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医生

登录 注册

沐浴乳可致男性不育?又是标题党

2月16日

塑化剂虽有危害,但不必担心正规洗护用品和包装食品。

前一阵,#沐浴乳可致男性不育#这一标签出现在新浪微博热门话题榜上,相关微博称:台湾某大学的一项研究证实,男性使用的个人卫生用品,包括沐浴乳、洗发水、剃须膏等中的塑化剂成分,过量接触会对男性生育能力造成不良影响。

男同学们顿感心头一凉——“等等,我勤洗澡、洗头、刮胡子,生育能力就受损了?不是标题党吧!”别慌,春雨君细细调查了一番,结果发现,还真是夸大+误读惹的祸。

男儿莫要慌,看清标题党

消息链接大都指向新华网的一篇文章《台湾研究证实塑化剂影响男性生育》(下文简称“原报道”),报道了台湾成功大学李俊璋教授的一项研究,观察到样本中男性体内的塑化剂浓度越高,睾丸功能就可能越受到明显的影响,进而导致不育。

原报道中强调塑化剂与男性不育的相关性的同时,还罗列了多个可能的塑化剂来源,例如食物和饮料的塑料包装。

所以啊,且不对此项研究本身做评价,单被顶到微博热榜上的“沐浴乳可致男性不育”,不说它是标题党,也是断章取义了吧!差评!

继续查询后,原报道似乎来源于台媒中国时报(chinatimes.com)的《成大教授研究证实塑化剂影响男性不孕》,二者内容基本一致。台湾2011年曾爆发出大规模食品添加塑化剂超标事件,波及范围之广令人触目惊心,有“台版’三聚氰胺’事件”之称,相关问题因而受到持续关注。

塑化剂很多种,化妆品里倒是没有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原报道通篇都只是在用“塑化剂”这个词语来进行描述,没有提及任何具体的化学物质名称。

但实际上,应是台媒将化妆品和塑料制品中两类用途不同邻苯二甲酸酯化合物,简单粗暴地混为了一谈,统称之为塑化剂,也就为误读埋下了种子。

塑化剂(大陆称增塑剂)并不是某一种,而是一类物质的总称,包含的数量不少,在高分子材料(可粗略理解为塑料)制作中是很常用的助剂,用于改善产品的性能。具有代表性的便是DIN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和DEH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等多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

关于化妆品中为何出现塑化剂,新华网引用李俊璋的观点:“塑化剂是一种定香剂,香味愈浓的产品含量可能愈高”(台媒报道中并未出现此句)。

而北京工商大学理学院副教授录驰冲说,中国化妆品法规中,只允许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和二乙酯的使用,跟欧盟相关规定保持了一致,而且明确规定DEHP为禁用物质;其作用也确实包括定香(使香料分散且稳定),但这两种物质基本不会被当做塑化剂用于塑料生产。

正规包装食品,也不必担心

关于食品,其实我们并不用对正规商品有太多担心——因为在当前的相关法规之下,用于食品的合格塑料制品并不会包含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

“所有增塑剂都是表面张力低的酯类化合物,在塑料制品里会随着时间延长向表面迁移是必然的。”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夏宇正表示,“然而,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因其难以降解的特性,目前已经严禁使用,也已有很多种环保型增塑剂作为替代品。”

夏宇正还强调,在食品软包装中,即使可降解的增塑剂也不能使用,因为会污染内包装物;而环保型增塑剂的分子量也不是很低,一时半会儿并不能降解掉,人体又无法通过排泄将其排出体外。

生殖毒性确有其事,但来源不对

既然发现了原报道对塑化剂的定义有点问题,那其混淆的两方,是否又有危害呢?

答:塑化剂确实可能影响生育,但合格的食品和洗护用品中并没有;洗护用品中的定香剂没听说有什么危害。

优恪网曾就塑化剂问题,采访过中华环保联合会环保标准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龚龑,对方称,“DINP和DEHP可在体内发挥类雌激素的作用而具有生殖毒性,可能会造成男性睾丸癌或体内激素水平紊乱,提高女性罹患生殖腺癌症的几率。”

但龚龑同时强调,在开阔环境下,塑料制品中能挥发出的DINP和DEHP的量很有限,而且两种物质都是相对低毒的化学品。

而关于邻苯二甲酸二甲酯/二乙酯,录驰冲副教授表示,美国FDA和欧盟都未进行特别限制,目前也未见研究,表明邻苯二甲酸二甲酯/二乙酯在规定的限量范围内对人体有明显危害。但他同时也强调,“我个人认为,这两种物质也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还应该再深入研究。”

如果原报道的新闻价值,就在于发现了“在塑化剂队伍中存在感微弱的定香成分,与生育能力下降之间的一些相关性”呢?

我们从原报道中能得到的信息也只是:“历时三年,筛选259名不育症男性成人为病例组、39名配偶已怀孕的男性为对照组,分别量测其体内塑化剂浓度与睾丸功能指标,发现不育症成年男性体内塑化剂浓度约为对照组男性的1至2倍。”很难评价其可靠性。

通过查阅2011年前后的新闻报道,发现当时台湾塑化剂风波的“主犯”是DEHP,所涉食品中的塑化剂并非来自包装迁移,而是不法商家为了降低成本铤而走险、故意添加的,与原报道中提及的塑化剂来源——食品包装中的迁移、日化用品中的添加——有本质区别。

不吓唬自己,多注意身边

说了这么多,所谓“沐浴乳可致男性不育”,只是媒体的混淆、误读和夸大产物而已。或许我们对新的研究成果了解不多、难作评价,但断章取义吓唬人,可不能忍啊!

真正值得担心的,倒是街边早餐小摊上的塑料袋、一两元一杯的豆浆和粥所用的塑封杯之类——原报道中也提到过。

这些常跟烫手的食物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可曾有人关心过它们的来路?通体见不到各种标识信息,质量如何保障?是不是某些商家降低成本、铤而走险的产物?实在是不好说啊。

春雨医生

春雨医生公众号

微信关注春雨医生,查看更多健康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