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1957年由原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分迁来渝创建,历经5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全国首批“三级甲等医院”和重庆市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技术实力最强,融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及涉外医疗为一体的重点大型综合性教学医院。医院牵头成立了重庆市首家医院集团(医联体),即“重医一院医院集团”,集团以院本部为核心医院,包括3家直属分院(第一分院、金山医院、青杠老年护养中心)、6家托管医院(大足区人民医院、海扶医院、綦江区人民医院、万盛经开区人民医院、酉阳县人民医院、合川区人民医院)。
服务能力出众 院本部开设临床科室35个,医技科室8个,现有编制床位3200张。2014年门诊量289.75万人次,出院病人12.09万人次,年手术8.79万台次,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达90%以上。病人来自全国各地及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在重庆及四川、贵州等周边省市拥有21家教学医院和75家指导医院。
医疗技术精湛 院本部常年承担疑难危急重症救治、应急救援、干部保健及涉外医疗任务,是中国西部疑难重症诊疗中心,重庆市SARS、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传染病重症病例救治首要单位和专家组长单位,以及重庆市唯一一家同时获肝、肾移植技术准入的地方医院。形成了器官移植、微创、介入、辅助生殖、无痛诊疗等优势技术。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7个(产科、检验科、重症医学、专科护理、内分泌科、心血管内科、胸外科、神经外科、麻醉科、神经内科、普通外科、眼科、呼吸内科、耳鼻咽喉科、肿瘤科、医学影像科、老年病科),获批卫生部培训基地10个,重庆市临床诊疗中心27个,重庆市医疗质量控制中心18个,重庆市专科护士培训基地8个。各学科均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优势,综合诊断治疗水平居国内先进行列。
医疗设备先进 院本部拥有PET-CT、炫速双源CT、宝石能谱CT、128层螺旋CT、3.0T MRI、1.5T MRI、平板DSA、SPECT、高强度超声聚焦肿瘤治疗系统、影像引导放射治疗系统(IGRT)等国内一流的大型医疗设备。
医学人才济济 院本部拥有973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长江学者、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等在内的一大批学术造诣高、临床经验丰富的知名专家。拥有教授252人,副教授350人,博士生导师46人,硕士生导师330人,享受政府津贴专家42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36人,重庆市医学会主任、副主任委员59人。
科教成效显著 院本部形成了以神经科学、肿瘤学、脂糖代谢、眼科及重症医学等为代表的“五大优势学科群”。设有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学位授权点3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5个。已建成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内科学-传染病、神经病学)、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1个(中西医结合临床),重庆市高校重点学科34个、重庆市医学重点学科11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5个。承办统计源期刊《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近5年(2010—2014)来承担包括国家973项目、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计划等各级纵向科研课题846项,获得重庆市科技突出贡献奖在内的各级科技成果奖60项,2013年在科技统计源期刊上发表的科技论文数居全国医疗机构第5位。
荣誉奖项众多 院本部先后获得“全国百佳医院”、“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人先锋号”等一系列荣誉称号。2008年荣获卫生部“2005-2007年度全国医院管理年活动先进单位”和“全国卫生系统护士岗位技能竞赛”金奖。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一分院 (原重庆市第八人民医院,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于2010年11月2日成建制并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一所以医疗为中心,兼有科研、教学和干部保健等职能的国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承担中央领导来渝的医疗保健任务和省部级、厅局级领导的日常主动保健工作,以及社区居民22万人的医疗保健任务,是重庆市机关直属医院和干部保健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金山医院 是重庆市唯一一家融医疗、康复、预防、保健为一体,面向国际、国内的公立涉外医院。医院服务大众健康,以特需医疗和高端医疗服务为特色,配备现代化的诊疗设备,拥有一支精通外语、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团队,实行电话预约和全程导医服务,提供一对一或多对一专家接诊,能满足不同层次患者的就诊需求。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青杠老年护养中心 系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的全国首家大型公立医院下属的养老机构。中心由普通护养区、高级护养区、临湖疗养区、学术交流中心、康复医院、护理职业学院等组成,设置护养床位3000张,医院床位1000张,分五区三期建设。中心集养生、康复理疗、医疗护理、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建成后将成为重庆市首家大型五星级综合性养老机构。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足医院 系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托管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急救为一体的国家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医院能开展电视腹腔镜、胸腔镜、关节镜手术,颅内肿瘤切除术、肝叶切除术、心脏修补术、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全髋关节置换术、直肠癌根治术以及内科各种疑难病症的诊断和治疗,外科微创手术和肿瘤放射治疗水平处于重庆市区县级医院先进行列。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海扶医院 系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托管医院,是集临床、科研、教学为一体的海扶无创医疗示范医院。医院以无创医疗理念为宗旨,以治疗子宫肌瘤专病为特色,多学科专家团队把国际领先的海扶超声消融治疗技术应用于临床,为患者精心设计个性化、系统化、无创微创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实现“我的健康我做主”。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綦江医院 系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托管医院,是集医疗、预防、保健、教学、科研、急救为一体的国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拥有全区规模最大、设备最好的健康体检中心。能开展晚期肝癌和肺癌的介入治疗、肿瘤的化疗和放疗、ERCP检查和治疗、颅内肿瘤治疗、微创腔镜检查治疗及各种烧伤治疗等,诊疗技术水平在全区处于领先地位,部份诊疗技术达到市级医院水平。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万盛医院 系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托管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急救为一体的国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承担万盛经开区居民和毗邻区县部分群众的医疗保健工作,以及经开区内各乡镇卫生院的教学和医疗指导任务。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酉阳医院 系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托管医院,是一所集医、教、研为一体的国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是酉阳县医疗救治中心,担负酉阳及周边各(区)县84万人的防病救治任务。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合川医院 系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托管医院,是一所集医、教、研、预防、保健、急救于一体的国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开展了计算机辅助下电磁导航系列手术,血液透析,高压氧治疗,肝胆、泌尿及妇科微创治疗技术,血管内、血管外介入治疗技术等,对多发伤、复合伤、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抢救居合川区最高水平。
地址 :
总院地址:九龙坡区马王乡龙泉村160号 分院地址:九龙坡区兴胜路2号
电话 :
023-118114,023-114(预约挂号),023-63310999(总机),023-89012238(门诊咨询),023-89012192(门诊挂号)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成立于1979年,历经全国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程树磐、林琦、马才骊、陈运贞、饶邦复、吴庆玲、雷寒等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已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在重庆市三甲医院中处于领先地位。心血管内科仪器设备齐全先进,总值6000余万元,拥有三层楼普通病房和一层CCU病房、两个心导管室、七个门诊诊室、3个彩色超声心动图室、1个心电分析室、4个多媒体电教室、体外反搏室。
目前开放床位数213张,拥有全重庆市最大的心脏重症监护病房,2014年入院病人超过8000人次,门诊病人超过15万人次。心脏介入诊疗手术台次大于3500台/年。现每年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300余台,完成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150余例,居全市前列。承担重庆市大量的院际会诊和疑难病例诊治,包括心脏介入手术指导、培训和考核工作,成为长江上游区域心血管疑难病诊治中心,引领西南区域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技术发展。
二、人才队伍
心血管内科现有医护技人员175人,其中医师58人,护士110人,技师7人。教授12人,副教授13人,博士学位者28人,硕士25名,17人出国留学1-2年。2012年引进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终身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学“巴渝学者”、重庆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院副院长夏勇教授作为心血管内科的科研副主任(兼);引进明尼苏达医学院副教授、医学博士朱伟熹为客座教授。
三、科研水平
在学术带头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雷寒教授带领下,主研和完成国家科技部“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10项;主编、副主编包括高等院校教材在内的专著30余部,发表论文700余篇,其中SCI文章40余篇,共获国家、省部级奖项达7项。并与英国牛津大学和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等建立了长期合作与交流联系,是长江上游临床研究中心及临床技术转化中心。
四、基地和中心
1979年 硕士学位授予点
1992年 西南地区第一个心血管内科博士学位授予点
1999年 重庆市医学重点学科
2009年 卫生部首批冠心病和心律失常介入培训基地
重庆市冠脉介入诊疗技术质量控制中心
卫生部西区介入考试点
2010年 美国心脏病学院(ACC)教育培训基地
2011年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2012年 美国心脏学会(AHA)专业示范中心
2013年 重庆市心血管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美国心脏学会(AHA)优秀专业示范中心
2014年 重庆市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中心
五、学术会议
2012年12月,举办首届西南心血管慢病论坛学术会议;
2013年6月,举办2013年AHA专业示范中心慢病管理论坛暨重庆市心血管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会议、重庆市冠心病介入诊疗质量控制中心会议,并启动“西南心血管慢病管理质量促进项目”,现已在璧山、涪陵、綦江、大足、北碚、长寿等15个区县顺利开展;
2013年11月举办“2013 年重庆市医学会第六届心血管病学年会暨第二届西南心血管慢病论坛”;
2014年10月成功举办了“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心血管慢病新进展学习班和第三届西南心血管慢病论坛暨重庆市第五届内科学学术会议”。
一、科室介绍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成立于1979年,历经全国著名专家左景鉴、林春业、郁解非、韩文妙、王致天等教授的共同努力,已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科室,在重庆市三甲医院中处于领先地位。2000年由重庆市卫生局批准成立重庆市胃肠外科疾病治疗中心;2012年其所在的普通外科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013年成为重庆市普通外科(含肝胰小肠移植)医疗质量控制中心;2013年12月23日,由国家正式授予“重庆市微创外科手术培训基地”,并于2014年2月召开了培训基地启动仪式。
胃肠外科擅长普外科疾病,尤其是胃肠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胃肠道肿瘤的早期诊断、胃癌术式的选择、直肠癌的保肛术式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具有丰富的经验。率先在重庆市开展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直肠癌保肛率、胃肠道肿瘤的生存率均属国内先进水平。2013年6月在第8届全国胃癌学术会议中获中青年胃癌手术视频大赛腹腔镜组第一名;2013年9月成功施行全国首例直肠癌腹腔镜下全盆腔脏器切除术。2013年7月成功施行重庆市首例单孔腹腔镜下乙状结肠癌根治术,截止到2015年1月累计已开展30例单孔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并于2014年9月成功开展西南地区第一例3D单孔腹腔镜下结肠癌手术。胃肠外科在肿瘤化疗以及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方面,已形成一套完整、规范、成熟的治疗体系,近年来联合内分泌内科开展的肥胖症及Ⅱ型糖尿病综合治疗,已达到国内少有的规范化标准,率先在国内开展了肥胖及Ⅱ型糖尿病综合治疗门诊,为广大肥胖及Ⅱ型糖尿病患者带来全新的综合治疗手段,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另外,在MDT(多学科综合治疗)领域,重医一院胃肠外科为重庆市成立最早,设置最为齐全的MDT,且为重庆市唯一全国MDT示范推广基地(全国共14家)。胃肠肿瘤MDT团队成立于2012年,程勇教授也为重庆市唯一全国MDT专业委员会委员,团队为近400位晚期结直肠肿瘤患者提供了综合治疗,明显改善了晚期结直肠癌的生存预后。2015年6月10日,胃肠外科和肿瘤科举办“中外胃肠道肿瘤MDT专家交流会”, 现任欧洲外科肿瘤协会主席,英国利物浦大学教授Prof.Graeme J Poston,以及来自中国厦门、广州、重庆、涪陵、璧山、永川、万州等地区的8位胃肠肿瘤专家齐聚一堂,展开深入的病例讨论与学术交流。
目前,胃肠外科各项胃肠疾病诊治技术已处于长江上游的龙头地位,辐射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新疆的部分地区,其中,胃肠道间质瘤规范化治疗已和国际同轨,病人随访数量跻身国内前列,成功举办的两届国际胃肠疾病外科论坛学术研讨会议,使胃肠外科不仅在国内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在国际上也具有较强的学术影响力。
胃肠外科现有医生28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8人,主治医师多人,博士学位获得者15人,占55.71%。其中9人出国留学1~2年,包括德国科隆大学医学院、日本鸟取大学医学部、英国伦敦大学癌症研究所、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美国密西西比大学。胃肠外科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80余人,博士生30余人。
科室医疗设备完善、先进,拥有电子胃镜、电子结肠镜、胃肠动力学检查仪及多功能微波治疗仪等先进的检查治疗仪器,在胃肠道肿瘤的早期诊断、肛直肠动力学的检测等方面均属国内先进水平。科室现有三个病区,开放床位144张,年手术台次1800余台,其中胃癌根治术300余例/年,结肠癌根治术400余例/年,直肠癌根治术500余例/年,肛直肠良性疾病600余例/年。科研方面,已获中国新型专利多项,科研课题42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
科室拥有一支以中青年为骨干的专科护理队伍,2011年成立了具备专科护理特色的“伤口/造口护理小组”(由国际伤口治疗师、造口师组成),每季度举行造口患者的“阳光之家”活动,俱乐部活动已形成一定的区域影响力。
二、特色医疗
腹腔镜消化道肿瘤手术(包括胃癌、胃肠道间质瘤、结肠癌、直肠癌、结直肠腺瘤、结肠多发性息肉)
3D单孔腹腔镜手术
肠内肠外营养治疗
胃肠道肿瘤介入治疗
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术(包括环状混合痔、直肠粘膜脱垂)
微波痔治疗术(单个内痔、尖锐湿疣)
肥胖及Ⅱ型糖尿病综合治疗门诊
规范化胃肠道间质瘤综合治疗
三、特色手术
腹腔镜胃癌、结直肠癌根治手术
胃肠外科2000年率先在重庆市开展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根治术,现已累计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2000余例,腹腔镜胃癌根治术800余例。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根治彻底、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深获广大患者好评。
单孔腹腔镜手术
经脐单孔腹腔镜技术是传统腹腔镜手术由五孔改为一孔或两孔,是国际最前沿微创技术,手术中手术器械及设备经脐孔进入腹腔,利用脐部皱壁遮挡手术切口。该技术创伤小、痛苦轻、微小疤痕,术后恢复快,引领微创无痕最前沿。目前,已由我科程勇教授成功开展单孔腹腔镜结肠癌、直肠癌根治术超过30例,成功率100%,并发症低于5%,术后7天出院,成为重庆乃至西南地区首家开展,并且唯一正在开展单孔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单位。近日与3D腹腔镜技术相结合,成像更具体贴切、立体感强、视野清晰放大,为患者提供更安全、微创的手术。
胃肠道肿瘤介入治疗
胃肠道肿瘤介入治疗,是对胃肠道肿瘤的供血动脉进行栓塞和灌注化疗,通过“饥饿疗法”和“靶向化疗”,杀灭肿瘤细胞,达到手术前降期目的,使手术更加彻底;对于无法耐受手术的晚期患者,可以达到姑息性治疗的目的。从2001年累计已达500余例胃肠道肿瘤介入治疗,效果显著,在西南地区处于领先水平。
减重及代谢性疾病手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已成为一种流行病,严重肥胖者,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关节疾病、恶性肿瘤等发病率是正常体重者的数倍。治疗肥胖及代谢性疾病,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据大量研究表明,手术减肥是目前唯一长期有效的方式。
“减重及代谢性疾病手术”是一种可以在腹腔镜下完成的手术。该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时间短,效果好。近年来胃肠外科将该类手术成功运用于治疗肥胖及Ⅱ型糖尿病,是亚太地区手术治疗肥胖症及代谢性疾病全国诊疗中心分中心之一,技术实力在西南领先,已成功开展30多例该类手术,深得患者好评。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简称PPH)是用一种称为“PPH吻合器”的特殊器械,将痔上方的直肠黏膜脱垂带做环形切除。适用于各类痔,尤其是环状痔,重度内痔和部分直肠粘膜脱垂的病人。具有术后见效快、恢复快、无痛苦等特点,是患者手术治疗痔的首选。
肠道内镜下微创手术
肠道息肉、腺瘤是常见肠道疾病,因其有性肿瘤发展的可能,现均提倡早期予以治疗。肠道内镜下进行息肉与腺瘤切除、粘膜切除等微创手术可以有效治疗类似疾病,相对于传统外科手术,具有创伤小、住院时间短、费用少、恢复快等优势。我科已广泛开展内镜下微创手术,受到患者广泛好评。
全盆腔脏器切除手术
全盆腔脏器切除被用于盆腔内侵犯广泛的直肠癌、宫颈癌、膀胱癌等,尤其是盆腔内复发的恶性肿瘤,无肝、肺、骨等多发转移证据,无腹水的患者,争取行盆腔脏器切除术以达到根治目的。
该项技术由于对术者技术要求较高,因此目前仅能在部分医院开展,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该项技术的在国内外已经开展多年,其提高了需求患者的生存率,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同时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胃肠外科已成功开展此项新技术。
四、联系方式
门诊地址: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号楼门诊部3楼
病房地址: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号楼14、15楼
联系电话:023—89011014 023—89011015
一、科室简介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始建于1958年,由我国著名神经病学专家傅雅各、沈鼎烈、徐越和董为伟教授从上海第一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神经内科来渝创建。科室是西部地区最早的神经病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1999年成为首批重庆市医学重点学科,并相继建成重庆市医学重点实验室、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和重庆市省部级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2007年成为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级神经病学重点学科;2010年底,重医大附一院被批准为卫生部“脑卒中筛查及防治基地”,同时神经内科是卫生部“十二五”脑卒中质量控制省级中心和重庆市神经疾病质量控制中心;2012年,获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科室现有开放床位208张,设置国内一流的神经重症监护室床位16张,学科2014年门急诊104877人次,年出院5317人次,外地病人占收治病人总数30%以上,范围涵盖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每年招收来自全国各地进修医师30余名。
