经,高雄激素血征,高泌乳素血征(垂体微腺瘤),卵巢早衰,性发育异常,反复自然流产,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症综合治疗及促排卵并发症的防治等。目前在产科技术骨干带领下,该科产科及病理产科的诊治,宫腹腔镜手术及经阴道手术均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盆底肌肉康复技术项目是该科新开展的诊疗服务科目之一,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了各种尿失禁、阴道松弛、性快感减弱、盆筋膜疼痛、盆腔脏器脱垂等一系列临床综合症。 该科全体人员将继续努力学习新技术,开展新业务,竭诚为广大女性朋友提供优质、全面、先进的医疗服务。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集临床科室与研究所于一体。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在医疗、科研、教学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白血病、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常见血液病诊疗水平达到国内先进;并在西部地区率先研究及实践血液肿瘤免疫治疗技术,已成为立足甘肃、辐射西北的重要的血液病专科。目前该科是“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务委员”及“甘肃省血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所在单位。 血液科有医疗技术人员54人,平均年龄33.2岁,结构合理、技术力量雄厚。其中在职医师13名,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100%;有省级333、555工程人才4名,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层次2名、第二层次1名,博士研究生导师2名,硕士研究生导师2名。 医疗技术:现有床位55张,拥有国内一流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层流病房和化疗洁净床,为造血干细胞移植及血液肿瘤的超强化疗提供了技术保障。设有血液肿瘤、造血干细胞移植、出凝血疾病、红细胞疾病、肿瘤生物治疗等亚专科,并定期对年轻医护人员进行各亚专科培训及考核,使其能够基本掌握各亚专科相应技术。血液病研究所有实验研究人员8名,能够完成骨髓细胞形态学,骨髓组织病理,白血病免疫分型,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检测,骨髓染色体核型分析,FISH检测,基因检测等。 科研成果:长期从事“白血病多药耐药及其逆转”及“干细胞诱导分化、树突状细胞(DC)介导抗肿瘤效应、肿瘤疫苗研究与应用”的系列研究。相关研究成果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在《China Medical Jounal》、《中华血液学杂志》、《癌症》《blood》,《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Molecular Biology Reports》及《Journal of Tumor Marker Oncology》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70余篇。此外近年来联合省重点消化肿瘤实验室及中心实验室对西部高发和重大疾病所涉及到的血液系统疾病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进行了大量工作,涉及红细胞疾病,白血病,淋巴瘤等,并联合承担国家重大专项、211工程项目、中华医学会专项、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省卫生厅、省科技厅、省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13项。 血液科已培养硕士研究生70余名,在读硕士研究生17名。在以往实践经验基础上,该科在国内率先提出了“自体干细胞移植加免疫生物治疗攻克白血病及癌症”的全新学术思想并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 该科是一个从小到大、由弱变强,这主要得益于有学术氛围、能吃苦耐劳、勇于向上、敢于创新的一支团队。每个队员的相互协作、相互鼓励、互相督促等精神组成了血液科团队精神,使全科医护人员处理疑难危重患者的能力明显增强。 血液科始终紧紧围绕解决临床重大问题、并能向临床转化而设计和展开研究。大剂量化疗、异基因移植等方法已是血液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血液科在国内较早致力于细胞免疫治疗的系列研究,已获得两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论文40余篇,在研项目10余项。正在进行单倍体NK细胞、免疫细胞组合、脐血移植的免疫效应、包含中医药的立体免疫治疗的应用研究。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男科的相关介绍暂时空缺,我们正在拼命完善当中。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肿瘤内科现有医护人员19名,其中医生9名(副主任医师1名,医师8名),护士10名。科室主任宋飞雪,副主任医师,国家公派访问学者(2004-2006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研修),中华血液学会青年委员、省抗癌协会委员、省癌症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中国现代医学杂志编委。现主持承担省级多项科研课题,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省医学二等奖二次。科室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在科主任的带领和培养下,已形成一支以优秀的中青年骨干为主的医教研全面发展、结构较为合理的学术梯队。承担多项省、厅级及高校科研课题。 科室人才配套、设备先进、诊疗技术全面,已成为与国际一流医疗院校诊疗技术接轨的肿瘤综合性诊疗专科。科室开设病床38张,拥有层流床位8张,科室目前开展各种恶性肿瘤的化疗、生物免疫治疗、抗血管新生疗法、热疗、中医治疗、姑息治疗等多项综合性治疗。年门诊量约1500余人次,年平均收治患者900 人次。 科室全体医护人员秉承“厚德精医、博学笃行”的院训,与时俱进,勇于开拓,不断创新,以患者为中心,以先进的专科诊疗模式,家庭式的温馨病房,精湛的技术、优质的服务、竭诚为每一位肿瘤患者的健康作出贡献。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介入放射科独立成科于1996年,是甘肃省内率先开展介入治疗的科室之一,现全院每年共完成介入手术3000余例,极大的造福于广大患者。介入放射科现有副主任医师1名,住院医师3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1名,主管技师1名。导管室配有先进的DSA设备2台以及配套的3D工作站,完善的PACS网络服务器、空气净化层流系统及齐全的心电监护系统。 目前该科室已开展的项目有 一、头颈部病变:全脑血管造影术,颈部血管狭窄的扩张或支架置入术。 二、胸部:肺癌的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及栓塞,大咯血的灌注止血药及出血动脉的栓塞。 三、腹部: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肝癌术后或复发、胆管癌行动脉灌注化疗及栓塞,肝血管瘤的栓塞治疗,阻塞性黄疸的经皮肝穿胆管内、外引流(PTCD)或支架置入术。胃癌、胰腺癌的灌注化疗,脾亢、脾破裂的动脉栓塞,消化道出血的灌注止血及出血动脉的栓塞,栓塞胃底食道曲张血管治疗消化道出血等。 四、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脏或肾上腺肿瘤的动脉栓塞,肾动脉狭窄的扩张及支架置入术,肾动静脉畸形和动静脉瘘的栓塞治疗,膀胱肿瘤的灌注化疗及栓塞,妇科恶性肿瘤的动脉内灌注化疗及栓塞,子宫肌瘤的动脉栓塞治疗,输卵管再通术治疗输卵管狭窄或不通等。 五、血管病变:主动脉瘤(或夹层),包括胸主动脉、腹主动脉及髂动脉,行覆膜支架置入术治疗。四肢血管狭窄的血管扩张成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下腔静脉或肝静脉狭窄、阻塞(布加氏综合征)通过血管扩张或支架放置治疗。下腔静脉放置滤器,糖尿病足的介入治疗,肢体血管溶栓术。 同时介入放射科还承担全院急危重介入手术及辅助治疗。 科研方面,科室密切跟踪国内外最新研究趋势。目前该科研究重点为积极开展胶类材料、栓塞微球等新型栓塞材料治疗大出血、抑制肿瘤生长相关等的安全性和疗效研究;积极研发新型介入技术治疗大出血,肿瘤栓塞等。在肿瘤治疗方面,目前正开展生物微囊“包裹”、生物微球吸附分子靶向药物,超选择性动脉内介入导向治疗恶性肿瘤研究;肝细胞癌精准根治性治疗技术的探索与评价;门静脉栓塞技术对肝脏织组再生能力影响的研究等
