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山西红十字医院)创建于1919年,是山西省医疗卫生事业的发源地,迄今已有近百年历史。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于一体的三级甲等医院,是山西省医疗服务、医学教育中心基地之一。是卫生部批准的首批爱婴医院,同时也是山西省唯一的省级红十字医院,承担着国内外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任务。
医院编制床位1600张,设立临床医技和行政职能科室96个,临床教研室20个,研究所(室)3个,实验室23个,附属护校1所。医院总资产15亿元。拥有包括动态500排CT、 ECT、核磁共振、四肢关节成像诊断系统、直线加速器、血管造影机、双能X线骨密度仪、飞行时间质谱系统、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高精尖医疗设备500余台(件)。医院现有在职人员2800余人,是一支素质高、专业结构合理的技术干部队伍。其中有博士学位者126人、硕士学位者468人;高级职称人员597人;博士生导师17人、硕士生导师161人;14名主任医师(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16名山西省级优秀专家;31名山西省学科带头人,15名山西名医。医院所有临床学科均为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医院骨科,肾内科、风湿科是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医院拥有山西省唯一的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临床医学院士工作站、山西省首批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山西省骨与软组织损伤修复重点实验室、山西省实验血液学重点实验室,山西省肾脏病研究所、山西省引进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医院骨科、肾内科、妇产科、麻醉科、血液内科、风湿免疫科、呼吸内科为山西省重点学科;耳鼻咽喉科、皮肤科、泌尿科为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中医科为山西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内科学、耳鼻咽喉科学为山西省教育厅重点学科;外科学、影像医学为山西省教育厅重点建设学科;妇产科学、麻醉学、精神卫生学为山西医科大学重点学科。医院每年有百余项各类科研课题立项,数十项成果获奖。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还拥有内科学、外科学、诊断学、妇产科学、医学影像学等山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承担着山西医科大学五年制、七年制临床医学、麻醉、口腔、儿科等各专业课程的讲授和实习任务,每年数百名医学生从这里毕业走上工作岗位。
近年,医院先后被评为全国百佳医院、全国百姓放心医院、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卫生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全国城市医院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全国医院管理年活动先进单位、全国医院感染管理抗击“非典”先进集体、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系统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全国改革创新医院;荣获全国医院文化建设成果奖、全国医学人文管理荣誉奖、十年全国青年文明号活动优秀组织奖、全国抗震救灾工人先锋号称号、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先进集体、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省级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
行车路线 :
乘车路线:就诊者可乘坐7、16、17、834、859、875、847、857路公交车在西华苑下车即到
电话 :
,0351-3174878(总值班),0351-3365000(总机),0351-3365400(门诊),0351-3365000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于1976年从大内科独立,成为三级学科。多年来一直为院重点学科,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权。在老一代著名心血管专家王加玑、史乃楷、王友桂主任们精心培育和带领下,现拥有一大批胜任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人才,具有诊治心血管领域疑难、急、危、重症的能力;并承担医科大学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培养的教育任务;承担国家和省级课题的科研工作。多年来在省内心血管界享有较高声望,特别是近五年来随着心血管介入学科发展,心内科有了更长足的进步。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科成立于1976年,是山西省第一个内科呼吸病学博士学位的授权学科,共有床位66张,目前开放40张,是全省呼吸专业规模最大的科室。下设门诊、病房、肺功能室、血气室、气管镜室、无菌监护病房、睡眠呼吸障碍研究中心、重症监护室、呼吸机治疗管理中心、临床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计算机资料室等十一个部门。科室现有医护人员40余人,教授5人,副教授5人,讲师8人,主管技师2人,护师15人。有博士生5人,硕士生9人,出国研修8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人。经过三十多年不懈努力,在医疗技术、学术科研、教学能力、医疗设备和人才梯队建设上都具备了雄厚的实力。
目前,呼吸科对常见病,多发病形成一整套规范化、系统化诊断,治疗方案,收治省内外常诊、疑难及重症病例,每年住院人数达1000余人,治愈率95%以上,门诊量万人次/年以上。开展的特色医疗服务包括: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采用以预防、治疗和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治疗。2、双侧肺减容术治疗严重肺气肿。3、支气管哮喘的防治与国际接轨,采用阶梯式治疗,使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门诊将设雾化治疗室,方便患者治疗及病情监测。4、危重症哮喘及呼吸衰竭病人采用呼吸机治疗,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并降低了死亡率。5、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俗称打呼噜)采用先进的睡眠多导监测仪进行监测,用BIPAP或CPAP呼吸机治疗,减少了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过度肥胖等并发症的发生,对特殊行业的患者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5、大容量肺灌洗治疗煤矽肺。7、肺动脉造影、支气管动脉栓堵术治疗大咯血。8、肺部肿瘤的化疗、生物治疗及介入疗法。9、肺部感染及间质性肺疾病的诊治。10、、急性肺栓塞的诊断和溶栓及介入治疗。
教学相长,呼吸科全体医护人员在圆满完成临床工作任务之时,承担山西医科大学内科学的教学工作及省内外各医疗单位专业人员的进修学习培养任务,近5年已毕业硕士研究生32名,在读的硕士生26人,在读的博士生3人。每年培养进修医生20余名。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获省级科技进步奖5项,目前在研的科技项目8项,研究经费35万余元,每年在国内外各级杂志发表有影响的学术论文20余篇。
2003年春季,当SARS席卷而来,呼吸科全体医护人员在刘卓拉主任的带领下没有退缩,始终奋战在同SARS作斗争的第一线,为山西省SARS防治做出了积极奉献。随着国内外医学科学的不断进展,新技术、诊断、治疗概念不断涌现,呼吸科全体医护人员众志成城,为更好的服务于患者,提高我省呼吸系疾病防治水平贡献力量。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口腔科于1960年成立以来,经过40年的不懈努力,坚持医、教、研同步发展,克服重重困难,已形成规模,目前开放床位9张,设普通门诊和专家及特色门诊,共有椅位16把,同时拥有国内最先进的显微根管治疗仪2台,年门诊量近2万人次。
