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
湘雅医院位于长沙市湘雅路上,东依长沙市南北主干线芙蓉大道,西临岳麓山下的湘江之滨。医院学科设置齐全,技术力量雄厚。医院设临床医技科室51个,编制床位3500张,年门、急诊量200万人次,年住院病人9万人次,年手术5万台次。
2010年、2011年,骨科学(含脊柱外科)、重症医学科、病理学、护理专科、麻醉学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神经外科、中西医结合脑病科、心血管内科、血液内科、口腔颌面外科等11个专业先后被列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充分体现湘雅专科发展的强劲实力。
湘雅医院设有3个卫生部直属挂靠的研究中心与培训基地:国家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全国医院感染监控培训中心、全国医用高压氧培训中心;
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卫生部纳米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卫生部蛋白质组学重点实验室神经病学;
内分泌学和心胸外科学为国家重点学科;
耳鼻喉科、普外科、中西医结合研究所为省级重点学科。
湘雅医院的器官移植、颅底肿瘤切除、中西医结合临床、大面积烧伤、血液病、介入放射、神经病、遗传病、肿瘤防治及基因诊断等方面已形成特色。先后开展了心、肝、肺、肾脏、胰腺、骨髓、关节、角膜等多种器官、组织移植。
湘雅医院在的热评疾病:脑部肿瘤,冠心病,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乙肝,先天性心脏病,不孕不育,脑垂体瘤,胶质瘤,肝癌,小儿肾病,眼部疾病,肾结石,颈椎病,高血压,乳腺疾病,三叉神经痛。
湘雅医院在的好评医生
左晓霞大夫:擅长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左教授人很热情,也很有耐心”
袁贤瑞大夫:擅长听神经瘤、颅咽管瘤、脑膜瘤。“总是那么和蔼可亲 平易近人!还时常帮我们解开心中的疑问”
莫龙大夫:擅长冠心病。“莫教授医德医术都是一级棒,没有一点教授架子”
闵晓珊大夫:擅长斜视、弱视、屈光不正。“治疗期间除常规必要检查,也没有开不必要的药,十分有医德”
胡国龄大夫:擅长乙肝。“两次都碰到她看完最后一个病人时门诊楼都要到点关门了,很认真负责”
门诊上班时间:
上午 8:00-----12:00;
下午 冬令时间(每年10月至次年6月):14:30-----17:30
夏令时间(每年7月至9月): 15:00-----18:00
门诊挂号时间:7:00-----冬令时17:15,夏令时17:45;
每周一早晨挂号时间提前为:6:30 。
挂号收费标准
正教授 8.00元 (含诊查费 7.50元, 挂号费 0.50元)
副教授 6.00元 (含诊查费 5.50元, 挂号费 0.50元)
主治医师 3.00 元 (含诊查费 2.50元, 挂号费 0.50元)
经治医师 2.00 元 (含诊查费 1.50元, 挂号费 0.50元)
简易门诊 1.50元
复诊(限当天上午挂号看病后下午复诊病人)0.50元
特需专家门诊 50.00元
耳鼻咽喉科另加收材料费2.00元 妇产科另加收材料费5.00元
地址 : 中国湖南长沙市湘雅路87号
电话 : 0731-84328888(总机),0731-84327100(门诊办公室),0731-84327196(门诊)
心内科成立于1946年,属全国最早的心血管专科之一。1978年和1981年分别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内首批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04年被批准为博士后流动站。目前是卫生部临床重点建设专科、湖南省重点学科、卫生部心血管内科医师培训基地、国家食品与药品监督局临床药理基地、卫生部冠心病介入培训基地、起搏电生理和心律失常介入培训基地、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培训基地、中国医师协会心内医师分会心内临床医师心脏超声培训中心和(美国)AHA示范中心。 该科医技护人员125人,高级职称18名,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7人,具博士学位27人,归国留学人员20人。全科有3个病房和1个CCU,床位122张,设中南大学高血压研究所、心血管病研究室、心血管介入诊疗中心、肺血管病诊疗中心、心衰诊疗中心、临床心脏电生理检查室、动态心电图室、动态血压室、心脏彩色超声诊疗中心、心电图室和心功能室。有国际先进的2型Philips大型C壁血管造影机、多功能中央心电监护站、呼吸机、8台HP5500和SONO5500心脏彩色超声仪。长期与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NIH医学院及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进行人才培养及科研合作。 该科是中南地区的心血管疑难疾病诊治中心,危急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位于全国同行前列,年门诊量89674人次,开设专病门诊4个,年住院7783人次,住院患者外省比例为15%,平均住院日8.31天。常规开展冠心病介入,室上速、房颤和室速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复合型先心病介入封堵,CRT、CRTD和ICD等起搏器植入术治疗。心脏介入手术突破6000台/年。开展了“急性心肌梗”绿色通道。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年临床路径开展466例,制定了单病种质量控制管理考核规定。近五年,引进开展新技术6项,自主开发新技术8项。以高血压病临床防治、心脏介入诊治(冠心病、心律失常、先心病介入诊治)、冠心病临床防治和心力衰竭、“双心”治疗为专科发展方向,并属国内领先水平。 近五年,主持科研项目共计6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5项,国家重点(973计划)子课题2项目,卫生部课题1项,省部级12项,其他项目13项,GCP33项。获得科研经费933.12万元。发表论文142篇,其中国家核心期刊109篇,SCI收录33篇。获省部级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中南大学医疗新技术成果三等奖1项,湘雅医院医疗新技术成果二等奖1项,第三届中国高血压大会青年医师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1篇,湖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1篇。主编并出版全国规划教材、学术专著4部。培养博士生15人,硕士生38人,培养住院医师150人进修生165人。 杨天伦、孙明、张国刚、张赛丹、余国龙、余再新教授担任国家、省级各种学术团体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常委、委员等职45人次;担任8家国家级、省级专业杂志编委。 近五年,该科主办国家及省内会议17次,参会人员遍及全国各地,与会人数8500人次,该科专家多次在国外、国内心血管专业学术会议主持或进行专题讲座。 该科一直秉承湘雅优秀传统,不断发展壮大,医教研一直处于全国前列水平,是国家级心血管病诊疗中心。将不断开拓进取、探索新方法、开展新技术,为广大患者造福!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由我国神经病学奠基人之一黄友岐教授于1934年创立,是我国最早设立的神经病学学科之一。学科于1954年起即受卫生部委托为全国各地高等医学院校培养神经病学骨干,主持编写了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一版、第二版和七年制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一版,专升本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二版和第三版。学科于1956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74年创办《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杂志(2005年更名为《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9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准为博士后流动站,2001年被遴选为全国重点学科,2008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级教学团队,2012年被评为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历经黄友岐、欧阳珊、陆雪芬、谢光洁、杨期东和肖波六届主任的不懈努力,学科规模逐渐发展壮大,在临床、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术梯队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综合实力居国内前列。 神经内科拥有一支技术精湛、医德高尚、治学严谨、护理精良的医护队伍,现任主任肖波教授,副主任杨晓苏、杨欢、刘运海和江泓四位博导,共有医护人员145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4人,主治医师12人,经治医师6人,主任技师1人,副主任技师4人,主管技师3人,技师5人,护士8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22人,具有博士学位者39人。同时聘请叶传书、欧阳珊、谢光洁、王洪林、吕冰清、章蓓、金丽娟等老教授定期指导临床工作,已形成了脑血管病、癫痫和睡眠障碍、神经变性疾病与遗传病、神经心理和痴呆、神经免疫病、神经肌肉病、神经系统感染和神经重症医学等8个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亚专业,各个亚专业针对我国神经病学领域重大问题,开展了一系列临床与基础紧密结合的科学研究,建立了一系列神经系统疾病诊治的新方法和新技术。 神经内科设有三个普通病房、一个老年病房、一个重症监护室及独立的门急诊系统,病床数214张,年门诊量达15万余人次,年住院人数5500余人次,同时在湘雅托管医院泰和医院和湘雅协作医院湘雅博爱康复医院设有专门的病房和专职医生;学科拥有神经病理室、脑电图(含视频脑电图和动态脑电图)室、肌电图室、经颅多谱勒室、血管彩色B超室等临床医疗技术检查室和基础实验室。每个病房每周分别于周二、周三、周四、周五上午十点例行一次主任、教授大查房,每周二下午与神经外科、内分泌科、儿科、放射科专家联合进行神经影像会诊,每周三下午开展全科疑难病例大讨论,着重提高神经系统疑难病人、急症、危重症的诊断及治疗水平。 神经内科先后建立了脑卒中预防、筛查、诊断技术,脑出血微创治疗技术,脑卒中介入诊断治疗技术平台;神经电生理诊断、癫痫病灶定位结构影像学和功能影像学诊断技术平台;运动障碍疾病与老年性痴呆的分子影像学诊断技术平台;神经退行性疾病与遗传病基因诊断、产前诊断与分子分型技术平台;肌肉活检、神经活检、皮肤活检、脑活检、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等神经病理诊断技术平台;神经免疫性疾病和神经肌病分子诊断与治疗技术平台。 神经内科近年来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1人,国家教委优秀年轻教师基金1人,国家教委优秀骨干教师基金1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1人,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人,中南大学教学名师1人,宝钢优秀教师奖2人,中南大学“湘雅名医”1人,“比亚迪”优秀教师奖1人,“茅以升”优秀教师奖1人。共培养博士后4人,毕业博士生164名,硕士生322名。 神经内科承担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其中“973”计划分课题1项,“973”计划子课题4项,“863”计划子课题3项,主持或参与“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6项,“十五”科技攻关计划2项,科技部科技重大专项3项,卫生部部属(管)医院临床学科重点建设项目2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3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3项,教育部科研专项经费前沿科学研究重大项目1项,显示了学科在承担国家重大项目以及进行学科前沿领域研究上的强大实力和竞争力。 2001年以来,学科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二);教育部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技术进步奖二等奖4项,湖南省科技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项,湖南省医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湖南省医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主编、副主编教材、专著12本,参编教材、专著16本,发表学术论文 1001 篇,其中SCI论文 113 篇,获发明专利11项,并参与制定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指南(专家共识)15项。学科还十分重视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在开发了丙戊酸系列抗癫痫药的基础上,又成功研制出抗癫痫新药丙戊酸镁缓释片,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神经内科坚持走亚专业化发展模式,目前已成立了脑血管病亚专科、癫痫亚专科、神经变性疾病与遗传病亚专科和神经免疫与肌病亚专科等四个亚专科。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始建于1953年,是国内较早建立的西医皮肤专科之一,第一任科主任为湘雅医院第6任院长刘泽民教授,继任主任分别为殷景明教授、陈服文教授(我国著名皮肤病学家和医学教育学家,原湖南医科大学副校长)、熊声忠教授、刘稚然教授。现任主任为谢红付教授,副主任陈明亮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是国内皮肤科领域临床、科研和教学水平领先的学科之一。目前是国家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湖南省重点学科(牵头单位),湖南省皮肤病诊疗中心(挂靠单位),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全国皮肤美容培训基地(全国仅五家),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全国皮肤肿瘤研究中心(全国仅两家)。 现有教授7人,副教授8人,主治医师5人,专科技术人员18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医师12人,硕士学位医师3人。陈翔教授为中国皮肤科领域第一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谢红付教授为首届中南大学“湘雅名医”,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皮肤科》通讯期刊执行主编。李吉博士获中南大学升华育英计划,匡叶红博士获中南大学升华猎英计划。 湘雅医院皮肤科于1997年率先在国内成立了“皮肤激光与美容中心”,在祛色素、祛红斑、祛疤痕、祛皱纹及面部年轻化等方面积累了数万例临床经验;在面部损容性皮肤病(如玫瑰痤疮、激素依赖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等)诊疗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血管瘤、白癜风、银屑病、皮肤肿瘤、湿疹、痤疮、慢性荨麻疹、扁平疣、脱发等常见皮肤疾病治疗方面形成了湘雅的特色;在中南地区率先于2005年开展了毛发移植和皮肤外科;2011年经湖南省卫生厅批准湘雅医院皮肤科牵头成立了“湖南省皮肤病诊疗中心”,负责对湖南地区各基层医院皮肤病诊断和治疗的指导和培训(特别是对疑难重症疾病的及时会诊)。2012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美皮肤病理诊断中心”正式在该科成立,该中心将通过中美专家间的紧密合作,以湘雅医院皮肤科为基地,共同开展皮肤病理诊断和基础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 湘雅医院皮肤科为湖南省最早培养皮肤科研究生的基地,现有在读博士、硕士生40余人,近5年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项,获得了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医学科技一等奖1项,青年科技奖1项,国家专利1项。主编《皮肤性病学住院医师手册》、《皮肤性病学试题集》、《系统性红斑狼疮》、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的诊断与治疗》。参编临床药理学(第4版)、卫生部十一五规范化教材《美容皮肤科学》、高等医药院校精品教材《英汉皮肤性病学》第1版、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统编教材《皮肤性病学》(七年制)第2版、《临床肿瘤诊断与治疗学》第1版、《内科治疗学》第3版。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130余篇,SCI收录36篇。
湘雅医院呼吸内科成立于1978年,伴随着医院的成长与壮大,1983年获准呼吸病学医学硕士授予点,1993年获准呼吸病学医学博士授予点,是全国首批呼吸病学医学博士点之一,2004年获准为博士后流动站。全国进修医师及呼吸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全国呼吸内镜(支气管镜、内科胸腔镜)医师培训基地,国家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卫生部西部人才培训基地、国家呼吸药品临床研究基地。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重大呼吸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实验室、湖南省支气管哮喘研究中心、湖南省重点学科(内科学),湖南省呼吸学界的领头学科,其医疗和学术水平名列全国前茅。 呼吸内科现有教授8名、副教授10名。下设普通呼吸病房2个、特需呼吸病房1个、呼吸病重症监护病房、支气管镜室、胸腔镜室、肺功能室、睡眠呼吸监测室、呼吸治疗室和呼吸研究室。开设呼吸病专家门诊、呼吸病普通门诊、专病门诊(肺癌、哮喘与咳嗽、鼾症、COPD及戒烟)。 湘雅呼吸学科发展坚持走亚专业化的道路,目前全科已与中华呼吸学会对接成立了由1至2名学术带头人组成的9个学科组,即肺癌学组、介入呼吸病学组、支气管哮喘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病学组、感染性肺疾病学组、危重症医学学组、睡眠呼吸障碍学组、间质性肺疾病学组、肺栓塞与肺血管疾病学组,是湖南省唯一亚专业最齐全的呼吸学科。 学科组介绍 1. 肺癌学组:学组成员:胡成平教授、顾其华副教授、杨华平副教授、曹立明副教授、李敏主治医师 学组简介:自1990年代起,开始系统研究肺癌的诊治,在呼吸界内最早开设肺癌专病门诊及专病病房(编制床位50张),每年可收治肺癌住院病例1500例次以上,门诊年接诊患者近2万人次。建立了患者档案,实行规范化、个体化及多学科综合治疗,并常规追踪观察,为肺癌的临床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已成为湖南省肺癌领域内人才梯队最完备、年诊治肺癌病例最多、诊治环境最完善的专病学科。在肺癌的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创建了苯并芘肺内注射诱发大鼠原发性肺癌模型技术,形成了对肺癌耐药机制及其对策研究、肺癌患者免疫功能调节机制,及肺癌预防机制等明确的研究方向,位居全国同行前列。研究成果“肺癌及其防卫细胞系统与化疗耐药影响因素的分子机制研究”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肺癌学组的学术影响力辐射全国,学科带头人胡成平教授多次应邀在呼吸学会及肿瘤学会主办的全国学术大会上作专题报告,并当选为湖南省唯一的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参与制定《中国肺癌临床指南》。 2、COPD学组和肺部感染学组:学组成员:罗百灵教授、陈金秀副教授、郑智远副教授、顾其华副教授、孟婕副教授、牛瑞超主治医师、李瑛主治医师 学组简介:湘雅医院呼吸科COPD学组于20世纪70年代在国内较早开展了COPD的肺功能测定,针对COPD气道炎症和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其研究成果“矮地菜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获全国科技大会奖。近年来对“蛋白酶失衡”、“组蛋白乙酰化”,以及“内质网应激”等机制诱导COPD发生、发展等领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2009年学组课题“内质网应激诱导COPD肺泡上皮细胞凋亡及SLPI的干预机制”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资助。参与国家973项目一项。积极响应国家卫生部号召,帮助烟民彻底戒除烟瘾,从2009年8月起开设戒烟门诊,从心理、生理等多角度来帮助吸烟者完成戒烟过程,目前已经帮助500余名烟民成功戒烟,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湘雅医院呼吸科感染学组近十余年来,建立了呼吸系统感染病原学及药敏监测体系以及院内肺炎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监控体系,参与国家863计划“常见重症肺部细菌感染的病原学和耐药基因检测芯片的开发研究”和国家重大专项 “流感新型疫苗及中和抗体等研究”。在基础研究方面,主要致力于从分子水平探讨了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首次发现blaOXA-128和 blaOXA-129基因(GenBank:EU573214和EU573215)。该研究方向中结核菌的相关研究在半个世纪以来一直位于国内前列。由该科研制的卡介苗,经由湖南九芝堂生物制药公司生产出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斯奇康注射液)广泛应用于临床,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我国生物制剂研发和转化的典范。近5年来,他们在上述基础上成功研制了新型结核疫苗(重组腺病毒疫苗),初步的结果显示该疫苗应用前景广阔,目前已经申报专利2项(专利申请号:CN101519450、20111013958.9)。在组织胞浆菌检测方法的研究方面,获得专利1项(专利号 200910042865.3)。在SARS、禽流感及甲型H1N1 流感防治中,作为组长单位参与该省疫情控制,参加编写由卫生部组织的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禽流感的专著《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中国禽流感诊疗方案》制定。在医院呼吸道感染防控方面,协助卫生部进行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的业务管理,负责全国134家入网医院的监测方案和监测软件的设计,监测资料的汇总,分析,反馈;负责组织全国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监控信息供全国多家医院参考。研究成果“改良防污染采样技术监测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谱20年变迁的应用研究”获2010年湖南省医学科技进步三等奖。编印《医院感染监控信息》,每年4期,主办国家级感染性疾病专业学术期刊《医院感染控制杂志》。十一五期间,学组共发表CSCD等数据库收录论文28篇,主编著作2部,参编3部。 3、介入呼吸病学组:学组成员:潘频华教授、杨华平副教授、曹立明副教授、李园园主治 学组简介:湘雅医院呼吸科介入呼吸病诊疗中心为全国呼吸内镜医师培训基地,是湖南省目前唯一的全国呼吸内镜培训中心。该学组在省内率先开展了经支气管镜下微波、冷冻、腔内放疗、气道狭窄支气管球囊扩张术、气管和支气管支架置放术、肿瘤瘤内多点注药及套扎等多种治疗。在国内较早开展经支气管肺门、纵隔淋巴结穿刺活检(TBNA)、内科胸腔镜、无痛支气管镜和荧光支气管镜等检查,以及经支气管镜腔内氩气刀、等离子射频、球囊探查加选择性支气管封堵术治疗顽固性气胸等一系列介入性支气管镜技术,得到国内同行高度认可。开展了湖南省首例全肺灌洗术治疗合并严重低氧血症的肺泡蛋白沉积症以及双纤维支气管镜介导气道球囊压迫止血术治疗致死性大咯血。十一五期间学组共发表CSCD等收录论文16篇,主编相关论著3本,参编相关论著2本。研究成果“支气管镜在肺癌诊治中的应用研究及临床推广”获科技部恩德思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由于上述成就胡成平教授被遴选为中国支气管病及介入肺脏病学学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内镜考评专家,获国际内镜杰出领袖奖,参与中国《诊断性科弯曲支气管镜应用指南》制定和修订。 4、呼吸危重症与呼吸治疗学组:学组成员:肖奇明教授、潘频华教授、苏晓丽副教授、牛瑞超主治医师、李瑛主治医师、李园园医师。 学组简介:湘雅医院呼吸科RICU病房建立于1997年,2010年迁入900平米的层流新病房,拥有国内一流的硬件设施:在建筑设计上完全符合现代化ICU标准,布局合理,病区为层流洁净恒温病房,配有负压和正压病房;配备先进的有创、无创呼吸机,监护仪、纤维支气管镜、振动排痰仪、血气分析仪、营养泵以及自动翻身床。开展了先进的有创血流动力学检测(包括有创动脉血压、CVP、PCWP等)、纤支镜引导下气管插管、经皮气管切开、床旁支气管镜吸痰、支气管肺泡灌洗、气管内注药、异物清除、床旁纤维支气管镜下肺组织活检、床旁血液净化等诊疗项目;常规开展床旁呼吸力学和呼吸生理学指标监测,开展ARDS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允许性高碳酸血症、小潮气量、低平台压、最佳PEEP)、侧卧或俯卧位辅助通气策略以及有创机械通气序贯治疗各种急慢性呼吸衰竭。对ARDS采取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及肺复张手法的实施,使ARDS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大大提高。在对肺泡蛋白沉积症并严重低氧血症的治疗中,发明了一种快速全肺灌洗的专用导管(正在申报专利),在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下分次单侧肺全肺大剂量灌洗,简化了操作程序,提高了全肺灌洗效果,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目前正开展湖南地区RICU病原学分子流行病学监测和耐药基因检测,加强湖南地区耐药细菌的防控能力。每年收治重症肺炎呼吸衰竭、ARDS、脓毒血症、弥漫性肺泡出血等疾病500余例。成功举办全国性呼吸支持技术学习班3届,每届学员200-300人。 