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康复、院前急救于一体的大型三级甲等医院,也是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广州骨科研究所、广州泌尿外科研究所、广州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所在医院,也是国家首批13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之一。
目前开设病床1500张,设有37个临床科室、18个医技科室。现有职工2823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480多人,博士生导师20人和硕士生导师115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中央保健专家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8人、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2人、长江学者1人、珠江学者1人。医院拥有PET/CT、128排CT、3.0T MR、DSA、电子直线加速器(含大孔径CT模拟定位系统)、生物及适形调强直线加速器、移动式术中放疗X线系统、光学干涉断层成像系统(OCT)、支气管磁导航系统以及全国首条全自动化检验流水线、自动化药房系统等大批精尖设备。
医院注重医学专业技能与医学人文技能教育,主要承办南山学院、临床医学一系及中西医临床医学系的本科教学工作,设有内、外、妇、儿等23个教研室。承担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以及成人教育等多层次的教学任务,临床医学为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一级学科硕士点,中西医结合为一级学科硕士点,并形成了1个国家特色专业(临床医学)、4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
目前,医院拥有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1个[内科学(呼吸病系)];呼吸系统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呼研所);国家临床重点专科6个(呼吸内科、胸外科、重症医学科、泌尿外科、变态反应科、肿瘤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学科1个(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个(中医肺病专科);广东省重点学科3个(内科学,儿科学,外科学);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21个(呼吸内科、胸外科、重症医学科、泌尿外科、变态反应科、肿瘤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妇科、血液内科、心血管内科、耳鼻喉科、检验科、神经内科、急诊科、儿科、消化内科、医学影像科、骨科、感染病科、普通外科、临床护理);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重点实验室3个(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泌尿外科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骨科矫形技术与植入材料重点实验室)。2001年以来,医院共主持国家“973”项目3项、“十五”攻关项目3项、“十一五”攻关项目 1项、“十二五”攻关项目2项、“863”项目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3项,全院共获各种科技奖励71项。
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医院不断优化服务流程,积极拓展多种形式的预约挂号、专科门诊服务等便民措施,通过加强医院精细化管理,持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及服务质量。医院还大力开展帮扶工作,现与广东省百余家基层医院签订支持和帮扶协议,多次赴西藏等地区进行巡回医疗活动,主动参与海外医疗援助工作。同时,医院积极开展健康科普宣教活动,每年举办COPD日大型讲座义诊、肿瘤防治宣传活动、帕金森病友联谊会等形式多样的惠民活动,深入社区、深入基层,广泛传播健康理念。
在2003年的“抗非”斗争中, 以钟南山院士为首的广医一院人主动承担广东省大部分最危重非典病人的抢救重任,做出了重大贡献,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评价。近年来,在“仁爱为本,精诚为强”的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医院积极探索人文医学道路,2006年被批准成立全国首家“中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基地”。
传承百年历史,力争再创辉煌。医院连续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广东省百家文明医院、最佳服务单位、广州市文明单位、广州市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钟南山院士荣获全国劳模、中国卫生系统的最高荣誉——白求恩奖章和时代领跑者—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的劳动模范、吴阶平医学奖。2011年,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呼吸疾病防治研究创新团队获得广东省首届南粤功勋奖。《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中,该院作为广州唯一一家市属医院连续5年入围全国百强最佳医院;连续多年位居广州市属三甲医院服务满意度排名前列。
地址 :
广州市沿江西路151号(靖海路口、原省总工会对面)
行车路线 :
1、4、8、40、57、58、64、128、131、186、194、208、219、236、238、281等,地铁二号线海珠广场站
电话 :
020-34294311(海印分院),020-83177190(门诊预约),医院总机:020-83062114,020-83062114(总机),020-83062002(挂号),020-83337750-3065(咨询)
妇产科分为妇科、产科两个二级学科。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是广州医学院临床教学基地,承担妇产科学研究生和本科教育,并承担广东省妇产科腹腔镜继续教育任务。共有医师24人,其中正高职称3人,副高职称7人。
妇科专业
妇科腹腔镜手术技术是该科的强项,1990年至今已完成各类型的腔镜手术3000多例,现腹腔镜手术占妇科全部手术比例超过80%。所开展的镜下手术已涵盖所有的妇科腹腔镜手术类型,包括难度较大的腹腔镜下子宫恶性肿瘤的根治性手术,2002年至今共完成腹腔镜下广泛全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近80例,手术效果良好,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达国内先进水平。曾先后主办多期的省内及国内腹腔镜新进展学习班,相关的科研项目曾获广州市科委科技成果三等奖,2003年获广东省科委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妇科是广州市较早开展妇科泌尿专科的医院,已配套完整的尿动力学检查及盆底功能检测仪器,开展盆底肌功能康复训练、膀胱功能训练项目,使轻-中度的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已成功地完成各类型的压力性尿失禁手术如膀胱颈悬吊术、各类尿道中段无张力支撑手术等,收到很好的治疗效果,深受患者及同行的好评。
宫腔镜对宫腔疾病、月经失调、子宫粘膜下肌瘤的诊治有独特的优势,该科宫腔镜手术已开展多年,开展宫腔镜下子宫纵膈切除术、粘膜下子宫肌瘤电切术、宫腔粘连松解术及子宫内膜电切术等,对疑难病例的诊治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女性不孕症的诊治在该科具有特色,建立女性不孕症专科门诊,开展腹腔镜诊断和治疗各种原因不明的女性不孕症及子宫腔内人工授精(IUI)等,临床效果好。
阴道镜为宫颈癌筛查提供了一个重要手段,结合TCT、HPV检测和病理学检查,提高了CIN和尖锐湿疣确诊率,早期发现宫颈癌。并开展阴道镜下宫颈炎治疗和宫颈内瘤样病变宫颈电环切术(LEEP)。
产科专业
产科是隶属于妇产科的二级学科。学科集临床医疗、科研和教学为一体,是具有相当规模的现代医学专科。在产科日常临床业务基础上承担妊娠后合并或并发复杂、疑难及危急重病人的救治,医疗质量和专业服务水平高,具备完善的学术梯队,学科发展平衡,实验室装备精良。具有完善的设备的倍伴分娩室2间,和1间普通产科的分娩室,病区床位37张,另外,具备普通产科门诊、高危产科门诊、阴道镜检查室、产后盆底康复治疗中心、产科实验室和胎儿超声诊断室。专业组分为:生理产科组、病理产科组和产前诊断组。平均年收治住院病人2000例左右,年分娩量900例左右,其中收治高危妊娠病例占70%以上。
产科病房和产科门诊均配有先进的胎儿常见病中心监护系统课题满足了晚期妊娠胎心监护和分娩过程全程胎心监护的需要 以保障母婴的平安和分娩顺利 设有温馨产房 可供家人陪伴分娩和“一对一”的导乐分娩服务导师。该科开展的分娩镇痛技术 明显减轻了产妇分娩过程的宫缩阵痛之苦,并提高了阴道分娩成功率。产科病房拥有多种康复治疗仪器和产后盆底康复治疗中心有效协助产妇产后恢复,设在产科病区明亮温馨的新生儿沐浴和抚触室能满足新生婴儿的日常护理。
产科充分利用医院的整体力量倾尽全力救治患有复杂、疑难和危重病症的孕产妇,以及承担下级医院转诊的危急重症孕产妇的救治,抢救成功率100%,并以妊娠合并呼吸系统疾病诊治为学科专业特色和强项,其救治水平处于广东省领先水平。另外,对常见的妊娠合并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甲状腺疾病、妊娠合并肝病和妊娠合并栓塞性疾病等的筛查、诊断、管理和治疗效果显著。
减少出生缺陷是产科工作的重要目标引录 为尽可能减少出生缺陷该科自妊娠组织开始对胎儿进行监测,已经开展了某些常见深入著名胎儿先天性和遗传病疾病擅长的筛查和诊断,可进行高分辨超声检查排除胎儿结构异常收录,该科是广州市较早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机构,现已具备先进的产前诊断实验室,进行绒毛、羊水和外周血染色体培养和分析以及地中海贫血基因分析,建立了完整的胎儿标本取材的方法:包括绒毛活检、羊膜腔穿刺抽取羊水、脐静脉穿刺抽取胎儿血等,而且深入发展产前诊断技术仍是他们今后发展的发努力方向。
以孕产妇为中心 尽可能为孕产妇创良好的就诊和住院环境 他们的宗旨是:“提供优质的服务、高质的医疗、一流的产科救治能力”。
呼吸内科是一个集临床、教学、科研及管理为一体的学科,是呼吸专业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及内科学博士后流动站。1979年经广东省卫生厅批准成立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是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呼吸疾病重点实验室、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广州呼吸疾病研究中心、卫生部呼吸内镜医师培训基地;1993年被广东省高教厅确立为省重点学科;1994年通过了省科委的验收评估,成为广东省呼吸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2001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点;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成为国家呼吸疾病重点学科;2004年成为国家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博士后流动站;2012年被卫生部批准成为呼吸内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经过三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呼吸内科已发展成为综合实力雄厚、堪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呼吸病学临床诊疗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
