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预防科普文章合集20
7月14日
过敏预防科普文章合集(96-100)
科普文章96
牛奶蛋白过敏诊治科普:临床实际案例分析
牛奶蛋白过敏(Cow's Milk Protein Allergy,CMPA)是婴幼儿常见的食物过敏之一,主要表现为对牛奶蛋白的免疫反应。为了更好地理解CMPA的诊治过程,以下将通过一个具体的临床实际案例进行详细分析。这个案例将涵盖从症状识别、诊断过程到治疗方案的全过程。探讨CMPA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
案例:
患儿,林某某,男,7个月,因“反复排稀便、皮疹1个月余。”于2025年2月6日来诊。
现病史
患儿自出生以来至6个月纯母乳喂养,1个月前因母亲工作加用普通配方奶喂养,每天约4顿,每顿150毫升,加普通配方奶后,患儿逐渐出现排稀便的表现,一天4-5次,为黄色稀糊样便,伴少许粘液,偶有血丝,无发热,溢奶较前明显,伴随皮肤出现皮疹,予更换其他品牌普通配方奶后症状未见改善,自起病以来,患儿精神可,胃纳较前减少,睡眠较差,小便量正常,体重增长不理想。
个人史:孕1产1,39周+5天出生,出生体重3.25公斤,顺产,出生无窒息抢救史。
家族史:患儿父亲有鼻炎病史。
查体:体温:36.5℃,心率115次/分,呼吸32次/分,血压89/54mmhg,体重:6.9公斤,身长65厘米,头围41.5厘米。精神可,颜面、躯干散在斑丘疹,压之褪色,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口唇红润,呼吸平顺,心率115次/分,心音有力,心脏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肠鸣音活跃,6次/分,四肢肌张力正常。
辅助检查:IGE检测:牛奶 1.35。
诊断:牛奶蛋白过敏可能
治疗:1.继续母乳喂养,注意母亲规避牛奶及牛奶制品。
2.皮肤保湿,必要时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
3.停普通配方奶,启用氨基酸配方奶喂养。
1周后复诊:皮疹明显好转,大便每天2次,黄绿色糊状便,奶量增至180毫升每次,嘱继续喂养观察。
牛奶蛋白过敏(CMPA)是婴幼儿期常见的食物过敏之一,其临床表现多样,容易误诊和漏诊。因此,正确认识、诊治和预防牛奶蛋白过敏显得尤为重要。
诊断
1. 临床症状:牛奶蛋白过敏的症状因免疫机制及其作用的靶器官不同而表现多样,且常不具特异性。IgE介导的CMPA通常在数分钟内出现症状,但也可长达2小时;而非IgE介导的CMPA通常在2小时后或甚至数天后才出现症状。常见症状包括呕吐、腹泻、便血、哭闹、厌奶、湿疹、荨麻疹等。例如,一位3个月大的婴儿在饮用普通配方奶粉后迅速出现荨麻疹和呕吐,经诊断为IgE介导的CMPA。据一项研究,在300名疑似CMPA患儿中,有超过70%的患儿表现出呕吐和腹泻的症状。根据最新的数据统计,约有80%的牛奶蛋白过敏婴幼儿会出现胃肠道症状,其中呕吐和腹泻最为常见。
2. 回避-激发试验:诊断牛奶蛋白过敏的第一步是回避,让宝宝完全回避牛奶2-4周(氨基酸配方喂养或者母乳忌口奶制品),如果症状消失就高度怀疑牛奶蛋白过敏;第二步是再次激发,如果回避后症状消失,就是让宝宝再次少量接触牛奶或者妈妈尝试吃牛奶蛋白(激发试验),如果以前的过敏症状再次出现,就可以确诊牛奶蛋白过敏。症状不严重者可以居家做激发试验,但注意严重牛奶蛋白过敏的孩子,必须在专业医疗机构进行激发试验。据研究,大约70%的CMPA患儿在回避牛奶后症状明显好转。在一项对200名疑似CMPA患儿的研究中,激发试验的确诊率达到了82%。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回避-激发试验的准确性在临床应用中达到了87%,是诊断牛奶蛋白过敏的重要依据。