二、医疗团队
科室现有教授14人、副教授7人、讲师14人;博导7人、硕导18人,留学归国人员9人,有“973”首席科学家1人、“巴渝学者”2人、“两江学者”1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学科造就和培养了一大批神经病学领域的医疗、教学、科研高端人才,形成了具有雄厚实力的学术队伍。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在全国学术团体中占有重要席位。包括教育部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癫痫与脑电图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运动障碍学组、痴呆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疾病、癫痫、疼痛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青年委员、重庆市医学会神经病专委会主任委员等重要学术任职。
三、医疗特色
科室开展血管内介入治疗、动静脉溶栓、无创脑水肿检测、神经电生理检测、重症监护、肌肉活检等特色医疗和技术,脑血管疾病、癫痫、帕金森病、头痛、神经免疫、神经心理、肌病等亚专科建设及各项医疗指标位居国内前列。学科还贯彻落实医院领导急慢分治的创新理念,开设了青杠康复病区和金山医院普通部门诊。
四、科研成就
学科经过长期的临床和科研实践,已凝练出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脑血管疾病、癫痫、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学科科研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近10年先后获得国家高技术研究计划(“863”计划)、国家“973”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及其他国家级课题40项,省部市级纵向科研项目82项,共获纵向科研经费4000余万元。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市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12项,发表SCI论文220余篇,CSCD及其他专业论文720余篇。主编著专著 16 部。副主编和参编各类教材 24本。十年来培养硕士研究生450名,博士研究生142名,博士后研究人员3名,开展国际交流,举办了五届重庆国际神经病学会议,2008中法神经病学会议,第八届中国蛋白质组学大会,第七届中国神经内科医师大会,连续十四届神经病学国家级继教学习班,学科的发展对国内尤其是西部地区神经病学学科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享誉全国。
五、联系方式
门诊地址: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号楼门诊部3楼
病房地址: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号楼7、8、9楼
联系电话:神经内科ICU 023—89012007
神经内科1病区 023—89012442
神经内科2病区 023—89012008
重医大附一院内分泌内科成立于1977年,198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是西部地区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获得最早的学科之一。1998年经重庆市卫生局批准建立“重庆市糖尿病中心”。2001年被评为“重庆市卫生局重点学科”。2005年被评为“重庆市教委重点学科”。2008年被批准为“国家药物临床试验认定专业”,2011年获准进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是重庆市内分泌领域唯一的国家级重点专科。2013年成为“重庆市内分泌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促进了重庆市内分泌科医疗质量的稳步提高。在老一辈专家邱鸿鑫教授、舒昌达教授带领下,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团结拼搏、辛勤耕耘,学科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临床医疗成绩日益显著。
(1)学术队伍
张素华、邓华聪、李启富等博士导师、教授在国内内分泌学术界有较高的知名度,是国内公认的有突出学术成就的知名教授群体之一,他们与中青年专家一起形成了一个综合实力较强、团结协作、治学严谨的学术团体。学科现有医生19名,其中博士生导师3 人,教授6人,副教授6人,医学博士14人,护理人员40名,90%以上的医师有赴美国、法国等大学接受培训的经历。在糖尿病、肥胖、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疾病、骨质疏松等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和研究处于国内一流水平。
(2)平台条件
中心开放病床90张,拥有内分泌实验室1个,门诊量超过12万人/年。建立了内分泌、眼科、血管外科、烧伤整形科一站式服务联动机制,强化了糖尿病眼病和糖尿病足病的多学科协作。门诊医生团队4-5人/天,包括教授、副教授、主治医生,设有糖尿病专科护士的专业教育团队,提供门诊糖尿病知识指导、电话咨询、糖尿病知识专业网页、电子邮件等多方位服务。2009年被重庆市卫生局授予糖尿病专科护士培训基地,2013年通过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教育与管理单位认证。
(3)科学研究
近年来已发表论文600余篇,其中英文(SCI)近40篇,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及临床实践价值。主编发表专著3部,参编发表20余部。获得省、市级科技成果奖共计25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3项、国家863课题1项、国际合作研究多项。现已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69名,硕士研究生183名。
(4)医疗专业特色
①尿病足诊治: 科室与血管外科、烧伤科联合,成立了“重医一院糖尿病足中心”。
②钳夹技术: 国际上诊断胰岛素敏感性的“金标准”。已完成800例患者。
③微创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和肥胖,已完成30余例患者。
④垂体-肾上腺疾病诊治;建立标准胰岛素耐量试验(ITT)。
⑤骨质疏松诊治;拥有国际最先进的骨密度测定仪。
⑥甲亢及突眼诊治;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目前开展4项新技术:
a.CT引导下肾上腺静脉取血术(AVS):用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病因诊断。
b.泵持续脉冲式GnRH治疗:用于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
c.直接肾素测定:用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病因诊断。
d.HPLC法测定儿茶酚胺代谢产物(MNs):是诊断嗜铬细胞瘤的金标准,有助高血压病因的鉴别诊断。
自2000年以来,多次举办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特别是举办基层医生护士免费糖尿病教员培训班,为重庆市培养了一大批糖尿病专科医生和护士。2008年起,举办了3次糖尿病专科护士培训班,为重庆市各级医院培养了近百名糖尿病专科护士。2011年和2012年连续2年举办重庆市社区医生糖尿病诊治培训班,得到基层医生的好评。
(5)人才培养
中心于198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是西部地区获得授予权最早的学科之一。现已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69名,硕士研究生183名。科室每年派出45岁以下工作人员1~2人出国进修学习,目前已有10位人员赴美国、法国大学医学院接受基础研究培训,有1年以上出国学习经历者达90%。科室安排科研助理负责,每周举行读书会,进行科室核心业务学习。近年来,张素华、邓华聪、李启富、周波教授作为编委,分别参编“内科学”5年制、7年制、“诊断学”英文版全国统编教材。
为了让更多的医务人员特别是基层医院的医生护士不断更新糖尿病防治观念,提高糖尿病防治知识水平,重庆市糖尿病中心自1998年以来组织多期国家级和4期市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使这些医务人员树立新的糖尿病防治观念,为当地的糖尿病防治起到重要作用。2008年经重庆市卫生局批准中心成立“糖尿病专科护士培训基地”,连续4年培养糖尿病专科护士200余人。2011年和2013年连续3年举办重庆市社区医生糖尿病诊治培训班,得到基层医生的好评。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生殖健康与不孕症专科按原卫生部颁发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与人类精子库相关技术规范、基本标准和伦理原则》建立了IVF实验室、人工授精实验室、净化层流工作区及胚胎冻融室。工作人员由妇产科医师、泌尿男科医师、遗传学、生物学、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护理人员等组成,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8人,硕士8人,博士3人。1997年7月成功完成首例人工授精,1999年4月成功完成首例试管婴儿,2002年2月成功完成首例卵泡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胚胎移植,2002年6月成功完成首例多胎妊娠减胎术,2003年10月成功完成首例冷冻胚胎移植。中心依托重庆医科大学的教学和科研实力,始终走在专业技术发展前列,临床诊疗水平和实验室操作技能不断完善和提高。
主要诊治疾病:
1、女性不孕不育(继发不孕、原发不孕、复发性流产、内膜异位症等)
2、月经紊乱(多囊卵巢综合征、功血、闭经等)
3、男性不育(无精子症、少弱畸精子症、性功能障碍等)
主要诊疗项目:
1、促孕保胎
2、监测排卵
3、调经
4、人工授精(IUI)
5、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
6、卵细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术(ICSI)
7、精子/卵子/胚胎的冷冻保存
8、多胎妊娠减胎
9、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超声下输卵管通液术
10、精液分析、睾丸(附睾)细针穿刺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是集临床、教学、科研、防盲为一体的综合性科室,重庆市眼科唯一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单位,重庆市眼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眼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眼科研究所、重庆市眼库、重大致盲眼病防治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的依托单位,全国“医德楷模”、重庆市唯一的眼科“两江学者”设岗单位和瑞霖眼科临床救助(狮子)基金志愿者单位,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医学会眼科专委会主任委员单位,是重庆市医学重点学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四大优先建设学科之一。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在国内外有较高的声誉。眼科立足重庆、辐射西南,为患者持续提供了多年高质量的服务。经过50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积累,眼科人才队伍合理,亚专科设置齐全,执行力度强。在白内障、青光眼、斜视弱视、眼外伤、屈光疾病、泪道眼眶疾病等各种常见眼病和复杂眼病的诊疗方面处于重庆市领先水平。在葡萄膜炎、角膜病、视网膜疾病的诊治方面达全国先进水平。科室是世界最大的葡萄膜炎诊治中心之一,有来自全国各地和国外的患者;是国内接受捐献角膜进行角膜移植最多的单位;在重庆首先开设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病变等专病门诊;视网膜电生理的临床诊断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科室各亚专科齐全,医护技研工作人员90余名,其中医师28人,13人为高级职称,护理人员49名,专职技术人员6名,专职秘书4名。拥有几乎全部现代化的眼科诊疗仪器和设备,并保证正常使用。具有较强的处理眼科疑难病症的能力。开放床位数128张,年均门诊量100000余人,出院人数6500余人,手术量6000余台。
眼科作为重庆市最大的研究生培养基地和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为社会输送了大量合格的眼科医学人才。每年招收眼科博士、硕士研究生约25名。科室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两份最权威的眼科书籍全国五年制第七版、第八版《眼科学》教材和眼科全书《中华眼科学》总论部分的主编单位、第二版研究生规划教材《眼科学》副主编单位和多部国家级眼科教材的编委单位。
科室具有较强的综合科研实力,在葡萄膜炎、视觉电生理和视网膜疾病的某些研究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获得了广泛认同。近五年来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等国家级课题52项共2710万元,在国际眼科杂志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得了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重庆市科技突出贡献奖(重庆市科技最高奖)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奖励14项。主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5次,省市级会议30余次。学科带头人杨培增教授为国际著名眼科专家,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医学会眼科专委会主任委员。有9人在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各专业组中担任组长、副组长或委员;7名教授担任重庆市医学会眼科专委会各专业组正副组长;多名教授为国际眼科亚专业的委员,国际和国内眼科杂志的编委,国家级各类基金和奖励的评审专家。
一、主要研究方向:
葡萄膜炎,眼底病,糖尿病视网膜疾病,年龄相关黄斑变性,角膜病,白内障,青光眼,小儿眼科、泪道疾病、斜弱视,眼外伤,屈光疾病(准分子激光手术)。
二、人才结构:
眼科现有83名医护技人员,其中医师26人(教授11名,副教授4名),护士48人,技术人员9名。拥有博士学位8人,硕士学位11人。其中杨培增教授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重庆市两江学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际眼炎病学会的执行理事、亚太眼炎病学会执行理事、国际葡萄膜炎研究组成员、卫生计生委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眼免疫学组组长、眼科学重庆专委会主任委员。雷博教授为重医一院从美国引进的国际知名视网膜电生理学者。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创建于1956年,最早由国内著名专家李宗明教授担任科主任,曾建立重庆市人工肝研究室和重庆市消化疾病研究室,研制出复方铋合剂和甲氰咪呱等新药,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科室现已建成一个集临床、内镜诊疗技术、科研、教学和优质护理于一身的现代消化内科。近年来在内镜诊疗方面突飞猛进的发展,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现为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国家临床药理基地;重庆市消化疾病诊疗中心;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省部级科研基金20余项,受资助157万元,获市级科技进步奖5项,发表论文150余篇,SCI论文9篇,培养博士生10余名,硕士生50余名。现有医生21人,包括正高5人,副高12人,中级3人和初级2人,其中2位教授为留美博士后,1位曾在香港大学读博士,博士学位11人,硕士学位6人。现有护士26人,技师1人,副高5人,中级10人,初级8人,其中护理本科4人,专科3人,中专1人。医生中担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委员1名、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青年委员1名、重庆市医学会消化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1名、重庆市医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委员2名、重庆市微创外科专业委员会ERCP学组副组长1名。科室现有床位93张,年住院患者约2500人次,主要治疗消化道大出血、急性重症胰腺炎、失代偿期肝硬化和胆总管结石等急危重症患者,消化专科年门诊量9.5万人次,门诊胃镜检查2.5万人次,胃镜下各种手术治疗约1500人次。
张秉强副教授现担任科副主任,全面负责科室管理和临床诊治工作,注重人才梯队建设,精心培育中青年人才,为科室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张主任曾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做博士后工作1年,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进修ERCP四个月,目前负责内镜下的各种手术治疗,特别是ERCP术和上消化道出血的胃镜下止血术。科研方面主要从事肝干细胞分化调控和肝癌发生机制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重庆市科委自然基金1项,发表SCI论文1篇,CSCD论文5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
陶小红教授主要负责业务指导和技术把关,并专门从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胃底静脉曲张粘合术,以及胃粘膜下包块切除术等,每年手术患者约200余例,有效治疗和预防了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挽救了众多患者的生命。
科室还开展了其它手术和检查项目,如麻醉科医师协助下的无痛胃镜检查,减少患者胃镜检查的不适感;食管、胃肠和胆道支架安置术,解除各种梗阻病变;经皮胃造瘘术,解决胃肠营养问题;胃肠间质瘤剥离切除术(ESD),避免外科开刀;内镜下止血术,治疗各种原因所致消化道出血;消化道异物取出术;NBI电子染色及放大胃镜,早期发现消化道肿瘤;超声内镜检查判断病变来源和浸润深度;胶囊内镜检查寻找小肠出血原因;碳13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术治疗顽固性腹水;胃肠动力检测了解胃肠功能等。科室不断以新技术带动学科的发展,2012年的新技术有:胆胰管刷检术、肿瘤胃镜下化疗粒子置入术、胃肠间质瘤剥离切除术(ESD)。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
科室始终坚持以发展求生存,创建学习型科室,虚心向各兄弟医院学习,通过大量引进新设备、新技术和新人才,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通过营造“和谐、进步、拚搏、奉献”的科室文化,使医护人员有良好的工作和学习氛围。通过积极开展优质护理,以患者为中心,“视病人如亲人,尽可能满足患者的要求”,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脏内科是上世纪90年代初在来自上海医科大学的全国知名肾脏病专家郑伟如教授和心血管病专家陈运贞教授的指导下建立起来。2009年被评为重庆市卫生局肾脏病学重点学科;2010年被评为重庆市血液透析专科护士培训基地;重庆市(省级)血液透析质量控制中心。
本学科于1995年建立内科硕士点,2000年批准为内科学(肾脏病学)博士授予点,现有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5名。科主任甘华教授为中华医学会全国肾脏病专委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血液净化分会全国专委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净化中心管理分会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重庆市肾脏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人工器官分会委员,全国诊断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重庆医学、重庆医科大学学报编委。科内专业学术团队中,有医师22名,平均年龄40岁左右,其中教授(主任医师)3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6人;其中博士5名(含归国博士3名)、硕士12名。护士72名,其中主管护师7名,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护士占45%以上。另有专职技术员2名。
肾脏内科专业现包括住院病房、血液净化中心、肾病实验室和肾病门诊等部门。病房开放病床95张。90年代初科内常规开展肾穿刺活检术,对于各种肾脏疾病的诊治达国内先进水平。
主要诊治病种包括:
各种原发性肾脏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IgA肾病、隐匿性肾炎等;
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痛风性肾病;
风湿性疾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血管炎、过敏性紫癜、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干燥综合征及混合结缔组织疾病等所致的肾损害;
药物、感染、以及肿瘤相关性肾损害;
各种急慢性间质性肾炎;
尿路感染;
急性肾损伤;
慢性肾功能衰竭;
肾移植后排异反应;
各种中毒性疾病。
本学科90年代初开展了腹膜透析治疗,拥有西南地区较大规模的血液净化中心。于1978年开展了第一例血液透析治疗,1996年成立了西南地区较大规模的血液净化中心,先后从国外引进多种先进的血液净化设备。现血液净化中心配备有Lauer和费森尤斯热消毒水机及瑞典金宝(GAMBRO)、美国百特(BAXTER)、德国贝朗(B/BRAUN)和费森尤斯(FRESENIUS)以及日机装(NIKKISON)等国际品牌的血液透析机112台、连续性血液滤过机9台,医疗规模在重庆市居于前列。中心技术力量雄厚,血液透析中心常年常规开展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过、血液灌流(HP)、单膜血浆置换、双重滤过血浆置换、免疫吸附等技术。目前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近500人,其中≥60岁的老年患者约占45%以上,≥70岁的患者占25%以上,≥80岁的患者占12%。年开展血液透析达45000人次,透析质量高,部分患者生存已达20年以上。
特色医疗技术:
(一)连续性肾替代治疗(CRRT)