5、哮喘与咳嗽学组:学组成员:陈清兰教授、胡成平教授、潘频华教授、郑智远副教授、冯俊涛主治、秦岭医师 学组简介:自1993创建湖南省第一家哮喘门诊至今,哮喘学组以及形成了从临床——基础——临床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率先提出了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神经—免疫—内分泌失衡学说,形成了支气管哮喘气道神经源性炎症发病机制研究方向,多次在全国哮喘大会上作专题报告,在全国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省部级课题4项,发表SCI文章18篇。2009年获准为湖南省支气管哮喘研究中心(重大疾病研究中心)年完成基层医师培训6场,受训医师1500余人次。研究成果“气道高反应关键致炎因子的筛选及其作用机制”和“神经生长因子启动哮喘肾上腺髓质细胞亢余性机制及其应用研究”分别荣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 6、间质性肺疾病: 学组成员:肖奇明教授、孟婕副教授、李敏主治医师、文隆主治医师 学组简介:肺间质病学组在肖奇明教授的带领下,对肺间质纤维化发生、发展机制研究进行了探讨,并对湖南省内肺部弥漫性疾病的临床诊治经验进行总结。举办多场弥漫性肺疾病研讨会受业内好评,多次到地市级医院会诊救治肺弥漫性疾病患者获得成功。经过学组多年的临床努力,目前该学组拥有湖南省最大的间质性肺疾病库,在间质性肺疾病的诊治方面处于省内领先地位。十一五期间获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项。发表CSCD等数据库收录论文8篇,SCI收录1篇,主编著作1部,参编2部。 7、睡眠呼吸障碍学组:学组成员:苏晓丽副教授、唐勇军副教授、黄瓅医师 学组简介:中南大学附属湘雅医院睡眠医学中心,成立于2001年,是湖南省唯一的中国睡眠研究会睡眠呼吸分会委员单位。该中心是以呼吸科为主体的多学科合作科室,拥有多导睡眠图(PSG)监测仪和自动气道测压系统,开展手术、无创通气、射频、激光、微波等多种治疗手段以满足各类病员的不同需求。开设了鼾症专病门诊,开展了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家庭初筛及医院内多导睡眠仪监测,运用无创正压通气进行急性、慢性呼吸衰竭及睡眠呼吸障碍的家庭治疗。在省内率先开展口腔矫治器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中心紧跟国内外睡眠医学治疗的前沿水平,拥有多名具有丰富诊治经验的专业人员及先进的医疗设备。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现在湘雅医院睡眠医学中心已经成为湖南地区及周边省市最大的睡眠医学诊治中心之一,在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的综合治疗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功举办了五届“全国睡眠呼吸疾病学习班”,进行了“长沙市市民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学组近年来主攻方向为“慢性间断缺氧的病理生理”、“OSAS与多系统疾病关系”等。十一五期间发表CSCD等数据库收录文章8篇,承担国家留学基金委及省级课题5项。 8、肺栓塞与肺血管疾病学组:学组成员:肖奇明教授、唐勇军副教授、余再新副教授(心血管科) 学组简介:该专业组主要诊治范围包括:各种类型肺高血压,肺栓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及肺间质病相关的肺心病等。目前常规开展的项目有:急性肺栓塞溶栓治疗,右心导管检查,肺动脉造影,6分钟步行试验,肺动脉高压靶向治疗等专科诊疗技术。从提高肺栓塞的诊断意识入手,进行了多次肺栓塞的知识讲座,使肺栓塞的诊断率明显提高,从过去每年5~9例到目前每年40余例。建立了系统规范的肺栓塞患者的诊治常规,使急性肺栓塞患者都能得到正规的治疗,减少了患者的复发率以及远期并发症。2011年承担湖南省科学技术厅一般项目“中危急性肺栓塞分层治疗”。该院从1982年开展了右心导管检查,30年来,利用右心导管技术和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指导慢性肺心病的早期诊断及重症肺心病的诊治,协助心胸外科判断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患者手术指征,诊治各种类型肺动脉高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们参与了“波生坦治疗特发性肺动脉高压的多中心开放性临床研究”,发现波生坦能显著改善中国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运动耐量、心功能,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成果发表在2011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年她们开始使用雾化吸入依洛前列素的方法治疗IPAH,该法使用方便,副作用小,效果显著。另外,他们将右心导管技术用于疑难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诊断,大大提升了该科疑难危重病的诊治水平。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消化内科成立于1978年,1981年被批准为我国消化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2000年被批准为该省消化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批准为该省消化首批博士后流动站并有博士后进站工作。经过30多年的发展,湘雅医院消化内科目前已成为集临床、教学、科研为一体的湖南省消化系疾病诊治中心,在消化道早癌的内镜下诊治、双气囊小肠镜诊治小肠病变、内镜下黏膜下病变切除、内镜下胰胆管疾病的介入技术、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诊治、超声内镜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消化科目前为中华内镜学会委员单位、湖南省内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湖南省消化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单位、湖南省消化内镜学主任委员单位、湖南省消化内镜诊疗中心及内镜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在国内同行中具有较大影响。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四军医大学校长樊代明教授任该科荣誉主任。该科现任主任邹益友教授,是湖南省内镜学会主任委员,在胃肠动力障碍疾病、炎性肠病、内镜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具有较高造诣。 湘雅医院消化内科拥有一支技术精湛、医德高尚、治学严谨的医师队伍,目前有教授7人、副教授9人,主治医师6人,技术护理人员40人。其中高级职称医师16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8人,具有博士学位医师16人,硕士学位3人。科内其它医师各级学会任职15人次,各种杂志编委任职20人次。 消化科设有两个专科病房,病床数85张,病房年平均出入院病人达3000余人次,年门诊量达127000余人次,居全省消化界之首。拥有消化内镜诊疗中心、消化实验室。内镜诊疗中心配备当今世界最先进、最新型的奥林巴斯电子胃镜17条、电子结肠镜10条、电子十二指肠镜2条,电子超声内镜2台,富士能双气囊小肠镜1台,以及放大内镜、色素内镜、窄带成像内镜、内镜介入治疗专用小C臂X光机;治疗用的氩气刀1台,微波及电切治疗仪各1台。并配备最先进的奥林巴斯全自动内镜清洗消毒机,NQG-2000内镜清洗工作站,以及录像、彩色打印和内镜图文管理系统-内窥镜工作站以及大量内镜配套附件。消化内镜中心拥有14间工作室, 建筑面积约1000余平方米,包括胃肠镜检查室、超声内镜室、双气囊小肠镜室、消毒处置间、中心控制室、麻醉复苏室、候诊室、预约室、休息室、示教室、会议室等。仪器设备在国内居于领先水平,配套设施完善,场地宽敞舒适、就诊环境一流。其他协作学科如放射科、麻醉科亦实力雄厚,派有专业技术人员和医师协助消化科开展内镜下放射介入和内镜镇静麻醉。目前该科可开展胃肠镜、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双气囊小肠镜、超声内镜、色素放大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等检查项目。内镜治疗项目有:消化道息肉微波、氩气、电切治疗;食管、贲门良恶性狭窄扩张及支架植入;胰胆管内镜介入治疗:包括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肌切开术取石术(EST),内镜下胆总管结石的机械碎石、取石术,胰胆管支架置入治疗胆胰管的良、恶性狭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套扎及硬化剂注射治疗;贲门胃底缝合术;内镜下的粘膜剥离术(EMR)、内镜黏膜下切除术( ESD)等项目,现胃镜年检查近30000余例次,肠镜年检查9000余例次,超声内镜年近900例次,双气囊小肠镜年近200例次,各种内镜下治疗2000余例次,吸引了省内外许多病人前来治疗,治疗效果满意,经第三方调查患者病房及门诊的满意率均达到90%以上。 消化科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1项、教育部博士后基金1项、卫生部科研留学回国基金2项、省科委重大项目2项以及部、省级科研课题30项,教学课题6项;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6项,省教学成果2项、中南大学教学成果一、二、三等成果奖4项,中南大学医疗新技术成果三等奖3项;主编全国高等医学规划教材(五年制)《诊断学》,参编全国高等医学统编教材(七年制)《实验诊断学》。主编、参编专著共30部;发表学术论文100。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并先后派遣10余人次到美国、英国、日本、香港等地参加国际性学术交流,每年培养硕博士生以及专科进修人员20余人。 消化科实力雄厚,人才梯队合理,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在以下方面形成了科室特色: 1、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研究,从基础到临床进行一系列研究,包括研究肿瘤的分子机制、免疫调控机制、分子靶向标志物、药物干预等基础研究,以及临床上应用分子标志物、放大色素内镜、超声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功能内镜等技术提高早癌的诊断率,采取内镜下的粘膜切除及黏膜下剥离术微创治疗早癌,患者创伤小、预后好,该技术在省内处于领先水平。 2、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的综合诊治,开展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套扎术及组织粘合剂、硬化剂注射术,上消化道出血的内镜下注射止血及钛夹止血术,并与急诊科、胃肠外科、放射介入科合作开展经颈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消化道出血血管介入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与相关科室建立合作发展机制,提高了消化道出血的急诊诊治成功率,让病人最大程度受益。 3、胰胆管疾病的内镜治疗,开展内镜下胆胰疾病的介入诊治,包括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E S T ), 经内镜胆管引流术(ERBD) ,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 经内镜胰管引流术(ERPD),经十二指肠镜胰管扩张及支架置入术;经十二指肠镜下胆管扩张及支架置入术。经超声内镜胆胰疾病检查,经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术,EUS 引导下囊肿穿刺引流术等,对多种胰胆管疾病实现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 4、小肠病变的诊治,消化科2005年率先在中南地区开展双气囊电子全小肠镜的临床应用,真正实现了全消化道的无盲区检查,先后检查1000多例病人,显著提高了临床上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不明原因腹痛的诊断率。传统方法难以发现的小肠疾病如:小肠克罗恩病、小肠结核、小肠肿瘤、血管病变、憩室病等都得到确诊。该项技术获2005年度湘雅医院医疗新技术成果奖及中南大学医疗成果奖,目前,该项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2011年该科又开展了胶囊内镜检查,作为一种“微型摄像机”,胶囊内镜能动态、清楚地记录小肠黏膜的情况。胶囊内镜的问世,为消化道无创性、可视性检查带来了新的革命,对原因不明的小肠疾病和隐性消化道出血,敏感性和准确性高,目前胶囊内镜检查已经成为检查小肠疾病的重要手段,和双气囊电子全小肠镜起到互补作用,特别对于一些不能耐受小肠镜检查的患者作用更大。目前拟进一步开展小肠疾病的内镜治疗,以达到安全、微创的治疗效果,减少病人痛苦。 5、炎性肠病的诊断与治疗,除常规的检查之外,近年来开展了炎性肠病的分子诊断的探索及免疫调节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病学科创建于1954年。在创始人张铮教授和熊宏恩教授的领导下,为传染病的防治和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造就了一大批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教授,如张铮、胡国龄、欧阳颗、范学工、谭德明等。该学科1981年被批准为硕士生培养和学位授予点。1986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培养和学位授予点。1998年湘雅医院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湘雅医院感染病学科具有招收博士后进站研究资格,有多名博士进站研究(外籍博士2名)。经过近60年的发展,湘雅医院感染病科目前已成为集临床、教学、科研为一体的湖南省肝病及感染性疾病诊治中心,在病毒性肝炎(重型肝炎、肝功能衰竭)、肝炎肝硬化、肝病合并甲亢、药物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其他肝病以及发热查因、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感染性疾病的诊治、乙肝及丙肝的核酸检测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现有范学工、谭德明等中年学科带头人,也有黄燕等多名青年学科带头人。国家“千人人才计划”特聘专家、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罗光湘教授以及国家“千人人才计划”特聘专家戴立忠教授、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王海潮副教授和美国匹兹堡大学唐道林助理教授任该科客座教授。 感染病科目前为中华感染病学会常委单位、中华感染病肝病分会常委单位、湖南省感染病学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湖南省感染病肝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中华感染病肝病分会人工肝组委员单位。该学科还是湖南省病毒性肝炎防治中心以及病毒性肝炎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挂靠单位,在国内同行中具有很大影响。 湘雅医院感染病科拥有一支技术精湛、医德高尚、治学严谨的医师队伍,在28名教职员中目前具有博士学位医师24人,硕士学位1人。有教授6人、副教授11人,主治医师6人,技术人员2人。其中高级职称医师17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7人。 感染病科设有两个专科病房(肝病病房、感染性疾病病房),病床数80张,年收治住院患者数量2000人次左右。门诊有肝病门诊、感染病门诊、发热门诊、肠道门诊、艾滋病门诊等,年门诊量达60000余人次。拥有感染病血液净化中心(如血浆置换、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血液透析、持续血液滤过等)、感染病实验室、感染病肝脏纤维弹性无创检查室(Fibroscan)、感染病B超检查室。可开展乙肝五项定量、乙肝基因分型、乙肝基因变异(耐药检测)、HBV DNA定量、丙肝抗体定量、丙肝基因分型、HCV RNA定量检验以及肝脏纤维弹性无创检查、肝脏B超等检查项目,特别是肝脏纤维弹性无创检查(Fibroscan)可以了解肝脏有无肝纤维化、肝硬化,Fibroscan基本可以代替肝脏穿刺组织活检,是目前湖南省开展Fibroscan项目的唯一一家单位。特色治疗项目有: (1)肝病:包括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药物性肝炎、脂肪肝、妊娠急性脂肪肝、肝豆状核变性、自身免疫性肝病及其他肝病等。该科配备有先进的仪器,能应用国际标准检测方法美国雅培先进自动免疫分析仪和肝炎病毒检测试剂,对病毒性肝炎病原学及感染状况进行准确地诊断,特别是高敏核酸检测、病毒基因分型等对乙型、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效果的评估及指导抗病毒用药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肝脏纤维弹性无创检查对发现早期肝纤维化及肝硬化,及时治疗以延缓病情进展有重要意义。使每位在该科就诊的肝病患者能够得到最优质的、准确及时的治疗。对严重危及病人生命的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方面,该科有其独到之处。形成了以抗病毒治疗、人工肝(血浆置换、MARS等)支持系统和对症支持治疗等综合措施抢救治疗重型肝炎的先进经验,使重型肝炎的抢救成功率达到60%左右,达到国内先进乃至领先水平。 (2)流行性出血热:该科以抢救危重型肾综合征出血热成功率高而著称。最早将血液透析用于肾综合征出血热少尿期病人治疗,现已积累了20多年的治疗经验。该科抢救重症危重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人成功率达90%以上。 (3)发热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发热是多种疾病的共同表现,其原因错综复杂。其中由感染性疾病所致者达50%左右。该科在发热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加上湘雅医院优良的诊疗设备作后盾,对大部分原因不明的复杂的发热性疾病都能得出精确的诊断和治疗。 (4)各种病毒性、细菌性脑膜炎、脑炎的诊断和治疗。 (5)败血症及其它常见细菌和真菌感染性疾病。 感染病科自成立以来招收博士研究生78名,硕士研究生105名;已毕业博士研究生67名,硕士研究生93名;目前在校博士研究生10名,硕士研究生12名。2008年该学科感染病学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同年该教研室教学团队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2010年该教研室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研室,2011年范学工教授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主编教材或专著8部,如《新发传染病学》、《临床新传染病》、《幽门螺杆菌感染—基础与临床》、《感染病学住院医师手册》、《传染科医师处方手册》等。参编教材或专著10余部,如全国高等医学规划教材(五年制)《传染病学》、全国高等医学统编教材(七年制)《传染病学》、全国高等医学统编教材(八年制)《传染病学》、《临床医院感染学》等。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承担省部级教改课题5项,发表教学论文30余篇。 感染病科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5项、青年基金2项;国家十一五重大专项课题2项、国家十二五重大专项课题3项、863课题1项、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2项、教育部课题5项、卫生部课题6项、省科委重大项目2项、省级科研课题40余项,教改课题5项,总经费达1000万以上。每两年开展1次湖南省感染病学术会议、肝病学术会议1次。获国家专利2项,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8项,湖南省医药卫生科技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8项。 感染病科与美国多所知名大学如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纽约大学、匹兹堡大学等建立了长久的合作关系,并派专人至美国学习,定期邀请合作者来该院讲学,极大的提升了科室的科研水平和学术影响力。
普通外科创建于50年代。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点,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点,2000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的重点学科点。2002年被定为校级重点学科,2007年定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普通外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在职医生40人,技术员2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1人;主治医师17人。普外科下设4个病房,和一个实验室,病床共196张,年住院人数近60000余人,年门诊量约9万余人次,年急诊量为24000人次。七病室:胃、肠专科;八病室:血管外科及小儿外科专科;九病室:胆道﹑胰腺专科;十病室:肝脏门脉高压﹑及甲状腺专科。设有胃肠、肝脏、胆道、胰腺、甲状腺及小儿外科;血管、乳腺、器官移植及门脉高压症等多个专科门诊。学科于1992年创办《中国普通外科杂志》1995年被列为国家核心期刊。 在国内处于领先或先进水平的医疗项目有: 1、肝脏外科:各种肝叶切除术,肝癌的手术治疗及综合治疗。 2、胆道外科:复杂的肝胆管结石治疗及肝门部胆管癌的切除;胆道镜取石及碎石术;ERCP新技术. 3、门脉高压症:经内窥镜食管曲张静脉结扎术,各种门脉高压症的断流和分流手术。 4、胰腺外科:胰腺癌及胰岛细胞瘤及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外科治疗。 5、血管外科:先天性血管畸形的外科治疗。各种动静脉瘤,包括腹主动脉瘤,肢体动脉瘤的切除和搭桥,动脉粥样梗化闭塞症的血管再通手术及搭桥术。布加氏综合征的根治术,分流术及血管搭桥术。 6、甲状腺外科:喉返神经损伤的手术治疗,甲亢的外科治疗,甲状腺癌及甲瘤的手术治疗;腔镜下甲状腺肿块切除术. 7、胃肠道外科:高位肠瘘的治疗,胃肠道肿瘤的手术及综合治疗;腔镜下胃肠道肿瘤手术切除术. 8、乳腺外科:乳腺癌检测及综合治疗。 9、器官移植:肝脏移植,胰腺移植,甲状腺及甲状旁腺移植,人胎肝细胞腹腔内移植。 开展新技术: 手术隔离肝灌注治疗中晚期肝癌 经皮肝隔离灌注治疗晚期肝癌 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经腹腔镜阑尾﹑直肠癌﹑脾切除术。 自体静脉桥接修复喉返神经缺损术为国际领先水平。 异位原位肝移植、活体肝移植 血管外科腔内介入包括下腔静脉滤网置入治疗肺栓塞,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血管的狭窄和闭塞。血管内支架型人工血管的置入治疗血管的狭窄及动静脉瘘及各种动脉瘤。 术中放射治疗腹腔中晚期癌症。 内窥镜下胃底﹑食道静脉曲张套扎术治疗胃及食道静脉出血。 腔镜下胃肠道肿瘤、甲状腺肿块切除术;腔镜下胆道 研究生导师情况: 普通外科有7位博士生导师,均系国家知名专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他们是:王志明、李宜雄、陈子华、廖国庆、汤恢焕、孙维佳、杨连粤。有研究生导师 21 名:王志明、李宜雄、陈子华、廖国庆、汤恢焕、孙维佳、杨连粤、黄建华、裴海平、胡国璜、刘光强、常实、黄耿文、李劲东、李新营、龚学军、周军、肖广发、周乐杜、陈志康、刘合利。 近十年科研课题及摄写科研论文情况: 普通外科从2000-2010年先后承担科研课题122项,合计经费1772.14万元,其中有“863”课题5项;“973”课题3项;“十五攻关”课题及国家重点课题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2000-2010年获省科技成果奖12项。2000-2010年获中南大学及湘雅医院医疗新技术成果奖 22项。获专利6项。2000年至2010年摄写科研、教学论文472篇,其中在国际性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8篇。获教学成果奖10余项。2000-2010年培养研究生100余名,博士后3名。主编著作6部,参编统编教材7部。该学科注重学术交流,加强年青医生的培养,先后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意大利、印度、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建立了良好的相互协作网。坚持请进来,派出去,进行广泛的人才、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 曾有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及国内著名的专家教授来该科多次讲学及交流,该学科每年有1-2人出国进修及留学。现培养国外留学生5人。2000-2010年己接纳全国各地近1000余名名进修医生进修学习。主办国际学术会议5次,主办全国性学术会议16次。
