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简称“北大医院”)位于北京老皇城内,是距离中南海最近的医院,是一所融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是中央保健基地医院。
北大医院创建于1915年,是我国最早创办的国立医院,也是国内首批建立的临床医学院之一。北大医院前身为民国教育部批准北京医科专门学校设立附属诊察所;1946年随北京医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并,由此得名“北大医院”;此后经历院系调整,2000年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两校再次合并,医院随之更名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8年成为中央保健基地医院。
近百年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拥有着一批国内的首创专业学科以及在我国率先开展的诊疗技术,如国内首创小儿科(1940)、泌尿外科(1946)、肾脏病专业(1950)、综合医院心血管病房(50年代)、小儿神经专业(50年代)等;在国内率先开展改进静脉麻醉(1951)、先心手术(50年代)、肾移植(1960)、引进人工晶体植入术(1983)、冠心病介入性治疗(1986)、第一台自体血液回收机(1997)、胸腔镜手术(1992)、微创切口肺移植(2005)等,为我国的医学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北大医院设有35个临床科室,16个医技科室,6个研究所;共有64个病房,开放床位1600张。年门急诊量270万人次,年出院人数7.2万人,年住院患者手术近3万例,平均住院日7.9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在职职工3200余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20余人,副高级职称320余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郭应禄教授于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学科齐全,综合诊疗水平高,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牵头单位和参与单位共12个(泌尿外科、儿科、皮肤性病科、肾脏内科、中医、中西医结合科、心血管内科、血液内科、骨科、妇产科、眼科、病理科、核医学科)和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是医疗保险A类定点医院,为全市近2000万享有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自由选择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就诊提供医疗保障。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就诊患者中,有1/3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疑难病患者。
作为北京大学历史最悠久的附属临床医学院,近三十年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累计培养本科生3500余人,研究生3300余人,其中包括硕士1900余人,博士1300余人,博士后70余人。目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每年承担着大量的教学任务,其中包括医学部8年制临床专业学生同期在院260余人,研究生同期在院500余人,护理系本科生同期在院260人左右。同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还承担着繁重的继续教育任务,每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参加各级住院医师培训、进修及考试的人员共计近7000人。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科学研究水平多年来一直居于国内临床研究领先地位,从1978年至2013年,累计获得国家级、部(市)级、校级奖励360项,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中华医学科技奖等;从1982年至2013年,累计发表论文总数20054篇,获批国家级、部(市)级、校级课题1539项,获批经费近6亿元。2009~2012年间,国际论文被引用全国医疗机构排名,被引位次最高名列第3名;2003~2012年国际论文累计被引用篇数名列第9名,被引篇数1326篇,被引次数9554次。2002~2013年SCI收录论文数1382篇,收录总数1825篇,其中部分发表在包括New Engl J Med、Lancet、Blood、Am J Hum Genet等国际期刊上。
北大医院的科学研究水平多年来一直位居国内的领先地位,于1999年12月获“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称号;自1978年开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累计获得国家级、部委级、市级、校级等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华医学科技奖等320余项;近二十年来,发表论文总数2万余篇,SCI(即《科学引文索引》)收录论文总数多年位居医疗机构前列,共计达700余篇。
北大医院作为“国家队”医院,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尽力缓解医患矛盾,构建和谐的就医环境,积极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设并大力支持农村卫生事业,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看病问题,争做广大人民满意的医院。北大医院刘玉村院长携全体员工感谢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及广大群众多年来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信任和厚爱!
地址 :
北大医院:北京市西城区西什库大街8号;男科中心: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59号(北海公园北门);北大妇产:西安门大街1号
行车路线 :
北大医院本部行车路线(外地患者):火车站路线:从北京站出发,乘坐地铁2号线在和平门站下车,步行至和平门内站,乘坐14路,在后库站下车,步行至医院;从北京西站出发,乘坐623路,在厂桥路口东站下车,步行至医院;
行车路线(本地患者):市内乘坐公交3路、13路、42路、111路、118路、609路、612路、701路在厂桥路口东下车,步行至医院;
北大妇产儿童医院行车路线:行车路线(外地患者):火车站路线:从北京站出发,乘103路在西安门下车,步行至医院;从北京西站出发,乘65路在三里河东口换乘68路,在西黄城根下车,步行至医院;
行车路线(本地患者):乘坐公交14路、55路、101路、103路、124路在西安门下车,步行至医院;地铁6号线北海北站下车;
北大医院男科中心:北京市内乘公交 701、810、823、850、42、111、107、118、13、204路到北海北门下即到.
电话 :
010-114(预约挂号),010-83572211(北大医院总机),010-66551056(院办),010-83228989(男科中心),010-66551531
北大医院心内科是全国知名的心血管病专科,同时是北京大学心血管病临床研究所,以介入性心脏病学为龙头,医疗、教学、科研全面发展,在冠心病及心律失常的介入诊断和治疗等多方面均居国内领先地位。
专家梯队
心内科现有在职职工107人,其中医生27人(正高级职称6人、副高级职称人员8人、中级职称人员13人)、科研人员1人(中级1人)、技术人员11人、护士68人。正高级职称、副高级职称医生有丁文惠教授、霍勇教授、洪涛教授、崔文欣主任医师、张宝娓主任医师、李建平主任医师、丁燕生副研究员、齐丽彤副主任医师、盛琴慧副主任医师、陈明副主任医师、周菁副主任医师、蒋捷副主任医师、孟磊副主任医师、龚艳君副主任医师。
医疗工作
内科有三个专业病房、一个监护室,共有床位98张(其中监护室有床位12张)。心内科下辖心导管室、心电图室、动态心电图及动态血压检查室、运动心电图室、临床电生理检查室、超声心动图室、生化检查室等。全科大致分为冠心病介入诊治、起搏和电生理、心血管重症监护、心血管无创检查几个专业组。除开设心内科专家门诊、主治医师门诊以外,还开有冠心病介入治疗后随访门诊(周一下午,周四下午)、起搏器、房颤门诊和心律失常门诊、等特色门诊(见专家门诊)。每年接诊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5万人次以上。
心内科病房和监护室配有HP多导生理监护仪、900C呼吸机、体外起搏-除颤监护仪、可移动式C形臂X光机、床旁超声心动图机等整套现代化监护、治疗、抢救设施和训练有素的医、护、技队伍,并有数名在国内心血管学术界享有很高声望的专家,可随时进行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测、临时起搏、紧急冠状动脉造影、急诊介入手术、主动脉内气囊反搏等治疗。年收治住院病人近3000例,其中疑难病占13%,急危重症占28%,抢救成功率达92%,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心血管内科于1985年成立心内科导管室,在国内率先开展冠心病及心律失常的介入诊断和治疗工作,自2007年起,心内科导管室每年完成心脏介入工作共2700余例次,居全国前列,专家个人完成病例数均在国内名列前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开展技术复杂的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和房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膜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闭术、心房颤动三维CARTO电解剖标测下行射频消融术,三腔起搏器对心衰病人行双心室同步化治疗,以及心脏转复除颤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等,居国内先进水平,并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心内科在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血流动力学监测、冠心病介入治疗、心律失常介入治疗、永久起搏器植入、小儿心律失常介入治疗、先心病介入治疗等领域内继续保持国内领先水平。每年完成成人及儿童射频200例左右,成功率高,治疗合并症少,其中儿科射频例数,为国内之首,迄今心房颤动的射频消融治疗数已逾百例,位居全国首列。心脏起搏治疗技术先进,安装起搏器的患者年龄最小者仅6个月,是全国年龄最小的接受永久起搏治疗的患者。我科是国内最早开展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单位之一,这方面的工作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近两年来,心内科在方便患者就医方面做了大量改进工作,我们开办了随访门诊,实现了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专科病人预约看病,大大节约了患者挂号排队等候时间,获得患者和家属广泛表扬;提高了病房效率,建立了夜班三线收病人制度,真正实现了患者24小时入院;我们还定期安排了患者教育课程,分别为门诊和病房患者及家属提供义务的教育和咨询。2009年1月,心内科搬进了新内科大楼,患者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都得到显著改善。
心内科2000年定为211工程重点学科,2002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心内科同时是北京大学心血管病临床研究所,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任务,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和科技进步奖。心血管内科是我院最早的临床药理基地之一,已完成多项新药临床试验。心内科设有实验室,包括生化室、分子生物学室、细胞室,细胞电生理室。
科研学术
1、冠心病介入治疗新技术及介入术后再狭窄机制的研究。
2、冠心病一级及二级防治研究:承担 “八六三”计划(分子搭桥术与血管成形术――VEGF基因治疗梗塞性血管病)的工作。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研究领域,已先后开展过Hcy,雌激素,血脂、红细胞L-精氨酸/一氧化氮途径等对粥样硬化发展的影响与干预研究。
3、心肌及血管内皮损伤机制及防治研究:先后进行过心肌缺血及再灌注损伤、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机制的研究,对炎症因子、血管紧张素系统、血管活性物质如ET、ox-LDL在此方面的损伤作用,NO,肾上腺髓质素等物质的保护性作用及机理均有深入研究。缺血预处理的细胞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肾上腺髓质素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病生理意义、血管内皮损伤机制及其保护的实验研究等先后获得各部委科技成果奖,在国内处于本领域研究的前沿地位。
4、基因多态性研究:近5-6年来,心血管内科与美国哈佛大学公卫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密切合作,开展了一系列冠心病发病与诊治的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 如“心肌梗塞与其侯选基因的相关研究”,“苯那普利的降压效应与ACE基因和AGT基因多态性的关系”、“肾上腺素β3受体基因W64R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及苯那普利疗效之间的关系”以及“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与炎症相关候选基因的关系”等研究课题。
5、冠心病诊断技术的应用与评估:我科室充分发挥冠心病临床诊治水平高,冠脉造影检查病人人数多,北大医院为多学科发展的大型综合医院的优势,先后开展了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超声负荷试验、同位素心肌灌注显像在冠心病诊断中价值和应用的研究,近年来,与医学影像科密切合作,开展CTA、核磁共振等检查在冠心病诊断、预后判断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
6、心脏电生理:是我国最早开展心脏电生理诊断治疗技术和研究的单位,在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治疗、起搏器治疗、ICD以及小儿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研究中已取得突出成绩,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在房颤的药物和射频消融治疗、心力衰竭的双心室起搏心脏同步化治疗方面的研究也取得很大进展。
几年来,本学科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技部、卫生部、财政部、北京市、北京大学等资助1770万元。完成28项国家级或部级科研项目。在国外杂志发表论文20多篇,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血管内皮损伤机制及其保护的实验研究获2003年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教学工作