兰大二院口腔科成立于1953年底。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几代人的努力,科室从仅能进行简单的牙病治疗发展到能够担负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等项任务。 科室目前设有口腔颌面外科、口腔内科、口腔修复科、口腔正畸科。有颌面外科床位20张、大型齿科综合治疗椅15台。拥有一批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及娴熟技术的专家和厅、院级学科技术带头人。其中主任医师、副教授2名,副主任医师、副教授3名;中、初级医师、技师6名,还有一支由7名中、初级护理人员组成的训练有素的队伍。每年诊治门急诊患者万余人次,住院手术患者400余人次。历年来在各级杂志上发表论文80余篇,主编或参编著作5部,主持完成科研17项,获厅级奖6项。2004年起开始单独招收口腔颌面外科硕士研究生,目前有2名在读。2005年以前,承担口腔医学院本科生大课教学每学期22学时,目前承担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班大课教学每学年9学时。为地县级医院培养进修生约200人。 近年来,科室为满足医疗需求,购进和更新了许多医疗设备。目前科室除基本设施外还拥有芬兰OC-100曲面断层X光机、德国medicon微型动力系统、牙种植器械、微波治疗仪、Densply光固化机和洁牙机、铸造机、烤瓷炉、高温蒸汽灭菌器、牙钻手术消毒专用的超声波清洗机、封口机、注油机及卡式手机灭菌器等先进设备,可开展口腔内科、外科、修复科、正畸科涵盖的所有治疗项目,满足患者的不同需求。目前在颌面部各种外伤、肿瘤、畸形的诊治;各种牙体牙列缺损、缺失的修复;牙体牙髓牙周粘膜疾病的诊治;牙颌畸形的矫治等方面均处于全省同行业的前列。 口腔内科新开展了儿童颌面部及口腔疾病的早期预防与治疗、婴幼儿口腔日常护理咨询与指导、龋病危险因素分析与干预、窝沟封闭防龋等,得到了广大年轻父母们的欢迎和认可。在刚刚结束的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甘肃部分的调查中,该科人员作为技术组组长,率领甘肃省口腔流行病学调查组成员们,圆满完成了任务。 颌面外科开展了颌面部缺损的各种皮瓣整复术、下颌骨缺损的钛金属重建板整复术、最近与该院骨科合作成功进行了省内第一例下颌骨大部分切除后血管化腓骨即刻移植重建术。 正畸科进行了成人及儿童各种牙颌畸形的矫治、针对He因素引起的鼾症的矫治。 口腔修复科可以根据每位患者的需要,制作舒适、精美、耐用、价格适中的各种材料的义齿、磁吸附式义齿,对于颌面部手术后软、硬组织缺损的赝复体制作有着较丰富的经验。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目前科室设有床位62张,人员结构包括主任医师4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4名,博士生导师1名,博士学位3名,硕士学位12名。中级以上护理人员5名。 年门急诊量40000余人次,年住院患者1700人次,年手术量1200余台次。现已建成集临床医疗、医学教学、科学研究为一体,亚专业学科齐全、技术先进、特色鲜明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和专科人才培养基地。该科室于2000年被确定为甘肃省临床医学重点学科,2007年被确立为卫生部首批耳鼻咽喉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2010年该科室被指定为甘肃省听力障碍诊疗中心。于1997年在省内率先开展鼻内镜诊疗技术。添置德国Leica显微镜并开展了精细的鼓室探查及听骨链重建等中耳显微手术,先后购置德国Storz鼻内镜手术系统,美国Stryker手术系统及德国Explorent咽喉及耳显微手术器械,开展鼻内镜鼻腔鼻窦颅底手术,中耳内耳及侧颅底手术,咽喉及头颈肿瘤手术, 部分业务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西北聋病资源库和甘肃省新生儿及0~7岁儿童听力学数据库,建立了覆盖全省的集筛查、诊断、干预及康复为一体的听力保健平台和信息化管理平台。 该科室承担的兰州大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教学于2009年被评审为甘肃省高等教育精品课程,现为兰州大学耳鼻咽喉科学硕士及外科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点,目前已毕业硕士11名,在读博士3名,硕士9名。科室附设有耳鼻咽喉研究室,涵盖听觉生理、临床解剖、组织病理及分子生物学等研究领域。结合中国西北地区的实际,开展临床应用及基础研究。主持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面上项目2项,承担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研究项目子课题1项,完成甘肃省科研项目19项,共获资助150余万元。获得“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两项,甘肃省医学科技奖5项。科室近5年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在《Acta Otolaryngologica 》等SCI期刊发表论文6篇。 该科在2010年被甘肃省卫生厅确定为甘肃省听力障碍诊疗中心,下设有耳显微外科中心、人工耳蜗植入中心、临床听力中心、聋病资源库及耳内科等亚专科,中心由8名耳科医生负责疾病诊断及治疗,5名听力师均取得国家听力执业考试合格证书,中心配备有丹麦Madsen纯音测听及声导抗仪,美国Smart诊断性听性脑干反应仪及耳声发射仪等全套听力设备及儿童听力诊断设施,目前已在全省建成听力筛查、诊断、干预及康复的较完善的防聋体系,为全省乃至西北地区听力障碍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中心配备有西班牙ICS Chartr 200眼震电图仪可以对眩晕等内耳前庭疾病进行科学的诊断和治疗。 耳鼻咽喉科专业业务开展情况 1. 甘肃省听力障碍诊疗中心 经甘肃省卫生厅严格审查批准将甘肃省听力障碍诊疗中心设在兰大二院。该中心下设有耳显微外科中心、人工耳蜗植入中心、临床听力中心、聋病资源库及耳内科等亚专科,中心拥有国内先进的隔音集成系统,配备多频声导抗、诊断型耳声发射,脑干诱发电位和多频稳态诱发电位,视觉强化,游戏测听,纯音测听等听力学检测仪器,可以开展全套听力学检测。集合耳科学、听力学、儿童保健等多科室优势,建立了集新生儿听力筛查、儿童听力障碍诊断和进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于一体的专门机构,制定了适合该地区实际的听力筛查、诊断、治疗干预及康复流程。随着全省范围内听力障碍诊治的规范运行,中心已经建立了覆盖全省的集筛查、诊断、干预及康复为一体的听力保健平台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形成了听力学联合基因筛查的“甘肃模式”,目前这一创新模式正在全国逐步推开。 2. 耳鼻咽喉内镜诊疗中心 科室以鼻内镜、耳内镜、喉内镜及气管食管内镜为依托,实现了耳鼻咽喉疾病的微创诊疗模式。以鼻内镜技术为支撑,以常规鼻内镜诊疗技术为重点,提高鼻中隔偏曲、鼻-鼻窦炎及鼻腔肿物的治疗效果,重视鼻内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积极开展鼻内镜鼻颅底及鼻眼相关外科手术,开展经鼻腔泪囊造口术、视神经管减压术、脑脊液鼻漏修补、垂体腺瘤摘除及其他鼻颅底肿瘤的手术治疗,拓展鼻内镜技术在临床的延伸应用。提高气管食管内镜的治疗水平,在急难危重的气食管异物的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利用耳内镜及喉内镜的优势,提高中耳疾病和嗓音外科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3. 