该学科拥有着一支技术精湛、人才梯队结构合理的工作团队,形成11个具有强大处理疑难危重症能力的专业组;现有医生45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20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者35人,护士8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2人,省级突出贡献专家1人,市级优秀专家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国家级培养对象1人,培养对象2人。学科总带头人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教授。
该学科拥有五个病区及呼吸内科门诊,拥有230张病床,设立呼吸专科门诊、变态反应科门诊、戒烟门诊、肺纤维化门诊、肺动脉高压门诊等;此外,还有慢性咳嗽室、睡眠监测室、呼吸力学室、支纤镜室、肺功能实验室、呼吸力学实验室等15个功能室。常备多导监护仪等40部,配备美国伟康高级无创呼吸机共30台,配有各种型号及类型的纤维、电子支气管镜、荧光支气管镜、超声支气管镜(EBUS)以及电子胸腔镜、电磁导航系统。门诊年平均量逾120000人次,住院年平均数近6000人次,每年诊治大量的疑难重症呼吸病患者,接受全国各地方医院的呼吸疑难危重病人的转诊和会诊。
【特色技术】
呼吸内科现有感染性疾病治疗组、慢性气道疾病治疗组、肺部肿瘤治疗组、肺血管疾病治疗组、间质性肺病治疗组、支气管哮喘专业组等亚专科。在上述多个领域拥有多项特色技术,具体包括:经支气管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技术(EBUS-TBNA)、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技术、全肺灌洗术、气管支架植入、经气管镜局部治疗(激光、冷冻、注药、高频电刀)、呼吸力学技术、OCT(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对肺血管病的诊治技术、红外热成像技术(主要用于早期诊断血栓栓塞性疾病)等。
近3年,各级科研立项86项,研究经费1300多万元:973计划首席项目1项、分题2项,十一五重大传染病专项(子课题)1项,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1项,卫生部重大科技专项1项,卫生部面向农村和基层推广适宜技术十年百项计划项目1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交流、面上及青年项目共25项,国际合作项目多项。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各级成果奖8项,其中呼吸疾病防治研究创新团队获首届南粤功勋奖3000万元。发表论文210多篇、SCI等刊物收录论文;中华医学系列及核心杂志论文115篇。
近3年来,每年举办10余个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平均每年来自全国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近1500人次参加,接收超过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各级医院200名医生、护士进修。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是广东省重点学科,硕士学位授予学科单位。拥有硕士研究生导师5人,博士2人,硕士9人。科室主要由普通病房、心脏病重症监护病房(CCU)、门诊、导管室和心研室组成,拥有全功能监护仪、除颤监护仪、主动脉球囊反搏仪、射频消融仪等先进仪器。
心血管内科在冠心病、高血压病、心瓣膜病、心肌病和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治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支科研水平高、学术队伍合理、技术精湛、服务优良,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医学学科,具有较强解决该学科疑难复杂危重病症能力和对该专业最新关键技术方法消化吸收应用和创新推广的能力。目前,学科已开展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简称PCI),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心脏起搏、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射频消融快速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脏病等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技术。08年度一年PCI数已超500例。
心血管内科在科研、教学工作方面也成绩骄人。拥有国家、省部级、市级立项11项,科技成果3项,发表科技论文60多篇,主编及参编专著4部。在教学方面,是学校等大学教学基地,年接受实习生200余名,年平均接收各类进修生20余名,培养研究生4~8名。 不定期派遣技术骨干去美国、加拿大、英国等欧美医学技术发达国家进修深造。
消化内科现有病床40张,下设胃肠镜室,13C呼气实验室。消化科为硕士学位授权点,全科现有在编医护人员25名,医疗系列现有11名医师,其中博士2名,硕士6名;教授、主任医师2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2名,初级职称3人。学科带头人陈学清,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广东省及广州市医学会消化、内镜、肝病分会副主委、常委单位。主要研究胆胰疾病、肠道炎症性疾病以及消化道肿瘤的防治。学科内拥有知名诊疗专家,涵盖所有的消化内科病种及少见的疑难杂症。
消化内科创立后,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时俱进,革新医疗模式理念,紧密依托该院的优势平台,充分利用该院的精锐实力,在工作中逐步形成以疾病临床药物治疗及内镜诊治为重点的医疗模式;,组建了胃肠道疾病亚专科、肝胆胰疾病亚专科、消化内镜亚专科3大特色亚专科,其医疗团队核心成员由消化内科、消化内镜中心、消化疾病影像科的专科人才组成。各亚专科的运作流程中,实现多学科的无缝联接、高效诊断、最优决择、全面治疗。
消化内镜诊疗中心配齐所有消化内镜诊断及治疗设备,已熟练开展常规和无痛胃结肠镜诊治技术、内镜下胆胰疾病的微创治疗术、超声内镜诊断及介入术、小肠镜诊治及胶囊镜检查等各项诊治技术。其中经皮内镜下胃造瘘、内镜下胆胰疾病的微创治疗术等已达国内领先水平,获得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好评。目前,消化科已联合普通外科开展了内镜联合腹腔镜对腹腔疾病进行内镜诊治,进一步促进了该院消化系统疾病介入治疗水平的提高。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教育部课题2项,省厅级课题8项,已发表SCI文章多篇,在国际和国内学术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消化教学组的师资力量雄厚,50%以上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有硕士导师1名,60%以上教师具备高级职称。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的相关介绍暂时空缺,我们正在拼命完善当中。
骨科现有正高职称(教授、主任医师)8人,副高职称6人,中级职称5人,博士3人,硕士9人,主管护师1人、医师护师共计52人,在读硕士研究生7名。是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培训单位,2003年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2007年被评为“广东省骨科矫形技术与植入材料重点实验室”,2010年获市组织部批准成立“广州市骨科研究所”。
本专科历史悠久,集临床医疗、科研和教学于一体。在关节外科、脊柱外科、创伤外科、修复重建外科和显微外科技术等领域全方位发展,尤以关节外科为特长。本科1974年完成广东省首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在人工关节置换、关节修复重建外科技术方面属国内先进行列;完成髋、膝、肩关节重建手术较多,开展较早,效果较好;2007年起分关节、脊柱、创伤专业组。卢伟杰担任骨科主任兼关节专业组组长、林志雄任脊柱专业组组长、卢永辉任创伤专业组组长,白波担任骨科学科带头人兼实验室主任。
2007年中华医学会主办的《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编辑部设在我院骨科,余楠生任执行总编辑、白波任副主编、卢伟杰任编辑部主任。2010年该刊成为科技核心期刊,并荣获“中华医学会优秀连续型电子出版物”奖。
连续举办十二届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华南地区关节重建技术高级研讨班》,培养学员3000余名。2010年至今,分别在香港、广州与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骨科培训中心连续举办三届电子计算机导航在膝关节表面置换手术工作坊。
目前随着先进的计算机手术导航技术,本学科脊柱微创手术迈上了更高的台阶。作为国内少数,省内最早开展单位之一,联合运用感觉和运动诱发电位在脊柱外科术中进行脊髓监护,为患者安全提供了保障。
科室设有普通病房、ICU病房、专用手术室及附设专科检查室、省重点实验室、资料室及配套康复设备等,病床数为88张。
临床专业人员、实验技术人员曾被派送到美国、德国、新加坡、日本及香港、北京、上海、天津等国内著名专科医院或实验室进修学习,经验丰富,医术精湛,整体力量雄厚。专科同时承担着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各级科研项目25项,获国家、省部等各级科研成果奖励9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11篇(第一作者7篇),主编主译或参编专著、教材10余部。
本专科与美国、德国、英国、瑞士、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台湾、香港等地著名的医院专科同行保持长期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与香港大学玛丽医院、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关节置换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积极、快捷地获取专科最新资讯,不断开发、吸收引进新技术,力求为患者朋友提供最科学最专业的服务。
脊柱微创是近年来在欧洲兴起的一项脊柱微创新技术。该技术借助内窥镜实施手术,主要适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轻度腰椎滑脱症、椎间盘突出症引起腰腿痛的患者,具有创伤小、出血少、融合率高、患者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国内仅少数医院应用。我科应用美国DEPUY脊柱微创手术系统治疗涉及三个节段的腰椎管狭窄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和传统的手术相比,此项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手术创伤小、疗效满意、恢复快、手术出血少、住院时间短、疾病复发时容易补救等。
脊柱外科手术尤其是颈椎、胸椎节段和脊柱侧弯等手术具有较高的手术风险,在术中开展脊髓功能监护十分有必要。
