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预防科普文章合集34
10月27日
过敏预防科普文章合集(166-170)
科普文章166
呼吸道感染?罪魁祸首-牛奶蛋白过敏
近期在门诊上接诊了一名小宝宝,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他的故事,我们就把小朋友的名字叫“冉冉”吧。冉冉来到我门诊的时候年龄为46天,生后小“冉冉”一直母乳喂养,出生后16天出现吐奶、咳嗽症状就诊于当地县医院,咳嗽频率5-7次/天,每次咳嗽持续时间1-2分钟,夜间咳嗽明显,吐奶表现为非喷射性呕吐,没有发热、口吐泡沫、气喘等情况,在当地医院给予抗感染治疗1周,症状没有明显好转出院。冉冉距离本次就诊15天开始出现少吃、多睡的情况,体重增长欠佳,咳嗽、呕吐的性质和原来相似,宝妈比较焦虑,来到门诊,入院后完善血常规、C反应蛋白、胸部X线检查、甲状腺功能、肝功能、巨细胞病毒尿DNA检测、遗传代谢病等相关辅助检查,结果均未见明显异常。孩子目前基本排除感染、遗传代谢病等因素,考虑到孩子存在着长期呕吐、咳嗽症状,而且以夜间为主,体重不增,吃奶量少,孩子有可能存在着牛奶蛋白过敏引起功能性肠病-胃食管反流。与宝妈宝爸沟通病情后,家属也比较配合,给予更换氨基酸配方奶粉喂养,2-3天后孩子的吃奶量较前逐渐增加,吐奶的情况也明显减轻,1周后咳嗽症状基本消失,目前冉冉3个月了,体重增长良好。
牛奶蛋白过敏(cow′s milk protein allergy,CMPA)常见于婴幼儿,是一种由牛奶蛋白引起的异常免疫反应,其发病机制可通过IgE或非IgE介导,亦或两者混合介导。因诊断方法不同,各地报道的CMPA发病率也有所差别[1-2]。非IgE介导的牛奶蛋白过敏(non-IgE mediated cow s milk proteinallergy,non IgE CMPA)表现为进食后出现症状的时间不固定且较长[2] ,又缺乏实验室辅助诊断手段,故较难判断,往往需要通过试验性膳食回避口服食物激发(experimentaldietaryavoidance-oral foodchallenge,EDA OFC)来明确诊断。
一、non-IgE-CMPA的有哪些临床表现呢?
non-IgE-CMPA包括食物蛋白诱导的小肠结肠炎综合征、食物蛋白诱导的过敏性直肠结肠炎、食物蛋白诱导的肠病、胃食管反流病等,主要表现为呕吐、哭闹明显、粘液便、血便、腹泻,反复湿疹发生,最终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二、牛奶蛋白过敏引起的胃食管反流主要有哪些特点呢?
牛奶蛋白过敏引起的胃食管反流临床诊断比较困难。牛奶蛋白过敏引起的胃食管反流与接触牛奶蛋白的时间相关,以6月龄内最为常见,早期表现为反复反流(吐出不显费力)、喂养困难,后期表现为生长发育受限、贫血等。
三、针对牛奶蛋白过敏,宝妈宝爸应该怎么做?
食物过敏的患病率正在逐年上升,食物过敏导致的严重过敏反应可危及生命。牛奶蛋白过敏临床表现多样,部分患者会发生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影响生长发育。有相当比例的食物过敏儿童会随着年龄增长自然缓解。因此如果怀疑牛奶蛋白或者其他食物过敏的患儿需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接受专科医生的指导并定期随访。
重要提醒:家长切忌仅凭单一过敏原检测的结果进行过度避食,以免影响儿童正常生长发育!
[1]VenterC,ArshadSH.Epidemiologyoffoodallergy[J].PediatrClin NorthAm,2011,58(2):327349.
[2]陈同辛.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国内外指南解读———更好地识别、诊断和治疗[J].临床儿科杂志,2018,36(10):805808.
[3]MeyerR,FoxAT,ChebarLozinskyA,etal.NonIgEmediatedgastrointestinalallergiesdotheyhaveaplaceinanewmodeloftheAllergicMarch[J].PediatrAllergyImmunol,2019,30(2):149158.
