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前身是中国协和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1953年10月,总后方勤务部卫生部决定将“中国协和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改为“军委直属机关医院”。1954年7月,总后方勤务部卫生部将“军委直属机关医院”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0一医院”。1957年6月,国防部批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0一医院”番号撤销,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军医进修学院是以解放军总医院为依托建设和发展起来的,始建于1958年11月,1962年停办。1979年6月,经中央军委批准恢复军医进修学院。1986年9月批准正式列入全军院校编制序号。2004年全军整编将三0四医院更名为三0四临床部,对外称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列入解放军总医院编制序列。
解放军总医院是全军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医院,集医疗、保健、教学、科研于一体,是国家重要保健基地之一,负责中央、军委和总部的医疗保健工作,承担全军各军区、军兵种疑难病的诊治,医院同时也收治来自全国的地方病人。
解放军总医院共展开床位4400余张,其中院本部3400余张,三0四临床部1000余张。医院设置165个临床、医技科室,163个护理单元,其中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骨科、老年医学等6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中西医结合老年病重点学科。另有科技部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全军医学重点实验室8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6个,全军医学专科中心和研究所33个。
解放军总医院拥有先进的医疗、科研仪器,有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仪(PET)、含3.0T在内的不同类型的核磁共振、含64排在内的螺旋CT、体外震波碎石机、含3100在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治疗用直线加速器、X刀、电镜、ECT、激光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仪、准分子激光仪等国际一流的医疗设备19702余件,价值百万以上医疗设备316余台,总价值26亿元人民币以上。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先进的诊疗手段,促进了医院技术水平和医疗质量的不断提高,临床初诊与确诊符合率达99.36%,危重病抢救成功率达98.84%,患者满意率达97.38%。2008年门诊量408万人次,日均门诊量1.1万人次,收容病人14万人次,开展各种手术6.8万例。同时,医院每年开展250多项新业务、新技术,形成了明显的技术特色和优势,使许多疑难病得到有效诊治,许多复杂手术和重大抢救获得成功,一些诊断治疗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解放军总医院医院位于北京市复兴路28号院,占地面积118.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7万平方米。
解放军总医院医院技术力量雄厚,有专业技术人员4000多名,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859名,中国工程院院院士6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81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2名,获南丁格尔奖2人,现有国家级学会主任委员19人,候任主任委员7人,副主任委员9人,全军医学科委会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人,副主任委员36人。既有一批知识渊博、造诣精深、誉名中外的老专家,又有一批经验丰富、素质优良、具有突出专科特长的中年技术骨干,还有一大批基础理论扎实、勇于开拓进取、在专业技术领域脱颖而出的后起之秀。
军医进修学院是一所以继续医学教育为基础、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为主体的新型院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为全军培养高层次临床医学人才。1996年被批准为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被批准为口腔医学博士后流动站;1998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开展临床医学博士、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35个 学科专业招收博士研究生,45个学科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84名、硕士研究生导师293名,在校博士研究生270余名,硕士研究生390余名,年招收进修生1000余名 。
解放军总医院具有良好的科研条件,2009年全院承担各级别科研课题740余项,在研经费3.1亿元。医院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130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二等奖20项,国家发明奖2项。近5年获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2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4项),获军队奖172项(科技进步奖52项,医疗成果奖120项)。2008年国内论文总数在全国医疗机构中排名第一(3056篇),国内论文被引次数在全国医疗机构中排名第一(10214次),MEDLINE收录论文数在全国医疗机构中排名第二(307篇),SCI收录论文数在全国医疗机构中排名第十一(122篇)。医院主办的《军医进修学院学报》,编辑出版的《中国医院感染学杂志》、《中华肝胆外科杂志》、《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国激光医学杂志》14种被列为国家核心期刊。
解放军总医院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医学院校、医疗科研单位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每年有700多名技术人员出国进修和技术合作,有400多名国外专家来院访问、讲学。先后聘请了200余名国外著名学者担任名誉教授和技术顾问。
解放军总医院医院经过57年的建设,已发展成为技术人才密集、临床学科齐全、仪器设备先进、整体医疗水平较高,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现代化医院 ,被评为全国百佳医院、全国百姓放心医院。医院通过了总后勤部卫生部组织的“三级甲等”医院评审,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国家卫生部评为“模范爱婴医院”。还是全军计划生育、优生优育技术中心。医院始终坚持为部队服务的方向,保证军队伤病员优先就诊、住院,连续十年被评为全军为部队服务工作先进医院。
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总部首长对解放军总医院十分关心,寄予厚望。1992年7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为总医院题词“建设第一流的解放军总医院,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之后又为我院书写院名、院报等题词,为医院建设发展给予极大关心和鼓舞,全院同志不辱使命,牢记嘱托,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坚持姓军为兵的办院方向,坚持质量第一,病人第一,安全第一的服务理念,敬业爱岗、热忱服务、精益求精、创新发展,尽早把医院建设成医德、医术兼优,人才、成果两旺,理、工、医紧密结合,医、教、研协调发展的国际一流的研究型医院。
行车路线 :
行车路线(外地患者):火车站路线:从北京站出发,乘地铁2号线在复兴门换乘地铁1号线,在五棵松下车,步行至医院;从北京西站出发,乘373路在五棵松桥东下车,步行至医院;
电话 :
010-66939114(查号),010-68182255/66887329(总机),010-66939344(语音门诊查询)
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成立于1954年,为解放军总医院重点科室,心血管内科专业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2006年经总后勤部批准成立解放军心血管病研究所,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
心血管内科具有光荣的传统和辉煌的成绩,科室内专家长期担负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的医疗保健任务。心血管内科在国内最早开展心电图学的研究,率先开展冠脉疾病介入治疗、主动脉瘤和夹层的带膜支架治疗、三腔起搏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国内首次进行肺动脉瓣狭窄的球囊扩张术,超声心肌声学造影等技术。曾荣立集体三等功一次。
心血管内科由心内科一病区、二病区、重症监护病房(CCU)、师干病房、心电图室、心脏超声检查室、实验室及门诊八个部分组成,床位近130张。拥有大型医疗设备价值达5000余万元,新引进了先进的心血管数字减影系统、血管内超声系统(IVUS)、光相干冠脉成像系统(OCT),CARTO心电生理研究系统,彩色多普勒心脏超声仪、12导联心电记录分析仪、多功能监护系统。基础实验室配置超净台细胞培养箱、分子生物学实验室、AXON700B膜片钳细胞电生理系统、倒置显微镜、深低温冰箱(-82°℃)等实验设备,总价值达300余万元。先进的临床诊疗和基础研究设备为各类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提供了完善的平台。
心血管专业人才是科室发展的基础,现有工作人员141名,其中教授/主任医师6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7名、博士生导师5名、硕士生导师6名。各专业组学术带头人均曾在国外著名心血管研究机构深造,80%医疗技术人员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过去5年中已完成省部级课题1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目前在研省部级课题2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国家科技部国外合作项目2项,共获得科研经费271万元。过去5年中医疗成果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6项,发表科技论文375篇,出版专著20部。每年组织“冠脉内超声引导下复杂冠脉疾病介入治疗研讨会”、“先天性病介入治疗”,定期请国际知名专家讲课及手术演示,为国内同行提供了交流平台。
心血管内科作为军队最高级别医院的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内科具有全面的诊疗手段和丰富的诊疗经验。每年不仅负责接收全军疑难心血管疾病患者在诊治,而且为各类心血管疾病的普通患者提供优质诊疗服务。每年门诊量64000人次,收治4500人次,并不断增加。心血管疾病诊治水平达到国内大型综合医院心血管内科前列,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成功率达93%。
近年新开展了IVUS及OCT引导下复杂冠状动脉疾病的介入治疗、新型药物支架治疗冠心病、带膜支架治疗冠状动脉破裂、肺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房纤颤电隔离术、心脏及外周动脉闭塞疾病的干细胞治疗等新技术。发挥综合医院各专业科室的协同优势,开展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的联合介入治疗、肾功能衰竭患者的冠脉介入治疗等复杂病例的诊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心内科主任暨学科带头人陈韵岱教授,为全国著名中青年心血管病专家,北京市冠心病重点学科主要专家之一,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中青年心血管病学组委员、中华中西医结合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朝阳区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心肺血管病杂志》特邀审稿人,《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编委,从事心血管内科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很强的科研能力,负责多项国家及北京市课题,在复杂冠脉疾病介入治疗方面有很深造诣。
心血管内科为保持在心血管领域的先进地位,在陈韵岱教授的带领下,全科上下瞄准国际心血管领域的前沿,积极探索新诊疗技术的应用,力争将心内科建成国内一流心血管病中心。
心血管内科医疗特色:
1.冠心病介入检查和治疗:冠状动脉造影,PTCA及支架植入治疗冠心病已达国内先进水平,其适应症的掌握和冠心病复杂病变的介入治疗的效果已达国内领先水平。
2.假性动脉瘤、夹层动脉瘤、腹主动脉瘤原来只有外科手术才能治疗且危险性大、疗效欠佳的疾病,目前可以通过带膜支架介入治疗就可治愈且危险性小、疗效佳,此项技术目前国内仅有2-3家医院开展,且只有北京301医院做的例数最多,此项技术已达到国外先进水平、国内领先水平。北京301医院心内科于1996年开始研究用人造血管覆盖支架治疗主动脉瘤。过去动脉瘤需开刀手术,现在只需切开腹主动脉,送入覆盖人造血管的支架,便可封闭动脉瘤,并发症少、恢复快、安全。到目前为止,已经做各种动脉瘤近40例,其中有腹主动脉瘤30余例、胸主动脉瘤6例、外伤性动脉损伤3例,达到国际和国内先进水平。
3.外周血管疾病(如:多发性大动脉炎、闭塞性周围动脉硬化症、颈总动脉狭窄、锁骨下动脉狭窄、主动脉缩窄、布卡氏综合征、血管疾病引起的男性病如阳痿等)的介入治疗已达国外先进水平,特别是国产支架介入治疗已达国内领先水平。
4. 电生理与射频消融术: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已达国内先进水平、治愈了全国首例Mahaim纤维合并室上速患者,并对其电生理机制进行了分析;全国首例蓝状电极标测及冷凝式射频消融技术的应用,治愈了罕见的左室流出道室速患者,心房颤动和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已达国内先进水平。
5. 心脏起搏治疗:完成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近百例,成功植入AAI、VVI、VDD、DDD、ICD型起搏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专门从事心脏起搏器治疗技术。
6. 先心病及瓣膜病的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已达国内领先水平。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先心病肺动脉瓣狭窄的球囊扩张也已达国内先进水平。经导管蘑菇双伞封堵房缺35例,其中大房缺(>30mm)15例;经导管蘑菇双盘封堵动脉导管未闭32例,其中巨大动脉导管未闭(>11mm)1例(国内首例);经导管金属扩张器扩张二尖瓣狭窄(国内首创)。
心血管内科教学情况
编写《心血管病诊治进展》等教材,每年冠心病、心律失常、先心病、起搏器、超声心动、心电图等各专科组都进行系统讲座。
心血管内科科研情况
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获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4项。近5年发表专著及论文情况:出版专著5部,国内核心期刊文章122篇,国外期刊文章6篇,会议文章95篇。
心血管内科目前科研课题项目:
全军十五重点课题:缺血型心肌病综合治疗的前瞻性研究50万
国家一类新药临床试验:前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多中心临床试验350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
仪器设备:
心内科医疗仪器设备总价值1700多万元,其中万元以上设备15台。包括心血管造影机(Philips V3000) 700余万元;中心监护系统 600多万元;超声心动图仪 200多万元;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机 60万。还有国际领先的超声心动图仪,活动平板仪,动态心电图仪,12导同步心电图等。
消化内科目前共有在职人员94名,高级职称18名,中级职称20人。科主任一名,副主任4名,护士长4名。全科医师编制47人,护士76名。全科床位160张,分为5个病区,包括胃肠、肝病、胰胆、功能性消化病、内镜微创介入治疗等亚专科。每年平均收治住院病人约3500例次。
消化门诊常年配有高、中级职称人员出门诊,每天平均3人次以上专家门诊。专科年门诊量平均15万例次以上。消化科内镜中心设有操作间15个,分成诊断中心和治疗中心,实现每人一次完整内镜消毒,每3个月进行消毒质量检测一次;无痛内镜实现内镜检查无恐惧、无痛苦,基本是在睡眠中完成内镜检查,在国内首先实现了内镜检查的人性化服务、深受病友欢迎。内镜中心设备资产约9000万元,如中国第一台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内镜下激光治疗仪、经口电子子镜、Spyglass胆管检查系统等,总体居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常规进行胃、肠镜,胰、胆管造影等检查及数十项国内先进或领先的内镜治疗,每年内镜诊治2万余例次。消化实验室设有细胞培养、分子生物学、分子病理、生化等研究室。科室1984年被批准为消化内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0年被批准为消化内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现有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2名。消化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消化内科中心,北京市重点学科,亚太消化内镜培训中心等。
消化内科医疗特色
具备国内先进水平的医疗优势特色项目包括:
1、疑难病诊治:解放军总医院是全军和北京市最大的综合性医院,承担全军各大军区、军兵种和全国各地疑难病的诊治。消化科作为内科系统主要科室之一,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大量丰富的临床经验,诊治了许多国内外罕见病及少见病。对多种疑难病例的诊治形成成熟的诊断思路和治疗方法。
2、急性重症胰腺炎:每年收治重症胰腺炎病人数十例,总结出成熟的治疗方案,有效预防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胰腺脓肿、胰性脑病、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抢救成功率在90%以上,居国际先进水平。
3、消化道肿瘤诊治:利用内镜染色技术、NBI、共聚焦内镜、放大内镜、超声内镜等先进手段,明显提高消化道早癌的诊断率,国内首先开展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切除早癌或癌前病变,已数百例;还有独特的光动力治疗难以内镜切除的消化道早癌等内镜下治疗技术,减少了手术创伤和费用、或无法进行耐受内镜治疗的病例。对于进展期肿瘤患者,术后进行个体化方案化疗,有效控制肿瘤复发和转移,明显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了生活质量。
4、胃食管反流病治疗:率先在国内开展胃镜下腔内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具有创伤小、手术效果可以在术后进行反复修改等优点,显著优于外科和腹腔镜下手术。控制食管炎、反酸、烧心等症状的总有效率达80%以上,处于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
5、消化道狭窄内镜治疗:食管良恶性狭窄临床较常见,消化内科开展了食管狭窄的硬式及球囊扩张、金属支架置入、钬激光切割,局部醋酸去炎松注射等治疗技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其中,钬激光的应用具有特色,可以对良性狭窄进行切割,对恶性狭窄进行汽化,对支架置入后再狭窄还可再通。消化内科在国内率先开展扩张加局部醋酸去炎松注射治疗难治性良性狭窄,明显改善治疗效果。
6、胃石内镜下微爆破:是一项自主研发的内镜治疗技术,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采用激光引爆微爆破碎石技术治疗胃石症(也适用于病史长,体积大的胃石),已治疗400余例,治愈率达100%。患者痛苦小,费用低,门诊即可进行治疗,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
7、消化道大出血内镜下治疗:
1)静脉曲张性出血:开展内镜下治疗门脉高压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近20年,总体居国内领先水平。每年进行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治疗数百人次,胃底静脉曲张组织胶注射治疗数十例,套扎治疗一百余例。急诊出血抢救成功率达95%以上。对原发性肝癌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大出血的患者也进行积极的食管胃静脉曲张大出血内镜下硬化和组织胶注射治疗,已经取得较好的疗效,一大批这样的病人从这种积极的治疗措施中受益,明显延长了生命。
2)非静脉曲张性出血:每年收治急性大出血病例数十例,针对出血灶的性质、部位、大小、血管直径,选择注射、射频、电凝、套扎、氩气凝固止血方法,使98%以上病人的病情得到满意控制,配合药物治疗,并帮助其调整生活饮食习惯,明显减少了复发出血率。
8、胰胆疾病内镜下治疗:开展内镜下胰胆疾病诊治近20年,目前开展逆行胰胆管造影、乳头切开、取石、支架置入等系列操作。开展经皮经肝和经乳头胆道对接技术进行胆道支架置入术,有效解除胆道恶性梗阻病人的黄疸,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
9、超声及超声内镜:超声引导下进行纵隔、胰腺、肝脏穿刺,为明确诊断、指导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道穿刺行胆汁内外引流,为胆管癌患者提供了手术机会,并可明显提高晚期病人的生活质量。技术达国内领先水平。超声引导下纵膈肿物穿刺活检术、超声与内镜联合治疗疑难性梗阻性黄疸双双被评为院技术创新项目。超声内镜检查明显提高了粘膜下肿物、粘膜早癌、胰腺微小占位的诊断率,胰胆管超声内镜检查有助于鉴别良恶性病变及病变浸润范围。
10.小肠疾病内镜诊治:解放军总医院消化科在国内率先引进了胶囊内镜、双气囊电子小肠镜,2008年首先开展单气囊小肠镜的检查和治疗。气囊电子小肠镜在临床投入使用后,已使很多小肠疾患患者得到了确诊和治疗,目前已可在内镜下开展小肠出血止血治疗、小肠肿瘤内镜下治疗、小肠息肉内镜下切除等,小肠疾病的诊治已取得突破进展。
11、放射性肠炎出血治疗
创新开展内镜下激光治疗放射性肠炎,使这一长期未解决的‘顽症’治疗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12、胃肠动力:于1997年成立解放军总医院胃肠动力研究中心,开展的项目包括◆食管测压(适应症:上食管括约肌功能紊乱、贲门失弛缓症、弥漫性食管痉挛、胃食管反流病、食管运动功能障碍);◆直肠肛管测压(适应症:习惯性便秘、盆底肌痉挛综合征、直肠肛门运动功能失调、便失禁);◆24小时PH监测(适应症: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萎性胃炎的胃液pH观察、胃泌酸功能亢进、哮喘的鉴别诊断、非心源性胸痛);◆胃电图(适应症: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电节律紊乱综合征、消化性溃疡);◆胆汁检测(适应症:十二指肠-胃反流和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性疾病)。以上检查填补了内窥镜的空白,使消化道功能得到正确评估。
12、新药研究:是国家首批临床药理基地之一,承担国际、国内消化系统多种新药的临床试验。临床试验质量在本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
消化内科临床特点
1. 消化系疑难病,2.功能性胃肠病及胰腺疾病,3.治疗ERCP及内镜新技术。
消化内科主要研究方向
功能性胃肠病临床及基础研究,消化内镜诊疗新技术的研究。先后承担973重大专项分课题、国家自然基金、军队重大专项及科技攻关、卫生部行业重大专项等课题。主编出版专著及视听教材6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国际大会英文报告多次。第一完成人获军队科技进步奖、医疗成果奖、教学成果奖4项。
主要学术创新点:
国内首先开展的工作有体表小肠电检测方法、肠易激综合征肥大细胞的研究、军人功能性胃肠病流行病学研究、胃食管反流病内镜治疗、胆道NBI检查术、慢性阑尾炎腔内超声检查术、经口电子胆道镜及胆管结石激光碎石术、经胃镜腹腔镜检查NOTES(动物试验)等。
学术任职:中华消化病学分会侯任主任委员、中国癌症基金会全国消化道肿瘤防治协作组副组长、中华消化内镜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副会长、北京市消化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组织生物样本库分会常务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国家卫生部内镜专业技术考评委员会专家、中国荧光共聚焦内镜俱乐部主任、中国NOTES俱乐部主任、2008北京奥运会国家队医疗专家等。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共同主编、中华消化杂志副总编、中华消化内镜杂志副主编、中国消化内镜杂志副主编、Journal of Digestive Diseases 等编委、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编委、中华胰腺病学杂志编委等多个杂志、英文版中华医学杂志审稿人等。
消化内科医学教育
消化内科每年招收专业学位、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2-3名,硕士研究生多名,博士后2-4名。每年招收约40-60名来自全国地市级以上医院的专科医师进修临床或内镜技术。另有实习生、轮转生、基金班学员若干名。每周安排英文教学查房、消化内科高级职称医疗查房、科室中级职称以上人员英文讲课等。每年对各级医师进行量化考评,对高年资主治医师进行定向培训,做到科有特色,人有专长。
科学研究
在保证出色完成临床工作的同时,科室侧重于以下方面的研究: 1.功能性胃肠疾病发病机制及诊疗新技术;2. 内镜诊疗新技术;3. 消化道肿瘤发病机制及诊治新技术。现承担国家、卫生部、军队、北京市等研究课题及基金30余项。
学术交流
十余年来,消化科每年组织举办全国消化疾病及内镜学术会议,以“北京消化-内镜节”为代表组织召开国际性消化及内镜学术大会,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每年多人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及会议、出国研修,参加全国各种学术会议、专题报告、特约报告、内镜示范表演等。每年接待来自国内外的参观专家和领导数百人。
仪器设备
消化内科仪器设备先进,总体居国内一流,内镜中心国内领先、居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先进的内镜主机20台、各种电子内镜100余条、操作间15个,配置有先进的无痛内镜复苏室、内镜清洗消毒中心、VIP操作间、二个先进的X线室、超声内镜室、腹腔镜室、激光治疗机等。美国Sandhill 24小时食管、胃PH监测及食管、胃肠动力监测系统,Bilitec-2000检测仪,基因扩增仪、质谱仪,低温离心仪等大型仪器设备。设备资产约9000万元。
老年消化内科作为国家重点学科老年医学的分支学科。现有正高职称4人,副高级职称6人。
1981年获得老年医学硕士学位授权,1990年获得老年医学博士学位授权。科室现有研究生导师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2人。
老年消化内科承担消化系统常见病和疑难病的医疗保健工作。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老年消化系统疑难病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在国内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在老年消化系肿瘤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酸相关性疾病和胃肠动力疾病、老年肠道血管病变诊治方面有较为鲜明的特色。
老年消化内科医疗特色
重视消化系统肿瘤的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致力于癌前期病变研究。早期胃癌检出率为53%,5年生存率达95%以上。老年早期双原发癌早期诊断率50%,首癌五年生存率88.6%,次癌五年生存率53.8%。在肝癌综合治疗方面,通过多学科协作,使老年肝癌3年生存率达32%。消化系肿瘤诊断和综合治疗方面,与相关科室密切配合,积极开展内镜治疗、介入治疗等微创治疗技术。并尝试除手术治疗和中药治疗外,生物调节及靶向治疗,化疗及增敏治疗,放射治疗等。
作为老年消化专科,根据老龄人群消化系疾病的特点,开展临床研究工作。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系统性的老年胃食管反流病、NSAIDs与胃肠道粘膜损伤、老年胃肠动力学的临床诊治研究。并率先开展了老年人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评价的临床研究。注重老年人肠道缺血引发的急、慢性腹痛的临床救治,在老年肠道血管病变诊治方面特色鲜明。
重视提高消化系统急危重症救治水平。注重病情变化的预见性,及时制定预案。在肝癌结节破裂出血、上消化道大出血等急症抢救工作中,根据老年人多器官病变共存的特点,针对专科主要矛盾救治,不放过其他器官病情的微细变化。作到病情预见较准确,抢救工作有序,尽最大可能延长病人生命。
根据医疗器械和材料的改进和发展,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方面,积极采用新药物、新方法及新技术。科室能够开展超声引导肝脏占位病变穿刺,经皮超声引导胆汁引流术,C13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24小时食管、胃酸度及胆汁反流监测,食管、直肠肛管压力测定,十二指肠螺旋管空肠营养,静脉PICC置管等医疗项目。获军队医疗成果奖2项。
老年消化内科教学情况
培养博士研究生16人,其中已毕业12人,在读4人。培养硕士研究生22人,其中已毕业17人,在读5人。培养进修生10余名,轮转生20余名。
开设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1项(老年肠道血管病变诊治新进展);
军队级继续教育项目1项(老年消化疾病新进展)。
两篇博士论文获“院优秀博士论文”奖。
老年消化内科科研情况
科研方向为发现胃癌新基因,开展胃癌相关新基因的抗体制备工作。结合军队十五课题开展了基因芯片制备,基因蛋白水平表达等工作。与北京市肿瘤研究所合作,应用激光显微切割、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及组织芯片技术研究胃癌及癌前病变多基因表达与微卫星不稳定性。根据基因芯片筛选胃癌相关基因,应用RNAi干扰技术,检测选定基因对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全军十五重点课题‘胃癌及癌前高危病变分子标志与临床应用研究’经费50万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胃癌相关新基因GCRG213功能研究’经费19万元。
总装备部预研基金课题‘加速器模拟失重对人胃黏膜细胞株生物学特性影响机制研究’经费15万元。
近年来,科室主编医学专著2部。在统计源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
老年消化内科学术交流
做为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消化学组的组长单位,成功举办了三届消化学组学术会议。
老年消化内科仪器设备
胃肠功能室配备有C13分析仪、胆汁反流测定仪、胃肠动态pH检测系统等设备,能够开展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24小时食管酸、胆汁反流监测,食管、直肠肛管压力测定等医疗项目。
老年消化实验室作为老年医学研究所的一部分,配备有高速离心机、低温冰箱、二氧化碳培养箱、杂交仪、垂直电泳仪、PCR仪、倒置显微镜、紫外分光光度计等。能够开展免疫组化、原位杂交、细胞培养、PCR扩增、Western Blot、真核转染、原核表达、RNAi干扰等技术。
呼吸科年门诊量在6万人次左右,年收容住院患者约1200人次左右,疾病种类涵盖呼吸系统各种常见、疑难和危重症疾病,住院外地患者比例高达40%以上,疾病种类之广为国内医院所罕见,每天均有许多患者远地慕名前来就诊。为保证门诊质量,常规门诊由该科主治医师以上出诊,包括全日制门诊、夜间门诊、周末门诊和节假日门诊,另外每天还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家出诊(包括周末门诊和节假日门诊);现有专病门诊2个(变态反应、打鼾及睡眠呼吸障碍),近期还拟开展哮喘、脏器移植相关肺炎和肺癌联合门诊等专病门诊。目前全科医疗护理技术人员共58人,其中正高职5人、副高5人、中级职称22人。
