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医生

登录 注册

发作性睡病

嗜睡是指过度困倦欲睡的症状。白天嗜睡定义为白天主要清醒时段不能保持清醒和警觉,出现难以克制的困倦欲睡或非预期地进入嗜睡和睡眠状态[2]。多数情况下,过度嗜睡是一种慢性症状,必须出现至少三个月才能考虑诊断[2]。中枢性嗜睡病是指不能归因于其他睡眠障碍性疾病的,由中枢神经系统本身结构、功能异常所导致的睡眠-觉醒控制障碍[3]。中枢性嗜睡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类[4],即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
在 2014 年发布的第三版睡眠障碍国际分类中(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s)[2],原分为伴猝倒的发作性睡病和无猝倒的发作性睡病,现根据下丘脑分泌素即食欲素(orexin)是否缺乏改为 1 型发作性睡病和 2 型发作性睡病。现分别概述如下。
1 型发作性睡病

别名包括下丘脑分泌素缺乏综合征,发作性睡病-猝倒型,伴猝倒的发作性睡病2。
美国和西欧人群中,1 型发作性睡病的发生率为 0.02%~0.18%,日本为 0.16%~0.18%[2]。
通常在 5 岁以后发病,10~25 岁之间最为典型。然而,在有些人群中发现,起病年龄呈双峰分布,第一个高峰出现在青春期(15 岁),第二个高峰出现在 35 岁[2]。
基本特征是白天过度嗜睡,快速眼动睡眠分离征象(REM-sleep dissociation),和最具特征性的猝倒。33%~80% 的患者还存在睡眠幻觉和(或)睡眠瘫痪[2]。
除嗜睡和猝倒外,1 型发作性睡病患者经常会出现一些其他症状。例如夜间睡眠紊乱,有时甚至可能成为主要症状;入睡困难较罕见,而睡眠维持障碍非常普遍。其他症状还包括上睑下垂,视物模糊、复视等(这些症状可能是由嗜睡引起的)[2]。
嗜睡通常是首发症状。多数情况下猝倒发生在起病后一年内,但极少数病例的猝倒可以出现在嗜睡之前或 40 岁之后。常在病程后期才出现睡眠幻觉、睡眠瘫痪和夜间睡眠紊乱[2]。
在多数病例中,症状在几年内逐渐进展。当临床表现完全显现后,疾病严重程度的波动较小。随年龄增长猝倒可以减轻,偶尔猝倒的频率和严重性也会增加[2]。

2 型发作性睡病

别名:不伴猝倒发作性睡病[2]。
2 型发作性睡病的确切患病率仍不清楚。无猝倒的发作性睡病占临床发作性睡病的 15%~25%[2]。
通常青春期起病。随后病程中,大约 10% 的患者将出现猝倒,此时需要将诊断修改为 1 型发作性睡病。如果检测脑脊液,这些患者中绝大多数的下丘脑分泌素-1 缺乏或呈中间水平[2]。
基本特征是白天过度嗜睡和多导睡眠监测/多次睡眠潜伏时间实验(MSLT)出现异常快速眼动睡眠[2]。
可以出现睡眠瘫痪、睡眠幻觉或无意识行为。伴随嗜睡可以出现记忆差错,无意识行为、视物模糊和复视等。可以出现由频繁觉醒所致的夜间睡眠紊乱[2]。
未治疗的 2 型发作性睡病患者社交能力减弱,孤僻,出现失学和失业倾向。患者易发生机动车意外事故,应避免驾驶。抑郁和体重增加也很普遍[2]。