[4]FiocchiA,BrozekJ,SchünemannH,etal.Worldallergyorganization(WAO)diagnosisandrationaleforactionagainstcow′smilkallergy(DRACMA)guidelines[J].WorldAllergyOrganJ,2010,3(4):57161.
[5]NowakWgrzynA,KatzY,MehrSS,etal.NonIgEmediatedgastroin testinalfoodallergy[J].JAllergyClinImmunol,2015,135(5):1114-1124.
科普文章167
让妈妈焦虑的血丝便
一.案例
辰辰是一个5月龄男宝宝,生后一直纯母乳喂养,他从2月龄就出现大便中带有血丝的情况,呈鲜红色,量不多,大便为糊状,偶有粘液。妈妈曾尝试多种方法,包括口服益生菌、抗生素、蒙脱石散、乳糖酶等,均未见明显效果。于是到医院就诊,医生考虑牛奶蛋白过敏(CMPA),建议辰辰妈妈进行忌口,避免摄入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如牛奶、鸡蛋、海鲜等,辰辰大便带血丝的情况较前略减少,仍未完全消失。辰辰生长发育是正常的。一直以来,血丝便是辰辰妈妈的心病,让辰辰妈妈很是焦虑,也有疑惑,母亲忌口能防治过敏么?
二. 母亲规避过敏原能预防过敏么?
CMPA是婴幼儿期最常见的食物过敏类型,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CMPA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遗传、环境及其相互作用。婴幼儿期是环境因素影响最为显著的阶段。环境危险因素包括维生素D缺乏、膳食中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不足、肠道微生物紊乱、食物过敏原暴露的时机和途径、空气污染以及烟草烟雾暴露等。家族遗传因素是CMPA发生的最强预测因子。
目前尚缺乏针对CMPA的有效预防措施,且临床管理较其他食物过敏更复杂,并非单纯回避摄入即可解决。早期研究表明,母亲在孕期及哺乳期的膳食成分通过胎盘使胎儿及婴儿过早暴露于某些高致敏性食物蛋白(例如乳制品、蛋类、鱼类、花生等),可能会提高儿童期过敏相关疾病的发生率。基于该理论,有学者提出应对孕期及哺乳期女性(特别是有过敏家族史者)采取饮食限制措施,减少高致敏性食物的摄入,以期降低婴幼儿食物过敏的发生概率。这一理念在过去相当长时期内被视为过敏性疾病防控的核心指导原则。然而,近期研究证据表明,孕期及哺乳期母亲饮食限制与后代食物过敏的预防并无明确关联。欧洲儿科变态反应及临床免疫学学会(ESPACI)在2014年和2021年发布的CMPA预防指南中明确指出,母亲在孕期及哺乳期无需进行饮食限制。这一观点与澳大利亚临床免疫与过敏学会(ASCIA)2005年和2019年发布的食物过敏预防指南,以及美国过敏、哮喘与免疫学会(AAAAI)2021年发布的CMPA预防指南完全一致。
三.母亲规避过敏原婴儿仍有过敏怎么处理?
母亲规避牛奶和鸡蛋后,婴儿仍可能出现过敏症状,可能由以下原因导致:1.其他潜在过敏原:婴儿可能不仅对牛奶和鸡蛋过敏,还可能对其他食物(如大豆、小麦、坚果、鱼类等)过敏,母亲饮食中若含有这些过敏原,仍可能引发婴儿症状。2.母乳中的残留微量过敏原:即使母亲规避了牛奶和鸡蛋,饮食中仍可能存在微量过敏原,另外过敏原从母亲体内完全清除可能需要一定时间,婴儿仍可能接触到残留过敏原。3.非IgE介导的过敏反应:表现为迟发性症状,与母亲饮食的关联性不如IgE介导的反应明显,某些过敏反应涉及复杂的免疫机制,不完全依赖于母亲饮食中的过敏原。4.不完全规避:母亲在饮食规避过程中可能无意中摄入了含有牛奶或鸡蛋成分的食物,导致婴儿持续接触过敏原。5.其他因素:婴儿可能存在较强的遗传易感性,即使母亲严格规避过敏原,仍可能因其他因素(如免疫系统发育异常)引发过敏,婴儿肠道屏障功能不成熟,导致过敏原更容易通过肠道进入体内,引发过敏反应。
出生后纯母乳喂养是所有婴儿的首选,CMPA婴儿一般不建议停母乳。但考虑母亲饮食可能是导致婴儿产生过敏反应的原因,建议进行母亲试验性膳食回避-口服食物激发(EDA-OFC),以评估婴儿的过敏反应情况。仅在母亲饮食排除期间婴儿症状显著改善,且重新引入相关食物后症状再现时,才需要母亲长期回避特定食物。婴儿期最常见的食物过敏原为牛奶和鸡蛋,母亲首先尝试回避这两类食物,若症状无明显缓解,再考虑其他潜在过敏原。在以下情况下,可考虑暂停母乳喂养并改用氨基酸奶粉替代:(1)尽管母亲已严格回避相关食物,婴儿症状仍持续且严重;(2)婴儿出现生长迟缓或其他营养缺乏表现;(3)母亲因饮食限制导致体重显著下降或健康受损;(4)母亲难以承受心理压力。需要注意的是,停用母乳的前提是婴儿的EDA-OFC结果明确支持CMPA诊断,方可长期使用氨基酸奶粉替代喂养。
参考文献:
黎海芪. 婴儿牛奶蛋白过敏预防策略[J]. 中华儿科杂志,2025,63(02):102-106.