心内科承担了专科生、本科生、七年制学硕连读生、八年制学博连读生、临床及科研型硕士研究生、临床及科研型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教育、进修医师教育、全科医师培训等各种层次的教学任务,同时是中华医学会心血管介入治疗培训中心。
到2008年底为止,已毕业博士研究生53名,硕士研究生86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出站4名。平均每年培养各种类型进修人员30余名。参加编写长学制内科学教材1部。
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暨北大医院泌尿外科是新中国泌尿外科事业的发源地和领导者,是由我国泌尿外科奠基人吴阶平院士于1978年亲自创立的,经几代人的不断努力,至今已发展成为拥有吴阶平和郭应禄两代院士,集医、教、研、防于一体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泌尿外科中心。
泌尿外科设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由临床和基础两个部分组成,临床部分设三个病房共105张病床,第一病房收治结石和前列腺疾病,第二病房收治泌尿生殖系肿瘤,第三病房为肾移植病房。门诊设有(1)普通门诊、(2)专家门诊、(3)特需专家门诊、(4)结石、肿瘤、前列腺疾病、尿动力学、肾移植、碎石等专业门诊,以及碎石治疗室、膀胱镜室、B超室、尿动力学室等。基础部分设病理、化学、生化、免疫、分子生物学、男科学、尿动力学、肾移植8个研究室及资料室。每月门诊量4000余人次,收治病人近200人次,手术150余例。办事机构为所办公室。
泌尿外科共有医护及科研人员121人,其中院士2人、高级职称26人、中级职称33人、初级职称61人。泌尿外科在职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导师5人。
泌尿外科的第三个临床特色是全方位、大规模地应用微创技术。目前,泌尿外科70%的住院手术病人都通过微创技术得到治疗。例如,99%的前列腺增生接受经尿道手术、95%以上的泌尿系统结石通过腔镜和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对于绝大部分肾上腺肿瘤、肾肿瘤、肾盂及输尿管肿瘤,腹腔镜手术已取代了传统的开放手术。
泌尿外科第四个特色是临床与基础科研的紧密结合,互动发展。
泌尿外科肿瘤、结石、前列腺和尿动力学、移植、男科五个临床专业还有各自的特点。
泌尿肿瘤专业组拥有全国首个专业病房。所有肾上腺、肾、输尿管、膀胱、尿道、前列腺、睾丸等泌尿男生殖系统肿瘤在这里都可以得到正规化、微创化的治疗。已开展的腹腔镜手术包括肾囊肿去顶、精索静脉曲张高位结扎、肾上腺切除、肾切除、肾癌根治、肾输尿管全长切除、肾部分切除、活体供肾肾切除、肾盂输尿管成型、腹膜后淋巴结清扫、前列腺癌根治、膀胱全切、膀胱憩室切除等,其中前6种手术已成为常规术式。复杂性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的治疗包括巨大肾上腺肿瘤、巨大肾肿瘤、晚期肾癌腔静脉瘤栓的取出、孤立肾较大肾癌的保留肾脏手术、早期前列腺癌的根治术及放射粒子置入治疗、晚期前列腺癌的各种内分泌治疗、膀胱癌膀胱全切术后各类尿流改道手术如回肠膀胱、Indiana膀胱及原位新膀胱等。膀胱癌的灌注化疗、前列腺癌的内分泌治疗、肾癌的免疫治疗、睾丸肿瘤的放化疗等也是肿瘤专业的特长。
泌尿外科研究所是微创泌尿外科的发源地,早在70年代已经开展了多项微创手术,到80年代体外冲击波碎石、经皮肾镜取石术和输尿管镜取石术率先在我所推广应用,90年代各项新技术层出不穷,软膀胱镜和输尿管镜治疗结石,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在输尿管镜和肾镜治疗过程中,使用气压弹道碎石、超声碎石、激光碎石已经广泛的应用。由于近40年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积累,在结石病的治疗方面有很多特点:⑴开展时间早:上述手术在国内开展时间最早,多数在国内主要杂志上首次报告。⑵手术例数多:医护人员素质高、治疗手段齐全,就诊病人多,手术例数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⑶技术全面:涉及微创泌尿外科各个领域,每个领域都有技术精湛的专家。⑷理论研究与临床相结合:新技术不仅应用于临床,同时进行基础理论研究。⑸努力开发新技术:临床工作中不断完善各项治疗方法,开发新技术。例如自行研制体外冲击波碎石机,腹腔镜输尿管结石取石术用切开刀等。⑹加强国内外微创泌尿外科的学术交流:国内外知名学者经常来泌尿外科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前列腺和尿动力学专业组已积累数千例经尿道手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经验,保持了很高的临床疗效。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微创手术治疗、膀胱功能障碍的电刺激治疗是新的、有效的项目。肾移植专业组走“精品肾移植”之路,不求数量多,但求质量好,通过严格、规范的管理,成功率保持在99%以上。
男科专业在国内同行中享有声誉,擅长男性性功能障碍、男性不育、男性更年期、前列腺炎、男性性传播疾病的诊治。
1942年许英魁教授在大内科内建立了神经精神专业,是北大医院神经科的前身。1954年独立建科,由陳文俊教授任独立建科第一届主任。经过近60年的发展,目前科室有职工近100名,病房2个,实验室12个,床位67张,其中监护8张,干部病床23张,普通病房病床36张。另有独立的神经科急诊及急诊留观病床。科室年收治病人约1800余人,日门诊量600-900人,年门诊和急诊量达15万人次。医疗上的核心工作是神经系统疑难和重症疾病的诊治,依托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等研究单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在脑血管病病因、神经肌病、线粒体病和癫痫等研究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并在国内外相关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设立了门诊疑难病例会诊中心、病房疑难病例讨论、北京大学疑难病例展示讨论会等,接受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疑难杂症患者。科室内部实验室功能齐全,目前有神经超声实验室、神经病理实验室、神经免疫实验室、神经遗传实验室、电生理实验室(肌电图功能室、诱发电位功能室、磁刺激治疗室)、脑电图功能室、长程脑电监测病房、吞咽功能检查室、眼震电图室、睡眠监测室、脑血流自动调节检查实验室、卧立位血压检查功能室、动态血压监测、彩色眼底照相等实验室。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具有悠久的教学传统,是北京大学医学部主要的神经科教学基地,承担硕士、博士研究生、8年制研究生、夜大专升本的学生以及进修医生的教学工作。从国家九五计划开始,一直承接国家的重大科研课题。目前承担包括国家科技部十二五重大专项攻关课题、卫计委部、国家自然基金、北京市自然基金等多项基金,在研经费4000余万元。牵头和参与国内外临床研究十余项。每年在国内外发表论著50余篇,近年来加大SCI论文的发表力度,2014年发表SCI论文约13篇,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神经病学、神经病学、卒中等行业顶尖杂志都有代表论著发表。多个研究结果已为国际权威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和脑出血卒中指南引用并推荐。国际交流也日益广泛,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与德国、英国、美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多个国家建立长期合作联系,互派留学生。定期召开多级别的国际会议如中德神经病学论坛、中英神经病学论坛,以及和国内多家大型医院和院校均有合作。特别是近几年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先后获得北京市重点学科、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认证,获得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建设项目,学科建设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依托北京大学、医学部、以及多个学科综合设立,强调疾病防治的综合性,扩大相关学科横向合作,加强国际交流,提高医教研水平,争取把科室发展为我国高级医学人才的摇篮和疑难及重症疾病的诊治中心。
神经内科医疗工作
实行三级医师查房和值班制度,每周三组织全科医师大查房,查房医师包括已经退休的多位老教授。每2周一次多学科脑卒中联合查房。每周一次神经肌肉病联合会诊读片。每月一次神经内科典型病例示范教学,每月组织一次北京市癫痫查房等。设立了门诊疑难病会诊中心,由不同专业特长的5位教授组成。每星期五上午在门诊楼特需门诊进行会诊,使许多患者及时得到正确诊断和治疗。每周一到周五,每周六上午有专业特色的专家出诊,每周一到周五,有主治医师普通门诊,实验检查时间通常在5-7个工作日内完成。
神经内科的医疗辅助体系中除拥有先进的脑电图、肌电图、彩色超声设备外,还有眼震电图、咽喉镜检查、倾斜实验平台、神经病理检查平台、神经遗传检查平台、神经免疫检查平台、神经生化检查平台、痴呆检查平台、锥体外系脑干检查平台以及睡眠检查平台。这些技术平台包括了所有神经系统以及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检查。是目前国内神经内科领域设施最全面科室之一。
神经内科护理工作
干一病房由护士长郭振华负责,神经内科二病房由护士长王欣华负责。干一病房区和神经内科二病房区护理工作是神经内科医疗工作的重点部分,“耐心、责任心”是每个护理工作人员牢记的字眼。为了加强护士的责任心,重点提高护理操作技术,护士长每月根据护理部的要求结合病房目前最需要强化的技术来制定当月的操作项目,护士长与技术操作管理员两人统一练习后给护士做示范,帮助护士练习,并进行操作的考核,做好登记工作。神经内科护理工作在医院的多次工作测评中取得好成绩,受到多次奖励。
神经内科教学工作
神经内科拥有最优秀的师资梯队,承担五年制、七年制教学、八年制、硕士生、博士生教学工作。自建立博士点以来,先后有陈清棠教授、袁锦楣教授和王荫华教授被审批为博士生导师,目前科室有黄一宁教授和袁云教授为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11人,80%的医生具有博士学位。每年招生硕士、博士生10余人,每年招收20~30名进修医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编多项神经病学专著例如《临床神经病学》、《神经内科学》、《肌肉活检》、《神经系统疑难病案》等,多次获得北京市、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优秀教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余宗颐教授主编的《神经内科学》曾获得北京市精品教材荣誉称号等。
神经内科科研工作
多次获得国家十一五重大攻关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基金、北京市自然基金以及首都医学发展基金。并且借科研项目发展科室建设,新增加了一些临床检查项目,提高了临床诊治水平。每年发表文章逐步增加。以临床工作为基本立足点,以科研工作为基础出发点,在脑血管研究以及神经肌肉病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利用科研项目促进临床研究工作:(1) 吞咽困难评估 ;(2) 神经重症患者脑功能监测:(3)颈部彩超、脑微栓子监测和手术期间脑血流监测;(4)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和形态学研究;(5)开展CADASIL、Fabry、CTX、MD Nonaka病等100多种疾病的基因检查;(6) 血和脑脊液MOG 等项目检查等。
目前神经内科的各实验室功能齐全,拥有流式细胞仪、冰冻切片机等基础科研设备,也拥有新型彩超、肌电图、脑电图机器等临床科研设备。研究领域逐渐扩大,在保持临床研究优势的基础上,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向细胞、基因、蛋白领域发展。研究范围包括血管病、遗传病、肌肉病、痴呆、癫痫、帕金森、神经免疫、神经电生理等等。
神经内科国际交流
国际交流日益广泛,与德国、英国、美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多个国家建立长期合作联系,互派留学生。定期召开多级别的国际会议如中德神经病学论坛、中英神经病学论坛,召开北大、协和、华山和香港中文大学四家医院的联合年会,与中国台湾地区进行不定期的学术交流等等。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简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习惯称为北大医院)有着近百年的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北大医院消化科则是由曾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1992-1995)的贾博琦教授与被授予北京医科医科大学“名医”称号的张树基教授于1978年在内科消化专业组基础上转建成胃肠(消化)科,并建立了消化内镜室和消化实验室。1986年消化科成为国家教委消化病学博士点,1995年被卫生部认定为临床药理基地(消化专业),1998年2005年连续通过再评估。消化科也是国家认定的全科医师、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培养了历届在我院的见习与实习的医学生;毕业了数十名合格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接受培养了数百名进修生。三十年来,消化科历经几位主任和全科同事们的共同努力,建立起规范的消化系内镜检查室、消化实验室、消化病理室、胃肠动力学检查室和专业与专病门诊。
消化内科现任负责人(2005-):科主任:谢鹏雁(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副主任:王化虹(男、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副主任:王蔚虹(女、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消化科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学科技术力量较雄厚,各级医师积累了较丰富的医疗、教学和科研经验。科室现有教授、主任医师8名(含3名退休返聘);副教授、副主任医师6名;主治医师7名;护技人员21名;以及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和进修生若干。医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达50%。半数以上的医师有在国外或境外(香港)学习或研修的经历。科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人。医师中有6人在全国性专业学会或协会兼任职务。