湘雅医院儿科起始于1935年,至今已有七十余年历史。两位创始人—苏祖斐和梁觉如教授自1935年起开始担负湘雅医院的儿科临床业务和教学工作。1946年,严淑芳医师由南京调回湘雅儿科工作,以后虞佩兰和江浙芝医师相继来到儿科,于1951年春夏之交,正式成立湘雅医院儿科教研室。梁觉如教授出任第一任主任,当时有儿科医师10人左右。以后随着人员编制和各种仪器设备的不断发展,湘雅医院儿科教研室日益壮大。六十年代初,儿科严淑芳教授等骨干被调往刚成立不久的附二院并建立儿科教研室,八十年代初,儿科赵祥文教授等骨干被调去筹建湖南省儿童医院,九十年代初,儿科张天庭、连乃文教授被调往刚成立的附三院并建立儿科教研室。湘雅医院儿科为湖南儿科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现任儿科主任尹飞教授,为中华儿科学会委员,全国小儿神经学组委员,湖南省儿科学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岳少杰教授,为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湘雅儿科1978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生培养点,1987年成为博士生培养点,1999年批准为博士后流动站, 2001年被列为湖南省“十五”重点学科,2006年由卫生部批准为全国儿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有博士生导师6名,硕士生导师10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名。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9人,主治医师8人。其中11人具有博士学位,5人具有硕士学位。设有儿科门急诊、儿科病房(43病室、58病室)、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病房(44病室)、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儿科研究室、儿科基因诊断室和中国当代儿科杂志社。共有小儿神经、新生儿、血液、ICU、肾脏、心血管、消化、遗传内分泌、儿童保健10个专业组,开设12个专科门诊,设置病床近200张。病房配备了德国进口的先进新生儿转运系统、SLE5000全能呼吸机、电脑高频呼吸机、小儿和新生儿心电监护仪、视频脑电图仪、肌电图、床旁B超机、新生儿及婴儿高压氧仓、微量血液分析仪、进口静脉输液泵等先进医疗设备,并具有雄厚的技术优势。 湘雅儿科几代人秉承努力攀登医学高峰、刻苦钻研儿科业务、全心全意为患儿服务的传统,造就出了一批知名的儿科医学专家,其精湛的医疗技术、齐全的医疗设备和“北协和,南湘雅”悠久的历史,使大量危重、疑难病症患儿慕名而来,此类患儿占住院人数70%以上。湘雅儿科已成为全省最大儿科疑难病症诊断治疗中心。除该省外,还有江西、广东、广西、贵州、湖北、重庆等其他省份患儿来湘雅儿科就诊。小儿脑水肿、儿童智力低下、神经遗传代谢病、癫痫的诊治及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及新生儿疾病和小儿白血病的治疗等均居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 儿科先后获得各级科研课题8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8项、国家部委级课题12项、省厅级课题40余项。先后获各级科技成果奖30余项次,其中“小儿脑水肿临床与实验系列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教委科技推广二等奖。由虞佩兰教授所制订的小儿脑水肿的诊断标准和“边补边脱”液体疗法属国际上首创。目前,脑水肿及小儿脑损伤的研究已深入到分子水平,至今仍居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我国胎儿及新生儿的生长发育”研究居国内领先地位,曾获卫生部科技成果三等奖,“新生儿体格发育测量器研究”获得国家专利。“儿童急性白血病致病基因的筛选与相关临床研究”获湖南省医学科技成果一等奖。在国内外各级杂志上发表科研论文400余篇。 湘雅儿科一直保持着治学严谨、教书育人的优良传统,注重对学生实行全面素质教育,近几年开展双语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目前承担着临床医学系(五年制、七年制、八年制)、麻醉系、口腔系、成教专升本等众多系列的教学工作以及研究生和进修生及专科医生培养任务。已培养博士后1人、博士生57人、硕士研究生70余人(其中包括4名留学生)。为七年制、八年制规划教材《儿科学》编委单位。并主编了《小儿脑水肿与颅内高压》、《儿科疑难病》、《临床儿科新理论新进展》等专著10余部;为Medline及统计源期刊《中国当代儿科杂志》主办单位。
湘雅医院产科成立于1948年,并选派骨干力量协助兄弟医院的创建,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辛勤耕耘,于1993年首批被卫生部授予爱婴医院称号,1998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点, 2004年成立中南大学产前诊断中心,2006年被湖南省卫生厅批准为产前诊断机构,2011年成为湖南省重点学科和湖南省疑难危重孕产妇转诊指导及救治医疗机构,2012年被授予湖南省助产人员规范化师资培训基地。目前产科拥有宽敞舒适的2个独立病房,包括豪华套间、家庭化的单间及经济实惠的多人房间。医疗设备先进、专家云集、医术精湛,已发展成集产科医疗、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现代化中心。 科室有一支年轻、团结、奋进的医护团队。科室现有医务人员58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及副主任技师6人,主治及经治医师10人,医师系列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者85.18%;护理人员32人,本科以上学历者76%;助产及技术系列人员21人,本科以上学历者90.2%。拥有全国学术团体副主任委员和专业学组组长1人,省级学术团体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委员5人。近5年承担国家科技攻关等各级国家科研项目等8项、部省级科研课题6 项,发表论著60余篇,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项。承担多种国际、国家级专业期刊杂志的编委,主编及参编专业书籍9部。已形成有特色的3个亚临床专科: 普通产科:普通产科提供孕前、孕期、产时及产后的医疗指导和保健工作,预测和防治各种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发生,实施妊娠各期的产前筛查、传染病筛查、胎儿超声筛查及胎儿宫内监护及治疗等技术。在省内最早采用晶氧改善胎儿宫内缺氧,并得到该技术推广的省级三等奖。已开展全程陪伴导乐式分娩、产时分娩镇痛、会阴美容缝合、产时全程胎儿心电监护、产时新生儿窒息复苏、各种助产、剖宫产及产时并发症的防治等技术。在全省率先开展的项目有:⑴暂时性腹主动脉套扎、髂内动脉阻断和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改良的腹膜侧后子宫切除术等防治产后出血;⑵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后完全性前置胎盘的阴道分娩;⑶中期妊娠多胎妊娠或伴其一胎儿畸形的减胎术;⑷晚期流产和早产的预测及综合治疗技术;⑸早期胎膜破裂的诊断及修补技术;⑹胎儿宫内输血、输液等治疗技术;⑺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及筛查技术。⑻美式无创阴道助产术。通过上述技术的实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妊娠、分娩带来的并发症和合并症发生,为母子健康保驾护航。 母体医学:借助医院的综合优势,率先在省内成立孕产妇抢救专家小组及重症监护专科病房,随之湖南省重症医学质控中心、湖南省急诊医学质控中心、湖南省介入治疗中心、湖南省肝病研究中心及高血压防治中心等落户在湘雅医院,加以覆盖湖南、广东、广西、江西、贵州、西藏等六省的远程医学服务中心的开通,为省内外疑难危重孕产妇的会诊及抢救提供直接的指导和快捷的通道,其中对心肝肺肾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孕产妇的综合抢救水平、对严重产科出血的分级防治技术、对严重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的抢救水平均居国内先进水平,湘雅医院产科成为省内外孕产妇抢救的区域医疗中心。每年抢救省内外危重孕产妇近千人次,抢救成功率99.9% ,其中分级血管阻断技术联合止血带捆子和宫腔填塞等治疗产科出血、应用血液置换或滤过等技术治疗严重器官衰竭及重症感染、应用血清学指标和计算机数字成像技术防治血栓形成性疾病、应用心肺功能联合支持技术抢救严重心肺障碍孕产妇及及其产科并发症及内外科合并症的抢救水平及抢救成功率等均达国内先进水平。 胎儿医学:从1973年湘雅医院产科胡信德主任与我国现代人类与医学细胞遗传学新技术的开创者夏家辉院士合作率先在国内开设第一家遗传咨询门诊起步,在国际或及国内开拓性的建立了包括:常规与系列G显带染色体技术为核心的细胞遗传学诊断技术体系;以G(或R)显带染色体、FISH技术为核心的分子细胞遗传学诊断技术体系;以PCR、SNP基因芯片为核心的,能完成各种基因病诊断和研究的分子遗传学技术体系。应用上述技术已经发现了多种世界上首报的染色体异常核型, 分别以“早期产前遗传性疾病诊断技术”、“中国人类染色体异常目录及其数据库”和“世界首报中国人染色体异常核型图谱(著作)”等技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5次;可以完成染色体病、基因病及基因组疾病的产前诊断,并具有新的遗传病发现、鉴定的能力。1987年牵头中南5省建立胎儿发育指标评价的物理标准,并成功地应用于临床,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开始胎儿系统超声的筛查,年诊断胎儿2000余例,畸形检出率达98.9%。1992年开展脐血穿刺和宫内输血;2000年开始宫内输液及各种胎儿治疗性穿刺;挽救了大批省内外严重宫内溶血、肾脏积水等胎儿。 2004年产科与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成立“中南大学产前诊断中心”,现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全国疑难遗传病的诊断、产前诊断、遗传咨询及培训中心。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泌尿外科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是新中国最早成立的泌尿外科之一,有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已经著成《百年湘雅 泌外史传》一书)。经俞尧平教授、张时纯教授、申鹏飞教授、齐范教授等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在现任泌尿外科主任齐琳教授的领导下,湘雅医院泌尿外科已经发展成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国内知名泌尿外科中心。按照齐琳主任提出的“人有专长、科有特色”以及坚持“微创化”的发展战略,湘雅医院泌尿外科于2004年在全国较早地实行了亚专科发展战略模式,设置泌尿生殖系肿瘤、结石、尿控、小儿泌尿、男科学等亚专业组。在该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全体医务人员同心协力,团结进取,勇于创新,瞄准国际一流标准进行学科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科室整体实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现为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湖南省唯一入选单位),湖南省泌尿外科疾病(含腔镜)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牵头单位,湖南省医学会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主委、肿瘤学组、微创学组、结石学组挂靠单位,《国际泌尿系统杂志》主编单位,首届中南大学“湘雅名医”(泌尿外科学)获得单位。 湘雅医院泌尿外科注重“微创化”及技术创新。率先在省内开展腹腔镜、经皮肾镜等多项腔内技术,现已创建泌尿外科微创技术应用与推广平台,填补了省内多项技术空白。目前,湘雅医院泌尿外科微创手术比例高达90%以上。在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腹腔镜肾段动脉阻断肾部分切除术、腹腔镜中央型肾癌保留肾单位手术、腹腔镜全膀胱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腹腔镜保留性神经的前列腺癌根治术、腹腔镜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单孔腹腔镜技术(LESS)、改良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复杂性后尿道疾病的腔内治疗、腹腔镜小儿泌尿系畸形的整形修复术等高水平微创手术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湘雅医院泌尿外科有强大的医疗服务能力和较高的技术水平,能够对泌尿外科各种疑难及危重疾病进行诊治。每年门诊就诊患者6万余人次,每年出院病人4千余人次。湘雅医院泌尿外科严格按照卫生部单病种管理方案、临床路径管理制度以及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制定的《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制定了一系列规范化的诊疗方案,显著提高了医疗质量,最大限度降低了医疗差错和诊疗费用,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湘雅医院泌尿外科拥有稳定合理的人才队伍。现有在职医生29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3人,主治医师10人,助理研究员5人;具博士学位22人,硕士学位2人。博士导师6人,硕士导师4名;共有护理人员56名,其中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8名。在人才培养上有完整的管理制度,每年制定国内、国外研修培训计划,加强人才梯队建设,与美国哈佛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德克萨斯大学、科罗拉多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国际著名高校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 湘雅医院泌尿外科注重医学研究。近5年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6项、国家卫生部课题2项、留学回国人员1项、中国博士后1项及省、市级课题30余项,获科研经费近400万元。多次获国家及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近5年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SCI文章35篇,主编或参编专科书籍20余部。 湘雅医院泌尿外科是临床医学教学和住院医师培训的重要基地。分别于1981年和1986年被确认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1981年被确定为全国泌尿外科医师进修基地。现每年招收研究生15-20名,先后培养博士60余名,硕士120余名,并接收了大批省内外进修生和住院医师的培训,培养了大批泌尿外科专业的医疗护理人才,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当地医疗单位的医疗护理骨干,对泌尿外科在该省乃至全国范围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湘雅医院泌尿外科自2004年以来共举办了5届湖南省微创泌尿外科学术会议及每年一次的湖南省泌尿系肿瘤、结石规范化治疗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前来讲学,大力推广泌尿外科最新技术,从而快速提升了区域微创技术水平。微创技术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全国各地市(如新疆、贵州、云南、四川、广西等)泌尿外科医师前来进修及参观学习。近2年来承担卫生部西部人才培训任务,为我国实施中西部人才培养的战略计划作出了贡献。
湘雅医院殖医学中心1985年在国内率先开始辅助生育技术研究及其临床应用。1988年6月,诞生了中国大陆第二例试管婴儿(1978年世界第一例试管婴儿在英国诞生,1988年3月中国大陆第一例试管婴儿在北京三院诞生)。1999年底,湘雅医院与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重构湘雅医院生殖医学中心。2006年通过了国家卫生部评审,获得开展人类辅助生育技术资质,成为湖南省综合医院中最早获得开展人类辅助生育技术资格的生殖中心。经过多年的发展,湘雅医院生殖中心目前已成为集临床、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全国知名中心,在辅助生殖技术、不孕症、多囊卵巢综合症、子宫内膜异位症、薄型子宫内膜、男性不育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中心拥有一支技术精湛、医德高尚、治学严谨的医师队伍,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人,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人,博士6人,并依托中国工程院院士夏家辉教授领导的实力雄厚的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了以李艳萍教授为核心的辅助生殖技术专家团队。中心辅助生殖技术的临床妊娠率不断提高,稳居国内先进水平,并承担生殖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任务,所培养毕业的生殖医学研究生现已成为全国多家生殖中心的核心工作人员。承担国家十一五攻关项目及省级科研项目共10余项。在本学科知名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7篇。 中心自成立以来,年门诊量万余人次,年实施辅助生育技术四千余周期,圆了数以万计家庭的儿女梦。 医疗服务项目: 1、男、女不孕不育症诊疗 2、夫精人工授精(AIH) 3、体外授精-胚胎移植(IVF-ET) 4、单精子卵泡浆内注射ICSI) 5、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PGD) 6、胚胎冷冻保存及冻融胚胎移植(FET) 7、经皮附睾、睾丸穿刺取精术(PESA/TESA) 8、生殖内分泌疾病诊治:多囊卵巢综合征、性早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卵巢早衰。 9、经阴道盆腔囊肿穿刺术 10、多胎妊娠减胎术
1982年在喻午云教授、韩秀云教授的牵头下成立了湘雅医院内科内分泌专科,以后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社会各界和广大病友的支持下,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目前湘雅代谢内分泌科已与湘雅二医院、湘雅三医院、湘雅医学院一起成为全国重点学科,博士、硕士授权点,现有在职医师14人,13人具有博士学历,其中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5人,主治医师2人,住院医师3人,副主任技师2人,护士20人,其中硕士2名,本科10名,大专8名,医护人员中有6人已在美国进修学习并已回科工作,一名护士通过培训获得世界造口/伤口治疗师证书,主攻糖尿病足伤口的处理及全院疑难伤口的会诊,培养糖尿病专科教育护师二名,糖尿病运动治疗师一名。自建科以来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00余名,为全国和省内培养内分泌专科医师近100余名。集中神经外科、放射科等学科的力量开办了湘雅下丘脑垂体疾病诊断和治疗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 目前年门诊量约8万人次左右,年出院病人约2000余人,接纳全省和全国各地的危重病人、疑难病人和普通病人,科研上目前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30余项,主要研究方向为糖尿病并发症、肥胖、神经内分泌(下丘脑垂体疾病)、甲状腺等代谢内分泌疾病,也是国家审批通过的临床药物试验基地,目前已承担多项国际和国内的多项临床药物观察,具有51张床的内分泌病房一个,病房内拥有单人间、双人间、三人间等,能满足各层次的住院病人需求,拥有病人活动室和糖尿病教育室,拥有24小时动态血糖监测、神经病变治疗仪、胰岛素泵治疗仪、免散瞳眼底照相、动脉硬化监测仪、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等,门诊诊室6间,每天将有教授或副教授接诊病友,已与神经外科、神经内科、放射科合作开展下丘脑垂体疾病联合门诊,开展了糖尿病专病门诊,实验室7间,能快速开展多种代谢内分泌激素、抗体、血糖、骨密度等检测,为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2008年11月14日正式成立湘雅医院糖尿病俱乐部,多年来在各位病友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每个月都风雨无阻为糖尿病患者免费进行糖尿病知识宣教和答疑,特殊节日举办特殊活动(如元宵节、在营养师指导下糖尿病饮食制作比赛等),并举行健康知识比赛,提高糖尿病病友的参与意识和疾病管理能力。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创建于1953年,是国内最早建立的神经外科单位之一。1978年和1985年被国务院分别确认为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2002年被评为湖南省重点学科,1978年被认定为全国神经外科医师进修基地,2006年被认定为国家首批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1974年与该院神经内科共同创办了《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95年与该院耳鼻喉科一起创办了《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老一辈神经外科专家曹美鸿、邵殿华、王茂山、梅国材、吴祥根、李镜荣、阳楚雄、易善楚、秦天森、刘运生等教授,在艰苦的环境下,克服困难、不断探索,为该神经外科的发展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湘雅医院神经外科目前已经形成了颅底脑干肿瘤、脑血管病、颅脑创伤、立体定向和功能神经外科、儿童神经外科、神经肿瘤综合治疗、脊柱脊髓神经外科以及伽马刀治疗中心等8个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亚专业学科和研究方向。目前有6个病区,开放床位260张(包括神经外科ICU床位20张)。拥有8个独立的专科手术间和多台先进的手术显微镜、神经电生理监测设备、神经内窥镜、立体定向仪、神经导航仪、超声吸引器以及数值化手术平台等重要设备。每年门诊量约20000人次,年收治住院患者6000余例,年完成各类显微手术近5000例,综合收治病例数与各类手术的复杂程度及手术疗效居国内前列,成为国内、国际大型神经外科中心之一。2002年被评为湖南省重点学科,2006年被认定为国家首批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2011年获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同年在全国最佳声誉专科排行榜中名列全国第五。 现共有医师46人,其中正教授10人,副教授17人,主治医师13人,32人有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2人。湖南省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中南大学神经外科学研究所、湖南省颅底外科与神经肿瘤中心、中南大学脑脊髓损伤修复研究所均挂靠本科。现任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袁贤瑞教授担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神经肿瘤学组副组长,湖南省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医学伦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作为湖南省重点学科,结合临床需要,相继开展了“颅底显微解剖和手术入路的改进应用研究”,“新基因HESRG调控人胚胎干细胞神经分化的研究”,“新的缺血预适应相关基因WDR26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致敏DC联合抗血管生成对鼠脑恶性胶质瘤的协同作用及机制研究”,“PINK1蛋白与BAGS蛋白的相互作用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等。方加胜教授领衔的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脑肿瘤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并建立了“脑肿瘤干细胞”的移植成瘤模型,重新筛选了胶质瘤的化疗药物。在颅内生殖细胞类肿瘤研究中,结合人类胚胎干细胞相关研究成果,开展了人类胚胎干细胞基因在颅内神经肿瘤中的表达谱筛查,发现了颅内生殖细胞瘤与胚胎癌特异性表达的标志性胚胎干细胞基因,为颅内生殖细胞类肿瘤的分子标记物提供了新的参考;开展了胚胎干细胞基因在颅内生殖细胞瘤中的预后分析,并取得初步成果。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和厅级科研课题52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近3年获全国医药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南医学科技一等奖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 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项目建设为基础,2013年引进了目前世界最先进的BrainLab神经导航系统及东南亚首个Buzz数字化手术室,并正在引进脑血管病杂交手术室和Leksell新一代Perfexion伽玛刀系统。为开展“精准”、“微创”显微手术奠定了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湘雅医院神经外科将继续秉承“公、勇、勤、慎、诚、爱、谦、廉”的院训,坚持以医疗质量为中心,不断提高神经外科疾病的治疗效果。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肾内科始源于1906年, 1983年成为独立的肾脏病学科,是湖南省医学会肾脏病学专业委员会主要组建单位,1978年和1985年分别被国务院批准为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单位,2001年被评为湖南省(肾病)重点学科,2005年通过卫生部临床药物试验基地评审,2006年被中国医师协会首批认定为肾病专科医生培训基地,2008年成立中南大学肾脏病与血液净化研究所,2012年获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经过30年的发展,湘雅医院肾内科目前已成为集临床、教学、科研为一体的湖南省肾脏病诊治中心,在急性肾损伤的诊治、小儿腹膜透析、腹腔镜下腹膜透析置管术、高危出血患者血液净化抗凝新技术、序贯性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湘雅医院肾内科目前为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委员单位、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委员单位、湖南省医学会肾脏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湖南省医学会血液净化学专业委员副主任委员单位,在国内同行中具有较高影响。中国著名的肾脏病专家刘志红院士和黎磊石院士被聘为该学科的首席科学家,日本鹿儿岛池田医院池田澈被聘为该科的客座教授,美国德克萨斯州休斯顿大学医学中心张文正副教授被聘为该科客座教授。该科现任主任周巧玲教授,是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南省肾脏病学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在慢性肾功能不全防治、高血压肾损害、急性肾损伤、血液净化技术、肾脏病理等方面具有较高造诣。 湘雅医院肾内科拥有一支技术精湛、医德高尚、治学严谨的医师队伍,目前有教授7人、副教授7人,中级技术人员10余人,90%的医师具有博士学位。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周巧玲教授、陶立坚教授、肖平教授、宁建平教授),硕士生导师7人(周巧玲教授、陶立坚教授、肖平教授、宁建平教授、陈立平教授、许辉副教授、张卫茹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有:1、慢性肾衰防治;2、慢性肾小球疾病、肾间质纤维化;3、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与治疗;4、高血压肾损伤机制与治疗;5、血液净化;6、急性肾损伤的防治。 肾脏科现有专科病房、血液净化中心和肾病实验室各1个。专科病房病床数53张,年出院病人2000余人次,年开展肾穿刺活检200例,年新导入腹膜透析病人100余例,年门诊就诊人数约50000人次。血液净化中心拥有血液透析机54台,CRRT机4台,年血液透析约30000台次,年动静脉内瘘手术400余台次,长期导管置入手术100例。肾病实验室目前可开展尿沉渣分析、24小时尿肾病全套、尿液渗透压等临床检查项目。该科每周开设有高血压肾病、急性肾损伤、腹膜透析、血管通路、肾性骨病、肾移植术后等专科门诊。目前特色治疗技术有:急性肾损伤的诊治、序贯性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肾性骨病的诊治、难治性肾病综合征诊治、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小儿腹膜透析、腹腔镜下腹膜透析置管术、小儿血液净化、各种复杂血管条件下动静脉内瘘手术、血液透析患者长期导管置入术、高危出血患者血液净化抗凝新技术等,吸引了省内外许多患者慕名就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肾脏科临床与科研并重,立足湖南,面向世界,紧跟国际肾脏病的前进步伐,和日本鹿儿岛大学医学部及池田病院建立了长期的国际学术联系与交流,先后派遣出国医师10余人次赴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学习、交流及短期国外培训,现均学成归国并已成为该学科骨干。学科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科技部863课题2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重大新药创制2项、科技部“十二五”重大专项课题1项、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1项、教育部博士后基金1项、省级科研课题25项,总经费达1000万余元;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50篇,单篇影响因子最高达6.9;申请专利10项,目前已获批专利6项;获国家精品课程1项、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湖南省科技进步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2项、中南大学医疗新技术成果奖6项;主编《中英双语诊断学》、《肾脏病学住院医师手册》、《肾脏疾病的基本诊断与治疗》、《肾脏疾病诊治心得》,参编专著20余部。