人工耳蜗植入中心 科室以甘肃省听力障碍诊疗中心为基地,以开展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为依托,集听力评估、编程调试、康复指导于一体,建立了规范的感音神经性耳聋治疗模式。针对人工耳蜗工作的高度专业特点,与人工耳蜗制造商建立协作关系,开展人员培训和技术合作,配备了高素质的人才团队和硬件设施。特别是在术前听力学诊断、评估和影像学诊断方面发挥该院的技术优势,在术前评估及术后开机调试和言语训练方面,形成了科学的流程化管理模式,形成耳聋早期干预的有效模式,完成听力语言的高效康复。对于术后患者,调试康复训练组对每一位患者反复多次调试程序并配合言语康复训练,以达到最佳效果。中心承担着甘肃省卫生厅“听障儿童救治项目”,通过申请政府救治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大病救治,配合个人自助等措施,目前累及完成电子耳蜗植入手术120余例,确保了听力筛查后听障儿童的有效干预。 4. 耳显微外科中心 针对引起传导性聋的不同病因进行诊断和治疗,开展多种提高听力的功能性手术。目前已完成鼓室成形术、联合径路完壁式手术等中耳炎手术2000多例。先后开展了耳硬化症镫骨切除人工镫骨手术,颞骨内面神经疾病行面神经全程减压及面神经肿瘤切除及神经移植术、颞骨肿瘤行颞骨切除术及次全切除术、颈静脉球瘤切除术、先天性外耳与中耳畸形的一期成形和听力重建等手术。针对重度及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成功开展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形成了听力障碍的手术干预特色。 5.小儿耳鼻咽喉诊治中心 针对小儿耳、鼻、咽、喉、气管及食管疾病的疾病谱及特点,组建了专业的小儿耳鼻咽喉诊治中心,逐步形成了从急救、麻醉、手术、围术期护理等方面具有特色的专业队伍,从预防、治疗和保健等方面全面提高了小儿耳鼻咽喉疾病的诊治专业水平。特别是小儿支气管异物的诊断和治疗,达到了较高水平。开展腺样体肥大、慢性扁桃体炎及分泌性中耳炎的手术治疗,提高治疗效果。针对小儿先天性疾病开展微创治疗,完成腮裂瘘管、先天性胆脂瘤、喉部乳头状瘤、喉蹼及淋巴管瘤的有效治疗。 6. 咽喉及头颈外科中心 咽喉科及头颈外科学方面针对鼻咽癌、喉癌、下咽癌及头颈部肿瘤积极开展早期诊断和早期综合治疗,提高临床治愈率。开展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监测诊断和外科治疗,通过呼吸辅助和手术方法解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强化头颈颅底肿瘤的外科治疗,广泛开展全喉及部分切除术、喉功能重建,根治性及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提高喉全切除术以及胸大肌皮瓣、胸三角肌皮瓣和游离前臂皮瓣修复和重建下咽,开展喉切除术后气食管发音功能的重建手术。 7. 耳鼻咽喉研究室及聋病资源数据库 耳鼻咽喉研究室涵盖了听觉生理、临床解剖、组织病理及分子生物学等研究领域。针对该地区先天性耳聋的高发状况开展了分子生物学诊断,利用遗传学原理进行耳聋的防治。目前已经建立了涵盖西北地区的耳聋遗传资源库,重点开展了常见耳聋相关基因如线粒体基因mtDNA 1555A-G突变、GJB2基因以及SLC26A4的分子诊断,可以对25%的聋病患者做出及时准确的遗传学诊断,其结果可用于指导治疗、预防、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已绘制出西北地区常见耳聋相关基因的流行图谱。建成甘肃省新生儿及0~7岁儿童听力及聋病基因联合筛查资源库及信息化管理数据库。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目前科室设有床位62张,人员结构包括主任医师4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4名,博士生导师1名,博士学位3名,硕士学位12名。中级以上护理人员5名。 年门急诊量40000余人次,年住院患者1700人次,年手术量1200余台次。现已建成集临床医疗、医学教学、科学研究为一体,亚专业学科齐全、技术先进、特色鲜明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和专科人才培养基地。该科室于2000年被确定为甘肃省临床医学重点学科,2007年被确立为卫生部首批耳鼻咽喉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2010年该科室被指定为甘肃省听力障碍诊疗中心。于1997年在省内率先开展鼻内镜诊疗技术。添置德国Leica显微镜并开展了精细的鼓室探查及听骨链重建等中耳显微手术,先后购置德国Storz鼻内镜手术系统,美国Stryker手术系统及德国Explorent咽喉及耳显微手术器械,开展鼻内镜鼻腔鼻窦颅底手术,中耳内耳及侧颅底手术,咽喉及头颈肿瘤手术, 部分业务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西北聋病资源库和甘肃省新生儿及0~7岁儿童听力学数据库,建立了覆盖全省的集筛查、诊断、干预及康复为一体的听力保健平台和信息化管理平台。 该科室承担的兰州大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教学于2009年被评审为甘肃省高等教育精品课程,现为兰州大学耳鼻咽喉科学硕士及外科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点,目前已毕业硕士11名,在读博士3名,硕士9名。科室附设有耳鼻咽喉研究室,涵盖听觉生理、临床解剖、组织病理及分子生物学等研究领域。结合中国西北地区的实际,开展临床应用及基础研究。主持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面上项目2项,承担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研究项目子课题1项,完成甘肃省科研项目19项,共获资助150余万元。获得“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两项,甘肃省医学科技奖5项。科室近5年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在《Acta Otolaryngologica 》等SCI期刊发表论文6篇。 该科在2010年被甘肃省卫生厅确定为甘肃省听力障碍诊疗中心,下设有耳显微外科中心、人工耳蜗植入中心、临床听力中心、聋病资源库及耳内科等亚专科,中心由8名耳科医生负责疾病诊断及治疗,5名听力师均取得国家听力执业考试合格证书,中心配备有丹麦Madsen纯音测听及声导抗仪,美国Smart诊断性听性脑干反应仪及耳声发射仪等全套听力设备及儿童听力诊断设施,目前已在全省建成听力筛查、诊断、干预及康复的较完善的防聋体系,为全省乃至西北地区听力障碍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中心配备有西班牙ICS Chartr 200眼震电图仪可以对眩晕等内耳前庭疾病进行科学的诊断和治疗。 耳鼻咽喉科专业业务开展情况 1. 甘肃省听力障碍诊疗中心 经甘肃省卫生厅严格审查批准将甘肃省听力障碍诊疗中心设在兰大二院。该中心下设有耳显微外科中心、人工耳蜗植入中心、临床听力中心、聋病资源库及耳内科等亚专科,中心拥有国内先进的隔音集成系统,配备多频声导抗、诊断型耳声发射,脑干诱发电位和多频稳态诱发电位,视觉强化,游戏测听,纯音测听等听力学检测仪器,可以开展全套听力学检测。集合耳科学、听力学、儿童保健等多科室优势,建立了集新生儿听力筛查、儿童听力障碍诊断和进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于一体的专门机构,制定了适合该地区实际的听力筛查、诊断、治疗干预及康复流程。随着全省范围内听力障碍诊治的规范运行,中心已经建立了覆盖全省的集筛查、诊断、干预及康复为一体的听力保健平台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形成了听力学联合基因筛查的“甘肃模式”,目前这一创新模式正在全国逐步推开。 2. 耳鼻咽喉内镜诊疗中心 科室以鼻内镜、耳内镜、喉内镜及气管食管内镜为依托,实现了耳鼻咽喉疾病的微创诊疗模式。以鼻内镜技术为支撑,以常规鼻内镜诊疗技术为重点,提高鼻中隔偏曲、鼻-鼻窦炎及鼻腔肿物的治疗效果,重视鼻内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积极开展鼻内镜鼻颅底及鼻眼相关外科手术,开展经鼻腔泪囊造口术、视神经管减压术、脑脊液鼻漏修补、垂体腺瘤摘除及其他鼻颅底肿瘤的手术治疗,拓展鼻内镜技术在临床的延伸应用。