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医生

登录 注册
用户头像
患者

最近体检报告中有如下内容:11.风湿检测提示:类风湿因子高56.30u/L(参考范围:0―20)。正常人多数为阴性,阳性率2%~5%,随年龄增长可呈增高趋势。SLE、皮肌病、硬皮病、自身免疫性溶血型贫血、慢性活动性肝炎、干燥综合征、亚急细菌性心内膜炎、结核、梅毒、结节病等患者可有部分阳性。类风湿因子阳性只有参考价值而无特异性诊断价值,建议半年复查,若有症状,专科诊治。(男,35岁)

王常明医生

你好,有什么症状吗?

用户头像
患者

我有慢性肝炎多年了,是否是这个病导致升高?需要如何进一步检查或治疗吗?

王常明医生

你好,有什么症状吗?有什么不舒服?

用户头像
患者

关节不痛,没什么症状。

王常明医生

有关节疼痛吗

王常明医生

有什么不舒服

用户头像
患者

35岁而已,怎可能有风湿呢?

用户头像
患者

没有不舒服,关节也不痛。

王常明医生

单纯的类风湿因子阳性,不能诊断为类风湿

用户头像
患者

是,完全没有风湿的症状。

用户头像
患者

那怎么会阳性呢?

用户头像
患者

王常明医生

没有症状

王常明医生

定期观察就可以

王常明医生

定期复查

王常明医生

性别?

王常明医生

单纯一个类风湿因子阳性也不够诊断类风湿的

王常明医生

RF主要为IgM类 自身抗体,但也有IgG类、IgA类和IgE类。各类RF临床意义有所不同。RF是一种以变性IgG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未经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其阳性率为80%,且滴定度常在1:160以上。临床上动态观察滴定度多少,可作为病变活动及药物治疗后疗效的评价。其他 风湿性疾病如SLE阳性率为20%—25%;硬皮病与 皮肌炎阳性率为10%—24%,滴定度较低。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和约50%的健康人体内都存在有产生RF的B细胞克隆,在变性IgG(与抗原结合的IgG)或EB病毒直接作用下,可大量合成RF。健康人产生RF的细胞克隆较少,且 单核细胞分泌的可溶性因子可抑制RF的产生,故一般不易测出。RF有IgG、IgA、IgM、IgD和IgE五类,用凝集试验法测出的主要是IgM类。多数作者认为,IgM类RF的含量与RA的活动性无密切关系;IgG类RF的含量与RA患者的滑膜炎、血管炎和关节外症状密切相关。IgA类RF见于RA、硬皮病、Felty综合征和SLE,是RA临床活动的一个指标。IgD类RF研究甚少。IgE类RF除RA患者外,也见于Felty综合征和青年型RA。在RA患者,高效价的RF存在并伴有严重的关节功能受限时,常提示预后不良。在非类风湿患者中,RF的阳性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但这些人以后发生RA者极少。 类风湿因子(RF)是抗变性IgG的自身抗体,主要为19S的IgM,也可见7S的IgG及IgA。它能与人或动物的变性IgG结合,而不与正常IgG发生凝集反应。RF主要出现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约70%~90%的血清中和约60%的滑漠液中可检出IgG类RF,这很可能是自身IgG变性所引起的一种自身免疫应答的表现。 IgG是感染等原因诱导的免疫应答中的主干抗体,这些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时会发生变性;此外,在炎症等病理条件下滑漠或其他部位可能产生不正常的IgG;这些变性IgG就构成自身抗原,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各种抗IgG抗体。滑膜液中的IgG类RF与变性IgG结合而形成中等大小的免疫复合物,比血清中的IgM类RF更具有致病意义,因为这一类免疫复合物易于沉积在关节滑膜等部位,可激活补体,形成慢性渐进性免疫炎症性损伤。 RF的检测最初是用致敏绵羊红细胞凝集试验(Rose-Waaler法)进行检测,目前最常采用IgG吸附的胶乳颗粒凝集试验;但此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不高,而且只能检出血清中的IgM类RF。IgG类和IgA类RF则需要用RIA或ELISA等方法检测。 RF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的检出率很高,RF阳性支持早期RA的倾向性诊断,如对年轻女性应进行RA和风湿热间的鉴别;而对非活动期RA的诊断,需参考病史。但RF也象ANA一样,并不是RA独有的特异性抗体。在SLE病人均有50%RF阳性,在其他结缔组织病如SS、硬皮病、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老年人中均可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率。

用户头像
患者

王常明医生

我发的这个你看一下

王常明医生

没有特殊症状,定期复查就可以

提示:疾病因人而异,他人的咨询记录仅供参考,擅自治疗存在风险。


咨询时间: 2017-07-29
有帮助
没帮助
该条问诊记录已由春雨医生整理点击查看总结
王常明
王常明  风湿免疫科 主治医师
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62医院
立即咨询
扫码关注医生, 方便随时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