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始建于1946年,是天津市最大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学医院和天津市西医医学中心,医院为三级甲等医院、全国“百佳医院”、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
一、历史沿革
在曲折的发展中,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走过了60多年不平凡的道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决定在全国建立五大中央医院。经过一年的筹备,天津中央医院于1946年12月1日正式开诊,12月15日开始收治住院病人,定名为“卫生部(署)天津中央医院”。
1950年4月中央医院改名为天津市立总医院。1956年更名为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1994年8月改名为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1993年被评为三级甲等医院,1998年被评选为全国“百佳医院”,2001年被天津市政府确定为天津市西医医学中心,2009年被评为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
二、单位概况
医院现设有32个临床科室、8个医技科室和8个临床研究所,在编在岗职工2854人。设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1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神经外科与神经病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内分泌学临床部)、4个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神经外科与神经病学、影像医学、内分泌学临床)、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消化科、神经外科)、5个天津市卫生系统重点学科(神经外科与神经病学、影像医学、内分泌学临床、胸心外科、中西医结合外科学)、6个校级重点学科和6个院级重点学科。
三、机构设置
职能处室:党委办公室、监察处、工会、团委、退休职工管理处、武装部、院长办公室、医务处、护理部、科研处、教学处、干部保健处、医疗安全部、门诊部、人事处、医德医风办公室、后勤处、设备物资处、财务处、外事处、健康事业部、审计科、保卫处、经济管理处、网络信息部、基建办公室。
临床科室:心血管内科、肾脏内科、血液内科、呼吸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代谢病科、感染科/风湿免疫科、急症医学科、心胸外科、重症医学科、泌尿外科、骨外科、普通外科(中西医结合外科)、肺部肿瘤外科、肿瘤内科、心血管外科、麻醉科、妇产科(妇科、产科、计划生育科、生殖医学科、产前诊断中心、宫颈病变科)、儿科(儿内科、新生儿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含NICU)、眼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中医科、皮肤性病科(含医学美容科)、核医学科、干部保健部、康复医学科、变态反应科、肿瘤放疗科。
医技科室: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PET-CT影像诊断科、超声科、输血科、病理科、药剂科、手术部。
四、发展与成就
1、医院特色
医院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医疗水平在天津市医疗卫生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在多学科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神经外科在颅脑损伤病理及临床研究;胸部肿瘤学科在局部晚期肺癌外科治疗、肺癌“个体化”多学科治疗、肺癌侵袭转移的分子机理及信号调节和气管肿瘤的外科治疗;血液肿瘤科在原发性骨髓衰竭性疾病的诊断、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治疗;消化科在消化道出血的综合治疗及内镜治疗技术等方面居于国际领先水平。
神经外科在颅脑肿瘤、脊髓肿瘤、脑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的外科治疗以及脑肿瘤的基础研究;胸部肿瘤学科在联合分子标志物及低剂量螺旋CT用于肺癌筛查早诊;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胰腺炎、重症胆管炎、败血症和多器官衰竭等疑难、危重症的治疗;普通外科在肝、胆、胰腺、乳腺、胰岛细胞瘤、胃肠等常规手术的治疗和腹腔镜外科;内分泌科在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和骨代谢病治疗与研究;神经内科在帕金森氏病及其它锥体外系疾病的发病机理实验和临床诊疗的研究、癫痫的发病机理、临床诊疗研究;核医学科在甲状腺疾病的诊疗和放射性核素的治疗;影像医学科在神经系统疾病、肾上腺肿瘤影像诊断、全身血管性疾病的介入治疗和骨矿含量测定的研究等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科研工作
“十一五”期间,科学研究工作取得长足的进步,共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48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31项。84项新技术填补了天津市医疗卫生系统的空白。发表285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被SCI收录的论文175篇。2010年和2012年,获得科研经费连续两年超过2000万。
3、教学工作
医院具有60余年的教学传统,治学严谨,教学底蕴深厚。临床医学专业是教育部质量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设有16个教研室,主要承担着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国际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本科全英文教学、博硕士研究生培养任务。临床医学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为一级学科博士授权学科(专业),含29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30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2个博士后流动站。全院教师总数831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副教授(副主任医师)434人,占教师总数的52.5%;授课教师中高级职称占74.3%,硕士学位以上学历占82.2%。教师中有1名工程院院士,12名政府授衔专家,享受政府津贴38人,天津市教学名师1人。近两年,教师参与人民卫生出版社、高教出版社规划教材编写16部,编委19人,其中主编3人,副主编4人。在院研究生、本科生1000余人,教学用房15657平米。
医院设有8个研究所,为人才培养提供科研平台。医院图书馆藏书4万余册,期刊类627种,其中外文刊物156种,中文刊物471种,有3个中文医学文献、期刊引文数据库,1个英文医学期刊数据库,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检索、查新、查引服务。此外,医院还承担着天津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院、护理学院、公卫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麻醉专业,以及护校、成教学院、二级学院的部分教学任务。
4、人才工作
近五年,总医院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根据医院实际情况,修订了相关文件,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大力推行百人培养计划。医院现有“131”第一层次人才3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3人,人事部百千万人才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天津市特聘教授1人,天津市特聘讲座教授3人,天津医科大学“211”工程特聘教授1人,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新世纪人才49人,天津医科大学新世纪优秀人才15人。
5、设备管理
从引进我国第一台大型贵重精密医疗仪器设备CT机,到90年代引进的数字胃肠机、各种X光机、CT、MRI、ECT、药物浓度检测仪、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手术导航系统,该院的医疗设备水平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进入21世纪,该院又先后引进64排CT扫描和PET—CT。伴随着该院第三住院大楼的竣工启用,该市唯一一间术中可以进行核磁检查的磁共振手术室和能够集中心脏外科、神经外科、普外科等多科室手术治疗的杂交手术室也一并投入使用。先进的设备、领先的技术为该院医疗、教学、科研整体水平的持续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地址 : 天津市和平区鞍山道154号
电话 : 022-60362255(总机);022-60361301/1365(预约),022-60362288(咨询)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是天津市乃至全国闻名的神经病学诊疗中心,集临床、科研和教学于一体,致力于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癫痫及神经系统变性病等各类疾病的临床综合诊治与研究工作。拥有4个病区160张住院床位、8张床位的重症监护病房(NICU),以及8个无假日门急诊的临床服务平台,年门诊量21万,年出院人数超过4500人。并拥有使用面积达5400m2 包括神经免疫、神经生化、神经电生理及流行病学四个研究方向的专业实验室研究平台(神经病学研究所)。可支配的国家级项目资助经费逾4000万元。医教研队伍人力资源丰富,人员结构合理。每年培养毕业的博硕士研究生、进修生约50名,海外实习、见习留学生近100名。 他们努力为患者提供高水平专业化的临床服务。对早期缺血性卒中患者采取规范化抗栓治疗同时及时完善颅内外血管的检查评估及介入治疗。在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的诊疗中累积了丰富经验并取得了诸多成果,尤其是在国内率先利用小剂量的美罗华(Rituximab)对视神经脊髓炎患者实施免疫修饰治疗,疗效显著,在天津市率先开展针对多发性硬化症的倍泰龙(Betaseron)、利比(Rebif)等免疫治疗,并发现了重症肌无力病人对于免疫调节药物反应性的细胞标志物。利用该院神经内外科联合治疗的优势,为癫痫及帕金森病患者提供专业化治疗,并逐步完善痴呆及帕金森病患者的筛查。同时,作为国家第一批临床药物观察研究机构,已拥有20年的临床新药实验观察经验。该科将始终以临床服务为核心,以天津为立足点,服务范围辐射全国,为解除广大患者病痛不懈努力。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血管内科是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支柱性学科之一,博士学位授权点,其奠基人是我国著名的心血管病学家石毓澍教授和周金台教授,在万征教授15年领导下科室全面发展,现任科主任为孙跃民教授。目前科室诊疗手段全面,各项技术能力均居国内先进水平,为国内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心血管内科诊疗中心之一。 介入心脏病学: 该科现有2个导管室,并配有世界先进的大型心血管造影系统和其他各种医疗设备。每年完成各种心导管手术5000余例,可完成国内开展的所有介入心脏病工作,是卫计委心血管病介入诊疗(冠心病、心律失常)培训基地,也是天津市介入能力最全面的心脏介入中心。 冠脉造影检查和冠脉支架术: 科室在天津市率先实施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15年,可365天不间断为患者提供急症介入诊治,先手术后交费。以万征、张文娟教授为核心的冠脉团队(包括李永乐、于向东、王清、徐绍鹏、高玉霞)在实践工作中积极开展左主干病变、慢性闭塞病变、分叉病变、弥漫多支病变等复杂病变的介入治疗。 快速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 科室拥有Carto和Ensite两种三维电标测系统,多台六十四导电生理记录仪、心脏程序刺激仪,可独立完成各种常规和复杂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工作。以蔡衡(包括聂晶、李洪仕)为核心的团队完成天津市例数领先的房颤射频消融工作,手术成功率高,并规范随访术后患者;常规开展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扑、房速、室早、室速的介入工作,有效率在99%以上。蔡衡的个人射频消融总例数已居全国前十。 起搏器植入治疗: 该院自70年代初开始为适合的患者开展起搏器植入,是我国起搏器工作创始单位之一。起搏器植入术是治疗症状性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唯一手段,三腔起搏器是心力衰竭非药物治疗重要手段之一,ICD是防止室性颤动等恶性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猝死的重要手段。周金台教授是我国起搏器工作创始人之一,在万征教授指导下该专业取得长足进步,现工作主要由张文娟、于向东负责。 先心病、瓣膜病和肺血管疾病的介入诊治: 杨振文博士主持该项工作,全面开展经导管封堵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及其它先心病的介入治疗,创伤小,恢复快。开展规范评价肺动脉高压的病因、严重程度和对治疗的反应,为患者选择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并在国内率先为肺栓塞患者开展经皮肺动脉成形术。 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高脂血症的规范诊治: 以孙跃民、边波等组成的学术团队,在门诊和病房以各学科指南为指导对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和高脂血症等心血管内科疾病进行规范治疗,尤其擅长顽固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高血压合并精神心理疾病和各种心肌病所致心力衰竭的综合管理。 疑难、危重心血管疾病的诊治: 该院CCU成立于1979年,具有先进的监护和医疗条件及丰富的临床经验, 为每位患者提供24小时无间断的治疗和护理,已成功救治大量复杂心血管危重症患者。依托总医院综合性医院优势,在多脏器功能不全、合并多科疾病、疑难罕见心血管疾病诊治方面独具优势。 超声心动图室 周金台教授建于1979年,配北京产M型超声心动图仪。超声心动图室现有心血管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仪三台(Philips iE33型2台,CX50型1台)。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除了开展常规的心脏及大血管检查外,还开展了三维超声心动图、食道超声心动图、负荷超声试验、心肌组织多普勒定量检查、胎儿心脏病的超声心动图检查和结构性心脏病介入和外科术中实时监测等多项新技术。黄灿亮主任技师技术精湛,擅长疑难复杂心脏结构功能的超声诊断,杜鑫从牛津大学学成归国,掌握国际先进水平。 心电学室 心电学专业基础扎实,实力雄厚,由林传骧教授始建于1947年,具有近50年丰富的诊断经验。可常规开展普通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动态血压和食道调搏等各项心电学检查。率先开展直立倾斜试验,填补了该市该项空白,提高了对不明原因晕厥的诊断和治疗水平。王志毅副主任技师擅长疑难心电现象诊断。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肺部肿瘤外科以肺部、纵隔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为特色,与天津市肺癌研究所相互依托,使其临床和科研水平均处于国际及国内先进水平,是天津市重点学科。科室成立于2006年12月,现开放病床75张,依托医大总医院强大的综合实力,拥有PET-CT、64排螺旋CT、磁共振、电视胸腔镜、电视纵隔镜、纤维支气管镜等高精尖肺癌诊疗设备。科室以全国著名肺癌专家、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特聘教授、天津医科大学副校长、天津市肺癌研究所所长周清华教授为学科带头人,开展以外科手术为主的肺癌综合治疗,成功实施各种类型的肺、气管、纵隔、胸壁外科手术,在国内首创术式二十余种,治疗效果处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 肺部肿瘤外科诊疗特色: 1.肺癌早诊早治及微创外科治疗:擅长电视胸腔镜和纵隔镜在胸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精确肺癌分期并指导临床综合治疗。率先在天津市开展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系统淋巴结清扫、肺楔型切除、肺及胸膜活检等。微创胸外科手术技术可以使原来因高龄及心肺功能不佳而无法耐受传统开胸手术的肺癌患者获得外科手术根治机会。 2.以外科手术为主的肺癌综合治疗:规范的肺癌整块切除加系统纵隔淋巴结清扫作为肺癌的标准术式。中心型肺癌则采取支气管和/或肺动脉袖状成形肺叶除,最大限度的切除肿瘤和最大限度的保留患者肺功能,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肺癌规范化手术治疗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策略,降低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明显改善了肺癌患者的预后。 3.局部晚期肺癌的外科治疗:对肿瘤侵犯心脏大血管、气管隆突、食管、胸壁等的病例,有选择地施行肺癌切除联合上腔静脉切除、人造血管置换重建;部分心房切除、隆突切除重建、食管切除、肺上沟瘤根治性切除等,不但能使部分局部晚期肺癌获得根治切除,并能结合放化疗等综合治疗使患者获长期生存。其5年生存率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4.气管肿瘤的外科治疗:病变根治切除及气道重建治疗气管肿瘤,技术难度高手术风险大,该科室技术成熟,手术例数居全国领先,术后效果佳,生存期长。 5.纵膈肿瘤的外科治疗:包括诸如胸腺瘤、畸胎瘤等各类纵膈肿物。对肿瘤侵犯心脏大血管、胸壁等的病例,有选择地施行纵膈肿物切除联合上腔静脉切除、人造血管置换重建;部分心房切除、胸骨重建等,不但能使部分局部晚期纵膈肿瘤获得根治切除,并能结合放化疗等综合治疗使患者获长期生存。 6.肺移植:肺移植是目前终末期肺部疾患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肺部肿瘤外科是卫生部批准的天津市肺移植中心,可开展肺部终末期疾病的单肺移植及双肺移植术。