骨科于1974年开展广东省首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因为早期使用的关节是国产和不成熟的假体,且早期手术缺乏规范和经验,导致患者出现松动的而翻修的病例较多。九十年代以来,我科协助各级医院开展髋关节置换术,接受各级医院转院的翻修病例较多。在1999年开始积极开展了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也出现过感染翻修病例。随着初次置换病例的增多,也出现了需要翻修的病例。针对这些感染或无菌性松动的病例,我科在人工关节翻修治疗积累了经验,总结出一定了规律,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重视患者的术后随访,当复诊时聚乙烯内衬磨损到一定程度,而患者尚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前就进行内衬的更换,可以避免大翻修的数量,不仅减少了患者的痛苦,也节约了不少的费用。例如,对严重髋臼骨缺损患者,采用国际最新的CUP-CAGE技术,有效地使得患者的翻修假体生存时间延长。对灾难性的膝关节置换感染患者,采用二期翻修技术,植入自制含抗生素骨水泥的SPACER,运用膝关节翻修假体,很好的治愈了膝关节置换感染病例。
骨科现有正高职称(教授、主任医师)8人,副高职称6人,中级职称5人,博士3人,硕士9人,主管护师1人、医师护师共计52人,在读硕士研究生7名。是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培训单位,2003年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2007年被评为“广东省骨科矫形技术与植入材料重点实验室”,2010年获市组织部批准成立“广州市骨科研究所”。
本专科历史悠久,集临床医疗、科研和教学于一体。在关节外科、脊柱外科、创伤外科、修复重建外科和显微外科技术等领域全方位发展,尤以关节外科为特长。本科1974年完成广东省首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在人工关节置换、关节修复重建外科技术方面属国内先进行列;完成髋、膝、肩关节重建手术较多,开展较早,效果较好;2007年起分关节、脊柱、创伤专业组。卢伟杰担任骨科主任兼关节专业组组长、林志雄任脊柱专业组组长、卢永辉任创伤专业组组长,白波担任骨科学科带头人兼实验室主任。
2007年中华医学会主办的《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编辑部设在我院骨科,余楠生任执行总编辑、白波任副主编、卢伟杰任编辑部主任。2010年该刊成为科技核心期刊,并荣获“中华医学会优秀连续型电子出版物”奖。
连续举办十二届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华南地区关节重建技术高级研讨班》,培养学员3000余名。2010年至今,分别在香港、广州与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骨科培训中心连续举办三届电子计算机导航在膝关节表面置换手术工作坊。
目前随着先进的计算机手术导航技术,本学科脊柱微创手术迈上了更高的台阶。作为国内少数,省内最早开展单位之一,联合运用感觉和运动诱发电位在脊柱外科术中进行脊髓监护,为患者安全提供了保障。
科室设有普通病房、ICU病房、专用手术室及附设专科检查室、省重点实验室、资料室及配套康复设备等,病床数为88张。
临床专业人员、实验技术人员曾被派送到美国、德国、新加坡、日本及香港、北京、上海、天津等国内著名专科医院或实验室进修学习,经验丰富,医术精湛,整体力量雄厚。专科同时承担着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各级科研项目25项,获国家、省部等各级科研成果奖励9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11篇(第一作者7篇),主编主译或参编专著、教材10余部。
本专科与美国、德国、英国、瑞士、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台湾、香港等地著名的医院专科同行保持长期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与香港大学玛丽医院、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关节置换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积极、快捷地获取专科最新资讯,不断开发、吸收引进新技术,力求为患者朋友提供最科学最专业的服务。
脊柱微创是近年来在欧洲兴起的一项脊柱微创新技术。该技术借助内窥镜实施手术,主要适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轻度腰椎滑脱症、椎间盘突出症引起腰腿痛的患者,具有创伤小、出血少、融合率高、患者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国内仅少数医院应用。我科应用美国DEPUY脊柱微创手术系统治疗涉及三个节段的腰椎管狭窄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和传统的手术相比,此项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手术创伤小、疗效满意、恢复快、手术出血少、住院时间短、疾病复发时容易补救等。
脊柱外科手术尤其是颈椎、胸椎节段和脊柱侧弯等手术具有较高的手术风险,在术中开展脊髓功能监护十分有必要。
骨科于1974年开展广东省首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因为早期使用的关节是国产和不成熟的假体,且早期手术缺乏规范和经验,导致患者出现松动的而翻修的病例较多。九十年代以来,我科协助各级医院开展髋关节置换术,接受各级医院转院的翻修病例较多。在1999年开始积极开展了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也出现过感染翻修病例。随着初次置换病例的增多,也出现了需要翻修的病例。针对这些感染或无菌性松动的病例,我科在人工关节翻修治疗积累了经验,总结出一定了规律,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重视患者的术后随访,当复诊时聚乙烯内衬磨损到一定程度,而患者尚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前就进行内衬的更换,可以避免大翻修的数量,不仅减少了患者的痛苦,也节约了不少的费用。例如,对严重髋臼骨缺损患者,采用国际最新的CUP-CAGE技术,有效地使得患者的翻修假体生存时间延长。对灾难性的膝关节置换感染患者,采用二期翻修技术,植入自制含抗生素骨水泥的SPACER,运用膝关节翻修假体,很好的治愈了膝关节置换感染病例。
神经内科目前拥有57张床位(包括6张神经重症的床位),17名医师,其中主任医师4名、副主任医师5名、主治医师4名、住院医师4名,有博士学位5名,硕士学位5名。医院拥有CT、MR、ECT、PET-CT、DSA等学科发展必需的大型影象设备,拥有脑电图、视频动态脑电图、肌电图、诱发电位、经颅多谱勒、神经重症中央监护系统、经颅磁刺激仪等仪器与设备。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
【医疗工作】
神经内科以脑血管病为学科建设的支柱,帕金森病与运动障碍病为学科发展的亮点,逐步建立了神经介入、脑立体定向技术、脑深部电刺激技术、神经重症监护、神经康复等5大支撑技术,为学科建设提供了较强的技术保障。并开设脑血管病、帕金森病与运动障碍病、癫痫、记忆障碍、头痛眩晕专科门诊。神经康复是神经内科的另外一个特色,配备有站立训练床、平衡杠、手指功能电刺激反馈治疗仪、脑循环治疗仪、经颅磁刺激治疗仪等康复器材,并开展失语训练治疗、吞咽功能的评估与训练等,保证了住院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需要。在医院建立了卒中绿色通道,卒中患者10分钟内就能得到神经科医师的专业救护。目前神经内科能独立开展脑血管造影、选择性脑动脉溶栓、颅内、外动脉支架成形术等手术,并能成功开展陈旧性颈内动脉闭塞支架植入术、颅内、外动脉取栓术。
【教学工作】
神经内科担任广州医科大学专科、本科的教学工作,2010年开始承担双语班神经病学教学工作,2013年开始承担南山班神经病学教学。2009年学科被卫生部认证为神经专科医师培训基地,承担流动站住院医师培训及进修医生培训工作。
【科研工作】
科研主要研究方向为脑血管疾病及帕金森病。共主持2项国家级、8项部省级、8项厅局级、6项院校级科研基金,包括863计划重大项目子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重点攻关项目子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自然基金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及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等项目。自2003年来至今,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共发表学术论文103篇,SCI论文2篇,实用新型专利2项。
2010年获得国家药品食品管理局批准,成为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神经内科专业,至今共承担9个临床药物试验项目和1个临床医疗器械试验项目。
1951年,该院由韬美医院改建为广州市工人医院时,儿科附设于内科。1978年建立儿科实验室后,儿科的临床科研力量不断得到充实和加强,儿科急诊与内科分开。2009年儿科病房迁入新住院大楼9楼、10楼,病床数增至86张(包括普通病区床位49张,血液病区病床22张,层流病房病床2张,新生儿病区床位10张,ICU病床3张)。目前全科工作人员共79人,医生29人,其中高级职称13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11人;护士50人。
儿科被评为广东省卫生系统五个一工程重点专科、小儿白血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被评为五个一工程重点项目;儿科学”被评为广东省重点课程;血液病研究室被评为广州市重点实验室,儿科被评为广州市重点学科。
【医疗特色】
自1978年张梦石教授主持儿科工作以后,逐步建立病区查房制,当时儿科的张梦石、曾立胜两位老教授,坚持每周查房,如遇危重病儿,特别是坏死性肠炎的病儿,张教授不论白天黑夜,均一定要亲自回院诊治抢救病人。同时进一步扩大了收住病人的范围。
1978年,儿科病区内设置了新生儿病房。1992年,成立新生儿病区,内设病床20张,重点开展新生儿常见病的诊疗及科研工作,购置蓝光治疗箱、微量胆红素测定仪、早产儿培养箱、新生儿抢救床等设备,提高了新生儿疾病的诊疗水平。
1985年吴梓梁教授从美国学成回来主持全科工作后,重新调整病区布局,增加病区床位。吴梓梁教授还坚持每周一对疑难病人查房、每周四进行病例讨论,这些措施使不少曾在多家医院不能得到确诊的疑难病例得到确诊。
1998年,儿科病房搬迁至住院部9楼,并开设层流病房1间。陈福雄主任主持儿科工作以后,初步建立起危重患儿监护抢救系统,使儿科危重病患儿的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
儿科建科50余年,经过多年的积累,在小儿血液/肿瘤(尤其是红细胞酶病、儿童急性白血病、淋巴瘤等)以及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支气管哮喘等)等专业方向的发展上独具特色。
【科研情况】
1978年张梦石教授创办儿科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研究结果写成论文《广州地区251例健康儿童十二指肠液免疫球蛋白A、G、M水平测定》,获得1980年广东省高教局科技成果三等奖和广州市科技成果二等奖,此为儿科第一个科研奖项。
1979年,林正医师在中山二院学习了人类染色体研究技术后,正式从海员医院调到该科,与张白雯、卢锭源医师一起应用姐妹染色单体技术进行研究,获1981年广州市科技成果四等奖、1982年广东省卫生厅科技成果四等奖。
1981年吴梓梁教授主持科研工作后,确定了以红细胞酶病研究为主要的研究方向,并于1986年成立儿科血液病研究室。