消化科门诊量日均200余人次(未含急诊病人),病房设床位39张,设施齐全,环境清洁、幽静。具有较高的急诊收治率和重危病人抢救成功率。病人来自本市及全国各地,病种多样(包括专业的常见病、多发病和各种少见病及疑难重病)。消化科长期开展对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急慢性腹痛、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腹泻、慢性便秘、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胰腺炎、肝硬化、消化道出血、胃肠道肿瘤及其它疑难杂症的诊治与研究。数十年如一日地在临床工作中始终坚持我院三基三严传统(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严格、严肃、严谨),坚持三级查房和大内科例行巡诊制度,有力地保证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近年消化科还与外科、医学影像科、血管介入等科室通力合作,积极开展急性重症胰腺炎、消化道大出血、肝硬化并发症等的综合治疗,使得这些高死亡率疾病的存活率得到提高。消化科医护人员的良好和娴熟的消化内镜操作技术,以及规范的内镜消毒室和良好就医环境,可使病人放心地接受上下消化道内镜的检查和一些经内镜的介入治疗手术。
北大医院消化科的科研工作已形成以老专家与中青年骨干相结合,学科和学术带头人与研究生相结合的队伍,并形成多个研究方向。消化实验室和院中心实验室为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消化科在国内较早开展Hp感染相关疾病的研究与治疗,建立了自己的Hp菌库,拥有无创检测Hp感染的13C-尿素呼气试验的质谱仪等;拥有良好的胃肠动力检测的相关条件与设备;主要开展的科研工作有:(1)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相关疾病的研究;(2)胃肠功能与动力性疾病的研究;(3)炎症性肠病的研究;(4)消化内镜诊断与治疗的研究(5)消化病系疾病心理等。其中,胃幽门螺杆菌(Hp)感染相关性疾病、胃肠动力与功能性疾病和炎症性肠病方面的临床及科研工作,在国内处于先进地位,在学术界具有一定的影响。科室曾承担过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卫生部及北京市的科研项目,目前在研课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国家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课题1项;首都发展基金项目1项;卫生部公益项目1项(参与单位),院所课题及自选课题多项。近十余年来,消化科每年在国内核心医学期刊及国际期刊上发表研究论著近20篇,每年均有论文发表在 SCI收录的杂志上。三十年来尚出版学术专箸或医学教材20余部。曾获部委级奖项4个,有多篇论文获北京大学医学部国际交流奖。
儿童保健成立于1958年,原来负责医院周边社区居民及儿童的保健工作。2005年以后社区居民保健交给社区医院,目前主要工作是儿童保健和儿童预防接种。工作人员4人:主任医师 1人,主治医师1人,主管护师2人。主要承担全市各个区县自愿来我院保健的儿童。实行会员制儿童保健工作。
一、主要医疗工作
1、儿童保健
1)儿童健康系统管理:从满月后的新生儿一直到入托前,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进行监测,随时掌握小儿的健康状况,并对小儿生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对家长进行儿童营养咨询和科学育儿宣传。对体检查出的体弱儿(佝偻病、贫血、生长发育迟缓及反复感染的小儿)进行特殊管理。对小儿进行智力监测,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矫治。
2)疾病儿童的预防保健:早产、低出生体重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先天性心脏病、神经系统疾病儿童(如发育落后、脑瘫等)等。对这些疾病儿童给予个性化管理,根据儿童病情及生长发育情况制定相应的保健计划和疫苗接种计划等。
3)就医指导:帮助家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指导治疗。特殊疾病推荐相应专家诊治。
2、 计划免疫工作
1)计划免疫门诊按照北京市计划免疫程序,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疫苗接种,还开展对儿童计划免疫外的有尝疫苗接种, 如:水痘疫苗、甲肝疫苗、轮状病毒疫苗、HIB疫苗等。
2)各种疫苗的冷链化和规范化的管理。
3)随着近年疫苗品种的增多,许多疫苗对成人的的健康具有保护作用,近年我们还开展了成人乙肝疫苗、甲肝疫苗、肺炎疫苗、流感疫苗的门诊接种工作。
4) 先心病预防接种、极低出生体重儿预防接种、神经系统疾病儿童预防接种、脑瘫儿童预防接种等。
二、教学工作
承担医疗系、护理系学生的儿童预防保健、计划免疫等课程的讲课和实习任务。
三、科研工作
1)80-90年代,曾与北京市儿童保健所合作,参与北京地区修订《丹怫发育筛查法在北京地区正常儿童中标准化》、《Gesell量表0—3岁智力发育诊断量表》、《Gesell发展诊断量表3.5—6岁北京修正本的制定》。
2)参加“北京西城区厂桥地区0—14岁儿童智力低下流行病学调查”。
3)与香港大学合作进行《汉语沟通发展量表(普通话版)》的标准化工作。
4)与 北京师范大学合作进行“儿童早期语言发展和后期阅读能力的研究“。
5)与美国密西根大学合作进行“儿童早期运动发育研究”。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脏内科是由我国肾脏病事业的奠基人-王叔咸教授在50年代建立的全国第一个肾脏病专业和博士点。近30年来,在王海燕教授带领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脏内科不断发展壮大,于1992年成立北京大学肾脏病研究所和卫生部肾脏疾病重点实验室。本学科先后于2002年和2007年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及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2008年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计划,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肾病内科是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于一体的肾脏病中心,具有稳定的临床特色和科研方向。在医疗方面,本学科以疑难重症肾脏病的诊疗及慢性肾脏病(CKD)的进展防治为特色。在CKD的流行病学,在肾小球疾病和终末期 肾脏病的诊断和治疗及重症肾脏病患者的抢救治疗方面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救治了大量疑难重症患者。近年来,本科室紧跟国际肾脏病发展方向,前瞻性的预见到CKD的防治将成为临床要点,早期开展建立了相应的流行病学和规范化随访队伍,对CKD患者进行科学管理,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时间及生存质量。目前本学科医疗单位共有肾1、肾2两个病房(75张床位),血透中心、腹透中心、危重肾脏病监护室(KCU)、门诊、肾脏病理、肾脏病特色临床检验、肾脏B超等共9个部门。已建立的长期随访门诊包括普通CKD、IgA肾病、自身免疫性肾损害、药物性肾损害、肾血管性疾病和其他肾小球疾病及遗传性肾脏疾病等。
在教学上,肾病内科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科教学的一支重要力量,积极开展针对北京大学8年制医学生的教学改革,不断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教学理念。此外,本科室还是北京市肾脏疾病专业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基地,承担着为北京市和全国各地培养肾脏病专业医师的重任。为保证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本学科一直重视科室内各级人才的培养,通过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如每年举办肾脏病骨干研修班,高级肾脏病理学习班等国际研讨会,有针对性地选派业务骨干赴国外先进的肾脏病单位等措施,加强对本科室各级医师及国内肾脏病专业医师的培训。同时,注重加强国际交流,除与美国哈佛大学和mayo clinic 等联合举办国际研讨会,为国内肾脏病学术骨干提供了学术交流平台外,每年还平均有15名左右外国专家到我科进行学术交流。目前本学科与美国排名第一的哈佛大学Brigham & Woman 医院肾内科建立的肾脏病姐妹中心正在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并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和支持。
在科研方面,学科带头人准确掌握国际肾脏病发展方向,在流行病学,分子遗传学,自身免疫性疾病肾损害,肾脏疾病慢性进展的临床防治及机理,肾脏病理学以及肾脏病替代治疗等研究方向已逐渐与国际先进接轨,成为全面发展的国内肾脏病领域主要领军单位之一,业已在国际肾脏病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近5年本学科获各类部委级以上基金37项,其中主持“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项,同时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及面上项目13项。此外还主持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创新团队计划1项、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项目4项。近年来本学科共获得部委级以上科技成果奖6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目前本学科各层次的人才梯队达到了合理配置,中级以上人员32人,其中博士29人;有教授6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6人;12人担任国家级或部级科研课题负责人。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脏内科暨北京大学肾脏疾病研究所依托跨学科研究及国际学术交流,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已经成为国际及国内公认的肾脏疾病临床与基础研究中心和培养本专业优秀双能型学术骨干的专业基地。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科是国内最早建立的呼吸专科之一。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呼吸病学的先驱,我国呼吸病学早期创始者和奠基人,著名的呼吸病学家穆魁津教授带领呼吸科全体同仁完成了大量的呼吸病临床诊治工作,为众多受呼吸病困扰的患者解除了病痛。在结核病、肺功能、慢性支气管炎和阻塞性肺病、职业性肺病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和临床诊治工作,推动了我国呼吸病学的发展。何冰教授接任呼吸科主任后,在国内领先开展了间质性肺病和急性肺损伤的临床诊治和科研工作,为提高我国间质性肺病的认知程度和诊治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内科在全国享有盛誉,而为患者服务则是学科建设的终极目的。长期以来,呼吸内科的学科建设立足于满足患者救治需求,重点在患者迫切需要,对人民健康危害的极大的危重病、疑难病、呼吸慢病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经过多年的持续发展,呼吸内科已经成为具有强大综合临床实力、具备均衡全面学科布局、集临床、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呼吸病诊治基地。尤其在呼吸危重症、呼吸内镜和介入呼吸病学技术、弥漫性肺病诊治、睡眠呼吸病诊治、肺部肿瘤诊治、呼吸慢病健康宣教和诊治等诸多方面成绩斐然,成为这些领域的佼佼者。我们将继续秉承“务实、求精、创新、和谐”的优良传统,实践“怀仁爱之心,献聪明之智;践神圣之职责,敬健康之伟业”的庄严承诺,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全心全意为广大患者服务,为发展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造福人民做出贡献。
呼吸内科科室特色及优势
肺栓塞和肺血管病、过敏症和支气管哮喘、呼吸系统肿瘤、间质性肺疾病、戒烟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睡眠疾病、危重症医学、支气管镜及胸腔镜诊断及治疗技术。
普通外科是北大医院历史最悠久的科室之一,在建院之初就同时建立,时至今日已有九十余年的历史。古老而又年轻的普通外科,如同一棵百年古树,她既有发达的根系,壮硕的躯干,又有繁茂的枝叶。不仅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外科英才,而且更主要的是,惠及了无数的患者。她的枝叶早已超出了北大医院,延展至从内陆到沿海,从首都北京到边塞寒江的祖国的不同角落,乃至世界各地。回首自建科至今的历程,我们看到一个充满活力的普通外科正在稳步走来。
北大医院普通外科拥有开放床位146张,在职博士生导师4名,在职教授5名,正主任医师15名,副主任医师20名,主治医师10名。
普通外科随着学科专业化道路的不断深入,基本形成专病专科,专家专科。外一为肝胆、胰腺专业病房;外二为肝胆专业病房和腹腔镜外科;外三为胃肠专业病房;外四为乳腺疾病中心。同时拥有全国领先的纤维电子胃、肠镜,内镜超声中心,胆道镜、ERCP中心,年度行息肉切除、曲张静脉套扎、胆道镜Oddis括约肌切开取 石、胆道镜取石以及支架置入等内镜治疗1200余例,成功率居全国之首。
普通外科以开展各种高难度的复杂外科手术为特点,全年完成手术例数3000余例,胃癌根治切除150例、结肠癌180例、直肠癌170例,胰头癌根治术50例,胆管癌根治术30例。胃肠肿瘤的外科手术治疗方面切除率高、根治范围彻底、生存率高,尤其对局部晚期直肠癌及直肠癌术后复发的治疗,在国内居领先地位;胰腺专业在胰腺癌、慢性胰腺炎的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年均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50例以上,胰腺癌的手术切除率达70%以上,包括血管切除重建、区域扩大切除手术,围手术期死亡率3%以下,生存率明显提高,居国内领先;肝胆专业在国内率先开展肝门胆管癌手术,可行联合右半肝、尾叶切除、左叶切除在内的肝门胆管癌手术,在病例数量、切除率及疗效等方面与世界水平同步;乳腺疾病中心以普外四病房为核心,每年治疗新发乳癌患者300余例,强调多学科综合治疗,规范检查、治疗方案,保乳手术率国内领先。
北大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是全国第一个成立的以儿童眼科疾病为专业研究方向的独立学科。北大医院小儿眼科前身为北京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眼科眼肌专业组,由我国著名眼科学家、医学教育家、眼科老一辈开拓者之一刘家琦教授创办于60年代,在全国最早系统开展了对儿童视觉发育及斜视、弱视的临床医疗及实验研究,为创立小儿眼科独立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1986年,在小儿眼科专家郭静秋教授的领导下,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小儿眼科,此后学科发展迅速。
北大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有多名全国知名的小儿眼科学专家,包括已离退休的小儿眼科学创建人,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斜视与小儿眼科专业学组前主任委员及现任常委,中国优生优育学会眼病防治专业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学生近视防治专家指导小组成员等。