1.天津儿科专业的发源地、培养儿科医师的摇篮 总医院儿科于1946年建院之始由毕金钊等一批著名儿科专家创立,当时汇集了齐鲁医学院、北京医学院、安徽医学院,南京中央大学等全国各地的医学优秀人才。1950年后又从全国各大医学院校吸引了一批专业人才充实儿科队伍,而后市卫生局又从该科抽调2名骨干力量筹建了天津儿童医院,并陆续选派专家组建其他各大医院儿科。所以,总医院儿科是天津儿科专业的发源地。 自建科之始,儿科每年接收数名全国各地儿科医师进修学习,自上世纪90年代起,儿科成为天津市首个儿科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点、2009年成为首个儿科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点,迄今为止,为全国各地培养了大批儿科临床医师,目前这些医师多数已成为各医院的骨干力量和学术带头人。所以,总医院儿科也是培养儿科医师的摇篮。 2.持续不断的学科建设及发展 经历了上世纪60年代的十年浩劫、以及90年代全国儿科届的萎靡时期,总医院儿科不但顽强生存,而且从未停止学科建设的脚步。1989年始儿科病房设有普通病房和新生儿病房;1994年为了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满足儿科病人的需求,利用瑞士资助的先进设备组建了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迄今总医院儿科成为该市综合医院中唯一具有一定规模的集普通儿科及新生儿科为一体的科室,为集儿童医疗、保健、科研、教学于一体实力雄厚的学科,在该市享有较高的声誉,也是该院内、外、妇、儿四大重点科室之一,在医、教、研方面成绩显著,近年连续被评为医院的十佳科室之一。 二、科室现状: 硬件条件: 近年来总医院对儿科实施扶持政策,不断加大投资力度用于儿科的建设,先是在2011年完成新生儿病房的扩建,使得新生儿病房的设置更加合理,符合特殊护理、治疗单元的质量控制标准以严格控制院内感染,增加床位及必要的设备。目前新生儿病房占地面积270 m2,重症监护病房内可容纳23张暖箱床位、另设普通新生儿病房可容纳10张床位。配置有进口暖箱、有创机械通气呼吸机、无创机械通气呼吸机、双水平无创机械通气呼吸机、抢救辐射台、多功能监护仪等重要抢救治疗设备。 2012年医院完成对儿科、急诊楼的改建工程,使得儿科门诊、急诊以及普通儿内科病房搬迁到同一建筑,且配有专门的儿科收费处及药房。如今的儿科部各项条件和设施均得到很大改善,集儿科特色化、规范化、专业化为一体,各楼层标识清晰,为患儿营造温馨舒适、简洁便利的就医环境: (1)儿科急诊位于三层,配有4部电梯(楼内2部,外挂2部),患儿等候区除配备等候椅外,并有LED大电子显示屏方便家长及时了解患儿就诊顺序,墙面各型宣传(包括诊疗、注射、输液流程图)、健康教育、卫生科普的平面和立体画面,同层设有儿科急诊室、儿科药房和收费处、观察抢救室、静脉输液室、静脉取血室、皮试和肌肉注射室、雾化治疗室、心电图室及肺功能室等。输液区的条件明显改善,宽敞明亮,输液床单位设置合理,配备有天花板输液滑道、空气清新机、电视机等设备。 (2)儿科门诊位于四层,诊室7间,就诊环境明显改善,增加了每日专家出诊人数及每周特色专科门诊的次数(小儿内分泌、小儿哮喘、新生儿等),普通门诊和专家门诊实行“一人一医一诊室”。 诊室外有较大的活动空间,设有儿童互动活动设施、营造出温馨的儿童之家的气氛,消除患儿对医院的恐惧心理,。此外大型LED电子显示屏显示出候诊信息,使整个就诊过程方便、舒适,体现了以人为本、以患儿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3)儿科儿内病房位于五层全层及四层的半层,病房床位扩建至53张,条件极大地改善,扩建后的病房设有单人间、双人间、多人间、特需病房及重症监护病房(PICU),病区分为感染区及非感染区,以满足不同的需求。全部病房明亮宽敞、通风良好,单、双人间均配备有彩电、冰箱、卫生间及淋浴设施。病区内色彩鲜明的温馨提示语及活泼可爱的卡通画随处可见,为患儿及家长提供舒适、和谐及轻松的医疗环境,提供人性化的服务管理。儿内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为全封闭管理病房,配有先进的抢救、监护设施,包括监护设备塔、有创及无创呼吸机、洗胃机、心电呼吸监护仪、血氧监护仪、微量输液泵、微量血糖仪、经皮胆红素测量仪、血气分析机、激光治疗仪等,能开展儿科各类危重疾病的救治,专业医护人员24小时不间断地对患儿的病情、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护,为危重患儿的生命抢救提供有力的保障。 技术人员实力:经过多年的建设,儿科形成了老、中、青年龄结构合理,业务精湛、 技术全面的专业队伍,同时具有一支专业职称合理,技术水平良好,服务质量较高的护理队伍。 儿科现有在职执业医师35名,职称结构:正高级 4人、副高级 6人、中级 11人、初级 14;学历结构:博士研究生 4人、硕士研究生 27人(79%)、本科学士 4人(12%)。三级查房梯队:三级查房医师7人;二级查房医师11人;一级查房医师17人。亚专业人才梯队:副高及以上医师基本有自己的亚专业方向,部分有固定的专科门诊。 儿科现有在职执业护士60名。人员数量满足要求、结构合理。年龄构成:30岁以下 63.3%,30-50岁31.7%,50-60岁,5.0%。学历构成:硕士学位1.7%,本科及本科以下98.3%。职称构成:副主任护师1.7%,主管护师23.3%, 护师与护士75%。 医疗水平: 多年来,儿科对小儿内科各种疾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儿科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及良好的就医环境赢得了广大患者的信赖,前来就诊的病员覆盖该市及我国北方地区。门诊设有普通门诊、专家门诊、著名专家及特需门诊、新生儿专科门诊、内分泌专科门诊、哮喘专科门诊等,每日均有4-5名资深专家坐诊,以满足不同的患者需求。急诊24小时对外应诊,每班至少3名医师应诊,技术力量搭配合理,利于危重症病人能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治。门急诊尚开展过敏原检测、肺功能检测、智能检测、脱敏治疗,雾化治疗、激光治疗等多项诊治项目,并有宽敞舒适的临时观察输液室床位75张,以缓解住院床位的紧张。近3年来儿科日门急诊量逐年上升,现平均每日600人次左右。病房住院病人的诊治严格按照三级查房制度进行,对疑难及重症病例采取全科讨论以及院内、院外会诊的方式极力解决;并划分出感染性疾病、非感染性疾病以及危重症病区。近3年收治的病人数逐年增加,病种多样化,疑难症及危重症的诊治例数及成功率也逐渐增多。近3年每年治愈出院人数在3000左右。 特色专科水平: (1)小儿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儿科内分泌遗传代谢专业是该科的优势专业之一,持续发展数十年,从最初李宝爱主任(70年代)、叶大勋主任及马咸成主任(80-90年代)、刘戈力主任及杨箐岩主任,到如今郑荣秀主任等,代代传承并不断发展,如今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临床和研究水平一流的的队伍,如今在小儿内分泌疾病的临床诊治以及科学研究方面均在该市乃至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几十年来诊治了大量内分泌病人,例如: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低下、性早熟、肥胖、生长发育迟缓等疾病,目前每年在儿科内分泌专科门诊随访的病人约1000人次。依托该院特检实验室的强大实力,儿科不但开展了常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化验检查,而且开发创立了许多特色检查,如骨龄测定和分析、生长激素激发试验、生长曲线的观测分析、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刺激试验、简易GnRH激发试验、IGF-1及IGF-BP3的检测等均在该市乃至全国处于领先的技术,在提高小儿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诊治水平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此外该科还是世界糖尿病基金会资助、中国儿童糖尿病教管理项目在天津唯一的中心。近3年来,每年举办糖尿病儿童夏令营,对糖尿病儿童的规范化诊治及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每年还举办小儿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医学继续教育学习班,以增加该科的辐射力。 (2)新生儿疾病: 新生儿专业在全国和该市有一定的声誉,设有新生儿病房和新生儿专科门诊。新生儿病房占地面积和床位结构合理,由资深的新生儿专科主任医师管理,并有一支技术精湛、对新生儿疾病护理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护理队伍,能够应对各种危重新生儿的护理和熟练使用各种新生儿监护和抢救设备。新生病房的NICU配有国际一流、先进的进口暖箱、呼吸机和监护设备,对于早产儿、极低体重儿管理和危重症的抢救有着丰富的先进经验、不断的提高其治愈率和较少并发症,并对先天性代谢性和遗传性疾病、新生儿窒息合并多脏器功能损伤综合征、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各种新生儿期的诊断和疾病治愈率高。尤其是近年来新生儿病房率先开展外周静脉置入中心导管(PICC)技术、以及应用INSURE策略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BiPAP呼吸机无创通气技术的应用以来更是提高了对新生儿期的各种疑难病症和危重症能进行有效的诊治和抢救的水平,治愈率增高、并发症减少。近3年来,该NICU共收治病人近2500例,其中抢救该院产科转入病人2080例,包括小于30周早产儿98例,30-36周1000多例,抢救超低出生体重儿23例,极低出生体重儿193例,抢救极危重病人共1000余例,其中包括新生儿窒息416例,休克26例,DIC10余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277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0余例,肺出血10余例,新生儿细菌性脓毒症276例,气胸10余例,NEC20余例,心律失常10余例,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近10例,巨结肠危象1例等。 (3)小儿哮喘: 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发展及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哮喘、尤其是儿童哮喘的发病日益多,哮喘发作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生活甚至威胁生命。哮喘病人需要长期管理以达到最佳控制。但在我国的医务人员及患儿家属中普遍存在着对哮喘管理的认识不足,许多患儿由于未能规范治疗而使病情日益加重。该科儿童哮喘专科已成立近10年,与国际接轨,每年根据最新的GINA方案及我国哮喘指南制定儿童哮喘防治方案,规范化诊治已使数万名儿童哮喘患者受益。每周有固定哮喘专科门诊,对毛细支气管炎、婴幼儿喘息、儿童哮喘、过敏性鼻炎及儿童慢性咳嗽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开展儿童肺功能检测、体外过敏原筛查、粉尘螨皮肤点刺检查及螨虫舌下脱敏治疗。门诊的哮喘患儿除了来自该市的。还有来自唐山、内蒙、廊坊等外省市。每年哮喘门诊量大约为2400人次,大约70-80%的哮喘患儿能得到长期规范的治疗,并能得到长期的临床控制。近五年来每年参加天津市世界哮喘日的哮喘义诊活动,每年举办一次哮喘患儿家长的哮喘知识的讲座,在天津市儿童哮喘的诊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地位。 三、学科建设及学科影响力: 儿科拥有博士研究生导师2名,每年招收来自全国各地的儿科学硕士、博士研究生5-6名。每年接受外院高年资进修医师1-2名,并作为天津市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的主要基地之一,该科自2009年起先后共招收24名来自该市不同医院的儿科住院医师,根据对培训基地的要求,该科对每一期学员均制定周密培训计划,建立培训及考核档案,指定高年资主治医以上的专业人员临床带教,每周都举办一次集中学习,形式多样,包括病例讨论、专家讲座、指南解读以及病历书写规范等。不仅注重对他们临床三基的培养,还注重高尚医德以及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关心他们的生活及精神健康,严格考核制度,公平公正。迄今已有5名学员毕业,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着骨干作用。为响应国家支边号召,近3年中有2名医师先后前往甘肃省敦煌市医院进行为期半年的医疗工作指导,对当地儿科专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儿科有多位专家在国家级、市级的学术学会或期刊担任重要职务,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同时为扩大学术影响,积极主办各项学术交流活动,近3年来主办大型的儿科学术会议2次、医学继续教育学习班3次,同时每季度主办小型学术会议一次,根据临床的需要,邀请国内专家来院讲座,通过这种交流即扩大了该科的影响,又使该科的综合实力不断得到增强。 四、教学与科研情况: 儿科拥有优秀的医疗队伍和高素质的教学人才,作为天津医科大学教学医院,从天津医学院成立之日起即承担儿科临床的授课、带见习和实习任务,很好地完成了5年制、7年制、8年制和成人教育学院教学任务,2000年又承担了天津医科大学国际学院的英文授课任务,培养了大批的国内外医学人才。目前为天津市唯一培养儿内科博士生(博士生导师为刘戈力教授和郑荣秀教授)和主要培养硕士生的基地。近3年共培养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约75人,其中36人毕业并已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了骨干带头作用,包括一名外国留学生。儿科教学团队编写了天津医科大学国际学院的英文教材、刘戈力作为副主编参与2本教材的编写;多名教师曾被评为市级、院级及校级优秀教师。儿科教研室现为天津医科大学七年制授课优秀课程教研室、国际学院校级精品课。 近5年科室立项或参与各种科研课题5项,其中国家级参与1项、市级主持1项。并获多项科技成果奖励。科室人员近3年的主要发表文章近50篇,包括4篇SCI收录文章。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内分泌科由我国著名的医学家和医学教育家、我国内分泌和代谢病学领域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朱宪彝教授亲手创建。该科为卫生部教育基地,1980年起,受卫生部委托,连续举办了25届全国内分泌学习班,为我国建立一支具有临床工作经验的内分泌医师队伍作出了贡献,成为我国三大内分泌研究基地之一。1993年被确定为天津市教委重点学科。1995年被确定为天津市卫生局重点学科。近年来在申报“211工程”立项工作中被天津市人民政府列为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学科于80年代初建立了博士点,现有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8人。在全国级学术团体任职6人,在市级以上学术团体任职8人。 自科室成立以来,坚持以内分泌疾病的综合治疗为科室的发展方向,成立代谢性骨病、甲状腺疾病、糖尿病、垂体-肾上腺和性腺疾病4个亚专业组,在内分泌和代谢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临床总体水平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临床医生不仅能够诊治各种内分泌常见病、多发病,而且还具备诊治内分泌少见病、疑难病和危重病的能力。国内首次报告了“巴特综合征”、“肾素瘤”和“舒血管肠肽瘤”等病例。 目前,该科为卫生部“骨质疏松诊疗基地”,现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代谢性骨病研究队伍,具有丰富的骨病诊疗经验。拥有比较完善的检查措施,包括双能X线骨密度仪、25(OH)D3、1,25(OH)2D3、降钙素等的测定,擅长多种代谢性骨病的诊治,包括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软化症、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维生素D代谢相关性骨病、肾性骨病、先天性成骨发育不全等。在甲状腺疾病的诊疗方面,现已广泛开展甲状腺结节的细针穿刺活检,显著提高了甲状腺结节的诊断率。在糖尿病的诊疗方面,与普通外科合作,开展糖尿病的手术治疗,积极推广先进的治疗理念。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康复科始创于1946年,当时舒润石老先生自北京协和医院调至天津中央医院,并依北京协和医院的模式成立了理疗科,由此成为天津市物理治疗学的发祥地。1980年康复科更名为物理医学科并成立物理医学教研室,1988年正式更名为康复医学科随即物理医学教研室更名为康复医学教研室。康复科自1992年起建立了康复病房,尽管当时仅有6张病床,却成为国内综合医院中康复科建立自管病房的先行者之一,籍此,康复科基本完成基本框架和各类人员梯队结构并全方位开展康复医学工作,并成为自现代康复医学引进中国后,国内较早成立和发展起来的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康复医学科。 建科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末,受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康复科主要开展的治疗多为周围神经病损、各种急慢性炎症、瘢痕、粘连以及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关节炎等常见病、多发病等。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康复科逐步引进了大量的新技术,使该科的治疗水平、治疗病种都得到了逐步的提高和扩展。进入90年代以后,科室的中心工作由物理治疗扩展并转向康复医学的全面发展。自开设病房至今,病房的规模有了一定的扩大,康复医疗的设备的配备,各专业人员的培养都有了可喜的进展。 学科组成 学科学位授权点、在国内、天津市的学术地位 康复医学科由骨科疾病康复、颅脑创伤康复、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病的康复以及临床症状康复等几部分组成。并且在骨科疾病康复、颅脑创伤康复、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病的康复专业等方向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 主要科研方向、临床科研特色 在治疗技术方向,主要是物理治疗方面如,激光对兔角膜损伤修复的影响、激光对眼底损伤阈的观测研究、微波治疗肿瘤的试验研究、超声波疗法的研究和展望等。 在基础研究方面,主要是有关颈、肩、腰、腿疾病的病理、病因和治疗机制的研究。如脊柱整体观念和脊柱单元建立的设想等。 国内外交流 自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康复医学的兴起,康复科逐步加强了与国内外康复医学机构的交流联系,一方面大量派遣医生到国内、外进修学习,如派往日本、法国进行学习,派往北京、武汉、合肥、南京、辽宁等地,参加了诸如中华医学会、康复医学会、中国康复研究中心、WHO培训中心以及部办班的培训、进修学习;另一方面请进来,先后邀请了国内外的康复医学专家来康复科进行考察、讲学,并且先后接待了数批来自美国、日本的康复治疗专业学生的考察学习。 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 康复科自建科伊始就承担起了大量的教学与培训的重任。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康复科对天津以及全国各地前来学习、进修的专业人员进行办班教学、培训。其后,康复科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康复医学教研室,对各学制的在校医学生进行康复医学的教育,为现代康复医学知识的普及、为康复医学人才的培养作了大量的基础工作。目前主要承担着七年制、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护理专业的康复医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曾举办了两届专科制康复治疗班;目前正与天津医科大学体育部合作举办运动健身与康复专业。在进修生教育方面,康复科每年不定期地接待了大量国内、外康复医生的进修学习。 临床医疗优势、特色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康复科有着悠久的历史,物理治疗的历史与基础非常坚实,对于临床常见病如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关节炎、面瘫等周围神经病损以及各种急慢性炎症、瘢痕、粘连等均有极佳的特色治疗。在康复医疗方面康复医学科一方面有自身完整的康复治疗队伍,同时又有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各相关临床科室的强大技术优势,使他们在诸如脑卒中康复、颅脑损伤康复、脊髓损伤康复、骨科疾病与损伤的康复等方面具有强大的康复医疗优势。 门诊介绍 康复科秉承其悠久的历史以及雄厚的技术力量,广泛运用了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尤其是现代物理治疗技术和中医传统治疗技术,治疗病种主要包括:颈肩腰腿痛(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关节炎(包括退行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周围神经病损、各种急慢性炎症以及瘢痕、粘连等疾病和临床症状。为来自天津以及全国各地的伤病患者解除了病痛,使他(她)们身心得以康复,重返社会生活。 目前康复科还开设了多种特色专科治疗门诊: 颈、肩、腰、腿痛专科门诊。颈、肩、腰、腿病是一类常见病,特别是该病目前有发病年龄年轻化的趋势。为方便快捷地向广大患者提供有效服务,康复科开设了专家门诊,在治疗上,采用有效的物理因子治疗、传统的推拿按摩治疗、牵引治疗以及国外通行的力学诊疗技术等,临床显效率达到90%以上。为维持疗效和预防症状复发,在治疗的进程中,康复科还会适时地教授指导患者进行自我治疗的方法,如治疗性体操、麦氏力学疗法的矫正技术等。 面瘫治疗门诊。周围性面瘫也是一种常见病,其病因目前尚不明了,治疗方法多样。经数十年的积累,康复科对周围性面瘫的治疗具有相当丰富的诊疗经验。通过采用物理因子治疗、面部按摩、针灸等系统治疗,疗效迅速,且临床治愈率可达90%以上。 康复科目前拥有24张开放床位,主要开展: 中风康复,中风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与多发病,致残率和复发率极高。中风病人中大部分患者会存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会严重地影响患肢的日常生活活动,甚至可能生活不能自理。现代神经病学和康复医学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表明,早期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可以有效减轻致残的程度,由此可以大大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颅脑损伤康复,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的损伤,在我国的发病率仅次于四肢的创伤。多见于工伤、交通事故、运动损伤、跌倒和撞击等。颅脑损伤康复是利用各种康复治疗技术,对患者身体上、精神上、职业上的功能障碍进行有效训练,以消除或减轻患者的功能缺陷,最大限度地恢复正常或较正常的生活。 脊髓损伤康复,脊髓损伤是一种以青壮年为主、以交通事故、运动损伤、高处坠落、砸伤等为主要原因的脊髓结构、功能的损害,造成损伤水平以下运动、感觉障碍,体温控制障碍、痉挛、排便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等。颈部脊髓损伤可造成四肢瘫痪,胸部以下脊髓损伤造成驱干及下肢瘫痪。在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平稳、脊柱稳定之后,康复治疗即可开始有序地进行,主要是针对上述功能障碍以及损伤后的合并症进行预防和治疗等。 骨科疾病康复,康复科住院治疗的骨科疾病主要是,骨关节严重损伤、骨关节术后者,特别是合并有神经与肌肉病损的患者。