呼吸科医疗特色:呼吸危重症治疗:在国内率先建立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在机械通气及新技术的应用、多脏器功能不全救治等方面居国内领先地位,在国内率先开展了He-O2混合气吸入治疗重症哮喘和COPD的研究,均获得了满意疗效;在国内外率先将死腔内气体吸出技术用于COPD的治疗,并成功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具死腔气体置换技术的智能化呼吸机;在国内首先开展了利用P-V曲线确定最佳PEEP、潮气量等个体化机械通气技术和汽化吸入PFC治疗ARDS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曾经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和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
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诊治:确诊了我国大陆居民首例艾滋病、饲鹦鹉肺和北京地区首例SARS,率先系统进行了社区获得性肺炎和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流行性病学调查及耐药机制相关研究,对重症肺炎、脏器移植相关肺炎尤其是细菌耐药和抗生素合理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救治成功率居国内领先水平;曾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和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已申报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
肺癌综合诊治和个体化治疗:在国内最早开展有关血清肺癌标志物的相关研究,在国际上率先发现并报道了1条肺癌转移相关基因 LCRM-1,在国内较早开展了经纤支镜激光治疗肺癌合并大气道阻塞的工作;结合肺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包括化疗、放疗、生物免疫、局部介入和分子靶向等综合治疗,在保证患者生活质量的前提下通过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措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曾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胸部疾病介入诊治:在国内较早开展了气管镜检查和经气管镜激光治疗大气道占位性病变、气管内支架植入等;目前已拥有氩离子刀、血朴啉光动力治疗和内科胸腔镜等设备,下一步拟引进内科气管镜下治疗肺大疱技术,可以对气管支气管、肺组织和胸腔疾病进行微创介入诊断和治疗,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减少了患者的痛苦。
变态反应性疾病诊治:在国内较早设立变态反应门诊,应用血清学方法检查患者过敏原,通过采用包括脱敏治疗、全身和局部抗过敏治疗等方法诊治大量过敏性疾病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其中过敏原的筛查为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的诊断、治疗提供有力的证据。
睡眠呼吸障碍疾病检查及治疗:在军内率先开展了睡眠呼吸障碍的诊断和治疗研究,有3张睡眠监测床位,目前每天能安排3-5个病人进行睡眠检查。呼吸科睡眠中心能够开展多导睡眠图、初筛检查、多次小睡实验、呼吸机治疗压力滴定、睡眠心理评估、阻鼾器治疗及药物治疗研究。打鼾及睡眠呼吸障碍门诊能够给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及其他诊治和咨询服务。
老年呼吸内科简介历史沿革:自南楼临床部于1985年划分专科始,呼吸科即组建成立,有3个病区,即南一、南二和南三病区,共有54张床位。因收治对象为军以上干部,故临床和科研以老年呼吸病为重点,为国内最早成立的老年呼吸病专科。历经16年,在院、部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经全科人员的共同努力,学科不断发展,如今专业特色明显,人才梯队形成,技术水平和设备条件均已处国内一流水平。现下属除3个病区外,尚有呼吸监护室、肺功能室、呼吸机室、气管镜室和呼吸病实验室。现配备有先进的呼吸机28台,自动血气分析仪3台,常规肺功能测定仪2台,纤维支气管镜3支。所属实验室可开展分子生物学、细菌学、机械通气的实验研究以及常用实验研究。
老年呼吸内科学科情况:多年来主要从事老年呼吸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老年肺炎、老年呼吸衰竭、老年呼衰合并多脏器衰竭以及肺癌的临床诊断、治疗和护理研究,在完成大量日常医疗、护理任务的同时,重视积累和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水平。10多年来,采用现代机械通气技术救治不同病因引起的老年呼吸衰竭和多脏器衰竭达500多例次,在通气支持基础上加强抗感染、纠正酸碱和电解质紊乱、维持营养、防治并发症、严密呼吸监护、并给予周到、细致的护理等综合治疗措施,使得COPD、老年肺炎等所致严重呼吸衰竭、肺因性心跳呼吸骤停复苏、老年呼衰合并多脏器衰竭等的抢救成功率达国内外先进水平;现代机械通气的临床应用,如扩大适应证范围,打破禁忌证,纤支镜引导插管、合理应用各种通气模式,根据老年人特点选择呼吸机参数,加强营养和护理等方面处国内领先地位,显著提高了患者的存活率或很大程度上延长了患者的生命。
呼吸科的医疗护理工作得到了国内同行的高度评价,军委首长和各级领导的赞扬。于1998年"老年呼吸衰竭的救治和机械通气的临床应用"获全军医疗成果一等奖。此外,在老年肺癌的早期诊断和化学治疗、老年哮喘的治疗和管理、老年保健和肺康复医疗、重危病人的监护等方面,也能瞄准世界先进技术和发展潮流,追赶国内外迅速发展的方向,结合自己的特点,形成专科特色,达军内先进水平。
自88年至今,共获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8项。军队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主编出版长篇专著7部,参加撰写的专著20多部。目前学科的总体水平在国家、军队相同学科专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老年呼吸内科专业技术干部情况:医师系列共19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2人),年龄:60岁以上:1人,45-55岁:2人,45岁:1人,平均51.5岁;副教授或副主任医师2人,硕士生导师1人,年龄:40岁以上:1人,30-40岁:1人,平均年龄40岁;主治医师6人,平均年龄31.8岁;医师5人,平均年龄26.7岁。医师系列学历结构:博士2人,硕士8人,大学本科9人。医技系列6人,其中副主任技师1人,40岁;主管技师4人,平均34.8岁;技师1人。护理系列50人,其中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11人,平均年龄35.4岁;护师14人,平均年龄28.7岁;护士24人,平均年龄23.3岁。学历分布:大学本科2人,大专学历20人,中专学历28人。在读博士生2人,硕士生2人,进修生2人。
老年呼吸内科学科发展方向和目标
1、加强专科特色建设,不断提高老年呼吸衰竭、多脏器衰竭、危重症救治的水平。加强对机械通气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尽快开展经面罩无创通气,并将有创通气和无创通气紧密结合,缩短老年呼衰病人的机械通气时间,降低机械通气的并发症,进一步提高抢救成功率。使之达国际水平。
2、开展老年呼吸病康复,气道湿化和雾化吸入治疗,气道廓清和肺容积扩张,老年呼吸病与营养治疗、免疫治疗,长期氧疗等各种呼吸治疗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和临床应用的推广。争取成为全军呼吸治疗(respiratory care)的中心和培养训练呼吸治疗师的基地,定期举办全国、全军的机械通气、呼吸治疗学习班,并将这些新技术应用于军队现职干部和老干部的医疗保健。
3、开展胸腔积液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建立胸腔穿刺、胸膜活检、胸腔导管引流和注射药物治疗顽固性胸水的新方法。规范和统一全科肺癌的诊治计划、化疗方案等。总结出一套适合老年人的肺癌化疗、免疫治疗新方案。
解放军总医院肾病科成立于1986年,经过近20年的艰苦创业,现已成为集医疗、保健、科研、教学于一体的规模最大的肾病中心之一,在学科规模、技术水平、科研成果和学术地位上,在国内外有较大的优势、特色和影响。
解放军总医院肾病科组成包括专科门诊、病房、血液净化中心及全军重点实验室。门诊除设普通诊室外,设有IgA肾病特色诊室、老年肾脏病诊室和肾脏病随访中心,年门诊量超过30000人次。病房分主楼一病区和东病房楼二、三病区,现有床位100余张,年收治病人可达2500人次。每年完成肾穿刺活检术近1000例,已拥有5000余例丰富的肾活检病理资源。多年来学科紧密围绕以IgA肾病及老年肾脏损害为代表的慢性进展性肾病的诊治为主要研究方向,创建了国际上最大的IgA肾病临床病理和中医辨证数据库,开展了包括新型免疫抑制剂以及尿激酶联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治疗进展期IgA肾病的新方法,研发了“肾乐胶囊”和“肾华片”两个中成药,获得军队非标制剂文号、新药国家发明专利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批件,并作为中药优效品种入选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在全国进行IgA肾病的多中心临床研究,相关研究已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提高了我国最常见的慢性肾病-IgA肾病的知晓率与治疗率。血净中心拥有国际上各种先进的血液净化设备80台,能够开展血液透析、CRRT、血液灌流、血浆置换、人工肝等各种国际上先进的治疗项目。在老年肾病的一体化治疗及高龄危重病人血液净化治疗方面具有较强优势。
肾病科的医护人员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这一宗旨,医疗、保健、教学、科研并举。护理队伍多次被评为先进护理单元,她们作为“整体护理模式”的典范曾多次接待全国各地参观团。
肾病科坚持临床与基础相结合的发展方向。肾脏病重点实验室面积1200平方米,拥有包括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病理学、电生理学等8个研究室,拥有国际上先进的激光显微切割系统、流式细胞仪、定量PCR仪等大型仪器设备,总值约1200万元,建立了多项先进的技术平台, 1997年肾病实验室成为全军重点实验室,2000年被评为全军重点实验室的“重中之重”,2001年作为部门开放实验室被推荐参加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
解放军总医院肾科已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临床与基础相结合,医、教、研相得益彰的综合学科。1995年成为全军肾脏病专科中心,1998年作为三级学科获博士学位授予点,1999年成为博士后流动站,2005年通过全军肾脏病研究所的专家评估。近5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北京市科学技述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得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基金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在内的20余项国家级课题。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代表论著发表在J Am Soc Nephrol、Kidney Int等国际著名期刊30余篇。每年接收军内外、来自全国各地的研究生、客座研究人员与进修生的培养,现已培养博士后7名,博士22名,硕士11名,进修医师150余名。
肾病科科室现有医师系列20人,技术人员10名,护理人员27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0人(正高2人,副高8人),中级13人。有一支专业技艺精良、医德高尚的专家队伍和团结和谐、勇于拼搏的优秀中青年人才队伍。今后学科将密切结合国家社会发展的需求,利用技术与人才优势,力争在慢性进展性肾病及老年肾损害防治方面获得新的突破,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老年肾科科室简介:南南楼二科、亦称老年心肾科,现有三个病室45 张床位,设有血透室、心血管生化实验室、老年肾病实验室。为二级学科、博士学科。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人。
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情况: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4人,副研究员1人,副主任护师1人。主治医师4人,主管技师2人,主管护师12人。主要承担军以上首长的保健、治疗及老年心肾疾病的研究工作,重点发展老年高血压病及老年肾病专业。
老年肾科医疗特色
老年肾科高血压病、老年心脏病的诊治、心血管活性物质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研究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开展了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 (包括冠脉造影、PTCA、支架)、冠脉搭桥术等先进医疗技术;高血压病峰值前治疗学取得良好的应用价值;肾病科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从事老年肾病的临床诊治和研究的老年肾病病房,在老年急慢性肾衰的临床诊断、治疗,尤其在老年肾衰的心血管并发症的救治以及高龄老年病人的肾替代疗法等方面,总结出一套可贵的经验。老年肾衰的救治以及高龄老年血透3年生存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老年肾科医学教育
博士后1名,博士生7名,硕士生8名,基金班学员4名
老年肾科科学研究
1.学科专业科研方向及重点研究领域:
高血压方面: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分子生物学研究,临床药物治疗,合并症的预防;
老年肾病方面:高血压肾病的防治,老年肾替代疗法及肾移植。
2.承担及完成科研课题情况:
曾强:
心钠素前体分子内调控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中的意义 国家自然基金面上课题、全军“九五”青年基金。
心钠素前体肽在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的变化研究 全军“十五”面上课题。
刘国树:
(1)军队多地域高血压调查,药物干预、分子生物学研究;军队干部高血压药物干预、随访及MMPS多中心研究 军队科研基金(2)原发性房颤发生机制探讨及最佳处理方案(3)Nibivolol治疗肥厚性心肌病效果(4)Lidoflazing和Mioflazing对人类、豚鼠、大鼠缺血心房肌钙代谢特点及心肌保护作用,自选课题。(5)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病特点及治疗措施,中央保健基金。
牟善初:
(1)老年肾及老年肾病诊治 国家计委基金(2)老年高血压肾损害的诊治 军队科研基金
(3)老年肾功能衰竭的诊治 军队科研基金
郑秋甫:利钾尿肽放免方法建立及高血压发病中意义的研究 军队科研基金
李艳芳 :
(1)心脏β受体与AT1受体的交互作用 军队九五面上课题(2)高龄老年人ISH患病率、动态血压监测及药物的选择 中央保健基金
宁兆琪: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肾间质损伤机制的研究 中央保健基金
张丽萍:MAPK在高血压心肌肥厚的作用 院青年基金
3.科技成果奖励、出版专著(主编)、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血栓素B2、b-keto-PGF12和内皮素放免药盒研制及其系列应用研究》;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内皮素放免药盒研制及其应用研究》、《缺氧时肺动脉内皮素与平滑肌相互作用的机制》、《缺血心肌保护及Ca2+代谢特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1项《老年肾功能衰竭的救治与护理》;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3项。
老年肾科学术交流:
老年肾科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国性中华老年肾病学术会议。
2000年主办全国老年肾病学术会议(大连)。
2000年承办国际心血管病会议(北京)。
2001年承办全国冠心病新近展研讨会(哈尔滨)。
2001年承办全国老年继发性肾病研讨会(武汉)。
科室基本情况
北京301医院肿瘤内科分为:肿瘤内一科和肿瘤内二科
肿瘤内一科是以肿瘤化疗为主的肿瘤综合治疗科室,是国家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机构(GCP中心),国家硕博士学位授权点,科室有高级职称10人,中级职称11人。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3名,进修生导师17名,建科以来培养研究生、进修生数百名。展开床位159张,每年收治患者1.5万人次,每年门诊病人5万余人次。科室成立20余年来,在积极践行肿瘤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融合了全身化疗、局部治疗、细胞免疫治疗、基因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热疗、腔镜下的局部治疗等一系列肿瘤治疗的先进技术和手段,使数十万患者得到了规范化、专业化、个体化的合理治疗,达到了国际及国内一流的临床治疗水平。肿瘤内一科一直以和谐、奉献、敬业、创新的宗旨发展科室完善科室,发展特色显著、专业人才荟萃、整体实力雄厚,在军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肿瘤内一科的学科特色
1.肿瘤内一科收治病人来自全国各地、数量多,病种复杂,特别在肺癌、乳腺癌、胃肠道肿瘤、头颈部肿瘤等实体肿瘤的诊治、研究、护理等方面在国内外具有较大的优势和特色。
2.开展气管镜检查治疗及热灌注化疗联合基因及生物治疗技术,致力于复杂疑难肿瘤的诊断救治,尤其是肺癌及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及常规化疗、分子靶向及生物免疫治疗;
3.肺癌多学科协作的综合诊治及耐药机制的研究位于国内前列,研究成果得到军内外广泛认可,分别获得全军及北京301医院医疗成果奖,在北京市8家三级甲等医院推广应用,坚持开展肺癌MDT综合诊治查房,已逐渐形成院内专病治疗中心并推延至北京多家大型医院。联合胸外科、呼吸科、放疗科、影像学科、病理科、介入放射、肿瘤内科、生物治疗科、中心实验室、军事医学科学院的肺癌多学科协作的综合诊治及耐药机制的研究位于国内前列。“分子诊断指导小细胞肺癌个体化治疗”及“非小细胞肺癌的综合治疗”入选北京301医院“百病妙诀”。
4.积极诊治罕见疑难恶性肿瘤,包括神经内分泌肿瘤及罕见原发部位的淋巴瘤,并获军队医疗成果奖及全国优秀学术论文奖。
5.利用热疗技术,对恶性胸腹水患者采用热疗联合化疗及生物免疫基因治疗明显提高恶性胸腹水的控制效果,研究结果在2012年美国临床肿瘤年会上获壁报展示。
6.开展支气管镜下局部治疗,配备床旁支气管镜,行床旁内镜下治疗,提高局部治疗效果。与合作科室开展光动力治疗、高压氧治疗等多种局部和联合治疗方法;联合军事医学科学院探索开展基因治疗及干细胞治疗方面的临床研究。
7.开展乳腺癌的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特别是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维持治疗,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获得了同行的认可,并结合临床开展了多项国际和国内临床试验,建立乳腺癌数据库,参与国际及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30余项。病人的随访率100%,每周定期举办和患者的面对面座谈,解决患者治疗过程中面临的困难。联合乳腺外科、病理科、放疗科、放射科等科室定期举行乳腺癌MDT,指导疑难病例综合治疗方案的制定。
8. 消化道肿瘤也是科室重要的研究方向,将临床与基础相结合,在胃肠道及肝胆胰肿瘤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每年收治胃肠道肿瘤患者近3000人,参与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20余项。每年至少2次以上与国外胃肠道肿瘤专家面对面交流,讨论复杂及疑难病例,学习国外先进治疗理念和经验,学术上向国际水平看齐。每月一次院外合作交流会,取长补短、交流经验。每周一次MDT查房,联合普外科、放疗科、病理科、消化内科、影像科等,利用301医院综合实力及各科室的优势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于较晚期的患者,尤其是对于有并发症的患者,如压迫症状、梗阻、出血等,与相关科室联络,为该患者提供治疗的绿色通道,提高了诊疗效率。
9. 科室2001年开始首创细胞免疫治疗与常规治疗结合,2008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个体化分子靶标检测及细胞免疫功能检测,相关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在常规临床工作。
10. 在北京市带头组织癌痛同城会诊和多项学术研讨,强调肿瘤姑息治疗及临终关怀理念的推广,减轻患者痛苦并避免治疗过度及资源浪费。
肿瘤内一科的教学工作
目前有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3名,进修生导师17名,2003年开始招收硕士,2005年开始招收博士,2008年开始招收博士后,共培养博士后6人,其中2人获得国家博士后基金资助,培养博士50人、硕士百余人,其中各有2人获得创新基金。2011年获北京301医院教学技能竞赛三等奖,发表教学文章2篇,并获得优秀教案。2012年获北京301医院教学先进单位。每年承担院里的肿瘤学及药理学研究生授课。每年主办或承办国际、全国、全军肿瘤专业学术会议10余次。培训班和专题讲座20余次。
肿瘤内一科的科研工作及获奖情况
肿瘤内一科目前在研省部级课题50余项,经费近2000万元。包括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重点项目、“十二五”重点项目等。获得军队医疗成果奖、华夏医学科技进步奖、解放军总医院医疗成果奖等多项。近三年发表SCI文章5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百余分。参与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50余项,多次接受CFDA的视察并得到好评。主编/主译肿瘤病案分析等专著5部,参编著作8部。
肿瘤内一科的护理工作
“身心并护”护理模式。建立化疗全程管理流程,减少化疗并发症;在国内首先开展肿瘤患者PICC规范化置管及维护;建立文化护理走廊,开展以沙盘游戏为主要内容的心理减压活动。
肿瘤内二科
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内二科现有编制为肿瘤内二科一病区、肿瘤内二科二病区和日间病区。
科室以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为学科发展特色,特别是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综合治疗领域,尤其在胃肠胰腺肿瘤MDT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为广大患者提供一支综合实力强大的多学科协作团队,包括外科、放疗科,介入放射科、介入超声科、中医科、生物治疗科和病理科等多学科专家,坚持每周联合会诊和查房,根据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和患者的个体差异,为每位患者制定最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同时科室积极开展分子靶向治疗、生物免疫治疗和局部治疗,力争使每位肿瘤患者都能得到最佳的治疗方案。中央电视台在介绍我院研究型医院同时专门报道了我科多学科研究团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肿瘤内二科的医疗特长
1、胃肠道肿瘤多学科协作组(MDT),决策最佳,综合治疗不同患者最佳治疗方案不同,同一患者不同阶段,最佳治疗方案不同,同样可切除的患者, 方案不同切除后的生存不同,最佳模式组合治疗方案以期获得最佳疗效,MDT协作至关重要,其优势有:
①对肿瘤进行更精确的临床病理分期。
②减少了治疗混乱和延误。
③建立了个性化的评估体系。
④使各种治疗手段更合理的衔接。
⑤在追求延长生存的同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⑥使部分晚期肿瘤患者经过转化型治疗接受手术获得治愈机会,达到最佳的临床和生存获益。
⑦每周查房,坚持近5年,先后讨论病例6000余人次,惠及更多的胃肠癌患者,使其得到规范化、个体化的综合治疗,并真正达到生存获益。
2、合作开展转化性临床研究,突破传统治疗瓶颈 。
3、胰腺癌多学科协作组(MDT), 挑战难治肿瘤生存极限。
4、日间病区平台高效稳健运行,肿瘤综合治疗特色平台窗口 。
肿瘤内二科的科研成果
科研方面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军队课题、吴阶平临床医学发展基金等多项课题。先后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和军队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并先后完成牵头或参加新药临床研究数十种。
近年来先后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著80余篇,及时掌握本学科新知识和新进展,结合临床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积极开展基础和临床科研工作。2014年科室人员共发表SCI论文7篇,MEDLINE和统计源期刊论文13篇。目前科室共有在研课题13项,今年成功申报“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医疗器械前沿创新产品开发”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北京市科技新星课题1项,2014年获科研课题基金750万元。
肿瘤内二科的人才培养
科室人员结构合理,中青年比例占多数,其中,博士研究生学位7人,硕士研究生学位4人,具有较强的临床及科研能力。目前科室现有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6人,主治医师5人,住院医师6名。石燕副主任医师评为北京市科技新星。
目前担任中国抗癌协会抗癌药物、胃癌、纳米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军队肿瘤学、微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会员,CSCO胃肠神经内分泌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胃肠分委会常务委员,中华癌症姑息医学杂志编委,肝癌杂志编委;中国肿瘤临床杂志首席审稿专家,中华医学杂志审稿专家。
科室结合学科发展需要,积极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加强住院医师基础技能培训,丰富专业知识。选择优秀的科室骨干到知名医院学习先进的诊疗技术(消化内镜)。鼓励青年医师结合临床实践,与科室带头人积极开展课题研究,申请,撰写科研论文,形成积极上进的学风。发挥医疗骨干及青年医师的想象力与凝聚力,坚持以应用基础为主,推动特色项目,积极发展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理论联系实际促进青年人才队伍建设。
肿瘤内二科的新技术、新业务
国内领先新技术:
1、超声造影对早期评价结直肠癌肝转移对贝伐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反应的初步研究
2、结直肠癌多学科协作诊疗及综合治疗
3、肿瘤患者心理减压治疗
4、免疫治疗和化疗、分子靶向治疗的综合运用
5、赫赛汀治疗HER-2阳性胃癌
新业务:
1、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的国内多中心观察性研究,我科为参加单位,目前已入组60余例。
2、一项评价ABI-007 联合吉西他滨在转移性胰腺癌的中国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2 期、多中心研究,我科为参加单位,目前已入组2例。
3、一项比较西妥昔单抗联合FOLFOX4方案和单用FOLFOX4方案一线治疗中国RAS野生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开放性、随机的、对照的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TAILOR研究),我科为参加单位,目前已筛选3例,入组1例。
4、我科今年注册的国际临床研究: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联合替吉奥胶囊一线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观察(编号NCT02124317),目前已入组17例,取得较好的疗效。
科室基本情况
1. 现有主任医师、教授9名,副主任医师、副教授10名,副主任护师2名,主治医师、讲师12名。
2. 1978年批准为神经病学硕士授予点,1979年批准为全军第一个,全国首批神经病学博士授予点,现为神经病学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博士导师5名,硕士导师4名。为全军神经病学中心。
3. 承担主要任务:全国及全军神经系统疾病,尤其是神经危重症和神经系统疑难杂症的诊治,以及重要的保健任务。
4. 神经内科包括住院病房、门急诊、辅诊中心和实验室。神经内科病房展开床位149张,下设4个普通病区和1个神经ICU病区。年平均收容病人2700余人次。神经内科门诊包括普通门诊、专病门诊(脑血管病门诊、国际头痛中心、癫痫门诊、肌肉病门诊、介入门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门诊、痴呆门诊、帕金森门诊等)、特需门诊和急诊,以及北京市神经肌肉病会诊中心。年平均门诊量57000余人次,急诊量6000余人次。辅诊中心包括脑电图室、脑血流图室、肌电图室、神经心理检查室。实验室包括肌病研究室、神经肌肉病理室和神经介质实验室。
专业特长
1. 脑血管病的预防、急救、介入治疗和康复。
2. 头面痛的诊断与治疗。
3. 神经肌肉病的诊断、病理与治疗。
4. 癫痫的诊断与治疗。
5.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6. 神经系统免疫脱髓鞘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教学情况
至今博士后流动站出站3名,已培养博士研究生90余名,硕士研究生140余名,进修生900余名。目前每年招收博士后1-3名,博士研究生4-8名,硕士研究生8-12名,进修生60-100名,神经病学专科轮转医师4-8名。
科研情况
(一)课题:至今先后承担国家、军队等各种课题60余项,研究经费1千余万元。
(二)发表论文:先后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近800余篇。
(三)出版专著:先后主编专科专著十余部,如《神经系统疾病药物治疗学》、《脑血管病学》、《神经系统感染免疫病学》、《新编神经系统疾病诊疗手册》、《自主神经系统疾病》、《药物引起的神经精神不良反应》、《头痛手册》《神经系统人名病征手册》《神经内科疾病病案分析》等。
(四)主办会议:先后主办国际、全国会议60余次。
(五)主要研究方向:脑血管病、头面痛、神经肌肉病、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癫痫、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六)获奖:先后获得国家、省地科技进步及医疗成果一等、二等、三等奖40多项。
仪器设备
床旁CT,视频和动态脑电图仪、Ceegraph脑电系统、肌电图仪、经颅多普勒仪、国产导纳仪、冷冻切片机、高压气相色谱仪、倒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PCR仪、低温离心机、高速离心机等仪器。
儿内科是解放军总医院儿童医学中心的一部分,与301儿外科、304儿科共同担负着总医院的医疗、教学、科研、保健四大任务。为解放军进修学院和南开大学的儿科学博士和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点,以及儿科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培养点(军队和地方)。儿内科有2个病区,目前床位150张。分新生儿专科、儿童重病专科、儿童血液肿瘤专科、儿童保健专科、神经与康复专科、儿童常见病专科(呼吸、肾脏和消化)等特色专业。
1997年被全军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批准为“全军计划生育优生优育技术中心”。2004年成为儿科学博士授权点,现有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1名。