陈同辛, 洪莉, 王华, 等. 中国婴儿轻中度非IgE介导的牛奶蛋白过敏诊断和营养干预指南 [J] .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2, 37(4) : 241-250.
科普文章168
母乳与益生菌携手促进宝宝胃肠道发育
婴幼儿时期肠道微生物群和免疫系统逐步建立并发展成熟,为婴幼儿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母乳中的低聚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成为促进肠道微生物群和免疫系统发展的理想营养来源
人乳中的低聚糖能够为定植于肠道的微生物提供养分:人体内的双歧杆菌能够从人乳中摄取特定的低聚糖,生成并释放多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多种代谢产物。这种相互协同作用对婴幼儿建立成熟的肠道微生物群产生积极影响。
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双歧杆菌占肠道微生物群的主导地位。生命早期的多种外部环境因素如分娩方式、喂养方式、抗生素使用、环境暴露等均能破坏有益笛(双歧杆菌)的定植,导致早期肠道微生态失调,破坏免疫细胞之间的平衡调节机制,进而对免疫耐受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最终可能激活过敏进程并增加婴幼儿患过敏疾病的风险。
基于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益生菌在预防婴幼儿过敏性疾病方面有一定效果。婴幼儿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特定菌种的变化与食物过敏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菌群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影响肠道屏障和代谢产物,在免疫耐受和食物过敏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有研究显示食物过敏的婴儿与正常婴儿的肠道菌群存在着不同。食物过敏婴儿的肠道菌群多样性显著降低,且双歧杆菌等菌种丰度下降。因此可通过诱导优势菌群来防止食物过敏的发生。
有研究显示生命早期(特别是出生后第一年)系统性使用抗生素会导致婴儿肠道菌群失衡,显著增加特应性皮炎风险。可通过控制过敏症状、调整饮食或补充益生菌等干预措施,促进肠道微生态的恢复,降低特应性皮炎风险。
母乳喂养不仅能促进婴儿的健康成长与认知发展,还能有效降低罹患慢性疾病(如超重/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的风险。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婴儿应在出生后6月龄内接受纯母乳喂养,随后在6月龄时逐渐引入安全且营养充足的辅食,同时建议母乳喂养持续至2岁甚至更久。
当母乳不足或无法母乳喂养时,可选择有询证依据的部分水解配方喂养。含有益生菌双歧杆菌的配方奶可促进婴儿早期肠道微生物组成熟,增强肠道免疫功能,降低过敏风险。
科普文章169
牛奶蛋白临床案例分享
病史简介
患儿,方XX,女,2022-10-11出生。G2P1,40+1周足月顺产,BW 3.2kg,BL 50cm。生后反复就诊于我院。
2022.12.19:2月龄(W: 5.8 kg,58cm),大便带血丝伴外耳道湿疹,母亲回避鱼虾蛋奶饮食后,症状改善。