运用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中医传统治疗技术和康复工程手段,对患者进行有正对性地治疗,使患者尽早地恢复健康。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成立于1952年,是我国首家神经外科专科单位及中国神经外科的发源地,曾经为全国各地神经外科的建立和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骨干。六十年来,在几代神经外科专家及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神经外科铸就了辉煌的历史,名医辈出,不断发展壮大。现在是同时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卫生部重点临床专科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神经外科中心。 目前神经外科在职医护及辅助专业人员191名,正高级职称21名,副高级职称12名。作为国务院审定的第一批神经外科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9名,硕士研究生导师13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天津市特聘讲座教授2名和天津医科大学“211工程”特聘讲座教授4名,多人次获得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人事部百千万优秀人才和天津市131第一层次人才。 专业病床267张,含独立的NICU病房和神经外科专用手术室。NICU病房按照国际通行的NICU设置来布置,分设开放区和半开放区,建成亚低温单元、正压病房和负压病房,增购了9套Codman颅内压监护仪、脑氧监护仪、脑电图、经颅超声系统、降温仪、呼吸机和血气分析仪等先进设备,结合配备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PET、MR、DSA和C臂X光机等神经影像设备,为术后及危重中枢神经疾患患者提供了安全保障。手术室配备了荧光造影手术显微镜、神经导航仪、立体定向仪、神经内窥镜、电生理监护仪、高速磨钻、激光刀、电磁刀、超声吸引器、术中超声、经颅超声多普勒等先进的设备,并建立了当今国际最先进的术中核磁、术中血管造影和术中CT杂交手术室,构建了先进的神经外科手术平台,极大改善了神经外科手术条件,为实现神经外科疾病的微创精确治疗提供了条件。根据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部位或者病种差异分有脑创伤、胶质瘤、垂体瘤、脑血管病、脊髓脊柱疾病、颅底外科和功能神经外科和NICU8个亚专业,技术力量雄厚,学科的临床诊治能力均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水平。 科研方面基础雄厚,现有12个基础研究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国际一流的干细胞分选和活细胞结构观测平台,离子电导显微镜与膜片钳平台,百级净化细胞培养室平台,脑组织库和小动物液压打击创伤模型及神经功能观测平台等。承担3项国际合作基金、30余项国家“973”、“十一五“科技攻关计划和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0余项省部级重点或重大基金项目,研究基地超过5400平方米,设备总值接近4000万元。 作为临床各亚专业中最精尖的学科,国际学术交流是该学科的一大特色。不仅与日本多家大学建立着长期的合作关系,而且中等年资以上的医师绝大部分都具有国外学习访问的经历,这些学成归国的骨干已经逐步成长为学科发展的关键力量。2004年天津市神经病学研究所与加拿大蒙特利尔神经病学研究所建立长期合作的姊妹研究所关系,加方在该学科建立蒙特利尔神经病学研究所亚洲研发中心,双方制定了中青年医师长期培养计划。2005年4月,杨树源教授当选为欧亚神经外科学院主席,2007年作为主席单位在天津主办了欧亚神经外科学院大会,近百名欧洲和亚洲的神经外科著名专家莅会,极大的提高了我国神经外科和天津市神经外科在世界上的学术知名度及学术影响。2011年10月,作为大会承办方,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又成功举办了既往全国性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中规模最大的第十届全国神经外科年会,此次盛会得到了神经外科界、媒体界、医药界等的广泛赞誉,进一步稳固了科室以及天津市神经外科在全国、乃至通过长期坚持的、与国外发达医疗机构的互访与交流,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始终掌握着当今世界神经外科发展的前沿信息,保持着与国外先进学科接轨不落伍,显著提高了我国神经外科与天津市神经外科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内科消化专业组创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主要创建人张成大、黄象谦教授为国内知名消化内科专家。张成大教授曾任天津医学院首届教授、内科教研组组长,内科副主任、天津总医院医务科科长、副院长。黄象谦教授是天津市消化学科和消化内镜学科的开创者和奠基者,长期担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常委和天津市消化学会主委,在国内率先开展消化道激素研究,创建了天津市第一个消化内科专业科室。1981年消化内科专业被批准为硕士研究生培养点,1987年被天津医科大学批准为消化系疾病研究室,其主要学术团队包括:李汉瑞、黄廼侠、吴玲和杜宝恒等教授,其中黄廼侠教授担任首位消化科主任,长期担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常委、天津市消化内镜学会主委、天津市消化学会副主委和学术秘书,目前为天津消化内镜学会名誉主任委员。1988年被批准为卫生部消化临床药理基地,2003年成为天津医科大学校级重点学科,2005年成为天津医科大学消化疾病学科博士点。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科专科建设规模雄厚,结构布局合理,目前拥有独立病房区、消化门诊区、消化内镜中心、消化科实验室四部分业务基地,实际床位数72张。 科室病区拥有超声波诊断仪2台、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机1台,内镜中心配备完备、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的内镜诊疗设备,包括上消化道电子胃镜21台、超声电子胃镜3台、下消化道电子内镜8台、电子十二指肠镜2台、经鼻胃镜2台、双气囊小肠镜二套、胶囊内镜二套、B超1台、高频电刀4台、及射频治疗仪1台。实验室配备超低温冰箱、恒温水浴锅、隔水式培养箱、生物显微镜、倒置式生物显微镜、离心机等实验仪器设备,以满足该科室人员科研发展的需要。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科医疗技术队伍整体实力强,技术水平高,持续发展能力强。目前,全科医师26人,正高职称11人,副高职称4人,主治医师7人,住院医师4人,其中博士8人、硕士13人。护理人员29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23人。医护人员数量、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合理。
天津津医大总医院口腔科至今已经历了58年的成长历史。共有医、护、技人员47人,其中,医师26人,护理人员15人,技术人员6人;正高级职称4人,副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25人,初级职称11人;其他,返聘一人(正高级职称),有硕士学位4人。全科分成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和口腔矫形科三个专业组。 口腔外科在著名口腔颌面外科专家李克莉教授及科主任孙庚林教授带领下主攻口腔颌面部肿瘤和口腔颌面部外伤的诊治,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市内领先水平。设立口腔外科门诊及口腔外科病房。口外门诊主要以牙槽外科、种植牙、头颈部常见病多发病为主。口外病房共22张床位,年平均手术量350余台。口腔内科在高津福主任医师的带领下重点搞牙周病系统治疗,中西医结合对于口腔粘膜病的诊治,诊疗水平达市内领先水平。口腔矫形科重点搞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垫治疗,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的矫形器治疗,固定修复、活动修复及总义齿等修复。正畸主要做固定矫治器正畸。 全科门诊量约40000人次/年,住院患者约360人次/年。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普通外科前身为天津总医院外科,由我国著名外科学家吴英恺创立于1946年。在虞颂庭、吴咸中、黄耀权、傅受训、刘自宽、李庆瑞、许树朴等一大批著名专家的努力下逐渐发展壮大,并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专家,有多名著名专家分别到其他医院开展工作,为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天津医院、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天津南开医院等医院创建外科提供了积极的人才支持,在天津及周边地区具有很高的影响力。1986年成为独立的普通外科,近年来依托医大总医院多学科的总体优势,取得迅猛发展,许多专业已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内分泌外科、血管外科、胃肠外科、肝胆外科、乳腺外科、微创外科及外科危重、疑难病等领域均有自己的特色。1998年成立天津普通外科研究所,普通外科为其临床部。研究所下设器官移植研究室、肿瘤研究室、外科免疫研究室、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室、外科营养及代谢研究室和资料情报室,拥有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可以通过局域网和国际互联网进行信息检索和资源共享。配备多种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具备国内一流的科研条件。 人员组成、业务范围、业务量、特色和地位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普外科拥有受过严格训练的高水平人才梯队,2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其中正高级职称10人、副高级职称17人,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7人。多人在专业学术团体中兼职,其中2人为世界外科学会、亚太地区外科学会会员,2人为国际显微外科学会委员,1人为国际分析细胞学会会员。在国内专业学术团体中,1人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咨询委员会专家,1人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常委,1人任中青年委员,外科学分会中胃肠外科学组、外科手术学组委员各1人,1人任肠内与肠外营养学会委员;在该市专业学术团体中,1人任天津市医学会副主任医师委员,1人任天津市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主任医师委员、1人任副主任医师委员、1人任委员兼秘书、1人任委员,1人任天津市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委员。 普通外科建科早期条件较差,科内仅有一台国产B超,经过多年来历代专家的不懈努力,在提高诊治水平的同时,普通外科的床位拥有量和仪器设备水平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普通外科现拥有126张床位,具有该院规模最大、管理完善的术后监护病区。开设普通门、急诊及专家、专科门诊。平均门诊量超过3000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近2000例/年,手术量2300例/年,平均床位占用率达95%,住院病人治愈、好转率达94.3%。近年来,普通外科更新和购置了许多新型检查和治疗设备,如新型射频消融仪、超声吸引系统、电子胃镜、电子胆道镜、电视腹腔镜、结肠镜、乳腺扫描仪等。普通外科研究所拥有流式细胞仪、实时定量PCR、手术显微镜等一大批先进设备,大大增强了医疗、科研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普通外科目前可开展普通外科领域内所有病种的诊治工作,特别在甲状腺、甲状旁腺疾病、胰岛细胞瘤、乳腺疾病、外周及内脏血管疾病、胃肠道肿瘤、良性弥漫性肠道疾病、肛周疾病、肝胆胰恶性肿瘤、胆道疾病、急性重症胰腺炎、门脉高压症和外科危重、疑难病等领域凸现自己的特色,微入路外科也在近些年有了长足的发展。 胃肠外科专业在胃癌、小肠肿瘤、结肠癌、直肠癌的手术和综合治疗上具有丰富的经验,肿瘤根治手术达到世界前沿水平。按照个体化方案、标准化手术、功能化重建的要求进行胃癌手术治疗,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生活状态。开展保留肛门的低位和超低位直肠前切除术,免除了患者终生携带肠造瘘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克隆病、溃疡性结肠炎、肠息肉病、肠瘘的外科治疗也收到较好效果。 在肝脏外科方面,开展了各种类型的肝部分切除术,使肝癌及肝良性肿瘤的外科治疗达到全市领先水平。胆道外科专业组也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进行胆囊、胆管、胆肠吻合等各种胆道手术,特别是高位胆管癌等高难度手术治疗。以现代危重病学的观点、思路指导重症胰腺炎的治疗,救治成功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胰腺恶性肿瘤、胰腺囊肿的诊治也收到良好效果。门脉高压症和脾功能亢进症治疗仍然保持自身特色。 内分泌外科专业是普通外科的传统优势学科,在全国较早地开展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胰岛细胞瘤、胃泌素瘤等内分泌疾病的手术治疗工作,并一直保持该专业在全国的先进地位。新型红外监测仪的应用增加了对乳腺恶性肿瘤进行术前诊断的准确性。可通过门诊手术快速获得组织活检,简化的乳癌根治手术在保证根治肿瘤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正常机体的功能和女性的形体美。 上世纪50年代普外科就在全国较早地开展了腹主动脉瘤的外科手术治疗工作,至今血管外科组先后开展了多种血管疾患的外科治疗工作,其中大隐静脉曲张、动脉硬化闭塞征、内脏缺血性疾病的血管校正手术、各种周围血管瘤和腹主动脉瘤的手术治疗的各种手术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血管栓塞的介入性治疗等均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普通外科的腔镜专业组具有先进的电子胃镜、十二指肠镜、结肠镜和胆道镜设备,全日应诊,不仅可以迅速完成各种常规诊断性检查,而且可以成功完成各种治疗性操作,如逆行性胆胰管造影、鼻胆管引流、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成形、胃肠道息肉切除、电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结直肠癌根治术等。 腹部器官移植外科方面,1995年率先完成了该市首例、全国第二例临床小肠移植,成为世界31家小肠移植中心单位的第22个中心,有关科研项目经专家鉴定达世界先进水平,2000年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在该市较早开展了同种异体肝移植手术并获得成功,为不可逆性肝功能衰竭、肝脏代谢性疾病和肝脏恶性肿瘤患者提供了生存机会,病人获得的长期存活。 普通外科术后监护病区是该院已形成规模的专科加强治疗中心,施行无陪伴制度,为抢救危重病人生命创造了良好的医护条件,使用连续生命指标监测、血液动力学监测、机械呼吸支持、肠内肠外营养支持、血液透析维护等新观念、新方法加强对大型手术后患者、复杂和严重外伤患者、生命垂危患者、重症胆管炎和胰腺炎患者进行有效救治,收到良好效果。 近年来依托医大总医院多学科的总体优势,许多专业已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减张性和无张性疝修补、简化乳癌根治术、超低位直肠癌前切除的保肛手术、巨大肝癌切除术等众多手术在该市处于领先地位。 目前普外科已被评为天津市重点学科,市级先进科技集体,博、硕士学位点,国家级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学科的重要参加单位。 科学研究 建科初期即有腹主动脉瘤诊治经验等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发表。近年来,科研论文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先后在中华外科杂志、中华普通外科杂志、中华肝胆外科杂志、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中华器官移植杂志、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等杂志上发表论文数百篇,主编或参编了《腹部外科理论与实践》、《腹部外科学》、《胃肠外科学》、《实用危重病学》、《现代医疗手册》、《器官移植并发症》等十余部普通外科专著和大学教材。普通外科及普通外科研究所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各种国家、部委、省市、科研课题十余项,总资助金额达200万,培养了大量的高级医学人才,并取得一批国际、国内瞩目的研究成果。小肠移植临床与基础研究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有关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多项课题科研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临床应用”填补天津市卫生系统空白。 人才培养与医学教育 普通外科拥有一支优秀的医疗、教学和科研队伍,历来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年轻医师全部获博士或硕士学位,其中1人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4人为留学归国人员,分别留学美国、日本和英国,多名医师在国内先进医疗院所进修。14人拥有博士学位,9人拥有硕士学位。同时面向全国招收博、硕士研究生和临床进修生,近年来已培养博士十余名,硕士数十名,其中包括过外留学生2名。科室全体医生均可承担医科大学医学生的临床基础课教学任务和实习带教任务,同时部分教师还承担了临床国际学院的英语授课。 学术交流 学科带头人天津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王鹏志教授早在1986年赴加拿大留学,并多次赴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家参加学术会和讲学;普外科科主任朱理玮教授曾在80年代、90年代两次长期赴美留学进修,并多次出国交流。刘彤教授、田伟军副教授、戚峰副教授、付强副教授、梁晓宇副主任医师、戴向晨博士、杨志强博士等均有在国外长期留学和研修经历,建立了稳定的国际交流通路。何向辉研究员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并进行长期博士后研究,引进回国工作后和其原工作实验室一直保持学术联系。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力量的国外进修学习,开阔了医生专业视角,增强了青年创新能力,提高了科室服务意识。另外,普通外科与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等大学有着长期的交流和合作,多名外籍专家曾来科讲学。历届全国外科学术会议均有普通外科医生参会交流,并有论文发表。2005年普通外科主办的天津外科医生日(普通外科年会)到会人数逾400人,被认为是影响力最大和学术水平最高的一次活动,进一步扩大了科室影响。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肾内科由著名的肾脏病学专家翟德佩教授创建于1985年,是天津市首家肾脏病专科,也是国内最早的肾脏内科之一。继翟德佩教授、赵立全教授之后,1998年起林珊教授担任科主任至今,带领肾科发展成国内一流、亚专业齐全的科、教、研一体的肾脏病学中心,是天津市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单位、天津市血液净化质控中心主任委员单位。科室现有人员73人,其中主任医师9人,45岁以下医师博硕士比例达到100%,科室时刻牢记总医院人精神,培养和锻炼了一支德才兼备的医疗团队,竭尽所能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医疗服务 科室具有门诊、病房、血液透析中心、腹膜透析中心及天津市唯一的肾脏病理室和肾科实验室,实现了肾脏病的准确诊断及一体化治疗。年出院患者1600余人,年门诊量100000余人,年血液净化4万余人次。 科室在肾脏常见病、危重病和疑难病诊疗方面有丰富的经验;科室自90年代起在天津市率先开展肾活检穿刺及病理诊断,目前已累计完成近五千例。作为天津市血液净化质控中心挂靠单位,总医院肾科血液透析、腹膜透析严格执行标准化操作规范,管理严格、技术过硬,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科室开设IGA专病门诊和CKD专病门诊,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专业和细化的治疗及长期随访。同时,与外科合作,开展CKD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甲状旁腺全切术加自体异位移植术取得成功。