人才队伍优势明显,20名医师中90%以上为硕士,其中博士后1人、博士6人。具有一批全国知名的专家,多人任职于全国性学术团体。
对儿童血液肿瘤的治疗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国内率先采用多种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使存活率明显提高;于1989年在国内率先开展儿童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治疗血液肿瘤,目前累计完成近百例,取得良好的效果,并积极开展脐血移植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采用多学科协作,强化疗、手术、放疗、自体干细胞移植、移植后免疫治疗相结合的新方案治疗晚期神经母细胞瘤,达到较好的疗效。目前已将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技术逐渐应用在除恶性血液病外的其他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以及先天性代谢缺陷等疾病。
小儿神经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功能康复一体化,治疗手段多元化,神经疾病患儿社会化。对癫痫、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神经免疫性疾病、脑血管病、神经变性病及遗传病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在国内外均享有很高的声誉。使社会心理-精神-神经疾病的模式进一步完善,治疗更专业化、知识化、全面化、人性化。
儿童保健、儿童营养:在全国率先开展微量元素和维生素D的测定、儿童气质评估、听力筛查、指导喂养、免疫接种等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对早产儿、围生期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等新生儿疾病提早干预,加强随访,减轻后遗症的发生。
医疗特色:
1、开展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对儿童呼吸道感染、消化道疾病的诊治做到规范化。
2、对儿童血液肿瘤的治疗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5年无病存活率达到70%以上;于1989年在国内率先开展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治疗血液肿瘤,目前累计完成 50例,取得良好的效果,并积极开展脐血移植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采用多学科协作:强化疗、手术、放疗、自体干细胞移植、移植后免疫治疗相结合的新方案治疗晚期神经母细胞瘤,累计收治50余例,达到了较好的疗效。
3、儿童保健工作,智力测试、听力筛查、指导喂养、免疫接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4、对早产儿、围生期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等新生儿疾病提早干预,加强随访,减轻后遗症的发生。
5、对儿童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达到一定水平,对儿童癫痫进行规范化治疗,加强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
教学情况:培养博士生8名、硕士生25名、累计培养进修生68名、每年培训实习学生80余名、现有2名在职博士在读、开设有进修生课程、实习生课程、轮转生课程,并编写相应教案。教学查房每月一次。
科研情况:主编出版专著:《现代儿科学》、《儿科药物手册》
发表文章(近5年第一作者):181篇,其中SCI:43篇,国家统计源期刊:138篇;各类课题23项,经费累计380万元,主要项目如下:
1.《运用现代医学手段评价针灸对儿童脑性瘫痪的治疗作用》
级别 国家科委(国际合作)
人员 邹丽萍
时间 20082011 90万
2.《肿瘤基因治疗新技术研发及新产品开发》
级别 国家863重大项目
人员 唐锁勤、杨光、冯晨
时间 2008-1 ~ 2010-12 课题号2007AA021004 50万
3.《儿童癫痫性脑病:婴儿痉挛症分子发病机制研究》
级别 北京自然科学基金(重点)
人员 邹丽萍
时间 2008-2010 40万
4.《叶酸受体为靶向的脂质体接到MYCN基因SiRNA转染LA-N-5细胞》
级别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人员 唐锁勤、冯晨、刘英、杨光、徐莹
时间 2005-1 ~ 2007-12 批准号30471802 19万
5.《NMDA致痉挛发作后脑损伤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级别: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人员: 王静、王航雁、尚爱加、石凯丽、张炜华、王利红、赵建波
时间: 2009 ~ 2012 (项目批准号:30801249) 18万
6.《MCR和NMDA基因SNP与婴儿痉挛症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
级别 卫生部行业项目
人员 邹丽萍
时间 2008-2011 20万
7.《MCR基因多态性与婴儿痉挛症的相关性研究》
级别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人员 邹丽萍
时间 2008-2010 30万
8.《中美合作完成用GMFM-66,PEDI,PDMS-2,ROM定量表评估针灸治疗脑瘫疗效的信度和效度》
级别 北京市科委(国际合作)
人员 邹丽萍
时间 2008-2009 20万
9.《儿童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和病因学研究》
级别 首都医学发展基金项目(联合公关)
人员 邹丽萍
时间 2006-2008 50万
10.《运用现代医学评价体系从临床到基础研究针灸对儿童脑性瘫痪的治疗作用》
级别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人员 邹丽萍
时间 2006-2008 20万
11.《母体抗体在婴儿痉挛症形成机制中的作用》
级别 北京自然科学基金
人员 邹丽萍
时间 2004-2006 10万
12.《婴儿痉挛症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
级别 首都医学发展基金项目
人员 邹丽萍
时间 2004-2006 10万
13.《前瞻性、随机、盲法、对照研究针灸对脑性瘫痪的治疗》
级别 北京市中医药科技项目
人员 邹丽萍
时间 2006-2007 10万
14.《神经母细胞瘤相关的肿瘤抗原及其编码基因的筛选与分析》(06ZY08)
级别 解放军总医院科技创新基因
人员 刘英 唐锁勤 王建文 刘立真 杨光 龙卉 冯晨 高晓宁 于芳
时间 2006年1月—2008年12月
15.《神经母细胞瘤自行消退相关蛋白分子的研究》
级别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人员 唐锁勤、冯晨、杨光、徐莹
时间 2008-1 ~ 2008-12 项目号30772275 8万
16.《儿童白血病的规范化治疗》
级别 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
人员 唐锁勤、刘英、冯晨
时间 2008-1 ~ 2010-12 批准号2007AA021004 3万
17.《利用新发现的脑红蛋白防治缺氧性脑损伤初步探索》
级别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人员 王航雁(第一)、王静(第四)
时间 2005.1-2007.12 (项目编号:7053080) 6万
18.《儿童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估测,早期诊断和临床干预》
级别 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分项目)
人员 王航雁、王静
时间 2006.1-2008.12(项目编号:2005-1012) 4万
19.《中药穴位敷贴法防治哮喘的基础研究》
级别 院苗圃基金
人员 衣京梅
时间 2006(项目编号:06MP07) 2万
20.《雷帕霉素下调EWS-FLIL融合基因治疗尤文肉瘤的研究》
级别 院苗圃基金
人员 杨光
时间 2007-2009(项目编号:07MP07) 2万
获奖情况
1.获奖项目 降低儿童格林-巴利综合征死亡率的研究与对策
获奖级别 第二届宋庆龄儿科医学奖
人员 邹丽萍 吕俊兰
2.获奖项目 格林-巴利综合征免疫调节和治疗的研究
获奖级别 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人员 邹丽萍 祝捷
3.获奖项目 小儿白血病的治疗
获奖级别 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将
人员 唐锁勤、刘英、冯晨、王建文
4.获奖项目 急性白血病长期存活的研究
获奖级别 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
人员 王建文
5.获奖项目 格林-巴利综合征和它的动物模型-实验自身免疫性神经炎的免疫调节和治疗
获奖级别 北京市科技成果奖三等奖
人员 邹丽萍 马涤辉
6.获奖项目第四次全国儿科中青年医师学术会议优秀论文二等奖
人员 龙卉、唐锁勤(导师)
7.获奖项目 骨髓微小残留病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获奖级别 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人员 唐锁勤、刘立真、冯晨
学术交流:
2008年主办北京市小儿神经疾病学习班
聘请美籍名誉教授一人,每年到该科讲学1-2次
与美国南加州大学附属洛杉矶儿童医院签署协议联合培养人才,先后10余人次赴美培训,该院已经成为该科的海外培训基地。
仪器设备:各种仪器价值100万元,包括倒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CO2培养箱,PCR仪、低温冰箱,低温离心机、超净台、高速离心机等。此外依托医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各实验室及仪器中心,并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合作,具备开展各种实验研究的条件。
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成立于1969年,1978年被确定为全军第一批中心之一,1986年博士学位学科授权点,1978年硕士学位学科授权点,1996年成立总医院神经病学研究所,2005年1月通过由总后卫生部组织的申报组建全军神经外科研究所的专家评审,2007年1月正式挂牌。现有博导5名,硕导3名。
神经外科现设4个病区133床位,另有一个专用的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23床位,共156床位,病区设施和环境达到发达国家水平。除全院共有的CT(9台)、MRI(7台)、DSA(6台)、SPECT、PET、PET-CT、TOMO刀等外,还有专用的三维DSA、X刀、术中导航系统、立体定向系统、神经内镜、术中监测系统、最先进的手术显微镜和多套显微手术器材,新一代Y刀正在安装,国内第一套高场强术中MRI和数字化整体手术间已于今年2月正式启用。专用设备总值近6000万元,位居国内前列。
神经外科医疗特色:
(一)脑血管病:脑血管病是人类三大死亡原因之一,历来是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研究所在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诊治方面成绩显著,复杂颅内动脉瘤的显微手术跃居国内领先水平。同时还创造性地开展了大脑中动脉瘤切除载瘤动脉端端吻合术和9月婴儿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并充分发挥综合医院的优势,在心脏外科、体外循环室和麻醉科等相关科室的支持和配合下,于国内率先成功实施了深低温停循环条件下夹闭颅内巨大动脉瘤。近年来,将高流量颅内外动脉搭桥术应用于颅内复杂动脉瘤手术,取得满意效果。该项成果曾获第四届亚洲神经外科学术大会一等奖。与出血性脑血管病相比,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死亡率较低,但因其发病率高(约占全部脑血管病的3/4),故影响范围更广。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在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即已开展外科治疗,经过半个世纪的检验,以颈动脉内膜切除为代表的外科治疗在缺血性脑卒中防治中的地位已毋庸置疑。然而在国内,对此类疾病一直沿用药物治疗。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总医院神经外科方在国内率先引进这一技术,并将之成功列入国家科技部“九五”“十五”“十一五”重点攻关项目。颈动脉内膜切除的开展,其意义绝不仅仅限于引进了一种新的治疗模式,而是更新了人们对国人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因和发病机理的认识,提前了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干预。推广和普及这项工作,必将有效降低国人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有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事实上,正是由于神经外科的积极推动,颈动脉内膜切除已在全国范围逐步普及。神经外科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外科治疗及相关基础研究中的领先地位得到同行的公认。该项成果已获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2006)和中华医学科技奖(2006)。
(二)颅底和脑深部肿瘤
颅底和脑深部肿瘤因位置深在,解剖关系复杂,又涉及多科领域,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难治甚或“不治”之症。近30年来,由于显微解剖的发展,现代影像诊断方法和介入神经放射的问世,麻醉和术中监测水平的提高,以及显微外科技术的普及和手术器械的更新,颅底和脑深部肿瘤的诊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我国颅底外科起步稍晚,但近20年来发展较快。神经外科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国内首先将颅底和脑深部肿瘤作为重点,经过近30年的努力开拓,取得了显著成绩:①国内首先开展第三脑室肿瘤直接切除,首先经脉络裂入路切除第三脑室中部肿瘤;②与中日友好医院同时在国内首先开展海绵窦直接手术,打破了这一“禁区”;③率先将电生理技术引入术中监测,听神经瘤全切除率和面、耳蜗神经保留率国内领先;④国内首先采用前方颅底入路切除颅鼻眶沟通瘤,使经单一切口一期切除前颅底内外沟通瘤并重建颅底成为可能;⑤国内最早报告颅内段颅神经直接重建;⑥岩-斜区脑膜瘤、鞍上脑膜瘤、颅中窝-颞下窝沟通瘤、颞骨(颈静脉)球瘤、脊索瘤等的手术治疗水平位居国内前列;⑦主编出版国内第一部《颅底肿瘤手术学》,发表相关论文42篇,先后获军队科技进步2等奖(1995)、国家科技进步3等奖(1996)光华科技基金奖(1996)、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2007)。
(三)垂体腺瘤
垂体腺瘤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传统的方法是开颅手术切除。1979年,神经外科继协和医院之后(相隔3月)在国内第二、军内率先开展经蝶手术,至今已完成4000余例。手术方法由早期经典的口-鼻-蝶入路逐步改良简化为鼻-蝶入路、单侧鼻中隔-蝶入路和单鼻孔-蝶窦直接入路,手术创伤愈来愈小,手术时间愈来愈短(多数病例能在40分钟内完成)。随着手术技巧的日臻娴熟和经验的不断积累,神经外科不仅能经蝶切除微腺瘤和大腺瘤,还能切除巨大型腺瘤和侵袭性腺瘤,并在国内率先报告经蝶切除侵入海绵窦的腺瘤和其它肿瘤(脊索瘤等)。近年来又将内镜技术引入包括垂体瘤在内的颅底肿瘤手术,创伤更小,疗效满意。相关基础研究也取得进展。发表论文33篇,先后获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和军队重大医疗成果奖。
(四)颈椎病和脊髓内肿瘤
脊柱脊髓外科是神经外科的重要领域。遗憾的是,国内神经外科界甚少涉猎脊柱外科,总医院是少数几个例外之一。神经外科早在20世纪70年代即开展颈椎病的诊治,而且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更加合理的前方入路手术(Cloward手术),以后又陆续开展了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椎管扩大成形术和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手术,近几年来又开展了多种内固定手术。颈椎病的手术例数已达2100余例,位居国内前列。设计的手术器械曾获国家专利。
脊髓内肿瘤是难点之一,20世纪70年代以前基本属于不治之症。是神经外科于70年代初在国内首先开展髓内肿瘤切除术。目前,髓内室管膜瘤和血管母细胞瘤的全切除率接近98%,星形细胞瘤也多能作到次全或大部切除,尤其是采用术中监测技术以后,肿瘤全切除率和脊髓功能保留(恢复)率均明显提高。
(五)颅颈部畸形
颅颈部畸形相当复杂。神经外科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即注意到,相当一部分病人在后路减压(枕骨鳞部切除)后不仅不改善反而加重,甚至出现四肢瘫痪,呼吸麻痹,严重者死亡;更有少数病人手术尚未开始就突然恶化,个别还猝死在病房或手术台。原因何在?经过多年探索,终于找到了答案并于国内首先指出:在颅颈部畸形的诊治中,务必澄清两个问题— 延髓-颈髓的压迫因素来自前方抑或后方;颅颈部是否稳定。在此基础上,神经外科于1982年率先开展经口腔前路减压术(齿状突切除),纠正了过去那种不管压迫来自前方抑或后方,一概采用后路减压的错误观念。在大量临床实践中,神经外科还发现,国人的自发性寰枢椎脱位大多发生在先天性骨性畸形的基础上,属先天性脱位,有别于国外文献报道的炎症性脱位;由于寰椎前弓与齿状突间嵌有脂肪结缔组织,对多数自发性寰枢椎脱位,颅颈部牵引无效;寰枢椎脱位继发Chiari畸形和脊髓空洞者,仅作齿状突切除即可使所有问题迎刃而解;寰枕融合有多种不同方式,且常伴有椎动脉走行变异,因而有可能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甚至脑梗死;所有颅颈部不稳定的患者均应施行植骨融合固定。这些发现大大丰富了人们对颅颈部畸形的认识,规范了诊断和手术方式的选择,显著降低了手术死亡率和病残率。目前国内多数复杂颅颈部畸形患者集中在总医院神经外科,神经外科仅经口腔前路减压术即已完成500余例,是国际上最大的一组病例。前路减压和后路植骨融合的手术方法也有诸多创新。
(六)介入神经放射
神经外科于1986年在国内率先成立介入神经放射室,先后开展了颈动脉海绵窦瘘、脑血管畸形、脊髓血管畸形、颅内动脉瘤和高血运肿瘤的术前栓塞治疗,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溶栓治疗,迄今已完成15000余例。近几年又在国内首先开展颅内静脉窦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脑动脉狭窄的支架成形术也已取得相当的经验。神经外科介入神经放射室的负责人虽已二度更迭,但所开展的业务范围、诊治的病例数和质量仍居国内先进行列。
(七)功能神经外科
2008年引进功能神经外科人才,组建了功能神经外科专业团队。应用先进的立体定向、导航技术,结合世界上最先进的1.5T术中核磁共振及其他国内、外最先进的设备和医疗技术,对一些目前药物或其他方法无法治疗的功能性神经疾病开展微创外科治疗,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擅长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痉挛性斜颈、舞蹈症、脑性瘫痪、抽动征等的微创手术治疗和难治性癫痫的评估和外科治疗。利用电刺激或微毁损的方法治疗难治性强迫症、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癌性疼痛、中枢性神经痛以及脑囊虫病、颅内金属异物等微创治疗有独到之处。
教学、科研:主编出版了《颈动脉内膜切除》、《脑血管病显微手术图谱》、《神经介入血管内治疗学》等专著8部,发表论文400余篇。获国家、军队科技进步(医疗成果)奖共70余项。培养博士后6名、博士生62名、硕士生67名。进修生500余人。5年来承担国家及军队课题27项,经费总额240余万元;举办“北京国际微创神经外科研讨会”“庆贺段国升教授从医65周年暨三0一神经外科高峰论坛”等学术会议5次。本年度9月18-23日举办了解放军总医院首届立体定向和功能神经外科学习班。
肝胆胰肿瘤外科包括肝胆病区和胰腺病区,是以肝胆胰肿瘤的诊断、手术治疗和科研为主要方向的科室,为博士授权点和临床博士后流动站,同时也是解放军总医院胰腺肿瘤外科中心。科室系中华医学会、卫生部腹腔镜内镜培训基地,承办《中华腔镜外科杂志》。曾获中华医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军队成果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院医疗成果一等奖、恩德思医学科学技术杰出领袖奖及杰出成就奖等。
科室主任、学科带头人刘荣教授现任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分会常委,解放军胰腺外科专业组副组长、门脉高压症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中华医学会腹腔镜内镜外科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外科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分会普外专业委员会主席,中华医学会腹腔镜与内镜培训基地主任,国家卫生部内镜培训基地主任。在读研究生十余人,以肝胆胰肿瘤的发生、转移及治疗为重点研究方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子课题、军队重大课题等多项科研任务。
在黄志强院士的指导下,刘荣教授率领团队以微创手术常规化、复杂手术简洁化为鲜明特色,常规开展:腹腔镜肝脏切除,腹腔镜肝门胆管癌根治、胆囊癌根治、胆总管囊肿切除,腹腔镜胰体尾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机器人肝脏、胆道和胰腺手术等复杂微创手术;以及胰十二指肠切除,大肝癌切除,肝门部胆管癌、胆道损伤修复、胆囊癌等复杂传统手术,年手术量近千例,其中九成以上系肝胆胰肿瘤复杂手术(包括胰十二指肠近两百例),学科总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科室主要创新与特色包括:
一、腹腔镜肝切除技术的系统研究
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并阐述了腹腔镜下解剖性肝切除术理论,建立了一套建立了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技术新体系,该方法被写进了《腹腔镜肝切除手术操作指南》、《腹腔镜肝切除专家共识与操作指南(2013)》等规范。国际上率先报道腹腔镜下左半肝切除术、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右三肝切除术、结肠癌肝转移一期切除等多项术式;创建了腹腔镜下复杂胆管病变的处理方法,率先开展结直肠癌合并同时性肝转移的一期切除及相关研究;设计“模式化”腹腔镜肝左外叶切除方法,降低了手术风险,提高了手术安全性,与国际同期类似研究相比,各项主要临床指标优于国外同行水平或与之相当。
二、腹腔镜胰腺手术临床应用及推广
胰腺手术为科室的特色及优势项目,建立了基于腹腔镜技术的胰腺疾病手术技术新体系:以胰腺后腹腔镜肿瘤切除和坏死性胰腺炎腹膜后清创引流为代表,为部位深在的胰腺创立了多个手术路径,使胰腺手术从巨创变为微创,显著降低了死亡率,突破了腹腔镜胰腺手术禁区。科室在大量解剖研究的基础上,为不同部位的胰腺肿瘤制定了个体化的手术入路:胰头肿瘤经横结肠系膜腹腔镜切除术、胰尾肿瘤经脾结肠韧带/腹膜后腹腔镜切除术、胰上肿瘤经小网膜腹腔镜切除术、胰后肿瘤腹膜后腹腔镜切除术、坏死性胰腺炎腹膜后腹腔镜清创引流术等。这些入路在尽量减少组织侵扰的前提下使腹腔镜胰腺手术便于施行和推广应用,降低了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疗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创新性开展单孔及后腹腔镜手术技术的应用
完成国际首例单孔腹腔镜肝脏切除术,并积累了最大一组病例,相关研究发表于国际权威杂志《内镜外科》(Surg Endosc);创新性地开展了后腹腔镜肝切除术,并将腹腔镜技术应用于复发性肝癌的再切除及结直肠癌肝转移一期切除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国际上率先将后腹膜腔镜技术应用于胰腺切除性手术中,并通过丰富临床经验的积累和总结证实该技术的可行性、安全性,为胰腺疾病的外科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术式,获得国内外普遍关注;应用后腹腔镜技术进行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外科处理,手术创伤小、疼痛轻、疗效佳,显著优于传统多种外科处理方法,将重症急性胰腺炎整体治愈率明显提高、病死率显著下降;2011年10月完成世界首例单孔腹腔镜胰腺手术,采用后腹腔镜技术单孔下完成胰岛素瘤剜除术;完成并报道世界首例腹腔镜下异位胰岛素瘤切除术。
四、机器人辅助的腹腔镜肝胆胰手术
科室于2011年11月开始进行机器人辅助的腹腔镜胰腺手术,迄今完成例数过百。机器人手术团队配合默契,技术成熟,可常规在机器人辅助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腺中段切除、远端胰腺切除、肝脏切除及胆管癌根治术等复杂外科手术,技术水平居国际前列。
五、开腹肝胆胰外科复杂手术
科室大力发展微创外科之外,也非常重视复杂开腹手术的创新和规范,目前科室平均每年完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超150例,借助刘荣教授的胰肠三重缝合法,将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降至5%以下,死亡率低于2%。其次该科采用逆行切除法将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率提升至70%。另外,在胆道损伤修复、腹膜后肿瘤等方面也均有独特的方法,手术疗效佳。
通过对肝、胆、胰肿瘤的以外科为主的综合治疗,多学科联诊联治等措施、方法,形成了科室的治疗特色。使肝癌、胆管癌、胰腺癌等肝、胆、胰肿瘤的外科治疗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
激光医学科是91年成立的专业从事激光治疗医技科室,所开展的激光治疗项目涵盖了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目前在激光设备品种和数量、临床业务范围和水平、科研项目和深度、教学数质量和层次、学科建设和管理等方面均居全国全军之首,是目前国内军内首屈一指的激光医学应用、研究、教学相结合的学术单位,并拥有国际领先的临床技术和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亦属一流的激光医学专业科室。
激光医学科特色治疗有:
(1)光动力治疗鲜红斑痣:鲜红斑痣俗称“红胎记”,是一种先天性毛细血管网扩张畸形性疾患,好发于面部,很难自然消退。以往多种治疗方法,如冷冻、植皮、X线、同位素、电烧灼、各种外用药等,都可能遗留明显疤痕或不能彻底治愈。激光科顾瑛等发明的光动力疗法既能有效消除红色病变,又不遗留疤痕和色素改变,疗效好,副作用小。该疗法于1991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激光科临床应用成功,经数千例临床治疗验证,有效率达98%以上。治疗后的病变色可完全消褪,增厚的病变皮肤变平,无疤痕,在十余年的随访中未见复发。目前,光动力疗法治疗鲜红斑痣的疗效明显优于国内外现有的其它各种治疗手段,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新型光动力治疗鲜红斑痣”获国家发明奖。
(2)光动力治疗体表和腔道恶性肿瘤:包括皮肤基底细胞癌、食管癌、喉癌、口腔癌、外生殖器肿瘤等。光动力学疗法治疗恶性肿瘤在激光医学科已经开展数十年,取得了肯定的临床疗效。PDT主要具有以下优点:
①作用精确,选择性好:能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较大限度地保留正常器官和组织的功能;
②损伤小:通过光导纤维可以进行内镜下和影象学引导下的介入治疗,大大简化了治疗过程,减少了创伤,甚至可以避免开胸、开颅手术;
③适应症广:PDT对早期、原位肿瘤可以根治;对中、晚期肿瘤可以作为姑息治疗手段,改善症状,延长生命;癌前病变也可以进行预防性治疗,防止癌变;对年老体弱不能耐受麻醉、手术、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的患者或其它治疗失败的患者都适用;
④抗瘤谱广:适合于多种组织来源、部位的肿瘤,只要是光能到达的部位,都可以采用PDT进行治疗;
⑤可与其它治疗方法联合使用:PDT与化疗和放疗联合使用,有一定协同作用;PDT与手术联合使用,能缩小手术范围和减少术后复发,并可通过特征性荧光指示肿瘤的浸润程度,使手术切除更彻底;
⑥术中、术后痛苦小,术后护理简便。
⑦无严重副反应,特别适用于一般情况差、不能耐受其它治疗方法的患者;
⑧可多次重复治疗。
(3)强激光治疗
强激光治疗具有以下特点:
①非接触性、②无血性、③无菌性、④可通过内窥镜进行。
激光医学科临床主要用于:
①各种血管瘤、炎性肉芽肿和蜘蛛痣的激光治疗。
②各种皮肤、粘膜浅表赘生物的激光治疗:包括寻常疣(俗称“瘊子”)、脂溢性角化(俗称“老年斑”)、色素痣、皮脂腺痣等。
③某些性传播疾病,如尖锐湿疣的激光治疗。
④妇科疾病,如慢性宫颈炎(宫颈糜烂)、息肉等的激光治疗。
⑤激光治疗外痔、腋嗅。
⑥无瘢痕去除太田痣、文刺、雀斑等色素性病变,激光脱毛等。
(4)弱激光治疗
各种急慢性炎症、难愈性皮肤粘膜溃疡等。
教学情况
至2009年,培养硕士研究生24名,博士研究生12名,博士后3名,并与院内外相关单位联合培养博、硕士多名,其中包括中国医科大眼科学博士1名、北京理工大学工学博士3名、华南师范大学理学硕士1名,还与北京301医院心外科、胸外科、消化科、风湿科等共同培养博士和硕士生10余名,培训进修生18名,其中多人成为其单位科研带头人或骨干人才。
在军医进修学院和北京理工大学开设《激光医学》,每年授课共60课时。每周常规安排教学查房及实验培训,研究生和进修生参加。
科研情况
1.学科专业科研方向及重点研究领域
激光医学科顾瑛主任首创的、居世界领先水平的光动力治疗鲜红斑痣,在已取得的成绩上不断创新,结合临床需要和本专业特点,依靠知识和技术实力与院内外多学科合作,在高层次、高水平上进行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创新:
①开发新型国产激光器在鲜红斑痣光动力治疗中的应用。
②开展辅助临床鲜红斑痣光动力治疗的机器人及专家系统研究。
③对海姆泊吩、竹红菌素等一系列具有应用前景的光敏剂进行临床前研究。
此外,在光动力用于眼底新生血管疾病的系列研究中,开展了新型光敏剂的应用、眼底多种波长的光动力治疗安全阈值的研究等。
这些新设备、新项目的开展不仅更新了激光医学科激光设备,提高了治疗水平,丰富了临床项目,为更多患者造福,还为教学和科研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保障了高水平研究项目的开展,对保持激光医学科在国内领先的学术地位起到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由于激光医学的跨学科特点,激光医学科与相关的工学、化学专业密切协作,与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科院化学所、上海红绿蓝研究所、福建师范大学都有合作的科研项目,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
3.获科技成果奖励,出版专著、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顾瑛教授获国际激光医学会学术奖1项,国家发明奖1项,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四等奖2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总医院医疗成果奖4项。负责编写了《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激光医学分册》和《临床诊疗指南??激光医学分册》。科室发表论文200余篇。
学术交流
激光医学科是中华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单位,中国光学会激光医学会主任委员单位、全军激光医学会主任委员单位,承担全国全军的专业会议安排与统筹。
主(承)办的学术会议有“全国光动力治疗学习班”和“激光在皮肤科的应用新进展学习班”,每年一次。
主要仪器设备(学骨科网页 突出优势 吸引患者 为患者和其他科室医生提供信息)
1.全固态倍频Nd:YAG激光器(又称KTP激光器)
特点:激光波长532nm,输出稳定、功率高、光斑均匀性好。
主要用于血管靶向光动力治疗,是目前对鲜红斑痣、放射性胃(肠)炎、消化道血管扩张以及粘膜出血等病变行光动力治疗最先进的激光设备。
2. 630nm 半导体激光光动力治疗系统
特点:波长630nm,输出稳定、功率高、光斑均匀性好。配有点状、柱状、球形光纤,可根据病变部位自由选择。
主要用于体表、消化道(食管、胃、肠等)肿瘤的光动力治疗。具有以下优点:①作用精确,选择性好;②是一种局部治疗方法,全身副作反应少;③患者耐受性好,术中、术后痛苦小,术后护理简;④可多次重复治疗;⑤可与其它治疗方法联合使用。
3. Q开关Nd:YAG激光器(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器)
特点:调Q输出,双波长(1064nm、532nm可调)、光斑可调(改变光斑大小时,控制系统自动调整激光输出能量,从而保证激光输出能量密度不变)。
