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医生

登录 注册

关于十日观察法

阅读1.5W 2018-08-01
廖辉燕
廖辉燕
感染科 主治医师 重庆市璧山区人民医院

每年的9月28日是世界狂犬病日(World Rabies Day),它是在国际狂犬病控制联盟(Alliance for Rabies Control,ARC)的倡议下,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C)及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共同发起,于2007年正式设立。世界狂犬病日不变的口号是:共同努力,使狂犬病成为历史(Workingtogether to make rabies history)。将世界狂犬病日设定为9月28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纪念因发明狂犬病疫苗而对狂犬病的防治作出最伟大贡献的法国科学家路易斯.巴斯德,他逝世于1895年9月28日。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所致的人畜共患病,带狂犬病毒的蝙蝠、犬或猫等咬伤后引起的,表现为烦躁、怕风、恐水、畏光、痉挛抽搐等极度神经兴奋乃至狂暴等症状,继之局部或全身麻痹而死亡。我国是世界狂犬病第二大国,我国的狂犬病主要由犬传播,本病病死率几乎100%,因此不得不高度重视。

狂犬病基础知识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Rabies Virus,RV或RABV)引起的人兽共患的世界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以恐水,畏光,吞咽困难,狂躁等为主要特征,是迄今为止人类唯一病死率高达100%的急性传染病。1962年Almeida等发现狂犬病病毒呈子弹状,1970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正式将狂犬病病毒确定为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病毒属(Lyssaviruses)。“Lyssa”之字来源于希腊字“rage”即狂犬病意思。

狂犬病毒是噬神经病毒,它的发病机制不是通过血液循环或者呼吸循环系统,而是主要沿神经逆行,最终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然后发病。具体来说,一旦狂犬病毒进入体内,它首先进入神经末梢。而神经细胞有神经纤维,神经纤维中有轴浆在流动。狂犬病毒随着神经纤维的轴浆以每天1.5~10厘米的速度向中枢神经流去。一旦到达中枢神经,也就是脊髓神经或者大脑,狂犬病毒入侵神经元。在脑细胞的神经元中,病毒大规模的繁殖,然后流向全身各处,特别是流到唾液腺,刺激唾液分泌,唾液里含有大量的狂犬病毒。这个时候部分病人会表现出像疯狗一样咬人。一旦狂犬病发,病人就会死去。

什么是“十日观察法”?
“十日观察法”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一种判断动物伤人时是否存在传播狂犬病毒风险的方法,世界卫生组织在2013年12月曾发布了特别针对东南亚的《狂犬病常见问题解答手册(下简称《手册》),在其中就提及“十日观察法”,官方表述是:如果动物在(抓咬人后)10天的观察期内,仍然保持健康[仅限于猫和狗],或经可靠的实验室使用正确的诊断技术证实动物为狂犬病阴性,则可以终止处置(即不再继续接种剩下的几针疫苗)。

注意事项
仔细阅读文中文字,不难发现,WHO推荐的“十日观察法”有几处重要之处引起注意:
1、十日观察法的正确理解是“立即用肥皂水和碘伏彻底清洁伤口后,第一时间去接种疫苗,如果十天后伤人的动物尚健康,即可不必继续接种剩下几针疫苗”。
2、十日观察法只适用于狗和猫,对于其他动物,还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持。但所有哺乳动物都有可能感染并通过唾液传播狂犬病毒(马、驴等食草家畜虽然传播狂犬病的几率极低,但仍有个例报道),因此,被不明情况的其他哺乳动物(包括陌生的人)咬伤,仍需要先接种疫苗,再设法通过抽血化验等方式确定动物(或人)是否携带狂犬病毒,再决定是否继续接种剩下几针。
3、被不清楚是否接种疫苗的哺乳动物轻微抓咬伤,即使伤口没有流血,伤者也应该接种疫苗。若伤人动物是家养猫狗,可观察动物十天,十天后动物尚健康,可不必继续接种疫苗。
4、被不清楚是否接种疫苗的动物舔到眼睛、口腔等黏膜部位,或舔到皮肤伤口处,同上述3处理。

为何WHO提出十日观察法?
猫、狗感染狂犬病毒后,在感染早期,它们的唾液中并不含有狂犬病毒。这时,即使被猫或狗抓咬伤,也不会有狂犬病毒进入人体。只有当病猫/病狗体内的病毒沿神经上行至脑,并在脑中复制增殖到一定量之后,才会进入唾液腺,这时猫狗的唾液中才带有狂犬病毒。被唾液中带有狂犬病毒的猫狗抓咬伤,就有可能会感染狂犬病毒。但到了这一阶段,猫狗实际上已经“病入膏肓”。即使暂时病猫/病犬还看不出明显的狂犬病体征,也一定会在3~5天内发病,并在发病后几天内迅速衰竭死亡。狂犬病起病很急,发病的猫狗能明显看出精神萎靡或狂躁、异食癖、畏光、唾液增多、后肢疲软等症状中的一种或几种。
“十日观察法”最初被提出时,是建议观察5天,看猫狗是否发病,但考虑到普通人可能无法准确判断动物的症状,为保险起见,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延长到了10天。可以说,从猫狗唾液中开始带有狂犬病毒起,10天后即使病猫/病犬还没有死亡,症状也已经严重到了一望便知的程度了。

一方面,任何疫苗、任何药物,都有一定程度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虽然随着疫苗制备技术的不断改进,狂犬疫苗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已经微乎其微,但注射后7天内,发烧、注射局部红肿胀痛、关节痛、疲倦乏力等轻度、短暂的不良反应,仍有0.3~10%的发生率。在不能确定伤人动物是否传播狂犬病毒的情况下,为了确保生命安全,接种狂犬疫苗,承担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是值得的。可是一旦确定动物在伤人时并不会传播狂犬病毒,再接种疫苗,便是白白承担风险,还要花钱、挨针扎、耽误工作学习。同时,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再接种剩下的几针疫苗,对公共卫生资源也是一种浪费。
另一方面,很多人对狂犬病存在恐慌的心理。有些人即使接种了疫苗、注射了血清,仍然不能放下心来;有些人回想起从前被猫狗抓咬伤,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接种疫苗,便一直惴惴不安。
最容易发生伤人事件的哺乳动物就数猫和狗了,明确了猫狗在伤人后十天仍然健康,就意味着伤人时不传播狂犬病毒,也能够消除很多人不必要的紧张不安。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狂犬病的潜伏期可长达一年以上(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潜伏期最长病例,潜伏期为6年),但大多数情况下潜伏期都为1~3个月,如果是小时候被狗咬伤过,已经过去十几年,也大可放宽心态,不必过度担忧。

温馨提示: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CDC所说的“十日观察法”是指“伤人动物在10 日观察期内保持健康,经可靠的实验室使用恰当诊断技术证明该动物未患狂犬病,则可以终止免疫接种。”该方法要求伤人动物需有两次以上明确记载有效的狂犬病疫苗接种史,或伤人动物需经可靠的实验室检测或观察未患狂犬病。但是该方法暂对于我国现实国情,似乎缺乏可操作性,基本上都建议立即接种狂犬病疫苗。十日观察法在中国的实施,还有待多方协调,努力好进一步的推进工作。

39
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