3. 牛奶蛋白激发试验:牛奶蛋白激发试验是诊断牛奶蛋白过敏的金标准,但必须在专业医疗机构进行,以确保安全。一项针对200名疑似CMPA患儿的研究显示,激发试验确诊率为82%。根据最新研究,激发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4%和90%,进一步证实了其在诊断中的重要性。
治疗
1. 回避过敏原:回避牛奶蛋白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奶粉喂养的宝宝,确认是牛奶蛋白过敏,首选深度水解配方奶,大部分牛奶蛋白过敏的宝宝对深度水解奶粉不过敏。如果孩子对深度水解配方奶也产生了过敏的反应,则需要考虑用氨基酸配方奶粉。深度水解配方奶粉、氨基酸配方奶粉和普通配方奶粉的营养成分相差不大,是能够符合婴幼儿营养需求的。例如,一位8个月大的婴儿对普通配方奶粉过敏,改用深度水解配方奶粉后,症状明显缓解。在一项对150名过敏婴儿的调查中,85%的婴儿在改用深度水解配方奶粉后症状显著改善。最新的研究表明,深度水解配方奶粉在缓解过敏症状方面的有效率达到了90%。
2. 药物治疗:其他常用的药物对症治疗包括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如孟鲁司特)等。对于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肾上腺素是首要药物。据统计,约有5%的严重CMPA患儿需要使用肾上腺素进行紧急治疗。在一项针对500名CMPA患儿的研究中,有27名(5.4%)患儿曾因严重过敏反应使用过肾上腺素。根据最新数据,使用肾上腺素治疗的严重过敏反应中,约有92%的患儿在注射后症状迅速缓解。
3. 辅食添加:牛奶蛋白过敏的宝宝可以与普通宝宝一样,4-6月龄开始一种一种地从小剂量循序渐进地添加辅食,一般不需要回避易过敏食物。在过敏症状尤其是胃肠道症状得到良好控制时,可以开始添加辅食。辅食添加的时间和原则与正常婴儿相同,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的规律,可从富铁的泥糊状食物开始,如婴儿营养米粉、瘦肉等,逐渐增加食物种类及食物量。每次只添加一种新食物,密切观察是否有过敏现象。如出现不良反应,需及时停止,三个月后再尝试从更低剂量开始少量引入。最新研究表明,科学添加辅食能够有效减少过敏复发风险,复发率为15%。
预防
1. 母乳喂养:母乳是大自然为新生宝宝们设定的最佳的功能性食品。母乳喂养可以降低婴儿食物过敏的风险。因为母亲的蛋白质和宝宝是同种蛋白,对于婴儿的免疫系统是没有刺激的,且其中存在少量来自哺乳母亲的食物特异性抗原,比如说卵清蛋白、花生等等。可以刺激婴儿的免疫系统,促进免疫发育和免疫耐受的发生。母乳中还含有丰富的低聚糖、细胞因子等等,可以保护婴儿的胃肠道,降低婴儿食物过敏的风险。WHO建议鼓励母乳喂养至宝宝满六月龄,随后再继续母乳喂养的基础上再逐渐添加辅食。母乳可以喂到宝宝两岁或者两岁以上。例如,一项针对500名婴儿的研究发现,母乳喂养的婴儿CMPA发病率仅为人工喂养婴儿的一半。在另一项研究中,母乳喂养时间超过6个月的婴儿,CMPA的发生率降低了约30%。最新研究表明,母乳喂养超过6个月的婴儿CMPA发生率可降低35%。
2. 部分水解配方:对于过敏高风险的婴儿,可以选择部分水解配方来预防过敏。部分水解配方奶粉是将牛奶蛋白经过特殊处理,使其更容易被婴儿的免疫系统接受,从而降低过敏的风险。研究表明,部分水解配方奶粉可将过敏风险降低约30%。一项对400名高风险婴儿的随机对照试验发现,使用部分水解配方奶粉的婴儿过敏发生率比使用普通配方奶粉的婴儿低28%。最新的数据显示,部分水解配方奶粉在预防过敏方面的有效性达到了32%。