口腔科拥有一支医德高尚,业务精湛,努力向上,充满活力的老中青相结合的医疗队伍,其中高级职称12 人(在职正高4 人,副高6 人,返聘正高2 人)中级职称 8人,初级职称9 人,该科注重自身素质及业务水平的建设,归国人员2 人、硕士研究生3 人,在读3人,是二院发展较快的学科之一。
目前该科有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几年来共培养硕士研究生20 余名,已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分别在省内外医疗研究机构或医疗机构工作,已成为各专业的骨干力量。科室有固定的科研方向.口腔矫治器治疗呼吸睡眠暂行综合症、固定义齿基牙继发龋的菌斑生物膜特征及病原菌耐药性研究、牙槽嵴吸收的老年患者的修复治疗、显微根管治疗。正在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 3 项。
20年前,口腔科在平房的四合院,只有一间诊室4台椅位,碳晶式的拉线牙钻手工式作坊,治疗器械是用蒸锅烧开消毒,治疗椅和理发椅一样,医生站立操作,每天只能看7、8个病人。自从改革开放以后,我科也日益改变面貌,已有进口全自动椅位 16台。有了宽敞明亮的治疗室。医护人员从6名发展到近40人,年收入300余万元,年治愈病例3万人次,门诊病例从单一的补牙发展为可以治疗各种牙病,进行防龋、充填、根管治疗术,牙根手术治疗。口腔修复从简单的活动义齿锤造冠发展为桩核、烤瓷冠、双套冠、精密附着体、隐形义齿等各种治疗方法。口腔外科从简单的拔牙手术已发展为复杂的多发性颌面部骨折手术,颌面部肿瘤的综合治疗及带蒂或游离的组织瓣修复、颌面部组织缺损的外形及功能,各种颌面部良性肿瘤的治疗及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正畸治疗发展为从儿童到成人的矫治治疗,都走在全省前列,为患者尽可能保留患牙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做出了很大贡献。
口腔科为一级学科,同时担任着临床、教学、科研的艰巨任务,在完成临床治疗的同时承担山医大口腔系学生讲课、见习和实习任务,并每年有外校实习学生和进修医师在我科实习和培养。全科医护人员在培养和教育下一代口腔接班人事业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神经内科以老年神经疾病为其特色,尤其在帕金森病、脑血管病、痴呆以及神经免疫性疾病如重症肌无力和多发性硬化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设有帕金森病与锥体外系疾病诊疗中心、神经免疫-肌肉疾病诊疗中心、脑血管病中心。
神经内科设有神经电生理室、神经免疫室、多普勒超声检查室、神经心理室和脑血管病研究室。同时拥有帕金森病、神经免疫-肌肉疾病两个诊治中心。神经电生理室和神经免疫室拥有先进的仪器,能开展各种神经电生理检查包括单纤维肌电图、重复电刺激、各种诱发电位、动态脑电图等,各种与神经疾病有关的免疫学检查如IgG组分区带、24小时免疫球蛋白合成率等。脑血管病研究室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血小板四项聚集试验,为脑血管病人的阿司匹林和抵克力得治疗监测提供了可靠依据,还开展了脑血流的血流监测,目前又开始了抗Ⅹa因子对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的监测;并与神经外科合作积极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该实验室还建有脑血管病数据库,对数据库内脑血管病高危人群进行随诊监测的预防工作。神经心理室开展了失语症、记忆、智力检查及其他各种认知检查。近十年来,我科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局级成果多项。获国家级科研基金5项,省部级科研基金5项。
神经内科是国家临床药理基地。近年来作为组长单位和参加单位承担了多项Ⅱ期和Ⅲ期新药临床试验任务,如洛美利嗪治疗偏头痛临床试验、恩托卡朋治疗帕金森病临床试验,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病临床试验,美金刚治疗老年性痴呆临床试验.,加兰他敏治疗老年性痴呆的临床试验等,均顺利完成试验任务。近期正进行一项国际多中心的临床试验――有效避免卒中复发的预防性方案:爱诺思与氯比格雷比较,再有无美卡素条件下的双盲,活性药物及安慰剂对照研究。
科室设有各种专病门诊:帕金森病、重症肌无力、脑血管病、癫痫、痴呆、抑郁、心理咨询、头痛以及疑难病会诊门诊等。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成立于1958年,在我国著名骨科专家马景昆、包尚恕教授创立和三代人的辛勤耕耘下,我们发展成为山西省的骨科医疗与科研中心。本学科学术梯队健全,技术力量雄厚、科研成果丰硕,现已成为山西医科大学和山西省医学重点学科。骨科从创立时的25张病床,10余名医护人员发展至今已有病床184张,分6个专业组:创伤骨科、骨病、显微手外科、关节外科、脊柱外科和家庭病房整复室。全科医护人员141名,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8人、讲师、主治医师20名,具有博士学位的医师8人,硕士学位2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7名,另有同济医科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一名。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成立于1949年,是山西省妇产科的先驱。曾填补了我省妇产科学的许多空白。现为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儿少与妇幼保健专业)。目前妇科内镜技术在省内处于领先水平,妇科肿瘤、宫颈疾病、妇科内分泌专业、妇科B超等专业也是省内的品牌专业。
人才梯队建设日趋完善 妇产科现有医护人员86名,医师33名,教授、主任医师10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2名, 主治医师6名,住院医师5名,博士4名,硕士14名。床位82张。护士53人。床位82张。目前,科室下设妇科病房(Ⅰ、Ⅱ组)、爱婴病房、妇科腔镜室、妇科B超、妇产科门诊和妇产科遗传室六部分,已成为山西省妇产科医疗、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目前年门诊量53000人次,年出院人数2993人。年手术台数2006台。
妇科50年代初开展子宫全切术,50年代后期开展了宫颈癌根治术、外阴癌根治术和卵巢良性肿瘤剥除术。60年代开展复杂子宫全切术和输卵管吻合术。70年代初开展滋养细胞疾病及卵巢恶性肿瘤的化疗。80年代率先将腹腔镜技术引入我省,开展腹腔镜激光术治疗宫外孕、子宫内膜异位症、单纯卵巢囊肿、盆腔粘连、多囊卵巢等多种妇科疾病,以及激光绝育术,并收到良好效果。1989年引入宫腔镜,开展简单的宫腔镜手术如:宫腔息肉和异物的摘除。1992年开展腹腔镜下附件切除术填补了我省的空白。2003年先后广泛开展了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腹腔镜下子宫次全切术、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全切术、腹腔镜下腹膜代阴道成形术、腹腔镜监护宫腔镜下子宫中膈切除术、宫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宫腔镜下子宫内膜切除术等一系列新的术式,基本实现了微创的妇科手术,病人术后恢复快,副作用少,住院时间也明显缩短。2006年开展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等高难度手术。
近年来和国内多家医院开展技术交流,全面开展了各种盆底功能障碍修复手术如TVT-O手术,阴道旁修补术,全盆腔悬吊术及prolift手术等一系列新的手术,为广大中老年患者带来福音。
雄厚的危重孕产妇诊治体系:产科在危重孕产妇诊治方面属于国内先进水平。危重患者占住院患者总数的89%。目前已成为山西省危重孕产妇的诊断和治疗中心之一,服务半径覆盖全省。
突出的教学成果:50年代起妇产科教研室就担负着山西医学院医疗系的教学工作,以后陆续增加儿科系、麻醉系等临床教学工作。几年来妇产科教研室教学工作多次获奖,多位青年教师参加山西医科大学“育人杯”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获奖。两位青年教师参加山西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荣获一等奖。郝敏教授多次获得优秀硕士生导师称号。2007年6月山西省教育厅授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学省级“精品课程”称号。目前有硕士生导师6名,在读研究生38名。
令人瞩目的科研学术成果:近几年全科共有十多项科研成果获山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目前承担国家级课题2项、中澳国际合作项目2项,省部级课题15项。近五年在国际和国内学术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和参编的论著10余部。承办全国性学术会议3次,主办省级继续教育项目20余次。