科室于2000年在重庆市最早开展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参与全院各种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治疗,治疗病种包括多器官功能衰竭、感染性休克、脓毒血症、重症胰腺炎、挤压综合征、体外循环术后心衰、顽固性心衰、呼吸窘迫综合征、脑水肿、严重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等。目前年开展CRRT治疗达近2600人次,至今应用该技术已成功抢救各种危重症患者约1.3万多例。
(二)开展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建立及维护
长期以来,科室血液净化中心依托医院血管外科作为重庆市血管外科中心的雄厚实力,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建立及维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常年开展长期深静脉置管术、动静脉内瘘成形术、人工或自体血管移植桥接动静脉内瘘手术,以及各种动静脉内瘘溶栓、取栓、狭窄内瘘扩张,内瘘开口过大缩减等手术,并指导基层医院开展相应工作。目前每年为基层医院开展深静脉长期导管置入术约200余例,开展动静脉内瘘手术约300余例,开展人工血管移植桥接动静脉内瘘成形术30余例;先后采用多种技术为基层医疗单位解决上述各种复杂的、疑难的血管通路并发症等。
学科在慢性肾衰竭患者动脉硬化、糖脂代谢紊乱肾损害以及肾小球疾病的免疫机制等基础研究方面,尤其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对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的脏器保护机制研究方面,有突出优势。先后承担包括国家科技支撑“十二五” 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博士培养专项基金等在内的各类科研课题30余项,获重庆市卫生局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1项。副主编或连续参编三版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近5年来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论著60余篇、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先后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50余次并多次在大会上交流。
1957年,我国老一代著名传染病学专家钱悳教授、刘约翰教授、王其南教授等人随上海医学院(今复旦大学医学院)分迁至重庆,创建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科。经过56年几代传染病工作者的不懈奋斗,现已建设成为传染病学首批国家重点学科(全国仅2所,1989年),首批传染病学硕士(1979年)和博士(1981年)授予点;1983年成为卫生部首批抗感染和寄生虫药物临床药理研究基地;1985年建立西部地区首批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研究所;在重庆市历次重大传染病及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患者救治中,担任指导单位、组长单位及专家组主要成员单位,在西部地区感染性疾病防治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在感染性疾病诊治、重症感染救治、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细菌耐药性研究以及寄生虫病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建立了感染性疾病、病毒性肝炎、感染危重症、肝衰竭(人工肝)和寄生虫病五个亚专科,拥有41名专科医生(包括教授10名、副教授11名)组成。年均出院病人数为3006人次,年均门诊为51592人次,年均急诊9125人次,近三年平均住院日为14.55天。2012年再度入选复旦大学“中国医院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
病区设置与设施:
传染病应急救援医疗队:为提高重庆市重大传染病防治水平,迎接突发传染病的挑战,重庆市卫生局投入2100余万元组建以我院为基地的市级紧急医学救援队移动医院。成立了以我科为核心的感染性疾病应急救援医疗队伍,24小时应急职守,确保能够及时到达现场并有效处置。在雅安地震中成为第一支到达灾区发挥作用的救援医院。
标准感染病科门诊:设置独立的挂号收费处、发热门诊、肠道门诊、结核门诊,VCT咨询门诊均有各自独立的候诊区、隔离观察室、检验室、放射检查室、药房、专用卫生间、处置室和抢救室;设置了特殊绿色通道。
独立感染病大楼:1998年建6000m2独立标准感染病房(设置120张病床,感染ICU20张床)。重庆市卫生局和我院出资4200万元新建的8000m2、含30间独立负压抢救病房监护室、国际领先的新“感染病专科大楼”计划2015年正式投入使用。
标准感染病专科监护病房:拥有20张病床的感染病专科重症监护室,其中负压病房10间,配备有创呼吸机、无创呼吸机、便携式有创呼吸机、心电监护仪、CRRT机等设备。
学科特色:
1、亚专科发展全面、涵盖全部感染性疾病,包括传染病、非传染感染性疾病、病毒性肝炎、寄生虫病等。
2、建立了感染病重症监护病房,配备重症医学专业人员。
3、与国际接轨、建立感染病科-医院感染病科和临床微生物三位一体的医院感染防治体系。
4、强化细菌检测和耐药研究,指导区域性抗感染药物合理使用。
5、建立了先进的病原微生物分子诊断平台。
优势特色病种:
1、脓毒血症/败血症所致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综合治疗;
2、重症肺炎的治疗;
3、不明原因发热;
4、以结核性、新隐球菌、化脓性脑膜炎为代表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治疗;
5、难治性多重耐药菌感染治疗;
6、各种深部真菌感染治疗;
7、感染性心内膜炎治疗;
8、气性坏疽的治疗;
9、包虫、肺吸虫、原虫等寄生虫病治疗;
10、合并多种并发症的肝硬化、肝衰竭的救治;
【专科简介】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成立于1957年,由陈家镳教授带领部分上海第一医学院的泌尿外科医生分迁来渝组建。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科室整体医疗服务能力和医疗质量不断提高,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泌尿男科医学体系,是重庆市最大的泌尿专科之一。现为泌尿外科学博士学位授予点、重庆市高等学校市级重点学科、重庆市男科学重点学科、重庆市肾移植中心、西南微创技术培训中心、中国医师协会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健康管理基站、中国抗癌协会重庆市分会泌尿男生殖系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单位、重庆医学会泌尿外科专委会主任委员单位。
科室拥有普通病区2个、肾移植病区1个,床位156张;设置6个亚专业组:泌尿系结石、泌尿生殖系肿瘤、前列腺疾病、男科学、肾移植、尿控及女性泌尿。
【医疗队伍】
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现有在职医师26名,其中正高级职称8人,副高级10人;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12名;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位医师20名;6名亚专科带头人各具特色,均在国家级学术机构任职。我科有较为成熟、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每年派出2-3名医师赴国外学习。科室有护士67名,其中硕士学历2名。
【医疗水平】
目前常规开展输尿管软镜、经皮肾镜、输尿管镜手术治疗肾脏多发结石、肾盏憩室结石、鹿角形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肾部分切除术、肾盂癌根治术、肾囊肿去顶减压术、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包括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柯兴氏综合征)、前列腺癌根治术、全膀胱切除术,各种全膀胱切除术后尿流改道术(回肠代膀胱原位吻合术、乙状结肠代膀胱原位吻合术、胃代膀胱原位吻合术),前列腺电切术,冷刀尿道内切开术治疗尿道损伤后所致的尿道狭窄,压力性尿失禁TVT悬吊术,各种畸形矫正术(尿道下裂成形术、肾盂输尿管交界处狭窄成形术、输尿管膀胱再植术)以及各种开放手术,已成为重庆市泌尿外科疑难杂症的主要收治单位。综合实力跃居国内先进行列,部分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科研与教学】
1981年成为泌尿外科学硕士学位授予点,是全国泌尿外科系统中最早招收研究生的科室之一,2003年被批准为泌尿外科博士学位授予点。至2013年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70人,博士研究生14人。主办省级以上学会会议及继续教育项目共计21项,获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课题93项,发表论文470余篇,其中SCI论文42篇(最高IF:12分),参编专著9部。
重医附一院产科是1957年,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医学院)妇产科医院(红房子医院)内迁重庆而创建,包括著名的妇产科专家司徒亮、凌萝达、毕婵琴、卞度宏、吴味辛等。产科于1957年由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著名妇产专家司徒亮、毕婵琴、凌萝达、卞度宏、吴味辛等教授来渝创立,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50多年的发展, 2002年重庆市卫生局批准我科设立“重庆市高危妊娠诊治中心”、2006年批准我科设立“重庆市出生缺陷产前诊断中心” 、2011年批准我科设立“重庆市产科急救护理培训基地(设立)。2010年12月,成为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重庆市唯一的一家,中国中西部地区仅有的两家)。我科现年分娩量达700人, 居重庆市综合医院分娩数第一位。
产科拥有: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6人,教授 (主任医师)6人、副教授 (副主任医师) 6人。从2002年开始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科研经费达1400多万元,名列国内前茅。
临床医疗专业特色
重庆市高危妊娠诊治中心
重医附一院作为重庆市规模最大、技术力量最强的综合性医院,2002年重庆市卫生局批准在重医附一院产科设立“重庆市高危妊娠诊治中心”,也是重庆市着力打造的重庆市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重庆市高危妊娠诊治中心团队许多是国内知名专家,中青年专家大多有海外研修和留学经历。重庆市高危妊娠诊治中心承担着重庆市各级医院重症孕产妇转诊的抢救任务。通过整合重医附一院中心ICU、麻醉科、放射介入科、血液科、心血管科、肾病科、脑外科、儿科医院新生儿ICU等的雄厚技术力量,产后出血、子痫和子痫前期、前置胎盘、胎盘植入、羊水栓塞、妊娠合并心脏病、妊娠胆淤、妊娠合并肝病、糖尿病、重症胰腺炎、甲状腺疾病、血液病、DIC、多脏器衰竭、早产、胎膜早破等的综合救治水平居国内先进地位。中心成立以来,已经收治重庆市和周边省市(四川、贵州)重症孕产妇累计2886例,成功率达到99.4%。如今,重庆市高危妊娠诊治中心已经成为重庆市孕妇分娩最安全的地方。
中国-加拿大-新西兰联合母胎医学实验室
实验室的前身是重医大附一院产科团队专门研究产科重大疾病的实验室。2012年,经新西兰奥克兰大学Philip Baker教授的倡议,在加拿大驻重庆总领事馆的推动、以及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David Olson教授、重庆医科大学漆洪波教授和三国其他同仁的积极协助下,成立了“中国-加拿大-新西兰国际妊娠研究联盟(IPRA)”,并由此展开了在三个国家在妊娠相关疾病研究和人才培养领域的全面合作。
2013年,重庆医科大学引进Philip Baker教授,成立了“中国-加拿大-新西兰联合母胎医学实验室 ” 和“国际妊娠研究联盟重庆中心”。实验室将着眼于影响母胎健康的重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诊疗方面的研究,包括:(1)子痫前期(PE); (2)妊娠糖尿病(GDM);(3)胎源性疾病;(4)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4)早产与胎膜早破;(5)胎儿生长受限(FGR)等。
重庆市产前诊断中心
为了进一步减少出生缺陷,预防或早期发现胎儿畸形和遗传性疾病,2006年重庆市卫生局批准在重医附一院产科设立“重庆市产前诊断中心”。重庆市产前诊断中心承担着重庆市各区县胎儿畸形和遗传疾病的会诊任务。能够高质量开展早孕期和中孕期唐氏血清学筛查、羊水染色体检查、脐血染色体检查、绒毛活检、分子诊断和胎儿畸形的超声诊断(包括三维超声),宫内感染诊断,服务范围正在辐射中国中西部地区。累计完成绒毛活检123例,羊水染色体10526例,脐血穿刺321例,胎儿畸形的超声诊断6306例,准确率达到96.1%~99.1%。2011年1月,我院与美国遗传生殖研究所签约,将在我院建设中国西部“产前诊断及胎儿医学中心”。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卫生中心(简称“中心”)的前身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始建于五十年代建院之初,于2002年在原精神科的基础上成立了心理卫生中心。经过半个世纪的奋斗,现已发展成规模较大,学术水平高,在重庆市本专业领域遥遥领先的优势学科。迄今为止,中心是重庆市高等医药院校附属医院和市属所有三级综合医院中唯一设置有住院部的、功能齐全的精神、心理专科,现设有精神科住院部、心身疾病住院部、睡眠障碍住院部、精神科门诊、心理咨询门诊、心理测定室和多功能心理治疗室、神经电生理室等。拥有完备的专业所需的先进仪器设备和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教授。
“中心”现共有教授7人,副教授4人,博士5人。有博士生导师资格1人、硕士生导师11人。数人在学术界担任重要职务,年轻医生已全部硕士化。主持过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一项大型国家级科研项目,10多项市级科研项目以及CMB(中华医学基金)协作课题,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一项。近10年来,全科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近400篇。曾主编过我国第一部《精神病治疗学》专著,参编教材《老年医学》、《老年医学》第2版、《精神病学》、《精神病学》第三版(副主编)和《老年精神病学》(副主编)、《医学心理学》(副主编),《内科学》大型工具书《症状鉴别诊断学》。完成过一部精神病学教学电影,至今仍在全国教学工作中常规应用。
本学科于1986年被批准为精神病学和精神卫生学硕士点,并于2005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已招收研究生108人,培养硕士研究生87人;2014年成功新增“应用心理硕士”学位授权点,从2015年开始已招收5人。迄今为止,本学科一直是重庆是本专业招收研究生的唯一单位。“中心”长期承担本校七、五年制本科及专科的精神病学和医学心理学教学,并多次与欧美和日本等国合作从事临床、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2002-2005年,先后有两名美国博士和博士后研究生来本中心研修。
“中心”在重庆直辖前长期由四川省卫生厅指定为负责全四川省的精神卫生人员的培训基地,为基层专科医院输送了大量高层次专业人员,重庆地区本专业的绝大部分高级专业人员都曾在我院进修培训过。重庆直辖后仍担负全重庆地区的专业人员培训和临床工作的指导。中心常年定期组织和举办全市性的疑难病例讨论和专题学术讲座,举办理论提高班,以提高全市专业人员的基础理论和临床诊治水平。由于全科医务人员精湛的医疗技术和良好的医德医风,赢得了广泛的好评,曾多次被中央台生活频道、重庆电视台和有线台、重庆广播电台、健康报、重庆日报、晚报、晨报、商报、华西都市报、现代工人报、青年报、经济报、健康人报等多家新闻媒体采访和报道。
“中心”在重庆市本专业领域具有如下突出优势:
1、人才优势: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专家长期从事精神病学和心理卫生学的科研工作,教学工作和临床医疗工作。年轻医生全部选自医科大学本科生中前几名优等生,现已全部“博士化”和“硕士化”
2、学术优势:承担和完成多项国家级、省级、市级科研项目。获得过多项科技奖,填补了重庆市本本专业的多项空白,学术水平在重庆市专业领域遥遥领先。
3、学科优势:建科时间长、专业设置齐全、专业基础好,仪器设备先进齐全,为重庆市本专业第一批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迄今为止,是重庆市本专业唯一招收研究生的单位。同时,因设在综合医院内,对各种疑难杂症、急重症病人,可组织多学科知名专家联合攻关解决,。
4、地理优势:地处重庆市中区,交通方便,就医便利,院内环境优美。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创建于1956年,是国内历史最为悠久的呼吸病专科之一,有雄厚的历史与学术沉淀。经50余年艰苦创业,已发展为长江上游地区有强大医疗服务能力和辐射影响的大型综合性学科。现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重庆市医学重点学科,重庆市教委重点学科,重庆市呼吸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中国肺癌防治联盟肺结节诊治分中心,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呼吸专业)、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结核专业),重庆市专科护士培训基地。
一、医疗队伍构成
学科有一支高水平的医疗服务队伍,共有医护技工人员152名,其中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名,重庆市学术带头人2名,重庆市学术带头后备人选1名。有医师41名,其中正高9名,副高7名,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13名;博士、硕士以上学历占81%;专科专业护士104名。
二、医疗服务规模及硬件设施
学科有床位183张,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呼吸病学专科之一,含呼吸危重症监护与救治病床20张,亚危重监护病床9张,肺病微创介入治疗病床10张,结核病区31张,普通肺病床99张。另有独立的高水平的细胞病理室、肺功能室、结核病实验室、睡眠呼吸监测室、支气管室与呼吸介入治疗室等6个实验室或功能室。拥有各种先进呼吸机、大型肺功能仪、睡眠监测系统、超声支气管镜、硬质支气管镜等一流设备与设施。
三、医疗技术服务能力
学科有强大的呼吸病医疗服务能力,服务病种涵盖肺癌、慢阻肺、哮喘、肺炎、肺栓塞、结核、支气管炎、肺心病、呼吸衰竭、间质性肺病、睡眠呼吸疾病等。包含所有气管、肺与胸膜腔疾病,是国内呼吸病覆盖范围最广最完整、综合服务能力最强的科室之一,并在呼吸危重病救治、呼吸病微创介入诊疗、肺癌综合治疗、肺结核综合治疗、肺栓塞协同防治、呼吸影像诊断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与优势。
1、强大的呼吸危重症救治能力:
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有床位20张,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呼吸危重症监护室之一,有各种先进的呼吸危重症救治设施、设备,以及专职的呼吸危重症救治医护技工队伍,有很强的呼吸危重症救治能力,已救治呼吸危重症患者8000余例。率先在西部地区RICU开展了呼吸力学、血流动力学(右心漂浮导管、PICCO等)、床旁影像(床旁超声、X光等)、无线信息监测等先进技术,能对各种呼吸危重症实现导航化、精确化、个体化监测与治疗。对各种急慢性呼吸衰竭、大咯血、重症哮喘、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呼吸急危重症救治成功率达90%以上。
2、强大的呼吸病微创介入诊疗能力:
学科构建的肺病3D(即经气道、肺血管、经胸腔)微创介入诊疗平台,在全国呼吸界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能够通过微创介入技术,实现对肺、气道、肺血管和胸膜腔疾病的早期精确诊治。所开展的微创血管栓塞技术治疗咯血,已救治各种原因所致顽固性、难治性咯血600余例,是全国呼吸界采用微创血管栓塞技术治疗咯血病例最多、技术最先进、实力最强的单位。
学科气道微创介入诊疗技术在西南乃至整个西部地区领先,能够开展全部一~四级呼吸内镜与呼吸介入诊疗技术。能够通过硬质或软质支气管镜、超细支气管镜、超声支气管镜、径向超声探头+C臂X光引导、CT或床旁B超引导、内科胸腔镜、喉罩通气术等技术实现对气道、肺、胸腔及纵隔疾病的精确活检诊断。能够通过综合运用高频电切、氩气刀、冷冻冻融、冻切、球囊扩张、各种支架置入等10余种先进技术治疗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良、恶性气道狭窄及闭塞,实现气道再通,显著改善呼吸困难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避免切除气管、主支气管和肺;能够通过国际先进的支气管热成形术治疗难治性、持续性哮喘;通过内镜下微创肺减容术治疗重度、极重度肺气肿;通过微创活瓣置入术治疗难治性气胸、支气管胸膜瘘;通过置入支架技术治疗气管-食管瘘;通过全肺灌洗治疗尘/矽肺。
学科完成了国内第一例onyx胶治疗难治性大咯血技术,完成了西部地区首例硬支气管镜下硅酮支架置入术治疗气道狭窄,完成了西南地区第二例支气管热成形术治疗难治性哮喘,完成了重庆市第1~8例EBUS-TBNA诊断纵隔及肺门结节技术。
3、强大的其他肺病诊疗救治能力:
学科为中华医学会结核分会常务委员和重庆市结核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耐药结核、重症结核治疗在全国处于前沿水平;学科常年在重庆市历次呼吸道传染病感染性疾病特别是耐药细菌感染公共卫生事件中担当排头兵。
学科还是重庆市肺部肿瘤综合治疗中心,对肺癌患者行常规化疗,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经气道或经胸腔微创介入治疗,以及分子靶向治疗,并规范实施多学科协同综合治疗,治疗手段丰富显著延长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重庆市肺栓塞治疗中心和重庆市肺栓塞防治协作网组长单位;是重庆市睡眠呼吸疾病诊治中心,对睡眠呼吸相关疾病注重通过压力滴定制定最佳个体化治疗方案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对慢阻肺、哮喘患者实施规范化诊治,显著减少患者的急性发作风险并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及预后。建立有与北京协和医院等国内著名间质性肺病中心的协同诊治机制,间质性肺病总体治疗效果良好。
学科建立了医院多学科会诊机制,并与国内外著名医疗中心建立物联网、互联网、网络视频会诊机制,对少见疑难呼吸病有很强的诊断与治疗能力。
四、人才培养及科研能力
教学质量优良,是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60余名。近年获得包括国家“十二??五”“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课题7项,资助经费总额近800余 万元。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7项。近年发表论文350余篇,其中SCI论文近40篇。是长江上游的呼吸病培训、教学及帮扶共建中心。
五、医疗质量与安全保障体系
学科十分注重医疗质量控制体系构建,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避免医疗风险,成绩显著,近三年未发生一例医疗事故、医疗纠纷和有效投诉。连续多年获医院医疗综合质量一等奖,是医院及重庆市医疗质量与安全控制模板示范单位。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成立于1958年,系原上海医学院附属华山、中山医院分迁来渝组建,故,自成立以来一直在西南地区乃至全国骨科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力,其学术和技术居于西南领先、全国先进水平。经过历届专家、教授的辛勤努力和不断创新,现已发展成为师资队伍阵容强大,学术实力较雄厚、既能招收培养高层次人才,又能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学科阵地。