2023.06.03:7月龄(W 7.5kg 67cm),间断腹泻1月,7-8次/天,每次量不多,为黄绿色稀便,伴脓血,1月体重未增。血常规 WBC 6.1*10^9/L, L 80%, N 13.8%, EO 1.7%, HB 124g/L, PLT 276*10^9/L, CRP 0.21mg/L;粪常规:褐色,稀糊状,白细胞 1-3/HP,隐血阳性;粪便培养阴性;钙卫蛋白 624.5ug/g。医嘱予氨基酸配方喂养。
2023.06.10:7月龄(W 7.8kg 67cm),腹泻改善,绿色稀便,未见粘液血丝,每天2次;粪常规:褐色,稀糊状,0-2/HP,隐血阳性;钙卫蛋白 162.1ug/g。医嘱继续予继续氨基酸配方喂养。
2023.07.29:9月龄(W 8kg 70cm),皮疹4天,患儿添加猕猴桃后出现皮疹,稍有瘙痒。血常规 WBC 9.2*10^9/L, L 70%, N 15.8%, EO 9%, HB 101g/L, PLT 354*10^9/L, CRP 0.21mg/L。调整饮食,氯雷他定口服,地奈德外涂。
2023.12.07:1岁1月(W 8.5kg 74cm),腹泻2周,因支原体肺炎当地医院输液“头孢、红霉素”后患儿体温正常,肺炎改善,患儿出现腹泻,7-8次/天,每次量不多,为黄绿色稀便,伴粘液,无明显脓血,尿量正常,体重减轻1kg。当地医院口服益生菌、蒙脱石等治疗效果不佳。血常规:CRP:5.80mg/L,WBC 11.56×10^9/L,Hb 87 g/L,PLT 246×10^9/L。粪便常规与隐血^艰难梭菌检测:颜色:褐色; 性状:糊状便; 脓细胞:未见; 红细胞:0-2/HP; 隐血试验:阳性; 艰难梭菌谷氨酸脱氢酶抗原:阴性; 艰难梭菌毒素A/B:阴性。 生化组套:ALT/AST:37/44 U/L; 总蛋白:56.8g/L; 白蛋白:36.4g/L; 球蛋白:20.80g/L。粪便培养、体液免疫、细胞免疫、腹部B超、胸片、心电图:均无特殊。过敏原sIgE与总IgE:总IgE:290KU/L; 鸡蛋白:0.52;牛奶:0.84;蟹:0.39;坚果0.58。钙卫蛋白 669.5ug/g。
2023.12.07:结合患儿病史及检查结果,诊断为“牛奶蛋白过敏,营养不良”;医嘱予氨基酸配方1+继续喂养。
2024.06.09:1岁8月,W 11kg 84cm,体格生长改善,医嘱予转深度水解配方继续喂养。
文献复习
1.1岁不是食物过敏的终点,1岁以上仍可能存在食物过敏,ESPGHAN指出仅约50%的CMPA患儿在1岁以内形成耐受。一项纳入6189名2~17岁儿童的研究发现,食物过敏患儿较健康儿童相比,其年龄别体重、年龄别身高和年龄别BMI均显著降低,提示食物过敏导致1岁以上儿童生长不良的风险更高。
2.1岁以上食物过敏患儿味觉敏感度更高,配方口味可能影响摄入,而且相比1岁以下婴儿,多种关键营养素的需求增加。因此,1岁以上食物过敏患儿需进行特定的饮食管理。
3.婴幼儿食物过敏约40.2%伴喂养困难,而喂养困难婴幼儿有88%有食物过敏;食物过敏患儿因早期胃肠功能损害和不良的进食体验,可表现为拒绝进食或对进食不感兴趣等,最终造成经口摄入减少,造成能量、蛋白质或微量营养素的摄入不足。
4.对食物过敏患儿病史询问应包括可疑的诱发食物及摄入情况、进食与症状发生的时间关系,既往症状(包括初次及最近一次发生的症状)及复发情况、受累系统,其他诱发因素如运动、药物等,特应性疾病家族史。辅助检查包括皮肤点刺试验(SPT)、皮肤斑贴试验(APT)等。
5.诊断性膳食回避(EDA)+激发试验(OFC)是诊断食物过敏的最可靠方法,其中,双盲安慰剂对照食物激发试验是诊断食物过敏的金标准,食物过敏患儿在OFC前,需先诊断性饮食排除,严格回避可疑致敏食物2~6周。若疑为牛奶蛋白过敏,建议饮食回避期间使用完全无过敏原的氨基酸配方(AAF)替代,AAF是100%无食物蛋白过敏原的配方,帮助实现精准诊断。
6.诊断期间单纯回避可疑食物,可能会造成营养素缺乏的风险。氨基酸配方在解决食物过敏的临床问题的同时满足敏宝的营养需求,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1岁以上氨基酸配方用于食物过敏饮食管理:世界过敏组织(WAO)认为在非母乳喂养及2岁以下的CMPA患儿中,采用低敏配方喂养是必须的;法国儿科协会营养委员会(CNSFP)则明确指出选用针对1岁以上CMPA患儿专用氨基酸配方(AAF)对CMPA患儿进行营养管理。