人才培养成绩突出:已培养年轻的硕士生导师6名。科内8名医师承担多项社会兼职,有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内镜专业技术委员会专家、中国性学会专业委员会常委兼妇科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妇产科分会主任委员、秘书及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山西分会主任委员、秘书及委员、中国妇产科超声学会委员、山西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副会长、常委及委员,山西省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委,山西省围产医学会秘书、中国《中华妇产科杂志》审稿专家、《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编委、《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编委、《生殖医学杂志》编委、《中国微创外科杂志》编委、《山西医科大学学报》编委、《山西医药杂志》编委等。以上中青年医师均已经成为省内妇产科骨干力量。
内分泌代谢病科始建于1980年,开放床位40张,实验室2个(糖尿病室,代谢病室),为省内首批硕士、唯一博士研究生授权学科。拥有医师12名(教授4名、副教授5名、讲师3名),技师2名;博士研究生导师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5名;拥有医学博士学位7名,医学硕士学位4名。主要研究与诊治方向为糖尿病、甲状腺病、骨质疏松症、肥胖症等。开展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胰岛功能、甲状腺抗体测定及细针穿刺,开展糖尿病足筛查,每月定期举糖尿病健康教育讲座。
一、整体实力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风湿科成立于1990年,1995年牵头成立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风湿病学专业委员会,并参与创办了《中华风湿病学杂志》。1999年率先在全省建立了全国一流的风湿免疫科实验室,并评为山西医科大学临床重点实验室,拥有固定资产500余万元。同年被山西省卫生厅授予山西省特色学科;2000年被山西省科技厅授予山西省科技创新科室;2012年被山西省卫生厅授予山西省重点学科;同年荣获山西省科技创新团队和山西省教育厅科技创新团队。2013年经过全科共同努力,获得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项目,资助经费达1000万元。2014年经省卫计委质控部批准,该科率先成立了风湿病规范化治疗培训基地及山西省风湿免疫科规范化诊疗质量控质部。
二、科室建设与科研能力
该科目前设有独立的二大病区(科技楼病区、西院病区),共开放床位数 136张,占全国首位。科室建有全国一流的风湿免疫科实验室及专门的临床资料室,不仅能开展50余项风湿免疫专科检查项目,用于风湿病的早期诊断,而且率先在全国开展了免疫功能和CD4+Th细胞检查用于监测多种风湿病的病情变化。并对每位类风湿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进行临床评估,开展专病资料的收集、保管和存储工作,建立了临床资料数据库,为临床医生治疗风湿病提供了依据,为患者随访提供了便利,真正做到严密随访。同时建立了血清标本库及血清标本数据库,存有六万余份的血清标本为科研提供了强大支撑。现已承担科研项目60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国家级课题6项,省级科研项目32项,其他课题项 19项。省市政府、医科大学及医院累计投入近600万元。该科共发表论文443篇,其中 SCI收录13篇,中华级论文208篇。获省级科技进步奖 13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3项,山西省高教厅科技项目二等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
三、人才梯队建设
该科现有医护技人员112人,其中正高7人 、副高13人、 主治医师10人、住院医师10人,实验室技师9人、资料室人员7人、护理人员56人,其中博士11人,硕士15人,出国研修6人。该学科设有专家门诊、专病门诊、普通门诊、临床资料室、临床免疫实验室。
在医院及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以学科带头人李小峰主任为核心的团队共同努力下,进一步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扩大科室规模,提高临床诊治及科研水平,拓宽服务半径。立足山西,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尽快跻身全国先进行列,力争建设成为国家重点学科。
四、临床专病治疗特色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过22年四代人的努力奋战,不断提高临床服务能力和实验检测水平,取得了一些成绩。并率先在全国提出了“周期联合 免疫调节”的风湿病治疗新理念、新方法,总结出了风湿病治疗中的上下台阶治疗策略及药物调整方法,并已由临床实践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至今已形成了稳定的以类风湿关节炎、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多肌炎)、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征为代表的临床专病病种。
类风湿关节炎
该科开创了国内特色的“周期联合、免疫调节”治疗新理念、新方法,经过十多年的临床研究证实,该科的周期联合方案可以有效地克服平台期,明显提高了临床疗效,维持疾病缓解和低活动度,阻止骨破坏进展,部分患者骨质有所修复,治疗过程中没有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在患者达到疾病缓解和低活动度以后能否停药或减药,该科采用了上、下台阶治疗策略,定期严密随访,给每个患者恰当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维持缓解。
系统性红斑狼疮
周期联合长春新碱和环磷酰胺治疗SLE是该科提出的又一治疗新理念,10年来已在山西范围内广泛应用,提升了科室对SLE患者服务能力。年均门诊6325人次。今年已在山西省立项拟开展周期联合治疗SLE多中心研究,进一步取得循证医学依据,并进行相关基础研究阐明其机制,进一步提升科室的服务能力,符合转化医学的要求。
五、三年发展目标
?? 建设涵盖各个亚专业的国内领先的风湿科临床中心
?? 争取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项目的风湿科临床中心
?? 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的风湿免疫科学术教育培训中心
?? 建设一支富有创新活力的高水平科研队伍,建立博士后流动站
?? 建设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实现科室的可持续发展
?? 争取国家863及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的突破,争取国家级科研奖励
?? 争取建成国家重点风湿免疫科实验室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创建于1960年, 经过多年的努力,血液科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山西省血液病学医疗、教学及科研中心,是我省第一个临床硕士、博士授予单位。目前在基础研究带动下的血液学临床诊断、治疗综合体系在总体水平上达到国内先进行列,成为国内知名的临床血液学中心。
(1)人员梯队建设日趋合理 学科自成立以来,队伍不断壮大,现有临床工作人员52名,其中医师16名(平均年龄39岁)、护士30名、实验室人员6名。人员梯队合理。其中高级职称11人,中级职称16人,初级职称2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省级优秀专家2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7人,获得博士学位13人,硕士学位8人。
(2)完整的血液病综合治疗体系 学科经过努力,综合实力不断提高,现有床位74张, 骨髓移植层流病床6张,已成为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血液病综合治疗中心之一。在急、慢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贫血、出血性及血栓性疾病等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形成特色。自1990年开展骨髓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以来,已为195例血液病患者成功进行了骨髓或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长期存活病例达到50%以上。