优势:调Q技术使激光能量在极短时间内释放,从而形成峰值功率极高的巨脉冲,色素颗粒在瞬间吸收了巨大的激光能量后迅速膨胀、破裂,而细胞框架可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并得以修复,色素颗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并排出体外,可以在对正常组织几乎“无损”的情况下去除色素组织。
主要治疗色素性疾病。1064nm波长激光具有较强穿透性,适用于治疗真皮层蓝、黑色素疾病,如太田痣、文身、外源性色素沉着等。532nm波长激光穿透浅,适用于治疗表皮的色素性疾病,如雀斑。
3.长脉宽激光器
特点:长脉冲输出,激光波长为1064nm。
优势:脉宽可调,用于封闭不同管径的血管;光斑大小可调,用于封闭不同深度的血管;接触式冷却,安全保护表皮。
主要用于治疗毛细血管扩张、蜘蛛痣、血管痣,酒糟鼻、以及脱毛和嫩肤。
4. 超脉冲二氧化碳激光器
特点:波长为10.6μm,连续、单脉冲、重复脉冲、超脉冲输出,光斑均匀,
优势:对周围正常组织的热损伤极小、疼痛轻、皮肤愈合好。
主要用于治疗皮肤科、妇科、普外科多种疾病,如色素痣、寻常疣、老年斑、疣状赘生物、尖锐湿疣、腋嗅、外痔等。
5. 连续Nd:YAG激光器(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器)
特点:波长1064nm,连续输出。
优势:水对Nd:YAG激光吸收多,因此Nd:YAG激光具有热效应明显、组织穿透深的特点,尤其适合出血性疾病的治疗,还可对组织进行切割、碳化。
主要用于蜘蛛痣、血管瘤、炎性肉芽肿、血管球瘤等血管性疾病的治疗。光可通过光纤传输,适合对腔道病变(如声带息肉、喉部血管瘤等)进行治疗。
6.新型半导体激光器
特点:波长980nm、810nm,连续、单脉冲、重复脉冲输出。凝固和汽化的效果佳;结构紧凑、体积小,便于移动。
主要用于皮肤粘膜息肉等赘生物的治疗、以及宫颈炎、血管瘤、炎性肉芽肿、大隐静脉曲张、巨大尖锐湿疣等的治疗。
科室基本情况
解放军总医院介入放射科于2007年正式建科,现包括2个病区共70张床位、2个导管手术间、介入放射科专科门诊及介入放射科实验室,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集医疗、教学、科研和保健于一体的介入诊疗中心之一。
作为解放军总医院较为年轻的科室,自2007年科室成立以来,门诊、住院、手术人数逐年递增,目前门诊量接近10万人次,年手术量达2500余例,每年收治3000多例病人,诊疗范围包括各种肿瘤、外周血管疾病等,在肝脏恶性肿瘤、出血性疾病、急性-亚急性门静脉肠系膜静脉血栓、布加氏综合征、多囊肝的介入治疗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和特色。在精细化、精准化介入治疗肝癌方面有独到诊疗技术,对肝癌侧枝血管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累计治疗肝脏恶性肿瘤患者2万余例,是互联网推荐介入治疗肝癌的首选单位;擅长用介入技术救治各类急诊大出血,科室工作团队挽救过千余例患者生命,在国际上首次报道卵巢动脉参与妇产科大出血的供血、补充栓塞卵巢动脉可以提高救治成功率;门静脉高压的介入治疗方面,率先系统报道用TIPS救治急症食管胃静脉曲张大出血;在急性重症肠系膜静脉-门静脉血栓的救治方面做了开拓性工作,国内首次报道用经桡动脉留置肠系膜上动脉导管溶栓技术及TIPS途径治疗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
介入放射科迄今共获得的课题经费逾千万元,包括国家“863”课题、“九五”国家重点医学科技攻关项目、卫生部重大专项课题、军队重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其中“急性重症大出血的介入救治”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军队一等奖;“肝癌的介入治疗研究”获多项军队成果奖。“急性重症肠系膜静脉-门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获华夏医学科技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军队成果奖。
介入放射科于2007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点,2008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点,2011年成为博士后流动站。迄今已培养研究生20余人,各类进修医师100余人次。工作团队现拥有北京市科技新星3人、总医院杰出青年人才2人、公派赴美学者3人。
介入放射科现已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医学院常态化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已成功举办了多届美国斯坦福大学-解放军总医院介入论坛、解放军总医院-荷兰乌特勒支大学介入新技术论坛、解放军总医院-日本山梨大学、解放军总医院-东海大学介入论坛,有效地促进了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为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专科特色:肿瘤、血管疾病、出血的介入微创伤治疗:
1.原发性肝癌的综合性介入治疗,联合经导管化疗栓塞+射频消融是优势技术之一。
2.其他恶性肿瘤(转移性肝癌、无手术指征的胰腺癌、胃癌、妇科肿瘤及肺癌等)的介入微创治疗。
3.布-加综合征(肝静脉-下腔静脉阻塞)的介入微创治疗。
4.下肢静脉血栓的介入溶栓治疗、腔静脉过滤器置入及肺动脉栓塞的介入治疗。
5.TIPS技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
6.各部位血管狭窄阻塞,如肾动脉、髂动脉、锁骨下动脉、肠系膜动脉、静脉阻塞的非手术治疗。
7.门静脉-肠系膜静脉血栓的介入开通治疗。
8.各部位支架置入术:包括血管、胆道、食管与气管- 支气管及胃肠道梗阻的非手术开通。
9.各部位血管畸形(血管瘤、动静脉瘘)。
10.良性肿瘤:肝血管瘤、子宫肌瘤、各部位囊肿、骨样骨瘤等。
11.各种出血性疾病,如常规技术止血困难的咯血、消化道出血、妇产科出血、外伤创伤性大出血的急诊栓塞止血。
12.预期手术出血量较大的肿瘤术前血管栓塞治疗。
13.协助诊断相关疾病,如胰岛细胞瘤等。
解放军总医院整形外科于2008年1月18日宣告成立。开展全身体表器官、组织缺损、畸形的修复重建,颅面外科和美容外科业务。采用综合治疗方法为有面部、躯干和四肢整形美容需求的患者提供诚实、可靠和高质量的专科医疗服务。
治疗范围:
整形外科是一门针对人体组织、器官的畸形或缺损施行手术修残补缺,以达到恢复形态、重建功能的目的;同时对人体体型、容貌进行合理再塑造,以达到改善和美化外形的外科专业。
1.先天性疾病: 如唇腭裂,尿道下裂、颅颌面畸形、血管瘤、血管畸形、淋巴管瘤、四肢畸形等。
2.烧伤或外伤后畸形的治疗:如瘢痕、秃发、颅颌面外伤骨折。
3.肿瘤切除后的修复:如乳房再造、黑色素瘤、皮肤基底细胞癌或鳞癌的治疗、Paget病的治疗。
4.器官再造 耳再造、鼻再造、食管再造、阴茎再造、阴道再造、肛门括约肌重建等等。
5.美容外科:乳房整形、面部年轻化(手术和非手术)治疗、脸形重塑术、眼睑整形术、隆鼻术、隆颏术、吸脂术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28号
网址: http://301zx.haodf.com/zhuanjiaguandian/301zx_1609897912.htm
科室基本情况
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皮肤科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和较大的影响,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学科综合实力强,是集医疗、保健、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专业科室。
皮肤科秉承医院“规范医疗、温馨医疗、安全医疗、集成医疗”的主导思想服务患者,日接诊人数平均达近千人,其中60%来自外地患者。现设有皮肤外科、皮肤病理、激光美容、性病中心、光疗中心、变态反应中心等亚专业。
皮肤科率先在国内开展肉毒素除皱及治疗多汗症、腋臭、面部年轻化治疗平台及痤疮瘢痕修复等新技术。在色素性皮肤病、银屑病、白癜风、皮肤肿瘤、痤疮、瘢痕、除皱嫩肤、面部年轻化、多汗症、腋臭以及危重皮肤病的救治等方面均有丰富经验,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皮肤科现有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6人,出诊医师博士以上学位者占80%。现为中国皮肤科医师协会副会长、中华激光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等所在单位。
皮肤科是首批国家临床药理基地,已牵头并参与完成多项新药的Ⅱ、Ⅲ期临床研究工作。如今已成为北京市皮肤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向社会输送皮肤科住院医师多名。作为硕士及博士学位授权点,皮肤科现已培养博士、硕士30余人。
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皮肤科专业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地位。全科人员团结一心,意气风发,秉承“和谐发展、至精至爱”的办科理念,为发展我国的皮肤病学事业,为广大患者服务中不断创造新辉煌。
专业特长或医疗优势
变态反应中心:
1.皮肤斑贴实验:可检测接触性皮炎、湿疹、短期内不愈的手、足部皮炎等疾病的过敏原(涵盖护肤品、化妆品、防腐剂、家装材料、染发剂、金属饰品、香料、纺织染料等日化产品)。
2. 皮肤点刺试验:主要针对食物、吸入组过敏源筛查。适用于速发型过敏反应的过敏原筛查,包括荨麻疹、特应性皮炎、湿疹、过敏性鼻炎、哮喘等。
3.变应原特异性IgE筛查:适用于直接检测某种物质的sIgE,可检测多种气传及食物过敏原。具有不受药物影响,敏感性高,对高敏患者安全,受人为影响小等优点。
性病诊疗中心:
1.艾滋病、梅毒、淋球菌性尿道炎、非淋菌性尿道炎、念珠菌性阴道炎/龟头炎的实验室检查和综合治疗。
2.尖锐湿疣的诊断及局封、激光、光动力及免疫调节等多元化治疗。
3.真菌检查实验室:可进行真菌镜检、真菌培养检查及wood灯检测。
医学美容中心:
1.光子嫩肤
2.激光除斑
3.综合改善肌肤质地
4.消除面部红血丝
5.BOTOX去除皱纹
6.敏感肌肤的综合护理及改善
7.激光脱毛
8.塑造V型脸部线条
9.重塑小腿腿形
10.消除多汗症
11.改善多油及粗大毛孔肌肤问题
12.痤疮瘢痕的综合治疗
13.黄褐斑的联合治疗
14.除皱、提拉、紧肤面部年轻化治疗平台
光学治疗中心:
1.红光治疗:适用于带状疱疹、脱发、下肢溃疡、褥疮、静脉炎、丹毒、疖肿、皮炎、痤疮、甲沟炎、酒渣鼻、肛门瘙痒、冻疮、软组织挫伤及手术后愈合等。
2.窄波紫外线:适用银屑病、玫瑰糠疹、白癜风、皮肤淋巴瘤等。
3.半导体激光:适用于带状疱疹神经痛、软组织疼痛、软组织运动损伤、急性腰扭伤,神经痛,关节疼痛、骨性疼痛等。
4.308 nm准分子激光:适用于白癜风、银屑病、妊娠纹、掌跖脓疱病、斑秃、神经性皮炎
5.光动力疗法(PDT):适用于基底细胞癌(BCC)、鳞状细胞癌(SCC);光化性角化病(AK); Bowen病(BD);尖锐湿疣(CA); 鲍温样丘疹病; Paget病;痤疮;甲下疣; 趾疣
皮肤外科中心:
1.皮肤活检术
2.瘢痕切除及局部封闭治疗
3.皮肤表皮移植
4.全厚皮片移植
5.皮肤肿物切除术
6.皮肤创伤的复杂成型
7.皮肤肿瘤的美化治疗
8.面部色素痣美容切除
9.皮肤恶性肿瘤莫氏显微外科手术
皮肤病理:
独立制片及阅片;整体提高皮肤疑难病的诊断水平。
平阳霉素皮损内注射:
适用于病毒疣(甲缘疣、跖疣)、皮肤瘢痕等;曾获军队医疗成果奖。
科研成果
1.学科专业科研方向及重点研究领域
1)银屑病发病的机制探讨及治疗
2)部队真菌病及相关疾病的防治
3)遗传性皮肤疾病致病基因的研究
4)免疫性皮肤疾病的研究
5)皮肤科新型外用制剂研发
6)皮肤肿瘤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
7)以现代科学技术推进传统医学与现代皮肤病学的结合与发展
2.承担及完成科研课题情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军队“十五”计划面上项目。
军队“十二五”计划面上项目。
院级基金5项
近5年来发表论文70余篇,SCI收录30余篇,获全军科技进步及医疗成果三等奖5项。
人才培养
先后培养硕士研究生20余名,博士研究生10名。近年招收进修生30余名,住院医师基地培训生3名。坚持每周一次主治医师及主任医师的教学查房,每周一次进修生授课及研究生读书报告会,每周一次病理读片会,每月一次疑难病例讨论会。已编写教材《新编皮肤疾病诊疗手册》《临床执业医师“三基”训练丛书-临床医学分册》等,出版皮肤科图谱《皮肤病彩色图谱》《老年性皮肤病诊疗图谱》《部位皮肤病彩色图谱》等,参与编译《皮肤病诊疗手册》《皮肤病治疗袖珍指南》等。
学术交流
与中国医师协会联合主办中国皮肤科医师年会2届。李恒进教授2014年11月被中国皮肤科医师协会选举为侯任会长。近年来,皮肤科人员在中国皮肤科医师协会学术年会、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术年会及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术年会、国际皮肤激光美容学术年会等国内外皮肤界年会上多次发言及交流。主办院级继续教育项目4次,并坚持每月组织部级学术讲座,邀请国际皮肤界专家座谈多次。
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创伤专业组同骨科同年成立,是骨科历史最长的专业组,也是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学科专业组。近年来,创伤专业组继承和发扬了老一辈总医院骨科人的优良传统,结合自身实际,立足常见创伤救治,重点攻关重度多发伤、高能量交通伤及老年髋周骨折救治等领域,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并逐渐形成了自身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在国际率先研究、开发了髋臼后壁、后柱“锁定-角度-解剖型钛板”,并应用于临床。
该项研究目前在国际处于领先行列,其基础内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发表3篇SCI收录论文。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产品注册证3项。
2、在国内率先研究和开发同种异体神经修复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创伤骨科开发研究的壳聚糖神经修复导管系列产品,具有防粘连效果,目前已经进入临床实验。这是国内最早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临床实验的神经修复导管产品,在国内处于领先行列。相关研究成果在SCI收录5.399的杂志上发表。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63项目资助。
3、在国内率先开展远程指导的智能导航手术和骨科机器人手术系统
该项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相关研究获得2项全军十一五课题和1项国家支撑课题的资助,相关操作系统和多功能手术复位床已经完成,已经先后进行了磨具实验和动物实验,现在正在进行尸体标本实验。
4、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小切口,微创治疗骨折的系列临床研究
创伤外科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骨折微创治疗的系列研究。微创经皮钢板置入技术治疗四肢骨折,在国内开展最早,手术数量最多。其中肱骨干骨折的MIPPO技术,曾在国际会议上交流,得到国外专家的认可。
5、复杂难治性骨髓炎和骨缺损的骨搬移综合治疗技术
创伤外科将骨搬移技术应用于感染性骨不连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并且对其修复的机理进行了系统的实验室研究。
解放军总医院康复医学中心成立于2011年9月, 由原康复医学科、理疗科、高压氧科合并而成,是国家康复医学与理疗学博、硕士授权点。拥有一批临床经验丰富的老、中、青年专家,现有高级职称12人,其中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3人。科室设有康复门诊、康复病房、内科大楼康复治疗室、外科大楼康复治疗室、高压氧治疗舱群等,其中高压氧治疗舱群为国内目前最大的高压氧舱群。
康复医学科拥有先进的康复、理疗治疗设备,如减重步态训练、平衡训练、等速肌力训练、冲击波、聚焦超声、作业治疗配套器械、银质针加热巡检仪等。目前开展了物理治疗(包括声、光、电、磁、热等)、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吞咽障碍治疗、认知障碍治疗等;以及正骨手法、银质针松解术、中医推拿等中国传统项目;同时还开展注射肉毒素缓解痉挛,超声引导下注射治疗肌骨疼痛等侵入性治疗项目。
康复医学科医疗以神经康复及慢性疼痛治疗为突出特色,在国内率先开展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康复机器人训练、超声引导下注射治疗等先进技术,在这些方面具有领先地位。
在科研方面,中心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军队科研课题等多项科研课题;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多项,出版和主译学术专著多部,开展与清华大学以及美国芝加哥康复医学研究所科研合作工作。
妇产科组建于1953年,1982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授权点,2004年李亚里教授被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现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3人。1994年被WHO、国家卫生部授予“模范爱婴医院”称号。1997年被全军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批准为“全军计划生育优生优育技术中心”。妇产科主要由门诊、病房及实验室组成。妇产科门诊包括妇科、产科、计划生育、内分泌、手术室、婚前检查、孕妇学校、新婚学校、腔镜门诊、专家门诊及治疗室等部分;病房包括妇科一病区,妇科二病区、产科病区、计划生育组、内分泌组、腔镜组等部分。
妇产科主要医疗任务及医疗技术特色、发展方向
1、 妇科恶性肿瘤的诊治:开展了超出传统妇科范围的卵巢癌细胞减灭术,手术病例100%达到理想细胞减灭目的。应用消化道吻合器开展卵巢癌肠道转移手术治疗,至今无一例患者作结肠造瘘,保证了肿瘤细胞减灭术的彻底性,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进行了卵巢癌先期化疗、卵巢癌术后化疗。对晚期卵巢癌和复发癌采用动脉介入化疗,“泰素周疗”等新方案缓解了病情并创造手术机会。开展卵巢癌PET检查,提高了肿瘤部位精确诊断和监测水平,使部分患者得以准确切除肿瘤或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创伤。进行卵巢癌术后监测、宫颈癌筛查、采用髂内动脉介入治疗—根治术—放疗“三步曲“治疗中、晚期期宫颈癌,所有病例均达到彻底切除目的。同时进行宫颈癌术前介入化疗、中、晚期宫颈癌根治术、宫颈癌综合治疗、子宫内膜癌诊治、子宫内膜癌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激素治疗、子宫肉瘤诊治等。
2、 开展拓展手术指征的经阴道妇科良性病变的手术治疗,例如:经阴道非脱垂子宫及附件切除术、经阴道大于12孕周子宫肌瘤切除手术、经阴道子宫肌瘤及卵巢囊肿剔除手术、有盆腔粘连的阴式子宫切除手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经阴道子宫切除手术等。目前妇科需切除子宫的良性病例95%以上均经阴道切除。同时对阴式手术技巧进行了改进,应用LigasureTM 经阴道子宫及附件切除术操作难度明显降低,简化了操作步骤,减少了副损伤,明显减少了术中出血及缩短了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更快,达到了微创的目的,使阴式手术切除子宫更易掌握,便于广泛推广。
3、 普通妇科手术:开展了先天无阴道患者行腹膜代阴道、结肠代阴道成形术;与超声科合作行超声引导下巧克力囊肿及盆腔良性囊肿穿刺治疗、热球治疗子宫内膜良性病变等。
4、 产科:⑴开展孕产妇骨质疏松、妊娠贫血、孕早期和中期的药物流产的临床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并形成一整套处理常规;⑵进行了孕妇微量元素的测定、妊娠期血瘦素的变化;⑶妊高征与C-型利钠肽相关性的研究;⑷妊娠期糖尿病的相关研究;⑸围产期衣原体、支原体疾病的传播途径及诊治研究;⑹由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负责对育龄妇女和产妇进行孕前、孕期系统的教育和围产保健,建立了新婚学校、孕妇学校,保证初产妇及高危孕产妇可得到主治医师以上人员接诊加强高危孕产妇管理;⑺加强门诊动态高危因素的管理,对高危妊娠进行了全程跟踪和监护,及时评分,追访。对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制定了保健工作规程,近四年来共收治 50 余名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孕妇顺利分娩。对妊娠合并心脏病、高血压综合征等高危孕妇进行及时、有效追访及治疗。
北京301医院专家参加了海淀区 “产科危重病人抢救小组”,指导和协助全区范围内危重症孕产妇抢救,并承担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急救、会诊、接诊工作,对转入北京301医院的危重症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医院成立了产科危重症抢救领导小组,相关科室配合协调,能够做到统一指挥、措施到位、快速反应。产科、儿科合作默契,危重症新生儿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危重症孕产妇抢救及新生儿复苏抢救设备、药品及血源落实到位。
5、 腹腔镜、宫腔镜的应用:自1984、1987年分别开始应用腹腔镜及宫腔镜对妇科疾病进行诊断与治疗以来,妇产科已检查治疗各病种达20余种,病人约1500余例,是国内开展此项技术最早的医院之一。开展了宫腔镜取出断残异位的宫内节育器或其他异物,成功率达98%。宫腔镜诊治子宫粘膜下肌瘤及子宫内膜息肉,腹腔镜对妇科良性疾病的诊治,如:子宫肌瘤的剔除及切除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及对不孕症的诊治均取得良好效果。特别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曾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全军“十五”攻关课题、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科研经费近 200万元。通过近5年的研究,对其发病机理及临床治疗均取得较大突破,并获得2004年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
6、 门诊:在国内率先开展超声聚焦刀治疗外阴白色病变、宫颈糜烂、尖锐湿疣及热球治疗子宫内膜病变等已经吸引了大量患者慕名前来就医,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7、 产科护理:针对不同病人的特殊情况,制定了妊高征观察、普贝生引产的观察护理等一系列护理常规,进行了中央及远程胎心监护及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的使用培训,保证每名护理人员均熟练掌握胎心监护图的诊断和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的使用。
8、 妇科护理:紧密联系临床,总结经验,制定了微创手术护理、妇科大手术护理、妇科恶性肿瘤介入治疗、化学治疗护理、老年患者护理、病情观察护理,心理治疗等一系列护理规范,形成自己的特色。
9、 研究方向:拟在以下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⑴筹建生殖医学实验室,在不孕症机理研究、人工授精、试管婴儿等助孕技术及相关的生殖医学研究与应用方面开展工作;⑵产前诊断;⑶唐氏儿筛查;⑷高危妊娠的研究;⑸子宫内膜异位症预防诊治新策略的研究;⑹子宫腺肌症疼痛机制的研究及治疗;⑺经阴道妇科良性病变的手术治疗;⑻女性生殖道感染的研究;⑼妇科大手术微创观念的贯彻研究。
承担的主要研究课题
目前主要承担的课题有11项,总经费238万元。
主要科研成果
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获2004 年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
新技术、新业务
产科因其拥有的中央及远程胎心监护系统,及在新生儿复苏抢救、孕妇学校宣教、围产保健、高危妊娠的诊断治疗方面形成了具有当今妇产科界先进水平的技术特色,并将在加强爱婴医院管理、婚前检查、新生儿出生缺陷筛查,新生儿复苏培训,开展远程会诊等方面进一步提高产科质量。
妇科在恶性肿瘤根治性手术、阴式手术等方面形成了妇产科的技术特色,在国内有很大影响。开展的新技术、新业务主要有:微创观念在卵巢癌细胞减灭术中的贯彻、PET在晚期卵巢癌及复发性卵巢癌中的应用、经阴道子宫切除手术技巧的改进、中晚期宫颈癌术前介入化疗、晚期卵巢癌先期化疗、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及卵巢良性肿瘤切除术、超声聚焦刀治疗外阴白色病变、宫颈糜烂及尖锐湿疣、宫腔镜下子宫粘膜下肌瘤及子宫息肉切除术、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等。除此以外,妇科常见病、宫颈病变的诊治腹腔镜、宫腔镜手术、妇科内分泌诊治、宫颈病变的实验室诊断等都有相当的水平。计划举办微创妇科学习班,并与放疗科联合,开展术中放疗,以满足广大病人的需求。
实验室落实TCT(宫颈脱落细胞制片技术)和HPV(人乳头瘤病毒)检测,提高宫颈病的检出率和准确率,保障了南楼首长的保健需要,并将筹建生殖医学实验室。
门诊开展药物流产,开展BV(细菌性阴道病)检测,提高孕产妇和妇女的保健水平。拟开展唐氏儿筛选:对遗传性疾病(先天愚型)危险性的筛选,有利于优化和提高人口素质。
带教人才层次
妇产科在人员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积极支持在职人员深造学习,目前在读硕士有 2 人。科室培养硕士研究生 17名,联合培养博士生 3 名,博士后1名。妇产科每年培养进修医师 40余名,进修医师人员的数量在院内排名是前二名,同时还带教实习医师及进修护士 40 余名。
授课情况:每年由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人员根据多年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编写教案进行授课,要求妇产科全体医生及进修生、实习生、研究生等相关人员必须参加(授课内容及时间安排如表4)。严格教学查房制度,身体力行做好“四生”培养工作。
技术项目学术水平综合分析及在军内外的学术地位
妇产科计划生育工作连续十八年被评为北京市计划生育先进集体,是全国十所模范爱婴医院中唯一的一所军队医院。2000年被评为全军计划生育先进集体;2003年又评为海淀区妇幼卫生工作先进集体。2004年妇产科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获得全军医疗成果一等奖。目前妇产科在全国和全军妇产科界具有一定影响。如: 腹腔镜、宫腔镜手术、妇科内分泌诊治等。妇科肿瘤根治性手术、阴式手术因其创伤小、恢复快,符合微创观念的特点,吸引大量患者,候床病人数高居全院候床病人最多科室前三名。
妇产科学科人才梯队
历经41年的发展,妇产科已形成了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医教研队伍。妇产科拥有德高望重的老专家翁霞云、刘建立、李亚里,她们渊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严谨的治学态度为年轻同志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以宋磊为主任的领导班子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他们言传身教,为科室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在科室技术骨干和青年苗子的积极配合下,勇于挑战疑难杂症,多次完成了高难度的手术,挽救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为总医院赢得了良好的声誉,扩大了北京301医院的知名度。目前,科室对各级医生培养从低年资轮转到高年资定向都有合理安排,科室20名医生中16人拥有硕士或博士学历。
学术交流
妇产科曾主办了第七届全军妇产科学术会议。在临床工作繁重、人员紧张的情况下,坚持派各级人员参加全军全国乃至国际性学术会议,参与学术交流,了解本专业发展最新动态,回科后及时传达。
学科支撑条件
妇产科依托总医院先进的技术设备及浓厚的学术氛围,不仅实验室面积达到140m2,还拥有各种仪器设备价值近千万元,包括中央及远程胎心监护系统、妊高征检测仪、超薄细胞检测仪(TCT)、人乳头瘤状病毒检测仪(HPV)、超声聚焦刀、阴道镜、热球治疗仪、宫腔镜、腹腔镜、骨密度测定仪、倒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CO2培养箱,PCR仪、低温冰箱,低温离心机等,还积极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合作,开展各种实验研究。
301医院眼科始建于1953年,已有50年的发展历史。它不仅是全军眼科中心,也是全军眼科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所在单位,现拥有国内一流的医疗,教学,科研,保健设备和在国内享有盛誉的眼科专家。是集医疗、教学、科研和保健于一体的全军重点学科。1980年被批准为国家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983年成立全军眼科中心,1998年成为眼科学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目前已培养博士研究生23名,硕士研究生75名,在校研究生26名。眼科中心在医疗、保健、教学及科研总体水平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301医院眼科中心设有眼科门诊;眼科普通病区、军干病区,师干病区及小儿眼科病区;眼科近视矫治中心及眼科实验室等几个部门。目前共设普通床位40张,(不含军干,师干及小儿眼科),年门诊量5万5千多人次,手术2500多人次,准分子激光手术1500人次。
眼科中心编制医务人员38人:
眼科医疗系列18人:教授、主任医师3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6名,住院医师6名。其中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2名。技术系列 5人:副主任技师1人,主管技师2人,技师2人。护士系列15人:主管护师7人,护士8人。
眼科中心下设7个专业小组,眼外伤及玻璃体视网膜病;白内障;准分子激光及角膜病;青光眼;眼底病;小儿眼科;眼眶肿瘤及整形。
眼科中心设备:眼科中心具有国际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检查仪器,国内一流的保健设备,其中大型仪器有:Canon 视网膜成像系统,荧光血管造影及ICG 造影,SLO眼底扫描仪,美国EDI公司多焦ERG,超声生物显微镜,美国科以人公司多波长激光仪,二合一眼前节激光系统,手术用便携式氩激光,美国Iris 手术用半导体激光仪,德国海德煲荧光血管造影系统,Sumit准分子激光仪,角膜内皮镜,A/B超,OCTOPUS-301视野计,美国博士伦Premire玻璃体切割仪二台,Mellinuem玻璃体切割仪一台,超声乳化仪四台,muller手术显微镜三台,蔡司手术显微镜2台,蔡司OCT II一台;Topcon手术显微镜一台以及多功能检查台、SLT激光、数码眼底照相机、自动验光仪、角膜内皮镜、全自动视野计、HRT II、OCT III 等保健设备。
眼科实验室设有细胞培养室,组织病理室,分子生物室,动物实验室,动物手术室等,并设有低温冰箱,CO2孵箱,倒置显微镜,石蜡切片机,离心机,干燥箱,相差显微镜,电生理仪,手术显微镜,美国玻璃体切割仪等。
301医院眼科医疗特色:
复杂眼外伤的救治:解放军总医院眼科在复杂眼外伤的救治方面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应用现代玻璃体视网膜显微手术治疗开放性眼球伤、复杂外伤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嵌塞、外伤性睫状体脱离,脉络膜脱离等,应用视网膜切开及切除技术对濒危眼球的救治。眼眶爆裂骨折,间接视神经损伤的救治及眼外伤的基础研究方面处国内领先地位,目前已救治复杂眼外伤及视网膜脱离5000多例,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全军“九五,十五”重点攻关课题基金资助,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医疗成果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我院是国内最早开展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单位之一,在重症开放性眼球伤视网膜脱离,复杂性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脱离伴视网膜脱离,复发性视网膜脱离,高度近视巨大裂孔视网膜脱离等的研究及治疗方面处国内领先地位,目前已救治各种视网膜脱离8000多例。近年来又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大范围视网膜切开及切除治疗难治性视网膜脱离,脉络膜切开治疗脉络膜短缩,经结膜无缝线微创玻璃体手术(TSV-25G)等新技术。曾获得全军九五,十五攻关课题基金资助,玻璃体手术治疗复杂视网膜脱离临床研究获得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