1993年,在吴梓梁教授的倡导下,确定了以小儿急性白血病的诊治为新的主攻方向的策略。有关课题获得省、市、学院及医院等各级部门的支持,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5年长期生存率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经多年的努力,儿科血液病研究室已初具规模,科研力量雄厚,实验设备先进,能适应临床与基础科研发展的需要,拥有包括流式细胞仪、超低温冰箱、点突变检测仪、中压层析分析系统等现代化的实验设备。
【教学工作】
1974年成立了儿科教研室,由黄慧爱医师担任负责人,张梦石教授、曾立胜教授等7位教师,承担有160名医疗专科学生(工农兵学员)的儿科学教学任务;1981年起,儿科教研室承担医疗该科班的教学任务(1981年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学生),由4~5名教师全脱产组成教学组,负责组织教学活动、授课及见习带教;1986年,根据广州医学院与美国波士顿塔夫斯大学医学中心的互派计划,接受Alvarno??galindo??前来做博士后课题,由吴梓梁教授指导,陈福雄及汤沃湛医师协助其工作;1987年起,该学科招收在职研究生,在吴梓梁教授指导下,陈福雄、方平、叶铁真、张瑶苹四位医生先后取得硕士学位;2001年,儿科招收首批2名全日制研究生,陈福雄、叶铁真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骨科现有正高职称(教授、主任医师)8人,副高职称6人,中级职称5人,博士3人,硕士9人,主管护师1人、医师护师共计52人,在读硕士研究生7名。是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培训单位,2003年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2007年被评为“广东省骨科矫形技术与植入材料重点实验室”,2010年获市组织部批准成立“广州市骨科研究所”。
本专科历史悠久,集临床医疗、科研和教学于一体。在关节外科、脊柱外科、创伤外科、修复重建外科和显微外科技术等领域全方位发展,尤以关节外科为特长。本科1974年完成广东省首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在人工关节置换、关节修复重建外科技术方面属国内先进行列;完成髋、膝、肩关节重建手术较多,开展较早,效果较好;2007年起分关节、脊柱、创伤专业组。卢伟杰担任骨科主任兼关节专业组组长、林志雄任脊柱专业组组长、卢永辉任创伤专业组组长,白波担任骨科学科带头人兼实验室主任。
2007年中华医学会主办的《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编辑部设在我院骨科,余楠生任执行总编辑、白波任副主编、卢伟杰任编辑部主任。2010年该刊成为科技核心期刊,并荣获“中华医学会优秀连续型电子出版物”奖。
连续举办十二届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华南地区关节重建技术高级研讨班》,培养学员3000余名。2010年至今,分别在香港、广州与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骨科培训中心连续举办三届电子计算机导航在膝关节表面置换手术工作坊。
目前随着先进的计算机手术导航技术,本学科脊柱微创手术迈上了更高的台阶。作为国内少数,省内最早开展单位之一,联合运用感觉和运动诱发电位在脊柱外科术中进行脊髓监护,为患者安全提供了保障。
科室设有普通病房、ICU病房、专用手术室及附设专科检查室、省重点实验室、资料室及配套康复设备等,病床数为88张。
临床专业人员、实验技术人员曾被派送到美国、德国、新加坡、日本及香港、北京、上海、天津等国内著名专科医院或实验室进修学习,经验丰富,医术精湛,整体力量雄厚。专科同时承担着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各级科研项目25项,获国家、省部等各级科研成果奖励9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11篇(第一作者7篇),主编主译或参编专著、教材10余部。
本专科与美国、德国、英国、瑞士、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台湾、香港等地著名的医院专科同行保持长期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与香港大学玛丽医院、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关节置换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积极、快捷地获取专科最新资讯,不断开发、吸收引进新技术,力求为患者朋友提供最科学最专业的服务。
脊柱微创是近年来在欧洲兴起的一项脊柱微创新技术。该技术借助内窥镜实施手术,主要适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轻度腰椎滑脱症、椎间盘突出症引起腰腿痛的患者,具有创伤小、出血少、融合率高、患者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国内仅少数医院应用。我科应用美国DEPUY脊柱微创手术系统治疗涉及三个节段的腰椎管狭窄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和传统的手术相比,此项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手术创伤小、疗效满意、恢复快、手术出血少、住院时间短、疾病复发时容易补救等。
脊柱外科手术尤其是颈椎、胸椎节段和脊柱侧弯等手术具有较高的手术风险,在术中开展脊髓功能监护十分有必要。
骨科于1974年开展广东省首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因为早期使用的关节是国产和不成熟的假体,且早期手术缺乏规范和经验,导致患者出现松动的而翻修的病例较多。九十年代以来,我科协助各级医院开展髋关节置换术,接受各级医院转院的翻修病例较多。在1999年开始积极开展了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也出现过感染翻修病例。随着初次置换病例的增多,也出现了需要翻修的病例。针对这些感染或无菌性松动的病例,我科在人工关节翻修治疗积累了经验,总结出一定了规律,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重视患者的术后随访,当复诊时聚乙烯内衬磨损到一定程度,而患者尚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前就进行内衬的更换,可以避免大翻修的数量,不仅减少了患者的痛苦,也节约了不少的费用。例如,对严重髋臼骨缺损患者,采用国际最新的CUP-CAGE技术,有效地使得患者的翻修假体生存时间延长。对灾难性的膝关节置换感染患者,采用二期翻修技术,植入自制含抗生素骨水泥的SPACER,运用膝关节翻修假体,很好的治愈了膝关节置换感染病例。
胸外科是一个集临床、教学、科研及管理为一体的学科,是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广东省和广州市重点学科,作为全国首家胸外科卫生部培训基地,是华南地区唯一拥有肺移植资质的医疗机构。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该院外科创建者之一李迎汉教授率先开展肺叶切除术;六十年代初即开展胸外科各大手术及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居全国领先地位;“主动脉弓动瘤切除及人结合诊断分型和治疗造血管移植术”获全国科学大会一等奖。
七十年代,该学科在著名胸外科专家林道平教授带领下,普胸外科的扩应用研究获得长足发展,从而使当时难度较大和危险性较高的肺叶切除术和食管癌根治术成为常规应用的治疗术式。
八十年代,该学科在著名胸外科专家杨运有教授、吴哲凡教授带领下率先进行了心包内处理血管肺切除术和气管、隆突切除重建术等高难度的血管和气管外科手术,随后总结大量的临床实践使之成为常规手术, 大大提高了围手术期的安全性,该学科成为当时国内开展该类手术成功率最高的科室之一。
九十年代,何建行教授在我国率先开展微创伤(电视胸腔镜)胸外科手术,带领胸外科进行微创伤胸外科手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使该学科在微创胸外科诊治胸部疾病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至目前,现已进行胸腔镜手术及微创伤胸外科手术14000多例,手术例数全国最多、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代表了该领域的国内先进水平。该技术于2001年获中国高校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0年获得国际性学术内镜奖-Endoscopics Award(恩德斯)奖;何建行教授因贡献突出被评为“2010年度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9年,该学科还顺利完成了亚太地区笫一例同种异体气管移植手术,使我国成为除美国、加拿大外第三个完成该类手术的国家。
进入21世纪,胸外科继续巩固原有优势,在何建行教授的带领下,以建立研究型科室为出发点,向胸外科移植领域努力开拓,2003年成功完成华南地区第一例临床同种异体肺移植。迄今为止,该学科已经成功完成49例临床肺移植,是全国完成临床肺移植手术例数最多的单位之一,成为卫生部批准的第一批肺移植资格单位。此外,该学科还进行了众多技术创新,推动胸外科技术再上新台阶,例如:2007年开始使用肌皮瓣转移技术修补巨大食管、气管缺损,解决了进行此类手术时需要面对的“选择修补材料”和“选择手术方式”这两大难题;2011年开展非插管胸腔镜手术;2012年引进瘤内放疗技术,将胸部手术从表面微创向整体微创推进。该学科还大力引进基因检测和蛋白质基因组学等先进技术,致力于研究和开展肿瘤病人的个体化治疗,其中,肺癌病人的个体化治疗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杂志《Lancet》、《JAMA》上
由于拥有良好的学术传统,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该学科逐步形成以微创诊治胸部疾病、早期肺癌诊治和呼吸系统器官移植为显著特色的产学研教平台,具备11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及研究团队,开展了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跨学科胸外科技术的临床应用。尤其在肺癌微创个体化诊治、局部晚期肺癌的扩大切除及重要脏器功能重建、复合型胸部创伤的功能重建、肺移植及气管移植、微创肺减容及肺大疱切除、肺部真菌感染疾病的外科治疗、胸腺瘤及重症肌无力的微创诊治、转肌皮瓣重建胸内器官技术、微创食管癌切除、微创胸外科器械研发、中国南方人肺癌肿瘤生物资源库、肺癌个体化治疗预后和肺癌多中心国际药物临床研究等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技术特色
1.胸部微创伤外科技术;
2.以外科治疗为主的肺癌综合治疗;
3.肺癌的早期筛查与诊治;
4.肺癌的靶向治疗(消融,肿瘤淋巴靶向治疗等)
5.晚期肺癌个性化疗法制定
6.气胸、肺大疱和慢阻肺的外科治疗;
7.气管外科治疗;
8.胸部同种异体器官移植
9.自体组织移植
广州医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由著名教授蔡昭明创建于60年代,是广州市各大医院中较早成立的神经外科。现有医生9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1人,包括拥有博士后、博士、硕士学位4人,是一支医疗、科研、医德素质较高且年富力强的队伍。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拥有先进的神经外科手术设备,包括德国莱卡手术显微镜、美国美敦力手术导航系统及高速动力系统、蛇牌脑内窥镜、瑞士LeKsell立体定向系统,以及各种先进的检查设备,如MRI、PET-CT等,还有两台DSA机器,包括数字平板DSA,这都为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保障。目前该院神经外科可以开展各种脑/脊髓肿瘤切除术、脑外伤手术、内镜辅助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神经系统出血性/缺血性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立体定向脑深部电刺激术、立体定向活检及神经系统先天性疾病的手术治疗。
