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小心捂出致命的婴儿捂热综合征!
3月5日
婴儿捂热综合征多发生于农村,因为家长缺乏育儿知识、家里无取暖设施,过多穿衣盖被,导致局部的高温及缺氧;而小婴儿的运动功能发育尚未完善,无力挣脱,导致意外发生。
作者:朱剑笛
2月15日凌晨,在湖南省儿童医院重症医学一科,有一个4个月大的婴儿(化名“朵朵”)因为捂热综合征病情过于危重,家长悲痛地放弃了治疗。
据家长介绍,朵朵是晚上睡在父母中间,三个人盖着一床大被子,由于孩子的头并没有埋在被子里,家长没想到会对孩子造成这样的伤害,但悲剧还是发生了。
2017年1月以来,湖南省儿童医院就连续收治了8名捂热综合征患儿。就在救治朵朵的同时,湖南省儿童医院重症医学一科还有另一个3个月大的孩子关关在救治,关关虽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是大脑功能损伤严重。关关是因为2月初在老家比较冷,妈妈怕孩子冻着,特意买了厚保暖衣给关关穿上,睡觉的时候都不敢脱,还加盖了两床被子,结果也发生了悲剧[7]。
2013年我国发生的惊动世界卫生组织的乙肝疫苗事件,17例死亡病例全部都明确与接种疫苗无关,其中就有2例是婴儿捂热综合征导致的,差点让疫苗背了黑锅[6]。
婴儿捂热综合征(Infant with Muggy Syndrome,IMS),又称为闷热综合征、蒙被(缺氧)综合征、婴儿捂热症、被窝窒息综合征、婴儿被捂综合征,是冬春寒冷季节儿科常见的危重症,多见于1岁以内的婴儿,是由于过度保暖或捂闷所致的、以高热、大汗、抽搐、昏迷、循环障碍为主的临床征候群,死亡率较高,后遗症较多[1,4,5]。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曾回顾性分析了2002~2007年的63例婴儿捂热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发现白天发病占31.7%,夜间发病占68.3%;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73%,本地人子女占27%;69.8%是因为过度保暖(过多穿衣盖被)所致,12.7%因乘长途汽车或火车,17.5%因蒙面所致;有34.9%被医院误诊为脑炎、肺炎并呼吸衰竭等疾病;死亡率高达22.1%[1]。
浙江省上虞市妇幼保健院也曾回顾分析了147例婴儿捂热综合征,其中76.9%发生在农村,23.1%发生在城市;大多平时为无基础疾病史的健康婴儿;全部病例均面色苍白、大汗淋漓;71.4%患儿的体温升到39~42℃,但也有28.6%患儿的体温没有升高;死亡率为24.5%;对存活患儿中的93例进行了一年的随访,发现15例有后遗症(智力低下6例,癫痫6例,语言障碍2例,脑瘫1例),后遗症发生率占存活儿的16%。含奶头睡在母亲腋下也是导致婴儿捂热综合征的原因之一。即使孩子发热畏寒时,也不能包裹得太紧太厚[2]。
婴儿捂热综合征多发生于农村,因为家长缺乏育儿知识、家里无取暖设施,过多穿衣盖被,导致局部的高温及缺氧;而小婴儿的运动功能发育尚未完善,无力挣脱,导致意外发生[1]。下面这些是婴儿捂热综合征的风险因素:
新生儿裹捂过多。
乘车途中包裹过严过暖。
母婴同盖一床被。
睡在亲人腋下或高热环境中。
以捂汗方式降温[5]。
婴儿捂热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很容易误诊,医生对寒冷季节突然起病,表现为高热(有时体温不升)、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大汗、多系统损害,用一种疾病难以解释,而发病前健康,有厚衣包裹、被褥捂热史的患儿,应考虑婴儿捂热综合征,并详细询问病史,以免漏诊、误诊。对高热患儿应立即解包散热及物理降温,然后再做进一步处理[1,3,4]。
参考资料:
1. 李莺, 徐仑. 婴儿捂热综合征死亡的危险因素[J]. 实用儿科杂志, 2007, 22(24): 1880-1886.
2. 朱文标. 婴儿捂热综合征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 浙江临床医学, 2005, 7(8): 830.
3. 蒋华丰. 婴儿捂热综合征18例临床分析[J]. 淮海医药, 2013, 31(5): 439.
4. 陈春法. 婴儿捂热综合征13例误诊分析[J]. 浙江临床医学, 2004, 6(4): 262-264.
5. 湖南省儿童医院. 婴儿捂热症971例综合报告[J]. 中华儿科杂志, 1993, 31(3): 164-165.
6. 国家食药监管总局.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 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乙肝疫苗问题调查结果的通报. http://www.nhfpc.gov.cn/jkj/s3582/201401/9228215a16294730b433496ff0e36f8f.shtml
7. 中国新闻网. 冬季警惕小儿捂热综合征 一岁内婴儿可能“捂”丢性命. http://www.chinanews.com/jk/2017/02-15/8150870.shtml
图片来源:123RF.com.cn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