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医生

登录 注册

骨伤科

上海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科室介绍

骨伤科的发展沿革
  岳阳医院骨伤科最早可追溯到创建于1952年的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的伤科,当时有著名伤科名医石莜山,石幼山应诊。1976年前,科内医生先后还有陆品兰,沈德骅,傅永昌,施忠传,朱雅芬,周成谷,施超,石凤霞,史鹏年,徐信强,许恩源,汪祺昌等。临床业务限于门诊,秉承石氏伤科的医疗体系,擅长内治外敷疗法。内治重于整体辩证,尤其是内伤劳损,运用祖传方药调治。外治薄敷夹板,纸筒夹板,用石氏三色敷药,中布膏,黑虎丹等。服务面向全市居民,主要对象是上海市文化科教高校界,有较大影响。
  1976年1月岳阳医院成立。5月筹建医院第一个病区--骨伤科和手术室。病区床位拟定40张,郑效文院长兼任科主任,石幼山教授任顾问。医生有侯筱魁,马俊祥,刘岚庆,虞伟琪等。当时医生只有五名,医生护士和卫生员都缺编。受文革思潮的影响,医护工一条龙。病区工作是边筹建边收治病人,开展医疗工作。在筹建病区的同时筹建手术室,病区和手术室在同一栋别墅洋房内。手术室在底楼,一大一小两间。无菌条件也较差,冬冷夏热。在如此的情况下,逐渐开展了四肢和脊柱手术。病人来源主要是伤科门诊的外伤性病人和推拿门诊的腰腿痛病人。除开展小夹板,石氏伤科的保守治疗外,对一些复杂的骨折病人、骨肿瘤、骨结核等病人,也开展一些手术治疗。当时病区患者大部分是腰腿病病人。结合这一现状,在郑效文院长的支持下,推拿科派出医师到伤骨科病房工作和学习。在骨伤科病区内,划出15张床位作为推拿治疗组,开展对腰腿病的诊断和治疗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并为上海软组织疼痛协作会副组长单位。以后,随着科室的发展,人员也逐步增加。先后进伤骨科的人员有江伟达,石关桐,刘林勇,王毓兴,冯雪源,王绪辉,褚立希,汤正蓉,周恩元,赵敏辉,乐音如,谢其华,张金泰,吴展,束粱,汤伟忠等。八十年代后期,科室人员进出调离频繁,对科室中西医学术发展带来了一些影响。
  1995年,医院搬迁至大柏树地区后,病房扩大至45张床位。诊疗的疾病谱也扩大了,门急症病人量也逐年增长。科室全体医师团结协作,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1996年曾获得上海市劳动模范集体荣誉。2009年病房扩至56张床位。骨伤科已能够处置各种严重的创伤,如车祸、高处坠下损伤、器械创伤等所致的复杂复合创伤病人。科室不仅继续发扬原有的腰腿痛疾病治疗特色,还扩大了伤骨疾病诊治手段,坚持石氏伤科治伤理念,坚持中西医结合方向,开展各种脊柱和骨关节创伤,关节镜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骨病矫治和骨肿瘤以及骨骼的炎症,结核等方面的诊断和治疗。2009年,为发扬中医特色,提高治疗疗效,建立了脊柱病单元模式。骨伤科、推拿科,康复科合作建立脊柱单元床位45张。2010年10月,脊柱病科独立建制,骨伤科床位缩编为36张。2010年科室门急诊病人达到75800多人次,手术达570多人次。
  科室现有医师14人,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7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3人。硕士生导师4人。研究生学历以上者占医师总数50%。在医院总体发展规划引导下,实施进一步的创新发展计划。