近年来,该学科致力于开展微创手术治疗,成功进行了多例神经导航引导下的脑深部肿瘤全切除,还开展了术中B超实时引导脑深部肿瘤切除等微创手术;自2004年开始进行立体定向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病人,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在脑血管疾病方面,该学科多年来一直开展脑血管造影检查,多为医生先后到国内顶级单位进修学习归来,在神经介入方面开展颅内动脉瘤、血管畸形的栓塞与缺血性疾病的溶栓治疗、支架成形术等。
在科研方面,该学科目前承担了多项卫生部、省科技厅及市级科研项目,均取得良好的进展。在教学方面,承担学校各专业的外科学相关内容的讲授及实践教学,并积极参加学校及教育局开展的基于网络PBL教学改革的科研活动等。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科成立于1957年,2009年学科正式更名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现设床位40张,在编医生12人,其中教授一名、具高级职称医生4人、主治级职称3人、住院医师5人,其中博士两名、硕士5名,现在读研究生6名,特聘教授一名。拥有Storz高清晰鼻内镜系统、linvatec耳鼻科动力系统、XoMed鼻科动力系统、linvatec三晶片手术监视系统、手术多媒体工作站、ZEISS手术显微镜、Storz气管镜及喉显微器械、奥林巴斯成人及儿童电子纤维喉镜、美敦力Steath Station导航系统、丹麦听力检测等先进设备,门诊设电子喉镜及鼻内镜检查室、听力检查中心。
耳鼻喉科为广州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点,近年来,该科在全面、规范开展耳鼻喉-头颈外科疾病诊疗的同时,注重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突出优势研究领域与学科全面发展并举。获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中华医学会教育基金、广州市教委、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子项目等多项基金资助,已在国际期刊(SCI收录)发表论著 10余篇,主编、参编论著4部。
业务开展:
上呼吸道疾病(鼻-鼻窦炎、咽炎、过敏性鼻炎、儿童腺样体肥大、扁桃体炎、慢性咳嗽等)的诊断、治疗;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正压通气治疗(CPAP呼吸机治疗)、药物和外科手术的序贯、综合治疗;
变应性鼻炎的ARIR阶梯治疗、特异性免疫疗法;
鼻内窥镜技术及导航定位系统开展鼻窦炎治疗和对鼻腔、鼻窦良恶性肿瘤切除手术;同时开展经鼻脑脊液鼻漏修补术、经蝶窦垂体瘤切除术、鼻腔泪囊吻合术;
开展鼓室成型、听骨链重建、镫骨手术、颞骨肿瘤及听神经瘤切除术;
开展鼻咽癌、喉癌、鼻窦肿瘤、涎腺(腮腺等)、甲状腺等头颈部肿瘤的诊断及综合治疗;
喉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喉部各种良性病变(如声带小结、声带息肉、声带囊肿、Reinke水肿等);开展各种甲状软骨成形治疗声带麻痹、男生女调、女生男调;
儿童听力筛查,助听器的选配;
眩晕、耳鸣疾病规范化诊断与康复治疗。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成立于80年代初,是一个集临床、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专科。科室主要由普通病房、血液净化室、门诊组成,拥有血液透析机、CRRT机共20台,能够进行肾内科各种常见病及疑难病例的诊治,开展肾活检、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等技术。肾内科有专科医师13名,其中教授、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2名,住院医师6名,医学博士2人,医学硕士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名。
【特色技术】
肾内科病房设有28张床位,主要收治: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各种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红斑狼疮性肾炎、高血压性肾病、糖尿病肾病、痛风性肾病、尿路感染(包括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间质性肾炎、肾小管疾病,各种原因所致急/慢性肾功能衰竭、药物及毒物中毒等的诊治。科室开展B超导向下肾活检术,已成为肾内科常规检查项目,大大提高了肾脏病的诊疗水平和科研能力。
血液净化室拥有国际上各种先进的血液净化设备,常规开展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血液滤过、血浆置换、血液灌流及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等多种血液净化技术。血液滤过与血液灌流治疗尿毒症晚期并发症成为特色,已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与科研进展;CRRT治疗提高了抢救多器官衰竭病人的成功率。
【科教工作】
科研方面,近年来共有省级、市厅级科研立项6项,在核心期刊发表科研、临床及教学论文数十篇;教学方面,肾内科作为内科临床教学专业,每年参加大内科诊断学与内科学的大课讲授,指导内科实习生50余名,硕士研究生2-3名,同时接受省内外进修医生多人
【护理工作】
该学科护理队伍大专以上的学历占比90%,她们耐心、细致、专业地为病人服务,采取整理护理模式,通过真诚、亲情式的交流,专业的健康教育指导,赢得众多肾病患者的信任与赞誉。
血液内科是一个集临床、教学、科研及管理为一体的学科,所在内科系统是国家级重点学科。经过40几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以治疗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实体肿瘤,以及恶性肿瘤为显著特色的产学研教平台。近5年来承担973课题1项,863课题1项,国家自然基金课题2项,省级课题9项,8项市厅级课题,三项成果获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在Blood上发表多篇摘要,SCI收录7篇。2006年获广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每年诊治各类血液疾病患者逐年增加,每年约2000例,共完成各类造血干细胞移植90余例,均取得满意疗效。拥有完善的血液实验室、骨髓形态及病理室、细胞及分子遗传室、免疫分型室、干细胞采集中心。已经配备离心机、无菌层流病房、细胞冰冻设备、流式细胞仪等设备。在白血病、淋巴瘤、造血干细胞移植、红细胞疾病和出凝血疾病诊疗、血液肿瘤生物治疗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尤其在T细胞淋巴瘤个体化诊治、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实体肿瘤、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血液病化疗后肺部真菌感染疾病的治疗、移植后肺部并发症的处理、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监测、肿瘤血栓的防治、慢性病贫血、中国南方人血液肿瘤生物资源库及个体化预后、血液病多中心国际药物临床等方面的研究获得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好评。
感染内科是由广州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传染病学教研室及肝病研究室为主体的以治疗肝胆疾病、感染性疾病为特色的专科。具有一支临床、科研和教学经验丰富、诊疗水平高、技术力量雄厚的专业人才队伍。老一辈专家马佩球、朱科伦教授等从事传染病和肝病防治工作数十年,临床经验丰富,在患者中口碑颇佳。曾文铤主任等新一代的学科带头人,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能敏锐地捕捉国内外诊断和治疗最新动向,为患者服务,治疗效果好。现有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广州市优秀专家1人、正高职称3人、副高职称6人、主治医师2人、博士2人、硕士3人。重点进行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诊断、治疗及预防和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在省内享有较高的声誉。近十年来,共获包括省部级和广州市科技进步奖在内的科研成果奖多项,承担省部级、市厅级和学院等科研课题三十多项。
特色技术:
1.国内较早开展“肝炎 - 肝硬化 - 肝癌”演变规律和阻断研究,运用中西医治疗方法阻断肝纤维化进程,有效治疗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等。该科研制的治疗肝病名药----康宁胶囊(后改名丹芪活肝胶囊),是在长期的临床医疗研究中,通过血液流变学、肝血流动力学,多因素回归分析和动物实验等现代医学研究方法开发而成,具有“活血化瘀、抗肝纤维化”作用的中药制剂, 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具有保肝降酶、消除黄疸、抗肝纤维化,预防肝硬化、降低肝癌发生的作用。经过近二十年的临床应用已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与国内常用的中医药制剂相比,有明显的疗效和价格低优势,2006年获广州市科技进步奖,2008年获广东省科技厅立项。
2.对各种病毒性肝炎(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等)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效果显著,对乙肝和丙肝的抗病毒治疗达国内先进水平。乙型肝炎病毒(HBV)是当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最严重的传染病,HBV的感染,不仅是个急需解决的医学问题,同时也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而目前尚无对乙肝有特效的药物,抗病毒治疗是其中最主要的治疗措施。HBV虽无直接致肝细胞病变的作用,但可诱发人体的免疫应答使肝细胞发生免疫病理,引起炎症、坏死和纤维化病变。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乙肝在体内持续复制,可引起肝脏病变的持续活动和发展,甚至演变为肝硬化、重型肝炎和肝癌。该科开展的中西医抗肝炎病毒治疗技术,能较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3.开展国内最先进的MARS人工肝支持系统,抢救肝衰竭,较明显地提高肝衰竭的抢救成功率。肝衰竭临床较常见,是目前肝病的主要死因,因肝细胞的大量变性坏死,导致肝功能衰竭,造成的电解质混乱和毒性物质积累又影响肝细胞的再生,形成恶性循环。一般的对症综合治疗方法多不能代偿肝细胞功能,故病死率极高,达到60%以上,其救治是多年研究的重点,难点。人工肝支持疗法系统能辅助或取代严重病变的肝脏,代偿肝脏的解毒和生物合成功能,阻断恶性循环。在适当条件下,肝组织有强大的再生功能,使患者度过至肝脏再生而恢复。另外,由于肝移植供体不易获得,常需等待时机,人工肝可作为等待肝移植患者的过渡治疗手段。该学科七十年代起开始进行重症肝炎的研究,对肝衰竭的抢救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目前已开展有MARS人工肝支持系统、血液透析、血浆置换抢救肝衰竭,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为肝衰竭患者带来新的治疗方法。
4.对不明原因发热、腹泻病人等疑难病症有较多的研究, 积极开展一些新发传染病和发病有增多趋势的传染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工作,如SARS、禽流感流感等.
