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耻!为什么马拉松运动员“钟爱”这个兴奋剂?
4月24日
服用兴奋剂违反了公平竞技的原则,是对体育精神的亵渎。
根据中国反兴奋剂中心4月22日公布的兴奋剂违规信息,著名女性大众跑者,目前已经转入注册运动员的 刘敏 被查出 外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阳性。
根据新浪跑步的介绍,刘敏是贵州省六盘水人,曾在业余体校参加训练。
2014年贵阳半马是她首次参加马拉松赛事。刘敏从2017年开始尝试全程马拉松,首马是在上马,跑出了2小时49分09秒的优异成绩。
刘敏个人PB是在2018年北马创造的,那场比赛她的成绩为2:43:37。
凭借2018北马的PB,刘敏暂居“我要上奥运”第七期万人名单的第2名,仅次于留美博士刘子杨。
由于马拉松近年来备受国人关注,作为大众跑者中的佼佼者,且形象良好,刘敏自然也受到众多跑者关注。
与众多专业运动员选择退役后继续从事马拉松运动,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靠比赛赚钱不同的是,刘敏选择加入专业运动队,在重庆注册为专业运动员。
此次违规是在她注册为专业队运动员之后,在赛外飞行药检中被查出的。
为什么马拉松运动员“热衷”促红细胞生成素
刘敏被查出服用兴奋剂,其使用的违禁物质为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这是一种人体可以自身分泌的激素类物质,它由肾脏和肝脏分泌,能够促进红细胞生成。
红细胞的主要作用就是携带氧气,将从肺部吸入的氧气运输到全身。
因此,提高体内红细胞数量,从理论上说就可以提高人体有氧运动能力。
当然高原环境本身也可以促进体内EPO的产生,所以马拉松项目常常会安排高原训练,就是要通过高原缺氧环境下训练,促进体内EPO的分泌。
但非治疗目的外源性注射EPO显然就是使用兴奋剂。
滥用EPO最臭名昭著的就是已经被剥夺连续七次环法自行车赛冠军,遭到终身禁赛的美国自行车运动员——阿姆斯特朗!
使用EPO会产生什么危害呢?
红细胞在体内的数量并非越多越好,当红细胞数量过多时,当红细胞在血管里随血液流动时,彼此之前碰撞摩擦,以及与血管壁的碰撞摩擦的几率都会大大增加;
这样反而增加了血液流动的阻力,称为血液粘滞性升高,氧气运输效率降低,从而变成典型的欲速则不达。
使用EPO虽然看似可以提高成绩,但也会使得血栓和心脏病突发的几率上升,近些年来一些运动员在比赛和训练中猝死时有发生,可能就与非治疗目的注射EPO有关。
检查滥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利器——生物护照违规
兴奋剂检查中的生物护照技术是近年来采用的一种新的检测规则,它采用连续多次兴奋剂检测,从而通过连续多次检测数据的关联分析,从而判定运动员是否使用了兴奋剂。
生物护照技术顾名思义给每一名运动员建立“生物护照”。
运动员的每一次检测结果都被跟踪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反映运动员一段时间内的生理数据变化,如果某些数据在某个阶段呈现无法解释的异常波动,那么就意味着运动员可能使用了兴奋剂。
举例来说:
红细胞含量在体内保持有限的波动,如果某一次检测发现红细胞含量异常上升,则该运动员则可能使用了EPO(促红细胞生成素),此时虽然并没有发现运动员使用EPO的直接证据,但也可以判定服用了兴奋剂。
因为多数情况下,药物在体能代谢速度很快,往往24-48小时以后就无影无踪,想要在运动员训练期间逮着正在使用兴奋剂的运动员,可谓撞大运。
而生物护照技术的应用让赛外使用兴奋剂面临很大风险。因为该技术并不是凭借一次结果进行判定,而是对长期生理数据进行跟踪,这就要求运动员需要长期对自己体内物质负责。
马拉松兴奋剂事件究竟是层出不穷还是偶尔发生
目前国内火爆的马拉松市场,因此频繁参赛赚取奖金成为部分精英选手的吸金之道。
同时他们对于参赛抱有侥幸心理,寄希望于赛事组委会并不会检查业余选手是否服用兴奋剂,这些都造成了大众马拉松赛场中,高水平业余选手服用兴奋剂很有可能不是个别现象,潘多拉的盒子正在被打开。
当然也不排除这些跑者吃的营养补剂或者食物中,可能含有“兴奋剂”成分,比如猪肉中就极有可能含有违禁成分“瘦肉精”。
根据中国反兴奋剂中心2016年年报对于肉食品的检测,市场上肉类制品中含有违禁成分的比例甚至高达10%。
但从众多运动员EPO呈阳性事件看,不大可能是误服食物造成的,因为EPO没有口服药物,都是肌肉注射。显然这是有预谋的使用兴奋剂。
五、小结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服用兴奋剂是专业运动员在国际、国内大赛上才会做的事情。
然而,兴奋剂其实正悄然从竞技赛场蔓延到别处,包括校园体育、群众体育赛事中。
中国田协表示今年将针对年度排名前50名的大众马拉松选手进行兴奋剂跟踪检查,同时加大抽查的力度。
服用兴奋剂违反了公平竞技的原则,是对体育精神的亵渎。
无论马拉松这项运动如何火爆,无论在比赛中PB多么充满诱惑,无论你多么追求成绩,道德的底线都是每一名跑者都不应该突破的。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