北大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作为我国第一个儿童眼科,在我国最早系统开展了儿童弱视斜视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临床医疗和临床研究工作,并对相关的视觉发育问题进行了系列研究。由于在儿童弱视、斜视的早期治疗方面获得的成就及开创性工作,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3等奖、并多次获得国家卫生部、教育部、北京市、北京医科大学科技成果奖,被列为卫生部10年百项推广成果,承担过国家级科研课题10项。曾主办过全国专业学术会议8届,研讨会多次。曾派出12人到世界发达国家进行学术交流和深造。
北大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自1986年被卫生部指定为全国弱视斜视防治指导中心,全国儿童眼科斜视弱视专业技术骨干培训基地,至今已为全国专业人员举办过40余期斜视、弱视及儿童眼病学习班,培养学员700余人,在全国建立了弱视斜视防治网,已在全国建立了多个弱视斜视分中心;同时培养了2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是国家第一个小儿眼科博士点,是全国弱视斜视防治学组第一、二任主任委员和秘书组所在单位。
北大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自1993年创办了国家级期刊(现为国家级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是“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编辑部所在单位,10余年来收稿几千篇,是眼科斜视、弱视与儿童眼病方面的权威性杂志,为我国儿童视觉发育及发育期常见疾病的研究做出了贡献。
北大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20多年来,在临床上已为近万名斜视儿童实施了手术矫正,手术一次成功率达90%以上,大多数病人获得立体视觉,其中有许多是从全国各地转诊来的复杂斜视病例、多次手术失败病例,其治疗效果达国际水平,始终位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内率先开展儿童视觉检查工作,中心引进、制作了全套幼儿视力检查工具,能够早期发现视觉疾患,有条件为婴幼儿配各种无晶体矫正眼镜。积累数十年的临床经验,采用综合治疗方法已治疗弱视数万例,治愈率在80%以上,其中有85%以上获得立体视觉(视功能最高级)。主持制定了儿童弱视及斜视的诊断及疗效评价标准、儿童屈光不正的诊断标准,被列为国家标准。
儿童眼病的最大特点是许多眼病都会导致严重弱视,如不及早治疗将会影响儿童正常的视觉发育,视力低下或低常以及双眼视功能缺陷,为将来生活及择业带来不便。我中心充分发挥对儿童视觉发育研究和对弱视研究治疗的专长,从90年代以来又将业务扩展到全方位儿童眼病的诊断、治疗,开展了婴幼儿视觉发育监测和评价及各种适合儿童疾病特点的眼科手术。如治疗白内障、青光眼、肿瘤、泪道疾病、眼睑疾病等手术,并对由于各种疾病造成的视觉发育迟滞,除治疗相关疾病外,还给予长期系统的弱视治疗,为患有白内障、斜视、上睑下垂等可以引起严重弱视的疾病儿童,进行从手术到弱视矫正的系统治疗,为提高手术成功率和视觉发育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北大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现共有病床13张,含一间条件良好的家化病房。
专业医师: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2人,儿童眼科专业验光技师2人,电生理检查专业技师1人。
专业护师:主管护师2人,护师4人,护士3人。
北大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特色项目:
⑴ 弱视的全方位检查、治疗:已治疗各种弱视病例几万例,在儿童弱视专业领域其治愈率达到80%,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曾获北京市、卫生部国家奖,一直是弱视斜视专业领域的一面旗帜。每周一~周五全天门诊,周六、周日上午半日门诊。
⑵ 各种斜视的手术及非手术治疗:包括各种复杂斜视,垂直斜视,麻痹性斜视,多次手术后的残余斜视等。已为近万名斜视儿童实施了手术矫正,手术一次成功率达90%以上,大多数病人获得立体视觉,其儿童斜视治疗和双眼视觉临床研究课题曾获北京医科大学及卫生部奖。每周一~周五全天门诊,周六、周日上午半日门诊。
⑶ 各种屈光不正的诊断、治疗:包括各种儿童验光,疑难屈光不正的矫治、OK镜治疗,渐进多焦镜,压贴球镜、压贴三棱镜矫治等。验光师有二十多年的儿童验光经验,采用检影法和自动验光仪法相结合的验光方法,结果准确,尤其对于不配合的婴幼儿、低智、聋哑儿童、眼球震颤、视力低下不能固视的儿童有丰富经验。每周一~周五全天门诊,周六、周日上午半日门诊。
⑷先天性白内障、青光眼治疗:采用各种青光眼、白内障手术术式,包括目前最新的小梁切开术、房角切开术、非穿透小梁切开术、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各型人工晶体的一期或二期手术等。
⑸其他眼部疾病的检查、诊断及治疗:包括各种儿童常见眼部肿瘤、畸形、外眼疾病等,能进行各种适合儿童疾病特点的手术治疗,如上睑下垂、眼睑畸形的整形,外眼及泪器疾病的手术,治疗效果确切、良好。
⑹婴幼儿视力发育评价及监测:采用先进的儿童眼科专业设备,对婴幼儿进行安全无损伤的视力检测及评价,以早期发现视力发育异常、早期诊治。
⑺ 儿童视觉电生理检测:儿童视觉电生理研究室拥有经验丰富的资深技术人员,可以为各年龄段儿童进行F-VEP、P-VEP、ERG、EOG检测。专门引进的婴幼儿视觉电生理检测设备,可以为刚出生婴儿及不能配合检查的儿童进行F-VEP、F-ERG检测,为眼病诊治、随访及视觉研究提供了重要条件。
妇科肿瘤以妇科恶性肿瘤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及子宫颈癌手术、化疗和放疗等综合治疗为主.妇科肿瘤是北大医院妇产科的重要专业学科组之一,拥有病床30张,每年收治全国各地的妇科肿瘤疑难重症患者达1200 余人,承担着繁重的医疗、教学及科研任务。具备良好的服务设施和医疗环境,拥有包括曹泽毅教授、廖秦平教授、温宏武教授、朱丽荣主任医师、刘朝晖主任医师等在内的全国知名教授,具有多年的大量临床实践经验并多次赴国外学习,具备高超的医术、严谨的医风和执着的敬业精神,可成功完成妇科各种常规及疑难和复杂的手术,并针对各种恶性肿瘤的病人制订符合病人个体情况的放化疗方案,治疗结果已达国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水平;而且结合肿瘤病人出现的焦虑、抑郁等情况,特别设立了肿瘤病人心理门诊,在药物治疗同时,配合深入细致的心理治疗。并组建了肿瘤患者相互交流帮助的携手俱乐部,为肿瘤患者的远期随访治疗提供了重要支持。近年来,肿瘤组开展了妇科疾病诊治新项目,如妇科电视腹腔镜手术、术中介入治疗、术中放疗和动脉介入化疗等国际先进技术。为不计其数的疑难危重患者解除了病痛,深得广大患者的好评。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成立于2007年6月,张卓莉教授任科主任。截止到2010年6月份,科室共有医护人员20名,特聘教授2名,其中正教授1名,副教授1名, 主治医师5名,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多名医生有国外工作经历。现病房开放27张病床。主要诊治类风湿关节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 结缔组织病相关的肺动脉高压、干燥综合征 系统性硬化症 多发性肌炎 皮肌炎 强直性脊柱炎 牛皮癣关节炎、骨关节炎 白塞病以及其他类型的系统性血管炎等各种风湿免疫性疾病,特别擅长各种类型关节炎,尤其是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和治疗。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有独立的实验室和迷你关节镜检查室,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迷你关节镜和滑膜活检检查,为各种疑难关节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在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有丰富经验,是我国诊治肺动脉高压的北方基地之一。
北大妇产儿童医院产科是全国重点学科之一,1993年被世界卫生组织指定为爱婴医院,历年来均被评为西城区先进集体。是北京市最早开办正规孕妇学校的医院之一,是全国最早也是目前妊娠期糖尿病系统规范筛查治疗先进的医院。她有三个病区、60张床位、60余名医护人员,包括3名全国知名教授、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有产前诊断中心、远程监护中心、超声诊断中心、围产保健中心、现代化的待产室和分娩室、新生儿抚触中心等设施。集医疗、教学、科研、护理为一体,提供系统产前保健、高危妊娠监测、优生优育咨询、陪待产、无痛分娩、母婴同室、家庭化病房及整体护理、母乳喂养咨询等项服务。与儿科、新生儿病房及监护室常年密切合作,为早产等高危新生儿监护提供了便利条件。本院内、外科及其他科室为产科合并症的诊断治疗提供了坚强的后盾,使本院产科具有危重孕产妇抢救、疑难病症诊治、产前诊断等综合能力。产妇出院后如有问题还可电话咨询,产后42天回访时,有知名婴幼儿专家负责指导婴儿喂养、体能训练、早期智力开发。
每周不同时间有产科疑难病专家、遗传咨询专家、围产保健专家、生殖道感染专家、新生儿科专家及主治医师出诊,主要服务内容包括:优生优育咨询、孕期保健、高危妊娠的管理、产后母婴的随访及健康指导。门诊采取一条龙服务的管理模式,从妊娠早期开始保健、优生优育咨询、定期检查、高危妊娠(有内外科、产科合并症者)有特殊检查、特殊保健、特殊监护和治疗。
产科病房是北京市最早实行家化病房的医院之一,产后病房均为单间和两人间,更富有人性化。 产房是北京市最早施行陪待产的医院之一,产妇在产程中有了亲人的陪伴,可以更加自然地应对分娩。2001年以来开展了无痛分娩,大大减轻了产程中孕妇的痛苦,并降低了剖宫产率。自2002年底安装了远程胎心监护仪以来,使孕妇在家里就可以作胎心监护,及时发现问题,从而确保产妇和胎儿的安全。
产科产前诊断中心是北京市首批批准进行产前诊断的五家机构之一,并承担下属郊区县等18家医院的产前诊断任务。对于14周以上的孕妇常规进行唐氏筛查,如筛查高危及一些高危孕妇如孕妇大于35岁、不良产史、遗传病家族史等进行羊水穿刺,取羊水进行细胞培养及核型分析,除外胎儿的染色体异常。目前我科还已经开展脐血穿刺的工作,对于羊水穿刺不能进行的孕妇,可以行脐血穿刺。我科门诊及住院部均设有彩超, 彩超在产科用于诊断早孕、宫外孕、妊娠中晚期胎儿发育情况、胎盘成熟度及位置,胎儿先天畸形,多胎妊娠等。
北大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设置
1.头颈肿瘤学:包括喉癌,下咽癌,甲状腺癌,颈段食管癌,舌癌,上颌窦癌,口底癌,鼻咽癌,腮腺、颌骨、颅底、咽旁间隙良恶性肿瘤、血管瘤等疾病的诊治。头颈先天性疾病的诊治,头颈疑难疾病的会诊。
2.鼻科学:包括急慢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过敏性鼻炎,鼻腔鼻窦良恶性肿瘤,慢性泪囊炎,垂体瘤等疾病的诊治,脑脊液鼻漏的修补以及眼眶内减压术治疗甲亢突眼等。
3.耳科学:包括鼓膜穿孔,急慢性中耳炎,梅尼埃病,中外耳畸形,眩晕,面神经疾患,耳前瘘管等疾病的诊治,听力重建,遗传性耳聋的诊断与遗传咨询,助听器选配。
4.咽喉科学:鼾症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声音嘶哑与声带息肉,喉角化症,咽喉乳头状瘤,喉狭窄,儿童扁桃体腺样体肥大等疾病的诊治。
5.急症:鼻出血,喉梗阻、呼吸困难,颌面外伤,气管食管异物等疾病的诊治。
二.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门诊
肿瘤门诊,变态反应门诊,眩晕门诊,听力学门诊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特色
一.主要专业技术项目设置及在国内外的水平地位
(一)头颈外科的临床发展与实验研究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每年收治头颈部各种良恶肿瘤约400余例。拥有如郑中立、郭敏、肖水芳、秦永、王全桂等国内外知名专家,现从事本专业的医师共6人,其中高职4人,中职2人。均具备硕士或博士学历。拥有如高能量CO2、Nd:YAG激光机、显微镜、内镜监视及摄录系统等精密仪器。在喉癌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
1.临床方面
1)部分喉切除术:针对喉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我科是国内最早开展部分喉切除术的临床科室之一。部分喉切除术与以往的全喉切除术相比,保留了喉的言语和呼吸功能,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我科目前已完成各类喉癌手术千余例,特别是在环舌、环会厌吻合,瘘孔复发癌的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经验。
2)全喉切除术后的发音重建:对全喉切除术后的无喉患者我们采用食管发音、发音重建及安装发音小管等方法,使无喉患者能够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
3)保留喉功能的下咽癌手术:在下咽癌的治疗上,我们采用以保留喉功能为主的联合治疗方式,采用各种带蒂肌皮瓣、游离皮瓣肌皮瓣及空肠、胃代食道等一期修复下咽缺损。
4)喉、下咽癌等的激光微创手术:针对口咽、下咽、喉等部位的癌前病变及早期恶性肿瘤?治疗,我科开展了激光微创手术,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激光微创手术不仅使患者免受气管切开及开放式大手术所带来的痛苦,还完整地保留了患者的吞咽、呼吸及言语功能。由于手术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只有常规手术的1/3;住院治疗费用也相应的明显减少,约为常规手术的1/4。
5)超晚期头颈部恶性肿瘤:我科在治疗上采用组织间放疗,已取得初步经验。
6)喉、气管狭窄:我科的治疗水平在国内居领先地位,早在1986年就曾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
7)手术领域的拓展:目前我科已开展了针对舌癌、口底癌、涎腺、甲状腺、颌骨、颅底、咽旁间隙肿瘤等的手术治疗,并在头颈部缺损的一期修复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2.基础方面
通过对喉癌大体标本的连续切片,肿瘤实质与间质,肿瘤与内分泌、免疫及生化方面的研究,探讨了喉癌的生物学特性及与预后的关系。目前,在分子生物学及基因水平的研究已取得可喜成果。
(二)鼻科学的临床发展与实验研究
1. 功能性鼻窦内窥镜
自上世纪80年代末,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在国内开展以来,鼻科的微创外科得到迅猛发展。我科作为较早开展此项技术之一,技术与设备一流。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的特点是创伤小、面部无瘢痕、视野清析,随访方便、易于早期发现病变并可及时处理。目前我们拥有全进口高清晰度电视显像系统以及配套的鼻窦内窥镜器材,尤其是电动吸切钻系统的使用,明显的减少了手术对患者的创伤、缩短手术时间及减少出血量。
目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在鼻窦内窥镜下开展的手术有:
1)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目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开展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已近5000例,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
2)选择性地治疗部分鼻腔、鼻窦及鼻咽部良、恶性肿瘤
3)经鼻脑脊液鼻漏修补术
4)经蝶窦垂体瘤切除术
5)经鼻眶壁骨折的整复术
6)鼻腔泪囊吻合术。值得指出的是:在鼻窦内窥镜下对泪囊炎患者行鼻腔泪囊吻合术,较传统手术相比,面部无切口、不留瘢痕,受到患者的青睐。
2. 变应性鼻炎
变应性鼻炎发病率较高,约20%,并有逐年增高的趋势,目前尚无根治的办法,但是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减少鼻息肉的发生。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我科自1986年成立变应性鼻炎专业门诊以来,对该疾病有一套完整的治疗方案,免疫治疗已达到4000余例,有效率达60%以上。我科对于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也有相当深入的研究。变应性鼻炎专业门诊时间:周一、四下午。
3. 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及恢复
我科对范围较大的鼻腔、鼻窦恶性肿瘤采用上颌骨切除术等术式来治疗。对于术后缺损采用带蒂肌皮瓣或游离皮瓣进行一期修复,取得满意效果。
(三)耳科学的临床发展与实验研究
1. 临床工作:可以诊治各种外、中、内耳疾病。如:
中耳炎的手术治疗。对于中耳炎引起的传导性聋患者,可以行重建听力的鼓室成形术;
面神经麻痹的药物及手术治疗。
梅尼埃病的药物手术治疗(内淋巴囊减压术)。
先天性外、中耳畸形的治疗。
外、中耳良、恶性肿瘤的治疗。
开展助听器的验配工作。
2. 耳科学的研究工作:
对听力学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在国内较早开展儿童听力筛查方面的工作。
遗传性聋的相关基因研究在国际上具有领先水平。
开展了耳聋基因治疗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
对突发性聋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二.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喉癌的激光微创外科
保留喉言语和呼吸功能的下咽癌切除术
采用游离皮瓣、游离空肠等对头颈肿瘤手术缺损行一期修复
扩展鼻窦内窥镜外科的应用范围,开展了鼻窦内窥镜下垂体肿瘤切除术、鼻内鼻腔泪囊吻合等
改良沿用10多年的腭咽成型术,采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技术对阻塞型睡眠窒息症进行治疗。手术创伤小,大大减轻了患者术后疼痛。
开展中耳鼓室成型术以提高患者听力。
三.教学工作
系博士点,可以完成博士生的培养工作。
有多名硕士生导师,每年培养硕士研究生2-4名。
每年招收全国各地的医师来我科进修。进修医师除参与临床工作外,还可接受一套系统的、具有我科特色的专业课程培训,由科内的专家、教授负责授课。对于指导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临床及科研工作大有益处。
负责北京大学的医学生的临床教学工作。
每年4月左右举办全国头颈肿瘤外科学习班。
四.科研工作
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在耳、鼻、喉各领域都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最近10年来,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70余篇,申请各项基金项目1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卫生部科研基金课题3项,国家教委留学归国基金2项,北京大学“211工程”项目肿瘤学科群中标课题、北京大学985行动计划基金、院级青年基金各1项。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血液科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国家级临床重点学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血液科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初,首任血液科主任谢光璐教授为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在虞积仁主任和马明信主任的领导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血液肿瘤的诊断和治疗、血小板疾病的研究、血液系统肿瘤免疫治疗方面做出了较突出成绩,其间方裕谦教授、周家琴教授、武淑兰教授等均为科室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朱平教授在血液肿瘤的分子诊断和肿瘤免疫治疗基础研究方面已做出了较大成绩。2003年开始,血液科在任汉云教授的带领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目前为国家级临床重点学科,在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等疾病的 诊断和治疗方面均处于国内先进水平。骨髓移植作为血液科临床工作的重点,拥有先进的移植设备和国内一流的移植技术。目前为教育部为博士和硕士学位培养基地,拥有一批国内知名的专家教授,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血液内科专业人员编制及基本情况:
总人数:57人(医师:15人,护理人员:37人,技术人员:5人)
正高职人员:4人(其中教授:2人,主任医师:2人);
副高职人员:6人(副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技师:2人);
中级职称人员:10人(主治医师5人)
在15名医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8人,硕士学位者6人。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6名。
血液内科科室设置:
无菌移植病床10张,过渡病床14张。
普通病床39张。
临床检查室3个,实验室2个。
血液内科学术地位: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血液科是国家级临床重点学科, 总体水平在国内处于先进行列。血液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在国内处领先地位,尤其是血液系统肿瘤的基因诊断和免疫治疗的研究业绩突出。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在国内处于先进行列,学科带头人任汉云教授已开展各类HSCT 500余例,并在国内率先成功开展了成人脐血移植治疗白血病和HLA半相合移植治疗治疗遗传性脑病。近5年来在本中心开展各类造血干细胞移植160余例,长期生存率在75%以上。2004年首批批准进入中华骨髓库移植医院和造血干细胞采集医院。科主任任汉云教授现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兼学术秘书、北京医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骨髓库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实验血液学会委员等职,在国内血液和肿瘤学界有较大影响。血液科副主任朱平教授在血液肿瘤分子诊断、肿瘤免疫治疗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的工作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诊治疾病: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血液科在血液系统常见病及少见病的诊治中有丰富的经验,尤其在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的诊断治疗和研究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贫血
出血性疾病
淋巴瘤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血栓性疾病
免疫性血细胞减少
白血病
淋巴系统增殖性疾病
意义未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
骨髓纤维化伴髓样化生
多发性骨髓瘤
骨髓增殖性疾病
淀粉样变性
血小板减少症
治疗技术: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血液科拥有先进的血液病治疗技术,干细胞和骨髓移植作为血液科临床工作的重点,拥有先进的移植设备和国内一流的移植技术,为患者提供了良好的医疗条件。2004年成为首批中华骨髓库定点移植医院和造血干细胞定点采集医院之一。
化疗
干细胞和骨髓移植
免疫效应细胞的制备
血液病的免疫治疗
细胞因子治疗
免疫抑制治疗
去除血液有关成分
检验项目: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血液科实验室设备先进,实力雄厚,开展了多种常规和特殊血液学检查和诊断技术。同时,积极促进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转化为适用于临床的诊断与治疗技术。
细胞形态学及细胞化学
染色体检查
分子生物学检查
免疫学检测技术
病毒基因检测
HLA配型
微小残留病检测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原传染科)成立于1955年,由我国著名的传染病学家吴朝仁教授创建,在全国著名的传染病学专家田庚善教授、斯崇文教授、傅希贤教授及王勤环教授等前辈领导下,多年来一直承担着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传染病的医疗、教学、科研和干部培养等多种任务,有着优良的传统,在我国传染病领域有着很高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已在各种感染性疾病,尤其是病毒性肝炎等领域成为培养高等医学人才、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国家批准的可以进行肝病药物临床验证的临床药理基地,卫生部传染病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
目前感染疾病科有医务人员57人,其中医生20人(教授7人,副主任医师或副教授9人,主治医师4人),技师5人,护理人员32人。开放床位61张,分两个病区。门诊包括肝病和感染病门诊、发热门诊和肠道门诊等。其中肝病和感染病门诊每日至少有两位专家出诊。科室拥有人工肝治疗室,胃镜室、B超诊断室、病毒实验室等。
感染疾病科拥有众多知名专家,为医、教、研工作的顺利工作提供保障。
田庚善教授曾担任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第二和三届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卫生部病毒性肝炎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病毒性肝炎领导小组成员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至今已88高龄,却仍然工作在临床一线。
斯崇文教授曾担任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第六届主任委员,卫生部病毒性肝炎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傅希贤教授,曾担任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王勤环教授,曾担任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常委。
王贵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科主任,担任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会常委兼秘书,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会病毒性肝炎学组副组长,肾综合征出血热学组组长,卫生部第五届卫生标准委员会委员,卫生部自然疫源性疾病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管理分会委员,药监局新药评审专家和GCP检查专家,北京医师协会常务理事,感染科医师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市内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等。他参与制定了我国首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主持修订了我国《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多次受邀在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专题报告。
徐小元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医学部传染病学系主任、第一临床医院感染疾病科副主任;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临床专家工作组副组长、卫生部艾滋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卫生部艾滋病临床专家工作组成员、卫生部SARS、人禽流感临床专家工作组成员;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常委、北京市肝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纤维化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分会艾滋病学组副组长、北京市肝病学分会脂肪肝药肝学组组长、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委员会委员、传染病专业组组长、中华医学杂志等10余本杂志编委。
于岩岩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科副主任(主管医疗),党支部书记,北京大学医学部教学专家组委员,北京大学医学部传染病学系副主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党委委员;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会委员、秘书,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感染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感染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会委员。承担国家“十一五”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课题及北京市科委重大专项课题:病毒性肝炎诊治一体化。