7.临床研究发现,使用AAF对普通CMPA患儿和不耐受eHF的CMPA患儿均有临床益处:对于普通CMPA的患儿,AAF比eHF更能促进生长发育;对于不能耐受eHF的CMPA患儿,AAF能有效缓解症状。
8.我国首次对CMPA替代配方的诊疗方案进行了经济学评价发现,相较于eHF,首选AAF治疗,获得牛奶蛋白耐受所需时间更短(缩短3.4个月),且总成本低30%(节省7000+元)。分析其可能的原因:1.轻中度患儿也可能对eHF不耐受,症状缓解无效会延长病程;2.AAF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且在中国与eHF的价格相差不大。
9.食物过敏患儿使用氨基酸配方6个月后,建议使用深度水解配方(eHF)序贯治疗3个月,帮助平稳过渡至普通配方。有研究证实在纽康特深度水解配方喂养期间,婴儿的体重和身长增长情况接近WHO生长标准的中位数,提示可以支持生长发育。
家长科普答疑
Q1: 生长减缓、生长迟缓、轻度营养不良、生长波动之间有何区别?
生长减缓(Faltering growth)用于描述由疾病或营养不足导致的体格生长减缓(停滞、放慢、降低)的表现,是动态的判定标准:年龄的体重Z评分下降≥1.0(相当于WHO生长曲线图上从P50下降至P15,或在中国儿童生长曲线图上从P50下降至P10与P25之间),同时可用于身长/身高的评价,其优势:“生长减缓”采用多点数据进行评价,是动态的,能够帮助早期识别营养问题。它是更具描述性、更易理解、更贴切的诊断,也不那么令家长焦虑。生长迟缓(Stunting)表现为线性生长不足、身材矮小,反映长期、持续的营养不良状态,其判定标准为“年龄的身高”Z评分<-2或百分位数<P3,但是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仅基于单点数据的判断,不能早期识别营养问题;生长波动是指体格指标位于正常范围内,并且主要沿着其中一条百分位线生长,上下浮动不超过1条百分位线(1百分位区间=0.67 Z评分)。
Q2: 1岁以内体重增长缓慢、身高增长正常的婴儿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做哪些检查?如何规范管理?
1岁以内婴儿营养不足更多表现为体重增长缓慢或者不增,对于身高影响不明显,只有在长期营养不足的情况下会影响身高。因此,对于此类患者应首先了解出生到就诊时的体重增长情况(生长曲线评估),调查影响体重增长的因素或疾病,并根据病史和评估,选择相应检查以排除疾病因素,同时给予喂养、活动、睡眠等指导方案,定期随访必要时转诊。
Q3: 1岁以上营养不良儿童,体重追赶怎么计算才算合适?理想追赶目标怎么制定?
追赶生长是指在从疾病或饥饿中恢复后的加速生长,在发生“生长减缓”一段时间后,“年龄的体重Z评分”的生理性增加。如果婴幼儿发生生长减缓之前的营养状态良好,则建议追赶生长的目标是恢复到生长减缓前的“年龄的体重”Z评分或百分位数。当生长减缓婴幼儿达到追赶生长目标,并稳定一段时间后(2~3个月),适时停止强化营养干预,逐步过渡到人乳或普通配方喂养。
Q4: 目前膳食指导过于量化/数字化,家长难以操作,请问您有何建议或经验可以分享一下吗?
教育家长学习量化知识,比如看说明、标签、积极参与学习科普宣传知识等,同时可以使用带刻度的量具,比如杯、勺、秤等,此外也可以进行形象化的比喻,比如拳头或巴掌大小的食物等。建议参考学习《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关于食物量化内容,非常形象具体。
Q5: 一岁半宝宝,咀嚼困难,吃肉嚼两下就吐了,不咽,很多不好咀嚼的蔬菜嚼两下就吐了,只喜欢吃很软的和稀的食物,请问现在如何解决和训练?