如出现白天过度嗜睡,猝倒发作,睡眠幻觉及睡眠瘫痪症状,应警惕患发作性睡病可能。
1 型发作性睡病

白天过度嗜睡,是1型发作性睡病最主要的症状,通常也是危害最大的症状。即反复出现白天难以抑制的困倦欲睡或入睡,大部分患者小睡以后头脑清醒,精神恢复,但是之后会再次出现困倦感(间隔时间不固定)。
猝倒是 2 型发作性睡病最具特异性的症状。猝倒定义为通常持续时间短暂(小于 2 分钟)的一次以上发作,一般为双侧对称性肌张力丧失,且发作期间意识清楚。猝倒发作多由面、颈部开始然后向躯干、四肢扩散。猝倒发作由强烈的情绪因素诱发,通常为正性情绪。几乎所有患者都会因大笑而诱发猝倒发作。
睡眠幻觉,是指在清醒和睡眠转换期间出现的生动的梦幻般的感受。
睡眠瘫痪,是指在清醒和睡眠转换期间出现的一过性随意肌不能活动现象,通常在几分钟内恢复,患者意识清楚,但是不能活动肢体,甚至不能睁开眼睛。
肥胖是其常见症状,患病之处可以出现难以解释的体重增加。另外,发作性睡病患者发生其他睡眠异常的概率、焦虑抑郁的概率亦显著增加。

2 型发作性睡病
除不伴猝倒发作之外,症状与1型发作性睡病相似。当已诊断2型发作性睡病的患者出现猝倒发作或者脑脊液下丘脑激素水平显著降低时,应修改诊断为 1 型发作性睡病。
发作性睡病的危害

睡眠结构紊乱、白天嗜睡使患者精神萎靡,生活、工作质量下降,难以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猝倒发作或过度嗜睡可能会威胁患者生命,尤其是高空作业、驾车、游泳、过马路等关键时刻。
患者因疾病干扰导致心理压力增加、心境改变,尤其是青少年时期发作患者,更易出现焦虑、抑郁、烦躁症状。

1.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
2.醒觉维持试验。
3.多导睡眠监测。
4.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分型。
5.磁共振成像。
6.情绪评估。
7.认知功能评估。

怀疑发作性睡病的患者需要做哪些检查?为何要做这些检查?

推荐在睡眠实验室进行标准的夜间多导睡眠图(poly somno gram,PSG)检查,并于第 2d 日间行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multiple seep latency test,MSLT)。PSG 的目的是排除造成慢性日间困倦的其他的和共存原因。MSLT的目的为测定平均睡眠潜伏期以及发现睡眠发作快速眼动周期(sleep-onset rapid eye movement period,SOREMP)。

基因亚型测定:对于发作性睡病来说是一种新方法,睡眠障碍往往是复杂的疾病,多种基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导致表型不同脑脊液中 Hcrt-1 水平的降低与发作性睡病 1 型显著相关,发作性睡病患者中随着时间的变化脑脊液中的 Hcrt-1 水平也在不断变化,这也说明 Hcrt-1 可以作为 CSF 中的一种标记物,用于早期免疫疗法试治疗后食欲素神经元的潜在损失的监测指标。

嗜眠发作严重程度评分用以评估 1 型发作性睡病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后果的症状,量表中的 15 个项目用来评估白天过度嗜睡、猝倒、入睡前幻觉、睡眠瘫痪等临床表现的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

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有什么注意事项?
监测前 2 周停用存在影响睡眠结果的药物,保证检查前 1 周规律的睡眠作息时间,成人至少 6h 以上,儿童时间更长。检查前 1 周开始记录睡眠日记和体动记录仪。
发作性睡病的诊断标准有哪些?
同时满足以下两点才可诊断为 1 型发作性睡病(伴有猝倒的发作性睡病):

每日多段时间有难以抑制的睡眠需求或日间陷入睡眠,至少持续 3 个月存在以下一项或两项:


猝倒以及采用标准技术进行的 MSLT 显示平均睡眠潜伏期小于等于 8 分钟以及 SOREMP 大于等于 2 次。

前一夜 PSG 监测到的 SOREMP (在睡眠开始 15 分钟内)可替代 MSLT 测得的 1 次 SOREMP。


脑脊液下丘脑分泌素 -1 的浓度较低。

如果临床怀疑慢性日间困倦患者存在 2 型发作性睡病,则确诊内容应包括:进行一整夜 PSG 检查,之后第 2 日进行 MSLT,MSLT 检查结果显示平均睡眠潜伏期小于等于 8 分钟以及至少存在 2 个 SOREMP。
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及 PSG 排除其他导致慢性日间困倦的原因。其他导致慢性日间困倦的情况包括:睡眠不足、未接受治疗的睡眠呼吸暂停、睡眠期周期性肢动以及特发性嗜睡(不伴 SOREMP 或 REM 睡眠异常其他证据的慢性困倦)。此外,还应排除镇静药物的影响。
发作性睡病诊断时需要与哪些疾病进行鉴别?