曾争副主任医师,感染疾病科病毒实验室主任,主持感染疾病科与美国NIH合作课题进行乙肝易感基因方面的研究。积极开展肝炎病毒和非肝炎病毒检测等项目有利地为临床工作提供支持,血降钙素原的检测则为各科医护人员寻找患者的发热原因提供了有利的帮助。
还有赵鸿副教授、陆海英副教授、吴赤红副教授、万华副主任医师、蔺小红副主任医师、侯风琴副主任医师、李俊副主任医师、王艳副主任医师分别活跃在医、教、研工作一线。
韩祥云,科护士长,她的事迹曾经通过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劳动者之歌”节目。入选“和谐中国十佳健康卫士”候选人。她用自己的言行,带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凝聚和稳定了一支优秀的护理队伍。
在患者满意度调查中我科多次拔得头筹,病房集体还荣获了全国青年文明号的荣誉称号。
一直以来感染疾病科承担着国家及北京市传染病防控这项重要工作,多位专家参与国家卫生部,北京市的传染病防控工作。感染疾病科目前有肝病感染病门诊,肠道门诊和发热门诊,从事各种肝病的诊断和治疗工作,包括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病、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尤其是各种疑难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重型肝炎的抢救治疗等。擅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发热性疾病和肠道传染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科研工作也是工作中的重头戏。在病毒性肝炎研究中,感染疾病科自参加国家“六五”攻关课题以来,连续主持 “七五”、“八五”和“九五”攻关课题,参加了“十五”攻关课题等。感染疾病科专家目前主持国家“十一五”传染病重大专项子课题5项,主持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课题,北京市病毒性肝炎重大项目子课题,与美国NIH合作项目,以及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在病毒性肝炎和肝病等研究中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同时,作为肝病药物临床验证的临床药理基地,感染疾病科已经完成并且正在进行多项肝病药物试验,包括抗乙肝病毒药物、抗丙肝病毒药物、抗肝纤维化药物等等。
多年以来,感染疾病科一直担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五年制、七年制和八年制等)、预防医学、口腔医学、护理专业学生的传染病教学工作。作为卫生部首批传染病国家继续教育基地,多次举办全国传染病进修班,自1997年开始每年举办全国病毒性肝炎和肝病新进展学习班。1978年重新开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1985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至今已经培养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00余名,为我国传染病学界培养了大批人才。曾参加医学院示范教学,并多次获得市级和校级教学优秀奖和教学先进。在国家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来,感染疾病科为首批传染病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之一。
2007年,在院领导的倡导和支持下,成立了以感染疾病科为主,消化内科、普外科、血管介入科、影像科、内分泌科等多个学科参加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肝病中心”,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教授兼任肝病中心主任。肝病中心的成立大大促进了我院各学科的协作,发挥了综合医院的多学科优势,提高了对疑难肝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为患者解决了更多的问题。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历史悠久,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后,学科建设更是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学科带头人朱学骏教授带领全体同仁齐心协力,奋力拼搏。在学科建设、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及条件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已成为名符其实的国内一流的皮肤性病学医疗、教学与研究基地。
1名医荟萃(famous doctors)
北大医院皮肤科目前出诊正高职9人,副高职7人,退休教授2人。现有四位博士生导师,主治医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学科带头人朱学骏教授是著名皮肤病学专家。他善于诊断各种疑难杂症,尤其在诊治大疱病方面是国内公认的权威。
皮肤病学、医学真菌学专家李若瑜教授,多年致力于感染性疾病的研究,专长于真菌病的诊治。
皮肤病学、皮肤病理学专家涂平教授,在皮肤病诊治方面具有高深造诣,尤其是在临床与病理诊断及激光治疗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季素珍、王爱平、刘玲玲主任医师分别是色素病、感染性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方面的专家。杨海珍主任医师在银屑病、结缔组织病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此外,皮肤性病科一些退休的知名专家还在门诊一线为患者服务。如马圣清教授擅长结缔组织病等皮肤疑难杂症的治疗、景稳心教授擅长扁平苔藓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每周四下午,老中青专家将汇聚一堂,为疑难病例进行会诊。
2技术先进(advanced technology)
皮肤性病科发挥国家重点学科优势,不断将国内外最先进的诊治技术应用于临床。目前皮肤科开设有色素病、变态反应、性病、遗传性皮肤病、自身免疫病(大疱病、胶原病等)、银屑病、甲病、美容、毛发、皮肤肿瘤、皮肤外科等专业门诊,均由专业医师负责,并辅以先进诊治技术和仪器设备。
特色技术有:1,各种大型激光治疗仪,治疗色素、血管、毛发疾患及医学美容;2,大型紫外线光疗仪,治疗银屑病、湿疹、玫瑰糠疹等疾患;3,各种皮肤理疗仪器和医学美容设施,有效解决痤疮、汗管瘤以及各种美容相关问题;4,点刺、斑贴试验,精确检测过敏原;5,皮肤外科治疗皮肤良恶性肿物,并通过毛发移植等技术解决美容问题。
3科研实力雄厚(strong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皮肤科研究室由真菌实验室、免疫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病理实验室及临床药理实验室组成。对大疱病、遗传病和医学真菌方面的研究工作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得到国际承认。多年来,我科致力于大疱病的免疫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大疱性遗传性皮肤病的基因突变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研究成果分别被发表于《柳叶刀》、《医学遗传学》等国际权威杂志。
真菌实验室承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菌种鉴定工作,曾鉴定出世界首例葡萄孢维朗那霉(Veronaea botryosa)感染及我国首例棘状外瓶霉(Exophiala spinifera)感染。近年在深部真菌耐药机制、基因诊断等方面取得许多研究成果
4科室荣誉(honors)
2002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2007年在教育部组织的重点学科复审中荣获第一
皮肤性病学博士点
北京大学皮肤性病学系
北京大学皮肤病性病防治中心
北京大学真菌和真菌病研究中心
国家临床药理基地
863、985项目承担单位
连续多年被评为院级先进集体
北大医院男科中心隶属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新建科室。中心在郭应禄院士的倡导和支持下,针对目前男性疾病诊治需求迅速增加但专业水平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为提高我国男科学专业的学术水平和临床诊疗水平,经北京市卫生局批准后建立。
一.中心宗旨
1.加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男科学学科发展,促进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新兴学科建设,扩大学科发展空间,推动我院男科学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
2.组建男科学领域专家梯队,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引入创新和竞争机制,改善男科诊断治疗条件,突破国内男科学发展瓶颈,促进我国男科医疗技术发展
3.建立男科学专业人才培训基地,积极开展本学科领域的教学工作,为我国男科学事业发展建立人才储备
4.创立男科学领域现代化科研环境和科研技术平台,积极引进科研经费投入,加强科研创新,赶超国际先进水平
二.中心目标
起步
创建正规化的男科学医、教、研中心
发展
推动全国男科学界整体水平的发展
展望
实现中国男科学在2020年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宏伟目标
三.中心业务范围
婴幼儿男性性腺和性器官发育异常
青春期男性性器官和功能发育延迟
性功能障碍包括:性欲障碍、勃起功能障碍、射精障碍、性高潮障碍、异常勃起
男性生殖功能障碍:男性不育症、精索静脉曲张、生殖道感染、输精管道阻塞
男子节育与避孕
中老年男子生殖健康和老年男子性腺机能减退症的激素替代疗法
生殖器官常见疾病包括:急慢性前列腺疾病、精囊疾病、睾丸附睾输
精管疾病、阴茎疾病如阴茎硬结症,阴茎发育障碍等
性传播性疾病
生殖器官免疫、遗传性疾病
外生殖器官畸形与矫形
性医学知识普及和性医学教育
生殖医学健康检查
四.中心特色
临床
专家队伍
以郭应禄院士为首的泌尿外科男科学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医学博士,副教授以上学位和职称)为男科中心的核心力量;外聘大量国内外男科界著名专家教授长期坐诊;与国际著名男科学专家建立顾问和咨询网络,与国内各大学泌尿外科男科学专家建立协作关系。
郭应禄:中国工程院院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导师,北大医院男科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泌尿研究所名誉所长,泌尿外科医师培训学院主任。
辛钟成: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大医院男科中心副主任。
杨文质:主任医师、教授,曾任北京市泌尿外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国性学会常务理事及学术部长。
潘天明: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华医学会北京男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朱积川: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医学会男科分会主任委员。
科室设置
1、临床科室:设有男科特需门诊、男科专家门诊、男科普通门诊、女性咨询门诊、门诊男科疾病治疗室(生物反馈、激光、场磁疗)、住院病房、手术室;
2、医技科室:设有药剂科、检验科、心电图室、超声室、放射科、尿动力学检查室、男女性功能检查室、电生理室、骨密度检查室、门诊膀胱室。
主要检查设备
岛津多功能数字化遥控X光诊断系统;GE数字彩色超声诊断系统;Laborie和Medtronic影像尿动力测试仪;Medtronic盆底肌电诊断仪;Lunar双能X线骨密度仪;RigiScan阴茎硬度测量仪;MEDOC定量感觉障碍测定仪;全自动血、尿、精液、染色体核型分析系统;全自动酶联免疫分析仪等。
主要治疗设备
绿激光PV系统;泌尿男科腔镜诊断治疗系统(包括全数字化膀胱尿道镜、尿道内切开镜、前列腺电切镜和腹腔镜);Laborie和Medtronic生物反馈治疗系统;男女性功能障碍治疗系统;CO2激光治疗系统;全套数字化重症监护系统;显微外科专用手术设备等。
教学
北大医院男科中心是北京大学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之一。开展男科学医师培训和男科学领域的科研工作,担负男科学博士后、博士、硕士培养和全国泌尿男科临床医师的继续教育任务。
科研
北大医院男科中心斥巨资建设了先进的实验研究技术平台,包括基因芯片技术平台、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平台、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平台、多导电生理动物活体研究平台以及常规的分子生物技术平台,并同美国加洲大学旧金山分校、乔志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韩国延世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研究实验室。
全数字化管理系统
北大医院男科中心建立了医院信息化系统(HIS)、检验信息系统(LIS)、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以及手术麻醉自动监护系统(ORIS),保证中心管理方便、高效、快捷地实现无纸化办公,实现真正无“信息孤岛”的数字化中心。同时为将来的远程医疗会诊和国际学术交流提供了数字化平台。
北大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设置
1.头颈肿瘤学:包括喉癌,下咽癌,甲状腺癌,颈段食管癌,舌癌,上颌窦癌,口底癌,鼻咽癌,腮腺、颌骨、颅底、咽旁间隙良恶性肿瘤、血管瘤等疾病的诊治。头颈先天性疾病的诊治,头颈疑难疾病的会诊。
2.鼻科学:包括急慢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过敏性鼻炎,鼻腔鼻窦良恶性肿瘤,慢性泪囊炎,垂体瘤等疾病的诊治,脑脊液鼻漏的修补以及眼眶内减压术治疗甲亢突眼等。
3.耳科学:包括鼓膜穿孔,急慢性中耳炎,梅尼埃病,中外耳畸形,眩晕,面神经疾患,耳前瘘管等疾病的诊治,听力重建,遗传性耳聋的诊断与遗传咨询,助听器选配。
4.咽喉科学:鼾症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声音嘶哑与声带息肉,喉角化症,咽喉乳头状瘤,喉狭窄,儿童扁桃体腺样体肥大等疾病的诊治。
5.急症:鼻出血,喉梗阻、呼吸困难,颌面外伤,气管食管异物等疾病的诊治。
二.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门诊
肿瘤门诊,变态反应门诊,眩晕门诊,听力学门诊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特色
一.主要专业技术项目设置及在国内外的水平地位