5.通过乙肝病毒母婴传播阻断的研究,使婴儿出生后对乙肝病毒感染的免疫保护达95%以上,使数十万的婴儿免受乙肝病毒的困扰。该科室该技术在广东省内最早开展研究,早在八十年代已经作了深入研究,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和大量的研究数据,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实行这些措施后,已成功保护了一个又一个携带病毒的母亲,让他们产下了健康的婴儿,使母婴传播危险度下降了二十多倍,在二十多年前接受广医一院乙肝病毒母婴传播阻断技术保护的“阳性母亲”产下的婴儿没有携带病毒,如今已经健康长大成人,愉快生活、工作,给家庭带来幸福。
6.延长中晚期肝癌病人的生存时间和提高生活质量。采用肝动脉介入方法、射频消融法及中西医等综合方法治疗中晚期肝癌,在延长患者寿命及提高生存质量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
【科研工作】
近年来,该学科制定了以肝病研究为主,逐渐向感染性疾病发展的研究方向,并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获得多项成果和科研立项。恙螨体内恙虫病立克次体动态的系列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乙肝病毒的母婴阻断传播康宁;组方对慢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等获广州市科技进步奖;病毒性肝炎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的研究和广州地区部分孕妇和儿童乙肝病毒指标的横断性研究获广州医科大学科技进步奖。
康宁组方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及产品开发研究和;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突变及表位变异与慢加急性肝衰竭发病关系的研究;获省科技厅立项。乙肝病毒X蛋白突变对肝癌细胞生长及肿瘤形成的影响,原发性肝癌与乙肝病毒基因型及突变体的相关性研究等获广东省自然基金立项。
广东地区慢性HBV感染与HBV基因型和亚型及病毒变异和心理干预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获广东省卫生厅立项。人参皂甙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癌的实验研究获省中医药局立项。
【教育工作】
该院传染病和流行病学教研室,为广东省及广州市重点课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负责广州医科大学本科和传染病学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在国内最早提出构建传染病学教学新模式的研究设想,并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特别是多媒体的研制和多媒体教学法的应用,在省内处于领先水平;广泛实行模块教学,让学生掌握各类传染病的共同特点,以及各种今后可能会出现的新发传染病,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传染病学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的理念、原则和方法,并建立传染病循证医学网站辅助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主动学习能力,教学效果显著。
近年来获得教育部和卫生部教学立项各1项,市教育局课题2项、学院项目5项;获得省市教学成果共3项,发表教学论文16篇,参编传染病学本科教材1本。
【护理工作】
该院感染科病区拥有一支优秀的护理团队,共有16名护理人员,其中主管护师2人,全部具有大专学历;积极开展优质护理,重视健康宣传教育,满腔热忱为患者服务,得到患者的一致好评
泌尿外科是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广州市和广东省重点学科以及广东省泌尿外科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2007年成为首批卫生部泌尿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与考试中心,同时是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首个泌尿系结石病因学诊断与防治基地,是硕士、博士学位授予以及博士后流动站单位。
泌尿外科自1976年独立建科,80年代初在国内率先开展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和膀胱肿瘤切除术;1984年12月率先举办了全国第一次腔内泌尿外科学习班,并完成了我国第一例经皮肾镜取石术,将经皮肾镜技术引入中国;1985年6月率先开展输尿管镜取石术;1987年开展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并成立了腔内泌尿外科及碎石研究室;1993年在广东省率先开展腹腔镜技术在泌尿外科的应用研究,逐渐开展精索静脉曲张、肾囊肿、萎缩肾切除、无功能肾切除、肾错构瘤切除、手辅助腹腔镜肾恶性肿瘤、输尿管移行上皮癌根治、肾上腺切除、肾上腺肿瘤切除、隐睾、前列腺癌根治术、膀胱癌根治术、肾部分切除术等。同时,泌尿外科一直致力于临床与基础相结合的发展,1987年即成立了碎石研究室,2002年成立了微创外科实验室,2007年经广州市科委批准为广州市泌尿外科重点实验室,2009年成立了首家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泌尿系结石病因诊断与防治中心,推广结石预防的方法,2010年成为第一家广东省泌尿外科重点实验室。学科在泌尿系结石的病因预防与治疗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科研成绩,2004年首先在国内开展尿石症患者24小时尿液成石危险因素的检测方法;2008年婴幼儿奶粉事件中,建立了结石中三聚氰胺的分析方法,作为广东省诊断该疾病的标准方法推广应用。
2001年以泌尿外科为基础,创建国内首家以微创外科技术见长的专业机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微创外科中心,经过40余年的发展,该学科逐步形成以微创技术治疗泌尿系结石、前列腺疾病以及泌尿系肿瘤为显著特色的产学研教平台,泌尿外科现有27名临床医生,6名实验室研究人员,现有3个开放病区,病床130张,年均手术量6000余台次,就诊患者50%来自于广州市外,28%来自于广东省外。近3年,该学科住院患者疑难危重病例比例约38%,疑难病例治愈好转率95%以上;危重病例抢救成功率在90%以上,无发生医疗事故,病人满意度95%以上。尤其在经皮肾取石术、输尿管镜术、前列腺疾病的微创治疗方面,处于国内、国际领先地位。该学科还具备泌尿系结石、前列腺疾病、泌尿系肿瘤、尿控、男科、小儿泌尿外科等亚专科,其专业水平无论在临床疾病治疗还是在基础研究方面均为国内领先水平。
该学科的微创外科手术技术居全国乃至国际领先地位,在上尿路结石治疗的微创技术领域独具特色,可以治疗小儿泌尿系结石、孤立肾结石、马蹄肾结石、移植肾肾结石和开放手术后的残留结石、复发结石、鹿角状结石、多发性肾结石等多种复杂病例,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目前已经完成输尿管镜取石术40000多台。经过多年临床实践独创了与国外方法不同的、被国外学者誉为中国式微创经皮肾取石术(MPCNL)的手术方法,受到了同行的广泛认可,在国际上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此类手术15000余例次,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完成此项手术例数最多的单位。
泌尿外科的另一临床特色是前列腺疾病的微创治疗。早在80年代初泌尿外科即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2001年购买了国内第一台进口100瓦钬激光治疗机,并在国内率先开展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2001年在国际首创消融+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疗效良好,同时研制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巨能肿瘤消融刀,使该技术得以在国内推广;2003年成为国内较早、广东省首家引入美国80W绿激光治疗机,专用于泌尿前列腺增生危重患者治疗,使高危前列腺增生患者的手术安全性大大提高。目前每年完成各类前列腺疾病手术500余台,其中高危疑难病人达50%。
在致力于微创技术开发的同时,泌尿外科一直重视微创设备国产化的研发以及微创技术的推广应用。自行研发设计的MCC腔道窥镜灌注泵、APL型气压腔内碎石机,以及与德国richard??wolf公司合作开发的微创肾镜在全国各级医院广泛应用,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即可为广东省现有二甲以上的医院节约3000万元的设备费用。
在微创技术的推广应用方面,1984年12月即举办了全国第一次腔内泌尿外科学习班。1994年4月,经广州市科委批准成立了广州腹腔镜培训中心1995年2月,经广东省科委批准成立广东省窥镜外科研究开发中心;2001年6月,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微创外科培训中心2004年6月,与北京大学泌尿外科医师培训学院合作,成立了北京大学泌尿外科医师培训学院腔镜培训中心;2006年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二、三院及南方大学珠江医院泌尿外科共同组建华南泌尿外科微创技术培训中心;2007年11月,由于突出的微创培训成绩,被卫生部与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分会联合批准为首批卫生部泌尿内镜培训基地。目前的培训中心拥有泌尿外科培训室、多功能会议厅、多媒体教室以及动物实验室,总面积达1400平方米,同时引进世界最先进的虚拟模拟培训系统,能全面、形象地提高学员的感性认识及操作技能,是华南地区乃至全国一流的培训中心。
截至目前,培训中心已培养了2500多名微创技术专业人才,学员遍布全国各地、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国家,被行业内称之为微创外科的黄埔军校。目前国内各级医院大部分应用该学科建立的微创手术方法及该中心的经验,为国内内镜技术的推广应用、人才的培养,以及国产器械的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
该学科拥有价值5000多万元的临床、教学及科研设备,包括尿流动力学检查仪、红外光谱分析仪、离子色谱仪、体外冲击波碎石机、C臂X线机、膀胱镜、输尿管硬镜、输尿管软镜、微创肾镜、腹腔镜、前列腺电切镜、钬激光、绿激光、弹道碎石器、EMS及各种腔镜培训设备(腹腔镜、输尿管镜、经皮肾镜、前列腺电切镜模拟训练器等)。