湘雅医院康复科室于1956年成立,其前身为理体疗科,在应用物理因子及医疗体操治疗疾病及运动创伤方面做了大量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工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也是国内最早将神经肌电图应用于临床诊断及治疗的医院之一。1984年更名为康复医学科,在保持传统特色治疗的同时率先在国内将诱发电位应用于临床诊断。89年该科学科带头人之一周莉副教授完成了为期一年的第一期世界卫生组织康复医师培训,带回了现代康复理念及康复治疗技术,从此在传统中医针灸、按摩的基础上,运用运动治疗、作业疗法、语言治疗及康复工程等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开始了现代康复,即神经康复(中风的康复、脑损伤的康复、脊髓损伤的康复)和骨关节的康复,同时将早期康复及预防的理念带到临床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0年,在该省著名的心血管专家孙明教授的倡导下,学科带头人刘遂心教授的具体实施下筹建并开展心血管病的康复,成为我国开展心血管病康复最早医院之一。经过12年不懈的努力,该院心脏康复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经过多年的发展,该院康复医学科已成为集临床、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临床一级学科,是康复医学与理疗学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综合实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科室目前有门诊及门诊治疗室,面积1600m2,并具有编制床位26张的综合康复病房1个,总治疗面积达3000m2。主要收治住院期早期康复患者,并为其他临床科室各类功能障碍患者提供早期的床旁康复治疗,如:脑卒中、脑外伤术后、脊髓损伤术后、骨折术后、膝髋关节置换术后、冠心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冠脉搭桥术后、急性心肌梗死)、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等,在重症患者的康复方面及昏迷患者的促醒治疗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康复科现有人数共49人,具体如下:康复医师11名,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中级职称2人,具有博士学位7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人;康复治疗师共计23人(具有硕士学位4人),其中物理治疗师 11 人, 作业治疗师 1人,语言认知治疗师 2人,理疗师 4 人,康复工程师1人,心脏康复治疗师4人,康复护士15人,在读博士4人,硕士6人。已形成了一支技术精湛、医德高尚、治学严谨的康复医疗队伍。 随着医院、学科的发展和患者的需求,该科现已形成“心血管疾病康复”、“神经系统疾病康复”、“脊髓损伤康复”、“骨关节康复”等多个优势发展方向,拥有综合康复病床26张,年门诊量约 10000人次。年均康复治疗约21万人次,其中门诊4万人次,病房17万人次。 二、优势专业特色 (一)心血管疾病的康复 康复科心脏康复中心,于2000年在孙明教授的倡导下,刘遂心教授具体实施下成立。在刘遂心教授的带领下,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已经建成了集预防、保健、治疗于一体的全国第一、全省唯一的心脏康复中心。中心的总面积约1600m2,配备了全套的康复运动治疗设备,包括:评估检测设备(心肺运动仪、运动平板),运动治疗设备(多种有氧训练及阻抗训练设备)及遥测运动训练监护设备(国外引进,国内唯一)。中心不仅环境优美,设备一流,并探索了一套适合我国心脏病人运动治疗的系列康复程序。 中心学科带头人刘遂心教授,2006年-2008年以客座教授身份在美国耶鲁大学交流、学习2年。从事康复医学临床与基础学习与研究,与美国康复医学界的著名教授(如:美国心肺康复主任委员Dr.Murry Low;美国康复医学主编 Dr.Joe DeLisa)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和交流,建立了良好的关系。2008年回国后,积极引进美国先进的康复理念和技术,结合我国国情开展康复医学工作,得到了同行一致认可。具体开展工作如下: ① 完善了各种心脏病的有氧运动治疗,包括冠心病术后、心力衰竭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并获“湘雅医院临床新技术成果奖”。② 结合有氧训练,率先在全国开展心脏病阻抗运动治疗。③ 因地制宜,率先运用简单的工具(如:心率表、弹力带、弹力管等),指导病人回家运动治疗。④ 与国外比较,该科在开展三级预防的(心肌梗塞后的康复)同时积极开展二级预防(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的预防)。 (二)神经康复 自该科室成立于1956年起,即开始在初期应用物理因子及医疗体操治疗疾病方面做了大量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工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在国内最早将神经肌电图、诱发电位应用于临床诊断及治疗的医院之一。1989年该科学科带头人之一周莉副教授完成了为期1年的第一期WHO康复医师培训,带回了现代康复理念及康复治疗技术,从此在传统中医针灸、按摩及高压氧治疗的基础上,运用运动治疗、作业疗法、言语治疗及心理治疗、康复工程等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开始了现代康复,即神经康复(中风的康复、脑损伤的康复、脊髓损伤的康复)和骨关节的康复。近三年依托于该院全国重点学科神经病学及中西医结合脑专科,神经康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运用现代康复治疗核心技术—神经促通技术,包括Bobath方法、Bruunstrum方法、Rood技术、PNF方法等应用于神经系统患者的康复治疗,目前该科不仅为该科室已有的门诊和住院病人提供康复治疗,同时为具有450张床位的神经内外科、35张床位的中心ICU、60张床位的中西医结合临床脑病专科患者提供早期的床旁康复治疗,在重症患者的康复方面及昏迷患者的促醒治疗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每年收治病人数20160人次。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乳腺科成立于1994年,是国内最早成立的乳腺专科之一。2002年被批准为该省硕士学位授权点;2009年被批准为该省博士学位授权点。经过近20年的发展,湘雅医院乳腺科目前已成为以乳腺癌早期诊断、乳腺癌综合治疗和乳腺癌临床研究为主攻方向的乳腺疾病诊断治疗专科。 乳腺科目前为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单位、中国医师协会乳腺疾病培训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单位、第一届中国女医师协会临床肿瘤学专家委员会委员单位、湖南省乳腺癌临床医疗技术研究中心所在单位、湖南省医学会普通外科专业委员会乳腺、甲状腺学组副主任委员单位。该科现任主任唐利立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乳腺癌的临床和科研工作,主攻乳腺癌早期诊断和优化治疗,极力推行乳腺癌诊断和治疗的新理念,对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的研究有一定特长和建树。 湘雅医院乳腺科拥有一支技术力量雄厚、医德高尚、治学严谨的医师队伍,目前有教授4人、副教授4人、主治医生8人、博士导师1人、硕士导师3人、博士毕业9人、海外引进人才1名、聘请海外客座教授1名、留学归国人员4名;包括经验丰富的刘少华教授和年富力强的唐利立、毛杰教授,王守满、申正堂、邬玉辉、海建副教授等。 乳腺科设有两个专科病房,病床数100张,年门诊量达53479人次。拥有乳腺癌分子基因诊断室﹑乳腺微创治疗室﹑乳腺导管镜室﹑临床药物试验室,建立了完整的乳腺癌手术患者临床信息电子数据库和组织标本库。拥有先进的乳腺Mammotome真空旋切机﹑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系统﹑乳腺磁共振﹑乳腺钼靶机﹑乳腺纤维导管镜﹑乳腺可视成像系统等设备。开展项目有:①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以及各种乳腺疑难疾病的诊断、治疗②乳腺癌保留乳房根治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Ⅰ期乳房重建术,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术③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④各期乳腺癌的综合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化疗、内分泌治疗以及通过乳腺癌分子靶向指标测定,指导生物靶向治疗⑤对乳腺癌骨转移、肝转移、肺转移及局部复发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改善生活质量⑥乳腺良性肿瘤微创手术治疗⑦乳头溢血溢液的导管镜检⑧乳头凹陷的非手术及手术治疗⑨乳房发育异常(如巨乳症等)的诊断和治疗⑩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专科护理,乳腺癌患者术后患侧上肢功能锻炼指导,乳腺癌患者的心理指导,乳腺癌防治指导。该科对乳腺手术强调美容观念,对乳腺癌实行个体化治疗,治疗效果满意,前来就诊的患者络绎不绝。 乳腺科先后承担卫生部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湖南省卫生厅、科技厅课题10余项;荣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湖南省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中南大学及湘雅医院医疗新技术成果二等奖各1项。主编、参编专著近10部;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肿瘤科的前身是肿瘤放疗科,成立于1946年,是全国最早开展肿瘤综合治疗和放射治疗的专业学科之一,肿瘤治疗已有80多年的历史。1979年该学科提出的“鼻咽癌临床分期”法被确定为“长沙分期法”,一直指导鼻咽癌放射治疗20年之久;1986年开展了宫颈癌、鼻咽癌高剂量率腔内放疗,是全国最早开展此项放疗技术的单位之一;1997年在省内率先开展胃癌、直肠癌的术中放疗。 1999年在省内率先开展了淋巴瘤和白血病的全身放疗;自2003年起率先在省内先后开展了鼻咽癌、脑胶质瘤、肺癌、乳腺癌、食道癌、胃癌、直肠癌、淋巴瘤、前列腺癌、宫颈癌、肝癌、胰腺癌、软组织肉瘤等常见恶性肿瘤的调强适形放疗(IMRT)技术;2010年在中南地区率先开展了图像引导放疗和容积调强放疗等业内顶尖的放疗技术,确立了该科在省内精确放疗领域的领先地位。2004年该学科新增成立了化疗专科病房,设置有淋巴瘤、肺癌、乳腺癌、胃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宫颈癌、肝癌、胰腺癌、软组织肉瘤、黑色素瘤等恶性肿瘤临床与基础研究等专业方向,在恶性肿瘤综合治疗、放疗、化疗、个体化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生物免疫治疗等水平达国内先进。 2000年该学科被批准为我国肿瘤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被批准为肿瘤学首批临床博士学位授权点,是中南大学第一个肿瘤学临床博士点;经过80多年的发展,湘雅医院肿瘤科目前已成为集临床、教学、科研为一体的湖南省肿瘤诊治中心,在恶性肿瘤综合治疗、恶性肿瘤个体化治疗、淋巴瘤放化疗、鼻咽癌、头颈部肿瘤、妇科肿瘤等综合治疗方面形成了成熟、稳定的学术方向及学科团队。 目前该学科为 “湖南省肿瘤学省级重点学科”,湖南省医学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学组挂靠单位,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肿瘤分子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单位,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单位,中华医学会湖南省化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湖南省医学会肿瘤学专业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湖南省医学会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湖南省医学会放射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湖南省肿瘤放射治疗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委员单位,湖南省健康管理学会肿瘤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现任主任钟美佐教授,肿瘤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兼任“湖南省肿瘤学省级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华医学会湖南省化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健康管理学会肿瘤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医学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学组组长等;在恶性肿瘤综合诊治、肿瘤个体化治疗、肿瘤化疗、肿瘤免疫治疗、肿瘤靶向治疗等方面具有较高造诣;对淋巴瘤基础与临床有深入研究,淋巴瘤诊治水平达国内先进;在国际国内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130余篇,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70篇,其中SCI 16 篇,最高影响因子5.09;主持部、省级科研课题10项;参与国家级、部省级科研课题6项;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获湖南省医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主编医学专业书籍3 部,主译医学专业书籍1部,副主编医学专业书籍3部,参编全国高等医学规划教材(五年制)3部,参编医学专业书籍8部;招收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45名。 肿瘤科一贯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拥有一支技术精湛、医德高尚、治学严谨的医师队伍,学术梯队结构合理,目前有教授9人、副教授8人,主治医师15人,技术人员24人,护士70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0人,具有博士学位医师23人,硕士学位医师6人,硕士学位技术员7人;主任技师1人,副主任技师1人,副主任物理师1人,副主任护师1人。 肿瘤科辖有2个亚专科,4个专科病房,1个放射治疗中心,固定病床180张,年均放射治疗野50余万野,年均出院病人1万余人次;拥有国内一流、配置齐全的先进医疗设备及病房。 近5年该学科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863科研项目子课题3项、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1项、教育部博士后基金1项、卫生部科研留学回国基金2项、国际多中心合作项目6项以及部、省级科研课题50项,教学课题5项;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7项,省教学成果2项,中南大学医疗新技术成果一、二、三等奖8项;参编全国高等医学规划教材(五年制)2部,副主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1部;主编、副主编、参编专著共14部;主译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230余篇,其中sci35篇。 肿瘤综合治疗形成了独自的特色,开设了淋巴瘤、鼻咽癌、肺癌、乳腺癌、宫颈癌、肝癌等专病门诊,设置有头颈肿瘤、胸部肿瘤、腹部肿瘤、妇科肿瘤、淋巴瘤综合治疗等5个亚专业学科,肿瘤综合诊治水平达到国内先进;在省内率先开展了全身放疗、调强适形放疗、容积调强放疗、术中放疗等多项放疗新技术,精确放疗普及率达80%。该学科已发展成为集肿瘤临床、科研、教学一体化的研究型现代化临床科室。 肿瘤科的发展坚持走亚专业化的道路,目前成立有“肿瘤放疗专科”、“肿瘤化疗专科”两个亚专科。亚专科的特色分别介绍如下: 一、肿瘤放疗专科介绍 肿瘤放疗专科现有2个专科病房,1个放射治疗中心,1个海扶刀治疗中心,1个胰腺疾病研究室,100张固定病床。人才梯队结构合理,现有医师18人,技术员18人,物理师6人,有专职工程师2人负责仪器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4人,主任技师1人,副主任技师1人,副主任物理师1人,拥有博士学位的医师14人,硕士学位的医师5人,硕士学位的技术人员6人。该专科设置有头颈肿瘤、胸部肿瘤、腹部肿瘤、妇科肿瘤、淋巴瘤等5个学术研究方向;在省内率先开展了全身放疗、调强适形放疗、容积调强放疗、术中放疗等多项放疗新技术,精确放疗普及率达到80%。 二、肿瘤化疗专科介绍 肿瘤化疗专科成立于2004年,肿瘤科主任钟美佐教授从筹建该病房起至今一直担任该亚专科主任,如今的化疗专科已经发展为2个专科病房,有固定病床80张,医师11人,护士36人,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2名,拥有博士学位的医师9人,硕士学位的医师2人。该专科设置有比较成熟稳定的专业方向:淋巴瘤临床与基础研究、肺癌临床与基础研究、胃肠道肿瘤临床与基础研究、黑色素瘤及软组织肉瘤等肿瘤临床与基础研究。该专科在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个体化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生物免疫治疗等达国内先进水平。年均出院病人6500余人次,病例资源丰富,对诊治患者进行了大规模的随访与调查,在5年生存率、放化疗近、远期并发症及化疗毒副反应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淋巴瘤、胃癌、肺癌等恶性肿瘤数据库,为学科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986年湖南医科大学口腔系成立时即独立建科,现科室主任为雷勇华教授。湘雅医院口腔修复、正畸科拥有一支技术精湛、医德高尚、治学严谨的医师队伍,目前有教授2人、副教授3人、主治医师1人,经治医师1人。其中硕士生导师4人,获得博士学位者5人、硕士学位者1人,获得国家教育部公派出国留学研修1人,贾氏项目资助1人,多数人具有国内一流口腔院校研修经历。 承担着口腔修复、口腔正畸的门诊医疗及口腔系本科生、研究生和进修生的教学和医疗以及临床医学专业5年制和8年制和麻醉专业的教学。每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7-10名,卫计委西部卫生人才培养1-3名。 该科先后获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发改委、湖南省科技厅和湖南省卫生厅等各类科研项目4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多篇,参编专著10部;每年招收、培养口腔修复、口腔正畸研究生10余名,外籍留学生1-2名。科研实力雄厚,尤其是在先天缺牙的基础研究、口腔材料研究、正畸牙移动生物力学、唇腭裂正畸治疗研究及颞下颌关节紊乱正畸治疗临床及基础研究等方面成果卓越,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 口腔修复科拥有口腔颌面影像诊断锥形束牙科CT、数字化牙片、口腔曲面体层与头影测量仪、无痛麻醉仪、咬牙合力测量仪、下颌运动轨迹仪、牙科种植机和椅旁CAD/CAM牙体修复系统等先进的口腔设备等先进检查项目,主要为各类牙缺损、牙缺失及口腔颌面部缺损的患者提供全面的义齿和赝复体治疗,利用先进的、科学的修复技术,采用安全的、有效的生物材料,制作各类修复体和矫治器,以恢复患者的咀嚼功能和美学效果,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口腔修复科可开展的项目:牙种植体植入与修复、前牙美学修复(包括全瓷冠及烤瓷贴面修复)、后牙贵金属及瓷嵌体修复、残根残冠的保存修复与治疗、玻璃及石英纤维桩修复,贵金属冠及桩核修复、重度磨耗的咬合重建、牙槽嵴重度吸收的全口义齿修复、颌面部大型缺损的赝复体、夜磨牙矫治治疗、颌骨缺损的导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治疗,计算机辅助设计制作(CAD/CAM)的全瓷美学修复、固定与活动的联合修复(精密附着体技术、套筒冠技术等等)以及修复与口腔多学科的联合治疗等检查和治疗项目。。 口腔修复科的特色专科: 1.以修复为导向的牙种植专科 种植牙是近年发展成熟的一项缺失牙修复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修复方式。种植义齿优点外形逼真、美观、稳定性好、体积小、坚固耐用、更舒适卫生,特别是咀嚼功能恢复极好,被誉为继乳牙、恒牙后人类的第三副牙齿,它不采用磨损天然牙来固定假牙的方法,最大程度地保护了患者的健康牙齿。种植义齿具有更广泛的适应症,几乎适用于所有类型的缺牙,基本解决了游离端牙缺失或全口牙缺失的固位问题。 采用以修复为导向的种植修复技术可以更好地达到种植的目的-完美的修复。该科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开展口腔种植的临床治疗,在省内处于领先水平。该科拥有Straumann(ITI)、NobelBiocare和Osstem等多种国际知名的种植牙系统和国际一流水平的种植设备。 2.先天缺牙的修复专科 先天缺牙是人类牙列中最常见的发育异常,是指临床检查牙齿部分或全部缺失,既往没有牙齿脱落或拔牙史,X线检查颌骨内亦未见该缺失牙的牙胚。可见于散发病例或家族遗传形式,流行病学报道存在差异,患病率约为2.6%到20%不等。个别牙缺失多见于恒牙列,最常见的是第三磨牙,其次是第二双尖牙及上颌侧切牙;全口的无牙症较为罕见,其常常累及乳牙和恒牙列,通常与某些复杂疾病有关,如外胚层发育不全综合征、家族性锁骨颅骨发育不全、Rieger综合征等。 多数牙先天缺失造成患者早期严重的牙齿功能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的咀嚼功能,对患者的容貌、身体发育、发音和心理健康等造成严重的影响。目前已收治的患者从婴儿到成年人,居全省先进水平,在省内外获得良好的声誉。