慢性日间困倦:很多病症因为破坏了睡眠持续时间或睡眠质量而可导致日间困倦。这些情况包括:睡眠不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周期性肢动、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如,轮班工作)等。

猝倒:真正的猝倒对发作性睡病具有高度的诊断意义。在罕见情况下,猝倒可以伴发于下丘脑或脑干病变、Prader-Willi 综合征或上文讨论的其他罕见疾病。

癫痫失神发作:多见于儿童或少年,以意识障碍为主要症状,常突然意识丧失,瞪目直视,呆立不动,并不跌倒;或突然终止正在进行的动作,如持物落地,不能继续原有动作,历时数秒。脑电图可有 3 Hz 的棘-慢综合波。

原发性睡眠增多症:本病与发作性睡病类似,但日间磕睡可以自我控制,一旦入睡以后可以持续很长时间,24h 内睡眠均可以超过 10h 以上,多有家族史。

非药物治疗[1]

首先需要保持生活规律、养成良好睡眠习惯、控制体重、避免情绪波动、白天有意安排小憩等以减轻症状。
应尽量避免有危险的体育活动,如登山、游泳、驾车及操作机械等。
对患者进行心理卫生教育,特别是青少年,容易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应增强对本病的知识普及。

药物治疗[1]
主要包括传统中枢兴奋剂和新型中枢兴奋剂

传统中枢兴奋剂包括苯丙胺(安非他明)、哌甲酯(利他林)、马吲哚和匹莫林等。这类药物不良反应较大,特别是长期使用容易产生耐药和成瘾。
目前比较推崇的是新型中枢兴奋剂-莫达非尼。该药通过激活下丘脑觉醒中枢,兴奋下丘脑特定神经元达到催醒作用。
对猝倒发作疗效较好的是三环类抗抑郁药,如普罗替林等,但是不良反应较多。近来许多学者采用新型抗抑郁药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和(或)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治疗猝倒症,不良反应小,但是疗效不如三环类抗抑郁药。

本病病因、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暂无针对性预防方法。部分青少年期发病的患者也可以随年龄增长而逐渐痊愈或症状减轻,成年发病者多数持续终生。

相关问答-发作性睡病

更多
...睡实验确认发作性睡病了吗检查结果发一下这个疾病都是应用促觉醒的药物,没有什么病因的治疗。并且促觉醒的药物不太好获取,在哪个级别的医院确诊的有合并猝倒发作吗入睡前幻觉呢华西的睡眠中心诊断的吗别的药物可能促觉醒效果都不好,并且这类疾病确实没什么很好的药物,好多还都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估计获取不了,那边建议用什么,专注达吗这两个药确实有提到因为发病率比较低,所以临床应用没什么经验一般都是帕金森的患者使用,睡病的确实没有用过一般都是合并猝倒的用点文拉法辛,但是促觉醒效果不好学习的时候,还听说过推荐用择思达的但是确实临床没什么用药经验,北京宣武的睡眠中心我看门诊也没怎么开过这些药,都是课题入组用一些药。理论上有不少推荐,但是缺少实践
邢寅雪 邢台市人民医院
2023-08-27
 支持性心理治疗   向患儿家长、老师及本人解释该病的性质,协助其合理安排时间,允许其上课时小睡片刻。避免参加各种危险活动。   药物治疗   可使用加强觉醒的药物利他林、匹莫林及苯丙胺等。选择一种药物,从小剂量开始,增至出现疗效或最高剂量为止,但不宜长期服用,副作用较大。神经内科
张倩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2016-06-15
这个我对睡眠检测不是很精通。没事去问下睡眠专家吧( •ิ_• ิ)希望我的诊疗建议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 •ิ_• ิ)如果您对我的服务满意,请于问题关闭后在系统里给予“很满意”评价,您的“五星”好评是对我的最大鼓励! ( •ิ_• ิ)欢迎您及您的亲朋好友加粉关注我~ ( •ิ_• ิ) 今后有什么疑问,可以直接点我咨询,乐意为您解答!谨祝身体健康,工作愉快,生活幸福!
姜明庚 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
2015-07-12
好评医生-发作性睡病
更多
可咨询
服务人次 7217 好评率(100.0%)