(3)先进的血液病诊断体系 科室建立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白血病MICM诊断体系,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检测,骨髓活检;30余项血栓与止血相关项目;建立了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血友病携带者检查,通过家系分析使血友病诊断率达到95%以上,准确率达100%。在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基因检测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其它与血液系统相关疾病的检查正日趋完善。
(4) 雄厚的基础研究力量 建立了以博士研究生为研究主体的细胞生物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多个研究室,从事白血病、止血和血栓性疾病等发病机理的系统性研究,将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密切联系,得到多项省部级科研资助和成果。
(5)令人瞩目的学术地位和学术成果 1990-2005年在国际和国内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350篇,其中国际学术杂志20篇,中华系列杂志128篇,出版专著14部。2005年以来共获得各级科研项目60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22项、校级2项、院内32项,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各级各类杂志发表论文164篇,其中国际杂志12篇、中华系列杂志47篇、国家级64篇、省级41篇,其中8篇被SCI收录,出版专著10部。与国内外多家研究机构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承担了多个横向协作项目。承办了三届全国性学术会议,作为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3次。多次承办省内学术会议和继续教育项目。
(6)人才培养成绩显著 1978年开始招收全国文革后首届硕士研究生和1999年招收博士以来,共培养博士研究生35名,硕士研究生83名,他们分别工作在国内外临床和科研第一线,很多已经成为骨干。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成立于1958年,在我国著名骨科专家马景昆、包尚恕教授创立和三代人的辛勤耕耘下,我们发展成为山西省的骨科医疗与科研中心。本学科学术梯队健全,技术力量雄厚、科研成果丰硕,现已成为山西医科大学和山西省医学重点学科。骨科从创立时的25张病床,10余名医护人员发展至今已有病床184张,分6个专业组:创伤骨科、骨病、显微手外科、关节外科、脊柱外科和家庭病房整复室。全科医护人员141名,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8人、讲师、主治医师20名,具有博士学位的医师8人,硕士学位2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7名,另有同济医科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一名。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乳腺外科是集医疗、科研、教学、保健、预防于一体的专业科室。是在20世纪初,山西医科大学的前身—山西省立川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创立初期即建立的传统专业,有90余年的历史。一代代前辈笃学创新取得了辉煌的业绩。
在新世纪、新时代,我们秉承前辈“德学共进、心系患者”的优良传统,积极跟踪国内外乳腺外科发展的最新动态,以最贴心的服务、最优质的技术服务于患者。
乳腺微创手术是深受广大乳腺疾病患者喜爱的新技术。我们率先在省内开展了乳腔镜下乳腺肿物切除术、乳腔镜下男性乳腺发育皮下腺体切除术、乳腔镜下隆乳剂清除术等一系列乳腔镜手术以及前哨淋巴结活检等微创手术,受到了患者的好评,填报了省内技术空白。
乳腺癌术后乳房再建是提高乳腺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减轻患者心理创伤的新技术,我们在省内首先开展了乳腺癌术后一期自体组织乳房再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乳腺癌术后二期假体乳房再造以其创伤小、手术简单、效果好,也受到了患者的喜爱。
乳腺外科引进了国际先进的乳腺微创旋切系统(麦默通),此设备可以极微小的切口(在乳晕旁或其他隐蔽处取3毫米的切口、不需缝合、愈合后几乎看不到疤痕,俗称无痕手术)切除3厘米以下的单发或多发乳腺良性肿物,并可切取足够的可疑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不仅有良好的美容效果,而且提高了乳腺癌的早期发现率。
乳腺科是省内唯一开展纤维乳管镜检查和治疗的专业科室,对乳腺溢液和其他乳管内病变的诊断治疗有着其他传统方法难以比拟的优势。
利用一系列先进设备和技术开展、研究的“乳腺微病灶”诊断和治疗技术,在乳腺癌的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将极大地造福于患者。
乳腺增生性疾病是妇女的多发病和常见病。乳腺外科开展的“心理舒导结合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研究取得了显著疗效,受到了患者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社会进步永无止境、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乳腺外科全体医护人员将永远牢记使命,忠实践行“一切为了患者”的宗旨,以优秀的医德、优良的技术,一丝不苟、全心全意地服务患者、造福社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性病科组建于1954年。自成立以来山医大二院皮肤性病科始终以服务广大患者为宗旨,充分发挥专科优势,经过50多年的努力,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均有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的专科特色,医、教、研工作协调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在广大患者中享有良好的声誉。现有编制床位12张,各技术系列医务人员23人,其中高级技术职务人员5名,中级技术职务人员7名,博士3名,硕士9名。
在医疗工作方面,设立了普通门诊、专家门诊及特色性病咨询门诊,年门诊量达3.5万人次以上。门诊设有皮肤真菌实验室、性病实验室、治疗室、变态反应室、激光治疗室等。目前,皮肤性病科是山西省唯一的国家级规范化性病门诊示范点,除平日大量的门诊工作外还肩负着指导全省范围内规范化性病诊治工作的开展和管理,先后对省内各级医师开展性病艾滋病培训3次,为山西省性病规范化诊疗作出了很大贡献。在规范治疗的基础上,提高性病的检测水平,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开展了基因水平的检测方法。同时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搞好性病艾滋病的防治与监测。
为了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发挥专科特色,不断拓宽诊疗范围,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先后增加了以下项目:1.设立了性病咨询门诊,每周三下午由专人提供性病咨询服务,为咨询者答疑解惑,取得了社会广大患者的认可。2.激光室除开展常规诊疗项目外,2008年还开展了光动力治疗尖锐湿疣、银屑病的光疗以及痤疮的蓝光、红光治疗等多种项目。3.真菌实验室不仅做常规的真菌镜检和培养,还开展了真菌小菌种的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4.目前皮肤组织病理室正在积极筹建当中,皮肤组织病理室的建立将大大提高本科室对皮肤性病的诊断水平,减少误诊、漏诊,带动本学科迈向一个新的台阶。5.过敏原检测除原有的皮肤点刺试验外,2008年开展了斑贴试验,它是采用国际接触性皮炎研究组(ICDRG)认定产品,将为慢性过敏患者提供福音。
