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医生

登录 注册
该条问诊记录已由春雨医生整理收起总结
问题描述:

眼智汇的六维一体能恢复视力吗 单眼先天性远视形弱视(男,8岁)

分析及建议:

单眼远视性弱视最主要的是单眼遮盖加近距离精细用眼训练,弱视训练仪可以辅助试试,不是必须的,市面上的弱视培训机构其实真实效果都存疑的,建议还是到医院进行正规的检查,遵从医生的建议进行规范的弱视训练,希望对你有帮助。

用户头像
患者

眼智汇的六维一体能恢复视力吗 单眼先天性远视形弱视(男,8岁)

朱小敏医生

你好,单眼远视性弱视最主要的是单眼遮盖加近距离精细用眼训练

朱小敏医生

弱视训练仪可以辅助试试,不是必须的。

用户头像
患者

现在市场上有个叫和光堂眼智汇治疗近视弱视六维一体。小孩做了训练,看视力表是提高了,但是仪器检测结果没有多大变化。不知对小孩视力是否有真正的效果,我怕只是暂时性的恢复。

朱小敏医生

市面上的弱视培训机构其实真实效果都存疑的

朱小敏医生

建议还是到医院进行正规的检查,遵从医生的建议进行规范的弱视训练

朱小敏医生

视力康复骗局:你的视力是如何「被提高」的? 原创: 罗荃 丁香园 2018-07-10 如今,走在街上常常能够看到打着「视力康复」牌子的机构,并声称能够「治愈近视散光」、「智能降低度数」,甚至「轻松摘镜」。 然而,多数近视的原理在于眼球过长,散光则是因为角膜各方向弯曲度不同。想要纠正这种状态,就要改变眼球的形状,目前通过训练是不可能做到的。 但许多家长都带着孩子参加过这一类机构的训练,并反馈「效果不错,不戴眼睛视力也提高了」,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这篇文章,让我们来还原「训练提升视力」背后的真相。 视力表的猫腻 受到场地、患者病情、认知水平等条件的限制,我们会使用很多类型的视力表。 但同一个人使用不同视力表确可能产生不同的测试结果。 这两种视力表中,显然左侧的视力表比右侧的更容易辨认许多。然而只有右边的才是「标准对数视力表」,而左边的因不符合国家标准早已被淘汰。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难辨认出二者的差距。 视力表国家标准中的部分要求 由此可见,视力测试受到心理和环境影响都很大。只有使用同一个视力表,光照、距离等环境要求都一样,且检查者采用同样的鼓励辨认方式,比较前后的视力才是正确的。 根据这一原理,如何根据自身需要调整本次视力的结果?把灯箱的灯源调暗一点,反射镜放远一点,或者换一个印刷对比度较差的视力表,缩短每个字的辨认时间,都能够使得测出的视力水平变差。 可诱导的「电脑验光」 上图显示的是同一天用同一台电脑验光仪,先后两次给同一个人测得的度数。 第一次结果:右眼 1075 度近视,左眼 1025 度近视。 第二次结果:右眼 300 度近视,左眼 275 度近视。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因为我们的眼睛存在「眼调节」。即眼睛需要看清楚近处物体的时候,会自动调节成一个「近视的状态」。那么一个本来就近视的眼睛,看近的时候就处于一个「度数更深的状态」。 做电脑验光时,我们应当避免「眼调节」的影响,不要盯着仪器表面或者其他近处的物体看,而是看着机器里面的图案,并想象它在很远的地方。 然而,不是每个人都会按照规范来操作的。左边的结果,就是故意要求被测者盯着仪器的探头,所得出的度数。 很多类似的细节可以引起或大或小的度数偏差。只要第一次测深了,以后度数「变浅」也自然就是机构的「功劳」了。 「配镜度数」不一定是「准确度数」 既然电脑验光可以诱导,那么镜片度数是准确的吗?拿现在的眼镜度数和之前的比较,是不是就能说明视力的变化? 当然不行。 首先,「配镜度数」并不一定就是「准确度数」。 如果患者试戴时不适应这样的度数,或者根据患者病情考虑需要加减,医生会进行调整,得出最后的度数,这个叫「配镜处方」。有时不同的医生或验光师给出的配镜处方略有差异,其实只要不违反配镜的基本原则,都是可以接受的。 此外,配镜处方包括球镜、柱镜和柱镜轴位多种参数,普通人并不熟悉。测镜片度数使用的焦度计,稍有偏差度数也不准确。 当我们把把眼镜拿去这类机构检测时,并不懂得机器的读数与使用,也只能相信他人汇报的结果了。 「视力训练」其实练的是大脑 前文提到的都是通过外部手段来影响视力评估的结果,那么通过训练真的可以使患者感到「不戴眼镜时视物变清晰」吗? 答案是可以的,这其实是通过训练使得「相同近视度数的人」测出了「不同的视力」,其原理来自于我们的「大脑的模糊适应现象」。 我们的视网膜在焦点处成像是最清晰的,但在这个焦点前面和后面的一小段距离里,成像也是相对清晰的。如果视网膜能接收到这段焦深范围内的光线,大脑也会识别为「清晰」。 假设焦深如图那么长,那么对于黄斑接收到的光信号,大脑会判别为「清晰」。 也就是说,大脑对不清晰是有一定的容忍范围的,只有超过了这个范围,我们才会感觉到不清晰。 下图中相机的景深可以很好的类比这一机制。 这就是视力训练有效果的原理,它其实起作用的地方根本不是「眼睛」,而是「大脑」。 大脑不断地适应模糊的视觉后,这段「可容忍范围」扩大,原本大脑认为不清楚的东西,也会变得清楚,于是视力就提高了。 只是,这一切适应都要建立在「模糊」的前提下。一旦戴上合适的眼镜,视觉突然变清晰了,聪明的大脑一定会选择最清晰的范围看,把原来能容忍的那些模糊影像全部抛弃掉。 所以,这样的机构一定不会让患者佩戴合适度数的眼镜,否则他们也就一秒破功了。为此他们也摸索出了最有效的说辞,那就是:「戴了眼镜就摘不下来了」,恰好击中了很多人内心的渴望。 这些机构由于没有系统的理论支持,采用的方法五花八门。其中很多训练方法需要高强度的用眼,与「减少眼睛疲劳」的近视防控原则背道而驰。 许多患者训练后视力「变好」了,但近视度数比原来还高。慢慢地,近视加深到一定程度,超过了大脑能容忍的范围,就再也看不清了,视力就会断崖式下降。 正规治疗,拒绝受骗 说到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这些机构使用的诸多方法并不高明,但是利用了患者急切的心理,以及一些知识盲区,从而实现了所谓的「轻松摘镜」。 其实,视力是提示我们及时去医院就诊的「警报器」,但大脑的模糊适应会欺骗自己,可能使得患者因为自觉「视物清晰」,而无法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无论是何种疾病,在正规的医疗机构就诊,相信医生的判断,才是最好的选择。至于一些吹上天的不靠谱广告,大家一起揭发吧!

朱小敏医生

这是丁香园的一篇靠谱科普文。

朱小敏医生

希望对你有帮助

用户头像
患者

谢谢医生及时回复,我会带小孩再去医院检查一下。

朱小敏医生

😊

提示:疾病因人而异,他人的咨询记录仅供参考,擅自治疗存在风险。


咨询时间: 2019-04-15
有帮助
没帮助
朱小敏
朱小敏  眼科 主治医师 已认证
百强医院  东部战区总医院
立即咨询
扫码关注医生, 方便随时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