人工角膜手术:近年来对于严重化学烧伤,多次异体角膜移植后排斥,严重血管化的双眼伤病人,在无其他方法治疗的情况下,我们开展了人工角膜手术,目前已成功治疗此类患者20多例,最长观察2年3个月,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最好视力1.2 ,同时,我们和清华大学合作对人工角膜材料的研制也在积极进行。
视神经损伤的救治:近年来我们对间接性视神经损伤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根据不同类型视神经损伤,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获得了全军十五重点课题的赞助。
眼底病的治疗:北京301医院引进了大型眼底检查及治疗设备,视网膜成像系统(FFA和ICG),美国科以人多波长激光仪,TTT激光及SLO系统。可同时进行各种眼底病的检查治疗,采用光动力疗法治疗老年黄斑变性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又对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及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治疗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大剂量溶栓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已取得了可喜成果,视神经切开治疗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填补了国内手术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空白。
康宁克通-A治疗糖尿病囊样黄斑水肿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白内障超声乳化:我院是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手术较早的医院之一,目前主治医师以上人员均可以独立完成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门诊开展的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大大方便了白内障患者。
近视眼的治疗:我院引进了Sumit准分子激光仪及相关配套设备,可有效的治疗中高度近视眼,成功率处国内领先水平,并发症低于国内报道。
科研成果:眼科中心的主要科研方向:1.外伤性前部PVR及低眼压引起眼球萎缩的机制及房水动力学研究 2.间接性视神经损伤及再生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3.人工角膜材料及组织工程学研究 4.白内障病因及相关研究。这些课题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队八五、九五、十五攻关课题基金资助;并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3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主编专著10部,参编专著20余部,在中华眼科杂志、中华眼底病杂志等统计源期刊上发表论文300多篇,科技影像教材2部,其中一部获得国家卫生部科教司一等奖。研究生教育:眼科中心自1980-2004年共培养硕士研究生75名,博士研究生23名,博士后1名,在校研究生26名。同时还承担总后人才基金班,本科生,专科生的教学,临床进修生,护理大、中专生的培训及临床实习,每年招收军内外进修生16-20人,讲课120学时以上,共举办眼科新技术新进展学习班5期。
血液科成立于1984年,在刘海川、汪月增、姚善谦、楼方定、达万明、于力等几代专家教授的带领下,经历了20几年的不懈努力,今已经建设成为人才梯队完整、仪器设备先进、医教研水平在军内外领先的优秀科室。血液病科设有门诊、病房、骨髓移植中心及实验研究室。普通病房常见诊治疾病包括各类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 血液病科编制人员:医师 14,包括正高3、副高3、主治6、医师2,技师3。护师20;主管护师6人。在位人员学历: 博士6人、硕士7人(在读1人)、本科2人。
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各类贫血、血小板减少等。
在骨髓移植中心,以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为特色,目前血液病科室已成功开展自体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HLA完全相合、半相合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混合移植、无关供者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非清髓性干细胞移植治疗各类恶性血液病及其他系统肿瘤等。
实验室,设备先进,可以进行细胞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及基因水平的研究。目前已经开展并服务于临床的有关技术包括:光谱技术分析细胞染色体、FISH技术检测融合基因、分子技术检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嵌合体的动态变化、HLA低高分辨率的配型以及有关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干细胞分离、测定、培养、保存和白血病细胞免疫分型等。
同时血液病科又承担着大量的医疗、保健、教学、科研任务。血液科是国家卫生部临床药理基地之一;是全军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血液病科坚持以高质量的科学研究为基础,以高层次人才培养为基石,以临床诊断治疗为核心。血液病科的行医理念是:“医术至精、医德至上,全心全意为病员服务” ,欢迎到广大患者前来就诊、住院治疗。
血液科简史:
1954年 解放军总医院成立,血液科的诊疗划入普通内科范畴,蔡醒华任主任
1984年 正式建立血液科,刘海川任主任,汪月增任副主任
1991—— 2000 楼方定任主任,姚善谦任副主任
2000—— 2005 达万明任科主任,于力、高春记任副主任,
2006—— 现在 于力任主任,高春记、王全顺任副主任 2007年 血液科将大规模扩建,普通病床位将由现有50张增至100张,骨髓移植层流室床位将由今7张增至20张。
血液病科医疗特色:以常见血液病的诊断和治疗为基础,以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为主要研究方向,以造血干细胞移植为特色,先后诊治多种国内罕见的疑难病例。从1983年开展首例胎肝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1985年开展首例HLA相合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以来,开展了自体骨髓移植及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实体瘤(乳腺癌、神经母细胞等);1991年开始自体双次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各类急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实体瘤等;成功进行HLA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各类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实体瘤(乳腺癌、肺癌等);一个位点不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非清髓性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实体瘤(乳腺癌)等;HLA半相合异基因混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无关供者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包括1-2各位点不合)治疗各类白血病(包括难治性、终末期);特别是HLA半相合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包括复发、难治及终末期患者已达国内外先进水平。
经过多年的努力,初步建立了对白血病及淋巴瘤按WHO最新公布的诊断标准,即对每例病人从临床、细胞学(病理)、细胞遗传学、细胞基因、免疫表型、分子水平的诊断,将每个亚型视为一种独立的疾病进行个体化治疗。在白血病、淋巴瘤等恶性血液病的诊治方面达到国内先进、军内领先水平。
血液病科教学情况:属国内深具影响力的教学单位,设有血液学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博士研究生导师二人,硕士研究生导师二人,教学体系完善,实验设备齐全,研究方向紧密结合临床实际,每年可培养优秀的博士后、博士及硕士研究生5-8名,进修医生十余名。
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创伤专业组同骨科同年成立,是骨科历史最长的专业组,也是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学科专业组。近年来,创伤专业组继承和发扬了老一辈总医院骨科人的优良传统,结合自身实际,立足常见创伤救治,重点攻关重度多发伤、高能量交通伤及老年髋周骨折救治等领域,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并逐渐形成了自身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在国际率先研究、开发了髋臼后壁、后柱“锁定-角度-解剖型钛板”,并应用于临床。
该项研究目前在国际处于领先行列,其基础内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发表3篇SCI收录论文。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产品注册证3项。
2、在国内率先研究和开发同种异体神经修复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创伤骨科开发研究的壳聚糖神经修复导管系列产品,具有防粘连效果,目前已经进入临床实验。这是国内最早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临床实验的神经修复导管产品,在国内处于领先行列。相关研究成果在SCI收录5.399的杂志上发表。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63项目资助。
3、在国内率先开展远程指导的智能导航手术和骨科机器人手术系统
该项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相关研究获得2项全军十一五课题和1项国家支撑课题的资助,相关操作系统和多功能手术复位床已经完成,已经先后进行了磨具实验和动物实验,现在正在进行尸体标本实验。
4、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小切口,微创治疗骨折的系列临床研究
创伤外科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骨折微创治疗的系列研究。微创经皮钢板置入技术治疗四肢骨折,在国内开展最早,手术数量最多。其中肱骨干骨折的MIPPO技术,曾在国际会议上交流,得到国外专家的认可。
5、复杂难治性骨髓炎和骨缺损的骨搬移综合治疗技术
创伤外科将骨搬移技术应用于感染性骨不连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并且对其修复的机理进行了系统的实验室研究。
解放军总医院风湿科成立于1984年,是国内最早建立的风湿病专科之一。解放军总医院风湿科集医疗、保健、教学于一体,拥有全国著名的风湿病学专家、教授(蔡醒华、施桂英等)和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各级医护人员,参与军内外各种疑难风湿病的会诊,收治来自全国名地及至海外的风湿病患者,同时参与国家及军队领导人的医疗保健任务。
2006年被批准为全军风湿病专科中心和北京市专科医师培训基地,2008年被批准为北京市重点学科。
1981年获国内首批风湿病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国内首批风湿病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现有博士导师(黄烽)1名,硕士导师(张江林、朱剑)2名。
风湿科专业方向:黄烽—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张江林—幼年脊柱关节炎及银屑病关节炎的诊疗;朱剑—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白塞病的诊治。
风湿科医疗特色
1.已开展(或取得)的医疗项目(成果)情况;
1)生物制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
2)超声引导髋关节腔穿刺注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
3)磁共振成像诊断早期强直性脊柱炎
4)利妥昔单抗(美罗华)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
5)关节腔内注射生物制剂治疗难治性关节炎
2.现具备国内先进水平的医疗优势特色项目;
1) 关节镜下关节探查及滑膜活检/切除以诊断、治疗各种关节炎性疾病 自2001年开始应用,超过200例反复膝关节肿痛的各种关节炎患者接受了滑膜切除,关节症状和功能得到明显增加改善。同时应用关节镜技术诊断了许多罕见疾病,如滑膜软骨瘤、树脂状脂瘤等。
2) 沙利度胺治疗难治性强直性脊柱炎 自1999年开始应用,已有超过2000名患者接受该治疗。
3) 应用肌肉骨骼超声早期诊疗各种炎性关节病 自2002年开始使用,对超过2万名患者进行了关节超声检查。
教学情况
先后培养招收博士后2名、博士研究生18名、硕士研究生石26名。每年招收进修生10-12名,轮转生20余名。
教材名称:《临床病案分析丛书—风湿性疾病病案分析》(主编);《军医进修学院临床教学专用教材--风湿病学专题讲座》(主编);《关节炎与风湿病前沿》杂志(主编);《继续医学教育教材—风湿病学进展》(副主编)
教学查房情况:
每周组织4次主管及主诊医生查房和1次教学查房。
2008年获解放军总医院教学成果三等奖
科研情况
1.学科专业科研方向及重点研究领域;
1) 加强炎症性关节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2) 全面加强强直性脊柱炎的基础、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
3) 深入开展TNF-α拮抗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的基础、临床研究
4) 深入开展骨关节炎发病机制的基础研究
5) 以现代科学技术推进传统医学与现代风湿病学的结合与发展
2.承担及完成科研课题情况,写明项目名称、负责人、课题来源、研究内容;
1) 1996年,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临床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黄烽,解放军总医院九五攻关重点课题, 资助金额:5万元;
2) 1996年, “人膜表面型HLA-B27基因cDNA的构建”获国家教委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黄烽,(教外司留436号, 2.0万元);
3) 1996年, “可溶型HLA-B27基因cDNA的构建”获军队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黄烽,(军后卫科训留97H03, 2.5万元);
4) 1996年, 总后勤部“科技新星”科研奖励基金, 黄烽,资助金额: 1万元;
5) 1997年, 解放军总医院中青年优秀人才科研基金, 黄烽, 资助金额: 3万元。
6) 1997年, “两型B27分子的克隆、表达与组装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黄烽,(A类, 编号39770704, 13万元,1998-1999年);
7) 1998年, “T细胞因子谱在强直性脊柱炎发病机理中的作用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黄烽,(A类, 编号39870720, 10万元,1999-2001年);
8) 1998年, 总后勤部“科技银星”科研奖励基金, 黄烽,总后及总医院各资助3万元, 共6万元;
9) 1998年, 军队医药卫生中青年杰出人才科研基金,黄烽,(编号98J011), 资助金额: 30万元
10) 200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黄烽,(编号30025041), 资助金额: 80万元
11) 2000年,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 黄烽,奖金1万美元。
12) 2000年,张江林,黄烽,“cDNA阵列技术在强直性脊柱炎发病因素研究中的应用” 获军队“十五”计划面上项目资助,编号01MB080,资助金额: 4万元, 2001.01~2005.12;
13) 2000年, “肌腱的超声影像检查在脊柱关节病患者诊断中的作用研究”获解放军总医院“十五”计划面上项目基金课题资助,郭军华, 黄烽.编号01YM16,资助金额: 2万元, 2001.12~2004.12;
14) 2000年, “甘露糖结合蛋白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 获解放军总医院“十五”计划青年基金课题资助,李胜光, 黄烽.编号01YQ05,资助金额: 2万元, 2001.12~2004.12;
15) 2002年, “蛋白聚糖VG1诱导小鼠脊柱炎的免疫病理学研究” 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黄烽,(A类, 编号30271233, 20万元,2003-2005年);
16) 2003年,“蛋白聚糖和HLA-B27对小鼠脊柱炎模型的影响”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朱剑(A类, 编号30370226, 7万元,2004-2004年)
17) 2004年,“中药六类新药脊痛宁胶囊的研制”获解放军总医院成果转化基金资助,黄烽,(编号03YC06,20万元,2004-2005年)
18) 2004年,“HLA-A2+/DR1转基因鼠在类风湿关节炎病理过程中的意义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对外交流与合作项目资助,黄烽,(编号2004国科金外资助第30410150409号, 1.2万元)
19) 2005年, “调节性T细胞在强直性脊柱炎中的功能缺陷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黄烽,编号30571726, 30万元,2006-2008年)
20) 2006年,“第二届中国爱尔兰生命科学研讨会”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对外交流与合作项目资助,黄烽,(编号第30610182号, 1.1万元)
21) 2007年,“军人慢性应激后的病理生理改变及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治疗研究”获军队十一五专项课题分课题资助,黄烽,(编号06Z053,7万元)。
22) 2007年,巴曲酶对II型胶原诱导的大鼠关节炎的作用研究,王炎焱(编号2007wzbh17,20万)。
23) 2007年,天然药物红曲对滑膜组织中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王炎焱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A类, 30600811,23万元)。
24) 2008年,“TNF-a拮抗剂影响T细胞功能的机制研究”, 黄烽,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A类, 30771983 30万元)。
25) 2008年,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杨春花(编号2008wzbh04,2.5万元)。
3.获科技成果奖励,出版专著、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科技成果奖励:1997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获解放军总医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出版专著:《风湿病学新进展》(副主编)
《中华风湿病学》(参编)
发表学术论文情况: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10余篇被SCI收录(单篇影响因子7.42),被引用200余次。
学术交流
已主办全军风湿病学新进展学习班及全国关节炎新进展学习班各2届
2010年度:全国关节炎新进展学习班,2010年4月,北京,对当前关节炎领域的诊治进展开展继续医学教育。
仪器设备
超声诊断仪,开展四肢软组织超声检查,关节炎的早期诊断及超声引导下关节腔穿刺;
电视关节镜,开展电视关节镜下关节探查、滑膜切除、活检等。
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创伤专业组同骨科同年成立,是骨科历史最长的专业组,也是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学科专业组。近年来,创伤专业组继承和发扬了老一辈总医院骨科人的优良传统,结合自身实际,立足常见创伤救治,重点攻关重度多发伤、高能量交通伤及老年髋周骨折救治等领域,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并逐渐形成了自身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在国际率先研究、开发了髋臼后壁、后柱“锁定-角度-解剖型钛板”,并应用于临床。
该项研究目前在国际处于领先行列,其基础内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发表3篇SCI收录论文。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产品注册证3项。
2、在国内率先研究和开发同种异体神经修复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创伤骨科开发研究的壳聚糖神经修复导管系列产品,具有防粘连效果,目前已经进入临床实验。这是国内最早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临床实验的神经修复导管产品,在国内处于领先行列。相关研究成果在SCI收录5.399的杂志上发表。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63项目资助。
3、在国内率先开展远程指导的智能导航手术和骨科机器人手术系统
该项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相关研究获得2项全军十一五课题和1项国家支撑课题的资助,相关操作系统和多功能手术复位床已经完成,已经先后进行了磨具实验和动物实验,现在正在进行尸体标本实验。
4、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小切口,微创治疗骨折的系列临床研究
创伤外科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骨折微创治疗的系列研究。微创经皮钢板置入技术治疗四肢骨折,在国内开展最早,手术数量最多。其中肱骨干骨折的MIPPO技术,曾在国际会议上交流,得到国外专家的认可。
5、复杂难治性骨髓炎和骨缺损的骨搬移综合治疗技术
创伤外科将骨搬移技术应用于感染性骨不连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并且对其修复的机理进行了系统的实验室研究。
301医院口腔科简介
1.口腔科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数目:
解放军总医院口腔科现有人员85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4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35人。
2.口腔医学专业1982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86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是全国综合性医院唯一被批准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单位。1996年招收第1名博士后,2000年被批准为口腔临床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4人。
3.口腔科在洪民、周继林等老一辈专家带领下,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已发展成为集医疗、保健、科研和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301医院口腔科医疗特色
1.已经开展的医疗项目有:颞下颌关节强直的手术治疗,优点在于复发率低,疗效稳定;老年全牙列缺损的修复;颌骨缺损的修复,临床上已进行此类手术几十例,效果显著;口腔疾病的激光治疗;烤瓷及铸造修复;儿童唇、腭裂的手术治疗;口腔粘膜病的诊治,特别是对口?白斑及口腔扁平苔藓等病的诊治;重度牙周病的手术及保守治疗;青少年牙齿畸形的矫治;利用窝沟封闭剂对儿童牙齿进行防龋处理。
2.在国内外首先提出无牙颌位以及总义齿间接关节的理论,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对老年人牙列的保存修复,牙列缺损及缺失的修复等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开展利用窝沟封闭剂、激光防治老年根面龋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对老年白斑、扁平苔藓的发病机理和防治方法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3.应用双侧上颌骨大型缺损的义颌修复方法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重视,在国内首先应用下颌骨自体供骨修复下颌骨大型缺损并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4.在国内外首先提出“乙状截骨原则”,并应用“乙状截骨术”治疗颞下颌关节强直,使术后复发率明显下降。
5.在国内外首先提出腭后推治疗腭裂的术式以及缝牵张成骨修复腭裂骨性缺损,并运用于临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6.率先开展口腔癌手术中放射治疗,CT导航下颌面骨折修复重建手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口腔科医学教育
1.1996年以来共招收博士后人员两名,毕业1名,现有1人在站;招收博士研究生18名,15人毕业;招收硕士研究生30名,毕业15人;进修生500余人,现有进修生20人;实习生20人。编写军医进修学院院内教材1部,以及《口腔医师进修必读》1部。获军队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2.开设课程包括:口腔修复进展(6课时)、颞下颌关节疾病(10课时)、口腔种植学(8课时)、口腔肿瘤诊断与治疗(8课时)、颌骨缺损及修复(6课时)、口腔肿瘤基础研究(6课时)、唇腭裂整复(6课时)、口腔颌面创伤治疗(8课时)、皮肤扩张器在颌面外科的应用(6课时)、牙周病诊断与治疗(10课时)、老年牙病防治(6课时)、口腔粘膜病(8课时)、颞下颌关节外科(10课时)、正颌外科(6课时)、颌面部组织缺损修复(6课时)、颌面疼痛的研究(6课时)、牙列缺损修复(8课时)、全口义齿设计(10课时)、固定义齿(6课时)、窝沟封闭剂及其应用(6课时)、口腔念珠菌病(6课时)、X线头影测量学(6课时)、牙畸形固定矫治(8课时)、正颌外科术前术后矫治(6课时)。
口腔科科学研究
1.学科专业科研方向及重点研究领域为:老年口腔疾病的研究;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以及口腔颌面缺损修复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口腔颌面部肿瘤研究;颅颌面组织缺损的修复;颅颌面畸形治疗和颞下颌关节疾病研究;口腔粘膜病、牙周病及牙体牙髓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其中重点为老年口腔疾病的研究;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以及口腔颌面缺损修复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口腔粘膜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2.近5年所承担及完成科研课题情况
3.该科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0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19项,参与获得国家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及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军队教学成果二等奖及军医进修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各1项。出版专著5部。近5年共发表学术论文170篇。
口腔科学术交流
1999年及2000年共举办两届全军继续教育一类项目学习班,近百人参加。本年度拟主办的学术会议有:第三届全国颞下颌关节研讨会,2001年6月于厦门举行。
口腔科仪器设备:于2001年开诊的口腔治疗中心将有以下大型设备及特色医疗项目:
1.计算机辅助义齿的设计与制作,使义齿制作更加合理、简便;
2.颞下颌关节病的关节镜治疗,可减轻关节病病人的手术痛苦;
3.数字式口腔X光机,及口腔CT机;
4.不脱钙硬组织切磨系统,可进行不脱钙骨组织的薄切片,和带种植体的骨组织磨片的制作
口腔医学中心新设业务咨询电话:北京301医院口腔医学中心(全军口腔医学研究所)是全国综合医院规模最大、学科最齐全、实力最强的口腔专科,拥有128台口腔综合治疗台、2台口腔CT、3台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设备。是全国综合医院唯一的口腔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口腔医学博士后流动站。近年来承担国家各类课题25项,出版科技专著20余部,获国家、军队科技进步奖30项。中心85%医师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其中高级职称人员39名,每天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800余人。在老年口腔病防治、残根及残冠保存修复、人工种植牙修复、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矫治、口腔肿瘤防治、面部畸形矫正、颌面缺损修复、美容牙科等方面具有独到之处。北京301医院口腔医学中心下设口腔内科、外科、修复科、种植科、正畸科、牙周科、小儿牙科、老年口腔医学等8个专科。由于专科多,业务种类广,给口腔病患者就诊带来一定的不便。为了方便患者挂号、就诊,中心自2008年11月开设了业务及就诊语音咨询电话:010-66937059,为方便查询,电话接通后,请按语音提示选择按键:
★查询挂号信息请按1。主要介绍:专科代码——挂号提示——开诊时间——出诊专家——出诊时间——详情咨询电话。
★查询看什么病信息请 按2。主要介绍:各种牙病代码——挂号科室———出诊专家——业务范围——详情咨询电话。
★查询各科专家信息请按3。主要介绍:专科代码——出诊专家——出诊时间——业务范围——详情咨询电话。
附各专科代码——
口腔外科——按01 口腔内科——按02
口腔修复科——按03 口腔牙周科—按04
老年口腔医学科——按05 口腔种植科——按06
口腔正畸科——按07 小儿牙科——按08
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姜泗长教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名誉主任委员杨伟炎教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侯任主任委员韩东一教授、北京医师协会耳鼻咽喉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杨仕明教授四代学科带头人的领导下,以聋病防治为重点,从1959年姜泗长教授创建了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科至今,经过半个多世纪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一路图强奋进走来,在医疗、教学、科研、保健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978年被总后勤部评定为全军耳鼻咽喉专科中心,同年被国家教委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7年总后勤部批准成立解放军耳鼻咽喉研究所,1989年被国家教委评定为国家重点学科点,1992年被总后勤部评定为全军重点实验室,2002年再次被教育部评定为国家重点学科,2008年成立院中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院,2012年聋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正式进入建设中,同年成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单位。现年门诊量已近20 万人次,拥有耳外科、耳内科、鼻科、头颈肿瘤外科、咽喉嗓音外科等病区,近200张床位, 1200平米的科研基地,近亿元科研经费,承担着国家、军队各项重大课题148项,获得各类国家、军队科技进步奖百余项。多年来科室始终是解放军总医院的标杆科室,对外交流的窗口。目前,已发展成为学科建设齐全,医疗特色突出,人才梯队合理,技术力量雄厚的集医疗、教学、科研和保健于一体的院中院,为军队及来自全国的广大患者提供一流的优质医疗服务。培养的人才遍布国内外各大医疗科研单位,为我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事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临床医疗