骨科创始人之一吴祖尧教授是新中国骨科创始人之一,曾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骨科杂志》副主编等职务。本学科是中华医学会重庆市骨科分会主任委员科室;是全国统编教材历任编委,其中安 洪教授曾经担任过2任(版)《外科学》教材副主编、3任(版)骨科分主编。于1993年获得硕士授予权,2003年获得博士授予权,同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现为重庆市教委重点学科、重庆市医学重点学科、重庆市骨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目前拥有3个重庆市级医学中心(手外科中心、脊柱外科诊疗中心、重庆市关节疾病研究中心)。
现状概述:本学科人才梯队、技术平台、自主创新能力、国际学术交流等优势突出,学科建设正进入上台阶、创品牌的关键发展时期,为今后取得突破性、原创性、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进一步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拥有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委员1人、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委员1人、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学分会常委1人、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学分会1人、全国专业学组8人次、重庆市骨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重庆市骨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1人、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委会委员1人、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评估专家1人、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青年委员1人、中华体育运动医学学会青年委员1人。同时,安洪教授、蒋电明教授和黄伟教授被先后评选为重庆市骨科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使科室成为重庆市唯一具有3位学术带头人的专科,反映出本科室在重庆市骨科界的重要位置。我院骨外科对国内尤其是西部地区骨外科学学科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在国内以及西部地区同类学科中处于先进水平。
学术队伍: 通过不断优化、整合,拥有一支学历、年龄、职称和学缘合理,团结协作,学风严谨、学术氛围活跃的师资队伍,其整体水平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处于先进行列。目前拥有全国骨科学界知名的专家安 洪教授、蒋电明教授、胡侦明教授和黄 伟等;有教授9人(其中有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9人)、副教授8人、讲师5人、助教12人,其中90%以上均拥有国外留学或进修学习经历,40岁以下年轻医师均拥有硕士以上学历。
科学研究:已形成覆盖骨外科学主要领域的稳定研究方向,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学术水平较高,在国内同行中有相当的影响。科室当前拥有创伤诊治与骨愈合研究、脊柱、关节疾病与生物活性材料的研究、手外科疾病与周围神经研究和骨质疏松与骨肿瘤治疗等几个稳定而有影响的亚专业方向,有8个专业医疗组。已完成包括国家“863”计划在内的约20项科学项目。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1项、重庆市科委等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在最近5年中,获得包括“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奖项3项,并成功申请5项国家专利。
人才培养:本学科是我国西部地区骨外科学重要的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学科人员梯队的年龄、知识学历和层次结构合理,具有高素质后备人才队伍。近5年来已培养硕士100余名,博士近20名,发表CSCD期刊文章200余篇,SCI文章近20余篇,其中1篇影响因子超过10分;主持或参与了包括《黄家驷外科学》、《外科学规划教材》等6部专著的编写。同时将学科建设与培养医师个人执业技能、科研能力、带教能力相互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整个医师队伍素质和医疗服务质量,形成科技创新团队,激发了团队的创新精神。
研究平台建设:
骨外科与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医科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实验室合作,共建了约1200m2的骨科实验中心。而“重庆医科大学骨科研究所”正在筹建中,该研究所的成立可以依托医科大学的整体优势、充分发挥各附属教学医院的专业特长、利用骨科学这一传统重点学科的学科优势,将教授、专家的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进行组合。
国内外学术交流:
本学科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2008~2012年与国外5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其中包括美国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在内的一系列世界知名大学。如美国芝加哥大学分子肿瘤研究室TC He 教授合作研究骨与软骨组织分化发育方面的研究。近5年来派出20余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包括美国骨外科学学年会、欧洲骨外科学年会,邀请美国特种医院等国际顶级骨科中心等教授来院讲学和学术交流。
从2008年至今,先后举办两届全国性的“重庆市骨科院士论坛”、1次“国际骨科高峰论坛”、1次“西部骨科论坛”、1次全国骨质疏松骨折及骨科新进展论坛、3届重庆市骨科学术年会和多次微创关节学习班、骨科技术规范等继续教育教育项目,邀请了本专业的几乎所有院士及国内外著名专家80人次,为西部、重庆市各级骨科医生进行理论讲解和手术演示。极大地推动了西部、重庆市的骨科学术和技术发展。
脊柱外科中心简介:
重庆医科大附一院骨科为重庆市教委重点学科之一,其中脊柱外科水平在全国享有盛名。是“重庆市脊柱外科诊疗中心”。目前拥有一个病区、三个专业组,即:“颈椎专业组”、“胸腰椎与脊柱矫形专业组”、“脊柱微创专业组”。1956年,我院全国著名骨科前辈吴祖尧教授率先在国内开展了经颈前路椎间盘摘除术,开创了脊柱外科手术的新领域。通过近几代人的努力,我院脊柱外科水平不断发展提高,在诊治脊柱疾患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90年代中后期,我院又派人到国内多家医院进修脊柱外科,使我院的脊柱外科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先后同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法国、韩国、新加坡、香港等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因此,同国际、国内脊柱外科同行有广泛的学术交流。目前,我院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核磁共振(MRI)、螺旋CT、“C”臂X线光机、高速磨钻及显微椎间盘镜等先进仪器,以及世界上最先进的脊柱内固定产品,能满足各种脊柱外科手术的需要,己经形成了一整套诊治各种脊柱疾患的常规,为大量脊柱伤病患者解除了痛苦。目前,脊柱外科中心为满足脊柱伤病患者的需要,特设脊柱专科门诊,诊治的脊柱疾患如下:
一、 脊柱外伤: 环枢椎不稳及脱位、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四肢瘫、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等。
二、脊柱良、恶性肿瘤。
三、脊柱感染: 脊柱结核及脊柱炎症。
四、骨病及脊柱畸形:颈椎病、椎管狭窄症、脊柱滑脱、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侧弯等。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是我国神经外科学奠基人之一朱祯卿教授于1959年由上海华山医院来渝创建,是西南地区最早建成的神经外科之一。50年来本专科不断发展壮大,被批准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重庆市重点学科、重庆市医学重点学科、重庆市神经外科诊疗中心、重庆市神经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博士及硕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流动站。现已发展出脑脊髓血管疾病、神经肿瘤、脊髓脊柱、功能神经外科、神经重症、颅脑损伤6个亚专业,形成了5个医疗组,已成为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整体实力和医疗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名列西南前茅。
本专科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医护队伍,员工总数达130余名,其中医师28名,护士90名,技术人员5名,护工16名。医师团队中高级职称医师超过50%,博士导师3名、硕士导师12名;具有博士学位的医师超过20名,超过1/2的医师曾赴国外留学进修。护理团队中具有硕士学位护师1名,本科学位护师38名,大专以上护士51名,3名护师曾赴国外进修。
本专科现有2个病区,1个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2个神经外科电生理检查室,共开放床位130张。
本专科长期致力于脑脊髓血管疾病、神经肿瘤、脊髓脊柱、功能神经外科、神经重症、颅脑损伤性疾病的临床研究,形成了脑动脉瘤/血管畸形显微手术、脑/脊髓血管性疾病介入治疗技术、颅内肿瘤的神经导航显微手术、神经内镜下鞍区肿瘤切除手术、巨大颅内外沟通性肿瘤切除手术、岩斜区/桥小脑角区肿瘤切除手术、颅底畸形、脊柱脊髓疾病的显微手术、难治性癫痫的外科治疗手术、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等颅神经疾病微血管减压术、颅脑损伤的综合诊疗技术等10项特色技术,在脑血管性疾病微创诊疗、神经肿瘤尤其是颅底肿瘤显微/内镜手术治疗、神经功能疾病的外科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救治等方面形成了优势领域和特色技术,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
本专科先后承担“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重庆市卫生局等70余项课题。并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SCI论文52篇。先后获得了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厅局级医疗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厅局级医疗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
本专科长期接受全国各地医师进修学习,并为“西部计划”、“三峡之光”、等级医院评审等多个项目培训科主任、护士长和高年资医师,同时为西部地区培养和输送博士、硕士等高级人才,推动基层医院神经外科发展。
一、科室概述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始建于1956年,是全国及西南地区较早的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于一体的大型血液专科之一。
全科现有医护技人员74名,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6人,为内科学博士及硕士学位授予点。现有开放床位112张,含设施先进的百级层流病房15间。
科研实力雄厚,在研国家级、市级科研项目近二十余项,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血液肿瘤的分子发病机制,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基础及临床研究,疑难血液病诊断和治疗。
二、专科特色
1、造血干细胞移植:已成功开展亲缘、非血缘、单倍体等异基因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累计完成造血干细胞移植例三百多例,处国内国际先进水平。
2、血液病临床检测中心:开展骨髓形态学、流式细胞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贫血与出凝血。
3、血液内科亚专科:包括造血干细胞移植、白血病及MDS、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各亚专科由副高级或以上职称医师牵头。
4、医疗专业技术:治疗性成分单采术和大剂量化疗。每年完成白细胞、血小板治疗性成分单采近300例。针对初诊、复发、难治性血液肿瘤个性化的大剂量化疗,使患者长期存活率大大提高。
三、人才梯队
科室核心专家黄宗干教授是全国知名血液病专家,也是血液科创始人之一,至今担任内科专家门诊,擅长血液科疑难病例的诊治。
学科带头人刘林是我市造血干细胞移植著名专家,从事造血干细胞移植工作二十余年,先后主持多期全国性造血干细胞移植专题学习班,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兼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委员、重庆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重庆市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医学》杂志常务编委、《临床血液学》杂志编委等。
四、护理专业特色
在王革和廖明燕两位护士长的带领下,全体护理人员敬业爱岗。擅长各种血液病的护理,能很好地观察和处理大剂量化疗的各种副反应,对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总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重视患者心理护理,健康教育。
五、联系方式
重医一院血液内科住院部咨询电话:023-89011508 023-89011509
重医一院内科门诊咨询电话:023-89012322
门诊地址:2号楼门诊部2楼内科门诊-血液内科
住院部地址 :2号楼住院部8楼、9楼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是集临床医疗、教学及科研为一体的专业性科室,在西南地区乃至全国享有一定声誉。科室设有病床32张,现有教授和副教授6人,医务人员41人,其中博士研究生6人、硕士研究生4人。1962年成立皮肤病学教研室,承担重庆医科大学本科生、专科生、国外留学生及基层医院进修生的培训教育任务。1986年,皮肤病与性病学(二级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被重庆市教委批准为重点学科,2012年获EADV国际视窗交流项目中国中心,2013年获国家级皮肤医疗美容示范基地。
科室病房严格执行三级查房制度,副教授和主治医师常年管理病床,专家每周查房1-2次,定期讨论疑难危重病例(分析病情,修正诊断及制定新的治疗方案),成功治愈多种皮肤病和性病如重症药疹、结缔组织病、大疱性皮肤病、严重型银屑病、坏死性血管炎、顽固泛发性湿疹皮炎、巨大尖锐湿疣和复杂性病等。病房还配有一支高素质的护理队伍,实行优质护理服务,细心周到地对病人的治疗、生活及心理进行一对一的护理,对每个出院病人进行病情追踪随访。
门诊设有普通门诊、特色病门诊和专家门诊,普通门诊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副教授和/或高年主治医师坐诊,特色病门诊由专攻该类疾病的高年医师坐诊,每周周一至周五均有专家门诊(有挂牌及介绍),周末和节假日均有专家及有临床经验的高年医师轮流坐诊。诊治各种皮肤病与性病如过敏性皮肤病、红斑鳞屑性皮肤病、色素异常性皮肤病、皮肤肿瘤、感染性皮肤病及各种性病等等。门诊还设有皮肤生活美容部,咨询和治疗各种有关皮肤美容的问题。
科室配有辅助和提高临床诊治水平的实验室及高科技仪器,如真菌实验室、免疫实验室、性病实验室、病理实验室、过敏实验室、德国百康生物共振过敏治疗系统、美国祛红及祛黑激光、德国窄频UVB/UVA光疗仪及UVA1光棒、高频电刀及微波两用治疗仪、英国彩光嫩肤及脱毛仪、英国红光蓝光治疗仪及光动力学治疗仪、法国微晶磨皮机、白癜风自体表皮移植分离机及中药汽疗机等等。
实验室介绍:
1.性病实验室:配有各项精密仪器和高科技试剂,开展性传播疾病(STD)的全套检查,应用国际国内公认的实验方法辅助诊断淋病、非淋性尿道炎或阴道炎、念珠菌性阴道炎或龟头炎,以及梅毒血清筛选试验和梅毒血清确诊试验等检查。
2.免疫实验室:配有酶标仪、荧光显微镜等仪器,开展抗核抗体(ANA)、抗dsDNA抗体及抗ENA抗体谱等检查,为结缔组织病的诊断和活动性判断提供实验依据。
3.病理实验室:配有OLYMPUS高清晰显微镜和病理图象成像系统,开展皮肤病理及免疫病理工作,为皮肤肿瘤、皮肤慢性肉芽肿、皮肤血管炎和脂膜炎、皮肤慢性感染(如皮肤结核、麻风、皮肤真菌感染和梅毒等)及各种疑难皮肤病的诊断提供有力的依据。
4.真菌实验室:向全院及全市开放,进行浅部、深部及系统性真菌感染的显微镜镜下检查、真菌培养和菌种鉴定,为诊断和防治真菌性皮肤病、系统性真菌病提供实验依据。
特色治疗介绍:
1.百康生物共振过敏治疗系统 该仪器系通过生物波的采集和回输(用程序改变病理波及增强生理波等)达到检测过敏原和治疗过敏性疾病的目的,对常规药物治疗效差或反复不愈的慢性荨麻疹、湿疹(包括婴儿湿疹)、神经性皮炎、面部皮炎、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过敏性哮喘等疗效较好(治愈率54%,有效率86%)。该仪器还可促进伤口愈合、减少疤痕形成(尤其术后肠粘连性腹痛效好),还可治疗耳鸣、偏头痛、不明原因心悸及疲劳、多发性跖疣等等。
2.德国窄频UVB光疗仪 该仪器与以往的PUVA光疗仪相比,具有不用口服光敏性药物、全电脑自动操作、治疗时间短、疗程短、疗效较好且副作用小的优点,可治疗银屑病、毛发红糠疹、扁平苔癣、玫瑰糠疹、白癜风、花斑癣、顽固性湿疹及皮肤瘙痒症,以及皮肤T细胞淋巴瘤(MF)等等,如果结合中药汽疗机治疗,更能增强疗效和减轻皮肤干燥及色素沉着。
3.皮肤激光治疗室 该部门配有美国祛红及祛黑激光、光子嫩肤仪,能有效治疗毛孔粗大、色斑、红斑及光老化性皮肤;配有法国微晶磨皮机,能轻松无痕迹地去除粉刺、萎缩纹及各种浅表疤痕;还配有各种药物治疗面膜及天然美容面膜,可有效治疗痤疮、黄褐斑和黑变病、扁平疣等,也可对正常皮肤进行美白嫩肤护理。
4.最新的光动力美容治疗仪 采用英国欧美娜蓝光痤疮治疗仪和红光动力美容仪,治疗面部损美性皮肤病效果良好。蓝光针对痤疮中的乳酸丙酸杆菌,可有效消除炎症性丘疹及脓疱性痤疮,适用于轻、中度炎性痤疮。红光动力美容仪可抗炎,控制分泌旺盛的皮脂腺,联合蓝光可治疗中、重度痤疮。而红光加外涂光敏剂可治疗囊肿性痤疮、皮肤癌、泛发性手足疣等。红光单独使用还可用于皮肤美容及促进伤口愈合,减少瘢痕形成。
5.彩光嫩肤脱毛仪 英国第四代可变脉冲光是最新脱毛与嫩肤治疗仪。与前几代仪器相比治疗更具有针对及安全性。它能永久性地祛除身体各部位体毛,改善面部、身体各部位的良性血管病变,如毛细血管扩张、酒渣鼻、红脸症等。还可改善面部各类色素斑,达到皮肤美容的效果,同时还可用于痤疮的治疗和预防。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成立于1958年,系原上海医学院附属华山、中山医院分迁来渝组建,故,自成立以来一直在西南地区乃至全国骨科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力,其学术和技术居于西南领先、全国先进水平。经过历届专家、教授的辛勤努力和不断创新,现已发展成为师资队伍阵容强大,学术实力较雄厚、既能招收培养高层次人才,又能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学科阵地。
骨科创始人之一吴祖尧教授是新中国骨科创始人之一,曾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骨科杂志》副主编等职务。本学科是中华医学会重庆市骨科分会主任委员科室;是全国统编教材历任编委,其中安 洪教授曾经担任过2任(版)《外科学》教材副主编、3任(版)骨科分主编。于1993年获得硕士授予权,2003年获得博士授予权,同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现为重庆市教委重点学科、重庆市医学重点学科、重庆市骨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目前拥有3个重庆市级医学中心(手外科中心、脊柱外科诊疗中心、重庆市关节疾病研究中心)。
现状概述:本学科人才梯队、技术平台、自主创新能力、国际学术交流等优势突出,学科建设正进入上台阶、创品牌的关键发展时期,为今后取得突破性、原创性、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进一步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拥有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委员1人、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委员1人、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学分会常委1人、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学分会1人、全国专业学组8人次、重庆市骨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重庆市骨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1人、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委会委员1人、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评估专家1人、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青年委员1人、中华体育运动医学学会青年委员1人。同时,安洪教授、蒋电明教授和黄伟教授被先后评选为重庆市骨科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使科室成为重庆市唯一具有3位学术带头人的专科,反映出本科室在重庆市骨科界的重要位置。我院骨外科对国内尤其是西部地区骨外科学学科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在国内以及西部地区同类学科中处于先进水平。
学术队伍: 通过不断优化、整合,拥有一支学历、年龄、职称和学缘合理,团结协作,学风严谨、学术氛围活跃的师资队伍,其整体水平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处于先进行列。目前拥有全国骨科学界知名的专家安 洪教授、蒋电明教授、胡侦明教授和黄 伟等;有教授9人(其中有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9人)、副教授8人、讲师5人、助教12人,其中90%以上均拥有国外留学或进修学习经历,40岁以下年轻医师均拥有硕士以上学历。
科学研究:已形成覆盖骨外科学主要领域的稳定研究方向,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学术水平较高,在国内同行中有相当的影响。科室当前拥有创伤诊治与骨愈合研究、脊柱、关节疾病与生物活性材料的研究、手外科疾病与周围神经研究和骨质疏松与骨肿瘤治疗等几个稳定而有影响的亚专业方向,有8个专业医疗组。已完成包括国家“863”计划在内的约20项科学项目。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1项、重庆市科委等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在最近5年中,获得包括“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奖项3项,并成功申请5项国家专利。