  临床医疗特色与业务成就
  岳阳医院伤骨科秉承闻名沪上,具有悠久历史的石氏伤科门诊,擅长伤骨科疾病的内外治疗方法。内治:注重整体辩证,尤其对头颅内伤、胸胁内伤、腹部内伤的诊治。外治:采用薄敷包扎、纸筒夹板固定用于骨折治疗;石氏三色敷膏、中布膏、黑虎丹外用。1976年岳阳医院成立前,科室业务局限于门诊,以石氏伤科中医中药为主。岳阳医院建立以来,先后创制了十几种自制中药制剂和数十种协定处方。目前科室开设有中西医结合治疗骨关节病专科、运动创伤病专科和骨质疏松症专科等特色门诊。
  1976年5月岳阳医院第一个病区--骨伤科和手术室建立后,科室业务在继续发扬原有石氏伤科中医中药特长基础上,逐渐融入现代医学的学术理念。扩大了伤骨疾病诊治手段,开始步入中西医结合发展的道路。
  开展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与关节损伤:1976年--1986年间对于四肢骨折,首先采用闭合复位小夹板固定,以及后期指导功能锻炼,取得良好的效果。对于保守治疗不理想的骨折、骨折不连接、骨折畸形愈合病人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随着对骨折治疗理念和内固定器械的创新发展,目前对于骨折采用良好的复位,稳定的内固定和尽可能少的创伤的治疗。伤骨科也是上海较早开展微创治疗骨折,如X线电透下撬拨整复移位骨折技术;三枚螺丝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技术等。
  1978年伤骨科就已开展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和全髋关节置换术,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这项手术技术已趋成熟。
  1987年起科室就开始应用关节镜检查和治疗关节损伤、关节炎症和其他关节疾病。也是上海较早开展内窥镜临床治疗应用的医院之一。
  脊柱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建院初期,病区患者大部分是腰腿病病人。结合这一状况,开展对腰腿病的诊断和治疗的研究。在当时还缺乏核磁共振和CT的情况下,除了总结出一套腰腿病的专用病史及临床诊疗常规方法,开展了椎管内造影,在当时还算是一种较新的诊断方法。在治疗方面开展了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案。保守治疗方案在当时也是独特有效的,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病人,行椎板减压和髓核摘除,开窗法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手术。
  70年代末,神经根管造影对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治是国内首创的。骶孔内麻醉和药物注射加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管造影和药物注射结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均是上海市领先开展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伤骨科的常见病,在没有CT和MR仪器检查的年代,在郑效文,侯筱魁医师带领下,开展腰椎骨内碘水溶剂造影,并制定一套椎管内造影应用的适应症,操作过程和造影后的处理。对几百例造影病例分析,提高了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认治,对腰椎骨狭窄症的诊断和脊髓马尾肿瘤的鉴别起了重要的帮助。在椎管造影的基础上还开展了全国首创的腰椎神经根管的造影诊断。在采用椎管内造影诊断的同时,科室开创了腰椎管硬膜外和骶裂孔内药物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骨狭窄症,并首创了椎间孔内药物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治愈了大量的病人,当时在上海市很有影响。
  1977年,骨伤科开始对颈椎病作椎骨造影,并由郑效文主任、侯筱魁医师开展颈椎后路椎板减压术和颈椎前路减压,髓核摘除植骨术,这项手术是上海市较早开展项目。随着颈椎前路手术的技术器械改进和内固定器具的发展,2004年后在科主任带领下,又开展颈前路髓核摘除植骨融合手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颈后路减压扩大成形术等新技术。在较多的脊椎病中,还开展脊柱炎症、结核、肿瘤方面的诊断和手术治疗。
  其他伤骨科的手术:自科室成立以来,在郑效文主任、侯筱魁主任的领导下,在七、八十年代开展四肢骨恶性肿瘤的局病灶清除、灭活和再植术、骨肿瘤病灶切除异体骨再植术,术后大剂量抗肿瘤药物冲击治疗。开展显微外科手术,如背阔肌带蒂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前臂软组织皮肤缺损,以及多种手外科手术,这些手术也是当时市里较为先进的手术。

  科研工作
  科室建立以来就注重临床与科研工作结合,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二项和多项市卫生局、高教局科研项目。"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和治疗研究"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82年起,开展风寒湿致肢节痹的动物造模、药物治疗实验。"风寒湿致肢节痹"的研究获上海市中医科技进步奖。此外,还开展肌电图对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以及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的观察。开展了三色敷膏用于外伤性软组织损伤血肿的病理研究。

  教学与人才培养
  从1976年科室建立起一直承担上海中医药大学本科生,留学生的骨伤科理论教学和学生临床实习带教。还承担二军大和康复专业中医骨伤科教学任务。骨伤科也是我院最早承担中医大培养硕士研究生教学点。共培养硕士研究生21名。科室还接受来自本市和全国各地的进修人员数十名,1991年曾组织上海市中医伤科高级学习班,使我院石氏伤科发扬光大。为培养手术人才,科室先后外送骨科专科进修9人。

医生 (已入驻1人,当前可咨询0人)
暂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