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学科由伍汉文教授等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1950年,伍汉文毕业留校于湘雅医院内科,被指定开展内分泌学的医疗和教学工作。1958年,湖南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开院,伍汉文和超楚生转至该院内科工作,在内科教研室设立内分泌专业组。1962年,建立内分泌实验室,逐步开展了尿17-羟、血清蛋白结合碘、尿儿茶酚胺等检测项目,并据此确诊一例甲状腺机能亢进自发粘液性水肿,在国内首次提出了甲状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1964年,开始招收全国内分泌专业进修医师,来自广西的于志清成为该学科的第一位进修生,但因“文革”来临,被迫中断。1973年,伍汉文与湖南医学院遗传学实验室合作,对性染色体异常疾病进行研究,确诊了国内首例Turner综合征。1978年,被批准为内科学内分泌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建立了钙磷代谢平衡实验室,重点研究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1979年,招收第一位硕士研究生。
1980年,开展胰岛素释放试验对糖尿病进行分型研究。1982年,经卫生部批准,恢复招收全国内分泌专业进修医师。1985年,成立内分泌研究室。并在内科教研室中设立内分泌专科。伍汉文教授发现宁乡县灰汤乡地方性氟中毒骨病流行,成立研究组赴现场进行调查研究、诊治和宣传,使疾病终获控制。1986年,被批准为内科学内分泌专业博士授权点。1987年,招收第一位博士研究生。1992年,列入卫生部临床重点建设学科。1993年,成立湖南医科大学代谢内分泌研究所。1994年得到香港同胞毛梁振华女士捐赠的两台贵重仪器:快速液相蛋白层析系统(FPLC)和液体闪烁计数仪,总价值约80万元。同年底,内分泌专科从内科教研室分出,迁至三病室,设46张病床。1996年,代谢内分泌学科通过国家“211”工程部门预审。共青团中央、卫生部授予代谢内分泌研究所“青年文明号集体”。
2000年,被批准为临床医学(内科学)博士后流动站。2001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2年,廖二元教授当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004年,成立中南大学糖尿病中心。2006年,成立中南大学代谢综合征研究中心。在学校和医院的大力支持下,新增两百余平方米实验室。内分泌科病房搬迁至老外科楼四楼,设两个病区,65张病床。2008年,周智广教授牵头的代谢综合征研究团队被评为湖南省高校创新团队,并受湖南省卫生厅委托组建湖南省糖尿病研究中心。2009年,糖尿病免疫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批准立项建设。2010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刘峰教授加盟该学科。
研究方向该学科长期坚持代谢性骨病、糖尿病、遗传性内分泌代谢病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同时兼顾代谢综合征、甲状腺疾病等研究方向的发展。
代谢性骨病该学科从研究糖尿病的钙、磷、氮、镁的代谢平衡开始,旁及甲亢、甲减、地方性氟骨症、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等疾病,以代谢平衡试验等方法进行系统研究,在国内首创平衡试验的湿灰化处理方法,首次建立了尿离子钙选择性离子电极测定法;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糖尿病常规饮食中全日钙、镁、锌、锂含量明显不足,提出了宜在糖尿病常规治疗基础上合理补充无机盐的指导性意见;首次证实长期摄入高纤维膳食促进糖尿病人锌吸收和锌正平衡的效用;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糖尿病无机盐代谢失衡及其骨质疏松较完整的发病学说和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此项研究成果先后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86年被评为湖南省十大科技成果之一;1992年《糖尿病无机盐代谢失衡与慢性并发症的关系》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自1992年以来,该学科先后四次获得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建设项目,代谢性骨病研究重点由继发性骨质疏松症转向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九五”期间,以国家“九五”攻关课题和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中标为契机,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均有较大扩展。采用高精度大样本多部位多仪器BMD对比研究及正常人群骨密度数据库的建立;激光共聚焦显微扫描图像分析早期形态诊断骨质疏松研究;骨质疏松的生物力学骨微损伤研究;骨疲劳实验机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抗骨质疏松新药复方尼尔雌醇片获得国家药监局的药物临床试验批件;抗骨质疏松新药动物实验的评估体系的建立,有限元分析评价骨质疏松力学变化与早期病变特征;从分子、细胞、整体上系统地阐明了基质金属蛋白酶与骨质疏松疾病的机理关系。
2001年以来,建立了骨质疏松新一代生化标志物和正常骨代谢指标数据库,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防治优化方案的研究与微骨折的鉴定与评价;骨微组织的三维重建和有限元分析易感基因筛查、骨质疏松药物筛选的细胞-组织模型和动物模型的建立与应用有新的突破。2002年,以《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与防治。
擅长:甲状腺疾病、graves病、甲状腺功能减退、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腺瘤、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