擅长:声带息肉、声带小结、急性喉炎、化脓性扁桃体炎、咽部异物、鼻咽肿瘤、喉癌、喉肿瘤、儿童鼾症、过敏性鼻炎、扁桃体腺样体肥大、慢性鼻-鼻窦炎、甲状腺结节、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头颈部肿瘤、腮腺混合瘤、鼻咽非角化癌、小儿腺样体肥大、慢性肥厚性鼻炎、声带白斑、真菌性鼻窦炎、鼻窦囊肿、鼻窦恶性肿瘤、儿童鼻窦炎、鼻息肉、小儿过敏性鼻炎、耳鸣-耳聋-眩晕综合征、反流性咽喉炎、咽异感症、呼吸暂停综合症

可咨询
服务人次 27316 好评率(100.0%)

擅长:鼻窦病变、副鼻窦炎、鼻间隔异常、鼻中隔偏曲、鼻咽肿瘤、鼻咽癌、鼻腔病变、过敏性鼻炎、鼻炎、流鼻血-鼻出血、鼻息肉、鼾症、肿瘤、扁桃体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咽喉癌、耳鸣、嗅觉障碍、甲状腺肿瘤、聋、咽炎、腺样体肥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突发性耳聋、外耳道炎、分泌性中耳炎、耳石症、慢性鼻炎、喉癌、反流性咽喉炎、颈部疾病、扁桃体癌、鼻源性头痛、内耳眩晕

可咨询
服务人次 22162 好评率(100.0%)

擅长:慢性鼻窦炎、鼻咽炎、鼻咽癌、鼻中隔偏曲、鼻腔病变、鼻炎、过敏性鼻炎、鼻息肉、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咽喉炎、耳鸣、咽炎、慢性鼻炎、急性咽炎、腺样体肥大、外耳道炎、分泌性中耳炎、慢性单纯性咽炎、扁桃体炎、神经性耳鸣、鼻甲肥大、突发性耳聋、急性扁桃体炎、急性鼻窦炎、神经性耳聋、鼓膜穿孔、声带息肉、外耳道真菌病、咽部异物、急性鼻炎

可咨询
服务人次 15796 好评率(91.8%)

擅长:中耳病症、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中耳胆脂瘤、外耳病、外耳道炎、眩晕症、美尼尔氏综合症、听力障碍、突发性耳聋、聋、神经性耳鸣、耳前瘘管、搏动性耳鸣、耳鸣、副鼻窦炎、鼻炎、咽喉炎、咽炎、扁桃体炎、过敏性鼻炎、慢性单纯性咽炎、神经性耳聋、鼓膜穿孔、鼻甲肥大、耳石症、腺样体肥大、外耳道真菌病、鼻咽炎、鼻中隔偏曲、声带小结、急性鼻咽炎、鼻咽癌、咽鼓管异常开放

可咨询
服务人次 18475 好评率(99.1%)

擅长:鼻间隔异常、鼻中隔偏曲、鼻窦病变、副鼻窦炎、副鼻窦肿瘤、鼻咽肿瘤、鼻咽癌、鼻腔病变、鼻息肉、鼻炎、过敏性鼻炎、流鼻血-鼻出血、鼻咽炎、慢性单纯性鼻炎、慢性鼻窦炎、甲状腺腺瘤、内耳眩晕、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小儿腺样体肥大、咽炎、耳鸣、声带息肉、喉癌、聋、急性鼻炎、咽喉炎、分泌性中耳炎、腺样体肥大、神经性耳鸣、慢性单纯性咽炎、咽部异物、外耳道炎、扁桃体炎、慢性扁桃体炎、鼻甲肥大

相关文章-发作性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