人才培养:本学科是我国西部地区骨外科学重要的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学科人员梯队的年龄、知识学历和层次结构合理,具有高素质后备人才队伍。近5年来已培养硕士100余名,博士近20名,发表CSCD期刊文章200余篇,SCI文章近20余篇,其中1篇影响因子超过10分;主持或参与了包括《黄家驷外科学》、《外科学规划教材》等6部专著的编写。同时将学科建设与培养医师个人执业技能、科研能力、带教能力相互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整个医师队伍素质和医疗服务质量,形成科技创新团队,激发了团队的创新精神。
研究平台建设:
骨外科与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医科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实验室合作,共建了约1200m2的骨科实验中心。而“重庆医科大学骨科研究所”正在筹建中,该研究所的成立可以依托医科大学的整体优势、充分发挥各附属教学医院的专业特长、利用骨科学这一传统重点学科的学科优势,将教授、专家的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进行组合。
国内外学术交流:
本学科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2008~2012年与国外5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其中包括美国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在内的一系列世界知名大学。如美国芝加哥大学分子肿瘤研究室TC He 教授合作研究骨与软骨组织分化发育方面的研究。近5年来派出20余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包括美国骨外科学学年会、欧洲骨外科学年会,邀请美国特种医院等国际顶级骨科中心等教授来院讲学和学术交流。
从2008年至今,先后举办两届全国性的“重庆市骨科院士论坛”、1次“国际骨科高峰论坛”、1次“西部骨科论坛”、1次全国骨质疏松骨折及骨科新进展论坛、3届重庆市骨科学术年会和多次微创关节学习班、骨科技术规范等继续教育教育项目,邀请了本专业的几乎所有院士及国内外著名专家80人次,为西部、重庆市各级骨科医生进行理论讲解和手术演示。极大地推动了西部、重庆市的骨科学术和技术发展。
脊柱外科中心简介:
重庆医科大附一院骨科为重庆市教委重点学科之一,其中脊柱外科水平在全国享有盛名。是“重庆市脊柱外科诊疗中心”。目前拥有一个病区、三个专业组,即:“颈椎专业组”、“胸腰椎与脊柱矫形专业组”、“脊柱微创专业组”。1956年,我院全国著名骨科前辈吴祖尧教授率先在国内开展了经颈前路椎间盘摘除术,开创了脊柱外科手术的新领域。通过近几代人的努力,我院脊柱外科水平不断发展提高,在诊治脊柱疾患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90年代中后期,我院又派人到国内多家医院进修脊柱外科,使我院的脊柱外科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先后同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法国、韩国、新加坡、香港等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因此,同国际、国内脊柱外科同行有广泛的学术交流。目前,我院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核磁共振(MRI)、螺旋CT、“C”臂X线光机、高速磨钻及显微椎间盘镜等先进仪器,以及世界上最先进的脊柱内固定产品,能满足各种脊柱外科手术的需要,己经形成了一整套诊治各种脊柱疾患的常规,为大量脊柱伤病患者解除了痛苦。目前,脊柱外科中心为满足脊柱伤病患者的需要,特设脊柱专科门诊,诊治的脊柱疾患如下:
一、 脊柱外伤: 环枢椎不稳及脱位、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四肢瘫、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等。
二、脊柱良、恶性肿瘤。
三、脊柱感染: 脊柱结核及脊柱炎症。
四、骨病及脊柱畸形:颈椎病、椎管狭窄症、脊柱滑脱、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侧弯等。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前身为我院物理治疗室,创建于1957年。1959年重庆医学院设物理治疗系,并成立教研室,专门培养理疗医师,医院物理治疗室承担理论和临床教学任务。1984年医院将理疗室更名为理疗科,逐渐进行人员及学科专业的调整及设备的更新换代,拓宽业务范围。至1996年,在原理疗科的基础上,我院康复医学科正式成立,是我国国内最早成立的康复医学专科之一。经过数代人的努力与发展,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拥有6个亚专业、集早期床旁康复、康复病区康复及家庭康复为一体的医教研并重的综合性学科,并于2005年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连续三届当选重庆市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科室将现代及传统康复治疗技术有机结合,在合理用药基础上,对各种功能障碍相关疾病进行全面、全程的综合治疗,包括早期的床旁治疗、康复期的康复治疗及深入社区的家庭康复治疗,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各具特色的6个亚专业组,分别是脑损伤康复、脊髓损伤康复、骨科康复、慢性疼痛康复、心肺疾病康复,及心理康复,为广大病员提供针对性强的有效康复。我科擅长并积极推广神经发育疗法、关节松动术、麦肯基治疗技术、冲击波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管理等康复新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且技术水平在长江上游地区处于龙头地位,并辐射四川、贵州等部分地区。自建科以来,我科已收治1.2万多例患者,康复治疗及训练共达100多万人次,获得满意的康复效果。
本专科的发展得到了本医院的大力支持。本专科于2005年成为硕士学位及博士学位授权点。本专科近5年获本院共投入的资金达700多万元,均用于康复医学科病区建设、设备更新、人才培养、技术开发及推广等。尤其在2009年,本院共投入1500余万建设青杠老年护养中心中的康复医学专科病区,引进各种先进仪器,建设良好康复环境,极大地提高病员的康复质量。医院还就专项经费管理、奖励措施等制定并印发了配套文件,予以政策上的扶持,现有编制床位105张,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3人,博士3人,硕士6人,讲师4人,住院医师5人,治疗师25人,护师13人。
科室除新开展的物理治疗项目外,主要进行康复训练技术,所有治疗师均外派进修学习;并开始由单一的医疗模式逐渐转向医疗、教学、科研全面发展的模式。
学科是目前本地区综合实力最强,最具规模及影响力,最先设立康复专科病房,最早开展专业教学,并获得硕士、博士授予权的学科。学科曾经为连续三届重庆市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
1. 医疗
康复医疗的特点为现代康复与传统康复、物理治疗与药物治疗有机地结合。学科的主导是功能治疗、医疗重点是有功能障碍的相关疾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各种急慢性疾病。科室开展了具有特色的康复治疗训练技术和专业治疗新技术。为满足病人康复需求开设瘫痪专家门诊、骨质疏松专病门诊,提供康复咨询、康复指导、康复治疗及训练。从建科以来,康复医学科已收治1万多例患者,康复治疗及训练共达100多万人次,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1) 医疗管理
科室历来重视医疗质量、医疗法律法规和医疗技术的规范化操作,建立健全一系列医疗规章制度、治疗技术操作常规。在上级机构和医院各种医疗质量检查中,各项措施均顺利达标,从无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发生,无死亡病例。
(2) 医疗设施
学科占地面积约2000m2,科室设备齐全,拥有符合三级甲等医院康复医学专科要求的各种医疗设备,能够开展各种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包括光疗、电疗、磁疗、声疗、热疗、冷疗、半导体激光治疗、气压循环治疗、高压静电治疗、冲击波治疗、骨质疏松治疗系统、推拿按摩、针灸、牵引、运动训练、肌力训练、平衡训练、坐立训练、站立训练、行走步态训练、关节活动和关节松动训练、CPM训练器、减重支持训练系统、偏瘫、截瘫训练等。
(3) 普通医疗
早期开展的物理治疗比较单一,治疗项目不多,主要是一些基本的光疗与电疗如红外线、紫外线、超短波、磁疗、直流感应电等。之后治疗项目逐渐增加。设立病房后,由原来单纯的理疗转变为综合治疗,尤其是增加了康复系列训练,形成物理治疗与药物治疗、传统康复与现代康复有机结合的特色医疗,极大地提高了治疗效果,解决了患者药物治疗不能解决的功能障碍问题,治愈有效率达到90%以上。其中,偏瘫训练、关节活动训练、手功能训练、腰椎间盘突出症综合治疗等项目成为学科具有代表性且影响较大的治疗热点。
(4) 特色医疗
针对功能障碍及瘫痪患者以及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慢性病人,先后开展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综合治疗,脑卒中偏瘫的肢体功能训练,脊髓损伤伴截瘫训练、关节粘连与僵硬的关节活动训练和关节松动训练,手及上肢损伤的功能训练、失眠、眩晕的高电位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综合物理治疗,皮肤、粘膜新生物的激光手术治疗,骨质疏松的低频脉冲磁场治疗等。
(5) 医疗新技术
科室不断探索治疗新技术、新方法。多次派人外出进修、学习、参观,先后开展了低能量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半导体激光治疗、肢体气压循环治疗、电动站立床训练、偏瘫综合训练、CPM训练、减重支持训练、中药熏蒸治疗、下肢智能训练、冲击波治疗、骨质疏松脉冲低频磁疗、语言吞咽训练等治疗新技术。
2. 教学
建院初期,科室承担临床医学本科生理疗学教学工作,以后曾中断过专业教学。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学科不断地发展与壮大,逐步恢复护理中专、专科、本科的理疗学与康复医学临床教学。目前承担临床医学本科、全科医学本科、应用技术本科、护理学院本、专科的康复医学专业教学,每年200学时;此外,还承担了重庆市康复医学专业部分继续教育、全科医师培训授课任务等。学科是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进修学习培训点,是护理学院针推专业、四川省卫生学校康复专业实习基地。主编了重庆市医药卫生继续教育教材《康复医学》,参编全国教材《老年医学》;主办了重庆市市级继续教育学习班《疼痛康复进展》与《骨关节疾病康复进展》。
3. 科研
学科从自身实际出发,力所能及地进行一些科学研究,在重庆市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重庆市卫生局科研项目二项,学校科研课题一项;完成10余项科研横向课题,某些科研成果已转化为产品,深受患者及家属喜爱;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 7篇,CSCD论著40余篇。主编专著1部《临床电疗学》,参编临床专著4部;参加省级以上专业学术会议30余次;主持三届重庆市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多人在学术团体和专业杂志担任职务。2005年学科被授予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科室连续3届为重庆市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学科地址及联系方式
学科门诊:门诊大楼五楼东区
学科病房:三病区三楼东区
瘫痪专科门诊时间:每周一、四上午
骨质疏松专病门诊时间:每周二、四上午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的前身是放疗科,成立于1964年,是西南地区最早开展肿瘤放射治疗的单位。1990年开展肿瘤内科综合治疗后放疗科改为肿瘤科,主要从事鼻咽癌、宫颈癌、乳腺癌、肺癌、食管癌、淋巴瘤、脑瘤等恶性肿瘤的放射治疗、化学治疗、聚焦超声治疗和生物治疗。本科室设备齐全,技术力量雄厚,在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规范化治疗方面成效显著,治疗效果达国内领先水平。
2008年开展了国际最先进的放射治疗技术: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与普通的放疗相比,IGRT不但具有适形调强的三维治疗等特点,还具有实时控制治疗的四维治疗的优点,检测和校正放疗时肿瘤和正常组织运动所引起的误差,使“精确放疗”得以完美实现。该设备适用于头颈部、胸部、腹部恶性肿瘤的精确放射治疗,尤其适用于受呼吸影响靶区变化较大的肿瘤的精确放射治疗。临床研究已经表明该先进放疗设备的应用,在提高肿瘤控制率的同时,又可以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将极大地减少放疗副反应,同时实现精确治疗的理想。
科室于2006年3月开展了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海扶刀)新方法,并成立了海扶肿瘤治疗研究中心。以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医疗设备为依托,不断探索肿瘤治疗的新领域。海扶刀尤其适用于肝癌、骨肉瘤、软组织肿瘤、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的治疗,以及无创性子宫肌瘤消融治疗。并获批卫生部“高能量聚焦超声治疗培训基地”。
科室各项成绩获各方面高度认可,2013年获批卫生部肿瘤专业“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为重庆市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科室。2014年获批“肿瘤专业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目前也是重庆市唯一一家卫生部批准“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同时也是重庆市肿瘤学重点学科。
本科室现工作人员90人,8人曾在法国、美国、日本进修学习,26人曾在国内著名肿瘤医院进修学习;医生25人,包括正高职称3人、副高职称7人,硕士导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3人,硕士学位者5人。肿瘤病房现有三个病区床位146张,开展门诊放射治疗工作。拥有普通模拟定位机、CT模拟定位机、三维治疗计划系统、IGRT全套设备、电子直线加速器、铱-192近距离后装治疗机等先进、配套完整的放疗设备。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是西南地区最早成立的诊治耳鼻咽喉科疾病的特色专科之一,1956年由上海医学院(现复旦大学医学院)眼耳鼻咽喉科医院分迁至重庆创立。经过近50多年的建设、发展,目前已成为高端人才荟萃、技术实力雄厚、设备设施一流,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综合性学科。我科现为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是重庆市耳鼻咽喉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重庆市睡眠呼吸疾病诊治中心、国家临床药理基地。
耳鼻咽喉科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6人,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0人; 10余名医师先后赴美国、日本、法国、德国、比利时、香港研修学习。科室开放床位即将达到120张,业务用房超过4000平米,日门诊量>300人次,年均各类手术量近4000余台次。该科有设施完善的抢救室、听力检测室、助听器验配中心、电子喉镜室、鼻内镜室、耳显微镜室、重庆市睡眠呼吸疾病诊治中心、变态反应实验室等。拥有包括GE耳鼻喉科手术导航系统、贝多芬智能CO2激光手术系统、低温等离子刀、超声波鼻炎治疗仪(CZB型鼻科手术HIFU刀)、多导睡眠呼吸检查仪等先进医疗设备,总价值>2000万,可完全满足专科各种检查与手术的需要。科室承担有临床五年制、七年制、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留学生、规范化培训学员、进修医生等多层次的教学,每年为全国医疗界输送了大量的高端专业技术人才。目前,我科已主持的20余项科研项目,涵盖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事部出国人员启动基金、重庆市自然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基金等各种层级。近年来,不断追踪国内外学科发展方向,积极开展新技术,已逐步形成耳科、鼻科、咽喉科、头颈外科等亚学科特色。
专业精湛的医疗技术
头颈外科专业组:目前已开展了CO2激光早期声带癌切除术、晚期及复发性喉癌下咽癌的综合治疗、保留喉功能的下咽癌切除术、颈胸联合根治术、咽旁肿瘤切除术、扁桃体癌联合根治术、颅面联合进路鼻颅底肿瘤切除术和气管成形术等疑难手术。能熟练运用用多种带蒂和游离皮瓣I期修复颈部皮肤、下咽及颈段食管的广泛缺损。对CN0期喉癌及下咽癌施行了择区颈淋巴结清扫术,国内最早运用手提式γ探测仪核素定位CN0期喉癌及下咽癌前哨淋巴结,完成了颈部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检测,提高了治疗效果。完成了全喉切除术后I期及II期发音重建术,并举办了多期全喉切除术后食管发音培训班,帮助无喉者恢复了发音功能,填补了西部空白。
咽喉专业组:咽喉专业组为重庆市睡眠呼吸疾病诊治中心。自1999年开始运用多导睡眠监测系统进行睡眠呼吸疾病的综合评估,先后开展UPPP手术,鼻腔减容术, CPAP等治疗睡眠呼吸疾病。2005年引进低温等离子刀运用于OSAHS疾病的治疗,包括低温等离子舌根消融术等,并成立了重庆市睡眠呼吸疾病诊治中心,举办多期睡眠呼吸疾病诊治学习班,推广和普及睡眠呼吸疾病的防治。近年来将CO2激光应用于OSAHS疾病的微创手术治疗,并侧重于OSAHS疾病多平面阻塞的评估及诊治。
鼻科专业组:我科是国内早期开展变应性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单位之一,于1991年建立变态反应实验室,并开展 “重庆市气传致敏真菌和花粉与环境综合症的相关性研究”,结合研究成果制定了重庆市的变应性鼻炎规范化治疗方案。1999年在重庆市率先开展经鼻内镜脑脊液鼻漏修补术、视神经管减压术等。2004年我科主持的“变应性鼻炎综合诊治研究”获得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资助,对西部成人、儿童变应性鼻炎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及综合诊治的研究,获得了本地区变应性鼻炎治疗的第一手资料。2005年,引进美国GE耳鼻咽喉科专用电磁导航系统,开展电磁导航下鼻内镜鼻窦手术、鼻腔鼻窦肿瘤切除术及鼻眼相关外科手术、鼻颅底手术,提高了手术疗效和安全性。2006年全球首家运用HIFU刀(CZB超声鼻炎治疗仪)治疗药物无效的变应性鼻炎,取到较好疗效。
耳科专业组:是该科发展最快的亚专业,三位中青年医师已先后从全球耳科技术顶尖的美国huous耳科研究所、德国Wuerzburg大学和法国Strasbourg大学学习归来。目前已开展的业务范围涵盖耳显微外科及耳神经外科,包括人工耳蜗植入术、中耳炎手术、胆脂瘤手术、耳硬化症手术、耳肿瘤手术、听小骨重建手术、面神经减压术、耳道重建术、先天性耳异常手术。有设施和技术一流的现代化听力检测中心,能完成各种听力障碍的评估治疗、眩晕疾病的综合诊治、助听器选配等,在耳鸣、眩晕等耳科疑难疾病的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运用耳鸣掩蔽治疗仪治疗耳鸣已超过10年,并且是国内规范开展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为数不多的单位之一。我科2009年成为国产人工耳蜗(杭州诺尔康公司)临床验证实验中心之一,参与了国产人工耳蜗的评估和推广工作。近年来积极推进新生儿听力筛查和耳聋基因芯片耳聋筛查,促进了对听力障碍患儿的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早期治疗,效果良好。
特色医疗技术简介
1. 喉癌、下咽癌、颈段食管癌的综合治疗及发音重建
在学科带头人胡国华教授带领下,开展各种保留发音功能的喉癌下咽癌手术,对早期喉部肿瘤采用CO2激光手术,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对颈部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规范检测,避免了术后肿瘤的残留,达到了最佳治疗效果。对晚期肿瘤术后下咽及颈段食管的广泛缺损运用健侧喉粘膜瓣、胸大肌肌皮瓣、背阔肌肌皮瓣、胸锁乳突肌肌皮瓣、胸三角皮瓣、游离前臂皮瓣和游离空肠等修复和重建。为恢复全喉切除术后的发音功能,不但进行I期和II期发音重建术,而且常年开设无喉者语训康复培训班,让来自全国给地的无喉患者恢复了发音功能。
2. 变应性鼻炎综合治疗
我科是国内最早开展变应性鼻炎综合诊治的单位之一。由洪苏玲教授于80
年代中期引进日本、美国诊治变应性鼻炎的经验,并结合重庆和西部地区变应性鼻炎流行病学调查和综合诊治的研究成果,制定了本区域的变应性鼻炎规范化治疗方案,逐步建立起规范化治疗流程:变应原筛查、特异性变应原脱敏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绝大多数患者取得较好疗效。对于部分患者无效者,于2006年首家使用HIFU刀治疗,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
3.耳聋的诊断及与干预
对新生儿及婴幼儿进行听力筛查、诊断,并结合最新的耳聋基因芯片研究成果进行高危人群耳聋诊断与防治。对各种类型的听力下降进行治疗及康复训练,慢性中耳炎在清除病灶的同时,修补鼓膜并重建听骨链,使听觉功能得以恢复。对双耳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的幼儿、青少年或成年人进行人工耳蜗植入,使他们恢复正常的生活与工作。
4.重度OSAHS(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俗称鼾症) 序贯治疗
采用序贯疗法,先行CPAP(经鼻正压呼吸通气)治疗,纠正缺氧低通气症状,同时进行健康指导(减肥、节制饮食、适度运动、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最后评估患者有否手术适应症。对有适应症的患者,根据阻塞平面的不同,选用不同手术方式,包括鼻腔扩容术、肥大舌根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改良腭咽成形术等进行治疗,所有手术患者均取得良好效果。
5.电磁导航下鼻内镜鼻窦、鼻颅底和鼻眼微创手术
鼻内镜手术治疗鼻腔鼻窦疾病,已取得良好临床疗效。鼻内镜外科手术进一步用于脑脊液鼻漏修补术,鼻内泪囊造口术,视神经管减压术,垂体肿瘤切除术,脑膜膨出修补术,眶内肿瘤切除术等。在电磁导航下经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鼻颅底及鼻眼相关疾病,使手术更精准,提高了疗效,减少了损伤。
6.眩晕的手法复位及手术治疗
采用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采用内淋巴囊减压术或前庭神经切断术,有效治疗梅尼埃病等顽固性眩晕疾病。
整形美容烧伤科是重庆市(省)市级重点学科,由原烧伤整形外科发展而来的。自上世纪50年代后期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建院开始,老一辈全国著名烧伤整形外科专家黄崇本教授亲自组建了烧伤整形外科学组,经历多年的经验积累,于上世纪70年代建立烧伤整形外科,当时除主要开展烧伤救治及烧伤后瘢痕畸形的医治工作外,也对一些先天性畸形进行手术治疗。尤其在增生性瘢痕的防治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在全国已具有相当的影响,对各种瘢痕的防治已有较完整的治疗方案,并得到国内同行的认同。受邀与其它单位合著专著《现代瘢痕治疗学》一书于1997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以来,整形美容科在重庆市率先开展各种医学美容手术。起步高,首先开展的美容整形手术是全耳再造、全鼻再造、男女生殖器再造、巨乳畸形缩小矫正术等,均获成功。继而开展重睑、眼袋去除、隆鼻、隆乳、多层次面部除皱、厚唇矫正、“国字脸”矫正(下颌角肥大症)、脂肪抽吸术、微晶仪去瘢痕、采用人工骨粉、聚四氟乙烯、聚乙烯充填、激光美容治疗等几十种手术均获得良好效果。特别是针对一些美容求术者在外院手术失败后的修复治疗,利用整形美容科人才优势,集思广益,采用各种方法进行矫正,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解决了不少难题和医患纠纷,为规范本市美容整形外科行业起到了重要作用,为美容求术者提供了有力的服务保障,也为推动本市医学美容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通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本科拥有正副教授8名(均获硕士、博士学位),具有齐全的、先进的整形美容设备,现已成为一支实力强大的整形美容外科专业队伍。20多年来共成功完成各类整形美容手术数万台次,深受广大美容爱好者的好评。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重庆市医学会设立医学美容与美学专委会以来,整形美容科医师一直担任该专委会副主任委员职务,承担了全重庆市整形美容医疗机构的评审及指导工作。2002年经重庆市卫生局审查后批准成立为重庆市唯一的“整形美容中心”,本科为重庆市为数不多的“整形美容专业硕士及博士学位授予点”,并培养了数十名整形美容专业硕士、博士,发表专业论文200余篇,撰写专著10余本,发明专利3项,荣获部级及省市级科技成果奖5项。在长期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精湛的技术赢得了广泛赞誉。