提高气管食管内镜的治疗水平,在急难危重的气食管异物的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利用耳内镜及喉内镜的优势,提高中耳疾病和嗓音外科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3. 人工耳蜗植入中心 科室以甘肃省听力障碍诊疗中心为基地,以开展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为依托,集听力评估、编程调试、康复指导于一体,建立了规范的感音神经性耳聋治疗模式。针对人工耳蜗工作的高度专业特点,与人工耳蜗制造商建立协作关系,开展人员培训和技术合作,配备了高素质的人才团队和硬件设施。特别是在术前听力学诊断、评估和影像学诊断方面发挥该院的技术优势,在术前评估及术后开机调试和言语训练方面,形成了科学的流程化管理模式,形成耳聋早期干预的有效模式,完成听力语言的高效康复。对于术后患者,调试康复训练组对每一位患者反复多次调试程序并配合言语康复训练,以达到最佳效果。中心承担着甘肃省卫生厅“听障儿童救治项目”,通过申请政府救治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大病救治,配合个人自助等措施,目前累及完成电子耳蜗植入手术120余例,确保了听力筛查后听障儿童的有效干预。 4. 耳显微外科中心 针对引起传导性聋的不同病因进行诊断和治疗,开展多种提高听力的功能性手术。目前已完成鼓室成形术、联合径路完壁式手术等中耳炎手术2000多例。先后开展了耳硬化症镫骨切除人工镫骨手术,颞骨内面神经疾病行面神经全程减压及面神经肿瘤切除及神经移植术、颞骨肿瘤行颞骨切除术及次全切除术、颈静脉球瘤切除术、先天性外耳与中耳畸形的一期成形和听力重建等手术。针对重度及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成功开展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形成了听力障碍的手术干预特色。 5.小儿耳鼻咽喉诊治中心 针对小儿耳、鼻、咽、喉、气管及食管疾病的疾病谱及特点,组建了专业的小儿耳鼻咽喉诊治中心,逐步形成了从急救、麻醉、手术、围术期护理等方面具有特色的专业队伍,从预防、治疗和保健等方面全面提高了小儿耳鼻咽喉疾病的诊治专业水平。特别是小儿支气管异物的诊断和治疗,达到了较高水平。开展腺样体肥大、慢性扁桃体炎及分泌性中耳炎的手术治疗,提高治疗效果。针对小儿先天性疾病开展微创治疗,完成腮裂瘘管、先天性胆脂瘤、喉部乳头状瘤、喉蹼及淋巴管瘤的有效治疗。 6. 咽喉及头颈外科中心 咽喉科及头颈外科学方面针对鼻咽癌、喉癌、下咽癌及头颈部肿瘤积极开展早期诊断和早期综合治疗,提高临床治愈率。开展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监测诊断和外科治疗,通过呼吸辅助和手术方法解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强化头颈颅底肿瘤的外科治疗,广泛开展全喉及部分切除术、喉功能重建,根治性及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提高喉全切除术以及胸大肌皮瓣、胸三角肌皮瓣和游离前臂皮瓣修复和重建下咽,开展喉切除术后气食管发音功能的重建手术。 7. 耳鼻咽喉研究室及聋病资源数据库 耳鼻咽喉研究室涵盖了听觉生理、临床解剖、组织病理及分子生物学等研究领域。针对该地区先天性耳聋的高发状况开展了分子生物学诊断,利用遗传学原理进行耳聋的防治。目前已经建立了涵盖西北地区的耳聋遗传资源库,重点开展了常见耳聋相关基因如线粒体基因mtDNA 1555A-G突变、GJB2基因以及SLC26A4的分子诊断,可以对25%的聋病患者做出及时准确的遗传学诊断,其结果可用于指导治疗、预防、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已绘制出西北地区常见耳聋相关基因的流行图谱。建成甘肃省新生儿及0~7岁儿童听力及聋病基因联合筛查资源库及信息化管理数据库。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目前科室设有床位62张,人员结构包括主任医师4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4名,博士生导师1名,博士学位3名,硕士学位12名。中级以上护理人员5名。 年门急诊量40000余人次,年住院患者1700人次,年手术量1200余台次。现已建成集临床医疗、医学教学、科学研究为一体,亚专业学科齐全、技术先进、特色鲜明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和专科人才培养基地。该科室于2000年被确定为甘肃省临床医学重点学科,2007年被确立为卫生部首批耳鼻咽喉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2010年该科室被指定为甘肃省听力障碍诊疗中心。于1997年在省内率先开展鼻内镜诊疗技术。添置德国Leica显微镜并开展了精细的鼓室探查及听骨链重建等中耳显微手术,先后购置德国Storz鼻内镜手术系统,美国Stryker手术系统及德国Explorent咽喉及耳显微手术器械,开展鼻内镜鼻腔鼻窦颅底手术,中耳内耳及侧颅底手术,咽喉及头颈肿瘤手术, 部分业务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西北聋病资源库和甘肃省新生儿及0~7岁儿童听力学数据库,建立了覆盖全省的集筛查、诊断、干预及康复为一体的听力保健平台和信息化管理平台。 该科室承担的兰州大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教学于2009年被评审为甘肃省高等教育精品课程,现为兰州大学耳鼻咽喉科学硕士及外科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点,目前已毕业硕士11名,在读博士3名,硕士9名。科室附设有耳鼻咽喉研究室,涵盖听觉生理、临床解剖、组织病理及分子生物学等研究领域。结合中国西北地区的实际,开展临床应用及基础研究。主持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面上项目2项,承担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研究项目子课题1项,完成甘肃省科研项目19项,共获资助150余万元。获得“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两项,甘肃省医学科技奖5项。科室近5年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在《Acta Otolaryngologica 》等SCI期刊发表论文6篇。 该科在2010年被甘肃省卫生厅确定为甘肃省听力障碍诊疗中心,下设有耳显微外科中心、人工耳蜗植入中心、临床听力中心、聋病资源库及耳内科等亚专科,中心由8名耳科医生负责疾病诊断及治疗,5名听力师均取得国家听力执业考试合格证书,中心配备有丹麦Madsen纯音测听及声导抗仪,美国Smart诊断性听性脑干反应仪及耳声发射仪等全套听力设备及儿童听力诊断设施,目前已在全省建成听力筛查、诊断、干预及康复的较完善的防聋体系,为全省乃至西北地区听力障碍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中心配备有西班牙ICS Chartr 200眼震电图仪可以对眩晕等内耳前庭疾病进行科学的诊断和治疗。 耳鼻咽喉科专业业务开展情况 1. 甘肃省听力障碍诊疗中心 经甘肃省卫生厅严格审查批准将甘肃省听力障碍诊疗中心设在兰大二院。该中心下设有耳显微外科中心、人工耳蜗植入中心、临床听力中心、聋病资源库及耳内科等亚专科,中心拥有国内先进的隔音集成系统,配备多频声导抗、诊断型耳声发射,脑干诱发电位和多频稳态诱发电位,视觉强化,游戏测听,纯音测听等听力学检测仪器,可以开展全套听力学检测。集合耳科学、听力学、儿童保健等多科室优势,建立了集新生儿听力筛查、儿童听力障碍诊断和进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于一体的专门机构,制定了适合该地区实际的听力筛查、诊断、治疗干预及康复流程。随着全省范围内听力障碍诊治的规范运行,中心已经建立了覆盖全省的集筛查、诊断、干预及康复为一体的听力保健平台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形成了听力学联合基因筛查的“甘肃模式”,目前这一创新模式正在全国逐步推开。 2. 耳鼻咽喉内镜诊疗中心 科室以鼻内镜、耳内镜、喉内镜及气管食管内镜为依托,实现了耳鼻咽喉疾病的微创诊疗模式。