学科几十年来始终坚持以聋病治疗与研究为重点,取得了丰硕成果。现日均门诊量近1000人次,在人员有限工作量大的情况下,仍确保每天专家门诊的数量和质量,高水平的诊疗技术和各种功能完善的检查设备,使门诊成为便捷有效地为患者服务的第一个窗口和平台。病房年手术量达5000余台,其中特大和大手术超过30%。随着学科不断细化,先后建立耳显微外科及耳神经外科、颅底微创外科及鼻腔鼻窦、头颈肿瘤及颅底外科、耳内科及头颈肿瘤内科、咽喉及嗓音外科、损伤修复及整形外科、老年疾病健康保健等多个亚学科。与此同时建立了听觉植入中心、临床听力中心、眩晕诊治中心、内镜中心和嗓音医学中心。特别是随着国内外耳科学快速发展,临床诊疗细化的迫切需要,耳科病常规以外科定位有了突破性的认识,于2008年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创立了新的亚科学—耳内科,并于2010年11月在国内率先成立了具有独立单元的耳内科病房,在耳聋、耳鸣、眩晕等内耳病及头颈部肿瘤综合治疗上取得了突出成绩,已逐步探索出一种适应于国情的耳鼻咽喉内科发展模式。
在耳显微外科领域,一直保持着国内领先地位。1950年,率先在国内开始内耳开窗术治疗耳硬化症聋。1962年,成功实施国内第一例镫骨手术,至今已6000余例。行各类中耳手术2万余例,手术有效率稳居国内外前列。在听觉植入方面现已形成包括术前评估、微创耳蜗植入,以及术后调试、言语康复、基因检测和遗传咨询的系统诊疗模式和技术团队。自1996年率先开展多导人工耳蜗植入以来,已成功完成1700余例,并率先在国内开展听觉植入新技术(振动声桥和BAHA植入术),成为国内最大的听觉植入中心之一。耳神经外科相关疾病的诊治也是科室的特色技术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听神经瘤切除术治疗患者近350例, 全切率高达98%,术后面神经和听功能保全率均居国内领先水平;在其他涉颅手术、鼻科及嗓音外科方面也形成了学科优势,头颈外科及侧颅底外科开展了对喉癌、下咽癌、颞骨及颞下窝良、恶性肿瘤侵犯广泛的根治术,其中包括颞骨次全切除、颞骨全切、颞骨扩大切除术、经颞颈联合入路颈静脉球体瘤切除术、岩斜坡肿瘤切除,桥小脑角脑膜瘤、胆脂瘤和脉络膜瘤切除术等,许多疑难患者得到救治,受到了国内外同行和广大病患的好评。鼻科除常规诊治外,重点发展了鼻前颅底及鼻眼相关外科;咽喉及嗓音外科开展了各种声带显微手术及变声手术,对阻塞性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进行睡眠监测,已率先开展首例达芬奇机器人鼾症手术,效果良好;出版了嗓音疾病与嗓音外科学专著、电视显微喉手术光盘。随着科室规模的不断扩大,年门诊量、手术量激增,在未增加人员的情况下,科领导采取有效措施强化不同岗位人员的责任心与服务意识,调动了全科人员的积极性,在工作量超负荷的情况下,以科室老专家为标杆和表率,以中青年医师作为骨干力量,使医疗数质量指标不断提高,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人才培养
1978年,国家教委批准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已毕业的硕士生61名;1983年,国家教委批准为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已毕业博士生70名;1992博士后流动站建立,已有8名博士后出站,还有代培研究生32名,军队医学基金班学员50余人,军内外进修生近1000人。在已毕业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中,有国家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的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军队拔尖人才”获奖者,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全军优秀博士优秀论文奖获得者,优秀硕士论文奖获得者。科室现拥有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才干的医疗、教学、科研和保健人才。现有正高职17人,副高职18人,在职主系列人员具有博士学位者超过85%。每个人都学有专攻,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姜泗长教授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医学教授”;本世纪初杨伟炎教授被解放军总后勤部授予“伯乐奖”;韩东一、袁慧军教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韩东一、戴朴、王秋菊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韩东一、杨仕明、王秋菊、戴朴、赵辉、黄冬雁、侯昭晖、袁永一、王国建先后获得总后勤部“科技银星”、“科技新星”、“北京市科技新星”等荣誉称号,科室上下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并将在我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医疗、科研工作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方面,现有博士后导师4人,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7人,几十年来科室始终坚持每周四晚对进修生和科室医师进行理论授课和技术培训,许多进修生学成归去,很快成为北京301医院的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先后派出60余人次出国讲学、进修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前来参观讲学的国外学者达500余人次,科室广泛地与各国著名的医学院所进行学术交流,现科所聘请国内外客座教授12名。
多年来科主任坚持全科大查房,特别是近年来,坚持每周一次主任教学查房,全科每月两次科主任大查房及疑难病例讨论。在全科的疑难病例讨论会上,各级医生认真分析患者病史和检查报告,集成专家智慧,对各种治疗方案进行论证,提出多种预案,确保了治疗方案最佳化和患者利益的最大化。正是科主任大查房及疑难病例讨论,及时发现了一位下咽部异物的患者颈部脓肿形成致纵隔感染的风险,当即急诊进行颈部切开引流,使病人转危为安。还有一位横穿鼻咽颅底异物患者,也是通过科主任大查房制定了经耳、鼻联合入路的手术方案,顺利将异物取出。科主任大查房和疑难病例讨论会,已成为各年资医生学习交流的有效形式。科室先后举办了“北京耳聋与基因医学国际研讨会”、“北京国际耳科论坛”等国际学术会议,扩大了学术影响力。同时举办了覆盖各亚学科的“耳显微及耳神经外科高级研修班”、“头颈解剖及颞骨外科培训班”、“临床诊断听力学学习班”、“耳聋基因诊断学习班”、“国际耳内科高级研修班”、“鼻内镜与颅底外科微创外科讲习班”、“嗓音医学与喉微创外科学习班”等国家继续教育项目,吸引了国内外专家和学员来参加,建立了科室与国内外同行交流合作的良好平台。
科研学术
1959年,姜泗长院士创建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个仅有的8 平方米的临床实验室。历经50余年的发展,目前解放军耳鼻咽喉研究所已拥有颞骨病理实验室、听生理和平衡生理实验室、耳神经生物中心、聋病分子诊断中心、分子遗传实验室、中国人民解放军医用声学计量测试研究总站等9个功能实验室,设备总价值4000余万元。研究所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胚胎发育和遗传学、形态和生理学、临床听力学等方面对聋病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在内耳毛细胞再生方面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成果:1.在国际上首次证明了耳蜗毛细胞纤毛损伤后具有自我修复顶连接的能力,独创性地对耳聋基因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文章发表在神经科学领域的权威杂志,研究发现听觉损伤病理状态的瀑布效应,提出听觉损伤病理四段论和基因治疗时间窗,并据此建立听觉损伤后毛细胞再生和基因治疗基本策;2.耳聋基因治疗和分子治疗取得新突破,发现Math1基因诱导毛细胞纤毛再生并且听力明显改善,结果于在美国ARO大会报告该研究成果,引起极大关注并跟踪报道研究进展,该文于2012年发表于国际权威杂志PLoS ONE,研究还发现Math1基因与小分子DAPT联合应用,使得出生后大鼠毛细胞大量增加,而且Math1和DAPT对于耳蜗不同部位的毛细胞具有不同的增殖作用,同时对毛细胞纤毛的发育具有不同的研发成功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米基因新载体已与国家纳米科学研究中心合作,为耳聋基因治疗最终临床应用可能性奠定了基础;3.发现聋病发生新机制,首次报告smad5是听觉老化的重要基因,结果发表在发育神经生物学杂志;发现smad4缺陷导致重度耳聋,论文发表在发育动力学杂志,引起国内外同行的极大关注,研究发现smad4基因缺陷导致内毛细胞带状突触发育严重异常,该发现对临床难题-听神经病诊治具有重要实用价值,提出AN新分型,并且提出以AN不同致病部位选择不同的听功能重建策略的新理念;4. 听觉干细胞研究取得新进展,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培养可诱导成为毛细胞样细胞;研究还发现胚胎干细胞可经耳蜗底转鼓阶打孔途径导入耳蜗,干细胞在内耳成功存活,并且对内耳损伤小,研究发现药物损伤后导入ESCs可以迁移到基底膜和前庭,并且分化为毛细胞样细胞和内耳神经细胞,该研究为耳聋的细胞治疗展现了新的前景。以杨仕明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干细胞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的临床基础研究”得以立项,带领团队获得了二千多万的科研基金。
近年来在聋病基因研究方面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建立了聋病的生理学、病理学、神经生物学、分子生物及分子遗传学的研究平台,拥有亚洲最大颞骨组织病理库、听力资料库、DNA基因库,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家重大研究计划、“863”课题等八十多项国家级课题的资助下,紧紧围绕聋病发生的分子遗传机制,依托我国宝贵的聋病遗传资源, 开展了聋病致病基因、致病机理、临床检测预警及干预等耳聋防治的系列研究,取得了国内外同行瞩目的研究成果,将我国遗传性耳聋研究推向国际前沿水平,该系列研究成果获得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在建立完善中国人群聋病遗传资源库的基础上连续发现了两个新的致聋基因,并在其致聋机制研究上取得新突破;2.首次提出和证明遗传性耳聋中存在一种新的遗传方式—Y-连锁遗传,丰富了遗传性耳聋的理论内容;3. 在国内外率先建立了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的预防及出生缺陷干预的理论和方法,成功实现了对耳聋出生缺陷的干预和预防; 4. 开展并完成了全国性的聋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5. 药物性耳聋分子机制研究取得重要突破,为药物性耳聋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6. 通过老年性耳聋样本库的建立,探索了不同听力水平老年性耳聋遗传易感性差异的遗传学基础;7. 提出了在系统的新生儿听力筛查网络中融入新生儿易感基因筛查理念,探索了系统地开展新生儿听力及基因的联合筛查的实施方案与实施策略;8.创建了解放军总医院聋病分子诊断中心,在国内开拓性地展开了聋病基因诊断的临床指导和应用工作,推动《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检测试剂盒》及《晶芯一号遗传性耳聋基因诊断芯片试剂盒》以及《新生儿聋病基因快速筛查试剂盒》的成果转化和敏感个体的筛查等专利四十余项。
科室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军队“七五”、 “十一五”及“十二五”重点项目及国家“十五”指令性攻关课题、国家科技部攻关课题、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863”课题、优博专项基金、美国NIH合作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共148项,总经费9000余万元。在噪声性耳聋、药物性耳聋、突发性耳聋、遗传性耳聋的发生机理及防治、致聋基因克隆、新生儿听力筛查、遗传性耳聋产前诊断、听觉植入、耳神经和侧颅底外科、头颈部肿瘤、鼻部和嗓音疾病的外科治疗、聋病的生物学治疗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先后发表科研论文1543篇,其中SCI收录150余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2.34分,出版专著38部,先后获得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奖、三等奖1项,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4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等共计百余项科技奖励。
在医、教、研和保健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科室 2003年和2006年分别创办了《中华耳科学杂志》和东亚地区唯一的英文耳科杂志《Journal of Otology》。如今《中华耳科学杂志》被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收录。杂志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已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的品牌栏目,影响力逐年上升,取得了影响因子在25种五官科杂志中排名第一,基金论文比排名第一的优异成绩,成为国内耳科学工作者的必读杂志。
继姜泗长院士、杨伟炎教授和韩东一教授之后的第四任学科带头人杨仕明教授,将带领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继续书写新的灿烂篇章。
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姜泗长教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名誉主任委员杨伟炎教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侯任主任委员韩东一教授、北京医师协会耳鼻咽喉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杨仕明教授四代学科带头人的领导下,以聋病防治为重点,从1959年姜泗长教授创建了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科至今,经过半个多世纪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一路图强奋进走来,在医疗、教学、科研、保健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978年被总后勤部评定为全军耳鼻咽喉专科中心,同年被国家教委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7年总后勤部批准成立解放军耳鼻咽喉研究所,1989年被国家教委评定为国家重点学科点,1992年被总后勤部评定为全军重点实验室,2002年再次被教育部评定为国家重点学科,2008年成立院中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院,2012年聋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正式进入建设中,同年成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单位。现年门诊量已近20 万人次,拥有耳外科、耳内科、鼻科、头颈肿瘤外科、咽喉嗓音外科等病区,近200张床位, 1200平米的科研基地,近亿元科研经费,承担着国家、军队各项重大课题148项,获得各类国家、军队科技进步奖百余项。多年来科室始终是解放军总医院的标杆科室,对外交流的窗口。目前,已发展成为学科建设齐全,医疗特色突出,人才梯队合理,技术力量雄厚的集医疗、教学、科研和保健于一体的院中院,为军队及来自全国的广大患者提供一流的优质医疗服务。培养的人才遍布国内外各大医疗科研单位,为我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事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临床医疗
学科几十年来始终坚持以聋病治疗与研究为重点,取得了丰硕成果。现日均门诊量近1000人次,在人员有限工作量大的情况下,仍确保每天专家门诊的数量和质量,高水平的诊疗技术和各种功能完善的检查设备,使门诊成为便捷有效地为患者服务的第一个窗口和平台。病房年手术量达5000余台,其中特大和大手术超过30%。随着学科不断细化,先后建立耳显微外科及耳神经外科、颅底微创外科及鼻腔鼻窦、头颈肿瘤及颅底外科、耳内科及头颈肿瘤内科、咽喉及嗓音外科、损伤修复及整形外科、老年疾病健康保健等多个亚学科。与此同时建立了听觉植入中心、临床听力中心、眩晕诊治中心、内镜中心和嗓音医学中心。特别是随着国内外耳科学快速发展,临床诊疗细化的迫切需要,耳科病常规以外科定位有了突破性的认识,于2008年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创立了新的亚科学—耳内科,并于2010年11月在国内率先成立了具有独立单元的耳内科病房,在耳聋、耳鸣、眩晕等内耳病及头颈部肿瘤综合治疗上取得了突出成绩,已逐步探索出一种适应于国情的耳鼻咽喉内科发展模式。
在耳显微外科领域,一直保持着国内领先地位。1950年,率先在国内开始内耳开窗术治疗耳硬化症聋。1962年,成功实施国内第一例镫骨手术,至今已6000余例。行各类中耳手术2万余例,手术有效率稳居国内外前列。在听觉植入方面现已形成包括术前评估、微创耳蜗植入,以及术后调试、言语康复、基因检测和遗传咨询的系统诊疗模式和技术团队。自1996年率先开展多导人工耳蜗植入以来,已成功完成1700余例,并率先在国内开展听觉植入新技术(振动声桥和BAHA植入术),成为国内最大的听觉植入中心之一。耳神经外科相关疾病的诊治也是科室的特色技术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听神经瘤切除术治疗患者近350例, 全切率高达98%,术后面神经和听功能保全率均居国内领先水平;在其他涉颅手术、鼻科及嗓音外科方面也形成了学科优势,头颈外科及侧颅底外科开展了对喉癌、下咽癌、颞骨及颞下窝良、恶性肿瘤侵犯广泛的根治术,其中包括颞骨次全切除、颞骨全切、颞骨扩大切除术、经颞颈联合入路颈静脉球体瘤切除术、岩斜坡肿瘤切除,桥小脑角脑膜瘤、胆脂瘤和脉络膜瘤切除术等,许多疑难患者得到救治,受到了国内外同行和广大病患的好评。鼻科除常规诊治外,重点发展了鼻前颅底及鼻眼相关外科;咽喉及嗓音外科开展了各种声带显微手术及变声手术,对阻塞性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进行睡眠监测,已率先开展首例达芬奇机器人鼾症手术,效果良好;出版了嗓音疾病与嗓音外科学专著、电视显微喉手术光盘。随着科室规模的不断扩大,年门诊量、手术量激增,在未增加人员的情况下,科领导采取有效措施强化不同岗位人员的责任心与服务意识,调动了全科人员的积极性,在工作量超负荷的情况下,以科室老专家为标杆和表率,以中青年医师作为骨干力量,使医疗数质量指标不断提高,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人才培养
1978年,国家教委批准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已毕业的硕士生61名;1983年,国家教委批准为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已毕业博士生70名;1992博士后流动站建立,已有8名博士后出站,还有代培研究生32名,军队医学基金班学员50余人,军内外进修生近1000人。在已毕业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中,有国家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的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军队拔尖人才”获奖者,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全军优秀博士优秀论文奖获得者,优秀硕士论文奖获得者。科室现拥有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才干的医疗、教学、科研和保健人才。现有正高职17人,副高职18人,在职主系列人员具有博士学位者超过85%。每个人都学有专攻,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姜泗长教授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医学教授”;本世纪初杨伟炎教授被解放军总后勤部授予“伯乐奖”;韩东一、袁慧军教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韩东一、戴朴、王秋菊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韩东一、杨仕明、王秋菊、戴朴、赵辉、黄冬雁、侯昭晖、袁永一、王国建先后获得总后勤部“科技银星”、“科技新星”、“北京市科技新星”等荣誉称号,科室上下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并将在我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医疗、科研工作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方面,现有博士后导师4人,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7人,几十年来科室始终坚持每周四晚对进修生和科室医师进行理论授课和技术培训,许多进修生学成归去,很快成为北京301医院的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先后派出60余人次出国讲学、进修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前来参观讲学的国外学者达500余人次,科室广泛地与各国著名的医学院所进行学术交流,现科所聘请国内外客座教授12名。
多年来科主任坚持全科大查房,特别是近年来,坚持每周一次主任教学查房,全科每月两次科主任大查房及疑难病例讨论。在全科的疑难病例讨论会上,各级医生认真分析患者病史和检查报告,集成专家智慧,对各种治疗方案进行论证,提出多种预案,确保了治疗方案最佳化和患者利益的最大化。正是科主任大查房及疑难病例讨论,及时发现了一位下咽部异物的患者颈部脓肿形成致纵隔感染的风险,当即急诊进行颈部切开引流,使病人转危为安。还有一位横穿鼻咽颅底异物患者,也是通过科主任大查房制定了经耳、鼻联合入路的手术方案,顺利将异物取出。科主任大查房和疑难病例讨论会,已成为各年资医生学习交流的有效形式。科室先后举办了“北京耳聋与基因医学国际研讨会”、“北京国际耳科论坛”等国际学术会议,扩大了学术影响力。同时举办了覆盖各亚学科的“耳显微及耳神经外科高级研修班”、“头颈解剖及颞骨外科培训班”、“临床诊断听力学学习班”、“耳聋基因诊断学习班”、“国际耳内科高级研修班”、“鼻内镜与颅底外科微创外科讲习班”、“嗓音医学与喉微创外科学习班”等国家继续教育项目,吸引了国内外专家和学员来参加,建立了科室与国内外同行交流合作的良好平台。
科研学术
1959年,姜泗长院士创建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个仅有的8 平方米的临床实验室。历经50余年的发展,目前解放军耳鼻咽喉研究所已拥有颞骨病理实验室、听生理和平衡生理实验室、耳神经生物中心、聋病分子诊断中心、分子遗传实验室、中国人民解放军医用声学计量测试研究总站等9个功能实验室,设备总价值4000余万元。研究所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胚胎发育和遗传学、形态和生理学、临床听力学等方面对聋病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在内耳毛细胞再生方面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成果:1.在国际上首次证明了耳蜗毛细胞纤毛损伤后具有自我修复顶连接的能力,独创性地对耳聋基因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文章发表在神经科学领域的权威杂志,研究发现听觉损伤病理状态的瀑布效应,提出听觉损伤病理四段论和基因治疗时间窗,并据此建立听觉损伤后毛细胞再生和基因治疗基本策;2.耳聋基因治疗和分子治疗取得新突破,发现Math1基因诱导毛细胞纤毛再生并且听力明显改善,结果于在美国ARO大会报告该研究成果,引起极大关注并跟踪报道研究进展,该文于2012年发表于国际权威杂志PLoS ONE,研究还发现Math1基因与小分子DAPT联合应用,使得出生后大鼠毛细胞大量增加,而且Math1和DAPT对于耳蜗不同部位的毛细胞具有不同的增殖作用,同时对毛细胞纤毛的发育具有不同的研发成功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米基因新载体已与国家纳米科学研究中心合作,为耳聋基因治疗最终临床应用可能性奠定了基础;3.发现聋病发生新机制,首次报告smad5是听觉老化的重要基因,结果发表在发育神经生物学杂志;发现smad4缺陷导致重度耳聋,论文发表在发育动力学杂志,引起国内外同行的极大关注,研究发现smad4基因缺陷导致内毛细胞带状突触发育严重异常,该发现对临床难题-听神经病诊治具有重要实用价值,提出AN新分型,并且提出以AN不同致病部位选择不同的听功能重建策略的新理念;4. 听觉干细胞研究取得新进展,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培养可诱导成为毛细胞样细胞;研究还发现胚胎干细胞可经耳蜗底转鼓阶打孔途径导入耳蜗,干细胞在内耳成功存活,并且对内耳损伤小,研究发现药物损伤后导入ESCs可以迁移到基底膜和前庭,并且分化为毛细胞样细胞和内耳神经细胞,该研究为耳聋的细胞治疗展现了新的前景。以杨仕明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干细胞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的临床基础研究”得以立项,带领团队获得了二千多万的科研基金。
近年来在聋病基因研究方面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建立了聋病的生理学、病理学、神经生物学、分子生物及分子遗传学的研究平台,拥有亚洲最大颞骨组织病理库、听力资料库、DNA基因库,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家重大研究计划、“863”课题等八十多项国家级课题的资助下,紧紧围绕聋病发生的分子遗传机制,依托我国宝贵的聋病遗传资源, 开展了聋病致病基因、致病机理、临床检测预警及干预等耳聋防治的系列研究,取得了国内外同行瞩目的研究成果,将我国遗传性耳聋研究推向国际前沿水平,该系列研究成果获得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在建立完善中国人群聋病遗传资源库的基础上连续发现了两个新的致聋基因,并在其致聋机制研究上取得新突破;2.首次提出和证明遗传性耳聋中存在一种新的遗传方式—Y-连锁遗传,丰富了遗传性耳聋的理论内容;3. 在国内外率先建立了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的预防及出生缺陷干预的理论和方法,成功实现了对耳聋出生缺陷的干预和预防; 4. 开展并完成了全国性的聋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5. 药物性耳聋分子机制研究取得重要突破,为药物性耳聋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6. 通过老年性耳聋样本库的建立,探索了不同听力水平老年性耳聋遗传易感性差异的遗传学基础;7. 提出了在系统的新生儿听力筛查网络中融入新生儿易感基因筛查理念,探索了系统地开展新生儿听力及基因的联合筛查的实施方案与实施策略;8.创建了解放军总医院聋病分子诊断中心,在国内开拓性地展开了聋病基因诊断的临床指导和应用工作,推动《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检测试剂盒》及《晶芯一号遗传性耳聋基因诊断芯片试剂盒》以及《新生儿聋病基因快速筛查试剂盒》的成果转化和敏感个体的筛查等专利四十余项。
科室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军队“七五”、 “十一五”及“十二五”重点项目及国家“十五”指令性攻关课题、国家科技部攻关课题、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863”课题、优博专项基金、美国NIH合作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共148项,总经费9000余万元。在噪声性耳聋、药物性耳聋、突发性耳聋、遗传性耳聋的发生机理及防治、致聋基因克隆、新生儿听力筛查、遗传性耳聋产前诊断、听觉植入、耳神经和侧颅底外科、头颈部肿瘤、鼻部和嗓音疾病的外科治疗、聋病的生物学治疗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先后发表科研论文1543篇,其中SCI收录150余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2.34分,出版专著38部,先后获得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奖、三等奖1项,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4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等共计百余项科技奖励。
在医、教、研和保健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科室 2003年和2006年分别创办了《中华耳科学杂志》和东亚地区唯一的英文耳科杂志《Journal of Otology》。如今《中华耳科学杂志》被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收录。杂志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已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的品牌栏目,影响力逐年上升,取得了影响因子在25种五官科杂志中排名第一,基金论文比排名第一的优异成绩,成为国内耳科学工作者的必读杂志。
继姜泗长院士、杨伟炎教授和韩东一教授之后的第四任学科带头人杨仕明教授,将带领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继续书写新的灿烂篇章。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自1953年创立以来,经过50多年的建设,已发展成为全军规模最大的现代化、研究型、综合性医院,集医疗、保健、教学、科研于一体,是国家重要保健基地之一。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总部首长对解放军总医院的发展十分关心,寄予厚望。1992年7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为医院亲笔题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并题词“建设第一流的解放军总医院,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
承担着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的专科医疗保健重要任务的泌尿外科创建于1959年,在许殿乙、李炎唐、孟书礼、王晓雄、洪宝发、张旭等历届科主任的领导下,几代科室人员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现已发展成为医疗设备齐全、技术力量雄厚、专业人才结构合理的,在国内影响较大,集临床、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科室。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泌尿外科经过50年的发展壮大,科室医疗技术力量雄厚、专业人才结构合理,目前分为4个病区,拥有病床140张,29名医生,34名护、技人员,其中高级职称14名,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3名。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泌尿外科设备齐全、先进。具备移植中心、泌尿外科实验室、碎石中心、尿动力学室、内腔镜中心和肾移植血透室;装备有国际最先进的Da Vinci机器人手术系统1套,腹腔镜设备5套,2um激光系统1套,泌尿系检查台4部;年门诊达117509人次,年手术量2302台次。
解放军总医院(301泌尿)泌尿外科,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飞速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科室同仁的齐心协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和谐奋进下,他一定会看得更高,走得更远!