本学科在重庆市医学美容外科界优势:
1.2002年重庆市卫生局授予整形美容科为唯一的“重庆市整形美容中心”;
2.2003年重庆市高教委授予整形美容科为“整形美容专业及烧伤专业博士学位授予点”;
3.学术任职:整形美容科医师沈为民、贺光照一直担任中华医学会重庆市医学美容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和市烧伤整形专委会副主任委员;贺光照、杨天荣现任西南五省一市整形烧伤专委会常务委员和委员;沈为民现任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容专委会青年委员;张恒术现任重庆市医学会烧伤整形专委会委员、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编委、中华医药杂志常务编委,贺光照担任重庆医学、重庆医科大学学报、中华烧伤杂志编委等;
4.人员结构(人才优势):本专业8名副高级职称以上医师,占据了重庆市美容外科学界1/4高级职称专家级技术人员,每位医师不仅能独立完成本专业临床工作,还能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培养了大批年轻技术人员, 同时每位医师有不同的专攻方向,在本专业的不同领域具有各自的见解,在本市范围内乃至国内也有一定声誉;
5.教学经验:作为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一个专业,本学科承担了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及留学生的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任务,特别是已独立完成三届医学美容专业专科生的教学工作,在各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专科教学经验,目前承担本校医学本科生的《整形外科学基础》和《美容外科学进展》的选修课教学工作;
6.科研工作:近3年来,本科已获4项市卫生局课题支助、1项重庆医科大学创新基金支助,在病理性瘢痕的防治方面,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进步。本学科在近5年来在各级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60余篇,其中一些论文参加了国际学术会议、全国学术会议和地方学术会议,并在大会发言。参加编写专业书籍5本,专业教材2本。
7.科研成果:多年来,本学科点曾获得下列科研成果奖: ①三用切皮机的研制(全国医药卫生科技大会奖、四川省卫生厅科技成果二等奖); ②秋水仙硷离子导入法治疗增殖性瘢痕(四川省卫生厅科技成果三等奖); ③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的研制和临床应用(重庆市科委科技成果三等奖); ④医用多孔针的研制及临床应用(重庆市科委科技成果三等奖); ⑤同位素敷贴防治瘢痕增生的研究(四川省教委科技成果三等奖)。
8.本学科点已培养硕士研究生近20名,现有2名博士研究生、5名硕士研究生在读。
9.本专业组在器官再造(如:耳、鼻、乳房、男女生殖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并成功完成50多例,在本地区处于领先水平。
本科主要开展项目:
1.各类瘢痕,如烧伤或外伤后瘢痕、瘢痕疙瘩、瘢痕癌等;
2. 体表包块、肿瘤,如黑痣、体表纤维瘤、脂肪瘤、皮脂腺囊肿、皮肤癌等;
3. 医学美容,如重睑(双眼皮)、眼袋、隆鼻、腋臭、乳房整形、除皱、吸脂、上睑下垂、小耳畸形、唇裂二期矫正等;
4. 激光治疗,如面部色素斑、血管瘤、各种文身、脱毛等;
5.烧伤及各种不愈合伤口,如褥疮、外伤后伤口不愈合、糖尿病伤口不愈合等;
6.体表器官缺损的修复及再造;
7.美容手术失败后的矫正。
8.外伤后急诊美容修复。
9.烧伤及各种难愈合伤口,如褥疮、外伤后伤口难愈合、糖尿病皮肤溃烂伤口难愈合。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心外科由胸外科和心脏大血管外科组成: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是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重庆市肺部肿瘤综合治疗中心及重医大附一院重点学科。该科是新中国最早创建的胸心外科之一,由全国著名胸心外科专家林尚清教授主持建立。1985年被国家批准为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学科,2005年获准为外科学博士学位授权学科,2011年获评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学科。本专科师资力量雄厚,人才梯队合理,后备人才丰厚。目前共有工作人员96人。现有医师21人,其中高级职称14人,有硕士以上学位18人,其中博士学位8人,大多数经国内进修学习,其中有11位经国外进修学习;根据科室总体规划、专业特点和个人兴趣确定亚专业方向,分为肺外科,食管外科,纵隔外科,创伤外科等亚专科。护士75人,其中主管护师10人,护师18人。
经过50余年的深厚积淀和技术发展,已经成为拥有约100张床位、集合4个亚专业及重庆市肺部肿瘤综合治疗中心。临床技术力量雄厚,人才梯队合理,擅长肺部疾病、食管疾病及纵隔肿瘤的外科治疗,重症胸外伤的救治等,整体医疗技术水平在西南地区及全国都有很高地位及影响,学科发展属国内先进,重庆市领先水平。近年来,多项新技术广泛开展于临床,如胸腔镜已广泛应用于良、恶性疾病手术治疗。国际一流的腔镜培训中心落户于重医大附一院院,并由该科负责专项培训工作,目前已进入设备安装阶段,年内即将投入使用。近3年,救治患者人数以每年20%左右速度递增,新技术使用率以每年10%左右速度递增;2011年救治患者数已达2500人。
在国内外权威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多篇被SCI收录;参编各种专著10余部:获得部省级多项奖励,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市级科研基金项目3项,校级科研基金项目12项,省市级科技进步奖2项,国家专利3项。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是新中国最早创建的胸心外科之一,由全国著名胸心外科专家林尚清教授主持建立。本专科师资力量雄厚,人才梯队合理,后备人才丰厚。目前共有工作人员96人。现有医师21人,其中高级职称14人,有硕士以上学位18人,其中博士学位8人,大多数经国内进修学习,其中有11位经国外进修学习;根据科室总体规划、专业特点和个人兴趣确定亚专业方向,分为瓣膜外科、冠心病外科、大血管外科、先心病外科等亚专科。护士75人,其中主管护师10人,护师18人。
经过50余年的深厚积淀和技术发展,已经成为拥有约100张床位,临床技术力量雄厚,人才梯队合理,擅长各种心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特别在瓣膜外科、冠心病外科、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方面技术精良,率先在重庆市开展心脏瓣膜替换加冠脉搭桥术及Bentall手术,整体医疗技术水平在西南地区及全国都有很高地位及影响,学科发展属国内先进,重庆市领先水平。国际一流的腔镜培训中心落户于我院,并由我科负责专项培训工作,目前已进入设备安装阶段,年内即将投入使用。近3年,救治患者人数以每年20%左右速度递增,新技术使用率以每年10%左右速度递增;2011年救治患者数已达2500人。
在国内外权威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多篇被SCI收录;参编各种专著10余部:获得部省级多项奖励,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市级科研基金项目3项,校级科研基金项目12项,省市级科技进步奖2项,国家专利3项。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建立于1979年,系重庆市重点学科,博士及硕士学位授予点,重庆市器官移植中心。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设有床位150张,共有医生23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8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4人,50%的医生有国外相关专业培训经历。
肝胆外科诊治水平处于重庆市三级甲等医院中的领先地位。每年完成肝胆胰脾外科手术3000例以上,其中肝移植、半肝、肝尾叶、三肝切除、胰头癌根治术、肝门胆管癌、胆囊癌根治术等高难度手术达到25%以上。学科带头人分别担任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委会委员、中国医促会肝胆专委会委员;重庆市器官移植专委会、肝癌专委会、肝胆胰外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消化外科专委会委员等学术职务。近年获得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成功举办2010年、2012年重庆国际肝胆胰外科论坛学术大会,与英国University of Oxford,法国University of Strasbourg ,日本Kyoto University,美国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等大学有长期固定协作关系。最近5年获得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特色技术和优势技术
1、肝脏移植:重医大附一院肝胆外科是国家卫生部指定的重庆市具有资质开展临床肝移植的两家单位之一。己完成肝脏移植手术150例,最大年龄69岁,术后健康生活。具有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背驮式肝移植、活体肝移植手术等技术的丰富经验。肝移植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存活率位居全国先进行列。已经完成的5例活体肝移植供、受体均恢复良好。近两年开展DCD移植,患者恢复良好,其中两例病人均在1周左右肝功能恢复正常。
2、肝胆外科:具有丰富的肝胆胰脾疾病手术经验,尤其是肝叶切除术,胆管癌、胆囊癌根治,肝胆管结石手术,门静脉高压症手术,肝囊肿、肝血管瘤手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高难度手术领域实力雄厚。每年收治肝胆胰肿瘤病人数百例。科室肝癌病人手术后最长已经生存30余年。
3、腹腔镜手术:每年常规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200多例,手术后病人多数2天出院;100多例腹腔镜脾切除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效果优良。常规开展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开展胆肠吻合术、半肝切除+胆道探查术。
4、射频消融:开展经皮(和术中射频治疗原发和转移性肝癌、胰腺癌及后腹膜肿瘤。射频消融治疗肝癌开展最早,应用最广泛,治疗方便、效果较好;部分病人只需要局部麻醉就能治疗。
5、介入治疗:适用于无法一期手术治疗机会的肝脏肿瘤病人。主要通过介入栓塞治疗切断肿瘤的血供,使肿瘤坏死、缩小,为进一步外科手术治疗创造机会。我们已经完成上千例的肿瘤介入治疗,部分患者获得二期手术切除的机会。术后恢复比手术快。
6、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由我校王智彪教授发明,HIFU技术是肿瘤综合治疗技术手段之一,出口英国、意大利、西班牙、日本、韩国,已应用于临床,被公认为世界最先进的HIFU治疗设备,其技术领先欧美国家5-8年。利用超声波具有良好的组织穿透性和可聚焦性等物理特性,将超声换能器发射的无数束低能量的超声波聚焦于体内靶组织,焦点能量得到千百万倍放大,在肿瘤内产生瞬态高温,杀死靶区内的肿瘤细胞,达到不开刀、不出血“切除”实体肿瘤。我们采用HIFU治疗的肝癌病人,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7、ERCP:既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可以用来诊断胰腺、胆管及肝脏疾病。目前科室广泛开展:①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EST),在此基础上可完成胆道蛔虫取出、胆道结石取出、胆道支架置放、胆道内外引流、急、慢性胰腺炎等治疗。②胆道纤维镜术中及术后的检查与取石。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是西南地区最早成立的诊治耳鼻咽喉科疾病的特色专科之一,1956年由上海医学院(现复旦大学医学院)眼耳鼻咽喉科医院分迁至重庆创立。经过近50多年的建设、发展,目前已成为高端人才荟萃、技术实力雄厚、设备设施一流,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综合性学科。我科现为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是重庆市耳鼻咽喉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重庆市睡眠呼吸疾病诊治中心、国家临床药理基地。
耳鼻咽喉科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6人,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0人; 10余名医师先后赴美国、日本、法国、德国、比利时、香港研修学习。科室开放床位即将达到120张,业务用房超过4000平米,日门诊量>300人次,年均各类手术量近4000余台次。该科有设施完善的抢救室、听力检测室、助听器验配中心、电子喉镜室、鼻内镜室、耳显微镜室、重庆市睡眠呼吸疾病诊治中心、变态反应实验室等。拥有包括GE耳鼻喉科手术导航系统、贝多芬智能CO2激光手术系统、低温等离子刀、超声波鼻炎治疗仪(CZB型鼻科手术HIFU刀)、多导睡眠呼吸检查仪等先进医疗设备,总价值>2000万,可完全满足专科各种检查与手术的需要。科室承担有临床五年制、七年制、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留学生、规范化培训学员、进修医生等多层次的教学,每年为全国医疗界输送了大量的高端专业技术人才。目前,我科已主持的20余项科研项目,涵盖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事部出国人员启动基金、重庆市自然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基金等各种层级。近年来,不断追踪国内外学科发展方向,积极开展新技术,已逐步形成耳科、鼻科、咽喉科、头颈外科等亚学科特色。
专业精湛的医疗技术
头颈外科专业组:目前已开展了CO2激光早期声带癌切除术、晚期及复发性喉癌下咽癌的综合治疗、保留喉功能的下咽癌切除术、颈胸联合根治术、咽旁肿瘤切除术、扁桃体癌联合根治术、颅面联合进路鼻颅底肿瘤切除术和气管成形术等疑难手术。能熟练运用用多种带蒂和游离皮瓣I期修复颈部皮肤、下咽及颈段食管的广泛缺损。对CN0期喉癌及下咽癌施行了择区颈淋巴结清扫术,国内最早运用手提式γ探测仪核素定位CN0期喉癌及下咽癌前哨淋巴结,完成了颈部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检测,提高了治疗效果。完成了全喉切除术后I期及II期发音重建术,并举办了多期全喉切除术后食管发音培训班,帮助无喉者恢复了发音功能,填补了西部空白。
咽喉专业组:咽喉专业组为重庆市睡眠呼吸疾病诊治中心。自1999年开始运用多导睡眠监测系统进行睡眠呼吸疾病的综合评估,先后开展UPPP手术,鼻腔减容术, CPAP等治疗睡眠呼吸疾病。2005年引进低温等离子刀运用于OSAHS疾病的治疗,包括低温等离子舌根消融术等,并成立了重庆市睡眠呼吸疾病诊治中心,举办多期睡眠呼吸疾病诊治学习班,推广和普及睡眠呼吸疾病的防治。近年来将CO2激光应用于OSAHS疾病的微创手术治疗,并侧重于OSAHS疾病多平面阻塞的评估及诊治。
鼻科专业组:我科是国内早期开展变应性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单位之一,于1991年建立变态反应实验室,并开展 “重庆市气传致敏真菌和花粉与环境综合症的相关性研究”,结合研究成果制定了重庆市的变应性鼻炎规范化治疗方案。1999年在重庆市率先开展经鼻内镜脑脊液鼻漏修补术、视神经管减压术等。2004年我科主持的“变应性鼻炎综合诊治研究”获得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资助,对西部成人、儿童变应性鼻炎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及综合诊治的研究,获得了本地区变应性鼻炎治疗的第一手资料。2005年,引进美国GE耳鼻咽喉科专用电磁导航系统,开展电磁导航下鼻内镜鼻窦手术、鼻腔鼻窦肿瘤切除术及鼻眼相关外科手术、鼻颅底手术,提高了手术疗效和安全性。2006年全球首家运用HIFU刀(CZB超声鼻炎治疗仪)治疗药物无效的变应性鼻炎,取到较好疗效。
耳科专业组:是该科发展最快的亚专业,三位中青年医师已先后从全球耳科技术顶尖的美国huous耳科研究所、德国Wuerzburg大学和法国Strasbourg大学学习归来。目前已开展的业务范围涵盖耳显微外科及耳神经外科,包括人工耳蜗植入术、中耳炎手术、胆脂瘤手术、耳硬化症手术、耳肿瘤手术、听小骨重建手术、面神经减压术、耳道重建术、先天性耳异常手术。有设施和技术一流的现代化听力检测中心,能完成各种听力障碍的评估治疗、眩晕疾病的综合诊治、助听器选配等,在耳鸣、眩晕等耳科疑难疾病的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运用耳鸣掩蔽治疗仪治疗耳鸣已超过10年,并且是国内规范开展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为数不多的单位之一。我科2009年成为国产人工耳蜗(杭州诺尔康公司)临床验证实验中心之一,参与了国产人工耳蜗的评估和推广工作。近年来积极推进新生儿听力筛查和耳聋基因芯片耳聋筛查,促进了对听力障碍患儿的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早期治疗,效果良好。
特色医疗技术简介
1. 喉癌、下咽癌、颈段食管癌的综合治疗及发音重建
在学科带头人胡国华教授带领下,开展各种保留发音功能的喉癌下咽癌手术,对早期喉部肿瘤采用CO2激光手术,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对颈部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规范检测,避免了术后肿瘤的残留,达到了最佳治疗效果。对晚期肿瘤术后下咽及颈段食管的广泛缺损运用健侧喉粘膜瓣、胸大肌肌皮瓣、背阔肌肌皮瓣、胸锁乳突肌肌皮瓣、胸三角皮瓣、游离前臂皮瓣和游离空肠等修复和重建。为恢复全喉切除术后的发音功能,不但进行I期和II期发音重建术,而且常年开设无喉者语训康复培训班,让来自全国给地的无喉患者恢复了发音功能。
2. 变应性鼻炎综合治疗
我科是国内最早开展变应性鼻炎综合诊治的单位之一。由洪苏玲教授于80
年代中期引进日本、美国诊治变应性鼻炎的经验,并结合重庆和西部地区变应性鼻炎流行病学调查和综合诊治的研究成果,制定了本区域的变应性鼻炎规范化治疗方案,逐步建立起规范化治疗流程:变应原筛查、特异性变应原脱敏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绝大多数患者取得较好疗效。对于部分患者无效者,于2006年首家使用HIFU刀治疗,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
3.耳聋的诊断及与干预
对新生儿及婴幼儿进行听力筛查、诊断,并结合最新的耳聋基因芯片研究成果进行高危人群耳聋诊断与防治。对各种类型的听力下降进行治疗及康复训练,慢性中耳炎在清除病灶的同时,修补鼓膜并重建听骨链,使听觉功能得以恢复。对双耳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的幼儿、青少年或成年人进行人工耳蜗植入,使他们恢复正常的生活与工作。
4.重度OSAHS(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俗称鼾症) 序贯治疗
采用序贯疗法,先行CPAP(经鼻正压呼吸通气)治疗,纠正缺氧低通气症状,同时进行健康指导(减肥、节制饮食、适度运动、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最后评估患者有否手术适应症。对有适应症的患者,根据阻塞平面的不同,选用不同手术方式,包括鼻腔扩容术、肥大舌根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改良腭咽成形术等进行治疗,所有手术患者均取得良好效果。
5.电磁导航下鼻内镜鼻窦、鼻颅底和鼻眼微创手术
鼻内镜手术治疗鼻腔鼻窦疾病,已取得良好临床疗效。鼻内镜外科手术进一步用于脑脊液鼻漏修补术,鼻内泪囊造口术,视神经管减压术,垂体肿瘤切除术,脑膜膨出修补术,眶内肿瘤切除术等。在电磁导航下经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鼻颅底及鼻眼相关疾病,使手术更精准,提高了疗效,减少了损伤。
6.眩晕的手法复位及手术治疗
采用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采用内淋巴囊减压术或前庭神经切断术,有效治疗梅尼埃病等顽固性眩晕疾病。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成立于1958年,系原上海医学院附属华山、中山医院分迁来渝组建,故,自成立以来一直在西南地区乃至全国骨科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力,其学术和技术居于西南领先、全国先进水平。经过历届专家、教授的辛勤努力和不断创新,现已发展成为师资队伍阵容强大,学术实力较雄厚、既能招收培养高层次人才,又能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学科阵地。
骨科创始人之一吴祖尧教授是新中国骨科创始人之一,曾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骨科杂志》副主编等职务。本学科是中华医学会重庆市骨科分会主任委员科室;是全国统编教材历任编委,其中安 洪教授曾经担任过2任(版)《外科学》教材副主编、3任(版)骨科分主编。于1993年获得硕士授予权,2003年获得博士授予权,同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现为重庆市教委重点学科、重庆市医学重点学科、重庆市骨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目前拥有3个重庆市级医学中心(手外科中心、脊柱外科诊疗中心、重庆市关节疾病研究中心)。
现状概述:本学科人才梯队、技术平台、自主创新能力、国际学术交流等优势突出,学科建设正进入上台阶、创品牌的关键发展时期,为今后取得突破性、原创性、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进一步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拥有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委员1人、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委员1人、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学分会常委1人、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学分会1人、全国专业学组8人次、重庆市骨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重庆市骨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1人、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委会委员1人、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评估专家1人、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青年委员1人、中华体育运动医学学会青年委员1人。同时,安洪教授、蒋电明教授和黄伟教授被先后评选为重庆市骨科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使科室成为重庆市唯一具有3位学术带头人的专科,反映出本科室在重庆市骨科界的重要位置。我院骨外科对国内尤其是西部地区骨外科学学科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在国内以及西部地区同类学科中处于先进水平。
