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医生

登录 注册

踝关节韧带损伤的修复治疗原则

阅读1648 2019-12-25
亓向同
亓向同
创伤科 副主任医师 泰安市中心医院

山东省泰安市中心医院骨科 副主任医师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泰山医院副教授 泰安市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及劳动伤残能力鉴定专家 亓向同

踝关节扭伤是最常见的损伤之一,每天一万人中就有一例踝关节内翻伤。而崴到脚引起的韧带拉伤,撕裂或者断裂最常见。

踝关节解剖:

外侧副韧带:外侧副韧带由3束组成,由前向后分别是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和距腓后韧带。主要作用为限制距骨前移和内翻。

1.距腓前韧带:起自外踝前缘,向前下斜行止于距骨颈外侧面,厚2~2.5mm。中立位时距腓前韧带与足的长轴平行,与小腿的长轴垂直。主要作用是限制距骨前移。

2.跟腓韧带:起自外踝尖,向后下斜行止于跟骨外侧面,位于腓骨长短肌腱的深方。主要作用是限制跟骨的内翻。

3.距腓后韧带:起自外踝后部的外踝窝,水平向后止于距骨后外侧突,是3束中最强壮的1束。主要作用是限制距骨后移。

内侧副韧带:内侧副韧带又称三角韧带,由前至后呈扇形稳定踝关节内侧,是踝关节最强大的韧带。三角韧带分为浅深两层,深层的作用更重要。浅层包括舟胫韧带和跟胫韧带。深层连接内踝尖的下表面和距骨体内侧面,包括距胫前韧带和距胫后韧带。主要作用是防止踝关节和距下关节过度外展和外翻,限制距骨外翻、旋前以及前移。

发病率:

医院急诊:7~10%
运动损伤:16%年轻运动员中发生率:10%~30%年龄:多数小于35岁,通常为15~19岁遗留症状:59%疼痛、肿胀、僵硬感、不稳
踝关节不稳:40%
外侧不稳合并关节软骨损伤:55%
内侧不稳合并软骨损伤:98%

踝关节扭伤(韧带损伤)是骨科发病率最高的损伤

损伤机制:
外侧副韧带
旋后损伤: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
内翻伤:跟腓韧带

内侧副韧带
旋前伤
外翻伤

损伤病理分度

I度损伤:韧带拉伤,关节无不稳

II度损伤:韧带部分断裂,轻度不稳

III度损伤:韧带完全断裂,明显不稳

腓骨肌腱腱鞘积血或积液

撕脱骨折

腓骨干近端和远端骨折

下胫腓分离

 继发损伤踝关节外侧不稳软骨损伤发生率

Taga等:95%(22例)

Komenda and Ferkel等:25%(55例)

Hintermann:66%(127例)

我们的研究:外侧副韧带损伤119例

急性伤:50%

陈旧伤:61.2%

踝关节内侧不稳合并软骨损伤发生率:98%骨今中外

症状与体征:

一、症状:

急性期:肿胀,疼痛,瘀斑,活动受限。严重者患肢不能负重行走。

慢性期:不稳:不稳感、易反复扭伤,疼痛。

二、体征

压痛:距腓后韧带→跟腓韧带→距腓前韧带→跗骨窦韧带→跟骰韧带→跖骰韧带→距胫前韧带 →跟胫韧带→距胫后韧带→副舟骨→后踝

肿胀

旋后试验

旋前试验

特殊检查前抽屉试验(ADT):操作者首先稳定住腓骨和胫骨,然后将跟骨向前拉。阳性:提示距腓前韧带完全断裂。

距胫关节/距下关节

旋前位/旋后位

中立位/跖屈位

侧搬应力试验:稳定住腓骨和胫骨,但这时将踝关节置于内翻的位置,对踝关节侧向结构施加外力,如果病患表现出过度的松弛或疼痛,则测试结果为阳性,提示距腓前韧带或/和跟腓韧带完全断裂

铺助检查:
X线

应力位片

磁共振MRⅠ





治疗:
急救处理
Rest:休息
Icing:冰敷
Compression:加压包扎
Elevation:抬高患肢

康复练习
肌力练习:提踵、背伸抗阻、内外翻抗阻
平衡练习:交替站立、平衡木
功能性运动:行走、跳跃、跑步

外侧副韧带 急性损伤

距腓前韧带断裂:石膏固定于中立位
距腓前韧带断裂+跟腓韧带断裂:急诊手术
跟腓韧带断裂:急诊手术

外侧副韧带 陈旧损伤
出现不稳感或反复扭伤,经康复练习(肌力练习)无效,则手术治疗

内侧副韧带(三角韧带)急性损伤
单纯内侧副韧带损伤:少见,较轻,对症治疗

合并下胫腓分离:

闭合复位,轻度跖屈内翻内旋位石膏固定

闭合复位失败,则手术治疗

内侧副韧带慢性损伤
保守治疗:以肌力练习为主,包括胫骨后肌、胫骨前肌、踇长屈肌、趾长屈肌等

手术治疗:保守无效;目前更倾向于手术治疗

内外侧副韧带急性损伤
缝合

止点重建
外侧副韧带陈旧损伤
外侧副韧带紧缩
Broström手术
外侧副韧带止点重建:Karlsson手术
Karlsson手术
外侧副韧带止点解剖重建:改良Karlsson手术
外侧副韧带重建

外侧副韧带解剖重建

内侧副韧带陈旧损伤

内侧副韧带止点解剖重建
内侧副韧带解剖重建

康复
内外侧副韧带止点解剖重建:

术后3周:石膏固定

术后4~8周:支具固定,屈伸练习,部分负重

术后6周:内外翻练习

术后8周:完全负重

术后3个月:恢复日常生活和运动

内外侧副韧带解剖重建;
术后石膏固定3周,支具固定5周

术后3~8周,功能锻炼

术后8~10周,部分负重,功能锻炼

术后10~12周,完全负重

术后6~9个月,恢复运动

临床中对于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断裂是否修复存在较多争论。正确治疗的基础是对其机制及特点的充分理解,对于踝关节损伤,不能把手术视为保守无效的补充手段,是否选择手术及是否修复三角韧带,应根据每个病例特点而定。一般建议:

1. 内踝无骨折或仅可见点状撕脱骨折,需修复三角韧带
Lauge-Hansen 分型旋前-外展型和旋前-外旋型损伤中,内侧结构在损伤之始即呈紧张状态而首先遭到破坏。对于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或外旋外翻应力位时踝穴间隙>5 mm,即考虑三角韧带断裂。即使踝穴复位对合较好,也很难恢复其原有的张力,因此应充分考虑手术修复。

2. 内踝前丘骨折、丘间沟完整,需修复三角韧带
三角韧带深层起自内踝后丘及丘间沟,内踝前丘大块撕脱、丘间沟及后丘完整多提示三角韧带深层断裂,常见于旋前-外旋型损伤,损伤发生时应力以外侧为轴,应力从破坏三角韧带或内踝开始。此种类型损伤在固定内踝骨折块后,需进一步修复三角韧带。

3. 内踝横行或斜形骨折,无需修复三角韧带
该类型常见于 Lauge-Hansen 分型旋后-内收型,内踝骨折由于距骨撞击所致,骨折线呈横行或斜形,三角韧带将不承受应力,损伤也不会涉及内踝丘间沟,此时三角韧带完整的附着于内踝骨折块,进行骨折固定后即可提供踝关节内侧稳定性。
7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