泌尿外科医疗特色: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泌尿外科很强的临床、科研能力和丰富的医疗特色,特别是在微创手术方面保持国际先进水平。尤其是在腹腔镜技术、机器人腹腔镜手术、膀胱癌的治疗、肾移植、前列腺疾病、男科和伴下腔静脉瘤栓的巨大肾肿瘤为主要的研究方向,并形成了自身的科研特色和优势:
一、腹腔镜技术:腹腔镜技术是20世纪外科领域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但由于腹膜外区域无天然体腔,没有明显的解剖标记,手术空间狭小,给腹腔镜下器官和组织的显露、游离和手术操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和风险,因此,泌尿外科腹腔镜技术发展一段以来一直停滞不前。张旭教授率领团队通过技术攻关,结合泌尿系统解剖特点,以尸体解剖及大量手术为基础,对后腹腔的解剖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以腹膜后入路为特色的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优化了腹膜后操作空间的建立方法,解决了腹腔镜下腹膜后间隙解剖标志的界定、脏器的辨认和显露等难题,为泌尿外科后腹腔镜手术的开展和推广奠定了应用解剖学基础。
以此为基础,泌尿外科的团队创立了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泌尿外科后腹腔镜手术技术,该类手术切口小、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医生和患者接受程度均较高。目前开展了3500余例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手术种类已经涵盖了几乎所有的泌尿和男生殖系除体表手术外所有的术式,包括肾上腺、肾脏、肾盂和输尿管、膀胱、前列腺、女性尿道、男性隐睾、腹膜后和盆腔淋巴结清扫等破坏和重建性手术,肾脏和肾盂输尿管手术入路也由最初的经腹腔途径逐渐统一到泌尿外科医生熟悉的经腹膜后途径上来。
泌尿外科以办学习班和手术演示的方式在国内广泛推广应用,使部分泌尿外科后腹腔镜术式成为国内通用术式,迅速提高了国内泌尿外科腹腔镜水平。同时,张旭主任多次以特邀专家身份出席国际泌尿外科学术会议并作专题报告和手术演示,得到了国外同行专家的认可和赞许,迅速提高了国内泌尿外科腹腔镜的国际地位,赢得了国际微创泌尿外科学术界的认同和尊重。张旭教授也因在泌尿外科腹腔镜技术方面的突出贡献荣获2007年度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金膀胱镜奖和2007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作为腹腔镜技术的延伸,具有操作更灵活、治疗更精细、创伤更小的特点,2007年北京301医院院引进了中国大陆地区的一台Da vinci S机器人外科系统,2007年10月,泌尿外科高江平教授成功完成中国大陆地区首例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截止目前已开展前列腺癌根治手术20例、根治性膀胱全切手术3例、保留肾单位肾部分切除手术1例;所有手术均圆满成功,未发生一例并发症2008年4月在全国泌尿外科肿瘤会议上成功完成机器人腹腔镜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远程直播,实时向来自全国的600余位泌尿外科专家展现了机器人手术的优势,反响强烈。
二、膀胱癌治疗:泌尿外科在膀胱肿瘤的临床诊疗及基础研究水平属国内先进水平,积累了很多的丰富经验,使膀胱肿瘤患者均能得到最合理、最优化的治疗方案,其治疗效果令人满意。自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泌尿外科在国内首先将膀胱肿瘤诊断治疗作为研究重点,使膀胱肿瘤在外科手术治疗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尤其在膀胱全切术后各种尿流改道及代膀胱方法的系列研究方面取得瞩目成绩,如国内相继率先成功地开展了kock pouch术、可控回结肠膀胱术、倒置阑尾的可控回结肠膀胱术、回肠原位新膀胱术、Mainz II式手术等,收到显著的效果。
同时,膀胱肿瘤2um激光分层切除术、2um激光膀胱部分切除术、晚期膀胱肿瘤髂内动脉灌注化疗、膀胱癌基因瘤苗等非手术疗法的系列研究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先后承担国家、军队膀胱肿瘤科研课题多项,发表膀胱肿瘤相关研究论著40余篇。获得多项国家、军队科技医疗成果奖,其中膀胱全切后的尿流改道,膀胱重建的系列研究曾获全军医疗成果二等奖。复方硫酸铝溶液注射治疗浅表型膀胱癌的新方法获全军科技成果二等奖。同时泌尿外科目前开展的膀胱肿瘤微创治疗手术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如经尿道2微米激光膀胱肿瘤分层切除术、2um激光膀胱部分切除术、腹腔镜下膀胱肿瘤切除术、机器人膀胱根治性切除术等,是泌尿外科近年发展的创新技术,并结合免疫治疗、化疗、放疗,使许多中晚期膀胱肿瘤患者免除了尿流改道的痛苦,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改善。
三、肾脏移植:泌尿外科自1974年开展了自体肾移植,1977年开展异体肾移植至今已开展2000余例,1、5、10、20年人存活率分别为93.02%、79.0%、63.9%、47.6%;术后至今最长带功能肾存活者为31年,肾移植最大年龄为75岁,90.5%的患者移植肾功能保持正常,85.9%的患者已恢复全天工作,在国内均处于领先水平。近年来,科室重点开展活体亲属肾移植治疗肾功能衰竭,目前已行亲属肾移植80余例,并开展腹腔镜亲属肾切取,创伤小、热缺血时间短、效果好、供者恢复快。该科肾移植技术在国内始终处于领先水平,并在肾移植患者中拥有很高的声誉。
四、前列腺增生的外科治疗:前列腺增生疾病作为老年常见疾病一直以来是泌尿外科重点研究的方向和医疗特色之一。征对不同大小的前列腺,他们主张采取不同的外科治疗方式,多例开放手术为泌尿外科人员积累了丰富的大体积前列腺手术切除的经验。同时,在微创手术方面,泌尿外科是国内较早开展TURP手术的科室之一。近年来,科室致力激光在前列腺增生外科手术治疗中的应用,2004年引进绿色激光治疗前列腺增生,手术简便,安全,出血少,痛苦小,已治疗500余例,效果明显,2006年,在此基础上泌尿外科又引进了先进的2um激光,在保留绿激光的所有优点的同时,加快了切除速度,经过两年的不断探索,积累了丰富的手术经验,在增强手术效果的同时,减少了手术时间和痛苦。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泌尿外科在前列腺增生的外科治疗上不断进步和创新,使方面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圆满完成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保健任务。
五、前列腺癌的系统化、规范化诊治:前列腺癌是欧美男性发病率第一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国内发病率成明显上升趋势。长期以来,泌尿外科密切跟踪国际治疗前沿,力求早期诊断,并规范化、系统化治疗前列腺癌,并在外科治疗方法上不断发展,对于局限性前列腺癌目前已开展前列腺癌根治术、保留性神经的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保留性神经的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前列腺癌粒子植入内照射治疗,经验丰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科室张旭主任多次在国际及全国会议上表演保留性神经的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受到国内外同仁的尊重,此外,科室在国内率先引进了Da Vinci S机器人系统,并完成了国内首组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同时对于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科室在内分泌治疗、辅助内分泌治疗、化疗、肿瘤靶向治疗等非手术治疗方面结合国际规范化治疗指南,主张系统化、规范化治疗,积极开展临床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病例资料和治疗经验,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六、伴有腔静脉瘤栓的巨大肾肿瘤的治疗:伴有腔静脉瘤栓的巨大肾肿瘤的手术治疗,一直是泌尿外科手术的禁区之一。凭借医院强大的综合实力,泌尿外科在心外科、介入科、麻醉科的协助下,通过膈下阻断、膈上阻断、腔静脉转流、低温体外循环以及开创性的球囊阻断等方法,自1993年至今成功完成?例伴腔静脉瘤栓巨大肾肿瘤切除术,98%手术获得成功,有效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并总结经验,创新性的改进了国际通行的肿瘤分级标准,提出一种对临床手术方式具有指导意义的肿瘤分期、分级标准,以此为基础,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手术技巧,在临床应用中获得成功。将很多此类患者从绝望的边缘拯救出来。
七、男科特色治疗:泌尿外科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设立男科门诊,专注男科疾病的治疗,经过近20年的发展逐步形成泌尿外科的优势及学科特色。泌尿外科作为第一批临床药理基地单位,10年来先后成承担10余个男科新药的Ⅱ期、Ⅲ期临床研究。近年来泌尿外科在国内首先采用小剂量雄激素治疗男性不育的少弱精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在药物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及早泻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男科手术泌尿外科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国内居领先水平。在男性勃起功能障碍和不育方面已开展了男性勃起功能障碍的阴茎三件套假体植入术、显微外科输精管吻合术、尿失禁的人工括约肌植入术、腹腔镜及显微外科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腹腔镜精囊囊肿去顶减压术、腹腔镜隐睾探查固定术;在外阴矫形方面开展了阴茎硬结症矫形术、小阴茎的阴茎延长增粗术、两性畸性矫形术及早泄的手术治疗等;在生殖系肿瘤方面开展了阴茎部分及阴茎全切术,髂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根治性睾丸切除腹腔镜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等。
同时,慢性前列腺炎是困扰广大中青年男性的常见病、多发病。某些逐利医疗机构在治疗方法选择上常误导病患采取昂贵的治疗手段。泌尿外科主张中西医结合治疗,针对病原体选择敏感的治疗药物,以口服药物为主,最大限度的减轻病患的痛苦和经济压力。
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产科的相关介绍暂时空缺,我们正在拼命完善当中。
科室基本情况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成立于1984年,现共有2个专科病房(72张床位)、内分泌科实验室、内分泌专科门诊和糖尿病教育中心。1990年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 1992年被批准为全军内分泌专科中心,1996年成为博士后流动站,1997年先后被批准为全军内分泌代谢病重点实验室、国家新药临床研究中心。2006年成立了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代谢疾病诊治中心,2008年成为北京重点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5名。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于一体的内分泌中心之一。科室具共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16名,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5名。学术带头人潘长玉、李江源、陆菊明和母义明教授为国内著名内分泌学专家。母义明教授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陆菊明教授担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窦京涛教授担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委员兼性腺学组组长;吕朝晖教授担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杨国庆副教授担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科室目前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项,国家863课题1项,国家973课题子课题2项,国家、总后勤部和北京市重大研究项目12余项,研究经费近3千万元。年门诊人数达10万人,在各种内分泌代谢疾病的诊治方面居国内领先地位。实验室可检测34项内分泌激素和相关指标,是国内检测项目最多的单位之一。连续5年被国家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论证为质检各格单位,其中糖化血红蛋白测定连续5年通过美国NGSP论证。共培养博士后7名、博士生和硕士生百余名,每年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学习医师和护士近70人。内分泌科在国内以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中少见病和疑难病的诊治见长,享有很高声誉。到目前为止,在国内首次诊断的新病种有9个。
医疗特色
1. 糖尿病的早期诊断与防治:近10年来,内分泌科共参加了40余项国际和国内多中心合作研究。其中潘长玉教授为中国区负责人的大型国际多中心合作研究有10余项。在国内较早的建立了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和效仿的糖尿病早期筛查和诊断的模式。连续15年在门诊和病房开展糖尿病教育、咨询和电话热线服务。在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发病机制研究和临床治疗方面均居国内前列。主持、执笔和参加了一系列中国糖尿病诊断和治疗指南。
2. 甲状腺疾病的诊断治疗:包括甲状腺机能亢进和减退、各种甲状腺炎症和结节、肿瘤以及内分泌突眼的诊断治疗等具有优势。
3. 肾上腺疾病:包括肾上腺肿瘤、增生和发育不良等疾病,在门诊就诊患者中已占到1/6,住院患者中占到1/5。特别是与北京301医院泌尿外科联合制定了肾上腺疾病从确诊到手术的规范、系统和全程一体化治疗方案。在国内无论是治疗水平、病例数量还是种类均居前列。
4. 垂体和下丘脑疾病:此类疾病的诊治是内分泌科的传统优势。随着北京301医院综合诊断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一些过去诊断较困难的疾病如各种垂体瘤、生殖细胞瘤、淋巴细胞性垂体炎等的诊断和治疗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5. 性腺疾病:内分泌科是国内最早开展此类疾病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单位之一。也是10余来中华内分泌学会性腺研究学组的组长单位。多种性腺疾病和发育异常疾病,包括家庭族性5α-还原酶缺陷和其他基因缺陷性疾病等均为国内首先发现和报道。
6. 其它少见病和疑难病的诊治和遗传学研究:包括骨骼发育和代谢异常、低血钾等电解质平衡异常、抗利尿激素分泌不适当综合征、异位ACTH综合征等疑难疾病的诊断准确率近100%。近几年先后对包括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系、遗传性糖尿病家系和成骨不全家系及散发性Gitelman综合征等疾病进行了基因分析,发现了新的基因突变类型。特别是胰岛β细胞瘤的定位诊断和腹腔镜手术治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近几年病例数位居全国前列。
7. 护理工作:内分泌科自成立以来,在糖尿病教育及甲亢等专科疾病护理的研究工作中,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形成了独具学科特色的护理学科。糖尿病教育中心成立于1998年,是国内第一个对患者开展教育的科室,教育的方法包括个体教育、小组教育、糖尿病教育大课堂;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讲课、看图对话教育工具、飞行棋游戏、示教反示教、场景模拟、电话咨询、联谊活动等。内分泌科也是国内首个申请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糖尿病专科护士培训班”的,自2000年至今已举办了十七期,培养了糖尿病专科护士2000余人。
医学教育
1996年获得军医进修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
1996年以来出版的主要教材:
《内分泌激素测定及功能试验常规》、《临床内分泌专题讲座》、《性腺疾病》
有关专著:
1.性腺疾病(李江源) 李江源主编 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1997
2.中华内科学(陈敏章) 潘长玉分篇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
3.实用内分泌学(刘新民) 潘长玉副主编 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7
4.实用内分泌诊疗手册 潘长玉副主编 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6
5.现代危重病学(黎沾良) 陆菊明参编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6.现代内科学(方圻) 潘长玉参编 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7
7.现代糖尿病学(朱禧星) 潘长玉参编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
8. Joslin糖尿病学(潘长玉主译)潘长玉主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9. 内分泌科疑难病例(陆菊明) 陆菊明主编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
10.胰岛素泵临床应用规范(母义明) 母义明主编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
11.简明循证内分泌学(陆菊明) 陆菊明 杨国庆主译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
12.内科细节护理 孟俊华副主编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3
13.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代谢疾病诊疗学 母义明主编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4
科学研究
科室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项,国家863课题1项,国家973课题子课题2项,国家、总后勤部及北京市各项基金20余项,承担任务的总研究经费计近3千万元。“九.五”以来共获科技成果奖6项,其中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全国护理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发表论文总计近700篇,获得各种奖30余项。
学科专业研究方向及重点研究领域:
1. 糖尿病早期诊断与预防
2.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病机制和防治研究
3. 干细胞治理糖尿病
4. 生殖内分泌研究及性腺疾病的诊治(性激素依赖性肿瘤发病机制及其基因治疗)
5. 下丘脑垂体疾病
6. 高胰岛素血症性低血糖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7. 肿瘤相关性低磷软骨病的诊断及治疗
学术交流
举办的主要国际国内学术会议:
自1996年后连续14年组织全军内分泌会议,每次会议参加人数500-800人
组织驻京部队内分泌联合体活动(连续近30年)
2000年开始举办糖尿病专科护士培训班,共举办17期(国家I级学分)
自2008年起参与和组织中华医学会全国内分泌代谢会议和糖尿病学术会议
2000年以来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30余人次,大会专题报告40余次,交流论文500多篇
解放军总医院康复医学中心成立于2011年9月, 由原康复医学科、理疗科、高压氧科合并而成,是国家康复医学与理疗学博、硕士授权点。拥有一批临床经验丰富的老、中、青年专家,现有高级职称12人,其中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3人。科室设有康复门诊、康复病房、内科大楼康复治疗室、外科大楼康复治疗室、高压氧治疗舱群等,其中高压氧治疗舱群为国内目前最大的高压氧舱群。
康复医学科拥有先进的康复、理疗治疗设备,如减重步态训练、平衡训练、等速肌力训练、冲击波、聚焦超声、作业治疗配套器械、银质针加热巡检仪等。目前开展了物理治疗(包括声、光、电、磁、热等)、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吞咽障碍治疗、认知障碍治疗等;以及正骨手法、银质针松解术、中医推拿等中国传统项目;同时还开展注射肉毒素缓解痉挛,超声引导下注射治疗肌骨疼痛等侵入性治疗项目。
康复医学科医疗以神经康复及慢性疼痛治疗为突出特色,在国内率先开展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康复机器人训练、超声引导下注射治疗等先进技术,在这些方面具有领先地位。
在科研方面,中心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军队科研课题等多项科研课题;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多项,出版和主译学术专著多部,开展与清华大学以及美国芝加哥康复医学研究所科研合作工作。
科室基本情况
解放军总医院介入放射科于2007年正式建科,现包括2个病区共70张床位、2个导管手术间、介入放射科专科门诊及介入放射科实验室,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集医疗、教学、科研和保健于一体的介入诊疗中心之一。
作为解放军总医院较为年轻的科室,自2007年科室成立以来,门诊、住院、手术人数逐年递增,目前门诊量接近10万人次,年手术量达2500余例,每年收治3000多例病人,诊疗范围包括各种肿瘤、外周血管疾病等,在肝脏恶性肿瘤、出血性疾病、急性-亚急性门静脉肠系膜静脉血栓、布加氏综合征、多囊肝的介入治疗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和特色。在精细化、精准化介入治疗肝癌方面有独到诊疗技术,对肝癌侧枝血管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累计治疗肝脏恶性肿瘤患者2万余例,是互联网推荐介入治疗肝癌的首选单位;擅长用介入技术救治各类急诊大出血,科室工作团队挽救过千余例患者生命,在国际上首次报道卵巢动脉参与妇产科大出血的供血、补充栓塞卵巢动脉可以提高救治成功率;门静脉高压的介入治疗方面,率先系统报道用TIPS救治急症食管胃静脉曲张大出血;在急性重症肠系膜静脉-门静脉血栓的救治方面做了开拓性工作,国内首次报道用经桡动脉留置肠系膜上动脉导管溶栓技术及TIPS途径治疗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
介入放射科迄今共获得的课题经费逾千万元,包括国家“863”课题、“九五”国家重点医学科技攻关项目、卫生部重大专项课题、军队重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其中“急性重症大出血的介入救治”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军队一等奖;“肝癌的介入治疗研究”获多项军队成果奖。“急性重症肠系膜静脉-门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获华夏医学科技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军队成果奖。
介入放射科于2007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点,2008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点,2011年成为博士后流动站。迄今已培养研究生20余人,各类进修医师100余人次。工作团队现拥有北京市科技新星3人、总医院杰出青年人才2人、公派赴美学者3人。
介入放射科现已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医学院常态化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已成功举办了多届美国斯坦福大学-解放军总医院介入论坛、解放军总医院-荷兰乌特勒支大学介入新技术论坛、解放军总医院-日本山梨大学、解放军总医院-东海大学介入论坛,有效地促进了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为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专科特色:肿瘤、血管疾病、出血的介入微创伤治疗:
1.原发性肝癌的综合性介入治疗,联合经导管化疗栓塞+射频消融是优势技术之一。
2.其他恶性肿瘤(转移性肝癌、无手术指征的胰腺癌、胃癌、妇科肿瘤及肺癌等)的介入微创治疗。
3.布-加综合征(肝静脉-下腔静脉阻塞)的介入微创治疗。
4.下肢静脉血栓的介入溶栓治疗、腔静脉过滤器置入及肺动脉栓塞的介入治疗。
5.TIPS技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
6.各部位血管狭窄阻塞,如肾动脉、髂动脉、锁骨下动脉、肠系膜动脉、静脉阻塞的非手术治疗。
7.门静脉-肠系膜静脉血栓的介入开通治疗。
8.各部位支架置入术:包括血管、胆道、食管与气管- 支气管及胃肠道梗阻的非手术开通。
9.各部位血管畸形(血管瘤、动静脉瘘)。
10.良性肿瘤:肝血管瘤、子宫肌瘤、各部位囊肿、骨样骨瘤等。
11.各种出血性疾病,如常规技术止血困难的咯血、消化道出血、妇产科出血、外伤创伤性大出血的急诊栓塞止血。
12.预期手术出血量较大的肿瘤术前血管栓塞治疗。
13.协助诊断相关疾病,如胰岛细胞瘤等。
科室基本情况
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成立于1954年,六十年来,在医院各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经过吴在东、游联璧、李维华、祝庆孚、陈乐真、李向红、韦立新等历届主任的努力,不断发展进步,成为医院重点科室、研究型科室,承担着医疗、保健、教学、科研方面的重要任务。科室目前有教授、主任医师5名,副主任医师6名,退休返聘专家4位;副主任技师3名,返聘主任技师1名;其余各级医、技人员28名,组成一支梯队合理、技术过硬的精锐之师,承担全院3000余张病床的病理诊断工作。病理科目前为《诊断病理学杂志》总编单位、《中华病理学杂志》副总编单位。科内多名教授在国家级、军队级病理学会和各专科杂志担任重要学术职务:韦立新教授担任中国医师协会病理学专业副主委、中华病理学会常委、军队病理学会副主委、北京市医师协会病理学分会副会长、北京市病理学会副主委等;石怀银主任担任海南省医学会病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病理分会青年委员、中华病理学分会骨与软组织病理学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肉瘤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科室风貌
深入贯彻上级指示精神,提升科室正能量。保持良好医技医德医风。科室安全稳定,消除内耗,上下一心、团结进取、共谋和谐快速发展。由于科室处于良性发展轨道,得到了总后及院部领导的肯定,近三年获得:
2010年获得“研究型科室”称号(2013年顺利通过复评);
2010年获得“教学先进单位”称号;
2011年获得“基层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2011年荣立集体三等功;
2012年获得“总后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院本部唯一)。
医疗特色
病理科年病理检查总数约14万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病理活检量约8万例,冰冻活检标本日均50例,疑难病例会诊突日均60例,尸检量多年保持全国第一。由于病理科标本量逐年攀升,全科同志加班加点,坚持实行病理切片工作夜班制、引进国内首台快速脱水机、增加小标本取材次数,上、下午各取材一次。实行弹性工作制,鼓励医师晚上加班。实施该项目以来,常规小标本的报告完成时间大大缩短。缓解了患者焦急等待的心情,节约了患者及家属的食宿成本。同时加快了院内病床周转,为缩短平均住院日做出了贡献。
[专科特色享誉国内]外科诊断病理是科内强项,继神经病理、心血管病理、妇科肿瘤会诊中心、术中冰冻切片病理诊断、肿瘤靶向治疗分子病理检测等传统优势项目之后,亚专科病理发展迅速:头颈、乳腺、泌尿生殖、淋巴、骨、软组织、肝、肺、胃肠等专科病理逐渐形成各自特色。
[专家会诊] 为了响应院领导关于建设一流现代化研究型医院的号召,病理科群策群力,全科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全天候坐诊,为外院病人的疑难病理做出相应诊断,进一步明确性质,查找治疗靶点,使患者尽早就医。
[分子病理诊断] 分子病理技术在国内占有优势地位。目前已形成分子病理检测和免疫组化技术与常规病理的 “三位一体”诊断模式。分子病理诊断工作近年来稳步发展,继FISH技术和基因测序技术检测Her-2、EGFR、K-ras、C-kit等基因靶向治疗以来,又开展了国内领先新技术新业务多项:多肿瘤个性化治疗药物敏感性基因相关分子检测、Fish和分子测序技术开展关于宫颈癌的TERC基因检测、肺癌ALK基因检测、滑膜肉瘤SS18基因检测等,引进了激光显微切割仪等先进设备,不断扩大诊疗范围。分子病理实验室2010年获卫生部临检中心颁发“临床基因扩增实验室技术验收合格证”、2013年获得国家卫计委病理质控评价中心颁发的“K-RAS/EGFR突变检测室间质评活动”合格证书。获得医院“百病妙诀”和“百项优势”各一项。为临床病理诊断提供更可靠依据。
“个性化治疗药物敏感性相关分子生物学检测”项目,针对不同类型癌症,涉及不同检测基因。肝癌:ERCC1、BRCA1、VEGF、VEGFR2等;前列腺癌:RAP80、TOP2A、ERCC1、RAP80、TOP2A等;胃癌:TUBB3、HER2、TYMS、RAP80等;宫颈癌:ERCC1、BRCA1、TUBB3、RRM3、VEGF等;直肠癌:TYMS、ERCC1、RAP80、KRAS等;头颈部癌:ERCC1、BRCA1、TUBB3、RAP80、KRAS等;乳腺癌:ERCC1、BRCA1、TUBB3、RAP80、BCRP等。为病人量身定做,争取更多治愈机会。