(一)头颈外科的临床发展与实验研究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每年收治头颈部各种良恶肿瘤约400余例。拥有如郑中立、郭敏、肖水芳、秦永、王全桂等国内外知名专家,现从事本专业的医师共6人,其中高职4人,中职2人。均具备硕士或博士学历。拥有如高能量CO2、Nd:YAG激光机、显微镜、内镜监视及摄录系统等精密仪器。在喉癌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
1.临床方面
1)部分喉切除术:针对喉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我科是国内最早开展部分喉切除术的临床科室之一。部分喉切除术与以往的全喉切除术相比,保留了喉的言语和呼吸功能,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我科目前已完成各类喉癌手术千余例,特别是在环舌、环会厌吻合,瘘孔复发癌的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经验。
2)全喉切除术后的发音重建:对全喉切除术后的无喉患者我们采用食管发音、发音重建及安装发音小管等方法,使无喉患者能够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
3)保留喉功能的下咽癌手术:在下咽癌的治疗上,我们采用以保留喉功能为主的联合治疗方式,采用各种带蒂肌皮瓣、游离皮瓣肌皮瓣及空肠、胃代食道等一期修复下咽缺损。
4)喉、下咽癌等的激光微创手术:针对口咽、下咽、喉等部位的癌前病变及早期恶性肿瘤?治疗,我科开展了激光微创手术,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激光微创手术不仅使患者免受气管切开及开放式大手术所带来的痛苦,还完整地保留了患者的吞咽、呼吸及言语功能。由于手术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只有常规手术的1/3;住院治疗费用也相应的明显减少,约为常规手术的1/4。
5)超晚期头颈部恶性肿瘤:我科在治疗上采用组织间放疗,已取得初步经验。
6)喉、气管狭窄:我科的治疗水平在国内居领先地位,早在1986年就曾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
7)手术领域的拓展:目前我科已开展了针对舌癌、口底癌、涎腺、甲状腺、颌骨、颅底、咽旁间隙肿瘤等的手术治疗,并在头颈部缺损的一期修复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2.基础方面
通过对喉癌大体标本的连续切片,肿瘤实质与间质,肿瘤与内分泌、免疫及生化方面的研究,探讨了喉癌的生物学特性及与预后的关系。目前,在分子生物学及基因水平的研究已取得可喜成果。
(二)鼻科学的临床发展与实验研究
1. 功能性鼻窦内窥镜
自上世纪80年代末,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在国内开展以来,鼻科的微创外科得到迅猛发展。我科作为较早开展此项技术之一,技术与设备一流。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的特点是创伤小、面部无瘢痕、视野清析,随访方便、易于早期发现病变并可及时处理。目前我们拥有全进口高清晰度电视显像系统以及配套的鼻窦内窥镜器材,尤其是电动吸切钻系统的使用,明显的减少了手术对患者的创伤、缩短手术时间及减少出血量。
目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在鼻窦内窥镜下开展的手术有:
1)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目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开展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已近5000例,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
2)选择性地治疗部分鼻腔、鼻窦及鼻咽部良、恶性肿瘤
3)经鼻脑脊液鼻漏修补术
4)经蝶窦垂体瘤切除术
5)经鼻眶壁骨折的整复术
6)鼻腔泪囊吻合术。值得指出的是:在鼻窦内窥镜下对泪囊炎患者行鼻腔泪囊吻合术,较传统手术相比,面部无切口、不留瘢痕,受到患者的青睐。
2. 变应性鼻炎
变应性鼻炎发病率较高,约20%,并有逐年增高的趋势,目前尚无根治的办法,但是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减少鼻息肉的发生。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我科自1986年成立变应性鼻炎专业门诊以来,对该疾病有一套完整的治疗方案,免疫治疗已达到4000余例,有效率达60%以上。我科对于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也有相当深入的研究。变应性鼻炎专业门诊时间:周一、四下午。
3. 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及恢复
我科对范围较大的鼻腔、鼻窦恶性肿瘤采用上颌骨切除术等术式来治疗。对于术后缺损采用带蒂肌皮瓣或游离皮瓣进行一期修复,取得满意效果。
(三)耳科学的临床发展与实验研究
1. 临床工作:可以诊治各种外、中、内耳疾病。如:
中耳炎的手术治疗。对于中耳炎引起的传导性聋患者,可以行重建听力的鼓室成形术;
面神经麻痹的药物及手术治疗。
梅尼埃病的药物手术治疗(内淋巴囊减压术)。
先天性外、中耳畸形的治疗。
外、中耳良、恶性肿瘤的治疗。
开展助听器的验配工作。
2. 耳科学的研究工作:
对听力学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在国内较早开展儿童听力筛查方面的工作。
遗传性聋的相关基因研究在国际上具有领先水平。
开展了耳聋基因治疗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
对突发性聋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二.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喉癌的激光微创外科
保留喉言语和呼吸功能的下咽癌切除术
采用游离皮瓣、游离空肠等对头颈肿瘤手术缺损行一期修复
扩展鼻窦内窥镜外科的应用范围,开展了鼻窦内窥镜下垂体肿瘤切除术、鼻内鼻腔泪囊吻合等
改良沿用10多年的腭咽成型术,采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技术对阻塞型睡眠窒息症进行治疗。手术创伤小,大大减轻了患者术后疼痛。
开展中耳鼓室成型术以提高患者听力。
三.教学工作
系博士点,可以完成博士生的培养工作。
有多名硕士生导师,每年培养硕士研究生2-4名。
每年招收全国各地的医师来我科进修。进修医师除参与临床工作外,还可接受一套系统的、具有我科特色的专业课程培训,由科内的专家、教授负责授课。对于指导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临床及科研工作大有益处。
负责北京大学的医学生的临床教学工作。
每年4月左右举办全国头颈肿瘤外科学习班。
四.科研工作
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在耳、鼻、喉各领域都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最近10年来,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70余篇,申请各项基金项目1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卫生部科研基金课题3项,国家教委留学归国基金2项,北京大学“211工程”项目肿瘤学科群中标课题、北京大学985行动计划基金、院级青年基金各1项。
北大医院内分泌科拥有多名全国知名专家教授及临床经验丰富并曾留学美、日的中青年医师,对内分泌代谢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业务范围有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尿崩症、内分泌性高血压、生长发育障碍、闭经泌乳、痛风、骨代谢异常、糖尿病足治疗等内分泌代谢疾病的诊治,并开设了甲状腺会诊中心、肥胖门诊、骨质疏松门诊、高血压门诊等特色门诊。内分泌内科病房有病床44张。
内分泌内科诊疗项目:内分泌科可开展与糖尿病诊治有关的多项化验检查包括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C肽、谷氨酸脱羧酶抗体、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测定等。有关甲状腺疾病的检查包括甲状腺激素水平、甲状腺相关抗体测定,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等,可满足糖尿病及甲状腺疾病病因学及临床诊断的需要。其它检查项目还包括生长激素、泌乳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血儿茶酚胺代谢产物等测定以及动态血压监测、血管多普勒检查等等。
内分泌内科临床诊断项目:下丘脑-垂体功能试验、垂体后叶功能试验、甲状旁腺功能试验、胰岛功能试验、肾上腺皮质功能试验、肾上腺髓质功能试验、性腺功能试验等,基本可满足临床工作需要。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胸外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集医、教、研于一体的学科。许多具有高超手术技术的国内著名专家在此工作过。这里的医务人员年复一年地在为广大胸部疾病患者提供着我国最好医疗服务的同时,也为在我国培养着高端医学人才。
胸外科随着国家加大了对北京大学的医疗投入,使第一医院胸外科的医疗环境和设备达到了亚洲领先水平。本世纪以来,这里逐渐成为多种疑难病的诊治和全新手术的研发中心。已取得多项突破,如建立了保留神经胸部微创切口-攻克了胸部手术后多半遗留慢性疼痛的世界性难题;建立了用电刀实施恶性肿瘤精确切除的新手术方法-使按常规方法实施胸部恶性肿瘤切除后高达7~60%的局部复发率在北大医院成为历史等;年手术量500余例,绝大部分为经可不遗留慢性疼痛的、长约10厘米的保留神经胸部微创切口完成,其中包括异体肺移植术、以及其他单位认为无法手术的“晚期”胸部肿瘤患者或首次手术失败病例的手术等,且成功率和长期效果也有大幅度提高,因此,北京市卫生局批准其成为“北京市胸部微创手术中心”。
目前,这里还是北京医师协会胸外科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和秘书所在单位。共拥有教授4人,副教授4人,主治医师3人和一只高水平的专科护理队伍。其中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1人。每年培养博、硕士研究生2~3名。病房床位数35张,环境优美、宁静,为每位患者提供温馨、人文化的就医环境。胸外科配备监护仪和呼吸机,为每位术后患者进行严密监护,为术后顺利康复提供了最佳保障。
胸外科诊治疾病范围
1. 肺部良恶性疾病:肺癌、转移性肺部恶性肿瘤、肺良性肿瘤(肺炎性假瘤、肺错构瘤、肺粘液瘤等)、肺结核、肺脓疡(肺脓肿)、支气管胸膜瘘、肺部阿米巴病、肺大疱、肺囊肿、肺动静脉瘘、肺隔离症、肺真菌病、肺包虫病等。
2. 食管良恶性疾病:食管癌、贲门癌、食管憩室、贲门失弛缓症、食管平滑肌肿瘤及囊肿、食管穿孔、胃食管返流病、食管裂孔疝、先天性膈疝、食管烧伤等。
3. 纵隔肿瘤:胸腺肿瘤、胸腺所致重症肌无力、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纵隔畸胎瘤、纵隔原发性淋巴瘤、纵隔囊肿等。
4. 胸膜疾病:胸膜腔积液、脓胸、气胸、乳糜胸、胸膜肿瘤(局限性或弥漫性胸膜间皮瘤)等。
5. 气管疾病:气管肿瘤、气管狭窄、气管创伤等。
6. 胸部外伤:肋骨骨折、胸骨骨折、开放性气胸、张力性气胸、血胸、创伤性膈疝等。
7. 胸壁疾病:胸廓出口综合征、漏斗胸、胸壁肿瘤、胸壁结核等。
其它:手足多汗症等。
在降低新生儿危重症病死率、致残率,提高小儿生命质量的综合研究方面,通过颅脑超声测量糖尿病母亲婴儿额叶脑回宽度,发现妊高征母亲所生新生儿脑损伤发生率为63.0%,揭示母亲妊娠期糖代谢紊乱有碍于脑的正常发育。在国内最早将近红外光谱技术引入新生儿领域,创建了体现新生儿脑功能的声刺激检查模式,用于评价脑的发育,并用该项技术进行了疾病状态下脑组织氧与脑血流动力学关系的研究。在国内率先将三维超声技术用于新生儿颅脑检查,对发育中的脑进行定量评价,通过脑容积定量分析,有严重围产期脑损伤的小儿在生后不同时间点脑的容积均低于正常同龄儿,提示围产期脑损伤可造成小儿脑的继续发育障碍,开拓了新的研究空间。
北大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设置
1.头颈肿瘤学:包括喉癌,下咽癌,甲状腺癌,颈段食管癌,舌癌,上颌窦癌,口底癌,鼻咽癌,腮腺、颌骨、颅底、咽旁间隙良恶性肿瘤、血管瘤等疾病的诊治。头颈先天性疾病的诊治,头颈疑难疾病的会诊。
2.鼻科学:包括急慢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过敏性鼻炎,鼻腔鼻窦良恶性肿瘤,慢性泪囊炎,垂体瘤等疾病的诊治,脑脊液鼻漏的修补以及眼眶内减压术治疗甲亢突眼等。
3.耳科学:包括鼓膜穿孔,急慢性中耳炎,梅尼埃病,中外耳畸形,眩晕,面神经疾患,耳前瘘管等疾病的诊治,听力重建,遗传性耳聋的诊断与遗传咨询,助听器选配。
4.咽喉科学:鼾症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声音嘶哑与声带息肉,喉角化症,咽喉乳头状瘤,喉狭窄,儿童扁桃体腺样体肥大等疾病的诊治。
5.急症:鼻出血,喉梗阻、呼吸困难,颌面外伤,气管食管异物等疾病的诊治。
二.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门诊
肿瘤门诊,变态反应门诊,眩晕门诊,听力学门诊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特色
一.主要专业技术项目设置及在国内外的水平地位
(一)头颈外科的临床发展与实验研究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每年收治头颈部各种良恶肿瘤约400余例。拥有如郑中立、郭敏、肖水芳、秦永、王全桂等国内外知名专家,现从事本专业的医师共6人,其中高职4人,中职2人。均具备硕士或博士学历。拥有如高能量CO2、Nd:YAG激光机、显微镜、内镜监视及摄录系统等精密仪器。在喉癌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
1.临床方面
1)部分喉切除术:针对喉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我科是国内最早开展部分喉切除术的临床科室之一。部分喉切除术与以往的全喉切除术相比,保留了喉的言语和呼吸功能,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我科目前已完成各类喉癌手术千余例,特别是在环舌、环会厌吻合,瘘孔复发癌的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经验。
2)全喉切除术后的发音重建:对全喉切除术后的无喉患者我们采用食管发音、发音重建及安装发音小管等方法,使无喉患者能够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
3)保留喉功能的下咽癌手术:在下咽癌的治疗上,我们采用以保留喉功能为主的联合治疗方式,采用各种带蒂肌皮瓣、游离皮瓣肌皮瓣及空肠、胃代食道等一期修复下咽缺损。
4)喉、下咽癌等的激光微创手术:针对口咽、下咽、喉等部位的癌前病变及早期恶性肿瘤?治疗,我科开展了激光微创手术,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激光微创手术不仅使患者免受气管切开及开放式大手术所带来的痛苦,还完整地保留了患者的吞咽、呼吸及言语功能。由于手术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只有常规手术的1/3;住院治疗费用也相应的明显减少,约为常规手术的1/4。
5)超晚期头颈部恶性肿瘤:我科在治疗上采用组织间放疗,已取得初步经验。
6)喉、气管狭窄:我科的治疗水平在国内居领先地位,早在1986年就曾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