天津总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的场所面积近800平方米,建立了无菌恒温恒湿净化层流系统,净化区域面积近150平方米。医院先后投资近500多万元,配备了彩色B超、荷兰产多功能妇科手术床,倒置镜及显微操作仪、程序冷冻仪,计算机精液分析系统等先进仪器设备。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妇产科生殖调控室于80年代初开始不孕症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开始人工授精治疗不孕不育。1998年开始开展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胚胎冷冻、冻融胚胎移植、多胎妊娠减胎术等多项辅助生殖技术。1999年10月成功分娩了第一例IVF试管婴儿;2001年12月29日第一例囊胚移植试管婴儿顺利降生; 2002年3月分娩了第一例ICSI试管婴儿。 天津总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的工作人员共15人,其中高级职称7人,博士学位3人,硕士学位4人,博士在读2人。各岗位主要负责人员先后在国内外著名生殖医学中心进行了培训学习与交流。2006年6月30日本中心获得国家卫生部批准开展人类辅助生育技术,包括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和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显微授精。
血液肿瘤科成立时间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肿瘤科成立于1972年,刘文会教授任科主任。 血液肿瘤科组成 血液肿瘤科现由良性血液病学组,恶性血液学病组,和血液病实验诊断学组三部分组成。 血液肿瘤科学位授予点 1994年,成立硕士学位授予点。2005年,成立博士学位授予点。现有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4名。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家15名,博士4名,硕士14名,在读博士5 名,在读硕士17名。 血液肿瘤科基本概况 邵宗鸿教授任行政主任,现有病床81张,分3个病区(恶性血液病区、良性血液病区和层流区),其中普通病床69张,百级层流病房6间,千级层流病房6间。实验室方面,现有血细胞形态学实验室、血液成分分离室、血液免疫实验室、组织细胞化学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细胞遗传学实验室。 临床科研特色 骨髓衰竭性疾病、红细胞疾病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诊治水平处国内领先地位 各种骨髓衰竭性疾病,特别是“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免疫发病机制及免疫治疗”、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IRP)、“淋巴细胞功能亢进致造血组织损伤的病因、机制、诊断及治疗研究”、“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异常克隆造血调控机制的研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向白血病转化规律的研究”是该学科目前在国内处领先地位的课题,也是今后科研的主攻方向。有关这些领域,血液肿瘤科已经申请到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天津市科技支持重点项目在内十余项科研资助项目。 基础研究与临床诊治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血液学既是临床学科又是实验学科,目前血液病的诊断及疗效评估已进入基因和分子时代。该科已筹建细胞形态学室、血液成分分离室、血细胞免疫室、细胞化学室、细胞遗传学和生物学室,从细胞、蛋白和基因水平为临床提供诊断治疗依据,同时加深对血液系统疾病病理机制的认识,使高起点的基础研究与务实的临床诊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临床医疗优势、特色 1973年,该科在天津市率先开展急性白血病联合、分期、间歇化疗、预防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明显提高了急性白血病的完全缓解率,延长缓解期和生存期。1986年,开展胚胎造血干细胞输注,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MDS、白血病,还进行了胚胎造血、同位素标记体内追踪、微量元素测定等基础研究,该项目被评为“填补天津市医药卫生空白新技术项目”。1995年,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与基础研究;1999年建立百级层流无菌室。2004年以来,临床上开展与国际接轨的新型治疗方法:如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强化免疫抑制并促造血治疗、难治/复发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DAG方案治疗、重型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IRP)及重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发作期CP方案治疗、降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复发的长疗程免疫抑制治疗、高危急性白血病患者的IA/VILP/FLAG方案化疗、淋巴瘤的FCHOP/BCHOP化疗、多发性骨髓瘤的Velcade+D/TD方案化疗以及造血系统肿瘤的细胞/生物学治疗、出凝血性疾病的改良替代治疗和血浆置换治疗,并形成一套完整的规范化疗、生物治疗、联合放疗及干细胞移植的治疗体系;细胞形态学室、血液成分分离室、血细胞免疫实验室、组织化学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细胞遗传学实验室已开展相关项目检测。到目前为止,治疗及检测手段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主要科研方向 (1)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发病机制及免疫治疗 该学科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系统研究了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造血干/祖细胞、正负造血调控因子及T淋巴细胞在治疗前后的质量、功能变化,提出再生障碍性贫血是T淋巴细胞功能亢进导致的造血功能衰竭症。同时以雄激素联合环孢菌素A(CsA)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首创序贯使用强化免疫抑制合并造血因子(ALG/ATG、CsA及HGFs)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取得良好疗效,使再生障碍性贫血治愈成为可能。目前该科已成为全国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治中心,接诊患者遍及全国;2005年,该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深入研究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树突状细胞和T淋巴细胞数量、亚群及功能,有望在该领域取得更大突破。 (2)淋巴细胞功能亢进致造血组织损伤的病因、机制研究 该学科发现:T淋巴细胞功能亢进与再生障碍性贫血(AA)、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造血干细胞移植物排斥反应(HVG)等发病有关;B淋巴细胞功能亢进,导致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免疫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Evans综合征(Evans)、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IRP)及获得性血友病(AH)等。Th1 与Th2细胞数量及功能失衡是这类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理机制中的重要环节。针对该环节及其下游环节的治疗已获得较好临床疗效。探索导致Th1、Th2细胞失衡的原因、机制乃至组织破坏的方式和调节是血液肿瘤科过去、现在及将来的研究热点。该科将继续在AA、PNH、AIHA、IRP、EVANS综合征患者免疫功能亢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归纳、分析不同组织损伤与淋巴细胞功能亢进的关系,深入研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病因,为预防和根治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乃至其他自身免疫性组织损伤性疾病奠定基础。 (3)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异常克隆造血调控机制的研究及治疗 该科在国内最早利用单克隆抗体检测PNH患者血细胞膜表面GPI锚连蛋白分子,为确诊或排除PNH提供敏感、特异的指标。现已完成:PNH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检测PNH患者T淋巴细胞功能状态,探索PNH异常造血克隆与免疫耐受的关系;首次采用DAG、HAG方案治疗难治/复发PNH获得较好疗效。PNH患者异常克隆造血调控机制及根除治疗是学科研究重点之一。 (4)白血病前期(MDS)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向白血病转化规律的研究 该学科研究发现;MDS患者染色体异常核型数量与疾病进展和预后相关;MDS 患者髓系造血细胞形态、功能(包括生长方式)、抗原表达、周期分布、基因等有明显异常;MDS患者免疫系统也有改变,主要表现为细胞免疫功能相对不足,T细胞数目异常、CD4+ 与CD8+ 亚群比例异常、细胞毒性T 淋巴细胞(CTL) 数量和杀伤肿瘤细胞功能减低、Th1 与Th2 细胞比例失衡、I型淋巴细胞因子(如IL-2、TNF-α等)产生不足,免疫异常与疾病的恶性程度有明显关系。MDS治疗着力于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使其及时和完全杀灭MDS克隆,阻止MDS克隆向白血病转化和解除MDS克隆对于正常造血的抑制。该科将深入研究MDS恶性造血克隆与淋巴细胞功能的关系,探讨免疫监视功能改变与肿瘤耐受和赦免的机制,为免疫治疗提供依据。 (5)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后微小残留病的检测及根治研究 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后,微小残留病(MRD)是导致复发、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主要因素。该科将充分运用现有检测手段,动态观察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后MRD的变化规律:PCR检测特异融合基因、IgH/TCR基因重排;流式细胞仪分析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法检测MRD异常核型。通过对MRD的检测,区分不同预后组,指导治疗决策,达到个体化治疗目的。并探索应用交替半身照射综合方案及中大剂量化疗方案清除急性白血病MRD。 (6)老年急性白血病生物学特征及诱导缓解的研究 老年急性白血病是急性白血病中的“高危”群体,缓解难,复发易,并发症多,病死率高。他们近年采用IAG方案诱导缓解取得较好疗效。探索老年急性白血病生物学特征及高缓解方案是学科今后着力开垦的一块“处女地”。 (7)淋巴系统肿瘤性疾病的病因学研究 结合该学科临床病例统计分析及相关实验室研究,已发现某些淋巴瘤相关因素,这些因素刺激正常淋巴细胞,使其增生、转化,最终成为恶性细胞。病毒感染是诸相关因素之一,它与某些癌基因或抑癌基因表达失控以及免疫抑制等因素密切相关。该科将进一步研究淋巴瘤的病毒病因。 (8)造血系统肿瘤性疾病的生物治疗 近20年来,生物治疗成为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学科合理使用生物、免疫方法并与其它治疗手段有机结合,以提高造血系统肿瘤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生存率。目前常用的生物治疗手段包括:生物反应调节剂(应用干扰素治疗骨髓增殖性疾病、淋巴瘤及白血病)、分子靶向治疗(格列卫治疗慢粒,Velcade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9)实体瘤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系采集自体造血干细胞存贮体外,待患者接受大剂量化疗或化、放疗后再移植入患者体内使其恢复造血功能。该学科在开展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条件,联合各兄弟科室,对无合适供者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及其他实体瘤采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以争取此类患者的长期生存。 (10)DIC发病机制及诊断治疗研究 DIC是一种危重临床综合征,常继发于多种内、外、产科疾病,早期较为隐匿,晚期病情急剧进展,导致重要脏器损害,发生不可逆病变而致死。该学科拟与兄弟科室合作开展DIC相关指标(D-二聚体、纤维蛋白A肽、抗凝血酶Ⅲ、FDP等)检测,对DIC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 学术地位 骨髓衰竭性疾病、红细胞疾病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诊治水平处国内领先地位 学科带头人邵宗鸿教授是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学组的“领军人物”,在他的带领下使该科特别是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免疫发病机制及免疫治疗、淋巴细胞功能亢进致造血组织损伤的病因、机制、诊断及治疗研究、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异常克隆造血调控机制的研究、MDS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学科员工 血液肿瘤科共有医务人员49名:教授(主任医师)8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7名,主治医师3名,住院医师11名,主管技师1名,技师2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7名。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4名。有博士学位者4名,硕士学位者14名,有出国留学经历者3名。其中45岁以下者41人。血液肿瘤科已经拥有一支年轻化,专业化,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的学术队伍。 学科历史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肿瘤科前身为内科血液组。1972年,内科成立血液组,病床28张,拥有独立的门诊及血液学实验室,刘文会教授任组长,主治医师1名,住院医师6名,技术员3名。1986年,主楼落成后,病房迁入主楼,成立血液科,病床20张,程毓倩教授任行政主任,教授(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3名, 主治医师5名,住院医师2名。1999年,血液科改名血液肿瘤科,病床增至39张,宋文秀教授任行政主任,教授(主任医师)4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5名,住院医师2名,技术员3名。2001年,张丽彤副主任医师任科负责人。2004年,医院引进邵宗鸿教授任行政主任,病床增至81张,分3个病区(恶性血液病区、良性血液病区和层流区),恢复血细胞形态学实验室,并新组建血细胞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组织化学/血液成分单采实验室,教授(主任医师)8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7名,主治医师3名,住院医师11名和技师3名。 学科的国内、外交流 1975年,该科在天津市卫生局支持下举办全市血液病进修班一期,同年协助铁道部举办全国铁路系统血液病学习班一期。近20年来,多次参加全市全国及国际血液学会议及学术交流活动。2003年至2006年连续主办天津市血液学年会4届,2005年承办第四届中国血液免疫学年会,主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连续两年举办“血细胞形态学培训班”。 科室人员中有出国留学经历者3名。血液肿瘤科多次派代表,赴美国及欧洲参加学术交流会议。2007年聘任美国加州大学客座教授1名,并与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加强学术交流,互派访问学者。 血液肿瘤科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 血液肿瘤科拥有优秀的医护技队伍,高素质医学专家,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4名。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家15名,自1994年建立研究生点后,共培养硕士16名。现在读博士5 名,在读硕士17名。同时也接受全国各地进修医生。该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特色是理论与科研及临床实际操作技能并重,使之成为具有较强临床工作能力及科研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皮肤性病科始建于1948年,开创了天津市第一个皮肤科。经过几代人的不懈专家努力 皮肤性病科队伍不断壮大 在医疗 教学 科研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学术水平在全市一直保持龙头地位,天津市历届皮肤性病学学会主任委员均出自该科。历任六届科主任3人曾任中华皮肤性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该科是天津市最早建立的博士和硕士生培养点,现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5人,多年来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百余名。 该科是一个集普通门诊 性病门诊 急诊 病房 研究所为一体的综合性科室。科室现有在职职工34人,包括医师20人、技术员5人、护士9人;高级职称专家10余名,包括主任医师10名,副主任医师5名;8人拥有医学博士学位,8人有国外留学深造经历。 该科设有性传播疾病、化妆皮炎、医学美容整形、湿疹皮炎、真菌性皮肤病、结缔组织病、银屑病、皮肤附属器疾病、激光治疗等多个专科,对于各类皮肤性病拥有先进的治疗设备及检查手段。 作为天津医科大学教学医院,承担七年制、国际学院的理论授课、实习及见习的教学任务,培养了大批的医学专业人才。参加了皮肤性病学教材和部分专业书籍的编写,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校级、院级课题,并获多项科研成果。 天津性传播疾病研究所始建于1994年,是一个集性传播疾病医疗 科研 教学 宣教为一体的性病专科机构,是全国四家性病培训基地之一,其中对于沙眼衣原体的临床和研究,居全国领先地位。该科化妆皮炎研究室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化妆品皮炎的研究,特别是在抗染发剂过敏、色素细胞基因调控、无毒化妆和遮盖等领域的研究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泌尿外科是国内最早设立的泌尿外科专科之一,早在1948年,虞颂庭教授从美国留学归国后即在天津总医院就职,相继培养了马腾骧、张振雄、韩树楠、强万明等多名著名医师。使总医院泌尿外科成为国内有较强影响的科室之一,特别是在肾上腺疾病的外科治疗、泌尿系统肿瘤的诊治及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2005年泌尿外科迎来了新机遇,新的外科大楼启用,床位增加至50张。 目前,泌尿外科共有医生16名,其中博士2名,在读博士2名,硕士6名。正高级医生5名,副高级3名。 主要从事泌尿外科的常见疾病的诊治,包括肾上腺外科疾病、泌尿系统肿瘤、前列腺增生等梗阻疾病、泌尿系统结石、损伤、各种泌尿外科常见的感染以及男科学等。 多年来泌尿外科重视科研工作,曾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天津市及科委、卫生局、医大科研课题多项,获吴阶平医学奖、天津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多项。近几年来临床方面填补天津市空白多项。 按计划完成五年制、七年制临床教学工作,以及国际学院留学生的泌尿外科教学工作。培养硕士生30余名,接收进修医生近90名。 泌尿外科的优势和特色: 1.腹腔镜微创手术:从1999年开展腹腔镜微创手术以来,完成手术近3000例次。包括各种肾上腺肿瘤切除(嗜铬细胞瘤、Cushing’sSyndrome、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肾癌根治术、肾癌部分切除术、肾囊肿开窗术、前列腺癌根治术、肾盂成形术、肾盂输尿管结石取石术和精索静脉曲张高位结扎术等。