泌尿外科是一个集临床、教学、科研及培训为一体的学科,科室人员结构合理,目前临床医生27人,实验室专职技术人员7名。其中高级职称15人,中级职称7人;博士学位12人,硕士学位10人,博士后4人。护士71人,本科以上学历31人,大专学历40人;护士中级以上职称12人,初级职称59人。该学科近3年获得各级科技奖励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
特色技术
(一)1984年12月,该学科完成了我国第一例经皮肾镜取石术,此后在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独创了与国外常规应用的标准通道经皮肾穿刺造瘘取石术不同的微通道经皮肾穿刺造瘘取石术(Mini-PCNL)方法,并被国外学者誉为中国式微创经皮肾取石术(Mini-PCNL),到目前为止该学科已经完成此项手术15000余例次,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完成此项手术例数最多的单位,已经达到98%上尿路结石病人可采用非开放性手术治疗。目前国内开展经皮肾镜取石术的单位几乎均采用该院泌尿外科的微通道经皮肾穿刺造瘘取石术(Mini-PCNL)方法,该项技术已经成为国内治疗上尿路结石的标准方法。以该项技术为基础的《微创经皮肾穿刺治疗上尿路结石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分别获得2006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007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2009年卫生部“恩德思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并于2010年作为《肾结石及其慢性肾功能不全外科治疗新技术的建立与应用》的重要研究部分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输尿管狭窄腔内治疗
对于开放手术治疗失败或狭窄段较长等复杂性输尿管狭窄,既往手术史使再次开放手术修复的难度加大、成功率也不高,该院在多年的实践中建立的腔内技术在处理这类复杂性狭窄上有其独特的优势,对处理此类狭窄形成了一系列的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三)输尿管软镜术
该学科于1989年开始购置Olympus??P3输尿管软镜,是国内较早开展输尿管软镜碎石术的单位之一,目前该学科拥有4套输尿管软镜,包括最新的Olympus??P5输尿管软镜、可拆卸组合式软镜及电子输尿管软镜,近三年共完成输尿管软镜手术近200例,效果显著。主要应用范围:经尿道输尿管软镜碎石术,输尿管软镜诊断技术,输尿管软镜其他治疗技术,包括镜下止血、镜下肿瘤烧灼术、镜下狭窄盏颈切开术等。为了进一步推广输尿管软镜技术,该学科已成功举办两期省内输尿管软镜专题培训班和一期全国输尿管软镜培训班,约120余名学员参加相关的培训,同时协助相关医疗单位开展输尿管软镜技术,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腹腔镜技术
该学科1991年开展腹腔镜技术在泌尿外科的应用研究,逐渐开展肾囊肿去顶、精索静脉曲张高位结扎、肾盂输尿管结石切开取石术、肾切除、肾错构瘤切除、肾盂癌根治和手辅助腹腔镜肾恶性肿瘤切除、输尿管移行上皮癌根治、肾上腺切除、肾上腺肿瘤切除、隐睾、前列腺癌根治术等腹腔镜手术。腹腔镜技术已经在该学科广泛应用于泌尿系统疾病的外科治疗,并于2009年完成首例经脐单孔多通道腹腔镜肾切除术。
(五)绿激光前列腺汽化术
2003年该学科在广东省首家引入美国大功率(80W)绿激光治疗机,主要应用于高危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包括心肺功能不全患者、应用抗凝药物患者、伴有部分出血疾病患者、年龄超过80岁的患者、合并严重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绿激光前列腺汽化的应用使高危前列腺增生患者的手术安全性大大提高。截至目前,采用绿激光汽化治疗前列腺增生患者超过300例,高危患者超110例,超过50%的患者术后可以不停留导尿管,80%的患者可在术后3天内出院,没有严重并发症的病例发生。
【科研工作】
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等多人均在不同学术学会任职,并承担举办多个学术会议,近3年学科获得市级以上科研项目27项,发表SCI论文15篇,国家级核心论文50多篇,荣获国家、省市级等科技奖励8项,获得国家级专利7项。
(一)科研立项
近3年学科获得市级以上科研项目27项,获得科研课题经费400多万元,科研总经费1100余万元,其中包括卫生部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及青年项目等国家级项目多项。
(二)发表论文及主办期刊
近3年该学科在SCI收录刊物发表论文15篇(IF总分49.015),中华医学系列及核心杂志发表论文50多篇,主办《Journal??of??Endourilogy(中文版)》,每期发行3500多册。
(三)专利:该学科2009-2011年获得授权专利7项。
(四)举办学术会议
学科近3年主办了包括2010全国泌尿外科尿路结石学术会议等国际及全国学术会议近10场,累计参会人员超过2000人,来自欧美、亚太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五)专著、教材及编写的指南
近3年出版的专著、教材《经皮肾镜取石术》《当代实用医学(外科学分册)》《微创泌尿外科学》及编写指南《尿石症诊断治疗指南》《鹿角状结石诊断治疗指南》《输尿管结石诊断治疗指南》
【教育工作】
(一)本科生、研究生培养
该学科承担了大量该科教学工作,近三年共授课730课时,年临床教学课时占该课时80%以上,每年至少派2名副高以上职称人员参与外科学、诊断学临床脱产带教工作,为大一到大三的医学院在校学生开展寒暑假见习活动,初步熟悉工作环境和工作程序,为下一步临床实习做准备。同时,该学科定期举办各种以临床为主的学习班,近3年培养临床进修医生456人,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多所医院。
(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
该学科自1993年起建立导师制,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2000年开始按广东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对住院医师进行临床培养;2007年起执行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细则。每年在泌尿外科病房轮转接受培训的该院住院医师大约10-20名,累计培训住院医师已有近100人,培养合格率100%。
【护理工作】
该学科现有护士71人,31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以三基三严培训为基础,按不同层次培养并结合临床开展各类培训。制定了新职工及各级人员培训计划:《新职工培训计划》、《泌尿外科专科护士培训计划》、《各级人员操作考核》、《泌尿外科护理常规》等。组织多种形式培训:包括业务学习、期刊导读、仪器操作培训,急救情景模拟演练等,逐步提高护士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每月开展护理查房一次、疑难病例讨论一次、科内业务学习一次,病区业务学习1-2次。按照不同类型护士的学历特点,在不影响临床业务工作的情况下,鼓励护士参与夜大学历教育、网络学历教育等。组织各级人员参加院内外的各类管理、专科培训。
该学科护理人员真心、热心、细心的专业表现得到了患者以及医院的肯定,荣获了2010年巾帼文明示范岗;泌尿外科二区被评为2010年度优秀护理集体以及;2011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示范病房;定期与香港泌尿护理学会共同举办粤港护理沙龙,受到全省护理学界好评。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科成立于1957年,2009年学科正式更名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现设床位40张,在编医生12人,其中教授一名、具高级职称医生4人、主治级职称3人、住院医师5人,其中博士两名、硕士5名,现在读研究生6名,特聘教授一名。拥有Storz高清晰鼻内镜系统、linvatec耳鼻科动力系统、XoMed鼻科动力系统、linvatec三晶片手术监视系统、手术多媒体工作站、ZEISS手术显微镜、Storz气管镜及喉显微器械、奥林巴斯成人及儿童电子纤维喉镜、美敦力Steath Station导航系统、丹麦听力检测等先进设备,门诊设电子喉镜及鼻内镜检查室、听力检查中心。
耳鼻喉科为广州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点,近年来,该科在全面、规范开展耳鼻喉-头颈外科疾病诊疗的同时,注重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突出优势研究领域与学科全面发展并举。获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中华医学会教育基金、广州市教委、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子项目等多项基金资助,已在国际期刊(SCI收录)发表论著 10余篇,主编、参编论著4部。
业务开展:
上呼吸道疾病(鼻-鼻窦炎、咽炎、过敏性鼻炎、儿童腺样体肥大、扁桃体炎、慢性咳嗽等)的诊断、治疗;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正压通气治疗(CPAP呼吸机治疗)、药物和外科手术的序贯、综合治疗;
变应性鼻炎的ARIR阶梯治疗、特异性免疫疗法;
鼻内窥镜技术及导航定位系统开展鼻窦炎治疗和对鼻腔、鼻窦良恶性肿瘤切除手术;同时开展经鼻脑脊液鼻漏修补术、经蝶窦垂体瘤切除术、鼻腔泪囊吻合术;
开展鼓室成型、听骨链重建、镫骨手术、颞骨肿瘤及听神经瘤切除术;
开展鼻咽癌、喉癌、鼻窦肿瘤、涎腺(腮腺等)、甲状腺等头颈部肿瘤的诊断及综合治疗;
喉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喉部各种良性病变(如声带小结、声带息肉、声带囊肿、Reinke水肿等);开展各种甲状软骨成形治疗声带麻痹、男生女调、女生男调;
儿童听力筛查,助听器的选配;
眩晕、耳鸣疾病规范化诊断与康复治疗。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科成立于1957年,2009年学科正式更名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现设床位40张,在编医生12人,其中教授一名、具高级职称医生4人、主治级职称3人、住院医师5人,其中博士两名、硕士5名,现在读研究生6名,特聘教授一名。拥有Storz高清晰鼻内镜系统、linvatec耳鼻科动力系统、XoMed鼻科动力系统、linvatec三晶片手术监视系统、手术多媒体工作站、ZEISS手术显微镜、Storz气管镜及喉显微器械、奥林巴斯成人及儿童电子纤维喉镜、美敦力Steath Station导航系统、丹麦听力检测等先进设备,门诊设电子喉镜及鼻内镜检查室、听力检查中心。