7)手术领域的拓展:目前我科已开展了针对舌癌、口底癌、涎腺、甲状腺、颌骨、颅底、咽旁间隙肿瘤等的手术治疗,并在头颈部缺损的一期修复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2.基础方面
通过对喉癌大体标本的连续切片,肿瘤实质与间质,肿瘤与内分泌、免疫及生化方面的研究,探讨了喉癌的生物学特性及与预后的关系。目前,在分子生物学及基因水平的研究已取得可喜成果。
(二)鼻科学的临床发展与实验研究
1. 功能性鼻窦内窥镜
自上世纪80年代末,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在国内开展以来,鼻科的微创外科得到迅猛发展。我科作为较早开展此项技术之一,技术与设备一流。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的特点是创伤小、面部无瘢痕、视野清析,随访方便、易于早期发现病变并可及时处理。目前我们拥有全进口高清晰度电视显像系统以及配套的鼻窦内窥镜器材,尤其是电动吸切钻系统的使用,明显的减少了手术对患者的创伤、缩短手术时间及减少出血量。
目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在鼻窦内窥镜下开展的手术有:
1)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目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开展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已近5000例,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
2)选择性地治疗部分鼻腔、鼻窦及鼻咽部良、恶性肿瘤
3)经鼻脑脊液鼻漏修补术
4)经蝶窦垂体瘤切除术
5)经鼻眶壁骨折的整复术
6)鼻腔泪囊吻合术。值得指出的是:在鼻窦内窥镜下对泪囊炎患者行鼻腔泪囊吻合术,较传统手术相比,面部无切口、不留瘢痕,受到患者的青睐。
2. 变应性鼻炎
变应性鼻炎发病率较高,约20%,并有逐年增高的趋势,目前尚无根治的办法,但是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减少鼻息肉的发生。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我科自1986年成立变应性鼻炎专业门诊以来,对该疾病有一套完整的治疗方案,免疫治疗已达到4000余例,有效率达60%以上。我科对于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也有相当深入的研究。变应性鼻炎专业门诊时间:周一、四下午。
3. 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及恢复
我科对范围较大的鼻腔、鼻窦恶性肿瘤采用上颌骨切除术等术式来治疗。对于术后缺损采用带蒂肌皮瓣或游离皮瓣进行一期修复,取得满意效果。
(三)耳科学的临床发展与实验研究
1. 临床工作:可以诊治各种外、中、内耳疾病。如:
中耳炎的手术治疗。对于中耳炎引起的传导性聋患者,可以行重建听力的鼓室成形术;
面神经麻痹的药物及手术治疗。
梅尼埃病的药物手术治疗(内淋巴囊减压术)。
先天性外、中耳畸形的治疗。
外、中耳良、恶性肿瘤的治疗。
开展助听器的验配工作。
2. 耳科学的研究工作:
对听力学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在国内较早开展儿童听力筛查方面的工作。
遗传性聋的相关基因研究在国际上具有领先水平。
开展了耳聋基因治疗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
对突发性聋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二.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喉癌的激光微创外科
保留喉言语和呼吸功能的下咽癌切除术
采用游离皮瓣、游离空肠等对头颈肿瘤手术缺损行一期修复
扩展鼻窦内窥镜外科的应用范围,开展了鼻窦内窥镜下垂体肿瘤切除术、鼻内鼻腔泪囊吻合等
改良沿用10多年的腭咽成型术,采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技术对阻塞型睡眠窒息症进行治疗。手术创伤小,大大减轻了患者术后疼痛。
开展中耳鼓室成型术以提高患者听力。
三.教学工作
系博士点,可以完成博士生的培养工作。
有多名硕士生导师,每年培养硕士研究生2-4名。
每年招收全国各地的医师来我科进修。进修医师除参与临床工作外,还可接受一套系统的、具有我科特色的专业课程培训,由科内的专家、教授负责授课。对于指导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临床及科研工作大有益处。
负责北京大学的医学生的临床教学工作。
每年4月左右举办全国头颈肿瘤外科学习班。
四.科研工作
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在耳、鼻、喉各领域都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最近10年来,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70余篇,申请各项基金项目1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卫生部科研基金课题3项,国家教委留学归国基金2项,北京大学“211工程”项目肿瘤学科群中标课题、北京大学985行动计划基金、院级青年基金各1项。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乳腺疾病中心,以乳腺外科为核心,联合肿瘤内科、放射治疗科、整形外科、病理科、医学影像科、超声诊断科、核医学科等多学科,对乳腺良恶性疾病开展多学科综合诊治。乳腺中心现有教授及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及主治医师4人,护理人员14人,床位编制36张,年收治乳腺恶性肿瘤新发患者300例以上。中心参照国际最新乳腺疾病诊疗共识和指南,结合国内临床实践、技术水平和患者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国人的乳腺疾病诊疗规范,对乳腺癌患者实施综合、个体化治疗,常规开展乳癌改良根治术、保乳手术、乳癌术后同期重建、前哨淋巴结活检等手术,以及新辅助及辅助化疗、靶向治疗等。
对乳癌化疗患者常规采用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及输液满港(静脉化疗泵)输入化疗药物,减少药物外渗、提高生活质量。对乳腺良性疾病,我中心在国内较早开展了微创活检手术(真空辅助下乳腺微创旋切活检,麦默通手术)。乳腺中心多次举办患者教育及联谊活动,一方面加强了对乳癌患者的随访工作,树立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另一方面加强了广大女性的健康教育,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乳腺疾病中心继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九十余年的优良传统,以病人为中心,以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己任,努力为人民大众的健康做出更多的贡献。
整形烧伤外科专业设置
1、美容整形专业
整形烧伤外科自80年代开展美容整形手术以来,至今已进行美容手术逾万例,包括重睑(双眼皮)、眼袋、隆鼻、招风耳、面部除皱、隆乳,乳房悬吊、巨乳缩小、腹部吸脂、切脂整形、四肢整形、生殖器整形、微创治疗腋臭、男性乳腺发育等,几乎涵盖了所有美容整形手术的种类,均取得良好的效果,是北京最著名的几家具有美容整形专业的大型综合性医院之一。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雄厚的设备技术实力最大程度的保证了那些复杂整形手术的安全,如隆乳,乳房缩小整形,乳房悬吊,全身吸脂减肥,全腹壁切脂整形等。
另外最新开展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爱贝芙注射除皱术具有操作简单,副作用小、效果持 久的特点。
2、整形修复专业
对各种先天畸形(如唇裂、招风耳、小耳、上睑下垂等)的整形修复有着丰富的经验。治疗各种皮肤软组织肿瘤(如色素痣(胎记)、脂肪瘤、纤维瘤、皮脂腺囊肿(粉瘤)、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Bowen氏病、Paget氏病、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恶纤组)、恶性神经鞘瘤等)。对于良性的小肿物采用微创操作,在切除肿物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减少切口瘢痕,减少对外观的影响。对于恶性肿瘤,由于掌握了多种修复手段,敢于大范围的切除病变,减少复发和转移。
修复各种难治的创伤、窦道、溃疡,结合植皮、皮瓣、显微外科和非手术疗法。最新引进的美国负压创面治疗技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非手术治疗方法。特别是对于难治性的糖尿病足溃疡有着极好的疗效,挽救了很多糖尿病患者的肢体。
3、烧伤专业
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早在1968年就成功地抢救了烧伤总面积98%,北京礼花厂女工王世芬,在当时有限的医疗条件下创造了奇迹,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和表扬。在治疗过程中所采用的分期切痂,立即大张异体皮及自体小皮片混合移植的新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很快推广,为提高我国大面积烧伤病人治疗水平作出了重大贡献,并于1978年整形烧伤外科获得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历史悠久,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后,学科建设更是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学科带头人朱学骏教授带领全体同仁齐心协力,奋力拼搏。在学科建设、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及条件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已成为名符其实的国内一流的皮肤性病学医疗、教学与研究基地。
1名医荟萃(famous doctors)
北大医院皮肤科目前出诊正高职9人,副高职7人,退休教授2人。现有四位博士生导师,主治医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学科带头人朱学骏教授是著名皮肤病学专家。他善于诊断各种疑难杂症,尤其在诊治大疱病方面是国内公认的权威。
皮肤病学、医学真菌学专家李若瑜教授,多年致力于感染性疾病的研究,专长于真菌病的诊治。
皮肤病学、皮肤病理学专家涂平教授,在皮肤病诊治方面具有高深造诣,尤其是在临床与病理诊断及激光治疗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季素珍、王爱平、刘玲玲主任医师分别是色素病、感染性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方面的专家。杨海珍主任医师在银屑病、结缔组织病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此外,皮肤性病科一些退休的知名专家还在门诊一线为患者服务。如马圣清教授擅长结缔组织病等皮肤疑难杂症的治疗、景稳心教授擅长扁平苔藓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每周四下午,老中青专家将汇聚一堂,为疑难病例进行会诊。
2技术先进(advanced technology)
皮肤性病科发挥国家重点学科优势,不断将国内外最先进的诊治技术应用于临床。目前皮肤科开设有色素病、变态反应、性病、遗传性皮肤病、自身免疫病(大疱病、胶原病等)、银屑病、甲病、美容、毛发、皮肤肿瘤、皮肤外科等专业门诊,均由专业医师负责,并辅以先进诊治技术和仪器设备。
特色技术有:1,各种大型激光治疗仪,治疗色素、血管、毛发疾患及医学美容;2,大型紫外线光疗仪,治疗银屑病、湿疹、玫瑰糠疹等疾患;3,各种皮肤理疗仪器和医学美容设施,有效解决痤疮、汗管瘤以及各种美容相关问题;4,点刺、斑贴试验,精确检测过敏原;5,皮肤外科治疗皮肤良恶性肿物,并通过毛发移植等技术解决美容问题。
3科研实力雄厚(strong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皮肤科研究室由真菌实验室、免疫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病理实验室及临床药理实验室组成。对大疱病、遗传病和医学真菌方面的研究工作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得到国际承认。多年来,我科致力于大疱病的免疫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大疱性遗传性皮肤病的基因突变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研究成果分别被发表于《柳叶刀》、《医学遗传学》等国际权威杂志。
真菌实验室承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菌种鉴定工作,曾鉴定出世界首例葡萄孢维朗那霉(Veronaea botryosa)感染及我国首例棘状外瓶霉(Exophiala spinifera)感染。近年在深部真菌耐药机制、基因诊断等方面取得许多研究成果
4科室荣誉(honors)
2002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2007年在教育部组织的重点学科复审中荣获第一
皮肤性病学博士点
北京大学皮肤性病学系
北京大学皮肤病性病防治中心
北京大学真菌和真菌病研究中心
国家临床药理基地
863、985项目承担单位
连续多年被评为院级先进集体
可咨询
服务人次 264
好评率(100.0%)
擅长: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高血压、肾血管性高血压、内分泌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顽固性高血压、老年高血压、心力衰竭、慢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心功能不全、难治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房颤动、早搏、心脏瓣膜病
服务人次 102
好评率(90.0%)
擅长:心律失常、心房颤动、早搏、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高脂血症、心律、心血管疾病、糖尿病
服务人次 0
好评率(--%)
擅长: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肺栓塞和肺梗死、高血压、顽固性高血压、心脏瓣膜病、三尖瓣狭窄、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心脏病、肿瘤、卵圆孔未闭、缺血性脑卒中、先心病
服务人次 0
好评率(--%)
擅长: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病、三尖瓣狭窄、高脂血症、老年冠心病
服务人次 3
好评率(--%)
擅长: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心肌病
查看更多心血管内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