在科研工作方面,皮肤性病科紧紧围绕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用技术,积极开展皮肤性病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吸收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根据本学科的研究方向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并通过与国内同行协作申报科研课题,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和医疗水平,确定2个稳定的科研方向,真菌感染性疾病和性传播疾病尤其是沙眼衣原体的研究。目前,科室对于深部真菌的研究处于国内前沿水平,且已经得到多项省级科研项目的资助。在医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现状调查、病原学分析和耐药性研究的基础上,正在对深部真菌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此项研究希望能够较为准确地掌握太原地区深部真菌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以便指导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治疗手段,减少患者的死亡率;同时对深部真菌进行早期特异性分子诊断及基因分型的研究,对其发病机制和耐药机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从而帮助临床做出早期诊断,以便及时治疗,降低患者死亡率。针对山西地区性传播性疾病尤其是非淋菌性尿道炎发病率较高,而目前对其发病现状缺乏研究的状况下,定位于沙眼衣原体感染的研究。利用细胞培养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沙眼衣原体进行基因分型以及基因型与临床复发性、难治性的关系进行研究,深入探讨沙眼衣原体感染产生的原因和机制,为防治沙眼衣原体感染提供理论依据。针对沙眼衣原体感染复发性、难治性的特点,积极引进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刘全忠教授合作进行《沙眼衣原体F型核酸疫苗免疫原免疫效应的研究》,此项工作目前正在进行之中,希望通过此项研究能够为预防和减少沙眼衣原体感染的发病率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该研究目前处于国际前沿。在目前对深部真菌和沙眼衣原体感染研究的基础上,将针对女性性病患者的念珠菌性阴道病进行现状调查、病原学分析和耐药性检测分析,同时对其与非淋菌性尿道炎的相关性进行研究;还将进一步对沙眼衣原体的耐药性进行研究。近年来,皮肤性病科先后承担省、市级和院内科研课题9项,科研资助资金达30余万元;在各级杂志发表论文70余篇。
在教学方面,多年来一直承担山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口腔学专业、儿科医学专业和临床医学专业本硕连读生的教学工作;现有硕士生导师2名,共培养硕士生13名。
本着“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特长”的学科发展方向,注重科室建设,根据皮肤性病科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近期和中远期发展规划,并一步一个脚印地逐步实施。为了加强科室梯队建设,培养和提高青年医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在科室主任冯文莉的带领下皮肤性病科每周组织科内业务学习。在培养科内原有青年医师的同时,积极引进人才,提高了科室医务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目前形成了合理的学科建设梯队。逐步使科室走向制度化、正规化、科学化的轨道,创建了具有专业特色的科室品牌。
在全科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皮肤性病科正朝着新的目标大步前进,全科医务人员有决心、有信心把皮肤性病科的医、教、研工作做的更好,为医院的发展添活力,为人民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鼻科的相关介绍暂时空缺,我们正在拼命完善当中。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消化科于1962年组建,1978年成立内镜室,在山西省内率先开展消化内镜检查及治疗工作,提高了消化系统疾病诊断水平。1980年成立消化病房,床位18张,到1994年床位扩大到40张。1997年成立消化实验室。
主要研究方向确立慢性肝病、消化道肿瘤及内窥镜诊断和治疗为我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并争取将之成为我科特色,在这两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临床与实验室密切结合,将已掌握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临床基础研究,争取对病毒性肝病及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和治疗争取有所突破。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成立于1958年,在我国著名骨科专家马景昆、包尚恕教授创立和三代人的辛勤耕耘下,我们发展成为山西省的骨科医疗与科研中心。本学科学术梯队健全,技术力量雄厚、科研成果丰硕,现已成为山西医科大学和山西省医学重点学科。骨科从创立时的25张病床,10余名医护人员发展至今已有病床184张,分6个专业组:创伤骨科、骨病、显微手外科、关节外科、脊柱外科和家庭病房整复室。全科医护人员141名,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8人、讲师、主治医师20名,具有博士学位的医师8人,硕士学位2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7名,另有同济医科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一名。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乳腺外科是集医疗、科研、教学、保健、预防于一体的专业科室。是在20世纪初,山西医科大学的前身—山西省立川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创立初期即建立的传统专业,有90余年的历史。一代代前辈笃学创新取得了辉煌的业绩。
在新世纪、新时代,我们秉承前辈“德学共进、心系患者”的优良传统,积极跟踪国内外乳腺外科发展的最新动态,以最贴心的服务、最优质的技术服务于患者。
乳腺微创手术是深受广大乳腺疾病患者喜爱的新技术。我们率先在省内开展了乳腔镜下乳腺肿物切除术、乳腔镜下男性乳腺发育皮下腺体切除术、乳腔镜下隆乳剂清除术等一系列乳腔镜手术以及前哨淋巴结活检等微创手术,受到了患者的好评,填报了省内技术空白。
乳腺癌术后乳房再建是提高乳腺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减轻患者心理创伤的新技术,我们在省内首先开展了乳腺癌术后一期自体组织乳房再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乳腺癌术后二期假体乳房再造以其创伤小、手术简单、效果好,也受到了患者的喜爱。
乳腺外科引进了国际先进的乳腺微创旋切系统(麦默通),此设备可以极微小的切口(在乳晕旁或其他隐蔽处取3毫米的切口、不需缝合、愈合后几乎看不到疤痕,俗称无痕手术)切除3厘米以下的单发或多发乳腺良性肿物,并可切取足够的可疑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不仅有良好的美容效果,而且提高了乳腺癌的早期发现率。
乳腺科是省内唯一开展纤维乳管镜检查和治疗的专业科室,对乳腺溢液和其他乳管内病变的诊断治疗有着其他传统方法难以比拟的优势。
利用一系列先进设备和技术开展、研究的“乳腺微病灶”诊断和治疗技术,在乳腺癌的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将极大地造福于患者。
乳腺增生性疾病是妇女的多发病和常见病。乳腺外科开展的“心理舒导结合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研究取得了显著疗效,受到了患者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社会进步永无止境、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乳腺外科全体医护人员将永远牢记使命,忠实践行“一切为了患者”的宗旨,以优秀的医德、优良的技术,一丝不苟、全心全意地服务患者、造福社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肾内科成立于1993年,是省级大医院中成立最早的肾脏病学科。设有门诊、病房、血液净化中心和实验室四个部门。在科主任李荣山教授的带领下,逐渐造就了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高效率的人才梯队,医师16人,护师10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3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5人,讲师(主治医师)8人,主管护师2人,护师2人,护士6人,技师1人。现有医师中获博士学位10人,在读博士研究生2人,获硕士学位3人,在读硕士研究生1人。