学术队伍: 通过不断优化、整合,拥有一支学历、年龄、职称和学缘合理,团结协作,学风严谨、学术氛围活跃的师资队伍,其整体水平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处于先进行列。目前拥有全国骨科学界知名的专家安 洪教授、蒋电明教授、胡侦明教授和黄 伟等;有教授9人(其中有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9人)、副教授8人、讲师5人、助教12人,其中90%以上均拥有国外留学或进修学习经历,40岁以下年轻医师均拥有硕士以上学历。
科学研究:已形成覆盖骨外科学主要领域的稳定研究方向,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学术水平较高,在国内同行中有相当的影响。科室当前拥有创伤诊治与骨愈合研究、脊柱、关节疾病与生物活性材料的研究、手外科疾病与周围神经研究和骨质疏松与骨肿瘤治疗等几个稳定而有影响的亚专业方向,有8个专业医疗组。已完成包括国家“863”计划在内的约20项科学项目。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1项、重庆市科委等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在最近5年中,获得包括“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奖项3项,并成功申请5项国家专利。
人才培养:本学科是我国西部地区骨外科学重要的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学科人员梯队的年龄、知识学历和层次结构合理,具有高素质后备人才队伍。近5年来已培养硕士100余名,博士近20名,发表CSCD期刊文章200余篇,SCI文章近20余篇,其中1篇影响因子超过10分;主持或参与了包括《黄家驷外科学》、《外科学规划教材》等6部专著的编写。同时将学科建设与培养医师个人执业技能、科研能力、带教能力相互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整个医师队伍素质和医疗服务质量,形成科技创新团队,激发了团队的创新精神。
研究平台建设:
骨外科与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医科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实验室合作,共建了约1200m2的骨科实验中心。而“重庆医科大学骨科研究所”正在筹建中,该研究所的成立可以依托医科大学的整体优势、充分发挥各附属教学医院的专业特长、利用骨科学这一传统重点学科的学科优势,将教授、专家的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进行组合。
国内外学术交流:
本学科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2008~2012年与国外5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其中包括美国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在内的一系列世界知名大学。如美国芝加哥大学分子肿瘤研究室TC He 教授合作研究骨与软骨组织分化发育方面的研究。近5年来派出20余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包括美国骨外科学学年会、欧洲骨外科学年会,邀请美国特种医院等国际顶级骨科中心等教授来院讲学和学术交流。
从2008年至今,先后举办两届全国性的“重庆市骨科院士论坛”、1次“国际骨科高峰论坛”、1次“西部骨科论坛”、1次全国骨质疏松骨折及骨科新进展论坛、3届重庆市骨科学术年会和多次微创关节学习班、骨科技术规范等继续教育教育项目,邀请了本专业的几乎所有院士及国内外著名专家80人次,为西部、重庆市各级骨科医生进行理论讲解和手术演示。极大地推动了西部、重庆市的骨科学术和技术发展。
脊柱外科中心简介:
重庆医科大附一院骨科为重庆市教委重点学科之一,其中脊柱外科水平在全国享有盛名。是“重庆市脊柱外科诊疗中心”。目前拥有一个病区、三个专业组,即:“颈椎专业组”、“胸腰椎与脊柱矫形专业组”、“脊柱微创专业组”。1956年,我院全国著名骨科前辈吴祖尧教授率先在国内开展了经颈前路椎间盘摘除术,开创了脊柱外科手术的新领域。通过近几代人的努力,我院脊柱外科水平不断发展提高,在诊治脊柱疾患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90年代中后期,我院又派人到国内多家医院进修脊柱外科,使我院的脊柱外科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先后同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法国、韩国、新加坡、香港等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因此,同国际、国内脊柱外科同行有广泛的学术交流。目前,我院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核磁共振(MRI)、螺旋CT、“C”臂X线光机、高速磨钻及显微椎间盘镜等先进仪器,以及世界上最先进的脊柱内固定产品,能满足各种脊柱外科手术的需要,己经形成了一整套诊治各种脊柱疾患的常规,为大量脊柱伤病患者解除了痛苦。目前,脊柱外科中心为满足脊柱伤病患者的需要,特设脊柱专科门诊,诊治的脊柱疾患如下:
一、 脊柱外伤: 环枢椎不稳及脱位、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四肢瘫、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等。
二、脊柱良、恶性肿瘤。
三、脊柱感染: 脊柱结核及脊柱炎症。
四、骨病及脊柱畸形:颈椎病、椎管狭窄症、脊柱滑脱、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侧弯等。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前身为我院物理治疗室,创建于1957年。1959年重庆医学院设物理治疗系,并成立教研室,专门培养理疗医师,医院物理治疗室承担理论和临床教学任务。1984年医院将理疗室更名为理疗科,逐渐进行人员及学科专业的调整及设备的更新换代,拓宽业务范围。至1996年,在原理疗科的基础上,我院康复医学科正式成立,是我国国内最早成立的康复医学专科之一。经过数代人的努力与发展,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拥有6个亚专业、集早期床旁康复、康复病区康复及家庭康复为一体的医教研并重的综合性学科,并于2005年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连续三届当选重庆市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科室将现代及传统康复治疗技术有机结合,在合理用药基础上,对各种功能障碍相关疾病进行全面、全程的综合治疗,包括早期的床旁治疗、康复期的康复治疗及深入社区的家庭康复治疗,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各具特色的6个亚专业组,分别是脑损伤康复、脊髓损伤康复、骨科康复、慢性疼痛康复、心肺疾病康复,及心理康复,为广大病员提供针对性强的有效康复。我科擅长并积极推广神经发育疗法、关节松动术、麦肯基治疗技术、冲击波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管理等康复新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且技术水平在长江上游地区处于龙头地位,并辐射四川、贵州等部分地区。自建科以来,我科已收治1.2万多例患者,康复治疗及训练共达100多万人次,获得满意的康复效果。
本专科的发展得到了本医院的大力支持。本专科于2005年成为硕士学位及博士学位授权点。本专科近5年获本院共投入的资金达700多万元,均用于康复医学科病区建设、设备更新、人才培养、技术开发及推广等。尤其在2009年,本院共投入1500余万建设青杠老年护养中心中的康复医学专科病区,引进各种先进仪器,建设良好康复环境,极大地提高病员的康复质量。医院还就专项经费管理、奖励措施等制定并印发了配套文件,予以政策上的扶持,现有编制床位105张,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3人,博士3人,硕士6人,讲师4人,住院医师5人,治疗师25人,护师13人。
科室除新开展的物理治疗项目外,主要进行康复训练技术,所有治疗师均外派进修学习;并开始由单一的医疗模式逐渐转向医疗、教学、科研全面发展的模式。
学科是目前本地区综合实力最强,最具规模及影响力,最先设立康复专科病房,最早开展专业教学,并获得硕士、博士授予权的学科。学科曾经为连续三届重庆市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
1. 医疗
康复医疗的特点为现代康复与传统康复、物理治疗与药物治疗有机地结合。学科的主导是功能治疗、医疗重点是有功能障碍的相关疾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各种急慢性疾病。科室开展了具有特色的康复治疗训练技术和专业治疗新技术。为满足病人康复需求开设瘫痪专家门诊、骨质疏松专病门诊,提供康复咨询、康复指导、康复治疗及训练。从建科以来,康复医学科已收治1万多例患者,康复治疗及训练共达100多万人次,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1) 医疗管理
科室历来重视医疗质量、医疗法律法规和医疗技术的规范化操作,建立健全一系列医疗规章制度、治疗技术操作常规。在上级机构和医院各种医疗质量检查中,各项措施均顺利达标,从无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发生,无死亡病例。
(2) 医疗设施
学科占地面积约2000m2,科室设备齐全,拥有符合三级甲等医院康复医学专科要求的各种医疗设备,能够开展各种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包括光疗、电疗、磁疗、声疗、热疗、冷疗、半导体激光治疗、气压循环治疗、高压静电治疗、冲击波治疗、骨质疏松治疗系统、推拿按摩、针灸、牵引、运动训练、肌力训练、平衡训练、坐立训练、站立训练、行走步态训练、关节活动和关节松动训练、CPM训练器、减重支持训练系统、偏瘫、截瘫训练等。
(3) 普通医疗
早期开展的物理治疗比较单一,治疗项目不多,主要是一些基本的光疗与电疗如红外线、紫外线、超短波、磁疗、直流感应电等。之后治疗项目逐渐增加。设立病房后,由原来单纯的理疗转变为综合治疗,尤其是增加了康复系列训练,形成物理治疗与药物治疗、传统康复与现代康复有机结合的特色医疗,极大地提高了治疗效果,解决了患者药物治疗不能解决的功能障碍问题,治愈有效率达到90%以上。其中,偏瘫训练、关节活动训练、手功能训练、腰椎间盘突出症综合治疗等项目成为学科具有代表性且影响较大的治疗热点。
(4) 特色医疗
针对功能障碍及瘫痪患者以及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慢性病人,先后开展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综合治疗,脑卒中偏瘫的肢体功能训练,脊髓损伤伴截瘫训练、关节粘连与僵硬的关节活动训练和关节松动训练,手及上肢损伤的功能训练、失眠、眩晕的高电位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综合物理治疗,皮肤、粘膜新生物的激光手术治疗,骨质疏松的低频脉冲磁场治疗等。
(5) 医疗新技术
科室不断探索治疗新技术、新方法。多次派人外出进修、学习、参观,先后开展了低能量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半导体激光治疗、肢体气压循环治疗、电动站立床训练、偏瘫综合训练、CPM训练、减重支持训练、中药熏蒸治疗、下肢智能训练、冲击波治疗、骨质疏松脉冲低频磁疗、语言吞咽训练等治疗新技术。
2. 教学
建院初期,科室承担临床医学本科生理疗学教学工作,以后曾中断过专业教学。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学科不断地发展与壮大,逐步恢复护理中专、专科、本科的理疗学与康复医学临床教学。目前承担临床医学本科、全科医学本科、应用技术本科、护理学院本、专科的康复医学专业教学,每年200学时;此外,还承担了重庆市康复医学专业部分继续教育、全科医师培训授课任务等。学科是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进修学习培训点,是护理学院针推专业、四川省卫生学校康复专业实习基地。主编了重庆市医药卫生继续教育教材《康复医学》,参编全国教材《老年医学》;主办了重庆市市级继续教育学习班《疼痛康复进展》与《骨关节疾病康复进展》。
3. 科研
学科从自身实际出发,力所能及地进行一些科学研究,在重庆市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重庆市卫生局科研项目二项,学校科研课题一项;完成10余项科研横向课题,某些科研成果已转化为产品,深受患者及家属喜爱;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 7篇,CSCD论著40余篇。主编专著1部《临床电疗学》,参编临床专著4部;参加省级以上专业学术会议30余次;主持三届重庆市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多人在学术团体和专业杂志担任职务。2005年学科被授予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科室连续3届为重庆市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学科地址及联系方式
学科门诊:门诊大楼五楼东区
学科病房:三病区三楼东区
瘫痪专科门诊时间:每周一、四上午
骨质疏松专病门诊时间:每周二、四上午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卫生中心(简称“中心”)的前身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始建于五十年代建院之初,于2002年在原精神科的基础上成立了心理卫生中心。经过半个世纪的奋斗,现已发展成规模较大,学术水平高,在重庆市本专业领域遥遥领先的优势学科。迄今为止,中心是重庆市高等医药院校附属医院和市属所有三级综合医院中唯一设置有住院部的、功能齐全的精神、心理专科,现设有精神科住院部、心身疾病住院部、睡眠障碍住院部、精神科门诊、心理咨询门诊、心理测定室和多功能心理治疗室、神经电生理室等。拥有完备的专业所需的先进仪器设备和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教授。
“中心”现共有教授7人,副教授4人,博士5人。有博士生导师资格1人、硕士生导师11人。数人在学术界担任重要职务,年轻医生已全部硕士化。主持过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一项大型国家级科研项目,10多项市级科研项目以及CMB(中华医学基金)协作课题,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一项。近10年来,全科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近400篇。曾主编过我国第一部《精神病治疗学》专著,参编教材《老年医学》、《老年医学》第2版、《精神病学》、《精神病学》第三版(副主编)和《老年精神病学》(副主编)、《医学心理学》(副主编),《内科学》大型工具书《症状鉴别诊断学》。完成过一部精神病学教学电影,至今仍在全国教学工作中常规应用。
本学科于1986年被批准为精神病学和精神卫生学硕士点,并于2005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已招收研究生108人,培养硕士研究生87人;2014年成功新增“应用心理硕士”学位授权点,从2015年开始已招收5人。迄今为止,本学科一直是重庆是本专业招收研究生的唯一单位。“中心”长期承担本校七、五年制本科及专科的精神病学和医学心理学教学,并多次与欧美和日本等国合作从事临床、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2002-2005年,先后有两名美国博士和博士后研究生来本中心研修。
“中心”在重庆直辖前长期由四川省卫生厅指定为负责全四川省的精神卫生人员的培训基地,为基层专科医院输送了大量高层次专业人员,重庆地区本专业的绝大部分高级专业人员都曾在我院进修培训过。重庆直辖后仍担负全重庆地区的专业人员培训和临床工作的指导。中心常年定期组织和举办全市性的疑难病例讨论和专题学术讲座,举办理论提高班,以提高全市专业人员的基础理论和临床诊治水平。由于全科医务人员精湛的医疗技术和良好的医德医风,赢得了广泛的好评,曾多次被中央台生活频道、重庆电视台和有线台、重庆广播电台、健康报、重庆日报、晚报、晨报、商报、华西都市报、现代工人报、青年报、经济报、健康人报等多家新闻媒体采访和报道。
“中心”在重庆市本专业领域具有如下突出优势:
1、人才优势: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专家长期从事精神病学和心理卫生学的科研工作,教学工作和临床医疗工作。年轻医生全部选自医科大学本科生中前几名优等生,现已全部“博士化”和“硕士化”
2、学术优势:承担和完成多项国家级、省级、市级科研项目。获得过多项科技奖,填补了重庆市本本专业的多项空白,学术水平在重庆市专业领域遥遥领先。
3、学科优势:建科时间长、专业设置齐全、专业基础好,仪器设备先进齐全,为重庆市本专业第一批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迄今为止,是重庆市本专业唯一招收研究生的单位。同时,因设在综合医院内,对各种疑难杂症、急重症病人,可组织多学科知名专家联合攻关解决,。
4、地理优势:地处重庆市中区,交通方便,就医便利,院内环境优美。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男科的相关介绍暂时空缺,我们正在拼命完善当中。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前身为我院物理治疗室,创建于1957年。1959年重庆医学院设物理治疗系,并成立教研室,专门培养理疗医师,医院物理治疗室承担理论和临床教学任务。1984年医院将理疗室更名为理疗科,逐渐进行人员及学科专业的调整及设备的更新换代,拓宽业务范围。至1996年,在原理疗科的基础上,我院康复医学科正式成立,是我国国内最早成立的康复医学专科之一。经过数代人的努力与发展,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拥有6个亚专业、集早期床旁康复、康复病区康复及家庭康复为一体的医教研并重的综合性学科,并于2005年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连续三届当选重庆市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科室将现代及传统康复治疗技术有机结合,在合理用药基础上,对各种功能障碍相关疾病进行全面、全程的综合治疗,包括早期的床旁治疗、康复期的康复治疗及深入社区的家庭康复治疗,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各具特色的6个亚专业组,分别是脑损伤康复、脊髓损伤康复、骨科康复、慢性疼痛康复、心肺疾病康复,及心理康复,为广大病员提供针对性强的有效康复。我科擅长并积极推广神经发育疗法、关节松动术、麦肯基治疗技术、冲击波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管理等康复新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且技术水平在长江上游地区处于龙头地位,并辐射四川、贵州等部分地区。自建科以来,我科已收治1.2万多例患者,康复治疗及训练共达100多万人次,获得满意的康复效果。
本专科的发展得到了本医院的大力支持。本专科于2005年成为硕士学位及博士学位授权点。本专科近5年获本院共投入的资金达700多万元,均用于康复医学科病区建设、设备更新、人才培养、技术开发及推广等。尤其在2009年,本院共投入1500余万建设青杠老年护养中心中的康复医学专科病区,引进各种先进仪器,建设良好康复环境,极大地提高病员的康复质量。医院还就专项经费管理、奖励措施等制定并印发了配套文件,予以政策上的扶持,现有编制床位105张,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3人,博士3人,硕士6人,讲师4人,住院医师5人,治疗师25人,护师13人。
科室除新开展的物理治疗项目外,主要进行康复训练技术,所有治疗师均外派进修学习;并开始由单一的医疗模式逐渐转向医疗、教学、科研全面发展的模式。
学科是目前本地区综合实力最强,最具规模及影响力,最先设立康复专科病房,最早开展专业教学,并获得硕士、博士授予权的学科。学科曾经为连续三届重庆市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
1. 医疗
康复医疗的特点为现代康复与传统康复、物理治疗与药物治疗有机地结合。学科的主导是功能治疗、医疗重点是有功能障碍的相关疾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各种急慢性疾病。科室开展了具有特色的康复治疗训练技术和专业治疗新技术。为满足病人康复需求开设瘫痪专家门诊、骨质疏松专病门诊,提供康复咨询、康复指导、康复治疗及训练。从建科以来,康复医学科已收治1万多例患者,康复治疗及训练共达100多万人次,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1) 医疗管理
科室历来重视医疗质量、医疗法律法规和医疗技术的规范化操作,建立健全一系列医疗规章制度、治疗技术操作常规。在上级机构和医院各种医疗质量检查中,各项措施均顺利达标,从无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发生,无死亡病例。
(2) 医疗设施
学科占地面积约2000m2,科室设备齐全,拥有符合三级甲等医院康复医学专科要求的各种医疗设备,能够开展各种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包括光疗、电疗、磁疗、声疗、热疗、冷疗、半导体激光治疗、气压循环治疗、高压静电治疗、冲击波治疗、骨质疏松治疗系统、推拿按摩、针灸、牵引、运动训练、肌力训练、平衡训练、坐立训练、站立训练、行走步态训练、关节活动和关节松动训练、CPM训练器、减重支持训练系统、偏瘫、截瘫训练等。
(3) 普通医疗
早期开展的物理治疗比较单一,治疗项目不多,主要是一些基本的光疗与电疗如红外线、紫外线、超短波、磁疗、直流感应电等。之后治疗项目逐渐增加。设立病房后,由原来单纯的理疗转变为综合治疗,尤其是增加了康复系列训练,形成物理治疗与药物治疗、传统康复与现代康复有机结合的特色医疗,极大地提高了治疗效果,解决了患者药物治疗不能解决的功能障碍问题,治愈有效率达到90%以上。其中,偏瘫训练、关节活动训练、手功能训练、腰椎间盘突出症综合治疗等项目成为学科具有代表性且影响较大的治疗热点。
(4) 特色医疗
针对功能障碍及瘫痪患者以及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慢性病人,先后开展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综合治疗,脑卒中偏瘫的肢体功能训练,脊髓损伤伴截瘫训练、关节粘连与僵硬的关节活动训练和关节松动训练,手及上肢损伤的功能训练、失眠、眩晕的高电位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综合物理治疗,皮肤、粘膜新生物的激光手术治疗,骨质疏松的低频脉冲磁场治疗等。
(5) 医疗新技术
科室不断探索治疗新技术、新方法。多次派人外出进修、学习、参观,先后开展了低能量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半导体激光治疗、肢体气压循环治疗、电动站立床训练、偏瘫综合训练、CPM训练、减重支持训练、中药熏蒸治疗、下肢智能训练、冲击波治疗、骨质疏松脉冲低频磁疗、语言吞咽训练等治疗新技术。
2. 教学
建院初期,科室承担临床医学本科生理疗学教学工作,以后曾中断过专业教学。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学科不断地发展与壮大,逐步恢复护理中专、专科、本科的理疗学与康复医学临床教学。目前承担临床医学本科、全科医学本科、应用技术本科、护理学院本、专科的康复医学专业教学,每年200学时;此外,还承担了重庆市康复医学专业部分继续教育、全科医师培训授课任务等。学科是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进修学习培训点,是护理学院针推专业、四川省卫生学校康复专业实习基地。主编了重庆市医药卫生继续教育教材《康复医学》,参编全国教材《老年医学》;主办了重庆市市级继续教育学习班《疼痛康复进展》与《骨关节疾病康复进展》。
3. 科研
