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医生

登录 注册

酸奶为什么会那么“粘稠“?

7月10日

粘稠的酸奶除了带来比较好的口感,在营养上和人体健康上有什么影响吗?

我们对食物的期待和追求总是充满矛盾的,比如酸奶,想在家自制低脂肪的酸奶,于是选用低脂牛奶作为原料,可做出来的酸奶为啥质地不好、口感不佳呢;去超市购买酸奶,又担心酸奶里有各种“胶”。以前某养生大师告诉大家“酸奶里的增稠剂会阻塞血管”,当然随着大师倒下,这句叮嘱就变成了无稽之谈。但是人们还是会对酸奶粘稠还是会耿耿于怀,酸奶为啥会有粘稠的质地和口感?是不是添加了增稠的东西?会不会对人体有害?会不会影响营养……

我们来看看牛奶的外观是怎么形成的?

单来说,牛奶之所以呈现它的外观是因为蛋白质、乳糖和脂肪分散在水中。乳糖在水中的溶解性很好,很快就与水“融为一体”了,对牛奶外观的影响不大。脂肪在水中分散成一个个小颗粒,颗粒的外面还包裹着蛋白质。蛋白质除了包裹脂肪颗粒,还有大量的蛋白质自己呆在水中。由于蛋白质分子表面多少都会带有一些疏水基团,它们不喜欢跟水分子在一起,而倾向于互相靠近。

但是蛋白质分子互相抱团则最终会导致它们从水中分离出来,牛奶可能不再呈现出均匀的“液体”状态了。幸好蛋白质分子表面带有一些电荷,电荷之间的互相排斥抵抗着疏水基团导致的蛋白质分子抱团,从而使得蛋白质、蛋白质所包裹的脂肪颗粒能够互相保持一定的距离,它们都能稳稳地在水中呆着。宏观上,我们看到的就是“像液体一样”的奶。

即便不用增稠剂酸奶也会自然变粘

酸奶是牛奶被乳酸菌发酵的产物。在发酵过程中,乳酸菌把乳糖转化成乳酸,牛奶就呈现出一个较强的酸性环境。当环境中的PH值下降时,牛奶中蛋白质所带的电荷就会减少直至没有,电荷产生的排斥力也就随之变弱,蛋白质分子互相吸引靠近的趋势就越来越强。当大量的乳糖转化成了乳酸,牛奶中的pH值下降到最低,蛋白质分子抱团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这个网络把乳糖、水、脂肪颗粒都“网”在其中。宏观看来,“像液体一样”的奶变得很“粘”,而且“酸”了。由此看来,即便不添加增稠剂,酸奶也会自然变粘的。

不过,最后得到的酸奶能够粘到什么程度,主要跟牛奶中的固体含量有关。通常的牛奶中乳糖、脂肪、蛋白质的总含量在百分之十的样子,得到的酸奶往往不够粘。有时候虽然看起来是凝成了固体,但是很容易破碎。要获得更粘的半固体状的酸奶,就需要增加固体含量。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加奶粉,这样相当于用高浓度的牛奶发酵,得到的就是“纯正”的“固体酸奶”。

低脂牛奶变身酸奶,往往需要增稠剂的帮忙

酸奶的口感跟其中的脂肪含量密切相关,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人们往往更倾向于减少奶制品中的脂肪,甚至干脆食用“无脂奶制品”。脱去了脂肪的牛奶中固体含量更低,形成的酸奶也就更加“不像”酸奶,口感也会变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就会在其中加入一些食物胶,最常使用的有改性淀粉、明胶、果胶等等。这些成分的加入,一方面使得酸奶足够“粘”而成为通常的半固体,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模拟脂肪的口感。这些食品胶就是通常所说的“增稠剂”。“增稠”本身只表示增加液体的粘度,在化学工业上也有大量的“增稠”操作,因而在食品上使用“增稠剂”很容易就给人们“制造伪劣产品”的感觉。实际上,这些食品胶本身就是常规的食品原料。所谓的“增稠”在传统的食品中也很常见,比如说“勾芡”,也就是用淀粉来增加汤汁的粘度。凉粉,也是类似的碳水化合物形成的食用胶。

酸奶中有增稠剂并不可怕

增稠剂到体内,有的会像米饭馒头一样被消化成一个个的单糖分子,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最后提供给人体活动的能量,比如淀粉;有的会变成氨基酸,比如明胶;有的会作为“膳食纤维”,还可能会提供其他的健康益处。

酸奶中使用增稠剂,目的是为了降低脂肪的含量并且获得适当的口感。从心血管健康的角度来说,这是很有意义的。此外,像改性淀粉、果胶这样的食品胶,能提供饱足感却不提供或者只提供比较少的热量,对于控制体重也有一定帮助。尤其是果胶这样的“膳食纤维”,本来就是现代人食谱中普遍应该增加的成分。
所以,“酸奶中有增稠剂会阻塞血管”的确是无稽之谈。
不过,如果以同样多的固体含量为准来比较,在这些加了食品胶的所谓“酸奶”中,来自于牛奶的“营养成分”——比如蛋白质和钙,就确实会略低。即便如此,也不至于对营养摄入造成太大的影响,含量低,可以选择增加摄入量。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每个人在酸奶之外的食谱不同,期望从吃酸奶中所获得的东西也就不相同。还是那句话:知道它提供什么,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你选择,你喜欢。

作者:云无心,食品科学博士,科学松鼠会成员

春雨医生

春雨医生公众号

微信关注春雨医生,查看更多健康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