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个雾霾红色预警,到底怎么来的?
12月9日
重污染红色预警是由设立在北京市环保局的空气重污染应急指挥部,向北京市应急办提出发布红色预警信息的建议,之后,由北京市应急办发布重污染红色预警。
12月7日,北京市首次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的消息广为传播。一时间,朋友圈里有人说是“雾霾红色预警”,有人说是“污染红色预警”,还有人说是“霾橙色预警”……到底这次北京首次发布的是什么预警?为啥同一天会出现颜色不一样的预警?
回顾一下广为传播的两条消息:
【北京气象台发布霾橙色预警】北京市气象台7日18时20分升级发布霾橙色预警信号,预计7日夜间至8日,北京地区有中度到重度霾,中南部有重度霾,能见度较低。
【北京应急办发布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北京市应急办于12月7日18时发布空气重污染预警等级由橙色提升为红色,也就是重污染红色预警,这也是北京首次发布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
同一天出现两种颜色预警,它们有什么区别?
首先,发布单位不同。
霾橙色预警的发布单位是北京气象台,重污染红色预警的发布单位是北京市应急办。
其次,发布流程不同。
霾橙色预警是由中央气象台内部会商决定并自行发布;重污染红色预警是由设立在北京市环保局的空气重污染应急指挥部,向北京市应急办提出发布红色预警信息的建议,之后,由北京市应急办发布重污染红色预警。
最后,发布标准也不同。
霾橙色预警发布标准(北京市气象台):预计未来24小时内可能出现下列条件之一并将持续或实况已达到下列条件之一并可能持续。
能见度小于2000米且相对湿度小于80%的霾。
能见度小于2000米且相对湿度大于等于80%,PM2.5浓度大于150微克/立方米且小于等于250微克/立方米。
能见度小于5000米,PM2.5浓度大于250微克/立方米且小于等于500微克/立方米。
重污染红色预警发布标准(北京市应急办),根据《北京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对预警级别的划定:
空气质量指数(AQI)在200以上为空气重污染,预测空气重污染将持续一天(24小时),为预警四级(蓝色);
持续两天(48小时)为预警三级(黄色);
持续三天(72小时)为预警三级(橙色);
持续三天以上(72小时以上)为预警一级(红色)。
也就是说,北京气象台发布霾预警参考的主要指标是能见度和PM2.5浓度。而应急办发布重污染预警的主要指标是AQI,需要注意的是,AQI(空气质量指数)中除PM2.5外,还包括SO2、NO2、PM10、O3、CO等其他五项参考标准,所以PM2.5浓度并不能够完全左右AQI指数。
显而易见,由于发布两种预警的主要参考指标不同,所以也就会出现今天这样一个橙色预警,一个红色预警的情况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