湘雅医院耳鼻咽喉科于上世纪20年代由我国著名的耳鼻咽喉科学奠基人之一林筱周教授创建,为湖南省最早成立的耳鼻咽喉科。1962年被教育部授予硕士学位点,1984年被评为中南地区首个博士学位授予点,2001年成为博士后流动站。现有6名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外聘长江学者1人,名誉教授2人,客座教授4人。 耳鼻咽喉科在林筱周、彭勇炎、陶正德、李学正和肖健云等老一辈专家的带领下,在临床、教学及科研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50年代,在我国最早报道鼻硬结病;并自制手术器械在国内最早开展了耳显微外科手术如镫骨手术,在国内引起很大的反响;由林筱周、陶正德教授翻译出版的苏联《耳鼻咽喉科学》填补了当时国内高等医学院校教材的空白。60年代,由李学正教授总结的我国青年人旋转实验正常值纳入我国教材的标准数据。70年代,李学正教授的镫骨切除手术被拍成我国第一部彩色显微手术科教电影。肖健云教授与我国鼻咽癌研究领域姚开泰院士共同主持了湖南省鼻咽癌多学科综合考察研究,发现了湖南省鼻咽癌的两个少数民族高发区(湘南、湘西)。80年代由彭勇炎教授设计的“经鼻正中入路垂体手术”获省科技成果奖,其论文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发表;陶正德教授主编了大型专著《耳鼻咽喉理论与实践》,其领衔的耳鼻咽喉肿瘤和常年性鼻炎的系列研究获得美国CMB资助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并先后获部、省级成果奖多项;肖健云、赵素萍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血卟啉激光增敏治疗鼻咽癌的研究,相关研究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后引起了较大反响。90年代初,田勇泉教授在国内首先开展了“经腭正中径路切除枢椎脊索瘤”手术,积极推动与神经外科合作开展颅颌联合手术,并创办了跨学科的《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1993年,孙虹教授在湖南省率先开展了鼻内窥镜手术。1998年,冯永教授作为临床负责人与中国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夏家辉院士合作,在国际上率先克隆了遗传性耳聋致病基因GJB3,实现了我国克隆遗传性疾病基因零的突破,并在遗传性耳聋的家系收集、基因定位、克隆、基因功能及基因诊断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2002年开始孙虹教授每年主持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以鼻内窥镜技术为主的鼻科学新技术培训班》;2010年以后又主持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耳鼻咽喉腔镜质量控制学习班》,为我国特别是湖南省积极稳妥地开展耳鼻咽喉腔镜技术做出了突出贡献。现在,湘雅医院耳鼻咽喉科在内镜颅底外科领域已取得快速的发展,开展了多种复杂的颅底外科手术,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吸引了全国各地大量的患者慕名前来就诊。孙虹教授于2004年开始对耳蜗基因治疗的关键要素即基因载体进行系统的研究,是国际上第一个利用无机纳米载体将治疗基因转染到活体动物耳蜗细胞内的研究者。 耳鼻咽喉科为中华医学会湖南省耳鼻咽喉颈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林筱周、彭勇炎、陶正德、肖健云、田勇泉教授先后担任主任委员。 2001年由该科牵头的中南大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获评湖南省重点学科,2007年获评国家重点学科,2009年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同年湖南省耳鼻咽喉重大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落户该科。2011年再获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资助。 1995年,创办了国家核心期刊《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田勇泉教授自2001年起主编全国高等学校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5、6、7版。 耳鼻咽喉科拥有独立的的实验平台,可开展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病理形态学、鼻颅底及颞骨解剖学方面的研究。 耳鼻咽喉科现有病床101张,;年手术量4300余台次;门诊使用面积1859 m2,拥有15个诊室;并建成了拥有8间隔音室的湖南省最大的听力学中心。每周均开设耳鼻咽喉头颈肿瘤-放化疗联合门诊、喉嗓音疾病、鼾症、中耳炎、电子耳蜗、鼻炎、眩晕专科门诊,年门诊量9.6万,是该省最大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诊疗中心。 耳鼻咽喉科现已形成三个临床亚专科,先后获得“863项目”2项、卫生部临床重点项目3项、美国CMB 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项、省部级课题35项,有力地促进了该专科的临床与科研发展。共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获得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三四等奖5项,湖南医学科技一等奖8项,中南大学及湘雅医院临床各级医疗新技术奖9项。 耳鼻咽喉科一直担任临床医疗系、口腔系、麻醉系、卫生系本科、七年制英文班、硕土生、博士生、国内访问学者等多层次教学任务。该科从1964年起招收硕士研究生,是临床教研室中少数最早被批准招收研究生的教研室之一。从1983年起面向全国招收进修生,每年招收10-14人。从1984年起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并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博士点。从1993年起面向全国接受国内访问学者,己有多名国内访问学者学成后回原单位工作。2000年被批准为 博士后流动站。2006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获得教学成果奖3项,担任卫生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五年制统编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五、六、七版主编。目前科室有博士生导师6人。至目前为止已培养硕士生52人,博士生36人,在读硕士生16人,在读博士生14人。有2篇博士论文获得省优秀论文奖,其中1篇推荐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评选。该科所培养的研究生分布在全国各地,都已成为学科带头人及学术骨干,其中担任博士导师7人,担任科主任12人,担任院级领导5人,其中不少人担任了各级学会职务。先后有18人在国外进修学习。
中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211”及“985”重点大学,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创建于1906年,湘雅医院眼科创建于1940年,由美国耶鲁大学和湖南省政府联合创建,是国内最早的西医眼科发源地之一,是卫生部和教育部直属三级甲等医院。此后又分别于1958年和1992年选派骨干力量协助湘雅二医院和湘雅三医院建立了眼科,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辛勤耕耘,走过了从成长到成才和硕果累累的历程。张俊杰、高梅贞、刘久春、王成业、黄佩刚、刘双珍教授先后主持眼科的工作,为科室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任主任夏晓波教授,副主任向前教授、许惠卓教授。 眼科最初成立后的5年,仅有创始人张俊杰教授1人独自支撑局面。张俊杰教授一方面尽可能拓展自身业务,同时想方设法招募人才。从1945年起,毕业于该校的优秀人才劳远琇、吴振中、高梅贞、聂爱光、刘久春、蒋幼芹、王成业、黄佩刚等相继加盟湘雅医院,全面开展了教学、医疗、科研工作。张俊杰教授率先在国内开展了鼻腔泪囊吻合手术以及在湖南省开展了第一例角膜移植(《中华眼科杂志》,1956年),并通过严格临床实验否认了风靡一时的平流电治疗近视眼,在全国范围引起很大反响;劳远琇教授主攻眼及颅内病变的视野改变,并于后来出版了我国最早的一本视野专著;吴振中教授、蒋幼芹教授和黄佩刚教授主攻青光眼早期诊断与治疗;聂爱光教授主攻视网膜脱离;刘久春教授、肖常云教授、刘双珍教授主攻斜视、弱视,刘久春教授曾担任中华眼科学会小儿眼科和斜视弱视学组副组长,王成业教授、许雪亮教授主攻眼眶病,曾担任中华眼科学会眼外伤学组副组长、眼眶病与整形学组委员。靠着他们不懈的耕耘,为眼科的全面振兴,为湘雅医院享誉国内外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他们分别担任过湘雅医院和湘雅二院眼科主任多年,成为当代全国眼科的知名专家、各个学组委员、副组长和组长。王成业教授、刘双珍教授、许雪亮教授、夏晓波教授先后荣获中华医学会“中华眼科奖”,2012年夏晓波教授荣获中南大学首届“湘雅名医”。眼科现有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委员1名(夏晓波教授)、专家会员1名(夏晓波教授)、中青年副主任委员1名(夏晓波教授,2008-2011年)、白内障学组委员1名(夏晓波教授)、眼眶病与整形学组委员1名(许雪亮教授)、小儿眼科与斜弱视学组委员1名(刘双珍教授)、眼免疫学与葡萄膜炎学组委员1名(许惠卓教授),中国眼科医师协会委员1名(夏晓波教授),中华医学会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眼科学组常委1名(向前教授),中华医学会湖南省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2名(许雪亮教授、夏晓波教授),湖南省中西医结合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1名(夏晓波教授),湖南省中西医结合眼视光学会副主任委员1名(谭浅教授),湖南省儿童眼保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名(吴小影教授),《中华眼科杂志》、《中华眼视光与视觉科学杂志》、《中华实验眼科杂志》、《国际眼科纵览》编委1名(夏晓波教授)。 目前,该院眼科已发展成集普通门诊和VIP门诊、病房、眼科准分子激光治疗中心、湖南省眼视光学中心、中国医师协会-湘雅白内障超声乳化培训中心、湖南省低视力康复中心六位一体的国内一流眼科医疗教学科研中心之一,2007年被评为湖南省“十一五”重点学科,2011年被评为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2009年中南大学眼科研究所成立并挂靠该院眼科,同年被评为“湖南省青年文明号”,2011年被评为“全国青年文明号”,2010年被卫生部授予“全国西部眼科人才培训基地”(全国共六个基地)。目前眼科下设10个亚专业:斜弱视、眼眶病眼整形泪道病、青光眼、白内障、视光学、眼底病、葡萄膜炎、神经眼科、眼表角膜病和低视力。现有病床80张,年门急诊病人量约10万人次,年住院病人量4000余人次,年手术量7000余台次。 目前拥有国际一流的大中型检查及治疗设备百余台,其中包括VISX准分子激光治疗仪、白内障超声乳化仪、微切口超乳仪、超乳玻切一体机、高速玻切机、眼科内窥镜及动力系统、超声切骨刀、眼底激光治疗机、青光眼SLT激光治疗机、Nd:YAG眼前节激光治疗机、Nd:YAG泪道激光治疗机、GDxVCC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测量仪、OCT、UBM、眼底荧光造影机、脉络膜ICG造影机、眼电生理仪、角膜地形图、角膜测厚仪、角膜内皮镜、全自动电脑视野仪、眼科A/B超、IOL MASTER、视觉质量分析仪、眼底免散瞳照相机、眼前节照相机、RetCam Ⅱ/Ⅲ(广角数码儿童视网膜成像系统)、接触和非接触眼压计、同视机、儿童视力筛分仪、手术显微镜、显微手术工作站、综合诊断台、综合检影台、全自动磨片机等,价值4千余万元。 学科学术团队结构合理,现有在编医护人员65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副主任技师)6人,各级医师26人;具有博士学位20人。在读硕、博士研究生31人,专科培训医师5人。目前是国家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以及博士后流动站,4位博士导师分别是刘双珍教授、许雪亮教授、夏晓波教授和谭浅教授。 长期以来,湘雅医院眼科不但开展了国内各大医院所开展的常规诊疗项目,同时也开展了一些颇具特色的临床诊疗新技术,如超薄瓣LASIK、epi-LASIK、SBK、波前像差引导的各类准分子激光手术;后巩膜加固术治疗病理性近视眼;垂直性、麻痹性、固定性斜视及眼球震颤的手术治疗;规范化、个体化的弱视治疗;眼内窥镜下眼眶减压术治疗Graves眼病,眼眶爆裂性骨折的手术修复,颅眶沟通性肿瘤的手术治疗,颅眶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手术治疗,眼部大型缺损自体组织转移术,Graves眼病上睑退缩的手术治疗,颜面大型缺损膺复体的制作与配戴,副鼻窦插管及泪道置管术治疗泪道阻塞;非穿透性(或微穿透)小梁切除联合SK胶和羊膜植入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联合小梁切开术治疗先天性青光眼、丝裂霉素和羊膜以及青光眼调节阀治疗难治性青光眼、房角分离术、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术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青光眼、单纯超声乳化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DDLS、VEP、多焦ERG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分析诊断早期青光眼;冷超乳、冰超乳、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非球面人工晶体、多焦点人工晶体、散光人工晶体、虹膜隔人工晶体等特殊类型人工晶体植入;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及双晶体人工晶体植入术;角膜移植术、眼前节重建术、泪小点栓塞治疗干眼症;各类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及黄斑手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规范化系统治疗、PDT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眼病、视神经炎和色素膜炎的系统治疗、视路相关血管性眼病的规范化诊治;渐进多焦点镜片、RGP、OK镜及国内新型隐形眼镜的配制;以及低视力的康复训练等。 近年来完成各类科研课题80余项(国家级13项),经费超过800万元,承担国际及国内临床药物多中心研究7项,发表科研论文400余篇(SCI 收录37篇),出版著作10部,获医疗成果奖励20项,专利2项,培养硕、博士研究生150余名,毕业121名。 近3年来,积极参加国家“百万贫困白内障复明工程”,共完成3000余例贫困白内障复明手术,手术效果良好,获得卫生行政部门的好评。 百年历史铸就了湘雅人“公勇勤慎,诚爱谦廉,求真求确,必邃必专”精神。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湘雅眼科将一如既往的秉承这一优良传统,以开放的思维努力发展眼科新技术,积极与国际接轨,与世界同步,为人类的光明和健康而不懈的奋斗。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整形美容科是湖南省最早开展整形美容的专科,是湖南省学术牵头单位、是全国及湖南省整形美容专业委员会委员单位、整形美容评审单位、整形美容人才培训基地,是中南地区整形美容手术失败再修复中心、中南地区血管瘤治疗中心。 科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主任龙剑虹教授获评中南大学湘雅名医。科室现有医务人员34名,教授2名,副教授4名,主治医师1名,住院医师2名,技术员2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2名,每年招收博士1-2名,硕士2-3名。科室形成了眼整形、血管瘤及血管畸形专科、体表器官再造专科、唇鼻畸形与颅面整形专科、乳腺整形与体型雕塑专科、体表肿瘤专科等多个亚专科特色,具有国内、国外领先水平。科室获得国家自然基金3项、省厅多项课题,获得省科技进步奖项,发明专利5项,发表SCI文章和国内核心期刊文章数十篇,多名医师曾在美国、日本、韩国等进行学术交流与访问,多次应邀出席国际整形美容大会做专题报告并做手术演示,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好评。
湘雅医院血液科于1963年由我国著名血液学专家齐镇垣创建,经过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代湘雅血液人的齐心努力建设,湘雅医院血液科经历了长期发展,1980年被卫生部指定为全国血液病医师培训基地,1981年获临床医学内科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获临床医学内科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建立临床医学内科学博士后流动站,2011年获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资助。血液科现有正高职称人员6名、副高职称7人、中级职称12人、初级职称4人。现有2名博士研究生导师、5名硕士研究生导师。历任主任为齐镇垣教授、李学渊教授、曹萍教授、齐振华教授、陈方平教授,现任主任为李晓林教授,博士生导师,是湖南省血液学会的主任委员、国家统编教材《血液学检验》编者。湖南省血友病诊疗中心主任,卫生部血友病病历信息管理中心主任,中国现代医学杂志常务编委,中国生物工程杂志常务编委。从事血液病临床工作33年,在血液系统疾病的诊疗尤其是在淋巴瘤等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拥有三个专科病房(含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配置专科病床101张,配备有8个专科实验室(骨髓形态/病理室、血栓与止血实验室、流式细胞检测室、细胞遗传室、FISH实验室、分子生物检验室、贫血检查室及细胞生物室)。该学科集医疗、教学、科研三位于一体,建立了覆盖湖南全省的专科疑难病远程会诊网络,是湖南省最大的血液病专科,也是中南地区最大的血液病诊疗中心之一,综合实力达国内先进水平。 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项目、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美国CMB项目、湖南省等各级课题77项,获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进步奖33项,主编全国高等医学规划教材(五年制)《血液学检验》,是全国统编教材《内科学》、《诊断学》、《血液与血液学检验》等的编写单位,主编、参编专著共57部。是国家级内科教学团队成员之一,是国家级精品课程诊断学教学承担单位。发表论文460篇。 至今为止招生硕士研究生116人,博士研究生60人,博士后1人;已毕业硕士研究生82人,博士研究生43人。先后承担医疗系、检验系、口腔系、麻醉系、护理系等七年制、五年制、成教班的各专业的内科学、诊断学、临床血液学的教学工作。至今为止已培养来自全国的进修人员543人,其中医师143人,实验室人员400人。现在继续担任全国的血液科医师和实验室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运动医学科成立于1962年,是我国最早在医学院校成立的六家运动医学专科之一。为临床医学和特种医学的二级学科。经过五十年的发展,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运动医学科目前已发展成为湖南省唯一一家集临床、科研、教学为一体、并为全民健身和专业运动队提供医务监督服务的运动医学医疗中心。2003年被批准为湖南省唯一运动医学硕士学位授予点(临床型和科研型),2009年被批准为湖南省唯一运动医学博士学位授予点(临床型和科研型),2011年成为湖南省重点学科。2007年成立了直属中南大学的运动医学研究中心。上世纪80年代初学科即自美国引进湖南省第一台膝关节镜,开展关节镜下微创手术,是国内最早开展关节镜手术的医院之一。现已将关节镜技术应用至肩、肘、腕、髋、膝、踝等全身各大关节疾病的诊治。目前该科主要采用微创手术治疗与术前、术后运动康复相结合的医疗手段,诊治四肢、脊柱、骨关节各类运动创伤,包括骨、关节软骨、肌肉、肌腱、韧带等损伤,使病人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最大程度的运动功能恢复。在治疗急慢性运动创伤、骨关节退行性疾病,如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软骨损伤、髌骨复发性脱位,肩周炎、肩关节脱位、肩袖撕裂、肩关节内游离体,网球肘、肘关节剥脱性软骨炎,踝关节韧带损伤,创伤性关节炎,肌肉肌腱损伤、肌腱止点损伤,骨关节炎、骨关节退行性疾病,颈肩腰腿疼痛,周围神经损伤康复以及运动营养、运动保健、运动康复等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湘雅医院运动医学科是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委员单位、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运动康复学组副组长单位。学科曾经涌现出一批以梁憬钰、熊有正、冯绍帧、王武韶、王嘉芙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全国知名的运动医学专家。科室现任主任吕红斌教授,是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运动康复学组副组长、中南大学“升华学者计划”特聘教授、湖南省重点学科运动医学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和中南大学运动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在运动创伤和运动康复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基础研究和临床造诣。 湘雅医院运动医学科拥有一支技术精湛、治学严谨、医德高尚、富有朝气的团队,目前有教授1人,副教授1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1人,专科护士1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人。全科医师均具有博士学位。 湘雅医院运动医学科目前开设病床24张,下设运动康复室一个,中南大学运动医学研究中心挂靠该科。每周一至周五全天开放门诊,年门诊量近4000人次,年收治病人近1000人次,年手术近400台次。学科除收治了大量的普通患者外,还长期为专业运动员(如湖南省体育局及长沙市体育局的多个专业队)、国防科技大学的学员、多个大专院校体育专业大学生以及广大体育运动爱好者提供医学监督和疾病诊治医疗服务,让大量伤病运动员在最短的治疗和康复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恢复了运动功能,再创运动佳绩。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运动医学医疗特色:采用全关节镜下或关节镜辅助下的微创技术开展各种运动性关节损伤、四肢、脊柱、骨关节疾病的诊断治疗,同时结合早期运动康复;手术创伤小、疗效好、病人恢复快、痛苦少、平均住院时间短、明显节省手术费用、减少病人负担,尽早恢复运动能力。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膝、肩、踝、肘等各个关节运动损伤和骨关节病,如关节软骨损伤、关节内游离体、半月板损伤、交叉韧带损伤、侧副韧带损伤、髌股关节疼痛、肩袖撕裂、肩关节脱位不稳、肩周炎、肩峰撞击综合症 SLAP损伤、踝关节不稳和疼痛、踝关节游离体、距腓韧带损伤、网球肘、肘关节疾病等。此外,对肌肉、肌腱、腱止点部位损伤,如跟腱断裂、跟腱炎、肱二头肌腱损伤、股四头肌肌腱损伤、髌韧带损伤、髌腱炎、肌疝撕裂、网织片修补等也有独特疗法。 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将关节镜、关节微创手术、冲击波治疗、局部注射、小针刀松解技术与创伤后个体化运动康复处方相结合,早期、系统运动康复,使病人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最大程度的运动功能恢复。 学科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课题、“AO”国际基金课题、省部级基金课题30余项,科研经费累计五百余万。在核心期刊(CSCD)上发表论文164篇,SCI论文20篇,在美国骨科研究年会(ORS)上论文获优秀奖1篇。主参编专著7部,获国家专利5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3项。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肿瘤科的前身是肿瘤放疗科,成立于1946年,是全国最早开展肿瘤综合治疗和放射治疗的专业学科之一,肿瘤治疗已有80多年的历史。1979年该学科提出的“鼻咽癌临床分期”法被确定为“长沙分期法”,一直指导鼻咽癌放射治疗20年之久;1986年开展了宫颈癌、鼻咽癌高剂量率腔内放疗,是全国最早开展此项放疗技术的单位之一;1997年在省内率先开展胃癌、直肠癌的术中放疗。 1999年在省内率先开展了淋巴瘤和白血病的全身放疗;自2003年起率先在省内先后开展了鼻咽癌、脑胶质瘤、肺癌、乳腺癌、食道癌、胃癌、直肠癌、淋巴瘤、前列腺癌、宫颈癌、肝癌、胰腺癌、软组织肉瘤等常见恶性肿瘤的调强适形放疗(IMRT)技术;2010年在中南地区率先开展了图像引导放疗和容积调强放疗等业内顶尖的放疗技术,确立了该科在省内精确放疗领域的领先地位。2004年该学科新增成立了化疗专科病房,设置有淋巴瘤、肺癌、乳腺癌、胃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宫颈癌、肝癌、胰腺癌、软组织肉瘤、黑色素瘤等恶性肿瘤临床与基础研究等专业方向,在恶性肿瘤综合治疗、放疗、化疗、个体化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生物免疫治疗等水平达国内先进。 2000年该学科被批准为我国肿瘤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被批准为肿瘤学首批临床博士学位授权点,是中南大学第一个肿瘤学临床博士点;经过80多年的发展,湘雅医院肿瘤科目前已成为集临床、教学、科研为一体的湖南省肿瘤诊治中心,在恶性肿瘤综合治疗、恶性肿瘤个体化治疗、淋巴瘤放化疗、鼻咽癌、头颈部肿瘤、妇科肿瘤等综合治疗方面形成了成熟、稳定的学术方向及学科团队。 目前该学科为 “湖南省肿瘤学省级重点学科”,湖南省医学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学组挂靠单位,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肿瘤分子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单位,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单位,中华医学会湖南省化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湖南省医学会肿瘤学专业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湖南省医学会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湖南省医学会放射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湖南省肿瘤放射治疗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委员单位,湖南省健康管理学会肿瘤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现任主任钟美佐教授,肿瘤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兼任“湖南省肿瘤学省级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华医学会湖南省化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健康管理学会肿瘤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医学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学组组长等;在恶性肿瘤综合诊治、肿瘤个体化治疗、肿瘤化疗、肿瘤免疫治疗、肿瘤靶向治疗等方面具有较高造诣;对淋巴瘤基础与临床有深入研究,淋巴瘤诊治水平达国内先进;在国际国内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130余篇,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70篇,其中SCI 16 篇,最高影响因子5.09;主持部、省级科研课题10项;参与国家级、部省级科研课题6项;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获湖南省医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主编医学专业书籍3 部,主译医学专业书籍1部,副主编医学专业书籍3部,参编全国高等医学规划教材(五年制)3部,参编医学专业书籍8部;招收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45名。 