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医生

登录 注册

心搏骤停的临床预测——主要分析思路

6月22日

None

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临床上最紧急、最危险的急症,尤其对常常是单独工作并缺乏除颤器等复苏设备的全科医生来说就更为棘手。在医院之外发生心搏骤停的患者预后极差,我国目前院前复苏成功率多低于1%,多数患者猝死在医院外。因此与其在心搏骤停发生后为患者实施心肺复苏,不如识别高危人群,提前预测心搏骤停,并在该症发生前及时加以干预,通过对不同对象分别采取的一级预防或二级预防措施制止心搏骤停发生,这样做较之复苏容易得多,患者的预后也好得多。
心搏骤停预测的研究内容可因角度不同而异,比如可以将其分为定性预测:患者是否有发生心搏骤停的可能;定量预测:其可能性有多大;高危人群分析:哪些人易发心搏骤停;紧急预测:心搏骤停是否即将发生,其研究主要针对危重急症患者;心搏骤停发生时间、地域以及其他相关因素的研究等,本文试图概括性的对上述内容加以讨论。深入了解心搏骤停的发病机制是正确预测心搏骤停的前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心中有数,从而能够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其主要分析内容有:
一、“污点证人”——病史
1.心搏骤停史
文献报道,既往发生过室颤并接受复苏而存活的患者在有30%的人一年内会因室颤再次发作而猝死,因此对这类患者应保持高度警惕。
2.猝死家族史
询问病史是预测心搏骤停时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多数情况下猝死来自于心脏疾病导致的心搏骤停。Jouven等对7079例患者随访了23年,结果死亡2083例,其中603例死于心血管疾病,猝死118例(19.6%),其中有猝死家族史者占18.6%,而且亲代的猝死发生年龄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显示猝死家族史是心搏骤停乃至猝死的一个独立危险因子。
二、祸起萧墙——心搏骤停的内因
世界上的任何事务都有其发生的理由,心搏骤停的发生也不是偶然的。内因是指患者本身的原因,既然某些患者有发生心搏骤停可能,那就意味着其中必定存在着发生心搏骤停的基础条件,最常见的就是各种疾病,包括器质性、非器质性心脏病和各种其他疾病。
1.心脏病
(1)器质性心脏病:器质性心脏病指患者的心脏已经发生了明显的、直观的心脏结构和病理学形态改变,这些病变可以通过肉眼或病理切片检查发现。为了便于阐明,将其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就是临床最常见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第二类属于非冠脉性心脏疾病,包括心力衰竭、心肌疾病(心肌病和心肌炎)、心脏起搏和传导系统病变(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以及预激综合征)等。
(2)非器质性心脏病:非器质性心脏病是指某些心脏病患者的心脏没有直观下(包括病理检查)的明显结构改变和形态异常,其病变主要表现在其离子通道异常,只有用基因分子生物学才能将其阐释。这类心脏病多为先天性,并有很大的遗传因素。主要包括Brugada综合征、长QT综合征(LQTs)、短QT综合征(SQTs)、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CPVT)等。
2.非心脏疾病
(1)严重的缺氧性疾病:严重缺氧导致的心搏骤停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主要有急性呼吸道异物堵塞、重症支气管哮喘、呼吸道出血导致的窒息、张力性气胸、大面积肺栓塞等以及急性中毒(多见于安眠药中毒、阿片类毒品等)导致的呼吸抑制等。
(2)其他疾病:许多重症疾病都可导致心搏骤停,但需要区别的是慢性病、终末期疾病导致的后果不是心搏骤停,而是心搏停止,两者在病因、预后及治疗策略上有很大区别,如果复苏失败,患者最终诊断为死亡而非猝死。导致心搏骤停常见非心脏疾病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主动脉夹层、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急性脑血管病(尤其是脑干出血)以及严重的代谢紊乱等。
三、致命一击——心搏骤停的外因
外因是指导致心搏骤停的外部原因或称触发因素,它可分两种:第一是意外事件,如窒息、外伤、出血、溺水、触电、高温、低温、自缢、中毒等,上述情况都属于非正常事件,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第二是各种临床事件,即与医疗相关的各种事件。在有心搏骤停的内因时,如果患者遭到某些因素的刺激或诱发,就有可能导致心搏骤停。常见的临床事件有:
1.医疗行为
多种医疗行为可以促发心律失常,甚至发生心搏骤停。临床上见于麻醉、手术、拔牙、透析、心脏导管、气管插管、胃管、消化及呼吸系统内窥镜检查等。纠正心律失常的各种措施如果使用不当也可导致致命性心律失常。
2.药物的影响
许多药物都可导致恶性心律失常,如抗心律失常药物、抗生素、抗精神病药物、抗真菌药物、抗疟药物、抗抑郁药物、交感神经兴奋作用的药物、有负性肌力作用的药物、抗胆碱药物、洋地黄类药物、利尿剂、α拮抗剂、血管扩张剂、β拮抗剂和钙拮抗剂等。
3.其他情况
可以促发心搏骤停的因素还有吸烟及负性心理活动,后者主要包括应激反应(stress response)、负性情绪(negative mood )和A型行为(type A of behavior)。大量的临床证据表明应负性心理活动与急性冠脉综合症特别是恶性心律失常密切相关。此外高强度运动和不合理运动也是导致心搏骤停的原因,其结果常导致运动性猝死。
四、预警信号——心搏骤停前的异常临床表现
在心搏骤停发生前的一段时间内,患者出现的临床异常情况也对心搏骤停有预警作用。
1.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
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所得出的临床证据可以作为心搏骤停的预测因素:①具有左室肥厚的临床证据;②某些具有危险性质的心律失常;③具有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证据;④具有急性左心衰竭或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证据;⑤具有严重缺氧的临床证据;⑥具有严重代谢及电解质紊乱的临床证据
2.心电图检查
能够预测心搏骤停的心电图检查有QRS波形态及时间、心率变异性(HRV)、QT离散度(QTd)、异常J波及J波综合征、Lambda波、T波交替(TWA)、左室肥厚及室壁瘤(心梗后ST段长期上移)等。
3.其他相关检查
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率变异性(HRV)、压力反射敏感性(BKS)、心室晚电位(VLP)、心率震荡(HRT)和阿司匹林耐药试验等,上述检查都是有价值预报心搏骤停的检查。但需要指出的是,目前认为这些生物标志检查只能识别高危群体,还不能识别高危个体。
五、小结
心搏骤停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临床预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相关内容的大规模前瞻性系统研究报告尚不多见,国外一些大型临床试验对猝死的预测因素做了评估,比如由37个国家931个临床中心举行的纳入了15904例患者的SYMPHONY试验结果表明,预示90 天死亡的最强危险因素为高龄、随机入选时心率快及心力衰竭。根据美国心脏病学院(ACC)、美国心脏协会(AHA)和欧洲心脏病学会(ESC)2006年联合更新的“室性心律失常诊疗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心源性猝死的发生危险在以下人群中依次增加:正常人群、高危亚组人群(具有导致首次冠脉事件多重危险因素的人群)、有任何冠脉事件史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30%或心力衰竭者、心搏骤停复苏史者、心梗后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上述因素都应作为我们预测心搏骤停时的思考内容。
根据目前的诊断条件,仅凭一个或数个因素就能得出准确的预测结论是不现实的。由于多种原因可以导致心搏骤停,使对其预测的内容和难度大大增加,因此全科医生在预测心搏骤停时要有一个整体的、清晰的分析思路,这也是本文从整体上粗略介绍心搏骤停的预测内容的初衷。
春雨医生公众号

微信关注春雨医生,查看更多健康资讯