以鼻内镜技术为支撑,以常规鼻内镜诊疗技术为重点,提高鼻中隔偏曲、鼻-鼻窦炎及鼻腔肿物的治疗效果,重视鼻内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积极开展鼻内镜鼻颅底及鼻眼相关外科手术,开展经鼻腔泪囊造口术、视神经管减压术、脑脊液鼻漏修补、垂体腺瘤摘除及其他鼻颅底肿瘤的手术治疗,拓展鼻内镜技术在临床的延伸应用。提高气管食管内镜的治疗水平,在急难危重的气食管异物的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利用耳内镜及喉内镜的优势,提高中耳疾病和嗓音外科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3. 人工耳蜗植入中心 科室以甘肃省听力障碍诊疗中心为基地,以开展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为依托,集听力评估、编程调试、康复指导于一体,建立了规范的感音神经性耳聋治疗模式。针对人工耳蜗工作的高度专业特点,与人工耳蜗制造商建立协作关系,开展人员培训和技术合作,配备了高素质的人才团队和硬件设施。特别是在术前听力学诊断、评估和影像学诊断方面发挥该院的技术优势,在术前评估及术后开机调试和言语训练方面,形成了科学的流程化管理模式,形成耳聋早期干预的有效模式,完成听力语言的高效康复。对于术后患者,调试康复训练组对每一位患者反复多次调试程序并配合言语康复训练,以达到最佳效果。中心承担着甘肃省卫生厅“听障儿童救治项目”,通过申请政府救治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大病救治,配合个人自助等措施,目前累及完成电子耳蜗植入手术120余例,确保了听力筛查后听障儿童的有效干预。 4. 耳显微外科中心 针对引起传导性聋的不同病因进行诊断和治疗,开展多种提高听力的功能性手术。目前已完成鼓室成形术、联合径路完壁式手术等中耳炎手术2000多例。先后开展了耳硬化症镫骨切除人工镫骨手术,颞骨内面神经疾病行面神经全程减压及面神经肿瘤切除及神经移植术、颞骨肿瘤行颞骨切除术及次全切除术、颈静脉球瘤切除术、先天性外耳与中耳畸形的一期成形和听力重建等手术。针对重度及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成功开展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形成了听力障碍的手术干预特色。 5.小儿耳鼻咽喉诊治中心 针对小儿耳、鼻、咽、喉、气管及食管疾病的疾病谱及特点,组建了专业的小儿耳鼻咽喉诊治中心,逐步形成了从急救、麻醉、手术、围术期护理等方面具有特色的专业队伍,从预防、治疗和保健等方面全面提高了小儿耳鼻咽喉疾病的诊治专业水平。特别是小儿支气管异物的诊断和治疗,达到了较高水平。开展腺样体肥大、慢性扁桃体炎及分泌性中耳炎的手术治疗,提高治疗效果。针对小儿先天性疾病开展微创治疗,完成腮裂瘘管、先天性胆脂瘤、喉部乳头状瘤、喉蹼及淋巴管瘤的有效治疗。 6. 咽喉及头颈外科中心 咽喉科及头颈外科学方面针对鼻咽癌、喉癌、下咽癌及头颈部肿瘤积极开展早期诊断和早期综合治疗,提高临床治愈率。开展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监测诊断和外科治疗,通过呼吸辅助和手术方法解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强化头颈颅底肿瘤的外科治疗,广泛开展全喉及部分切除术、喉功能重建,根治性及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提高喉全切除术以及胸大肌皮瓣、胸三角肌皮瓣和游离前臂皮瓣修复和重建下咽,开展喉切除术后气食管发音功能的重建手术。 7. 耳鼻咽喉研究室及聋病资源数据库 耳鼻咽喉研究室涵盖了听觉生理、临床解剖、组织病理及分子生物学等研究领域。针对该地区先天性耳聋的高发状况开展了分子生物学诊断,利用遗传学原理进行耳聋的防治。目前已经建立了涵盖西北地区的耳聋遗传资源库,重点开展了常见耳聋相关基因如线粒体基因mtDNA 1555A-G突变、GJB2基因以及SLC26A4的分子诊断,可以对25%的聋病患者做出及时准确的遗传学诊断,其结果可用于指导治疗、预防、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已绘制出西北地区常见耳聋相关基因的流行图谱。建成甘肃省新生儿及0~7岁儿童听力及聋病基因联合筛查资源库及信息化管理数据库。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目前科室设有床位62张,人员结构包括主任医师4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4名,博士生导师1名,博士学位3名,硕士学位12名。中级以上护理人员5名。 年门急诊量40000余人次,年住院患者1700人次,年手术量1200余台次。现已建成集临床医疗、医学教学、科学研究为一体,亚专业学科齐全、技术先进、特色鲜明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和专科人才培养基地。该科室于2000年被确定为甘肃省临床医学重点学科,2007年被确立为卫生部首批耳鼻咽喉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2010年该科室被指定为甘肃省听力障碍诊疗中心。于1997年在省内率先开展鼻内镜诊疗技术。添置德国Leica显微镜并开展了精细的鼓室探查及听骨链重建等中耳显微手术,先后购置德国Storz鼻内镜手术系统,美国Stryker手术系统及德国Explorent咽喉及耳显微手术器械,开展鼻内镜鼻腔鼻窦颅底手术,中耳内耳及侧颅底手术,咽喉及头颈肿瘤手术, 部分业务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西北聋病资源库和甘肃省新生儿及0~7岁儿童听力学数据库,建立了覆盖全省的集筛查、诊断、干预及康复为一体的听力保健平台和信息化管理平台。 该科室承担的兰州大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教学于2009年被评审为甘肃省高等教育精品课程,现为兰州大学耳鼻咽喉科学硕士及外科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点,目前已毕业硕士11名,在读博士3名,硕士9名。科室附设有耳鼻咽喉研究室,涵盖听觉生理、临床解剖、组织病理及分子生物学等研究领域。结合中国西北地区的实际,开展临床应用及基础研究。主持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面上项目2项,承担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研究项目子课题1项,完成甘肃省科研项目19项,共获资助150余万元。获得“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两项,甘肃省医学科技奖5项。科室近5年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在《Acta Otolaryngologica 》等SCI期刊发表论文6篇。 该科在2010年被甘肃省卫生厅确定为甘肃省听力障碍诊疗中心,下设有耳显微外科中心、人工耳蜗植入中心、临床听力中心、聋病资源库及耳内科等亚专科,中心由8名耳科医生负责疾病诊断及治疗,5名听力师均取得国家听力执业考试合格证书,中心配备有丹麦Madsen纯音测听及声导抗仪,美国Smart诊断性听性脑干反应仪及耳声发射仪等全套听力设备及儿童听力诊断设施,目前已在全省建成听力筛查、诊断、干预及康复的较完善的防聋体系,为全省乃至西北地区听力障碍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中心配备有西班牙ICS Chartr 200眼震电图仪可以对眩晕等内耳前庭疾病进行科学的诊断和治疗。 耳鼻咽喉科专业业务开展情况 1. 甘肃省听力障碍诊疗中心 经甘肃省卫生厅严格审查批准将甘肃省听力障碍诊疗中心设在兰大二院。该中心下设有耳显微外科中心、人工耳蜗植入中心、临床听力中心、聋病资源库及耳内科等亚专科,中心拥有国内先进的隔音集成系统,配备多频声导抗、诊断型耳声发射,脑干诱发电位和多频稳态诱发电位,视觉强化,游戏测听,纯音测听等听力学检测仪器,可以开展全套听力学检测。集合耳科学、听力学、儿童保健等多科室优势,建立了集新生儿听力筛查、儿童听力障碍诊断和进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于一体的专门机构,制定了适合该地区实际的听力筛查、诊断、治疗干预及康复流程。随着全省范围内听力障碍诊治的规范运行,中心已经建立了覆盖全省的集筛查、诊断、干预及康复为一体的听力保健平台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形成了听力学联合基因筛查的“甘肃模式”,目前这一创新模式正在全国逐步推开。 