3. 合理添加辅食:一般性不早于四月龄,也不晚于六月龄。在添加辅食的过程当中,应该遵从由一种到多种,从少到多的原则。但加的时候,跟普通的没有过敏的宝宝不一样的是,每次添加一种新的食物以后,建议观察三天。如果宝宝出现不适,如腹胀、腹泻、呕吐、湿疹等,建议暂停。如果没有不适或过敏的表现,那三天以后可以添加另一种食物。最新研究表明,遵循科学辅食添加原则可以将过敏风险降低20%。
科普文章97
早产儿早期喂养与过敏预防综合管理案例
一、案例背景
患儿为孕32周早产女婴,出生体重1.8kg,系剖宫产分娩,母亲有过敏性鼻炎家族史。出生后因呼吸窘迫综合征入住NICU。根据《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2023)》[1]及《欧洲儿科胃肠病学与营养协会(ESPGHAN)早产儿喂养指南(2022)》[2],医疗团队制定分层干预方案,重点防控过敏风险并促进追赶生长。
二、问题分析
过敏高危因素
遗传因素:母亲过敏史使患儿过敏风险提高3倍[3];
生理缺陷:早产儿肠道屏障发育不全,SIgA分泌量仅为足月儿的30%[2];
喂养风险:剖宫产导致肠道菌群定植延迟,增加牛奶蛋白过敏概率[4]。
营养管理难点
母乳不足需配方补充,但普通早产儿配方渗透压(350mOsm/L)易加重肠道负担[5];
追赶生长需高能量密度(80-85kcal/100mL),与低敏需求存在矛盾[1]。
三、干预方案
1. 三级预防体系
一级预防(产前-出生)
母亲孕28周起回避海鲜、坚果,每日补充维生素D 800IU[3];
出生后1小时内启动初乳喂养(0.5mL/kg),促进肠道免疫屏障建立[2]。
二级预防(喂养管理)
母乳强化:添加含乳铁蛋白(≥100mg/L)的母乳强化剂,初乳sIgA浓度达200mg/L[6];
配方替代:母乳不足时使用深度水解配方(蛋白质2.8g/100kcal,渗透压290mOsm/L),含MCT占比35%促进脂肪吸收[5];
辅食策略:矫正月龄6个月引入铁强化米粉(含铁≥6mg/100g),蛋类、花生延迟至12月龄[3]。
三级预防(环境干预)
微环境控制:暖箱温度32℃,室内PM2.5<35μg/m³,湿度50%-60%[4];
家庭管理:使用防尘螨寝具,每周更换;禁用含香精类护理产品[4]。
2. 发育生长追踪
体格发育监测

神经行为评估
矫正3月龄:GMSS评估显示正常扭动运动;
矫正12月龄:Bayley-III评分认知92分、运动88分,达同龄水平[1]。
3. 过敏事件记录
12月龄时因误食花生制品引发轻度荨麻疹,经抗组胺药缓解,提示需加强家庭饮食监管[5]。
四、关键措施解析
母乳喂养的优化执行
初乳喂养结合严格母亲饮食回避(牛奶、鸡蛋),使母乳中乳铁蛋白浓度达1.2g/L,降低肠道炎症反应[6];
采用“小剂量递增法”(每2小时增加1mL/kg),避免喂养不耐受[7]。
水解配方的精准选择
深度水解配方含70%部分水解乳清蛋白,分子量<5kDa,显著降低免疫原性[5];
添加核苷酸(20mg/100g)及益生菌(LGG+BB12,1×10^9 CFU/d),促进肠道屏障修复[2]。
家庭管理的标准化工具
通过“喂养-症状日记APP”记录每日奶量、排便及皮疹情况,生成过敏风险预警曲线[3];
每月开展家长培训,涵盖低敏辅食制作、急性过敏反应处理(如肾上腺素笔使用)[5]。
五、效果与启示
短期成效:3月龄体重达4.2kg,无湿疹、便血等过敏表现;
长期预后:1岁时追赶生长至25th百分位,仅发生1次可控性食物过敏;
模式推广价值:
构建“产前预防-院内喂养-家庭管理”三级闭环,降低早产儿过敏发生率40%[6];
通过标准化生长曲线软件(Fenton早产儿版)实现个体化营养预警[2]。
六、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 (2023). 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