耳鼻喉科为广州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点,近年来,该科在全面、规范开展耳鼻喉-头颈外科疾病诊疗的同时,注重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突出优势研究领域与学科全面发展并举。获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中华医学会教育基金、广州市教委、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子项目等多项基金资助,已在国际期刊(SCI收录)发表论著 10余篇,主编、参编论著4部。
业务开展:
上呼吸道疾病(鼻-鼻窦炎、咽炎、过敏性鼻炎、儿童腺样体肥大、扁桃体炎、慢性咳嗽等)的诊断、治疗;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正压通气治疗(CPAP呼吸机治疗)、药物和外科手术的序贯、综合治疗;
变应性鼻炎的ARIR阶梯治疗、特异性免疫疗法;
鼻内窥镜技术及导航定位系统开展鼻窦炎治疗和对鼻腔、鼻窦良恶性肿瘤切除手术;同时开展经鼻脑脊液鼻漏修补术、经蝶窦垂体瘤切除术、鼻腔泪囊吻合术;
开展鼓室成型、听骨链重建、镫骨手术、颞骨肿瘤及听神经瘤切除术;
开展鼻咽癌、喉癌、鼻窦肿瘤、涎腺(腮腺等)、甲状腺等头颈部肿瘤的诊断及综合治疗;
喉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喉部各种良性病变(如声带小结、声带息肉、声带囊肿、Reinke水肿等);开展各种甲状软骨成形治疗声带麻痹、男生女调、女生男调;
儿童听力筛查,助听器的选配;
眩晕、耳鸣疾病规范化诊断与康复治疗。
1983年在钟南山院士的带领下成立了变态反应科的前身-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哮喘与变态反应性疾病专业诊治小组,后于2005年6月正式成立变态反应科,变态反应科标准化变应原研发和实验中心也于同年的9月份成立。变态反应科以李靖教授为学科带头人,拥有钟南山院士、冉丕鑫教授、郑劲平教授、赖克方教授、陈爱欢教授、何梦璋主任、张清玲主任、孙宝清研究员8名学术骨干、专职医生11名,专职科研人员2名,技术人员3名。
变态反应科开展业务包括临床诊断、体内及体外免疫学诊断、肺功能检测、呼吸专科治疗及脱敏治疗等。诊断仪器设备先进,可进行标准化变应原皮肤点剌试验,采用了国际先进的放射免疫方法(Unicap系统)、化学发光发(ADVIA Centaur系统)、免疫捕获法(ALLERG-O-LIQ系统)进行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测定(总IgE及特异性IgE)及其他免疫学指标的检测、肺通气功能及气道反应性测定等检查,对过敏性哮喘及过敏性鼻炎做出准确诊断和治疗,并为经临床筛选合格的患者提供标准化变应原疫苗的脱敏治疗,同时对患者进行系统、规范的综合治疗,亦为治疗的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估。变态反应科拥有完备的电脑管理系统,对每一个患者建立电子病历档案进行管理。科室还定期组织多种形式的宣教活动,如哮喘之家、建康知识讲座等,提高患者对过敏性疾病的防治认识,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变态反应科实验部与丹麦ALK亚太研究部联合建立了标准化变应原研究实验室,该实验室是一个结合临床过敏研究、训练和教育及支持特异性免疫治疗新产品发展的重要平台。目前的实验室的设备主要有变应原免疫电泳设备,免疫印迹设备,酶标仪,化学发光免疫学分析仪,简易的蛋白质纯化系统和冻干设备。在此基础上科室联合完成了多项临床与基础相关项目,例如流行病学及变应原(尘螨)暴露情况的研究和临床疗效的研究、特异性免疫在中国过敏性疾病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以及评价疗效的生物标志物的研究。
变态反应科在技术及管理上达到世界先进标准化免疫治疗中心水平,于2006年便获得IQAP认证。从2012年3月30日开始由香港品质保证局(ISO)对“皮下注射屋尘螨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做第一次管理预评审,2012年7月30日正式通过管理评审并发证,2013年3年1日顺利通过香港品质保证局的第一次复审。
该专科坚持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紧密结合,不断开拓创新,逐步发展壮大。该科共有6个专业组,包括:变应性鼻炎与鼻窦炎、支气管哮喘的规范化诊治、难治性哮喘的表型以及个性化治疗、慢性咳嗽的诊疗规范、真菌过敏相关性肺部疾患、食物过敏以及过敏性皮肤疾患、免疫及变态反应学诊治新技术的研发。
该专科年平均门诊量逾38619人次,接收免疫治疗的变应性鼻炎、哮喘和皮炎的患者年平均有2268人次,年平均住院人数486人次,为国内较大规模的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变态反应性疾病诊疗专业机构,收治来自全国各地的、曾就诊过许多大医院的相关疑难病例,甚至外籍患者,包括各种变态反应性疾患、难治性哮喘、嗜酸粒细胞性肺炎、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嗜酸粒细胞增多症、食物以及药物过敏和过敏性休克等。该专科注重提高技术团队的整体诊治水平,还在正式成立之前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定期于周三上午进行钟南山院士疑难病例全院大查房,并邀请相关科室(如影像科、病理科、耳鼻喉科、风湿科、皮肤科、血液科、心血管内科、儿科、心理科等)进行讨论,从整体出发制定有利于患者的最佳诊治方案,解决了大量疑难问题。近3年,科室住院患者疑难危重病例比例约53%,疑难病例治愈好转率90%以上。
变态反应科通过规范化的系统培训,使专科医生不但能掌握变态反应科常见病及危重症:如过敏性鼻炎鼻窦炎、上气道综合征、咳嗽的鉴别诊断与咳嗽变异型哮喘、重症哮喘、食物过敏与过敏性皮炎、过敏性休克与神经血管性水肿的处理,还能熟练掌握变态反应学的临床操作与技能,包括:皮肤点刺实验、鼻咽镜检查与鼻粘膜活检、鼻腔灌洗、诱导痰、支气管镜检查和支气管肺泡灌洗、动脉穿刺与血气分析、胸腔穿刺置管术、危重症患者的呼吸支持与呼吸功能监测、循环支持及循环功能监测、胸部X片/CT读片、胸部V/Q扫描读片、肺功能操作与结果判读、深静脉穿刺置管、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心肺康复技术等。
学科主任李靖作为中国专家参与了世界卫生组织出版的《过敏性鼻炎对哮喘的影响》(ARIA)指南的制订和修订工作,协助钟南山院士牵头制定了“中国特异性免疫治疗的临床实践专家共识”。
承担了科技部“973”计划课题1项、“863”计划课题2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项、国家自然基金国际联合项目1项、面上项目6项、青年项目2项、中华医学会慢性呼吸道疾病专项2项,广东省科技厅和科技局等5项科研项目。迄今撰写了100余篇学术论著在国内外著名医学专业杂志上发表,其中SCI收录论文40余篇。取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尘螨过敏原诊断试剂盒疫苗的研制及其推广应用”获得了2011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尘螨过敏原的基础研究及其产业化”获得了2009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蟑螂过敏原诊断试剂的研制及临床应用研究”获得2010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男科的相关介绍暂时空缺,我们正在拼命完善当中。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外科作为该院重点扶持学科,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临床科室,学科梯队完整,技术力量雄厚,全部医生、护士均接受过严格的专业培训。 该院作为广东省红十字会先心病的定点救治医院,心外科与广东省红十字会、广东省妇女联合会、广东省陈绍常慈善基金会长期保持着友好的合作关系,秉持“患者自愿、社会资助、医院科室减免”的原则,坚持为广大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提供廉价质优的手术治疗,相同病种的治疗费用较省内同级别医院降低1/3~1/4,手术效果得到业内同行的一致肯定。
心脏外科拥有精良的设备,重症监护室配备有惠普床边生命体征监护系统、进口Galileo多功能呼吸机、i-STAT血气分析仪、Datascope主动脉球囊反搏仪(IABP)、全套心肺复苏设备及精密输液装置等先进的监护及治疗设备。
科室病房宽敞明亮,布局合理,整洁舒适,现有病房床位26个,其中重症监护室有床位4个,每个床位都具备先进的治疗仪,为心血管病患者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治疗和康复环境。
可咨询
服务人次 19912
好评率(97.9%)
擅长:外阴病变、外阴瘙痒症、生殖内分泌疾病、月经不调、痛经、围绝经期综合征、妇科肿瘤、子宫肌瘤、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宫颈癌、妇科炎症、阴道炎、盆腔炎、霉菌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炎、子宫疾病、宫颈糜烂、卵巢病、卵巢早衰、卵巢囊肿、多囊卵巢综合征、绝经、妊高症、妊娠糖尿病、子宫内膜异位、流产、多囊卵巢、输卵管妊娠、内分泌失调、尿路感染、产前筛查,产前诊断,产检、先兆流产、早孕反应、胎停育、习惯性流产
服务人次 0
好评率(--%)
擅长:女性盆底功能障碍、子宫脱垂、尿失禁、阴道松弛
服务人次 2500
好评率(90.0%)
擅长:生殖内分泌疾病、痛经、妇科炎症、细菌性阴道炎、子宫疾病、宫颈糜烂、尿失禁、阴道脱垂、排卵期出血
服务人次 0
好评率(--%)
擅长:生殖内分泌疾病、月经不调、妇科肿瘤、子宫肌瘤、妇科炎症、阴道炎、慢性宫颈炎、卵巢病、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囊肿、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异位、内分泌疾病、癌症
服务人次 32
好评率(90.0%)
擅长:妇科肿瘤、子宫肌瘤、女性盆底功能障碍、子宫脱垂、尿失禁、阴道壁脱垂
服务人次 475
好评率(73.3%)
擅长:生殖内分泌疾病、月经不调、妇科肿瘤、子宫肌瘤、妇科炎症、盆腔炎、尿失禁
查看更多妇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