2. 耳鼻咽喉内镜诊疗中心 科室以鼻内镜、耳内镜、喉内镜及气管食管内镜为依托,实现了耳鼻咽喉疾病的微创诊疗模式。以鼻内镜技术为支撑,以常规鼻内镜诊疗技术为重点,提高鼻中隔偏曲、鼻-鼻窦炎及鼻腔肿物的治疗效果,重视鼻内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积极开展鼻内镜鼻颅底及鼻眼相关外科手术,开展经鼻腔泪囊造口术、视神经管减压术、脑脊液鼻漏修补、垂体腺瘤摘除及其他鼻颅底肿瘤的手术治疗,拓展鼻内镜技术在临床的延伸应用。提高气管食管内镜的治疗水平,在急难危重的气食管异物的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利用耳内镜及喉内镜的优势,提高中耳疾病和嗓音外科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3. 人工耳蜗植入中心 科室以甘肃省听力障碍诊疗中心为基地,以开展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为依托,集听力评估、编程调试、康复指导于一体,建立了规范的感音神经性耳聋治疗模式。针对人工耳蜗工作的高度专业特点,与人工耳蜗制造商建立协作关系,开展人员培训和技术合作,配备了高素质的人才团队和硬件设施。特别是在术前听力学诊断、评估和影像学诊断方面发挥该院的技术优势,在术前评估及术后开机调试和言语训练方面,形成了科学的流程化管理模式,形成耳聋早期干预的有效模式,完成听力语言的高效康复。对于术后患者,调试康复训练组对每一位患者反复多次调试程序并配合言语康复训练,以达到最佳效果。中心承担着甘肃省卫生厅“听障儿童救治项目”,通过申请政府救治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大病救治,配合个人自助等措施,目前累及完成电子耳蜗植入手术120余例,确保了听力筛查后听障儿童的有效干预。 4. 耳显微外科中心 针对引起传导性聋的不同病因进行诊断和治疗,开展多种提高听力的功能性手术。目前已完成鼓室成形术、联合径路完壁式手术等中耳炎手术2000多例。先后开展了耳硬化症镫骨切除人工镫骨手术,颞骨内面神经疾病行面神经全程减压及面神经肿瘤切除及神经移植术、颞骨肿瘤行颞骨切除术及次全切除术、颈静脉球瘤切除术、先天性外耳与中耳畸形的一期成形和听力重建等手术。针对重度及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成功开展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形成了听力障碍的手术干预特色。 5.小儿耳鼻咽喉诊治中心 针对小儿耳、鼻、咽、喉、气管及食管疾病的疾病谱及特点,组建了专业的小儿耳鼻咽喉诊治中心,逐步形成了从急救、麻醉、手术、围术期护理等方面具有特色的专业队伍,从预防、治疗和保健等方面全面提高了小儿耳鼻咽喉疾病的诊治专业水平。特别是小儿支气管异物的诊断和治疗,达到了较高水平。开展腺样体肥大、慢性扁桃体炎及分泌性中耳炎的手术治疗,提高治疗效果。针对小儿先天性疾病开展微创治疗,完成腮裂瘘管、先天性胆脂瘤、喉部乳头状瘤、喉蹼及淋巴管瘤的有效治疗。 6. 咽喉及头颈外科中心 咽喉科及头颈外科学方面针对鼻咽癌、喉癌、下咽癌及头颈部肿瘤积极开展早期诊断和早期综合治疗,提高临床治愈率。开展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监测诊断和外科治疗,通过呼吸辅助和手术方法解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强化头颈颅底肿瘤的外科治疗,广泛开展全喉及部分切除术、喉功能重建,根治性及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提高喉全切除术以及胸大肌皮瓣、胸三角肌皮瓣和游离前臂皮瓣修复和重建下咽,开展喉切除术后气食管发音功能的重建手术。 7. 耳鼻咽喉研究室及聋病资源数据库 耳鼻咽喉研究室涵盖了听觉生理、临床解剖、组织病理及分子生物学等研究领域。针对该地区先天性耳聋的高发状况开展了分子生物学诊断,利用遗传学原理进行耳聋的防治。目前已经建立了涵盖西北地区的耳聋遗传资源库,重点开展了常见耳聋相关基因如线粒体基因mtDNA 1555A-G突变、GJB2基因以及SLC26A4的分子诊断,可以对25%的聋病患者做出及时准确的遗传学诊断,其结果可用于指导治疗、预防、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已绘制出西北地区常见耳聋相关基因的流行图谱。建成甘肃省新生儿及0~7岁儿童听力及聋病基因联合筛查资源库及信息化管理数据库。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整形外科由我国著名整形外科专家张选奋教授创建于2003年。同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10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目前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规模在甘肃省处于领先行列。目前有医生7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1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生(讲师)3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人。医生中有多人先后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整形外科或上海交通大学第九人民医院攻读学位、工作或进修学习过,绝大多数具有硕士学位。有普通门诊和美容门诊各一个,设有病区,开设专科病床16张,设有独立的专科手术室,展开手术床3张。分为:器官再造、创伤修复、皮肤肿瘤、瘢痕等专业组。年门诊量超过4000例,年手术量超过1000例,年收容量接近300例。拥有国内最先进的各种专科医疗设备,包括吸脂机等大型设备。在耳、鼻和乳房等体表器官再造,烧(创)伤后瘢痕,各种皮肤外伤,美容外科、皮肤肿瘤、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等整形外科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医疗特色。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共10名。 科室医师共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在SCI收录杂志和核心期刊发表20余篇。主持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10余项省厅级课题。获省级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省厅级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二、三等奖6项。主编专著1部,参与编写专著5部。参与翻译美国整形外科专业教科书《Grab and Smith’s Plastic Surgery》5th ed和6th ed。 医疗工作包括整形修复和美容外科两部分。采用各类组织移植、各种皮瓣转移、皮肤扩张技术、显微外科技术和微创的美容外科技术等技术手段,能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术后瘢痕小,美容效果好。整形方面擅长修复全身各部位的先天性畸形(如尿道下裂、唇裂、多指和并指、上睑下垂)、各种外伤性瘢痕(尤其是烧伤后瘢痕)和各类软组织的急慢性缺损(包括手外伤和皮肤撕脱伤);还开展耳、鼻、乳房、阴茎和阴道等器官再造;体表良恶性肿瘤的美容整形治疗。美容外科方面主要开展吸脂(俗称吸脂减肥)和乳房美容(假体隆乳、自体脂肪颗粒注射隆乳、巨乳缩小和乳房下垂矫正)等体形雕塑手术,以及面部美容手术如脸形重塑(隆颞、隆额、颧骨降低缩小、瘦脸、下颌角肥大整形和隆颏)、面部除皱(额部、颞部、颊部、颏部、颈部和全颜面)、重睑成形、眼袋整形、隆鼻、眉悬吊、招风耳矫正、杯状耳整形和秃发修复等手术。此外,还开展面部各种色素性疾病治疗和新一代光子嫩肤等美容治疗。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精神科始建于1952年,由哈佛大学留学回国的唐家琛教授创建,为西北地区最早的专科之一,并培养了许多西北一流、闻名国内的专家。是当时不仅有教研室而且拥有病房的少数几个医学院之一。半个世纪以来,该科培养出过百名神经精神科专家骨干。(兰大医院)神经精神科也成为省内妇孺皆知的知名学科。 