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医生

登录 注册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与治疗

阅读325 2019-03-05
黄云华
黄云华
心血管内科 主治医师 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全身性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和易于发生骨折的疾病,随着全球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已跃居各种常见疾病的第7位,其发生率在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为22.6%,男性为15%,女性为28.6%,被称为“静悄悄的杀手”。

1 分类

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有分为与绝经雌激素缺乏有关和衰老有关的两类,绝经后骨松质丢失为1型骨质疏松症,与年龄有关的骨皮质和骨小梁骨丢失为2型骨质疏松症。因此1型骨质疏松症是内源性雌激素缺乏导致的;2型骨质疏松症是骨重建效率、钙和维生素D等的营养状况,肠和肾对矿物质代谢的影响及甲状旁腺激素的分泌水平综合作用的结果。

2、临床表现

早期可没有任何不适,因此被称为“静悄悄的杀手”。当骨量丢失达12%后开始出现症状。中后期比较常见的症状有:疼痛、驼背和身高变矮、骨折。最常见的骨折部位依次为:髋骨、椎骨、桡骨远端。

3、诊断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骨密度检测,生化检测、影像学检查、骨活检等几个方面综合评价。目前国际上多采用1994年WHo建议的白人妇女的诊断标准,亦即BMD-1.5SD~2.5SD为骨质疏松。,如果BMD在-2.5SD以下伴有骨折,可视为诊断成立或者严重的骨质疏松。

4、骨质疏松症和骨折的最佳评估

患者进行骨质疏松症风险的评估目的在于对骨量测量的基础上对骨质疏松症进行诊断,确定骨折的风险因素,亦即决定是否接收治疗。在评估中,病史以及体格检查是最基本的方法,同时还应包括对身高及体姿改变的评估。可预测的低骨量人群包括女性、高龄、雌激素缺乏、白种人、体质量较轻者和体质量成分指数较低、有骨质疏松家族史者、吸烟者和有骨折病史者。运动、深感觉、视力、身体个一般状况等及饮食中含酒精、咖啡因的饮料也会对骨量的减少产生影响。

5 治疗

5.1 营养

良好的营养是正常发育的基础,均衡的饮食、足够的热能以及适当的营养是包括骨组织在内的所有组织发育的基础。足够而适当运动对每个人而言都是重要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增加改的摄入。

5.2 体育锻炼

体育运动有利于提高骨密度峰值,尤其是抗阻力和高冲击性运动。老年人在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的前提下进行锻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BMD的下降。

5.3 基础性药物治疗

包括维生素D和钙。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对于达到高的骨峰值和一生中维持骨量是非常重要的。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维生素D的缺乏比钙的不足更为重要,因为在缺乏维生素D的情况下,单纯口服补钙并不能纠正钙的利用障碍。

5.4 针对性药物治疗

一种是抗吸收疗法,主要是基于对抗骨动态平衡中的再吸收作用,包括雌激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降钙素和二磷酸盐等;一种是合成代谢疗法,主要是针对促进骨形成,其中甲状旁腺激素的相关研究较多,效果较为肯定,氟化物可以增加骨密度,但是防止骨折方面一直被争议。雄激素受体调节剂、垂体后叶加压素替代物等鲜有报道。近年来发现的降脂药物他叮类对治疗骨质疏松也有一定的作用。

5.6 手术治疗 包括经皮穿刺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或者球囊成形术,对于缓解质疏松症引起的椎体压缩性骨折导致的疼痛,预防骨折进一步压缩有着较好的疗效。


0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