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医生

登录 注册

益生菌不是万金油,别让伪科普害了孩子

4月28日

热传的文章其实就是益生菌厂家的软文,不可信。和抗生素一样,益生菌也不能滥用。

查证者:欧茜 石磊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较真平台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最近妈妈群体盛传一篇《益生菌将替代抗生素,对孩子是一种救赎!》的文章,这标题可以说很敢写了!随意截取其中的段落给大家感受一下:

春雨医生

再往文末一看,前面铺垫了那么多神乎其神的内容,最终目的却是为了推荐“某某牌益生菌固体饮料”。不得不说,这样的标题+伪科普内容,真的很容易让妈妈掉进“益生菌”神化的坑里,今天咱们就“益生菌将替代抗生素”这件事来好好聊聊。

一、益生菌就是某些对人体“友好、有益”的细菌

在临床中会遇到一类家长,家中给孩子常备益生菌,拉肚子呕吐用益生菌;便秘用益生菌;胃口不好用益生菌;湿疹用益生菌,感冒发烧也用益生菌……心态基本是:益生菌横竖不是药,不吃白不吃,反正吃了也没有坏处,就吃点吧。那么益生菌到底是什么呢?

人体肠道的微生态系统是机体最庞大和最重要的微生态系统,是激活和维持肠道生理功能的关键因素。正常情况下,人体选择性地让某些细菌定植于肠道,其在人体内会发挥生物屏障功能,参与免疫系统成熟和免疫应答的调节,并对机体内多种生理代谢起着重要作用。这些对人体“友好”“有益”的细菌,就被称之为益生菌。

益生菌确实有助于防止身体被不友好的细菌或其他微生物感染。但值得一提的是,从我们出生的第一天,从第一口奶开始,益生菌就已经开始在我们肠道定居了。就算我们什么都不做,益生菌也已经成为我们的好朋友了。

当机体受到年龄、环境、饮食、用药等因素影响时,就会引起肠道微生态失衡,可以引发很多疾病,例如: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代谢性疾病;肝硬化;肝衰竭;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结直肠癌。而益生菌会对肠道菌群失衡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二、但市面上所售的“益生菌”,确切地说应该是益生菌制剂

看到这里,是不是对益生菌燃起了熊熊希望?但是,目前市面上所售的“益生菌”,确切地说应该是益生菌制剂,只是微生态调节剂中的一种。

微生态调节剂是指在微生态学理论指导下产生的一类能够调节肠道微生态失衡,保持微生态平衡,提高宿主(人,动植物)健康水平或促进健康状态的生理性活菌(微生物)制品,同时包括了这些菌体的代谢产物以及促进这些生力菌群生长繁殖的物质制品。微生态调节剂分成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

三、目前没有证据表明,益生菌制剂对预防或治疗某种疾病有重大作用

那益生菌制剂是否也可以调节肠道微生态,减少以上疾病的发生呢?

美国儿科学会(AAP)在2010年发布了一份关于益生菌制剂的临床报告,也许能告诉我们答案。这份临床报告回顾了目前已知的益生菌和合生元的健康效益,并没有发现其对预防或治疗某种疾病有重大作用。报告具体如下:

1、益生菌制剂作为一种补充或食物,含有可存活的微生物,可以导致寄主菌群的改变。使用益生菌制剂对治疗急性病毒性胃肠炎的健康儿童以及预防健康儿童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有一定作用,但作用不大。

2、有低级证据显示,益生菌能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坏死性结肠炎发生率,但需要更多的研究证实。

3、应用益生菌治疗儿童幽门螺杆菌胃炎、肠易激综合征、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婴幼儿绞痛以及预防儿童过敏的随机对照试验未能证明益生菌制剂明确有效。

4、益生菌制剂已被证明对预防人类癌症或治疗儿童克罗恩病没有作用。

为什么益生菌和益生菌制剂对疾病的影响会有这么大的差异?研究猜测原因可能是这些:

1、益生菌是人体通过自然选择留下来的定植菌,种类繁多,不同的个体所拥有的益生菌群都不尽相同;

2、益生菌制剂是人工添加的,种类比较单调,配方固化,不一定适合所有人;

3、人工添加过程还要考虑生物利用度、储存过程、使用过程、有没有细菌失活、口服过程会不会被胃酸破坏等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四、益生菌制剂的风险同样不容小觑

说到这里,肯定有些人会跳出来说:报告都说了,虽然作用不大,证据不足,那不是有作用吗?你也不能证明没有用啊?

是的,我们不能否认益生菌制剂没有一点用处,但在决定是否需要治疗的时候,不单单要考虑治疗本身带来的价值,还要考虑治疗带来的风险,权衡以后再做决定。

来看看益生菌制剂有什么风险?在一项关于益生菌制剂安全性的系统性回顾研究中回顾了1984-2013年30年间在各大电子平台关于益生菌制剂的所有临床试验,得出以下结论:

1.益生菌制剂同过对共生菌的干扰,可能会令真菌或机会致病菌变的不安分;

2.一些实验表明益生菌制剂不完全安全,虽然严重的危害少见,但确实存在;

3.虽然有证据表明,益生菌制剂对急性病毒性腹泻的治疗和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有一定作用,但关于益生菌风险及不安全事件的研究还是很少。对于ICU患儿,术后患儿,住院患儿,免疫缺陷患儿这些高危人群会有引致败血症,真菌感染,胃肠道缺血等风险;其引发感染的危险程度,除了与个体因素有关外,还和益生菌的种类及剂量有关。

4.益生菌制剂在肠道内可能会出现基因转移,可能导致肠道细种群对抗生素耐药性。

由此可见,益生菌制剂虽然含有“友好的”“有益的”细菌,但并不是绝对没有毒害作用。大家使用的时候一定要严格遵循使用指征,密切观察使用后有无不良反应,可不能把它当做看门的“万金油”,更不能把它当做是抗生素的救赎者。抗生素不能乱用,益生菌也是不能乱用的。

参考文献:

1.Tina Didari, Sara Solki, Shilan Mozaffari, Shekoufeh Nikfar & Mohammad Abdollahi (2014)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safety of probiotics, Expert Opinion on Drug Safety, 13:2, 227-239.

2.Carry Armstrong AAP reports on use of probiotics and prebiotics in children,Pediatrics,December 2010

3.中国消化道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版),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106,9:3,193-206.

4Goldenberg JZ, Lytvyn L, Steurich J, Parkin P, Mahant S, Johnston BC. Probiotics for the prevention of pe- ditric 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15, Issue 12. Art.

5.Johnston BC, Goldenberg JZ, Vandvik PO, Sun X, Guyatt GH. Probiotics for the prevention of pediatric 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11, Issue 11. Art.

6.Allen SJ, Martinez EG, Gregorio GV, Dans LF. Probiotics for treating acute infectious diarrhoea.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10, Issue 11. Art.

7.Banks SSC, Thomas MR, Gordon M, Wallace C, Akobeng AK. Probiotics to prevent infantile colic.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16, Issue 12. Art.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较真平台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欢迎转发。

图片来源:123rf

春雨医生

春雨医生公众号

微信关注春雨医生,查看更多健康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