学科从自身实际出发,力所能及地进行一些科学研究,在重庆市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重庆市卫生局科研项目二项,学校科研课题一项;完成10余项科研横向课题,某些科研成果已转化为产品,深受患者及家属喜爱;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 7篇,CSCD论著40余篇。主编专著1部《临床电疗学》,参编临床专著4部;参加省级以上专业学术会议30余次;主持三届重庆市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多人在学术团体和专业杂志担任职务。2005年学科被授予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科室连续3届为重庆市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学科地址及联系方式
学科门诊:门诊大楼五楼东区
学科病房:三病区三楼东区
瘫痪专科门诊时间:每周一、四上午
骨质疏松专病门诊时间:每周二、四上午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的前身是放疗科,成立于1964年,是西南地区最早开展肿瘤放射治疗的单位。1990年开展肿瘤内科综合治疗后放疗科改为肿瘤科,主要从事鼻咽癌、宫颈癌、乳腺癌、肺癌、食管癌、淋巴瘤、脑瘤等恶性肿瘤的放射治疗、化学治疗、聚焦超声治疗和生物治疗。本科室设备齐全,技术力量雄厚,在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规范化治疗方面成效显著,治疗效果达国内领先水平。
2008年开展了国际最先进的放射治疗技术: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与普通的放疗相比,IGRT不但具有适形调强的三维治疗等特点,还具有实时控制治疗的四维治疗的优点,检测和校正放疗时肿瘤和正常组织运动所引起的误差,使“精确放疗”得以完美实现。该设备适用于头颈部、胸部、腹部恶性肿瘤的精确放射治疗,尤其适用于受呼吸影响靶区变化较大的肿瘤的精确放射治疗。临床研究已经表明该先进放疗设备的应用,在提高肿瘤控制率的同时,又可以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将极大地减少放疗副反应,同时实现精确治疗的理想。
科室于2006年3月开展了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海扶刀)新方法,并成立了海扶肿瘤治疗研究中心。以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医疗设备为依托,不断探索肿瘤治疗的新领域。海扶刀尤其适用于肝癌、骨肉瘤、软组织肿瘤、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的治疗,以及无创性子宫肌瘤消融治疗。并获批卫生部“高能量聚焦超声治疗培训基地”。
科室各项成绩获各方面高度认可,2013年获批卫生部肿瘤专业“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为重庆市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科室。2014年获批“肿瘤专业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目前也是重庆市唯一一家卫生部批准“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同时也是重庆市肿瘤学重点学科。
本科室现工作人员90人,8人曾在法国、美国、日本进修学习,26人曾在国内著名肿瘤医院进修学习;医生25人,包括正高职称3人、副高职称7人,硕士导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3人,硕士学位者5人。肿瘤病房现有三个病区床位146张,开展门诊放射治疗工作。拥有普通模拟定位机、CT模拟定位机、三维治疗计划系统、IGRT全套设备、电子直线加速器、铱-192近距离后装治疗机等先进、配套完整的放疗设备。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是西南地区最早成立的诊治耳鼻咽喉科疾病的特色专科之一,1956年由上海医学院(现复旦大学医学院)眼耳鼻咽喉科医院分迁至重庆创立。经过近50多年的建设、发展,目前已成为高端人才荟萃、技术实力雄厚、设备设施一流,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综合性学科。我科现为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是重庆市耳鼻咽喉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重庆市睡眠呼吸疾病诊治中心、国家临床药理基地。
耳鼻咽喉科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6人,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0人; 10余名医师先后赴美国、日本、法国、德国、比利时、香港研修学习。科室开放床位即将达到120张,业务用房超过4000平米,日门诊量>300人次,年均各类手术量近4000余台次。该科有设施完善的抢救室、听力检测室、助听器验配中心、电子喉镜室、鼻内镜室、耳显微镜室、重庆市睡眠呼吸疾病诊治中心、变态反应实验室等。拥有包括GE耳鼻喉科手术导航系统、贝多芬智能CO2激光手术系统、低温等离子刀、超声波鼻炎治疗仪(CZB型鼻科手术HIFU刀)、多导睡眠呼吸检查仪等先进医疗设备,总价值>2000万,可完全满足专科各种检查与手术的需要。科室承担有临床五年制、七年制、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留学生、规范化培训学员、进修医生等多层次的教学,每年为全国医疗界输送了大量的高端专业技术人才。目前,我科已主持的20余项科研项目,涵盖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事部出国人员启动基金、重庆市自然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基金等各种层级。近年来,不断追踪国内外学科发展方向,积极开展新技术,已逐步形成耳科、鼻科、咽喉科、头颈外科等亚学科特色。
专业精湛的医疗技术
头颈外科专业组:目前已开展了CO2激光早期声带癌切除术、晚期及复发性喉癌下咽癌的综合治疗、保留喉功能的下咽癌切除术、颈胸联合根治术、咽旁肿瘤切除术、扁桃体癌联合根治术、颅面联合进路鼻颅底肿瘤切除术和气管成形术等疑难手术。能熟练运用用多种带蒂和游离皮瓣I期修复颈部皮肤、下咽及颈段食管的广泛缺损。对CN0期喉癌及下咽癌施行了择区颈淋巴结清扫术,国内最早运用手提式γ探测仪核素定位CN0期喉癌及下咽癌前哨淋巴结,完成了颈部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检测,提高了治疗效果。完成了全喉切除术后I期及II期发音重建术,并举办了多期全喉切除术后食管发音培训班,帮助无喉者恢复了发音功能,填补了西部空白。
咽喉专业组:咽喉专业组为重庆市睡眠呼吸疾病诊治中心。自1999年开始运用多导睡眠监测系统进行睡眠呼吸疾病的综合评估,先后开展UPPP手术,鼻腔减容术, CPAP等治疗睡眠呼吸疾病。2005年引进低温等离子刀运用于OSAHS疾病的治疗,包括低温等离子舌根消融术等,并成立了重庆市睡眠呼吸疾病诊治中心,举办多期睡眠呼吸疾病诊治学习班,推广和普及睡眠呼吸疾病的防治。近年来将CO2激光应用于OSAHS疾病的微创手术治疗,并侧重于OSAHS疾病多平面阻塞的评估及诊治。
鼻科专业组:我科是国内早期开展变应性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单位之一,于1991年建立变态反应实验室,并开展 “重庆市气传致敏真菌和花粉与环境综合症的相关性研究”,结合研究成果制定了重庆市的变应性鼻炎规范化治疗方案。1999年在重庆市率先开展经鼻内镜脑脊液鼻漏修补术、视神经管减压术等。2004年我科主持的“变应性鼻炎综合诊治研究”获得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资助,对西部成人、儿童变应性鼻炎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及综合诊治的研究,获得了本地区变应性鼻炎治疗的第一手资料。2005年,引进美国GE耳鼻咽喉科专用电磁导航系统,开展电磁导航下鼻内镜鼻窦手术、鼻腔鼻窦肿瘤切除术及鼻眼相关外科手术、鼻颅底手术,提高了手术疗效和安全性。2006年全球首家运用HIFU刀(CZB超声鼻炎治疗仪)治疗药物无效的变应性鼻炎,取到较好疗效。
耳科专业组:是该科发展最快的亚专业,三位中青年医师已先后从全球耳科技术顶尖的美国huous耳科研究所、德国Wuerzburg大学和法国Strasbourg大学学习归来。目前已开展的业务范围涵盖耳显微外科及耳神经外科,包括人工耳蜗植入术、中耳炎手术、胆脂瘤手术、耳硬化症手术、耳肿瘤手术、听小骨重建手术、面神经减压术、耳道重建术、先天性耳异常手术。有设施和技术一流的现代化听力检测中心,能完成各种听力障碍的评估治疗、眩晕疾病的综合诊治、助听器选配等,在耳鸣、眩晕等耳科疑难疾病的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运用耳鸣掩蔽治疗仪治疗耳鸣已超过10年,并且是国内规范开展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为数不多的单位之一。我科2009年成为国产人工耳蜗(杭州诺尔康公司)临床验证实验中心之一,参与了国产人工耳蜗的评估和推广工作。近年来积极推进新生儿听力筛查和耳聋基因芯片耳聋筛查,促进了对听力障碍患儿的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早期治疗,效果良好。
特色医疗技术简介
1. 喉癌、下咽癌、颈段食管癌的综合治疗及发音重建
在学科带头人胡国华教授带领下,开展各种保留发音功能的喉癌下咽癌手术,对早期喉部肿瘤采用CO2激光手术,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对颈部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规范检测,避免了术后肿瘤的残留,达到了最佳治疗效果。对晚期肿瘤术后下咽及颈段食管的广泛缺损运用健侧喉粘膜瓣、胸大肌肌皮瓣、背阔肌肌皮瓣、胸锁乳突肌肌皮瓣、胸三角皮瓣、游离前臂皮瓣和游离空肠等修复和重建。为恢复全喉切除术后的发音功能,不但进行I期和II期发音重建术,而且常年开设无喉者语训康复培训班,让来自全国给地的无喉患者恢复了发音功能。
2. 变应性鼻炎综合治疗
我科是国内最早开展变应性鼻炎综合诊治的单位之一。由洪苏玲教授于80
年代中期引进日本、美国诊治变应性鼻炎的经验,并结合重庆和西部地区变应性鼻炎流行病学调查和综合诊治的研究成果,制定了本区域的变应性鼻炎规范化治疗方案,逐步建立起规范化治疗流程:变应原筛查、特异性变应原脱敏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绝大多数患者取得较好疗效。对于部分患者无效者,于2006年首家使用HIFU刀治疗,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
3.耳聋的诊断及与干预
对新生儿及婴幼儿进行听力筛查、诊断,并结合最新的耳聋基因芯片研究成果进行高危人群耳聋诊断与防治。对各种类型的听力下降进行治疗及康复训练,慢性中耳炎在清除病灶的同时,修补鼓膜并重建听骨链,使听觉功能得以恢复。对双耳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的幼儿、青少年或成年人进行人工耳蜗植入,使他们恢复正常的生活与工作。
4.重度OSAHS(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俗称鼾症) 序贯治疗
采用序贯疗法,先行CPAP(经鼻正压呼吸通气)治疗,纠正缺氧低通气症状,同时进行健康指导(减肥、节制饮食、适度运动、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最后评估患者有否手术适应症。对有适应症的患者,根据阻塞平面的不同,选用不同手术方式,包括鼻腔扩容术、肥大舌根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改良腭咽成形术等进行治疗,所有手术患者均取得良好效果。
5.电磁导航下鼻内镜鼻窦、鼻颅底和鼻眼微创手术
鼻内镜手术治疗鼻腔鼻窦疾病,已取得良好临床疗效。鼻内镜外科手术进一步用于脑脊液鼻漏修补术,鼻内泪囊造口术,视神经管减压术,垂体肿瘤切除术,脑膜膨出修补术,眶内肿瘤切除术等。在电磁导航下经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鼻颅底及鼻眼相关疾病,使手术更精准,提高了疗效,减少了损伤。
6.眩晕的手法复位及手术治疗
采用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采用内淋巴囊减压术或前庭神经切断术,有效治疗梅尼埃病等顽固性眩晕疾病。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小儿科的相关介绍暂时空缺,我们正在拼命完善当中。
重医大附一院内分泌内科成立于1977年,198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是西部地区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获得最早的学科之一。1998年经重庆市卫生局批准建立“重庆市糖尿病中心”。2001年被评为“重庆市卫生局重点学科”。2005年被评为“重庆市教委重点学科”。2008年被批准为“国家药物临床试验认定专业”,2011年获准进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是重庆市内分泌领域唯一的国家级重点专科。2013年成为“重庆市内分泌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促进了重庆市内分泌科医疗质量的稳步提高。在老一辈专家邱鸿鑫教授、舒昌达教授带领下,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团结拼搏、辛勤耕耘,学科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临床医疗成绩日益显著。
(1)学术队伍
张素华、邓华聪、李启富等博士导师、教授在国内内分泌学术界有较高的知名度,是国内公认的有突出学术成就的知名教授群体之一,他们与中青年专家一起形成了一个综合实力较强、团结协作、治学严谨的学术团体。学科现有医生19名,其中博士生导师3 人,教授6人,副教授6人,医学博士14人,护理人员40名,90%以上的医师有赴美国、法国等大学接受培训的经历。在糖尿病、肥胖、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疾病、骨质疏松等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和研究处于国内一流水平。
(2)平台条件
中心开放病床90张,拥有内分泌实验室1个,门诊量超过12万人/年。建立了内分泌、眼科、血管外科、烧伤整形科一站式服务联动机制,强化了糖尿病眼病和糖尿病足病的多学科协作。门诊医生团队4-5人/天,包括教授、副教授、主治医生,设有糖尿病专科护士的专业教育团队,提供门诊糖尿病知识指导、电话咨询、糖尿病知识专业网页、电子邮件等多方位服务。2009年被重庆市卫生局授予糖尿病专科护士培训基地,2013年通过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教育与管理单位认证。
(3)科学研究
近年来已发表论文600余篇,其中英文(SCI)近40篇,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及临床实践价值。主编发表专著3部,参编发表20余部。获得省、市级科技成果奖共计25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3项、国家863课题1项、国际合作研究多项。现已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69名,硕士研究生183名。
(4)医疗专业特色
①尿病足诊治: 科室与血管外科、烧伤科联合,成立了“重医一院糖尿病足中心”。
②钳夹技术: 国际上诊断胰岛素敏感性的“金标准”。已完成800例患者。
③微创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和肥胖,已完成30余例患者。
④垂体-肾上腺疾病诊治;建立标准胰岛素耐量试验(ITT)。
⑤骨质疏松诊治;拥有国际最先进的骨密度测定仪。
⑥甲亢及突眼诊治;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目前开展4项新技术:
a.CT引导下肾上腺静脉取血术(AVS):用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病因诊断。
b.泵持续脉冲式GnRH治疗:用于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
c.直接肾素测定:用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病因诊断。
d.HPLC法测定儿茶酚胺代谢产物(MNs):是诊断嗜铬细胞瘤的金标准,有助高血压病因的鉴别诊断。
自2000年以来,多次举办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特别是举办基层医生护士免费糖尿病教员培训班,为重庆市培养了一大批糖尿病专科医生和护士。2008年起,举办了3次糖尿病专科护士培训班,为重庆市各级医院培养了近百名糖尿病专科护士。2011年和2012年连续2年举办重庆市社区医生糖尿病诊治培训班,得到基层医生的好评。
(5)人才培养
中心于198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是西部地区获得授予权最早的学科之一。现已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69名,硕士研究生183名。科室每年派出45岁以下工作人员1~2人出国进修学习,目前已有10位人员赴美国、法国大学医学院接受基础研究培训,有1年以上出国学习经历者达90%。科室安排科研助理负责,每周举行读书会,进行科室核心业务学习。近年来,张素华、邓华聪、李启富、周波教授作为编委,分别参编“内科学”5年制、7年制、“诊断学”英文版全国统编教材。
为了让更多的医务人员特别是基层医院的医生护士不断更新糖尿病防治观念,提高糖尿病防治知识水平,重庆市糖尿病中心自1998年以来组织多期国家级和4期市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使这些医务人员树立新的糖尿病防治观念,为当地的糖尿病防治起到重要作用。2008年经重庆市卫生局批准中心成立“糖尿病专科护士培训基地”,连续4年培养糖尿病专科护士200余人。2011年和2013年连续3年举办重庆市社区医生糖尿病诊治培训班,得到基层医生的好评。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是集临床医疗、教学及科研为一体的专业性科室,在西南地区乃至全国享有一定声誉。科室设有病床32张,现有教授和副教授6人,医务人员41人,其中博士研究生6人、硕士研究生4人。1962年成立皮肤病学教研室,承担重庆医科大学本科生、专科生、国外留学生及基层医院进修生的培训教育任务。1986年,皮肤病与性病学(二级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被重庆市教委批准为重点学科,2012年获EADV国际视窗交流项目中国中心,2013年获国家级皮肤医疗美容示范基地。
科室病房严格执行三级查房制度,副教授和主治医师常年管理病床,专家每周查房1-2次,定期讨论疑难危重病例(分析病情,修正诊断及制定新的治疗方案),成功治愈多种皮肤病和性病如重症药疹、结缔组织病、大疱性皮肤病、严重型银屑病、坏死性血管炎、顽固泛发性湿疹皮炎、巨大尖锐湿疣和复杂性病等。病房还配有一支高素质的护理队伍,实行优质护理服务,细心周到地对病人的治疗、生活及心理进行一对一的护理,对每个出院病人进行病情追踪随访。
门诊设有普通门诊、特色病门诊和专家门诊,普通门诊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副教授和/或高年主治医师坐诊,特色病门诊由专攻该类疾病的高年医师坐诊,每周周一至周五均有专家门诊(有挂牌及介绍),周末和节假日均有专家及有临床经验的高年医师轮流坐诊。诊治各种皮肤病与性病如过敏性皮肤病、红斑鳞屑性皮肤病、色素异常性皮肤病、皮肤肿瘤、感染性皮肤病及各种性病等等。门诊还设有皮肤生活美容部,咨询和治疗各种有关皮肤美容的问题。
科室配有辅助和提高临床诊治水平的实验室及高科技仪器,如真菌实验室、免疫实验室、性病实验室、病理实验室、过敏实验室、德国百康生物共振过敏治疗系统、美国祛红及祛黑激光、德国窄频UVB/UVA光疗仪及UVA1光棒、高频电刀及微波两用治疗仪、英国彩光嫩肤及脱毛仪、英国红光蓝光治疗仪及光动力学治疗仪、法国微晶磨皮机、白癜风自体表皮移植分离机及中药汽疗机等等。
实验室介绍:
1.性病实验室:配有各项精密仪器和高科技试剂,开展性传播疾病(STD)的全套检查,应用国际国内公认的实验方法辅助诊断淋病、非淋性尿道炎或阴道炎、念珠菌性阴道炎或龟头炎,以及梅毒血清筛选试验和梅毒血清确诊试验等检查。
2.免疫实验室:配有酶标仪、荧光显微镜等仪器,开展抗核抗体(ANA)、抗dsDNA抗体及抗ENA抗体谱等检查,为结缔组织病的诊断和活动性判断提供实验依据。
3.病理实验室:配有OLYMPUS高清晰显微镜和病理图象成像系统,开展皮肤病理及免疫病理工作,为皮肤肿瘤、皮肤慢性肉芽肿、皮肤血管炎和脂膜炎、皮肤慢性感染(如皮肤结核、麻风、皮肤真菌感染和梅毒等)及各种疑难皮肤病的诊断提供有力的依据。
4.真菌实验室:向全院及全市开放,进行浅部、深部及系统性真菌感染的显微镜镜下检查、真菌培养和菌种鉴定,为诊断和防治真菌性皮肤病、系统性真菌病提供实验依据。
特色治疗介绍:
1.百康生物共振过敏治疗系统 该仪器系通过生物波的采集和回输(用程序改变病理波及增强生理波等)达到检测过敏原和治疗过敏性疾病的目的,对常规药物治疗效差或反复不愈的慢性荨麻疹、湿疹(包括婴儿湿疹)、神经性皮炎、面部皮炎、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过敏性哮喘等疗效较好(治愈率54%,有效率86%)。该仪器还可促进伤口愈合、减少疤痕形成(尤其术后肠粘连性腹痛效好),还可治疗耳鸣、偏头痛、不明原因心悸及疲劳、多发性跖疣等等。
2.德国窄频UVB光疗仪 该仪器与以往的PUVA光疗仪相比,具有不用口服光敏性药物、全电脑自动操作、治疗时间短、疗程短、疗效较好且副作用小的优点,可治疗银屑病、毛发红糠疹、扁平苔癣、玫瑰糠疹、白癜风、花斑癣、顽固性湿疹及皮肤瘙痒症,以及皮肤T细胞淋巴瘤(MF)等等,如果结合中药汽疗机治疗,更能增强疗效和减轻皮肤干燥及色素沉着。
3.皮肤激光治疗室 该部门配有美国祛红及祛黑激光、光子嫩肤仪,能有效治疗毛孔粗大、色斑、红斑及光老化性皮肤;配有法国微晶磨皮机,能轻松无痕迹地去除粉刺、萎缩纹及各种浅表疤痕;还配有各种药物治疗面膜及天然美容面膜,可有效治疗痤疮、黄褐斑和黑变病、扁平疣等,也可对正常皮肤进行美白嫩肤护理。
4.最新的光动力美容治疗仪 采用英国欧美娜蓝光痤疮治疗仪和红光动力美容仪,治疗面部损美性皮肤病效果良好。蓝光针对痤疮中的乳酸丙酸杆菌,可有效消除炎症性丘疹及脓疱性痤疮,适用于轻、中度炎性痤疮。红光动力美容仪可抗炎,控制分泌旺盛的皮脂腺,联合蓝光可治疗中、重度痤疮。而红光加外涂光敏剂可治疗囊肿性痤疮、皮肤癌、泛发性手足疣等。红光单独使用还可用于皮肤美容及促进伤口愈合,减少瘢痕形成。
5.彩光嫩肤脱毛仪 英国第四代可变脉冲光是最新脱毛与嫩肤治疗仪。与前几代仪器相比治疗更具有针对及安全性。它能永久性地祛除身体各部位体毛,改善面部、身体各部位的良性血管病变,如毛细血管扩张、酒渣鼻、红脸症等。还可改善面部各类色素斑,达到皮肤美容的效果,同时还可用于痤疮的治疗和预防。
可咨询
服务人次 3212
好评率(100.0%)
擅长:房室传导阻滞、心肌疾病、心脏瓣膜病、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感染性心内膜炎、动脉粥样硬化、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冠心病、心肌梗死、心绞痛、高血压、顽固性高血压、心律失常、心房颤动、早搏、心动过缓、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继发性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功能不全、难治性心力衰竭、血脂异常、心脏神经官能症
服务人次 0
好评率(--%)
擅长:急性肾功能衰竭、腹主动脉瘤
服务人次 42
好评率(90.0%)
擅长:心律失常、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速、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血管病症、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硬化闭塞症、动脉狭窄、动脉闭塞、先天性肺动静脉瘘、动脉硬化闭塞病、动脉栓塞、血栓性疾病、慢性心衰
服务人次 0
好评率(--%)
擅长: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心血管疾病
服务人次 0
好评率(--%)
擅长: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心血管疾病
查看更多心血管内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