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剂真的会致癌吗?
6月15日
荧光剂通常起到增白、增艳的作用,由于种类很多,对人体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目前学界对荧光增白剂的危害尚有争议。
前几天,广东省皮肤病医院对186例患者皮肤进行了荧光增白剂检测,检出率高达14.5%,也就是说100个人里有15个顶着“荧光脸”!
从面膜、洗衣液到卫生巾,荧光增白剂这几年就没消停过。致癌?致敏?传闻令人心生恐惧,优恪君身边有朋友甚至购入了紫光手电。看见可疑物品,biubiu一照,荧光增白剂无所遁形!
荧光增白剂是否真的那么可怕?今天,优恪君就为大家扒一扒荧光增白剂的前世今生。
用在纺织品中,提升亮度和白度
荧光增白剂广泛应用于纺织品,主要是因为它可以显著提高白色基质(包括洗涤剂、纸张、纺织品、塑料等)的白度、浅色基质的鲜艳度,可以让本来偏黄的衣服呈现洁白或者鲜艳的观感。
在优恪网本次检测的11款国产品牌男式T恤中,仅有热风X2小狗短T恤一款不含荧光增白剂;而11款国产品牌女式T恤中则全部含荧光增白剂。经荧光增白剂处理过的纺织品,外观大幅改善,提高了品质和档次的同时,商业价值也水涨船高,正因如此,荧光增白剂越来越被商家青睐。
除了T恤,优恪曾经检测过的JACKSON SAFETY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在接触皮肤部分也检出了荧光增白剂。在类似口罩的卫生用纺织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由于所使用纸浆白度不够,往往通过添加荧光增白剂提高产品的亮度和白度。
但是在媒体和大众普遍比较担忧的卫生巾里,优恪未在可与皮肤接触的面层上检出荧光增白剂。
标签上添加荧光增白剂纯属多余
荧光增白剂可以使物料看起来更白,但在标签上使用荧光增白剂纯属画蛇添足。很不幸,优恪在多款产品的标签上检出了荧光增白剂,如无印良品的棉圈绒柔软拖鞋、宜家若利卡记忆海棉枕以及文胸、T恤、牛仔裤等产品。
欧盟联合研究中心(JRC)和欧盟环保局在关于欧盟生态标签产品认证原则的报告中指出,荧光增白剂难以降解,会造成环境负担,建议厂商不要在产品中使用。
荧光增白剂国标处于缺失状态
尽管荧光增白剂广泛应用于纺织品、纸制品、化妆品、卫生用品等中,但是中国目前关于荧光增白剂的标准和规范相对有限。
截至目前,中国关于纸制品、卫生用品、纺织品荧光增白剂的国家标准大致有如下几个:
国家安监总局发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表规定:荧光增白剂属于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属于化学毒物,属职业病危害因素。
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洗涤剂用荧光增白剂标准:洗涤剂用荧光增白剂分为两大类产品,二苯乙烯基联苯类和双三嗪氨基二苯乙烯类,但无限量规定。
纸杯中的荧光剂也按照GB11680-89《食品包装用原纸卫生标准》中对荧光性物质的规定(荧光性物质254nm及365nm)来执行。
GB/T 27741-2011《纸和纸板 可迁移性荧光增白剂的测定》规定了纸制品中可迁移性荧光增白剂测定的方法。
GB/T 23979.1-2009《荧光增白剂 增白强度和色光的测定 棉织物染色法》规定了棉织物增白时荧光增白剂增白强度和色光的测试方法,但无限量规定。
目前,化妆品、一次性卫生用品、服装中荧光增白剂限量标准基本处于空缺的状态。
尚无确切证据证明荧光增白剂有害或无害
网络上流传着关于荧光增白剂致癌的各种传说,然而,事实真的如此?
事实上,荧光剂通常起到增白、增艳的作用,由于种类很多,对人体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目前学界对荧光增白剂的危害尚有争议。
中文核心期刊《色谱》曾刊文称,荧光增白剂中含有一些特别活跃的分子,较易迁移至角质层或血液里,且不易分解,会大大削减人体免疫力,甚至会造成血液系统受损。文章中还认为荧光增白剂对皮肤黏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使人体出现皮肤起皱、汗液减少、红肿瘙痒、感染出血或紫斑溃烂等症状,甚至会引发变态反应性皮炎或接触性皮炎等疾病。
乌鲁木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曾报道,荧光增白剂能与伤口外的蛋白质结合,阻碍伤口愈合;被人体吸收后能使人体细胞出现变异性倾向,其毒性聚集在肝脏或其他重要器官,成为潜在的致癌因素。
新加坡消费者协会曾发文称,荧光增白剂被人体接触后可能会导致轻微过敏,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严重过敏或者其他健康问题,特别是被吸收到体内时。
但是,国家级期刊《中国洗涤用品工业》却提出,国外多次动物实验证明荧光增白剂不会有急性毒性、慢性毒性、水生生物毒性、致敏性、致突变性、致畸胎性、 致癌性等。
对此,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教授陈国华介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荧光增白剂有害或无害,只是风险评估。已有研究证明短期使用无危害,长期使用的危害结论还需要时间。
题图来源:123RF.com.cn图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