肿瘤科一贯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拥有一支技术精湛、医德高尚、治学严谨的医师队伍,学术梯队结构合理,目前有教授9人、副教授8人,主治医师15人,技术人员24人,护士70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0人,具有博士学位医师23人,硕士学位医师6人,硕士学位技术员7人;主任技师1人,副主任技师1人,副主任物理师1人,副主任护师1人。 肿瘤科辖有2个亚专科,4个专科病房,1个放射治疗中心,固定病床180张,年均放射治疗野50余万野,年均出院病人1万余人次;拥有国内一流、配置齐全的先进医疗设备及病房。 近5年该学科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863科研项目子课题3项、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1项、教育部博士后基金1项、卫生部科研留学回国基金2项、国际多中心合作项目6项以及部、省级科研课题50项,教学课题5项;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7项,省教学成果2项,中南大学医疗新技术成果一、二、三等奖8项;参编全国高等医学规划教材(五年制)2部,副主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1部;主编、副主编、参编专著共14部;主译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230余篇,其中sci35篇。 肿瘤综合治疗形成了独自的特色,开设了淋巴瘤、鼻咽癌、肺癌、乳腺癌、宫颈癌、肝癌等专病门诊,设置有头颈肿瘤、胸部肿瘤、腹部肿瘤、妇科肿瘤、淋巴瘤综合治疗等5个亚专业学科,肿瘤综合诊治水平达到国内先进;在省内率先开展了全身放疗、调强适形放疗、容积调强放疗、术中放疗等多项放疗新技术,精确放疗普及率达80%。该学科已发展成为集肿瘤临床、科研、教学一体化的研究型现代化临床科室。 肿瘤科的发展坚持走亚专业化的道路,目前成立有“肿瘤放疗专科”、“肿瘤化疗专科”两个亚专科。亚专科的特色分别介绍如下: 一、肿瘤放疗专科介绍 肿瘤放疗专科现有2个专科病房,1个放射治疗中心,1个海扶刀治疗中心,1个胰腺疾病研究室,100张固定病床。人才梯队结构合理,现有医师18人,技术员18人,物理师6人,有专职工程师2人负责仪器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4人,主任技师1人,副主任技师1人,副主任物理师1人,拥有博士学位的医师14人,硕士学位的医师5人,硕士学位的技术人员6人。该专科设置有头颈肿瘤、胸部肿瘤、腹部肿瘤、妇科肿瘤、淋巴瘤等5个学术研究方向;在省内率先开展了全身放疗、调强适形放疗、容积调强放疗、术中放疗等多项放疗新技术,精确放疗普及率达到80%。 二、肿瘤化疗专科介绍 肿瘤化疗专科成立于2004年,肿瘤科主任钟美佐教授从筹建该病房起至今一直担任该亚专科主任,如今的化疗专科已经发展为2个专科病房,有固定病床80张,医师11人,护士36人,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2名,拥有博士学位的医师9人,硕士学位的医师2人。该专科设置有比较成熟稳定的专业方向:淋巴瘤临床与基础研究、肺癌临床与基础研究、胃肠道肿瘤临床与基础研究、黑色素瘤及软组织肉瘤等肿瘤临床与基础研究。该专科在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个体化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生物免疫治疗等达国内先进水平。年均出院病人6500余人次,病例资源丰富,对诊治患者进行了大规模的随访与调查,在5年生存率、放化疗近、远期并发症及化疗毒副反应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淋巴瘤、胃癌、肺癌等恶性肿瘤数据库,为学科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湘雅医院耳鼻咽喉科于上世纪20年代由我国著名的耳鼻咽喉科学奠基人之一林筱周教授创建,为湖南省最早成立的耳鼻咽喉科。1962年被教育部授予硕士学位点,1984年被评为中南地区首个博士学位授予点,2001年成为博士后流动站。现有6名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外聘长江学者1人,名誉教授2人,客座教授4人。 耳鼻咽喉科在林筱周、彭勇炎、陶正德、李学正和肖健云等老一辈专家的带领下,在临床、教学及科研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50年代,在我国最早报道鼻硬结病;并自制手术器械在国内最早开展了耳显微外科手术如镫骨手术,在国内引起很大的反响;由林筱周、陶正德教授翻译出版的苏联《耳鼻咽喉科学》填补了当时国内高等医学院校教材的空白。60年代,由李学正教授总结的我国青年人旋转实验正常值纳入我国教材的标准数据。70年代,李学正教授的镫骨切除手术被拍成我国第一部彩色显微手术科教电影。肖健云教授与我国鼻咽癌研究领域姚开泰院士共同主持了湖南省鼻咽癌多学科综合考察研究,发现了湖南省鼻咽癌的两个少数民族高发区(湘南、湘西)。80年代由彭勇炎教授设计的“经鼻正中入路垂体手术”获省科技成果奖,其论文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发表;陶正德教授主编了大型专著《耳鼻咽喉理论与实践》,其领衔的耳鼻咽喉肿瘤和常年性鼻炎的系列研究获得美国CMB资助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并先后获部、省级成果奖多项;肖健云、赵素萍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血卟啉激光增敏治疗鼻咽癌的研究,相关研究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后引起了较大反响。90年代初,田勇泉教授在国内首先开展了“经腭正中径路切除枢椎脊索瘤”手术,积极推动与神经外科合作开展颅颌联合手术,并创办了跨学科的《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1993年,孙虹教授在湖南省率先开展了鼻内窥镜手术。1998年,冯永教授作为临床负责人与中国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夏家辉院士合作,在国际上率先克隆了遗传性耳聋致病基因GJB3,实现了我国克隆遗传性疾病基因零的突破,并在遗传性耳聋的家系收集、基因定位、克隆、基因功能及基因诊断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2002年开始孙虹教授每年主持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以鼻内窥镜技术为主的鼻科学新技术培训班》;2010年以后又主持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耳鼻咽喉腔镜质量控制学习班》,为我国特别是湖南省积极稳妥地开展耳鼻咽喉腔镜技术做出了突出贡献。现在,湘雅医院耳鼻咽喉科在内镜颅底外科领域已取得快速的发展,开展了多种复杂的颅底外科手术,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吸引了全国各地大量的患者慕名前来就诊。孙虹教授于2004年开始对耳蜗基因治疗的关键要素即基因载体进行系统的研究,是国际上第一个利用无机纳米载体将治疗基因转染到活体动物耳蜗细胞内的研究者。 耳鼻咽喉科为中华医学会湖南省耳鼻咽喉颈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林筱周、彭勇炎、陶正德、肖健云、田勇泉教授先后担任主任委员。 2001年由该科牵头的中南大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获评湖南省重点学科,2007年获评国家重点学科,2009年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同年湖南省耳鼻咽喉重大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落户该科。2011年再获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资助。 1995年,创办了国家核心期刊《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田勇泉教授自2001年起主编全国高等学校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5、6、7版。 耳鼻咽喉科拥有独立的的实验平台,可开展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病理形态学、鼻颅底及颞骨解剖学方面的研究。 耳鼻咽喉科现有病床101张,;年手术量4300余台次;门诊使用面积1859 m2,拥有15个诊室;并建成了拥有8间隔音室的湖南省最大的听力学中心。每周均开设耳鼻咽喉头颈肿瘤-放化疗联合门诊、喉嗓音疾病、鼾症、中耳炎、电子耳蜗、鼻炎、眩晕专科门诊,年门诊量9.6万,是该省最大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诊疗中心。 耳鼻咽喉科现已形成三个临床亚专科,先后获得“863项目”2项、卫生部临床重点项目3项、美国CMB 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项、省部级课题35项,有力地促进了该专科的临床与科研发展。共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获得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三四等奖5项,湖南医学科技一等奖8项,中南大学及湘雅医院临床各级医疗新技术奖9项。 耳鼻咽喉科一直担任临床医疗系、口腔系、麻醉系、卫生系本科、七年制英文班、硕土生、博士生、国内访问学者等多层次教学任务。该科从1964年起招收硕士研究生,是临床教研室中少数最早被批准招收研究生的教研室之一。从1983年起面向全国招收进修生,每年招收10-14人。从1984年起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并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博士点。从1993年起面向全国接受国内访问学者,己有多名国内访问学者学成后回原单位工作。2000年被批准为 博士后流动站。2006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获得教学成果奖3项,担任卫生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五年制统编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五、六、七版主编。目前科室有博士生导师6人。至目前为止已培养硕士生52人,博士生36人,在读硕士生16人,在读博士生14人。有2篇博士论文获得省优秀论文奖,其中1篇推荐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评选。该科所培养的研究生分布在全国各地,都已成为学科带头人及学术骨干,其中担任博士导师7人,担任科主任12人,担任院级领导5人,其中不少人担任了各级学会职务。先后有18人在国外进修学习。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精神科的相关介绍暂时空缺,我们正在拼命完善当中。
湘雅医院风湿免疫科成立于2001年10月,是湖南省内最早创建的风湿免疫专科,由左晓霞教授担任科室主任。与湘雅医院的百年历史相比,这只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学科。然而,这个新兴的学科正生机勃勃向人们展示其发展、进步与壮大。科室创建11年来,学科建设兼顾临床医疗、科研、教学、健康教育等多方向全面发展。全科人员人员团结一致,爱岗敬业,业务水平高,临床诊治能力强,在全省乃至全国的风湿病患者中有良好的声誉,月门诊量已由建科之初的400人次上升至现在的5300余人次,病房收治病人由50人次/月上升至120余人次/月,每年受邀参加院内外疑难病例大会诊不计其数。 学科现有目前有教授2人、副教授4人,主治医师7人,经治医师2人,技术人员2人,护士16人。其中高级职称医师5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10人,硕士学位4人。学科带头人左晓霞教授,一级主任医师、首届湘雅名医、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风湿免疫科科主任、内科副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风湿病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华风湿病学学会湖南分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医学会第十三届暨湖南省医师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中华风湿病学杂志编委临床内科杂志编委,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狼疮专项基金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医学内科学分会委员,湖南省病理生理学会理事,湖南省保健专家核心专家,湖南省医学会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专家库成员。左晓霞教授带领下的医疗团队技术队伍强大,诊疗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治疗规范,并设立长期随访机制,定期举办患者健康知识讲座及病友会,力求患者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专科现门诊诊室四间,每周7天无假日门诊,开设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炎性肌病及系统性硬化症专病门诊。在省内同领域率先拥有的专科病房,现位于住院部A栋18楼48病室,设有床位50张,开展了生物制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全血置换治疗重症红斑狼疮患者血液系统损害,关节腔穿刺、注药治疗关节炎等多种特色医疗技术。拥有湖南省内第一家风湿免疫专科实验室,开展多种自身抗体检测,在风湿免疫性疾病的诊断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省内最早一家的通过验证的国家风湿病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并顺利通过了2012年的国家药监局临床药物试验机构复核,目前有6项临床药物观察项目在研,包括2项全球多中心临床药物研究项目。 教学方面承担了硕博士的临床教学工作、8年制和5年制诊断学、内科学和临床交流技能学教学任务及风湿科专科和内科进修医生的临床指导工作、住院医师的培训工作。已培养博士研究生8名,硕士研究生30余名,其中外籍硕士研究生1名。现有在读博士研究生7名,硕士研究生14名。有3名硕士研究生获得中南大学研究生创新课题,2位博士研究生获湖南省博士生创新课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省级课题4项、校级课题6项,参加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1项,国家重点项目1项,九七三课题1项。近3年发表SCI论文6篇,在统计源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主译《Kelley风湿病学》,主编《风湿病学住院医师手册》、《内科治疗学》、《中英双语医学诊断学》等。 学科先后培养来自湖南省内、海南、江西、甘肃、新疆及卫生部“西部人才计划”的风湿免疫专科进修医师数十名。2012年成功举办两届“风湿病学院”学习班,已培养正式学员16名,为我国中西部地区风湿病诊疗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注重提高湖南省风湿病诊治水平的提高,多次承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全国风湿病新进展学习班,2011年承办了第十六次全国风湿病学年会,连续3年举办湖南省风湿病学术年会,为湖南省及周边省份风湿病学术水平及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坚持对外交流,2012年分别聘请香港大学病理系教授、香港免疫学会主席吕力为及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微生物与免疫专业副教授章坚为客座教授。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男科的相关介绍暂时空缺,我们正在拼命完善当中。
湘雅医院心胸外科是中南大学国家重点学科,是全国硕士点、博士点授予单位。始建于1951年,是该省最早成立的心胸外科专科。建科伊始,就先后进行了心包剥离,食管癌切除,动脉导管结扎及肺叶手术。1956年在全国率先进行人工低温研究并应用于临床,随后开展了二尖瓣闭式扩张术等。1994年成功进行了中南地区首例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该病人也是我国存活时间最长的女性病例。1997年进行我国首例体外循环下同种异体单肺移植;随后开展自体肺移植。在国内率先开展新法矫治三尖瓣下移畸形手术;利用三腔二囊进行食管Heller's手术;自体肋骨移植进行先天性漏斗胸矫手术。重症心脏瓣膜病的治疗独具特色,曾报道连续198例瓣膜置换无死亡的临床经验。冠心病的外科治疗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手术成功率高达98%以上。 该学科目前为湖南省胸心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湖南省胸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在国内同行中具有较大影响。该科现任主任罗万俊教授,是湖南省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在冠脉搭桥、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具有较高造诣,在国内首次完成Cantrell五联征矫治,国际上首次采用冠脉转移处理法乐四联症的冠脉畸形。 心胸外科现有医技护人员82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6人,教授5人,副教授4人,主治医师13人,具有博士学位17人,硕士学位5人,归国留学人员8名。 心胸外科现有2个病区,床位70余张。拥有国际上最为先进的诊疗设备:全套心胸外科进口微创治疗系统、体外循环机、呼吸机、监护仪、心脏彩超仪、球囊反搏仪等,术后恢复室装备精良。每年进行大型手术2000台次左右,年心脏手术量达1000余台次。常规开展包括各种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 、风湿性心脏病 、冠心病、 胸主动脉瘤、及肺部、食道、纵隔等各种心胸血管疾病的外科治疗,并成功开展了大动脉换位术、全主动脉弓置换术、心脏多瓣膜置换术等高难复杂的大型手术和完全胸腔镜下心脏、纵隔、肺部疾病的微创治疗及漏斗胸的微创治疗。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效果已达世界先进水平,死亡率在1%以下。总手术死亡率连续多年在1%左右,居国际先进水平。 心胸外科非常注重科研教学工作。近年来承担省卫生厅省科委科研课题40余项,获省科技进步奖10余项。内源性心肌保护的系列实验和临床研究居国际领先水平。主编《临床心脏移植》、《心胸外科住院医生培训手册》等多部专著,参与编写教材、专著多部。并注重学术交流,多次派人员到美国、德国、日本、瑞典、香港等地进修学习,积极参加重大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200余篇。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肿瘤科的前身是肿瘤放疗科,成立于1946年,是全国最早开展肿瘤综合治疗和放射治疗的专业学科之一,肿瘤治疗已有80多年的历史。1979年该学科提出的“鼻咽癌临床分期”法被确定为“长沙分期法”,一直指导鼻咽癌放射治疗20年之久;1986年开展了宫颈癌、鼻咽癌高剂量率腔内放疗,是全国最早开展此项放疗技术的单位之一;1997年在省内率先开展胃癌、直肠癌的术中放疗。 1999年在省内率先开展了淋巴瘤和白血病的全身放疗;自2003年起率先在省内先后开展了鼻咽癌、脑胶质瘤、肺癌、乳腺癌、食道癌、胃癌、直肠癌、淋巴瘤、前列腺癌、宫颈癌、肝癌、胰腺癌、软组织肉瘤等常见恶性肿瘤的调强适形放疗(IMRT)技术;2010年在中南地区率先开展了图像引导放疗和容积调强放疗等业内顶尖的放疗技术,确立了该科在省内精确放疗领域的领先地位。2004年该学科新增成立了化疗专科病房,设置有淋巴瘤、肺癌、乳腺癌、胃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宫颈癌、肝癌、胰腺癌、软组织肉瘤、黑色素瘤等恶性肿瘤临床与基础研究等专业方向,在恶性肿瘤综合治疗、放疗、化疗、个体化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生物免疫治疗等水平达国内先进。 2000年该学科被批准为我国肿瘤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被批准为肿瘤学首批临床博士学位授权点,是中南大学第一个肿瘤学临床博士点;经过80多年的发展,湘雅医院肿瘤科目前已成为集临床、教学、科研为一体的湖南省肿瘤诊治中心,在恶性肿瘤综合治疗、恶性肿瘤个体化治疗、淋巴瘤放化疗、鼻咽癌、头颈部肿瘤、妇科肿瘤等综合治疗方面形成了成熟、稳定的学术方向及学科团队。 目前该学科为 “湖南省肿瘤学省级重点学科”,湖南省医学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学组挂靠单位,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肿瘤分子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单位,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单位,中华医学会湖南省化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湖南省医学会肿瘤学专业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湖南省医学会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湖南省医学会放射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湖南省肿瘤放射治疗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委员单位,湖南省健康管理学会肿瘤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现任主任钟美佐教授,肿瘤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兼任“湖南省肿瘤学省级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华医学会湖南省化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健康管理学会肿瘤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医学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学组组长等;在恶性肿瘤综合诊治、肿瘤个体化治疗、肿瘤化疗、肿瘤免疫治疗、肿瘤靶向治疗等方面具有较高造诣;对淋巴瘤基础与临床有深入研究,淋巴瘤诊治水平达国内先进;在国际国内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130余篇,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70篇,其中SCI 16 篇,最高影响因子5.09;主持部、省级科研课题10项;参与国家级、部省级科研课题6项;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获湖南省医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主编医学专业书籍3 部,主译医学专业书籍1部,副主编医学专业书籍3部,参编全国高等医学规划教材(五年制)3部,参编医学专业书籍8部;招收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45名。 肿瘤科一贯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拥有一支技术精湛、医德高尚、治学严谨的医师队伍,学术梯队结构合理,目前有教授9人、副教授8人,主治医师15人,技术人员24人,护士70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0人,具有博士学位医师23人,硕士学位医师6人,硕士学位技术员7人;主任技师1人,副主任技师1人,副主任物理师1人,副主任护师1人。 肿瘤科辖有2个亚专科,4个专科病房,1个放射治疗中心,固定病床180张,年均放射治疗野50余万野,年均出院病人1万余人次;拥有国内一流、配置齐全的先进医疗设备及病房。 近5年该学科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863科研项目子课题3项、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1项、教育部博士后基金1项、卫生部科研留学回国基金2项、国际多中心合作项目6项以及部、省级科研课题50项,教学课题5项;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7项,省教学成果2项,中南大学医疗新技术成果一、二、三等奖8项;参编全国高等医学规划教材(五年制)2部,副主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1部;主编、副主编、参编专著共14部;主译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230余篇,其中sci35篇。 肿瘤综合治疗形成了独自的特色,开设了淋巴瘤、鼻咽癌、肺癌、乳腺癌、宫颈癌、肝癌等专病门诊,设置有头颈肿瘤、胸部肿瘤、腹部肿瘤、妇科肿瘤、淋巴瘤综合治疗等5个亚专业学科,肿瘤综合诊治水平达到国内先进;在省内率先开展了全身放疗、调强适形放疗、容积调强放疗、术中放疗等多项放疗新技术,精确放疗普及率达80%。该学科已发展成为集肿瘤临床、科研、教学一体化的研究型现代化临床科室。 肿瘤科的发展坚持走亚专业化的道路,目前成立有“肿瘤放疗专科”、“肿瘤化疗专科”两个亚专科。亚专科的特色分别介绍如下: 一、肿瘤放疗专科介绍 肿瘤放疗专科现有2个专科病房,1个放射治疗中心,1个海扶刀治疗中心,1个胰腺疾病研究室,100张固定病床。人才梯队结构合理,现有医师18人,技术员18人,物理师6人,有专职工程师2人负责仪器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4人,主任技师1人,副主任技师1人,副主任物理师1人,拥有博士学位的医师14人,硕士学位的医师5人,硕士学位的技术人员6人。该专科设置有头颈肿瘤、胸部肿瘤、腹部肿瘤、妇科肿瘤、淋巴瘤等5个学术研究方向;在省内率先开展了全身放疗、调强适形放疗、容积调强放疗、术中放疗等多项放疗新技术,精确放疗普及率达到80%。 二、肿瘤化疗专科介绍 肿瘤化疗专科成立于2004年,肿瘤科主任钟美佐教授从筹建该病房起至今一直担任该亚专科主任,如今的化疗专科已经发展为2个专科病房,有固定病床80张,医师11人,护士36人,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2名,拥有博士学位的医师9人,硕士学位的医师2人。该专科设置有比较成熟稳定的专业方向:淋巴瘤临床与基础研究、肺癌临床与基础研究、胃肠道肿瘤临床与基础研究、黑色素瘤及软组织肉瘤等肿瘤临床与基础研究。该专科在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个体化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生物免疫治疗等达国内先进水平。年均出院病人6500余人次,病例资源丰富,对诊治患者进行了大规模的随访与调查,在5年生存率、放化疗近、远期并发症及化疗毒副反应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淋巴瘤、胃癌、肺癌等恶性肿瘤数据库,为学科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合男性病门诊创建于七十年代,一直以治疗男性不育和性功能障碍为主要方向,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形成了以中药和穴位埋线治疗男性不育和性功能障碍的特色专科,在省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湘雅医院雄厚的综合现代医学技术为本门诊提供了有力保障,在与国际和全国的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国内外同行专家一致肯定了我科室的中医特色——针药结合。 针药结合是我科三十多年发展起来的治疗男科的特色疗法,主要针对男性不孕不育和性功能障碍起效,是建立在传统中医理论的基础上,经临床验证疗效肯定的一种特色疗法。