医疗工作是科室发展的基础,目前肾内科拥有临床专业病床40张,接受来自全省各地乃至其他省市的疑难重症肾脏病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包括超微病理)的诊断及治疗,年收治住院患者近千余人;每日均设有副高职称以上专家门诊,门诊量近万人次。近年来,在全省首家开展经皮穿刺肾组织活检术及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血液灌流等新技术、新项目20余项,年肾穿刺活检300余人次。血液净化中心拥有先进的血液透析机12台和CRRT机1台,可开展各种血液净化工作,如:常规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液灌流及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等多项技术。年透析5000人次。曾在临汾、吕梁、忻州多次参与危重病人抢救,受到了当地政府及同行的好评。实验室有专职从事实验研究的博士1人、技师1人,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固定资产超过300万元。常规开展指甲肌酐测定、肾小球系列、肾小管系列、铁系列、尿蛋白定量等多项肾脏病相关化验检查项目;同时可进行动物实验、细胞培养、RT-PCR、Western bloting、ELISA等多种实验技术,为科研工作及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基础。目前,在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的博士3人,硕士20余人。
科研、教学工作预示了科室发展的前景,目前科室已形成5个稳定的研究方向:1. 急慢性肾衰竭的基础与临床研究;2.肾小管-间质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3.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症的基础与临床研究;4.血液净化技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其中肾脏缺血再灌注方面的研究一直处于国内该领域的前沿。近年来,已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山西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6项科研成果经鉴定达国际先进水平,在研项目1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其余均为省市级项目,科研经费200余万元。每年在国内外各级杂志上发表有价值的学术论文20余篇。
经过多年的努力,2000年成为山西省第一个内科肾脏病学硕士学位授权学科,2004年又成为第一个内科肾脏病学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3人。现已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60人;正在培养的在读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30余人。科室还承担山西医科大学五年制及七年制诊断学、内科肾脏病学的教学工作及各医疗单位专业人员的进修学习培养任务,每年培养进修医生10-15人,2005年包括肾脏病专业在内的《内科学》被授予山西省重点学科,2007年《诊断学》成为山西省精品课程。
学科建设是科室发展的动力,建科以来积极为每个成员创造条件,定时进行知识更新,不断提高科室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先后派多名医师、护师分赴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以及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医科大学肾脏病研究所、广州中山医科大学肾脏病研究所、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武汉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南京军区总院肾脏病研究所等国内外知名医院进修深造,取各家之长,带动了全省肾脏病学科的发展。科室内部实行人性化管理,尽可能使每位成员工作环境温馨愉快,业余生活丰富多彩,处处体现和谐的人文环境。从2000年开始,在全院首创以漫画形式开展健康宣教,2004年以此为模板,为全院制定了《病友必读》,受到了患者一直好评。通过全科人员的共同努力,肾内科多次被评为山西省卫生厅及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先进科室。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是集医、教、研为一体的临床科室。创建之初在石映兰主任的领导下,儿科走过了艰辛的创业之路。为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近十余年来,为了生存与发展,在郝青英主任的带领下,全科医务人员努力创品牌,发展特色专业,目前已发展成为以神经、康复;哮喘、呼吸为主要特色的临床科室。形成了1、儿童癫痫的诊断与治疗2、围生期脑损伤、脑瘫的早期干预、康复训练;3、儿童哮喘的诊断与治疗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11名医护人员中,教授、主任医师2人,副教授、副主任医(技)师4人,主治医(技)师4人,硕士5人,硕士生导师1人。有三人分别担任中华医学会、中华围产医学会山西分会副主任、常委、委员。形成了两个合理的人才梯队,呈现“以老带新、以新助老”的和谐共进局面,神经专科就诊病人比例逐年提高。
目前开展的专业技术项目有:1、儿童癫痫、脑瘫、哮喘的诊断与治疗;2、24小时动态脑电图监测,协助诊断癫痫和发作性疾病;3、Gesell、中国比内、韦氏等智能测试、行为能力评估。可对智力低下的程度进行诊断;4、Peabody发育测试。可对运动发育进行筛查、评估,并对落后者进行训练;5、脑瘫儿粗大、精细运动功能测试。可评估患儿残障水平、并能对康复效果进行评估;6、语言评估与训练评估语言障碍类型并进行语言训练;7、配有国际领先耳声发射听力筛查仪,对新生儿及高危儿进行听力筛查。8、具有国际先进双通道生物刺激反馈治疗仪、痉挛肌、肌兴奋治疗仪等,可对脑瘫及其他中枢或周围神经损伤患者提供主、被动康复训练9、脑损伤、脑瘫及其他儿童脊髓、神经、肌肉、关节疾病康复训练。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学是医科大学校级优秀课程。现承担七、五年制多专业教学任务,为医大硕士点。培养硕士生19名,15名毕业后均在三甲医院工作,成为神经、康复专业的骨干。儿科共承担六项省级科研课题,多项院内新技术。独立及合作完成五项省级科研课题,曾获省科技进步一、三等奖两项,完成校级项目三项,院新技术六项。撰写学术表论文100多篇,其中50多篇发于国家级杂志上。出版学术专著三部。科室成员曾多次参加国际及国内学术会议。目前儿科正在不断提高医、教、研和临床服务水平,加强学科建设,为把儿科建设成专业性强的特色科室而奋斗。
我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中医科有本专业领域较深学术造诣的两位学术带头人。李丽教授为山西省卫生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学科组组长、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山西省中医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硕士生导师,指导研究生近20余名,他们已经成为省内外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科研的主要技术骨干。张剑宇教授现担任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常务理事,山西省新药审评委员,山西中医内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西省卫生技术职称评审委员,山西中医杂志编委。硕士生导师,现已招收培养硕士生15人,为我校中医学科带头人,多年从事中医药新药的研制与开发,在本专业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在两位有较高学术声望的带头人指导下,有一支常年从事临床、教学、科研的导师队伍。本学科两个方向共有导师5名,平均年龄47岁,其中教授5名,学士5名。分别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河北医科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和山西中医学院。整体而言,导师队伍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研究方向形成由高、中级职称人员组成人材梯队。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胸外科创建于1952年,是山西省心胸外科治疗中心,微创心脏手术中心,山西省心胸外科专业中唯一重点学科、山西医科大学重点学科、山西医科大学博士、说书研究生培养点、拥有16张监护床、50张普通病床。工作人员40人,其中有2名博士生导师、5名硕士生导师,4名正教授(正主任医师),3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6名博士、5名赴国外留学归国人员、山西省卫生系统上有自己的特色,在我省乃至华北地区的心胸外科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近几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并被SCI等收录12篇、中华级杂志发表研究论文30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研究项目10余项,专利8项,研究经费200多万元。目前承担国家级研究项目3项、省部级研究项目20余项。承担山西医科大学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教学和培养任务。