1 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硕士授予权的单位 精神科56年以来,一直是甘肃省精神病学专业医疗、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中心。是省内唯一具有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硕士授予权的单位。 2 人才优势 在职正高4人、副高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自2004年起,每年至少有8名以上硕士进入临床完成研究课题。该科医生均接受过急诊、普通内科、神经内科等科室的轮转,年轻医生毕业后轮转内科各专业3年后方固定本专业。 3 医疗优势 床位:40张,日平均门诊量80人次, 年门诊量20000余人次;年住院病人总数600余人次,平均住院日24天。就诊患者病种多,尤其对于器质性精神障碍和合并器质性疾病的内源性精神障碍的诊治有丰富的经验和相关专业的技术支持。 4 教学优势 承担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的精神病学、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任务。举办过精神医学新进展、重型精神病规范化治疗、药物依赖防治等各类学习班近20期。承担国家执业心理咨询师授课的主要任务。已培训二级、三级心理咨询师800名。省卫生学校、省中医学校学生的精神病护理课程也由该科护师担任教学。精神病学课程为兰州大学精品课程, 5 科研优势 近5年完成科研21项。并获得省、厅级科研进步奖5项。近5年发表论文43篇。发表专著2本。门诊量大,病种全,教学与科研经验多,可以为省内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科医师。 6 综合优势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为综合性三等甲级医院,拥有通科医疗所需要的各种先进的医疗设备、各种物理和化学检查设备和齐全的实验室检查,有内外妇儿等各专业医疗科室的综合技术支撑,有配套的后勤保障。具备设立省精神卫生中心的有利条件。 7 指导扶持下级医院的优势 精神科为天水市三院、兰州市三院、白银精神卫生中心、平凉精神病院、拢南精神病院、兰州市精神康复医院、武威红什字精神病院培训过医务人员,一手扶持起定西县二院精神科。这将为构建无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地区提供经验。 8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优势 早在1983年东乡县洒勒山滑坡时,精神科医师就到达灾区,对灾区人民做了广泛的精神卫生灾后心理干预和治疗。2008年四川汶川“5.12”地震后,该科在第一时间编制了灾后心理干预手册,培训心理干预人员300余人。甘肃省首批心理干预医疗队队长由该科主任医师担任并圆满完成卫生厅安排的工作,并被评为甘肃省抗震救灾先进个人,这些将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提供经验。 9 药物滥用防治工作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挂靠在精神科的省药物滥用监测站和药物依赖治疗中心就曾为当时全省药物滥用的监测、检测、防治、康复、戒毒药物临床验证和骨干人员培训作出贡献。
兰大二院呼吸科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的结核病科,经过六十年的风雨历程,现已发展成为人员结构合理、业务素质高;仪器设备先进;病区、病房设施温馨;能开展多项国内、省内领先的医疗技术的科室。我国、甘肃省的许多著名呼吸病专家曾在二院呼吸科工作过并为其发展做出了贡献。 科室现有医生14人。其中退休教授4名;在职主任、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4人,住院医师4名。 呼吸科在职医生全部为硕士研究生毕业,有在读博士1名;护士大部分取得了大专以上学历。全科医护人员秉承团结齐心、爱岗敬业、求真务实、乐于奉献、勤学苦练的精神,努力打造优秀的呼吸科团队。 科室设病床63张。病房宽敞明亮,干净整洁,患者在就医的同时将感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 呼吸科在肺部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肺部感染性疾病等的诊断与治疗方面卓有所长。目前能开展三级甲等医院普通学科及重点学科所要求的全部项目。 科室的设备精良。 有目前全球最先进的德国产Master Screen肺功能测试系统,能开展各种肺功能检查项目,技术人员经验丰富,设备性能稳定,结果可靠。 有先进的德国产Drager Evita 4 型呼吸机,为患者提供有创机械通气治疗。 有无创进口呼吸机多台,可进行无创机械通气治疗。 有睡眠呼吸检测系统,可为睡眠呼吸紊乱的患者进行监测,并指导治疗。 有德国产压力雾化吸入治疗仪多台,可进行高效雾化吸入治疗呼吸道疾病。 气管镜检查是呼吸科的优势项目,开展数十年,每年完成1000例以上的检查与治疗。有先进的电子、光学气管镜数套,并有各种附属诊断治疗设备。新的气管镜室设在医院内镜中心内,检查室宽敞明亮,各种设施齐全。目前主要使用的为日本产PENTAX电子支气管镜和日本产OLYMPUS电子支气管镜,除能进行常规的气管镜下活检、刷检、灌洗、冲洗、针吸活检等项目外,还能开展气管镜引导下气管支架置入、镜下高频电凝治疗气道良恶性病变、镜下治疗支气管结核、气管支气管异物取出等项目,其中气管镜下高频电凝治疗呼吸道病变的技术达到国内、省内领先水平。 兰大二院为兰州大学重要的教学单位之一,呼吸科也承担教学任务,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呼吸科也是较早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点之一,每年培养多名硕士研究生毕业。 科室在加强自身发展的同时,始终注意强化与国内外相关专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已有多名医务人员到国外进修学习,每年有多人参加国内的学习交流,及时了解和掌握该学科的国内外最新动态和进展。 在医学科学飞速发展的21世纪,呼吸科全体医护人员将继续紧跟国内外医学发展的步伐,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我,力争把优良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奉献给来呼吸科就诊的每一位患者。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肝病科是甘肃省三级甲等医院中唯一拥有独立诊治肝脏疾病的科室。是以科研为龙头、临床为基础、教学为根基的医、教、研一体化功能齐全的综合性学科。科室专业技术队伍由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及由护士长带领的护理人员组成。所有临床医师均拥有硕士学位,所有护理人员均为大学学历,因而具备坚实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实力。 科室目前床位数22张,肝病重症监护室二间,VIP病房一间;周一至周五专科门诊安排全天工作日,日平均门诊患者就诊量70余人次,年门诊量超过10000余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达1000余人次。 肝病科临床诊疗疾病主要为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脂肪性肝病、代谢性肝病、急慢性病毒性肝炎、黄疸、门静脉高压症、消化道出血、肝硬化、肝脏肿瘤、肝性腹水的诊治以及超声引导下肝脏穿刺活检术。 2011年引进世界一流无创肝纤维化诊断仪器从而领先开展甘肃省肝纤维化无创诊断的新技术;同期广泛开展慢性肝脏疾病肝功能储备检测,为慢性肝脏疾病患者的临床诊治及预后判断提供可靠的依据;加快引进并开展体外人工肝支持系统,为救治慢性重型肝病患者搭建高尖技术平台。 科室同时承担者甘肃省重点实验室消化肿瘤实验室、兰大二院消化系疾病中心及兰州大学肝病研究室科研工作。近年获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兰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提高慢性重症肝病救治率、加强非病毒性和病毒性肝病诱导的的肝纤维化及肝脏肿瘤相关机制及临床中药治疗的研究是我们的科研方向。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是我们永恒的职责!