湘雅医院耳鼻咽喉科于上世纪20年代由我国著名的耳鼻咽喉科学奠基人之一林筱周教授创建,为湖南省最早成立的耳鼻咽喉科。1962年被教育部授予硕士学位点,1984年被评为中南地区首个博士学位授予点,2001年成为博士后流动站。现有6名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外聘长江学者1人,名誉教授2人,客座教授4人。 耳鼻咽喉科在林筱周、彭勇炎、陶正德、李学正和肖健云等老一辈专家的带领下,在临床、教学及科研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50年代,在我国最早报道鼻硬结病;并自制手术器械在国内最早开展了耳显微外科手术如镫骨手术,在国内引起很大的反响;由林筱周、陶正德教授翻译出版的苏联《耳鼻咽喉科学》填补了当时国内高等医学院校教材的空白。60年代,由李学正教授总结的我国青年人旋转实验正常值纳入我国教材的标准数据。70年代,李学正教授的镫骨切除手术被拍成我国第一部彩色显微手术科教电影。肖健云教授与我国鼻咽癌研究领域姚开泰院士共同主持了湖南省鼻咽癌多学科综合考察研究,发现了湖南省鼻咽癌的两个少数民族高发区(湘南、湘西)。80年代由彭勇炎教授设计的“经鼻正中入路垂体手术”获省科技成果奖,其论文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发表;陶正德教授主编了大型专著《耳鼻咽喉理论与实践》,其领衔的耳鼻咽喉肿瘤和常年性鼻炎的系列研究获得美国CMB资助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并先后获部、省级成果奖多项;肖健云、赵素萍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血卟啉激光增敏治疗鼻咽癌的研究,相关研究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后引起了较大反响。90年代初,田勇泉教授在国内首先开展了“经腭正中径路切除枢椎脊索瘤”手术,积极推动与神经外科合作开展颅颌联合手术,并创办了跨学科的《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1993年,孙虹教授在湖南省率先开展了鼻内窥镜手术。1998年,冯永教授作为临床负责人与中国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夏家辉院士合作,在国际上率先克隆了遗传性耳聋致病基因GJB3,实现了我国克隆遗传性疾病基因零的突破,并在遗传性耳聋的家系收集、基因定位、克隆、基因功能及基因诊断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2002年开始孙虹教授每年主持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以鼻内窥镜技术为主的鼻科学新技术培训班》;2010年以后又主持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耳鼻咽喉腔镜质量控制学习班》,为我国特别是湖南省积极稳妥地开展耳鼻咽喉腔镜技术做出了突出贡献。现在,湘雅医院耳鼻咽喉科在内镜颅底外科领域已取得快速的发展,开展了多种复杂的颅底外科手术,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吸引了全国各地大量的患者慕名前来就诊。孙虹教授于2004年开始对耳蜗基因治疗的关键要素即基因载体进行系统的研究,是国际上第一个利用无机纳米载体将治疗基因转染到活体动物耳蜗细胞内的研究者。 耳鼻咽喉科为中华医学会湖南省耳鼻咽喉颈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林筱周、彭勇炎、陶正德、肖健云、田勇泉教授先后担任主任委员。 2001年由该科牵头的中南大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获评湖南省重点学科,2007年获评国家重点学科,2009年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同年湖南省耳鼻咽喉重大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落户该科。2011年再获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资助。 1995年,创办了国家核心期刊《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田勇泉教授自2001年起主编全国高等学校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5、6、7版。 耳鼻咽喉科拥有独立的的实验平台,可开展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病理形态学、鼻颅底及颞骨解剖学方面的研究。 耳鼻咽喉科现有病床101张,;年手术量4300余台次;门诊使用面积1859 m2,拥有15个诊室;并建成了拥有8间隔音室的湖南省最大的听力学中心。每周均开设耳鼻咽喉头颈肿瘤-放化疗联合门诊、喉嗓音疾病、鼾症、中耳炎、电子耳蜗、鼻炎、眩晕专科门诊,年门诊量9.6万,是该省最大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诊疗中心。 耳鼻咽喉科现已形成三个临床亚专科,先后获得“863项目”2项、卫生部临床重点项目3项、美国CMB 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项、省部级课题35项,有力地促进了该专科的临床与科研发展。共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获得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三四等奖5项,湖南医学科技一等奖8项,中南大学及湘雅医院临床各级医疗新技术奖9项。 耳鼻咽喉科一直担任临床医疗系、口腔系、麻醉系、卫生系本科、七年制英文班、硕土生、博士生、国内访问学者等多层次教学任务。该科从1964年起招收硕士研究生,是临床教研室中少数最早被批准招收研究生的教研室之一。从1983年起面向全国招收进修生,每年招收10-14人。从1984年起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并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博士点。从1993年起面向全国接受国内访问学者,己有多名国内访问学者学成后回原单位工作。2000年被批准为 博士后流动站。2006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获得教学成果奖3项,担任卫生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五年制统编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五、六、七版主编。目前科室有博士生导师6人。至目前为止已培养硕士生52人,博士生36人,在读硕士生16人,在读博士生14人。有2篇博士论文获得省优秀论文奖,其中1篇推荐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评选。该科所培养的研究生分布在全国各地,都已成为学科带头人及学术骨干,其中担任博士导师7人,担任科主任12人,担任院级领导5人,其中不少人担任了各级学会职务。先后有18人在国外进修学习。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理科的相关介绍暂时空缺,我们正在拼命完善当中。
湘雅病理科(湘雅医学院病理学系)随“百年湘雅”的诞生而成立,1954年更名为病理解剖学教研组,1993年和2002年相继更名为病理学教研室、病理学系。承担湘雅医学院的病理学教学、科研和湘雅医院临床诊断三大任务。在易涵碧、彭隆祥、许建晃、林丛、梁英锐、钱仲棐、文继舫、程瑞雪等老一辈病理学家以及刘保安、周建华、郑长黎、冯德云、吴晓英、李景和、殷刚、肖德胜、金鸥、尹红玲、胡忠良、胡永斌、何琼琼、王宽松、彭劲武、罗庚求等为代表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的带领下,经过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病理教学、科研和临床诊断三个方面均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于1977年、1981年先后获硕、博授予权,2002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历年来,学科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病理学课程先后于1988、1989、1992年被列为院、校、省级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经过十几年课程建设精心建设、申报、检查、评估,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优化教学环境,改善教学条件, 构建国内一流的病理学网、多功能开放性学习中心、虚拟教学体系与课外教学等教学平台,病理学课程先后被评为院、校、省各级优秀重点课程和优秀教研室,近年来,主参编教材、教学参考书和专著近50本,发表教学论文50余篇,承担教改项目8项,获国家、部、省、校、院级教学成果奖10余项。2003年病理学获国家级精品课程。各级领导和专家对病理学科课程建设给予高度评价,认为病理学课程建设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和一流的教学质量,处于全国同类课程的领先地位。2003年,文继舫教授被评为首届全国高等院校“国家级教学名师”,病理学课程被评为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 2006年国家级教学团队、2008年湖南省优秀教研室。 病理学科是‘病理—病理生理学’国家重点学科之一;为博士、硕士点。病理学科主攻肝脏疾病的分子病理、肺纤维化与肺癌发病机制、消化道肿瘤及卵巢肿瘤发病机制,在这些领域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并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学基金、省科协和卫生厅科学基金。病理学系现为硕、博士学位授予点及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科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目前已形成了以肺脏分子病理、肝脏分子病理、胃肠道肿瘤分子病理及卵巢肿瘤分子病理4个稳定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由5位教授、11位副教授组成的优秀学术带头人队伍,建立了近万平方米设备较先进的研究室和专业实验室。近年来,已培养博士和硕士近百人。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华医学基金会项目、973子项目、卫生部科研基金项目、湖南省科委及卫生厅科研项目数十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0余项;发表第一作者学术论文400多篇,其中80多篇在国际、国内重要刊物发表,每年在SCI、CA检索及国家知名杂志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并培养出大批在教学、科研、医疗战线做出卓越成绩的博士、硕士精英人才。 病理科是湖南省病理学会的核心,目前为湖南省病理学会主任委员单位、湖南省病理学会副主任委员单位、湖南省临床病理质控中心主任委员单位,湖南省病理学会和临床病理质控中心挂靠单位,在国内同行中具有较大影响。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病理医师协会副会长、中国病理工作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基础医学教育分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全国病理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病理科主任联会常务理事、湖南省病理学会主任委员、湖南省临床病理质控中心主任委员、前任主任文继舫教授任该科荣誉主任。该科现任主任周建华教授,是湖南省病理学学会常务委员,湖南省临床病理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湖南省临床病理质控中心委员,湖南省免疫学学会理事,中华病理学学会淋巴瘤专业学组委员,湖南省淋巴瘤专业学组副主任委员,在肿瘤病理诊断,尤其是淋巴造血病理诊断、呼吸系统、乳腺及生殖系统病理诊断方面具有较高造诣。 病理科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11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9人;大部分医师具有博士学位,长期从事临床病理诊断、教学和科研工作,积累了深厚的经验,病理诊断水平在全国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病理学科除承担湘雅医院每年病理活检量4万余人次,细胞学检查3千人次,冰冻检查5千人次、50-60例尸体解剖诊断外,还承担湖南省及周边省兄弟医院疑难病例病理会诊3千人次,省高级检察院、公安厅、卫生厅委托的有“争议的医疗纠纷”病理诊断工作。临床病理诊断已有70余年丰富经验,累计92万余例,尸体解剖累计5900余例,诊断水平一直处于全省领先和国内先进。每年接收来自全国的病理进修医生7-10人,对进入科内轮训人员的培养,按《卫生部专科医师培养细则——病理科》实施,进行病理技术、病理活检、分子病理、细胞病理、尸检等方面的培养,使之全面掌握临床病理诊断相关知识与技能,达到对常见病进行独立病理诊断的专科医师水平,对病理硕、博士生进行系统的临床病理诊断培训,已培养了硕、博士生100余人,进修医生200余人,部分毕业研究生、进修医生已成为其工作单位的技术骨干或学科带头人。 病理科设有病理取材室、病理诊断室、病理技术室、分子病理室、细胞病理室、肾穿刺病理诊断室、尸体解剖室、病理资料室、会诊接待室等。设备配制齐全、先进,配备全自动组织快速脱水机、病理染色机、免疫组化仪、原位杂交仪、多种PCR仪、激光显微切割仪、DNA测序仪、凝胶分析系统、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和电镜等先进设备。能开展细胞培养、免疫组化、肾病免疫荧光、Southern印迹、PCR、RT-PCR、DNA测序、核酸原位杂交和FISH等多种现代病理实验技术。初步构建了国内一流的临床病理诊断与分子病理检测平台,形成以骨关节与软组织肿瘤、淋巴造血系统肿瘤、肾脏病理诊断、消化道肿瘤与肝脏病理、呼吸系统病理、神经系统病理、乳腺与生殖系统病理、泌尿系统病理、细胞学病理、头颈部肿瘤、内分泌系统病理、皮肤病理、口腔病理及超微结构病理等十余个病理亚专科,积极开展新技术、新方法在病理诊断、鉴别诊断与肿瘤个体化靶向治疗的应用,如运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PCR技术与DNA测序、FISH技术等分子病理检测以及图像分析技术、远程会诊。该科经常组织或参加湘雅医院疑难病例讨论、多学科讨论(MDT)、临床病理讨论会(CPC)及多次省内外学术会议。 2006年被卫生部评定为国家级临床病理诊断医师培训基地,2011年获得国家卫生部首届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在省内外病理学界拥有较高的声望。 病理科特色 1、疑难病例会诊:面向全国接收疑难病例会诊,最后由高年资经验丰富的教授出具病理会诊报告。该学科有骨肿瘤诊断全国委员会委员,有中华病理学学会淋巴瘤专业学组委员、湖南省肿瘤学专业委员会淋巴瘤专业学组副主任委员、湖南省抗癌协会委员会淋巴瘤专业学组副主任委员,在骨关节与软组织肿瘤和淋巴造血系统疾病的诊断方面在国内具有较一定的影响力,每年接收国内各大医院的骨关节与软组织肿瘤疑难会诊切片600余例、淋巴瘤疑难会诊切片500余例,在国内有良好的学术影响。 2、组织病理诊断:外科病理诊断数量较多,2012年的常规病理诊断病例的数量达到40,000余例。病种覆盖面宽,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乳腺与女性生殖系统病理、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神经系统、骨和关节、淋巴造血组织疾病、肾脏病理、心血管系统、皮肤、儿科病理、内分泌系统病理以及眼耳鼻喉病理等。形成以骨关节与软组织肿瘤、淋巴造血系统肿瘤、肾脏病理诊断、消化道肿瘤与肝脏病理、呼吸系统病理、神经系统病理、乳腺与生殖系统病理、泌尿系统病理、细胞学病理、头颈部肿瘤、内分泌系统病理、皮肤病理、口腔病理及超微结构病理等十余个病理亚专科。 3、细胞病理诊断:以细针穿刺和体液细胞病理诊断为主,开展TCT、细胞块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细胞病理诊断的质量。 4、尸体解剖:包括普通尸体解剖,还承担了部分缃雅司法鉴定中心的法医疑难病理诊断工作。经常组织或参加湘雅医院MDT、CPC。 5、肾脏病理诊断:每年应用肾穿刺冷冻切片作HE制片、免疫荧光染色、特染及电镜技术开展肾炎及相关疾病的诊断400余例。每周三召开一次由病理医师、电镜诊断医师和肾内科医师组成疑难病例多学科讨论会。 6、初步构建了一流的分子病理检测平台:开展肺癌的EGFR突变检测、肠癌K-ras基因检测、淋巴瘤基因重排检测及应用FISH技术检测乳腺癌、胃癌Her-2基因扩增等。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始建于1953年,是国内较早建立的西医皮肤专科之一,第一任科主任为湘雅医院第6任院长刘泽民教授,继任主任分别为殷景明教授、陈服文教授(我国著名皮肤病学家和医学教育学家,原湖南医科大学副校长)、熊声忠教授、刘稚然教授。现任主任为谢红付教授,副主任陈明亮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是国内皮肤科领域临床、科研和教学水平领先的学科之一。目前是国家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湖南省重点学科(牵头单位),湖南省皮肤病诊疗中心(挂靠单位),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全国皮肤美容培训基地(全国仅五家),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全国皮肤肿瘤研究中心(全国仅两家)。 现有教授7人,副教授8人,主治医师5人,专科技术人员18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医师12人,硕士学位医师3人。陈翔教授为中国皮肤科领域第一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谢红付教授为首届中南大学“湘雅名医”,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皮肤科》通讯期刊执行主编。李吉博士获中南大学升华育英计划,匡叶红博士获中南大学升华猎英计划。 湘雅医院皮肤科于1997年率先在国内成立了“皮肤激光与美容中心”,在祛色素、祛红斑、祛疤痕、祛皱纹及面部年轻化等方面积累了数万例临床经验;在面部损容性皮肤病(如玫瑰痤疮、激素依赖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等)诊疗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血管瘤、白癜风、银屑病、皮肤肿瘤、湿疹、痤疮、慢性荨麻疹、扁平疣、脱发等常见皮肤疾病治疗方面形成了湘雅的特色;在中南地区率先于2005年开展了毛发移植和皮肤外科;2011年经湖南省卫生厅批准湘雅医院皮肤科牵头成立了“湖南省皮肤病诊疗中心”,负责对湖南地区各基层医院皮肤病诊断和治疗的指导和培训(特别是对疑难重症疾病的及时会诊)。2012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美皮肤病理诊断中心”正式在该科成立,该中心将通过中美专家间的紧密合作,以湘雅医院皮肤科为基地,共同开展皮肤病理诊断和基础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 湘雅医院皮肤科为湖南省最早培养皮肤科研究生的基地,现有在读博士、硕士生40余人,近5年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项,获得了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医学科技一等奖1项,青年科技奖1项,国家专利1项。主编《皮肤性病学住院医师手册》、《皮肤性病学试题集》、《系统性红斑狼疮》、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的诊断与治疗》。参编临床药理学(第4版)、卫生部十一五规范化教材《美容皮肤科学》、高等医药院校精品教材《英汉皮肤性病学》第1版、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统编教材《皮肤性病学》(七年制)第2版、《临床肿瘤诊断与治疗学》第1版、《内科治疗学》第3版。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130余篇,SCI收录36篇。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脊柱外科是我国最早开展各类脊柱外科手术的科室之一,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率先在国内开展当时难度极大的人工椎体置换术。1984年著名的中国脊柱外科创始人之一—该科柳用墨教授在国内最先引进国外先进的Luque棒技术治疗脊柱侧弯,并于当年就成功地举办了国内首届“全国脊柱侧弯矫形学习班”。 自1952年该院创建国内最早的骨科专科以来,他们已有60年各种脊柱外科手术治疗经验的累积、沉淀,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已拥有了雄厚的人才资源和各种诊疗所必需的先进设备。为更好地造福于病人、促进学科发展, 2004年,湘雅医院将脊柱外科从原骨科中单列出来,由张宏其教授牵头,创建了脊柱专科:专门潜心于脊柱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及相关研究;做到了“专科看专病,专家治专病”; 加之有近十年广泛的学术交流、人才的大量培养及一支高素质护理队伍的建设,湘雅医院脊柱外科现已发展成为:技术力量雄厚、总体水平、规模居国内领先、国际先进,融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全国著名品牌特色专科、首批入选的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脊柱专科。 近年来,该科在科主任张宏其教授的带领下,除顺利完成数千例的脊柱骨折、创伤、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肿瘤、脊柱结核等的外科手术,成功救治了大量的瘫痪和频临瘫痪的病人外;更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各种脊柱外科疾病的治疗:如各种上颈椎的Margerl技术、环枢侧块、椎弓根技术治疗环枢关节半脱位、UCSS治疗齿状突骨折、单纯后路手术治疗儿童或成人高胸段多椎体复杂脊柱结核、及一期高胸段椎体肿瘤、骶骨肿瘤切除术、腰椎、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等技术水平和研究成果均以达达国内一流水平。尤其是在脊柱侧弯的治疗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采用相应的新技术,一期后路手术治疗100°以上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单纯后路后路半椎体切除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弯、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单纯后路截骨矫形治疗、重度僵硬型颈椎非角状后凸畸形的矫形手术治疗、单纯后路脊椎切除治疗僵硬型角状脊柱后凸畸形(外伤性或结核性后凸畸形)、 各种成人侧弯的手术治疗、 生长阀技术治疗小儿重度脊柱侧弯,且前述各种手术在该科均已成为常规;使绝大多数病友,在湘雅医院脊柱外科能以最小的创伤、最小的痛苦、相对低的花费治好病的愿望,已成为现实;同时卓有成效地开展了脊柱侧凸矫形的围手术期治疗研究,为寻找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发病原因及进一步提高疗效,该科开展雌性激素受体β基因多态性与特发性脊柱侧凸易感性的关系、特发性脊柱侧凸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其有效性验证 等基础研究,和前述临床研究一样其成果均已获公认,并已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数篇。 脊柱外科现有教授、主任医师5名、博士生导师4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4名,硕士生导师3名,讲师、主治医师4名,住院医师4名;科室医师中80%的人员已获得博士学位, 70%的人员曾赴国外进修学习,有2名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芙蓉学者1名;在全国性专业学术团体担任副主任委员1人次,省内外学术团体、核心期刊担任主任委员1人次,副主任委员6人次。 