[科研教学工作] 病理科现为病理学硕、博士授予点及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博士后流动站。2010年被评为解放军总医院“研究型科室”;近五年共发表论文125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发表80篇;SCI收录文章45篇;总影响因子达128,单篇最高影响因子达27.6(Nature Medcine)。承担多项国家、军队重大课题,在许多肿瘤的研究中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承办、开展多项继续教育项目,培养了大批优秀病理学人才,每年接收全国各地进修生近30名;为推动国内病理学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解放军总医院康复医学中心成立于2011年9月, 由原康复医学科、理疗科、高压氧科合并而成,是国家康复医学与理疗学博、硕士授权点。拥有一批临床经验丰富的老、中、青年专家,现有高级职称12人,其中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3人。科室设有康复门诊、康复病房、内科大楼康复治疗室、外科大楼康复治疗室、高压氧治疗舱群等,其中高压氧治疗舱群为国内目前最大的高压氧舱群。
康复医学科拥有先进的康复、理疗治疗设备,如减重步态训练、平衡训练、等速肌力训练、冲击波、聚焦超声、作业治疗配套器械、银质针加热巡检仪等。目前开展了物理治疗(包括声、光、电、磁、热等)、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吞咽障碍治疗、认知障碍治疗等;以及正骨手法、银质针松解术、中医推拿等中国传统项目;同时还开展注射肉毒素缓解痉挛,超声引导下注射治疗肌骨疼痛等侵入性治疗项目。
康复医学科医疗以神经康复及慢性疼痛治疗为突出特色,在国内率先开展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康复机器人训练、超声引导下注射治疗等先进技术,在这些方面具有领先地位。
在科研方面,中心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军队科研课题等多项科研课题;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多项,出版和主译学术专著多部,开展与清华大学以及美国芝加哥康复医学研究所科研合作工作。
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姜泗长教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名誉主任委员杨伟炎教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侯任主任委员韩东一教授、北京医师协会耳鼻咽喉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杨仕明教授四代学科带头人的领导下,以聋病防治为重点,从1959年姜泗长教授创建了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科至今,经过半个多世纪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一路图强奋进走来,在医疗、教学、科研、保健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978年被总后勤部评定为全军耳鼻咽喉专科中心,同年被国家教委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7年总后勤部批准成立解放军耳鼻咽喉研究所,1989年被国家教委评定为国家重点学科点,1992年被总后勤部评定为全军重点实验室,2002年再次被教育部评定为国家重点学科,2008年成立院中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院,2012年聋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正式进入建设中,同年成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单位。现年门诊量已近20 万人次,拥有耳外科、耳内科、鼻科、头颈肿瘤外科、咽喉嗓音外科等病区,近200张床位, 1200平米的科研基地,近亿元科研经费,承担着国家、军队各项重大课题148项,获得各类国家、军队科技进步奖百余项。多年来科室始终是解放军总医院的标杆科室,对外交流的窗口。目前,已发展成为学科建设齐全,医疗特色突出,人才梯队合理,技术力量雄厚的集医疗、教学、科研和保健于一体的院中院,为军队及来自全国的广大患者提供一流的优质医疗服务。培养的人才遍布国内外各大医疗科研单位,为我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事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临床医疗
学科几十年来始终坚持以聋病治疗与研究为重点,取得了丰硕成果。现日均门诊量近1000人次,在人员有限工作量大的情况下,仍确保每天专家门诊的数量和质量,高水平的诊疗技术和各种功能完善的检查设备,使门诊成为便捷有效地为患者服务的第一个窗口和平台。病房年手术量达5000余台,其中特大和大手术超过30%。随着学科不断细化,先后建立耳显微外科及耳神经外科、颅底微创外科及鼻腔鼻窦、头颈肿瘤及颅底外科、耳内科及头颈肿瘤内科、咽喉及嗓音外科、损伤修复及整形外科、老年疾病健康保健等多个亚学科。与此同时建立了听觉植入中心、临床听力中心、眩晕诊治中心、内镜中心和嗓音医学中心。特别是随着国内外耳科学快速发展,临床诊疗细化的迫切需要,耳科病常规以外科定位有了突破性的认识,于2008年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创立了新的亚科学—耳内科,并于2010年11月在国内率先成立了具有独立单元的耳内科病房,在耳聋、耳鸣、眩晕等内耳病及头颈部肿瘤综合治疗上取得了突出成绩,已逐步探索出一种适应于国情的耳鼻咽喉内科发展模式。
在耳显微外科领域,一直保持着国内领先地位。1950年,率先在国内开始内耳开窗术治疗耳硬化症聋。1962年,成功实施国内第一例镫骨手术,至今已6000余例。行各类中耳手术2万余例,手术有效率稳居国内外前列。在听觉植入方面现已形成包括术前评估、微创耳蜗植入,以及术后调试、言语康复、基因检测和遗传咨询的系统诊疗模式和技术团队。自1996年率先开展多导人工耳蜗植入以来,已成功完成1700余例,并率先在国内开展听觉植入新技术(振动声桥和BAHA植入术),成为国内最大的听觉植入中心之一。耳神经外科相关疾病的诊治也是科室的特色技术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听神经瘤切除术治疗患者近350例, 全切率高达98%,术后面神经和听功能保全率均居国内领先水平;在其他涉颅手术、鼻科及嗓音外科方面也形成了学科优势,头颈外科及侧颅底外科开展了对喉癌、下咽癌、颞骨及颞下窝良、恶性肿瘤侵犯广泛的根治术,其中包括颞骨次全切除、颞骨全切、颞骨扩大切除术、经颞颈联合入路颈静脉球体瘤切除术、岩斜坡肿瘤切除,桥小脑角脑膜瘤、胆脂瘤和脉络膜瘤切除术等,许多疑难患者得到救治,受到了国内外同行和广大病患的好评。鼻科除常规诊治外,重点发展了鼻前颅底及鼻眼相关外科;咽喉及嗓音外科开展了各种声带显微手术及变声手术,对阻塞性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进行睡眠监测,已率先开展首例达芬奇机器人鼾症手术,效果良好;出版了嗓音疾病与嗓音外科学专著、电视显微喉手术光盘。随着科室规模的不断扩大,年门诊量、手术量激增,在未增加人员的情况下,科领导采取有效措施强化不同岗位人员的责任心与服务意识,调动了全科人员的积极性,在工作量超负荷的情况下,以科室老专家为标杆和表率,以中青年医师作为骨干力量,使医疗数质量指标不断提高,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人才培养
1978年,国家教委批准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已毕业的硕士生61名;1983年,国家教委批准为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已毕业博士生70名;1992博士后流动站建立,已有8名博士后出站,还有代培研究生32名,军队医学基金班学员50余人,军内外进修生近1000人。在已毕业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中,有国家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的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军队拔尖人才”获奖者,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全军优秀博士优秀论文奖获得者,优秀硕士论文奖获得者。科室现拥有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才干的医疗、教学、科研和保健人才。现有正高职17人,副高职18人,在职主系列人员具有博士学位者超过85%。每个人都学有专攻,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姜泗长教授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医学教授”;本世纪初杨伟炎教授被解放军总后勤部授予“伯乐奖”;韩东一、袁慧军教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韩东一、戴朴、王秋菊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韩东一、杨仕明、王秋菊、戴朴、赵辉、黄冬雁、侯昭晖、袁永一、王国建先后获得总后勤部“科技银星”、“科技新星”、“北京市科技新星”等荣誉称号,科室上下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并将在我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医疗、科研工作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方面,现有博士后导师4人,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7人,几十年来科室始终坚持每周四晚对进修生和科室医师进行理论授课和技术培训,许多进修生学成归去,很快成为北京301医院的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先后派出60余人次出国讲学、进修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前来参观讲学的国外学者达500余人次,科室广泛地与各国著名的医学院所进行学术交流,现科所聘请国内外客座教授12名。
多年来科主任坚持全科大查房,特别是近年来,坚持每周一次主任教学查房,全科每月两次科主任大查房及疑难病例讨论。在全科的疑难病例讨论会上,各级医生认真分析患者病史和检查报告,集成专家智慧,对各种治疗方案进行论证,提出多种预案,确保了治疗方案最佳化和患者利益的最大化。正是科主任大查房及疑难病例讨论,及时发现了一位下咽部异物的患者颈部脓肿形成致纵隔感染的风险,当即急诊进行颈部切开引流,使病人转危为安。还有一位横穿鼻咽颅底异物患者,也是通过科主任大查房制定了经耳、鼻联合入路的手术方案,顺利将异物取出。科主任大查房和疑难病例讨论会,已成为各年资医生学习交流的有效形式。科室先后举办了“北京耳聋与基因医学国际研讨会”、“北京国际耳科论坛”等国际学术会议,扩大了学术影响力。同时举办了覆盖各亚学科的“耳显微及耳神经外科高级研修班”、“头颈解剖及颞骨外科培训班”、“临床诊断听力学学习班”、“耳聋基因诊断学习班”、“国际耳内科高级研修班”、“鼻内镜与颅底外科微创外科讲习班”、“嗓音医学与喉微创外科学习班”等国家继续教育项目,吸引了国内外专家和学员来参加,建立了科室与国内外同行交流合作的良好平台。
科研学术
1959年,姜泗长院士创建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个仅有的8 平方米的临床实验室。历经50余年的发展,目前解放军耳鼻咽喉研究所已拥有颞骨病理实验室、听生理和平衡生理实验室、耳神经生物中心、聋病分子诊断中心、分子遗传实验室、中国人民解放军医用声学计量测试研究总站等9个功能实验室,设备总价值4000余万元。研究所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胚胎发育和遗传学、形态和生理学、临床听力学等方面对聋病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在内耳毛细胞再生方面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成果:1.在国际上首次证明了耳蜗毛细胞纤毛损伤后具有自我修复顶连接的能力,独创性地对耳聋基因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文章发表在神经科学领域的权威杂志,研究发现听觉损伤病理状态的瀑布效应,提出听觉损伤病理四段论和基因治疗时间窗,并据此建立听觉损伤后毛细胞再生和基因治疗基本策;2.耳聋基因治疗和分子治疗取得新突破,发现Math1基因诱导毛细胞纤毛再生并且听力明显改善,结果于在美国ARO大会报告该研究成果,引起极大关注并跟踪报道研究进展,该文于2012年发表于国际权威杂志PLoS ONE,研究还发现Math1基因与小分子DAPT联合应用,使得出生后大鼠毛细胞大量增加,而且Math1和DAPT对于耳蜗不同部位的毛细胞具有不同的增殖作用,同时对毛细胞纤毛的发育具有不同的研发成功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米基因新载体已与国家纳米科学研究中心合作,为耳聋基因治疗最终临床应用可能性奠定了基础;3.发现聋病发生新机制,首次报告smad5是听觉老化的重要基因,结果发表在发育神经生物学杂志;发现smad4缺陷导致重度耳聋,论文发表在发育动力学杂志,引起国内外同行的极大关注,研究发现smad4基因缺陷导致内毛细胞带状突触发育严重异常,该发现对临床难题-听神经病诊治具有重要实用价值,提出AN新分型,并且提出以AN不同致病部位选择不同的听功能重建策略的新理念;4. 听觉干细胞研究取得新进展,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培养可诱导成为毛细胞样细胞;研究还发现胚胎干细胞可经耳蜗底转鼓阶打孔途径导入耳蜗,干细胞在内耳成功存活,并且对内耳损伤小,研究发现药物损伤后导入ESCs可以迁移到基底膜和前庭,并且分化为毛细胞样细胞和内耳神经细胞,该研究为耳聋的细胞治疗展现了新的前景。以杨仕明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干细胞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的临床基础研究”得以立项,带领团队获得了二千多万的科研基金。
近年来在聋病基因研究方面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建立了聋病的生理学、病理学、神经生物学、分子生物及分子遗传学的研究平台,拥有亚洲最大颞骨组织病理库、听力资料库、DNA基因库,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家重大研究计划、“863”课题等八十多项国家级课题的资助下,紧紧围绕聋病发生的分子遗传机制,依托我国宝贵的聋病遗传资源, 开展了聋病致病基因、致病机理、临床检测预警及干预等耳聋防治的系列研究,取得了国内外同行瞩目的研究成果,将我国遗传性耳聋研究推向国际前沿水平,该系列研究成果获得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在建立完善中国人群聋病遗传资源库的基础上连续发现了两个新的致聋基因,并在其致聋机制研究上取得新突破;2.首次提出和证明遗传性耳聋中存在一种新的遗传方式—Y-连锁遗传,丰富了遗传性耳聋的理论内容;3. 在国内外率先建立了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的预防及出生缺陷干预的理论和方法,成功实现了对耳聋出生缺陷的干预和预防; 4. 开展并完成了全国性的聋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5. 药物性耳聋分子机制研究取得重要突破,为药物性耳聋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6. 通过老年性耳聋样本库的建立,探索了不同听力水平老年性耳聋遗传易感性差异的遗传学基础;7. 提出了在系统的新生儿听力筛查网络中融入新生儿易感基因筛查理念,探索了系统地开展新生儿听力及基因的联合筛查的实施方案与实施策略;8.创建了解放军总医院聋病分子诊断中心,在国内开拓性地展开了聋病基因诊断的临床指导和应用工作,推动《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检测试剂盒》及《晶芯一号遗传性耳聋基因诊断芯片试剂盒》以及《新生儿聋病基因快速筛查试剂盒》的成果转化和敏感个体的筛查等专利四十余项。
科室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军队“七五”、 “十一五”及“十二五”重点项目及国家“十五”指令性攻关课题、国家科技部攻关课题、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863”课题、优博专项基金、美国NIH合作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共148项,总经费9000余万元。在噪声性耳聋、药物性耳聋、突发性耳聋、遗传性耳聋的发生机理及防治、致聋基因克隆、新生儿听力筛查、遗传性耳聋产前诊断、听觉植入、耳神经和侧颅底外科、头颈部肿瘤、鼻部和嗓音疾病的外科治疗、聋病的生物学治疗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先后发表科研论文1543篇,其中SCI收录150余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2.34分,出版专著38部,先后获得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奖、三等奖1项,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4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等共计百余项科技奖励。
在医、教、研和保健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科室 2003年和2006年分别创办了《中华耳科学杂志》和东亚地区唯一的英文耳科杂志《Journal of Otology》。如今《中华耳科学杂志》被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收录。杂志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已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的品牌栏目,影响力逐年上升,取得了影响因子在25种五官科杂志中排名第一,基金论文比排名第一的优异成绩,成为国内耳科学工作者的必读杂志。
继姜泗长院士、杨伟炎教授和韩东一教授之后的第四任学科带头人杨仕明教授,将带领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继续书写新的灿烂篇章。
科室基本情况
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皮肤科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和较大的影响,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学科综合实力强,是集医疗、保健、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专业科室。
皮肤科秉承医院“规范医疗、温馨医疗、安全医疗、集成医疗”的主导思想服务患者,日接诊人数平均达近千人,其中60%来自外地患者。现设有皮肤外科、皮肤病理、激光美容、性病中心、光疗中心、变态反应中心等亚专业。
皮肤科率先在国内开展肉毒素除皱及治疗多汗症、腋臭、面部年轻化治疗平台及痤疮瘢痕修复等新技术。在色素性皮肤病、银屑病、白癜风、皮肤肿瘤、痤疮、瘢痕、除皱嫩肤、面部年轻化、多汗症、腋臭以及危重皮肤病的救治等方面均有丰富经验,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皮肤科现有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6人,出诊医师博士以上学位者占80%。现为中国皮肤科医师协会副会长、中华激光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等所在单位。
皮肤科是首批国家临床药理基地,已牵头并参与完成多项新药的Ⅱ、Ⅲ期临床研究工作。如今已成为北京市皮肤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向社会输送皮肤科住院医师多名。作为硕士及博士学位授权点,皮肤科现已培养博士、硕士30余人。
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皮肤科专业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地位。全科人员团结一心,意气风发,秉承“和谐发展、至精至爱”的办科理念,为发展我国的皮肤病学事业,为广大患者服务中不断创造新辉煌。
专业特长或医疗优势
变态反应中心:
1.皮肤斑贴实验:可检测接触性皮炎、湿疹、短期内不愈的手、足部皮炎等疾病的过敏原(涵盖护肤品、化妆品、防腐剂、家装材料、染发剂、金属饰品、香料、纺织染料等日化产品)。
2. 皮肤点刺试验:主要针对食物、吸入组过敏源筛查。适用于速发型过敏反应的过敏原筛查,包括荨麻疹、特应性皮炎、湿疹、过敏性鼻炎、哮喘等。
3.变应原特异性IgE筛查:适用于直接检测某种物质的sIgE,可检测多种气传及食物过敏原。具有不受药物影响,敏感性高,对高敏患者安全,受人为影响小等优点。
性病诊疗中心:
1.艾滋病、梅毒、淋球菌性尿道炎、非淋菌性尿道炎、念珠菌性阴道炎/龟头炎的实验室检查和综合治疗。
2.尖锐湿疣的诊断及局封、激光、光动力及免疫调节等多元化治疗。
3.真菌检查实验室:可进行真菌镜检、真菌培养检查及wood灯检测。
医学美容中心:
1.光子嫩肤
2.激光除斑
3.综合改善肌肤质地
4.消除面部红血丝
5.BOTOX去除皱纹
6.敏感肌肤的综合护理及改善
7.激光脱毛
8.塑造V型脸部线条
9.重塑小腿腿形
10.消除多汗症
11.改善多油及粗大毛孔肌肤问题
12.痤疮瘢痕的综合治疗
13.黄褐斑的联合治疗
14.除皱、提拉、紧肤面部年轻化治疗平台
光学治疗中心:
1.红光治疗:适用于带状疱疹、脱发、下肢溃疡、褥疮、静脉炎、丹毒、疖肿、皮炎、痤疮、甲沟炎、酒渣鼻、肛门瘙痒、冻疮、软组织挫伤及手术后愈合等。
2.窄波紫外线:适用银屑病、玫瑰糠疹、白癜风、皮肤淋巴瘤等。
3.半导体激光:适用于带状疱疹神经痛、软组织疼痛、软组织运动损伤、急性腰扭伤,神经痛,关节疼痛、骨性疼痛等。
4.308 nm准分子激光:适用于白癜风、银屑病、妊娠纹、掌跖脓疱病、斑秃、神经性皮炎
5.光动力疗法(PDT):适用于基底细胞癌(BCC)、鳞状细胞癌(SCC);光化性角化病(AK); Bowen病(BD);尖锐湿疣(CA); 鲍温样丘疹病; Paget病;痤疮;甲下疣; 趾疣
皮肤外科中心:
1.皮肤活检术
2.瘢痕切除及局部封闭治疗
3.皮肤表皮移植
4.全厚皮片移植
5.皮肤肿物切除术
6.皮肤创伤的复杂成型
7.皮肤肿瘤的美化治疗
8.面部色素痣美容切除
9.皮肤恶性肿瘤莫氏显微外科手术
皮肤病理:
独立制片及阅片;整体提高皮肤疑难病的诊断水平。
平阳霉素皮损内注射:
适用于病毒疣(甲缘疣、跖疣)、皮肤瘢痕等;曾获军队医疗成果奖。
科研成果
1.学科专业科研方向及重点研究领域
1)银屑病发病的机制探讨及治疗
2)部队真菌病及相关疾病的防治
3)遗传性皮肤疾病致病基因的研究
4)免疫性皮肤疾病的研究
5)皮肤科新型外用制剂研发
6)皮肤肿瘤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
7)以现代科学技术推进传统医学与现代皮肤病学的结合与发展
2.承担及完成科研课题情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军队“十五”计划面上项目。
军队“十二五”计划面上项目。
院级基金5项
近5年来发表论文70余篇,SCI收录30余篇,获全军科技进步及医疗成果三等奖5项。
人才培养
先后培养硕士研究生20余名,博士研究生10名。近年招收进修生30余名,住院医师基地培训生3名。坚持每周一次主治医师及主任医师的教学查房,每周一次进修生授课及研究生读书报告会,每周一次病理读片会,每月一次疑难病例讨论会。已编写教材《新编皮肤疾病诊疗手册》《临床执业医师“三基”训练丛书-临床医学分册》等,出版皮肤科图谱《皮肤病彩色图谱》《老年性皮肤病诊疗图谱》《部位皮肤病彩色图谱》等,参与编译《皮肤病诊疗手册》《皮肤病治疗袖珍指南》等。
学术交流
与中国医师协会联合主办中国皮肤科医师年会2届。李恒进教授2014年11月被中国皮肤科医师协会选举为侯任会长。近年来,皮肤科人员在中国皮肤科医师协会学术年会、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术年会及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术年会、国际皮肤激光美容学术年会等国内外皮肤界年会上多次发言及交流。主办院级继续教育项目4次,并坚持每月组织部级学术讲座,邀请国际皮肤界专家座谈多次。
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男科的相关介绍暂时空缺,我们正在拼命完善当中。
301医院胸外科现有高级职务专业技术干部10名。中级职务9名。1979年被批准为硕士研究生招生单位,1995年被批准为临床医学博士培养点。现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3人。主要承担医疗、教学、科研和保健四大任务。
301医院胸外科医疗特色
1)食管癌、贲门癌方面:在国内率先使用管状吻合器行食管、胃吻合术,使吻合口瘘发生率明显降低。2500余例食管癌、贲门癌?术后三、五年生存率分别达到37%和34%。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在0.25%左右。明显低于国内、外目前3~5%发生率的水平。其中“以机械吻合加望远镜式缝合预防食管、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瘘”获得1997年度全军医疗成果一等奖。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食管癌的术中放射治疗。该方法能有效地控制食管癌术后肿瘤局部复发,延长了病人术后生存时间。
2)肺癌方面:强调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积极开展如支气管、血管成形术、心包内处理血管肺叶或全肺切除术、一侧胸膜全肺切除术等。为提高肺癌的切除率、长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开展术中放疗及组织间放疗,为非小细胞肺癌又开辟了一条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肺癌术后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达到49%和42%。“肺癌术中放疗”获得1994年度军队科技成果二等奖,“42例高龄病人胸部疾病的手术治疗”获得1995年度解放军总医院医疗成果二等奖,“非小细胞肺癌外科治疗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获1995年度的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3).微创外科方面:在保证手术质量的同时,积极开展微小创伤胸外科手术。1992年开展了国内首例电视胸腔镜手术,目前已开展200余例。该方法主要适用于自发性气胸,肺大泡切除,肺局部切除,纵隔肿瘤切除等。近年来,还开展早期食管癌、肺癌的电视胸腔镜手术,纵隔镜手术等。
4).气管肿瘤:对于晚期气管肿瘤患者,在国内首先使用“记忆合金支架”来治疗气管狭窄,效果令人鼓舞。
胸外科医学教育:科室特别注重人才的培养,已毕业博士生3名,硕士生数十名,目前有在读博士生4名,硕士生3 名,每年从全国招收胸外科进修生8-10名,基金班学员1-2名。坚持每周业务学习和教学查房。与同道们一起摄制的“电视胸腔镜手术”教学录象带获1997年度全国教学一等奖。
胸外科科学研究:承担并圆满完成了军队“七五”、“八五”、“ 九五”肺癌重点攻关科题研究。完成的其他主要科研课题有“犬异体单肺移植实验研究”; “记忆合金支架治疗气管狭窄研究”等。
在国内、外一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共195篇,许多论文多次被国内、外医学直读光盘引用,5篇获得中华医学会优秀论文奖。主编医学著作有:《现代胸部外科学(Ⅰ、Ⅱ版)》、《手术学全集(胸外科卷)》、《老年外科学》、《内镜外科学》、《实用胸外科手册》、《实用胸心外科手术技巧》、《现代纤维支气管镜诊断治疗学》、《胸外科主治医生300问》等
仪器设备:1994年引进了电视胸腔镜成套设备,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胸部电视胸腔镜手术。从1998年开始开展纵隔镜手术。用于纵隔肿瘤及肿大淋巴结活检术。
可咨询
服务人次 4627
好评率(97.3%)
擅长:胆道疾病、慢性胆囊炎、胆囊息肉、肠疾病、便秘、肠易激综合征、放射性肠炎、消化功能紊乱、功能性消化不良、感染性胃肠炎、幽门螺杆菌感染、食管疾病、反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胃病、胃食管反流、糜烂性胃炎、 早期食管癌、胃溃疡恶变、大肠癌、大肠白塞氏病、白塞病、食道癌、腹泻病、大肠溃疡、炎症性肠病、呃逆症、胃肠型感冒、糖尿病、慢性糜烂性胃炎、痔、graves病、急性鼻咽炎、溃疡性结肠炎、胃痉挛
可咨询
服务人次 2212
好评率(100.0%)
擅长: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心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早搏、心肌疾病、心肌炎、冠心病、心肌梗死、心绞痛、心肌缺血、心脏瓣膜病、二尖瓣关闭不全、血管病症、动脉硬化、高血压、顽固性高血压、肺动脉瓣狭窄、慢性肺栓塞、二尖瓣狭窄、三尖瓣反流、二尖瓣脱垂、卵圆孔未闭、心肌病、高脂血症、急性肺栓塞、心包积液、室壁瘤、主动脉瓣狭窄、二尖瓣反流、心包炎、血脂异常
可咨询
服务人次 24547
好评率(96.6%)
擅长:心律失常、心房颤动、窦性心动过速、早搏、心肌疾病、心肌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缺血、血管病症、动脉粥样硬化、心力衰竭、心功能不全、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颈动脉斑块、高脂血症、老年病、心脏神经官能症、神经官能症、脑供血不足、糖尿病、低血压、心脏病、猝死、高血压性脑出血、晕厥、心肌病、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性水肿、植物神经紊乱、房颤、心动过速、胃病、眩晕症
可咨询
服务人次 10501
好评率(100.0%)
擅长:哮喘、咳嗽性哮喘、肺部感染、肺炎球菌肺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胸膜和胸膜腔疾病、胸腔积液、阻塞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气肿、上呼吸道感染、急性鼻咽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扩张、支气管炎、肺癌、呼吸系统病变、肺炎、肺结节、肺结核、颈部淋巴结结核、咽炎、呼吸道感染、细菌感染、病毒感染、胃食管反流、慢性单纯性咽炎、风湿、反流性食管炎、肺腺癌、小细胞肺癌、肺鳞癌、急性肺栓塞、鼾症、季节性鼻炎
查看更多内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