其中肾上腺手术无论在手术数量和治疗效果上均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填补天津市空白三项。曾在2002年、2004年举办过两期“全国泌尿外科腹腔镜学习班”,培养了数百名腹腔镜方面的医师,有的已经成为当地医院的腹腔镜专家,为腹腔镜手术在国内特别是在华北地区的普及作了贡献。此外,在腹腔镜技术上有明显提高,其中,再次手术患者的腹腔镜肿瘤切除和腹主动脉旁巨大嗜铬细胞瘤腹腔镜切除,在国内为首先开展,取得良好的效果。目前主要承担者为李黎明、林毅教授和朱军副主任医师。 (1).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主要临床表现为高血压及低血钾,严重者可出现软瘫。术前应服用安体舒通等保钾利尿药,并适当补钾包括口服或静脉,以纠正低钾性碱中毒,免麻醉或手术中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严重高血压患者应给予降压药物控制血压。 (2).皮质醇增多症主要表现体重增加明显,高血压,向心性肥胖(即躯干肥胖,四肢变细),下腹部有紫纹,满月脸、水牛背,脱发,易骨折,女性患者可出现内分泌失调,月经不规律或消失等。 (3).嗜铬细胞瘤主要表现为高血压,以阵发性发作为主,特别是上楼或剧烈活动后明显。收缩压最高可达200mmHg,病人可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浑身乏力等。 2.经尿道手术:1980年韩树楠教授在国内最早开展了TURP及TURBT技术,即: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到目前为止已施行该手术5000余例。冷刀切开治疗尿道狭窄在天津市最早开展,应用内窥镜治疗神经源性膀胱获得科技成果奖。曾多次举办“经尿道手术新技术学习班”。目前主要承担者为韩树楠、李黎明和崔喆教授。 3.各种泌尿系统肿瘤的综合治疗。除完成常规的泌尿系统肿瘤的切除外,可完成泌尿外科复杂的肿瘤切除手术。 (1)肾癌:对于巨大肾癌可行胸、腹联合切口巨大肾癌的切除、下腔静脉瘤栓取栓手术、对于孤立肾、有过肾切除病史或小肾癌患者可实施保留肾单位的肾部分切除术,此外还可以进行腹腔镜微创肾癌根治术等,术后系统、规范的生物治疗。 (2)膀胱癌是我国泌尿外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早在80年代,在虞颂庭教授的带领下,泌尿外科就进行了一系列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在可以根据肿瘤的大小、数量和生长部位进行不同的治疗,如: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膀胱部分切除术,全膀胱切除术以及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相应的尿路改道方法,新膀胱手术、可控膀胱术、回肠代膀胱术和输尿管皮肤造瘘术等。术后根据肿瘤的生物学行为,进行相应的放疗和化疗,以提高病人的存活期和生活质量。 (3)前列腺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的改变,检查方法的改进,前列腺癌发病率逐年升高,应引起高度重视。对于年龄〉50岁的老年男性患者,检测前列腺特异性抗原,以早期筛选前列腺癌患者,对可疑阳性患者,进行B超引导下前列腺系统穿刺活检,使病人能得到早诊断、早治疗的效果。目前,除采用传统开放手术对早期前列腺癌行淋巴结清扫、前列腺癌根治术外,还可完成腹腔镜微创手术的前列腺癌根治术。对于晚期前列腺癌,进行内分泌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肾盂肿瘤:应行肾、输尿管、膀胱部分切除,传统的开放手术切口长,病人恢复时间长。现在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切口只有原来的1/5,而且具有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疼痛轻等优点。 (5)睾丸肿瘤:常规肿瘤切除以外,根据不同的肿瘤采取不同的治疗,包括腹膜后淋巴结清扫和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 4.结石治疗:相继开展了体外震波碎石、输尿管镜取石、经皮肾镜和腹腔镜取石等。此外还开展B超引导下肾穿刺造瘘等。主要人员:刘桂彬副主任医师、王培影、夏振山医师。 5.男科学:科学的工作也在此期间开展起来,张辉、杨长海二位医生从事该方面的工作,对ED的诊断、治疗,会同妇科医生对辅助生殖技术进行了不少有益的工作。 6.尿失禁治疗:应用TVT、TOT和TVT-O技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取得良好效果。主要人员:崔喆和陈文轩医师。 7.其他疾病:肾脏错构瘤、精索静脉曲张、睾丸鞘膜积液、尿道下裂等。对肾脏小的错构瘤、双侧精索静脉曲张患者,还可选用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 泌尿外科主要的检查 1.B超检查:包括肾上腺、肾脏、输尿管、膀胱、前列腺、睾丸、附睾、精索等。 2.经直肠B超引导下前列腺癌系统穿刺活检。 3.尿流率和尿动力检查:评价膀胱和尿道的功能。 4.膀胱镜检查(包括软式膀胱镜、输尿管镜检查):可以进行膀胱肿瘤、尿道肿瘤的诊断和复查、血尿病因的诊断,逆行造影等检查。同时可申请无痛膀胱镜检查。 5.精子分析:了解精子的活力和功能等。
一、 科室概况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肿瘤科由著名肺癌专家周清华教授创建、在天津市政府直接支持下,于2006年9月11日正式挂牌成立,是一个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肿瘤内科临床基地,隶属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胸部肿瘤中心的一部分。 科室现有普通病房床位42张,监护病床4张,层流净化床2张。该科拥有一支专业化、年轻化、高层次的医疗队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医师8名,硕士学位医师10名,正高级职称医师2人,副高级职称医师1人,主治医师10人,主管护师3人,护师9人。 二、 临床医疗 做为天津市最大综合性医院的一部分,肿瘤科对于恶性肿瘤的诊断及其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肿瘤患者并发症和合并症的处理、危重肿瘤患者的综合治疗等具有丰富经验和较高水平。 肿瘤科主要进行肺癌、淋巴瘤、胃癌、肠癌、胰腺癌、乳腺癌等肿瘤的化疗、放化疗结合及癌症的姑息治疗。化学治疗按照国际治疗原则和指南规范进行,患者的化疗从始至终都能够得到专业治疗队伍的关怀,且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得到格外重视。部分患者经过新辅助化疗后获得了手术的机会,术后的辅助化疗使部分患者的生存期得以延长。 癌症患者的姑息治疗也是肿瘤治疗的重要部分。肿瘤科通过各种综合治疗手段缓解肿瘤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科室综合考虑患者的疼痛、营养、免疫功能等全身状况,给予患者最佳支持治疗。目前肿瘤科是“天津市癌痛规范化治疗病房”及院级“护理优质示范病房”。 三、特色门诊:肺部阴影门诊 肺部阴影是肺部疾患常见的影像学表现,通常指在胸片或者CT上发现的肺实质内高密度区,常表现为肺部的结节或肿块。肺部肿瘤,肺部感染性疾病,先天性发育异常等都可能有此表现。肺部阴影的性质往往较难判断,需要依据情况综合选择胸部CT、肿瘤标志物、纤维支气管镜、肺肿物穿刺活检等检查手段,在有经验的医生判定下进一步明确诊断,根据诊断采取相应的有效的治疗方式,由钟殿胜教授出诊(详见专家介绍),并与该院放射科、呼吸科、胸外科、病理科等科室协作,具有很高诊断准确性和诊断效率,可使肺部阴影患者得到迅速有效的诊断。 四、主要科研方向 肿瘤科是全国药理研究基地,参与多种抗肿瘤药Ⅲ、Ⅳ期药物临床观察。肿瘤科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天津肺癌研究所,进行多种实体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科研活动。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康复科始创于1946年,当时舒润石老先生自北京协和医院调至天津中央医院,并依北京协和医院的模式成立了理疗科,由此成为天津市物理治疗学的发祥地。1980年康复科更名为物理医学科并成立物理医学教研室,1988年正式更名为康复医学科随即物理医学教研室更名为康复医学教研室。康复科自1992年起建立了康复病房,尽管当时仅有6张病床,却成为国内综合医院中康复科建立自管病房的先行者之一,籍此,康复科基本完成基本框架和各类人员梯队结构并全方位开展康复医学工作,并成为自现代康复医学引进中国后,国内较早成立和发展起来的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康复医学科。 建科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末,受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康复科主要开展的治疗多为周围神经病损、各种急慢性炎症、瘢痕、粘连以及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关节炎等常见病、多发病等。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康复科逐步引进了大量的新技术,使该科的治疗水平、治疗病种都得到了逐步的提高和扩展。进入90年代以后,科室的中心工作由物理治疗扩展并转向康复医学的全面发展。自开设病房至今,病房的规模有了一定的扩大,康复医疗的设备的配备,各专业人员的培养都有了可喜的进展。 学科组成 学科学位授权点、在国内、天津市的学术地位 康复医学科由骨科疾病康复、颅脑创伤康复、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病的康复以及临床症状康复等几部分组成。并且在骨科疾病康复、颅脑创伤康复、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病的康复专业等方向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 主要科研方向、临床科研特色 在治疗技术方向,主要是物理治疗方面如,激光对兔角膜损伤修复的影响、激光对眼底损伤阈的观测研究、微波治疗肿瘤的试验研究、超声波疗法的研究和展望等。 在基础研究方面,主要是有关颈、肩、腰、腿疾病的病理、病因和治疗机制的研究。如脊柱整体观念和脊柱单元建立的设想等。 国内外交流 自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康复医学的兴起,康复科逐步加强了与国内外康复医学机构的交流联系,一方面大量派遣医生到国内、外进修学习,如派往日本、法国进行学习,派往北京、武汉、合肥、南京、辽宁等地,参加了诸如中华医学会、康复医学会、中国康复研究中心、WHO培训中心以及部办班的培训、进修学习;另一方面请进来,先后邀请了国内外的康复医学专家来康复科进行考察、讲学,并且先后接待了数批来自美国、日本的康复治疗专业学生的考察学习。 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 康复科自建科伊始就承担起了大量的教学与培训的重任。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康复科对天津以及全国各地前来学习、进修的专业人员进行办班教学、培训。其后,康复科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康复医学教研室,对各学制的在校医学生进行康复医学的教育,为现代康复医学知识的普及、为康复医学人才的培养作了大量的基础工作。目前主要承担着七年制、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护理专业的康复医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曾举办了两届专科制康复治疗班;目前正与天津医科大学体育部合作举办运动健身与康复专业。在进修生教育方面,康复科每年不定期地接待了大量国内、外康复医生的进修学习。 临床医疗优势、特色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康复科有着悠久的历史,物理治疗的历史与基础非常坚实,对于临床常见病如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关节炎、面瘫等周围神经病损以及各种急慢性炎症、瘢痕、粘连等均有极佳的特色治疗。在康复医疗方面康复医学科一方面有自身完整的康复治疗队伍,同时又有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各相关临床科室的强大技术优势,使他们在诸如脑卒中康复、颅脑损伤康复、脊髓损伤康复、骨科疾病与损伤的康复等方面具有强大的康复医疗优势。 门诊介绍 康复科秉承其悠久的历史以及雄厚的技术力量,广泛运用了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尤其是现代物理治疗技术和中医传统治疗技术,治疗病种主要包括:颈肩腰腿痛(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关节炎(包括退行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周围神经病损、各种急慢性炎症以及瘢痕、粘连等疾病和临床症状。为来自天津以及全国各地的伤病患者解除了病痛,使他(她)们身心得以康复,重返社会生活。 目前康复科还开设了多种特色专科治疗门诊: 颈、肩、腰、腿痛专科门诊。颈、肩、腰、腿病是一类常见病,特别是该病目前有发病年龄年轻化的趋势。为方便快捷地向广大患者提供有效服务,康复科开设了专家门诊,在治疗上,采用有效的物理因子治疗、传统的推拿按摩治疗、牵引治疗以及国外通行的力学诊疗技术等,临床显效率达到90%以上。为维持疗效和预防症状复发,在治疗的进程中,康复科还会适时地教授指导患者进行自我治疗的方法,如治疗性体操、麦氏力学疗法的矫正技术等。 面瘫治疗门诊。周围性面瘫也是一种常见病,其病因目前尚不明了,治疗方法多样。经数十年的积累,康复科对周围性面瘫的治疗具有相当丰富的诊疗经验。通过采用物理因子治疗、面部按摩、针灸等系统治疗,疗效迅速,且临床治愈率可达90%以上。 康复科目前拥有24张开放床位,主要开展: 中风康复,中风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与多发病,致残率和复发率极高。中风病人中大部分患者会存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会严重地影响患肢的日常生活活动,甚至可能生活不能自理。现代神经病学和康复医学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表明,早期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可以有效减轻致残的程度,由此可以大大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颅脑损伤康复,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的损伤,在我国的发病率仅次于四肢的创伤。多见于工伤、交通事故、运动损伤、跌倒和撞击等。颅脑损伤康复是利用各种康复治疗技术,对患者身体上、精神上、职业上的功能障碍进行有效训练,以消除或减轻患者的功能缺陷,最大限度地恢复正常或较正常的生活。 脊髓损伤康复,脊髓损伤是一种以青壮年为主、以交通事故、运动损伤、高处坠落、砸伤等为主要原因的脊髓结构、功能的损害,造成损伤水平以下运动、感觉障碍,体温控制障碍、痉挛、排便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等。颈部脊髓损伤可造成四肢瘫痪,胸部以下脊髓损伤造成驱干及下肢瘫痪。在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平稳、脊柱稳定之后,康复治疗即可开始有序地进行,主要是针对上述功能障碍以及损伤后的合并症进行预防和治疗等。 骨科疾病康复,康复科住院治疗的骨科疾病主要是,骨关节严重损伤、骨关节术后者,特别是合并有神经与肌肉病损的患者。运用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中医传统治疗技术和康复工程手段,对患者进行有正对性地治疗,使患者尽早地恢复健康。
一、 科室概况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肿瘤科由著名肺癌专家周清华教授创建、在天津市政府直接支持下,于2006年9月11日正式挂牌成立,是一个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肿瘤内科临床基地,隶属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胸部肿瘤中心的一部分。 科室现有普通病房床位42张,监护病床4张,层流净化床2张。该科拥有一支专业化、年轻化、高层次的医疗队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医师8名,硕士学位医师10名,正高级职称医师2人,副高级职称医师1人,主治医师10人,主管护师3人,护师9人。 二、 临床医疗 做为天津市最大综合性医院的一部分,肿瘤科对于恶性肿瘤的诊断及其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肿瘤患者并发症和合并症的处理、危重肿瘤患者的综合治疗等具有丰富经验和较高水平。 肿瘤科主要进行肺癌、淋巴瘤、胃癌、肠癌、胰腺癌、乳腺癌等肿瘤的化疗、放化疗结合及癌症的姑息治疗。化学治疗按照国际治疗原则和指南规范进行,患者的化疗从始至终都能够得到专业治疗队伍的关怀,且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得到格外重视。部分患者经过新辅助化疗后获得了手术的机会,术后的辅助化疗使部分患者的生存期得以延长。 癌症患者的姑息治疗也是肿瘤治疗的重要部分。肿瘤科通过各种综合治疗手段缓解肿瘤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科室综合考虑患者的疼痛、营养、免疫功能等全身状况,给予患者最佳支持治疗。目前肿瘤科是“天津市癌痛规范化治疗病房”及院级“护理优质示范病房”。 三、特色门诊:肺部阴影门诊 肺部阴影是肺部疾患常见的影像学表现,通常指在胸片或者CT上发现的肺实质内高密度区,常表现为肺部的结节或肿块。肺部肿瘤,肺部感染性疾病,先天性发育异常等都可能有此表现。肺部阴影的性质往往较难判断,需要依据情况综合选择胸部CT、肿瘤标志物、纤维支气管镜、肺肿物穿刺活检等检查手段,在有经验的医生判定下进一步明确诊断,根据诊断采取相应的有效的治疗方式,由钟殿胜教授出诊(详见专家介绍),并与该院放射科、呼吸科、胸外科、病理科等科室协作,具有很高诊断准确性和诊断效率,可使肺部阴影患者得到迅速有效的诊断。 四、主要科研方向 肿瘤科是全国药理研究基地,参与多种抗肿瘤药Ⅲ、Ⅳ期药物临床观察。肿瘤科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天津肺癌研究所,进行多种实体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科研活动。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骨科创建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历经刘润田、郭世绂、刘松年、张义修、王沛、马信龙、冯世庆等几代骨科人的不懈努力,逐步发展至目前开放床位147张,拥有脊柱、关节、创伤与骨肿瘤三个病区,10个亚专业组的完备的骨科建制,并逐渐形成以脊柱外科和关节外科为重点,以创伤外科为基础,医疗、教学和科研全面发展的天津医科大学重点学科。科室现有教授、主任医师11名,副主任医师13名,主治医师6名,住院医师6名,技术人员4名,护理人员45名,组建成为一支人员配置均衡而又朝气蓬勃的医疗团队。 临床医疗方面,科室相继开展了一系列高、难、新的国内外领先水平手术,其中脊柱外科方向开展了脊柱脊髓损伤的规范化治疗,直视下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胸椎管狭窄症的安全手术等;关节外科方向开展了微创膝关节置换和髋膝关节翻修手术,膝关节镜下修复交叉韧带损伤等;创伤骨科开展了骨盆髋臼骨折、肢体延长等一系列手术项目。 科研方面,骨科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不同级别科研课题60余项,年科研经费平均达100万元左右。发表在国外、中华以及国内核心期刊300多篇,获得包括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多项科研技术成果。发表专著11部和参编多部著作。目前科室科研方向包括:1.脊柱疾患的病理解剖及其临床特征;2.急慢性脊髓损伤的基础和临床;3.生物力学研究4.组织工程修复骨科疾患。 教学方面,骨科现有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6名,在读博士生12名,在读硕士生60名。目前承担着大学本科、七年制、留学生和研究生教学。由冯世庆教授发起的“创新杯”七年制骨科讲课比赛,突出培养和锻炼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科研思维,在教学改革中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总医院骨科自开设进修学习班至今,已为全国骨科专业培养了近2000名优秀的骨科人才。 人才培养方面,骨科通过对一批年轻医生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提高了总医院骨科及其学术带头人在该市及全国的科研学术地位。目前骨科有国务院特贴专家、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各1名,校级和院级新世纪人才各3名。目前已输送多名学术骨干先后到美国、芬兰、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地医院和研究所学习,并每年选派优秀人才到具备专业特色国内一流医疗机构医院进修学习。 在继承历史的同时,总医院骨科人将不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骨科的发展,为总医院的发展,为天津医科大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医院骨科目前开放床位147张,拥有脊柱、关节、创伤与骨肿瘤三个病区,10个亚专业组的完备的骨科建制,并逐渐形成医疗、教学和科研全面发展的天津医科大学重点学科。