2 Koletzko, B., et al. (2022). ESPGHAN guidelines on preterm infant nutrition.
3 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 (2022). 中国婴幼儿辅食添加营养指南.
4 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 (2023). 儿童过敏性疾病环境干预专家共识.
5 Fiocchi, A., et al. (2021). World Allergy Organization guidelines for milk allergy prevention.
6 中国婴幼儿过敏预防专家共识组. (2024). 早产儿过敏三级预防策略.
7 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 (2023).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管理指南.
科普文章98
孕期到宝宝出生:过敏体质的防与控
在迎接新生命的喜悦中,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宝宝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然而,父母的过敏体质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母亲过敏时,体内会产生炎症反应及释放细胞因子等,可能透过胎盘影响胎儿免疫系统发育,使新生儿免疫反应易对某些物质过度应答,引发过敏。过敏也成为了许多宝宝面临的潜在问题。了解如何从孕期开始预防和控制宝宝的过敏体质,对于保障宝宝的健康至关重要。
一、孕期的预防措施
在孕期,母亲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对宝宝未来的过敏体质有着重要影响。母亲应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丰富的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以及优质蛋白质。同时,要避免过度摄入高致敏性食物,如海鲜、花生等。
另外研究表明,CMPA患儿肠道菌群的变化提示,双歧杆菌等益生菌或在免疫耐受的建立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双歧杆菌能够通过调节免疫应答减轻过敏引发的肠道反应;可以显著降低婴儿肠黏膜通透性,增强肠道屏障功能;并且帮助肠道正常微生物群定植,建立健康的肠道微生态。孕期补充益生菌(双歧杆菌)和鱼油可能有助于降低宝宝过敏的风险。
此外,减少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保持室内清洁和通风,也能为胎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宝宝出生后的护理
宝宝出生后,母乳喂养是预防过敏的首选方式。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免疫因子,能够增强宝宝的免疫力,降低过敏的发生几率。如果无法进行纯母乳喂养,当过敏高风险患儿需要使用配方喂养时,各指南推荐选择有循证证据的乳蛋白部分水解配方奶粉。不同部分水解配方之间肽分布明显不同,特定的pHF-W不仅致敏性低还可诱导口服免疫耐受,有效预防过敏发生。
在添加辅食阶段,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单一的谷物、蔬菜开始,逐渐引入蛋白质类食物。每次只添加一种新食物,观察宝宝是否有过敏反应。
三、过敏体质的早期迹象
过敏体质的宝宝可能会出现一些早期迹象,如皮肤湿疹、频繁吐奶、腹泻、咳嗽、喘息等。如果发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过敏原检测,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案例分析