兰大二院皮肤性病科是省级临床重点学科,全省皮肤科医师的主要培训基地,也是省医学会皮肤科专业委员会主委所在单位。现有三个亚专业学科即医学真菌病科、性传播疾病科和变应性皮肤病科。住院部设固定病床21张。科室在职人员21名,其中医师9名、护士9名、检验人员3名,高职5名、中级4名、初级12名,博士2名、硕士5名、本科6名、专科8名。近年来,门诊和住院患者数量逐年增加,2011年门诊患者达6万人次,住院患者达600例。科室拥有先进的多功能激光治疗仪、308准分子激光治疗仪、各型紫外线治疗仪、豪华中药药浴箱、CO2激光仪及皮肤生理指标检测仪等大中型诊疗设备。 科室开展的医疗技术综合水平达到省内领先。中西医结合治疗是该科的传统特色。在银屑病、皮炎湿疹、病毒疣及皮肤血管炎等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曾获得多项科研成果奖,尤其是“银屑片”、“抗毒冲剂”已在该院临床应用多年,安全有效便捷。中药罨包疗法对炎症渗出性皮肤病更是疗效显著,深受患者的褒奖。皮肤病种类繁多,病因复杂,易于复发,往往需要长期治疗。据此,该科融合新医学模式理念的皮肤病护理,对每位住院患者都制订了一套详细的心理护理、系统护理及局部护理计划,配合药物及其他辅助治疗,大大提高了疗效,明显缩短了平均住院日。护理人员一直秉承不怕脏,不怕累,保护患者的隐私权,竭诚为广大患者服务的宗旨。护理管理体现排班合理化,管理人性化,建立一个温馨和谐的护理团队。 科室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医学真菌病、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性传播疾病和银屑病。近五年来,完成科研4项,获奖1项、鉴定3项。 多年来培训省内外进修医生100余名,培养毕业研究生43名。 科室一向重视对外交流。曾多次邀请国内外专家来该院讲学。科室人员积极参加全国性学术交流会议,并有多篇论文交流。
营养科2004年成立,现有职员2名,1名为主任营养师,1名为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科室主要从事临床营养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具体负责全院住院患者的营养评价、营养治疗、营养会诊、营养宣教。目前指导膳食工作开展了治 疗饮食、试验饮食、代谢饮食和管饲饮食等,满足了住院患者营养治疗的需要,在几次公共事件中(如奶粉中毒,地震等)充分发挥营养治疗作用,支持临床治疗。 开设了营养门诊,可用计算机营养软件进行个体食谱制定,饮食评价,中医食疗等。开展科学研究十余项,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论著一篇,承担《临床营养学》教学 工作。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烧伤矫形科成立于2014年,由甘肃省卫生系统领军人才,中华医学会烧伤整形外科学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烧伤分会全国委员,甘肃省烧伤整形学会副主任委员叶兰萍教授创建。科室现有医生4名,其中博士1名,硕士3人,均具有丰富的烧伤外科及矫形外科临床工作经验。对各种烧烫伤、复杂电击伤、热压伤、褥疮、糖尿病慢性溃疡、顽固性难愈创面的治疗,深度创面的各种皮瓣修复,先天性及创伤性畸形的修复及治疗,各类神经、肌腱、各种皮瓣移植,尤其擅长烧伤后期畸形、先天及后天畸形的矫形手术;体表肿瘤、色素痣、神经纤维瘤、血管瘤手术;注射美容手术(肉毒素除皱、瘢痕注射);铜针及硬化剂注射血管瘤治疗、皮肤色素表皮移植手术治疗;各种慢性溃疡、慢性骨髓炎的外科治疗均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深受广大患者的好评。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病房于2011年7月正式开业,现有15名员工:其中康复医生4名、康复治疗师5名、康复护士6名。拥有25张床位,有近200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康复治疗室一个。 康复科按现代康复治疗模式设置专业治疗模式,引进了先进的康复功能评定与治疗设备。形成了以专科为方向、专病为核心、专项技术为手段的特色康复。全科15名员工中,包含了物理治疗师(PT)、作业治疗师(OT)、心肺康复治疗师(CPT)、语言治疗师(ST)、康复医师和康复护士。他们除掌握了传统物理因子治疗技术外,还拥有娴熟的运动治疗技术、神经促通术、关节松动术、平衡检测与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心肺物理治疗技术、言语障碍治疗技术、骨质疏松综合康复治疗技术等。能够对包括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心脏内外科疾病造成的运动功能障碍、语言听力障碍、心肺功能障碍等患者提供系统且全面的康复。十分有效的扩充和延续了临床急性期的治疗。 目前能够开展的康复专业:包括神经康复、骨科康复、言语听力康复、心肺康复。 针对的疾病和症状:以神经系统、骨关节、心肺康复为重心。包括:脑卒中(脑血管意外)、颅脑、脊髓损伤及术后、脑瘫、脑肿瘤术后、周围神经损伤、运动神经元变性疾病、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帕金森氏综合症;严重骨关节疾患、骨关节置换术前后、痛风、骨质疏松症、骨折、运动器官创伤、截肢和手外伤后功能障碍、颈肩腰腿痛;慢阻肺、心脏病、糖尿病合并症;肥胖症;周围血管性疾病;失语、肌肉疾病以及疼痛、痉挛、肌无力、共济失调、平衡障碍等。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病房于2011年7月正式开业,现有15名员工:其中康复医生4名、康复治疗师5名、康复护士6名。拥有25张床位,有近200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康复治疗室一个。 康复科按现代康复治疗模式设置专业治疗模式,引进了先进的康复功能评定与治疗设备。形成了以专科为方向、专病为核心、专项技术为手段的特色康复。全科15名员工中,包含了物理治疗师(PT)、作业治疗师(OT)、心肺康复治疗师(CPT)、语言治疗师(ST)、康复医师和康复护士。他们除掌握了传统物理因子治疗技术外,还拥有娴熟的运动治疗技术、神经促通术、关节松动术、平衡检测与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心肺物理治疗技术、言语障碍治疗技术、骨质疏松综合康复治疗技术等。能够对包括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心脏内外科疾病造成的运动功能障碍、语言听力障碍、心肺功能障碍等患者提供系统且全面的康复。十分有效的扩充和延续了临床急性期的治疗。 目前能够开展的康复专业:包括神经康复、骨科康复、言语听力康复、心肺康复。 针对的疾病和症状:以神经系统、骨关节、心肺康复为重心。包括:脑卒中(脑血管意外)、颅脑、脊髓损伤及术后、脑瘫、脑肿瘤术后、周围神经损伤、运动神经元变性疾病、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帕金森氏综合症;严重骨关节疾患、骨关节置换术前后、痛风、骨质疏松症、骨折、运动器官创伤、截肢和手外伤后功能障碍、颈肩腰腿痛;慢阻肺、心脏病、糖尿病合并症;肥胖症;周围血管性疾病;失语、肌肉疾病以及疼痛、痉挛、肌无力、共济失调、平衡障碍等。
擅长:脑血管病、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高血压性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供血不足、短暂性脑缺血、脑血栓形成、缺血性脑血管病、中风后遗症、栓塞、急性脑梗死、血管性痴呆、脑动脉硬化症、脑血管病后遗症、脑梗塞后遗症、脑出血后遗症、颅内动脉瘤、颈动脉狭窄、面瘫、三叉神经痛、格林巴利综合征、视神经脊髓炎、睡眠障碍、颅内感染、脑炎、病毒性脑炎、帕金森、面神经炎、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
擅长:中风、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高血压性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供血不足、短暂性脑缺血、脑血栓形成、缺血性脑血管病、中风后遗症、栓塞、急性脑梗死、血管性痴呆、脑动脉硬化症、脑血管病后遗症、脑梗塞后遗症、脑出血后遗症、颅内动脉瘤、颈动脉狭窄、格林巴利综合征、周围神经病、颅内感染、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神经-肌肉接头疾病、重症肌无力、肌张力障碍综合征、肌张力障碍
Copyright © 2011-2025 北京春雨天下软件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120150号 京ICP备12050281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3)第 00530 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4000018855转9 feedback@chunyu.me
春雨互联网医院电话:4000018855-3 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热线:0951-12320 银川市政府热线:0951-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