科室现有医生36名,护理人员45名,组建成为一支朝气蓬勃的团队。近年来科室相继开展了一系列脊柱、关节、创伤和肿瘤等高难度手术,特别是脊柱疾患、脊髓损伤、关节置换等手术治疗。科室承担国家级等课题60余项,发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300多篇,获得包括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科研技术成果。骨科现有博、硕士生导师9名,在读研究生72名,承担着大学本科、七年制、留学生和研究生教学。现有国家级、市级、校级等各级别新世纪人才7名,已输送多名学术骨干先后到美国、芬兰、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地医院和研究所学习。在继承历史的同时,总医院骨科人将不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骨科的发展,为总医院的发展,为天津医科大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胸血管外科是一个有着辉煌历史的科室,始建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是由我国著名心胸外科专家吴英恺教授和张天惠教授创立的,经过艰苦的工作和创业,取得了开创性的成绩。60年代张天惠教授开展体外循环和心血管病的外科治疗工作,特别是低温半身体外循环和法乐氏四联症根治术的临床研究,处于当时国内外领先水平。 60年代至90年代总医院心胸外科培养出以赵和言、孙惠庆、鄢盛尧、付国舟、白人骏等教授为代表的一批知名专家,鄢盛尧教授、付国舟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临床上开展食管癌切除、肺部肿瘤切除和心脏瓣膜病外科治疗等多领域的实践,并积极开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实验研究和临床探索,为心胸外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鄢盛尧教授于文革后至1995年期间任心胸外科主任,带领孙惠庆、付国舟、白人骏等教授在心胸外科临床、教学和科研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培养了一批中青年业务骨干和很多华北、东北地区的进修医师,为北方心胸外科的发展培养了很多人才,为心胸外科的综合、全面、持续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1985年孙惠庆、鄢盛尧二位教授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开展天津市第一例冠脉搭桥手术的尝试。鄢盛尧教授于1983年前后在瑞士日内瓦外科医院进修学习心血管外科1年,将国外先进技术带回国,建立了体外循环转流小组,开展现代体外循环技术,创建了心胸外科监护病室和心胸外科临床化验室和肺功能室,开展危重症风湿性心脏病和复杂先心病的外科治疗。在职期间重视动物实验室建设,为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开展各种新手术技术奠定基础。白人骏教授于1988年~1990年到法国学习2年,将现代冠脉搭桥技术带回国。回国后开展了一系列冠脉搭桥的动物实验和科研工作,1992年在法国专家Villemot教授协同下首次在天津地区成功完成了2例冠脉搭桥手术。鄢盛尧与孙惠庆亦成为80年代首批恢复硕士生导师资格的教授,培养了一批硕士研究生。鄢盛尧教授还担任中华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全国委员和中华胸心血管外科天津分会主任委员。付国舟教授于1995年~1998年担任心胸外科主任,带领中青年医师,开展了肺肿瘤标志物临床检测、食管癌切除前后食管胃动力学、重症肌无力外科和重症胸外伤等方面的临床研究工作,培养了一批硕士研究生和心胸外科医生。 1998年以后,张鹏教授担任心胸外科主任,,在鄢盛尧教授、付国舟教授的悉心指导和无私帮助下,带领全科医护人员不断进取,心胸外科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均有了快速进步。1998年经过市教委复审摘掉硕士点黄牌警告,巩固了当时天津市心胸外科唯一的硕士点,相继张鹏教授、宋世辉主任和郑锴副主任担任硕士生导师,为天津市心胸外科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于2004年取得心胸外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张鹏教授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注重人才培养,已培养硕士研究生20余名,博士研究生1名。科室人才梯队合理,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人,正、副高级职称8人。至2005年底心胸外科从24张床已发展至54张床、2个病区,成为包括心脏专业组、食管外科专业组、肺部疾病外科专业组、微创与胸部创伤专业组、SICU专业组共5个亚专业治疗组的科室,名列天津地区心胸外科综合实力前茅。作为天津医科大学重要的临床教学基地,按计划完成各项临床教学工作,包括研究生、本科、专科、国际学院的教学、见习、实习工作,招收和培养该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同时培养一批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年轻医师和外院进修医师。 近几年来,心血管外科临床与基础研究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在以往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重症瓣膜病等雄厚的外科技术力量的基础之上,于“十五”期间积极开展了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及终末期心脏病的外科治疗和相关基础研究。由1998年开始逐渐形成心外科、心内科、麻醉科、手术室和围手术期监护为一体的治疗队伍,开展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搭桥术、高龄危重症冠状动脉搭桥术、心肌梗死早期急症冠状动脉搭桥术及室壁瘤切除术、左心室成形术和室间隔急性穿孔修补术等技术复杂的高难手术,填补2项天津市技术空白。目前已完成CABG相关手术500余例。同时还开展了终末期心脏病的外科治疗研究。在总医院强大的整体综合医疗水平背景之下,先期进行心肌保护等相关基础研究,创建研究动物模型,积累大量的试验成果,并成功应用于临床,完成2例心脏移植。作为天津地区第一个开展心脏移植的临床学科,于2001年实施天津市首例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术,同时也是心肾联合移植;于2003年实施亚洲首例左心室辅助泵摘除术后原位同种异体心脏移植,填补天津市空白。目前该患者存活时间已近5年,生活质量良好。近年还逐步开展大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已成功治疗近20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极大的降低了该病相关死亡率与治疗费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曾先后与澳大利亚王子医院(2001年)、英国牛津心脏中心等地的国外专家开展国际交流。 普胸外科也得到相应的发展。肺部肿瘤外科在天津地区率先开展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以外科手术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包括术前新辅助化疗和围手术期多学科综合治疗,开展肺切除合并上腔静脉切除人造血管置换、肺切除合并部分左心房切除重建、支气管肺动脉袖状成形肺叶切除、肺切除合并扩大胸壁切除等一系列高难度肺外科手术,其中多种术式为创新术式,填补了天津市该技术领域的多项空白。肺癌多学科综合诊治中开展的《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获得2003年度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成功地将微创外科治疗技术应用于心胸外科。电视胸腔镜这一微创手术新技术广泛应用于肺大疱切除、纵隔肿瘤切除、肺叶切除并开展冠脉外科大隐静脉腔镜切取术等,近年开展的胸腔镜微创外科已治疗胸部相关疾病200余例,为天津地区领先。此外,在胸腺外科综合治疗与个体化治疗方面、重症肌无力的围手术期处理、胸腺肿瘤综合治疗、纵隔肿瘤微创外科方面进行了许多切实性工作,重症胸外伤和多发外伤的救治亦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成立于2005年9月,组建、培养了完整的外科围手术期监护队伍,所有医护人员均经过严格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培训,经过规范化的相关学科轮转培训,具备重症医学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掌握重要脏器和系统的相关生理、病理及病理生理学知识、ICU相关的临床药理学知识和伦理学概念。2年来已收治危重患者1000余人次,包括心胸外科、泌尿外科、骨科、普通外科和妇科等各科的危重患者,提高了危重症抢救的成功率,降低了死亡率,促进了外科围手术期监护水平的整体提高,使心胸外科手术年死亡率不高于1%。SICU强有力的保障了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的手术后治疗和康复:在呼吸支持治疗方面,根据患者的病情应用床旁纤维支气管镜,适时的上机和撤机,使众多ARDS患者转危为安;在循环支持方面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为心功能不全患者提供支持治疗;将持续血液净化技术应用于脓毒血症和多脏器功能不全患者的抢救等等。 2006年9月周清华教授就任院长并担任胸心外科首席专家和学术带头人以来,在原心胸外科基础上,顺利成立了天津市肺癌研究所和胸部肿瘤中心,为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胸外科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胸心外科医疗、教学、科研上了新的台阶,有了重大突破,并跻身为天津市重点学科,向更高的目标进发。对于2006年9月以来新建的肺部肿瘤外科、肿瘤内科、放射肿瘤住院病房以及2007年10月新建的心外科,胸心外科10楼病区(心胸外科和SICU)全体医护人员从人员、医疗资源等各个方面给予了大力帮助、支援和无私奉献,调拨骨干力量充实到新建科室,使新建的各个病区能快速顺利地开展了各项工作。 短短一年多以来,胸心外科学科已基本完成重大重组,大体格局初具规模,开始向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迈进,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在坚持综合性的基础上,继续协助学科带头人周清华院长开展肺部肿瘤方面的工作,在心血管疾病外科工作方面与心外科共同发展。胸心外科10楼病区(心胸外科和SICU)特色方向着眼于心脏大血管外科、食管疾病外科治疗、肺部疾病外科、微创、纵隔疾病与胸部创伤、重症肌无力外科及围手术期危重症救治等方面的工作。 胸心外科10楼病区(心胸外科和SICU)一贯秉承老一代心胸外科专家吴英恺教授和张天惠教授的精神,在鄢盛尧教授等老一辈心胸外科专家的言传身教下,在历届院领导的培养和指导下,有能力、有信心战胜诸多方面的困难,坚持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综合性特色,为培养心胸外科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完成医、教、研各项工作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有理由相信,具有综合实力和优良传统的胸心外科将在医院党委、各级领导的关怀指引下,各兄弟科室的协助下,在学科带头人周清华教授带领下,共同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朝气蓬勃地向着更高目标迈进,为建成国内领先、世界先进的现代化医院做出自己的应有贡献。 医疗特色 心脏大血管外科 在以往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重症瓣膜病等雄厚的外科技术力量的基础之上,于“十五”期间积极开展了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及终末期心脏病的外科治疗和相关基础研究。由1998年开始开展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搭桥术、高龄危重症冠状动脉搭桥术、心肌梗死早期急症冠状动脉搭桥术及室壁瘤切除术、左心室成形术和室间隔急性穿孔修补术等技术复杂的高难手术,填补2项天津市技术空白。目前已完成CABG相关手术500余例。同时还开展了终末期心脏病的外科治疗研究,创建研究动物模型,积累大量的试验成果,并成功应用于临床,完成2例心脏移植。作为天津地区第一个开展心脏移植的临床学科,于2001年实施天津市首例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术,同时也是心肾联合移植;于2003年实施亚洲首例左心室辅助泵摘除术后原位同种异体心脏移植,填补天津市空白。目前该患者存活时间已近5年,生活质量良好。(近年还逐步开展大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已成功治疗近20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极大的降低了该病相关死亡率与治疗费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食管外科 食管恶性疾病食管癌、贲门胃底癌切除及综合治疗,食管良性疾病良性肿瘤、食管裂孔疝、膈疝、贲门失迟缓、食管良性狭窄,食管破裂危重症抢救。 肺部疾病外科 在天津地区率先开展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以外科手术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包括术前新辅助化疗和围手术期多学科综合治疗,开展肺切除合并上腔静脉切除人造血管置换、肺切除合并部分左心房切除重建、支气管肺动脉袖状成形肺叶切除、肺切除合并扩大胸壁切除等一系列高难度肺外科手术,其中多种术式为创新术式,填补了天津市该技术领域的多项空白。肺癌多学科综合诊治中开展的《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获得2003年度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肺部良性疾病治疗良性肿瘤、肺大疱、支气管扩张、包虫囊肿等。 微创、纵隔疾病与胸部创伤 成功地将微创外科治疗技术应用于心胸外科。电视胸腔镜这一微创手术新技术广泛应用于肺大疱切除、纵隔肿瘤切除、肺叶切除并开展冠脉外科大隐静脉腔镜切取术等,近年开展的胸腔镜微创外科已治疗胸部相关疾病200余例,为天津地区领先。在胸腺外科综合治疗与个体化治疗方面、重症肌无力的围手术期处理、胸腺肿瘤综合治疗、纵隔肿瘤微创外科方面进行了许多切实性工作,重症胸外伤和多发外伤的救治亦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SICU 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成立于2005年9月,组建、培养了完整的外科围手术期监护队伍,所有医护人员均经过严格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培训,经过规范化的相关学科轮转培训,具备重症医学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掌握重要脏器和系统的相关生理、病理及病理生理学知识、ICU相关的临床药理学知识和伦理学概念。2年来已收治危重患者1000余人次,包括心胸外科、泌尿外科、骨科、普通外科和妇科等各科的危重患者,提高了危重症抢救的成功率,降低了死亡率,促进了外科围手术期监护水平的整体提高,使心胸外科手术年死亡率不高于1%。SICU强有力的保障了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的手术后治疗和康复:在呼吸支持治疗方面,根据患者的病情应用床旁纤维支气管镜,适时的上机和撤机,使众多ARDS患者转危为安;在循环支持方面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为心功能不全患者提供支持治疗;将持续血液净化技术应用于脓毒血症和多脏器功能不全患者的抢救等等。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产科的相关介绍暂时空缺,我们正在拼命完善当中。
变态反应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从有这一名词至今才100年的历史,中国的变态反应学始于50年前的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自开展变态反应疾病的诊治至今已有20年历史,是全国较早开展变态反应专业工作的医院之一,并于2001年在院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成立变态反应科,至今已积累了5年的经验,是天津市唯一一家独立的变态反应专业学科。 80年代初,时任耳鼻喉科主任的王世勋教授远见卓识,认为变态反应是一门新兴学科,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先后选派马瑞琴医师和赵玉琴护师参加了协和医院举办的变态反应培训班,并于1986年成立了变态反应室,开展过敏原皮试检查及脱敏治疗工作。1989年选派刘瑞玲医师、1992年选派曲百胜医师参加变态反应室的工作,加强大夫组的力量。建立门诊的初期,条件相当简陋,检查及治疗挤在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诊室内,每周只有两个半日门诊,没有实验室,检查手段单一,只能做过敏原皮肤试验等简单的操作,经验少,只能靠自己摸索,边干边学,边积累经验付出了很大的努力。90年开展鼻分泌物嗜酸性细胞计数检查,91年建立实验室自己制备抗原, 94年引进该市第一台血清特异性变应原抗体检测仪,使检测水平和诊断准确率有了很大提高。 在开展过敏原检查、免疫治疗(脱敏治疗)同时开展了射频治疗、穴位注射、激光治疗等项目,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得到广大患者及临床医师的认可。94年变态反应室被评为天津市耳鼻喉学会重点项目。95年开始全天候变态反应门诊,工作范围面向全院,影响逐渐扩大, 96年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承办天津市变态反应疾病大型义诊,扩大了影响,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97年由变态反应科制订天津市变态反应诊疗项目的价目标准,被卫生局物价处批准在全市实行,同年举办天津市变态反应疾病继续教育培训班,培养了一批具有变态反应知识的临床医师,为变态反应在天津市的开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2001年中华医学会全国变态反应学会,天津市变态反应分会相继成立,马瑞琴医师当选天津市变态反应分会副主任委员,刘瑞玲医师当选为青年委员。2006年隋秀丽、刘瑞玲医师当选为委员。2001年5月变态反应室从耳鼻喉科分离出来,正式成立变态反应科,有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各1名,护师2名,成为天津市第一个专业从事过敏原的体内外检测、诊断、治疗的科室,有独立的实验室,有与国际接轨的检测变应原的仪器设备,可以进行特异性变应原抗体检测、食物过筛检测、吸入变应原过筛检测等,临床主要进行过敏性疾病的免疫治疗。同时作了大量临床研究,近20篇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在全国性研讨会上做大会发言,获科委成果奖2项,填补医疗技术空白1项,培养研究生3名,培养进修医生多名并使其回到原单位能独立开展变态反应工作。 过敏性疾病并非是一种或某一类疾病,它是指人们与过敏原接触后在特定部位发生的一类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即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性疾病是一类跨学科疾病,涉及临床各个科室,常见病种有:支气管哮喘、变异性哮喘、过敏鼻炎、过敏性咽喉炎、过敏性付鼻窦炎、过敏性结膜炎、花粉症、急慢性荨麻疹、急慢性湿疹、接触性皮炎、过敏性紫癜、神经血管性水肿、复发性口腔溃疡、过敏性结肠炎、血清病以及药物过敏、化妆品过敏等等,过敏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关键在于为病人寻找过敏原,过敏原种类涉及各种常见的吸入物如灰尘、尘螨、各季的花粉、各种霉菌、昆虫等,食物种类有各种肉食品、海鲜、鱼虾、瓜类、坚果、蔬菜等。通过过敏原的检测明确引起过敏的原因、制定针对性强的“个性化”治疗方案,主要进行“避”“忌”“替”“移”以及世界卫生组织首选方案——脱敏治疗达到治疗的目的。