该情况在儿童保健工作中非常常见,这一问题的预防工作在添加辅食之初就应该启动,尽早开始训练,循序添加不同质地的食物。对于已经出现这一问题的婴幼儿,应继续鼓励训练,不断给予固体食物,必要时可以混合餐喂养,或者在饥饿状态下练习。
Q6: 对于体重曲线正常,身高增长不良的孩子怎样进行营养干预?
近年来,家长对于儿童身高焦虑逐渐加重,对于这类儿童首先应该准确测量和评价体格发育情况,以明确有无异常。通过膳食评价可以进一步说明体重正常这一情况,但是身高增长不良的原因众多,比如慢性营养不良、内分泌疾病、家族遗传等,待查明原因后给予合理膳食建议。
Q7: 生长减缓的患儿如何把握启动强化营养干预的时机?
此类患儿首先应进行正确评估,然后选择适宜的配方和辅食,定期监测,及时调整管理方案。
人乳喂养儿可以给予人乳强化剂以提高人乳中部分营养素的含量及能量密度;配方喂养儿可以给予经临床验证有效的即用型高能量密度治疗性食品(如适用),若无法提供该类食品,可使用当地可获取的合适的粉状配方食品,并遵循WHO的卫生安全原则混合配制;>6月龄婴幼儿可以选择适合婴幼儿食用的高能量密度天然食物,包括肉类、鸡蛋、鱼虾和谷物等。依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的合理配比实现营养强化。
Q8: 什么是高能量密度配方?对生长减缓患儿是否安全有效?早产儿配方或早产儿过渡配方属于高能量密度配方吗?
多项研究证实,生长减缓和营养不良婴幼儿应用高能量密度配方能够实现安全有效的追赶生长,其中高能量密度配方的能量达到100kcal/100mL,蛋白能量比满足WHO的推荐(8.9%~11.5%),并对一些关键微量营养素进行强化。临床研究证明,补充高能量配方3个月儿童体重明显增加。
Q9: 母乳喂养儿,目前母乳不足,添加奶粉不愿意吃,生长发育速度减慢,精神状态还好,没有恶心呕吐,大便正常,怎么样处理?
首先应安抚母亲,缓解其焦虑情绪,同时评价患儿喂养状况和生长曲线。对于6月龄以下遵循逐步添加、逐步适应的原则;对于已经开始辅食喂养的患儿应丰富辅食品种,保证营养来源,在辅食中添加配方粉,逐步适应奶味,改变喂奶的方式等。
Q10: 很容易消化不良,吃的少也出现口气重,舌苔厚腻的3岁内儿童怎么进行喂养指导?
对于此类患儿,首先应仔细评估生长发育状况,同时进行膳食评估以明确饮食是否合理,此外也应注意口腔清洁卫生,甚至某些消化系统疾病。
科普文章170
生后23天,每天便血10余次,这个病例需要警惕
牛奶通常是新生儿饮食中的第1种外来蛋白质,牛奶蛋白过敏(cow′s milk protein allergy,CMPA)是最常见的新生儿食物过敏性疾病,是机体对牛奶中部分蛋白质分子发生的免疫反应,可由IgE介导、非IgE介导或两者混合介导。IgE介导的CMPA反应通常表现为迅速出现的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呼吸道和胃肠道症状,甚至过敏性休克。而非IgE介导的过程表现出孤立的急、慢性胃肠道症状,如呕吐、腹泻、血便等。CMPA的发生率受地区差异和诊断标准的影响,范围为0.5%-4.9%,母乳喂养婴儿中CMPA的患病率约为0.5%。对于新生儿CMPA尚缺乏确切的流行病学资料,研究显示,一级亲属特别是父母食物过敏,孕母高龄、母妊娠期高压力、剖宫产出生,新生儿胃肠道术后、抗菌药物应用、胎儿宫内致敏等是新生儿CMPA的高危因素。
病例介绍:
患儿女,23天,因“腹泻16天,便血7天”入科。患儿为足月儿,于孕39+6周经阴道分娩,出生体重3200 g。出生后母乳与普通配方奶混合喂养,第7日开始出现腹泻,10余次/日,黄色稀水便,有黏液,无血便,不伴呕吐。近1周出现便血,10余次/日。无发热、抽搐,无尿量减少,精神反应吃奶好。为求进一步诊治收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体格检查:体温36.7℃,脉搏130次/分,呼吸46次/分,血压85/53 mmHg,体质量3.65kg。精神反应好,自主活动多,营养状态可,前囟无凹陷,皮肤弹性可。双肺呼吸音粗,心音有力,心律齐,心前区未闻及杂音,腹膨隆、触之软,肝脏肋下2.0 cm,质软,脾肋下未及,肠鸣音活跃。辅助检查:粪便常规:潜血阳性。血常规:白细胞12×109/L,血红蛋白135g/L,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数12.6%,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1.51×109/L,血小板:326×109/L,C-反应蛋白0.31mg/L。腹部超声提示肝内及门静脉内强回声(考虑:门静脉积气)、结肠肠管壁增厚,回声减低并部分肠壁积气,过敏源测定提示总IgE阴性,牛奶特异性IgE阳性,牛奶特异性IgE值1.48 U/mL(≤0.35IU/mL)。入院后给予禁食、胃肠减压,补液、肠外营养处理。2d后复查腹部超声门脉积气以及肠壁积气消失,予以氨基酸配方奶粉(AAF)喂养,胃肠道症状逐渐消失。微生物实验室回报粪便培养未见真菌孢子及寄生虫;血培养:阴性。考虑诊断为食物蛋白诱导的过敏性直肠结肠炎。婴儿出院3周后,其父母再次尝试给予常规配方奶粉喂养,1天后后再次出现腹泻、便血症状,随后一直采用AAF和母乳混合喂养。
新生儿CMPA的主要类型为非IgE介导,通常发生在摄入过敏原2 h后,一般为6-72 h,为迟发型过敏反应。临床症状多样,常累及多个系统,可表现为食物蛋白诱导的过敏性直肠结肠炎、食物蛋白诱导性小肠结肠炎综合征、食物蛋白诱导性肠病和Heiner综合征等。最常见的类型是食物蛋白诱导的过敏性直肠结肠炎。
食物蛋白诱导的过敏性直肠结肠炎:为远端结肠对食物蛋白的炎症反应,由炎症细胞浸润造成肠上皮细胞的破坏。通常见于足月儿,多于出生后2-6周时出现症状,母乳喂养者平均发病时间晚于配方喂养者。患儿一般状态良好,首发症状为血便,特征性表现为粪便中带新鲜血丝、血点或血性黏液,亦可出现呕吐、腹胀、腹泻等。食物蛋白诱导的过敏性直肠结肠炎多于婴儿期后期自行缓解,严重贫血及生长受限相对少见,但可能出现由长期慢性出血导致的轻度贫血。本例患儿混合喂养,生后3周左右出现便血,伴有腹泻,结合辅助检查,诊断食物蛋白诱导的过敏性直肠结肠炎明确。
对于考虑CMPA的新生儿,应当鼓励继续母乳喂养,同时母亲需回避含牛奶蛋白的食物2-4周。若因各种原因无法完全纯母乳喂养需混合喂养时,建议临床症状不重的CMPA患儿可选择部分水解配方奶(PHF)或深度水解配方奶(eHF)喂养。但当患儿出现以下情况时需暂停母乳,选择AAF替代喂养。(1)严重过敏症状,如严重的特应性皮炎,过敏性肠炎合并生长迟缓和(或)低蛋白血症和(或)严重贫血,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等;(2)母亲严格回避饮食或母乳与eHF混合喂养2周后,患儿症状无明显改善;(3)母亲饮食回避后严重影响母亲身心健康。
既往国际推荐在母乳回避饮食无效时首选eHF替代喂养。然而,最新研究发现,在纯母乳喂养婴儿出现过敏症状时,eHF仍不能耐受,AAF总体获益可能优于eHF。对于上述情况暂停母乳喂养,母亲回避含牛奶食物2-4周后可再次母乳喂养。但如果过敏症状仍然复发,应考虑继续采用低敏配方(部分水解配方奶)替代喂养预防过敏症状再次发生。
本文作者:郭永林、胡艳艳、徐健、蒋鸿鹏、焦建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