现开设两个病区共90张床位,年均门诊量近5万人次,年完成各种高难度复杂脊柱手术1700余台,其中年均完成各型脊柱侧弯矫形手术100余台,脊柱结核手术200余台,还创造了科室完成的720余例脊柱侧弯矫形手术,尚无一例瘫痪、死亡的记录;在脊柱侧弯和脊柱结核的治疗方面,其手术例数和疗效等各项指标,均位居国内脊柱专科前列,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年均开展10余项新技术。 脊柱外科是国内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是博士后流动站,每年培养毕业硕士、博士研究生10余名,现有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46人;另每年培养脊柱外科的专科进修医生近30人。 近5年来,该科共获国家及省部级各类基金600余万元,获省部级等奖项36项,其中,他们主持完成的“脊柱结核并截瘫患者外科优化治疗方案的临床与实验研究”项目,荣获2008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在国内外期刊共发表论文200余篇,SCI收录论文近30篇;主编《脊柱畸形手术学》等专著10部;另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先后主办国际性、全国学术会议、培训班10余次,共培训各类学员2000余人次,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脊柱外科骨干成员中,年均有5人次以上受邀或遣派出国参加学术会议或短期进修学习,能始终紧跟国际治疗新技术、新进展;并已多次邀请到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等著名脊柱外科专家:Peter Newton、Dr.Dimar、David Roye、David Lee Skaggs、Michael A Johnson和YUTAKA SASAO、Yong-Eun-CHO、Jin-DK等来该科进行手术演示、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等;亦接受了美国著名的《Archives of Medical Research》杂志(SCI收录)资深顾问及编辑Sharon Morey的来访,并进行了相关的学术交流。 作为大会主席单位,连续成功举办了3届湘雅国际脊柱外科学术大会、2届全国脊柱结核诊疗新技术研讨会,每届参会者300余人;张宏其教授多次在国际顶级脊柱外科学术大会---如第15届(香港)和第17届(加拿大Torondo)IMAST(International Meeting Of Advanced Spine Technique)、第46届国际脊柱侧弯年会上作大会发言(美国Luisville,SRS 46th Annual Meeting&Course);胡建中教授多次在NASS(北美脊柱外科年会)会议上作学术报告,均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运动医学科成立于1962年,是我国最早在医学院校成立的六家运动医学专科之一。为临床医学和特种医学的二级学科。经过五十年的发展,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运动医学科目前已发展成为湖南省唯一一家集临床、科研、教学为一体、并为全民健身和专业运动队提供医务监督服务的运动医学医疗中心。2003年被批准为湖南省唯一运动医学硕士学位授予点(临床型和科研型),2009年被批准为湖南省唯一运动医学博士学位授予点(临床型和科研型),2011年成为湖南省重点学科。2007年成立了直属中南大学的运动医学研究中心。上世纪80年代初学科即自美国引进湖南省第一台膝关节镜,开展关节镜下微创手术,是国内最早开展关节镜手术的医院之一。现已将关节镜技术应用至肩、肘、腕、髋、膝、踝等全身各大关节疾病的诊治。目前该科主要采用微创手术治疗与术前、术后运动康复相结合的医疗手段,诊治四肢、脊柱、骨关节各类运动创伤,包括骨、关节软骨、肌肉、肌腱、韧带等损伤,使病人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最大程度的运动功能恢复。在治疗急慢性运动创伤、骨关节退行性疾病,如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软骨损伤、髌骨复发性脱位,肩周炎、肩关节脱位、肩袖撕裂、肩关节内游离体,网球肘、肘关节剥脱性软骨炎,踝关节韧带损伤,创伤性关节炎,肌肉肌腱损伤、肌腱止点损伤,骨关节炎、骨关节退行性疾病,颈肩腰腿疼痛,周围神经损伤康复以及运动营养、运动保健、运动康复等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湘雅医院运动医学科是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委员单位、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运动康复学组副组长单位。学科曾经涌现出一批以梁憬钰、熊有正、冯绍帧、王武韶、王嘉芙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全国知名的运动医学专家。科室现任主任吕红斌教授,是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运动康复学组副组长、中南大学“升华学者计划”特聘教授、湖南省重点学科运动医学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和中南大学运动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在运动创伤和运动康复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基础研究和临床造诣。 湘雅医院运动医学科拥有一支技术精湛、治学严谨、医德高尚、富有朝气的团队,目前有教授1人,副教授1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1人,专科护士1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人。全科医师均具有博士学位。 湘雅医院运动医学科目前开设病床24张,下设运动康复室一个,中南大学运动医学研究中心挂靠该科。每周一至周五全天开放门诊,年门诊量近4000人次,年收治病人近1000人次,年手术近400台次。学科除收治了大量的普通患者外,还长期为专业运动员(如湖南省体育局及长沙市体育局的多个专业队)、国防科技大学的学员、多个大专院校体育专业大学生以及广大体育运动爱好者提供医学监督和疾病诊治医疗服务,让大量伤病运动员在最短的治疗和康复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恢复了运动功能,再创运动佳绩。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运动医学医疗特色:采用全关节镜下或关节镜辅助下的微创技术开展各种运动性关节损伤、四肢、脊柱、骨关节疾病的诊断治疗,同时结合早期运动康复;手术创伤小、疗效好、病人恢复快、痛苦少、平均住院时间短、明显节省手术费用、减少病人负担,尽早恢复运动能力。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膝、肩、踝、肘等各个关节运动损伤和骨关节病,如关节软骨损伤、关节内游离体、半月板损伤、交叉韧带损伤、侧副韧带损伤、髌股关节疼痛、肩袖撕裂、肩关节脱位不稳、肩周炎、肩峰撞击综合症 SLAP损伤、踝关节不稳和疼痛、踝关节游离体、距腓韧带损伤、网球肘、肘关节疾病等。此外,对肌肉、肌腱、腱止点部位损伤,如跟腱断裂、跟腱炎、肱二头肌腱损伤、股四头肌肌腱损伤、髌韧带损伤、髌腱炎、肌疝撕裂、网织片修补等也有独特疗法。 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将关节镜、关节微创手术、冲击波治疗、局部注射、小针刀松解技术与创伤后个体化运动康复处方相结合,早期、系统运动康复,使病人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最大程度的运动功能恢复。 学科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课题、“AO”国际基金课题、省部级基金课题30余项,科研经费累计五百余万。在核心期刊(CSCD)上发表论文164篇,SCI论文20篇,在美国骨科研究年会(ORS)上论文获优秀奖1篇。主参编专著7部,获国家专利5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3项。
湘雅医院康复科室于1956年成立,其前身为理体疗科,在应用物理因子及医疗体操治疗疾病及运动创伤方面做了大量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工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也是国内最早将神经肌电图应用于临床诊断及治疗的医院之一。1984年更名为康复医学科,在保持传统特色治疗的同时率先在国内将诱发电位应用于临床诊断。89年该科学科带头人之一周莉副教授完成了为期一年的第一期世界卫生组织康复医师培训,带回了现代康复理念及康复治疗技术,从此在传统中医针灸、按摩的基础上,运用运动治疗、作业疗法、语言治疗及康复工程等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开始了现代康复,即神经康复(中风的康复、脑损伤的康复、脊髓损伤的康复)和骨关节的康复,同时将早期康复及预防的理念带到临床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0年,在该省著名的心血管专家孙明教授的倡导下,学科带头人刘遂心教授的具体实施下筹建并开展心血管病的康复,成为我国开展心血管病康复最早医院之一。经过12年不懈的努力,该院心脏康复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经过多年的发展,该院康复医学科已成为集临床、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临床一级学科,是康复医学与理疗学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综合实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科室目前有门诊及门诊治疗室,面积1600m2,并具有编制床位26张的综合康复病房1个,总治疗面积达3000m2。主要收治住院期早期康复患者,并为其他临床科室各类功能障碍患者提供早期的床旁康复治疗,如:脑卒中、脑外伤术后、脊髓损伤术后、骨折术后、膝髋关节置换术后、冠心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冠脉搭桥术后、急性心肌梗死)、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等,在重症患者的康复方面及昏迷患者的促醒治疗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康复科现有人数共49人,具体如下:康复医师11名,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中级职称2人,具有博士学位7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人;康复治疗师共计23人(具有硕士学位4人),其中物理治疗师 11 人, 作业治疗师 1人,语言认知治疗师 2人,理疗师 4 人,康复工程师1人,心脏康复治疗师4人,康复护士15人,在读博士4人,硕士6人。已形成了一支技术精湛、医德高尚、治学严谨的康复医疗队伍。 随着医院、学科的发展和患者的需求,该科现已形成“心血管疾病康复”、“神经系统疾病康复”、“脊髓损伤康复”、“骨关节康复”等多个优势发展方向,拥有综合康复病床26张,年门诊量约 10000人次。年均康复治疗约21万人次,其中门诊4万人次,病房17万人次。 二、优势专业特色 (一)心血管疾病的康复 康复科心脏康复中心,于2000年在孙明教授的倡导下,刘遂心教授具体实施下成立。在刘遂心教授的带领下,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已经建成了集预防、保健、治疗于一体的全国第一、全省唯一的心脏康复中心。中心的总面积约1600m2,配备了全套的康复运动治疗设备,包括:评估检测设备(心肺运动仪、运动平板),运动治疗设备(多种有氧训练及阻抗训练设备)及遥测运动训练监护设备(国外引进,国内唯一)。中心不仅环境优美,设备一流,并探索了一套适合我国心脏病人运动治疗的系列康复程序。 中心学科带头人刘遂心教授,2006年-2008年以客座教授身份在美国耶鲁大学交流、学习2年。从事康复医学临床与基础学习与研究,与美国康复医学界的著名教授(如:美国心肺康复主任委员Dr.Murry Low;美国康复医学主编 Dr.Joe DeLisa)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和交流,建立了良好的关系。2008年回国后,积极引进美国先进的康复理念和技术,结合我国国情开展康复医学工作,得到了同行一致认可。具体开展工作如下: ① 完善了各种心脏病的有氧运动治疗,包括冠心病术后、心力衰竭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并获“湘雅医院临床新技术成果奖”。② 结合有氧训练,率先在全国开展心脏病阻抗运动治疗。③ 因地制宜,率先运用简单的工具(如:心率表、弹力带、弹力管等),指导病人回家运动治疗。④ 与国外比较,该科在开展三级预防的(心肌梗塞后的康复)同时积极开展二级预防(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的预防)。 (二)神经康复 自该科室成立于1956年起,即开始在初期应用物理因子及医疗体操治疗疾病方面做了大量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工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在国内最早将神经肌电图、诱发电位应用于临床诊断及治疗的医院之一。1989年该科学科带头人之一周莉副教授完成了为期1年的第一期WHO康复医师培训,带回了现代康复理念及康复治疗技术,从此在传统中医针灸、按摩及高压氧治疗的基础上,运用运动治疗、作业疗法、言语治疗及心理治疗、康复工程等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开始了现代康复,即神经康复(中风的康复、脑损伤的康复、脊髓损伤的康复)和骨关节的康复。近三年依托于该院全国重点学科神经病学及中西医结合脑专科,神经康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运用现代康复治疗核心技术—神经促通技术,包括Bobath方法、Bruunstrum方法、Rood技术、PNF方法等应用于神经系统患者的康复治疗,目前该科不仅为该科室已有的门诊和住院病人提供康复治疗,同时为具有450张床位的神经内外科、35张床位的中心ICU、60张床位的中西医结合临床脑病专科患者提供早期的床旁康复治疗,在重症患者的康复方面及昏迷患者的促醒治疗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每年收治病人数20160人次。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烧伤重建外科(原烧伤整形外科)成立于1959年,是国内较早成立的烧伤专科之一。1978年经卫生部批准成立烧伤研究室;1980年建立湖南省皮库,同年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 2000年批准为烧伤整形外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及博士后流动站。2005年被卫生部批准为国家药品临床试验基地;2006年批准为国家专科医师培训基地;2011年该科成立湘雅医院伤口治疗中心和疤痕治疗中心,暨中国中西部伤口与瘢痕治疗培训基地;2012年以排名第2的成绩获得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烧伤重建外科一直为湖南省医学会烧伤整形外科专业主任委员单位, 2008年成为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分会全国副主任委员单位。目前学科带头人黄晓元教授任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创面修复与组织工程学组组长;湖南省烧伤整形外科专业主任委员;中华创伤学会感染学组副组长;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学会委员;国际整形美容协会会员;中国整形美容协会整形与重建外科分会副会长;《中华烧伤杂志》副总编;《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常务编委;《中华整形外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中国整形美容杂志》、《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等杂志编委;担任多项基金及成果评审专家。2012年获得中南大学首批湘雅名医称号。1984起该学科在国内较早开展各种皮瓣、肌皮瓣等复合组织瓣移植手术,大大提高了复杂深度烧伤创面的修复水平,降低了受损肢体的截肢率,并最大限度地恢复创面局部的外观和功能;1999年在国际上首创保留变性真皮与大张自体皮移植修复手部深度烧伤,使患者手部的功能及外形得到最大限度且令人满意的恢复。在深度烧伤,严重电击伤,复杂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修复等方面具有非常高的造诣。 湘雅医院烧伤重建外科是一支技术精湛、医德高尚、治学严谨的队伍。目前有两个病房护理单元、伤口治疗中心以及疤痕治疗中心,病房床位共85张,并设有烧伤重症监护层流病室。科室现拥有搏动式空气悬浮床、多功能监护系统、呼吸机、手术显微镜、微波热疗仪、红外线热像仪、动态灭菌机、气动电动取皮机、轧皮机、超声清创刀、超声导引系统等烧伤救治设备;以及激光疤痕治疗仪、电脑中频治疗仪、低频治疗仪、膝关节活动器、下肢关节康复仪、多普勒血流图仪等瘢痕治疗与康复设备。目前医师队伍有16人、护理队伍46人。医师队伍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3人;9人具有博士学位,4人具有硕士学位。近年来,有6人分别从美国及澳大利亚研修回国。 经过50多年的发展壮大,该科逐步成为学科特色显著、专业人才荟萃、整体实力强的烧伤专科,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在特大面积烧伤救治、严重深度烧伤创面修复、电击伤及热压伤创面的修复、皮肤撕脱伤创面的修复、各种体表巨大肿瘤切除后创面的修复、严重瘢痕挛缩畸形的整复、放射性溃疡、压疮、糖尿病溃疡、血管性溃疡等各种难治性创面的修复、以及各种原因所致的体表器官畸形与缺损的再造及功能重建等方面均处于国内外先进水平,部分项目属于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皮瓣移植修复严重深度烧伤》及《保留变性真皮大张自体皮移植修复手部深度烧伤》获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自1999年起共成功举办了14期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来自国内各高等院校、厂矿、部队医院的500余名烧伤整形医务工作者参加了学习,培养了大量的烧伤整形修复专业人才。 烧伤重建外科研究工作紧密结合临床,注重从理论到实践,由实践到理论的研究,特别是对创面创面修复、烧伤感染、疤痕防治研究等取得巨大的成绩。近几年除获得全国临床重点专科外,还获得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1项,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基金重点项目分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省级科研课题30多项;并获得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及湖南省科学大会奖各1项,湖南省教委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湖南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发表论文近400篇,其中SCI文章15篇,中华系列及CSCD系列杂志300余篇。
湘雅医院康复科室于1956年成立,其前身为理体疗科,在应用物理因子及医疗体操治疗疾病及运动创伤方面做了大量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工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也是国内最早将神经肌电图应用于临床诊断及治疗的医院之一。1984年更名为康复医学科,在保持传统特色治疗的同时率先在国内将诱发电位应用于临床诊断。89年该科学科带头人之一周莉副教授完成了为期一年的第一期世界卫生组织康复医师培训,带回了现代康复理念及康复治疗技术,从此在传统中医针灸、按摩的基础上,运用运动治疗、作业疗法、语言治疗及康复工程等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开始了现代康复,即神经康复(中风的康复、脑损伤的康复、脊髓损伤的康复)和骨关节的康复,同时将早期康复及预防的理念带到临床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0年,在该省著名的心血管专家孙明教授的倡导下,学科带头人刘遂心教授的具体实施下筹建并开展心血管病的康复,成为我国开展心血管病康复最早医院之一。经过12年不懈的努力,该院心脏康复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经过多年的发展,该院康复医学科已成为集临床、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临床一级学科,是康复医学与理疗学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综合实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科室目前有门诊及门诊治疗室,面积1600m2,并具有编制床位26张的综合康复病房1个,总治疗面积达3000m2。主要收治住院期早期康复患者,并为其他临床科室各类功能障碍患者提供早期的床旁康复治疗,如:脑卒中、脑外伤术后、脊髓损伤术后、骨折术后、膝髋关节置换术后、冠心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冠脉搭桥术后、急性心肌梗死)、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等,在重症患者的康复方面及昏迷患者的促醒治疗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康复科现有人数共49人,具体如下:康复医师11名,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中级职称2人,具有博士学位7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人;康复治疗师共计23人(具有硕士学位4人),其中物理治疗师 11 人, 作业治疗师 1人,语言认知治疗师 2人,理疗师 4 人,康复工程师1人,心脏康复治疗师4人,康复护士15人,在读博士4人,硕士6人。已形成了一支技术精湛、医德高尚、治学严谨的康复医疗队伍。 随着医院、学科的发展和患者的需求,该科现已形成“心血管疾病康复”、“神经系统疾病康复”、“脊髓损伤康复”、“骨关节康复”等多个优势发展方向,拥有综合康复病床26张,年门诊量约 10000人次。年均康复治疗约21万人次,其中门诊4万人次,病房17万人次。 二、优势专业特色 (一)心血管疾病的康复 康复科心脏康复中心,于2000年在孙明教授的倡导下,刘遂心教授具体实施下成立。在刘遂心教授的带领下,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已经建成了集预防、保健、治疗于一体的全国第一、全省唯一的心脏康复中心。中心的总面积约1600m2,配备了全套的康复运动治疗设备,包括:评估检测设备(心肺运动仪、运动平板),运动治疗设备(多种有氧训练及阻抗训练设备)及遥测运动训练监护设备(国外引进,国内唯一)。中心不仅环境优美,设备一流,并探索了一套适合我国心脏病人运动治疗的系列康复程序。 中心学科带头人刘遂心教授,2006年-2008年以客座教授身份在美国耶鲁大学交流、学习2年。从事康复医学临床与基础学习与研究,与美国康复医学界的著名教授(如:美国心肺康复主任委员Dr.Murry Low;美国康复医学主编 Dr.Joe DeLisa)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和交流,建立了良好的关系。2008年回国后,积极引进美国先进的康复理念和技术,结合我国国情开展康复医学工作,得到了同行一致认可。具体开展工作如下: ① 完善了各种心脏病的有氧运动治疗,包括冠心病术后、心力衰竭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并获“湘雅医院临床新技术成果奖”。② 结合有氧训练,率先在全国开展心脏病阻抗运动治疗。③ 因地制宜,率先运用简单的工具(如:心率表、弹力带、弹力管等),指导病人回家运动治疗。④ 与国外比较,该科在开展三级预防的(心肌梗塞后的康复)同时积极开展二级预防(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的预防)。 (二)神经康复 自该科室成立于1956年起,即开始在初期应用物理因子及医疗体操治疗疾病方面做了大量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工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在国内最早将神经肌电图、诱发电位应用于临床诊断及治疗的医院之一。1989年该科学科带头人之一周莉副教授完成了为期1年的第一期WHO康复医师培训,带回了现代康复理念及康复治疗技术,从此在传统中医针灸、按摩及高压氧治疗的基础上,运用运动治疗、作业疗法、言语治疗及心理治疗、康复工程等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开始了现代康复,即神经康复(中风的康复、脑损伤的康复、脊髓损伤的康复)和骨关节的康复。近三年依托于该院全国重点学科神经病学及中西医结合脑专科,神经康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运用现代康复治疗核心技术—神经促通技术,包括Bobath方法、Bruunstrum方法、Rood技术、PNF方法等应用于神经系统患者的康复治疗,目前该科不仅为该科室已有的门诊和住院病人提供康复治疗,同时为具有450张床位的神经内外科、35张床位的中心ICU、60张床位的中西医结合临床脑病专科患者提供早期的床旁康复治疗,在重症患者的康复方面及昏迷患者的促醒治疗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每年收治病人数20160人次。
Copyright © 2011-2025 北京春雨天下软件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120150号 京ICP备12050281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3)第 00530 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4000018855转9 feedback@chunyu.me
春雨互联网医院电话:4000018855-3 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热线:0951-12320 银川市政府热线:0951-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