总医院心理卫生科由天津医科大学精神医学教研室陈仲舜和李振涛于1980年创建,是国内综合性医院最早开设的心理卫生门诊之一。心理卫生科成立34年来,精神医学教研室陈仲舜、李振涛、刘春起、赵盛伏、靳涛聪、刘志云、李洁、毛富强、赵朋等先后承担临床工作。2003年天津市环湖医院心理卫生科张勉、罗兰兰参加总医院心理卫生科临床工作。目前,心理卫生科共有6名医师,其中教授3名、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1名、讲师1名。 一、临床特色 1、中国森田疗法发源地。 森田疗法(Morita Therapy)是由日本慈惠医科大学森田正马教授(1874-1938)于1920年提出的一种源于中国道家哲学的心理疗法。1988年和1989年李振涛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首先报告住院和门诊森田疗法应用研究。1992年,由该校承办的中国首届森田疗法学术大会在天津举行。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森田疗法已经成为国内治疗多种精神障碍的常用心理疗法之一。2012年中国第九届森田疗法学术大会在天津医科大学成功举办。李振涛教授现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森田疗法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毛富强教授现任森田疗法应用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2、中国内观疗法培训基地。 内观疗法(Naikan Therapy)是由日本吉本伊信(1916-1988)于1953年确立的一种源于东方文化的心理疗法。李振涛1993年赴日本奈良内观研修所学习内观疗法,是体验集中内观全过程中国医生第一人。 1995年以来,天津医科大学精神医学教研室已举办24期内观疗法研修班,其中2009年举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内观疗法体验式研修班》。由李振涛提出、毛富强完善的内观改进法——内观认知疗法(NaiKan Cognitive Therapy)已在天津、辽宁、山东、河北、广东等地得到推广应用。 2011年,中国第三届内观疗法学术大会在该校成功举办,李振涛教授获得中国内观疗法终身成就奖,天津医科大学被批准为中国内观疗法培训基地之一。毛富强教授现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内观疗法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国内观疗法天津培训中心主任。 二、该科教学 承担天津医科大学、南开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五年制《精神病学》专业必修课,以及《精神卫生学》、《压力与健康》、《心理危机干预与预防》公共选修课教学任务。2008年《精神病学》被评为天津医科大学精品课程。 毛富强教授主编的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常见精神障碍症状》2005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毛富强教授共同主编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材《精神病学》(第3版)2014年由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供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学使用。 三、研究生教育 天津医科大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专业2002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精神医学教研室为硕士点负责单位,该专业先后遴选硕士生导师8人,其中天津医科大学4人(李振涛、毛富强、钱明、李洁),天津市安定医院4人(高流程、刘建勋、杨建立、张勇)。该专业已累计招收硕士生87人,毕业46人。 四、科学研究 近年来,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际合作科研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基金8项。在国外期刊发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6篇),国内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教材专著20余部。2013年毛富强教授获得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肺部肿瘤外科以肺部、纵隔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为特色,与天津市肺癌研究所相互依托,使其临床和科研水平均处于国际及国内先进水平,是天津市重点学科。科室成立于2006年12月,现开放病床75张,依托医大总医院强大的综合实力,拥有PET-CT、64排螺旋CT、磁共振、电视胸腔镜、电视纵隔镜、纤维支气管镜等高精尖肺癌诊疗设备。科室以全国著名肺癌专家、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特聘教授、天津医科大学副校长、天津市肺癌研究所所长周清华教授为学科带头人,开展以外科手术为主的肺癌综合治疗,成功实施各种类型的肺、气管、纵隔、胸壁外科手术,在国内首创术式二十余种,治疗效果处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 肺部肿瘤外科诊疗特色: 1.肺癌早诊早治及微创外科治疗:擅长电视胸腔镜和纵隔镜在胸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精确肺癌分期并指导临床综合治疗。率先在天津市开展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系统淋巴结清扫、肺楔型切除、肺及胸膜活检等。微创胸外科手术技术可以使原来因高龄及心肺功能不佳而无法耐受传统开胸手术的肺癌患者获得外科手术根治机会。 2.以外科手术为主的肺癌综合治疗:规范的肺癌整块切除加系统纵隔淋巴结清扫作为肺癌的标准术式。中心型肺癌则采取支气管和/或肺动脉袖状成形肺叶除,最大限度的切除肿瘤和最大限度的保留患者肺功能,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肺癌规范化手术治疗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策略,降低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明显改善了肺癌患者的预后。 3.局部晚期肺癌的外科治疗:对肿瘤侵犯心脏大血管、气管隆突、食管、胸壁等的病例,有选择地施行肺癌切除联合上腔静脉切除、人造血管置换重建;部分心房切除、隆突切除重建、食管切除、肺上沟瘤根治性切除等,不但能使部分局部晚期肺癌获得根治切除,并能结合放化疗等综合治疗使患者获长期生存。其5年生存率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4.气管肿瘤的外科治疗:病变根治切除及气道重建治疗气管肿瘤,技术难度高手术风险大,该科室技术成熟,手术例数居全国领先,术后效果佳,生存期长。 5.纵膈肿瘤的外科治疗:包括诸如胸腺瘤、畸胎瘤等各类纵膈肿物。对肿瘤侵犯心脏大血管、胸壁等的病例,有选择地施行纵膈肿物切除联合上腔静脉切除、人造血管置换重建;部分心房切除、胸骨重建等,不但能使部分局部晚期纵膈肿瘤获得根治切除,并能结合放化疗等综合治疗使患者获长期生存。 6.肺移植:肺移植是目前终末期肺部疾患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肺部肿瘤外科是卫生部批准的天津市肺移植中心,可开展肺部终末期疾病的单肺移植及双肺移植术。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骨科创建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历经刘润田、郭世绂、刘松年、张义修、王沛、马信龙、冯世庆等几代骨科人的不懈努力,逐步发展至目前开放床位147张,拥有脊柱、关节、创伤与骨肿瘤三个病区,10个亚专业组的完备的骨科建制,并逐渐形成以脊柱外科和关节外科为重点,以创伤外科为基础,医疗、教学和科研全面发展的天津医科大学重点学科。科室现有教授、主任医师11名,副主任医师13名,主治医师6名,住院医师6名,技术人员4名,护理人员45名,组建成为一支人员配置均衡而又朝气蓬勃的医疗团队。 临床医疗方面,科室相继开展了一系列高、难、新的国内外领先水平手术,其中脊柱外科方向开展了脊柱脊髓损伤的规范化治疗,直视下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胸椎管狭窄症的安全手术等;关节外科方向开展了微创膝关节置换和髋膝关节翻修手术,膝关节镜下修复交叉韧带损伤等;创伤骨科开展了骨盆髋臼骨折、肢体延长等一系列手术项目。 科研方面,骨科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不同级别科研课题60余项,年科研经费平均达100万元左右。发表在国外、中华以及国内核心期刊300多篇,获得包括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多项科研技术成果。发表专著11部和参编多部著作。目前科室科研方向包括:1.脊柱疾患的病理解剖及其临床特征;2.急慢性脊髓损伤的基础和临床;3.生物力学研究4.组织工程修复骨科疾患。 教学方面,骨科现有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6名,在读博士生12名,在读硕士生60名。目前承担着大学本科、七年制、留学生和研究生教学。由冯世庆教授发起的“创新杯”七年制骨科讲课比赛,突出培养和锻炼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科研思维,在教学改革中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总医院骨科自开设进修学习班至今,已为全国骨科专业培养了近2000名优秀的骨科人才。 人才培养方面,骨科通过对一批年轻医生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提高了总医院骨科及其学术带头人在该市及全国的科研学术地位。目前骨科有国务院特贴专家、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各1名,校级和院级新世纪人才各3名。目前已输送多名学术骨干先后到美国、芬兰、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地医院和研究所学习,并每年选派优秀人才到具备专业特色国内一流医疗机构医院进修学习。 在继承历史的同时,总医院骨科人将不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骨科的发展,为总医院的发展,为天津医科大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医院骨科目前开放床位147张,拥有脊柱、关节、创伤与骨肿瘤三个病区,10个亚专业组的完备的骨科建制,并逐渐形成医疗、教学和科研全面发展的天津医科大学重点学科。科室现有医生36名,护理人员45名,组建成为一支朝气蓬勃的团队。近年来科室相继开展了一系列脊柱、关节、创伤和肿瘤等高难度手术,特别是脊柱疾患、脊髓损伤、关节置换等手术治疗。科室承担国家级等课题60余项,发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300多篇,获得包括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科研技术成果。骨科现有博、硕士生导师9名,在读研究生72名,承担着大学本科、七年制、留学生和研究生教学。现有国家级、市级、校级等各级别新世纪人才7名,已输送多名学术骨干先后到美国、芬兰、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地医院和研究所学习。在继承历史的同时,总医院骨科人将不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骨科的发展,为总医院的发展,为天津医科大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骨科创建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历经刘润田、郭世绂、刘松年、张义修、王沛、马信龙、冯世庆等几代骨科人的不懈努力,逐步发展至目前开放床位147张,拥有脊柱、关节、创伤与骨肿瘤三个病区,10个亚专业组的完备的骨科建制,并逐渐形成以脊柱外科和关节外科为重点,以创伤外科为基础,医疗、教学和科研全面发展的天津医科大学重点学科。科室现有教授、主任医师11名,副主任医师13名,主治医师6名,住院医师6名,技术人员4名,护理人员45名,组建成为一支人员配置均衡而又朝气蓬勃的医疗团队。 临床医疗方面,科室相继开展了一系列高、难、新的国内外领先水平手术,其中脊柱外科方向开展了脊柱脊髓损伤的规范化治疗,直视下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胸椎管狭窄症的安全手术等;关节外科方向开展了微创膝关节置换和髋膝关节翻修手术,膝关节镜下修复交叉韧带损伤等;创伤骨科开展了骨盆髋臼骨折、肢体延长等一系列手术项目。 科研方面,骨科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不同级别科研课题60余项,年科研经费平均达100万元左右。发表在国外、中华以及国内核心期刊300多篇,获得包括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多项科研技术成果。发表专著11部和参编多部著作。目前科室科研方向包括:1.脊柱疾患的病理解剖及其临床特征;2.急慢性脊髓损伤的基础和临床;3.生物力学研究4.组织工程修复骨科疾患。 教学方面,骨科现有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6名,在读博士生12名,在读硕士生60名。目前承担着大学本科、七年制、留学生和研究生教学。由冯世庆教授发起的“创新杯”七年制骨科讲课比赛,突出培养和锻炼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科研思维,在教学改革中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总医院骨科自开设进修学习班至今,已为全国骨科专业培养了近2000名优秀的骨科人才。 人才培养方面,骨科通过对一批年轻医生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提高了总医院骨科及其学术带头人在该市及全国的科研学术地位。目前骨科有国务院特贴专家、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各1名,校级和院级新世纪人才各3名。目前已输送多名学术骨干先后到美国、芬兰、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地医院和研究所学习,并每年选派优秀人才到具备专业特色国内一流医疗机构医院进修学习。 在继承历史的同时,总医院骨科人将不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骨科的发展,为总医院的发展,为天津医科大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医院骨科目前开放床位147张,拥有脊柱、关节、创伤与骨肿瘤三个病区,10个亚专业组的完备的骨科建制,并逐渐形成医疗、教学和科研全面发展的天津医科大学重点学科。科室现有医生36名,护理人员45名,组建成为一支朝气蓬勃的团队。近年来科室相继开展了一系列脊柱、关节、创伤和肿瘤等高难度手术,特别是脊柱疾患、脊髓损伤、关节置换等手术治疗。科室承担国家级等课题60余项,发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300多篇,获得包括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科研技术成果。骨科现有博、硕士生导师9名,在读研究生72名,承担着大学本科、七年制、留学生和研究生教学。现有国家级、市级、校级等各级别新世纪人才7名,已输送多名学术骨干先后到美国、芬兰、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地医院和研究所学习。在继承历史的同时,总医院骨科人将不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骨科的发展,为总医院的发展,为天津医科大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耳科的相关介绍暂时空缺,我们正在拼命完善当中。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咽喉科的相关介绍暂时空缺,我们正在拼命完善当中。
1.天津儿科专业的发源地、培养儿科医师的摇篮 总医院儿科于1946年建院之始由毕金钊等一批著名儿科专家创立,当时汇集了齐鲁医学院、北京医学院、安徽医学院,南京中央大学等全国各地的医学优秀人才。1950年后又从全国各大医学院校吸引了一批专业人才充实儿科队伍,而后市卫生局又从该科抽调2名骨干力量筹建了天津儿童医院,并陆续选派专家组建其他各大医院儿科。所以,总医院儿科是天津儿科专业的发源地。 自建科之始,儿科每年接收数名全国各地儿科医师进修学习,自上世纪90年代起,儿科成为天津市首个儿科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点、2009年成为首个儿科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点,迄今为止,为全国各地培养了大批儿科临床医师,目前这些医师多数已成为各医院的骨干力量和学术带头人。所以,总医院儿科也是培养儿科医师的摇篮。 2.持续不断的学科建设及发展 经历了上世纪60年代的十年浩劫、以及90年代全国儿科届的萎靡时期,总医院儿科不但顽强生存,而且从未停止学科建设的脚步。1989年始儿科病房设有普通病房和新生儿病房;1994年为了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满足儿科病人的需求,利用瑞士资助的先进设备组建了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迄今总医院儿科成为该市综合医院中唯一具有一定规模的集普通儿科及新生儿科为一体的科室,为集儿童医疗、保健、科研、教学于一体实力雄厚的学科,在该市享有较高的声誉,也是该院内、外、妇、儿四大重点科室之一,在医、教、研方面成绩显著,近年连续被评为医院的十佳科室之一。 二、科室现状: 硬件条件: 近年来总医院对儿科实施扶持政策,不断加大投资力度用于儿科的建设,先是在2011年完成新生儿病房的扩建,使得新生儿病房的设置更加合理,符合特殊护理、治疗单元的质量控制标准以严格控制院内感染,增加床位及必要的设备。目前新生儿病房占地面积270 m2,重症监护病房内可容纳23张暖箱床位、另设普通新生儿病房可容纳10张床位。配置有进口暖箱、有创机械通气呼吸机、无创机械通气呼吸机、双水平无创机械通气呼吸机、抢救辐射台、多功能监护仪等重要抢救治疗设备。 2012年医院完成对儿科、急诊楼的改建工程,使得儿科门诊、急诊以及普通儿内科病房搬迁到同一建筑,且配有专门的儿科收费处及药房。如今的儿科部各项条件和设施均得到很大改善,集儿科特色化、规范化、专业化为一体,各楼层标识清晰,为患儿营造温馨舒适、简洁便利的就医环境: (1)儿科急诊位于三层,配有4部电梯(楼内2部,外挂2部),患儿等候区除配备等候椅外,并有LED大电子显示屏方便家长及时了解患儿就诊顺序,墙面各型宣传(包括诊疗、注射、输液流程图)、健康教育、卫生科普的平面和立体画面,同层设有儿科急诊室、儿科药房和收费处、观察抢救室、静脉输液室、静脉取血室、皮试和肌肉注射室、雾化治疗室、心电图室及肺功能室等。输液区的条件明显改善,宽敞明亮,输液床单位设置合理,配备有天花板输液滑道、空气清新机、电视机等设备。 (2)儿科门诊位于四层,诊室7间,就诊环境明显改善,增加了每日专家出诊人数及每周特色专科门诊的次数(小儿内分泌、小儿哮喘、新生儿等),普通门诊和专家门诊实行“一人一医一诊室”。 诊室外有较大的活动空间,设有儿童互动活动设施、营造出温馨的儿童之家的气氛,消除患儿对医院的恐惧心理,。此外大型LED电子显示屏显示出候诊信息,使整个就诊过程方便、舒适,体现了以人为本、以患儿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3)儿科儿内病房位于五层全层及四层的半层,病房床位扩建至53张,条件极大地改善,扩建后的病房设有单人间、双人间、多人间、特需病房及重症监护病房(PICU),病区分为感染区及非感染区,以满足不同的需求。全部病房明亮宽敞、通风良好,单、双人间均配备有彩电、冰箱、卫生间及淋浴设施。病区内色彩鲜明的温馨提示语及活泼可爱的卡通画随处可见,为患儿及家长提供舒适、和谐及轻松的医疗环境,提供人性化的服务管理。儿内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为全封闭管理病房,配有先进的抢救、监护设施,包括监护设备塔、有创及无创呼吸机、洗胃机、心电呼吸监护仪、血氧监护仪、微量输液泵、微量血糖仪、经皮胆红素测量仪、血气分析机、激光治疗仪等,能开展儿科各类危重疾病的救治,专业医护人员24小时不间断地对患儿的病情、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护,为危重患儿的生命抢救提供有力的保障。 技术人员实力:经过多年的建设,儿科形成了老、中、青年龄结构合理,业务精湛、 技术全面的专业队伍,同时具有一支专业职称合理,技术水平良好,服务质量较高的护理队伍。 儿科现有在职执业医师35名,职称结构:正高级 4人、副高级 6人、中级 11人、初级 14;学历结构:博士研究生 4人、硕士研究生 27人(79%)、本科学士 4人(12%)。三级查房梯队:三级查房医师7人;二级查房医师11人;一级查房医师17人。亚专业人才梯队:副高及以上医师基本有自己的亚专业方向,部分有固定的专科门诊。 儿科现有在职执业护士60名。人员数量满足要求、结构合理。年龄构成:30岁以下 63.3%,30-50岁31.7%,50-60岁,5.0%。学历构成:硕士学位1.7%,本科及本科以下98.3%。职称构成:副主任护师1.7%,主管护师23.3%, 护师与护士75%。 医疗水平: 多年来,儿科对小儿内科各种疾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儿科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及良好的就医环境赢得了广大患者的信赖,前来就诊的病员覆盖该市及我国北方地区。门诊设有普通门诊、专家门诊、著名专家及特需门诊、新生儿专科门诊、内分泌专科门诊、哮喘专科门诊等,每日均有4-5名资深专家坐诊,以满足不同的患者需求。急诊24小时对外应诊,每班至少3名医师应诊,技术力量搭配合理,利于危重症病人能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治。门急诊尚开展过敏原检测、肺功能检测、智能检测、脱敏治疗,雾化治疗、激光治疗等多项诊治项目,并有宽敞舒适的临时观察输液室床位75张,以缓解住院床位的紧张。