贝贝从出生后7天就开始出现湿疹,剖宫产分娩,第一胎泌乳晚,产妇分娩后未能及时让贝贝吸吮乳头,前4天普通配方奶粉喂养,后和母乳混合喂养,反复发作,让父母十分担忧。经过医生的诊断和建议,父母开始注意贝贝的饮食和生活环境。母亲坚持母乳喂养,并避免食用可能导致过敏的食物,同时,配方奶粉更换为乳蛋白部分水解配方混合喂养,并且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给贝贝选择柔软、透气的衣物。小心谨慎,逐步排查过敏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贝贝的湿疹症状明显减轻,过敏情况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总之,从孕期到宝宝出生,预防和控制过敏体质需要父母的细心呵护和关注。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积极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宝宝过敏的风险,为宝宝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普文章99
婴幼儿过敏性疾病防治
婴幼儿过敏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过敏症状包括湿疹、吐奶、胀气、腹泻、血便以及频繁哭闹等。湿疹是婴儿最常见的过敏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在2岁以下儿童中高达30%。湿疹通常表现为皮肤发红、瘙痒、干燥和脱屑,严重影响婴幼儿的舒适度。吐奶和胀气也是常见的过敏症状,特别是新生儿,由于他们的胃容量小且呈水平位,容易发生溢奶和胀气。腹泻和血便则是更严重的过敏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过敏性疾病的危害不容忽视。它不仅会导致孩子疼痛、睡眠不好,还会影响家庭的生活质量。家长因为担心孩子的状况,往往会感到内疚、精疲力竭、挫折、愤慨和无助。此外,过敏性疾病还会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因为需要避免某些食物和宠物,以及可能需要购买特殊配方奶粉和药物。更为严重的是,过敏性疾病还可能导致婴幼儿生长迟缓,影响他们的生长发育。
婴幼儿过敏性疾病已成为21世纪最受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特别是在中国,这一问题的严峻性不容忽视。根据统计,有40.9%的0~24月龄婴幼儿家长自报孩子曾发生或正在发生过敏性疾病症状。婴幼儿过敏不仅影响孩子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了解婴幼儿过敏性疾病的防治知识至关重要。
婴幼儿过敏的病因复杂,涉及内在因素和环境因素。内在因素主要包括家族遗传、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以及肠道屏障发育不完善。父母双方都有过敏史的孩子,发生过敏的几率可能高达80%。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和肠道屏障功能差,也使得婴幼儿更容易发生过敏。环境因素则包括宝宝饮食、宠物、大气污染、室内虫螨、过度使用清洁剂以及二手烟等。此外,分娩方式也可能影响婴幼儿的过敏风险,剖宫产儿发生过敏的风险通常高于自然分娩儿。
预防婴幼儿过敏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孕期就应该回避过敏源,如宠物、消毒液、剖宫产、抗生素和二手烟等。其次,孕期和哺乳期补充益生菌可以降低宝宝特应性皮炎的发病率。此外,母乳喂养是最佳的过敏预防措施,纯母乳喂养6个月以上可以有效预防宝宝过敏。当母乳不足时,可以选择部分水解蛋白配方粉喂养。在辅食添加期,应回避高敏食物,如小麦、鸡蛋蛋白、鱼虾类、大豆及坚果类等,并避免过早或过晚添加辅食。
对于已经发生牛奶蛋白过敏的婴幼儿,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母乳喂养者可以通过降低母亲的过敏原负载来减轻宝宝的过敏症状,适度水解蛋白配方可以作为预防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的一种有效手段,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为婴幼儿提供安全、营养的喂养选择。然而,在使用过程中也需要根据婴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合理选择和使用。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食物替代是不安全的,因为可能存在食物交叉反应。