心胸外科医疗优势:
1.微创小切口先心病手术及比瓣膜置换手术;
2.先心病介入治疗;
3. 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手术;
4.全动脉化冠脉搭桥术;
5.巨大心脏患者多瓣膜转换手术;
6.各种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治疗;
7.大血管疾病的外科治疗;
8.肺减容手术治疗肺气肿;
9.电视胸腔镜辅助心脏、肺、胸膜手术治疗;
10.高龄重症食管、肺、纵膈肿瘤的手术治疗;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的相关介绍暂时空缺,我们正在拼命完善当中。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乳腺外科是集医疗、科研、教学、保健、预防于一体的专业科室。是在20世纪初,山西医科大学的前身—山西省立川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创立初期即建立的传统专业,有90余年的历史。一代代前辈笃学创新取得了辉煌的业绩。
在新世纪、新时代,我们秉承前辈“德学共进、心系患者”的优良传统,积极跟踪国内外乳腺外科发展的最新动态,以最贴心的服务、最优质的技术服务于患者。
乳腺微创手术是深受广大乳腺疾病患者喜爱的新技术。我们率先在省内开展了乳腔镜下乳腺肿物切除术、乳腔镜下男性乳腺发育皮下腺体切除术、乳腔镜下隆乳剂清除术等一系列乳腔镜手术以及前哨淋巴结活检等微创手术,受到了患者的好评,填报了省内技术空白。
乳腺癌术后乳房再建是提高乳腺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减轻患者心理创伤的新技术,我们在省内首先开展了乳腺癌术后一期自体组织乳房再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乳腺癌术后二期假体乳房再造以其创伤小、手术简单、效果好,也受到了患者的喜爱。
乳腺外科引进了国际先进的乳腺微创旋切系统(麦默通),此设备可以极微小的切口(在乳晕旁或其他隐蔽处取3毫米的切口、不需缝合、愈合后几乎看不到疤痕,俗称无痕手术)切除3厘米以下的单发或多发乳腺良性肿物,并可切取足够的可疑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不仅有良好的美容效果,而且提高了乳腺癌的早期发现率。
乳腺科是省内唯一开展纤维乳管镜检查和治疗的专业科室,对乳腺溢液和其他乳管内病变的诊断治疗有着其他传统方法难以比拟的优势。
利用一系列先进设备和技术开展、研究的“乳腺微病灶”诊断和治疗技术,在乳腺癌的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将极大地造福于患者。
乳腺增生性疾病是妇女的多发病和常见病。乳腺外科开展的“心理舒导结合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研究取得了显著疗效,受到了患者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社会进步永无止境、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乳腺外科全体医护人员将永远牢记使命,忠实践行“一切为了患者”的宗旨,以优秀的医德、优良的技术,一丝不苟、全心全意地服务患者、造福社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耳科的相关介绍暂时空缺,我们正在拼命完善当中。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产科的相关介绍暂时空缺,我们正在拼命完善当中。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男科的相关介绍暂时空缺,我们正在拼命完善当中。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乳腺外科是集医疗、科研、教学、保健、预防于一体的专业科室。是在20世纪初,山西医科大学的前身—山西省立川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创立初期即建立的传统专业,有90余年的历史。一代代前辈笃学创新取得了辉煌的业绩。
在新世纪、新时代,我们秉承前辈“德学共进、心系患者”的优良传统,积极跟踪国内外乳腺外科发展的最新动态,以最贴心的服务、最优质的技术服务于患者。
乳腺微创手术是深受广大乳腺疾病患者喜爱的新技术。我们率先在省内开展了乳腔镜下乳腺肿物切除术、乳腔镜下男性乳腺发育皮下腺体切除术、乳腔镜下隆乳剂清除术等一系列乳腔镜手术以及前哨淋巴结活检等微创手术,受到了患者的好评,填报了省内技术空白。
乳腺癌术后乳房再建是提高乳腺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减轻患者心理创伤的新技术,我们在省内首先开展了乳腺癌术后一期自体组织乳房再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乳腺癌术后二期假体乳房再造以其创伤小、手术简单、效果好,也受到了患者的喜爱。
乳腺外科引进了国际先进的乳腺微创旋切系统(麦默通),此设备可以极微小的切口(在乳晕旁或其他隐蔽处取3毫米的切口、不需缝合、愈合后几乎看不到疤痕,俗称无痕手术)切除3厘米以下的单发或多发乳腺良性肿物,并可切取足够的可疑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不仅有良好的美容效果,而且提高了乳腺癌的早期发现率。
乳腺科是省内唯一开展纤维乳管镜检查和治疗的专业科室,对乳腺溢液和其他乳管内病变的诊断治疗有着其他传统方法难以比拟的优势。
利用一系列先进设备和技术开展、研究的“乳腺微病灶”诊断和治疗技术,在乳腺癌的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将极大地造福于患者。
乳腺增生性疾病是妇女的多发病和常见病。乳腺外科开展的“心理舒导结合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研究取得了显著疗效,受到了患者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社会进步永无止境、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乳腺外科全体医护人员将永远牢记使命,忠实践行“一切为了患者”的宗旨,以优秀的医德、优良的技术,一丝不苟、全心全意地服务患者、造福社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性病科组建于1954年。自成立以来山医大二院皮肤性病科始终以服务广大患者为宗旨,充分发挥专科优势,经过50多年的努力,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均有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的专科特色,医、教、研工作协调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在广大患者中享有良好的声誉。现有编制床位12张,各技术系列医务人员23人,其中高级技术职务人员5名,中级技术职务人员7名,博士3名,硕士9名。
在医疗工作方面,设立了普通门诊、专家门诊及特色性病咨询门诊,年门诊量达3.5万人次以上。门诊设有皮肤真菌实验室、性病实验室、治疗室、变态反应室、激光治疗室等。目前,皮肤性病科是山西省唯一的国家级规范化性病门诊示范点,除平日大量的门诊工作外还肩负着指导全省范围内规范化性病诊治工作的开展和管理,先后对省内各级医师开展性病艾滋病培训3次,为山西省性病规范化诊疗作出了很大贡献。在规范治疗的基础上,提高性病的检测水平,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开展了基因水平的检测方法。同时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搞好性病艾滋病的防治与监测。