近3年来儿科日门急诊量逐年上升,现平均每日600人次左右。病房住院病人的诊治严格按照三级查房制度进行,对疑难及重症病例采取全科讨论以及院内、院外会诊的方式极力解决;并划分出感染性疾病、非感染性疾病以及危重症病区。近3年收治的病人数逐年增加,病种多样化,疑难症及危重症的诊治例数及成功率也逐渐增多。近3年每年治愈出院人数在3000左右。 特色专科水平: (1)小儿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儿科内分泌遗传代谢专业是该科的优势专业之一,持续发展数十年,从最初李宝爱主任(70年代)、叶大勋主任及马咸成主任(80-90年代)、刘戈力主任及杨箐岩主任,到如今郑荣秀主任等,代代传承并不断发展,如今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临床和研究水平一流的的队伍,如今在小儿内分泌疾病的临床诊治以及科学研究方面均在该市乃至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几十年来诊治了大量内分泌病人,例如: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低下、性早熟、肥胖、生长发育迟缓等疾病,目前每年在儿科内分泌专科门诊随访的病人约1000人次。依托该院特检实验室的强大实力,儿科不但开展了常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化验检查,而且开发创立了许多特色检查,如骨龄测定和分析、生长激素激发试验、生长曲线的观测分析、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刺激试验、简易GnRH激发试验、IGF-1及IGF-BP3的检测等均在该市乃至全国处于领先的技术,在提高小儿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诊治水平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此外该科还是世界糖尿病基金会资助、中国儿童糖尿病教管理项目在天津唯一的中心。近3年来,每年举办糖尿病儿童夏令营,对糖尿病儿童的规范化诊治及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每年还举办小儿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医学继续教育学习班,以增加该科的辐射力。 (2)新生儿疾病: 新生儿专业在全国和该市有一定的声誉,设有新生儿病房和新生儿专科门诊。新生儿病房占地面积和床位结构合理,由资深的新生儿专科主任医师管理,并有一支技术精湛、对新生儿疾病护理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护理队伍,能够应对各种危重新生儿的护理和熟练使用各种新生儿监护和抢救设备。新生病房的NICU配有国际一流、先进的进口暖箱、呼吸机和监护设备,对于早产儿、极低体重儿管理和危重症的抢救有着丰富的先进经验、不断的提高其治愈率和较少并发症,并对先天性代谢性和遗传性疾病、新生儿窒息合并多脏器功能损伤综合征、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各种新生儿期的诊断和疾病治愈率高。尤其是近年来新生儿病房率先开展外周静脉置入中心导管(PICC)技术、以及应用INSURE策略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BiPAP呼吸机无创通气技术的应用以来更是提高了对新生儿期的各种疑难病症和危重症能进行有效的诊治和抢救的水平,治愈率增高、并发症减少。近3年来,该NICU共收治病人近2500例,其中抢救该院产科转入病人2080例,包括小于30周早产儿98例,30-36周1000多例,抢救超低出生体重儿23例,极低出生体重儿193例,抢救极危重病人共1000余例,其中包括新生儿窒息416例,休克26例,DIC10余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277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0余例,肺出血10余例,新生儿细菌性脓毒症276例,气胸10余例,NEC20余例,心律失常10余例,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近10例,巨结肠危象1例等。 (3)小儿哮喘: 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发展及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哮喘、尤其是儿童哮喘的发病日益多,哮喘发作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生活甚至威胁生命。哮喘病人需要长期管理以达到最佳控制。但在我国的医务人员及患儿家属中普遍存在着对哮喘管理的认识不足,许多患儿由于未能规范治疗而使病情日益加重。该科儿童哮喘专科已成立近10年,与国际接轨,每年根据最新的GINA方案及我国哮喘指南制定儿童哮喘防治方案,规范化诊治已使数万名儿童哮喘患者受益。每周有固定哮喘专科门诊,对毛细支气管炎、婴幼儿喘息、儿童哮喘、过敏性鼻炎及儿童慢性咳嗽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开展儿童肺功能检测、体外过敏原筛查、粉尘螨皮肤点刺检查及螨虫舌下脱敏治疗。门诊的哮喘患儿除了来自该市的。还有来自唐山、内蒙、廊坊等外省市。每年哮喘门诊量大约为2400人次,大约70-80%的哮喘患儿能得到长期规范的治疗,并能得到长期的临床控制。近五年来每年参加天津市世界哮喘日的哮喘义诊活动,每年举办一次哮喘患儿家长的哮喘知识的讲座,在天津市儿童哮喘的诊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地位。 三、学科建设及学科影响力: 儿科拥有博士研究生导师2名,每年招收来自全国各地的儿科学硕士、博士研究生5-6名。每年接受外院高年资进修医师1-2名,并作为天津市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的主要基地之一,该科自2009年起先后共招收24名来自该市不同医院的儿科住院医师,根据对培训基地的要求,该科对每一期学员均制定周密培训计划,建立培训及考核档案,指定高年资主治医以上的专业人员临床带教,每周都举办一次集中学习,形式多样,包括病例讨论、专家讲座、指南解读以及病历书写规范等。不仅注重对他们临床三基的培养,还注重高尚医德以及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关心他们的生活及精神健康,严格考核制度,公平公正。迄今已有5名学员毕业,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着骨干作用。为响应国家支边号召,近3年中有2名医师先后前往甘肃省敦煌市医院进行为期半年的医疗工作指导,对当地儿科专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儿科有多位专家在国家级、市级的学术学会或期刊担任重要职务,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同时为扩大学术影响,积极主办各项学术交流活动,近3年来主办大型的儿科学术会议2次、医学继续教育学习班3次,同时每季度主办小型学术会议一次,根据临床的需要,邀请国内专家来院讲座,通过这种交流即扩大了该科的影响,又使该科的综合实力不断得到增强。 四、教学与科研情况: 儿科拥有优秀的医疗队伍和高素质的教学人才,作为天津医科大学教学医院,从天津医学院成立之日起即承担儿科临床的授课、带见习和实习任务,很好地完成了5年制、7年制、8年制和成人教育学院教学任务,2000年又承担了天津医科大学国际学院的英文授课任务,培养了大批的国内外医学人才。目前为天津市唯一培养儿内科博士生(博士生导师为刘戈力教授和郑荣秀教授)和主要培养硕士生的基地。近3年共培养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约75人,其中36人毕业并已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了骨干带头作用,包括一名外国留学生。儿科教学团队编写了天津医科大学国际学院的英文教材、刘戈力作为副主编参与2本教材的编写;多名教师曾被评为市级、院级及校级优秀教师。儿科教研室现为天津医科大学七年制授课优秀课程教研室、国际学院校级精品课。 近5年科室立项或参与各种科研课题5项,其中国家级参与1项、市级主持1项。并获多项科技成果奖励。科室人员近3年的主要发表文章近50篇,包括4篇SCI收录文章。
一、 科室概况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肿瘤科由著名肺癌专家周清华教授创建、在天津市政府直接支持下,于2006年9月11日正式挂牌成立,是一个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肿瘤内科临床基地,隶属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胸部肿瘤中心的一部分。 科室现有普通病房床位42张,监护病床4张,层流净化床2张。该科拥有一支专业化、年轻化、高层次的医疗队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医师8名,硕士学位医师10名,正高级职称医师2人,副高级职称医师1人,主治医师10人,主管护师3人,护师9人。 二、 临床医疗 做为天津市最大综合性医院的一部分,肿瘤科对于恶性肿瘤的诊断及其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肿瘤患者并发症和合并症的处理、危重肿瘤患者的综合治疗等具有丰富经验和较高水平。 肿瘤科主要进行肺癌、淋巴瘤、胃癌、肠癌、胰腺癌、乳腺癌等肿瘤的化疗、放化疗结合及癌症的姑息治疗。化学治疗按照国际治疗原则和指南规范进行,患者的化疗从始至终都能够得到专业治疗队伍的关怀,且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得到格外重视。部分患者经过新辅助化疗后获得了手术的机会,术后的辅助化疗使部分患者的生存期得以延长。 癌症患者的姑息治疗也是肿瘤治疗的重要部分。肿瘤科通过各种综合治疗手段缓解肿瘤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科室综合考虑患者的疼痛、营养、免疫功能等全身状况,给予患者最佳支持治疗。目前肿瘤科是“天津市癌痛规范化治疗病房”及院级“护理优质示范病房”。 三、特色门诊:肺部阴影门诊 肺部阴影是肺部疾患常见的影像学表现,通常指在胸片或者CT上发现的肺实质内高密度区,常表现为肺部的结节或肿块。肺部肿瘤,肺部感染性疾病,先天性发育异常等都可能有此表现。肺部阴影的性质往往较难判断,需要依据情况综合选择胸部CT、肿瘤标志物、纤维支气管镜、肺肿物穿刺活检等检查手段,在有经验的医生判定下进一步明确诊断,根据诊断采取相应的有效的治疗方式,由钟殿胜教授出诊(详见专家介绍),并与该院放射科、呼吸科、胸外科、病理科等科室协作,具有很高诊断准确性和诊断效率,可使肺部阴影患者得到迅速有效的诊断。 四、主要科研方向 肿瘤科是全国药理研究基地,参与多种抗肿瘤药Ⅲ、Ⅳ期药物临床观察。肿瘤科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天津肺癌研究所,进行多种实体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科研活动。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鼻科的相关介绍暂时空缺,我们正在拼命完善当中。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眼科始建于1946年12月,经过6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天津市教委重点发展学科和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重点学科。 眼科组成包括眼科门诊及病房、教研室、实验室、全国低视力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和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视力残疾康复专业委员会,目前共有床位40张,医护人员38人,其中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11人、初级职称13人,其中博士学位4人、博士在学3人、硕士学位8人。可提供眼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尤其擅长屈光不正准分子激光治疗、复杂眼外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白内障、青光眼、眼表疾病、眼前部肿瘤、斜视、眼部整形手术治疗。 20世纪60~90年代,眼科建立了视觉生理实验室和眼科生化实验室,先后开展了诸多临床和基础科研项目,并在《中华眼科杂志》、《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等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工业眼科学》、《裂隙灯检查学》、《眼与全身病》等专著在眼科界具有很大影响。 近些年来,眼科科研工作取得较大突破:近十年,在国外期刊、中华系列期刊、核心期刊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9篇;承担国家863项目1项、天津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5项、天津市教委自然科学基金4项、部级(中残联)课题4项、天津医科大学科研基金4项、天津市卫生局科研基金2项,天津市卫生系统引进应用新技术填补空白项目17项;主编、副主编及参编专著、教材10部。 主要科研成果:1987年治疗白内障药物“内障清”眼药水获中、美、英三国专利,2002年获国家二类新药证书,2005年实现成果转化,“内障清眼药水”上市应用于临床;1990年冷冻治疗眼前部肿瘤获得了朱宪彝科学基金奖;1995年《中心视野体积计量法和中心视野立体分析仪》获国家科技发明三等奖;1997年《CS2中毒大鼠视网膜超微结构及视觉电生理学的研究》获天津市科委科技成果奖;2004年《严重眼外伤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2001年0~6岁残疾儿童抽样调查》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临床与基础的研究》、《内障清的制备和对老年性皮质性白内障疗效和治疗机理的研究》均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总医院心理卫生科由天津医科大学精神医学教研室陈仲舜和李振涛于1980年创建,是国内综合性医院最早开设的心理卫生门诊之一。心理卫生科成立34年来,精神医学教研室陈仲舜、李振涛、刘春起、赵盛伏、靳涛聪、刘志云、李洁、毛富强、赵朋等先后承担临床工作。2003年天津市环湖医院心理卫生科张勉、罗兰兰参加总医院心理卫生科临床工作。目前,心理卫生科共有6名医师,其中教授3名、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1名、讲师1名。 一、临床特色 1、中国森田疗法发源地。 森田疗法(Morita Therapy)是由日本慈惠医科大学森田正马教授(1874-1938)于1920年提出的一种源于中国道家哲学的心理疗法。1988年和1989年李振涛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首先报告住院和门诊森田疗法应用研究。1992年,由该校承办的中国首届森田疗法学术大会在天津举行。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森田疗法已经成为国内治疗多种精神障碍的常用心理疗法之一。2012年中国第九届森田疗法学术大会在天津医科大学成功举办。李振涛教授现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森田疗法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毛富强教授现任森田疗法应用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2、中国内观疗法培训基地。 内观疗法(Naikan Therapy)是由日本吉本伊信(1916-1988)于1953年确立的一种源于东方文化的心理疗法。李振涛1993年赴日本奈良内观研修所学习内观疗法,是体验集中内观全过程中国医生第一人。 1995年以来,天津医科大学精神医学教研室已举办24期内观疗法研修班,其中2009年举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内观疗法体验式研修班》。由李振涛提出、毛富强完善的内观改进法——内观认知疗法(NaiKan Cognitive Therapy)已在天津、辽宁、山东、河北、广东等地得到推广应用。 2011年,中国第三届内观疗法学术大会在该校成功举办,李振涛教授获得中国内观疗法终身成就奖,天津医科大学被批准为中国内观疗法培训基地之一。毛富强教授现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内观疗法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国内观疗法天津培训中心主任。 二、该科教学 承担天津医科大学、南开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五年制《精神病学》专业必修课,以及《精神卫生学》、《压力与健康》、《心理危机干预与预防》公共选修课教学任务。2008年《精神病学》被评为天津医科大学精品课程。 毛富强教授主编的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常见精神障碍症状》2005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毛富强教授共同主编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材《精神病学》(第3版)2014年由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供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学使用。 三、研究生教育 天津医科大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专业2002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精神医学教研室为硕士点负责单位,该专业先后遴选硕士生导师8人,其中天津医科大学4人(李振涛、毛富强、钱明、李洁),天津市安定医院4人(高流程、刘建勋、杨建立、张勇)。该专业已累计招收硕士生87人,毕业46人。 四、科学研究 近年来,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际合作科研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基金8项。在国外期刊发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6篇),国内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教材专著20余部。2013年毛富强教授获得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皮肤性病科始建于1948年,开创了天津市第一个皮肤科。经过几代人的不懈专家努力 皮肤性病科队伍不断壮大 在医疗 教学 科研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学术水平在全市一直保持龙头地位,天津市历届皮肤性病学学会主任委员均出自该科。历任六届科主任3人曾任中华皮肤性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该科是天津市最早建立的博士和硕士生培养点,现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5人,多年来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百余名。 该科是一个集普通门诊 性病门诊 急诊 病房 研究所为一体的综合性科室。科室现有在职职工34人,包括医师20人、技术员5人、护士9人;高级职称专家10余名,包括主任医师10名,副主任医师5名;8人拥有医学博士学位,8人有国外留学深造经历。 该科设有性传播疾病、化妆皮炎、医学美容整形、湿疹皮炎、真菌性皮肤病、结缔组织病、银屑病、皮肤附属器疾病、激光治疗等多个专科,对于各类皮肤性病拥有先进的治疗设备及检查手段。 作为天津医科大学教学医院,承担七年制、国际学院的理论授课、实习及见习的教学任务,培养了大批的医学专业人才。参加了皮肤性病学教材和部分专业书籍的编写,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校级、院级课题,并获多项科研成果。 天津性传播疾病研究所始建于1994年,是一个集性传播疾病医疗 科研 教学 宣教为一体的性病专科机构,是全国四家性病培训基地之一,其中对于沙眼衣原体的临床和研究,居全国领先地位。该科化妆皮炎研究室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化妆品皮炎的研究,特别是在抗染发剂过敏、色素细胞基因调控、无毒化妆和遮盖等领域的研究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男科的相关介绍暂时空缺,我们正在拼命完善当中。
Copyright © 2011-2025 北京春雨天下软件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120150号 京ICP备12050281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3)第 00530 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4000018855转9 feedback@chunyu.me
春雨互联网医院电话:4000018855-3 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热线:0951-12320 银川市政府热线:0951-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