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医生

登录 注册

从传统治疗到精准医学,看大医风采——专访刘云鹏教授

6月1日

“我们活在世上不只是为工资和奖金,而是希望有人因为我的存在而受益。”

本期专家:刘云鹏教授,中国医科大学教授、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内科主任

金港特派员:阎善良、吕莹

他,是辽宁省乃至全国顶级的肿瘤内科专家,兼任多个学术职位。

他,承担多项国家级、省级的重要课题,一生都在为医学事业做出贡献。

他,培养了众多肿瘤界的医学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

他就是我们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而又和蔼可亲的刘云鹏教授。 当我和阎经理要采访刘教授的时候,心中有一种莫名的兴奋和激动,些许一丝紧张。像他这样一位长者,拥有如此辉煌的事业成就,拥有如此指点江山的人生阅历……作为晚辈的我们,有一种敬仰,一种仰望星空的感觉。可当我对他深入了解之后,我又对他多了些尊敬和崇拜,他是一位真正的医学大家。

阎:尽管靶向药物发展很快,化疗仍然是目前癌症治疗的基石,那在化疗药物选择方面如何做到精准?

刘:目前化疗方案的选择主要是参照指南推荐,指南所采用的的证据是大型临床研究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尚未达到精准治疗。对于标准治疗失败的病人,我们在做多基因检测寻找适合的靶向药物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参考BRAC1/2、ERCC1、UGT1A1以及药物代谢基因等。但由于化疗药物不是靶向药,靶点缺乏特异性,常见副作用具有相同性,并且初始化疗是非精准的,那么现在化疗的方案完全按照基因检测来制定化疗方案就有些操之过急了,但我们能够通过检测反过来理解当初所用化疗病人特别有效和特别无效的原因。随着这种解释数据的不断积累,会加快未来化疗药走向精准的进程。未来,当我们化疗前获得多基因检测结果,我们在用药前知道病人用某个药物可能效果很差,或者副作用很大,那我们就会选择另外的药物或者减低药物剂量。在新的检测结果没能改变指南之前,化疗的精准处在传统与创新的互相补充阶段,但新的基因检测结果在预后判定方面已经开始影响我们对某类患者是否需要化疗以及化疗药物的决策了。因为靶向药物的诞生就是按照靶点设计和筛选的,而化疗药物不是,它在靶向药物诞生之前就已经广泛应用了,并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化疗仍然是肿瘤治疗的基石。所以想要改变化疗的传统使用方式,需要找出每个化疗药物的相对靶向性和毒副作用的相对靶向性。我们现在做的精准检测就是撼动它的过程,但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积累更多数据。对化疗药物而言,未来对特殊毒副作用的预测可能要先于疗效的预测,这对降低化疗毒性非常重要。

阎:亚洲的肺癌的驱动基因相对而言要多一些,那么患者都需要做驱动基因检测么?

刘:我们现在对初诊患者主要进行已经上市的靶向药物的靶点检测,但对于标准治疗失败者建议做多基因检测,只要有驱动基因,都能被发现。现在的问题是,检测技术的发展快于药物的发展。有时可能的驱动基因被发现了,却没有对应的靶向药。但反过来,也正因为检测技术快速发展,会推动靶向药物的研发速度。

阎:患者做一次这样的多基因检测费用大概是多少?

刘:目前在一万元左右,估计价格会不断下降。实际上如果患者没有使用靶向药物的能力,可能对治疗的指导意义不大,但在科学上是有意义的,对于预后的估计很重要,只要能用得起靶向药物,应该进行检测,事实上,接受检测的患者也越来越多。但同时,我们也要避免过度检测。

阎:您在国外学习生活过,您觉得目前国内的治疗水平和国外还有多大区别?