为了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发挥专科特色,不断拓宽诊疗范围,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先后增加了以下项目:1.设立了性病咨询门诊,每周三下午由专人提供性病咨询服务,为咨询者答疑解惑,取得了社会广大患者的认可。2.激光室除开展常规诊疗项目外,2008年还开展了光动力治疗尖锐湿疣、银屑病的光疗以及痤疮的蓝光、红光治疗等多种项目。3.真菌实验室不仅做常规的真菌镜检和培养,还开展了真菌小菌种的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4.目前皮肤组织病理室正在积极筹建当中,皮肤组织病理室的建立将大大提高本科室对皮肤性病的诊断水平,减少误诊、漏诊,带动本学科迈向一个新的台阶。5.过敏原检测除原有的皮肤点刺试验外,2008年开展了斑贴试验,它是采用国际接触性皮炎研究组(ICDRG)认定产品,将为慢性过敏患者提供福音。
在科研工作方面,皮肤性病科紧紧围绕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用技术,积极开展皮肤性病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吸收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根据本学科的研究方向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并通过与国内同行协作申报科研课题,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和医疗水平,确定2个稳定的科研方向,真菌感染性疾病和性传播疾病尤其是沙眼衣原体的研究。目前,科室对于深部真菌的研究处于国内前沿水平,且已经得到多项省级科研项目的资助。在医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现状调查、病原学分析和耐药性研究的基础上,正在对深部真菌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此项研究希望能够较为准确地掌握太原地区深部真菌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以便指导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治疗手段,减少患者的死亡率;同时对深部真菌进行早期特异性分子诊断及基因分型的研究,对其发病机制和耐药机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从而帮助临床做出早期诊断,以便及时治疗,降低患者死亡率。针对山西地区性传播性疾病尤其是非淋菌性尿道炎发病率较高,而目前对其发病现状缺乏研究的状况下,定位于沙眼衣原体感染的研究。利用细胞培养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沙眼衣原体进行基因分型以及基因型与临床复发性、难治性的关系进行研究,深入探讨沙眼衣原体感染产生的原因和机制,为防治沙眼衣原体感染提供理论依据。针对沙眼衣原体感染复发性、难治性的特点,积极引进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刘全忠教授合作进行《沙眼衣原体F型核酸疫苗免疫原免疫效应的研究》,此项工作目前正在进行之中,希望通过此项研究能够为预防和减少沙眼衣原体感染的发病率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该研究目前处于国际前沿。在目前对深部真菌和沙眼衣原体感染研究的基础上,将针对女性性病患者的念珠菌性阴道病进行现状调查、病原学分析和耐药性检测分析,同时对其与非淋菌性尿道炎的相关性进行研究;还将进一步对沙眼衣原体的耐药性进行研究。近年来,皮肤性病科先后承担省、市级和院内科研课题9项,科研资助资金达30余万元;在各级杂志发表论文70余篇。
在教学方面,多年来一直承担山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口腔学专业、儿科医学专业和临床医学专业本硕连读生的教学工作;现有硕士生导师2名,共培养硕士生13名。
本着“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特长”的学科发展方向,注重科室建设,根据皮肤性病科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近期和中远期发展规划,并一步一个脚印地逐步实施。为了加强科室梯队建设,培养和提高青年医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在科室主任冯文莉的带领下皮肤性病科每周组织科内业务学习。在培养科内原有青年医师的同时,积极引进人才,提高了科室医务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目前形成了合理的学科建设梯队。逐步使科室走向制度化、正规化、科学化的轨道,创建了具有专业特色的科室品牌。
在全科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皮肤性病科正朝着新的目标大步前进,全科医务人员有决心、有信心把皮肤性病科的医、教、研工作做的更好,为医院的发展添活力,为人民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咽喉科的相关介绍暂时空缺,我们正在拼命完善当中。
可咨询
服务人次 9
好评率(--%)
擅长:神经系统病变、周围神经病、面瘫、重症肌无力、头痛、偏头痛、神经性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血管性头痛、慢性头痛、原发性头痛、继发性头痛、药物性头痛、慢性偏头痛、萎缩侧索硬化、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脑供血不足、中风后遗症、急性脑梗死、脑动脉硬化症、中风、高血压性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血管病后遗症、颈动脉狭窄、格林巴利综合征、视神经脊髓炎、脊髓炎
可咨询
服务人次 3575
好评率(98.2%)
擅长:医院获得性肺炎、重症联合免疫缺陷、急性重症哮喘、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老年重症感染、重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重症监护神经障碍、重症监护精神异常、与重症监护相关的精神病、多重肺部感染、术后下呼吸道感染、肺非典型分枝杆菌感染、脓毒症相关性心肌功能异常、呼吸性碱中毒、心源性哮喘、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呼吸性酸中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呼吸机依赖、上呼吸道堵塞、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呼吸机相关性肺炎、i型呼吸衰竭、循环衰竭、继发性肺动脉高压、高动力性循环、高动力循环、休克、过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
可咨询
服务人次 1086
好评率(96.1%)
擅长:脑血管病、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性脑出血、中风、短暂性脑缺血、脑血栓形成、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瘤、颈动脉狭窄、血管性痴呆、神经系统病变、头痛、偏头痛、神经性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血管性头痛、栓塞、急性脑梗死
可咨询
服务人次 665
好评率(99.7%)
擅长:甲状腺疾病、graves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甲状腺炎、亚甲炎、甲状腺肿、糖尿病、糖尿病足、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营养失调、缺钙、骨质疏松、低血糖
可咨询
服务人次 205
好评率(94.9%)
擅长:甲状腺疾病、graves病、甲状腺功能减退、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单纯性肥胖、甲状腺结节样病变、代谢疾病、骨质疏松、高血压病
可咨询
服务人次 4
好评率(--%)
擅长:心律失常、心房颤动、早搏、室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心动过缓、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硬化闭塞症、动脉狭窄、动脉闭塞、动脉硬化闭塞病、动脉栓塞、冠心病、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型心绞痛、缺血性心肌病、继发性高血压、老年高血压、肾血管性高血压、内分泌性高血压、心力衰竭
查看更多内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