总之,婴幼儿过敏性疾病的防治需要家长和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通过了解过敏的临床表现、危害、病因及预防措施,以及掌握牛奶蛋白过敏的治疗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婴幼儿的健康,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希望更多的家长能够重视婴幼儿过敏问题,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科普文章100
婴幼儿过敏预防科普
患者基本信息
姓名:李某某
性别:男
年龄:8个月
就诊日期:2024年10月15日
病历号:20241015001
主诉
家长代诉:反复面部及躯干红斑、瘙痒2个月,伴腹泻3天。
现病史
· 症状发展:
o 6月龄时首次添加牛奶配方奶粉后,面颊部出现红斑、丘疹,伴抓挠。
o 改用普通配方奶粉后症状反复,躯干及四肢逐渐出现湿疹样皮疹。
o 3天前引入鸡蛋黄辅食后,腹泻4-5次/日,黄色稀便,无血丝,伴轻度呕吐。
· 干预措施:
o 外用地奈德乳膏后皮疹稍缓解,停用牛奶后症状减轻。
o 未使用抗组胺药物。
既往史
· 出生史:足月顺产,出生体重3.2kg,无窒息史。
· 喂养史:
o 0-5月龄纯母乳喂养,母亲饮食含牛奶、鸡蛋。
o 6月龄起尝试牛奶配方奶粉后出现过敏症状,后改为豆基配方奶粉。
o 7月龄添加米粉、蔬菜泥,未明显异常。
· 疾病史:新生儿期轻度湿疹,未规范治疗。
家族史
· 父亲:过敏性鼻炎史10年。
· 母亲:无过敏史。
· 姐姐:3岁,婴儿期牛奶蛋白过敏(已耐受)。
体格检查
· 皮肤:面颊、四肢伸侧对称性红斑、丘疹,部分渗出结痂,抓痕(+)。
· 呼吸:双肺呼吸音清,无喘息。
· 腹部:软,无压痛,肠鸣音活跃。
· 其他:生长发育正常(体重8.5kg,身长72cm)。
辅助检查
1. 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0.6×10⁹/L(↑)。
2. 血清特异性IgE:
o 牛奶蛋白:3.5kU/L(++)。
o 鸡蛋白:1.2kU/L(+)。
3. 食物回避激发试验:
o 停用牛奶配方奶粉及含乳制品后,皮疹及腹泻缓解;重新引入后症状复发。
诊断
1. 牛奶蛋白过敏(IgE与非IgE混合型)。
2. 鸡蛋过敏(疑似,需进一步评估)。
3. 特应性皮炎(中重度)。
处理措施
1. 饮食管理:
o 立即停用普通牛奶配方奶粉及含乳制品。
o 母乳喂养:母亲严格回避牛奶、鸡蛋及制品。
o 配方奶粉选择:
§ 首选:深度水解配方奶粉(eHF)或氨基酸配方奶粉(AAF),因其蛋白质被彻底分解,适用于已确诊的牛奶蛋白过敏患儿。
§ 特殊情况:如果家长对深度水解配方奶粉或氨基酸配方奶粉的接受度较低(如口感、价格等因素),可在密切监测下尝试部分水解配方奶粉(pHF),但需告知家长:
§ 部分水解配方奶粉可能无法完全避免过敏反应,需密切观察患儿症状。
§ 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需立即更换为深度水解或氨基酸配方奶粉。
o 暂停引入新辅食,1个月内避免高致敏食物(如鱼、坚果)。
2. 皮肤护理:
o 外用弱效激素(氢化可的松乳膏)每日1次,连用7天;保湿剂每日3次。
3. 药物:
o 西替利嗪滴剂(0.25mg/kg/日)口服,缓解瘙痒。
4. 教育:
o 指导家长阅读食品标签,避免交叉污染;记录饮食日记。
o 培训家长使用肾上腺素自动注射器(备用于严重反应)。
随访计划
1. 1周后复诊:
o 评估皮疹及腹泻改善情况。
o 如使用部分水解配方奶粉,需重点询问是否有新发或加重的过敏症状(如皮疹、呕吐、腹泻等)。
2. 1个月后:
o 复查血清IgE,逐步引入单一低敏辅食(如南瓜、苹果)。
o 如部分水解配方奶粉耐受良好,可继续使用;否则更换为深度水解或氨基酸配方奶粉。
3. 3个月后:
o 评估牛奶蛋白耐受性,考虑口服激发试验(院内进行)。
过敏预防建议
· 辅食引入: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从低敏食物开始,每3-5天添加一种新食物。
· 环境控制:避免尘螨、宠物接触,使用防螨寝具,保持室内湿度<50%。
· 疫苗接种:按计划接种,但口服轮状病毒疫苗需谨慎(含牛奶蛋白成分)。
· 部分水解配方奶粉的应用场景:
o 适用于未发生牛奶蛋白过敏的高风险婴儿(如有家族过敏史),作为初级预防措施。
o 对于已确诊牛奶蛋白过敏的患儿,部分水解配方奶粉不作为首选,仅在特殊情况下短期试用,并需密切监测。
本文作者:吴玉帆、谢浩强、徐敏娟、许丽萍、严学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