刘:由于中国的发展存在严重的区域不平衡,从全国整体看,治疗水平的差距还有很大,主要表现在医疗的规范化和患者的支付能力存在巨大差距。如果说从国内一流专家和医院水平看,其实没有太大差距,国外有的药物我们90%都有,因为我们的患者多,所以国内专家的用药经验一点都不比国外少,甚至会更丰富。但是全国又有多少患者能够接受到顶级专家的治疗呢?国外虽不全部是顶级专家,但普通医生也会按照标准指南治疗,而国内许多医生对于指南不屑一顾,按自己的经验和想象进行治疗。这里有管理制度缺陷和医生知识不足的原因,但也与当下的文化有关。各行各业都存在不相信专家的意见的现象,所以各种虚假信息、占卦算命很有市场。

阎:您除了日常的工作,每周还安排大量的会议,您时间是怎么安排的?

刘:我们是综合医院肿瘤内科,学科的病种跨度很大,我开会学习和讲课的跨度也很大,不像其他限定病种专业的医生,比如胃肠癌、肺癌、淋巴瘤的专业医生,他们可以更集中精力。实际上,我也有点招架不来了,精力和时间安排不开。医疗和研究难两全啊。

阎:小吕经理特别想问问您,假如给您十天假期,不需要工作,您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刘:10天太奢侈了吧。如果有5天,我想重拾我的爱好,去一个能摄影的地方,不是那种人特别多特别有名的景点,而是有特色的未开发的小古镇、草原或者山林。想了很久了,但一直忙碌的没能实现,争取从今年开始,每月能休息一个周末吧。我经常开导别人劳逸结合,但改变自己的工作习惯还是很难得。

阎:最后一个问题,您的学生已经桃李满天下了,您对自己的学生最大的希望和寄语是什么?

刘:我最大的希望是他们能够在自己的领域享受自己的工作,感受其中的乐趣,快乐工作才能取得成就。我常对研究生们说,不是研究生毕业就一定从事这个行业,当你年轻的时候,你有再次选择的资本,所以你可以当医生,也可以进制药公司从事研发或者医学相关工作,也可以进医学教育机构当老师,也可以考公务员做医疗管理工作,或者当健康咨询师,医学编辑等等。工作有很多,而且没有贵贱之分。上帝让你来到这个世界上绝对不是只让你来吃饭的,一定要体现自己的价值,如果你的付出只能换来工资和奖金,只够吃饭穿衣养孩子的话,那你在这个世界上只是活着而已。自然界的动物或者对维持生物链的完整具有作用。人类如果在本身活着和繁衍后代之外,没有额外的贡献,价值就比较低了。我们都是凡夫俗子,不需要多么高尚,但一定要有人因为你而受益,像大夫治病救人,有人因为你生命延长了,因为你的治疗生活质量提高了,这是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我享受这种感觉。尽管当下医疗环境不如人意,但我有自己的职业荣誉感,属于自得其乐,自我感觉良好吧,哈哈。

结语:

从传统治疗到精准医学,国内的医学发展逐渐与世界接轨,这是国人的骄傲,也是众多肿瘤患者的福音,这与肿瘤界的各位专家辛苦的付出是分不开的,他们的医德也是十分让人敬佩,就像刘教授说的那样:我们活在世上不只是为工资和奖金,而是希望有人因为我的存在而受益。同时也让人想到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所著的《大医精诚》所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

本期专家简介:

春雨医生

刘云鹏

男,主任医师,二级教授,肿瘤内科主任、大内科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辽宁省肿瘤药物与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主任。同时担任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常委,外科医师分会MDT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临床肿瘤协会(CSCO)执委;中华医学会辽宁省肿瘤分会主委,辽宁省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主委;国家卫计委胃肠肿瘤诊治规范、癌痛诊治规范、肿瘤合理用药专家组委员。

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项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通讯作者SCI论文60余篇。培养硕、博士研究生100余人。先后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中国抗癌协会科技二等奖各一项,以及辽宁省《五一奖章》、沈阳市劳动模范等多种荣誉。

春雨医生公众号

微信关注春雨医生,查看更多健康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