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医生

登录 注册

为什么村上春树说,跑步能对抗生活的毒?

9月14日

跑步可以释放生活中的压力,抚慰心灵。但是跑步时也要注意量力而为,跑步不是零门槛;享受跑步,但远离群体跑步;适度锻炼,别做跑步瘾君子。

有人说,打开你的朋友圈,跑步的人占比越高说明你的中产阶级成色越足。听起来有些嘲讽意味,但确实有报告显示,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后,一个国家就会进入以马拉松为代表的全民路跑的体育消费周期。

除去商家的利益驱动、新媒体的无脑鼓吹,跑步能够迅速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显然有更深层的原因。

村上春树谈为什么跑步时说,写作是一件“释放毒素”的事情,而他跑马拉松就是要用跑者的肉体强化来对抗小说家的“文学憔悴”

用跑步来对抗生活的“毒”

2015年的跑者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的跑者大部分生活在城市,多为中高收入群体,工作压力较大。显然,比起追求身体健康,寻求心灵抚慰才是诸多跑者们心照不宣的秘密。村上春树要对抗的“毒”是写作带来的文学憔悴,而中产新跑者们要对抗的“毒”,则是挥之不去的焦虑感。

春雨医生

给你一个仓鼠球,你会不停跑下去

如果把压力、焦虑、抑郁这些“毒”当做是某种黑色能量,跑道就像是一个巨大的仓鼠球,跑者们在其中奔跑不息,一圈圈消耗掉这些黏糊糊的黑色能量。

每次跟朋友小蛤见面,他总是神情焦躁,有时因为工作,有时因为生活,永远都处于一种不稳定的情绪状态。前段时间见他,却像变了一个人,说话做事都沉稳许多,问起来才知道这半年间他一直坚持跑步,刚开始只是凑热闹,后来且发现心头的不安感被一点点卸下来,跑完全程,腿是沉的,心却轻了。

春雨医生

根据神经学家的研究,跑步不仅能帮你驱散压力,还能保护你的大脑不受压力损伤。铃木教授在《锻炼改造大脑》中提到,长期的压力累积会杀死脑细胞,随之而来的是你的记忆力判断力各种力的下降,但跑步(其他锻炼同理)不仅能保护大脑免受压力侵袭,甚至还能逆转已经造成的伤害。越锻炼越聪明,这话有科学依据。

操作得当,跑步快感如嗑药?

你一定体会过跑步时那种愉悦欢快的感觉。因为跑步可以激活大脑中的奖赏体系,让你的大脑不断释放“快乐因子”多巴胺。还有很多东西会刺激快乐因子的释放:一块香甜的奶油蛋糕、一场美妙的音乐会或一次新奇的异域之旅。相较而言,跑步大概是性价比最好的高级奖赏之一。

而相对应的,性价比最低的奖赏就是药物滥用,嗑药(广义地讲也包括吸烟)让人欲罢不能的一个原因就是它会释放出超倍量的快乐因子,比奶油蛋糕能给你的多得多(大概2-10倍),但别想美事,它带来的快感会产生边际效应,随着用量增加,你的快感会越来越不明显,结果就是不断加大用量导致上瘾。

因为跑步可以激活相同的奖赏回路,科学家甚至已经在用跑步治疗成瘾行为。《锻炼改造大脑》一书指出,如果可以在跑轮和兴奋剂之间做出选择,实验小鼠会更多选择跑步,因为跑步产生了足够的快感来抗衡药物的效果。眼前顿时出现了啮齿类小动物自强不息的光辉形象……

没错,跑多了也会上瘾...

聪明的你可能已经想到,既然跑步能像吸烟甚至嗑药一样激活同样的奖赏体系,那跑步会不会也让人上瘾呢?答案是会的。而且这种现象并不少见,只不过程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就是一种“健康的成瘾”。

当你养成了定期锻炼的习惯后,一旦因为某种原因不能如期进行,就会感到烦闷急躁,这就是锻炼成瘾。曾经有一整个夏天,我每隔一天都会去家附近的游泳馆游泳,后来因为工作原因打乱了我的安排,导致那段时间我总是闷闷不乐,一点小事都能惹恼我,典型的上瘾戒断症状!

春雨医生

那么,如何用跑步正确对抗生活的毒?

量力而为,跑步不是零门槛

尽管跑步看起来对场地、装备和身体素质要求不高,但这都是假象,一旦疏忽大意,很容易给身体造成伤害。尤其是那些中级和中级以上的跑者,受伤最多,因为他们对自己总是过度乐观。做好知识储备,以防适得其反。美国宾州心血管研究院的松村博士发现:每周跑步时间超过3小时以上,就会增加过早死亡的风险,即使慢速长跑也是一样。

享受跑步,但远离群体跑步

跑步本来是件好事,但不知为什么,跑步(尤其是马拉松)在国内演变成了一种新型“广场舞”。新周刊的窦浩直接批评中国式的马拉松就是商业驱动下的愚昧狂欢。各种夜跑打卡、集邮似的参加马拉松比赛,本质上就是一种无脑的集体躁动。跑步其实是一项极其个人的运动,在这件事上,恐怕众乐乐不如独乐乐。

春雨医生

适度锻炼,别做跑步瘾君子

上面提到,跑步能够刺激大脑分泌快乐因子,也存在跑步成瘾的可能性。所以跑步的距离、时长和频率还要自己衡量,如果你非要细究具体用量多少,我只能回答你每次看菜谱时最让我崩溃的两个字:适量!

长路漫漫,若修不出强大内心,至少愿你有强悍肉体,抵抗岁月的毒。

春雨医生

题图来源:123rf图库

春雨医生

春雨医生公众号

微信关注春雨医生,查看更多健康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